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四面,我们看子二的“别喻”。

前面是总喻,是一个简略的说明。总喻,从法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以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变现一个应化身,来到娑婆世界。佛陀当然先用智慧眼观察了一下,哪些人过去生有善根。后来他发觉,有三十个人跟他过去生有法缘,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当面教化过;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往生以后,在佛陀的像法、末法的时候蒙受释迦牟尼佛教化而受益的。当时释迦牟尼佛本来的想法是,想要用大乘的功德,让这些人一次到位,把他们都度化成佛,因为佛陀没有悭贪。这些人其实都曾经修过大乘的善根,都跟释迦牟尼佛过去做十六王子的时候学过《法华经》,所以佛陀本来是直接把他们大乘善根启发起来,让他们快速成佛。但是这当中发生了变数。后来佛陀发现,他们虽然有善根,但是起火燃烧了。就是,在凡夫的身、受、心、法都有清净的珍宝的善根,但是也充满了大火。这使令佛陀度化众生的策略产生了改变。这个地方是前面的说明。

子二、别喻分四:丑一、长者见火喻;丑二、舍几用车喻;丑三、等赐大车喻

我们看“别喻”,别喻里面有四段。

丑一、长者见火喻

看丑一的“长者见火喻”。看经文。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个长者本来要对这个三乘的有善根的人采取行动了,但是正当他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后来“长者见是大火”。这个见不是用眼睛,佛陀用的中道的智慧眼,照见凡夫在五蕴身心当中累积了太多的烦恼罪业。这个遮障太重了,就是这个火已经从身、受、心、法四面而忽然生起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长者生起广大的惊怖。这个惊怖不是长者内心的害怕,而是大悲心。他是这样想:作为一个佛陀,我的应化身的本质安住在清净法身,所以对我来说,烦恼不能障碍我,业力也不能障碍我。佛陀有四无所畏,佛陀不畏惧任何的烦恼、业力。所以,我的清净法身的功德力,可以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的门安稳地出入。但是,这三乘的诸子都是凡夫位,过去生虽然栽培善根,但是都没有入见道位,所以都是在资粮位这个地方进进退退。

那么这些资粮位的三乘的善根人,“于火宅中”,有两件事很严重:第一个,“乐着嬉戏”;第二个,“不觉不知”。就是说,本来起火了就应该感到害怕,但是为什么他不感到害怕呢?因为火中有快乐。这些人为了贪求快乐,乐着嬉戏(这个嬉戏就是贪着五欲的快乐),所以对于火这件事情,就“不觉不知,不惊不怖”。

其实觉跟知都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是一样,只是粗细不同:觉比较粗,知比较细。“不觉”就是没有闻思的智慧。闻思就是一种观照力、调伏力。“不知”就是没有修慧。当然,没有闻思就没有修慧,没有断惑证真的力量。因为不觉不知,所以对于这个火对我们产生的结果就不惊不怖。

火对我们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个,破坏我们今生的快乐。无常大火一烧,你所有的快乐终归于空。所以这三种儿子“不惊”,就是对于火对我们今生快乐的破坏性他没有觉知。

第二个,火不但是烧掉你今生的快乐,更重要是烧掉你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让你退转。但这三乘的诸子对于来生的伤害、退转,他也不觉不知。所以,当他追求快乐、跟火接触的时候,受到火的逼迫而感受到一时的痛苦,他也没所谓,“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讲到,这个长者本来是要用圆满的功德把这三个儿子带走,但是他发现这诸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个三界里面全面起火了。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更严重的是第二个,“乐着嬉戏,不觉不知”。诸位!你把打火机拿给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子,大人拿打火机相对安全,因为他知道火的可怕;你拿给小孩子,他拿去沙发里面一玩,就把整个房子给烧了。所以火的本质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可怕。这个“不觉不知”是最可怕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觉不知呢?因为他“乐着嬉戏”,关键在这。这个乐着嬉戏是整个核心思想。乐着嬉戏,蕅益大师解释,就是我见的颠倒。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去追求一种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快乐以后,他要主导这个快乐、掌控这个快乐。这种情况,在唯识学叫做取相惑,他心中有一个相状。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取相惑。过去在唐朝有一个故事叫做黄粱梦。说有一个穷苦潦倒的读书人,叫卢生,他家里很贫穷。他觉得唯一能够脱贫的方式就是博取功名,所以他努力地读书。考试的时间到了,他就上京去赶考。路途中,他住进了乡村的一个小酒店。黄昏的时候,还没有开晚饭之前,他就到酒店外面的花园中散步。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吕洞宾。吕洞宾是八仙过海中的一个仙人。吕洞宾跟这个卢生就说:“你来干什么呢?”他说:“我来考试。”两个就相谈甚欢。吕洞宾一看这个人有修道的善根,就说:“你别考功名了,你来跟我修仙道吧。”卢生说:“不行,我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我怎么能够放弃呢?”吕洞宾看他心力很坚定,说:“这样子好了,我不强求你了。现在离吃饭时间还早,要不你到我的房间,我给你看一个宝贵的东西。”

