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讲)

这一堂课是我们这一期的《法华经》的课程研讨。

我们一个佛法的修学者,基本上你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什么是流转门;第二个,什么是还灭门。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病根在哪里,第二个,我们的解药在哪里,这两个是要清楚的。

整个生命的流转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念的颠倒妄想,一种向外攀缘的心。那么解决之道,有三种力量可以解决,一个是佛陀的本愿功德力,一个是法门的力量,一个是我们内心的自性功德力,这三力。佛力、法力、心力,三力的方法。

这三力当中,我们可以说分成两类:佛力跟法力是权法,心力是实法。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修学佛法,都是从权法下手。比方说你修布施,修持戒,靠着这个布施的法,靠着持戒的法,去改变我们内心的颠倒妄想。你去不断地布施,你内心就会产生布施的心;你不断地持戒,你就会从持戒的行为当中去创造一个持戒的善根的心,所以就会把三恶道的门给关掉。或者我们喜欢念佛的人,可能一开始学佛就整天念佛,就是仰仗佛力的摄受,创造一种弥陀的本愿的加持力。

但是这个佛力跟法力有什么问题呢?因为它都是心外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开始修学是,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颠倒妄想,我们追求外在的佛力跟法力的加持,来改造我们内心的病痛。这样子的修学一开始可能会有效果,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觉,会停顿不动。因为你今天是心外求法,所以你一定会产生法执。

产生法执的时候,你会产生自我设限。就是,谁把你限制住呢?你自己把你自己给限住了。就是我们本来是应该修法,但是我们的攀缘心,会把修法而产生的后遗症变成法执。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没学《法华经》。

那怎么办呢?那只有一个方法,你去学《法华经》,才能够会权入实。你打开你内心的力量,然后跟外在的佛力跟法力对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第一种人是先修权法,然后再会权入实,会归到心力不可思议,然后才能够产生突破。

第二种人是比较幸运的,善根也比较强的,他一开始就学《法华经》,他没什么事修的功德。那么他学《法华经》的三周说法以后,知道原来整个佛法的问题在于内心,所以修行,正本清源,先把心态摆正。就是先内观,回光返照:我这一念的颠倒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哦,回光返照,原来这个妄想是多生多劫的一种妄心攀缘妄境,产生的一种虚妄的作用,根本没有实体。它最怕你回光返照,它最喜欢你随顺它。所以你一回光返照的时候,它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

你今天在整个学佛的第一步就把内心摆正,恭喜你!因为你从称性起修,再去修法力,再去修佛力,你没有法执的问题了,这就得到自在力了,就是你一开始就走上大白牛车。或者说,人家一开始是在外面流浪,打工赚钱,赚到一个程度他就没办法进步了;你今天学《法华经》就直接先回家,父子相认,继承家业,然后再去赚钱。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他的好处就是称性,你依止性德。你想想看,你依止性德在修学。什么叫性德?两种力量:自性清净心、自性功德力。而别人是依止妄想在修学,那这两个力量当然不同了。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以前完全没有事修的功夫,你学《法华经》,从三周说法当中你也知道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不可得,而你本具的心性是本来清净跟本来具足,那你现在面临一个大问题了,就是,你怎么从理观的智慧来对接佛力跟法力?这个技术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完全没有经验。

所以,我们今天的研讨课的重点就是,当我们明白了自性清净心、自性功德力,心力不可思议以后,我们的心力怎么跟法力、怎么跟佛力来圆满地结合,就理观跟事修之间怎么对接,它的比例多少,怎么样比较适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个重点。

今天的研讨课有三大科,五个主题。第一大科讲到迹门,佛陀的智慧;第二个是讲到本门,佛陀的功德;第三科讲到法华跟净土如何地交互作用。

一、有关迹门:会权入实,开显佛慧

我们先看第一大科的“有关迹门:会权入实,开显佛慧”。先看第一个主题。

1. 我们在读诵《法华经》时,是随文解义起观效果好;还是如持咒一样,以自己诵读的音声为所缘境效果好?

这个题目讲到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修学,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就两个重点:一个修止,一个修观。

修止是无分别住的,你不能动思惟。比方说你念佛,比方说你持咒,这个就是修专注跟皈依。它是靠佛力、咒力的不可思议的熏习,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能起分别的,这是修止。

但是读诵《法华经》不一样,你要随文入观的,它是修观的。所以诸位,我们看《法华经》的五品观行位,它的第一个,随喜,然后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读诵品是属于观行,那肯定是要思惟了。

那这种思惟,我们看这个研讨的讲义,它有两种。

(1)智慧观照

深入思惟——断疑生信,建立信解(种子)

随文入观——净法熏习,强化善根(灌溉)

智慧观照,一个是属于“深入思惟”,“断疑生信、建立信解”的这种成就善根种子的思惟。就是你平常要经过闻思的学习了。不是说你今天什么都不懂,给你一部《法华经》你就可以读诵,不是这个意思,那你读诵效果就很差了。

你要先成就善根种子。什么叫善根种子?就是信解。你要深入地思惟,哦,为什么我这念心是清净的?我现在是清净,那为什么还打妄想呢?那清净跟妄想是怎么并存的?那这个清净心是怎么安立的?哦,原来清净就是不随妄转,就是清净了,你不随它转,你本来就清净的。就跟镜子一样,镜子的清净是因为它的影像不会染污镜子,这就是清净了。

所以,你一定要经过怎么样呢?不断的闻思的论证,闻经达理,你要能够让你自己相信,你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自己要坚定地信解,这是第一点。然后,你就有资格去读诵了。

我们看,读诵是怎么读诵呢?

