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观想一下。罪过,少称了三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好,各位同修,我们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二十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上一讲的时候,主要的主题是关注到以富楼那提出来的问题为核心,讲到一个顿悟。在讲到顿悟的时候,就围绕着一念无明是怎么生起来的因,窥破它当下无明生起来本来就没有生,是假相,窥到假相就见这个真性。那么又引入阿难的一个疑问,开始引入要渐修了,要开始一门深入。一直从上一节的结尾到今天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个一门深入开始要事上要修。所以说在这个上面,我们就是从见解和行持上同时并进。在佛门里面有一句话,那会儿开悟的祖师说的,说自从识得曹溪路,曹溪知道吧,是六祖大师嘛,当时就在曹溪,曹溪水就等于说禅宗的法脉一样,所以说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生死也是妄想。

那么我记得那会儿刚刚读本科佛学院的时候,在放寒假暑假都会出去参学。有一次去参学也是那会儿云门寺,去拜见一个比较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兄,他也是我们佛学院的前辈,还是教英语的,他英语非常流利,是大学里面教英语的,后来就是因为看了净空法师的讲经以后,又去亲近佛源老和尚,就毅然出家了。那么他那会儿坐在那儿就,我们都是后辈嘛,末学嘛,都称末学,还坐在那儿,当时真的跟佛源老和尚说的,特会装,非常虔诚,正经八百地先三拜顶礼师兄,然后又让座倒茶,然后就想把自己一肚子满脑子的这种虔诚心,想要了生死的这种,想得到前辈的赏识赞叹,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青年僧人,觉得说我是有信仰的,还想了生死,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还赞叹了旁边我们一位师兄,说哎呀,我说师兄你看,原来我这个信仰也是盲目信,从道理上学的多,自从师兄教我说,我才知道我也能往生,我也能了生死。就这样不断地真诚地去表白。结果你知道人家说了一句什么呢?说这个祸害,把我们师兄给说了一句,说本来好好的,他还把生死又加在你头上了。你看,那会儿表达了说我要了生死,但是人家说了,说他把生死给你了,又多了一层。

学《楞严经》就是这么学的,上一节开始讲就是这个道理。你悟到我们说要了生死了生死,那就一定有一个生死,要去求涅槃。一切的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跟善恶、地狱饿鬼的分别是一模一样的,都是道上的障碍。所以你们有时候就这样悟一下,人家常说的空空如也,本来面目,这些东西你心到不了那儿悟不到。如果你心到了那儿,自然而然就相应了。包括我们大家来听经闻法学佛,说是要增长智慧消除业障,一定要了生脱死,要往生极乐。那么我们有时候也得到了高处的时候回头反观一下,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一种我们心所生出来的感觉呢?你们有没有感觉?每时每刻我们都深深地陷入到这种自我的感觉中。

比如说我要修行,我就觉得要当个好修行人,一定需要这种感觉。我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就始终一定要每天往生极乐世界虔诚信心具足,一定要这种感觉伴随着我,一旦没有感觉就不行了。那大家想想我们每时每刻的这种感觉,它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吗?你要从根本上去剥离这个东西,所有的二十四小时中的感觉,好的,坏的,喜怒的,哀乐的,悲欢的,离合的,就是我们时时刻刻好像追求的,一切的追求都是一种感觉。要在这个微细的层面进行抉择,为什么我一定要有这个感觉?这个感觉就是第一个祸害,每天我们都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生死。

那么如果从悟道上来讲,我们的凡夫不是没有觉,叫有感之觉,先感了再觉。这个觉还是在的,因为你每天自我认知,跟别人交往,都得有灵动的这个性在。可是悟后的话,我这么一说,这是我自己瞎琢磨,听别人那儿聊天心里生起的。悟后境界可能是一种先觉后感,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一巴掌殁死了,对吧。但是一定是伴随着这种无上的觉悟,如如不动、朗朗明照的这种,然后在这个生活中还是继续过。那我们想想空空如也,你说我们在这个此时此刻,在这个人世间,在这个社会上,在这个地球宇宙中,你说我,就不断地锁定我,我怎么来的,你就想不明白哪儿有。所以说大家从这些微细上听得要消融自心。你说我们常听这对联说,了知生死不相干,如果你的心不在那个道上的话,那一听这些对联都觉得很高妙,是佛门广大博大精深,但是跟自己好像不相干。问题是我们听了这些理,就要往自己身上去融。所以说前面的富楼那顿悟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就是这个演若达多照镜子,觉得头没了,然后就发狂。无缘无故的发狂就是我们所有的感觉。要仔细地在这个上面琢磨。

今天此处开始就要讲到这个渐修了。渐修呢,因为后面讲到佛说了嘛,每一尊佛从开始起步修行,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有的这个他任何一法都能够入,都能够用,而且用一法的时候,其他的法,比如说用眼根,或者是用舌根,或者用触,身体触的这个,这个境界上去反观,那么其他的反观都能一并带起来,就是他的这个连带的面是非常广的,修的所以说大行大行,大乘大乘。我们现在根基不行了,所以这里才佛你看给我们预授记说,到了末法时期只能够一门深入。今天就最后的落脚点就要讲到一门,从这个眼耳鼻舌身六根门头,你只能选择一门咬死,然后其他的门是紧紧地跟随,但是你在修的过程中只能锁定这个窄的路子,走到尽头了,豁然开了。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今天的主角又是依然继承着上一次阿难,这不是佛把他数落了一顿嘛,说你那么有本事,天天跟我说心说性,那怎么摩登伽女现前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又给他开示了半天,那么这里阿难又有点领悟了,开始赞叹世尊礼谢了。好,我们来从这一段开始读,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找到这一条。在多少页,二百五十七是吗?好,一起来。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好,就到这里。你看这里第一段,还是以阿难为领众当机,那么听了佛陀的这个教诲开示以后,然后粗疑细惑,就是粗重的疑情和微细的迷惑都一起消除了,也是心开悟解,又悟到这个诸法实相之理了。所以一路走来,这部经典其实最,昨天我在五台山还跟我的师兄说起了,我的师兄原来也是云门寺的,他天天以前在闭关就是抄这个《楞严经》,但是他可能缘分因为在山里边不具足,可能给好像山西的同修们讲过一次,就说到,就是讲到这个《楞严经》,他说你看一路走过来,其实最精彩的就是前三卷半,而且最绕口的也是前三卷半。那么一路走来你看,阿难不断地说又好像进了一步,又开了一点。这就是禅门里讲的说,小悟有多少次,大悟有多少次,他是一次一次,有的是一顿,顿悟到穷到这个极处,有的是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强。所以这里阿难是又到心悟实相了,身意轻安,得未曾有,每一次得未曾有就是说,又到了原来所不到之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度地悲泪顶礼佛足,然后还是在那儿长跪合掌而告佛曰,这里说的而白佛曰。

说到这个无上大悲清净的法王嘛,你看佛是清净宝王,宝王其实就是说这个宝所之王,因为我们一般都把佛的常寂光土叫做宝所,在路途中所歇的地方叫做化城,就是你修行累了给你歇一下,最终的目标叫做宝所,宝所之王就是宝所的法王,于法自在。那么你看这里讲到的,最善于开启我的智慧,能够以前面的这些种种的因缘施设方便,提携诱奖,又引导我和在座的一切沉沦在暗冥中的众生出于生死苦海。这是先赞叹一番,那么下面要进一步开始祈法了。你看说世尊,我现在虽然承佛如来这样的这种开示,已经悟到这个如来藏的妙明觉心了,而且也知道它是你看,周遍十方法界,含育化佛如来。这里讲到的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就等于说这个里边包含着诸佛所化的十方国土,化土化身都在其中,都在这个妙觉明心中,十方世界。那么既然是这样,还说到我,你看他自己也责说我多闻无功,不逮修习。说佛你说的也对,我也是多闻第一,修学的没到顶,不及其他的人。

