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因缘殊胜,已经进入到我们《楞严经》的第六讲。那么在此之前,我们的内容是把经题和证信序已经贯完了,今天我们从第九页末端最后一行,“时波斯匿王”开始。那么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段经文读了一遍,今天我们就从这句开始讲起。
从这一段开始就叫做发起序了。这部《楞严经》为什么出现这个楞严大义,首楞严法会,那么就从这段开始讲他的缘由,缘起。
这里讲到的“时”,是指什么呀?就是七月十五这一天,佛欢喜日。众僧大众自恣之时。就是自己说自己的罪过,或者请大众来检举自己的过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犯根本,有没有别人怀疑我,也可以尽情地说出来。这样的话,大家都是一个开敞、真诚、坦荡的相处的这样一个和敬僧团。所以佛非常欢喜。
我们都知道《盂兰盆经》不是有讲嘛,在这天,由于目连的这个缘起,所以在这天应以供养来回向斋主的宗亲亡灵,所以这天叫做佛欢喜日。盂兰盆会。盂兰,盂兰盆,有时候我们也有一个误会,盂兰盆就以为说,这既然是供众嘛,一定是端着个盆儿,盛了好多食物去供养三宝,有些初机的不知道的就会这样理解。盂兰盆是倒悬、倒挂的意思。就是说目犍连的母亲受这个三途的苦,受这个饿鬼的苦的时候,身心不自在。好比把一个人绑起来倒挂在那里一样,所以这叫做盂兰盆。是印度话。后来翻译过来有一部经典叫做《盂兰盆经》,所以盂兰就是说受苦,倒挂,倒悬在那里的感觉。是这样来讲的。
那么这一天,有一位波斯匿王,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城,这个国的国王。波斯匿王翻译成汉语叫做月光,月亮的光。什么意思?就是他自已有一个错意,自以为是了。因为波斯匿王他跟谁一起生的,跟佛陀同一天生日。那么因为佛降生的时候有好多瑞相,这个波斯匿王的父王以为说,他的儿子生下来,当时不是光明很多么,像月光一样,所以他就以为说自己的儿子生下来,所感召的这个福德。所以他说这个瑞相是自己的儿子带进来的,他就给他起名月光。有光明。另外一个意思就叫做胜军,胜利的胜,军队的军。就是说他的部队和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印度来讲,其他的国家比不过。那么波斯匿王为什么出现在楞严法会与佛同时呢?
其实在过去龙光佛出世的时候,他跟释迦牟尼佛同为地上菩萨,就是已经登地了。我们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么他已经到登地的菩萨了,当时波斯匿王在因地的时候,只有到了第四地。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到了第八地,他们两个道行上还是有差别的。那释迦牟尼佛这世成佛了以后,他也来示做大权菩萨,辅佐释迦牟尼佛,助成他的弘法之道。
所以这里“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就是他的先王,波斯匿王的父亲,到这一天是他父亲的忌日,丧亲之日。我们说“讳日”就是丧亲,自己的家里有人走了,那么这里叫做“讳日”有两重意思。
一般大家想想,我们在人世间,人家家里有亡亲的,或者到了第二年这一天祭祀的时候,首先忌讳什么?忌举吉事。就是不要做一些我们自以为是很吉利,比如说去唱歌呀,跳舞呀,饮酒呀,作乐呀,给人家好像说你跟人家对着干似的,这是一层意思。
再一个就是隐晦,前面叫忌讳,就是我们不能做自己贪欢作乐的事。隐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隐而不言了。人家爸去年这一天走的,那么我们就这天就不去再说,哎呀,你瞧瞧你爸去年今天死了。这叫做防止人家听了伤心,所以不去说这个话,这叫做隐晦。所以忌讳、隐晦有区别。这两层意思。所以在这里说“为其父王讳日”,那么“为其父王讳日营斋”。就是斋供。他不去做这个贪欢作乐的事,也不去这个,防止,人家也不说听了伤心。
但是他在这一天来营办斋物供养佛陀和弟子,是这么样一天,这么一件事。那么具体的情形就是:“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那么这里是什么呀,为什么要请佛呢?因为佛是解脱的大圣人,具足这个大威神力,所以供养他最有大功德。那么能够追溯他们已逝的亡魂,特别是自己的父亲,依照佛的这个供佛的功德回向,希望超拔他,能够离苦得乐,生到善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他自己“请佛宫掖”,就是请。“宫掖”是什么呢?内宫。我们说“宫掖”,掖不是我们,一般人不是说腋下嘛,是吧?头在这里,肩膀在这,腋下,离头很近,离核心地区的心脏也很近。所以这个“宫掖”就是说不但是内宫,我们有外宫有内宫,内宫是自己常住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了,但是他把佛能够请到这个核心的,宫内的核心地区,说明他的恭敬心很到位。那么这里说的“宫掖”,就是内宫的左右厢房配殿,是这个意思。所以再一个,亲自,“自迎如来”是亲自把佛迎请到位。
那么这个“珍馐”,珍就是稀有,馐就是贵重,一般人吃不到,而且这个成本还很高的这么一桌大素席,来请佛,来这里应供。而且都是“无上妙味”。平常一般人都吃不到的,来这里请佛。所以说,从中可见,而且还“兼复亲延诸大菩萨”。还把佛的随从都给请到一起了。
那么这里我们就知道说什么意思呢,你看,从这几句话可以说,他这个供养功德,首先到位的就是恭敬心。我们诸位,常给大家讲这个恭敬心。那么佛,供斋,我们佛教里面说三宝门中好求福,供斋就是一个体现恭敬之事,有六种,这里我们就看可以六种。为什么?
就地,处所而言它在哪里啊?在内宫,是一个核心地带。
就迎接的这个仪式而言,他是亲自。大家想想他也是人王,人王能够放下这个身段亲自来迎。当时武则天想请这个法藏国师去给她讲《华严经》的时候,讲完了亲自给这个顶礼的嘛,膜拜的嘛,她是人王。那慈禧太后在西行的过程中,也是痛哭流涕地给虚云老和尚顶礼,救了她一难,救了国,不但救她,国主,慈禧太后那会儿也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国主了,虽然没有登基,但是整个天下让她掌控。所以这就说明他的恭敬,自己亲自。
就这个设的这个宴而来,就是“广设”,说明这个饭,这个酒,这个罪过不能说酒席,这个饭席很大。
那么就这个馐而言则珍,就是就这个饭而言来,它是一般人吃不到的东西,这是第四。
就味而言这是“妙味”。
就众而言则有随同。
一般我们请人的话,说把你一个人请来了这就很抬举了,把你的侍者,把你的司机都请到这个座上来,那么你想想对这个主人,主要应供的这个人有多恭敬。所以我们也知道这个供养也是因果不虚。
你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也到了庙里,让大众师父来怎么怎么样,你不管以什么方式供这个僧宝,你供的时候是畅快淋漓,也没有任何障碍,说给就给,说供就供,说布施就布施。那么你的福报来的时候,也是畅通无阻的,心想事成的。那么有时候,这个多说一句话,有的时候我们去庙里面不是要大做功德吗,请师父或者到这个,别请到家里来有时候念个经或者什么,想多念点,当然多念点功德大,那么如果你觉得说好不容易师父们来一回,我一定要把他念经念多点,完了再一定要吃饭,然后一切都要,种种的这个都得由着自己,这个布了很多,不能说恶举,也是善举,那么你的福报来的时候,也要经历艰辛。这个因果线也是等同的。就看你的发心,当时因地怎样,果地也是怎样,你供的这个福报还在。但是你,为什么我们世间人也是,有的人自己头上掉馅儿饼就来了,砸着了。有的人种种的追求执取,才把这个福报得来。不一样的,有差别相,这也体现他的供养功德。
那么再看下一句:“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你看,一个大佛事不仅仅在宫里是这样的,在城里边的这些“长者居士”,就是这些大富“长者”(也一样)。
什么才能叫做“长者”呢?第一个,印度的种族非常森严,所以他一个是要姓贵,就是说他的种姓是一个贵姓。第二个位高。一定是大家都抬举的,位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世间的,说给你认一官儿,当然这也是一个标志的体现,再一个,就是大家都抬举他,恭敬他。还有一个大富威猛,就是具足资财,福报福德具足,而且往这儿一坐,别人一看就马上为其所折服。这样的一些大长者智慧深厚,而且一辈子他的德行,为什么我们说晚节不保,就是德行从始至终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一个老人家。这样的一种这里叫做“长者”。
