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我们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二十六讲了。那么二十六讲意味着,就是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整整有五十个钟头、五十个小时就会聚在这个维摩讲堂,一起来可以说是种这个解脱顿悟出尘的正因正业,也就是说用这整整五十个小时的时间,一起积聚我们这个楞严法义的因果,在这儿种了非常殊胜的种子。所以大家来听闻《楞严经》,在这个上面要具足信心,就是只要我们在这儿每一次来听,每一句或者每一次的悟境都有所提升,或者豁然开朗原来的不到之处,这都是我们将来或在此土或在极乐的顿悟之因。如果你没有这个因,将来就肯定感不到这个果,所以说在因果的相续上,这是非常殊胜的缘起种子。你看历代的祖师用功用的,参禅悟道用到那个极致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都不晓得怎么活了,都不知有生不知有世。但是如果过去他没种这个因,当然他能参禅表明他有因了,那么在什么时候爆点开悟呢?就在我们因地里面听法义,突然间有时候心开意解了,突然有时候觉得比上次又进了一步,这就叫小悟大悟,就不断地在这悟境里,就跟因果是有相续的,它不是空穴来风的。所以我们每一次在这里认真地闻熏学修,都是将来为了这个旷劫的顿悟因缘打下非常好的缘起种子,基础打下了。没有这个将来悟不到,没有机会悟,你就再高明的人,再有善根的人,如果你没这个因缘,他就开不了。所以一定要有这个因,有这个缘。那么我想近一年半这学期完了,我们一直差不多把半部《楞严经》讲完了。在此之前的内容可以说是崇山峻岭,大家一直在翻越,有时候会迷失一下不知道怎么走,然后绕过一个弯又觉得原来如此,再往前就一直。后面的大部分内容就开始注重事修了,就是需要大家老实下来,从这个讲的这有板有眼的,该怎么悟、该怎么修、该怎么认识上去贴近自己的内心了。
所以今天我们来讲二十六讲。确实这个《楞严经》某种意义上来讲,你看每一次随佛的弟子们听得很开心很受用,顶礼佛足呀,五体投地呀;但是他在听到这个生疑处,就是心里犯了嘀咕了,他的这个问答,跟佛的问答也是非常激烈。就这么,你看这个一念无明就用了这么多,前面差不多将近,我们这已经讲到第四卷了,这么多的文句来还原开显,就为了无明的这一念发生的时候,甚至发生的时候都不在某个时候,就在当下,就为了这一念。那么这些弟子们,不管是阿难也罢,富楼那也罢,每一次都是基本上说到点上了,他又跌到坑里了,又掉进去了,所以每一次又生起疑情。为什么会每一次又生起疑情呢?他都会犯一个思惟,他不断在这个思惟语境中打转,就超越不出来。确实也太难了,我常打个比方,就等于说利用地球引力突然间超越地球引力去外太空一样,所以你始终在这个引力里边,他就出不来,犯这个思惟。
所以总会转念一想,还是会有念,还会起想,那么就有问题,一个问题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所以说上一段是就着富楼那,开始讲到这个万物的生因相续业果等等这些,给他基本上把这个问题摆平了。又把这个事和理、性和相、整个七大的发挥周遍又给圆融了以后,下面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说既然生的这个一念无明妄想,那么这一念无明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就把这个放大镜又推进了一步,到底说突生一念无明妄想,然后有个相续之因,世界业果,那么最初的一念无明妄想它是怎么起动的?什么力量驱使出现的?他又生了这个疑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开场,从这个经文开始入手。好,那我们今天就是稍微悠着点吧,一段一段地贯解。因为今天的内容比较平铺,所以大家要细细地体悟其中的滋味。从富楼那言开始,我们一起来读。找到了没有?在多少页?有一个说,在多少页?二百四十五页,大家找。好,一起来。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那么大家来看,一句一句,这里的富楼那提出一句说,我与如来。我与如来在这里代表什么呢?我代表一切六道之中的轮回众生,是我方,是凡夫界。如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圣者界。特别是十法界里面是等于说唯有佛法界,那么我,这里讲到的不但有六道众生,还有四圣里面的罗汉、缘觉和菩萨乃至,都在这里说明我的层面。如果究竟圆满,因为《楞严经》只讲如来藏,顿入一佛乘,所以只有佛境界才称之为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这个本来的如来藏真如心它从我和如来,就是众生和佛来讲,是圆满不二的,这个富楼那表达这里说,我已经听清楚了,佛交代清楚了,我也领会清楚了。那么下面一句是什么呢?而我昔遭无始妄想。大家想想看,这里的无始妄想和久在轮回,还是说的前面的问题。无始妄想就是说最初一念突然而生,无明不觉生三细。久在轮回是指的突然生后相续不息,世界业果相续不断。所以才称之为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你看前面佛讲到过说希望不要得少为足,那么这里讲到的今得圣乘犹未究竟,虽然已经悟到这个如来藏甚深,但是没有究竟,还有希更审除微细惑,还有微细惑太难断了。那么为什么说这里讲到的今得圣乘犹未究竟呢?有两个方面。大家要知道,当时在楞严法会听法的就比如说这十大或者十六大弟子吧,这十六大弟子一般我们在佛门里边把他们称之为什么?外现罗汉身,内密菩萨行。就是现的是出家罗汉相,但是他们都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所以称之为外现罗汉身,现的罗汉相,内密菩萨行。