那么我现在就像一个在旅途中漂泊的人一样,他也对世尊表白了,但是突然间世尊给我讲的这个法,就跟一个穷惯了流浪的人,突然间天主天王给他赐给一座非常华丽无比的大宫殿般的屋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虽然有了这个大屋子了,我也看到它的庄严妙相了,但是我要因门入呀。我没有这个门,进不去怎么办呢?你看他对佛倾诉的也对,好像我们也是一直听听听,讲起来玄乎,觉得有的时候过瘾,有的时候法喜,那么现在一旦落实到每天人人都要过日子,你们怎么用首楞严,怎么起如来密因之修呢?这得有个门呀。咱们有时候听法也不是嘛,说谈玄说妙了半天,但是我不会用呀,怎么用呢?这也是阿难的心声,所以这里就说,惟愿如来不舍大悲。为什么这里说惟愿如来呢?惟愿,惟就是说惟一的,其他人这会儿都眼里没有,只有佛一个能替我答疑解惑。所以说惟愿如来,因为没有这个关门悟入,这个涅槃他就没有路头修。如果佛没有大悲接引,他的这个暗就没办法明。所以这里讲到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开示我跟所有在会里面的这些迷昧的大众们,都能够舍弃小乘的局限,毕获如来无余涅槃的根本发心之路。你看,这里这一段话就是说希望佛给他讲,大家都明白了,现前的局限性已经明了了,那么都想回心向大。

但是想要获得这个无余涅槃,那么你现在还没到,想到那个涅槃没到涅槃,我当下的第一步应该怎么迈,叫做本发心路。那么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有学上次也给大家提过了,就是还没有到阿罗汉果的,其中从预流到阿罗汉,中间的这些都称之为有学。因为这里无学者已经断掉见惑了,那么只要他回心向大就可以了。这些有学者的话,他们的攀缘心正在炽盛,所以这里才问说,从何摄伏。什么叫做摄呢?收摄。什么叫做伏呢?制伏嘛。大家常也兴说,我们应如何降服自己的心呢?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起的不让它起,贪嗔痴念;已经起的让它灭。就这么个路,就这么个门。你平时把心调得怎么样,有没有在这个上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那么就攀缘炽盛。这里的攀缘就是不息,没办法停息。所以说了这么一大番话以后,这个得陀罗尼就是指的这个大总持的入佛知见,大总持法门,还是请佛转法轮,五体投地顶礼如来,而且与会的大众也是一心专志地来敬候佛陀的慈悲教示,都是你看这里讲,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这就是要从这一段开始,就要开示事修的操作方法。但是我们再往后面开始,就是如来教示一门深入,两种决定之义,讲了两个板块。但是后面的经文跟大家讲,有些生和硬,为什么呢?就是讲着讲着,本来讲说你教我怎么用功,可是又开始好像貌似有点突兀,就开始讲什么叫做五浊。那么他的原理是想要清这个浊,所以后面的经文先给大家交代一下,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理论和这个心性,就是自己的身心。当我们后面的这一段经文读起来,它理论性非常强,读的是有时候你就觉得硬得都咬不动。但是也不要急,为什么呢?虽然理论性强,我们要把这个理,要把它进行一个软化的用到自己的身心中。然后,可是你光这个用到身心中,自己一个呢没有理匡正也不行。所以就是要善于用理入自己的身心,还要在身心的修证过程中不断地用理来印证,不要把它给僵化。希望大家在消文会义的时候能够往这里会,不要被这个觉得说,怎么突然间又说着说着就讲到这儿了,一个大跨越自己就好像又,心里马上就疲厌心生起来就不想听了。先大家一起来读,一直读到亦复如是,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一起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好,就到这里。这里你看讲到尔时世尊,就是此时此刻,世尊已经哀愍这个会中的声闻缘觉,没有伏住攀缘心的弟子们,这里讲到。那么还有是于无上菩提心未得自在者,以及当来佛灭度后,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当来佛灭度后,始终关注着我们此时此刻的众生。此时此刻的佛在他的时空法界,此时此刻的我们在我们的时空法界,当时他讲《楞严经》的时候就辐射到我们法界。所以还记得我们当时讲经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沧海桑田人来人往的,我讲经题的时候在这儿坐的有在听吗?应该有不少。讲经题的时候为什么说现前得法会加持,就是这个意思,他始终照顾着我们。你看,及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时期的众生,有发菩提心的,这是一个拣择根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开演无上圆成妙修行路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那么开了,虽然佛在那儿开示,你接不着,所以菩提心有多重要。

这里讲到的说攀缘未伏者,那么攀缘我们知道,就是说前面不是有讲,就是见思二惑,以这个前六识为体。其实从这里讲到的,这个攀缘我们说在前面的一段话中,这里要对照着后面还有这个二决定义上面有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无上修行妙路就是说要息这个攀缘心,但是这里的攀缘心我们要知道,就是说是就见惑,见解上的烦恼已经差不多了,这里讲的是这个思惑,见思烦恼里面的以思惑为主,因为思惑是任运无始以来就本能的,相伴随着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攀缘未伏的应该指的是思想,就是思惑,因为里边大部分是有学的。那么就由于这个思惑,所以这里才说未得自在者,你看,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它是因果关系,因为攀缘所以不得自在。

那么这个未得自在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呢?这个在场的大众因为听佛讲法讲了半天了,所以他们对于这个修无上菩提的密因,就是如来密因的这个因地心,悟是已经悟了,但是没有得到修门,悟已经悟了,不得修而入。所以这里故说心不自在,就是没有证入,只能悟入还没有证入,而且怎么去证,这个门还没有开。所以这里讲到的,于菩提心未得自在者,这是其一。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些大众已经对菩提的这个因心已经都悟了,也各自知了,也听到佛说了这个如来藏含遍十方国土,得了这个圆解了。你想我们大家在这儿听法,这么一讲,我们在共学的时候也是有的时候觉得说,突然间心意开了,好像有点小悟。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你没有起真修。就说假如你有门已经在,前一种不得自在是说不得门其入,这里说如果有门你没有真修的话,尚属于不定性。不定性大家知道吗?什么叫不定性?就是境界一出现,违缘一现前,保准就退。这个理是这么个理,在退的过程中你还明白这个理,你还知道自己退的不对,但是你就控制不住,就是要退,就是要转。这就叫不得自在,定力不够,有慧,定不够。这也是一种,第二种未自在。

所以这里的不得自在跟前面的攀缘未伏是同步的,这个攀缘未伏就是指的思惑上任运无始以来的,还没有把它断干净。特别是现在开示的摄伏攀缘的这个修行正路呢,而且通于佛灭度后,包括我们现在的众生也是依着这个路这么要走的。所以大家想想,就算一念顿悟,你悟到了,你保任不住这个呀。我们有时候都知道说,你要在事相上去修,为什么?要去清障,去迎刃而上,去清障,去消业。要不然你一念顿悟了,你保任不住的话,你就不能够以这个证因证果。这个违缘你扛不过去,逆境你修不出来,那就不算话的,还属于不得自在。越逆越苦越不愿意面对的,越能够坦然面对,最后修出来了。所以这里也跟木桶原理一样,其实真正你的盛水的量多少,是你这个木桶里面最短的那根木头(决定)。也就等于说我们修行也是,你越不想面对的,在这个刃上面修的话才能出成果,所以这里才能得真自在。那么这里讲到,这就是后来,你看后面。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这就是你们既然已经决定发菩提心了,对于佛所修的这个,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就是已经到了这地步了,那么我告诉你们,发菩提心初心的时候,应该明白两种决定性的认知。什么是这里讲到的说,云何初心二义决定?就是佛反问,说什么是初心两种义你决定要明白的呢?开始反征了下面,因为下面要讲了。这就跟这个我们说的打底子一样,你要修如来的这个解脱涅槃路,那么一切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包括大家,每个人最初的精准的认知见地,就是你学佛第一念,为什么学佛。这个错了,一错后面的全错。这个坐标没有踏稳,后面的坐标全部合不上扣不上,就是等于说就像螺丝一样,帽和那个螺丝拧不住,都是次品。所以这里第一个决定义,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搞明白,然后再反观思察自己的,对照自己的身心,是不是如此发心的,要定这个性。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妙三摩提者,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大佛顶首楞严三昧门,三昧,常说的全修即性,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所以称之为妙。那么你的修德有功了,你的这个性德才显。大家能明白什么叫做修德性德吗?讲这么多了,这个名词概念这么一说,你能领会吗?性德就是本来具足的这个佛性,修德就是你积功累德的修行。你没有积功累德的修行,你本来具足的佛性不显。你要想让这个佛性显,就必须去修这个修德,才能有这个性德。那么这里就是你悟到性德了,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修德就不会生疲厌了,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要不生疲倦,从这个本觉开始,发于始觉,所以这里叫做,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你看,就是讲到的最初起修的那个正念,你是怎么,抉叫什么呢?抉择。定是什么呢?一定。你怎么抉择一定认为这个理是绝对不会变的呢?千古楷定的这个铁定的理,就看你初开始的发心抉择是不是正的。如果你的开始发心不正,那么最后的修行一定得不到正果。这是这一段,后面我们再正式开始从因果线上来审观,大家来看。你。

