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讲)

癸三、合法  分二:子一、合无差而差;子二、合差而无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八面,我们看癸三的“合法”。

前面我们讲到,佛法的修学就好像是雨水跟草木之间的互动,雨水是平等的,但是草木本身是有差别的。那么草木只能怎么样?各取所需。草得到它要的水,树也得到各自的水,但是对雨水来说它是平等的。我们把它合法,合无差而差,同一片的雨水而孕育出差别的根机。

子一、合无差而差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 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先说明佛跟法之间的平等,就是雨水跟乌云是平等的。这比喻说什么呢?“如来亦复如是。”佛陀的出世,示现八相成道,就像空中生起大云。佛陀出世的时候,他的心是平等的,不管你是什么根机,只要你愿意接受三皈依、学佛,这个大云都可以接受。

“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前面是身密跟意密,这以下是口密。佛陀出世肯定要说法的,那么说什么法呢?这以下有六大法门来摄受众生。前面是说佛,这以下说法。

第一个法叫做十号摄受门。佛陀有十种德号:如来、应供、正遍知……乃至于天人师、佛、世尊。十号摄受门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修皈依。佛陀为什么强调自己有无量功德呢?比方说“如来”,什么叫如来呢?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怎么来的,这很重要。我们凡夫当然是随业而来,你是善业来的、罪业来的。但是佛陀是以中道的实相、以大悲愿力而来,所以这说明说法者殊胜。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殊胜呢?令修皈依故。学佛第一件事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第一个,先修皈依。

第二个,“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这个是说明第二门,四弘立迹门。

你皈依以后,佛陀用四谛法让你成就解脱。怎么说呢?

“未度者令度。”佛陀先说明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令生出离。让我们先知苦,了解世间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无常败坏的,都是痛苦的。这第一个,就先让你从知苦而成就出离心。

“未解者令解”。那么要远离痛苦怎么办呢?佛陀讲集谛。让我们对于苦因——烦恼跟业力,令生厌离。你不想得到痛苦,那你就要远离痛苦的因,就是对于烦恼跟造业这两个东西,你尽量能够远离,在身口意当中远离这种烦恼业力的过失,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佛陀讲道谛来调伏烦恼。佛陀讲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让我们调伏烦恼、得到安稳,乃至于依止灭谛而成就涅槃。

所以,佛陀在成就三皈依(当然这个三皈依也包括了五戒等等)以后,开始讲出离道,让我们远离三界的不安稳。这是第二个,四弘立迹门。

看第三,三明观机门。

解脱以后,佛陀就开始观机了。“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佛陀用宿命明看你的过去,你过去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经验;用漏尽明看你的今生;再用天眼明看你的未来。所以,从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佛陀可以知道你心中的愿望在哪里、你心中的烦恼在哪里。所以佛陀能够成功地帮你破恶生善,想办法调伏你的烦恼,想办法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当然,启发善根一定要有愿望,所以佛陀要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愿望。所以说三明观机,先观你的根机。

第四个,示以法要,“我是一切知者”。佛陀用三智成就门,用空、假、中三观。佛陀看这个人烦恼重,先用空观来作调伏,再用假观的功德来引导你,然后再用中观来做一个空有的平衡。所以观完机以后,佛陀用空、假、中三种智慧来引导众生。

“一切见者”,这是五眼观见门。佛陀有五种眼:肉眼,就是我们一般的这个色身;天眼,就是禅定所生的;慧眼,是见空性,见到真谛的空性;法眼是见俗谛,就生起假观;佛眼是见中道,中道第一义谛。这五眼表示,佛陀一般观机以后能够开导五乘法门。这个五眼表达的是五乘法门。

那么怎么表达呢?“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就是三种不护门。三种不护门就是说三种自在力。我们凡夫的身口意因为有烦恼跟障碍,所以他要稍微地调整保护。佛陀的身口意任运随智慧行,佛陀不用保护,就身口意随智慧行。

比方说“知道者”,佛陀意业得自在。佛陀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能够知根、知法、知时、知处、知方便。他能知道你的根机,佛陀知道用什么法摄受你,知道什么时间点下手是最好,知道是在什么处所,知道用什么方便。佛陀是知道者,意业得自在。

第二个,“开道者”。佛陀的身相得自在。佛陀可以现出各式各样的身相来摄受你。

“说道者”,就是口自在,佛陀能够用五乘的教法来做广泛的开合。

总而言之,“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这段是说明佛陀的心是大悲平等,佛陀所说的法是圆满无缺的。

