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讲)

戊三、劝亲觐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七十三面,我们看戊三的“劝亲觐佛”。

我们这一品讲到<妙庄严王本事品>。这一品的大意是讲到妙庄严王在这一期生命做一个大国王,因为信奉婆罗门而堕入了外道的邪见,这个时候仰仗他过去生所积累的善根力跟福德因缘,而成就反转,乃至于成就圣道。

这整个反转的过程,正如佛陀在<方便品>讲一个偈颂,说是“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陀作为一个福慧圆满的两足尊,以他的大智慧光明来看诸法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说,叫做“知法常无性”。佛陀知道常住不生灭的一念的真如本性,同时也看到了从一念真如本性所表现出来的因缘果报是生灭的,所以,佛陀看到不生灭的心性跟生灭的因缘果报是同时存在的,就即空即假即中。从理论上,不生灭跟生灭是同时存在,而各有各的独立的性质。从理论上看是这样子。

但从修行上来说,不生灭的心性跟生灭的因缘果报是会互动的,所以“佛种从缘起”。这个很重要。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真如本性,不管你今天造恶造善,都有真如本性。那么凭什么妙庄严王今天堕入邪见的时候有人来救拔他呢?凭什么他听完《法华经》以后就能够成就圣道,就能够开显不生灭的本性呢?那当然是“从缘起”,就是你因地所栽培的善根力、福德因缘,这个都是要因缘造作的。你要栽培《法华经》的善根,你要听闻《法华经》,你要去受持、读诵《法华经》,这都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因缘法。福德因缘那更是了,你要供养《法华经》,有人说《法华经》的时候你去护持,这个就是福德因缘。所以这个地方的福德因缘更强调跟三宝有关系的福德因缘。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弥陀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讲一个例子,说有一个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努力地工作,后来老了以后就退休,就在家里面准备安养晚年。但是他在家里面待的时候,发觉他的儿子对他不孝,所以就很失望。很失望以后,他就到僧团要求出家。但是诸大阿罗汉以神通力观察,他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所以就不给他剃度,就把他请出寺庙之外。这个时候,老人的内心当然打击很大。他对家庭失望,来到僧团又不给他出家,所以他非常的伤心,就哭泣。这个时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从外面进来,看到门口的老人家,就明知故问,说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这老人家就如是如是地报告。佛陀就把他带进僧团,亲自为他剃度。剃完度以后,跟大众修行一段时间,欸,还证得阿罗汉果了。

那弟子们就疑惑了,意思说这个老人过去生也没有善根,怎么就能够成就圣道呢?佛陀说,你们阿罗汉的神通只看八万大劫。这个老人家在八万大劫之前,到山上去砍柴的时候曾经遇到老虎,结果害怕就跑到树上。那老虎一叫,他在害怕当中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个时候,他的心忆念的是一个三宝的境界,“佛种从缘起”,这是一个因缘的造作。但是对望未来来说,它启发了一个不生灭的空性的涅槃。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知道生灭跟不生灭,它不是独立的。就是所有的法身的功德,你成就以后,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不生灭。但是你整个修学的过程却是生灭的,慢慢点点滴滴的累积,就所谓的“佛种从缘起”。不生灭的佛种是透过你点点滴滴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以妙庄严王来说,他今生就是因缘成熟了。所以,不要忽略我们的每一个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在<方便品>里面很强调,你要好好地积集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乃至于你进入寺庙,“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要小看这一个善根福德因缘,你就算跟佛菩萨合掌,乃至于你造佛像,看到佛像起欢喜心,供养一朵花,“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这对你未来都有特殊意义。就是诸位!你在三宝门中所有所造的善法,在你未来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关键时刻到来。

妙庄严王今天的成就,他为什么能够在邪见当中有这么多人帮助?你看,有佛陀为他说《法华经》,有他的夫人去鼓励他的儿子显现神通,当然这两个儿子也是各种方便示现神通、示现出家来引导他。所以,妙庄严王这一生是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全部具足,那就是他过去生积累而成的。所以佛陀通过这一品鼓励我们,“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在因地上要多积集善根福德因缘。

这一段就是这个妙庄严王的两个儿子,净藏、净眼两个菩萨,劝他的父母亲能够觐见佛陀,乃至于听闻佛法。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当两个儿子提出出家要求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说,好,听汝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佛难值故”。佛陀出世来宣扬佛法,这样的机会因缘太难得了。

