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的楞严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第多少讲?到了三十八讲了,我们的《大佛顶首楞严经》。那么我觉得讲《楞严经》确实还是功不唐捐,最近我们又有新的收获,也就是我们这个楞严坛场又新摄受了一个人。这个人跟我从小,就从初中就开始是同学了,后来出家以后没怎么联系,突然间那天给打来一个电话,说看了一下,网上有你的《楞严经》讲的视频,说能不能给我搞到这么一本书呀?我说你能看得懂吗?他说他能听得懂点儿。然后他说,哎呀,这佛法确实是个好东西,能够解人的忧愁。一下子说得我特别的法喜,因为没想到你看嘛,这是从小长大的发小儿呀,自从我出家了就没怎么联系了,不知道他从哪儿看到这个,咱们讲《楞严经》的这个视频。所以在此随喜各位来捧场,随喜我们拍摄,还有一切作字幕的同修们,随喜大家一切的成就这个殊胜的因缘,确确实实是功德无量。这种功德是真无量的,因为一旦他闻到这个楞严法义,那就必然要入如来藏心,一定要成佛,是没有量的,不是咱们世间有量的东西。这不是夸口啊,确实是功德无量。

那么今天我们再继续往下讲我们的经本。在此之前呢,把这么多圣者的陈述,还要由文殊菩萨来出面来给排名,定位的选一个出来。那我们要有一个了解,就是说这么多修学的项目中,与娑婆最有缘的项目要进行一个明确和推广,一个可行性项目。所以这里开始呢,观音菩萨说完,说反正佛问我圆通,我也不懂,就这一门深入啦,就是由观听十方圆明,所以才得的这个观世音的名号。说到这儿以后。

世尊要开始又一次到了一个法会的高潮,就是开始放光现瑞。那么这次放光现瑞表的这个法呢,可以说是更加的殊胜。我们首先要给大家说一下什么叫做表法。就是因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相处中吧,我们司空见惯的都是这样的一个人世间的这些情状,所以呢,一旦我们要超越当下这个境界,或者达到更为不可思议的这个真如实境的时候,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感触不着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佛他要说法,只能对于着相的众生,这就是每一次到了一个地步的时候,佛就会放光现瑞表什么法。这里都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并不是说,我们就是一定要从这里面来判断,但是一定是从这里面流淌出来这样去领悟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就是首推这一段放光现瑞的,大家先一起拿起法本来读一下。从尔时世尊,到自然敷奏,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好,就到这里,到这里。我们来看这一段。这一段特别的应景,就是因为前面不是都在破这个妄,会这个真嘛,各人修了一套方法。那么现在就等于说,我们看见过颁奖晚会吧,看见过吧?世间人特别会衬托这个氛围,衬托氛围怎么衬托呢?马上要颁发最佳导演,什么男女主角,歌唱奖的时候,突然间就这个音乐一下子给你推进到一个,让人把心提起来,然后大家看颁奖嘉宾把这个一翻开,一宣布,到这儿就到达一个顶点了。这里的这一段,也可以说是要宣布最佳法门,看谁中了。就是这么多的圣人罗列在这儿,大家想这个法会有多殊胜吧。那么你看这段,表的这个法的瑞相就是极其殊胜,我们来看啊,一气呵成。首先还是世尊从这个师子座,这时候开始要怎么呢?

五体同放宝光。这是第一个场景。五体同,五体是什么意思?就是咱们的两只手嘛,两只脚嘛,还有头嘛,我们礼拜的时候不是说五体投地。五体同放宝光呢,是表的说根根尘尘,六根之每一根,六尘之每一尘,都是表的圆通法门,所以才叫五体同放宝光,每一根每一尘都是圆通法门。那么远灌佛菩萨,你看: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这个在此之前没有过的。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的光,能够灌到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菩萨的顶呢?这说明表的是这个一一圆通,就是所有的这些圆通之法,皆是无上大佛顶法。皆是无上大佛顶法,那么如来以为密因,诸菩萨依之修而起万行,是这么个意思。那么再看,其他地方的佛菩萨也会有回应,你看: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这表的是什么呢?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这样放光现瑞,那么所有的十方如来同样如此放光现瑞,佛佛道同,皆是圆通。那么进一步,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者,这是表什么呢?从因到果都是一致的。记住我们的这个如来藏修法呢,一定是从因地开始,就悟到这个如来藏性,一直到果地,它是一致的。这二十五个圣人所修行的,都是证的大佛顶法,没有优没有劣。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来灌佛顶,并灌菩萨罗汉。那么这里是表显的什么呢?整个圆通法门的总相,总的殊胜之相。下面我们再看。

这里讲到的,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这表达什么呢?有情无情。你看,前面是有情,是吧,这里林木池沼就是无情了。有情无情同在圆通法性中,有情无情皆是同一圆通之性。下面又看到的是,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这表什么呢?就是每一个圆通法门,各各互遍互摄一切圆通法门,所以才这里能够交光相罗,每一个法门都可以周遍含摄另外所有的法门,每一个圆通法门都是相互摄容的。

这时候呢,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为什么叫普获金刚三昧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十八界,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七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性不可坏。一一皆是妙真如性,不可坏,像金刚一样,所以这里讲到的,普获金刚三昧。大家要跟着啊,再看下面。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那么这里讲到的,百宝莲华有青黄赤白四种颜色,表什么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因位。因为再往上不是就成了等觉妙觉了嘛,就往果修了,所以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菩萨阶位,就是表的这四种百宝莲华,青黄赤白四种颜色。从青到黄,到赤,到白,白就是芬陀利,是最圣洁的。所以次第往上修,表的四十个妙因,妙因就是因地的这个阶位上是非常殊胜微妙的。间错纷糅呢?间错纷糅表的是什么?大家想整个如果说,这个场地里面来回看上去互相交错,互相融会在一起,这表什么呢?表的就是刚才讲的每一位呀,我们看的时候是从低往高修,对吧,这是我们通常的常法;但是要知道,楞严的如来藏性一旦悟到了以后,本质上没有高低了,有高有低就不在藏性之中了。没有高低,所以说每一位,就是十信里面的初信二信三信,十住里面的初住二住三住,十行里边的一行二行三行,十地里面的七地八地九地,等等这一切啊,每一位里边就圆满具足了一切位的功德,所以才叫间错纷糅。就是搞不清楚,分不清呀,交会在一起了。交会在一起,但并不是没有次第,每一条到每一条,横着竖着纵着,都是有次序的,所以才叫间错纷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些道理非常深,我们可能现在悟不了,慢慢以后某一天,突然间就感觉到这个对了。再往下看。

你看: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这表达什么呢?表达所有的这些,我们的顽固呀,暗晦的这些情执都销损了,都销却了,摆平了。那么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所有的这一一都周遍法界。咱们前面讲的七大,地水火风嘛,都是周遍法界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这里说,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就是指咱们前面讲的七大,都成了一个颜色了,要么地色,要么火色,表的是七宝法,七大法。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这是什么呢?就表我们眼里边,病的眼看到空中的花,这个时候呢,已经所有的这些颠倒华相都销灭了,病眼也没了,看见的空中的花也销了。所以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们的病眼见的空华,这个时候也没有了。那么是怎么呢?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就是表的性真圆融,唯剩下常寂光净土。我们常说的最极清净,周遍圆满,就是常寂光净土。那么这个时候呢,大家来看: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这就说明在这个常寂光的真性土中,具足了无量称性发挥的法喜充满,法乐,奏的音乐都是我们说的法乐。这一段话,就是表这么殊胜的法,我们贯一遍大家就知道了。

那讲到这里呢,我们看这里面的一些情节,稍微做个会通吧。还记得求生极乐吧?记不记得?都记得是吗?你们要好好应呀,咱们这会儿还要录视频,要上电视的。我这么一说,你们说记得,那么将来看视频的人也听了以后就法喜充满。要不然他们,打电话那天那同学问说,是不是你下面坐的人都听不懂呀?他说老听到你在问,大家知道吗?下面没人搭理你,说是不是都不知道?他意思说,只有他还能听得懂点儿,你们在场的估计都不行。所以大家以后要踊跃啊。大家看求生极乐,那么大家想,这一段文,你看这里的释迦牟尼佛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如来,法王子顶加持,其他的佛菩萨也来放光现瑞。特别是这里讲到的,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这些,还记得《弥陀经》里面说的吗,《无量寿经》里面说的,都是极乐世界的通常情形。那么这样来讲的话,现前佛的这一番,是不是极乐真境呀?