吕洞宾就把卢生带到他的房间,拿出一个枕头。他说:“你先在这个枕头上睡下,休息一下。”这个卢生往枕头上一躺,就开始发现了一些事情。他发现他这次考试果然考上了进士。考上进士以后,皇帝就赐给他一个官位,做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这一类。因为他领军有方,平定了当时很多的祸乱,所以皇帝就给他升官,一直升,升到宰相(你要不是皇上的儿子,做到最高大概就是宰相了,作为一个臣子最高就宰相)。他不但做宰相,官位顺利,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帮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有战功,每一个都做朝廷的大官。

他活到八十二岁。正当他荣华富贵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间生了重病,躺在了病床上。他临死之前生起一念的惊怖,说我不愿意死,我不愿失去我的荣华富贵,这是我今生努力所得!他那一念的惊怖心就让他醒过来了。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时候酒店的主人煮那个黄粱,就是小米,小米饭都还没有煮熟,他就把今生的经历看过一遍。后来他就跟吕洞宾学修道了,因为他看清人生,他觉知了。

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相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你看有些人,他的取相是财富。因为他过去生可能深受贫穷之苦,所以他把这个财富就想得特别的重要。我前生为什么很多理想抱负不能实践?就是没有钱。所以他的取相在金钱。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博取好的名声;有些人把感情这个相状放在心中……

总之,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一生经历了很多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这个相状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感情,可能是名声,各有各的相状。这个相状如果不拿掉,不要说成佛了,可能把过去的善根都破坏了。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性不是三界起火,而是不觉不知。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点,自己的攀缘的追求点;然后,为了追求这个东西他什么都不怕,你让他生生世世轮回他都不怕。这个就是人生的盲点。

所以佛陀等于看到了两件事: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他也看到了这些小儿子们为了追求快乐而不觉不知,对火是一点都不害怕。这些儿子不害怕,佛陀开始害怕,“起大惊怖”。所以,四圣谛第一件事情,“知苦”!它先训练你,你要看到三界的痛苦。你为什么要离开三界?这个出离心的生起就是知苦。而这些人不知苦!

丑二、舍几用车喻分二:寅一、舍几喻;寅二、用车喻

当然,这样子看到了火、看到了众生不觉不知,对佛陀整个教化众生的布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看下一段,丑二的“舍几用车喻”。这个几就是房子里面比较珍贵的家具,就是茶几,这个就是比喻大乘的法门。“舍几用车”就是舍弃大乘法门而用三乘的方便。

寅一、舍几喻分二:卯一、劝门拟宜不得;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卯一、劝门拟宜不得

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陿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作为一个佛陀,他有无量的功德,他当然希望把所有的功德都给儿子,作为父亲不可能把珍宝藏着不给儿子的。所以,他本来是希望能够透过华严的教法,让诸子们直接承受大乘的功德。他是有这样的一个拟宜,就是他有这样的构想,后来却发觉行不通。我们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舍利弗!这个长者他看到了前面两件事:第一个,三界起火了;第二个,这些儿子不觉不知而乐着嬉戏。他说,我可不是一般人,“我身手有力”!这个“身”指的佛陀的三昧神通力。佛陀断德圆满,佛陀的身体是断德,他有神通力。这个“手”,双手是佛陀的智慧力,是指佛陀的智德。佛陀度化众生,要么用神通,要么用说法,这两种情况。这两种对佛陀来说都是非常有力量的,都是佛陀的专长。