对“长者”,从两个方面来讲,体现他的德行。一个是上叹,就是哪怕国君也要赞叹他,国君也要赞叹他。二一个下归,就是下面所有的这些人都追随他,买他的帐,这样的一种才叫做“长者”。那么“长者”是一重身份。
第二重身份,看见了吗?“居士”,“长者居士”。什么叫“居士”,居家守道之士。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在自己家里,每天还是念念与道相应,这样的一种“长者居士”。虽然身在尘劳,但是心常清净,这样的一种修行人。那么这“居士”呢,这里就属于什么“居士”呢,有德有位的“居士”。
你看我们一般说居士,在座的诸位也是居士,居士有好几种,有的有德,但是没有位。就是很稀松平常,隐没于人群,德行知道这个人很好,很修行,但是很可能社会地位不是很高。那么有的是有位没德,虽然位很高,但是他德行不够。那么还有一些,这个在世间,你像这个维摩诘居士,这就属于有德有位的。苏东坡,中国的苏东坡,也属于有德有位,那么有时候我们民间一些老实念佛的老斋公斋婆,看他的德行很高,一辈子战战兢兢,但是,地位不是很高。还有一个庞居士,大家听过吧,就是从有德有位后来自己把位舍了,只存了德。庞居士,本来是家里是巨富,最后他就把这个东西都装在一条船上,一家子游到江里边,把这些万贯家财全扔到江里了。
别人还笑话他说,你身为居士,你不去布施众生,你要把这东西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他说句什么啊,说我生生世世为布施所累,你看讲的第一义谛法。说又因为我生生世世布施的时候执着我有钱,布施给穷者,这个东西布施的不少,那么没有三轮体空,体现在这辈子的时候,他成一个大富长者。他是这样来说法的。所以他就从一个有德有位,后来变成一个有德没位的人,穷了,一家子跟女儿编那个破席子卖点儿钱,够过日子就可以了。这是何等的自在。这就是“长者居士”。
那么“伫佛”就是守候着,这个伫就是等待的意思。在这里守着等佛来应供,有的不知道佛已经受了王请了,还在这里等待说可能佛陀会来,有的已经知道这个佛已经受这个波斯匿王别请了,所以等待其他的菩萨圣众常随弟子,分散到他这里来应供。这是首先应供缘起。那么第二个,佛僧赴请。我们再往下看。
这个时候,就是“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去应供去。这一句,“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你看佛慈悲广大得怎么样呢?就是下令,为什么这里佛可以叫做敕呢?我们诸位在外边去参学的时候看见说有的庙里面说什么呀,敕建。敕建怎么怎么样,你看五台山敕建大显通寺,敕建圆照寺,敕建菩萨顶叫什么寺来着,那么都属于皇家下令。那为什么皇家,他是王,可以用这个敕字。那么皇帝叫作人王,佛是法王,所以在这里也可以说“佛敕文殊”。令他的法王子去干这个事,那么干什么去了,“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个个都去做这个应供功德。但是有一个人,就是这部《楞严经》的主角,马上要开始,给他埋伏笔。为什么呢?他没在此列。我们再往下看。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你看这一段。这里为什么说“唯有阿难”呢?就是只有阿难一个,第一个主角出现了。那么不在场的情形,就是他没有在大众之中,才能导致后来出现的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叫做这个“先受别请,远游未归”。
我们都知道阿难,翻译成汉语叫做庆喜。为什么呢?他在佛成道的这一天生的,是佛的堂弟,是佛的叔父白饭王的儿子,阿难。
那么这里说“先受别请”是什么意思呢?跟僧团制的这个律制有关。僧团里边,我们为什么说利和同均,大家听过这句话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你出家了,那么你就代表十方三宝,十方三宝受十方信众供养,那么所有十方信众的供养,每一个身为三宝之一的当机者,承担者都有一份。所以说你去应供的时候,没有特别的开缘,那么你是要整体大家一块儿去,成就圆满这个别人的供养功德的。你不可以一个人我们常说的独吞。自己“先受别请”,所以这里有别请这种说法。别众食。所以在僧团里面严格的讲的话,你必须到大寮去过斋。你自己开小灶,自己觉得什么呀,甚至有病了还得开缘,才可以说别众食。否则你一定要跟大众一起,庙里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许炒小菜儿。
那么这里呢?为什么说阿难这个“先受别请”这里呢?因为既然施食供养的利养属于十方僧的,那么你现在个别接受,就好比说你自己偷偷的,自作主张的,把十方檀越的这个供养,拿过来自己受用,这就有可能于盗上面有毁犯。但是也有开缘,为什么呢?可以别请。在这个毗尼律藏中,除了有施衣时、病时、行时、做衣时。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受别请”,除非你今天生病没办法去,生的病很重,没办法随大众一块儿去吃。再一个,七月十五这一天有人会供养三衣。这三衣是僧人最基本的一个藏蓄,那么如果有时候有的少了一件或者坏了或者被人家拿了,那么就有人会给供养。供养就叫做,做衣时或施衣时,你自己去要量一下尺寸嘛,做衣。施衣呢,别人今天要供养的时候,你去拿了,那么这个时候你不在大众中,可能耽搁了饭食了,就可以受别请。是可以的。阿难,就是今天“先受别请”,就是为了正好在施衣时,布施衣的时候。
那么远游未归,出去受别请以后,还没有回来,所以呢,就没有赶上,这个“不遑僧次”,遑就是没有赶上,没有凑到一起。次列么,“僧次”次列,就是没有赶回来在大众之列,是这么个意思。这就是第一伏笔埋下了,为什么?若非远游,怎么会有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之因,这是第一个伏笔。那么第二个“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在律制中讲到,这就这因为他的这个过失不是讲到因为他没有完全按律。在戒律里面说一个僧远行,我们僧一定要从出家开始就要依止“上座”,依止“阿闍黎”。我们说依止义,不是有时候我们说再拜一个依止师么,依止,依他而止、依他而住,随他而学,不能离开。这是有规矩的。你年轻的僧人,或者你年轻的这个刚刚出家的沙弥等等这些。那么这里讲到说僧远行的,一定要有两位同行,一定要随行有两位,“上座”或者说“阿闍黎”,那么如果你五夏,就是五年没有满的话,你还不能暂,就是一刻都不能离开你的依止。但是这里因为阿难,你看,已经十夏,就是这个时候阿难已经出家十年了,这一年,所以说可以独行了,所以他也就不算犯过。
但是,不算犯过,因为他的这个道力不够,所以这是第二个伏笔。如果非是独归,怎么会下堕。第一个远游别请,第二个“途中独归”。一步一步的要逼近这个事件的发生了。那么这里我们说“上座”,我们常说长老长老,你看我们说传印长老、一诚长老,长老其实就是“上座”,但是他也可以分门别类的而论。
比如说有一个叫:生年“上座”,就是生命的生,年龄的年,生年上座,比如说这个长老年龄很大,一辈子的修行积累,那么这个时候,他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大德,叫生年“上座”。
第二个,叫戒腊“上座”,因为在僧团里面最主要是看你的(戒腊)。你出家的这个年代,有时候还不比你受戒的年代重要,所以说“上座”“上座”,我们说的“上座”比丘,主要是看他的戒腊,每过一夏么,算作一腊。你的戒腊长,那么这里就叫做戒腊“上座”,受戒久。
再一个,福德“上座”,就是宿世无量劫来修的福慧具足,福德“上座”。你看本焕老和尚,这就是非常到位的福德“上座”。每一次他一出现,大家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就想顶礼磕头,就想供养,他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德行,所以叫做福德“上座”。
第四个就是最圆满的,叫做法性“上座”。同证无为,证果的阿罗汉,或者四果圣人。
那么这分门别类,你比如说,我们像说法性“上座”,那有时候他就是一个福德“上座”,有时候又是戒腊“上座”,不是这样的去各各而别的,有时候一个长老就具足了这四种功德的也有。有的具足其中的一种功德,都可以称之为佛门中的长老。这里阿难既没有长老随行。