阿难,第一义者,就是告诉你阿难,第一个决定义是什么呢?你们如果舍声闻乘,愿意修菩萨乘,舍这个声闻愿意修菩萨,应当,你看这里讲到的,审观因地发心,就是谛察,谛审观察,你因地的发心跟果地的觉心是同还是异。大家听清楚了啊,我们每个人的发心跟我们所期望的,我们虽然号称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脱死,要得大涅槃,那么你的因地发心有没有往那儿靠拢,有没有步调一致?这是第一个决定义。为什么呢?因为因和果永远都是直通的。大家今天一定要把这个因果悟一下。因真了,果才会正。如果你的因地不真,自己欺瞒自己,没有正知正见,不是以求解脱为主,那么你将来的果报保准转不过,好一点的转化成世间福报;不好一点的,善因感恶果。为什么?你自以为是发的正因,其实都是恶因。所以大家好好思察一下,这个佛果它是以不生不灭为性的,大家知道无住涅槃就是不生不灭。

那么我们一般以为说,我从当下的这种事相上起念,要多少功德,积累多少的资粮,然后最终解脱涅槃,这就永远得不到,为什么?你是沙子煮在水里面,你能熬成小米粥吗?大家想想,它因果不符合呀。所以一代教法里边,唯有这里讲到的就是因果来统贯到底,你就再玄妙的义理,再深入的法门,就是因果。你因地是不是以不生灭心而发无漏的这个种子?那么才能感得果上不生灭的涅槃之果的圆满佛果。你就现在问自己,这个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用果地的觉直接盖在因地心上,这样的发心会错吗?这就是因果,什么因感什么果。如果我们发心修的是虚伪的恶业,那么自然就是苦果来相应。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修人天善法人天福报,那么你就只能要么得人中大富贵,要么生天享天福。如果你的发心只是就是说想出轮回想了生死,那么很可能出世间就是证阿罗汉,局限小乘了。

那你发心是修世间六度万行,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众生,那你就是菩萨。只有这个如来密因,从初发心就是切入到涅槃的种性,不生不灭,这个因心就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将来感的果德才是不生不灭的果。为同为异,大家仔细勘验,这会儿就可以用在我们身心上了。大家的发心,你是为世间求点什么保佑点什么呢?还是彻底一刀子裁了我要出世了生脱死?你是想说得少为足,做个高调的修行人,做个世间高人、佛门的大修行者呢?还是说这些名和利都不管不顾,只想成佛,唯佛是趣,佛界以还的九法界都在生灭中,大家不要说,登地的菩萨都有生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要认认真真地把它统一了,这个统一不了,你的菩提路就统一不了,老是歪歪扭扭的,到不了顶。所以说,在这个上面因果是直通的,容不得讨价还价,从中作梗,没有,当下就叫定性。大家发心呀,你想想,这个东西现世间明摆着的嘛。

当初我们投胎的那一念就定性了,因跟果就定性了,怎么定性的呢?你当时投胎的时候你发心,发心是女的,那你就只能当妈呀,当不了爸了,这辈子没有机会了;你发心是男的,你就只能当爸当爷爷,永远当不了妈和奶奶了。这就叫因地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你看我们现在不是大家在高考嘛,高考的时候你报什么专业呀?你报的美术的话,他毕业的时候不可能给你发个什么化工毕业证吧?你报的是建筑,他将来不可能给你发个什么烹饪专业吧?它因果永远就是直通的,刚才讲的煮的沙子成不了饭。所以说,只要我们在因上这一端发心的状态起的时候,其实果就如影随形了。

大家悟这个因果呀,为什么说前因后果,真正有前因有后果吗?有吗?一念中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决定果,果就决定因了。因果大家听过说,即因即果,非因非果。即因即果是什么意思?就是因就决定果,因果是一的,因的时候就确定了果。非因非果是什么呢?不是说前面是因后面才是果,同时的,这边的柄拿起来,那边的头就显现。所以这里叫做不生灭因才能感不生灭果,其实当下显现的就是不生灭心,因果就在其中。所以大家想想,现在我们一念顿悟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因果合一了呀。一个不生灭的心状态生起来,突然入到不生灭境了,因果就合一了,那那个时候,你哪有什么因有什么果呢?因果也是一个分别对待。所以大家仔细地悟,什么因什么果什么不生灭,这些都是说的一个道理。

那么进一步的话,这里讲到,给阿难开始讲了,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你如果因地发心的时候以生灭心为根本修的这个因,那么你想求到佛果的这个不生不灭是绝没有这个可能的。那我们大家再仔细地对照一下自己,我们一般修因的时候为什么,什么叫做生灭因呢?大家想想什么是生灭因?什么是生灭因?只要你一念有求之心生起来,就是生灭因,只要你一念有求生起来,有求有取就是生灭因。你有求之因怎么能求得无求之果呢?佛果是无求的呀。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当然净土法门例外,那是横超法,那是,当然也不在这个道理之外,为什么呢?它是以这种求到极致的这种求给转成无求的,就一心一意地让你求,最后入到无求中了。所以这里我们从通途上而言,你生灭因就得不到真常果呀,所以这里给阿难说,无有是处

进一步,进一步给大家说,悟这个道理的话,这个进一步我们要知道,虽然是生灭和不生灭相吻合,不能以生灭因求不生灭果,可是我们还要知道,不生灭的这个性全部体现的就在生灭的相中,你把这个还要融合了,否则你虽然自以为是不生灭因,还在生灭因中。只要,就好比说你看,这个虚空在器世间,清水全在浊水中一样,这个虚空你虽然造了一个房子把它隔开了,可是这个虚空还在,房子里房子外还是一个虚空,不是说离开房子里的虚空才有外面的虚空,离开这个浊水,给倒光了盆里的清水才显现,浊水清了,这个浊清了,水就清了。是要悟这个道理。从这个道理上来讲的话,我们再参会一下,莲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就讲过一段话,他说这个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心性。心性就是不生灭的心性,就是如果你对因果深信到极致了,完全是直因直果,一念起因的时候就观照到果,不种生灭因偏颇因恶因,只有善法因出世间因无漏因,那么必然会大明心性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大明心性的人绝不会抛弃因果,这就是大开圆解的悟后的祖师们教导人的时候,一定要让你从因果着手,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生灭的性,就是这个心性,全在生灭的相,在因果相中,依照着因果相入这个不生灭的性,这是一个道理。所以你看嘛,印光祖师后来也说,世出世间所有的事都出不去因果,世出世间所有的理都离不开心性。就这么讲啊,大家好好悟一下。我们再往下继续,你看: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这是讲到什么呢?那么这个因果你需要,相同的这个义理你需要观察明了,那么这里佛就打了一个比喻,好比说什么呢?你看,诸器世间,就是所有的器世间,外在的山河大地,这个物质世间,那么你仔细看看,你看他说,凡可以生灭的造作之法,可作之法就是生灭的造作之法,最终都要归于变坏,要异灭掉,永远长久不了。物质的世界是不是这样子的?那么阿难你现在,你看,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你观察,遍观察这个器世间,凡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一样不是坏灭的?大家也随着观照一下,我们现在的这个器世间到底先生生不息,生一代又一代,地球的这样,社会的发展,哪一样不是最后坏灭了呢?没有一样不是坏灭的。但是你看,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从来没有听过说这个虚空会坏的,虚空会坏谁听过呢?何以故,虚空不是造作之法,始终不坏。这是打了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

这里的阿难,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这个照明就等于说你要搞清楚生灭和不生灭的因心,你发心的时候要弄清楚,千万别搞错了,叫做照明。那么这里的器世间的可作之法,就比喻我们的六识生灭无常,是不可用的,不要依附在六识的眼耳鼻舌身见闻觉知中去修行,不能用这个层面修行,全是生灭。那么这个虚空就比喻说六根中的根性。还记得根性吗?眼根中的这个性不变,耳闻的闻性不变,就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根性,这个根性是常住的,不会坏不会烂。所以这里讲到的其实就隐含说了一个什么法呢?我们修行要称性不著相,要依根不依识。这就是不生灭的因心,依照着我们的根性。

