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与之授记”。这一科是《法华经》的〈授记品〉,我们把这个“授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中是以初地做一个界标。就是在初地之前叫做缘修,因缘的缘;初地以后叫真修。

什么叫缘修呢?就是我们在初地之前,我们没办法开显真如的功德,所以我们只能怎么样?心外求法。我们要仰仗一种法的力量来摄受我们,所以佛陀开出了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修学,慢慢地安住下来。所以,整个缘修的核心思想,智者大师说,我们在初地之前做什么事呢?就是从假入空,就是用空性来保护自己。因为这个三界火宅,我们凡夫修学,这个果报体叫内忧外患,不得安稳——外有生老病死的业力来干扰你,内有颠倒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那个身心世界是内外不安。所以你看,不管你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或者六度,其实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慢慢地把我们从一种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带回空性。

当然,空性有两种差别。

你看小乘的空性。你问小乘学者说,什么是空?他会告诉你,灭色取空。小乘的人认为,你不要告诉我三界是安稳的,只要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就是不安稳。所以,三界的空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叫做“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小乘的学者认为,生死跟安稳是不两立的,你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安稳。所以小乘的空性是不容许有任何因缘的造作,叫做“灭色取空”。

大乘的空性好一点,它叫“缘起性空”。说一切法因缘生,它没有真实性。你说业力干扰你,这句话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业力没有真实性,你不攀缘它,它怎么会干扰你呢?那佛菩萨来到人世间,为什么业力不会干扰到他,这个火烧不到他呢?所以三界的果报是不真实的。就是说,你今天要跟它互动,它就干扰你;你要不互动,它就不干扰你。所以,它的干扰是建立在因缘。所以,缘起性空,它本身没有自性。所以这种空性就比较灵活一点,他能够容受妙有,他能够在空性当中修学六度、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也可以得到安稳。

总之,按照智者大师的规划,整个三乘的修学,表面上他行菩萨道,其实他重点在追求自己的安稳。声闻人也追求安稳,当然安稳的层次有不同。所以在初地之前的整个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但是到了初地,这个就是法华的思想。所以《法华经》是整个从缘修步入真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其实我们在初地之前,佛陀对知见的问题不要求,你就用凡夫的知见,你用有所得心,没关系。因为在初地之前,它的核心在法,你只要心中有法就好;你的知见对不对,问题不大,因为法会带动你。但是到了初地,那就不是法力的摄受了,那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要现前了。那叫一个真修,因为你的目的已经不是心外求法了。

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是追求安稳而已,你要追求菩提了,你开始要进入广大、深远的菩萨道。什么叫菩提?我们一般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真正初地以后的菩提叫做“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就是说你要做两件事情,初地以后只做两件事:第一个,你要想办法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然后你在那个地方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你要以佛的色身在那个地方住世,所以你本身的福慧资粮要够;第二个,你要跟你有缘的众生结缘,要想办法把他们带到你的佛土来教化他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广大的菩萨道。

所以诸位!一个修行人,他从一种追求安稳,到了初地以后,他的修行策略几乎是完全改变,开始追求菩提。当然这些转换太大,尤其声闻人转换太大,这个时候必须要佛陀出世,来给他做一个保证,就是说,没事,你这样走是对的!必须佛陀的印证,给修行人一种保证跟信心。

所以,从一种三乘的追求安稳,所谓的权法,而入了实法的追求菩提,到中间初地现前的时候,佛陀基本上要出现,帮这个人授记。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的修学内涵改变了,你未来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庄严佛土,第二个成熟众生。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就是对接的问题。我们过去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修了很多的法,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放生,他觉得放生可以让他安稳,他一做放生,他身心世界就非常的安稳,法喜充满。有些人喜欢做义工,他参加法会做义工就得到安稳。那没关系,各有各的安稳。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说,那既然从缘修到真修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以有所得心在法上修学得安稳,一个是以无所得心开显自性的功德,那么现在的对接,就是说,那我在因地的修学,布施、放生、做义工,还算不算?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对接问题了。

对接有两种:一种是理观的对接。理观的对接其实《法华经》讲很多,就是从空性对接到中道实相。这个地方我们在〈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都说明了,就是你要从向外攀缘空性,只要回光返照就对接了。

