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各位楞严同修道友们,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凡事都是一步一步地来,包括我们修行也是。从理上来讲,大家明了了学习一遍,在事上来讲,还得日积月累地去修,正所谓理上可以顿悟,事上还要渐修,就是从行为上。所以说也不知道大家听这个楞严法义听得怎么样。能听得怎么样啊?怎么个好法呀我也不知道。真的高兴。如来密因首楞严大定里面没有高兴不高兴,高兴也不对,不高兴也不对。确确实实,其实也不是说我讲得有多么的好,引人入胜,也不是说诸位就是比别人也听得多么的对,高兴。一切皆是什么呢?因缘,就是因缘,因缘在,我们就非常的相应,一次又一次地往前走,一块儿来学来修。因缘不在了,那就是可能咱们就讲圆满了。那就再进行下一次的因缘,反正是一辈子就是因和缘的碰撞,不断地现行,仅此而已。那么如果我说我们把这个《楞严经》学习来比作成佛之道的话,在此之前上两大段的经文,就是征心和显见。这个确确实实由于智慧不够,我在备课的时候都非常的艰辛,这就是没有熏习的够。那么讲完了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可以说是见道,记住我们在讲见道、修道和证道,基本上是这三大块。那么见道里面的主干部分我们已经差不多学习完了,这些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功德圆满了。因为征心和显见这两部分来讲,基本上《楞严经》,一般学习楞严,特别是禅宗里的这些师父大德们,就是最看重的就是这两个部分,因为它直接接地气往开挑。那么今天我们宣讲的部分恰恰是点睛之笔,就是见道部分的最后一个结尾总结。前面都属于带妄显真,就是上次给大家讲的,虽然是无限度地接近,可是它还是一个,这是一个怎么说呢,平行,没有进入。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叫做剖妄出真,解剖的剖,就是剖开这个妄想到底怎么个妄想,把妄想窥破,真性就现前,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内容。所以今天的内容呢,但是它很一目了然,但是我们在领悟上面,大家还得微细处仔细琢磨琢磨。首先我们来看经文,大家拿起,阿难白佛言这里,一直读到众生同分妄见。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好,这段话里边,我们一会儿听的时候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微密观照”,二一个是“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再就是说这两种妄见,“别业妄见”、“同分妄见”。我们来一起看。还记得前面十番显见的时候,讲到最后的时候落了一个尾巴,就是讲到见性只讲了什么呢?非自然非因缘,还记得那个内容吗?非自然非因缘佛已经说明破斥,但是就这个和合与不和合,佛没有并把它拿出来细讲。本该是怎么样呢,你明白了非因缘非自然,那么和合不和合同属戏论,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派的,以点带面、亦复如是就可以了,所以这里佛没有讲。阿难他就开不了这个窍,不能够例同,就是打比方举一反三,他就,说到这里,那儿说了这儿没说,他就搞不清楚了,所以还是不明白这个,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大家想,你有一个和合和不和合,那就说明你,怎么讲呢,没有悟到如来藏的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还记得这个道理吗?在这个道理里边,哪里有一个因缘不因缘,自然不自然,都没有。和合不和合,非和合这个也同样是一种戏论。可是阿难这里又到这个地方他不明白这个随缘和不变、不变随缘的这个永恒之义,何况世尊后面又讲到“见见非见”。还记得这句话吗?“见见非见”,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那么这样的表达更加增重了他心中的迷闷了,你看,又受不了了,越想越不对了,这里讲到唯愿佛陀弘慈施大慧目。你看,布施他这个慧眼,大智慧的这个正眼嘛,眼藏嘛,我们常说眼藏。也就是布施他这个指月之指,令见所指之月。开示我等不悟众生,令这个本觉真心尽早复明。你看,“觉心明净”,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又开始哭鼻子了,“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等着如来讲呢。那么这个时候呢,“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这里有一个“大陀罗尼”看到了吗?这是一句。第二个,“诸三摩提”,二一句。第三个,“妙修行路”。

那么这个时候要敷演大陀罗尼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听过这个词,也在经文里面常读,甚至有的经在经题里面就是有陀罗尼经。什么叫做陀罗尼呢?一般我们往往陀罗尼误会,有一种比较狭隘的理解是什么呢,就是说一定是咒,对吧。基本上我们在,确确实实这个没错,但是这里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显现,一种恒常不变之永恒之定,三昧,陀罗尼门呀,陀罗尼门就是入三昧之门。所以说持咒它也是为了显现,我们持密咒,身口意三业执持这个咒法也是为了显现这种陀罗尼境。所以说在这个汉语里边,把陀罗尼翻译为叫做总持。这个总的来说的总,执持名号的持,总持法,意思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就以一法持一切法,以一义持一切义。我就又想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咒语,一句名号就是一个咒语,最短的咒语。那么这里大陀罗尼就是整个法界的大总相,所有法门的根本。大家听这个法义的时候,你还会联想到咱们上个学期开始初讲的时候讲的那个首楞严吗,还讲如来密因吗,就是所有的就是在描绘这个总持根本法之大定,大陀罗尼,又要讲这个。为什么这里讲一个,我们先透露个消息,就是因为后面的开始这个剖妄显真以后呢,再后面我们讲的经文,从下一星期开始讲什么呢?讲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整个其实就是我们所有凡夫每天的生活状态感觉法界,佛门里面叫做十八界,我们说俗了就是我们活着的感觉,我们所经的所见的,说外在的世界来讲,它就是明暗色空,一一所有的万法都是什么呢,都是如来藏的显现,也是以如来藏为本体,都是我们不断地给大家一路讲来什么叫做性。万法都是性的显现,都是性的本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叫做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呢?一法就是万法的代表,上次给大家讲阿弥陀佛,这就叫大陀罗尼。我不知道诸位如果你参加过我们常说的佛事活动,大家参加过吗?有放焰口有吗?放焰口看到啊,我这也没有香,刚才拈香的时候。这个大主法的这个上座金刚法师,那么拈一瓣香在这说,说此一瓣香不从天降,岂属地生,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可能你们有些不知道听过这样的话吗,就这瓣香你说它是从天降还是从地生,就这一瓣香,就一个小木棍。或者我们上香的时候拈一炷香,为什么说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为什么说这个炉香乍热法界蒙熏呢?这里还说,夺山河之秀丽,超日月之光华。就是这些法义,非常优美的文字,这是苏东坡写的瑜伽焰口嘛。那在里边他就说,就这一瓣香,收来在一微尘,散去普熏法界,就这一个法,就是这里拈一块香,就拈起来一支香,就可以代表整个大陀罗尼,能理解吧,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焰口里边真的名词非常优美,他说到说这个尘尘刹刹尽圆融,万别千差一贯通。又说这个拈起珊瑚枝上月,光明炯炯照无穷。都是讲的这个现前的这个定境,万法的本来,围绕这个说一千道一万,一部《楞严经》就围绕这个,就让你见这个、修这个、证这个。但是它的这个操作上面来讲,跟一般的不一样,我们下面要讲,所以这里叫做陀罗尼。如果讲到你这看万法都是一个大陀罗尼总持法门。那我们大家在座的设想一下,假如果说我们开悟了,你现在咵地开悟了啊,如果你悟了,你就假装一下吧,如果悟了,悟后的话有改变什么吗?有改变吗?没有改变他算什么开悟呀,明明前头没有开后面有开了呀,可是开悟以后还是这个,依然是这个,那到底这是悟还是没悟呢,现前一切万法依然如故,本来面目。那我们所做的改变在哪里呢?这也是说不得,反正从来如此,必定如此,你就悟去吧。一般的陀罗尼呢,有多字陀罗尼,有少字陀罗尼,有一字陀罗尼。多字陀罗尼比如后面我们的《楞严神咒》,或者说有《百字明》等等这些,这是字数多嘛。少字的话就比如说,《大悲咒》这也算多字了,少字的就是比如说《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心咒》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少字的,几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一字陀罗尼,我们都看这口字过来是什么呢,牛,那叫吽,有时候读唵嘛呢叭咪吽,吽也是一个一字,或者说唵,口字过来个奄,这也是一字陀罗尼这叫。那么这里佛要给阿难敷演大陀罗尼都不属于这几种陀罗尼,属于什么陀罗尼呢?属于无字陀罗尼,就没有字的,无字,一切法之根本,没有一个字。大家领会这个,什么叫无字而是陀罗尼,万法的根本都不消说,不能说,它就是。从这个依照。