那么,我应该用神通力跟三昧力,或者以衣裓(衣裓就是古代印度盛花的器具,就像是一个布),用这个布把三个儿子给抱出去。或者用茶几,用几案。这个几就是小桌子,有四只脚的叫做几。这个比喻佛陀的四无所畏。佛陀入了甚深法性三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火就变成不是火。就是佛陀用茶几,把小孩子放在茶几上,把他带出去。或者是案,案就是大桌子,它不是四个脚,它有很多脚,就是佛陀的十力。用四无所畏跟十力的功德力,把小孩子放在这个几或者案上,把他带出去。

后来他又想想,这件事行不通。为什么呢?这个火宅就一个小门,这个门很小,就是这个真理那么的微妙难知。这个我空的真理这么微妙难知,而这个小孩子心态不改变,又贪恋五欲的快乐,心中有一个执着的影像。这个影像不拿掉,你把他放在衣裓包起来、放在茶几上带走,他的心里面跟这个法不相应,他“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就是,我可以用一个布把他包住,用茶几把他带出去,但他对我的布、对我的茶几没有信心,心中想的是他的世间的快乐的影像,这么一弄,可能在过程当中就堕落,为火所烧。

那么,在法上的譬喻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本来是要把最圆满的大乘的功德,就是《华严经》的功德,十地的功德,直接传授给这些儿子,但是无奈法大机小。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举出一个〈方便品〉的颂,他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可以不讲三乘的方便,直接讲《华严经》的一佛乘功德,但是“众生没在苦”,众生心中有火,他烦恼跟罪业太深了。这是第一个,他的遮障太重。第二个,“破法不信故”,他的大乘善根薄弱。

诸位!我们后面会说到,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后面下一堂课会说。就是说,五浊的火对小乘的善根而言,他不怕,因为小乘强调出离。其实净土宗也不怕五浊恶世,越是五浊恶世修净土的人越多,因为它是出离。五浊恶世障碍的是菩萨道。因为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人人自危,人会变得比较自私,所以五浊恶世第一个伤害的是大乘的善根,就是菩提心发不起来。因为你的灾难也很多,我的灾难也很多,我自顾不暇。

这些三乘的诸子虽然过去生跟释迦牟尼佛学过《法华经》,但是经历五浊恶世以后,这些善根已经伤害到非常薄弱了。所以,你用一佛乘的功德给他,他可能不相信甚至于谤法,反而堕落。所以你说用神通力、用智慧力,用布把他包出去,这件事行不通。

有两个理由行不通:第一个,他烦恼太重。他老是想要追求三界的快乐,你把他包起来的过程中他就掉下去了。第二个,他对你的功德力没有兴趣,因为他大乘善根已经退失了,退转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根钝遮重。所以,你这个时候用大乘的《华严经》法门,对他来说已经没办法相应了,因为法大机小。

所以,这个地方用功德来引导他。用佛陀的神通力、功德力、智慧力,不行。这是第一个,劝门拟宜不得。佛陀不是真的要做,佛陀是心中有这么一个想法,叫拟。

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看经文。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前面佛陀是用大乘的功德来引导他们,说,你们好好修学,有无量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十力,这么多功德你们可以成就、享用。但他们没有兴趣,他们宁可追求五欲的快乐,因为法大机小。

大乘的劝门不行就用诫门,用对治法门。我们大乘也有对治法门。你有烦恼,那没事,我用大乘的对治法门。

佛陀说,用引导的、鼓励的方式不行,那就讲怖畏之事。佛陀讲这个三界的过失,说你这个房子已经燃烧,你现在这个果报不是一个好的果报了,是一个五浊恶世了,虽然有快乐,但是它也有火,你不能老是看到快乐而不看到火。这个火会破坏你的快乐,会障碍你的善根,所以应该怎么办呢?“宜时疾出”,马上就要断除烦恼。

大乘的对治法门不是要改变环境,它的重点就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当下把烦恼给调下来。他不是说离开三界火宅,他是“宜时”,就是当下就要把烦恼给停下来。思惟烦恼的过失,用一佛乘的止观,当下调伏烦恼,那你就能够不会为火所烧。

