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二大科,解释经题。这一科,我们上次简单地做了说明,现在把它做一个总结。

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妙法,一个是莲花。妙法是一个法说,莲花是一个譬喻。也就是说,本经所强调的修行方法,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什么叫莲花式的修学呢?我们简单地做一个说明。

佛陀出世以后,我们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一代时教,其实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叫做破除虚妄,一个叫做开显真实。所以,整个佛法的内涵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破妄,一个是显真。

当然,从修学的次第来说,是应该先破妄。什么叫虚妄?有没有人对虚妄做一个定义?凡是因缘所生的都是虚妄,凡是外来的东西都是虚妄。简单地说,什么是虚妄?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堕入轮回以后,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所留下的后遗症。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想离苦得乐,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当然,这些恩恩怨怨都过去了。重点是,时至今日,我们因为攀缘心,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招惹了两种虚妄的障碍:一个叫做业力,一个叫做妄想。这个完全是轮回带来的,不是我们本来有的,所以这个叫做虚妄。

这两种虚妄,如果你不想了生死,也不想成佛,也不想往生,你想要在三界里面享受快乐,你不用去处理它。如果你只是追求人生的快乐,你只要断恶、修善、皈依三宝,这个就不着急。但是,你想往生,你想离开三界,它会从业力变成业障,就变成障碍你了。就是,你只要不离开三界,什么事都没有。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也是要破妄,只是我们没有断,要调伏。

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其实是有关系的,因为业力刺激了妄想,妄想又增长业力。处理业力跟妄想,佛教徒跟外道的方法不一样。

外道是处理业力。说是,反正“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一生所受的痛苦是固定的,那与其这样子,我倒不如多修苦行,早一点把这个业给消了。所以他修很多苦行。反正业是固定的,你早点受!晚受不如早受。

当然,佛陀出世以后不同意这个看法,哪有说一切法是有自性的呢?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处理业力已经来不及了!你无量劫来修的业力——诸位!你这个灰尘已经沾了无量劫,你想用几十年时间把它消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直接消除业力,这个是不对的方法,这叫无益苦行。

佛陀的智慧说,业力你不能再造作了,至少你要断相续,但是重点在于改变你的思想。佛陀认为,放弃主宰,这是消除业力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从今以后,你对于所有的因缘、业力所变现的人、事、地、物,不再主宰了。我今生就是随缘消旧业,就这样过了就算了。恭喜你!你的业力开始沉淀了。所以佛陀处理业力,那比外道高明多了。就是,你不能直接跟业力碰撞,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你看,很多人开始就是面对业力,结果越修业障越严重。阿赖耶识不是你可以碰的,你怎么弄得过阿赖耶识呢?它无量劫来熏习所成。

改变第六意识,改变你心中的主宰。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人生是无常变化的,更重要的是你不能主宰。既然你不主宰,你就不要强求。你认为你可以主宰,其实是不能主宰,否则要弄到你自己业力越来越重。

所以,佛法第一个破妄就是“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是不能主宰。当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只能够认命、放下,只能做这件事情,因为它已经是成熟了。说人生要改变命运。佛教的改变命运可没有叫你改变今生,它的重点在改变来生。因为你今生出现的时候,表示你这一期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就好像说,你一个女众,不可能修行变成男众,不可能!当你出生的时候,你今生的业力大方向已经成熟了,只能微调。既然这样子,那你就必须要放弃:放弃主宰,修无我观。

第二个,修法空观,就是缘起性空。这个空观——因缘空,跟无常空不一样。无常空只是把“我”拿掉,这种空虽然比较快,但是它产生的问题,因为有法执,所以它胸量打不开。所以佛陀讲我空以后讲法空,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不管能不能主宰,反正这一切法都是向因缘借来的。

说因缘性空的时候,就说明了人生无所得。诸位!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你不要以为空观跟《法华经》没有关系,它虽然是空观的升级版,但是它跟空观有关系。也就是说,缘起性空认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的开始是向因缘借来的,生命的结束是再回给因缘,所以我们来这一生,在因缘里面得不到任何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不修理观,一个人即便能够做善事,即便能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只要是不能够修理观,只要是心性的功德没有增上,那你从这句“因缘生、因缘灭”来看,你這一生是空过了,完全空过了。就是你把因缘借来,再把因缘还回去,就这样子,所以你人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无常空也好,因缘空也好,总而言之就是在消除生死业力,消灭颠倒妄想。这两个是轮回的后遗症。

这两个消完以后,有些人认为我大事已办了。其实不对。这个时候你得到一种功德,叫做涅槃寂静乐。诸位!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佛只是追求一个涅槃寂静乐吗?有那么简单吗?那么佛陀的功德庄严是怎么回事呢?所以,一定有另外一块的经典讲到开显功德,那就是《法华经》。就是,人不能够只是把过去的妄想业力消灭而已,你要把你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开显功德呢?