听闻这么多,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你尝试过没有,怎么依这个根性呢?尝试过吗?你现在在听我说,听我说,又我不说了,那么你听的这个功能你能够守得住守不住?这个功能变了没有?从始至终没有变嘛,再次给大家讲。你会不会守着这个功能?就反观,我听声音的这个功能、这个性始终在,如如不动,不停地在,念念都在,你就守着这个。守不住这个了,就到生灭上了;守得住这个,就是不生灭性。始终如一地守,最后必然大开圆解、明心见性,就是不生灭因,那就属于不生灭正因了,开悟了。开悟了你就始终都是不管怎么修都是不生灭修了,这就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看说到这里,这是这一段。

可是呢,我们再往下看,开始讲到这个四大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个不生灭的心呢?因心用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有浊呀,有这个浊乱。那么这个浊乱怎么开始的呢?你看这里为什么讲这个决定义的时候,下面一段又开始讲这个五浊了,讲这个浑浊了,好像有点不连贯。但是我们要知道,前面讲的是说让你这个因心要决定,既然你的这个不生灭因心要决定的话,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地去澄清所有的我们的浊情,凡夫分别的这种浊水,心水是浊的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浊是怎么浊的呢?它不是自己浊的,是从哪儿开始浊的?大家说这个浊是从哪儿生起来的?我们这浑浊分别心,从哪儿?从哪里?从六根而起的呀。眼耳鼻舌身嘛,眼耳鼻舌身意,从六根而起,所以这里才讲到的。

你看开始说,则汝身中,就是说你现在不要向外看了,就锁定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从这儿开始反观。怎么个反观法呢?在你的身里边是四大组成的,这里讲到了,在你这个假合的身中,你看,则汝身中,坚相为地。就是指的说,你的这些肌肉呀筋骨呀等视为地大。润湿为水,润湿的血液呀唾沫呀,身体里面所有的这些液体为水大。暖触为火,你身体的体温为火大。那么动摇为风,你动摇进出的呼吸呀流动性呀为风大。由此四大,你看,由此四缠,由此四大交相缠结,才组成了你这个身体。这是第一个步骤。那么有了身体了就会有什么呢?有根门呀,眼耳鼻舌身意这是等于向外的一个门户一样,有六根出现了,四大组成身体,身体就突然感觉到有六根了。那么由于这个六根的割裂彼此分别,才导致什么呢?导致什么?导致我们本来周遍法界如如不动的这个觉照的根性就被分隔开了,就被分隔开了。记住,这里讲到的随根而用了,就是随根各用了。什么叫做随根各用呢?后面讲到,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随根各用,为视,就是眼只能够看,为听呢,耳只能够闻了。眼用什么看,耳用什么闻呢?闻用什么?还不是用我们这个如来藏妙明觉知的灵性的不动的这个性呀。但是这个性被我们四大搅和得自以为这个身出现了,然后六根门头又开始分别的时候,就把这个本来灵照灵觉的一体周遍的这个性给它割裂开了,感觉有一种错觉,把这个根给一样样地切开了,一大块东西切成六样了。切成六样的时候,我们就一样一样地认知,慢慢地就比如说眼只能看了,耳只能闻了,这是叫做什么呢?这里讲到的为视为听

后面为觉为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为觉就代表了鼻根舌根和身根三种。为什么这里觉就可以代表三种呢?因为有一个特色什么呢?鼻子闻味道,舌根尝食品和身体触外境,一定要合中知。合中知大家明白吗?眼见色叫离中知,就是眼看色的时候,离开了我就可以看得清。耳朵听声音也是离开了可以听得清。只有这个鼻子闻味道,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一定要挨到一起才有感觉,所以叫做合中知,这里用觉就是给代过了,一个觉就代表了鼻舌身三个根。后面的察者,为觉为察,察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第六意根。统共为视为听为察为觉,就等于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给说全了。说全了以后也就是说,这里为什么说四缠分割我们的妙心,就好比器世间分割虚空一样的?整个虚空,可是我们建了这么多的大楼,划了这么多的地界,还有国家的分界,国度,你们国和我们国家的这个分界线,等等这些就好像给把这个整个一体的东西割开了,这里是进行的比喻。

那么这里的地水火风四缠四大,就比喻说这个可作之法,坏灭之法。这个妙觉明心比喻的虚空就是不坏之法。那么在这里妙觉明心的这个虚空,被所有的可作之法,器世间的可作之法给割裂,就等于说,就是这个虚空被可作之法割裂,就等于说这个妙心被我们的四大六根割裂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四大,就是这种四缠六根,终究会变坏,但是这个妙觉明心的这个真心不会变坏,就好比说器世间坏虚空不坏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器世间也不在虚空之外,好比这个四大和六根也不在这个妙心之外是一样的。所以这里一系列都是用比喻的。但是后面讲到的,从始入终,五叠浑浊,是怎么浊的呢?怎么在这个浊上面开始慢慢变浊了?大家想想怎么变浊的?从始入终,我们第一个开始浊的是什么出现呢?

大家想想我们的妙觉明心变现世间诸法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什么?首先出现的是什么?五蕴还记得吗?眼耳鼻舌身意,首先出现的是最后一个,意,妄想嘛,不是无明欲明这个真明的时候妄想出现了里面,首先出现的是意根。意根开始慢慢的六根的感觉,最后出现的是色法,最后变现的是色法。所以我们在破的时候,最先破的是什么呢?是色法开始下手,为什么?它粗显易知嘛。最后了断的是什么呢?才从意根上才能动刀。所以这里讲到的从始入终就是这个意思。最开始是这个识阴开始,从色阴终,识阴开始出现,从色阴开始终,就成了五种浑浊重叠的不清之相,所以这里讲到的,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意识出现,开始慢慢变现色法,最后越来越乱搅成一团,你也不知道哪个先哪个后,自己下意识地活着,本能地生活,不知道这些烦恼这么来的,从始至终。所以这个从始至终有三种看法,最浅的一层我们要理解就是说,从识阴开始从色阴终,所以你看我们修行就是从色法上开始破。为什么《心经》里面讲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才说亦复如是呢?就是色为五蕴之首,开始要修的时候就从色法入手。但是这个妄想变现开始是从识法开始,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开始变现的。所以说变现妄的时候是这么来,那么还原真的时候是那么来,打个倒。

再一个,什么叫做从始入终呢?我们感觉到说从无始以来开始就浊乱了,到现在一直还浊乱,将来到成佛的时候才不浊乱了,所以叫做从始入终。始的时候是第一念无明开始,开始了,浊乱了,一直到我们成佛的时候才停止了,到终了,这叫做从始入终。这是第二层理解。

第三层理解,就是讲到这个不生灭因心的理解了,在这个层面,什么呢?你想无始以来,无始从哪儿来呀?没有一个无始,所以叫做假名为始。什么时候到成佛的那会儿才到了终点究竟呢?有一个终点吗?有始有终皆是生灭呀。所以在不生灭的因心中怎么理解呢?假名为始,假名为终,叫做从始入终,这个本身它就是一个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念念之间无不俱足五叠浑浊之相,这叫从始入终,无始无终,念念都在。一层一层地理解,这样讲大家能跟得上来吗?能够跟得上来就可以。这就叫做,这段话叫做,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讲到的为什么浊乱,就是这么浊乱的。

那为什么要讲浊乱呢?刚开始我们讲到的,不是要讲二种决定义嘛,那么你现在开始决定的就是要以不生灭心为因,才能感不生灭果。那既然有不生灭心为因,那你一定要澄清什么东西,才能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状态,所以这里就是讲的要澄清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要讲浊,就是这个原因。否则就很突兀,说讲着讲着怎么又开始讲浊了?不是讲这个二种决定义,第一义者就是因地与果地都是以不生灭心为因果吗?怎么又开始讲浊乱了?就是要清除了这些才能发不生灭心。那么后面再开始进行了一个总的比喻,你看这里讲到: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这段话是一个总的来比喻这个浊相,比喻什么呢?就好像这里讲到的喻中的清水,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就表我们的纯真的这个妙如来心,涅槃的这个果德从来不染,没有染浊过,所以这里以清作比喻。那么即彼尘土灰沙之伦,这个伦就是指的类别的意思,就是指的说这个尘土呀沙呀灰呀等等这一类,就比喻说四大和六根之类,由它们来障蔽,所以比喻为本质留碍,就是由于它们给障住了,障蔽了我们本来的这个清净心了,一道一道地给划开了,执著分别了,所以这里才叫做本质留碍。那么二体法尔,性不相循,循就是顺的意思,顺着的,顺着它的意思。就是这个二体就是水跟土嘛,水和土一个是清的,一个是有碍的,所以说性不相循,就比喻说这个涅槃的心与四大六根等类是真和妄,是不一样的,本来的涅槃纯真心是真,那么四大六根是妄,所以这里讲到的,二体法尔,性不相循,不是一个东西。