所以,作是想法以后,就把这样的一种一佛乘的大乘调伏法门告诉诸子,你们赶快出离心中的妄想。所以大乘佛法并没有改变外境,是改变自己的妄想。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佛陀用种种的方式,说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不要老是跟着妄想走。但是,“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这个法太细,众生的心太粗,还是一样追求如梦如幻的快乐,不肯接受大乘的对治法门,而且对于这个三界的火也是一样,不惊不畏,了无出离之心。

更可怕的是,这当中,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我们先说明“何者为舍”。

众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追求?他就是用五蕴,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们凡夫追求快乐是直觉式的。你要让我追求这个东西,第一个,在我的生命经验你要给我快乐。他为什么喜欢追求美好的名声?他就是曾经在别人赞美当中受到极大的快乐。他有实际的生命经验,他由感受而产生重大的想象,最后产生执着,就住在这个五蕴的影像里面。所以我们是把这种五蕴当作追求快乐的根本。

其实,五蕴是痛苦的根本,所以我们叫做苦中作乐。本来进入减劫以后,这个五蕴就充满了烦恼罪业。以佛法的意思,其实是少用五蕴、多用一念心性,尤其少用这个感受跟想象。你要脱根、脱尘、脱识,就是离相,其实离的就是五蕴。按照佛法的意思,这个五蕴就是地雷,就是五颗地雷,你少碰为妙。所以,一个人要往生,到晚年的时候你的感受要淡薄,你的妄想要减少。就是说,你五蕴活动越炽盛,你的业力就越重,这是个指标。

所以这个五蕴,对凡夫来说不是好事。但是我们对五蕴不了解,不知道是众苦之本。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火”。这个火就是攀缘心。我们要去挑动五蕴,让这个五蕴的活动更炽盛!我们不知道,这个五蕴一旦起火以后是会破坏善根的。当五蕴起火以后,那叫一个失,就产生了一种堕落三恶道的过失。

所以,第一个,我们不知道五蕴里面有地雷;第二个,我们用火去触动他,用攀缘心去触动他,把地雷变成火,最后退失善根,堕落三途。所以,佛陀曾经想用大乘的调伏法门来调伏他,但是没有效果。他们只是东西走戏,就是一次一次地生死轮回,“视父而已”。虽然眼睛看着佛陀,但是不顺从佛陀的教诲。就是对佛陀虽有信心,因为过去生跟佛有缘,但是却没办法接受佛陀的教法。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乘的诫门对三乘人产生不了效果。大乘的调伏跟声闻的调伏不太一样。声闻人调伏就是对立的,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我就必须用极端的方式。“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烦恼就是烦恼,我跟你势不两立。正念生,烦恼不能生。二乘的教法为什么效果好?因为它对立。

大乘佛法强调圆融,它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中道的实相来对治烦恼的时候,他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但是“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它这个非空非有的思想相对来说力道薄弱。

就像我们说的,大乘佛法经常讲借假修真,说我可不是贪求五欲,我是在历练。可能你刚开始是在历练,但是,你借假修真,可能一不小心就弄假成真。

所以,大乘佛法对凡夫的操作为什么困难呢?因为大悲心跟攀缘心很难判断,一念之间而已。大乘的调伏法门对这些三乘的诸子来说也是一样,法大机小。就是说,其实佛陀一开始是真的想把他们大乘善根一次直接地启动起来,但是无奈,大乘的功德法的摄受、大乘的对治法的调伏,对声闻人来说都不起作用。

寅二、用车喻分四:卯一、拟宜三车喻;卯二、知子心所好喻;卯三、叹三车希有喻;卯四、适子所愿喻

我们看寅二的“用车喻”。就是舍弃了大乘的法门,开始用三乘的方便。

卯一、拟宜三车喻

看经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经过了前面的两个思想以后,长者就想:这个三界的五蕴已经为大火所烧,而且诸子对大火又不觉不知,时间紧迫,“我及诸子”,我跟诸子们如果不马上出离,“必为所烧”。你看大乘的功德也好,大乘的对治法门也好,都不是一生一世的;如果你这样经常在三界里面轮回,可能到最后整个善根就破坏掉了。所以,事不宜迟,我要想其他的方法,我要想出些方便。就舍弃了《华严经》的大乘的修学,而改用三乘的方便教法,使令他们暂时先免离火灾之难,让他们先离开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修学干嘛要离开生死?我应该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历练!你的观念是对的,但是你做不到。为什么?你别忘了,现在叫做五浊恶世。

