(第六十九讲)
我们这次主要的上课内容,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一科的重点是说明什么是佛陀的智慧。《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那么什么是权法呢?权法就是在因缘上的修证。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根机而开出了五乘的法门,各取所需:你喜欢追求快乐,你喜欢追求寂静,你喜欢追求功德,佛陀用五乘的法门满足众生在因缘上的需求。
同时,佛陀也讲出了实法,就是真如的安住。从《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因缘的修证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摄的。就是说,当你在因缘上修证的时候,是有助于你的安住;当你在真如安住,当然也有助于你因缘的修证。这两个法门是互相资助的。为了讲这个道理,佛陀在经文当中讲出了三品,〈譬喻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说明这个“权实不二”。
〈譬喻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强调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们看〈譬喻品〉一开始,佛陀进入三界的时候,三界是一个火宅,就是非常不安稳。在这不安稳的状态之下,其实佛陀内心的期待是希望我们马上能够修《华严经》,从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但是众生是排斥的,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马上调整策略,而“舍几用车”。这个“几”当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这个“车”就是三乘的教法,就说明佛陀的大悲重点在于善巧。他知道众生是不能改变,众生只能引导,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不能进入到我们内心来改变我们,不可能。他知道不可能。就是说,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强迫我们修学,后果就是“坠于三恶道”,很多人会排斥、毁谤甚至于修学外道。
所以我们看〈药草喻品〉,佛陀面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他的态度就是恒顺,恒顺众生。我们因为无量劫的生命经验,已经形成了根机,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佛陀他都不能改变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大悲的重点——后面加一个“善巧”。如果佛陀只有大悲、没有善巧,那现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所以我们从〈譬喻品〉当中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他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脚步来满足众生的需求。
到了〈信解品〉,当然是弟子们自己陈述自己修学的经验,我们从〈信解品〉可以看出众生的坚固的执着。声闻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见的时候是相见于华严时。佛陀讲《华严经》,开显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我们看声闻人看到功德庄严是“恐怖疾走”,害怕、逃走。声闻人宁可在贫穷的街巷里面打工,宁可去扫厕所,他也不愿意去接受佛陀显现的珍宝。所以,这众生的执着是非理性的。你说你为什么这样?他就是这样子,没有为什么。说,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么好,你还是选择在轮回?他就是这样!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就是,我们看别人很清楚,但是你自己落在执着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子。所以,执着只能引导,不能改变。佛陀不断地用方法改变他,说,好,先满足你!你喜欢做卑贱的工作,我就让你扫厕所,然后慢慢地掌管家务,最后长者付财。所以,面对执着,只能够慢慢地改变,就是用引导的方式。我们从〈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够等待、包容,没有其他的方法。
到了〈药草喻品〉就清楚了,权实不二,强调佛法的圆融无碍。你不要看佛法表面上叫你布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观,好像跟成佛之道都没什么关系。你错了!佛陀的每一个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滋润我们的枝叶花果的同时——你看,今天下了一场雨,草长大了,树也长大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它的根也长大了,这个树根跟大地更加坚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佛法在开显我们的法门的时候,表面上让我们做一些权法,其实,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回家了。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就是让你修学而不觉知。所以,到了〈药草喻品〉就说明了,其实佛陀是非常善用权法实法的一种相互的操作,表面上满足我们的根机,实际上佛陀悄悄地把我们带回家,这个是佛陀最高明的智慧。
我们现在回答问题,看第二段的〈信解品〉。我们这次问题比较多,考虑时间的关系,我们把问题分成两类:一个是一般性的问题,我们回答以后就不作深入讨论,知道什么情况就可以了;另外一种是属于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作深入的研讨。关键问题有四题,我到时候会强调。
第一题就是一般性的问题。
【学员提问】请示师父,在〈信解品〉中,穷子在华严上闷绝躄地,故而佛陀只能先度根熟的大乘菩萨;凡夫二乘,如聋如哑。那么这些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过去生在因地是否必须也要经历穷子的志意下劣,先三乘的修学,才能在华严时感得佛陀一乘的教授?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两段式的修学,在十方世界是否具有普遍性?
