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四十面。在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之前,先赞叹妙音菩萨的功德。

我们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发愿。智慧当然是正修了,这个一心三观是我们的正修,破无明证法身靠智慧。但是这个目标的引导就靠发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主题。

这四个主题,分成两阶段完成。我们一个凡夫开始修行的时候,重点在于断烦恼、成佛道。虽然度化众生我们也发愿,但是我们不可能把它当重点。度化众生叫做随缘就可以了,随缘尽分。重点是你要先解决你内心的问题,你内心的颠倒想。无量劫来,这个生命在轮回当中,每一次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痛苦。这个痛苦,受了就受了,问题就是轮回的后遗症,就是你的太多的生命经验留在你心中太多的痕迹,因为你的执著。本来这个影像过了就过了,你却抓着不放。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使令我们对某些事情特别的喜欢,对某些事情特别的讨厌,这爱憎取舍就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到相似位,你说你广修法门,对你也不重要,你其实一个法门就够了,就看你有没有深入。你说度化众生,对你来说也不是重点。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实践菩提愿的时候是先断烦恼、成佛道。这个佛道就是法身。

等到你成就法身以后,你的重点就不是断烦恼、成佛道,你的重点叫做学法门、度众生。你要广学无量法门,成就各种的三昧神通。因为众生无边,所以你的善巧方便就很重要。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喜好,所以,你要度尽所有众生,就必须要把所有的三昧都学会。这个时候你的重点就不是断烦恼了,你从内观而转成外弘,以度化众生为目标了。

那当然,你今天能够度化众生,那就看你的身口意有多少三昧。比方说,他是法身菩萨,他有十八种三昧;你只有两种三昧;他只有四种三昧……那你度化众生就赶不上这个人了。所以就必须怎么办呢?你赶快去亲近十方诸佛。你可能跟药师佛学某种三昧;跟阿弥陀佛学某一种三昧;哪一尊佛因地的时候对某一个三昧特别的有心得,你跟这一尊佛学这种三昧。要亲近十方诸佛,把他们的专长三昧都学起来。妙音菩萨就是这样,他精通这个里面的十六种三昧,这大概都是整个法身菩萨非常有特色的三昧。

这些三昧,智者大师讲完以后,他用两句话来形容说,这整个大乘的三昧是互容互摄、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三昧它不是单一的,它一个三昧出来的时候,有时候跟其他三昧是互含互摄的。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提婆达多要害佛陀。他怎么害呢?他把大象灌醉,灌醉以后他拿一个杖子去打这个象。这个象一痛,喝醉的象,就往前冲。这个时候佛陀带着诸大弟子去托钵,所以这个象等于是直面地冲过来。当然,这诸大弟子都是阿罗汉,他任运地有他的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他的三昧产生自动的保护,就飞到虚空去。所以,阿罗汉的三昧是自受用,他不会去考虑别人。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还是示现一个凡夫,他没有三昧力,也没有神通,就躲在佛陀后面。佛陀有无量三昧,释迦牟尼佛那还得了,他面对大象的时候很任运地、自然地入慈心三昧。他这个手伸起来,现出五个狮子头。那个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都醒过来,跪到地上就不动了。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了:这个狮子怎么来的?这是个手,它怎么出现五个狮子呢?慈心三昧。但是你说这个慈心三昧只有慈悲吗?没有智慧吗?不可能。没有智慧,他怎么知道要出现狮子呢?他为什么不出现老鼠呢?是吧?就是有判断力嘛。他知道狮子才有办法降伏大象。所以,表面上是慈悲,事实上是有智慧作后盾,一定有禅定。

所以,他这个三昧,我们在学佛菩萨的三昧,它有时候互含互摄的,它的组成是智慧、慈悲、禅定。慈心三昧,只能够说它以慈悲为主,多分是慈悲,但其中还有智慧跟禅定。所以法身菩萨的三昧是这样来的,他能够现各种身、说各种法来度化众生。

庚二、被照辞佛

这个三昧的作用,我们看庚二的“被照辞佛”。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

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是放光东召,他是照了整个净光庄严国土,范围非常广。现在佛陀的光明开始缩小,他特别照在某一个菩萨的身上,这个菩萨就是妙音菩萨。他本来是照净光庄严国土,后来特别地照在妙音菩萨身上。

妙音菩萨被照了以后,就知道他有重要的任务,必须到娑婆世界来证明《法华经》。所以他就起立白告佛陀,他说:世尊!我现在要马上赶到娑婆世界去。为什么呢?一方面礼拜、亲近、供养佛陀,一方面去见见这些法身菩萨,比方说文殊师利法王子、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跟药上菩萨。法身菩萨有时候互相往来,互相学习对方的三昧。

