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因缘殊胜,我们今天呢,已经是《楞严经》的第十讲了。今天呢,是这个学期的最后一讲。时光呢,迅速的很,一学期一晃眼就过去了,我们每一周只有这么一次。我也不知道诸位把这个楞严法义呢,听得如何,大家能听得懂么?这十讲以来,都能听得懂吗?那么听完了以后,回去还能想的起来么?
这个,据我做的一个问卷调查,有些同修都是说当时能够听得懂,也能够明白,这当然已经实属不易了。啊,那么说一回头、或者复习、或者想讲个所以然的时候呢就忘了。或者说,说在课堂里边,句句字字都能贯的下来。可是一回过头来,自己在那琢磨的时候就理路不清了。那么我们也不求你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你既然学《楞严经》,我们就是一定要会自己能够用。
在此我想说几点,一个特别是我们马上又要,有一段相续比较长的间隔时期。那么一个你要多预习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要读,读这个《楞严经》,当然这是从学上来讲的。从修上来讲,这个问题,唯一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大,不是说的那么多的原因也不是。唯一的问题就是看你心有没有在道上。楞严法义它是用文字组成的,可是佛法这个心地法门,啊,虽然始终的千言万语的讲,但是你的心有没有在这个心地法门之中,有没有念念往心地法门上会,有没有感觉,这是你要抓住的一点。啊,得有感觉。
那么我们在讲到感觉得怎么找呢?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想修行,念念这个感觉怎么找?我每天都有如此的烦恼、贪嗔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怎么在这个里面找感觉呢?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众生都是你的对境。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现前世界也罢,衣食住行也罢,啊,我们伫立在街头巷尾也罢,每天你的睡前醒后也罢,你念念的就是说要找这个感觉。
上次我们讲到的两种根本,我们每天都用的是妄本。可是妄本上面我们要找这个真本的感觉。就是在现前境界上隐藏的这个真理实相。你找着的时候呢,就把它显现出来。当然就这个真心妄境上,我们现前感觉到的基本上都是错觉。啊,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要对错觉的重新的感觉,就是要用心。
我们讲到的出离心,上次,菩提心等等这些,都是你要会用。就是始终有这个感觉。在心的清明和混沌之间,现在是来回游走,混沌的时候多,清明的时候偶尔的灵光一闪。慢慢就始终往清明上会。一个人、多人的时候都是会,整个修行就是自我的一个秘密,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的一个秘密。当然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妄之间它就是相攻的,那么就看你每天清明的多,还是混沌的多。渐渐渐渐占上了风,直至所谓的大祖师们说,明心见性开悟以后就是完全清明,打成一片了。
可是问题是,他修行他也不是在天上去,不在…,就离开地球了,或者隐到哪个,另外一个法界之中了。就在凡圣同居土中,所以说我们每天的这个呢,都是要大家来找感觉,找到修行的感觉。记住念念地反征自己的心,念念地用阿弥陀佛来反闻闻这个自性。这是第二点,就是真的得有感觉。第一个要常复习,要读诵熟。
那么第三个最要紧的,那你感觉始终少或者不在,怎么来呢?就是要践行佛法。践行这就多了,首先我们的十念法、四十八拜,这是我们给大家定的最低最低的水平了,就跟幼儿园一样。说起这个我们才知道,所谓的刚才找感觉找体验,真正只有践行才,是心地上的完全投入的体验。
当然如果你再退一步说,修行还上不去的时候,那唯一的出错点在哪里,就是你福报不够。福报不够的情况下,那你就一定要培福,这个谁也说不过去。你就得去修福。修福的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就是修心,始终是包容的、理解的、利他的、然后心性广大,这个提福最快。
那么可是修心如此之难,当我们在心地上修福德,这个,每天又舍不得舍,又觉得说哎呀我拿这么多钱,总之是有目标有回报,等等这些我们上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你就得依着这个行为,这个具体的行动上去,做义工也罢、多去成就别人也罢,念念心地上面忏悔反思自己与生俱来、根深蒂固、从来都不愿意面对的那些我执、虚伪、贪图之心。这些就是修福。一定要去修福,福报不够你的慧就出不来。
所以要炽然去培福。一边去培福,一边以消业的心态尽量的接受我们的。当然顺境来了你也不要太被转了,逆境来了你也要尽量去接受。当然不可能完全接受,我们总是要抱怨,我也要抱怨,但是我们尽量去接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要培福。那么培福最基本的,我们来听法就是一个培福,大家要有这个感恩珍惜的心。这一系列的你进入一个良性的状态的话,那么这个楞严道你就能会得上。始终你每天都是清明的,你感觉。出了那个感觉你都能知道,说有这么个感觉。这就是心地法门。
好了也不多说了,啊,不打闲岔,那么我们这次开始讲,我们是第十讲,讲《楞严经》了。上一讲给大家讲到说,一切的众生之所以出错,就是不识两种根本,第一个用攀缘心以为是自性,这个方面出错。第二个就是这个识精元本,本来是清净的,但是我们呢,把它缘所遗者当做妄本去认。这两个根本我们出错。所以说一念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就是一个真和妄之间。
那我问一下大家,在这个真妄之心相攻的时候,我们常说无明我们就是妄,悟后我们就是真。那么我问问大家,大家试着悟一下,一念无明从何而起呢?一念无明从哪里来,啊?我上一次跟这个妄想,就是这个妄想到底是从何时何刻来的呀。无始就不算了,上次都说过了。以前我们一块的法师们也一块去追寻这个问题,说众生都在长夜无明三界烦恼中,那么为什么不醒啊,为什么不醒呢?一个法师就说,因为从来没有醒过,所以一定要醒。而另外一个法师就说什么啊,什么时候睡着了,何曾睡着呢?明白就是醒呀。所以我们的两种根本要记住,从来没有醒那么我们就一定要醒。这就是我们的修因证果。何曾有睡着,那么就是我们楞严大定,从来都没有睡着过呀,你要醒什么呢,明白就是醒,你明白没睡着就叫做醒。所以这个佛法微妙之处,非常的玄。可是很简单。
好,那么我们今天再从这里开始读一段。可能大家的法本是在这个四十二页是吧,四十三页的是最后一行吗。四十三页的最后一行,那么我们从这个阿难,从阿难这儿,“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把这一段读完,一直读到这个“故受轮转”。找着了吗后面,好那么我们一起来: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否。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弥陀佛!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啊。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段叫做举拳辨见。什么意思呢,前面的经已经讲到如此的地步,可惜阿难呢,就是一直是执迷不悟,欲悟还迷。所以他再再问到说佛开示,我怎么怎么悟这个修这个奢摩他,怎么怎么谈他怎么怎么修行,怎么怎么样望佛开示,可是大家发现前面的经文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如来都没有给他开示用功的方法,有吗?都没有。只问他心在何处,怎么个心,谁的心,心在哪里。就问这一句,显得这个师徒之间就是一个是答非所问,一个是问非所答,所以阿难这个始终以心,记住啊,以这个心来求奢摩他路。