【师父答疑】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学都是如此。可以说,十方诸佛都是从凡夫修上来的,没有例外,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成佛的。所以,两段式的修学,就是先权法、再实法,是通于十方诸佛世界的。这一点在〈方便品〉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方便品〉广引五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乃至于释迦佛跟十方诸佛,五佛的说法,没有一尊佛是直接讲实法的,没有。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不但是秽土,乃至于净土也都是要两段式,都是要先讲三乘,再会归到一佛乘。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今天学佛是从轮回以后再来学佛的。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从真如本性,我们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以后,经历过很多的生命经验,经过很多的不正确的知见的熏习,然后才来学佛的。所以,每一个佛弟子是带了妄想执着再进入佛法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他以前的妄想执着带入佛法,他修学佛法当然也带了妄想执着,他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佛陀是先满足众生的需求。
什么叫妄想执着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这是我们轮回的特性。你说这个人为什么喜欢工作?你真的以为他喜欢工作吗?未必。他是透过工作去换取他的生命中的快乐、衣食。你说,我是做义工的!那你起码是追求来生的快乐。你说我来生快乐也不追求!那一定追求成就感。成就感是感受,也是一种追求。凡夫在娑婆世界轮回,他就是有所得,这是特色。所以他这种心态来到佛教,他也是用有所得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的。所以一定是先权法再实法。
所以诸位!你把权实二法的操作——理观的安住、权法的修证搞清楚,以后不管你去哪里,你去净土也好,你去娑婆世界继续轮回也好,你一定用得到。因为权实二法,在你成佛之前,你是一定要面对的,没有例外。你说,我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契入实法!极乐世界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你内心的世界还得慢慢改变。
所以《法华经》的权实二法是普遍性的。就是,你把这一套的方法操作学会以后,你以后去哪里都用得到,这个在十方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个是《法华经》的特点,它是通于十方世界的。每一尊佛都是两段式的教授,先权后实,没有例外。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题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师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因缘观来说明。
我们先看小乘是怎么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决生死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所以佛陀让他回家以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追求涅槃寂静。所以,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生死业力。
那么菩萨是怎么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点,菩提心跟空正见。什么叫菩萨?就是他在因缘当中多少开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所以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以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解决业力的问题。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创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让他先掌管家务。
声闻人的回家还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薄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以后,他工作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里,你知道吗?他没睡在家里面,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里面睡觉,他在外面盖一个小茅蓬,晚上的时候去那边睡觉。所以,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菩萨一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面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所以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所以严格来说,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工作。
但是,菩萨也有问题,他两个问题。虽然菩萨的回家级别高一点,他直接掌管家务,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他还是有攀缘心。所以他的心态会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当中不断地流动。一下子正念强,他安住真如,知道无所得,生命的重点在历练,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东西,人生的目的只是托彼六度、显我自性。他认为说,我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的,开显自性的功德。他有时候正念现前,是这样。但有时候,资粮位菩萨,你也知道,就是心不决定,他有时候一动攀缘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萨的回家是不稳定的,这一点比声闻人还糟糕。声闻人相对稳定,声闻人他息诸缘务,他专心地追求涅槃,虽然他没有回家,但是他厕所每天扫。而菩萨会在回家跟离家出走中间不断地变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当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没有任何意见。