我们看莲花的两种譬喻:一个出水义,一个开敷义。在天亲菩萨的《法华论》中指出,你要开显自性的功德,第一件事情,你的心中要先种下一朵莲花,也是启动自性的一个种子。自性虽然本来具足,但是你要有一个方法去启动它。就是按照禅宗说的,我们的真如本性睡着了,你要把它唤醒,要把它激活。

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出水义。就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观一念心性本来空的时候,就产生了出水,就是离一切相。莲花在污泥当中它永远保持清净。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虽然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产生很多的妄想,但是它清净依旧。你要把这个清净的力量唤醒。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开敷义。莲花本来就具足莲子,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它含苞在里面,所以它有一种具足功德的功能。这是假观,观十法界十如是,去启发它自性的功德。

所以,如果你要说,欸,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很复杂。那师父教你两个方法,很简单。怎么样启动你心中的莲花?两句话就说完了:第一个,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只要把这两句话念一遍,你就开始在激活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了。诸佛的功德庄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就在你忆念这两句话的时候开始酝酿,开始慢慢成就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那个莲子已经蕴藏在里面了。

也就是说,诸位!破妄跟显真,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分两阶段。可以啊!我先破妄,我先从业力跟妄想里面解脱出来,我先创造一种寂静的力量;然后我来成就功德庄严,就是两阶段的修行。这种修行叫做不妙,不是《法华经》所强调的。

《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应该把破除虚妄跟成就功德当做一件事情来完成,叫做“一佛乘”,那个就是妙法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破妄跟显真本来就不是两码事,是一码事,它们会互相帮助。其实,如果你破妄方法对,它会帮助显真;而显真,当真如显现出来的时候,也有助于破妄。

诸位!成佛之道的时间是不一定的,有些人是一下子就成佛。后面《法华经》会讲到,为什么他一下子就成佛,而有些人成佛之道走得很久?你采取的方法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现在要到美国去,可以坐船,也可以坐飞机。同样的距离,因为你所采取的方法不一样,花的时间就不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从无量劫流转到现在,每一个人虚妄的力量都差不多,我们真如的功德也都是一张白纸。从现在开始,如果是一个新的起跑点,那么谁能够掌握一种妙法,谁能够掌握一朵莲花式的修学,就是成败的关键了。

本经所强调的,就是把破妄跟显真当做一回事,而不是当做两回事。那怎么办呢?我讲一个公案,你就知道这两个要怎么整合起来。这个公案是禅宗最有名的公案,就是六祖大师是怎么能够得到祖师位的。

五祖要退位的时候,说,谁能够把自己心中的道法秀出来?真正的高手见面,没有说你一天拜几拜,这个东西不足以论断一个人好坏。他是看你心中的道,因为所有的法门是道引导的。你前面的马车,这个车子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了,那是一种资粮,但是谁去推这个车是关键,以道来引导这个法。你修法门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你用什么道来引导它,这很关键!

那么神秀大师的道是什么呢?它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用这个道法来统摄他一切修行的事修。不错!非常用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的道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我们看这两个人心中的道,隐隐约约看得出这个人未来的成败快慢,已经看出他的高下了。

我们以一个镜子来做修行的譬喻,佛陀很喜欢说“用心如镜”。说一个镜子刚买的时候很干净,但是你把它放久以后,今天沾一点尘埃,明天沾一点尘埃,时间长了以后,我们看不到镜子了,只看到尘埃了。那怎么办呢?

两个方法:一个叫做“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你把心放在灰尘上面,以灰尘为住。就是你看到一个充满灰尘的镜子,你就把心放在灰尘上,然后今天去掉一点灰尘,明天再去一点灰尘。当然这是个方法。但是最好的方法是把心放在镜子上,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你镜子是有光明的嘛!这样你们听得懂吧?听懂了,那非常好,你们很适合学《法华经》。《法华经》就是站在一个成佛的高度。就是说,我是业障深重,但是如果把业障深重拨开来,我跟佛陀是同一个水平。