那么这个时候,二子就白告父母。其实这个白告父母,主要是讲给他的父亲听的。他的母亲就是法身菩萨,听不听都无所谓。他就是靠这个出家的因缘来激发妙庄严王去听法。他就说,善哉父母!希望两个老人家当下,马上能够跟我们到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处所,来亲近供养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佛难得值。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中,要遇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化身的佛陀出世,这个是非常珍贵难得的。比方说,像优昙钵罗花在世间的出现这么的珍贵,又好像一只眼睛的乌龟在大海里面漂浮,失去了方向,却突然间在浮出水面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海面上浮木的一个小孔,它爬进小孔以后,就仰仗这个浮木而得渡大海,这个机会这么样的难得,既珍贵又难得。而我等宿世福德深厚,才能够生长在有佛陀住世、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所以,“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因为“诸佛难值,时亦难遇”。这个“时亦难遇”就是人身也是难遭遇的。

前面就是说,两个儿子用神通力让这个妙庄严王对佛法、对佛陀生起信心,这以下这两个儿子进一步,以出家因缘要引导妙庄严王去见佛陀。

就是说,修行,你不能老是只存在信心而已。现在很多的在家居士就是这样,就是对三宝有信心就够了,他也不求智慧。只停留在信心,那你的进步空间就有限了。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你要把握时机。我用神通度化你让你生起信心,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你要见佛闻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你要把握这个关键时机。为什么呢?因为刚好有佛陀出世,有佛法住世。

这个关键时机,我们讲一下。

我们过去讲法说、譬喻说、因缘说的时候,佛陀特别强调这个关键时机。他举谁作例子呢?他说,释迦牟尼佛诸大弟子为什么现在能够蒙佛授记呢?他们过去无量劫来就已经遇到了佛陀说法。在这个中间有些时候是增上的,有些时候是堕落的,而增上的因缘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佛法住世。就是说,你成就人身的轨迹跟佛法住世的轨迹必须要有交集。这就很难了。

诸位!我们得到人身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在三恶道,好一点在天上。你不管在天上还是在三恶道,对修行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就是,你善根再好,你变成一只狗,你要精进也没有用,因为你那个心识闇钝。所以你要增上的第一个条件,想办法得到人身。第二个,你得到人身的时候,刚好有佛法住世。因为佛法住世的时间也不多。得到人身的曲线跟佛法住世的曲线刚好交集,那就是你修行增上的机会。这两个机会就不多了,因为你其他时间通通没有用,你那个生命全部是空过了。

你这个时候如果不把握,那就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的“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就是说,当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住世,你不把握这个时机,那你这个人就很难度化了,就是“若失好时,则不可救”,你就很难度化了。就是说,你过去生努力地栽培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水果成熟了你都不去收,那你要等到什么时候又再一次成熟呢?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两个儿子就是用出家因缘来提醒妙庄严王,你现在是修行的关键时刻。你现在对佛法有信心,对佛陀有信心,刚好这个佛陀在说法,我们应该一起去见佛陀。为什么?因为“诸佛难值,时亦难遇”。就这样子来激发这个妙庄严王把握当下的时机。

戊四、叙叹功德

先赞叹这个能化所化的善根功德。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

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这一段,经家把能化、所化的四个人的善根功德做一个简要说明。

说这个时候妙庄严王的后宫有八万四千个夫人跟宫女“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一个人能够堪任听闻《法华经》,只有一种情况,叫大乘根熟。因为《法华经》是很难理解的,你跟他讲说,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没几个会相信的。说,这个乞丐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也没几个会相信的。就是即妄是真。这种不二法门,只有大乘根熟才有办法接受的。所以,这个地方先赞叹妙庄严王大乘善根非常深厚,也成熟了。

第二个,净眼菩萨。净眼菩萨过去生对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那就是法身菩萨,资深的法身菩萨。

净藏菩萨,就是药王菩萨的前身,“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这个离诸恶趣三昧就是,入了这个三昧以后,产生一种清净的力量,他自己能够清净自己的内心,也可以用方便力来净化别人。他能够让一切众生,只要你能够遇到这个法,他就有方便力让你远离恶道。