其实我们佛教史上最有名的济公就典型的是外现罗汉相,你看现的出家还不好好出家,但是每天偷偷摸摸地内密菩萨行。大家知道还有佛教史上有一个人也叫做外现罗汉身、内密菩萨行是谁吗?是谁?弥勒菩萨,也算一个。这不是我刚才想说的一个。你们看过玉琳国师没有?玉琳国师的师兄叫什么?玉岚法师就是这样。当时玉岚、玉琳的这个师父说,我有一个半弟子。结果这个玉琳当时就觉得说,那这一个肯定是说自己,那半个是说他师兄,为什么?他师兄每天嘻嘻哈哈的,见了女人还要开玩笑一下,每天不好好上课修行打坐,就是睡觉等等。他就以为说,哎呀这师父没办法了,把自己觉得战战兢兢地当一个出家人,非常威仪端正,那么就以为他师兄肯定是那半个。最后他师父下了一个法旨,抄一部《法华经》。结果他在那儿抄的是手腕也酸了,写得也累了,怎么一部《法华经》都完不成。
人家玉岚法师好像是睡了一晚上还是什么时候,就把一部《法华经》呈给师父了。后来他才知道说,原来他的师兄才是大成就者,叫外现罗汉身,内密菩萨行。那么这里为什么讲到今得圣乘呢?就是指的这一乘人。就外现的话,就他的罗汉外现身来讲,无明都在,无明一品都没有破,只了了生死出了三界,变易生死无明全还在,所以叫做犹未究竟。如果就内密而言,内密的话都是法身大士菩萨。但是大家要知道,登地菩萨是一品一品的断,一地一地的证。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最后证到这个真正的法云地以后才彻底断尽了,才一刹那最后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成佛了。那么这里讲到的说犹未究竟,就指的说哪怕你是内密的菩萨行,但是你登地以后还有一品一品的没有究竟断彻底,所以叫犹未究竟。下面他就这里讲到的说,世尊,说世尊你已经灭掉了这个,你所有的无明妄想一切都已经圆灭了,圆满地把它灭掉无余了,独妙就是独自获得这个寂妙真常的本心了。
那我现在就敢问一下佛,这又是斗胆问一下佛,其实早就想问了。既然生佛无二,既然说佛性和我性是一样无二的,为什么从无二中突然遭到根本无明呢?一切众生何因有妄呢?自己把自己的这个本来圆妙的心给障蔽住了,才在此委屈冤枉地受生死沦溺之苦。这就是对佛的疑问。特别是这个沦溺二字都是用水来作比喻的,什么叫做沦呢?大家知道沦就是什么呀?是水的那个漩涡,到深水区,溺是已经沉到水的深处了,这叫做沦溺。所以这里的沦者比喻说久在轮回,打转就出不来嘛。溺者表示这个凡夫常在生死里面,就深入到生死里面,冒都冒不上来。这个阿罗汉二乘圣人死守着空性出不来,不知道妙有,所以还是等于说沦溺指的范畴。大家看我们最近有一条大船叫什么?是叫什么?东方之星,你看这也是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普门品》里面讲的,一风打过来,共业,定业转不了的时候就突然间就惨遭不测了。
所以这也是可以说是表法一样的,具体当下就给我们说,这就在沦溺之中呀。生死海,生死大江大海就是在这里面,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上面一样的,随时一风吹翻了,你就找不着北了。所以说就是因为一念无明妄想,自己障蔽住了,枉受这个沦溺之苦。这是富楼那这里提出来的问题。那么富楼那的问题是前面的首问,跟首问是有联系的,是进一步推进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前面问的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怎么生起来的,怎么相聚的这个因。由于迷真成妄了,他的过失在哪里?因为一念无明,有无明。这里的问题就既然有无明,无明也有因呀,那么这个无明之因到底是因何因而有这个妄想无明呢?妄因在哪里?咬住这个啊大家,微细的,妄因在哪里呢?每个人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在妄想中,那都知道说这是一念无明妄想,一念无明妄想,那么这个无明妄想的这一念的因,那一刹那从何而生起的?怎么促使它生起的?怎么出现的?大家好好参究一下这个问题,怎么出现的?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包括听经闻法也是依照妄想在打着妄想,偶尔地依照这个妄想推进到清净的那一念中,有一下感觉,又回到妄想了,一会儿上一会儿下。那大家想,正在一会儿上下之中的时候,这个一念无明妄想怎么显现的呢?所以这里赞叹富楼那,这个一问的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呢?虽然是问的生妄想的因,可是突然它的效果体现在哪里?正好是息妄想的因。这一念就把怎么息妄想,后面一系列的说这个妄想怎么息,给他问出来了。
通达了无明妄想没有因,就是息妄之因,能听得懂吗这句?只要你明白妄无因,这个无明妄想根本就没有因,没有因生起呀。怎么生起的?本来就没有呀。你非得去找一个因,非得去找一个缘,本来就是没有因的这个现象,你去找因,那大家就这个没有因之因,就是息灭这个妄的最好的因。所以你看,就看大家在这个紧急关头怎么任用。下面如来就比喻这个无因是什么呢?而是这个顿息妄想的因缘,妄想无因。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你看这里讲到的佛对富楼那言,你虽然大疑,就是你的粗线条的疑已经去除了,为什么?你前面不是说这个事理有疑吗?性相有疑吗?这个迷情,万法怎么生怎么续的这些疑,这个都给你已经解决掉了;但是你的余惑未尽,就是你不知道这个无明本来是无因的,在这儿还要强行地索问我无明的因怎么生起的。这是佛给富楼那交代的,无明本无因,你强行问因,就表明你在这里余惑未尽。那么没办法,佛就又信手拈了一件世间的事,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我就只好拿出来一件正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来做比喻,问一下你这个问题的纠结在哪里。下面你看.