“随文入观——净法熏习,强化善根。”就是不断地透过水分的灌溉,法水的灌溉,来使令你善根的种子辗转增长。所以,读诵《法华经》,读诵经典的观行是直观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莲花的各种庄严。它没有像我们在闻思的时候那么深入、那么复杂地去论证,因为你信解成就了,它只是简单地随文入观,产生一种净法熏习。所以,这个读诵的观行是随文入观,而学习的观行是深入思惟,这不一样。

那我们来会归到第二段,看诵经。

(2)诵经——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诵经,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你读诵的经典必须是佛陀或者是法身菩萨的法语。因为佛菩萨的法语是一个圣境界,所以他讲出的话,它里面文以载道,这个法语当中有圣道的力量在里面。然后呢?然后我们去读诵这个文字,我们要起观照般若,就是说你自己要有信解的基础,你可以随文入观。

观照就是说,文字里面有般若,但是跟你没关系,那是文字相的般若;那你观照以后,你把文字相的般若,透过你的观照转到你的内心当中,去加强你的般若,就是转他成自了。

你透过观照般若以后,慢慢地你的般若智慧加强了,它就会引导你趋向于实相般若,就是真理。就是,你一开始是修一心三观,最后就成就法身的功德,这就是真理。

这个地方,读诵的好处来自于辗转相续。你成就实相般若以后,你第二次再去读诵就不一样了。比方说你读了十部《法华经》。读第一部的时候你的观照般若是薄弱的,这个灯光是可能只有一烛光。后来你慢慢地读到第十次的时候,同样的文字般若,但是你的观照般若变成十倍的力量。

所以它引导的力量,使得你在第十遍读诵的功德可能会超过你前面九部的功德,因为观照般若加强了。所以,你这个读诵的好处,它是辗转增胜,你后后超胜前前。你越后面读诵的东西,你的功德越大,因为你那个亮度,光,你那个对文字的消化度增强了。比方说你以前读到《法华经》,你消化的程度只有百分之一。那也不错,慢慢来。但是你读到最后的时候,你能够消化百分之十。这个就是读诵的好处,它会透过一次一次的思惟、直观,不断不断地引导你,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趋向实相般若,就是辗转增胜。

不过,有关读诵有两点要说明:

第一个,我们刚刚讲过,你要有信解作基础。有些人把读诵《法华经》当功德想,他完全不懂,这样子功德是有限的。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就是,你完全没有学过《法华经》,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就去读诵,那你的心被文字所转,因为你不知道它说什么。这文字相,对你来说,文字般若不能转化成你心中的观照般若,它没办法转换,这第一点。你要先明白道理,至少要掌握它的核心思想,这第一个。

第二个,要相续。读诵经典最怕就是一曝十寒,读一读以后中间隔太久。你哪怕是一天读十分钟,你哪怕是三天读十分钟,你哪怕是一个礼拜读十分钟都可以。你养成一种怎么样?唯识学说,辗转相续嘛。你看造业,不管造善造恶,最大的力量都是相续的。你说,我一个礼拜读十分钟。也可以,三年后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辗转相续。一个轮盘转起来的时候,它越转越快。所以以前慧天长老讲一句话,说修行不怕慢,只怕站。就不怕你走得慢,就怕你原地不动,这最糟糕了。

所以,读诵《法华经》,第一个,你一定要透过闻思产生信解。就是说,你想想看,你要有善根种子,然后才用水去灌溉。你连种子都没有,你灌溉什么东西?你读了十年,你还是在读这个东西。所以第一个,要有信解的善根。然后,要有恒心地去操作。这个是两点,这是读诵《法华经》的方法。

我们看第二题。

2. 在《妙法莲华经》中,师父讲到成佛,在见道位就算真正意义上成佛了。以前学唯识,把修行成佛分成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按此分法,究竟位之前似乎都属于成佛的因地。是否可以说,《法华经》是从心性开始起修,空观和假观会归一心,同时操作,我法二执是同时破除的,因此不必像二乘人一样,走一条先破我执再破法执的曲折之路?

这一个题目是讲到唯识学,就是大乘的别教,唯识学跟《法华经》之间的对接关系。

我们看这个讲表: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首先,成佛之道就是一佛乘的妙法修学。

我们说过,一般人可能一开始学佛都是从权法,他可能从声闻法、缘觉法跟菩萨法下手。诸位!学佛第一个目标当然是了生死了,因为这很现实,你生死都没有了,你谈什么成佛之道呢?界内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你哪儿去处理界外的变易生死呢?