现在问题是事修的对接。事修对接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前(在初地之前),缘修的时候的事修是随缘而做的,就是,大家都做我也做,那么这样子的随缘做的事修,到了初地就完全不算数了,就是福德力了。但如果你在初地之前的事修是依止善根力而不是善念,那可以对接。什么叫善根力?信解、观照、发愿。你在做的时候一定是有坚定的信仰、有坚定的愿力,我不管别人做不做,我就是要做!这是善根力。这种在初地之前依止信解、观照、发愿所做的事修,可以对接过去,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成佛。

我们待会会说明,就是阿罗汉们在因地的时候各有各的功德,有些功德是可以贯穿缘修、进入真修,影响他到后面的成熟众生、庄严佛土的,就是他依止善根力。

我们简单地把授记的概念做一个说明。这以下我们看附表第十六,就是补充讲表第二十九面。我们看附表十六〈授记品〉的释义。

首先我们先解释品目,什么叫“授记”?先解释这两个字。看经文。

一、解释品目

“授”者与也,“记”者,记别。即佛授与弟子,当来决定成佛之预言;所谓验识其宿因,分别当来果,名为“授记”。

“授”就是给与,“记”就是记别。那么什么叫“给与记别”呢?就是佛陀对于一个证入初地,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行菩萨道……就是说,他过去是追求安稳,现在要追求菩提,这个时候他的心态转变的时候,佛陀必须给他一个决定性的预言,他必须要做一些引导跟预言。当然只有佛陀有这种能力了。

也就是说,佛陀亲自授与弟子们当来决定成佛的预言。什么叫预言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验识其宿因;第二个,分别当来之果报。我们从一种有所得的缘修,进入到一种无所得的菩提,这个时候佛陀要指导他的因地。就是说,你未来要怎么修行,你要去亲近什么诸佛,你要怎么样修福修慧,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广度众生,才能够有利于你所谓的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佛陀必须要指导,对他的因地做些指导。

第二个,佛陀对他的果报相,果相,要有一些预言。你成佛以后,你的佛号叫什么名字,你国土的依报、正报是怎么个情况的庄严,你的寿命有多长,你用什么样的佛法(用三乘还是你只讲大乘)来教化众生等等。佛陀必须要引导其因地,预言其果报,这个就是授记。以这样子来加强他的信心。

我们看整部〈授记品〉的要义。看经文。

二、经文要义

中根四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别,则大欢喜。

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

(一)通别记——通记者,佛为佛世或灭后,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皆与授记作佛。别记者,如法说周后,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

(二)三因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菩萨。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必得成佛。若了因记,三根声闻弟子,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授记。

(三)迟速记——迟如声闻得记,速如龙女成佛。

(四)师弟记——师,即佛亲自授记。弟子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四众授记。

(五)现未记——现在记,如本品。未来记,如化城喻品说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我们把这个〈授记品〉的要义做一个简单说明。

中根四人在听闻法说(就是〈方便品〉)跟譬说(就是〈譬喻品〉)等等两周说法以后,佛陀也正式地“开三显一”。我们知道,阿罗汉们从缘修,透过三乘的方便,安住空性、得到安稳,正式地回归到一佛乘的真如本性,会三归一,他已经知道、领解了,其实三乘一乘此心同。三乘的修学其实你的真如也在,只是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去追求一种法力的摄受。其实你回光返照,三乘一乘同一念心性。经过领解、如来述成以后,在理论上当然自知作佛,但是时事未审,他对整个成佛的详细事相因缘还不能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蒙佛陀的授记,说明他成佛的时间、他的国土名号,乃至于寿命、他成佛的近远,这些都能够说清楚,他能够增长信心,则心大欢喜。

所以“本经明授记,凡有五类差别”。其实佛陀的授记有五种的差别:

第一,通记跟别记。

什么叫通记呢?就是佛陀为佛在世或佛灭度后的众生,“凡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作佛”。就是说,你听到《法华经》的某一个观念,或者某一个偈颂,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相信而且理解,甚至于产生一念的随喜,随顺欢喜,乃至于短暂的随喜,佛陀都会跟你授记。但这种授记不知道时间。就是说,你这个金刚种子种下去了,你总有一天会成佛。那只是一种概念,只是说明你究竟不退了,但是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现行就不好说了。所以这个通记是比较通于一切的人。任何人,你只要对《法华经》产生信解随喜,那么佛陀就说你这个人迟早要作佛的。这是通记,但是并没有针对某一个人。

别记就不一样,是针对某一个人。比方说,法说周以后佛陀授舍利弗记,譬说周后佛陀授四大弟子记,因缘周后授五百弟子记。这个别记就是佛陀针对某一个人,说明他成佛的情况。这个就不一样了,它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乃至于依正二报等等。所以有通记跟别记的差别。

第二,它有三种因地的差别。

第一种,从正因的佛性。比方说常不轻菩萨,后面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他成就初地以后,他怎么样跟众生广结善缘呢?他看到人就向他顶礼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不管你骂他也好,打他也好,他就为你授记。那么这种授记,对方不见得信解,但是他讲这句话,对方听进去了:哦,我可以作佛!就是说,你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起码你这句话听进去了;这句话听进去以后,对他本具的真如本性有一种不思议的熏习。当然,这个力量要成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他的正因佛性产生了某种的刺激跟激活的作用。这是第一个,从正因直接去刺激他的真如本性。禅宗最喜欢做这种工作了,直接刺激你的佛性,让你回光返照。

第二种,从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事修。比方〈法师品〉讲到十种供养,说你用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这十种东西来供养佛或者供养佛像,你总有一天会成佛。你跟佛结缘,你以后会遇到佛陀的出世。你只要跟佛结缘,记住,你就会跟法结缘,因为有佛就有法,所以你有一天就有可能会成佛。这个是从缘因的角度来授记。

第三种当然最好了,从了因,就是从智慧。三根的弟子,上中下三根的弟子,从《法华经》的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以后,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而授记。这个是最好的,从智慧观照授记。

总而言之,有三种授记的方式。

第三,迟速记。

授记的时候一定要讲到时间。他有的时间很久,比方声闻人。声闻人,当然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但是你别忘了,一个刚入初地的人有俱生法执,“俱生犹自现缠眠”。所以,初地他有一些微细的法执,尤其是声闻人的法执那么重,他一时半刻还难以从空出假。声闻人很简单,你看他平常生活很单纯,他要么去托钵,托完钵回来,把脚洗一洗,双腿一盘,就入空、无相、无作三昧,全世界怎么动荡跟他没有关系。他对这种涅槃寂静的好乐跟执着也特别重,所以,即便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仍有微细的法执来干扰他。所以,某种程度,你今天要他开始从空出假、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他的时间会拖得久一点,因为他还有一种好乐寂静的习气。

但如果说今天你是直趋大乘的……有些人他在整个成佛之道没有经过二乘的过程,他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他因地的时候就发菩提心,他不需要经过涅槃的休息。这种人一旦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因为他一开始就在事相历练,所以对他来说历练不是问题,他是换个心态,以前是用攀缘心,现在用无所得心,所以历练对他来说是非常的熟悉。所以这种直趋大乘根性的人,他的成佛时间短。比方说龙女成佛,佛陀一授记,她马上就能够成就应化身。所以这个授记的时间的确有长短的不同,就是牵涉到你过去的法执的轻重。

第四,师弟记。

师,就是佛陀。佛陀一旦亲自授记,他要有条件,就是你要成就大乘不退转。你不能说佛陀给你授完记,结果你退大取小,变成小乘了。什么叫大乘不退转呢?别教七住,七住以上,行不退。小乘的不退转是初果,但是小乘的不退转是不能授记的,一定要到大乘的不退转。

弟子授记,就是菩萨授记。诸位!菩萨只能授通记,因为菩萨的假观不圆满。这个假观圆满是很难的,所以菩萨只能约理性,说你这个人听完《法华经》得到信解、随喜、赞叹,你总有一天可以成佛。只能授一些通记。菩萨不能授别记,不能针对某一个人授记,他没有这个能力。