为什么不给他开示用功的方法呢?这个妙奢摩他它不是常途之修行方法,所以它就这个恰恰这个修行之路,它是一个无心、无路的这么一个心路,所以就佛就直指阿难这个无路心体,但是效果出不来,为什么?阿难听不懂。
这里又说了,你欲知道奢摩他路,欲不枉受生死,我再问你。你看“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可是问汝以后,即时如来还没有讲话,先施无言之教,举了胳膊屈了指。怎么样呢,“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佛的身体是金色嘛,紫磨金色,那么他的这个指端有一个千辐轮相,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有的是簸箕有的是圆儿,他的指端每一指端,都有这个千辐轮相,所以这里才叫做“举金色臂屈五轮指”嘛,有千辐轮相这样屈。他并没有讲话,而是就把拳伸出来,“语阿难言,汝今见否。”
问阿难你看到了没有。所以你看如果说,阿难能在这个地方当下回光返照的话,识得根本,那么就正好机教相扣,就不负如来一片拳心了。就举这个胳膊呀。大家知道祖师们里边,为什么叫做堂头棒喝呢?有的就举一个指,有的就伸一个掌,在禅宗门下尽用这种方法什么,这不是没有出处的,这里就表出来。你看其一,举臂,举着臂而对阿难说,“汝今见否”。你看见了吗?你看见什么了?大家看见了吗?你看见什么了?就看见一拳看见一手,你真的看见了吗?待会你就知道我们的见,都是假的。
我们知道有一本书叫做《指月录》,听过吧,《指月录》。就是出自《楞严经》,后面我们学到的经文说依指见月。就是指的时候,依这个指,顺着指要见月,而要见月忘指。等到见了月以后月也是月,指也是月。是这么一个悟性的一个东西。
但是呢,这里佛在问阿难有见与否的时候,就是一语双关,要么你见指,要么你见月。
也就是我们前面真妄两种根本。要么你迷,你就只能够见尘,就是六尘呀,眼耳鼻舌身意所组成,看到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拳头。要么你就见性,这就是悟。
你看所以佛在这里说,“语阿难言,汝今见否”,其实这就是问阿难说,看看你到底是见尘还是见性啊?尘,性,一个是明心见性的性,一个是五欲六尘的尘。一个是分别的染浊的妄心,一个是本来清净的光明心体呀。就在这个拳头上看你见哪一面。
所以这里第一个就是说,“汝今见否”,结果阿难答了一句,“见”。那么见尘还是见性呢?第二个问,佛言,“汝何所见”,你见到什么了呢?阿难答言,一句露了马脚,“见光明拳”。看到的这还是一个手是一个拳,那么说明他还是见尘,没有见性。大家参参,性就在尘中,就在这手上呀。
佛又紧追不舍说,佛言,“汝将谁见”,那么你既然见这个光明拳,你不反思一下谁见光明拳呢?哎呦,阿难还是糊涂说,“我与大众”,你看把大众也拉到一起来,我与大众,什么呀?“同将眼见”。再一再二再三,如来可谓重重显示。这是三番问答,又是一次征心破妄。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分析一下这个第一问,这个第一问佛问说,“汝今见否”。大家想想我们在见的时候,有见就有相对不对?那么有见就有相,上次我们讲到,见分和相分,一结合就是尘境啊,那么尘境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唯识所变现的,只有因缘,没有真相。我们见的相皆是虚妄之相。
我们刚才讲到,给大家讲到找感觉,为什么没有感觉呢?我们活着的能力下意识,就是把自己无端地提得很高,那么然后辐射俯揽整个这个现前世界的境界。可是你要在见的这个时候,悟到他见本来的根本,就是见到这个见和能见,悟这个根本,一定要把见和能见给它抹平,收缩,其实也就叫做外物跟自己是平等一心的。就把自己融入到万物,哪怕有情与无情皆是因缘。这样在融入到万法的一大因缘之中,这个时候你哪里去取一个见呢?谁在见呢?见什么呢?可是阿难这里说:“见。”
那么佛又问说:“汝何所见”。那你说见,你见到了什么东西呀?他就说见光明拳。我问大家,当我伸出来这个拳头现在这个形状的时候,大家是见到拳了么?是么?那么为什么前面的见到的是这个样子,他们反过来见到的跟你们就不一样呢?如果是一个真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应该见到的都是一样的呀?你们以为见,见光明拳都见到了。
首先,我给大家讲过,唯识里面讲,眼根见东西要具足九种缘分。有听过的么?在唯识里面说,九缘八七好相邻。首先眼睛里的眼根得不坏对吧。
你还要有距离,眼睛就这个话筒跟我也有距离我才看见它,那蹭蹭蹭到脸上我就看不着了,所以这在佛法里面叫离中知,离开、中间有空间有隔层断了,我才能见到它这个物体,对不对?这是第二个缘分。
第三个还要有什么呀?有什么?光明呀。这屋子里一团漆黑,我们见不到,我举起来拳你见不到,这是第三个缘。
第四个有什么呀?要有作意,就是咵的一下你们见我的时候就作意在我身上,我左右这样讲的时候,这个摄像机我就忘了,那么我看着摄像机,咵的才注意到有这个摄像机的存在,必须引起注意,这是第四个缘。对吧?
那么再一个,还有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边要有什么呀?要有阿赖耶识的作用,变现的作用。那么,这个讲起来深了,我们知道一下,啊。
还有第七识执著有我,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那么就有我才能见呀。
还有这个第六识要分别,谁见到了,第六意识来进行分别有我的存在,我的认知,是谁认啊,是由第六意识在工作。这就叫根本依、染净依和分别依。
那么再一个,还要有本来有这个种子,你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种子,你见不着呀。整个(少了一个境缘,要有对境)等等这些九个缘分,我们才能发现一个我见东西的这样一个感觉出生。
那么这九种缘分中大家想想,我见,我见,这个见从这九种缘的哪一个缘里生出来的,从哪儿生出来的呀?任何一个缘,能生见的感觉吗?都是因缘生起来的。既然是九种因缘生出来的你见,你看这里说:“汝何所见”。你见到什么呀?幻象,因缘和合呀。
这是在我们说从这个内部微细地分析,从我们直观来讲,为什么说我这么一耀拳,那么大家看到这是拳。我这样一下,你就见着这么个形状。我这样一下,你就见到这么个形状。我这样,你就见到这样。来回色声香味触,因为拳头里面也有色声香味触,五尘组成的,是不是?那么我们,声香味触的话,拳头的声香味触就特别隐秘。我们光说这个拳头作为色法来讲,你见到的是它的全部么?这个拳头,这块你见到的是这边的色法,这块你见到的是这边的色法,一个拳头立体的时候你能见全么?就是你能把这个拳头全方位立体上的,一眼就面面俱到地看清楚么?看不清楚。这就是“汝何所见”。结果阿难还当做见光明拳,其实就是我们的色法里边的一个影像。你真的见到这个拳头了么?