第二个也没有“阿闍黎”。“阿闍黎”叫做轨范师。我们不是有师范大学么,就是这个范,轨就是轨则的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纠正弟子的正行,你哪儿做错了,他可以指出来,那么他什么条条道道的规矩他都懂,能为弟子们做轨则的,这样的一种师范高僧就叫做“阿闍黎”。所以“阿闍黎”就是叫做轨范。每一个出家人都会有五种“阿闍黎”。我们常说,哎呀大“阿闍黎”大“阿闍黎”,像这个受戒的时候,三师、七尊证、十师,那么你随随时时,还有引礼师,光在堂上的有七个师父、十个师父。三个主要的,得戒和尚、教授、羯磨“阿闍黎”。还有七尊证师,这些随时见了都要顶礼。你们这里有受菩萨戒的,那么你见了你们的戒师父也要随时要顶礼、要合掌、要供养,这是最基本的。
那么这里我们说出家的,第一个叫出家“阿闍黎”,就是给你剃度授沙弥十戒的,从出家的身份来讲这叫做出家“阿闍黎”。我们这是在讲阿难嘛。那么再一个就是教授和羯磨“阿闍黎”。
教授是什么?受具足戒的时候,在屏处问遮难。就是教授“阿闍黎”在这里,比如说我们今天忏摩,忏悔,拜了一天,晚上他就要问遮难,或者问说,你有犯过什么过失,不可以受戒的这些情形你有没有?那么三个三个进去,一样地挨问,如果有的时候还会供养你香板,啪啪啪打几下让你业障消除,明天可以顺利地登比丘坛,受比丘戒。所以这就叫问遮难,然后,还教给说你明天应该怎么说。大德一心念,我佛子某某或者我沙弥某某,乞大德为我做具足戒本师,慈悯故,然后乞请。怎么去乞戒,戒需要我们去乞的,乞请给我授才能受。所以这里边都有羯磨,就是一个规矩一套的范式的。你们受菩萨戒的也有这样的说法,也有这样的念白。那么这个也是教授教给你,还有你怎么样的威仪、怎么样进堂、怎么样出堂,怎么样叠衣、搭衣,穿海青,都有轨则。那么这就叫做教授“阿闍黎”。
羯磨“阿闍黎”是什么呢?我们受戒的时候,三番羯磨:汝听懂了吗?大家说听懂了。汝能依教奉行?说依教奉行。已一一具足否?说具足。这个就是给你像律师一样成就这个羯磨法。羯磨就是做法的意思。就是今天咱们有这么一个会场,然后把这个法我问了,你们说了,圆满了、成就了,这就叫做羯磨成就。那么,为受具足戒的,这个叫做羯磨“阿闍黎”,又叫做受戒“阿闍黎”。
再一个就是受经“阿闍黎”,你在三藏十二部教法上,得了利益,受了法义,那么他传授给你的,甚至一句一偈乃至四句偈,你看马胜比丘出去的时候,怎么度的别人?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别人一看马上就得度了。甚至在宗门下,问你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说吃茶去。什么是祖师佛法大意?庭前柏树子。这些都属于受经“阿闍黎”,授给你经道,授给你佛法。
那么再一个就是依止“阿闍黎”,你要依止他而住,依止了他,依止他的身,依止他的法,哪怕说共住一宿,这也算依止“阿闍黎”,这五种我们常说的就叫做“阿闍黎”。
阿难这里既没有“上座”也没有“阿闍黎”,途中一个人回来,好了,危险了。戒体、法身慧命就要出问题。那么这是怎么讲的?说“其日无供”。为什么阿难独自出去,又独自回来?因为这一天他没有可以受供的,因为大家都去皇宫里面去应供去了。所有的这些皇帝、臣子,你看这印度的法会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佛和弟子们都去分散去应供了,所以就没有人在这里给布施这个供食了。因为阿难他还是在城中“次第循乞”么,但是没有人供了,因为人人都知道(佛)去王城去应供了,没有人来做这个施食了。那么在这种情况,虽然阿难“执持应器,于其城中,次第循乞”。虽然他拿着钵,但是没有人来吃饭。
这个“应器”又叫做应法器、应量器。印度话叫做钵多罗。大家知道就是出家人用的那个钵,我们看到去南传的话,现在还用托钵乞食这种这个僧团的仪行。但是大乘,所谓的大乘之际不知道是不执着还是没保留住,就没了。现在在斋堂里面,这是丛林规矩养成的范式。中国人,现在已经没这个套路。但是他在吃饭的时候,真正的严格的丛林来讲,特别是我们受戒的,还是要持钵,用钵来吃的,钵完了以后怎么去涮水,怎么去,供养的时候要把钵,做为这样拿着来供养,然后吃饭也是龙含珠、凤点头。都不能一点儿,不能说吃着自己的钵,看见那边打饭的来了,赶紧说,哎呦,又来了,有什么好吃的,更望得,这都不许的,都有过失。我们那会儿受戒的时候,有一个一块儿的一个沙弥,受戒受比丘戒,他在斋堂里,他这个腿老是这样吊着晃,怎么说他就改不了,吃饭的时候,那么我们斋堂(桌子)是窄的条啊,那边没有像我这会儿腿爱怎么样怎么样,是遮挡起来的,引礼师一看就看见了,怎么说他都不行,后来啪啪啪几香板下去,到受戒完了这儿还是青的,紫的么,发紫发青么,一下子就记住了。这规矩就不犯了。所以说这个应法的钵多罗,就是僧人的钵。
它为什么叫做“应器”呢?它的体、色、量都要必须如法,就是合乎规矩。从这个体上来讲,就是它的质量怎么样?只能用铁或者瓦,所以在受戒的时候问说,你是铁钵还是瓦钵?那么这个戒场,要么是铁的,现在基本上都是瓦钵,就是陶的,有时候所谓的紫砂的这些都属于瓦钵。颜色,要么是黑赤色,要么是鸽子灰。你不能说非常绮丽的、奢华的、五彩斑斓的,托着这么个玩意儿,让人家,博众生的眼球儿。这个唐玄奘去西天取经只有一个紫金钵,那是皇帝多少年给赐这么一个。一般的只能用铁或者瓦,颜色是灰或者黑色。那么这个量,应自己的食量,最大的可以超过三升,最小的半升,看你一顿能吃多少。所以这叫做钵。持着这个“应器”。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为什么说这是“次第”呢?托着这个钵,到他的游至之处,“次第”是从内向外,就是从我,就我现在开始,一步一步的向远处什么啊,这个“循乞”是顺序而乞。不是说这家我觉得可以,那么我就向他乞讨。下一家我觉得看这人长的歪瓜裂枣的不顺眼,我就隔开,到第三家去了,不许的。这叫做“次第循乞”。为什么呢?从内到外的话,你不会挑这些种族贵贱。“次第循乞”,说明你心持平等,没有分别。你看佛门里边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要你念念往无为道上会,往规矩中走。所以这里的,是这样的一个情形和心态。
那么这里再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大家看见了吗?因为这里讲到说这个国王、长者先已经发心遍请诸僧了,那么现在发心请阿难的即是叫做最后檀越,就是今天就剩我一个人还没吃饭了,那么你来布施我、供养我的话,一定是最后。檀越是什么意思?檀就是布施的意思,越就是超越的意思,檀越之义就是以布施功德能够感来的福报超越贫穷困苦之海,所以叫做檀越。你们有时候去供养僧宝有的上堂说法的时候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最后说今天的檀越是哪位哪位请上来拈香,那就说明你以这个布施功德可以感得将来超越贫穷困苦之海,所以这是一个檀越意思。
那么只求最后一家的话,这你看说,“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是非常的等级森严,一共在印度有四种种姓。
最高的一种是婆罗门,我们知道婆罗门是什么?就是掌管祈祷,然后就跟神与人的这个媒介一样,这个司掌宗教仪式的这些人,代表神跟人间的媒介。那么这个在古印度来讲的,势力极其大,甚至国王、大臣种姓都要尊崇他,婆罗门。现在印度这个最广的教派还是婆罗门教 ,印度教其实是它的前身。
那么这个刹帝利译为田主,就是别称叫做王族、贵族。这些国王,大臣,将军,掌管政治军事的这个层面的种族,这些人叫做刹帝利。
那么还有一个吠舍,就是居士、商人。一般的这个平民,工、农、商,这个等级叫做吠舍。
最次的叫做首陀罗,说什么呀,就是这些人脾气暴躁,长得也丑,在乡郊野外等等,就是这些最低下的这些种族,那么他们一般的都是杀人,杀者,屠夫这一类的职业,这是四种种姓。
到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还非常强。他们通婚,相互去来往,去社交等等,就看你的种姓是怎么样的。现在这些下贱种姓还是被人看不起。那么,这个四姓之外还有一个种姓,最下,连种姓都入不了,是什么呀?专职这个屠杀,渔猎,他的杀心非常盛大,恼害众生,是这样的一种最低贱的人。那么他的这个叫做什么呀?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及旃陀罗”。就是“旃陀罗”了,他连四姓都入不进去。这号人他拿过的东西,贵族都不去接触了。他自己在行在路上的话,自己要先摇铃子,说我是个“旃陀罗”,我已经过来了,你们可离着远一点儿,在印度都是这样。要么摇个铃子要么就拿这个竹子来回敲。就像我们这里说,磨剪子的戗菜刀,有收破烂的过来了,你们一听就去了。这个是我们一听赶紧离得远远的,大家不靠近他。大家想想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最低级的。