如果我们依照着《楞严经》来理解这个大陀罗尼的话,从因来讲就是如来密因,我们在经题的时候给大家讲,就是众生本具的这个不生灭的这个性,如来密因。从果上来讲就是得了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可以总持百千三昧,所有的三昧汇总处就是首楞严,究竟坚固嘛。从因果合起来讲,就是我们自性天然本具的这个大定大总持。这就是佛又将敷演这个大陀罗尼。大家认真地从佛的这个金口宣说的法义,汇成我们此土来讲的文字般若,就是这个甚深的经典文义。这个文就是这样的文,可能我们听起来觉得艰涩,这个义你要从文上面来往开散义,从义上面来往上会文。只有这样理解,一定要跟进上来。

如果说依这个大陀罗尼来修的话,为什么说百千三昧都在这里呢?你看比如说我们说有眼根嘛,后边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吧,你从眼根来修,就是眼根三昧。你从意根来观,就是意根三昧。你从外界的色尘,或者我意识所对的法尘,乃至眼识、意识、后面的五十二圆通,全部是就地取材,就是从哪个口进的,但是进去的全是三昧,你从哪个口进的,以什么起悟的,那就是什么三昧,百千万三昧。所以各位你就可以来听经闻法,天天这样什么也不干,忘我了,不知有生不知有逝,那就是听经三昧,我这个到处去颠颠儿去讲,管他有人听没有,听得懂没有,就自己去讲,这就是讲法三昧,都能入呀。就百千三昧全在这个大陀罗尼首楞严三昧,这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样的话才这里说叫做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叫做“诸三摩提”,看到了吗?就是虽然如此之多,无非是从起修你都没有离开这个大定,全体的大定就是你正在修的这个过程,这就叫做性修不二,现前的首楞严三昧。如果是这样的话,十方如来一门超出的路就是这个路子,就是这么个路子,所以这里叫做什么呢?叫做这个“妙修行路”,妙呀,其他的修法涉及不到这样,不妙,是这样的。那么再往下看,这个佛将要敷演大陀罗尼妙三摩提修行路的时候,首先他就告诉阿难了,说你虽然强记,就是说你能记东西,那也会障道的。所以这里就是阿难,“汝虽强记。但益多闻”。唯一的好处就是你听得多。“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所以才说: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为什么这里一语点出这个阿难呢,他是虽闻法但是不观心。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虽然你们也是来闻法的,有没有观心呢?反观自己的心呀,如果你真实的,这个我刚才讲的为什么苦还要拿出来时间,一会儿就得想起来我的心是怎么样的,得管得住,这个是很累的,每天你都是跟如临大敌一样。真正你用过功夫,二十四小时心力不一样,很可能突然间止了静了,一个人坐在禅房里面看着佛像,哎呦有点相似的好的感觉出来了。可是你困的时候想睡觉,或者晨起的时候不想起,你这个时候哗的能把心马上锁定起来么?就是想起不想起的这股懒惰劲儿你都把它抛在一边,直接契入到现前我们的心境上来,能不能呢?不想起的心就是心呀。所以从这上面呢,我们一定要观心,如果不观心就不能通达这个妙修行路诸三摩提。全修都在这个大陀罗尼,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微密观照,大家记住这个词:微密观照。如果你能够把这个微密观照分析得明了了,大家的修行就会进步。我们的念念的这个,这种对法的远离或者没有感觉不相应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微密观照。什么叫做微呢?就是你离得远了,大家心跟起来,为什么说离得远了,就我们的心跟这个道离得远了,如果你靠的近了,这就叫微呀。什么叫做密呢?密就是有隔断了,你看我们一般在讲一个人修行功夫用的,的的的时候就是密密绵绵,始终他是不隔断的。就在这个上面这样用,也就是说跟这个现前圆满、真实、现成的首楞严定境你不能够相应。不微不密就是我们在红尘的粗重的神识飞扬中就是一个常态,没有微密,不能够相应你决定会横生是非分别。所以有时候我们对这个法呀,似乎看到一句法义特别相应,宿世的这个因缘显现了,哎呀觉得就是这个,应该是这个,快了,哎呀前所未有的这个感觉起来了,这就是快了快了,就是这个。那参禅的人就是这样啊,就是这个密密绵绵用功不断,念兹在兹。就在这个事上缠着,缠绕着它,这就叫微密。不是说你突然来了一会儿感觉,过一会儿就跟拍拍手说就忘了。很多时候,咱们大家想你这辈子学佛,你宿世是修行过的,如果你碰对了,因缘一到,那开悟都有可能呀,就是因和缘一碰碰对了,就开了,那么如果你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所以说微密观照的功用在哪里呢?你始终在这个上面,它因缘一到你始终,就是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微密观照,时刻准备着,是这么个意思。当然,大家也对微密观照,你也不敢就自己以为说我这会儿就微密观照来了。有时候我们的心是粗的,神识是飞扬的,稍微有点感觉这就以为是观照,不是的。再有的时候,或者说出去参学,在大众中或者坐在这儿听法,突然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就以为。这也不是这种啊,或者哪一世有这个修不动业的种子,修不动业的种子现行了,貌似到了一种自以为感受的定境,这都不对。千万不要以为,乃至自己在这儿出来的时候,还下意识的觉得高兴的不得了,以为自己到了别人所不到之处,等等这都不属于微密观照,不要错误认知了。有的时候错认消息也是很麻烦。那么这个微密观照如果再来讲,我们听禅门里面有一个词儿叫做参究。听过吧?参禅人就参究呀,参究就是提起心念,从这个粗的五蕴六尘向微的真如本性靠近,这就是微,那么究就是密,咬着一句话头,如果不参个究竟就绝不罢休。这就是参究,就是微密,微密观照。