再进一步,第三问:“汝将谁见”。谁见就是谁看到的呀?你用什么东西,阿难你到底用什么东西看到的这个拳头呢?如果你既然答复我与大众同用眼见,那么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死了以后,眼还在啊,前面就讲过了,为什么不能见。大家一定要仔细想想,人死了以后眼依然在,为什么不能见?这个人死以后见去哪里了?我们都以为我一辈子能见、能了知、能分别、能生活,那么我死了,这个东西去哪里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最要命的,有关一切宇宙人生真相的突破口,这三个都是突破口。阿难就一个一个遭遇,如来给他重重示现,一问再问三问,他一答再答三答,依然是头头错。所以才这里说,痴人认作本来人呀,认贼为子那么必受其祸呀,始终不能够直取这个见性为心,他见不到这个性。那么在这里阿难指的说,他还是寸步不移,他不知道转身。
佛呢,只能回头再重问说:“以何为心,当我拳耀”。你看,那么既然你这里说,“我与大众,同将眼见”,那么佛就告阿难,你现在回答我,下面一段我们能看到。这一段,佛言:“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你看,那么我只好再问你说,你是以什么为心呢?
结果阿难就说了,你看,“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看到了么?还是一个错误,“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跟前面的错误是一模一样的。大家发现了没有,一模一样在哪里了?前面你看前文在讲到这个执心随处而有,他说了句什么,“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是我心”,就是我思维的这个,现前思维的这个体。
啊,那么在推穷这个心在中间的时候又讲到:“如我思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又是一个思维。这里他同样还说:“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还是思维。还是认为有心能够,能推啊。
这个时候就有转机了,大家看到了吗,佛就言:“咄”,是念多吧?“咄,阿难”。你看这一句话一喊出来,这个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堂头棒喝。诸位要是了解到禅宗的公案的话,这种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因为佛见到这个阿难到这里还是这个迷情深固,那么就非下狠手不行。这里的这一声喊,我们一般大家知道,不是叫踞狮子座,做狮子吼吗?方丈室里面就叫狮子窝,那个座,法座就叫狮子座。那就是方丈、住持和尚、开悟了的大明眼人,随便开言吐语,举手投足,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叫做堂头棒喝。就让你开悟的,所以佛在这里说:“咄”,“此非汝心”。
那么我们都,这里插个曲吧。我们都知道啊,禅宗门下呀,禅宗门下呀接引人的时候,大部分都用楞严一唱,就是这一呵居多。就是说有这个真实修行的人呐,苦行密修,就是特别用功,修得非常饱满了,可是他还不能转身。在这种情况下呢,诸佛、诸祖一定会用这个下毒手,就是下猛药,用这个铲其的,这种一贯对这个语言教法的执著,那么塞掉他的这个闻思解路。
就是一贯在这个教法上,自己去依文解义,不断地理解,不断地解悟等等等,把这个给塞住了。连窝给他端掉,他的这个第六意识的相续现行的情识,就是直接把第八阿赖耶识给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就让他断这个生灭想,逆这个生死流,在这种情况下,生灭情尽,取舍念空了以后,就算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佛在这里就是这个非常手段的第一个启用者,“咄,阿难”。就这么一喊,这就是本经的出处,就是这个源头。后来,古人就用这个,比如说我们心始终在道上会,会的非常忘情的时候,到底说念佛的是谁?念佛的是谁?或者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的极其用功,用到极致的时候呢,你的师父、你的依止师,或者这道场里面的住持,他是明眼,他就想方设法来收拾你了。让你,禅宗里面有时候叫做冷灰爆豆,就是你正在用功的时候,把那个灰呀里边埋了一堆豆子,我们听见噼里啪啦豆子熟了就会响,是吧?就是这个意思。
有时候又叫做枯木逢春,正在参着参着,觅究着到底是谁?到底谁在见这个拳?到底谁在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就会明眼人来点你,就跟佛在这里说的这个是一样的意思。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这里又用喊这一声,大家发现这个奥妙没有?前面呢只举拳头,是用眼根对色尘。可是阿难在这个上面他下不来啊,下不来开不了悟怎么办呐?只好换一个方法,眼耳鼻舌身呀,先用眼,还不行,换一套法子,就用什么,用耳根。所以这一呵就是向他的耳根处取。如果把他的能闻的闻性,果然能够死尽妄心,自然闻性激活的话,他的法身就能活。可是阿难听了这个还不死心,接下来后面还跟如来争论不休呀。
大家看后面的经文:“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怎么样呀?“当名何等。?这是现前的境界,佛就说了。“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你看,阿难在这里问说,如果这不是我的心,他就害怕得受不了了吧。你看这里阿难矍然,矍就是非常惊恐地看着的意思。站起来合掌说:这都不是我的心的话,那我的心在哪里?我的心是什么呢?着急了。
结果佛就给他解释说:这个现前的尘境而已。这是在你心中投射的虚妄相的影子,而引起的种种分别想相。既然虚妄的影子引起分别想相,那么它一定会惑乱你的真心本性呀。可是由于你一直不能悟,长期以来认贼为子。这六识我们在佛法里面就讲的,六个识啊。就跟六个贼一样,旷劫以来就把我们自心的这个清净的这个法财呢全给偷走了。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如此,迷幻了本来常住的真心,所以才有轮回升沉。
说到这里我们大家想想,我们主要学佛的问题就这么点儿,就在这儿。当我们,我们现在不是一般都讲吗,要佛法、要契机呀、要契理呀、要实现有时候要适应大众呀、要迎合呀、被迫好多法师也没办法,只好一退再退,不断地稀释又再稀释。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那你的问题都难啊?婚姻也是问题,爱情也是问题,家庭事业,就什么都是问题。
我们主要的问题,大家发现了没有,就在阿难的问题这里。那么我们,有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迷悟之间的问题,其他东西还是问题吗?就因为你迷,所以你才,爱情你贪著的不行呀,这个家庭你一辈子禁锢着你呀,事业你放不下呀,根源在哪里呀?就是你把这个前尘虚妄的想相惑了我们的真性呀,问题就在这里。这就是根本问题。
你根本问题你不解决,这儿出的问题你不解决,你解决其他的问题有什么用?这就是我们现在,佛法,生态已经差极了,就是尽力地维护。还这些法身树苗已经摇摇欲坠了,活不了了。
大家学佛都在学什么呀?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一天学佛都在学什么呀?做点善事你图什么呀?做点儿功德你图什么呀?甚至深度地修行,拼命地念佛,去拜山,读经,每天功课,你仔细想过没有,你要图什么?你图的是什么?不一定的哟,不一定你是为了明心见性啊,甚至很少有人是为了明心见性。那就说明我们现在的佛法,甚至学佛人已经误区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了。非常可怕呀,一点一点的都在泯灭,在湮没呀,可是谁又知道说,一代的佛法就是为了这个东西,真和妄,迷和悟呀。
唐宋元,出世的大祖师,那么的潇洒,住持道法,几百人的大道场,人人念念就是为了会这个悟啊,悟这个明心见性。我们现在一想想明心见性,那简直说那离自己不知道远了十万八千里,比西方极乐世界还远呀。我们身居北京,大家都知道呀,你去故宫去游览过吧,你去过吧?我小时候记得呀,我那些,不要说我的长辈了,我的哥哥,稍微年龄大一点的哥哥来北京游的时候,那个时候去故宫,太和殿随便进的,皇帝的金銮宝座你都可以上去坐一坐拍张照片。