所以,三乘共坐解脱床,佛陀给三乘的行者开出一个共同的法门,叫做空性。因为,你要了生死,很简单,什么叫生死?就是我执,你想要掌控你的身心世界。我执的解决方法当然是空性,但是空性这个地方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你看,佛陀对声闻人的空性,叫做灭色取空。声闻人的空性是带有出离心的,因为他的重点在苦谛。所以,声闻法的空性,带有出离心的空性,它的力道特别强。因为他修空观的时候带有厌离心的,厌恶生死,厌恶身心世界,这是一个声闻的空性。

缘觉的空性,他是利根人,二乘的利根人,他的空性是包容缘起法,就是我不排斥我的身心世界,但是我的身心世界是缘起性空的。他只是不排斥,不排除也不排斥,但是他的重点还是放在空性,所以缘觉乘的空性是比声闻乘的这种对立、出离的空性高一点。

菩萨的空性是最高,因为他空性里面有菩提心。也就是说,菩萨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是两手修学:一方面观一切法空,无所得;一方面努力地积极地行六度。他所谓的中道是这样子安立的。

那么,这种权教的菩萨,特别唯识学的菩萨,他那个中道跟《法华经》的中道不一样,他这个中道是心外求法。就是离开一念心性,他安立了一个空跟有之间的平衡,叫做但中。所以他那个心外的中道基本上不是真实意义的中道,他只是说在修空观的时候兼修一些六度的法门、菩提心的愿力,用空跟有来加一个平衡,安立作中道,而不是你内心本具的清净心跟菩提愿的开显,不是,他是心外求法。

那么这样讲,这个三乘,的确,只能够共坐“解脱床”,不能共坐“菩提床”,所以三乘法门没有成佛之道。为什么呢?因为因地不真。这三个乘的因地修学当中,没有一个是成佛的因地。因为什么?因为你的重点都在消灭我执,你的重点里面没有开显真实的心性,本具的清净心、本具的性功德都没有开显。

但是没关系。这三乘,就像我们前面讲到三周说法,它这个三车可以把我们带到三界火宅之外,至少它解决生死问题了。然后呢?然后,你成就三乘以后,自然佛陀就会出现。或者你往生净土,或者你当生的因缘,佛陀为你说《法华经》。你开始从心外追求空性,加上内观真如,开显自性功德力。好了,心力跟法力的结合,成就法身功德。

所以诸位!我们看,阿罗汉们听完《法华经》以后,几乎当下就成就法身了,因为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只是知见上的那个法执那个点,他是向外,现在把它回归到向内,他当下就证得法身,佛陀马上授记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他们多生多劫事修的人,他是生生世世的辛苦,每一期的生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他们走的是一个漫长的菩萨道。

那比较幸运的人是谁呢?前面的人是由下而上的,由下而上的三乘会归到一佛乘,叫做会权入实。而有些人他是过去生多善根、多福德,他直接能够学习到《法华经》,他就是从清净心、菩提愿以后,称性起修,再回过来补修前面的声闻、缘觉、菩萨。当然这个时候你有选择权了,你可以修声闻法、缘觉、菩萨,你也可以修净土法。这个事修,事修叫做什么?叫做契机。没有人规定你要把所有法门修好。

诸位!成就法身是靠一个法门。诸位你还记得吗?是一个法门就够了,就理观再加一个法门就够了。什么时候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知道吗?是法身以后。所以,你成就自利功德的时候,是依止你一心三观的理观的智慧,再加修一个法门,或者是念佛,顶多配合一个持戒,再配合一个四念处,可能三个法门就成就了。就是自利的时候,你在无量法门当中找几个法门,反正能够让你成就往生的,成就了生死就够了。

那你说,那四弘誓愿中,为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是成就法身以后,开始修行无量的三昧、陀罗尼。因为你要广度众生,那个时候才去把过去没有修的再补起来。所以,成就法身是靠几个法门而已。就是自利很简单,你问题少你法门就少,你的问题很复杂那你的法门就多,应病与药。所以,佛陀开出无量法门不是要你马上学,你只要解决你的生死问题跟法身的问题就够了。

所以理观以后你去选择你相应的法门,然后重点事宜,先成就法身,这是最关键的。你透过理观配合三乘的事修来破我执。成就法身以后,那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因为你自在了。你开始亲近十方诸佛,跟十方诸佛学习各式各样的三昧、陀罗尼,显神通,做什么事呢?你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成熟众生,开始跟你过去有缘的众生想办法去度化他,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让他栽培善根,善根成熟、脱落。然后呢?创造你未来成就应化身的佛土。所以成就法身以后就做两件事。

那不断地应化、不断地应化,一次一次地应化以后,你的法身功德不断地增长,最后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做什么事?还是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成就究竟佛陀还是做两件事情,当然你做得更殊胜圆满。