如果你生长在一个五清的时代,如果你人寿是五万年、八万年甚至于八万四千岁,你可以说:没事,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还得即一切法,我们应该合乎中道。

合乎中道,从五浊恶世的角度不适用。不是这个法不好,而是我们善根薄弱,烦恼粗重。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离开它是最好的方法。佛陀先用车子把他们带走,而不是在里面历练。因为在里面的后果就是“我及诸子”“必为所焚”。

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三乘的诸子,如果你不把他带出去,在生生世世轮回中为烦恼罪业之火给烧了,那这个是合理的;佛陀怎么也烧了呢?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我”指的是佛陀的应化身。三乘的诸子不出去,为什么佛陀应化身会被烧?

这个三乘人不是一般人,是佛陀的儿子。佛陀到娑婆世界来了八千多次,好不容易就培养了这三十个儿子。也就是说,当释迦牟尼佛因缘结束了以后,未来要继承佛陀阶位的就是这些继承人。蕅益大师说,这个三乘人如果没有马上及时离开三界,继续轮回下去的后果,那可能全军覆没,整个大乘善根全部破坏。大乘善根一旦破坏,就没有人在娑婆世界再成佛了。没有人可以成佛了,就是以后只剩下声闻人了。小乘善根不怕火,因为有火反而激发他的出离。所以,火烧掉的是大乘善根;而这些三乘人如果不出来,他大乘善根一旦全部烧掉,这个娑婆世界就没有人可以修大乘法。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示现成佛了,所以应身佛也没了。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诸位!你不要以为佛陀把他们带出来只是保护他的小乘善根,佛陀是保护他的内心深处那个大乘善根,所以先证得阿罗汉果是一个方便。因为先证得阿罗汉果,先远离火宅,然后再说《法华经》,再启动他内心深处的大乘善根,这个是佛陀的布局。为什么?因为火烧得太厉害了,咱们没有时间等。这就是佛陀当时的情况。所以说,“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如果不赶快出去,可能佛陀的应化身跟三乘的这些人的大乘善根全部烧毁了!所以我赶快要想办法,用车子先让他们离开三界,这是唯一的方法。

卯二、知子心所好喻

看经文。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那么,这怎么办呢?他就想出一个办法。

“父知诸子”。作为父亲,他先前已经知道这些儿子的根性,知道他过去是什么样的善根;还有,由这个根性,经过长时间的人生经验,他心中有一些他所希望的东西,各有各的希望。这些希望的东西让他产生好乐,他才有办法努力地去修学。你用这种大乘的功德他不生好乐,所以他必须要生起好乐。

这个“情必乐着”,蕅益大师解释说,这千二百声闻人,为什么看到佛陀就能够跟佛陀出家?

你看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的家庭。他是独生子,他爸爸的财富是富可敌国,他爸爸比当时的国王还有钱,但是一看到佛陀他就受不了,就出家了。就是生生世世跟佛陀有缘。

也就是说,佛陀对他们是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心中“情必乐着”。什么叫情必乐着呢?蕅益大师用四个字,叫做“小强大弱”,小乘的善根强,大乘的善根弱。为什么?其实他们刚开始,大乘的善根佛陀栽培得好好的,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我们说过,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火烧来烧去,每一生都这样,今天你起烦恼,后天他起烦恼,人跟人之间互相碰撞以后,这菩提心整没了。但是小乘善根它不怕火。

我们可以从这一点看得出来。诸位,几乎佛陀所有的大弟子,没有出家之前都做过什么?对!都做过外道。外道都喜欢修禅定,喜欢冥想。喜欢禅定的人,就是喜欢寂静。其实禅定的寂静乐,跟二乘的涅槃寂静乐非常接近。差就差在,禅定的快乐是可以破坏的,因为他的“我”没有消失掉,他还知“我”在享受禅定,他那个我执还在;涅槃是没有“我”,它就是一片寂静,没有一个“我”在掌控这个寂静。就差在我空,但是他那个寂静的快乐所现的相状很像。所以,这些人小乘善根强!