但这个地方有问题了,就是说,佛心是平等,法门是圆满,那么为什么大家学佛的结果,来生是各走各的呢?那就是每一个人无量劫来熏习的善根有所不同。

举一个例子。蕅益大师说,你看佛陀讲《阿含经》,《阿含经》你打开,没有大乘法,从肉眼来看是看不到大乘法,全部讲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全部都是四谛。但是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天人在旁边听,讲完的时候八万天人发菩提心。你怎么解释呢?你把四谛法定义作声闻乘,合理吗?就是说,这个人的善根强,他听到的是四谛,原来三界是痛苦的!一般情况,知道三界的痛苦,我们会起出离心。但是大乘种性的人知道三界是痛苦,他起大悲心,他不是要出离。所以佛陀讲《阿含经》,八万天人发菩提心。佛陀讲《楞严经》,摩登伽女闻大证小,证得小果。《楞严经》里面佛陀是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不存在的、真如是本具的,摩登伽女在座,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你说《楞严经》不是大乘法吗?

所以,用法门本身来定位一个法的高低,在《法华经》已经不存在了。你没有把众生的根机的因缘放进去。你不能说,《楞严经》是大乘的,那每一个人读都得大乘。未必!有些人读《楞严经》是为了人天福报,他只是把诵经当功德想,所以他诵完《楞严经》,可能也就得到人天福报。

就是说,同样的雨水,每一个人其实是各取所需。也就是说,善根要增上,除非你今天能够自我突破。你看,科学家有做一个证明,跳蚤。跳蚤是可以跳来跳去的,后来科学家拿一片玻璃放在跳蚤上面三公分的地方,这个跳蚤往上一跳,碰到玻璃,它产生记忆。它生命的经验告诉它说,我不能跳这么高,跳这么高会产生痛苦的感受。科学家再把这个三公分的玻璃往下降到两公分,这个跳蚤跳到两公分又碰到玻璃,它告诉自己说,我不能再跳两公分,我要跳得更低。最后,这个玻璃压到跳蚤身上的时候,它再也不跳了。它是一个不会跳跃的跳蚤。为什么?生命经验产生了。这个就是因缘法。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会尊重你的因缘。你今天已经在因缘当中产生了这样的根性,佛陀会尊重。佛陀讲出很多的法门,目的就是,佛陀同时要照顾到你的因缘,又要照顾到你的究竟,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就是雨水下去,三草二木虽然名色各异,但是它的根部却是趋向真如,是这个概念。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佛心平等,佛法圆满。

那么众生接触到这个法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看下一段。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前面是指的佛心的平等、佛法的圆满,但是当佛法要落实到让众生受益,那就必须要考虑根机。我们来看这个根机差别产生不同的效果。

尔时,有这么多众生来到佛陀的地方听法以后,“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佛陀第一件事情先看你过去经历过什么经验,你未来的生命有什么希求:你是追求快乐,是追求涅槃寂静,还是追求到净土去。先观察你根机的利钝,看看你心中的希求;再看看你这个人的个性是精进懈怠,你对佛法的专注、相续的时间有多长;再看看你的胸量,你心中的堪能性有多少,你今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修学佛法,而为说法。

总而言之,这么多的差别就是达到四种目的:

第一个,欢喜。“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佛法第一件事情,契机。你要快乐就先给你快乐,你要往生就先让你往生。为什么呢?快得善利,皆令欢喜,先满足你的心愿。这第一个,佛陀达到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生善。你根机更好,“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生善,让你产生信进念定慧,这个善根让你生起。这个善根它的力量就更大了,它不是让你欢喜而已,它会让你今生得到安稳,来生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讲,修行达到五根是很关键,信、进、念、定、慧。这个根,你看一棵树,它一开始长得不太好,但只要根部还在,这棵树就有无穷的希望、无穷的能量。你一旦生起善根,它就会不断地不断地生长,到最后就能够成就圣道的快乐。虽然现世安稳,来生是快乐,但是从未来来说,这个善根力会让他以道受乐,出世的道法。这讲生善。

第三个,破恶。“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当他善根更强的时候,他听闻这个佛法,那就不是欢喜、生善,他能够调伏烦恼,调伏生死业力。这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刻了。

第四个是最圆满了,他听闻佛法以后,“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他能够入第一义谛,入理。他通达了解权法、实法怎么样操作,先完成短期目标,再完成长远目标,他能够渐入中道实相。