所以《法华经》它是这样。就是说,你学完《法华经》,你会有两种角色。你说你到底怎么回事?你把自己做一个定位。你《法华经》学完,你把自己做一个定位。

那我要先问你,你要从因缘上来看,还是从本性上来看?你要是问我因缘所生法,那我对你的定位,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的确是这样,所以因缘上我们也是业障深重。但是你要从真如的角度,那我告诉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诸位!这两句话没有冲突,完全没有冲突。你如果把这两句话都能够一起放在心中,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法华经》的根性的人。论因缘,我业障深重;论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直下承当。你要有这样的自信。

诸位!反正我们一个三界凡夫,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污泥了,但是你有选择。你要种一个牡丹花、玫瑰花的污泥,还是要种一朵莲花的污泥?这就差很多了。诸位!你面对污泥是什么态度,这很关键了!

我举个例子好了。比如说你儿子或者你女儿,整天跟你唱反调。你希望他A,他就偏偏往B 走,这个很有可能。当然你就很痛苦,因为你对他付出很多,你把所有精神体力放在他身上。但是你等到有一天年纪大了,你发觉你没有办法掌控他的时候,糟了!因为你已经付出太大了。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有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思惟业果。反正我欠他的。我欠你的,我今生还。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给调下来。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深信业果,认命。

第二个,修空观。反正我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是跟因缘借的,我也迟早要还的。既然迟早要还的,那就还得自在一点,还得潇洒一点。是吧?修空观。

前面两个其实都跟因缘切割了。不管你是深信业果,或者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都是跟这个因缘切割。就是,我惹不起你,我闪得过你,可以吧?所以,思惟业果跟思惟空性!

但是《法华经》不是这样子,《法华经》勇敢面对。《法华经》遇到子女不孝,那是:哎呀,我太感激你了!你真是我的千年冰山雪莲。我一念心性,正好这个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需要的是逆境的刺激,你愿意扮演这个角色。那叫一个历事炼心。

诸位!当莲花遇到了污泥,污泥对莲花来说不但不能构成病虫害,它还能够吸收污泥的养分。这个就是莲花的高明。也就是说,诸位!你现在面对污泥,面对业力跟妄想,这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不管你修净土,修什么法门,你无量劫来的后遗症一定要处理了。你有三种方法:第一个,从业果上认命;第二个,从空性上切割;第三个,从心性上历练。你用三种方式,就决定你未来三种不同的人生观,三种跑道。诸位!我们现在如果是同一个起跑点,你用三种方式去思考人生,三个人会走上三个不同的道路,生命的反转也完全不一样。因为车子不一样,有羊车、鹿车、牛车的不同。

我们改变不了我们所处的环境,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的污泥。但是,你用什么方法去面对它——你是用牡丹花来面对污泥,你是用玫瑰花来面对污泥,还是用莲花来面对污泥,这个就看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了。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越早启动一念心性,对我们是越有利的。你不断地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么这个时候,那叫一个顺逆皆方便。那人生就不是无常无我了,那人生就很有价值了,每一件事情对你都有意义。如果你能够操作《法华经》,那每一件事情对你都有正面的意义了,无论顺境逆境:顺境增长我的信心,我感谢三宝的加被;逆境让我更加的强壮,让我的心性的力量更加的坚定。

我们改变不了人生的业力跟妄想,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这种负面的力量转成正面的能量。这个就是本经的修行方法,就是莲花式的修学。面对因缘所生法留下的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先启动你的真如本性,再来处理。就是先把莲花启动起来,再来面对污泥。这个就是本经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不去启动莲花,那你就是本来无一物,你到处惹尘埃。惹完尘埃以后再来擦,来不及了!那时候来时时勤拂拭,那你一辈子就没完没了了。先去惹尘埃,然后再去拜忏,拜完忏以后出来再惹尘埃,那你这个修行就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了。

所以,我们的确是要有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三界的业力跟妄想的时候,我们先把莲花启动起来。这个时候,破妄显真一次完成。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虚妄,这个就是本经的修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妙法用莲花来作譬喻,是这个概念。

好,这是对经题的一个简单解释。

乙二、别解  分二:丙一、妙法;丙二、莲华

我们看它的别明,个别说明。

这个妙法跟莲花,前面是从观念上来说明,这以下是从本经的内涵来说。

丙一、妙法。

本经在解释妙法是怎么个情况呢?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本经所强调的莲花式修学,它总共有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我们切成两块:

第一个,前面十四品,叫做“开显佛慧”,什么是佛陀的智慧。

诸位!你现在就要学佛陀的智慧了,不是说你等到成佛才学。你说我以后才学,那你就永远不会成佛了。先有智慧才有功德,这个是一个因地。就是说,我们现在就必须要站在佛陀的一个水平来修学,所谓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当然我们后面会说,强调一心三观,观照我们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开显佛慧。从初品到第十四的安乐行品,是广泛地讲到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会详细地说明。

佛陀说,我以前跟你们讲的都是满足你们的需要。你遇到痛苦了,佛陀告诉你:如是因,如是果,深信业果;你再好一点,无常无我。这都不是佛陀的智慧。那叫做逗会他意,那叫应机说法。就是你想干什么,你心中有什么需求,佛陀满足你,这可不是佛陀的智慧。那么什么是佛陀的智慧?本经会详细地说明。

第二个,佛陀的功德。

我们一般的认知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净饭王家,然后就结婚、就出家,出家以后就开始成道,最后转法轮、入涅槃。难道就这样子吗?那什么是佛陀真实的功德?

从佛慧来说,天台智者大师先分成迹门跟本门。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身。从这一期应化身我们看到什么呢?看到佛陀在本经开权显实,显一佛乘之因。“权”就是方便法门,“实”就是真实的功德。方便法门当然主要是空性的智慧了,不管是无常空还是因缘空,都是方便法。从智慧里面,我们当然就成就我们的因地。

那么从果地的功德,“约本门,开迹显本”。从佛陀这种长久的法报二身的功德来看,开迹——打开一期应化身的方便,而彰显这种常住的法身的功德,显一佛乘之果。当然,这个本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普门品>。看看佛陀那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你才知道,佛陀不是只有丈六的比丘相而已。

那么这样讲,这个妙法有两块:前面十四品,讲佛慧;后面十四品,赞叹佛德。

所以,《法华经》其实已经没有众生的味道在里面了。我们注意看,《法华经》跟《华严经》是比较特别的,就是直接契入佛法界了。只是说《华严经》契入的是佛陀的果地功德,所以我们上不去;《法华经》它也给你一个台阶,它先讲成佛的因地,再讲成佛的功德。所以它一佛乘的因跟果,给我们一个台阶上。

丙二、莲华。

在本经,在开显佛慧跟佛德的时候,其实佛陀都是有三个阶段,本经的结构有三阶段。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天台宗以这个莲花的成长过程为喻。就是说,佛陀想要在我们的心中成就一个莲子,这个莲子就是佛的功德。佛陀看我们这个小孩子一天到晚玩,他想把功德送给我们,但是我们没办法接受。因为我们一个苦恼众生,长时间在外面奔忙,我们对佛的功德不可能生起好乐,我们一开始要的是寂静。因为业力妄想弄得你非常地“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佛陀必须要分阶段。如果佛陀一开始就把所有东西给你,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很多人可能因此就学外道。

所以佛陀知道,说,如果我一开始就告诉你成佛之道,而没有告诉你很多选择:哦,还有人天的因果可以选择,你可以到极乐世界去走一走,你也可以到二乘的涅槃。也就是说,如果佛陀不开五乘的选择性,如果佛陀出世以后说,学佛只有一条路,跟着我的脚步走,要不然你就别走,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学外道。佛陀看这样不行,所以怎么样?“为莲故华。”欸,咱们不着急,不着急要莲子,先种一朵莲花,因为莲花很漂亮,先种莲花。然后,欸,“华开莲现。”你一开始重点是在莲花,没想到莲花一出现的时候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惊喜,竟然里面有莲子!最后“华落莲成”。

其实,莲花只是个过渡,佛陀说法的真正目的是莲子。那这样子,佛陀为什么一开始不给你莲子呢?因为要有莲花的过程。凡夫的成长是要有过程的。这是智者大师的观念。就是说,佛陀讲《法华经》的意思是,如果落实到佛陀的智慧,佛陀其实很想把他所有的智慧送给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的心是二分法,我们有所得心。一般人很难中道,你要么有,要么空,你说谁能够空有无碍呢?不可能。所以佛陀说,那与其这样,先讲空观吧,反正凡夫无量劫来,在有相的因缘分别太久了。治乱世用重典,所以为实施权。