那么这里后边讲到的,有世间人就比喻说阿难和在场的众生,包括我们。取土投水,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就比喻说执著这个妄想,六根的门头,就乱了这个本来的真心了,必将以妄为真,以真为妄,就是把真的当做假的了,妄心了,那么就一定会把假的当做真的。就等于说我们现在执著这个妄想的时候,就把真心给乱了忘了,那么你一定就把这个妄想当做真心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就用这个来做比喻。容貌汩然,就是混乱不定了,所以才名之为浊。我说你的这个心水有五重浊相,也是这个样子的。后面要讲到五浊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汝浊五重亦复如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清净本然的这个心水是湛然无染的,但是怎么起了这五种浊相呢?就是因为这样起的。这是总的用这个比喻来喻我们浊相产生时候的状态。

下面就要开始讲到怎么产生的五浊呢?五浊知道吧,是什么?你看这里书上也有,背得也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但是大家下面一段,下半场开始讲啊,这里讲的五浊是现前的五浊。平常我们讲的五浊,通常讲比如说劫浊呀,就是人寿到了多少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劫浊了,整个这个浊乱,有饥馑呀灾兵呀等等这些劫数出来的时候。讲到命浊的时候,就认为说寿命短促等等这些。讲到烦恼的时候,大家贪嗔痴炽盛。在《楞严经》里面讲的五浊是现前一念清净心体中显现的浊乱,所以要痛快直接得多。那具体怎么样呢?我们休息十分钟,下半场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诸位同修,我们二十七讲下半场。那么下半场的这一段经文是讲到五浊,我们现在不是常称之为五浊恶世嘛。这段经文我们先读下来,再然后逐字给大家进行这个贯解。从阿难开始,一直读到后面的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好。就到这里。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讲到这个世界的生因、相续、业果的时候,讲到说开始世界是怎么来的,然后物质是怎么出现的,人怎么轮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家庭关系是怎么产生的。那么那个脉络呢,就是那个脉线,是从这个第一念的一念中的无明妄因就这么旋转,相对而起,就是那股劲。那么那股劲呢,讲的说就是那股劲开始绕得出现了这么多的状况。这个地方要开始讲的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生的这股劲,自己跟这股劲又过不去,就是这股劲反过来又恼乱我们,浊乱我们,而我们还窥不破认不清这个东西,然后把它妄以为真、投入进去的时候,就是五浊情状了。当然我们一般现在讲到五浊的时候,劫浊见浊烦恼浊,都是从这个具体的、我们现在能够顾及到的这个层面给大家讲一讲,然后策发一下出离心,说一下八苦轮回的恼乱等等,都是从这个层面,就具体的现象上来讲。

这里讲的五浊是从根本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妄想的直指。我们一般直指好像说直指明心见性,本来面目,这里对于妄想也是讲得非常痛快。好,我们来逐条地往下贯一下,大家就会听的说原来如此。

你看第一个讲到劫浊,怎么讲呢?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前面不是讲到了这个浊乱嘛,浊乱以后,我们在这个四大组成的根身中结色成根,地水火风组成了以后,我们就有一个根身了,自己的身体。那么这个自己的身体一旦具足了以后,有我就会有内有外,有我是能见,有外是所见。所有的这个能所对待中,能见以眼为首,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能见,就是统共能感知外在的东西是以眼为首的。那么所有的外在的所见的东西是以什么为先呢?以空为先。我们第一个从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就觉知外在的是我生在这个地方,这个空间中,这个地方这个空间就是一个意思,所以说以空为先。这里就以空与见为劫浊体的代表进行了讲绎,进行了这个阐述。为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见的这个见性与所见的虚空都是周遍十方的。大家发现了没有?你的见,就是你看东西的这个功能,是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呀?是不是?那么你看见外在的整个虚空是不是哪儿哪儿都有呀?它都有周遍。你就不能够分辨出来哪个是空的地界,哪个是见的边涯,你能分得出来吗?以前我在这里好像讲过,哎哟那会儿就是还没讲到这儿我就讲出来了,看来宿世真的跟楞严有缘。

你看我看你们,看这儿,我的眼睛就在这儿,就看到虚空在这儿,好像两个是结合点;我再往远处看,又好像结合点到了那儿。你说这个见到哪儿是个头,空到哪里是个际呢?没有,搅成一团。但是搅成一团的情况下,我们在认知的时候就以为说,我看到哪里了,哎哟我看到这儿了;或者我,哎呀那儿那儿那儿我看不到。你看不到的时候你看到了没有?你看不到的时候其实你还看到了,没有边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真实状态是什么呢?不能够分出什么是空的边涯,见的界畔。但是呢,我们在这里说,如果你但有虚空没有见性的话,那么你除见之外有空吗?你除过我能见空的这个作用之外,你哪里去找一个空呀?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什么是有见无觉呢?如果你只有见性没有虚空的话,那么你这个怎么显现你能见的见性,怎么觉知我看见了?没有外在的东西触发引发呀。

这个就叫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大家要跟上啊,这里这一句话就代表一个义理。那么这里,相织妄成是第一重,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见性和虚空,我一定要见,虚空一定要给我见,又找不着我在哪儿见,它在哪儿给我见,结果还就莫名其妙地绵密地就跟织网一样,就把它搅在一块儿,成了不分之相了。你看我们是不是现在搅在一团了?成了这个不分,这股劲拧巴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浑浊就现前了,这个真性就隐藏了。妄成一体的时候众生不知道。众生不知道,我们突然就会想的说,哎哟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当你一念世界形成的时候你不知道,说我就要知道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给我知道,两股劲混为一团,就这股劲就妄起来一个说这个世界怎么形成的,就给它定位说有劫,就是这个劫,劫初之相。好像这个世界最初一定要有一个形成的根源,就一定有这么一个定位,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时候就叫做劫浊。

非常抽象,大家理解。劫浊是什么呢?就是你当下的感觉,这个时空感觉怎么出现的。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这股劲儿,当我们认知的时候,它就叫做劫浊。所以这里刚才也特别给大家讲到了,其他的经典里面讲到劫浊的时候,就是已经讲到它的枝末了,比如表达说,人寿百岁的时候就进入劫浊了。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只要你以空和见相绑在一起,结色成根,见相二分具足的时候就进入劫浊了。本来一念的心体,那么你突然开始有一个能所对待,然后又认为色法组成的自己的是根身,外在的是器界。那么当你的根身想了知外在的器界,想弄明白一切的时候,就把这股劲引发成这个状态了,劫浊就开始了,就在一念心体中,这就代表劫浊。

所以说在一般的经典里面讲到这个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时候,都是称之为能浊。比如说见解上的浊乱,对吧,众生的烦恼,然后这个众生的出现、轮回,然后命的短促,等等这些状态呈现了一个不好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才叫做浊乱的年代。所以这四种叫做能浊,就是能把这个东西给搞浊。那么这个劫浊是被这些东西给搞浊的,好像是这么样。但是大家知道,这本经里面讲到的,劫浊为能浊,我们的本来纯真心体被浊了。是从这个角度,劫浊是属于能浊,就是能祸害的状态。从我们一般来理解是劫浊是被祸害的,就是好不容易这么一个时代,我们说劫浊嘛,但是有这么多的浊乱让它浊了。我不知道我讲的这个层面你们分别开来了没有,这是通常和本经的不同之处,一样的名词,两样的概念。

那么这个劫浊是以什么而有的呢?五蕴里边以什么而有的?劫浊是以什么而有的?以什么法?色法呀,所以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第一个就破的劫浊。因为你有色法,有四大为我,四大,外四大,内四大为我根身,外四大为器界,那么就是色法把妙明觉性给扰乱了,就是这个色法给浊的,所以这个劫浊是以色法为根本。十方世界开始讲的就是空见不分,显明易知。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个色阴,破掉的话就超越了劫浊。超越劫浊会出现什么情形呢?大家想想,一旦色法被你破掉的时候,就等于说色法物质的障碍性被你盘活了。如果你修行的禅定功夫破掉色阴以后,就想阴开始,就那个时候你想什么就来什么,想见佛就来佛,想见净土就见净土,后边的五十种阴魔就会讲。所以你想想,自己这个修行路可怕不可怕?越修得深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乱掉了,就魔掉了。色阴破掉就是如此境界,你想受想行识破掉那才叫究竟无碍,究竟成照见五蕴皆空嘛。所以你全空不掉的时候,你空掉一半的时候最可怕了,一不小心就认错路了。那么始终你要守着说,五浊,这一个劫浊是从色法来的,依色法而建的。