后来呢,一步一步就在金銮宝座的那个周边就拉了个绳子,太和殿的金砖你可以踩一踩,宝座你不能坐呀。后来呢,就在太和殿的外面起了个栏杆,怎么样呀,你只能外面窗户上照这么看一看就行了,大殿已经不能进了。再后来呢,你们现在去看一看呀,五一,十一的时候,绳子拉起来,大家就走马观花,后面赶前面喝,赶紧走,瞄一眼,赶紧走。没有时间。为什么?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所以说你想想,将来故宫很可能就说就一条线,还哪里让你去这个前三宫,后三宫,这个养心殿去看,就这一条线进去晃荡一下就赶紧出,真是从这个午门进,从神武门出就行了,到将来很可能有一天,故宫不让进了。是一定会的。
那么如果说到这种地步的时候,现在还把你请到故宫的金銮殿里,金銮宝座上面让你坐一坐,你想想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来听楞严就这么个好处呀,就走的如此后门儿。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真性,本性。我们这辈子为的就是这个,再不要说什么家庭事业那些破事儿了,那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就因为一切的问题就是因为这儿出问题了,把真错认成妄了,把妄错当成真了,阿难问话的问题,那么你每天就在这里面打滚,流转,出不来呀。啊,所以说这才是我们的问题,好,时间关系,我们休息十分钟,到这个十点五分的时候大家回过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我们刚才上半场讲到这个,“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下半场呢,我们再往下读一大段经文,从这个“阿难白佛言”。一直要读到,你们翻一翻,“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到这里啊,记住就是“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一句我们就截止了啊。我们来一起先往下读,好,大家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弥陀佛!好,到这里。好,我们来看这段经文,刚才佛已经把阿难的毛病指出来了,说你呢,就是因为你,把前尘妄想认做真心了,反而把你的真性给迷惑住了,显现不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阿难就白佛言了,遭到佛说“此非汝心”的呵以后呢,一呵么“咄”,一呵以后就生了惊怖心了,就失去了平常他所依的执著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佛开示。而且前提条件还说了好多理由,这段理由特别有意思。
你看,“阿难白佛言”说,世尊我是您的宠弟,由于心爱佛才出家的,不但我出家,这是阿难开始叙他的心,从善之路对吧,从善的话,其一个,我是佛弟,当时爱佛故令我出家,用的是这个心。那么出家以后呢,侍奉诸佛。不但单单说供养您释迦牟尼,回小向大以后,遍尽恒沙国土供养一切诸佛,也是用的这个心。那么发勇猛心亲近善知识,具了正知见,与一切的同行善知识们,共修难行之法事,也是用的这个心。我处处都是用的这个心,那么这只是从善的一面而言。
“纵令谤法”开始,就是叙述的是从恶之心,看到了吗,看到这句没有,“纵令谤法”。纵令是什么意思,就是必然不会有的事,但是假如果是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常说纵令,纵令是这个意思,就是我肯定不会去做一阐提谤大乘法,可是纵然我去退了善根,谤大乘法,做一阐提,还是同样用的这个心。你看我为善为恶,都是用的这个心。
那么你说这个心是虚妄的,那么我就要求佛开示,不是我的心了,我就成了无心之人了。那我跟这些土塑的,木雕的像有什么区别呢?离开这个觉知之心外更没有什么是我的所有,为何如来说我的这个心是非心呢?
那么阿难错用这个心,你看他还在这儿信誓旦旦的在这儿叙述,他忘了一个,阿难说的是我不但行善行恶都是用的这个能知能觉之心,现在你说这个心没有,我就没个着落了,你说这个心是分别妄想的话,那么我就不见有一个确定的心在哪里呀?
可是他不知道,反言之,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大家发现了没有,既然你为善为恶都用的是这个心,那么说明为善为恶不论善恶的幻象虚妄之心上,恰恰体现的就是现前一念能为善为恶,遍法界,可以十法界。为善就上升嘛,对不对。为恶就轮回嘛堕三途嘛,对不对。这所有的这些幻象,当下体现的就是一念真心之体。阿难在一条一条的,用着这个真心叙述这个事儿,可是他认作的还是妄想。
你看他说我为善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为恶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我的分别心就在,你怎么能说没有呢?可是呢,他忘了说反过来,打开心门看的话,不论善和恶,皆不离此现前一念法界之真心呀。大家想想,我们常说的,为善为恶皆在这个妙明真心之内所显的妙用。
那么我们也有常识,不是我给大家也讲过好像,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一根针都容不下。阿难这里就在找这个针这么大的一个心,所以他就容不下个针。佛怎么说他都觉得不对,自己有理。可是如果就这个心体他把它打开,一转身的话,那么恰恰他讲的所有过程,当下佛都是给他讲的这个性,明心见性之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又开始说,“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就是在座的大众也升起了疑惑,希望如来“惟垂大悲,开示未悟”,又请佛说法。佛再再给他说法,他还是不悟,你看又请了。
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开始示真心有体。他要给阿难讲这个真心之体,既然你说真心之处都是虚妄的,那么虚妄之妄上真心之体,他要给阿难开示。所以在这一段开始,就等于说从前面的经文换了一个角度,一个分水岭,前面总是在破,这里开始显。
我们来看,“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你看这句话,为了开示这里有一个目标,什么叫做“无生法忍”?大家听到“无生法忍”,其它的也不说,你听到忍的时候你认为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忍是一个什么感觉,就是憋屈吗?就是气愤的忿忿不平,然后心里一团怒火强按着在那儿,等着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这样的吗?这叫忍吗?说我忍得过一时。为什么在佛门里面都叫做,你看我们在修行上要讲知次位,能安忍,这个忍严格地讲就是忍可、认知、决定相信的意思。其实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我们,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说深刻透彻地认识到,这就叫做忍。
我们常说忍,说不要是(是要)让你憋屈着呀,你憋屈把身憋坏了,把心性都憋坏了,忍就是让你看破。当然这个基本上都在吹牛。我也在吹牛,看不破的。天天一块儿打交道就知道几斤几两。但是能够看破一点。上半场我们讲到的每天那些事,你能够放下几分就算看破几分,能放一点是一点。哪怕说这次还看不破,正在发生的过程中,我心里知道我没看破是不对的,那也算功夫呀。所以这就叫做忍可。
那么在我们修行的次第中有三种忍。
第一个叫做生忍,生活的生。什么叫做生忍呢,就是一切的顺逆境界,别人毁犯你,谩骂你,诽谤你,冤枉你,诬陷你等等这些恼害的境界,你能够忍得住,还有别人赞叹你,拍拍你,你也不上当。在别人面前称赞你,称扬歌颂你,等等这些你也能忍得住,都能够安心忍耐而没有傲慢之心,这就叫做生忍。这是我们一个修行功德,殊胜功德。
那么再一个殊胜功德叫做法忍。所谓法忍就是因为我们有生老病死, 一切的疾病也罢,水呀,火呀,寒呀,热呀,刀杖呀,等等这些众苦所逼迫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安心不动。特别是末法时期的学佛人,障碍多,业障多呀。我们现在饮苦食毒,导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特别是这个病苦,那么临往生的时候,病苦来了,怎么办?你一定要能安忍得住。哪怕说大小便失禁,这个坐着轮椅,瘫痪了,一定要安忍得住。