当然,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引导力,只要你不放弃,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数、时间就会慢慢拉长。拉长以后,菩萨最后他要继承家业,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还是要扫厕所的,因为生死业力迟早要了的。所以菩萨回家以后,他是先掌管家务,因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里面,他知道这功德的进出,什么东西要利他,什么时候自利。他对珍宝的操作,他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做这事了。所以回家以后,他掌管家务一段时间,他迟早还要去扫一次厕所,可能他扫厕所的时间会短一点。就是说,菩萨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对业力的问题,除非他往生到净土去,这是一个捷径。他只要不离开,不走捷径,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后,资粮位走完进入加行位的时候,他就要解决业力的问题了。你库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时间把厕所扫干净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厕所是一定要扫的,是早扫晚扫的问题。就是扫厕所跟掌管家务这两个是一定要做的。当然菩萨他的智慧高,他的我执、法执如果相对淡薄,他在解决生死这一块会快一点。最后他回去扫完厕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进入法界缘起,授记作佛。这个是菩萨回家的过程,不太一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详加说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虽然都是菩萨,可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专长。理观强的人,我们一般来说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一般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欢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欢在佛堂里面修止观的,这种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可能在家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这个人容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薄弱,是吧?你长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欢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事修强的菩萨,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轮回的时间会拖长一点。
那理观强的菩萨,他觉得成就功德多少没关系,他会很快去解决生死业力的问题。他知道轮回的问题要赶快解决,不能拖,所以他掌管一段家务以后,一定要到厕所,去把五蕴里面的烦恼、业力解决掉。所以菩萨就有两种:悲增上、智增上。你厕所不扫,它永远就放在那里,就这样子,这业力的问题。
当然,理观强的菩萨,也比较容易往生到十方净土去,那这个时候厕所扫不扫就不是问题了。到净土去,他没有轮回的问题了,它提供你一个很长的寿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所以他就等于是,我们套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横超三界,他是走捷径出去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一带走,那厕所就不用扫了,是不是?所以这是个人的选择了。
当然他也是没有选择。你说你选择,其实你也没的选择,因为你的根机就是这样,你是悲增上的,难不成你马上要变成智增上?你也做不来,是吧?一天到晚喜欢跟众生结缘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欢打坐的,他发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马上跟众生接触。
你看菩萨戒也讲,我们的三聚净戒,重点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菩萨重点在自利。在菩萨戒里面说,菩萨为了自利,他在修学当中不想让人家干扰,他可以放弃利他,暂时放弃利他。他可以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弃众生,而是我现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所以菩萨能够作如是思惟而不伤害菩提心,就是说,等我成就道业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在菩萨戒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佛陀对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是定得很严格,但是,“誓度一切众生”,佛陀是定得比较宽松,他可以让你用随喜。我看到别人做,我随喜,不表示我要投进去,不一定。就是菩萨可以先思惟,我要先解决我的生死业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智增上理观强,跟悲增上事修强还不太一样。你看菩萨,有些菩萨他福报很大,他人缘结得很广,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菩萨智慧很高,他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没什么人缘,他过去生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解决生死问题了。
你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跟众生结缘,那么诸法因缘生,那就是你的选择了。你把时间放在真如,你就要放弃因缘所生法;你把时间用来经营因缘法,你就要放弃真如。凡位的菩萨你不可能说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可能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你要去跟众生结缘,你就要牺牲你的生死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学员提问】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是否在于,胜解会有更深刻的身体经验?比如说“何期自性”这两句话,弟子有一次仔细体会这两句以加深信解,然后在心里起佛号,有一种特别舒适、仿佛身心都融化的感觉,至少跟平时只是嘴上过过不一样,这是否是离安住进一步了?又则我们平时在修持上应如何加强契入实法的因种?
【师父答疑】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说明。信解其实就是闻慧,闻所成慧。他听闻以后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这个法并没有在心中留下一种根。什么叫根?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不具足,他顶多也可能就是一个信根,可能连正念的念根都不具足。那么胜解就不一样了。胜解,基本上他是从信解,再加上观照,加上发愿。他信解真理,观照功德,然后发愿成就。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念佛,很多人的佛号是停留在信解。他知道佛号很好,但是他本身没有经过对佛号的功德的思惟而产生坚定的愿力,所以他这个佛号念起来是很容易被妄想打断的。但是你如果是一种胜解式的念佛,你是对净土的佛号产生信解,产生观照,产生发愿。这个重点在观照,其实就是你对这个法的深入观照。