那么再往下看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到了这个劫浊产生了以后,不是已经概念有了嘛,我,外在的世界,那么你就以现在的根身,这个根身你怎么以为的呢?就是你怎么以为这是你的呢?你自己,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汝身现抟四大,抟就是等于说我们说和面一样,你就在那揉搓呀,莫名其妙地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揉成一团,揉成一团的时候,地水火风假合的这个揉成一团,你就认为说,哎呀真的成了我了,本来就是一团四大,结果你把这个四大就当做我了。有了这个原本妙觉明心,这个劲儿,就是明白的这个劲儿,就慢慢地还在明白,但是明白明白不断地明白,就成了正明白明白成错明白,就把这个四大的根身以为是我了,还是用的那个觉。大家现在感觉一下,是不是你觉得有我的?这个觉是在的,但是错在这个四大抟成的肉身上,就以为是我了,就开始出现错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了根身,就是我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见闻觉知,因为我的主观能动开始发生了,我可以见,可以闻,可以觉,可以知嘛。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就出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壅令留碍,水火风土,什么意思呢?从而就,壅就是塞住了,把你这个本觉的真如妙觉明心就给堵上了。堵上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把它给蒙上了堵上了,二一个是把它给分割割裂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留碍之相,你看,壅令留碍,就成了留碍之相,好比见不能超出色法了,闻不能超出声音了,你见绝对见不到声音,闻只能,这个声音只能用耳闻了。但是我们现在大家仔细地作意一下,真正的声音难道眼睛没感觉吗?你仔细问,仔细感觉一下,有没有呀?如果你把它打成一团的时候,就有感觉,如果你要割裂分开的话,就浑然不知了。但是不要忘了,这都是我们以为是不知,其实它是同时并起的,但是我们以为不知。以为不知就真的不知,一说声音,就觉得在这儿进来的,一看色法,就觉得是从这儿一目了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错了。那么这样的话,这种地水火风,这里讲到的水火风土,本来是无情之物,它是无情的,就被我们的见闻觉知给旋转起来了,就跟给搅和得动起来了,见闻觉知它天天要折腾,它要感觉,不断地感觉,就把这个无情之物自以为有了感觉了,你看这里讲到的,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在这种情况下,被它旋转得慢慢就树立成一个,真的好像一个有知有觉的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它有知有觉,外边的东西无知无觉,又被我有知有觉的再知再觉,那么自然而然绵密交织,你就搅在一起,成了不分之相了,分不清楚了,分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了,这就叫做浑浊真性了。不分真相,浑浊真性,这就叫做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见浊是依什么而立的呢?依我们的身见。五种邪见里面第一种见不是叫做身见嘛,只要你有了色身是我的这个见解,这个下意识的感觉,那么这个浊就出现了,第二重,见浊。所以说这里讲到,一般其他的经里面讲到见浊的时候,都是说什么身见呀边见呀邪见呀戒禁取见呀等等这些,那么现在只要是见闻觉知与地水火风相织为体,真性被蒙蔽了,就是见浊。见浊依什么而有的呢?依五蕴里面的什么?依什么?对,受。由见闻觉知与四大地水火风交织成六根的受用,就是领纳诸境,所以有种种的受,这就叫见浊,见解上的浊乱。

好,再往下看烦恼浊,层层递进。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识取现在;第三个,你会诵习未来。这里讲到的这个诵习就是指的思忆预习的意思,就是在设想将来的等等状况,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里讲到的,又汝心中忆识诵习。为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呢?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开始,六妄识心中有了这个动作了,这个小动作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六识之性,就是你的妄想出现了以后,就会依托在六根门头。你的这个六种妄识怎么在哪儿体现呢?就依附在,就跟嫁给眼耳鼻舌身意了,在这儿体现了,到他们家去过日子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而发了六种虚妄知见,六种虚妄知见就是见闻觉知,刚才讲的,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里叫做,你看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妙的词,大家看到了吗?性发知见,容现六尘,什么意思呢?本来的这个妙真如性,就被你弄成见闻觉知的一种支离破碎的这种错觉了,在这种情况下,容现六尘是什么呢?六识的这个容颜呀,也就是说六识长的什么样子的?六识长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哪有六识长什么样子?它在哪里体现的?在六尘上体现的。

色法被你的眼见了,就成了眼识了,就是这个样子。声尘被你的耳听了,就成了耳识了,就长的这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就是说六识的这个妄想外托六尘而现,但是它离开尘就没有识的相状了,这个识相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状态的,一定是依附在外在的六尘上,而且也依附在内根上,你离开内根的话它没有觉性,内外相依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它的容颜就依托显现在这个境界中了。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大家你看佛讲得多妙,翻译者又翻译得多精准呀。容现六尘,当时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看注解,这什么意思?容现,包里边了吗还是怎么?叫容现六尘。

后来才发现,是这个六识之容颜一样,打了个比方,就显现在六根和六尘之中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烦恼,为什么呢?你领纳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呀?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呀,这些想相中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所以这里叫烦恼浊是依想阴而立的,色受想行识的第三个,依想阴而立,而立起来的烦恼浊。为什么呢?依着六根对六尘而有了六种想了。色受想,这是第三种,烦恼浊。,忆就是追忆过去,识就是识取现在,诵习就是预设未来。由于等等的这些心念出现了大家跟死这个经文,不要走神。就是说这个根身既然出现了以后,那么妄想就会滋生了,自然会有妄想。所以这里讲到了说又汝心中,就是说在你的这个六识的妄心中,下一个会出现什么状态呢?第一个,一定会常常会追忆过去,是吧;第二个,你会

我们再看第四种,众生浊是怎么个说法呢?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大家来看,你看,一旦有了想法,就是有了六识,一种识心显现的时候,它一定会出现一个什么状态呢?会怎么样?识,有识有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我们常不是说,你心里这会儿有什么想法,你说一说。那么这个想法会有什么状态呢?会什么?我看谁能说到点儿上,会什么?这个念头怎么生起来的嘛,会有生有灭呀。你看这里不是讲到了嘛,又汝朝夕生灭不停,就是说的我们的识心呀,意识,心念,所有这个起心动念一定是生灭的。在这儿你看,朝夕生灭不停,就比喻说狂荡不停,歇不下来。你看这个一弹指多少刹那,一刹那多少生灭,真是快得速度快极了,所以这里的众生浊就是依行,色受想,依照行而建立的,迁流变化,念念不停。那么这里讲到的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业,所以讲到的说生灭不停。生灭不停是怎么一个生灭不停呢?怎么个生灭不停呢?就是这股劲怎么把它拼出来的呢?

第一个,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我们的第六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能的这些妄想颠倒,每天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什么样呢?流连三界,不想出去,觉得这个世界花花绿绿多么美好呀,不想走,觉得呆在这儿挺好,很正常。本能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天生的知见,本能的知见。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就是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个死样子,舍不得走,就要留在这儿。生在这儿以后就,你看我们说,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下面一句我不说了,因为有点反动。我们不能离开,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确实这样的。但是从三界来讲的话,我们就觉得,投胎这一世在这儿,下一世还在这儿,生生世世在这儿,舍不得走,知见留于世间,想留在这儿。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运就是你的业力,你所造的业力生住异灭四相更迭,那么这个由不得你,你想留在这儿,可是业运迁于国土,就是说你不想死呀。你不想死,可是人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异灭,就是成住坏空的,你不想死,它非要死,而且死的时候,从这儿死生在那儿,从那儿死生在这儿,改形换报,改我们的形状,换我们的果报。所以这里讲到的,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你想留在这儿,它就要你死,你不想死,它一定死,所以它就让你不留在这儿,这样的话这股劲从朝至夕妄念,贪生怕死,相续不停。众生贪生怕死的知见,每次想留在这个世间,可是业力运行,催促着我们凡夫又做不了主,每次去投胎转世。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知见想留,留在这儿,就好像一个,我们说经纬相交嘛,对吧,想留就像一个经一样是竖的,必须去死就像一个横的一样是纬,纵横交错就叫经纬相织,就妄成诸趣,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种种众生相出现了,这个就叫做什么呢?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众生浊怎么立起来的呢?就是依照行阴而立的。色受想行识,前面既然有了世界,有了世界就有身心,有了身心世界,既然具备了,那么你的心念自然有生灭,念念迁流变化,就是行阴,所以这个五浊中的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行阴。