那么这里,阿难发心,“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说你高的也行低的也行,我不讲究。为什么呢?他要“方行等慈”。在这里要“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他要修这个平等普度之心,所以在这里是这样的一种发心。“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为什么这样发心?你看下一句,大家找得到吗?十一页。大家要盯着经文,然后听我讲说。因为这个序分里面,就是有一些法义或者一些法轨,我们明了了以后,再以后看其他的经典,就更好地贯通了。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阿难要发这个平等心,因为他见有人吃过亏。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大家读过《维摩诘经》吗?《维摩诘经》又叫《净名经》,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在这个《净名经》里边,这个维摩诘就呵斥谁?呵斥这个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两个人。
须菩提,他专门找有钱人家,他去乞食。他专去有钱,舍这个贫贱人的钱,他说富人的福气,这辈子享的这么好,但是如果把福气享完了,就会下堕了,下辈子就没了,所以为了怜悯他们,专门找有钱的人家去乞讨,乞食。给他们一个培福的机会。
这个大迦叶,他又是另一个极端,怎么样啊?专门找贫贱的人家去乞食。说他们这辈子已经这么穷了,我发心让他们多种福田,来生有这个福德。
一个执着贫,一个执着富,不能在这里像佛一样,“开阐无遮”。“心不均平”,不能像佛,“开阐无遮”,平等行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在《维摩诘经》里边,这个维摩诘大士不就呵斥他们两个,说你们这样不对,引发人家的“疑谤”。所以当时这个,这里为什么说,“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就是当时佛也在场,但是他并没有制止这个维摩诘,那就等于说如来就呵斥他们两位弟子,不应该这样。这样的话会引发众生的“疑谤”之心。
你看这众生多难伺候,为什么说住持法道,住持法道。虽然心无执着,可是在利益众生上面一点一滴都得去认认真真去做。有时候你穿了这个衣服你出去,你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就不能说什么。你心里可能没在这个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为法师,出家有多难,多不容易。是吗?因为众生太难伺候。
你看为什么这里讲到的“度诸疑谤”呢?如果你光捡贫的去乞食,他就说,哎呀,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怪?专捡有穷人家的,就在人世间来讲的话你就在搞怪。他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说佛法里面这些佛弟子们都是搞怪。你专捡富的去乞,他就说你攀缘心重,就会诽谤你,看不起你,说你这个人攀高结贵,只找富人家去乞食,就会诽谤你。所以“度诸疑谤”就是,只有你去不挑不拣地平等去乞食,才可以杜绝别人对你的怀疑和诽谤。众生才服你,信你。所以这里讲到的“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就是说放开你的心,就一家一家,一户一户地,不要去抉择是尊贵还是贫贱,不要抉择是富还是贫。就这么去乞讨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就是“开阐无遮”地这样去次第乞,这样才能够度别人的疑谤。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在这个小乘法也就是说上座部的戒律里边,其实说去乞食还是有五家不去的。他们是有抉择的,为了防止毁犯道业。第一个就是官家,官宦人家,招是非。第二个就是这种,这个酒楼,歌舞院,就是说这些卖唱的,等等这些场所。第三个就是屠夫家,这个屠夫造业太恶了。第四个就是说买卖酒的地方,买卖酒家,沽酒家。第五个就是淫舍,就是摩登伽女卖淫的这个场所,妓院。在小乘律部里边,还是拣择这五个地方是不去的。
那么我们这里为什么说要平等行乞呢?他就是为了,除了说息这个凡夫的疑谤,破这个二乘的分别以外。第一个是,由内心所持的平等之理,所以在外上面他就不会有贫富之分别。所以他去“开阐无遮”地去乞食,就佛的境界来讲。再一个,自己的心里没有贪着、没有我慢,那么自然贫富你也不会去抉择,这是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真心的流露。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说这里说,哎,他觉得阿难发现这个“钦仰如来”,就是佩服释迦牟尼佛“开阐无遮”地去乞食。大家还记得《金刚经》的序分中吗?怎么样啊?说到佛陀,世尊,入舍卫大城,次第乞已,饭食讫,把脚洗了,然后敷座而坐,非常淡定地姿势。《金刚经》讲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所有相的虚妄的这个境界怎么体现,就在佛陀日常的生活中。如如不动,次第乞已,没挑没捡,这才是佛所证的真实境界。所以,阿难在这里“钦仰如来”的这种境界,所以他也准备依样画葫芦地这么走一遭。可惜呢,没有这个本事。马上有事情要发生了。
这里所说的,他的圆发“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就是以乞食的这个因缘来做这个佛事。那我们这里为什么它反成堕淫室之因呢?第一个,刚才我们讲了乞食远游,这是伏笔。第二个,远游尚无同行只有独归,这是伏笔。第三个,现在他想着以平等去乞食,这个心真好。因为你只有去平等才能叫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对不对?就我们来看一看,就这个乞食这个佛事来讲。供养斋的这个佛事来讲,阿难今天没有饭吃的话,那么国王大臣所供的斋圆满不圆满?不圆满,落下阿难,入了有漏。我们常说不究竟。因为僧数里面他也算一分子,你把他落下了,供斋功德就不圆满。所以说,如果说有最后发心的这个人,这个最后的檀越,独把阿难这份儿给补上了以后,那么才说王臣,长者,居士的功德才能圆成,就是总体来讲,就是一个以俗供僧,对不对?所以他这里是最后檀越。但是就阿难一边,刚才是就斋主一边来讲。
就阿难一边来讲的话,如果他有分别贵贱,不受这个旃陀罗之供,那么他的乞食功德就不能平等,是不是?就不圆满。所以他这里说平等而乞才为功德圆成。就斋主,平等而供。就受众,平等而乞。不论供者、乞者都是平等才称之为圆成功德。有一落,有一分别,那么你今天的功德有漏。
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出世叫做无漏,无漏阿罗汉,为什么说佛证的果位是究竟,因为它没有漏,是圆满的。它不缺口,因地由于平等无漏,果上才能如此圆满。所以这就叫供斋功德殊胜行。那么如果你这样圆成功德了,就食来讲,就供的这个食来讲,这叫平等圆成。就法,我不分别的这个法来讲,才叫平等圆成。供者是众生,受众供者也是众生。总而言之,才可以称之为这里讲到“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看见这句话了吗,这是这么个意思。
可是发心虽好,也是发的圆心,道力不够。就是说,说愿意可以,我愿意这么做,可是我未必能够有能力这么做。这不是果不其然,犹如羽毛还没有长成的鸟一样,你不可离这个树枝太远了。由于这个还没有长得枝茂繁盛,根深蒂固的这个树,那么你就经不起这个暴风骤雨。阿难正是如此,所以此次又埋一大伏笔,阿难马上要有难,自己还在那儿浑然不觉,以为正在行道,马上违缘就要来了。
你看:“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是这个句吗?“城隍”就是城外面的这个沟壑,里边没有水了,我们叫做“城隍”,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说城隍庙城隍庙,就是指的这个城池,外边到这个沟壑这边没有水的这个地方,“郭门”就是城里边一般有两重门,那么城门之外门就叫做“郭门”,内门就叫城门。这是古人一般是这么的称谓。这里为什么还要说,“经彼城隍”,就是“徐步郭门”。你看就是走在这个地方,他还要“严整威仪”。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就是说还端着个身子,在那拿着捏着,可能心还没到佛的自然平等无刻意状态,为了此,但是他要“严整威仪”。这个威仪,有可能有点,有点是刻意出来的。当然,我们现在也不是说在这就笑话,不可以,从佛比,他有点刻意。从凡夫来比,提鞋都没资格。