你看善导大师他怎么观照。他说我们怎么对佛号产生胜解?就是说,你要观想我是生死业障凡夫,无量劫来没有出离的力量,我自己没有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而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一定可以救拔我。我自己在完全没有力量的情况之下,我只有一个选择,就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你慢慢地观察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佛号在你生命当中是你唯一的救拔,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我想要念佛”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念佛”,这个是胜解,你做这件事情有坚固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的人,反正我有空我就念念佛,没空我就不念佛了,所以他不会把生命当作是一种愿望、当作一种使命来完成的,所以这个地方产生的力量是薄弱的。
其实同一个法门,你的心态很重要。你认为这个法对你可有可无,那这是一种力量;你认为这个法是我一定要做的,那又是一种情况。所以,法是无自性的,“诸法无性,尽随心转”。你准备得好,你像树,你有根,雨水下去,你这棵树就不断增长。你这棵树是没有根的,就是养在花瓶里的,那你这个就是一时的高兴。所以你看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他来生不一定会念佛,因为这个佛号没有在他心中生根,问题在这儿。他这个佛号就是,他有需要的时候,他刚好身体有病痛,遇到障碍,就把佛号拿来念一念,念完以后就把它给放了。所以这个佛号在他心中并没有构成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他跟佛号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来生是不一定会念佛的。
但是如果你今天对佛号的定调,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救拔”,离开了佛号我就完了;要印光大师的决心说,你就观想,我今天离开了佛号,来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你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个佛号跟你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那个佛号在你心中生根了。这就是一个善根力的念佛,这个佛号跟你就生生世世脱不了关系了,你心中有佛号,佛陀心中也有你了。是这么回事。
所以你怎么样加强你的善根?信解、观照、发愿,重点在观照。就是你把佛法听完以后,你有没有真正地去消化它,然后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做一个连结。
所有的法都要跟你连结,你看修菩提心也是这样。菩提心再好,如果你认为菩提心跟你没有关系,那它就是它,你就是你。你一定要思惟说,我如果不修菩提心,我就是一个卑贱的众生,我什么都不是。思惟菩提心的功德,说是“王子坠地,功超群臣”。我是一个凡夫,发了菩提心,我就生长在佛家!你看阿罗汉功德这么大,他带一个弟子,弟子经过田园的时候看到农夫的辛苦,起了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马上请他走前面。他的弟子什么事都没有做,是一个凡夫,他就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有神通,就马上请他走前面。
所以,法门会不会在你心中落根,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我一定!我非常需要它!这个法就会在你心中落根。如果这个法门对你来说,你认为可有可无,那这个法就轻轻地从你心中走过去,是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了。
所以,其实我们修习法门不一定要多。你看有些人一辈子修了很多东西,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什么都没有。拜忏的时候他也去拜忏,做义工他也去,他修了一辈子,他的心中全部是妄想跟执着,佛法对他来说叫做结缘。有些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不打妄语,我把口业守好!就是他把它当一回事,这也是一种善根。
所以诸位,这个法有没有在心中落下根,是你决定的。你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法就住下来了;你不把它当一回事,你这一辈子就算把佛法什么都学过了,你也还是妄想颠倒。就这样子。所以为什么你要修皈依?就是这样子,心态很重要。你把佛法当作哲理来研究,跟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一种皈依式的修学,那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看你了,看你的心态了。
下一段,〈药草喻品〉。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再次说明在草木的生长过程中,雨水及大地的相互关系。
【师父答疑】好,这也是一般性的问题。这个〈药草喻品〉讲两件事:一个叫做滋润,一个叫做生长。雨水跟草木叫做滋润,就是雨水一下,草木得到滋润。那么草木得到滋润以后,当然就是什么样呢?各自生长,叫“无差而差”。草吸收的水少,就长出它草的这一部分;树吸收的水多,它长出了水果。那么雨水跟草木所要表达是一种权法,五乘的因果,各自有各自的善根的增长。
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就不一样,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叫做“差而无差”。就是,大地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根跟大地的结合,对于大地来说它是平等。所以,雨水跟草木是一种权法的增上,而草木跟大地强调的是一种真如的安住。就这样子。我们一般只看到了草木的生长,我们看不到真如的安住这一块,因为真如安住是在大地以内。
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就是这个草木的生长跟大地的安住,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布施是一个雨水。对不对?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做义工的时候,你受到布施的法的滋润,你来生会得到富贵的果报,我们一般人是这样解读。但是你可曾想过,当这个布施的法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布施为法界,一切法趣布施。这个布施的法是在你内心转动啊!就是说,你知道你这个富贵果报是怎么来的吗?你不知道。你以为是布施给你的。错!这个布施其实某种程度已经在启动你自性的功德。就是说,布施为相,带动布施的心,带动成就布施的自体,产生布施的潜在的功能,而成就布施的因地,而有各式的因缘,最后有布施的结果,最后回归心性,如是本末究竟等。其实,你在布施,你同时也跟真如本性在互动。真如本性就是你要不断地互动,真如内熏,你越动它,这个真如就越有活力。
所以,我们表面上看到了树产生了水果,但是你看不到这个布施跟你的自性是怎么互动的,这只有佛陀知道。这样懂吗?