就好像空中的大云,下一味的法雨,使令一切的三草二木,各种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随着你的大小根机,同时得到你所需要的滋润,重点是“各得生长”。就是同样一片法雨,佛陀是根据众生的根机,使令得到四悉檀。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说有一天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到天上以后,目犍连尊者看到一个天人,身相光明而且特别的庄严。他就问这个天人说,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做人的时候,是修何因缘而得生天?这个天人说,我在做人的时候就修一个善法,就是无瞋。他说,我上一辈子是一个婢女,我的主人脾气很不好,我稍微服侍得不好,他是又打又骂。但是我为了保护我的工作,我就不发脾气。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我的重点就是不瞋。我就是因为不瞋的善法生天了。喔,目犍连说,知道了。走着走着,他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他说你身相这么光明、庄严,你是因何因缘生天呢?他跟目犍连尊者说,我过去生做人的时候,我就信守不妄语。我上辈子是做生意的,我不管赚钱不赚钱,我就是如实宣说,就讲真实语。所以我在因地的时候就修不妄语而生天。目犍连尊者就疑惑了,从天上飞到人世间,就顶礼佛足而白告这件事情。他就请问佛陀,佛陀您老人家不是说生天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吗?为什么这两个天人只修一个善法就能够生天?佛陀说,因为他修这个善法的时候,他发愿,这个地方不同。

我们一般在修善的时候只有信心:我相信这个善法是一种功德相。但是当你产生一种坚持,就是说,“我不发脾气”跟“我一定不发脾气”,那是不同概念的。诸位!他从信仰产生的胜解,产生发愿,他不是用信解来修善,他是用愿力来修善,所以这个力道就不同了。

同样一个善法,你给很多人持,其中一人可能只是得到人的快乐;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是有强烈的愿望的人,他在持这个善法的时候多了一个坚持,这一个善法就可以让他生天。所以你说法门是不是圆满的?当然,如果说你今天拿这个不瞋给菩萨来持,那就不是生天的问题了,那叫一个菩萨的功德庄严,他未来的依报国土,那个宫殿、楼阁,正报妙、依报妙。

同样一个法门,为什么不同人修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一般人可能在佛法当中得欢喜益,靠信解。但是有些人修一个法的时候,他能够产生信心,信进念定慧,产生善根力。有些人在修法的时候,他不但不发脾气,他还可以调伏瞋心,那更厉害。这个法门操作能够调伏烦恼,能够破恶,甚至于在修无瞋的时候他还会知道:我内心就是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发不发脾气的问题,随顺真如而修无瞋。请你告诉我,不妄语跟无瞋,到底它的定位是人乘呢?是天乘呢?是声闻乘呢?是菩萨乘呢?没办法定位!就是,同一个法雨滋润不同的众生,各自生长,众生各取所需罢了。

子二、合差而无差

前面讲根机,这以下讲无差,最后的会归处是无差。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我们前面讲到佛法的差别相,是就短期的目标,因为你的根机而达到你要的结果,是讲事修。这以下是会归到究竟的目标。

其实佛法的目标究竟来说是“一相一味”。一味是约因地的教行,就是,它是中道实相的,空假中三观中道实相的智慧。一相是约果地的果证来说的。什么叫一相呢?就是下面说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我们先解释一相。佛法的修学,其实究竟的目的是达到解脱相,解脱相就是远离生死的业力而得解脱,解脱德。离相是指般若德,就是离一切烦恼的系缚。灭相是灭除我们的业报身,得到法身。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就是达到中道的智慧。所以佛法的究竟处是一相一味,是这个概念。这以上简说。

这以下广说。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这以下广说为什么差而无差。

“其有众生”,这个众生当然是五乘众生,三草二木,能够听闻如来的教法,去受持或者读诵乃至于“如说修行”,他所得到的功德,其实他自己是不觉知的。我们前面说过,我们所觉知的只是事修的因果。我们知道修五戒十善生天,我们知道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我们知道修菩萨法能够成就佛道,这个是事修的因缘。但是我们不知道佛陀甚深的、秘密的含义就是:其实这五乘法门都在开显真如。这一块是我们不知道的,不知道佛陀的这种秘密含义,除非你在观心。