但是我们还要再往上讲一层,就是既然我们这里是这个大陀罗尼,不是一般的陀罗尼,它的这个境界还跟前边讲的这个要有所隔别,在法义上,为什么呢?要提升,就是说我们刚才讲到这个微密观照的心劲啊,它还是一个进度,是一个过程。那么这里的大陀罗尼你要会到什么呢,它是没有使劲这么一说的,你不能使劲,使劲就不行,它是现成的。所以说这种微密的这种属性啊,它是可以讲是一种不观的观,不照的照,无照之照,不观之观,是完全的一种不需要。你想我们参究的时候,它是一个方便,可是你要全情的使力量,但一旦你入到这个微密观照,它是没有力量可使的,自然而然的。你想当我们想靠近这个微的时候,不断的在用功的时候,我们最终的效果充其量只能够就用功用功用功靠近它,但是跟它是平行的,不是什么呢?不是吻合的,是这样的。明白吧?微密观照啊。那么当一心想提起,我们密密麻麻不去放下的时候,很可能是你给自己穿小鞋了。这个微密观照用到功夫微细处的时候,确实我们现在也只能相似的跟大家讲一讲,惭愧的很,我也没到过那儿,我也没悟到这个,还没悟到这个见性,就这么说。大家想想啊,真正的微密是完全吻合,住进去,一切我们说的庆快平生了,就是说这个所做已办了。就是对了,就是这样了,再没有其他进进出出,是是非非了。所以说这个微密观照大家再悟一下,刚才我们讲了,假如我开悟了以后,跟现在有什么区别?既然没区别,你悟个什么呢?可是确确实实我们又现在没有悟啊,那悟后你是多了什么东西,还是添了什么,添了油了还是加了醋了,自己悟吧。所以说这样才能够,就我们相似的理解下真正的微密观照,你看,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刻意也不行,不管也不行,那怎么行呢?有一个诀窍,耳朵竖起来,上次给大家讲的时候,就是什么呢?谛信。真谛的谛,相信的信。微密观照就是谛信,信,菩萨摩诃萨以信方便入般若波罗蜜中。哎呀我特别,这个话我就讲法的时候一不小心我就要讲,特别受用,我当时见到这句话,在《般若经》里边,我只以为净土宗提倡信愿行。谛信万法,万事万法全是如来藏性的体现,我一切的明暗色空现前境界就是真如本性,你就信它。从我够得着的近的这个地方来讲,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从远的来讲,天边的万事万物,人我众生,都是这个真如本性之法。就谛信,就信它,包括我们有时候大家想想,什么叫做六根门头,什么叫做天边事物呢?我们看,我看这个话筒,跟看那个角上的空调,远近好像有点儿,可是当下在我的性里边体现出来它是有远近吗?从相上来讲都是一目了然的呀,眼睛一睁开就看见了。那么天边的事物我们的感觉有远,确实性中有远吗?就是性呀,我们立体的时候,把它这样远近的观起来。有时候我们做一个设想,那远近的时候是对于我的妄想有远近,真正的它是不是就是一个平面呀。搞不清楚这些东西。你们还记得三打白骨精,那个白骨精要吃那个一家三口的那个,捉到她山洞里面,记得吧?它就有一个摄影处理,就把人体压成扁的,来回这样转了几圈,就被她吸了。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看远近的万法,它是真的有个远近吗?我不知道我打了个比方你们听懂了没有。

总归就谛信这个如来藏,这个大陀罗尼,你信它。我是一个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但是也离不开这个本性,佛是将来要接引我的佛,他也不会离开,就这一切都是大陀罗尼真如妙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谛信这个东西,你信,信不生不灭。你想你信不生不灭的时候,万法就是一法生一法灭,万法生万法灭,就任它生灭,任它生灭。生灭虽生灭,什么叫不生灭呢?任它就是不生灭,任它就是微密观照,任它就是谛信呀,谛信,始终我就信这个,也不要观也不要照,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如果你掌握了这个诀窍,就只管信了再信,不要去这个刻意去生疑,只管断疑就行,连信都说的是多余,不必刻意生信,断疑就可以了,自然而然的微密功德就现前了。大家想想,我信了,那么我已经信到这个地方了,那你还有什么心犹未了的呢?你信它了呀,为什么这里说“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阿难你心犹未了吗,如果我们信了,还有什么不了的呀?一切的问题就是因为不信。所以呢,这里这个佛在这里见到阿难“心犹未了”,“分别开示”,开示什么呢?这个义理我们就要搞清楚了啊。开示前番十番显见中,这个开示已经开示清楚了,可是阿难还是见这个见,不见这个性。还是在“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他还是在见这个见,他老觉得有个见,不能够领会清楚。所以这样的话,他对这个“见见非见”这个就更搞不清楚了,所以刚才讲到”重增迷闷”嘛,这个道理他根本就更弄不清楚了。前面既然这个见见的这个第一个见,这个妄见你不能够定位,领会不清楚,那么所谓前面我们所有讲的因缘也罢,自然也罢,和合也罢,不和合也罢,这一系列的戏论你决定摆脱不出来。在此呢,为了让他摆脱出来才抛妄显真,开始抛妄出真,说什么呢?说两种妄见,这里讲到了是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就讲这两个,“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大家看看多有意思,什么叫做“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呢?诸位啊,佛在这里讲到的是什么?说一切众生轮回于世间,不得解脱嘛,都是这两种的颠倒分别,妄想支配。待会儿我们再讲妄想支配。

但是我们就要先理解一下,什么叫做“当业轮转”,“当处发生”这个状态。反正总归是一念心动就是分别,对不对?我们一念有起心动念,一念心动,有动就会有见,这个见是没有实体的,所以叫做见妄,也叫做妄见。那么这个见妄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它是,哎呀我们通常表达上不是都是说无始以来无明烦恼吗,对不对?这是说我们这样子来表,反观一下的话。当下一念,无始以来能离得开当下吗?无始从哪来的呀,我们以为你过去有多么远,过去这个,想这个过去的这个想离开你现前会想的这个想吗?所以说这个当下所有的这些我们以为过去无量劫,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那么所有的这些颠倒妄见能够离开当下之心、妄心而别有吗?能够离开吗?不能够离开,所以叫做“当处发生”。为什么在这个顿悟的法门里面说,一念无明就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呢?就这一念,就离不开这一念,当处这一念,当处就是一念,“当处发生”是一念无明顿发,顿就是这个心念一动,马上就是分别,一旦有分别,过去未来现在顿现,十方三世国土顿现,就这一念,所以叫做“当处发生”。不是离开现前这个地方的时候说,将来我要怎么怎么样,过去曾经如何如何,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是老给大家提的,说你要把握当下,把握当下,“当处发生”。“当处发生”了以后,还有一个意思叫“当业轮转”。就是我们起心动念造的这些业,众生都是当此本业呀,一个是当此,就是当下,本业,本业轮转是什么呢,什么叫做本业呢?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总会说,哎呀我造了这么多业,你今天犯了业障,造了这么多业,你是你,业是业,是不是?大家不要忘了,本业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是离开业而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业,我们看得见所有的外在的依报世界也是业,这就叫本业,我们本身就是业。当我们有我的时候觉得是我在造业,其实我就是业,业就是我。大家想想,如果是这样,一切就是业在轮转,是业的体现,轮转就是业的体现,哪里有我呀?有做者有受者呀?做者受者皆是业呀,你为什么会觉得有个我?这叫“当业轮转”,能听明白吧。所以这本身说的就是一切法无我。无我,这个明心见性就现前了,开悟了的人看见自己就跟影子一样,根本就不怕死。所以叫做“当处发生,当业轮转”。这个道理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一定要明了啊,恰恰转的就是说一念,就是现前的一念,而我们所以为的业力只是一团业力而已。我们生生世世所谓的三世轮回、前生后世,你说是不是一种业力呢,就跟那这辈子拼凑成这样,搭积木,搭那个小孩玩的那个叫什么,积木嘛,这辈子搭成那样,啪的一推,倒了,那再重搭。就是这一堆木头,你以为木头搭的就以为真的有个房子,真的有个桥梁,真的有个火车,不是什么都能搭成吗?可是你要记住,就是一堆木头,我们就是一堆业,所以叫做“当业轮转”。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要知道说“云何二见”了。怎么会有这两种见呢?“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要听明白了啊,这个不但要听明白,什么叫明白了?还要对照自己的现实呀,现前你要观照到我们“当业发生当业轮转”。那现前这个境界是怎么出现的呢,

“别业妄见”者,说简单了四个字,唯独自见,就是唯你自己能够见现在所有的境界,眼前的境界,耳根的声音,只有你自己能见。

“同分妄见”者,四个字,与众同见。

蕅益大师讲的就这么解释,很简单,也就是我们说的别业共业,对吧,“别业妄见”者是你的主观世界。“同分妄见”者是你从主观自以为是客观同享的这个世界,记住还要带一个自以为是,其实还属于主观,这叫做“同分妄见”。

那大家想一想这个妄见是怎么出现的,刚才我们讲到了一念动,对吧。一念动起来了以后,那么每一个众生,因为这两种境界它都是唯心所现的。那么从众生的“别业妄见”来讲,每一个众生别有的业,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殊相妄见,殊就是特殊的殊,差别相,这个有差别嘛,殊相,那么这个每个人造业不同,那就是说什么呢?就是说这个自业所感的这个妄见。那么众生的“同分妄见”就是一切众生共业所起的妄见,共业所感的这个,你也认为现前这个,我也认为现前这个。