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向往着佛现瑞的时候,偶尔这么来见一下,自身现在还在娑婆。你看这里跟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什么水鸟树林说法音,有区别吗?一模一样。所以都是这个常寂光如来藏,无量的功德所称性发挥出来的现前瑞相。在净土里边,这是天然之相。你看大家都去过文殊菩萨五台山的道场,那个殊像寺有一个,横的写了一个字叫做瑞相天然。也就是说在佛的真如法界,如来藏性,也就是清净净土中,这种情形是天然之相。那么我们这里就成了瑞相了,就一定要加个瑞,那就说明我们现在不瑞了。大家看这样的放光现瑞,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见极乐呀,也能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分见,就是佛给露一下,我们能够看一下。

现在我们只能什么呀?只能听了,不能见了。这就是咱们现在的众生,末法时期,现在就只能听了,这一讲,听一下,以耳根闻见了,不能够以眼根色见了,这就更退了一截。那么在佛世的时候也只能分见,不能满见,就是到处都见到;只能偶然见,不能常见;只能够加被,被佛显威德放光现瑞了被加被见,不能自然见。所以这是我们现在的,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只能够说求生极乐,用信愿打通,用念佛显现,仅此而已。所以大家看到这一段,其实跟极乐世界也是无二无别的,去此不远嘛。十万亿佛土,就是因为我们不通所障,不圆所堵嘛,堵上了。

为什么圆通圆通,法法都是,佛佛道同,法法同一味的。这是我们这一段,跟大家这么会一下。下面开始就是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了,那么我们再一起往下读。读呢,这个时候我们先把这一小段读完,一直读到说偈对佛。下面的这个偈文呢,我们一大段把它待会儿一起读完就可以了。大家先一起来。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好,大家来看这一段。那么前面不是讲到什么呢,讲到一个地方说,只说到循的这个圆根还是不圆根。依着圆根来修,这样的话日劫相倍,就是事半功倍。但是他并没有当时提出来说,哪一根最圆,他当时并没有提出来。我们还记得,圆根还记得哪一根最圆吗?为什么?为什么最圆?为什么耳根最圆?你们说马上记得。因为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是圆满的。其他的有八百个,或者有千二百个,但是初机不能下手,所以这里才开始要选了。这里选的时候你看,如来就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伟大的文殊菩萨,说你现在以你观察一下,这二十五圣,这些大菩萨阿罗汉,各各都说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了。

那么你现在说一下,他们所说的方法,你看佛说了,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或者前后的差别。但是呢,大家看到啊,这里有一个但是,我今欲令阿难开悟。就是我现在想让阿难早日开悟,那么你就给想办法,这二十五门中哪个最适合他的根机。这是第一,阿难。其次,兼我灭后,此界众生,这是针对我们,以阿难代表我们,说我灭度以后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想入菩萨佛道的时候,发心求无上道的时候,用哪个方便门才能够趣入,最容易成就。这是佛说的。那好,首先我们来从三段来讲。

第一段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让文殊菩萨讲。大家想为什么?为什么佛不说,而只是文殊菩萨来选呢?这里边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如果从上往下看,就是从修行成就了,回首来看的话,你说法法都是妙法,对不对,你说让佛怎么去选呢?在佛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呀。所以佛这个时候呢,就不能够在这里,不可能选。现在选这个根,选用哪个根只是为了初机的学人。那么大家要知道,文殊菩萨正是初机的导师,所以这里让文殊菩萨来选。

第二个,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第一,但是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文殊菩萨代表的是什么呢?是实智,根本智。你看我们上五台山,最高,最广,最冷,最清净。去普陀山呢?来什么样的人,给你满什么样的愿。但是五台山不讲究这些,一刀子把你撇死,你来了,五台山的风格就是,行就行,不行拉倒。

特别是你看五个台上面,就是这样,气质就是这样。所以他代表的叫实智,实智就是我们先往上修,要达到那个顶点,再回过头来度众生的时候就是用的权智了,权巧的权,方便。所以这里你想先入圆通,那么你先自己来选择,文殊菩萨就代表,其实代表一切众生来进行选择,为什么?佛终不会强以一个法偏授某一人。佛以一音而说法嘛,对吧,他不会强以,说这个好,这个决定好,一定要你来修,不会这样的。我把法讲出来,你按照你的根性和机缘往进来入。所以这里第一个,让文殊菩萨来选。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佛又这里讲到了说,他们所修的方法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没有什么前后差别。大家看到这一句了,看到了吗?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定要提出来,这是一个根本立场。因为圣人不拣,拣别的拣。拣别的拣大家听得懂啊,拣嘛。圣人不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法无可拣。一切法你有什么优和劣呢?没有什么可拣的呀。

那么但是呢,圣者迹有权实。就是虽然圣人不拣别,可是圣人他有的是现的本,来成佛了,做菩萨了,有的是现的迹,迹门就是说,装作一个凡夫,装作一个天人,装作一个阿罗汉,示现的。这就有拣择了,对吧,这就开始就是,有这个拣择性了。但是虽然有拣择性,有权有实的示现,本质上他都是大圣所现,所以放到这个层面来,不能够拣别,对吧。第二个,法,从人来讲不拣别,从法来讲,前面讲到的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无非如来藏性,那么你这个法能拣别吗?也不能拣别。所以这里讲的,没有优劣前后差别。

第三层才正显说,说出来缘由了,我这里是为阿难和末法时期的众生早日开悟,所以才必须要有拣别了。这里是第三重,正显什么呢?拣别拣的不是拣圣,而是拣凡夫的根器是怎样的,所以说拣凡不拣圣。所以他这里才说,让文殊菩萨挑。第二个,拣情不拣法。就是众生的情见不一样,他的理解力也不一样,他什么时候对佛法起信心,什么时候能上个大的台阶,什么时候又退了,等等这一切,这都是由情见所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最适合哪个,就必须来拣择了。这是第三层说的,约机,约迷情。约机的话,他宿世修习的,哪个他是修习得比较熟,哪个修习得比较生,那就得拣择呀。

大家想像我们现在也是,你看为什么我们在居士林讲《楞严经》,因为过去跟《楞严经》熟呀。现在华严也没有讲,法华也没有讲,为什么?暂时还因缘没到。那为什么我们说,大家念佛念佛,为什么?就宿世这个迷情迷得重,所以念佛可以往生。这都是说约情,约这个机。所以才这里,约情呢,根有利钝,约机呢,法门有生有熟,看他跟哪个生,跟哪个熟。从这个点上,这里才让文殊师利法王子开始挑一门,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这个时候文殊师利法王子就开始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然后还是承佛的威神,说偈对佛了。好,那么我们这里说偈语的时候,大家来看,一直从觉海性澄圆,读到出世获常住。你们记住这一句就好了,等一下我们读到这一句出世获常住就可以了。这段偈文比较长,那么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贯一遍。但是这可以说是,这段偈文给大家说一下,可以说是文殊菩萨对于《楞严经》的复讲。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大德大法师讲经都会有什么呀?有大座,有小座。大座就是这个主讲法师讲一遍,那么小座呢,就是跟着他的侍者或者弟子们,到了下午或者什么时候再复讲一遍,大家再讨论一遍,是这个意思。那么复讲的时候等于也又把原来讲的这个法把它尽量地整合,有次序地浓缩成一个主题,大家来讨论,这么过一遍。所以你看这个次序也不是乱来的,这是佛在这里,就经文里面就是这么编排的。文殊菩萨这段就等于说,可以说从开始到结束,把《楞严经》最精华的给复讲了一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法王子来复讲。好,我们一起来读。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好,就到这里。好,就到这里。那么大家来看,这一段偈文呢,可以说是非常有序,而且以这样的一个偈文形式,读起来也很流畅。但是他这里开始讲的就是说,基本上是从我们,《楞严经》讲到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无明起动,这段的法义开始接上。那么我们一句一句地往下贯一下,但是因为这个偈文它很流畅,我们读贯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跟上来,不要落了,因为这个偈文也比较紧凑,我们就是依照着偈文,把它用现代的话把它贯一遍,如果哪个地方有比较难懂的,我们稍出来做一个解释,然后又回到这个秩序里边。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把心提起来。首先我们慢一点看头两句: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是讲到说随染净缘而称的迷悟状态,我们的如来藏性,随着染缘就是迷,随着悟缘就是净。那么净的这个如来藏性本来是一个什么样呢?大家看,觉海性澄圆。觉就是本觉之性。那么这个本觉之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这个佛性,灵光不昧的这个本来面目,它,大家想我们在说的时候,有说错没有?有没有说错?觉海性澄圆,在讲这个我们本觉的如来藏性,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是对的呢还是错的呢?对,说出来的时候就是错了。因为这个本觉之性,你说觉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迷,可是它是没有觉和迷的分别的,它就是朗然而照,本来就这样的,对不对。

那么既然在这种情况下本觉之性它不是觉的也不是迷的,它是法尔灵至的一个朗照光明状态,为了说这个状态,强名为觉。这是这个字定位,觉海性澄圆的觉,是强名为觉的。也就是说出来的时候是错了,但错的这个视野里边,我们尽量把它表达得往对上去会,这里才讲到说觉。那么为什么用海呢?就比喻说这个觉性它广大,轻易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比喻,所以这里只好估且以大海的深而广,来进行比喻它的状态,所以叫做觉海。那么这个状态,通常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大家来看,性澄圆,性澄圆是什么呢?我告诉大家两个字,一个是寂。这就比较教理上要大家往上会了。

寂是什么呢?寂灭,圆寂,寂照的寂。再一个就是照,照是什么呢?灵光不昧,始终处在一个不迷不昏钝的状态,始终就是这个觉性,闻性,观性,这叫做照。那么一般我们就用寂和照,来相互破和相互成立这个觉的状态。如果说把它在以寂为根本而常有照的状态,这就叫做性澄圆。因为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寂然寂静的状态,但是虽然是寂静的状态,它有照了的功能,这就叫做什么呢?性觉妙明。性觉是寂灭的,但是有智慧的观照,是妙明的。那么如果说照而常寂,这就是掉了一个个儿,把照放在前头了,就是始终有观照在。虽然观照,不是我们凡夫的这个分别了知的去认识,而是觉性的观照,它也是寂灭的一种观照,所以叫照而常寂,就叫本觉明妙。