诸位要晓得,在佛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佛世的时候已经是最捣蛋,僧团里面,最捣蛋的人,但是因为他们出身贵族刹帝利,都是娇生惯养的,老不听话,还穷讲究,讲究这个享受,但是他们的威仪,端着一碗水走几里路,这个水都满满的一碗水都不会洒掉,大家想想威仪有多好。这是最次的捣蛋的比丘。
所以这里的阿难齐整威仪,威仪可以度人呀。“肃恭斋法”,就是准备说端着像模像样的去乞食、应别人的供养。这里的“严”么,严整的严,就是从容貌上来讲,不笑。“整”是他的衣服上来讲,有仪可轨,要把袖子整个这个三衣整理一下。“肃”是从心里来讲,不管谁来供养我,我到哪里乞食,心我要锁定这个,不能乱动。“恭”从事上来讲,有个法规,法则不失,我在受乞食的时候,别人来供的时候,我怎么拿钵,别人怎么顶礼膜拜,然后供斋等等,都有一套法规的。这就叫做“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城游行。
但是殊不知道,马上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不经意间,这要遭遇幻术了。所以说,预知下半场怎样,我们休息十分钟,回过头来再讲解。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再稍微定一下心,把经本拿起来,把法本拿起来,翻到十二页,翻到了吗?十二页的第二行,上次是不是读到这里了,那么我们现在开始,从“尔时”开始一起读,读到第十三页的第三行,“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读到这里,啊。今天我们把这段讲完,那么把序分就圆满功德了,我们一起来。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好,就这里,阿弥陀佛!你说我都说了,你们咱们就刹不住呢。这段文,为什么要把它割裂来读,就是今天,我们正好把这个序分给完全讲完。
那么,从“尔时阿难,因乞食次”开始,再来讲,我们盯着经文来看。因为阿难不是刚才讲到上半场,因为他要发平等心,平等来慈,所以他就不会抉择我们刚才给大家讲的五家,五家最后一家就是淫舍、淫处么,不去乞食,他没有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深陷到这么一个尴尬之中。你看“经历淫舍”的时候。“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把他给蛊惑了。
那么这里讲到的,遭遇的这个幻术。我们来怎么样理解幻术,就是可以随便平常变幻物相之术,虚幻之咒术。就他这个外道可能形成的这样的一个咒力,那么依照他可能也有他的愿力和心力,宿世来的相续的熏习种子,那么这个加持和干扰,可以让他随意众生前幻化变现东西和境界,所以这里叫做,为什么这里叫做“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呢?“娑毗迦罗”这个地方叫黄头仙。就是说,他之所以叫做这个,他以前在修行的时候,属于苦行外道,他的头发是黄色的像金一样,所以这里有时候叫黄头仙,又叫做金头仙。但是他修的这个咒非常厉害,他一持咒的时候,他心力大到什么程度,他这个咒念起来、持起来的时候,让他所对的人能够看见日月堕地,就太阳月亮能够落到地上来了,甚至可以能让梵天下生,他就可以让在旁边这个人以为,大梵天下来到他跟前来了。我自己理解其实也就等于说蛊惑人们以为,比如说魔在蛊惑我们修行的时候,就变一个佛给你看,然后你一上当,马上心就转了。他这里这个所谓的遭大幻术就是这样,因为它是幻术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功德。
不像我们去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水鸟树林,等等这些。西方三圣这都是真实功德,诸上善人,都是从真实念佛三昧功德所感的。他这里“遭大幻术”,是幻术。所以说他这个咒就传给摩登伽了,他为什么叫“先梵天咒”呢?他自己修的这个外道,他对外人吹嘘什么,说他修的这个咒语,是梵天曾经传给他的,先的梵天曾经,所以他这里叫做“先梵天咒”。那么,他把这个咒就传给这里的“摩登伽女”她妈,为什么叫“摩登伽女”,也就是她妈叫“摩登伽”。传给这个“摩登伽”。但是,她的女儿,“摩登伽”的女儿是个妓女,她看见阿难的相貌俊美,心生染着,就开始撒娇缠着她妈不放,那么这个“摩登伽”还说,阿难是一个出家人,已经随佛出家修行了,你不可以这样。她就缠着她的妈妈,非得让阿难做她的丈夫,就一眼看上了。那么她的妈妈不得已,只好怎么样,用这个咒念过以后,用一个毛巾盖着食物,让她的“摩登伽女”,不是阿难来乞食了吗,盖着这个食物,端着去供养阿难。盖食物的这个毛巾被咒术给蛊惑过。
所以你看,这也叫做加持。我们不是常说加被加持吗?这也是加持,只不过是一种恶加持,邪加持,反加持,加持的作用很大。讲到这我怎么想起三打白骨精来,你看就是逼着他,最后那猪八戒不是哼哼哼一吃,洒出来全是青蛙蝌蚪那脏东西。那么在这个时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她来“淫躬抚摸”,阿难要“将毁戒体”。
“戒体”是一个修无为之道,出世之人,作为出家人的一个命脉,就是“戒体”。他出家登这个三坛,特别是登比丘坛,一旦羯磨成就,那么你,刚才我们不是讲了,乞戒,听法,最后应答,能依教奉行,这个心力特别大。所以这个时候,他会感来一种无表色法,这就叫“戒体”。怎么样理解无表色法,在唯识学上面有,不是我们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就是以滞碍为义。滞碍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东西有障碍,我就不可以把它抹煞掉。那么它有障碍,会变坏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叫色法。这里的色,是细分上来。色有什么,有显色,有形色,显就是显现,形色就是说一个流动的一个东西,有这个极微色,还有极迥色,还有这里讲到的有表色。有表色就是看见的什么。
看见我的胳膊了吗?有伸有屈,有左有右,这是有表相的色法。无表色是什么呢?你说它有,它看不见,摸不着。你说它没有,它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撼动。这里讲到的就是等我们的心力巨大,羯磨成就,决定我受了二百五十条戒律,我将尽形寿遵守这二百五十条,形成的这个巨大的心力,三宝加持,如云如盖,像漏斗一样灌到我们的这个色身之内,这个羯磨成就,就叫做“戒体”,得了“戒体”。所以大家想想,这无表色就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物质,不是一种显色,但是它又有作用,这就是这里的“戒体”。殊胜的业力种子,无漏的善法种子形成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你们都有的受了五戒。那么你慢慢地,这个五戒的这个原则,我心里常有常在,一旦外面有毁犯,你马上就提起这个警觉了,这就叫“戒体”的力量。如果你没有受戒,也没有守戒的这个心力,也没有长时间地养成惯性,那么可能你说过午不食,过了十二点,守了一天两天,第三天,一不小心,抓一把水果,一苹果,口里就咬进去了,哗哗咬了几口,说哎呀,我已经过午了,这就说明你的“戒体”,你的心力不够,戒羸。所以勤修戒定慧,一定要先管开始,慢慢才能够放,我们修行,除非就是管住,第二个放下,所以这叫做“戒体”。
戒法共有四科,法、体、行、相。戒律的这个功德,戒法就是说,依照佛制的这些戒律条文,这叫做戒法。那么戒体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心力巨大所感的这个无表色法功德成就。戒行就是我的依之而行,身口意的行为,是依照戒律而行的,是依附着戒律来匡正我的行为,所以这就叫做戒行。戒相,我持戒,我行持戒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一看他是一个持戒的人,为什么,比如说他过午不食,比如他从来不杀生、戒淫、不高广大床,不故往观听等等,我们给外在的环境看的说他是这样的一种行为,他人生是这样的一种这个状态,那么这叫做戒相。