所以,假设我们今天走的路是先学《法华经》再事修——看第二个,结论——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你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心摆正,把心带回家,所以你的立足点不是从妄想起修,你的立足点是从你的自性清净心、自性功德力这两种力量,这种性德,去找你相应的事修。然后,这种修德又回过来让你的性德更加地开显,更加圆满。所以,它是一个直捷、圆顿的快速的法门。从果地上,它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总持的法门,它是功德圆满,所以快速成就功德圆满。

好,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设你今天事修基本上是还没有启动,或者是很薄弱,你先修理观;你学《法华经》以后,你又修净土,信愿持名。那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补的三乘的功课是哪一个?你们猜猜看。

是的,声闻乘。有些人他学佛以后就会说,欸,我一个大乘菩萨,我怎么就修声闻乘了?从《法华经》的思想,它没有什么大小乘,契机就是妙法。我解释给你听,为什么要声闻乘。

净土宗的特别,它要速战速决。假设你今天学了《法华经》以后选择求生净土,如果你去修菩萨道,不是菩萨道不好,叫做不契机,你的因地跟你的目标不相符合。菩萨道的修学是生生世世在人生历练,它可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我可以花一百世的时间好好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可以暂时不碰空性,都可以,我就修皈依。

净土宗,你不可以说,欸,我规划我以后第十生以后往生。净土宗没有这样规划。净土宗是当生。你今生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有两种情况而已了。你不能说,欸,我今生不往生,我来生往生。净土宗没有人发这个愿的,没有人发来生往生这个愿的,因为来生你到哪去没有人知道。所以净土宗它就是速战速决的战术,就是你要么今生往生,要么今生就是失败,就这样子而已。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很简单,治乱世用重典,只能够用声闻乘的灭色取空,所以叫做厌离娑婆。

注意看,净土宗对娑婆世界是厌离的,它并没有说观空,就带有厌离心的空观,所以四念处是必修的。就是你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你要有厌离的心态。就是你对娑婆世界、对三界的轮回,要有强烈的出离的观照,而这个观照刚好跟声闻乘是最适合的。

所以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大小乘,也没有高下了,只有契机不契机了。这样懂吗?

那你说,欸,我修声闻乘,我会不会落入小乘的偏空?诸位!你安住一念心性,你还怕偏空啊?那表示你这个心性安住的错了。你安住一念心性,你对一切法执就有免疫性了,对你来说没有大小乘了。有大小乘,是没有学《法华经》的人才会说:哦,你修小乘,你成就偏空涅槃;你修大乘,你成就三贤位。那是他没有会归心性,所以约法,依着法去安立他的阶位。回归心性的人,他就是一佛乘,哪有什么大小乘?他修什么法门,就是契机就好。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就根据你的目标找相应的法门。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你要解决今天的生死,就是用一心三观配合声闻法的四念处,然后配合净土宗的本门,本科目,忆佛念佛,往生。

所以,这个表你了解以后你就知道,假设你是从清净心、菩提愿起修的,三乘的法门对你来说你就自我选择,你只要觉得你相应就可以了。你也不用怕落入小乘大乘,对你来说没有大小乘了,你是称性起修。

这个就是《法华经》的修学有两种:

第一个是先从权法会归到实法。这种人修行有两个问题:第一,容易退转。因为他的力量是从外来的,他本身的问题蛮多的,容易退转。第二个,他功德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一定会执著。因为他自己是从一个颠倒妄想,在一种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学佛,他不是先把心安定了再来学佛,所以他一定会向外追求法的力量。所以,这种追求的法就把自己给限住了。

假设你是从称性起修的,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但是并不表示说你可以省略前面的权法,不是。比方说,欸,我贪欲重。那很简单,多贪众生不净观,你还是要去补前面的功课。不是说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了了,没那么简单,这力量对你来说太薄弱了。你要站在没有贪心的角度去修对治。那说我脾气很不好,修慈悲观,还是要修的。只是你在修的时候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你知道这个烦恼是不存在。所以对你来说,你是进步很快。但是不表示你事修可以省,不是这个意思。

二、有关本门:开近显远,宏赞佛德

我们看下一个大题,看本门。前面讲智慧,这以下讲功德。本门有两题,先看第一题。

1. 佛陀法身寿命无量,报身寿命无量,应化身寿命无量。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将这三种寿命无量融入我们净土宗的修学?