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大概这一件事情应该在当时的印度确实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了,就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这样一下就疯掉了,为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室罗筏城,名字叫做演若达多。演若达多翻译成汉语叫做祠授,祠堂的祠,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平常我们说去山西不是有个晋祠嘛,我们民间传统这族人里面都有祠堂建的。授就是授与的授,我授给,教授的授。这个祠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他曾经从外道的那个天神那儿祈请而得的这个儿子,这个演若达多,所以把他称之为祠授。那么这个祠授他长大以后,在他的生活中可能真的疯了。怎么疯的呢?就是这件事情的发生.就是有一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他用镜子照自己的面,用镜子照自己的面。但是这个镜子照面的时候呢,他突然发现镜子里面的头有眉有目,特别好看,他就觉得非常好。但是他一想到自己,说我怎么看不见自己的头?镜子里面的头有眉有目好看,我看不见自己的头,我的头在哪里呢?当时就突然越想越不对,嗔恨心就起来了,说我的头哪儿去了?我的眼也没有,眉也没有,看不见,看来我是不是,以为是魑魅,魑魅就是那种山精树怪,不是魍魉魑魅嘛,就是鬼怪树精,就是以为魑魅给他弄的这是,难道我是个鬼吗?或者说以为鬼把他给怎么作乱了一下,看不见了。就这样无状狂走,就发狂发癫到处去问,大家都见过那神经病吧,自言自语,就疯了。这件事情大概在印度流传得比较广,所以这里佛就信手引用出来,就着他的这个问题说了这个譬喻。那么他就问富楼那说.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说你以为怎么样,这个人为什么无故就疯了,就到处乱跑狂走呢?结果富楼那又上了佛的当了,你看: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说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心发毛发癫,疯了,是他自己的心的缘故。你看他,比喻的时候他听的十分明白,答的十分确凿,但是自己问的问题跟这个问题一模一样,就跟上一次我们讲到的。所以这里这个比喻特别的到位。所以佛法讲的宗因喻确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讲的比喻的这些例子。你看这里讲到的我们来对一下,这个法喻要齐,就是比喻和我们讲的法的根本的这个道理要对齐了才能理解。这里的室罗筏城,大家想比喻什么?室罗筏城比喻什么?室罗筏城就比喻我们的真妙净心无二无别,为什么呢?室罗筏城,众生住在这里边,佛住在哪里呀?也住在这里边,众生跟佛同时都住在这个室罗筏城里边,同一住在这个室罗筏城中。所以就比喻说这个宝觉圆明的真妙净心是众生跟佛一样的,同在的,无二无别的。那么这个演若达多呢?就等于说不在佛的一边了,比喻就像富楼那一样等等这些众生们,依照着真而起了迷妄,这就是演若达多。忽于晨朝,大家看每一句话都有相对应的这个生妄想的状态,你看忽于晨朝代表什么呢?就等于说富楼那妄的最初突然起了一念无明,要把这个本有的真心要让它明,起了一念无明为妄明,这是突然起了一念,所以这里一念为原始而有了业果相续。你看我们每天最原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呀?早上嘛,一念无明发动,一念烦恼炽盛的时候是不是早上?为什么出家人道场里面要早上诵《楞严经》呢?就是你的五欲未萌之地用楞严先把它匡好,大光明首楞严咒先把它匡正了,那么你一天的烦恼就会相对比较淡。
如果你不加管束,那么早上起来好像是小死了一次,就跟小孩一样开始长了,那么内心的烦恼,那些六根对外尘就越来越深,越来越主导,早上一开始到中午下午的时候就活灵活现了。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里比喻说我们众生无始的一念,就比喻为在晨朝的时候突然起了一念,所以说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这个比喻比较难理解,大家要细细听来。这个比喻,以镜照面,喜爱自己镜中的头相是比喻什么呢?比喻说我们以妄想的这个无明的识去攀缘佛,就是成佛,好像佛是佛我是我,佛在我之外,对吧,所以说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以为,这个头不要忘了,照镜子的这个头是谁的头呀?是谁的头?是演若达多自己的头。自己的头在镜子里面映现出来的时候,他就执著镜子里面的头是个好看的头,庄严的头,就等于说我们执著佛的面相是非常好,我一定要追求成佛一样。
可是根本上来讲,我跟佛一模一样。但是你执著了佛在镜中的影像是真的有个影像,而不是自己的影像显现出来的,羡慕佛果的时候呢,就等于这里讲到,以镜照面,爱镜中头。这个时候的义理就不能依照净土来讲了,要依《金刚经》里面什么呢?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不能以声音求我,以色相见我,那就是心外求法了。所以这里以镜照面,爱镜中头,就是比喻的这个。那么己头不见面目,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头,比喻说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自己不知道,让这个妄想给他蔽垢了,屏蔽住了,所以在这里枉受轮回,才成为像这个魑魅无状地狂走,就表喻凡夫和二乘始终是一个狂走状态。大家都知道,只要我们一念入不了佛法界,就从菩萨以还都属于狂走。只不过有的狂得厉害,凡夫就是狂得彻底狂得不行了,到处都敢去,那么阿罗汉稍微狂得慢点儿了,菩萨稍微可能就更慢点儿了,但是都属于狂,狂走。只有佛彻底见到我的头始终就在,跟镜子里面的一模一样,无二无别,这就不狂走了。
所以大家看,《楞严经》他就是不要中间的次第,直接就是众生与佛,差别之间,一念之间,无明妄想之间。无明妄想之间怎么从清净到无明,这一念怎么生起来的?大家要听懂这个比喻啊。他就表达了这个,这个比喻就是富楼那正在问,说无明怎么最初由一念生起来的无明呢?没有生起来。无明在哪里生起来呢?镜子里面的头是清净好看的,我的头也是清净好看的,一模一样。那无明是怎么生起来,他就突然间就觉得自己没了头呢?没头的想法从哪儿来的呢?不知道从哪儿来的。那么怎么把这个想法息灭呢?你知道镜子里面的头就是自己的头,这狂相就息了,就这么简单。大家说佛法简单不简单呐?可不简单呀,下面还有累劫修证。