大家想想怎么来的呢?这佛法就是宇宙万法人生智慧科学到极点了,你想我们都想想,你自己想想我为什么是天天考虑的向外看,我活着坐在这儿,我向外看,这是怎么来的呀?那向外看看见外边的这一切境界怎么来的呢?我也能够看,他也能够看,咱们俩看的这怎么来的呢?一切境界我们都知道唯心所现,唯心所现,那么然后唯心所现的时候,这个是个自然状态,但是你众生不明了就执为心外了,明白吧。就是在这个上面他一定要起见,一念心动的时候,我们就在这个首楞严大定如如不动中起了一个见。阿难就是始终在起见,所以他见不到这个真见性。那么一旦起见的时候就会有颠倒,在颠倒中一定会利自,就是我,利他,就是你们,对吧。那么一旦利自利他而要分别,而要分别的时候,可是大家在比较淡的这个自他上面的话,我们大家共有的有这么一个世界,对不对?可是不要忘了,因为在同分境界上,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本来是“同分妄见”上还有一个我执,每个人都有我执,我执一强了以后,他就会越分追求。就是更加在上面又想探头往出走一走,就跟大海水里面突然又起来一个浪一样,越分追求,辗转发生。就是每个人的别业。越分这个词你一听能听得懂吗?越就是超越的越,就是过分追求,又更加的自己又想向上,就跟像扣篮一样,跳起来往那个篮球(筐)里面扣一下,这就叫越分追求、辗转发生的别业就所谓的有了。本来是“同分妄见”,又有了“别业妄见”,这就是共业和别业。但是共业和别业都是业,同分和别分都是妄见,同见和别见都是妄见,都离不开唯心所现。所以说就这个十方三世一切唯我一心来讲的话,它是本来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大家想想,我们的世界立体起来,再回到我们刚才那个论题,立体起来的时候才有亲疏远近,对不对。可是在这个唯我一心,一心中的话哪有亲疏远近呢?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一心呢,就是因为我们,比如说佛他就能够全体住持,就是周遍。这个心它是周遍的,全体受用,他是平等的,没有亲疏远近。但是我们现在不能,为什么?因为我们有见,有这个见,有见什么呢?有见到自己能够住持的,就是我,以我为主宰自己住持的,这就叫做现得受用,以为就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对吧,以我为主嘛。

我不知道讲着讲着你们糊了没有?没有啊,不敢糊了啊。

以我为主现得受用就是以为有一个清净的世界。就是觉得说我在这儿,不是离我近嘛,我本身就是我呀,这个经书也离我近,你们就离我远了,这个佛像和水杯离我近,那门就离我远了,就有了亲疏了。这是什么?自所主持以我为住持生的叫做“别业妄见”。那么有见他住持的,就比如说我看见你们在那儿,对吧,这就叫他住持,你们坐在这些拜垫上,这叫做他住持。不是自己受用的,就是以为有一个疏远境界,疏远了嘛,感觉到我与你同在,但是这个地方是疏远的,是你在,我也在,是以你,你是就是客观一样的,先是主观后是客观,这就叫同在和“同分妄见”。别住持叫做“别业妄见”。听得懂吗?

打个比方吧,什么叫做“同分妄见”呢?就是北京这么大,我们就是都在北京,对吧,可是今天我们在西四的维摩讲堂了,这就可以说我们的“别业妄见”,别人不在这个地方。那么如果就这个讲堂里面来讲,大家都在维摩诘讲堂里面,这叫做“同分妄见”,对吧,可是我是坐在这儿讲,你们是坐在下面听,这就叫“别业妄见”,明白吗。如果“别业妄见”里面来讲,反正大家都在这里听,那这就是你们的“同分妄见”。可是各有各的听的,你在听的是这个道理,我在听的是这个,你听的你的,我听的我的,这就叫做“别业妄见”,明白吧。那么你听着你的,我听着我的,虽然都是你听你我听我的,但是大家都在听,这叫做“同分妄见”,可是听着听着,有人的电话响了,手机铃响起来了,这就是他的“别业妄见”,明白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管同分别业都是妄见,我们这里讲的同分别业都是就着阿难一个人,他的心兼具了这两种妄见,明白吧。我们自己设想一下,是不是我自己有“别业妄见”,也有跟大家的“同分妄见”。记住我们现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阿难他始终有见,他就要寻这个见,让佛给他解释,可是佛不能给他解释,为什么?他没见到性,解释的全是因缘呀自然呀和合呀不和合的。现在佛的问题要让他见这个见,见的真性,让他破他的见的妄见,所以佛就这里给大家讲这两种妄见,你现在就在这两种妄见之中,这妄见怎么来的,首先告诉他了。第二个就要告诉他,既然这两种妄见,虽然同分别业虽殊,虚妄的本质是一样的,明白吗?所以称之为,你看这里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好,那么我们时间关系,大家定定神吧,休息一刻钟,等到十点零五的时候我们再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么我们再来讲,今天是第十几讲?十六讲,十六讲的下半场。大家拿起经本,往下贯文,读到“云何名为别业妄见”开始,到“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这两大段。好,一起来。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蚀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好,阿弥陀佛!就到这里。这段经文呢,刚才我们讲了说,提出来了一个概念就是“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那么在听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在开始做喻了,可是我们要有一个思路首先给大家明确一下,是什么呢?就是这会儿还是在讲这个心性的如来藏,阿难只能够见见,不能够见性,那么这里他始终咬在这个见上面,就是有因缘见,自然见,和合见,不和合见,他始终就是来找这个见。这个时候佛要给他从根本上铲平他的这个妄见。所以前面的征心是让他没地方在妄见里面找到见,显见又是依稀仿佛地从这个真上面来带妄显见,这里就彻底给他连根想把他铲了。说你这个见是怎么来的,你的妄想从它的根缘上来讲就是这两种出处,就把这两种出处给他说清楚了,最后表达一种你知道这是妄想了,说明你就见见了。就是知幻即离,觉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现在就让你怎么样,你知道这是妄想,最后达到的目的是这么一个。但是在此题中,这会儿我们要讲到“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的时候,一开始这里佛是用一个比喻来开始陈述的,下面我们讲的就是这个比喻。