我们还是从《法华经》的本科开始下手。就是假设你是先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成就信解。

(1)一念信解

是心作娑婆 —— 是心是娑婆

是心作极乐 —— 是心是极乐

从净土宗的角度,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把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这个理论套到净土,就是说,“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就是,对你来说娑婆世界怎么来的?一切法总有一个因果。就是你以前打娑婆世界的妄想。

这个“作”就是造作。身口意里面当然是意业为主。比方说,你以前打的妄想是怎么样?欸,你经常打布施的妄想,但是你口业修得不好,一天到晚骂人,所以你今生的娑婆世界果报是怎么样子呢?福报很大,但是长得丑陋。你各式各样的妄想结合起来,就变成你娑婆世界每一期的果报。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子。既然是一心通十法界,极乐世界也在里面。就是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你不断地忆念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生起欣求,就是“是心作极乐,是心是极乐”。

你说,欸,我今生当中,我都没有念想西方。那对不起,你跟极乐世界完全没有缘,不可能说你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念想而往生。就是你的念头一动,这才会产生缘起。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念心性本来清净,那是本体,但念头一动就变成十法界十如是。

比方说,我念头动的是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就出来。欸,我有时候动了一个布施的心,哦,这布施的心就有了人天乘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好了,到临终的时候来算账了,哪一个力量强。不是看次数,看谁力量强。

就是说,你要修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你总要知道嘛。就是十法界唯是一心,就是你念头不断地念念地造作,最后念念地显现,就是心作心是。这个是你学《法华经》最重要的观念。

就是说,我们以前没有学《法华经》,我们对十法界是认为是“万般皆是业”。你用业力的思想来解读人生,那这个事情就复杂了。娑婆世界是有漏业力创造出来的,极乐世界是无漏的业力创造出来。如果从业力的角度,那你凭什么离开娑婆世界呢?

业力就是,这个法是真实的,我空法有。那你必须要消业往生,因为你今天各人造业各人了。如果你从业感缘起,净土宗往生是不成立的。从业感缘起,从小乘的业感缘起,往生是不成立的。你阿赖耶识里面那么多业力都没消掉,你就往生了?但是如果说“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对十法界的解释,我们不讲业力,这个业力是很粗的,我讲一念,迷悟,那可以。

就是说,你的认知就是你生命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要提升我们的认知?你认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这样子认为,那你的人生走的就是人天乘,顶多走到二乘,因为你用业力来解读人生。

所以,你学《法华经》,一定要知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既然本来清净,世界怎么有的?就是心作心是。你念头一动,就是一念三千,具足十法界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把各种动的念头合起来,你就知道你来生会去哪里了。这是一个基本信解,就是把业感的思想而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的思想。

好,你有这种基本概念,你就有资格来修净土了。

我们看第二段。

(2)称性起修

站在一念心性角度(法身)

安住佛号  念想西方(应化身)

那么,《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约阿弥陀佛的三身是怎么操作?

从理观的角度,我们直观佛陀的法身,就是建立一个自他不二的概念,这很重要!就是说,你跟阿弥陀佛要感应道交,第一个,我们要找到跟阿弥陀佛的共同的交集点。从因缘的角度,我们跟阿弥陀佛没有交集。从因缘的角度,你想想看,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们是业障凡夫,他是大富长者,我们是一个流浪的乞丐,这两个没办法交集的,没有交集。

但是如果我今天回光返照,我这个乞丐是怎么来的?是你把我生下来的,原来我是你的儿子。就是回光返照,回到生命的原始点。佛陀的万德庄严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你把后来的因缘所生法拨开来,佛陀的心是一念心性;而我是业障深重,业障深重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后来有的,你把它拨开来,也是一念心性。好了,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所以诸位!修净土宗,第一件事情,你不能只看佛陀万德庄严,要从一念心性去看他,就是自他不二。我们两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所以第一个,修理观,自他不二,这样你才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第二个,事修,就是忆佛念佛。

诸位!你要记住,学《法华经》的,千万不要用理观来碍事修。理观是讲心性,事修谈因缘。你该念佛还得念佛,该念想西方还得念想西方,就是修皈依的信心。也就是安住心性来念佛,接着依止愿力来观想极乐世界的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最后回归到莲花池的庄严,各式各样的庄严。你这个净土依正因缘的事相,对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所创造的依正庄严,一个都不能少。

那么,理观跟事修的操作,它的关键在哪里?这以下很重要了!

平常的念佛偏重事修,偏重在皈依。比方说念佛的时候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妄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同体。你这样没有意义。念阿弥陀佛就是,你念一句佛号,就是专心地听佛号的声音,皈依,就是一心归命就够了。所以,平时念佛它是一种事修,你就以阿弥陀佛的音声为所缘境。你要观想极乐世界,你就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为所缘境就好,不用会归到心性。就是平时的念佛重信愿。

但是到了往生就不一样了,往生就是重理观了。这个我们会说明。往生的时候,你不能从因缘上来建立理观,因为往生这个问题太复杂。因为,你从娑婆世界的生命体要转换成极乐世界的生命体,这个从因缘上是没办法转换的,转不过去的。你从一个生死轮回转成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个从因缘上没办法建立,没有管道可以转换。只有透过心性这个管道过去的。

所以,平时的重点是七成的事修、三成理观就够了。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念佛,你拜佛就老老实实地拜佛,就听声音。然后对这个声音,观想它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这个音声就是阿弥陀佛。修皈依就好,专注皈依。

但是临终的时候,理观就是关键了。因为临终的时候有阿赖耶识善恶业力现前引导,而平时的时候只有第六意识的分别,没有善恶业力引导的问题。至于临终的时候的问题,我们下一个题目再说。

总而言之,你记住一句话,理不能碍事,事也不能碍理。事修的时候就是恭敬皈依,理观的时候就是平等不二。这样懂吗?