寂而常照,叫性觉妙明,照而常寂,叫本觉明妙。寂而常照就叫做什么呢?不变随缘。寂嘛,就是不变,照,就是随缘。那么照而常寂就叫随缘不变。听到吧?所以你把这个能够了知的话,那么如来藏性的这个性,就是这个觉,这个觉呢,虽然不变,但是它随在缘中;虽然随缘,它全体不变。所以有时候是用寂,有时候用照,既相互成就,又相互破除这个寂和照的定见。这就是佛法里面最常用的表达,最初的那个,般若也罢,佛性也罢,本来面目也罢,强名为觉。怎么理解?相对理解。这样依照着相对理解去悟那个绝对境界。就是这个啊,这里给大家起一个头,从这样来起的,说原来的这个本明也罢,妙明也罢,你看这里,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如如不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怎么出现的无明呢?大家看下两句。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咬死啊,什么叫做元明照生所呢?就是这个性觉本明的时候,突然间妄为明觉了,妄想的妄,为,有为的为,明白的明,觉照的觉。就是本来的这个性觉本来它是明的,结果就不知道一念无明妄起来,就说,看看这个本明的明是怎么个明法。本来明的你还要看吗?不能看的东西你非得撩起来看,就把它破坏了,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呢?一念无明妄起,就有一个能的作用。能就是说让我看看。大家用自己做实验,当我们想到说让我看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我了,对吧,那就一定要我看看你呀,就有了我和你的对待,就是一真法界由无明搅乱,成了二元分别。

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什么呢?元明照生所。就是一念无明起的时候能照的作用,就自以为是我要看看的这个我要看看的作用,开始起动了,由于有了我要看看的这个作用,就是能照的这个作用生起来,那一定会有我所看看的境界,对吧,那一定会出现,这个时候呢,所照的妄境已经立起来了。所以这个烦恼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就在我们所照的妄境一立,那么能照的妄念也起,这样相对而立,就叫做元明照生所。元明照就是我想知道,生所就是生了一个我所要知道的境界,就叫照生所。大家要跟进啊。所立照性亡,就是一旦有能,就会立有所;一旦有所,那么这个能照的照性就不是真性了,而成了妄性了。这个真正的能照之性就不显现了,不亡而亡了,就成了妄想烦恼了,就把本有的如来藏,转成我们的无明藏识,阿赖耶起动了,种现心生,烦恼生,轮回起,一切山河大地将要出现了。还记得这段吧?前面,这就是浓缩了这里,再讲一遍,复讲一遍。那我们再往下看: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就是,外在的依报,无情世界,和内在的有情,主观能动,就开始出现了。大家发现了吗?你看,迷妄有虚空,由于迷妄的无明,所以迷这个性空,就成了顽空了。大家知道,性空跟顽空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手这样探出来这儿挥一下,这个地方的这个空,这都属于顽空,为什么呢?因为它相对,有地,有屋子,所以才说有这个空。所以这个空呢,是由于迷真正的性空转成的顽空,所以才说哎呀,有一个虚空生起来,好像这个地方是空着的。由于这个虚空一旦生起来,那么我们的无明的这个增上,就是进一步烦恼的这个力量增强了以后,就会把本有的这个智光转为能见的妄见了,就是我们现在的分别意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作用,大家来看啊,这样的话,由于这个顽空晦暗得厉害,中间的这个执著,就是我一定要见,我一定要见,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意识分别,就牵带出来一种力量。本来没有一个能见所见,但是我一定要见,那么这个体又不可以给你见,它本来没有一个东西,你一定要见,怎么给你见?但是我就要见,它没有给你见,你就要见,不断地要见要见,久而久之就发生了质变了。现在科学上解释为什么呀?宇宙大爆炸。宇宙怎么出现的?大爆炸。我们可以在此理解,就是我们一念无明的大爆炸。就要见,一定要见,久而久之没办法,本来没见的东西,被我们强揪起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暗境就是,暗境,晦暗的色境就成为四大的色法地水火风,这就叫做依空立世界了,地水火风出现了,搅在一块了,世界成形了,从而安立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边,你看,想澄成国土。就是由这个妄想的部分里边,沉寂的部分凝结成一个无情的国土为我们所居,错以为这是为我们所居,所以叫想澄成国土。那么由于这个妄想的知觉,就是本有的这个觉照,转成无明的这个妄觉的时候,还是这个觉,有这个感觉的这个觉,就成了什么呢?我的存在,有情众生,正报出现了。这就是正报依报怎么出现的呢?从一念无明,上一句起,有了能照所照,最后能所相互就跟折磨一样,我一定要看你,你一定要给我所看,本来一个力量,相互揪成两堆了。相互揪成两堆了,好了,山河大地就被一个力量揪成依报了,那么能照的这个自我错觉,就揪成另外一个力量,色身正报了。这就是我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么就出现了。

所以大家有时候想想,你说是不是业力执持呀?这个地球自转,你说除了我们众生的业力,它为什么会转呢?风轮执持。业力,一旦这个业力起动的时候,无明烦恼起动,它就是这样的一种执持的状态,就转了。要不然你说好端端的地球为什么要转呢?就光这一个问题你想想,为什么要绕着太阳转呢?太阳为什么要发光,没太阳的时候就暗呢?等等这些,除了业力,什么都没有。好,我们再往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就是在这样的我们的一念大觉之心中,由于我们认悟中迷了,本来是悟的,我们里面成了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这个大觉之体转为十方虚空了。一旦转为十方虚空,就是在这种虚空中,我们就有了虚空情量。大家记住我说的这两个字,一个是情见的情,一个是什么呢,数量的量。就是我们一念心中,这个无明起以后慢慢就发挥成一种虚空情量了。虚空情量,就生起在我们这个大觉的本有的这个觉性中,生起错觉了。大家要理解这些词啊,因为今天的这个偈文是比较难度大的,它为了追求这个步调一致,所以它涵盖的意义非常,有的特别丰富,可能五个字就涵盖了一大堆的意境。

所以这里大家想,这种虚空情量,如果在大觉本有的觉性中,我们以为有这个无边的虚空世界,其实就像大海中的一个,突起的一个浮沤一样,突然间起了一个水泡。就这么一个水泡,我们就以为这是全世界了,把整个的大海就给遗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乃至于十方所有的有漏微尘国土,都是依这个顽空妄想建立的,所以说,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这是这样的。那么下面这一句就是反观了,你看: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那么这里讲到的说,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就是补前面的这个说明,就是假如这个虚空无明的泡沫,海上的浮沤,如果灭的话,那么就等于说我们每个人的虚空的这个情见,这个比量,这个计量度量,都灭了。什么叫做情量?我看大家理解了没有,什么叫做情量,你理解了吗?就是我们的认知范围,一切,有的认知范围广,有的认知范围深,有的认知范围浅,有的认知范围窄,但是都属于我们的情量。那么这样的话,一旦说这个虚无的情量灭掉的话,那本来就没有,那么我们错以为的这个虚空,还有这个三有国土,这里讲到的况复诸三有就是指的色界、欲界、无色界,或者说我们说的有情的轮回,中有、本有、生有,等等这些都可以这么理解,总归就是国土和众生吧。所有的这些,况复诸三有,就是都是一个泡沤,海上的一个浮沤,空本无,本来没有的。

要不你说有的时候大家觉得说,你说佛法让别人相信,一旦相信佛法了就要否定自己,一切。你说怎么容易相信呢?哪个人活得这么滋润,想把自己否定呢?把活着否定了,把家庭否定了,把一切的爱恨情仇全否定了。可是我们现在就全凭这些活着。所以说学佛很可怕,让人害怕,受不了,大家都不信。其实未必是不信,他害怕。他一听,你看有的时候,为什么说现在我们的学佛都是浅层次的,欲勾牵倒是不少,但是入佛智的不多,为什么?他怕了生死,你跟他说了生死他受不了。现在弘扬佛法中,不能讲了生死了,有人就给我这么说过,说你老说了生死,把人家都吓跑了。哎呀,我说这没办法,我说我的生死了不了,我也要这么提倡呀。你不提倡,难道大家都不这么弄了,在这个世界里面那就瞎弄结点缘,瞎糊弄一下就完了,没完没了的嘛。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那么下面要分开读了,这个就是这一段: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这就是开始介绍了我们为什么无明起动,有了众生有情,然后这个众生有情本来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对吧,我们要把它破掉,回到一真法界中。但是,一个总的铺垫就过去了,所以你看这段偈文非常的畅快淋漓。下面就开始要说,既然你要返本归元,那么怎么办呢?这里开始要介绍方法了。如果要返本归元,你看,归元性无二,就是归的这个元,返的这个本,它是平等无二的,对吧,但是呢,方便有多门。这里讲的方便就是说,要有一个方法,要有一个适宜的门让他进,让他走。