这里讲到说阿难你以为如何呢,大概意思是这样啊,我就不能够逐字逐句的。说这个夜里面灯光上所显的不是有这个圆光吗,这个圆光一般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正常的眼没有毛病的人不知道,那么有毛病的人看见这个就是“别业妄见”,就是这么个表达,所以这里他说,开始叫做,什么叫“别业妄见”呢?好比世间的人他眼睛不是上面有了那个眚病吗?赤眚这里其实好像是我们说的红光眼吧,大家听过这种吗?白内障是这种吗?红光眼。红光眼可能古人比较受得多吧,就是夜里向灯看的时候,那古人可能也是蜡烛,它就周圈边上不是有一个五色重叠的一个影团。这其实就比喻是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色身。那么这里这个眼生的这个赤眚病就比喻说众生的“别业妄见”。提前你要把这个比喻明白了。别有圆影五色重叠就是众生别业所依的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个比喻的巧妙在这里。那么佛就问说阿难,你看世间有了眼病的人,看见的灯光上是有这么一团重叠的影团。下面我们讲的时候就叫做五色影团,那么讲到境的时候讲的就是代表五色影团,讲到见的时候就要说明这个眚目,就是病目。用病目来代替这个眚目。记住啊,待会要用得多。这里说阿难,你以为如何?这个夜里灯光上所显的五色圆光,究竟是这个灯本有的颜色呢,是灯光有的呢?还是因为这个眼睛有病的人有的?首先,是他这个病见所呈之色吗?你看大家都跃跃欲试想回答了。没有答案的,它本身都是妄想,你答个什么呢?所以说,佛就这里告诉阿难,如果这个圆影是灯发光本有的颜色,你看,“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如果这个圆影、五色团影是灯光本有的颜色,则没有患到病目的人为什么不能同样看见?说的这个话大家会想起一句什么话呀,就是这个五色团影如果不是由灯光,如果说是灯光本有的颜色,那么为什么眼里没病的人却看不到五色团影呢?想起一句什么话呢?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现在看色受想行识就跟看这个五色灯影一样,明白吧。因为我们的眼睛有病,有妄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观自在菩萨他就看到五蕴皆空呀。这个灯也是本来没有的。所以佛就这里就说,如果你说这个灯影是由灯来的话,这个五色团影是由灯来的话,属于灯的话,那为什么眼睛没病,没有妄想的菩萨为什么见不到这个五蕴的假幻相呢,不执著呢?是这个意思。听明白了吗?而此圆影、五色圆影唯独有病目的人才能看到。可见这个圆影不是灯本来的色,对吧。眼睛没病的人看不到呀。那么如果说你说这个五色团影是由于病目,就是有病的眼睛所见所成的这个色,这属于什么呢?“别业妄见”。那么说能见的这个病见所成的色的话,那能见的这个见性已经就是这个五色团影,因为你认为是它成的嘛,那这个五色团影就代表了这个见性,对吧。代表了见性了就不能够再有见的功能,因为见已经就是这个了,见就不是见了。可是现在,病目的这个人还能够见这个五色团影,又是为何呢?这就是经文里面说,“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找着这句了吗?就是这个意思。下面再我们看,贯一下经文大概把这段。“复次阿难”。讲到这里了啊,“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就是说什么意思呢?进一步说阿难,假如说这个五色圆影是离开灯别有的,刚才的一个表达是就灯有的,对吧。这里说离开灯别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在看到其他的屏风呀、帷帐呀、小茶几呀等等这些,应该也有圆影出来呀。现在离开这个灯外的话,其他东西上就看不见这个圆影可得了,那么证明说这个圆影也不是离灯而有的,对吧。因为阿难现在在问一个什么问题呢,到底是和合的还是不和合的?佛就这样给他答,说既然是合有呢还是离有,明白吧。所以就这里说,也不能说离灯而有。那么再进一步说,如果这个圆影是离开病目而有,那么应该不只是病目的人才能看得见,其他没有病的眼睛的人也能够看得见,对吧。可是问题是,为什么这里只有病目的眼睛的人才能看得见,其他人看不见?说这个五色灯影,这就是“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为什么只有有病目的人才能够看得见这个圆影,对吧。大家要把心锁定在这个经文上,不能离开了。所以你看,“是故当知”,所以你应当知道,这个成明的这个光色,就是灯的这个亮是在灯的。那么有病的这个病目的人才能够见到这个五色圆影。看见了吗?“见病为影”。那么这就说明,灯的影和见的病,就是这个眼的病,都是由于眼睛有病所造成的,对不对?你看,“影见俱眚”。就是说这个灯之影和见之病都是由于这个眚病所造成的,对不对?“见眚非病”。只要你知道这是病,它就不是病。只要你知道这个灯之影和见之病,都是由于你这个眼睛有病才造成的,那么都是由于赤眚之故而所幻现的,那么你就没有病。就等于说见病离病,就是绝妄离妄,明白吧。我们常说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圆觉经》里面讲的:知幻即离。知道它是幻的,就离开了。不是说别有一个不幻不生不灭的境,知道幻境、生灭境你就离开了。离幻即觉,离开幻就即觉了。这就是佛给阿难打比方说,你现在你求这个见,可是你要求的这个见本身就是幻相的呀,你知道这个幻见怎么来的就行了,你不要去找见了,你还去找见上是因缘还是自然,还是和合还是不和合。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个灯,这个色,就是灯的这个光,就比如说这里的妙净明心。灯的光,就是灯本有的光,不是那个色呀,不是那个五色。那么见病为影,就是由于我们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在这个妙真如性上把它妄见为五蕴色身了,明白吧。那么“影见俱眚”,就是有内生,有外境,有能见所见,这都属于是妄见,包括自然因缘和合不和合。所以这里讲到的“影见俱眚,见眚非病”。能够知道此病为妄,那么妄见别业都不可得,众生的别业呀,既然明白这个五阴的惑业的明暗色空皆是由于眚病而来的,所以你就不应该再说能够见还是能够不见了。就是这段经文的意思,明白吧。

下面打了一个比方,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前面说是灯是见,“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就是不要在这上面有见没见,有灯没灯地再去议论了,这都是假的呀。特别他打了一个比方,你看这里讲到“如第二月”,就是说好比第二个月亮既不是真月的本体,也不是水中的月影。为什么呢?这第二个月之所以看到,它是因为把眼睛捏了一下出来的,那么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说,不应该说把这个捏了一下眼睛来的第二个月亮你就以为是真月的原形了,对吗?它不是真月的原形,也不能够说这个第二个月亮离开这个月亮别有,不是离见而有。就是打了一个比方。所以说,你看,到了这里讲到的说,“此亦如是”,就是我给你讲的这个五色圆影的道理也是这么一个道理。“目眚所成。今欲名谁”。又如同见这个第二月的道理一样。这个五色影团是由病目所成的,本来就虚妄不实的,你为什么有必要还要分别一个说,这个影是由灯的还是不是由灯的,是离开灯的还是不是离开灯而有的?这就是这一段经文,“何况分别非灯非见”。这段经文明白了吧。这就是给讲到说,前面我们众生的“别业妄见”,他用这个比方来进行解说,我们的“别业妄见”就等于说我的妄见是我的病眼,而见到的五蕴色身是我的妄见,这就属于你的“别业妄见”。那么“别业妄见”大家好理解,对吧。那么“云何名为同分妄见”呢?再看下面的经文。