这里主要讲的就是说“将毁戒体”,为什么“将毁戒体”?四种根本,杀、盗、淫、妄。有一条犯,永远再活不了,命就断了。大众就不共住,甚至在戒这二百五十条戒里面,那你就永远可能失去比丘资格甚至,这就叫“将毁戒体”,这就千钧一发。但是我们呢,这是从相上来讲了这么个情形,从理上来讲,我们再因为首楞严么,老说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如来密因,如来密因。
从理上来讲,我们看这段因缘。这段因缘不由人,不是说“阿难”和“摩登伽女”,他俩怎么主动出击、相互导演的吗,不是这样。主要在于“尔时”。大家看见“尔时阿难,因乞食次”,“摩登伽女”,“摄入淫席”,重在“尔时”,“尔时”是什么时呢?就是宿世的亲因助缘,种子相互作为增上开始喷发之时。为什么?“摩登伽女”跟“阿难”五百世的夫妻因缘,淫爱因缘。
所以她一见阿难就产生染着,那么这一世,所谓的“尔时”,就是宿缘所追,“阿难”与“摩登伽女”聚会之时。每一次事件的上演都是一次狭路相逢,大家想想我们人生中是不是这样。那么如果说“阿难”与“摩登伽女”有五百世互为种子亲因,今生再度相遇,引发增上。虽然就阿难的生活状态来讲,他已经修道了,但是他必须还要去,因为要修道,因为要乞食,而且因为次第乞已,因为要平等去乞,所以他不拣择淫室,碰到淫女,他是这样显现的。而这个淫女,她依然在爱河,没有干枯,所以欲望很重,见“阿难”貌美,那么一拍即合显现成人间之事,就是“摄入淫席”,“将毁戒体”。
那么我们大家这样的话,我们来起观悟一下说,为什么说因缘会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一切唯有业,唯有心,唯有识,唯有因缘,这都是总称,我们可以把它相似的理解成为一种能量。人起心动念,身心世界,就是一种能量,那么这两团能量,就如同相互必然要相遇的能量,为什么?因为它们有缘,有缘聚呀,会发生碰撞,而且,还要以这样的形式碰撞,“阿难”是为了修道乞食。魔女是因为欲心染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因缘碰撞的体现。仔细想想,哪里有真实的“阿难”,谁又叫“摩登伽女”呢?就是能量,遍法界都是能量。因和缘,都是首楞严性定中发挥的群相而已。一切我们讲到的只有体现在人的意识中,我们去了解这个事件,认知这两个众生的时候,就觉得“阿难”被“摩登伽女”给套住了,“摩登伽女”看上“阿难”了,阿难就精神恍惚,就到了她们家了。这个摩登伽女欲火飞扬就开始“淫躬抚摸”了。这一切见闻觉知,明暗色空把它拆开来,把它窥破处的话,就是因和缘。在这个因和缘的互相显现,相互缘起中,一桩桩,一件件体现的全是它的本来面目,都在首楞严大定,出不了如来密因,从前因到后果,一路涅槃门,就在这个修证了义之中这样来观。为什么呀?因为法界唯有缘起,所以“摩登伽女”翻译成汉语又叫本性,“摩登伽女”。为什么呢?虽然显现的是淫缘,淫欲的因缘,然而本性常在不失,“摩登伽女”又叫本性。这就是“阿难”,从这个上面我们来讲,这样理解这个事件因缘的上演。
那么这个是从玄谈的角度来讲。就我们办道的角度来讲,具体的情况还是“阿难”一向多闻,定力不够,所以说身不由己,清净心虽然还在,可是“将毁戒体”时,肯定是在默念世尊了,“将毁戒体”了。这个时候已经真的是千钧一发之际了,对于一个修道人来说,马上要断命,法身慧命。
那么这里,佛弟子这么多,为什么独取“阿难”呢?众生这么多,偏偏遇上伽登呢?为什么?有两种情况,第一个,闻不足持,就是阿难虽然是多闻第一的人。尽管你听了这么多经典,但是一遭幻术,你就不能免了。这样的人尚且不能免幻术,免这个定力不够,何况我们泛泛谈教的人,何况偶尔来道场听经闻法,还不会融会贯通,不知佛法总义的人。大家想想。所以说,自以为我们现在有时候讲,哎呀,自己觉得修行什么的,真正境界现前,遇境逢缘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办法,身不由己。这是第一点情形让我们悟到这个见地,自知之明。大家想想,就修行就是如此。我们说功夫功夫,你功夫在清净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修持得十分圆满了,你在动境的时候,就是乱的时候,你就只剩一分了,你在乱中慢慢练习练了十分,那么你在病中的时候,四大不调,你就只剩一分了。你在病中演习,不断演习演习,好不容易十的时候,命终的时候就只剩一分了,所以道力未全,一遭幻术,就全体散失掉了。这是就阿难来讲,闻不足持,多闻顶不上事儿。多闻都顶不上事,何况你不闻和不知,或者少闻呢。大家不要一听多闻顶不上事,就不闻了。何况不闻,这是第一。
第二个他不足持。因为什么?阿难是佛的堂弟,随佛出家,彼此身心都尚不能够相待,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那么,修行只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不足持,佛没办法替代你。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你看我们现在修行在个人,我们有时候说,拜师父,皈依,再大的堪布,大法师,老和尚,活佛,能不能替你修行呢?还得自己来。所以说,他不足持,多闻也不足持,傍上佛这样的大款,还得你自己修。这叫做阿难的二不足持。
那么伽登也有两种情形,为什么选择摩登伽女,第一个,策发初心。就是说摩登伽女是一个破他净戒,我们不是在忏悔的时候说,若自作若教他做,污僧伽蓝,焚毁塔庙,破他持净戒人等等这些,犯这些过失的话,你去受戒都不给你受,没资格受,陋劣到这种地步了,但是一蒙咒力,《楞严经》一闻,马上见佛闻法,证了三果,三果就是马上要成阿罗汉,你看看厉不厉害,转淫欲心,成精进功夫。所以说这叫做策发初心,何况我们也是久修佛法,久闻佛法,还说要往生,这样的根性。
第二个,勉励久修。就是说摩登伽身为淫女,那么她业障是最深的呀,我们每次都不是说,哎呀我业障太深了太深了,我都听过老菩萨们修了一辈子,天天读《金刚经》,《法华经》,我认识一个同修老居士,可是我说,我那会儿我还没出家的时候认识,我老叫她阿姨。我说,丁阿姨,您一定要发心,这辈子大限,都七八十了,一定要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哎呀,我可没有那个福,往生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才在那,我可没有那个什么,我还是下辈子转成个男身了,我好好修行我再去吧,我可现在没有资格去。摩登伽女业障这么深,一念都可以熏修成无漏善。何况久修净行。她烦恼这么重,何况我们烦恼还比较薄呢。所以总起来奋起精进,生死决定能出。这也是为什么这里选摩登伽,选阿难,所以我们这样来从学教法上来理解。
我们再往下看,“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再看这一句。前面讲到阿难虽然身不由己,可是他的多闻还在,所以情急之下,必然会念我的本师释迦牟尼,你看将毁戒体了嘛,这里讲到的这么的,所以这里“如来知彼淫术所加”。大家知道,如来,如来的功德在哪里呀?在这里有一个“知”字,什么叫做知呢?大家还记得吗,诸佛菩萨是什么?正遍知。你们也挺会讲的,一想就想到正遍知。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为什么,因为他是法界之身。法界之身的话。虽然阿难已被控淫室,全出不了“如来”刚才我们讲的,正遍知所范畴。所以这里讲到的“知”,因为什么?无所见。“如来”没有妄想分别。佛没有妄想,所以才能够无所不见。无所知,他没有凡夫这种妄知、起心动念分别就锁定现前的这个场景,那么他就无所不知。所以说此处的“知”,就是如实到现前一切法界的现象可以扑面而来,所以叫“如来”,就在眼前。
如来功德在经文里面说了,恒沙界外一滴雨,他都能知道它是什么来头,怎么蒸发、怎么聚集成云朵、怎么降下来,他都知道,曾经在哪一个小沟里面,哪一个小水塘被蒸发的,大海里面被蒸发的,还是恒河、长江里面被蒸发的,都明明解了,无量劫来,这叫做“如来”。所以说由这一场法会即将启动,就是说《楞严经》正当宣说,一切的阿难,摩登伽女,前因后果,马上要讲《楞严经》,说楞严咒,最后五十种阴魔,四种清净明诲,该怎样怎样,就在这个阿难将毁戒体,被如来知识全体都现前,都知道了,就这么走而已。所以这里叫做所谓的“知”就是这样。
一个觉字就可以知道所有如来功德。就是觉,马上就知道,所以才能够心急地说,“斋毕旋归”。原来的话,斋完了,还给大家讲一会儿开示,这会儿心急,马上就回来了,演戏呀。如来如来,还能有来不了的,可以在那讲法,还可以马上回到祇桓精舍,甚至可以到淫舍处,随顺众生。故而,随顺众生就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情形法式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这里要知道如来之功德,已经成竹在胸,早就知道了,不是说尔时才知的,无量劫前就知道了,尽未来际怎么样,还知道。这不过是其中阿难菩提路上的一次插曲,它就这个插曲演绎,跟阿难所有展开我们现前末法时期的众生说《首楞严经》。