所以这里你看这个,如果就归元性无二来讲的话,一性即一切性,一切性都是一性,前面讲的根尘十大都是如来藏。所以既然要归这个的话,那决定没有二。你不可能说,观音菩萨就好,其他的都不好。这里讲到的你看,这也等于说,文殊菩萨先说几句客气话。咱们现在要批谁的时候不是先要说,我不是说大家怎么怎么样,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才开始一样一样地挑毛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翻译经典都翻译成这个格式了你看。一开始说归元性无二,再说方便有多门,你看多会说呀。那么约法、约讲、约逗机的话,则有许多种门可以通达。那么这里讲到的。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大家来看这句什么意思呢?就是明白圣和法,刚才讲的圣人和平等的法是不可拣择的,你不要挑不要拣。为什么呢?这里边,二十五圆通里边,门门都是通的,都一样。但是他在这里还又讲了什么呢?顺逆皆方便,方便上就有多种了。为什么叫顺逆呢?你看,咱们前面讲到的那个憍陈如,他就是观声音悟道的,对吧,这是一种顺观,就是依照着生活中,这样顺势而入的修学方法。那么还有一个什么呢?那个沙陀,沙陀他不是有欲望嘛,有贪心嘛,他就厌离欲望,他就逆观,逆什么呢,观他不净,这就叫逆观。顺势这样入,逆我就对着来,大家都认为净,那我就反不净,从不净入手,这就叫做逆观。

所以这里讲到的叫做什么呢?顺逆皆方便,就是看看用哪个方便,顺势而入还是逆势而起,这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就是虽然圣人和法是平等不可拣别的,可是根机和情见都不一样,这就要开始约当机了,看他在不在这个根器上。因为你每个人宿世修的不一样,你能知道他哪个熟哪个生吗?这就是大善知识来度化众生,一来人他就知道给他说什么法。应以禅法得度,就给他讲向上一路;应以净土得度,就给他讲老实念佛。好修禅法的,你给他讲老实念佛,没门呀,他爱说,当下就是净土,他还没说错,你能怎么办?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有时候,我说号称法师讲法,其实像我本人来讲只能什么呢,就一类根器,进行筛选而已。就是没有这个功德,没有圣者的这个功德,见机施药,那怎么办呢?就是我守着我,我只卖这一门,一个药。我这一个药是百病包治的药,那么你信我这个药你就,反正来了人就这一样给你,吃吧,那不在此列的也没有办法。当然我尽量劝你说相信这个百病包治,这是个偏方,这是佛开的偏方,往生极乐。这样的话算是什么呢,还不至于太误导人吧。否则如果你根器观不到就不行呀。就彼来机呀,就是随顺他说,他在场的这个你得就着他说,他不在场你一说就说歪了,他生烦恼。

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就是有速度快慢,不容易的。所以你看阿难是多闻的人,这里才给他讲闻思修,才讲。所以这里你看,因为约迷情的话,每一个根都有利都有钝,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都以耳门入道为最容易。所以说迟速不同伦,就是有快有慢,还是有不一样的。你看文殊菩萨这样说了,话锋一转他就开始挑毛病了,他把前二十四圣可以说都否定了。当然我们想想,怎么能否定呢?大家不抱怨啊,这已经给说过好话了,下面就是挑他们的刺了。如果说就我们现在初机下手去修,那么这些方法都难修,修不了。为什么?大家来看,先拣六尘法。前面讲到的二十五圆通嘛,先不是讲的六尘嘛,对吧。大家来看: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那我们首先要锁定一下,下面这个就贯得更快了,给大家要介绍一下。这里下面讲的就是文殊菩萨一个一个挑,把所有前面的法门讲出来说,你这种修法,这样这样,那怎么能修成圆通呢?那么他在这里边主要批判的几个方面就是,一个不圆,二一个不通,第三个不遍。就是最好你,初机入手嘛,那么一定是要傍上一个,哪个法门呢?是既通又圆又遍的法门,对吧,就是为了向耳根上会嘛。所以说其他的六尘也罢,五根也罢,六识也罢,七大也罢,都有一些缺憾,要么是不圆,要么是不通,要么是不遍。

他就从这个层面下手进行挑刺的,所以大家要带着这个态度来听,就一听就明白了。你看这里他讲,这个色尘来讲,他说,色是由妄想凝结暗境所成的,成的这个尘嘛,慢慢所成的一个外境。所以如果以我们的这个,精了不能彻,就是如来藏的这个藏性吧,见性,见精,去观的话,终不能够使它障蔽之性变成明彻,就是很难用它的障蔽之性,因为它是由障蔽之性所成的嘛,所以你现在用这个精了的心去观,很难把它这个障避之性观成明彻,所以你怎么,既然初发心的话,怎么能以这个色尘为本修因,而速速得到圆通呢?这是对色法的判别。

我们再来看声音。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就是说,这个音声就是指的我们一般说的语言文字,所有这些语言文字。说这些音声但比名字之义味,就是只能够有一个声音,有一个名字,名句。在百法里面不是有这个名声、名句、闻声嘛,也就是指的语言、概念、词汇,等等这一切。说这样的东西,一个名,为什么,这就挑它不遍的刺了,你看,一个名不能够含一切名,对吧,你说《楞严经》就不是《法华经》呀。一句不能够遍一切句,我说你吃了吗,就不能说,你要不要上厕所,这都不对。那么一义不能遍一切义,这是一样的。所以初发心的怎么能以这个不遍的声为修因而速得圆通呢?这是对声音,声尘所做的判别。

那么第三个,我们再来看香。香以合中知,香尘,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这里对香尘是说什么?是说香尘是怎么来的,是由鼻子的根闻外面的味道而起的,对吧。那么如果我们鼻子闻外面的味道才知道有香,如果说这个鼻子离外面的味道,两个根尘不和合的话,这个香就没有了。那这个香没有就说明,这个香尘不能够始终有,也就是不常。圆通嘛,常遍嘛,刚才讲的,一个是遍,遍的意思也是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常的意思。不常嘛,因为这个味道,闻味道的这个状态不是始终有的,没有味道的时候没有闻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这个香尘不能始终在,那么初发心的人怎么能够依这个不始终在的香尘为本而起修观,速得圆通呢?这是对香尘的疑惑。我们再来看。

味尘。味性本非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这个味尘跟香尘是一样的,就是味尘合于舌根的时候才有这个味尘。味尘不是本然就有的,味道到了舌根,尝到了才能知道;那么如果没有,这个舌根没有对外在的味尘去尝到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味尘也不是始终在的,初发心者怎么能依这个不永恒的味尘为本修因,而速获圆通呢?这是色声香味。

触我们再来看: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就是说,触尘呀,我们身体触,是用什么呢?一定要身体的这个身根,触到外面的尘境,对吧,才有感觉嘛。那么不触的时候就没有感觉,无所不明触,就是你不去触的时候,你触的这个触觉生不起来,对不对?这就叫无所不明触,一定要有触才能得以显明。所以可知这个身体呀,离开触尘就没有触了,就没有触的感觉了。那这样的情况,可见这个触尘的性也不是一定在的,也不是一定始终在的,初发心的人怎么能依这个没有定性的触尘为根而修,为初机修因,而速获得圆通呢?还是不行呀。这是指的触尘的漏洞。后面最后一个是: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这个比较难理解,一定要理解在我们有时候知道什么是说法尘。大家来看啊,这几句我们咬一下。法称为内尘。就是法尘呀,还记得法尘是什么吗?前五根对外五尘落谢的影子。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记住,一旦想起法尘的时候就是落谢的影子。落谢的影子的时候,凭尘必有所,也就是凭着这能落谢的外五尘,必然有所落谢的内法尘。就是一定要前五根跟外五尘合作了以后,落谢在内法尘里边,才我们出现了法尘为意识所去缘嘛,去对嘛,对不对。在这个时候呢,问题是大家你看,能所非遍涉,就是外五尘的这个五尘呀,就是外五根对外五尘的这个五尘,跟内五尘是到不了一起的。

怎么说到不了一起呢?就是说,落谢的外五尘和所落谢的这个法尘不是普遍地相互涉入的,大家能理解这个么,不是的,就是它们挨不着边。这能听懂吗?怎么个挨不着边呢?你比如说,有些五尘,外面的五尘呢,五根不去取五尘的时候,对不对,那么这个前五识就缘不到这个,缘不到这个不能输送给第六意识。就跟我们的眼睛看的时候我没感觉,耳朵听声音我没听见,那你就落不到,落谢的影子落不下来,对吧,这个时候呢,你就没有这个前五识落谢的影子,第六意识没办法缘这个法尘,所以这就不相涉,就是挨不着边,对吧。这是第一重挨不着边。

第二个,大家想想,五尘落谢的时候,就是根外五尘落谢的时候,它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我们在这儿表达的时候说,这个五尘落谢的五尘影子,落在这儿,又第六意识缘,好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境界中表达,好像它们在一块儿。但是真实的情景之中,五尘落谢的影子落谢完了以后,就成了前了,对吧,第六意识再去缘这个法尘的时候,就成了后了,是不是?有了前后之别,前不在后,后不在前,前后不搭界,所以这里有一句叫做什么?大家看到了吗?能所非遍涉,就是讲的它们不搭界,挨不着边。既然挨不着边,中间一定有漏洞,有空间了,不圆、不通、不遍、不常了,对不对?这就是它的这个漏洞在这儿体现,所以怎么能够依着这个不变的法尘作为本修因,而获得圆通呢?这个义在于此,听懂了吗?那好吧,听懂了休息一下,休息一刻钟,到,现在是十分,到二十吧,休息十分钟,二十的时候我们准时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继续三十八讲下半场。因为今天的内容特别的紧凑,而且这个还不能讲松了,讲松了反而就难以听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跟上来。我们刚才拣别了六尘,这里开始拣别五根,除了耳根之外的五根。大家来看: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就是指的眼根的见性,虽然能够洞然见到前面,见到左右的一半,但是后面跟左右的另一半见不着,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四维亏一半。那么既然少了一半,初发心的人怎么能依此不圆的根作为本修因,而求快速获得圆通呢?这是指的眼根。