看赞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成就什么三昧呢?“诸佛集三昧。”这个诸佛集三昧就是,入这个三昧的时候,她可以把诸佛所有的六度的功德汇集到她自己的一念心性当中。所以,她入此三昧,能够通达诸佛的秘密法藏,这个三德秘藏。

这个二子就是以如是的方便力。什么方便力呢?我们前面说过,第一个,先示现神通,让他的父亲建立信心;第二个,示现出家,来使令他的父亲见佛闻法。两个阶段的方便,善化其父,使令他产生信解,好乐佛法。

这个地方是说,你一个人光是福德因缘是不够的。说欸,我经常护持三宝,跟三宝结的缘又深又广。但是你不积集善根。不积集善根,你永远只是停留在对佛法的信心,那不可以的。所以,神通的度化只是当方便。你神通再怎么度化,他不明白道理也没什么用,他就活在信心。他一定要怎么样?听经闻法。所以这个是关键。就是他不但是有外在的福德因缘招感那么多人帮助,他更重要的是,妙庄严王他自己的善根也特别的坚强。他已经可以堪受《法华经》了,所以才有下一段的闻法供养。

戊五、闻法供养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这个时候,因为这个二子要出家的因缘,就带动了全家的所有的眷属,妙庄严王跟大臣,还有眷属,还有正宫的夫人——净德夫人,还有后宫的婇女等等,跟两个儿子,还有随行,整个随行加起来四万二千人,一时一同到佛陀的处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而“却住一面”。

这个时候,佛陀首先为王说法,因为他是当机众。其他的,这个夫人、二子,其实都是影响众。结果,“示教利喜,王大欢悦”。国王一听到《法华经》以后,就信解受益,生大欢喜。那就表示什么?表示你这个机跟法相应,你的根机跟这个法完全是相应。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他这个善根成熟了。

从这段经文,“示教利喜,王大欢悦”,我们看不出他的阶位。其实如果从天台的判教,你可以说他是名字位,他因为信解产生欢喜;也可以说观行位,因为观行产生欢喜;也可以是相似位;也可以是分证位,四种可能都有。所以,如果单单从目前的经文,就是听闻《法华经》以后,“示教利喜,王大欢悦”,看不出他的阶位。但是下一段就看出来了。

下一段,我们看他发心供养,从他供养的过程就看出他的阶位。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值百千,以散佛上,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妙庄严王听完《法华经》以后,非常地受益而产生大欢喜,所以他跟他的夫人就解下颈部的真珠所串成的璎珞,价值百千,散在佛陀的上方。这个时候在上方的虚空,这个真珠就化成了四柱的宝台。这宝台中央的地方有一个大宝床,这个宝床有百千万亿的柔软的天衣。这个时候在这个天衣的上方有一尊佛出现,结跏趺坐,身上放大光明。妙庄严王看到这个佛像的时候,心中就生起赞叹,他说:“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这句话就很重要了,这句话就看出它的判教。

蕅益大师说,“佛身希有”,什么样的希有呢?特别的光明,特别的庄严,这种光明庄严是第一微妙之色。那么“第一微妙之色”这句话表示什么?表示这妙庄严王看到佛身的光明庄严,不是用眼根去看,因为眼根带有业力。我们都知道,六根的活动是被业力所主导的,你怎么可能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呢?

不是用眼根看,那是什么看呢?那就是一种真心的显现,就是“心清净故,则色清净;色清净故,则心清净”。就是说,你的内心清净,你就不用透过六根,就直接显现庄严的色相;你看到庄严的色相,也能够反推你的心是清净心。所以蕅益大师就根据这段经文——“成就第一微妙之色”判他是进入了大乘的见道位。

这是非常利根的。我们前面讲到《法华经》的当机众有两个:一个是佛世四信,第二个是灭后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一般利根人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对法一念的信解,直接冲到六根清净位。妙庄严王也是一样,他一听《法华经》就证得见道位了。所以他这个根机的确不同,他超越了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直接进入见道位。蕅益大师判教的根据就是,因为他成就了“第一微妙之色”,说明他不是用眼根显现出来,他是心性直接显现出来,就是他已经悟到了色法的实相。

戊六、佛授王记

我们看,成就见道位以后,接下来“佛授王记”,就跟这个妙庄严王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