“所以者何?”因为只有如来能够深知众生在修行当中的十如是。这以下解释十如是。

第一个,“种”。这个“种”是总说的,五乘种性这是总说。相、性、体就是这以下别说了。

第一个,你修习一个善法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相状。比方说布施,人天种性的人在修布施的时候,他会取相分别。他修布施他会怎么想呢?他会想说,我布施,来生能够成就快乐的果报。他会用快乐的相状在心中去激发自己。人天种性是取相分别。二乘种性修布施,他就是透过布施来成就偏空寂静。菩萨种性是透过布施来成就他的悲智双运。所以他修法的时候,他第一个出现“如是相”,他心中会有一个相状出现。

这个相状会带动他的习性,“如是性”,他的思考模式。人天种性是透过布施来成就增上心,他希望透过布施、持戒的善法,让来生更好、更快乐,增上心。二乘种性是出离心,菩萨种性是菩提心。所以,这个相状有它对应的内在的习性,如是性。

那么,把这个心中的相状跟心中的习性合起来就是“如是体”,构成他的身心世界的主体。这个主体就会产生智慧了。“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闻慧、思慧、修慧。这个地方的“事”是指他的所缘境。人天种性的人修善法的时候,他的所缘境,他追求的是人天的快乐境。所以他这境,他不管是修布施还是其他善法,他心中所思、所念、所修都是在趋向快乐。二乘人的所缘境就是空性的涅槃。菩萨的所缘境就是功德庄严。他心中有不断在重复的一个所缘境。

再往下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这是指能观的智。人天种性在修布施的时候,他是修因缘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是观察业果,因缘智。二乘人是空观智,他观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毕竟空。菩萨是中道智,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他在修善法的时候,他的相状、他的习性是有他的智慧在支持的。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把这个所缘境跟能观的智合起来,就构成他三慧的自体,就是他的何法念、何法思、何法修。能观的智跟所观的境合起来,就是他的三慧的自体。

这个智慧就构成了“如是力”、“如是作”。他在善法中开始操作,产生一种作用。什么作用呢?这以下说“因、缘、果、报”了。你透过你的因缘观、空观跟中道实相观,去操作布施、持戒、忍辱这种法,你就会怎么样?“以何法,得何法”。你就创造出不同的因缘果报。

总而言之,众生在修法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住于种种差别之地,他落入了十法界的十如是的因缘果报当中,只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的根性差别。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法的修学,有些是我们知道的,有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说,我们是心外求法,所以我们不会观照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总是觉得布施成就快乐的果报,那我们是心随法转,其实你内心的运转你是不知道。你用什么心态、用什么思考,你心中是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还有一个“本末究竟等”,这句话最重要。前面的九种如是是在哪里运转?在一念心性运转。当你的布施的法在心中产生一种布施的相状、布施的思考、布施的智慧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激活你的真如本性,而你自己不知道,不自觉知。

比方说,我们讲不杀生好了。不杀生,要是一般凡夫,他的不杀生就是取相分别。他是奔着什么?奔着健康长寿去不杀生的。所以他这个不杀生在心中“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的观察智慧是取健康长寿的相状去布施,当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健康长寿。因为你心中的相状、产生的习性、产生的智慧、产生因缘果报就是这样。二乘人修不杀生,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不想跟众生结恶缘。我不杀你是我不想来轮回了,我不想再跟你纠缠了。你对我怎么样是一回事,我不想再跟你结生死业缘了。他是为了出离心来修不杀生,所以他修不杀生的时候,他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是以出离为主轴。菩萨修不杀生是因为大悲:我可不是为了我今天的快乐,我是悲悯众生,不要伤害我的大悲心。

这样讲,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所思、所念产生的相状不同,产生不同的因缘果报,这是事修。更重要的是,诸位!你的思想、你的相状开始运转的时候,最后回归到“如是本末究竟等”,回归到心性的时候,你已经在作真如内熏了。其实你的真如本性在这当中已经慢慢开始熏发了,只是浅深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要成佛。佛陀没有告诉你说你会因为布施成佛,但是事实上,你布施的相状在运转的时候已经更接近你的家了。这个是佛陀没有告诉我们。就是所谓的我们“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只有佛陀知道,所以这是佛陀的深刻的布局。佛陀在布施权法的时候,权法中有实法,这叫即实而权。