所以说,从这点来讲,如来,应供,看,正遍知刚才讲到,所以说知。明行足呀,明行足就是可以从山里面入,从海里面出,那哪儿到不了,也是知,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明行足,善逝。善逝就来去自由,可以圆寂,立马就乘愿再来,假借胞胎,马上就出生。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应供,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就是没有一个地方他解不到的。世间什么地方他都如实如知,说白了就是说,我们在明处,人家在暗处,暗到什么地步,没有一个地方他不明的,这样的大暗处,哪个地方你都逃不出他的如来佛的手掌心。所以说“如来知彼淫术所加”,马上就知道。虽然这样的成竹在胸,可是他不动真迹的时候,还不坏诸法,不坏世间,所以还表现的是马上“斋毕旋归”,即刻回转,随顺世间法度。
那么受用斋后,因为已经是佛弟子们的常法了,就是说用斋完了,肯定要给大家讲法,为什么呢?因为在俗以斋供僧,在僧以法资俗,这样正好成就两个布施功德,发现了吗。成就众生的闻法功德,那么就叫做,以法资大众之心。成就众生的供斋功德,那么就是众生以食资大众之身。身心俱资,称之为闻法功德殊胜行。而且就修行来讲,就众生而言,大众而言,先供斋后听法,可谓是先有福后修慧。那么就佛一边而言,可谓是先受供再讲经,所谓的悲智双运,因为慈悲,才给你培福的机会。因为讲法,才给你贯的智慧。所以说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就在这个供斋功德中,就显现出来了,是这样一种范式。
那么这里,所以说行色匆匆转回来的时候,跟随他的王及大臣长者见此情形,知道必有大法马上要宣。那么就把闻法听成了一个常态了。生活中听闻经法、每次听佛讲法,佛到哪儿立马就开说,已经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了。不像我们这里,那才真正叫,茶余饭后才有时间说一说佛、修一修法,还是因缘二字。成群结队来共闻大法心要,所以说“愿闻法要”。
再往向下看:“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开始讲了楞严神咒。但是这个地方并没有讲,楞严咒后来的文本在经文的后半部分。所以我们先来看这一句。这个佛常规的度人方法。我们现在为什么有大庆幸呢?就是我们现在竟然于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可以得度,在极乐世界尚未成之前,或者说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还没有宣说给娑婆世界的人了知之前,佛的度人常规方法就是放光、现瑞、显神通,这三种范式。那么这里是以放光、现瑞来度人。马上要开法会了。
那么从佛顶而放,你看顶放百宝,首先我们开始,这个光明具足两种功德,第一个百宝功德,第二个无畏功德,“百宝无畏光明”。什么叫做百宝呢?这里我们就是,从事上来讲是这么一个瑞相,从道理和法度上,法上来讲是表佛的功德无穷,有求必应。这个光都具足了百宝利益功德的话,那就说明说你求什么得什么,你请什么法得什么法,你起什么缘就可以开什么法会。
百宝,百宝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就说明那个箱子里面装了好多珍宝,一看都花不完。
再一个,表这个,马上要说这个楞严神咒,说明从百宝这方面来表示神咒有摄受的一面、慈悲的一面。以摄受说明这个神咒无善不成,没有一个善法成就不了。那么这个光明具足了无畏功德,说这个光具足威力之相,威德,这个猛烈之相。表这个咒具有折服之威。你想,我们度众生除了摄受就是折服这两个功德。他是一个软暖的众生那么你循循善诱很安慰,他就非常随顺的随着你就度化就走修行。他是一个逆的众生、非常猛烈、顽劣,那么你就要收拾他,先把他收拾住了再说,这就叫折服。表这个咒无恶不摧、无善不成。摄受是无善不成,折服是无恶不摧。
那么,大家看看这个“百宝无畏光明”,正好用在阿难和伽登女身上。为什么呢?如果就阿难而言,首先是摄受阿难,因为他已经六神无主了,这会儿被咒术所加,六神无主了,已经很微弱了,心很劣了。那么这时候要慈悲摄受赶紧呵护他。对于摩登伽女就用折服,因为她淫欲心猛烈正在发挥,身不由己。这是就阿难一边来讲,这个百宝无畏功德。
就摩登伽女而言的话,再讲百宝功德为什么?因为为欲望所使已经身不由己了,这个时候她已经更可怜呀,摩登伽女比阿难。就是说,就是落水的人,阿难还在岸边,有可能说扒拉几下自己拽上来,摩登伽女在远处、更深,很可能马上就要淹死了,欲火中烧。所以说这个时候,其实这个百宝摄受功德用于摩登伽女。
那么对阿难来说他定力不堪了,烦恼炽盛了,所以这个时候反而用神咒来折服他,什么呀,持戒的这个羸劣之心。就看我们怎么来讲。所以这个百宝无畏功德都属于阿难、伽女各自所折服、摄受。你看佛法多么面面俱到,多么层次分明。
就这么一场戏就演的这么功德圆满。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个百宝无畏光明就是讲的这个。那么,当这个光明,我们说的光明不是都有这个破暗照物的作用吗?就是表示这个楞严神咒可以断惑证真。“光中出生千叶宝莲”,“千叶宝莲”。
大家见过“千叶宝莲”吗?真有!这个世间真有。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在这个云门寺的时候,就看见云门寺的放生池里面,广东韶关有一个云门寺,那个里边他种的是千叶宝莲的种子,并不是说它这个莲花真的就是说跟极乐世界的千叶宝莲(一样),它莲花瓣就是非常多,一层一层你数不清,特别厚,也是莲花,但是真的是千叶宝莲,是一个品种。
想必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有了佛经典你才会,就像恒河沙等等,信手拈来打比喻。这千叶宝莲,那么这里的千叶宝莲,就比喻说我们修行因地的时候,也是无碍的因、了义的因、如来密因的因。那么,相互无碍,因为无碍的因,才能展无碍的妙果,所以才其中有有佛化身。无碍之因感无碍之果,妙果么。
这是从因果上来讲说,“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从空有上来讲的话,“有佛”就说明这个是不空。因为有佛嘛,但是这尊佛,他又是化身。那就说明他非有,化身他不是铁定,这个执着真实的有。说非空非有,中道无碍才是最极的佛果,这就是全由神咒功德显现。所以这里叫“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结跏趺坐”,就是说这个盘着腿坐么,都知道,大家能盘的起来吗?有的能,有的不能。这个诸坐法,所有的坐的姿势里面,只有这个结跏就是盘腿,双盘,最安稳最不疲倦,而且手腿这样一结印坐起来最摄手足,手足摄起来,你的心也不散了。所以说佛、每尊佛打坐,化佛,也是这样“结跏趺坐”的,说明这个修行的法门。化佛就是权佛,权巧的权,这个佛就是,打坐就是真实功德,这个权巧,权实同归,如如不动就叫“结跏趺坐”。就在这里,这个空、有双遮,刚才讲到的不是空和有嘛。那么这个“结跏趺坐”在这个《慧琳音义》里边讲到有两种,有时候我们叫做吉祥坐,有时候叫做降魔坐。就是凡以这个右,右边的这个腿压在左边,再以左边的压在右边,就是这个双盘方法,就是看起来双盘,虽然是双盘但是左在上右在下这个双盘,脚还是这样的,假如这胳膊是腿的话,脚就这样,以左压在上,这样的话这叫做降魔坐。手也是左在上右在下,这叫做降魔坐。那么相反,这个就叫做吉祥坐。那么吉祥坐,这如来释迦牟尼佛当时在菩提树下其实成正觉时候,就是身是吉祥坐手做降魔印。在菩提树下的时候。所以说诸坐法中最安稳不动,那么这种坐,一坐的话,魔见了都心生忧怖,魔见了都心虚的不行,不要说魔见了佛坐在那里、修行人坐在那里,画上有人这样“结跏趺坐”,魔见了都心里受不了,是这样的一种功德。
佛门里边不是有这么一则公案吗?就是一个老去做超度经忏佛事的一个和尚,宣化上人在浅释里面讲的,他老去做,有一天,天黑的时候回来,到一个村落里边,天就黑了,走不了了,结果狗还咬,狗还咬他,这个户家的户主,就是这个,这个妻子就问这个丈夫,说外面是谁呀狗咬?结果这个丈夫一看说是经忏鬼儿,做经忏的、去超度的,今天被他看见了。所以说这是个经忏鬼儿,他就很懊恼。后来走到桥下面下雨了嘛,他没办法,就在那坐,坐的时候就双盘,就是这个“结跏趺坐”。结果突然就过来两个鬼,游行经过的时候,两个鬼,其中一个鬼说,哎呀,赶紧看这里有一座金塔,这个金塔、佛塔里面肯定有佛舍利,我们赶紧磕头能够消业障,两个人就拜。