就是说,佛陀表面上施设布施的法,你以为说你布施要成就富贵,其实布施是拉近你跟真如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从佛陀的眼光,他要的是这一块。当然,你如果修理观,那更快,效果更好;你不修理观也可以。佛陀说,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尽管你不知道,你的布施在你的心中运转的时候,其实你的内心跟真如更接近了。所以每一个法都是权实不二。在我们来看好像是权法,但在佛陀来看,你在权法得到你要的,但是你的真如也在增上。当然这个法在你的心中有烙下更深的力量,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产生一种皈依、观照、发愿,这个才是关键。你自己心态的准备也是一个因素。
我们看下一个,这一个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会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药草喻品〉的核心理念是“权实不二”。但作为末法时代的凡夫,我们对佛法雨露的希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内心仰慕成为大树,但是遇事逢缘还是容易落入小树、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为,虽然有了一定的信解,但是修证上还差得很远。请示师父:一、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二、学习了《法华经》,如何做到把内心的菩提愿景稳定维持在大树的水平?
【师父答疑】这个是从〈药草喻品〉的权实不二的概念,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了解别人,对不对?你把你周遭人的个性都抓得清
清楚楚,结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因为你很少去静坐观心,你很少观察你自己。其实,你不断地去静坐、观察你的内心活动,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有一个趋势。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有一个轨则的。就是说你只要看昨天,看我昨天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我遇到这件事情怎么反应,我遇到这个人怎么反应。你把你自己的内心活动画一条曲线,你发觉你的内心是有一定的轨范的,你内心有章法的。
我们内心活动的轨范,佛陀分成三类:
第一个,你特别喜欢追求安乐。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健康长寿你特别在意。我们先不讲对错了,就是你的因缘就这样子。第一个,追求安乐。
第二个,有些人觉得,快乐对我来说没关系,我要的是寂静。他喜欢寂静,因为他认为快乐你没办法掌控,快乐一下变成痛苦。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姐妹。你要快乐,你就得概括承受它带来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智慧高一点,那我快乐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追求寂静。
第三种人追求功德。他为了功德,一个菩萨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佛陀说,那种六牙白象,不管你用什么箭去射它,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跳入生死大海,积功累德,他无所畏惧。他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
当然,我们一般也不是绝对的。你说种性,其实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决定的,也追求快乐,也追求寂静,也追求功德。那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你才有办法引导你自己。诸位!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没有佛陀的时代,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你生长在佛世,你不必了解自己。你就整天过一天、过一天,时间到了佛陀会把你叫过来,告诉你,你怎么怎么做,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好了。现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所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整天大家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有药就乱吃了。
问题是,你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也不多,大家时间都不多了。从往生的角度,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我们的生命要怎么样?欣求极乐!就这棵树,你要往极乐方向倾倒。这不是嘴巴讲讲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四十八愿讲了很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找出能够引导你自己的。就是说,你现在为自己开药了,你现在不是等着佛陀来开导你。咱们现在没有穷子的幸运,穷子他一天到晚在街头巷尾,佛陀把他带过来,佛陀有方便力啊!但是我们今天没有生长在佛世。就是说,依报庄严,宫殿楼阁,大地庄严,琉璃地,空中庄严,空中雨天曼陀罗华,各种香气,哪一个更能够激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好乐?正报庄严,你说,身体健康很重要,有些人说身体健不健康没什么,我要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跟佛陀一样的庄严!有些人说,神通很重要,我不能老困在一个地方,我得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其他诸佛世界看看。没关系。
就是说,你必须要找到你相应的法门,来引导你欣求极乐。你不是把《阿弥陀经》读完了就算了。净土宗,你要欣求极乐,佛陀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么欣求?就是契机。你的心中自己要画出一套极乐世界的蓝图,而这个蓝图是会让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极乐世界激发不了你的兴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会念佛。就是你会念佛,不会往生了,这个问题在这儿。