再看鼻根: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也就是这个鼻子,这个出入的息呀,有时候通于内外,进进出出,那么唯于进的一下、出的一下有,但是进出中间少停顿的那一会儿交结的时候没有。这不是在千二百功德里面就折了四百功德,上次我们讲的,只有八百功德。那么出息入息不能相涉的话,这就叫支离匪涉入,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那么这样的话,三分中缺了中间的一分,这就不遍了,也可以说不圆不通的,所以如果以此为根本修因的话,怎么来快速获得圆通呢?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舌根如果没有所知的尘境的味道,那么也不能够无端自己知道有味道,味尘。因有味尘才能生起觉知的这个舌的这个觉,所以如果没有味,销亡的话,这个觉就本无所有呀,那么这也是不遍的,初发心的人怎么能依此不常不遍的根为本修因而得圆通呢?这是舌。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就是说身根跟前面的触尘不是相对的嘛,那么一样的,这个触尘跟身根触合的时候,才有暖的呀、冷的呀这个触尘之相生起,身根也是如此。所以就这点来讲,它不是圆觉圆观的。为什么这里讲的各非圆觉观呢?因为涯量不冥会。一个属于有知的,身体是有知的,但是触尘是没有知的。另外一个,各有边涯,各有分量,就是不能够在相离的时候,身体和触尘相离开的时候,不能够冥知冥会。所以在这样讲的话,初发心的人如何能依此不常之根为本修因,而获得圆通呢?这是又一点。

再一个,最后我们看意根。这里讲到的,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也就是说,这个意知根是,可以说杂着乱想,始终不能够得见这个,如如不动的这个湛然的了知之性,这个意知根,那么就不能够意识脱落,初发心的人怎么能够依着这个夹杂着胡思乱想的意根为本修因,而获得圆通呢?这是另外又一个说法。好,这是我们拣择了五根,下面我们来再拣六识。六根六尘六识,除了耳根,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拣择了一个六尘,又拣择了五根,下面开始要拣择六识了。这里来看经文。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就是识见,就是眼识怎么来的呢?眼识怎么来的?它是杂和于根和尘, 三者生在一起,根尘生识嘛,这三者要和合才生起一个眼识。那么如果你去纠结这个眼识的根本,它是非相的,就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眼识的自体的这个本身都是没有一定的定相,是虚妄不实的话,初发心的人怎么能够依这个没有定相的识,为根本修因去获得圆通呢?这是指的眼识。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这是指的什么呢?什么识?心识?耳识呀。耳识是怎么来的呢?还记得普贤菩萨说,他在修行的过程中,终于得到了这个听闻的功德,所有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心声他都能听得见。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能够洞彻十方,圆融无碍,这皆得于普贤菩萨久修法界大行的这个大因力。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大家看,生于大因力。这是普贤菩萨人家好不容易才修来的,那么你初心的人入不了这个境界,怎么能够你初发心的人,依此深广的境界为本修因而速获圆通呢?所以大家要记住,耳识的侧重点说的在这里,说普贤菩萨是大根大器大境界的人,一般的初心凡夫不可以比的。下面再看: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这里讲到的鼻,于鼻端作白色之想,这个修鼻识圆通的时候,还记得吧?这本是一个权巧方便,所以这里讲到本权机,是随顺着机宜而设的,是让他们收摄散乱心的,暂时安住而已,所以让他系住鼻端有一个白的点让他观嘛。这是一个暂时安住的方便法门。为什么说方便法门呢?因为有的人鼻头还是红的呢,你看我这儿起了个红疙瘩,如果佛陀这会儿现身为我说法,他一定说,把心系在鼻头的红端上,不能说白端了。所以说这只是一个方便法,鼻端做白色想,你不能够。而且你心有住,就有静存在,对不对,有静存在,你初发心的怎么能够依这个有住的心为本修因,而获无住的圆通呢?这是指的,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是指的什么呢?舌根嘛。还记得主人翁是谁吗?是谁?富楼那。富楼那开始讲到他讲法而成就的,这里讲你看,说法的这个声音只是拨弄音声文字而已。而且富楼那呢,人家以前就是成就者,这里讲到的开悟先成者,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法所用的名词概念这一切,它并不是无漏法,是有漏法。所以初发心的人,怎么能依这有漏生灭之法为本修因,而速获得圆通呢?这是指的舌根。再我们往下看: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这是谁?对,优波离尊者的身识。身识优波离尊者是持戒第一嘛。但是这里呢,文殊菩萨怎么挑他的漏洞呢?说戒行的持犯只能够约束身识,非身识所属的心和意,意根,比如说意识,就不能够约束了。而且这个身识是因合根尘而有的,它不是周遍一切时处的,所以这里讲到的说,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身识不是遍一切时处的,有时候,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这个身识就不会生起现行。所以初发心的人,怎么能够依此生灭不变的身识为本修因而速获圆通呢?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就是目犍连的神通,他也是宿世的因缘久修所成的。它不关这个意识对法尘的分别之事,就是这个神通得来不是以分别心得来的。但是呢,意识乃是攀缘法尘而有,我们在讲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意识是攀缘法尘而有,不是离开法尘而别有一个意识而生,所以说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那么初发心者,怎么能依这个攀缘的妄识为本修因而速获圆通呢?这是指的六识之漏了。下面我们再进一步看什么呢?开始要看七大了。这就更简洁了,大家一起来。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如果以地大之性为所观境的话,地性是什么呢?是坚碍之体,是坚固的,有障碍的,不是通达之相,属于有为法,不是无漏性,对不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怎么能以有为法而修,速获圆通呢?大家知道为什么说地性坚碍是有为法呢?还记得持地菩萨吗?他虽然先去修路,不断地去填漏补平,但是一定要记住,后来遇到佛给他讲了平心地才平的什么呢,万法的这个契入的如来藏性,不是真的是平大地所契入的。所以这个是不究竟的,获不了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水大之性为所观境的话,水大是由想念而成的,不是真实而有的。大家还记得,月光童子一打坐,他在那儿想水呀,对不对?所以你要证这个如如不动之理,如如非觉观,如如不动之理,他必须于始觉就开始,就是开始修观的时候就修如如不动的智,才能入进去。可是你现在修这个,凭着这个自己的感觉到达的水的感觉,他不断在念叨水嘛,那么初发心,怎么能以这个分别的觉观之心为因,而修如如不动的圆通之法,对吧?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你看这是如果以火大之性为所观境的话,当时不是那个护法厌离他的欲火嘛,他的欲火,欲望之火很炽盛,那么厌离这个欲火,才修的观法。他是以什么呢,以离欲为根本的。那么以厌欲火而求离欲的话,这个分别对待的法是真正的离欲吗?大家想,为了离开一个不舒服,我要求一个舒服,这是离欲吗?对,这不是真正的离欲,也不是初机行人的方便,如何能依这个非初心方便之法,让人获得圆通呢?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就是如果以风动性为所观境的话,风大不是有动性嘛,有动就会有什么?对,有寂静。如果有动会有寂的话,那个动和静是不是对待法呢?既有对待法,它就不是无上绝待之体,那么初发心的人怎么对非无上觉呀?怎么能依这个相对之法而得无相对的圆通之法呢?怎么能以此为因来修,获得圆通呢?也是不可以的。再我们往下: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就是这个虚空之性。如果说依这个虚空之性为所观境的话,那么空性是暗钝的。大家想想,为什么说空性是暗钝的?因为它的体不是这个灵明觉知之性。大家想想虚空是不是这样?虚空有感觉吗?没有感觉呀。那它连个错觉都没有,怎么能依着它能够得正觉呢?大家想想,我们将来能够得正觉,全凭我们现在有错觉。虚空连个错觉都没有,它没有这个灵明觉知之性,没有觉性就有异于菩提,你看异菩提,就是跟菩提性不搭,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那它连觉也没有,怎么能得正觉呢?所以说,初发心者怎么能依这个昏钝无知的空性为本修因,而得圆通呢?再我们来看,地水火风空识,识这里也可以说,我看是,就是识大,那个后面一个是根大,是见性,见闻觉知之性。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如果以这个识大之性为所观境的话,大家想,谛观十方,唯识唯识,弥勒菩萨不是修的唯识观吗?对不对。可是这个识性,这个识呢,它是念念生灭不停的,它不是常住之性,对吧。既然不是常住之性,如果存心起观,那么这个观性也是虚妄的。依着不是常住之识而起观,这个所起的观能是常住的吗?也不常住。所以初发心者怎么能依虚妄生灭的识为本而速得圆通呢?