第五,现未记。

“现”,就是时间决定。佛陀现在就给你授记,你什么时候可以成佛,现在记。“未”,就是未来记。比方说本品的〈授记品〉就是现在记,未来记就是〈化城喻品〉。未来记,这个时间就不决定了,可能经过很长或者是多久,未来弟子渐得成佛。

基本上古德把佛陀授记汇成三种意义。他都已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他已经是开始回归到真如本性了,为什么他还要佛陀授记呢?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增长你大乘的信心,特别对声闻人。要让声闻人从一种好乐空寂转成无上菩提,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必须要佛陀亲口讲出来:我这样做,你可以给我未来世什么样的保证。所以佛陀第一个,增长他大乘的信心;第二个,坚定他大乘的菩提愿力;第三个很重要,指示他修学的方向。他必须有一个方向,他应该怎么做。

这就是整个来说授记的内涵。

己四、与之授记  分二:庚一、正与中根授记;庚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念,我们就来看什么叫〈授记品〉。〈授记品〉有两段。庚一,正与中根授记,正式给中根的四大弟子授记。

庚一、正与中根授记  分二:辛一、授大迦叶记;辛二、授三人记

辛一、授大迦叶记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第一个授记的是谁呢?是大迦叶尊者。我们知道,在从缘修而转到真修的时候,并不是他前面的事修完全不承认,有些事修是承认的,尤其是根据善根力所成就的事修,对他以后庄严佛土是有帮助的。大迦叶尊者当然功德很多了,经论里面讲到三个特点,这个必须要知道,因为跟他未来成佛是有关系的。

第一个,他的第一个功德,身放金光。这个因缘怎么来的呢?迦叶尊者有一生做金匠,就是打造黄金的。有个贫穷的妇人到一个寺庙去礼拜的时候,看到佛像又老又旧,她觉得于心不忍,所以就发心募款,去托钵募款。募到一点钱就买黄金,带着佛像去找迦叶尊者的前身,这个金匠。说:我希望把这些黄金贴上去,让佛陀的身相放出光明。但金匠一看,你这个黄金不够,只够贴一半。这个贫穷妇人说:我没办法了,我这尽我最大力量了。金匠就感动了,说,好!那没关系,剩下一半我来负责好了。这个金匠的前身就是迦叶尊者的前身。

他因为发心以金箔来供养佛像,所以他今生得果报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出生在印度的婆罗门的一个贵族,而且他的父亲是印度首富。在经论上说,他父亲的财富是超过当时国王频婆娑罗王的。当然更重要是他身放金光。所以你看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饮光尊者,他的光明一放的时候,那附近就看到他的光明,看不出日月的光明。这第一个,身放光明。

第二个,苦行第一。他出家以后不住僧团,他喜欢修苦行,经常在山间林下这种寂静处修习苦行。

第三个,就是结集三藏。这个很重要。佛灭度以后,僧团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已经相继入灭了,佛灭度以后可以说群龙无首,所以僧团就把迦叶尊者从山间林下寂静处找回来。他也承当了这个大业,就告诉所有的阿罗汉弟子们说,舍利子的供养这种修福的事情由国王、龙王去做,我们现在僧团有重要的事情,就是三藏结集,把佛陀的法做一个传承。他等于是主持了三藏的结集。

所以我们看迦叶尊者有三大因地:身放光明、苦行第一、结集三藏。先了解他在缘修时候的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未来的果地会有一些影响。

迦叶尊者这个授记有两段。第一个,长行。长行当中又分成四段。

壬一、长行  分四:癸一、因行;癸二、得果;癸三、劫国寿命;癸四、国土眷属

癸一、因行

先看他因地的修学。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佛陀说完前面的偈颂,就是〈药草喻品〉讲到一雨普润(佛陀的法一雨普润,同一个法雨、同一个大地,生出三草二木),说完这个偈颂以后,就告诉大众说:“我此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于未来世”,他未来世当中必须做两件事:

第一个,“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要以恭敬心来亲近三百万亿的诸佛。这第一个,亲近诸佛。亲近诸佛干什么呢?当然是身口意的供养,身体的供养、意业的恭敬、口业的赞叹,修身口意三业的皈依供养。这第一个。