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前面是照整个净光庄严国土,现在佛陀用光明正式地邀请,或者说是召唤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来证明《法华经》的功德。

庚三、彼佛垂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

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这个妙音菩萨要离开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他不是一个人。一般到了法身菩萨,特别是资深的法身菩萨,到了等觉菩萨,他一定有他的同见同行的眷属,浩浩荡荡。那么要来到娑婆世界之前,这个佛就有一段重要的告诫。我们看怎么告诫。

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诫妙音菩萨跟他的眷属说: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以后,千万不要轻视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是秽土,而净光庄严国土是净土,那这个依正庄严当然是差别甚大。他说,你到了娑婆世界,对娑婆世界不要生起这种低下卑劣的想法。

怎么说呢?因为娑婆世界是一个秽土。第一个,它的大地高低不平,高高低低,有许多的土石诸山,而且更重要是环境非常的污秽,有很多的泥沙,不干净的垃圾。这个净土都不会有的,这是依报有问题。第二个,正报也是有问题。不要说菩萨,就算佛身也是特别的卑小。你看释迦牟尼佛身材,丈六比丘相。佛陀都丈六了,那菩萨更是身形矮小。但是你妙音菩萨的身相有四万二千由旬,我的身相六百八十万由旬。而且你不但高大,你妙音菩萨多生多劫各种三昧跟福德力的加持,特别的庄严,具足百千万福德的加持,光明殊妙。所以你到了娑婆世界,莫轻彼国,而且对于佛菩萨跟依报的国土,你不能生起下劣之想。

我们前面在<如来寿量品>讲过,诸佛的国土的差别,有这个本门跟迹门。就是说,你成就法身菩萨以后,你就有能力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国土来教化你的众生,你就有能力。当然,因缘具不具足,要看你自己,但你有这个能力。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最简单的,就是你也不要创造国土,你直接来到众生的世界,什么都没改变。比方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直接来到秽土投胎,最省事。但是这个就是秽土,所以你必须要现出跟众生相似的身相,你也要现出各种的老病死,就要示同凡夫。你要有生病,有衰老,寿命短暂,身形卑小等等。就是你直接来到一个众生的世界,然后八相成道。这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另外创造一个净土,然后把你有缘的众生拉到你的净土去。这个就要很多很多的时间。你要发愿,你要积功累德,你要等待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这个国土才会出现。这个跟哪一尊佛好坏完全没有关系,就是你发的愿。你愿意发这个愿,你就发这个愿。

所以,从诸佛菩萨的本门来说,“同证法身”,你的法身跟他的法身一样。但从迹门来说,各发本愿,各取國土,各度众生。你发你的愿,你成熟你的国土,你度化你的众生。

那么现在有问题了。本来是你度你的众生,他度他的众生,那现在什么问题呢?现在妙音菩萨要从净土来到娑婆世界的秽土,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妙音菩萨你四万二千由旬,我们娑婆世界的佛陀只有丈六比丘相,这个落差太大了,所以佛陀必须告诫。

当然,蕅益大师说,妙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他当然本迹燎然。他知道本门迹门,他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现出丈六老比丘相,但是他的法身不可思议,绝对在我之上。他能够看到佛陀的本门,但是他的眷属未必。所以蕅益大师有一个问答说:“既是胜妙眷属,何得有未达者?”就是说,你们都能够投生到净土去了,你怎么不知道迹本二门的道理?蕅益大师说,未必!他说:“浊轻福胜故土净,位权智浅故须规。”他说,他能够到净土,不表示他的智慧善根比别人强。他是浊轻福胜,烦恼业力比较轻,福报比较大,所以他到净土去。但不表示说他学过《法华经》,也不表示他破无明证法身,他可能在权位。在权位的时候,他可能是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但是他没有破无明证法身,他也没看《法华经》。他哪知道说,哦,这个丈六的老比丘相,他的本门不可思议?他哪知道呢?所以,他只要起轻慢心,那就有过失了。所以说“位权”,他可能只是在权位,没有这种中道的智慧,“智浅”,所以必须要加以规劝。因为这个国土的转换,你如果不懂迹本二门的道理,可能内心会生卑劣想,所以他必须要规劝好。

庚四、妙音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前面是彼佛的规劝,这段说明妙音菩萨能够谦卑地接受规劝。妙音菩萨就带着他的眷属向佛陀白告说,我今天能够到娑婆世界去作证《法华经》,这不是我的功德,这如来的加持力。