这个我们提前常要做这样的预想。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呀,谁也不知道哪一刻突然间怎么办呢?这就叫做法忍。有好多时候,当我们要往生超凡入圣的时候,那么你无始以来的业力,那种冤亲债主哪有那么容易让你走的呀。那就在临死的时候,顿见分晓,看谁厉害,狭路相逢呀。那么你忍得过去这就勇者胜。要忍,一定要忍,给自己打气,同修。
那么在临终的时候这种开示,助念,等等这些,常要发愿。也成就别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别人到这个情境的时候,你要去成就。去发心哦,不要一退六二五,见了说他快死了,我吓死了,我离的远远的。一定要去发心。这个真正发心最重要了。你要知道,你发心的时候,将来回过来就是感的你的果报,成就别人,成就自己。
所以对于这种苦迫,苦逼,我们就要能够忍得住,这叫生忍和法忍。
那么这个无生法忍的话,这是非常高的境界了。无生是什么意思呀?不见一法有起伏呀。你一旦有起伏,《心经》里面,有生就有灭,有垢净,有增减等等,都是因为有生呀,包括灭也是因为有生呀。所以这里的无生法忍,就是说证入实相。证入到这个毕竟心性空性的时候呢,于三界内外,十法界中呀,都不见有一点点法能够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不见一个生灭之法。
这种超情离见,这种境界,只有修行者深入到不生不灭的道理的时候呢,而且不要忘了,安忍于此境界而不动。不起有见,不起空见,就用这个如如智对这个如如理,相扣得紧紧的不动。
我们现在有时候说实在的,不是没有一点点感觉,大家发现了没有。有时候,我们在琢磨法义的时候呢,还会有点感觉,或者突然间悟到一个,猛地一个,不由自主的一个境界的时候,都会有这种灵感。可是我们呢,住不到里面,大家发现了没有?包括我们的出离心,我们对每天功课的相续性,每天的精进度,老想懈怠,这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忍么,住不进去么。特别是在这个无生法,这种你想一切境界,每天都是缠绕着你,折磨你的这个时候呢,你能够不动吗?不动就是无生呀。
那么大家发现了,这个如如不动,不见一法生一法灭的时候,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在讲首楞严的时候叫做什么意思呀?叫做什么,还记得吗?一切事究竟坚固呀。那么说明他就等于说,不见一法生一法灭,究竟坚固呀。所以说这里的无生忍,就等于首楞严大定。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密因,妙真明心,一样的。这里就叫做“无生法忍”。
那么这里为什么说“欲令心入无生法忍”呢。这里讲到的入,是就着修证而言,因为我们从没有入,进到入,对吧?说这是由从修、从证而言的。那么无生法的这个境界呢,是从理上而言的,它就是这么个道理,无生法有这么一个真理。忍是从你证的果位、地位上而言的,入无生法。
佛在这里为了让阿难及在场大众,入这个首楞严大定,无生法忍这个境界,所以“于狮子座,摩阿难顶”,先安慰一下阿难说,你别再在那儿,再自己以为说,没有心,找不着了。我现在告你说什么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呀。你看,首先讲到说,怎么会没有一个心呢?
那么我们在这里讲“唯心所现”的时候,我们在佛门里面,大家都知道,整个一代教法的总纲宗旨,我们常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都是说的这个。大家不是读这个《地藏经》吗?觉林菩萨那个,开始那个觉林菩萨偈中,不是有说一切唯心造吗?人人都皆知,万法唯心。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如来肯定常说呀。所以这里说“如来常说”,看到了没有?“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那么这里的“一切因果”,其实就是讲到我们的相续色身的轮回,也就是我们的正报。大家明白正报吗?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生生世世,依这个神识,种现相生,轮回因果,这是叫做“一切因果”。因为我们的因果就在我们这个正报上体现呀。我们的遭遇就是我们的因果,欲知前因,就看我们这辈子的遭遇。欲知将来的果,就看我们这辈子的这个身体的发心,心促使我们的开言吐语,所有的业力,那么“一切因果”就是依着我们的正报色身而言。
“世界微尘”恰恰指的就是我们的什么呀?所依的山河大地的依报,乃至凡圣染净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都是唯有一心而起的呀。我不知道你们读过有一个论典叫《大乘起信论》,里面叫做一心生二门,生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染净都是唯有一心而现的,皆是由此本心而有他的体性呀。所以说“因心成体”。
所以阿难你不要急,一切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因心成体,怎么会找不到他的心呢?所以你看下面,又进一步指示到说“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呢。这就是给阿难说,说你不要怕呀,所有的这些世界之大类,世界的大有多大呀?那么这里避大而举小说,大的我们就不说了,小到说一棵草,一个用这个缕线打成的结,这就是都有体性呀。
为什么这里把这个微细处的东西举出来说,微细的东西都有而言,都有心体,何况粗显宏大的物体,一定会有体的呀,对吧。所以这里才叫做说“乃至草叶缕结”。大家知道,草叶,那么叶子以什么为体呀?你们理解什么叫做体呢?体性,我们常说皆有体性,体性,到底体性是个什么呀?什么叫体啊?叶子以什么为体呀,啊?叶子就以草为体。那么这里讲到说,如此微细的东西都有体,何况,隐而言之,就是言外之意就是说。何况大的,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宏大的东西。比如地球,太阳,月亮。
那么再进一步而言这是从色法,有碍之色法而言。说看得见的都有体,这是其次。纵然还有看不见的是什么东西呢?“纵令虚空”,虚空啊,因为无碍哟,我们摸不着,揪不出来,没有一个相状,就这样的东西。他也会,其实有状可名,有相可貌。有相貌有状态。
虚空以什么为名貌呀?大家想想虚空以什么为体?以什么为体呀?以无碍为体呀!虚空就是,你来回你看这么招手,他都能够来去自由没有什么东西能障碍。阔虚无碍是他的名和相貌。虚就是阔虚吗,你看阔然虚空,虚开的东西。无碍是他的相貌,这个虚空怎么体现的,就是因为他无有碍。我们说空里边,空中,空中,空中飞舞,由于虚空是无碍的,所以柳絮才能空中飞舞。这就是虚空的体性。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随顺世间而有的分别名貌,就是名称和相貌。这样的东西尚有体性,更何况出世间本有的,清净的。什么叫清净呢?清净就是无有垢呀。净妙的,什么叫净妙呢?就是不染著呀。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没有障碍,显明的清白的。何况清净,性净的明,何况这样的真心呢?
你看说微细的东西都有体,何况大的东西。再说这个能有障碍的色法都有体,虚空都有体,何况有障碍的色法呢?那么这一切虚空也罢。微细的宏大的色法也罢。他都是随顺世间的假名而立的呀。这些都有体,何况本来清净的“清净妙净明心”没有体吗?所以这就告诉阿难,因为阿难着急了。觉得我的心哪儿去了?佛就说是有体。你的真心肯定有体,可是你现在是错认了妄心。
所以在这里最后加了一句说。“性一切心而无自体”。就是说明什么呢?说一切的万法,我们看的见摸不着的这些东西,都是由这个真心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么体现出来的妄相幻相的东西都有体,何况“性一切心”,就是这个性就跟一个动词一样。就是把一切周遍法界的东西,都是以它为心性的。从这个真心海中所显现出来的影像,怎么会没有体呢?真心海怎么会没有体。枝末都有,根本的东西怎么能没体呢?这就给阿难说了。
但是阿难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再往下看。“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些话就比较难懂,大家要把耳朵竖起来,心提起来。
是什么意思呢?首先阿难你已经找不着心了,着急了。说了半天,说这个心如果没在的话,我怎么活呢?那么佛就告诉他并不是心没有体。一切东西都有体,何况这个最核心的真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性怎么没有体呢?但是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呢?