我相信,所有的学佛人,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第一个学佛一定是从业果开始学起,深信业果。慢慢觉得说,欸,我老是断恶修善,然后来生享受快乐果报,这不是办法。因为快乐会让你产生放逸,放逸以后你又造业,又开始痛苦;痛苦以后起惭愧心,又开始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福报变大之后又开始放逸……所以,人生追求快乐,这个不是办法,因为后遗症太大。所以你开始修空观,那干脆快乐也放弃吧。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离苦得乐的概念,提升到——原来人生不能追求快乐,人生要追求寂静。就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追求快乐会伤害你。你追求快乐,等到快乐出现的时候你一定会放逸,那你就把第三生给毁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是要次第成长的。我们一开始追求快乐,后来发觉不对,对我们凡夫来说快乐会诱惑我们,所以我们开始明白,哦,原来要追求寂静。所以我们开始把所有的善业,不是回向到人天果报,不求人天果报,而是回向到极乐世界无漏的功德。因为快乐一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所以,佛陀在带我们的时候,是把真实的东西先收起来,为实施权。佛陀是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先把这个业果的思想、空性的方法丢出来,让你踏出第一步。等到法华会上,你对空性的思想里也绕了一圈了,佛陀告诉你:这个是我的方便法门!佛陀哪是只有空性呢?如果佛法只是修空观,那佛陀的万德庄严,这些所谓的无量的功德: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这个功德庄严摆在哪里呢?佛法空观只是一个方便,只是破妄。佛法的真实义在妙有。所以佛陀开始开权显实了,把方便门打开,开显一念心性的功德。其实佛陀重点是要开显真实的功德。

到了第三个,废权立实。当你证得初地以后,那你就不要修《法华经》了。诸位!《法华经》是给凡夫修的。你真正证得初地,你就直攻《华严经》了。那就废权立实。你的人生就没有“破妄”这两个字了,你的人生只有不断地开显功德了。当你离开三界以后,你的工作完成一半了,破妄这一块破得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先讲阿含、方等、般若,破妄。在破妄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就是为实施权。一段时间以后,你接触《法华经》,你发觉破妄跟显真是互相增上的:我在破妄的时候也可以用一念心性;在一念心性的时候,我现在就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所以,我做一件事情同时具足破妄、显真,何乐而不为?我们开始进入《法华经》的思想。等到你入了初地以后,废权立实,你不需要方便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完成。

佛陀的功德也是这样子。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我们一开始的概念,我们看阿含经、方等经,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相;从本垂迹,从法身报身的根本而示现一种丈六比丘相。因为佛陀要陪着我们成长,他必须要同事摄,必须要跟我们一样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他也是要受生,也是要经过结婚的过程,乃至于生儿子的过程,最后才觉悟,出家成道。就是他必须要把我们凡夫的过程走一回。为什么?“从本垂迹”,让人家知道,成佛其实是可以从凡夫开始修起的。因为佛陀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走过来的,他不是注定就是佛陀。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开始“开迹显本”。佛陀的功德不是只有今生,然后就入涅槃了;佛陀还有报身、法身,开迹显本。

到了《华严经》的时候,佛陀再也不提所谓的丈六比丘相了,那完全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就直接现法报二身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有很多“儿子”。这些“儿子”后来出走以后就变成乞丐了。佛陀不是马上把他们拉回家里面,这没有用的,他们还会离家出走的。佛陀想,这个人乞丐做那么久,你把他拉回家,他没准当天晚上又跑掉了。佛陀只能在他的大富长者家的外面先盖一个小茅棚。这个小茅棚有吃有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珍宝。反正乞丐他也不在乎珍宝,乞丐就是有个地方住、有个地方吃就好了。因为他的心——我们凡夫在三界里面流转,已经怎么样?心量狭小,自悲败种。

所以,你看很多人去读《华严经》的佛陀功德,他没有任何的好乐;你看很多人读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也没有好乐。他觉得这个跟我没关系,因为我们流转太久了!佛陀也知道我们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的五欲,谁看过功德庄严呢?是吧?所以佛陀说,好,你现在不想跟我回家一起住,没关系。我先弄个草庵,弄个茅棚给你住。然后你慢慢慢慢地安住了以后,你的心量开阔了,这个时候再把你接回家里面来住。

这个是两阶段的修行:先开方便门,再示真实相。但是你学《法华经》的时候要有个观念:你是一个乞丐,你千万不要住茅棚。懂吗?你要直接回家!你要直接回家!就是说,你直接回家,再去学习各种技术,这个是最快的方法。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两个阶段:先住茅棚,涅槃寂静乐;最后在寂静当中再从空出假、发菩提心、开显心性的功德。也就是说,佛陀的设计是为实施权,但是你读了《法华经》以后,你要权实不二,要把权跟实结合起来。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对于佛陀的智慧跟佛陀的功德做的一个总结,有三段。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别。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好,我们来解释这一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