你不能够说,你这个拜佛你也不好好拜,香也不供,你说我跟阿弥陀佛平等不二。那你这个理就碍事了,对不对?你说,欸,我跟阿弥陀佛平等不二,我干嘛要去拜他呢?不能这样讲。诸位!你这个就执理废事了。

就是,事修的时候就好好事修,观想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个是事修。修理观的时候就是平等不二。所以这个地方要分开。

我们看第二题。

2. 《法华经》开显一佛乘的因果,而因地的理观智慧尤为重要。请师父开示,对于未到六根清净位的凡位菩萨,怎样判断理观的智慧有进步?

我们的理观有两个,一心三观嘛,一个是一心即空,一个即假。我们前面说过,即空,安立清净心;即假,安立菩提愿。但重点,我们从般若道的角度,先从清净心。

清净心到底想要清净什么?就清净你的六根。那么六根你慢慢慢慢地清净以后,它对外在的受用就是由浓转淡。就是说,你以前觉得人生是很有滋味的,尤其福报大的,觉得,欸,我的人生就是享受人生,吃喝玩乐。但是你开始修清净心的时候,慢慢慢慢把心收回来,安住一念清净心再观人生的时候,你会发觉人生淡薄了,甚至于你一开始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滋味,没什么意思了。恭喜你!恭喜你!如果你认为人生没什么意思,我真的要恭喜你,因为你的六根已经被你慢慢收摄了。而六根的收摄表示什么?表示你的生死业力也被收摄了。这六根跟业力两个是互动的。

所以净土宗,你如果觉得人生还很有滋味,你不要说往生了,你娑婆世界都跑不开。什么叫往生你知道吗?就是你要能够走出娑婆世界,你才有办法面临未来的极乐世界。走出过去,开创未来。你连过去都走不出去,你还跟我讲开创未来?是不是?所以,这晚年为什么要收心?收心其实就是把业力收起来,就是让业力沉淀。业力怎么沉淀?就是把你的六根,都摄六根。六根一收摄以后,你的烦恼业力就由重转轻了,这两个是一体的。

所以你看《法华经》的六根清净位,到六根清净位的时候业就消了。当然我们达不到六根清净位,但是六根清净位是一个目标。

诸位!六根清净位不是说从零突然间六根清净位,不是。它也是慢慢地,我今天比昨天更接近六根清净位,我明天比今天更靠近六根清净位,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那你说,我六根,我从哪一根下手?六根只要一根解决,“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看下面这段。

(2)下手方便

业报身  借假修真  送想西方

最简单的就是从身根下手,药王菩萨给我们这个启示。就是业报身,尤其是净土宗。

诸位!我们临命终很容易舍弃外财,就身外之物,你的车子、房子、眷属,这对你来说不是问题。但是你的内财,它的问题在哪里?它从小陪伴你到大,你一出生这个色身就跟着你。

这个色身跟你的内心有什么问题呢?它感同身受,它跟你同一个感受。就唯识学说的,为什么我们对身根执著?就是,它痛苦,你的内心绝对不好受;它色身健康安详,你自然会产生愉悦的感受。我们的内心跟身根这两个感受相通的。它痛苦,你就一定会痛苦。除非你修空观,离一切相,你才能够把痛苦降低。

但是,现实的客观环境,痛苦就是痛苦。所以,长时间它跟你同一个感受,你就会把它当真。如果你不对治,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就变成生龟脱壳了。因为你长时间跟它咬得很紧,因为你们两个同一个感受,同一个快乐,同一个痛苦,长时间养成一个非常殊胜的感情。

那怎么办呢?借假修真,这是最好的方式。

我也不要像二乘人那么排斥它。二乘人是把色身看得一无是处,因为他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但是你不能排斥它,因为你该调养还得调养。你色身有问题也不行,对不对?阿罗汉、二乘人是恨不得赶快把色身给抛掉,进入偏空涅槃,早一天都好。

但是我们大乘菩萨是不这样做,不采取极端的手段,我们是随缘。我这个色身拖一天算一天,但是只要在一天我就好好保养它,只是我不执著。我们不像凡夫那么执著,把它当真,我们也不像二乘人那么排斥它。就是用借的。

用借的这个方法特别好。就是说,欸,我跟你借一个房子住。我在这个房子当中不断地用功,我慢慢增长,但是对这个房子我也不执著。该打扫打扫,该保养保养,但是这个房子是借的,迟早得还。是这个意思。

既然色身不能执著,那我的心要放在哪里?想办法把你的心“送想西方”。这善导大师很强调。诸位!你来生到莲花去,你这条路要慢慢地习惯。不是说,你现在对莲花完全都没有概念,突然间就到莲花去的。你的心要慢慢地一点一滴观想:我这个色身是暂时的,我的归宿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你这个心要慢慢地一点一滴把这条路由生转熟,慢慢走过去的。所以,送想西方。