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这个时候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看到这个妙庄严王的赞叹,就知道他成就见道位了,就说:“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就开始授记。

先讲因记,因地的记。说这个国王在我法中,在我这一期教化当中,他会做一个比丘,在这一生当中精勤修学佛法。第二个,从果记来说,他未来当得作佛,佛号是娑罗树王佛。这个娑罗就是坚固,就是一个坚固的树,寒冬不凋。他的依报的国名叫大光,就是他成佛的时候,那个国土依报世界又光明又庄严。他成佛的时劫叫大高王,就是那一个时段的人对佛法特别的精进,不断增上,叫大高王。这个娑罗树王佛有无量的菩萨众跟无量的声闻,他也是摄受三乘弟子做他的眷属。其国平正,没有高山等等,功德如是。

所以从这个地方——其国平正、光明庄严,所以他这一期的应化身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佛陀为他授记,就勉励他,就说你未来的国土,现在因缘已经成熟了,就激发他出家修行。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妙庄严王得到佛陀授记以后,当然得到鼓励,就把王位送给他的弟弟,跟夫人,还有两个儿子,还有后宫眷属八万四千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这个是这样子,从《楞严经》来说,我们一般人享受世间的快乐是透过六根。当然,六根的快乐,第一个,粗重;第二个,它有很多过失。那么他成就法身以后,他的快乐是怎么来?他不用靠六根了,就是心中那个自性清净心它自己会产生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他内心自己会产生快乐,他不用靠外面的什么国王、珍宝,这个对他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所以他很自然就放下了世间的这种有漏的快乐,他内心自己产生快乐。所以他出家以后,于八万四千岁——妙庄严王那个时候的寿命是很长,“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

是这样子,有些人是先理观成就了再事修,这种人是少数的。正常情况是先事修,才成就理观的,像我们都是。钝根人嘛,我们要去拜忏,听《法华经》,每天读诵,慢慢事修差不多了,最后相应,才成就理观。这个妙庄严王是刚好相反,他先成就法身以后再来补这个事修的功课,所以他“常勤精进”。然后修什么法门呢?修学《法华经》。

“过是已后”,就在这个事修的加行之下,成就了“净功德庄严三昧”。净功德庄严三昧就是,一念的清净心能够显现种种清净的庄严相,就类似普现色身三昧。所以说他不但成就法身,还成就种种事修的功德。

妙庄严王,他老人家是从一个邪见众生,今生就超越了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超越三个阶位,直接证得大乘见道位。所以蕅益大师讲了两句话来赞叹妙庄严王,他说:“一世精勤,功超累劫。”他说一个人能够把握好的时节因缘,加上自己的精进,他学佛不用太多,一生就够了,“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最怕的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种精进的力道。就是说,你得到人身,你也有善根修学佛法,每天做功课,但是这种功课变成怎么样?变成悠悠泛泛。就是说,你说他没有做功课,他时间到了就去拜忏,就去念佛;你说他有做功课,他心中一点法喜都没有。那到底他有没有修行呢?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就形成所谓的冷水泡咸菜,就是说好像有修行,又好像没有修行。那其实你这样子就不是把握关键时机了。

其实修行是这样子,就是说,你的心力很重要,不是说你时间到了就去做功课。当然这样也没有坏处,也有好处。就是你那种求增上的心要很强,这心力不可思议嘛。每一个人都在念佛号,同样的法力,你念佛,他也念佛,你诵《法华经》,他也诵《法华经》,那凭什么他一年的修行超过你好几年?这个法力的根本就是心力带动的。

所以,妙庄严王的成功,当然你也可以说他过去有福德因缘,但你可别忘了,他善能把握关键的时刻。就是他能够在这个因缘成就以后,把握机会,出家精勤修行,结果“一世精勤,功超累劫”。所以尤其是这种理观的东西,差异特别大。你要讲事修,的确,事修那就是一步一脚印。因为这个《法华经》的理观,它直接从一念心性。你放纵它,它就是业障深重;你收摄它,它就是功德庄严。这种理观的修学就差异特别大,就是看你要不要,就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所以《法华经》,你的那个心力的精进力是很重要的。你要愿意去做,你要愿意去改变,你要去管管你这念妄想,它就很容易改变。你老放着它,随便它攀缘,那你一天过一天,就这样子了,那来生也是这样子了。所以这个不二法门的关键,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变,这是个关键。