首先他把我们阎浮国的这个世界的构成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佛教的宇宙观里,当然也不能说宇宙观,应该讲到宇宙的真实面貌,我们的四大部洲之外还有一千个小洲围绕,一千个小洲围绕,外面有大海水,大海水外又围绕了八千个小洲,就是国土是无量无边的,很多。那么这里讲到说,你看,“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那么说有三千个洲,正中央有一个大洲,这一个大洲的东西南北四境之内但凡有两千三百多个小洲。这是他就这个南阎浮提,我们还记得还有东胜神州,西牛贺州,那更大了。那么在这里其余的小洲在海里面,有的里面有这个,你看,或者一个洲里面有三百个国家或者两百个国家,有的里面只有一个国家或者两个国家,有的洲里面有三十个,四十个,五十个不等,这是一个前提简介这个宇宙。那么佛主要是侧重要讲哪里呢?“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见到这了?就是打比方说,就是说这里面如果有一个洲里面假如只有两个国家,但是两个国家里面唯有一个国家里面的人“同感恶缘”。就是所有这个国家里面、国土里面的众生,“同感恶缘”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有灾难要来了,他们的共业召感。那么在这里介绍一下,你看,“睹诸一切不祥境界”,当时古时候不是都要观天象吗?对吧。如果同时见到两个太阳的话,一般都是旱灾的预兆。同时见到两个月亮,那就是水灾的预兆了。“其中乃至有晕蚀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天上的一些天象。比如说这个晕,晕就是说恶气环绕着日月叫做晕,如果有恶气环绕的话,它显现是红色的话就一般是旱灾,如果青色的就是风灾,黑色的就是雨灾,大概天象上有这样的,古人都会看这个。那么这个浊呢?这个晕浊,这里写到的是晕蚀,你们经典里面是蚀。那么这个浊就是说黑气侵浊日月,那么白气围绕日月,就是说怎么讲,那个形状就是说,比如说就一半的话,只看上去有这个圆环的,就是横环的话就叫做佩,玉佩不是一个圆的吗,对吧,如果说一半的话就叫做玦,就是这个白气围绕,黑气白气围绕日月的时候都有天象,这都是日月的灾象。那么这个彗孛飞流呢?就是大概说光明遍照,就是这个拖着尾巴比较长的就是彗星,我们不是说哈雷彗星吗,对吧,光芒四射,但是短的就叫做孛,如果空中我们看见天上横穿过去的时候,这个就叫做飞星了,那么像下雨一样,我们不是有个电视剧叫什么流星雨,天天在那唱么,这就是叫做,光往下注的,就是看着掉下来一样的,那个就叫做流。这都是,这四个字“彗孛飞流”是各有所指的。那么这个“负耳虹霓”也是,如果这个恶气看上去像个弓一样,我们射箭的弓一样背在这个日月之上的话,就叫做负了,肩负,就是背着的意思。那么如果说这个在日月的两旁,就叫做耳。那么有时候雨后不是有这个我们说的红色绿色这个带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说咱们现在的彩虹,早上出现在东方的就叫做虹,晚上出现在西方的就叫做霓,虹霓,等等这些,总之这不是我们的重点。就是说这个国家共同感得要有灾象来的时候,他会看到天上,所有的人都看见。但是只有这一个国家的众生能见,这同在一个洲里面,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就见不着,就无所见。所以说这个国家共同共见的这就叫做“同分妄见”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尾巴大家要记住,给待会儿做铺垫,同跟另一个国家来比,这还是这个国家的“别业妄见”。因为下面要打比方,要以易喻难,就是从容易知道的打比方我们难以知道的。什么难以知道呢,你待会儿就知道了。不管是同别,总归都是妄见。你看现在我们的雾霾是不是“同分妄见”呢?这就是“同分妄见”。那么这个雾霾,有一个人突然间离开北京了,去到海南转一圈,那他的“别业妄见”就出来了。你不要以为说到了海南空气好了,这就是真的了,这还是幻境。好了,这就叫做说“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这就是讲到的何为“同分妄见”,是这个国家人的“同分妄见”。下面我们再来读一段。从“阿难,吾今为汝”开始,一直读到“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到跟前我提醒大家就可以。好,一起来。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好,就到这里。这段开始叫做进退合明。为什么这里阿难,佛给他说了,我今以这两件事进退合明,就是彻底让你了知这个妄性,妄见。所以大家在听这个的时候,他这里因为打比方,那么由于这段经文,打这个比方其实很容易了解的,那么一个比方往一个比方上对、靠的时候,你就可以马上就,待会儿我们落脚点就明了了。但是这段经文它特别绕,你看这里读到了什么“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等等,一会儿你不知就绕进去了。大概大家把文义听清楚就可以了。首先这里说阿难,我现在为你以别业同分二事进退合参来说明。我们首先看,阿难,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如前所说的众生“别业妄见”,就好比灯光中所现的五色影团,如现在眼前,好像是有这样的实影境界,但是终归是能见人的病目和所成的幻境五色圆影。就是你以为现前这个好像有这么一个境界,但是都是你的病目所现的五色,不存在的五色圆影一样。那么这样的话,阿难,如前所说的众生以病目难见,就是说怎么样见到这个圆影呢?这个病目,就是生病的眼睛呀,它怎么生的病大家知道吗?病目的眼睛怎么生的病呀,就是看的多了嘛,不断的看,盯着看呀,强见成劳相,劳动的劳,这个劳相就是我们的妄相,就等于说无明本性本是真如清净无染的,你非得要在上边他要搞一个人我分别出来,天天这样闹,盯着它看,就等于说眼睛盯着看,迟早这个眼睛会生病,一生病就见到妄影了。就等于说这个真如实性本来是这样,你非得天天用无明让它启动,那么迟早它就会动,一动就成了人我分别。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吗?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眚即见劳非色所造”就是说这个病目,就是你盯得久了出来了一个病,眼睛有病了,看见了假象了,不是真正的色所造。就是这个五色团影不是真的像我们有桌子一样是真实的,就表达说我们看见的内在的五蕴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圆影,不是有一个真实的存在。那么这里讲的非色所造就是不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照破这个病目的真实由来,你看“然见眚者。终无见咎”。就没有这个病目所见的,我们的这个五色影团的这个“别业妄见”的过失了。还是前面讲的,知幻离幻就没有幻的妄见了,对吧。那么“例汝今日”,这就是开始打比方了,就是好比前面一个人病目所见的色影是“别业妄见”,别业的妄见,对吧,这个我们都能听清楚,好说。可是比例,就是好比你现在以这个眼睛观见的山河国土,以及一切众生,但凡你眼睛能够所见的,耳朵能够所闻的,这都叫做“别业妄”。都是无始以来,你的病目的这个见病所成的幻影。他就要说明这个,“皆是无始见病所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见的妄见和所见的正报依报,这里讲到了“见与见缘”,看到这个词了吗?见就是我们能见的妄见,就是这个有病的眼睛,所见的见缘就是一切的外在的依报,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自己这个色身的这个正报,都是什么呢?都是虽然好像是现前境界,“似现前境”,本来是不真实的,虽然好像有这么个境界,其实就是由于我觉明之心无始一念的无明妄动,起见相二分所分的病目所见的状态。所以这里讲到的“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就是只要你能够觉悟到能见所见的,都是这个妄想。那么“本觉妙明”真心,觉了这个能缘所缘皆是虚妄,就不是眚,你的病就没了。他就要告诉阿难,归根结底就是要告诉这个,大家明白了吗?你的病就没了。既然这个本觉的真心能够觉照,能见所见都是妄想,那么这个觉就不在妄中了,对不对?这才是真正的见到的见,而不是前面的“见见非见”,“见不能见”,大家看到了吗?“觉非眚中。此实见见”。就是你要觉照到我这个妙觉明心,它是不在这个能见所见的这个病目之中,这个妄见之中的,那么这就是说明你已经见到了真实的见了。看到这个词了吗?“此实见见”,那你还何必说什么见闻觉知呀?真实的见中是没有见闻觉知这么一说的,对不对。所以你现在见到我和你的自身,并且所有世间这种十类众生的正报呀依报呀,其实说白了都跟我们的病目见到圆影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并非是能照见的这个眚目的状态,这个能见眚妄的真见,它的本性是不属于,病目所见的这个妄见的范畴的。这个我就也不知道我讲对了没有。“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就是说现在我们所有的妄想这些,“皆即见眚。非见眚者”。那么后边说“彼见真精”。看到这个词了吗?“性非眚者”。就是真正的这个刚才讲到的见到的这个真见,它不在你这个妄见的能见和所见的这个五色团影之中,不在这个范畴之内,所以故不名见。就是你不能在它上面横加置喙说我有个见还是没有个见,这见是自然生的还是因缘生的,还是和合的还是不和合的,不在此范畴之内,明白了吗?所以说阿难,下面这里就要比例了,这个就比较绕了。比例是什么呢?

就是说“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这句话大家能理解吗?就是说好比彼国一国众生所见到的,我们刚才叫“同分妄见”对吧,这个整个国家所有的同分妄见这个灾相,来比喻这一个因为眚目而妄见圆影这个分别的别业的这一个人,比如说这全国的人都是一个人。那么他们所共同见到的这个天灾相是不是就是他的“别业妄见”呀,因为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不知道呀,对吧。所以说“同分妄见”也是妄见,跟“别业妄见”有什么区别呢?就这个来讲它就成了“别业妄见”了。

那么大家看到第二段:“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那么这是什么呢?就是说以一个病目的人来例比同一国人,就是说我们一个人生了病目,看见这个五色的圆影,这是妄相妄境,对吧。我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吧。明白了吧?可是所有国家的人同时都是病眼,那他就大家都看见这个灾相了,那一般人就觉得这是对的了,明白吧。他不会觉得说,把他比到说好比一个人的病眼看到五色团影的妄见一样,头一个说的容易知,这个说了,因为大家都错了,大家都不容易发现对的,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吧。所以说“一目病人”例比一国人,那么一个病人所见到的圆影就是因为这个病目所生的,那么这一国人中共同所现的不祥灾相,也是由于共业中的恶业所感所起的妄相,同样是无始以来就如同这个病目见圆影一样,是妄见所生的幻境。佛就要给阿难表达说,我已经告诉你一个人看这个,你已经明白了。多国人看这个同样它是妄境,不要以为它就是真的,是不是?这是第二层了。