如来三种加持:第一个,如来的神通游戏力。蕅益大师说是佛陀的忍辱衣,佛陀忍辱的力量加持我。第二个,如来的功德力,就是如来的入慈悲室,得到如来慈悲的加持。第三个是智慧庄严,就是坐法空座。所以,我今天能够从净光庄严国土到娑婆世界去,完全是佛陀忍辱力、慈悲力、智慧力的加持。

当然,蕅益大师说,妙音菩萨是位居等觉,肯定是分证三力,但是为了表示恭敬皈依,所以就推功佛陀,说是佛陀的加持。他意思就是说,妙音菩萨作为领导者尚且如此谦卑,他等于是以身作则,做给他的眷属看的:我们今天不能起高慢,所有的功德都是佛陀的加持。他以身作则。

庚五、先现来相 分六:辛一、妙音现瑞;辛二、文殊请问;辛三、如来垂答;辛四、文殊请见;辛五、推功多宝;辛六、多宝命来

我们看庚五的“先现来相”,就是人还没有到之前,他先出现瑞相。

辛一、妙音现瑞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那么妙音菩萨怎么能够从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呢?他就在他的座位当中“不起于座”,然后“身不动摇”;他用他的心力,他内心入于普现色身三昧;“以三昧力”,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法的耆阇崛山中,在佛陀法座不远的地方,先变化,所谓变化就是无而忽有,突然间出现了八万四千众宝莲花。那么这个莲花的材质呢,是紫金为它的花的干,白银做叶片,金刚作为它的花的须,甄叔迦宝来当作它的花台。也就是说,其实他这个时候人还没有到,他的依报的庄严先现前。

古德解释这一段,说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妙音未来,先显要义”。就是人还没有来之前,先把《法华经》的要义讲出来。《法华经》的要义,就是依止一念心性建立整个修行的因果。你看,你因地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修?你也是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就算事修,也是透过事修来会事入理。所以,一个修《法华经》的人,他对因缘观都是从一念心性变现因缘来观察,就是他从一念心性来修行。

简单地说,他认为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借事修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开显我的自性。他的因地就是做这件事情。你对我好也好,对我不好也好,这跟我都没关系,我的人生就是历事炼心。所以他因地是心性。果地,成就法身以后,他这个心性现出三昧神通,也是心性。所以整个《法华经》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所以,他入三昧以后他的身体没有来,但是他的瑞相已经在心性里面显现出来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看得出来。你看圣人要投胎之前——不是凡夫喔,法身菩萨。如果你是法身菩萨投胎,一定会有瑞相。他还没有投胎之前,就是他那个心只要一动,他念头一动他要到那个地方去之前,那个相状就出来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个人成就法身以后,他那个真如三昧,虽然是内心的理观,他那个念头一动,叫做“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因为他这个三昧里面是具足各种庄严的,这个就是瑞相。他从瑞相当中表现出这个三昧的力量。

辛二、文殊请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

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看到这些瑞相,就代表大众请法,说: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出现这个八万四千的莲花台呢?这个莲花台的材质是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乃至于甄叔迦宝以为其花台?

文殊菩萨是在娑婆世界代表智慧,妙音菩萨是在十方世界代表智慧。所以他这个文殊菩萨是这样的,法身菩萨跟法身菩萨之间有时候是同参道友,除了跟佛陀学习以外,法身菩萨之间也会彼此互相学习对方的三昧。所以他对这件事情也特别好奇,就是他到底入什么三昧,他人没有来之前就能够现出八万四千个莲花台?所以向佛陀请问,这是什么因缘?他到底因地修什么功德?他成就什么三昧?他能够人没有来之前,就有这种殊胜的瑞相?向佛陀正式请法。

辛三、如来垂答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佛陀回答说,因为在净光庄严国土有一个妙音菩萨,他从净华宿王智佛国,跟八万四千菩萨的眷属即将来到娑婆世界。来这里干什么呢?第一个,供养亲近礼拜我释迦牟尼佛;第二个,供养作证听闻《法华经》。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释迦牟尼佛把妙音菩萨来的目的讲得很清楚:一个是供养佛陀,礼拜佛陀;第二个是供养听闻《法华经》,为《法华经》作证。所以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

我们看整个《法华经》的互动,跟菩萨的互动,只有两尊佛菩萨是外来的:一个是多宝佛,多宝佛塔是从外面,从地涌出,从空出现的;第二个就是妙音菩萨,也从外来的。这两尊佛菩萨都是为了证明。多宝佛塔所表示的是法身,为了证明法身的功德;妙音菩萨所证明的是智慧,是果地的智慧。所以这两个性质都是为了作证,远从他方世界来到娑婆世界。所以妙音菩萨来的目的跟多宝佛塔类似,都是为了作证。