说如果“若汝执吝”,吝就是吝惜的不肯放舍的意思。我们说一个人吝惜就是他不舍么。如果你执著不肯放舍,一定还是坚持你的旧见,旧见什么意思啊。“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你看就是如果你还坚持你原来的分别之心。什么叫做分别之心呢!分别之心就是指我们粗显的,每天历缘对境而体现出来的,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的念,就叫做分别。
那么什么叫做“觉观”呢?这就深了一层次了。大家在座的都有修行,也都打坐,也都数息,念佛等等。有时候呢,突然就忘了,以为说我已经证到空性了,或者得了个什么禅定了。我遇的太多了。都以为自己得了禅定了。还来问说这个是什么境界?是不是要该到了什么次第定了?我只好跟他打击一下,我说你这连个轻安都算不上。稍微那坐一会儿,稍微坐着坐着、自己打妄想说:我在入定、我出现了定。然后再打妄想说,前面有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就这么想想,妄想想出来,他就以为见到了。就来这儿卖弄。
“觉观”就是说,下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内守幽闲”。就是说,最次的,是我们浅度的,大家说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大家步调一致。在这里眼观鼻,鼻观心这样的感觉一下。那么再中度的,就是大家我们说放松的一种思维,随缘锁住自己的第六意识,用第六意识再对自己的第六意识进行反思维,盯住他的烦恼妄想,这就叫做“觉观”。乃至深度的,就是禅观寂静。世间禅要四禅八定都有了,这些就是我们这里的“觉观”。
所以记住。“若汝执吝”,就是说如果你还执著着,第一层是你粗显的分别妄想,这就不用说。还有第二层就是你自以为是的禅定,幽静境界。这是我们修行人、特别是所谓的精进的修行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你看,之“了知性”,其实还没有离开一个分别妄想,如果你执著这个、不舍这个为心者的话。那么我现在问你,大家想想,这个心应该离开现前的一切诸法,因为我们的心现在不是都在,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上吗?对吧,对不对?我们其他的都好说,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意根跟法尘。
就是我们错认,以为是已经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凡夫境界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向外求的时候,感觉到我这是妄想,还能判断。那么当我们用意根来反观恒守的一个相续的、好像一个似是而非的寂静状态的时候呢?其实缘的还是法尘。法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分别影像,落在我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等一下我们再细讲。
那么这里我们就要明了一个“离诸一切色香味触”。其实还有色声香味触,这里有一个声尘和法尘,他给落掉了。“诸尘事业”,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一定执著,你的这个分别的这个心“必为心者”,就是这个真心就是这样的话,(别有全性)那么我问你,你的这个心应该离开了我们现前所有,每天六根对六境生的这个心,另外有一个体性。对不对?是不是?依照你阿难的说法,那么应该离开这个另外有一个体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所了知的,就是说“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你看,就是好比说,你现在听我讲法一样。这个我们先不要说,那么这个心,你一定要离开这个六尘的分别取舍视野以后,别有一个心存在,那么我就承认你有这个心。可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你现在听我的,纵然你现在听我的法的时候呢,你不是说离开我们的六尘境界,别有一个真心存在,找不着呀。这个真心在哪里?在哪里找。你看,纵然你在这里听我讲法还是由于我的声音而有分别。诸位也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纵然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大家一定要听懂。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讲一下什么叫做“法尘”?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这个第六意识它有一个什么作用呢?有两重,一重叫做五俱意识,俱就是俱有的俱,五俱意识,一二三四五的五。什么叫做五俱意识呢?又叫做明了意识。就是我们特别容易自我感知的到,明了意识,这个就是我们平时的思维活动。
我们平常思维活动的时候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非常断不了的一个关系就是,第六意识一定是跟眼耳鼻舌同时起的。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我看到一个摄像机、看到在座的诸位你们,那么这个眼根看东西的这感觉我能自己感知到吗?一定要有第六意识参与,我们才有我看东西的这个(识)所以叫眼。眼根起的时候,意根就是第六意识一定会同时并起。
那么我听声音的时候,也会第六意识同时并起分别。我听到什么法?我听到的是《楞严经》,我听到的是心地法门,那么这些分别都是第六意识起作用。它是同时跟前五识俱起的,所以叫做五俱意识。明白吗?就是我们平常粗浅的这些自我分别,这个叫五俱意识,又叫做明了意识就是它特别明了显现,特别容易认的清,这是第一个。
那么还有意识叫什么呀?叫独头意识,这个独头意识其实就不跟前五识同时俱起,只有第六意识一个人在那瞎琢磨。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散乱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就是我们一个人在这呆着的时候,你一会儿说我明天要干什么,一会儿又想想我昨天干了什么,眼耳鼻舌身并没有跟外界接触,一个人在那儿浮想联翩,追思过去、幻想未来种种思绪这就叫做散乱意识。
那么还有一个叫做狂乱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就是神经了,神经错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看见神经的人,他自己在那举手投足或者自言自语、不知道摇头晃脑在干什么。我们就不明白,但是不要忘了他有意识的,他所有的表达就是他那会儿意识在指挥他。可是我们跟他不是一个意识,他的意识已经处于狂乱的独头意识,业力所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意识是有缘境的。可是我们,因为我们缘的是我们的意识的境,所以就不了解他的。可能他的肢体行为都是依照他的意识指挥的,所以才出现的一种狂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这叫做狂乱独头意识。
再有一种就是梦中独头意识,就是我们睡觉以后做梦了,所有梦里面的种种情形其实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作祟,那叫做梦中独头意识。
那么我们这里讲到这个“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就是说灭掉了外面的五尘境界是不是,见闻觉知不就是眼耳鼻舌吗?对吧?内守到幽深闲静的境界当中,也就是我们凡夫和外道所守之境就修的定了。
凡夫定是有什么定呀?四禅八定都属于凡夫定呀,就是修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都属于定境。过去给大家讲过了,不修禅定升不到初禅,就是色界诸天、就升不上去。还记得吗?特别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重都是四空定,这四重天全是一种定力的相续执持,四空定,这就叫做四禅八定。
这是凡夫所修的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天,我告诉诸位依然还是凡夫,第六意识都没有断,这就叫做意识缘的是法尘。微细的第六意识还在执持你的妄想的生命的进行。这就是这里讲的叫做“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第六意识它这块进入到,另外一个独头意识,就是定中独头了,明白了吗?定中独头就是最容易让修持人认为错认的一个境界。定中独头就是以无想定或者是灭受想定,这种定力,空性现前的时候自以为是,实际上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明白了吗?