你看佛陀没有出生之前,他们都是修外道,所以这些人是喜欢寂静的。其实外道也是不简单,他也看不上快乐。我们凡夫喜欢快乐,外道是看不上痛苦,但也看不上快乐。他觉得快乐是有过失的,他们好乐寂静。所以佛陀就因势利导,好!你喜欢寂静,那我就创造一个涅槃寂静乐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引导你。

来,看下面,看佛陀后来怎么样把他们从三界带出来。

卯三、叹三车希有喻

看经文。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佛陀经历过前面的一个过程以后,终于要采取方便了。他就说,“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我现在有你们喜欢的东西,就是三乘的道果。这些道果比你所追求五欲的快乐、比你过去所修的禅定的三昧乐更为希有难得。如果你不修学,以后会后悔。

什么样的三车呢?有羊车、鹿车、牛车。

羊车比喻声闻的道果,就是四谛法。为什么羊车比喻声闻人呢?因为声闻人,他是根性比较迟钝。你看声闻,他经常要跟随佛陀,就跟羊一样。羊多附人,羊大部分都是有人在照顾,在引导的,所以羊车就比喻声闻法。

鹿车比喻缘觉,因为鹿喜寂静。鹿是不受管制的,它不喜欢被别人圈养,它喜欢自己跑来跑去,喜欢独自一个人寂静,就是比喻缘觉乘。

牛车比喻菩萨,因为牛能够堪负重任。菩萨的忍力,他能够荷负众生。

那么这三种车子在哪里呢?在三界火宅之外。你们如果得到以后,就可以自在游戏。你不就是喜欢游戏吗?追求三界的游戏,结果你被火所烧。我现在给你这个游戏,没有火所烧,你得到更好的快乐而且没有过失。所以汝等于此三界火宅,要赶快出来,因为这三部车就在外面等你。你出来以后就能够“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你喜欢寂静有寂静,你喜欢功德有功德。总之,这三个东西我准备好,就在外面等着你来取。就施设三乘的方便。

我们看最后的结果。

卯四、适子所愿喻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佛陀施设了三乘方便以后,结果“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佛陀大大地赞叹三乘的道果,声闻、缘觉的涅槃寂静,菩萨除了涅槃寂静还有种种六度的功德。讲完以后,“适其愿故”,刚好满足他们的愿望,特别是满足二乘人的愿望。因为二乘人小乘善根强,就是好乐寂静。这个寂静比快乐更好,它更持久,而且它没有过失,而且它给你的快乐也不少,涅槃寂静乐。所以他宁可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这是他可以接受的。

“适其愿故”,这个地方是闻慧。他听闻这个法以后,信解欢喜,接受了,他终于接受了。不像前面的大乘的道果,他没办法接受。

第二个,“心各勇锐”,开始努力精进,思慧。他不是只有今天修,他每一天想到以后就开始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目标。他以前的目标是追求快乐,现在的目标是追求涅槃。有一个目标以后,这个人就叫做主动积极。修行就是要主动积极,勇猛精进,就是指的思慧。

“互相推排”,这个“推”指的是智慧的观照,“排”就是调伏烦恼。他每一次的观察四圣谛,观察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来观察他的身心世界,他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就越来越坚固,那么它所带动的烦恼罪业就慢慢排斥掉了。智慧生,一切法不生。闻思修,这个地方指的是修慧。

“竞共驰走”,这个是指初果见道位。最后“争出火宅”,就证得阿罗汉的无学位。

那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到此所施设的三乘的教法成功了。

诸位!我们看这段经文,表面上,佛陀用三乘的教法,或者是说二乘的教法,把声闻人带出来,好像是在成就他小乘的道果。其实按佛陀的意思,佛陀是暗中保护他大乘的善根。因为你不把他们救出来,他大乘的善根就破坏。我们前面说过,五浊障大不障小,其实烦恼、业力它不障碍小乘法。你看独觉,独觉都不需要佛陀,他一个人在山中,“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就能够成就我空的真理。

但是,你要成佛,对不起,你一定要跟佛陀学习。大乘法这个善根很难栽培,很容易退转。但是你要成佛,没有它又不行。所以佛陀不得已:既然三界火宅环境这么糟糕,那你先离开它。你没办法在三界里面历练,先离开它。离开它,至少你到了涅槃的情况,我再来做二次的教化。就是佛陀先把他们带到涅槃,再跟他讲《法华经》,启发他大乘的善根。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是一个这么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