所以你看这里富楼那,这个佛就问富楼那,此人以何因缘无故狂走呢?就是这个反问就跟富楼那问佛一样,说我的妄想无明是怎么生起来的?那你回答了这个人为什么狂走,你就知道怎么生起来的,狂走的时候就是它生起来的时候。结果这个富楼那答说,这个人的心狂了,没有其它的原因。就好比佛回答富楼那说什么呢?这个万法中的妄想无因而起。不是它有因缘而起的,而是这个妄本来就没因,是他的心狂了,就是他的知觉错觉出来了,不是说这个错觉有生起的原因。这一段是以此结尾,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下面佛就要进一步解答说,为什么给你只能说到这个妄想生起的时候没有因,但是不能给你指陈这个因怎么生起的,为什么呢?梦里梦外两重天地。后面的一个比喻更加贴切,我们再把这一段来一起读完,从佛言开始,一起来。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好,阿弥陀佛!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是佛进一步说,又讲到妙觉明圆,本圆明妙。你看一直要用两个描绘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如来藏的本来真如性。那么这里讲到了说,本来就是圆满明照寂妙的,可以说这个本来的真如心就是圆满明照寂妙的。那么无明,这里讲到的,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就是这个无明既然被称之为虚妄的话,无明是虚妄妄想嘛,那么它就没有实在的体性,怎么会有生起的原因呢?大家想想,如果一个物体它有生起的原因的话,它一定会有实在的体性。那么如果你是实在的体性,你就不能够称之为妄了。你既然称这个妄,空中的花生起的时候它有实在的体性吗?有吗?只有真正的我们的一个色身存在这里,有一个身体在这里,那就一定有身体的因缘,父精母血,过去的业力,阿赖耶识投胎,相续因果轮回中出现了,一定是有因有缘的。
这里你这个妄想,既然无明被称作妄想,它是虚妄的,就没有一个实在的体性呀!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没有实在的体性,你怎么去找它的原因呢?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假如它有生起的原因,一定就有实在的体性,就不能称之为妄了。这是第一句。下面佛就是解释了一下这个具体的怎么形成这么一个状态的。大家要依着来悟一下,你看: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大家来看这一段,就是自从妄想一念,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就是起动的那一念妄中起妄,相续不断,相互成就。可是我们在听这个法义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依照着楞严的这个顿悟法,怎么个顿悟法呢?你想我们在听到说最初一念无明,好像是由远至近了,对吧,我们常形容说无始以来。那么这个一念的无明无始以来由远至近,辗转相继,我们就觉得已经生活了很久了,生活了很久了以后现前我们才说有了这个生活,有了众生,有了人际关系,你我的人情往来,好像这一切的世界凝固成这样的时候,再往回倒的时候,往最初的那一念倒的时候,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很辛苦的过程。不是这样的,告诉诸位,为什么呢?就我们的现前世界,众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存在,都是没有离开这一念,所谓的最初一念就在当下一念。这个当下一念它怎么复杂成这样的?相互碰撞,有碰撞它会出现火花,所有的我们的生活就是火花。它会相互制约,我们的国度,国家,社会制度存在,社会关系发展,相互制约,就是制约,就是这一念。
这一念相互显发,所有的世界是因为我是主体的人,有世界,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所以才有主体的有情,相互显发,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离开现前一念了吗?有没有离开呀?记住,始终我们要绑定这一念,不能离开这一念。一旦有从始至终、从远到近的流动性,那么这一念妄想就生了。你只悟到了现前的一念,没有无始,也没有尽未来际,始终守好当下,那么无始以来的这个所谓的错觉,包括我们以为是无始以来的错觉,还是现前一念的错误显发,一念又一念都是现前一念的那一念里,都没有离开那一念里的内容。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说,最初的一念迷的已经过去了,又加了一念,又加了两念三念,一直迷到现在,轮回成这样,太久远了,所以才还原不回去。
记住啊,从迷到迷,从迷积迷,累劫就在这一念中变现,相互制约,相互碰撞,相互成就,没有离开现前一念。所以一念悟一念迷就在佛和众生之间完全刹那就产生了,就这一念就产生了。如果你一旦的话,就拉锯一样拉开的话,那你就觉得菩提道真的是太远了,不是顿悟的根性。大家要体悟到这个顿悟,所以这里讲到的你看。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这就讲到的说什么呢?这个迷惑的因呀,正是因为你迷惑了才有的,听明白啊。就是怎么有的这个?因迷自有。如果你问我妄想的这个因,一念迷因怎么生起来的?那么我告诉你,就是因为你迷惑了,就生起来了,不迷惑了,就不生了。生与不生境界本来没有差别,就是这样的,跟佛一样无二的。是你的想,是你在相上出现的想,妄想,有了差别了。可是这个妄想,我再问一下,我记得给大家讲经题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个题,我们现在用所有凡夫的妄想在分别认知的时候,离开佛的觉性了吗?没有离开,我记得给大家讲过。我们现在觉性跟这个迷性的性一模一样,因为觉的时候不就是佛的开朗嘛,对吧,迷的时候是凡夫的执著嘛,那么执著的这股劲儿跟觉的这股劲儿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觉。但是佛是正等正觉,我们现在都在错,错等错觉中,但是这个觉的质量从来不变。
所以你问说这个觉的质量变成迷的质量,它没有变呀。没有变你现在逼着问佛说,怎么从那儿变成,怎么从这个觉的质量变成迷的质量,没有变呀。只要你发现了这个迷的因,正因为是你迷惑了,所以有了,就不迷惑了。这里讲到说,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虽然我们的这个妄想有,但它不是实有,是一种相似而有。如果我们能够识破这个迷本无因,那么就等于说不迷了,不迷了的话,迷妄的妄想就没有所依之处了,没有所依之处不是就觉嘛。就像空中的花,你看后面讲到的说妄无所依,就像空里的狂花一样的,没有生,你为什么要去灭它呢?你现在问我说有一念无明生起来,就等于说你要修行把它灭掉,这是潜台词嘛,对吧,你富楼那问我佛。那我要告诉你,本来就没有个生,你怎么灭呢?你现在问我怎么生起来的,以什么因缘一念生起来的,始终就在纠结这个点上。
那我现在问一下大家,在此好好体悟啊。佛门里面常有一个词叫做什么呢?不假修成。不,真假的假,修行的修,成就的成。什么叫做不假修成呢?就是这个真呀,本来就无有,没有妄,这个妄本来就是空,那你现在去找这个,哪里有因呢?因为你富楼那问生妄之因,恰恰就是体现的佛我要给你讲的灭妄之因。怎么灭呢?你就知道妄本无因,妄因就灭了,那你还要怎么去修呢?我们说要开始修四念处,五停心观,暖顶忍世第一,不断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这都是修法呀。可是告诉诸位,那个都叫做次第教。只有这里讲的如来藏是圆顿教法,不假修成,不修而修。你说要修的时候,你就认为有真有妄,要从妄修成真嘛,要用真去灭掉妄嘛,这不是修吗?那你说修的时候全在妄里边了,就等于说入到迷境中了,那你怎么悟呢?