好了,最后一个节点到了什么呢?根大圆通了。大家来看: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就此土通常法来讲,这个我们要分开讲了,就此土的通常法来讲,对不对,一切不是迁流造作之行嘛,一切不都是无常生灭之法嘛。那么虽然你有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但是净念终归是有念,对不对,相继终归是生灭不停的。那你能够以这个有而求这个空,以相续不停的这个相生灭之念,作为这个如如不动的圆通的藏性,这因果相符合吗?大家想,以有念能入无念吗?你以有念心,能入无念之境吗?入是可以入的,只能去修,忘心忘情地去修。

但是如果这里从你一味地以这个执著有念心,而不是念成忘我境的话,你是入不进去的,为什么?因为净念相继你执著,念念念念执著这个净念相继,那怎么得净念呢?所以说,以这个念佛为因,如果以往生净土为果,那么说万修万人去符合因果;如果以有念之心,要得这个圆通根本,那么说因果相悖,不相吻合的。因为你净念相继,净念是有念,相继是相续,既然是相续就有生灭,有生灭,圆通是不生灭的,那么因果相悖了。所以大家来看,这里就是要从两方面来讲,如果说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符合因果;如果依这生灭的因求不生灭的圆通,因果相悖。所以这里为什么古德说,不能将横超法作竖出解,就在于此了,大家知道吧。竖出解解横超法,解不通呀,那就解着解着不信净土了。净土是横超法。大家在这里一定要把它一分为二地看待。所以大家来看,这就是说,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好了,前面的六尘、五根、六识、七大,二十四圣全部由文殊菩萨给点评完了,没一个他看得上眼的。你看这不就是嘛,都是在挑刺呀,没一个他能看得上眼的。那么我们这里来总结一下,实际上,文殊菩萨给这些法门挑刺,也就是说它们的可行性很小。当然并不是说法门有问题,记住啊,我们这里讲的初心初机不能够速获圆通。我们这里讲的是,又要初心初机,还能够速获圆通,那它就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了。到了这个时代,没时间了,再不圆通就彻底障住了,就连圆通两个词都听不到了,怎么去修圆通呢?所以没有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速获圆通,那就不能用这些法了。

第一点,根机不堪。我们总结三点:第一个,根机不堪;第二个,初心不入;第三个,不得现证。由于这二十四圣法门根机不堪,初心不入,不能现证,所以说的云何获圆通。这句话的挑刺在这里。可能性是有,确实也有成功的典范了,但是对于阿难及现在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可能。人人都是做不了典范了,都是拉后腿的,你还当模范呢,模范早就成佛了,我们现在全是拉后腿的,末法时期集体后进。以前不是经过年代的说,先进再先进,后进赶先进,还记得这话吗?说明你上岁数了,打击大家一下,赶紧获圆通吧。那就是说,现在都是后进,没有先进了。大家想想,所以说不得现证,文殊菩萨在这儿讲的是这个。所以他一系列地给捅出来了以后,最后,说了这么多的不好,就为衬托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说为这个好。不是绝大家的后路,而给指一条容易路,明路。要不然这二十四圣一个一个批到底了,那怎么办呀?所以大家来看: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我们来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把这个话锋一转,现在是敬白释迦牟尼佛了,说我现在向佛您禀白,实际上也等于说让在场阿难以及在场的当机者全部竖起耳朵,来听这一个最重要的项目。

首先你看,佛出娑婆界。第一个叫佛出娑婆界,释迦牟尼佛出在娑婆界的前身是谁?在兜率内院叫做什么?叫护明菩萨。你看这是我们每个学佛开始了解的知识,每一尊佛候居在兜率内院,机缘成熟了才下生到咱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在人间来成佛,不是娑婆世界了。那么人间来成佛,他还是教化整个娑婆国土。那在这样的话,我们才称之为佛出世间,所以说佛出娑婆界。这里是讲的不是他示现成某一个众生,某一道的众生,而是他的这一生,确实要八相成道,实实在在要成佛,是在这样的背景,称之为佛出。娑婆界称之为堪忍,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这样的世界中,这个众生他就不想走。

你看是不是这样的?不想到什么程度呢?刚才给大家讲,第一个他接受不了,他不愿意承认生死是虚幻的。他不想走呀,赖着不想走,他就要呆在这个厕所里,你怎么办呢?他就越闻越香呀。我们那会儿有一个一块儿的,他就喜欢闻那个氮肥的味道,肥料的味道,他就喜欢闻,他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说,第一个堪忍就是不愿意接受的堪忍,不想走。第二个堪忍是说,虽然知道了,接受了,他暗地里还不想。也就是说,虽然这个出离心,说应该把这些娑婆空掉,他内心不忍,不空,他不忍,以不忍而忍,忍在这里。他不忍说我一定要走,把这儿撂得彻彻底底的。

那再一个堪忍就是我们现在更明了了,这一看,包括我自己有的时候反思,确实如此,就是到处找借口。堪忍呀,堪忍就是他找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忍在这儿不走呀。怎么借口呢?说哎呀,要好好度众生,要成佛,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广结善缘。我现在就有时候害怕害得说,结善缘结得到时候拽着你走不了了,这缘到底是善还是恶呢?生生世世都没完没了了,我觉得我现在正在吃这个苦头,大家千万要以我为戒呀,正在吃这个苦头,就了不了嘛。虽然是不了了之,可是现在了不了。因为你没办法不了,你觉得好呀,又来皈依了,称之为师父,一头磕下去,多美呀。

你们感受不到这个障碍有多大,你们的障碍就是一定要靠着个师父,一定要带我们走吧,这也是障碍。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得靠自己听,闻思修。所以大家呀,你们不走,我也这样看着你们,你们也拽着我,大家都不走,就生生世世互为障道。大家都走就好了嘛。所以你看这里四处找借口,就是开始说,一切都净,当下都是净土,这不是借口吗?明明佛说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就说当下。最后堪忍娑婆界,终于把这个出离心给忍住了,不发了,不发出离心了,然后就继续绑,一生又一生的,唱着离开的歌,做着不走的事,真的没有办法。这就是佛出娑婆界,大家要悟这一句。佛出娑婆界。

你看,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这样的一种世界里,确实是难为世尊,他还循着我们的这个特色来流通佛法,来证得解脱。为什么?就是他方国土,有的是以六尘为教体。大家知道教体是什么意思?就是来传道用的载体,就叫教体,教化所涉的载体就叫教体。那么他方国土人家是随其机宜,都能够得度的。有的佛土里面是以光明作佛事,是以光。有的佛土里面是以菩提树,大家知道有的国土里面是以菩提树作佛事的。还有的佛土里面是以亭台楼阁等等,或以虚空作为佛事,来作为沟通。或者有的是以寂默无言,他什么都不说,那里边的人都是禅宗的根器,什么也不说,就这样默默地大家来传道,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的时候大家体悟佛法。

你说我们都设想不来那怎么活呢?反正整个就各随方宜,教体不同。今天我们是依着娑婆世界而宜,故以说此方,就是娑婆方,真教体,我们这儿的教体,是以清净在音闻,最主要的在音闻上,声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儿的教体可以立在三个方面,不仅仅在音闻。你比如说色尘也可以作教体,大家现在我读的本,拿起来的经,你们用的法本,这是色尘,不是声尘,对吧,但是这个色尘不如声尘厉害,利。

其次我们还可以法尘为教体,你看修观法的时候,第六意识在起观的时候不是就观的法尘嘛,反观嘛。这也是我们这儿的教体,都可以作教体。我们这儿有三尘,色尘,法尘,最利的是声尘,所以才叫清净在音闻,因为一听法就得悟,所以我们这儿才讲到的说,清净在音闻。那么,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约佛在世的时候,声闻还能够获证的多了,现在皆以末世的时候,只能用这个声音来指示,让大家听闻,让大家得悟。所以所谓的真教体也就是说,真正用起来,而且起到作用、达到目的的,也就是音闻这个教体,所以才叫做,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大家要欲取三摩提的话,实在要从这耳根的闻性中作为入道之初了。这是文殊菩萨这里讲到的,你看: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你看就是观音菩萨所成的这个法门,是真正离苦得自在解脱的最根本法门,所以赞叹嘛,好呀,观音菩萨,还是你厉害,行,就是这样说。那么这里,离苦啊。我们看一下这是赞叹观音菩萨的功德了,接着下面说: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这一段就是大赞观音菩萨。这里讲到的离苦,可不仅仅离咱们这儿分段的八苦,大家要记住,这里讲的离苦,它是已离开三界之苦了,天人的五衰也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了。昨天我看见发了一个视频,就把那牛给哄得跑到一个机器里来,一下把它卡住,然后再转个圈,这不是牛就倒起来了嘛,头在外边,用铲子把它一铲,一刀子一豁,这牛就杀死了。我就看看这牛过去怎么这么造业呢?再看看杀牛的人,你就将来又成了牛了。眼睛都不眨的那些人他当作工作呀,他也不是心有多恶劣或者什么,他就天天干这个事。这都是人干的,牛也是人当的。所以我们能,什么时候我们能见得到,我们什么时候就有可能。我们就脱不了这个苦呀。所以这里讲到的脱苦,特别是脱了三界轮回之苦,还要脱什么呢?心念流动,迁流变化,也就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乃至九界之苦都得解脱,才能够真正地叫做清净解脱,彻底解脱。

所以这里讲到的,离苦得解脱。这叫做自利成就,观音菩萨自利嘛。然后呢,能够于恒沙劫,大家来看,于恒沙劫中,这是第一个,竖穷三际呀,恒沙劫就是数不清的时间,那就说明所有的时间内,对吧。于微尘国,就叫做横遍十方,于所有的国土中。以大自在之力,普施无畏于一切众生,这就叫利他成就。自利利他,人家成就了。这就是观音菩萨。好,那么既然这样,悟到一切音声皆是如来藏,随缘不变就称之为妙音。那么既然悟到这个如来藏了,还能够周遍法界,随一切众生的心,应所知量。应所知量就是应其所知之量,观音菩萨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心念,他能循业发现,才能够分别得开十法界一切的依正声音差别。已经知道这个声,依着声悟到如来藏了,还能出如来藏,起分别、善分别十法界的一切声音,这叫做不变随缘,就叫观世音。大家看,这是解释什么呢?妙音观世音,大家别走了。