辛四、文殊请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文殊菩萨就白佛陀说,世尊!妙音菩萨因地的时候种何善本(他修什么样的理观的智慧)?第二个,他修什么事修的法门(福德力)?。他那个理观跟事修加起来,才能够有现在的大神通力,才能在虚空当中,不动道场,身体没有来之前,先现出八万四千个众宝莲花。所以他到底是依止什么三昧?希望能够说出三昧的名字,我等亦欲精进地修行。因为行此三昧,才能够真正地了解通达这个菩萨的色相的大小,各种的威仪。所以伏请世尊以神通力正式地召唤妙音菩萨前来,令我得见。所以文殊菩萨等于是看到这么多的瑞相心生好乐。

所以古人说,文殊菩萨这个请问,就是要希望能够见其人、学其法,重点在学其法,学习他的三昧的法。所以他请佛陀用神通力,来召唤妙音菩萨赶快现前。

辛五、推功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

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文殊师利菩萨本来是请释迦牟尼佛来召唤菩萨过来,但释迦牟尼佛没有亲自召唤,他把这件事情推功给多宝如来。他说,这个多宝如来会为你们召唤他,使令妙音菩萨现前。

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亲自召唤,要多宝如来来召唤呢?这个地方的解释有两段:

第一个,古德解释说,因为妙音菩萨的表法是三昧神通,是果后行因。多宝佛表达是法身功德,而释迦牟尼佛再怎么说他示现的是应化身,应化身当然不能够去召唤法身菩萨的果后行因,所以法身佛更适合。这第一个,从表法上。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法身生起的,包括悲智行愿,所以由代表法身佛的多宝如来更适当。这是第一个说法。

蕅益大师有另外一个说法。蕅益大师说,从这件事,有可能,这妙音菩萨可能是多宝佛过去的弟子,跟他因缘深,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推功多宝佛。也可能妙音菩萨是多宝佛的弟子,蕅益大师这么说。

总之,释迦牟尼佛没有亲自召唤,把召唤这件事推功给多宝如来。

辛六、多宝命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这个时候多宝佛就告诉妙音菩萨说,善男子来!就正式地召唤妙音菩萨过来——文殊师利法王子希望能够见你的身,当然更重要是学你的法。我们知道,这个多宝如来的塔现在已经关闭了,所以他从塔里面出声音召唤。多宝就这么一个召唤,妙音菩萨当然就马上要现前了。

己二、正明发来 分六:庚一、眷属经历;庚二、叙相登台;庚三、问讯传旨;庚四、请见多宝;庚五、世尊为通;庚六、塔中称喜

我们看己二的“正明发来”。

庚一、眷属经历

那么在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看他所经历的过程。看庚一的“眷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当然,妙音菩萨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他有一个过程。妙音菩萨这个时候从净光庄严国土当下消失,带着他的八万四千菩萨的眷属,就浩浩荡荡地要前往娑婆世界。这当中经历各种国土,这个地方大地六种震动,而且空中雨七宝莲花,而且是有百千种天乐相随,跟各种法器,不鼓自鸣。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前面说过,法身菩萨的三昧是三种东西组成的:智慧,严格地说应该叫智慧庄严;一个是福德,福德庄严;第三个,就是禅定的庄严。

智慧是没有差别的。你不能够说,欸,你修一心三观跟我一心三观不一样。当然,浅深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理观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你不可能只修理观,一定有事修,那事修就不一样了。我们从妙音菩萨来的过程所现的瑞相,大地六种震动、空中雨七宝莲花,这个是三昧力所成,跟智慧有关系,基本上差别不大,只是说你的震动的程度、花的浅深,跟你的三昧力的浅深有关系。

但是百千天乐跟不鼓自鸣,古德解释,这是福德力,这个三昧里面有福德庄严。福德庄严就每一个人不一样了,就是妙音菩萨不共的,不共的三昧所表现出来,他有天乐相随跟法器相随。后面经文会说,因为妙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用七宝钵供养佛陀,所以招感法器相随;他用美妙的音乐供佛陀,所以招感天乐相随,他去到哪里这个音乐就到哪里。