第二个,“广宣诸佛无量大法”。创造国土你要有众生来投胎,来受生,所以他必须要广度众生。他要到众生的法界去修学六度,然后结下法缘。做这两件事。

成佛有两个因缘:一个了因,一个缘因。特别是了因,这智慧的观照。诸位!我们在初地之前,不管修什么法门,其实就是修空观。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人在了生脱死都是以空性为根本,不管你是小乘的空、大乘的空。修学空观,基本上亲近诸佛还不是必须的。

但是,从初地以后开始要修习中道的思想,“一心三观”,你开始庄严佛土的时候,那你一定要亲近诸佛,因为你那个时候依法修学就不够了。不像阿罗汉,你可以躲在山洞里面,躲在树林当中,你自己修空、无相、无愿。空性是思议境,他不一定要佛陀亲自指导。但是中道的实相,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尤其是即假这种方便道,甚深微妙,所以他非得亲近诸佛不可了。他一定要不断地去亲近十方诸佛,他要亲近三百万亿次的诸佛。当然他也要以这个意生身来到三界里面投胎,示现各式各样的色身(那当然不能示现佛身),示现各式各样的身来弘扬大乘法。

关于这一点,蕅益大师他讲了一个重要观念。他说,成佛的理观、事修是既深又广。什么叫既深又广呢?他要“外假诸佛之良言,内具三业之澄净,兼具广宣大法之胜因,方得成佛”。这个因缘很难,你要上求亲近诸佛,到众生的法界广修六度。“今人甫得小小光影”,现在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有点小小的回光返照,有点点安住真如,“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他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有一尊应身佛出世,那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这个人他因地的背后是多么的努力,才会有一尊应身佛出世!所以应身佛出世对众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他影响到正法、像法、末法。所以蕅益大师就是说,这应身佛的出世成就值得我们尊重赞叹,不能够动不动就诃佛骂祖,这是不对的。你看到他的因地就知道了。

癸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那么迦叶尊者从初地开始,不得不离开他特别欢喜的空性,离开他的所谓身心的寂静,开始走入人群,开始历事炼心,从空出假。经过长时间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后,到最后因地成就了,他就进入到最后身了。他一定有一个最后身,就是等觉后心,那个时候就开始正式成佛。

那么,他在他的国土成佛以后,他的名号是什么呢?光明如来。迦叶尊者在缘修的时候,在初地之前的所有修行,如果用一个功德来代表,就叫光明。为什么呢?古德说,第一个,他过去生用金箔来供佛,所以他身相有光明。这第一个,身相有光明。第二个,佛灭度以后,他结集三藏,传承大法,所以他有佛法的光明。就是说,他外有身相光明,内有佛法的光明,所以他这一期的应身佛叫做光明如来。那当然这个地方也深受了他以前缘修的影响。所以人的修学特质,他如果真的是善根利,他是贯穿真如,乃至于从空出假他还是可以对接过去的。这是说明他的佛陀的名号。

癸三、劫国寿命

这以下就详细说明他的劫国寿命,他的劫名、国名跟他的应身佛的寿命的久远。看经文。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他成佛以后,成就一个国土。这个国土叫什么名称呢?叫光德,光德世界。为什么叫光德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共业就是外有身相光明、内有佛法的光明,因为他们的教化主就是光明如来。劫名就是他成佛的时间点。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它的点是什么呢?贤劫。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佛是第四尊。那么迦叶尊者成佛的时间点在哪里?叫大庄严劫。这个庄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劫里面,大家都是以六度的妙行为庄严。这个大庄严劫有很多菩萨出世,菩萨修学六度,以六度来成就庄严,叫大庄严劫。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也住世二十小劫。这个是他的寿命跟他的法运。

一般来说,诸位!我们今天要看一个应身佛的成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方向,一个是小细节。

从大方向的宏观的因缘来看,你看两个指标:

第一个,这个国土的名称。你看极乐世界,你光是听到这个名称,就知道这尊佛在因地布局的时候,他的特点在创造快乐。说你就衣食自然,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当然它这个快乐里面,他是用快乐来弘法。你不管是做什么事,“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是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看得出里面的消息。那么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名称是什么呢?光德。你就知道,他是以光明做他的特点。第一个,国名。