我讲的这个你一定要知道,就是说修行人在定中的时候,貌似已经眼不见色、耳不听声了,好像前五识已经完全不动了。那就是说没有其他的这个五俱意识和这些其他的散位,只有定中独头意识还显现。可是你不要以为这就已经消灭掉了,就是你已经真正的住到出世间定里边了,并没有真正的消灭掉。为什么?因为你还守在这个最极微细的幽静的定境中,可是并没有把它完全给舍弃放下。这就是好多修行人以为自己到了定,悟到什么什么,你没听过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都属于“分别影事”。
那么这里我们就叫做“法尘”,为什么说“法尘”呢?意识和法尘的关系就跟眼根跟色尘的关系一样,要不然你就理解不了怎么出来个法尘呢?法尘就是第六意识,针对你的妄想而体现它的分别,这就叫做意根缘法尘,明白吗?缘嘛,攀缘这个法尘。
那么这个法尘是怎么来的呢?我告诉诸位,刚才讲到五俱意识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分别外境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看外境、听外境的时候,那么不是有五俱意识同时俱起吗?对不对?俱起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说,比如说我现在看见这个佛像的背影,一般人的认为我咵的就看见了,可是这个东西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东西,一个过程、一个程序,其实当我们意识有感觉说我们看到这尊佛像的时候,其中已经进行了好几层的,层层递进的一个分别妄想。
那么当我的眼睛看它的时候,我的下意识的一念是不在佛像上没有分别的,只是我的眼根见到这个色法,你知道它是铜的、你知道它是佛像、你知道是佛的背影等等这些都没出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眼根,当然这个佛像还有色声香味触,只不过微细,你进去闻一下铜它有铜的味道,我感觉一下铜有铜的觉受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等我咵的跟它一对面一碰撞的时候,我的五根跟这个佛像的五尘一碰撞的时候,它不是说直接我就知道的。而是按,就是把它按住那种感觉呀,就好像把这个五根对五尘的影像给它按住,按到哪里?按给第六意识、输送给它了。在这种情况下,第六意识所看到的分别的这个感受呀,其实已经五根对五尘一碰撞的一刹那已经过去了。第六意识所看见的是它们落下的影子,就跟我们现在摄像机所摄下的影像一样,你看到时候已经是影子了,第六意识看到的时候已经成为影子了,这个影子就叫做法尘境界。明白吧,这个非常微细,如果你听不明白很可能就糊掉了。
所以在这里就叫“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还是在分别中的,就跟我们现在,这一点大家讲起来,今天我们讲到这一点为什么说《楞严经》太伟大了,多少修行人就在此依旧出错,不管是凡夫、外道乃至修佛法权乘的小教,都执著这种幽闲状态,就以为说见性了,就是性空之处了。但是依然还是妄想,锁定的还是分别的微细影事。可是他又错认为,为什么说修行人这种大悟性不开呢,就是修行的时候舍,舍不掉外面的,因为我们一定是从内心缘外境。那么这个外境,我们常说的心莫向外求莫向外求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说你这个心跳到外边看什么东西,就是第六意识的微细分别,起心动念、分别。
比如说我这会得了定,我证的是什么境界?那么你永远都入不了真正的境界,就是因为你有心向外求的第六意识。开花了,本来是一个清明的一个平稳状态,他突然间冒出来个分别,虽然这个分别非常微细非常微细,微细到什么地步呢?就等于说一面大镜子,那么你镜子里面的镜中影现的这个物象,你除不掉,你别怪镜子,你怪镜子之外这个影子,他因为他常在。但是我们一般以为镜子有东西的。
因为说镜子外面这个东西不是不断在动吗,那么镜子影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也在动,我们就觉得这是妄想。可是镜子外面这个东西一旦他伏住了,累了,猫在那不动的时候呢,镜子里边的东西都不动。这个情况下,修行人就容易错以为说他悟到空性了。其实那个东西真正的空性是这个东西一定要去除,不能让他映在镜子中,但是我们以为他映在镜中是映在镜子中,可是他不动了,我们就以为他没了,这就叫做虽然“内守幽闲”,犹为什么呀,缘这个“法尘分别影事”。
我们都自己不知道,错认了!那么既然这个法尘还在继续分别的话,依分别而显的体性,就是你现在体现出来的这个还是分别。你不要自以为就不分别了,还是分别的,大家能听明白这个道理吗?
打个比方,再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没有波浪的流水,就这个流水流的非常快,可是它没有波浪,这个没有波浪的流水,我们看上去它动不动吗,动吗?看上去它是不动的,因为它没有波浪,它只管流呀。那么你看见这个水是不动的了,可是实际上它的内部是川流不息的,它在流,它是在动的。外在的人看进来,因为它没有波浪就错以为它不动,就叫做错认消息。这就叫做境是法尘,心是分别。那么你这个境不能离心,心又不能离境,自以为清净了,实际上全体还是染污的分别。
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犹是法尘分别影事”。那么你现在、刚才说的,你如果有真心存在的话,你一定要离开分别的心,而别有一个心存在,那么我就认可你的这个心。可是你这个心离开法尘分别,离开分别你就没有了,你现在所有的心都在分别之上,纵然你已经修到、这个非常“内守幽闲”的一个定境中了,还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妄识,那么我就说明你的心没找到,而你找到的却恰恰是你的妄心。就是这段话的意思,明白了吗?
接下来佛就告诉他说:“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不是强迫,敕就是强迫的意思,我不是非得命令你,在这里佛就告诉阿难,我并不是强迫你执著这个,缘尘分别的这个影像就不是心,听明白了吗?说佛说了,我不是现在就强迫你说,你所有的分别影像就不是心,不是这个,不是我们要找的这个心。
但是你错在哪里呢?你应当用这个能分别的觉观之心,微细的揣摩一下,假如你离开现前的尘境界,仍然有一个能分别的体性存在,前边不是说了,所有东西都有体性,那么你这个东西也应该有体性呀,有体性就是离开分别,别有体性。现在问题是,你所有的体性,都是在分别上体现的。假如说没有分别了,就没有你的体性了。你就不分别,你看,我说了你分别的心,没有,是错的,你没有分别了,你就找不着自己的心。那就说明你所有的心都是分别认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要告诉你,你分别的这个心是非是你的心,并不是你所谓分别上寻不到你的真心。明白了吗?再不明白就不能说了,越说越糊涂。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告诉说,你仔仔细细扪心自问一下,扪心自问什么呢?你离开前尘的这些、有分别性这些东西,有你的真心吗?不是我强认为,不是我强迫说,这个不是你的心。但是你在这里离开前尘,这个有分别性的这些东西,就是你的真心。不要再说有你的真心了,“即真汝心”,即是汝心了。就是这句话,看到了么,“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那么“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如果你的这个分别的心,非得依附在分别上,离开这个分别就没有体的话,那么我就可以打保票的告诉你,你的心还是在分别的“前尘影事”上,就是还是非心。意思听明白没有?
今天你们不明白,咱们连饭都不能吃。听明白了吗?我觉得你们没明白,说我不是强迫,说你在这个所有的分别的这个上面,就是这肯定不是你的心。而你错在哪里呢?你始终用分别来求这个心,可是这个真心的体现,一定要你舍弃分别,那么既然你现在舍弃了分别以后,你就是找不着心了嘛?他不是跟佛说那我的心在哪呀,我坐禅、所有的分别都是这个心,你告诉我心在哪儿?