在这一种双重的功能之下,那么从自行的层面而言,就是说所讲的法要契理清净,叫做梵音。一定要契理,跟佛说的一致,跟佛证的同等呀。那么从化他的角度而言,所说的妙法一定要善应群机,就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听得懂,什么样的人来听,你就能给他讲什么样的法,这就叫做不失其时。就像海潮一样,一浪又一浪,什么样的浪都能够一浪推一浪,不断,所以叫做海潮音。这是我们讲这一句,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大家想为什么说讲法叫做震海潮音,雨大法雨呢?说震海潮音就是讲法确实是,这个法无尽的法义源源不断的时候,真的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息灭我们的贪嗔痴,唯有佛法可以如此功用。

所以由于能够利他,故而进一步说,救世悉安宁;由于能够自利,故而进一步又说,出世获常住。人家就是虽然在世间,可是人家常住出世的如如不动的大禅定中;虽然在禅定中,可以同时分身散影地去救世悉安宁,也就是自利利他完全合为一体,才叫做观音菩萨,圆通法门。所以大家看这一段总的就是大赞良哉观世音。赞人,菩萨是能够离苦得乐的人;赞法,是善得耳根圆通,离苦得乐的法。那么赞自利利他,说法不停,就叫妙音。寻声救苦,就叫观音。妙音观世音。音性无著,虽然听这个声音,不会执著,就叫梵音。那么一切时处不失而为去说,就叫做潮音。所以这一切都叫观世音。大家记住啊,以后我们再听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你看这么多的功德就叫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这是这一段话,刚才我们是读到这里,是吧。那好,我们再往下读。读到圆通实如是,记住这一句。好,大家一起来。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好,就到这里,就到这里。这里开始就是指,你看这里就文殊菩萨进一步说了,这里讲了一句我今启如来,我还是指文殊菩萨。为什么我们一直在三称的时候加文殊菩萨呢?确实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的地位太重要了,可以说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并驾齐驱的。那么这里的一句启佛,启就是告也,向佛说嘛。下面开始就诉说的是,但说耳根法门。前面因为说了那么多的法门,那么下面这些话就是说,文殊菩萨就着佛在前面讲到六根的功德,还记得前面佛讲六根的功德不是有一个击鼓验常嘛,还记得那个吗?就是验耳根的时候让罗睺罗敲鼓。有没有声音的时候,这个闻性是常在的。是就着那个前面的经文,在语中加以发挥,突出耳根的妙用。所以这里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个速得圆通,所以他说我今启白如来。你看。

如观音所说,正如观音菩萨所说的,就是说从耳根入修,能快速得到圆通。刚才观音菩萨不是说了嘛,我什么也不会,就是从耳根入的,佛问圆通。那么这里讲到的他就引上好比前面佛说的,大家看: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这就是就着佛也前面讲过,正如前面佛说的,有人在静居的时候,十方,十个方面有人同时击鼓,十处的鼓声都能够一时能我们的耳根能闻得到,他讲的这个。那么这个实验就足以说明,耳根圆通法具此圆、通、常三个功德,既是圆的,又是通的,还是常的,具此三义。大家来看,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又从六根特别拣择了一下。你看。

目非观障外。就是说眼睛看东西,只能够看障内的,看不到障外的。你比如说我们向外看,隔着墙就看不到外面,向内看,隔着皮就看不到内脏,对不对,所以说目非观障外。那么这个舌根跟鼻根呢,跟这个味尘跟香尘也是一样的,有隔就够不着,就闻不到,就尝不着,对不对,这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大家来看,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就是这个身体是以跟物体和合的时候才有知觉,才有这个触尘感,触觉出现。那么心念纷无绪,就是这个意根太乱,没有头绪。

这样进行一个铺垫以后才说,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就是说隔着墙也能够听到,所有的声音一时俱闻,唯有这个声音,才能够等量齐观,其他的五根都做不到。这是要说这个意思,大家听明白啊。你看前面的五根都做不到等量齐观,只有耳根,隔着墙也行,所有的声音一时俱闻。所以大家想,俱击俱闻,就是到处敲鼓,都能够听到,这就说明它是圆的,对不对?那么其他的五根都不通,只有这个耳根这里都能够听,说明它是通的。那么它又离开生灭,又睡的时候也在,醒的时候也在,说它是常的。这里讲到的,具足了圆、通、常三德,耳根的闻性,既是圆的,又是通的,还是常的。为什么是常的,大家还记得那个实验吗?睡着了一叫,他还能醒,对不对,所以说它是常的。这里讲到的,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这里讲到的五根所不齐,所以说只有耳根才是通到这个真实的圆通常的三个功德中来讲。下面我们来再往下看,这我们一句一句地贯,大家都比较明了,其实内容很简单,就是他讲得太紧凑了。我们从音声性动静开始,大家跟着啊。

音声性动静就是指的,音声之性是有动有静。前面不是击鼓验常的时候,有的时候敲起来就动,没了就静了,对吧。那么闻中为有无是指的什么呢?但是在闻性中就显现的说,是有声呢还是没有声,动的时候就有声,静的时候就没有声,是不是。那么说无声号无闻,就是世间的人不能够知道这个真实的涵义,所以他就以为,有声的时候他就认为我听见了,有闻了,无声的时候呢,就是我没有听见,无闻了。这就是这句话,这叫无声号无闻,我们世间的人在没有声音的时候,就以为无闻了。非实闻无性,是什么意思呢?殊不知在没有闻的时候,这个能够觉的闻性还是无边无际都在的,故说非实闻性无,不说真的闻性就没有了。再往下看: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这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声音的时候,闻性也没有灭去,有声音生起来的时候,闻性也没有生起,闻性是始终都在的。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生灭二相是,闻性是圆满脱离了生灭之状态的,圆满的脱离,大家要悟啊,圆满脱离,就是本来根本就没有这个状态,这就叫耳根闻性常住的妙义,所以说是则常真实。下面再作一个比方。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大家想纵令在梦想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哎呀我听见了,你说我听见了,你讲我自己琢磨琢磨你说得对不对,这都是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对吧。假如我们有时候一个人独自在那儿不是瞎琢磨嘛,你们有过吧,我看这会儿有的人还在瞎琢磨。等你瞎琢磨的时候呢,你也听不见我讲的什么,大家笑一笑你也不知道,就一个人在那儿瞎琢磨,好像与外界无关,不知道有动还是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以为没有声音的闻性了吗?有没有?还是有,所以说不为不思无。也不因为我没有跟外界接触,也不因为我自己瞎琢磨,不思不想了,这个闻性就灭无了,都在呢。

你说好比睡着的人,前面不是讲过嘛,睡着的人听到外面在舂米是吧,舂米的时候,那个声音在捣的时候,他就把它以为说敲钟呢,敲鼓呢,它就把他惊醒了。大家想想,这就是说什么呢?闻性。大家发现了没,为什么只有闻性才能这样呢?你听过我们人睡着了,比如说我们人睡着了,大家通常是什么办法把他弄醒呢?是什么办法?对呀,赶紧把他叫醒。你在人睡着的时候说哎呀,给他看,看,能把他看醒吗?能看醒吗?不能呀。你看这里就讲到的说什么呢?只有闻性才有这个功德,睡着了,那个性还在。眼的见性的话,睡着了见性就不在了。你给他塞吃的,他未必知道是什么味道。所以说只有这个闻性,能够始终起这个觉观能力,它是超然于思惟之外的,超越于思惟之外。因为什么呢?眼鼻舌意跟心这些,都不能够在,比如说在梦中的时候是不能对于梦外的五尘有所觉的。唯独耳根能通梦外,就是能叫醒,正在睡着的时候,醒的人能把他叫醒。所以你看为什么这里这么讲到说,就要用耳根呢?梦中一呼即觉,其他的身心到不了这个地步,眼睛看是看不醒呀。所以这就是这一段的话,大家看啊: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就是闻性的这个觉观呢,觉观能力是超出于我们的思惟之外的,因为睡着了没有思惟了,它还在,所以说它始终在。思惟就是眼看东西,鼻听舌尝的时候,意识分别的时候,这不是叫思惟嘛,但是闻性它是超出这个之外的。如果没有超出之外的话,就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把你叫醒,就叫不醒了,不能成立呀,因为梦中的时候你没有思惟,对吧,那他的声音怎么能进入到你呢,因为你的闻性还在。就是这个意思。这总贯得过来了吧?这是可以,这个比喻一打就听懂了。好。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这里就讲到的说什么呢?现在这个娑婆国土的众生是耳根偏利,主要是就这个。那么我们一切的义理呀,理解呀,都要依靠这个声音言论才得以宣传发明,这里讲的声论得宣明。那么由于这样,众生就会迷于我们本有的这个闻性,就是迷了这个我们无处不在、圆通常的闻性,循所闻的声教去以增戏论,所以才取于流转了。这就不是给一般的人讲了啊,给听经闻法的人讲了。你看大家说,我们都一般听声音,听讲法也是,循着所闻的声教,来增益这个戏论,增加坚厚我们的这个戏论无明。所以由于取于流转,自取于流转,循着这个声音,才循声故流转,包括我们听经闻法。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阿难纵然能够博闻强记,他还是不免落入邪思呀。什么叫邪思呢?什么叫邪思?但凡你以所闻的缘心,用缘心来听法,即是邪思。为什么?因为你一起攀缘心,一起分别心,那么你所缘到的这个法,就是你法成了什么呀?是五尘所落谢的影子,绝不是听法的本能的闻性所闻的功德,当你分别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现在,依所闻的声尘还是沦落于流转。最后两句说,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找着这两句了吗?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就是说还是落到这个,依着这个所闻的声尘,沦落到这个流转中了。那么关于这一点呢,你看这里就讲到我们闻法的功德,就看我们怎么闻。如果始终无休止的像阿难一样,闻法里边有两个,六诟,五不记。六诟五不记在一开头讲《楞严经》的时候就给大家讲到了。六诟是诟病的诟,其中一个就是以攀缘心听法。我们现在不知道说,你依着法义就罢了,有时候法讲出来了,你不依着讲的这个境界去停滞在那个状态,去用身心去体悟,而是依着这个法你自己在那儿杜撰,假如我是,假如我会怎么讲,他讲得对不对,这就越走越远了,这是粗攀缘。微细的攀缘就是依着我现在讲的,我在讲,我现在讲的,大家就竖起耳朵在听,依着我讲的法义在攀缘。可是我们现在得知道,我们现在如果依着听的声音语言交流的法,在交流、分别、对待的时候,都属于邪思的范围。这是我们在讲高要求啊。