第二个,劫名。他成佛的时候是在什么劫成佛的?这是众生的共业,就是大家一种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学。迦叶尊者成佛时间点是在大庄严劫,所以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修菩萨道。如果我们从宏观的因缘来看有两个指标:第一个,国名;第二个,劫名。

如果从详细内容来看,就有四个了:

首先看它的依报。这个依报又有三个指标:大地、住处、空中。大地怎么庄严;大地上面他住的地方如何;第三它空中出现什么事,空中是不是有什么音乐、宝花等等。极乐世界空中是“常作天乐”,有音乐。

其次看正报。当中有三个重点:佛、菩萨、声闻。

第三个,弘化。这尊佛在这个地方,除了依正二报的受用以外,他是用什么方式教化众生,是用三乘,还是只讲大乘?像极乐世界只说大乘,二乘种不生。一般来说是要以三乘来教化。

第四个是寿命。这个寿命也很关键,所有因缘的成立,必须要有寿命。寿者,福之本也,寿命必须要存在。

所以我们在看一尊佛的成就,详细来看,看依报、正报、弘化、寿命这四个指标。

癸四、国土眷属

我们先建立一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一看癸四的“国土眷属”,就详细来看它的依正二报。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这以下我们正式来看这个国土的依报、正报的两种庄严。先看依报庄严。依报当中有七种庄严:

第一个,“国界严饰”。先谈往生到这个世界的人民他的居住环境。这个居住的环境是叫做严饰,就是它有众宝所成的宫殿而成就庄严。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诸秽恶”。这个偏重在整个环境。什么叫做“无诸秽恶”呢?比方说它没有这种瓦片砂石,“砾”就是砂石,“荆棘”这种有刺的,乃至于各式各样的便利、泥土、污泥等等。它这个环境,就是大地上没有这种不净物。从这一点看得出来,它绝对不是一个秽土,它是一个净土。大地只要是清净的,一定是净土。因为大地是所有东西的依止,大地只要清净,它的环境就清净了。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是一个净土。

第三个,“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大地是平整的,没有这种凹凸不平的情况,表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的那种修行的心是谦卑恭敬的。按佛法的意思,比方你到一个国家去旅游,你看看它的大地,大概就知道这些人的共业。你到一个国家,这个地方经常高低不平,就是平地很少,这些人大概因地就是高慢,共业所感。你到一个地方去,你看这个国家平地非常多,就他过去的因地,他那种共业招感,谦卑、恭敬。这个土地的平整就是众生的共业所感。

第四个,“琉璃为地”。它的大地不但是干净,它的材质是什么呢?清澈透明的琉璃作大地。这第四个庄严。

第五个,“宝树行列”。两边的道路旁边有很多七宝所成的树。

第六个,“黄金为绳,以界道侧”。这个道路当然是琉璃地,但是这个道路,东向、西向的道路,它的界标、它的界限,就用黄金来界标道路的差别。

第七个,“散诸宝华,周遍清净”。这个地方讲空中庄严。我们讲极乐世界的空中是叫做常作天乐,空中经常出现音乐。那么这个世界的特点是经常出现宝华,掉到地上一段时间它自动消失掉。

这个地方讲出这个国土的七种庄严。

看正报。“其国菩萨无量千亿”,它有这些大菩萨;“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所以一看就知道,这尊佛摄受三乘人,二乘、菩萨都可以往生。更重要是下面这一点,“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当然这以下是讲到凡圣同居土。魔王,你给他再大的胆量,他也不敢去干扰阿罗汉跟大菩萨,魔王干扰的就是我们凡夫。所以它特别讲到凡圣同居土的修行者,你往生到那个地方去,基本的保证,没有魔事的干扰,因为这魔王跟魔民都已经被佛感化了,都护持正法。

这光德世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当然它的依正庄严是它摄受的机比较大,三乘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它往生的凡夫无有魔事。为什么呢?因为迦叶尊者在因地的时候结集三藏,深心地护持正法,所以他因地的这种善根力的因缘,某种程度影响到他成佛的因缘,就是无有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