正在拜的时候,这个腿疼的不行了,放下来一只脚,就叫做单盘了。结果这个时候,这两个鬼说,怎么拜着拜着成了银塔了?说管他呢,银塔也是有功德,再拜。最后过了一会儿这个单盘也盘不了,腿一伸,在那直着散坐了,结果两个鬼一看,怎么又成了,原来是烂泥巴呀,是泥的。所以就不拜了,不拜了以后,这个经忏鬼就是说一看说不拜了,原来打坐还有这样的功德,他赶紧又把两个腿盘起来,两个鬼一看说又还是金塔,又开始拜了。后来他发现,原来打坐、这个禅修有如此的功德,就再也不做经忏了,用功去修行了,还成道了。后来这个禅师有一个名字,就叫做鬼逼禅师,就是被两个鬼给逼迫的成道了。这么一个外号。所以你看这个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我们虽然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如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但是,还有两句可以加上: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就是“结跏趺坐”。我们讲表示这里楞严神咒是从如如不动的佛事中,佛的顶的这种无畏百宝的这种功德中、称性流露表显他楞严咒的威神。
那么,“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佛所”。还是敕,命令文殊师利法王子去“将咒往护”。大家发现了吗?那么,这里说明就是什么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亲自前往,这里要表三宝的功德。佛不自己去,为什么?佛就在。佛在了我有法讲给你,为什么?我讲的这个楞严神咒,我传给你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法。那么有僧,文殊师利是法王子,是真正佛的真正入室心子,这是真正的圣义僧。所以佛、法、僧功德,敕文殊师利去,就以三宝功德破这个累劫以来的孽世因缘,孽缘,宿世因缘。所以,这叫做“佛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将咒就是说将佛所说的楞严神咒,持往摩登伽女家中,一路受持,受持着。我们现在不是说持咒持咒,身口意三密,念念相应,为咒的功德。那么去救护,为什么呢?神咒一至,这个恶咒就消灭了,这个先梵天咒就消灭了,这个娑毗迦罗咒。就象太阳破暗一样。“将咒往护”,护就是遮护的意思,可以遮这个邪咒,护我们的正心。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这里叫做这个“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为什么要“提”呢?就是因为就“阿难”而言,这会儿如醉初醒,浑身醉的跟烂泥似的,都管不了了么,突然间被这个咒初醒,但是自己是就跟我们说,休克了半天了抢救过来了,那这个情况下,不能自己回归,还需要“提奖”,需要提携、就是需要提携他来,才能够来到佛所。所以“阿难”这里用的是“提携”。“奖”呢,奖劝,就是奖励、劝诫、劝勉,是对“摩登伽女”,你想嘛,本身正在欲望炽盛的时候,文殊菩萨来了,被逮了个正着。大家捉奸在床,那她多害羞呀,不好意思嘛,总归还是有点脸,所以就未必肯来。扭扭捏捏不想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奖励,劝奖勉励。说你跟我一块到佛那里听佛说法去,这么一听,马上就即证三果,你想“摩登伽女”,化淫欲心,为清静法、为清静果。这里就”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整个这一段到此结束,我们就把《大佛顶首楞严经》的序文给大家贯完。前面就是今天开始讲的,这叫做发起序。就是引发这个楞严法会的这个事由。前面那一讲叫证信序。当时的法会,这部《楞严经》就是佛当时怎么怎么讲的,是两个版块。
那么我们以这个序文来看,大家看见了么,明着是说意在说“阿难”受这个“摩登伽女”蛊惑而“将毁戒体”,所以好像说故佛赶紧来救“阿难”之堕,将毁的戒体。实际上我们发现了吗?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什么?更在救“摩登伽女”的淫欲烦恼。我们一般说,明是“阿难”为第一主角,其实“摩登伽女”是第一主角。为什么?溺水者、溺水深者更当积极相救。
就是在这个佛菩萨度众生,越苦的他才越发去加持、越发去护佑。世间行恶的众生偏去度化。所以,这就超越我们凡夫的常规法式。那么,明着来讲好像“阿难”是正面人物,好像这个“摩登伽女”是反面人物。殊不知,我们一般的看法都觉得“阿难”可怜,“摩登伽女”可恨,可是为什么?殊不知“摩登伽女”更为可怜,更可怜么。所以这里才叫做嘉奖,“提”是提阿难,“奖”是奖“摩登伽女”。要这样的看这个缘起。
明着是说“阿难”这个道行不深,所以蒙佛一救以后才能够增进,实际上是为了显这个“摩登伽”,虽然现在因缘上现为淫女,但是她的本性不失,佛性常在。蒙佛咒力加持,来至佛所,即证三果。是这样的一个缘起。
这就是为什么刚才讲到“摩登伽女”叫做本性。就是我们虽然已经业障犯到这种地步了,可是她的本性还在,你一调就调过来了,就是黄金的这个金性还在,虽然他现在是马桶,可是你重铸一下,马上就可以成为佛像。就好比我们说,我们一般说他都陋劣成这样了,我们就不救度了,这些恶人,我们平常诸位居士也说业障太重了,不管他了、随他去吧。真正的佛菩萨心怀中,不可以舍弃一个众生,为什么?你想想,在他的视野内有一个众生不成佛,他是佛吗?所以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从理论上来讲,如一众生未成佛,根本不可能取泥洹,泥洹就是灭度涅槃的意思。那么这里来讲,我们修行并不是说好比说久乱的,一个国度乱了很久了,那么怎么治理?怎么去修呢?就是把这个乱民教化成良民,不是说把乱民全杀了,那全杀光了哪里再有民呢?就好比说七年之病,得了七年的病,并不是说把这个病体全给你剁碎了、重给你组装一个、安康的健康的体嘛,是把病体治好了以后,病人就是健康的人了,还是这个人,本性不失。所以,我们来这样看这个“提奖阿难,摩登伽女”。
这是一个,整个一部《楞严经》的缘起。那么然而为什么这里“佛敕文殊”前往救度,其实就是救度两位平等溺水之人,等观不二,一种平怀,这才是“佛敕文殊”的初衷。在他看来“阿难”和“摩登伽女”是一样的。那么,虽说由此一段前奏之戏,也暗藏了我们整个本经、也属于说我们修行用功、办道的两大缘起。
一个是染缘起。为什么呢?“阿难与摩登伽女”他是个引子,说明为了修道,你要了道,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都在这个欲海情天中,头出头没。我们之所以在生死中轮回,就是因为,有这个染嘛。所以这里说“摩登伽女”以欲心来摄“阿难”,因为他是染的,我们现在在欲海里面。大家,像南怀瑾在讲楞严都是:春蚕死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一辈子就是依照这个染、欲,拖累着我们的正念,全是染心,所以这叫做染缘起。因为这样,为了让众生一切众生出苦海,意识到万恶苦海之中,淫为第一祸首,所以“摩登伽女”是欲望。
第二个净缘起。你但凡要想修行上道,那么“阿难”被淫女所摄,恐怕失足在哪里呀?“将毁戒体”。那就以这个净缘,什么呀,戒为无上菩提因,解脱门中,戒定慧为三学的必由之路。故此这里说,淫为万恶之首,戒为万善之基。就这个染净两种缘起说明后面的文,引发后面的正宗分中,一切法皆是为了去染,淫染。一切教义皆为了护净,持戒。这是我们修行的两大入门,一个去染,一个持戒。持戒就是说入净。整个这个就是我们《楞严经》的序分。
那么从下一讲开始呢,就开始“阿难”要请示法义了,开始紧接着有一大段的文字就是七处征心,这个法义。所以说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们就很可能在速度上要提升了,我们共同读诵的经典,就是大家读一段,我们一贯,然后把它讲出来,大致一讲,在总的七处征心以后,我们再去汇这个法义。所以就不可能像序分这样逐字逐句的,有一些常规知识,或者有一些引伸的这个道理等等,再给大家这样贯。希望我们要作好准备,最基本的,你得把《楞严经》的前这一段稍微读熟一些,好不好。
那么好,今天的听闻法会功德圆满,现在请大家随我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圣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