现在就要联系到我们整个众生了。“例阎浮提”。找着了吗?“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这个范畴包括了哪里呀?整个十方三世一切有漏国土及烦恼众生,没有一个能出其外。包括我们现在,“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就是说同样,就是尽管你的范围已经这么大了,大家都习以为常存在着这么真切了,可是同样都是本觉妙明无漏真心的这个,对,无漏真心是我们的没有病的眼睛,对吧,一念无明分别而动,就是大家有了见闻觉知都是病的这个妄病。以无明为因,业识为缘。无明为因呀,就是刚才讲到这个眼睛本来是好好的眼睛,无明就是你非得要看一个东西出来,这就叫无明。看久了它真的就出来东西了,这就叫因。真的出来东西以后,这五个东西,五色团影嘛,对吧,本来一个色一个色,你把它搅一块,就以为五蕴色身就是真的了,这就是业识为缘。它会造业呀,因缘和合就会“妄生妄死”。什么叫做“妄生妄死”?就是整个外在世界的成住坏空,整个我们身体的生老病死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就要告诉我们,谁都逃不出。为什么要说这么一段呢?因为说前面讲到一个人的“别业妄见”的时候,我再重申一遍,就好比说病目之人变的五色圆影的这个妄境,对吧,这个好知道。那么再打比方,把一国人比作一个人,把这个灾相比作一个人所见的五色圆影,那这都是妄境。这就一打比方的话,开始说一国人怎样大家都明白,因为一国人都看到了,可是另外一个国家人没有看到,把这比作一个,这样一比大家又觉得说明白了,对吧。可是大家就会忘了说,我们身处的国土好像与我们无关,佛要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把这一国人比作十方所有的一切众生,就把这个一国人所见的这个灾相,比作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依报国土和正报有情,那就说白了是什么呢?咱们现在看见的你我他,外面的今天雾霾少了,刮了风了,太阳出来了,整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全是等于这一个人病目的眼睛体见到的五色影团,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从一个人到一国人再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来比喻,为什么呢?就是说十方三世的依正境界并非是偶然所现之境,我们已经习已为常了,明白吗?可是这个眼睛见灯影,这个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现前就可以知道有的人是对的,有的人是错的。但是当大家所有的都在这个习已为常的境界中,没有偶然显现的机会,都没有人明了这个有这么一个机会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反观知道。所以这里就以这个易知比难知,难知才能够易知。就佛说了这么一堆,就是最后要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有的境界,就等于说我们分别心就是这个病变,现前的所有一切,张三、李四、王麻子,天天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原来都是假的,就跟这个五色影团一样。这就是两种妄见,别业也罢,同业也罢,最后都是妄见。你知道妄就没有妄,知幻即离,觉即菩提。这就是一念妄就是众生,一念觉就是佛。归根结底今天的剖妄出真就是说真在哪里呢?真就是见妄就是真,你看见了,识破这个妄,就是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叫做觉呀。如人觉贼,如睡的人觉梦醒,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一代教法归根结底说到这里,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最后说真就是:这就是妄。这个很微妙,大家想想,正当我们烦恼之时,正当我们在乎得要放不下之际,那么你突然就这么假想一下说这都是假的,马上感觉就很好。只要你明白,只要你认定、确信这是假的,病就好了,是不是嘛。所以这就是整个我们十番显见最后落到这个剖妄出真,就讲了这么一段。你看从开始打了一个人病目见妄一个比喻,再打到说“同分妄见”,就害怕我们以为说妄见的时候我自己的感觉是错的。他后面还要告诉说,大家一块的感觉也是错的,而且大家一块儿的感觉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感觉,这个能明白吗?而且大家一块儿的感觉就是你自己的感觉,这个是错的,你还可以从难到易的比知,可是你天天住在里边、始终感觉的时候,你就很难对这个错的感觉再感觉了。他就提醒你,你错的这个所有的感觉都是错的感觉,就是把自己都给推翻了,连根拔掉。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不但批评,还能够自我批评,缘起性空。任何一个宗派、教门,其它的宗教都讲不到这一层。这么理解啊,再不能说多了,一说多了又糊了。

所以后面就说,讲到这个“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了。下面是“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看到了吗?就是这就要说反妄归真了。反妄归真别无它法,只需远离诸和合及不和合这种生死之因,就是你不要在上面有见,它是怎么来的,它在哪里,它是一块出现的还是分开出现的,它是有前因后果出现的还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等等这些全部把它灭除了。那么你看,“清净本心,本觉常住”,就没有生死了,就是菩提现前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后面的一句我们讲到这个,开始要讲一下,还有时间,我们讲到“阿难,汝虽先悟”,刚才读完了是吧。

这个我们应该本来要放到下一段读完,我们就现在说一下。阿难这句话呢就是,“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为什么有这一句话呢?就是前边大家在今天我们开讲之前,不是阿难讲到说,因缘自然我好像明白了,对吧。您老人家还没有给我讲和合和不和合呢,这会儿又给来了一个“见见非见”,那我就“重增迷闷”更搞不清了。那么佛就把根本的问题给他解决了以后,又补的说明了一下,我再来回答一下你所谓的,和合和不和合来显见的这一段疑问吧。这句话就是这意思。为什么要在这个返妄归真、剖妄出真以后还要打这个补呢?就是说前面的十番显见的第十番显见离见的末尾这是留了这么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再一个,现在不是在讲到这个离见嘛,整个这个见不要在上边。可是如果他执著和合的,他就认为不生灭的性、见性和生灭的相它是两相夹杂的,他认为和合的,就好比用手把两个拧在一起一样,对吧,本来是两个东西,把它拧在一起。如果执著不和合的人,他就认为说这个生灭的这个相,与不生灭的这个性又绝不相干。好比说我的左手是左手,右手是右手。总归这些都是戏论分别。但是阿难没有在这里明了这个戏论分别,还咬着和合和不和合不放。我想佛当时为什么要补这个一段呢?因为佛有他心道眼,肯定是看见阿难起心动念,这块还没开,所以他又在这里给他开其未开。下面一段经文就是开其未开,已经很简单了,我们大概把它贯一遍,大家一起来读,“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一直读到后面的“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一起来。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好,就到这里。那刚才我们读的这段经文,是在这个讲完“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之后又折回来,说到说这个前面十番显见到第十番的时候,不是最后离见这个末尾。那么关于这个真如法性是因缘还是自然而有呢,这个佛已经开示了,已经悟了。在这里开始又讲到,不是还落了一个小口,就是说非和合及不和合生这个道理犹未明了。所以说在这里他起了一个疑情,因为刚才前段文里面讲到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但是如果说这个觉性它和合生的话,就跟这个“离一切相”就相违了。那么反过来说这个觉性是非和合有呢,就跟“即一切法”又相违了。所以这里这一段经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要开其未开,正显这个非和合及不和合的这个本义,显这个万法一体之旨。

那么一般在我们的理解上的话,大家会认为说,这个和合的话下意识就是,比如说真如是不生灭的,那么这个幻相是生灭的,生灭和不生灭两相夹杂起来,就好比用手这个给捏在了一起一样,这就称之为和合。那么这个不和合的话,就是会生灭和不生灭的这个相和性又绝不相干,可是确实它是不可以分开的。好比这个手挽着手,非得令此掰开一样,这也不行。所以总归是属于戏论分别。