也就是说,净土宗,它的优点是即生成就,但它的缺点也是即生成就,因为你的时间太短了。就是说,净土宗要求你要把所有该有的正念今生就要成就。如果走菩萨道的,他可以慢慢来。你看菩萨道,他花一万劫才成就不退转,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慢慢修——我今生就做这件事,来生做这件事。

修净土宗你要有一个原则,你的修行时间只有这一期生命,就是快打。所以你很多事情要把重点抓出来,就是跟临终正念往生有关的要抓出来。当然要放下很多东西,但是关键就是你的色身,你这个色身怎么处理。而且这个不能等到临终再来决定。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模拟死亡的状态,把这个死亡早做准备。这样懂吗?

就是说,反正你迟早要搬家的。如果你今天是想要往生的话,你今天就是从娑婆世界搬到极乐世界去。你不能说到临终再来搬,没办法搬的,来不及了。你今天就带一点东西过去,明天把桌子也搬过去,后天把你的床也搬过去。它是把死亡的时间拉长。就是你娑婆世界你借的迟早要还,那你就慢慢地分期付款。

尤其是,诸位!年纪大的人一定要知道,你不能够把所有的希望都等到,欸,我临命终一次还。一次还你还不起,诸位!你还不起,你没那个本事。所以,把临命终的时间提前到,就是大概你六十几岁就要注意,欸,这很多东西借的都是要还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然,所有的财产里面,色身是你最大的财产,因为它是你的内财,一路走来陪着你,同一个快乐,同一个痛苦。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重点了,就是借假修真,然后送想西方。当然,关键就是,你的理观是你最好的支持者,就是本来没有色身,这对你是最好的加持力。你要把色身还回去,最好的加持力就是色身本来就没有。如果你认为色身本来是你的,你就还得很辛苦了,你就还得心不甘情不愿了。本来是我的,我干嘛要还?是吧?假借四大以为身。这个色身是你前生的业力创造出来的,你不管还不还,它总要消失的。既然它总要消失,你就还得潇洒一点,你迟早得还。所以你要用你所知道的道理去处理很多的人生的问题,尤其是死亡的时候。是这个概念。

那么这个本门的功德就这样。

三、有关法华与净土之修学

我们看第三题,最后一题。这一题就是重点,往生的重点,法华与净土的修学。

1. 师父在讲解< < 随喜功德品> > 时曾说,净土行人临命终时往生的重中之重,不是要记住外在的佛像,也不是提起佛号,而是要安住在内善根,在一念心性理观的清净。但一念心性当中,也包含了假观,就是对极乐净土依正二报的观照。那么临命终的理观具体要如何操作呢?

我们前面说过,平时重事修,临终重理观,这个是关键了,往生的关键。我们念第一段,往生的关键。

(1)往生关键

皈依佛陀 —— 自他不二,真实信心。

厌离娑婆 ——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欣求极乐 ——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净土,为所观境,念想欣求。

—— 海印三昧

临命终的时候,一个净土宗人,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阿弥陀佛,你跟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

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会影响到你的信心,你往生的信心。如果你到临命终的时候还是觉得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是业障深重,你这个信心就危险了,因为你们落差太大。如果你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很顺利,阿弥陀佛没有马上现前,你的信心就动摇。因为你老是觉得你是一个乞丐,阿弥陀佛是大富长者,你高攀不上。这个信心是薄弱的,这个事相因缘的信心是薄弱的。临终顺利还好,如果有逆境的话你就禁不起考验。

所以第一个,我们跟阿弥陀佛关系,很简单,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是一时流浪的。但是我不管怎么样,父子关系叫做天伦,不可改变的。就是自他不二,我跟佛陀是同体的。既然同体,当然就可以感应道交。而这样的从理观的信心,叫做坚定不可破坏的信心。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都没关系,反正我跟他同体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怎么看待娑婆世界。

我们今天不是在娑婆世界活一生两生了,诸位!我们是无量劫来的生命,在娑婆世界有无量无数次的生命现象,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都跟我们有密切关系。离开一个非常熟悉的人事地物,那我们面对娑婆世界的时候,最难的就是收心的问题了。你怎么放下?你告诉我你怎么放下?你说放下就放下?那么熟的一个环境,娑婆世界每一块石头,不要说人了,每一块石头都跟你很熟,你怎么放下?

放下,我告诉你怎么放下,就这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人生一场梦,这是最好的收心。就是说,你昨天晚上做一个梦,从小时候到长大,但是你醒了,哦,一场梦!我相信,你从梦里醒过来的时候,你不会去想说,哦,梦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因为它是一场梦。

诸位!你把娑婆世界当真,娑婆世界就没办法收心了,没那么简单了。它之间的恩恩怨怨,你怎么收心?你告诉我,你怎么收心?就靠理观来收心嘛。就是本来没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一念妄想做了一场梦,现在我醒过来以后,这个梦本来就没有。这就是收心,就是这样收心的,用梦来收心。那这个娑婆世界收心,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极乐世界的开启。

诸位!我们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你也没有去过,我也没去过,而且又距离那么遥远,你说我怎么就能够去到极乐世界呢?