所以大家仔细地体悟这个不假修成。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无修而修,修而无修,就这么个修。你说你不修嘛,你成不了,你修嘛,你不能当真去使劲,就这么难。你一使劲,就越修越麻烦;但是如果你不修,你还原不到这个状态。你看这个难操作吧?所以说取不得舍不得,就不可得中你就这么得。就这一念上大作文章,而又作的是没有文章的文章,你当真在那儿写个标题列个提纲,就大错特错了。这就是楞严的如来密因,就是这个诸菩萨万行的首楞严定,就不出这个,你给我修。所以大家想这转念转念,禅宗的是,人家说本觉始觉究竟觉,要绕一圈,禅宗就是不离本觉始觉究竟觉,当下让你原地转一圈就可以了,不离当下,你绕的时候你还得回到原地。好,我们再往下看,这里讲到说。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大家有一句话也不要理解错了,你看这里讲到说,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这里不是说你这个迷的因是因为你因迷,因为你迷了才生的迷;而是说这个迷因正因为你迷惑它,不知道它无因,所以你迷了。所以这里才叫做因迷自有,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不是说你这个迷是因为你迷了以后又由迷入迷,一直迷到现在了;就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没有,这个迷生起来没有因。你明白了这个时候就不迷了,就因为你不明白所以才迷,因迷自有,后面就是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这是这一句,那这一句如果说我们还听得有点不太那么玲珑剔透,下面有一个比喻非常的贴切。大家你看。
如寤时人说梦中事,这句话能听明白吗?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寤就是醒的意思,是吧,就是醒后的人说这个梦里面的事。大家都做过梦吧?那可不是说让你把梦里边的事说清楚,都能说得清楚,说哎呀我昨天做了一个什么什么好梦,由谁谁谁对谁谁谁说,或者说给我送来点什么东西,或者抢了我什么东西追着赶着走,抬着轿子让我坐,等等这些。事是能说清楚的,这里的要求在哪里呢?你把梦里面的情景,比如说梦里你梦见谁了,你把那个谁给我叫到跟前来。你梦见什么东西了,你要把什么东西从梦里给我取出来。能做到吗?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前提是得菩提者。就好比说已经得到菩提的大觉悟者从睡梦中,这个无明大梦中醒来的人,那么他说梦中的事。纵然他能够说得清楚明白,所有梦中的物,所有里边的人,但是你让他讲,让他把梦里面的东西给你取出来看,他能给你取出来吗?不能呀。所以你富楼那现在问我说最初一念怎么迷的,本来就没有迷,你让我把没有的东西给拿出来,拿不出来呀。所以这个比喻就把富楼那的问题给解决掉了,为什么呢?说不得呀!
你看马祖那会儿给接引的时候,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说等你什么时候把西江水一口吸完了,我给你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道。祖师们以前有个比喻,就是说开悟的人向没开悟的人说的时候,他就把那种没办法说,又不得不说的那种情景给用了个什么比喻呢?就等于说一个人在一个很茂密的树枝上面,他没胳膊没腿,只有牙齿还好用一点,就用牙齿咬着这个树枝,摔下来就死。那么这个时候又有人跟他问路。在这个时候就咬着这个树枝,你说一开口给他指路嘛,摔下去就死了;那么你不给他说,这个人永远不知道朝哪儿走。你看这个难不难。所以说你向他怎么道呢?欲向人道失性命;如果不向他道,又不能一吐为快。大家想,就这么个情景。所以你说你让他说,说不出来呀。就是这么来表法的,所以禅宗的公案太多了,就是隐喻到其他的所有的现前的任何东西拿出来都可以做道具,就是不能说破。
为什么呢?宗门教下就是这样的,宗门就主要讲的这个核心点。你看印祖在《宗教不宜混滥论》里面就讲到嘛,我们的教就跟皇帝圣旨一样的,可以昭告天下,你信不信,告诉你因果,如果你修十善业,生人天,如果你造十恶业,入地狱,这就是告诉你因果就是这样的,昭告天下,没有一个人不知,没有一个人不晓,你只管去遵从,就说明是你依教奉行了,领旨了。但是宗门的这个开悟就跟将军密令一样的,将军的密令,只有掌握这个情报的人相互之间能知道,不能够外泄的,一旦这个情报,这个对暗号的口令,虽然它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你们两个人知道它表达说可以出兵了,一旦被别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计划就乱掉了。所以印祖就说,宗门的这个悟旨犹如将军密令,营内人才能知;营外人呢,尽管你说得十分透切,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而且你一旦把它说出去了,这个祖印就泄了,这就是禅宗的心法就泄掉了,心法只能悟不能说呀,心法泄掉了就等于说你的这场仗就打不了了,祖印就亡了。所以大家记清楚,一个叫做皇帝圣诏,一个叫做将军密令。
这里佛就给他说不得嘛,只能打了个比喻说,你叫我怎么说呢?我把梦里面的虚幻的东西拿给你,我拿不出来。这是说,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这样都取不出来,何况,况复无因,何况这个妄本来就没有一个因呀。本来就没有一个因,就好比说我刚才打比方,城里面的这个演若达多一样的。你叫我说,纯属于他的妄想,哪里有因缘使他突然间就恐怖了,就狂走了?突然狂走的这个歇下来以后,明白头仍然在他脖子上呀。突然歇下来以后,并非这个头是从外边来得的,他知道头还在他脖子上,顿歇狂心了,这个头在他歇狂心的时候也有遗失吗?就是他在狂乱跑的时候,这个头没有在他脖子上吗?还在他脖子上,他自己没识出来。如果他明白这个头就在他脖子上,突然狂心歇处。云门寺有一副对联,狂心歇处,遍布慈门,就是要歇狂心呀。歇狂心,自他一体,遍布慈门,就可以明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就知道我跟佛、一切众生同一个头一个眉一个眼,无二无别。