那佛就告诉你说了,说我不是强迫你的分别,这个不是你的心。可是你现在在分别中求这个心的时候,已经离这个心很远了。那你既然要在分别上找一个别有体的心的话,那你一定要告诉我,离开分别之外,另外有一个体的心,那我就说告诉你这是你的真心。可是问题是,你现在离开所有的分别妄想的现前的这一念心的时候,另外再没有一个真心,离开分别妄想,独自有体。所有你的分别都在,所有你的心的体现都在你的分别上,哪怕你修到如此深的这个法尘中了,还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离不开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我就不能告诉你,有一个真心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必须离开烦恼,当下就见,可是你在烦恼中找我来了。明白吧?就是毛病出在这里,所以他就告诉阿难,“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看,说你再怎么你都离不开这个心。
那么再往下讲的话:“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既然到这里了,我们要讲到说,如果你一定要觉得说,分别妄想的这个心,就是你的真心的话。那么我反问你,这个尘境,就是你的这个心分别妄想的这个心,他不是常住,他不是常的。他肯定有一个所托的境界,生灭之法。那么你认定这个分别尘境为心的话,那你的这个心也会随着这个境界,生灭之法有生住坏灭之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你的这个托这个影像的这个心也会同时坏灭,是吧,因为你的心是由生住异灭来体现的,离不开分别,分别就会生住异灭,那么你的这个心一定是会生住异灭的,他们一定是步调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心就只有其名,没有其体了呀。没有其体的话,就同断灭一样,那么到时候谁去证这个“无生法忍”啊,谁去证?
大家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因为阿难他把这个缘影心当作真心,就是分别心当作真心,对不对。可是佛就反问他,将了他一军说,分别心的话,你所有的心都是用分别来体现的。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现在也在分别呀,前面刚才我们在讲法的分别现在还在么?在么,落谢了呀。那么就说这个分别心一定会灭。既然你的心依附在分别上的话,分别会灭,心也会灭。心都会灭的话,那就没有体了。他会断灭么。既然断灭的话,那么我们都不是说了,我们要修证“无生法忍”。心都没了,你用什么,你的身肯定会坏死的呀。心都没了,谁去将来证这个“无生法忍”之果?佛就反问他一句。
那么这里的问题在哪里呢,你看阿难他把这个分别的缘影心认作真心了。对不对。那么我们都知道佛法里面讲到心就是法身么?我们的佛性,心,未来的心就是佛性,具足这个法身的功德,对不对。这就叫做性具么,本性就具足这个功德。那么依照着他,依之而修习,断惑证真就慢慢的会什么呀,证得这个“无生法忍”,对不对。这就叫做修德呀,性具修德。都要这个心来体现。你现在这个心已经随着生灭,已经生到断灭去了,谁去体现修因证果而得“无生法忍”,这是佛反问阿难,这句话听明白了么?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真的是要仔细的揣摩一下。为什么说,我们常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心外没法,心外无法,那么这个“分别影事”,就是所有这些也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之物呀。因心成体的一个东西。那么如果你把这个因心成体所有这些影像,执著为真心了,那么就是说把分别的尘境当作真心,就是“认贼为子”,阿难犯的错误。
但是如果你执著为他分别的妄想,肯定是非心也不对哟。就好比说离开这个水波去找水一样。水就隐藏在波中呀,烦恼就是我们说的一浪又一浪的波浪,可是不要忘了这个真心的这个之水就隐在浪中,你离开浪哪里去找水?阿难跟佛,佛只讲水让他息波,阿难呢是就着水老在起波,明白么?这个听明白了,这段话都明白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最后一句你看,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今天我们稍微耽搁一下,把这点讲完。不但阿难,在场的大众都没有办法再说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所执的妄识没有体,那么阿难和大众已经既不知道何处是真心,又不敢依旧去认这个妄心,所以只好默默无语,感觉到很失落。就跟我们有时候听不懂,感觉到很失落是一样的。阿难就听不懂。
那么最后一句你看,“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是最后一句,佛就通过前面的微细分别指出,所有的修学佛法上一个特大误区,误区啊, 就是“九次第定”,皆是由分别妄识所成。
什么叫做“九次第定”啊,从未到定,未到定是什么意思?就是证这个初禅定之前,就是快了。从未到定开始刚才我们讲的四禅。色界诸天不是三个天一个禅么,三天一禅三天一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包括四空天的四定,刚才讲了四禅八定,这属于世间定。那么最后一个定是什么呢,就叫做这个灭受想定,又叫做灭尽定。
这个灭尽定就是由证到圣果以后所成就的定,他是一个寂灭了这个前六识,所有前六识都不起现行了,有时又叫做无心定,第六意识已经不起现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呢,还能让第七末那识就是执著我的那个识第七识,相应的受和想呢,也伏而不行了,就是伏住让他不现行了,记住只是伏哟,伏住了就跟石头把草压住不让他长一样,所以有时候又叫做灭受想定。在小乘法中漏尽的阿罗汉,证这个定,前面的八个世间定,加这个灭受想定,在这里说的九次第定,为什么呢?因为他一个一个,前一个入到后一个里面次第而入,所以叫“九次第定”。
之所以。所有的修行身闻人这个只能够修成“九次第定”,而不能够成这个大无漏阿罗汉。记住啊,大无漏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说的阿罗汉是声闻乘是如来一时开许的方便,这里的话从佛果上来讲还不能称之为漏尽。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仔细做一个反问,我不是说阿罗汉是破我么,对吧,菩萨修成菩萨成佛是破法执,阿罗汉是破我执么,是不是这样的,通常是这样的。
我们再往深一究,大家想想,阿罗汉破了我执,执著法执,那么修行成菩萨成佛时破的是法执,可是如果没有我,谁去执著法呢?你有没有想过呀,所以法执还是我执的一种微细分别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我执破了,还其实根本没有得漏尽。特别是如果从前面的说,诸修行人不得成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过有这样一句话,这里呢你看“不得漏尽”是指的无上菩提才叫做无漏,要不然你看这里已经证到阿罗汉果,就是灭受想定,他还没有把他标成说漏尽。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话呢,这里就会有麻烦,为什么?“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灭受想定就证阿罗汉,那么我们通常讲阿罗汉也属于漏尽。
可是这里的恒常标准是以成佛以首楞严大定,以灭这个“分别影事”的“法尘”而言的话,还是有漏的。所以佛就这里讲到说,为什么这么多的世间修行人只能够修成四禅八定,都不能够漏尽得菩提解脱涅槃,证得这个涅槃心性啊,都因为“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就跟你阿难犯的毛病一模一样。就是在这个迷悟之间。你看阿难执此妄想,就是于此真心上见妄想,那么“误为真实”就是于妄想上错认为真心。那么如果说我们能够去掉,当下去掉这个执著分别,妄想上就能够见性哟,就在妄想上就能见性。
所以佛伸着拳,问你见否,阿难只能见妄想没有见性,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从始至终说的这一大段话,这是我们今天的课上下两场。“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哟,我们要以此为鉴。
请大家合掌回向,那么发心我们来听闻楞严正法不是为了当来果报,不是为了世间利益,唯一的为了就是出世间,像佛所示的为了这个一条妙庄严路,为了跟大家一起同得无上正等正觉,同证这个妙净明心,所有的回向和目标都是为了引向这里,请大家发心,为了自己,为了众生。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