真正的听法是什么?如果听得对,那你就是直击这个闻性,直击,击,打击的击,直击,直接撞击这个闻性,能够体悟得到这个闻性,我当下的闻性。大家体悟啊,所听、能听都能有助于我们触摸这个闻性,那这才叫做不依攀缘心。反循嘛,不是外循,而是反观。基本上我们现在还是依攀缘心。因为有时候我们讲法也是不断地倡导呀,听法功德殊胜呀,大家要来闻呀,很容易如果听得久了,又停滞在这个层面了。这就是为什么逼得佛最后都没办法,才立一个教外别传,不说话了。讲《金刚经》讲到所言是名既非,都这么不断地讲,讲到这句最后还说,谁要说我讲法就是谤我呢。那还要讲呀,就关于谁要说我讲法就在谤我,这也是一句法呀,就看你能不能依着这个法,直接去击,打击我们的那个妄想,破掉那个。所以你看就,一旦攀缘就错了。

还有五不记,就是一个叫不记深妙处,随着语言文字。深是什么?深就是一般人探不到的那个地方。妙就是什么?离言绝相。所以不记深妙处,你看,就是听法看我们怎么听的。如果我们像阿难一样博闻强记,已经很难得了,这是从低水平、中水平,超高水平来讲,还是落入邪思嘛。你一有分别就是有法尘的影子呀,落谢的影子呀,那就到了凡夫的分别。所以你看,这个听法既可以开我们的性,闻性,也可以助我们的情,情见,就看你怎么听了。大家慢慢的啊。包括刚才讲的这一段,也看你怎么听,就刚才讲的这一段,也可以开我们的心性,也可以长我们的情见。就包括我不断地在这儿说,开我们的心性,长我们的情见,就这句话,也同时可以开我们的心,长我们的情。就看大家怎么悟。所以说到,为什么说山穷水尽呢?忘言绝虑呢?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这里的话,你看: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是文殊菩萨转向阿难了,说我现在乘着佛的威神之力,宣说如是,这个三昧叫做什么?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是要连起来读的,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什么叫做金刚王呢?破一切烦恼惑,这就叫金刚王。什么叫做如幻呢?虽然破一切烦恼,但是要立一切法,有破有立,这就叫做如幻。破立同时,既破一切惑,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的时候不染一切惑,破一切惑的时候不碍一切法,这就叫做破立同时,叫做不思议。大家看啊,金刚王是破惑的,如幻是立法的,破立同时就叫不思议,为什么?凡夫做不到呀,只有佛菩萨,同时破同时立。我们破的时候就立不起来,立的时候就破不掉,破不干净。所以人家这才叫不思议。金刚王就是般若德。立一切法如幻,就叫解脱德。那么破立同时不思议,就是法身德。这有名目的。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三昧成的佛,所以叫做佛母真三昧,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大定,这就叫佛母真三昧。所以大家看,你看说: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来看。什么叫做欲漏呢?说你听到这么多的佛来这个,这样微尘的佛,这样的一个秘密门,这样的一个闻法的返自性的法门,那么首先要什么呢?总名欲漏不先除。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就叫欲漏,你现在用耳根来缘这个法音,这就叫欲漏。如果你把闻的这个,你看这里为什么叫做畜闻成过误呢?你把这个闻作为能储藏,储蓄的储,你就把这个闻好像,我能闻,就装起来一堆,那么所畜,就是把人家讲的这个话,你能所闻,被我听见了,又装起来一堆,那么把这畜在这儿,能和所黏在一块,放在一起不是就成了过失,就成了误境了嘛,不是开悟的悟境,是误入歧途的误境,对不对。所以这就叫做畜闻成过误,就是你把能闻所闻做为定性,那你还,当然就成了过失了。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什么意思呢?你与其用这个闻性来受持佛说的佛法,大家记住啊,我也在讲佛法,那么大家与其用这个闻性来分别解了我所说的佛说的佛法,何不向自己反闻其性呢?就是为什么不向你们每个人当下能闻的这个闻性上去反观呢?这就是这句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与其你听,佛说的这个佛法你去听了那么多,这是向阿难说呢,对吧,你为什么不向自己反闻自己所具的这个闻性,圆通闻性呢?这是文殊菩萨向阿难说的。

大家听到这里我们再会通一下,可能我们要觉得,既然有这样的过患,为什么要不断地听呢?既然不断地要听,你又说听得不对。这就是闻思修的一个套路。如果我们这里熏习反闻之理,我们在听闻的时候,我们不断地熏习自己反闻的这个道理。就是这里说,与其你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对吧,与其你听佛讲法,你为什么不反闻呢?这是不是一句法呀?如果我们听这一句法听对了,那么就等于是给我们熏习的时候反闻的这个道理,我们首先明白了。因为原来我们都是迷情嘛,循着这个情走的,现在我们反闻这个道理,既然他从这个理上来讲到了这儿,我们就熏习这个道理,这叫做闻,该来听还是要听。

那么听完了以后要思,就是要相续反闻之态,这个状态。第一个是熏习反闻之理,首先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听你不知道。第二个要相续反闻之态,这就好比说思了,这个时候,我们一会儿可能循着声走了,一会又提醒得对,我要循着这个声音不能走了,我反过来,反观我的这个闻性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住不了几秒,甚至于一秒都没有,一刹那都没有,又走了,一会儿又回来。这就叫思的阶段,就是相对于我们说真妄相攻之时,看你是在声上呢,还是在性上,就是在传来佛法的这个声音上呢,还是依着这个法在观到自己的这个闻性上,看你在哪上面住得多,这就叫思了。最后执持反闻功夫,第三个就是修了,闻思修。一个,熏习反闻之理。二一个,相续反闻之态。第三个,执持反闻功夫。这就是让你住在这个正念里边,相续越来越不断。这不是就性成无上道了嘛,反闻闻自性。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何不自闻闻呢?我们给大家会通一下,要不然就是讲了这么多,又说不能听,又说要好好听,到底听还是不听呢?好,下面我们再看: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句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闻非自然生,就是说能闻的这个根呀,耳根,大家记住,耳根我们错以为在耳朵上体现耳根的作用,其实能闻的闻性不在耳朵上。如果你放开耳朵,我不断地说话,你闻你感觉一下,你的舌头,舌头的这个尝性,是不是也具有闻性?或者你感觉的这个感性,也是一个性,它也能闻,其实本身就是它在闻。所以说能闻的这个根,它不是自然而有的,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是什么呢?因为有动静两种声尘,对不对,声音的这个外尘嘛,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由于这两个不断地合作来引诱,诱导什么呢,就黏起了我们本来的这个湛然之体的这个,发为听精了,精神的精。为什么这里用精来表达呢?为了区别于我们耳根的这个,先区别开来,另外理解。发为听精,那么这个听精,就是有听的能力的这个慢慢结晶一样,怎么结的呢?怎么结的呢?这个听精跟外面的声音合作,结合了,结合了辉映在当下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耳根听到声音了。辉映在当下,能听得懂吗?映现的映,映象的映。既然映在当下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我的耳根在听吧,我们就有耳根的感觉了,我长了耳朵,会听声音了,所以就有了名字了,这里讲到的,因声有名字。看到这句了吗?

旋闻与声脱。如果能够旋转能闻的闻性,与所闻的声音脱离了,这就叫做旋闻与声脱。如果一旦让它们这两个脱离,能脱,那么如果说声音的这个外在的声尘被脱离了以后,谁还能叫做能闻的根呢?对吧,因为有声音才有耳朵的闻根,没有声音了,谁还去闻呢?能脱欲谁名,谁还能叫做能闻的根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但能使一个耳根的闻性返本还源,那么复归到如来藏性的时候,六根同时就成解脱了。但能使一个根回到原状,六个根全部同时成原状了。这就是这句话。

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先讲到这里,也就正好讲到这个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下一次我们来的时候再继续往下讲。那么问一下,今天讲的这些法义,在讲的时候,至少在讲的时候大家能跟得上吗?能听得懂吗?好,我们合掌回向,把你听得懂的功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