就像过去我们讲这个象护比丘,他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一个商人,做买卖赚到钱以后,他经过一个寺庙,看到那个当来下生的佛陀乘着六牙白象。那这个六牙白象,那个白象雕像已经剥落了,他就用他的钱去把这个白象修复。结果他生生世世,一出生的时候这白象就相随,他出家了以后白象也跟随。这个就是他的福德力招感的。

那就是我们讲,常同常别。每一个人三昧一样,但是你过去的福德庄严不一样,所以有一些差别的相状出现。这个就把他的过程解释一下。

庚二、叙相登台

来到娑婆世界以后的情况,我们看下一段,庚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

前面的经文都没讲到妙音菩萨现前,只是他来之前现出八万四千朵莲花在空中。那么这一段开始,就妙音菩萨正式地出现。

他出现以后有五种相貌:第一个,“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他的眼睛特别的清澈而且广大,像莲花叶一样。这讲到他的双目。第二个,他的面貌端正美好。他的面貌就好像是具足百千万个月亮那么的光明,使令他的面貌特别的端正美好。第三个,身相光明庄严。他的身相发出紫金色的光明,“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耀其身。一般的佛菩萨都有“常光”,他不是“放光”,他头顶的光明是跟随他的身体的。第四个,他诸相具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第五个,身相坚固不坏。他有金刚那罗延身,他的身体没有病痛,不可破坏。这个指的他的身相。

我们看下一段。

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他来到娑婆世界以后,因为他那个七宝莲花台已经事先就到了,所以他们所有人,就他又刚好八万四千个眷属,那么现出八万四千个莲花台,每一个人就坐到自己的台上。这个台就自然地升到虚空,离地有七多罗树之高。以妙音菩萨为主,旁边诸菩萨恭敬围绕,就来到娑婆世界佛陀说法的耆阇崛山中,就正式地到来。

我们看这个法身菩萨他的资深资浅,就这个法身菩萨到底是刚刚成就法身,还是他的法身已经成就很久了,当然你从智慧看不出来,因为智慧是无形无相,一般是看他的庄严。因为法身菩萨成就以后,他开始要修各种三昧。这个三昧,除了智慧以外,他的福德是很重要。他一定要深入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所以度化众生以后他就积集福报。

所以我们讲说,佛陀是功德圆满。这句话我们要细分。其实应该说智慧圆满。福德庄严,没有圆满这件事情。它怎么会圆满呢?你说释迦牟尼佛他成就,就算他的法身已经究竟圆满了,那你说释迦牟尼佛就从此就闲着不做事了?不可能。他还是一样从空出假,他可能变现出一个蛇王度化跟他有缘的做蛇的;他可能变现罗刹鬼去度罗刹。所以,他只要有一期的生命的度化,他的事修的福德就会增加。

诸位!因缘所生法没有所谓的圆满这件事情,但理观是圆满没有错了。一心三观到了究竟,就是他的智慧就这样子了。所以你看那个《阿含经》有一件事情,说佛陀不舍穿针之福。说佛陀有一天在巡寮的时候,看到一个双目看不到的比丘,他没办法穿针,他穿这个针穿了半天穿不下去。佛陀就过去,很慈悲地说:来,我替你穿。他穿好以后,把这个针还给对方的时候,比丘摸到佛陀的手,就知道这个不是一般人,就知道是佛陀。就跟佛陀感谢顶礼,然后就问佛陀说:佛陀,您老人家是福报已经圆满了,您为什么还要修这个穿针之福呢?佛陀意思就是说,福报是无止无尽的,谁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所以佛陀不舍穿针之福。

就是说,你看一个法身菩萨,如果是因地当然就是凡夫看智慧,法身就看庄严。所以,看到这种庄严的阵势,就知道妙音菩萨那不是初心菩萨,他的身相,依报,正报,带着眷属的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般若,我们前面说过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个时候是以智慧为主。但是你成就诸法实相以后的般若,进入到境界般若,开始通达诸法的境界,现出依报庄严,更重要是眷属般若。法身菩萨的智慧,它一定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他的智慧一定带有庄严。

那当然,你的智慧看不出他的智慧,你怎么办呢?你先看他的庄严,就知道他的智慧浅深了。所以你会觉得很奇怪,说,妙音菩萨代表的是智慧,但是我们从头看到尾都是在显庄严!因为智慧跟庄严两个是不可切割的,就好像说你修理观一定带事修。所以我们从庄严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文殊菩萨对他如此的景仰。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从这个庄严的气势来看,妙音菩萨不是一般人,所以希望能够见其人、学其法,是这样子。因为他的理观当中一定带着福德庄严。

这个地方,说明妙音菩萨以庄严相来为《法华经》作证,为智慧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