现在他,我们大家一样,就知道觉得自己是凡夫。那觉得自己是凡夫,就真的是凡夫呀,因为你有凡夫的概念呀,有凡夫的名,有凡夫的相,有凡夫的体,有凡夫的用呀。你说这佛法,说它难呢,真的是难比登天,说它易呢,易如反掌,只要反掌。所以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以前的祖师就过来过去就讲这么点儿,你把这一点儿给抓住了就好了。所以这里这一段讲到说: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你看不管你狂的时候,头还在,不狂了,头也不是新安上的,还在。那么这里讲到。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这个妄性如是,性是什么意思?妄性,就是这个妄想的性,这个性很抽象,大家一听到性的时候你什么感觉呀?性是个什么意思?妄性就是妄想的体,性就是体。这个妄想的体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可得的,你还怎么能去求索生起它的因呢?妄性如是,因何为在呀。
大家好好地悟这个境界吧,这是一种境界。就我们现在刹那刹那这个妄想生灭中,到底这个妄性在哪里呀?你不觉得这个性就是佛性吗?一切的六根门头。所以说我们这个《楞严经》的修呀,它就是一种圆顿修法。你知道本有的,就是我们的头是一模一样的,那你何必去起修呢?就不要去起修了,不假修成呀。那么你知道这个妄想是空的,你还去要断这个妄想,你不要去强断呀。你如果要去强修,要去强断,那就等于说每一个都是一个疯了的人。你说这话讲的确实是,只有这种圆顿教法才可以直畅本怀。平常我们都犯一个毛病,在此我们就要告诉诸位,要勇于承担了。不是觉得唉哟我是凡夫,你就是佛。参禅的人首先要谛信自己就是本来佛,你要敢去承担了。因为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呢,确实有时候我们特别是在提倡净土的时候,会给大家告诉到,你要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那么久而久之就把大家说怕了,一说出我本来是佛什么的就觉得。
我们要知道,我们既不要去妄谈般若,就是你没有到那个地步,你就说空说性,就吃肉喝酒,不可以。但是我们也要去承担,不要去怕谈般若,你怕谈般若,这个缘起也不好,就会离般若越来越远。所以就这一念顿悟因缘的话,我们就说没有修,没有断,本来就是这样的呀。说实话你去断,你怎么去断呢?以前的打比喻说就好像灯,你看照见五蕴皆空,就灯好像光明,把烦恼,就是黑暗,断掉了一样。如果真是灯能够断烦恼的话,那印度的灯就可以断中国的黑暗,印度点灯中国能明吗?不能明,它挨不着呀。再说断的话,应该用光明,比如说我们的智慧去断这个烦恼,它烦恼跟智慧能挨得着吗?大家说能挨得着吗?有烦恼的时候哪儿有智慧呀?智慧现前了烦恼在哪儿呀?那你现在说这个烦恼生起来了,你要去断。这就是你只要知道没有烦恼,就全断了。你以为说有一个烦恼去断,还是用烦恼去断烦恼,你尽未来际,真是驴年才能断完。
所以就这里我们就知道说,不要去强断强修,妙在歇狂。你看这里讲到的,突然狂歇了,狂心突然歇下来了,所以这一句话叫妙在歇狂,把狂心歇下来。狂心歇了,当下就是,住在这个无修之修中,这就是修。算了吧,还是修净土吧。真的,你说听来听去都弄不明白。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净土修法就不用这个修法,你不要搞错了。你比如说净土信愿行怎么个歇狂心呢?你信了净土以后,我肯定将来往生,狂心歇了没有呀?要不然你不知道去哪里呀。你发了愿必定心向西方,你的分别心歇了没有呀?只有一处呀。你念念都在佛号上,你的向外奔逸的六根门头有歇没歇呢?歇了呀,都相应了。是不是这个歇狂心的修法呢?所以说这种净土的修法呀,有时候我们说,哎呀你就以为你自己信一下,泛泛地信一下就能,哪有那么好的事,你自己烦恼没有断。
为什么烦恼没有断?就是你觉得有业带着,你往生不了。那么这里就明着告诉你可以带业往生呀,是不是歇狂心之法呢?你看这一切的法,一切的行,永远都是为这个歇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刚才讲到了,你不要以为有迷,你知道没有迷,迷生不起来,无因了,你就不迷了。这里也告诉诸位,不要老觉得自己往生不了,念佛念得还不够,往生不了,那你就真往生不了,为什么?因为你觉得往生不了。你就要彻底相信,往生的时候不是靠我的,是全身心地靠给阿弥陀佛来接引的心啪地安在这儿,就歇了呀,就必然能往生呀。就是只要你相信能往生,就必定能往生。你相信说害怕往生不了,有可能就往生不了。全在这迷悟、有因无因的一念之间,哪个法门能绕得过这个?所以大家想,我们这里讲到的决定往生,毕竟往生,才能真往生,往生成真。美梦成真,你连梦都不去做,你这个梦能美得了吗?那么我们就这里讲到的说歇,大家就是歇,狂心要歇下来,不要去强修强断,都属于狂心。
如果说针对这个法义我们说具体,比如说我们平常用功的时候也是这样,有的人就不要说去用这个心地法门了,就算净土来讲,有的人就恨不得即刻就死,立马就往生。这就等于说强断,知道吧,又在这狂走了。你得随缘呀,什么时候因缘到了,自然瓜熟蒂落,印坏文成嘛。那么有的人就是天天以烦恼作冤家,就觉得我今天也修得不好,昨天念佛的时候又插了妄想了,功课没做完,就天天在这上面大段的时间纠结,这就叫做什么呢?强修。你首先比如你说自己铁定往生,那么你信愿具足,那么你就不修而修,念念念佛呀。你知道我只要一念在佛念上,虽然在佛念上,也没离得开这一念。你知道我打了个妄想,这个妄想也没离得开这一念。你始终不能够离开这一念,然后以佛念代妄念,念念还是这一念,就是这个头始终在。