来,我们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的净土为所观境,念想欣求。诸位!极乐世界是你本来具足的,你就凭这一点去往生了。本来具足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过去是忽略了它而已,我忽略它不表示它不存在。你如果把极乐世界不从心性的具足来看,你把它当作在十万亿佛土外,那就坏了。极乐世界对你来说是十万亿佛土外,这有那么长的距离,那你就增长你的恐惧了。

所以,三种观照:第一个,对佛陀的观照,建立真实信心。第二个,对娑婆世界的观照,圆满收心。你娑婆世界怎么收心,怎么收尾。第三个,对极乐世界的观照,你怎么启动极乐世界的功德。就是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种智慧的观照。

诸位!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学《法华经》就是在处理这三个问题,用理观来疏通你事修上的这种因缘的差别相。

我们看第二段,结论。

(2)结论 —— 安住一念心性

观照佛陀 —— 自他不二

观照娑婆 —— 达妄本空

观照净土 —— 知真本有

—— 理事无碍

这个地方你要永远记住,你平常就要收心了。反正你临命终一定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你怎么看待佛陀?自他不二。我们把因缘所生法拿掉,看到佛陀的本质跟我的本质是不二的,自他不二,所以建立感应道交。

第二个,你怎么看待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本来没有的,那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出来,就跟做梦一样。现在我觉悟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本来就没有,所以很好收心。你本来就没有,那只是恢复本来面目而已。

第三个,你怎么看待净土?是我内心本具的,所以我只要忆念,它就会出现,这很正常。

这样子,理观事修就不二了。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来了,最后,那万一我在临终的时候,没想到这一点怎么办?

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你运气非常好,有人跟你开导。恭喜你!临终有善知识,把《法华》的思想跟你开导一下,欸,突然间你醒过来。当然你也要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开导也没有用。就是印光大师说的,这个佛法的道理,你平常健康的时候都学不会,怎么可能临终的时候人家给你讲几句话就会了?不可能。所以临终只能复习,不能学习。就是你本来有善根,突然间忘失了,欸,有人开导你。第一念的正念。恭喜你!你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广结善缘。

万一没有人开导你,我们现在追求怎么样?追求第二念的正念,第二念。就是说,在你平常的时候遇到障碍就想到理观,就是养成习惯。你顺畅的时候要修理观很难,因为你在因缘上修的,每天拜佛打坐,身体状况都很好,就是你一帆风顺,你真的很难想起理观。但是你训练你自己,一有病痛、一有烦恼,就想到理观,那你这样子可以培养第二念的正念。就是临终的时候遇到障碍,你就能够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那你说,我前面打了妄想。没关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诸位!光明永远不嫌太晚,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念头,所以它不怕虚妄。

所以,第一念的正受,我临终的时候马上进入真如三昧,一心三观,那这个叫可遇不可求。除非你真的是得癌症了,因为得癌症可以规划,哦,我还有三个月。对不对?我每天去熏习。那突然间死掉的呢?就是你要有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就是障碍现前了,比方说心里的烦恼过不去了,还有你的子孙在那边哭,一天到晚刺激你。这个时候,你要能够遇到障碍突然间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的底线就是要有第二念的反击力量,第二念的正念。

那第二念的正念怎么来的?就你平常的时候,你记住,一遇到刺激马上回光返照,去养成遇到逆境马上内观,然后再提佛号,只能这样子。因为第一念的正念,到善知识的开导,叫做可遇不可求,不能操之在我。不能操之在我的,不能列入规划。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把一心三观的理观跟净土宗的事修对接起来,简单讲就是说,理观叫做必修课程,尤其是净土宗更重要。因为你在净土宗,你要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去处理过去生命的收尾、未来极乐世界的开拓、你跟阿弥陀佛的关系,这三个关系都不是简单的。而净土宗只论今生,就是你今生要么成功,要么就失败,它只有两种可能。

你说,欸,我今生先积集资粮,做准备,我来生来往生。不可以!净土宗的修学不能累积的。所以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要做三件事情,那理观就必须了,因为它是捷径。

那理观的时候,我怎么知道临终理观现前呢?跟佛号配合,临终跟事修的信愿配合。平常的时候遇到障碍就想办法回光返照,先回家。这么一个情况。

那我们这一期的课程就到此圆满,感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

大家学到这里,应该对《法华经》的修行架构有点认知了,那么剩下就是读诵了。你要慢慢地去灌溉它,长养圣胎。这个种子成立了,诸位,它只是一个种子,你不灌溉它,它会枯萎的,你要不断地去读诵,日常生活遇到障碍去观行、观照。

好,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