戊八、称叹二子

妙庄严王成就了净功德庄严三昧以后,他的理观事修都具足了,就感谢、赞叹他这两个儿子。我们看他怎么说。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

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妙庄严王成就净功德庄严三昧以后,以他的三昧神通力就飞到虚空,跟佛陀白告说:世尊!此二子已成办了佛法教化的事。什么事呢?第一个,他用神通力来破除我的邪见,让我对佛法生起信心;第二个,他以出家的因缘作为方便,来引导我见佛闻法。所以这个二子是我成就圣道的大善知识,是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他们是为了发起我过去的宿世的大乘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的。

这段经文等于是展现了妙庄严王的宿命明。不是宿命通,诸位!外道的禅定产生宿命通,他可以看到过去跟现在的一些相状,但是他没办法解释这相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外道有持牛戒、持狗戒?外道在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看到狗死了以后生天,他不能解释说,哦,原来它做牛的业报结束了,它过去的善业成熟了,所以生天。他只有宿命通,他就错乱地解释——因为它做牛,它有牛的行为,因为它吃草,所以它生天,就错误解释因果。宿命明不是。成就宿命明,看到现象,他知道前因后果——这两个儿子原来不是真正的儿子,是我的大善知识。

戊九、佛述行高

妙庄严王经过这一生的修行成就圣道,佛陀就赞叹。这赞叹包括两部分,包括赞叹所化的善根福德,也包括赞叹能化的三昧功德,两方面都赞叹。先看赞叹所化。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时候,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就赞叹妙庄严王,说,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假设一个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实他这个善根也包括福德因缘,只是说他这个福德因缘是在三宝中的福德因缘,所以都归纳作善根。所以,你只要在大乘佛法当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缘,你生生世世就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摄受、教化。

那么,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呢?

“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有三个好处:第一个,他能够在你陷入迷惑颠倒的时候,用方便力来教化你,让你产生信心;第二个,他接着为你说法,或者引导你去亲近佛陀说法,使令你从信心提升到对佛法的信解而产生欢喜;最终引发你发菩提心。这个就是善知识的三大功德:能作佛事,示教利喜,最终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就接着说,大王当知!善知识是我们成就圣道的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用神通力来化导你建立信心,又以出家的因缘来使令你见佛闻法,最终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先赞叹所化的妙庄严王善根福德因缘。

接着我们看,佛陀赞叹能化的三昧功德。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就是净眼、净藏这两个儿子。这个二子在过去生的本门,已经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所以这两个儿子是非常资深的。他成就法身以后,不断地亲近十方诸佛,而且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这个邪见众生指的就是妙庄严王),所以而出现,以善巧方便,使令他住于正见。这段经文主要就是赞叹善知识的殊胜。

这个是这样,善知识的殊胜就是说,佛陀说法,那么佛陀说的法是什么呢?是一个通途的法。他说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或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是佛陀的法。那么代代相传的时候,现在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模式,跟佛陀时代、跟祖师时代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样,就是这个表达方式不太一样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同时代的善知识来加以诠释的话,就是没有人“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们就没办法契入。所以要重新开一个方便门。就是,道理没有变,我们的一心三观跟佛陀一心三观,真理不可能变,但是表达的方便就要靠善知识来表达。因为你直接看古德的东西,他讲的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就没办法契入,就缺乏那个门可以进入。

所以这个地方变成什么呢?六祖大师讲一个观念很重要。他说这个善知识,他说“迷者师度,悟者自度”。就是说,你今天学《法华经》,你什么都不懂,你一开始要听法师讲。你的确是这样,你自己看半天,蕅益大师、智者大师讲的话通通是对的,但是你一句都看不懂,因为你在迷。但等到懂了以后,要精进,那就靠自己了。

所以,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还是要靠善知识,看你是什么阶段。如果你没有明白道理,那善知识就很重要,要不然你什么都不懂,你去诵《法华经》也诵不出个所以然。但你道理懂了以后,那就不是善知识的问题了,那是你自己精进的问题。所以,迷的时候善知识非常重要,悟的时候你自己就很重要了,悟的时候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要不要修了。

所以,他这个善知识在你迷惑的时候“能作佛事,示教利喜”,让你发起无上菩提心。就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戊十、赞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