那么你念佛念的时候等于说这个头你看见漂亮了,没离开这个头。你念妄想的时候等于说这个头你以为没了,但是你还要知道头在脖子上。始终知道在脖子上,这就等于说你在歇下来了。那么具体事修上就是以佛念换妄念,这就等于说以菩提换生死嘛。这就叫歇,这里讲到的随缘而修,任运自在。我们好多时候把激情和时间乃至精力耗在这个跟烦恼做斗争了,就觉得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我马上就要得个一心,确定要比别人强。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双刃剑,有时候给大家布置功课,说你每天多少多少,但是久而久之又容易多少多少就发狂了,我比别人强,他念三万我念四万,他读一部我读两部。这就麻烦了,这就叫心外求法又起了。所以这里就叫做不要强修强断,大家体悟这些啊,息,歇下来,慢慢地体悟。无明无因,发现无因就没有无明。这些关键的关口你们自己去悟吧。那么下面说,汝但不随分别,这句话开始就是讲到的说,你应该每天怎么守心呢?怎么用力呢?不要在那儿强断强修。但,这个但什么意思?有只要你的意思,只要你怎么样呢?那我们歇十分钟回来再说吧,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我们,这是我们第二十六讲下半场。在上半场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这一句,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我们来看这句话,这里边有一个字,有两个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字叫做但,这个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承前面的文义流转下来,说你要去究竟、究探,一探究竟嘛。这个富楼那非得搞清楚这个迷妄是什么因而生,而想得到它的真正的因,那么再经过自己的苦修想去断这个妄因。那么我现在已经告诉你了,这个妄因本空,你悟就行了,何必还要这样呢?主要这里讲到的汝但,就是你只要的意思。你只要,你不需要,你不需要那样那样去修了,你只要。这里下面的一个词是不随,汝但不随分别。这个词我们也好好地去领悟,这段话里面看上去平铺,里面提供了好多修学法门,你相应哪一门你就往进去贴,恒守着。你看这里讲的但,六祖慧能也讲过说,但看金刚经,便得见性。这里也讲到的汝但不随,不随什么呢?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是指这三种缘,三种缘是什么呢?你看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嘛,三缘就是我们讲的杀盗淫嘛,三因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嘛,就是最初一念感来的那个微细的那种跃动、烦恼、分别。那么这种情况下。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不随,一系列后面讲的这些 得功德利益,就在这个不随的顿断功夫上。大家也许问,什么叫不随呢?不由着它走嘛。我们每天现在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貌似是我在掌控,大家以为你自己掌控得了吗?都是它牵着你走。你的那个觉性,就是那个自以为迷掉的那个迷的那个劲儿随着你走了,那你就迷。如果你不随着这个迷走,那就是觉。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不随呀。每天我们起心动念,你如果善观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可以说你就起着烦恼犯着业障也可以不随呀。只要你的心跟进,就是我这是在干嘛干嘛,观得到就可以了,就算一定的功夫了,不能算究竟圆满功夫,也知道至少是途中的功夫了。什么叫做不随呢?你看这里,这里是从最圆顿的角度来讲。
因为富楼那已经证到这个罗汉了,证到罗汉的话,他我执已经尽了,他不会随我本能的这些贪瞋痴烦恼了。但是他的法执还有,就是执著心外求法,相续分别的心还有。有什么呢?有这个分别世界业果众生,就是他还会有这个分别去分别世界业果众生。我们这里讲到的世界业果众生呢,从具体的事物上来讲,从前两讲开始就在讲这些内容了,从具体的名词概念上来讲的话,大家知道啊,二乘执著什么呢?他不执著我,他执著法。他就死执著一定有一个世间法。世间这个词儿就代表着一种法,它既是语音,就会有语境,就会有语体,表达的那个东西,其实那个东西没有,他这里就执著,用世间两个字合起来就有了这个概念了,他执著不舍。业果也是,众生也是,三个概念。
所以这里讲到的,什么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又实有定见呢?就是本来的这种没有中,你突然间就要产生这么一个执著不取,确定无疑。二乘这里的粗重没有了,但是他执著心外有什么呢?三种相续,那就是心外实有。他舍不掉这三个概念,所以就长久地缠绕在这种理障中,不是事障,事障是我们本能的烦恼,理障就是对这个知识、这个概念、这个道理他认为一定有。忘却了自己的本能,但是他执著这个一定有。所以这里讲到的说随念分别,这是一种随念分别。那么为什么后面讲到的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里讲到的这个二乘就是说让他不随这个概念,只要不随这个概念,咵的一切境界就可以把它顿歇下来。这是在富楼那的层面,这个祖师们在注解的时候讲到说,这个不随是最省力的修行。大家想想,最省力的修行呀!