大家这样一听说,阿弥陀佛呀!原来天天活着这股劲就是由于纵横交错绑定你出不来,自己把自己绑定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我一定要留在这儿,是自己觉得呀,其实从来都留在这儿,没有走过。自己又觉得说,我被迫一定要去到那儿,其实从来没有去到那儿,还在这儿。但是就在你自己觉得这种,我一定要留在这儿,跟自己一定被迫去到那儿的这种无奈中,不断地打仗,打仗打仗打仗,众生浊就出现了。一切都如幻如化,尽管我们现在觉得我的主体主观能动如此的有把握。什么能把握呢?就是因为你想把握,结果它又不由你把握,想把握和不由把握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众生浊。

最后是什么呢?就是命浊了。大家再来看,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命浊?就说你们,你看佛的口气,说汝等,你等的这个见闻觉知的这个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它本来是没有不同的体性的,它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朗朗相照的觉性。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就因为,你看,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就是外在的尘境,外在的尘境不断地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状态,有时候是明的和暗的,有时候是动的和静的,有时候是离的是合的,有时候是生的是灭的,等等这些尘境呢,它给你显现一样,你就被它牵走一样,所以说本来是一样一样的,就真的被它隔成一样一样了。

前面一样一样是一个一样的,后面的一样一样是被隔成一样的,这样的话就怎么样呢?被这个外在的尘境给有隔成碍了,障碍的碍。有隔成碍了以后我们不能超越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觉得就只能这样了,那么就真的你超越不了这样了。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还是讲的,色唯可以见,声唯可以听。这就讲的说,众尘隔越。在这种情况下,无状异生,本来没有这个隔,那么你就自己跟自己较劲,突然间生出来六境的差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差别相。那么这六种差别相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性中相知,就是从性上而言,它都能相互知道,本来就是一个呀,一旦你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了以后,完全就可以说耳朵就可以见色听声尝味。这是从性上而言,本来就是相知的。可是论用,就是从相上来讲,彼此相背了,能见的就不能闻了,能闻的就不能见了,所以这里叫做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为什么后面讲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的时候,大家都会知道说这里讲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虚云老和尚最提倡的就是《楞严经》从后解前,从前解后,一本《楞严经》就可以互相做注解了。后面的观音菩萨就修这个耳根圆通,就修着修着,因为本来是六种嘛,被割裂开了,他就锁定耳根不断地修不断地修,最后突然间打通了,就耳根互用了,就是一个根可以用六个,就是六个识的作用,完全打通了。所以你看他在里边讲到的说,突然超出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所有这个什么,经文里边讲到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本来从性中是一个,从用中就成了六个,这样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大家反观一下,我们现在能搞清楚这个闻性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吗?你说一个,为什么你不能眼睛闻呢?弄不清楚了,搞混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同异失准,同和异失去一定的准距了,你说它言同言异已经都不能为准了。你说它是一个,明明现在是六个呀?你说它是六个呢,仔细一反观,却原来是一个。这样的话就是密密绵绵的相织,就像织网一样又织成一个浑浊之体,这就是命浊。我们的命根就是这么存在的,就是每天靠外在的外境滋养,又真的有个我的感觉,殊不知这所有的感觉就是这个本来之觉。这个浊是以识因而建立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命根不是为众生的总报嘛,所以说六种和合隔而不通,那就是障碍到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色身被这个四大的生命给阻隔住了,所以法身显现不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好,再提醒大家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浊呢?因为我们要有两种决定义,第一种决定义就是先开始要发不生灭的因,才能感不生灭的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生灭呢?被什么障碍住了?被这一堆浊乱给障碍住了,所以用了这么大的篇幅讲五浊。要不然你听着听着,觉得这走到哪儿了都不知道,回头路都找不着了。这是讲到了五浊了。

最后你看,下面这一段就开始了。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你看这个对照的多好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又回到原来的主题了,说你现在想要在见闻觉知的这个分别的状态中,就是你想要在生灭的状态中,怎么样呢?契于如来常乐我净,就是以契合于如来所得的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这里讲到的常乐我净就代表涅槃,涅槃是常住不坏的,是究竟超越了苦乐之乐的大乐,是真我,永远都是涅槃是真如法界,那么是清净无染,周遍常寂光的,所以它具足了这四种德,叫做涅槃四德。这里用这个代表涅槃,无住涅槃。就是你想现在在你见闻觉知的生灭的这个初步心中。就想远契,大家要听明白什么叫做远契。我们现在一般就是挨上了,比如说握手,两个人一握手,这就说哎呀,非常跟你特别有缘,相契。这叫做近契,不叫做远契。什么叫远契呢?我看到那个终点了,现在我这里有好多起点,那么我就循着那个终点我现在选择起点,一定要直通那个终点而不是其他的岔路,这叫做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你看,其实表明就是什么呢?以因地而趣果觉,是直通的,不能出错。因地一定要在生灭中觅到它的不生灭性,才能在果地证到它的不生灭性,而在生灭中证它的不生灭性。这个讲起来是非常微妙又很难听懂。能听得懂吗?远契就是说悬在那儿,就是两个人悬在异地,但是一定要相契合,也就是说你开始种种子迈步的时候,跟终点在同一条轨道上,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就是以这个生灭的因,生灭中觅这个不生灭的因心,而远契这个不生灭的果德,以因同果。说你想这样的话,这是前提,阿难如果你想这样的话,你应该怎么样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你应当先抉择死生的根本。你的根本是什么呢?生死,为什么有生死呢?就因为有生灭,生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灭。那么你就要依照这个不生,在这个生死中依照这个不生不灭的圆湛性,必能成就,这叫做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就是你只有依着这个根性中不生不灭,守着这个,才将来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果德,除去这条路别无他路。这是这个意思。

下面再继续进行,什么意思呢?你看,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大家听明白,这就是教给你们方法了。你们现在我们都在生灭中,那么怎么去在生灭中去把握这个不生灭呢?

首先这里,以湛旋其虚妄灭生。那么我们首先知道,虚妄灭生就是我们说的现在的这个妄想嘛,神识,所有的这个妄识,生灭的这个现前境界。怎么样收拾这个境界,去从这个境界中把握不生灭,怎么样呢?以湛旋,一个湛一个旋,大家要听明白。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大家都在六根性中、都在生灭中嘛,那么你要在这个生灭中,在众生位置上我们永远带有妄知妄见的生灭性,你怎么从这个浊乱的五浊的生灭性中,怎么去着手去找那个、抓住那个不生灭的因呢?怎么呢?首先第一个,湛。湛是什么意思?湛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动。五浊是在动呀,那么你这里湛就是不动,只需要你不动。你不要以为说在这里到处去找,我要把握住说哪儿找出来一种生灭。首先你要不动,眼不被色动,耳不被声动,你不要动。不要动了以后才能够有机会旋起,旋是什么意思?就是旋转,你不被它转,你就能转它。所以说这里讲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湛,在这里不动,守着这个不动,就能够旋转五浊的虚妄生灭。就这么简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给大家说的,恒守这个不动。五浊虽然这么浊乱,不断地起伏,在生灭的幻相中你不要被它转,你要不动。为什么?又讲到妙湛总持不动尊,你看始终在说了前面,就叫这里的湛。只有湛你才有办法转它,旋转就是旋转那个虚妄的境界,要不然你就被虚妄的境界旋转了。这就叫不生灭因心。所以大家要听明白了,湛就是功夫,旋就是效应。只有你有了功夫了,你才能够把它给旋了,不是它把你旋了乎乎的。

这里要听明白啊。如果说能够久湛不动,才能够旋转这个虚妄的生灭心,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虚妄的生灭,你看前面讲到说,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就是讲的这个湛和旋的意思。前面的一段里面我们刚才讲到的,不是说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嘛,出现了这句话。什么叫做生死根本呢?他说反了,他这儿说的是死生根本,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前面讲到的,还在攀缘,而不自在。那么不断的所有这些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权宗呀等等,都不能了达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心,都在错乱地修习,每天都在错乱地修习,所以不能成无上菩提。那么这里就讲到的要破这个妄,见这个真,这个妄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明白了这个生死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识,妄识,那么就要决定舍去不用它,就叫做应当先择死生根本,发现了这是死生根本的识,不用,不要被外面的色转声转。什么叫作依不生灭呢?就是这个根中所具的不生不灭、周遍圆满、湛然常住的如来藏性,这已经我们一路走来始终在讲这个。