这个佛知道阿难在此没有开这个见地,在此又开始开示阿难。所以前面,你看这个上一段的末尾是讲到说:阿难,你虽然已悟这个妙心非自然非因缘,但是尚还不知道这个觉元妙心是非和合及不和合的,在这里再开示你。那么接着这一段开始就讲到说:阿难,我现在再就着以前的这种尘境之相,就是六尘和外在的境界来问你。说你现在还以这个一切世间的妄想呀执著呀而怀疑这个觉性,从这个戏论是和合有还是非和合有,那就无异于说执著这个觉性。这个妙觉明心它是本体不动的,可是他这里觉得它要么是因缘的,或者说他自己能感知到这个证无上妙心的这个心是从和合而起的,是这样的一个这段经文的前奏吧。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来贯这段经文。

你看第一开示说:“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这是你现在的这个,你认为这个妙觉明心说和合和不和合。首先从和合来讲,从和来讲,你是跟明暗还是跟通塞之和。那么下面,你看这里经文讲到,我们看经文是:“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这个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这个妙净觉性的见精是和明杂和的话,那么你看到跟明相和之时,当明相现前,你看到,确定这个杂和了,那么此时的这个明相在何处跟见性掺杂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明相是在哪里和见性和呢?你去观察、寻找,找不到它们这两个本位的东西在哪里和。因为见精属于心法呀,见性,可是这个明相它属于外境。所以这个见精明相我们都是分开而辨的,你这里杂和,究竟从哪里和合,而有什么色相呢,怎么体现呢?我们这里但凡我们讲到说言和的话,它一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说两个东西把它相投,和成一块不分了,方成和嘛,和在一起。我们现在讲的是这个和,这个和气的和,那么就跟世间一样,你把朱砂跟这个面粉两个东西和在一块的话,可是朱砂是红的,面粉是白的,和在一块就既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它就成一个粉的了。你现在见精和明相和起来,做何形像呢?这是第一个过失。

其次你看这个“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如果说你说和合了以后,那么有见相这个存在的话,那么你还怎么能够见到见相呢?如果和合了以后,你哪里去找见相呢?这个我们想的和合了以后,见相、明相、见性,那么这个明相和见性和起来,这个明相即是见精了,那你现在明相已经不存在了,你见精怎么还去见明相呢?应没有见到明相,但实际上可以见到。这是又一处。

再一个的话,从这个“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就是说这个见呀,我们也说了见性它是周遍圆满的,你什么地方留给,与明来和的这个空间在哪里呢?这个明相它也是圆满的、光明的,你哪里去找一个地方说跟这个见性来和呢?因为直观来看,见与明都是周遍的,但凡言和,一定是这两个东西不圆满,有所亏,才融和到一起,给对方留空间嘛。所以说这个也是说不通的。

那么最后一句这里说,“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这个经文绕来绕去,这个最后一段这话就是说有情,见性它是有情的,当然和这个无情的这个明相如果杂和的话,那么它们都得去掉本有的名字啊。见性和这个名相杂和了,失去它的这个本名以后,那么怎么去称谓它呢?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一般因为我们如果言和合的话,是两个东西不同而后和合嘛,那一定它就会失去原来的本名了。比如说水和土,水土和了,加在一起就成了泥了,不能叫水了,也不能叫土了。现在这个见与明你都没有失去它的本名,那怎么说它杂和到一起呢?总总而言,从这个和上来讲,我们在讲和气的和,是什么呢,是说不通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除了明之外的暗,还有通塞之相皆是如此。

再从另一个方面,前面是破了和气的和,现在是破了和合的合,第二个合,合在一起,合并的合。这里你看讲到说,又是提出来一个设问,再说,阿难,又你现在的这个妙净见精那么是与明合呢还是与暗合?是与通合呢还是与塞合?这是又是一个设问。关于这个破到了合的问题。你看这里讲到说,“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就是说如果你这个见性是跟明合的,合在一起了,那么等这个暗相现前的时候,明相就灭了呀,因为你跟明相合在一起,明相灭了,见性应当随着明相也一块灭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跟暗有和合。既不跟暗和合,就见不着暗。问题是我们可以见暗。那么再一句经文的话,“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这段经文又是说到说,如果你这个见暗时,这个见性你没有跟暗合。刚才不是说了,你跟明合的话,暗来了你就见不到暗了,可是你现在能见暗。那么反过来,如果你说见暗之时可以见暗,但是又还这个见性是跟明合的。既然不与暗合跟明合,那么先前见明合的时候,反过来也可以见明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我正在跟暗合,跟暗合的话,你就不能够见明了。现在既不见明的话,你怎么可以现前的见性与明相相合的时候你却能了了分别,知道这是明,这是暗呢?你应该见不到啊。从这个例子来讲的话,其他的,除了明之外的暗呀通呀塞呀,也是这个道理。这是从和合的角度来讲。

下面再转一版,你看从非和合的角度来讲。这时阿难又改变了主意了,阿难在这白佛言了。世尊,你看,如我这样想的话,此妙觉明心与诸尘境等等这些心念处它是不和合,非和合,不是和合的吗?这就佛又说了,你说这个不和合的话,你说这不和合是跟哪个不和合?是跟明暗通塞,你说是哪个不和合?就以明为例,这是我们在说到它不和合也不行。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思绪提起来。就是我们现在在破,不是要确认它到底是和合和不和合呢,怎么成呢?那么现在就是破它和合和不和合全是戏论。前面和是不对的,合也是不对的。一个和气的和,一个合作的合。那么这里就破不和合也不对。大家来看。“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就是如果你这个见性跟明它是,好,按你说的不和合的话,那么这个见性和明相它是天隔一方,各在一方的呀。那么各在一方的话,就跟我和你咱们俩是分开的。分开的话,你肯定各有各的边际,我在这儿,你在那儿,中间咱们有个桌子。那么你这个边畔在哪里呢?你不妨仔细地观察,到底何处是明相,到此为止了?何处是这个见性,从此开始?这个见性跟明相两者之间,自哪里开始作为它那个,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男同学和女同学有三八线。在哪里呢?你找不着呀,你说它非和合。接着“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你看,阿难。如果在明相的这个边际中必定没有见性,就是找不着这个见性,明相的这个范畴内找不着见性的话,彼此互不相涉呀。那么互不相涉,自然这个见性就不知道明相的所在之处。你现在还要在这分说,分不出这个边畔如何能够,又怎么在哪里,又如何成立,这都是搞不清楚的。一旦不和合了,一切都没办法搞明白。这是从非和,和气的和。下面我们再从非合,合作的合上来讲。你看这里讲说,又妙见明精,它又是一个设问是跟这个明暗通塞,你是跟哪个不合?合作的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就是这里讲到说,既然说这个见性它不与明相合的话,那么既然不合,这个见性和明相就是两个东西嘛,一个属于心性,一个属于外境,彼此两个是乖违的,是对立的。就像,两个怎么讲呢,就像,为什么这里讲到说“性相乖角”呢?就像两个角一样它是分开的,又互相抵触,对着长的。你现在把这个,如果已经不和合了,就是这个状态了,就像耳朵跟这个明相一样,见性跟明相之关系就如同耳根跟明相的关系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耳根它只能辨别声音呀,它对明相没有感觉的。“了不相触”呀。那问题是我们现在能够用见性见到明相,你怎么说这个不和合呢?那么再一个说,“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最后总结到这里就讲到,说到这个地步了,你见性尚不知明相在哪里不合呀,你还能够说什么去鉴别明白它们两个是和合呢是不和合呢?不搭嘎,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说整个这一段。我们可能节奏比较快了。给大家贯的经文大家回去再去贯一遍,仔细听一遍。就是说整个这一段是补回来了前面十番显见末尾中留下一个缺口,就是说了因缘自然跟如来的这个真如法性是不关联,不是这么所成的,结果留了一个说和合和非和合下面没有辨析。所以这里如来在这一段法义说了这个两种“同分妄见”、“别业妄见”以后,再把这个和合和非和合给阿难进一步甄明。就是这样一段大意。

那么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板块,就是从这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整个色心二法、身心世界的这个妙真如性,这个见精。我们在此前一直在不断地审它的这个,从这个妄相上来立它的这个真性,下一讲开始就要从一切的妄相上来融这个真性,当体就是这个真性。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