我们看总结。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知道他的法其实是一相一味。什么叫一相一味呢?就是“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解脱德,离相是般若德,灭相是法身德。他的目的就是趋向大般涅槃。什么叫大般涅槃?就是“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可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我空、法空,那是第一义谛空,就是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因为“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最后的回归一定是“如是本末究竟等”,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他启发的真正目的是解脱相、离相、灭相的大般涅槃。佛陀知道他的最终目的以后,然后再用权法,根据众生心中的希望来摄受他。是故佛陀不马上说一切种智,先用方便智来摄受他,但是他的实智已经在里面,已经隐隐地开始在滋长了,是这个概念。

壬二、结叹述成

我们看最后的“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所以“汝等迦叶”,就是中根四人,“甚为希有”,你们能够对前面的〈信解品〉中佛陀的随宜说法、佛陀的权法,“能信能受”。这个地方是讲佛陀的实法,你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法,又知道佛陀的究竟的目的在哪里。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是“难解难知”。表面上,佛陀告诉你人天乘的法让你生天,二乘让你成就涅槃,菩萨能够成就功德,难道就这样子吗?其实佛陀有更深刻的意思,就是透过这个法在你心中运转,开显你的真如本性。这个是你所不知道的。佛陀智慧甚深难解;第二个,佛陀的恩德微妙难知。这个难解是智慧,难知是佛恩。这总结前面的这一块。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佛会重视在法力不可思议,我们会把我们的结果用法来定义,说:你这个人修三皈五戒,所以你的结果只有一个,你未来就是人天果报;因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所以你的果报就是二乘;因为你会修六度,所以你就是菩萨。我们一开始用法力来摄受,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你这样判断一个人来生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未必!你不知道佛陀秘密义。

诸位!法是谁在操作?是心在操作。所以你忽略了它的习性。当这个法进去以后,你知道他心中生出什么相吗?你知道他产生什么样的习性吗?你知道他产生什么样的观慧吗?这个“相性体力作”在心中这么运转的时候,你知道它有什么结果吗?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这个法在心中的时候,它已经隐隐约约地成就一种究竟涅槃的因种,你知道吗?

也就是说,我们学了《法华经》才知道,决定我们生命的结果不是只有法力,还有心力,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个蕅益大师前面特别强调。我们以净土宗来做例子好了,那种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讲性修不二。就是说,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会不会感应道交?未必!但是如果你方法正确,你念佛之前加上信解跟发愿,你有信、愿、持名,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心态准备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自己变成小草,诸位,你要让自己变成大树。所以,每一个法门修学为什么要有道前基础?就是做好最好的准备。当下雨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小草,让自己变成大树。

变成大树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佛号的时候,做好准备,就是信解、发愿,那么这个佛号一进去的时候,那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我们的心是业障深重,佛陀的心是万德庄严,这两个是距离很大。但是你如果是信解成就,当然这个信,蕅益大师的“信”是很广,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他是把真如理性的观慧也放进去,你这个时候就能够跟佛陀随顺。随顺以后怎么样?你就不只是念佛。所以诸位!你感应道交不是靠佛号,佛号只是一个助缘;是你操作佛号的时候,你心中产生信解发愿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在操作那念心的十如是的时候,这个佛号随顺佛陀了,而感应道交,“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按照善导大师的标准说,什么人可以把他的心投到佛陀心中?为什么有些人投不进去?善导大师简单讲一句话:顺从本愿。顺从本愿,以教理的判断,最少是我空,就是你自己没有意见了。就是说,你操作佛号,对来生还有很多想法,你对来生还有很多的规划,你对来生还打各式各样的妄想,那么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在顺从生死业力。所以你这个佛号是怎么样?投不进去!

所以,我们可不要忽略了心力不可思议,就这个十如是的操作。这个佛号跑到你内心的时候,它不是一个佛号的音声;更重要的是,当这个音声进入你心中的时候,你内心生起什么相状、什么习性、什么样的观照,创造什么样的因缘果报,这是重点。所以法门不能单独成立,法一定要跟心和合才知道结果,这个是我们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个意思。佛陀可以知道我们,这个法进去以后佛陀开始观,说你这个人进入这个法,你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是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然后以何法得何法。真正的结果就是,这个法透过你的内心,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模式,这个结果才会出来。这个是我们凡夫不自觉知的。

那么这样讲就讲得更圆满了,就把佛陀的权法、实法讲得很清楚了。同样的雨水,重点不是法门的高低,是你不能把自己变成小草,你要把自己变成大树,你才能够产生大树的水果,否则你永远长不出水果,就是变成草。就是说我们自己心态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就是法力跟心力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