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妙庄严王成就了圣道以后,他就赞叹佛德、赞叹佛法,第三个,立定誓愿。先看赞叹佛德。

妙庄严王这个时候从空中下来以后就白佛言,他说,世尊!就赞叹佛陀的应化身。“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就是赞叹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说您老人家这个功德甚为希有,您以六度的功德——就是福德庄严,跟般若的智慧——智慧庄严,这两种庄严,来成就您这个光明庄严的色身。

这以下讲出五个相状:

第一个,肉髻相。头上的肉髻光明显照。这肉髻上面是有圆光,圆满的光,不是“放光”,就是经常在的“常光”,这个是圆形的。他有圆光,光明显照。

第二个,眼相。佛陀的眼睛既修长又宽广,颜色绀青,犹如莲花。莲花叶的色是绀青色。赞眼相。

第三个,白毫相。两眉中间的白毫相内外透明,白如珂月。

第四个,齿相。齿白齐密,而且牙齿放大光明。佛陀的牙齿有四十齿,一般的人是三十二齿,他四十齿。

第五个,唇相。唇色美好红润,犹如频婆果。这个频婆果类似我们的苹果,红润的苹果。这个赞叹唇色。

这一段是赞叹佛德,赞叹佛陀的相好功德。

第二个,我们看赞叹佛法。看经文。

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

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

妙庄严王赞叹佛德以后,接着就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另外白告佛陀说,世尊!您老人家所说的妙法,未曾有也!如来所宣说的法门,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包括教、戒所行。教法,就是理观的智慧,调伏意业的烦恼;戒法,就是调伏身口的过失。使令我们能够在戒、教二门当中,身心“安隐快善”。身心安稳快乐是今生的功德;成就善法、成就善根是指来生的功德。

我们看第三个,立定誓愿。

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这以下立定了菩提愿。当然,一个人内心有光明的时候,他的黑暗就消失掉,所以他就不再随心行,不再随自己心中的烦恼活动,也不生起邪见,也不生起高慢,也不生起瞋恚,乃至一切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我们前面说过,修一心三观、从一念心性契入真如的人,跟修空性不太一样。因为空性是个假相,“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本来具的东西,那是佛陀因为“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你执著五欲快乐,佛陀说,你既然这样子,那倒不如你执著偏空涅槃,还好一点。就是至少让你进一步,虽然你不能接受一念心性,起码你能够成就三乘的解脱,就是开方便门。

所以你证得空性的时候,那是什么都没有,你就是只有寂静。但是诸位!你证得心性,什么叫心性你知道吗?心性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十方诸佛各种应化身的根本就是心性。我的心性是遍满,佛陀心性也遍满,所以你不能够说我的心性跟你的心性不一样。不可能!你遍满,佛陀也遍满,所以大家就是怎么样?同一个心性。所以你证得心性以后一定会怎么样?一定会像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我们在修一心三观的时候,在闻思的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靠这个如理作意。但是你真正具足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佛陀的功德相现前,可能一尊佛或者十方诸佛现前,因为十方诸佛就在心性里面安住。所以这个时候你看,你只要证得一念心性,一定会有佛陀现身。这个时候你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心生大欢喜;第二个,立定誓愿,一定会发愿。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这段经文说,“深达实相故”,因为他能够契入一念心性故,所以“外钦佛德,内革己心”。对外赞叹佛陀的功德,他一定看到佛陀功德,在一念心性感受到佛陀的功德庄严相;第二个,对自己,革除自己的烦恼,所以立定誓愿。是这样来的。

所以这个修行是这样子,就是说,前半段很辛苦,因为你要返妄归真的时候,你什么也没看到,你也没有看到佛陀的功德,也没有看到佛陀的相好,那完全靠着你的信心、愿力在支撑这个黑暗的道路,从黑暗趋向光明。等到你成就大乘见道位的时候,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因为你随时跟十方诸佛可以往来。

所以修行是这样,前半段是非常辛苦,就是从凡夫到见道位,大乘见道位,里面的路曲折,内忧外患,你自己业障本来就重,外面的鬼神障、魔王要干扰你。等到你见道位以后,那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自然就钦佩、好乐佛陀的功德,“外钦佛德,内革己心”,后面就容易走了。因为你实际看到生死的过失,你也实际看到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都不需要开示了,什么你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