关于了解自己,有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开药方。你自己要为自己配药,就是什么样的法会让你欣求极乐,什么样的法会让你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哪一个过失会让你觉得内心会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恶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样的痛苦,爱别离苦,得到以后失去的痛苦。
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佛陀讲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够记住的有限。你怎么样能够在佛陀讲的这么多法中,配出你相应的、会让你厌离娑婆的、让你欣求极乐的法,让你不断地思惟而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效果?这个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现在所有的法师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讲《法华经》,《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是显露说的;《法华经》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阿弥陀经》,你会听到你最相应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现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那么个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这样子的。就是为什么要了解自己。
看下一段,我解释第二题,菩提愿的问题。我刚刚解释认识自己,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把内心的菩提愿稳定地维持在大树的水平?菩提愿是来自于智慧的支持。你说发愿跟智慧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你没有那个智慧,你这个愿发不出来的,我不骗你。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愿发得出来吗?你不可能。
只有通达整个生命的真相,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发愿。所以这个愿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断地要学习大乘经典,不断地熏习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长你的智慧的观照。信解然后才观照,观照才会发愿。你老是不学大乘经典,你也不听经,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忏、拜佛,然后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听闻佛法,你的愿就慢慢地退失掉了。
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们现在是会退转的,十信位的菩萨是进进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你自己进步,没有其他方法。生命没有保持原状这个东西,我们的心是动态的,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么进步,要么退步,不可能说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没有这回事。所以,哪怕是进步一点点都没关系。
其实很多菩萨不听经,这个是很吃亏的。你不听经,你怎么保持你的观照呢?你说观照是怎么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触的六根六尘,没有一个东西会增长你智慧的,没有。你说我靠生命的经验增长智慧,如果你生命经验会让你增长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吗?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经验只会增加你的妄想。增长智慧只有一个方法,跟佛陀、跟法学习,没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过去生也是学过佛法。所以,保持大树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断地吸收法水,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信解品〉和〈药草喻品〉的差别,是否可以理解为别五时和通五时的差别、渐次和圆顿的差别?
【师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较偏钝根的,就是法执特别重的。所以它一定要次第,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长者付财,他是从事修而趣向理观的。所以这个〈信解品〉强调别五时,是对的。
〈药草喻品〉它强调佛法的圆融性,所以它理观事修可以互相地交互作用。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学完《法华经》,你就知道怎么样能够安住大地。《法华经》是一个大地,五乘的教法就是草木。你今天学《法华经》以后,在操作五乘的时候你以大地为住,安住一念心性;那么在权法的对治,你可以根据《阿含经》来对治烦恼,你可以根据方等时(净土宗属于方等时)来忆佛念佛,不障碍的。
就是说,安住大地的人,你随时可以调整。我现在需要变成小草来调伏烦恼,你就变成小草;我今天可能要变成小树,我要忆佛念佛。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药草喻品〉的理事无碍,你理观强的人,就不一定要说先阿含、再方等、再般若,不一定,你这两个可以同时操作。你今天操作阿含来修四念处调伏烦恼,明天修方等时忆佛念佛,可以的。这个法门你就可以怎么样?互含互摄,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调伏跟引导。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强调圆融性,就是法法之间可以互相资助、互相作用;就不一定要说,一定要怎么样。你看有些人,他的确要先学唯识再学《楞严经》的,他要把唯识学的这种心识活动学完以后才能进入真如。
但是有些人,他真如一通达以后,学其他地方他可以互含互摄。这个法门之间它操作,就是不一定要次第来;只要是相应,他就可以拿过来用。
就是说,你要先找到大地,很重要。你找不到大地,那你麻烦就大了,你一个草,你就是草了,你不可能把草变成树,不可能;法法之间的融通,对你来说,法就没有融通性了。你掌握了大地,你可以变成一枝草,你也可以变成一棵树,可以。当你现在需要草的营养的时候,你可以不变而随缘,变成草;你也可以随时回归大地,再从大地变成一棵树。所以次第修、圆顿修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找到了大地,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下一题是核心问题。
【学员提问】生命的增上只能在来生才能实现吗?为什么今生业力的消除、烦恼的减少、命运的改变都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