你只要依着这个不断地显现,十番显见里面就显了这个根性,那么你就知道说,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等等每天都在日用中,他不知道,那我们现在就要抉择明白,决定要用这个根,而取来用不生灭因心。用根不用识,就是这里讲到的,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好,我们再跳一下,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你才铁定了能够守得住这个湛性,你然后才有可能能够修证成后来佛的圆满的大涅槃果地,这个果觉里,以因地心来相应这个果地觉。这就是给我们指了一条路,就这么个诀窍。那么这个诀窍在具体的修证过程中。大家再往下看,又比方,比了一个比喻。你看。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那么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虽然你湛得久了,湛然不动得久了,可以旋转它,五浊,但问题是什么呢?你只能伏不能断,这两个词大家要听明白。一个叫伏,就是伏在那儿,把它悬在那儿了,不能让它转你了,伏在那儿了;但你还并没有断,暂时伏了这个二障的现行,所以你还没有断。这里讲到的说,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就是说你在这个本来妙明不生不灭的因地心中先伏在那儿,然后慢慢地再去断。因为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做然后,然后再慢慢地去什么呢,再去断这个种子,先伏现行,再去断这个种子,才可以叫做圆成果地修证,否则还不叫究竟圆满。你只能湛只能旋转的时候,并不说明你就能断。这是一个事修的过程,具体的过程下面还有一段比喻。

说白了,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你首先要开悟。你开悟了以后,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湛性现前了,然后就等于说你把这些烦恼就伏在那儿了,等于说你已经把它收拾得关起来了。你要是关不起来它,它就天天收拾你呀,它把着你,它要砍你,它要杀你,它要害你。那么你现在先把它给关在那儿以后,再一个一个地收拾,最后把它们全收拾了。所以叫做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你首先得把它们绑在那儿,就等于说你明心见性开悟了以后,这个湛性现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说,前面的这个不可坏的虚空你已经完全掌握到了。那么在这个虚空里边的所有的,掌握的所有的这个起作之法无非都在你虚空的控制之中了,那么你把虚空掌握了,任何一法能得离开虚空吗?你就以这个虚空的不坏,来慢慢地收拾那些幻相上的坏,一个一个治好,整个就不坏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具体可能大家听这个次第的时候还是比较模糊,下面的这一段比喻能够把这个次第讲得非常清楚,跟大家说一下。你看这里讲到的。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是第一个步骤。第二个,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两个步骤,一个是伏,一个是断。那么这里讲的我们就要把它这个,这段话先给大家贯一下,就是等于说,好比说我们要澄清这个污浊的水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污浊的水放在一个容器中,是不是,而且这个容器还不能动了,如果你老动的话,这个浑浊是治不了的。放在这个静止的容器中,静得久而久之以后,这个沙土,就是这个浑浊水里面的沙子和土,自然而然就会下沉,下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这个清水就现前了,这里讲到的,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那么这个层面就叫作初伏客尘烦恼。后面是什么呢?慢慢的你把这个沉淀在容器底面的泥沙全给它捞出来,去除干净,就剩下什么呢?只剩下清水了,就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就是这么两个步骤,用这个来比喻的。这一段呢,藕益大师在讲解的时候进行了次第讲解,我们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我们就心里比较明白了。

怎么样一个比喻呢?这里边以把土给投入到水中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前边讲的所有的这种五浊的浊相,就等于说本来是清水,投土入水了。那么现在还要把这个浊水给它澄清,比喻什么呢?我们现在还原的修因证果之相,我们要修证圆满,要得本来面目。这是一个前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里讲到的静器,你看这里不是说到这个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嘛。这个静器比喻什么呢?就比喻我们那个本来就不生不灭的圆湛之性,如来藏性。因为这个安静的盛水的这个器有变过吗?从来没有变过,就是这个样子的,就好比说这个浑浊的,不管是澄清和浑浊搅在一起的水,一定要在这个静器中才能够见到它的清水,最后能够把它这个水完全给清澈了。就打比喻,好比说我们现在先要破这个五阴所感来的五浊,就一定要从这个五阴五浊乃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从这个上面来见这个如来藏性。不是离开这个静器别有清水,能清得了吗?没有静器怎么清水呢?

就是在器里面的这个水来进行清,不是离开这个浊水别有清水,也就是不是离开五阴呀阴入处界别有如来藏,所以这里比喻的静器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后面讲到说深静不动,你看,就等于说这个浊水灌到这个容器里边的时候,这个容器是深静不动的。比如我们每个人的反观,反观你的这个闻性见性,慢慢久而久之,观行的功夫深了,就等于说深静不动了。深静不动必然会出现一个效果是什么呢?沙土自沉。什么叫做沙和土呢?沙和土就是我们的见分和相分,见分和相分不再相互成就相互认知了。我能见你,你为我所见,这就是交织在一起,有妄想了嘛。见相二分脱落了以后,就等于把这个烦恼给什么呢,圆伏烦恼,就是这里讲到的,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到了这个层面了,这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突破,算是一个里程碑,但是绝没有到顶。

怎么到顶呢?大家再往下看。清水现前以后,就是等于初伏了客尘烦恼,就等于说断了我们界内、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三界内,而没有断三界外的无明烦恼,只是把它伏在那儿了,所以这里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后面的一句,去泥纯水,这就等于说我们修行呀,证到阿罗汉果,了了生死,出去三界外,回心向大修这个大乘佛法,四十二品里面做菩萨去修六度万行,每一品断一品无明,一共有四十二位,断四十二品烦恼,最后才能够究竟断尽,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这都到了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就是才修成就了,你才能歇了。到这个时候你不需要信解行证了,只需要分身散影度众生了。但是分身散影度众生怎么个度法呢?我们还要见到最后一句,可有意思了,这段话非常紧凑。

你看,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大家看到了吧?就是说你以为说,从因地的不生灭修到果觉的不生灭的时候,一直在不生灭,就在生灭中修不生灭,而且修成不生灭,绝对不生灭了以后,还得回到生灭中去变现。但是变现的时候已经不为烦恼了,不当真了,不痛苦了,不逼迫了。所以你看这里这一系列的修证,先自利修证,再度众生,在度众生的时候又助大家去修证,就始终大做佛事。所以这里的这一段我们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一句话,明相精纯之后就是说,指的这个清明之相我们修精纯了以后,再不管如何搅动都不会再出现浊乱了,都不会浑浊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明湛然圆满的这个如来藏性也是这样子的,只要佛证得无上涅槃道果了以后,哪怕他再入到生死苦海里边,在一切身土里边变现自在,但是他再也不为烦恼所缚了,他所有的变现都始终是涅槃的清净妙德的体现了,住到里边了,始终大涅槃了。行空不证,涉有无著了,不止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不断地就在度众生。在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住大涅槃,这才是真正的涅槃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边你看,一切变现不复为烦恼了,就是你以不生灭的因地心见到不生灭的果地,证到这个以后住到里面,那么就任他生灭,你随便去生灭中,再不会生灭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一句话就是等于说,佛证到这个究竟圆满的果位以后,虽然再回到九界,同流九界,再到九法界中变现一切,也许是善的,也许是恶的,也许是有漏的,也许是无漏的,整个反正再去变现整个的这些五阴诸法。还是色受想行识,你不要忘了,不在色受想行识中他没办法体现。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中,可是这会儿已经不叫我们的这个真实五阴了,叫做法性五阴了,他用到的都是法性五阴,就是巧用。有一个法门叫做性恶法门,这是天台教下的独创。什么叫做性恶呢?他表达众生和佛的差别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说众生虽然跟佛平等,为什么众生能成佛呢?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众生,但是我们的性善在,记住不是善性,是性善,所以由于性善,毕竟能成佛,本来就是佛。虽然佛已经成佛了,但是他凭什么度众生,还打成一片到众生这个苦海中来呢?他虽然证到佛果,但是他的性恶在。记住啊,不是恶性,不要搞错了,是性恶,先是性才是恶,就是法性五阴。五阴来讲刚才我们讲了,不是能够立五浊嘛,浊乱我们众生的这个心性嘛,结果它这里成了法性五阴,就是性恶法门,虽然是五阴,但是他是见的性,法性,虽然是法性,它不妨碍他还是入到五阴中,所以这就叫性恶法门。巧用这个性恶,所以到了众生里边,虽然这个,众生虽然是众生,性善在,他佛虽然是佛,性恶在,到了众生里边,巧把尘劳做佛事,就是这个意思。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每一个佛事都跟涅槃清净的妙德是相吻合的,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的。好,今天我们的功德也圆满妙德了。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