那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也可以去修这个不随法。你不随自己,不随自己的贪,不随自己的瞋火,不随自己的愚痴,你不要随,始终有觉照。至少有一个信和不信的差别,一切的境界来的时候你不要相信它,虽然你身还在其中,你不要相信它。因为我们有时候会犯一个什么呢?觉得说这个不随一定要卯足了劲,如如不动的,不跟着它走以为才是不随。那你没看过特务电影吗?有特务,比如说,咱们也不要说我们了吧,比如说英国有一个间谍去了美国了。那他本质上他是一个英国人,他是为英国,热爱英国的国民,热爱这个英联邦的。但是他去了美国比如说当间谍的话,虽然他身在美国,每天跟美国人共事,甚至入到这个核心情报机构,跟美国的这些特务们一起共事。假如美国是烦恼不觉,英国是觉,你说他入到烦恼中,他会不会不觉呀?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英国人,始终知道不能跟美国打成一片,始终知道美国所有的这些我是为英国服务的。
但是妨碍了他不在美国吗?妨碍了他不在美国生活吗?妨碍了他每天在美国吃喝拉撒吗?他还每天不呆在英国,他居然为英国服务。这就是我们在自己的烦恼中你学会恒守这个觉,不随。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汝但不随。这是非常妙的,至少你久而久之不随的话,就可以顿悟本有的这个佛性,只要你不随到位了,因缘具足了。现在我们有时候怕不随,就是想随,不想不随。因为你随的时候都是现前的六根尘境界,这个世界,花花绿绿的世界,你剥离这个,舍这个东西很难呀。为什么说一定要生出离心,求解脱,不断地提倡呢?就因为我们本能是不想解脱,害怕解脱的,乐意不解脱的。所以在这个想不解脱中,就让你一定要不随这个不解脱,要随解脱,要恒守解脱,想解脱。就是这样的。尽管你在烦恼中,你也不要害怕,就在烦恼中求这个解脱。因为烦恼本来就是假的,无因生起的,你发现了以后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所以这里讲到的: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不从人得后面有两句话: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这个是读肯qing吧?肯綮是什么意思呢?筋肉。我们不是身体上有筋嘛,还有肉嘛,筋跟肉还有骨头连的那一块。你们知道,这又说罪过的话了,你杀猪杀羊的时候,那羊骨头剐的时候上面有一根筋,还连着肉,那个关键点。其实这里就等于说你会劳筋痛苦,何苦还这样假借地这么去辛苦地,这个劬劳就是也是辛劳的意思嘛,这么辛劳地去劳筋痛苦地去修去证呢?但凡不随就可以了,不必再去假借修证了。就好比说我们钝根的人悟到高妙的时候,突然间了达妄想是本空的,真心是本有的,那么就息了这个颠倒分别,一念就入到这个无分别中了。
那么这个本空的话,本空的话就不会去依它了,还有流吗?烦恼还会在吗?它是本空的呀。本有的话,你还把它给伏住说,那隐起来,能隐得住吗?它是本有的呀,本有显现,妄想不生。这就是现前不假修证,不要去苦修苦证了,去穷折腾了。我们有时候为什么说著相修行和离相修行呢?有漏修行和无漏修行呢?就在这上面顿见分晓。为什么说般若是世出世间的分水岭呢?就看你著相还是无相,就从这里见分晓。当然如果我们希望顿修者,还是先要顿悟啊。这不要说了这么多,你说觉得说一下子就彻悟了。先要顿悟以后,然后才能够顿修。如果你没有究竟,没有大彻大悟,然后就说不要修的话,这就容易成了拨无因果了,堕到这个断灭中去了,这就着魔了。这还是要在这儿简别一下的。
所以这里讲到说,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你看,衣里明珠当自悟。《法华经》里面也讲到了,不过《法华经》里面讲的跟这里还有一点小区别。我们这里讲到的衣里明珠是指的我们的正因佛性,就是本自具足的。《法华经》讲的是说这个了因佛性,是往开宣的,慢慢起动的。这里是正因佛性,就是智者只要给你直指开示如来藏性,你看:虽实贫穷,珠不曾失,从来没有丢过。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就是说遇到善知识,给你指示你本来衣里就有明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你本来就有花不完的家宝,家里就有宝藏,衣里明珠当自悟。所以说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头就在你脖子上呢,不是从镜子里挖出来安在头上的,镜子里的那个才是假的,不要执著了。这里叫做非从外得,这才叫做不要心外求法。你看我们这里讲到的这是由善知识给你指示,就说明善知识是我们得道的全分因缘,指示我们衣里明珠。不指的话,就算你的珠子天天在衣里面,你见不到,受用不了,又不富又不饶。所以这个比喻一目了然,我们就知道了自己是本具的,不是从外得的。自己本具的就像。
大家参加过传灯法会吗?传灯法会的时候传佛心灯,一盏点一盏,一盏点一盏。问题是你拿了一盏没有点的灯,被前面的同修给你点着了,是把他的灯给拿过来了吗?他的灯还是他的灯,你的灯点着了,你的也着了,大家的都着了。传灯传的就是这个心灯。有时候我们参加传灯法会热热闹闹,弄完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灯手里本来就捧着的,只不过给点亮了,但是不亮的时候也不是手里没有灯。你要问这个灯怎么暗的,你只管明白它要亮、点亮就完了,不要去问怎么暗,暗本就没有呀。就是这个意思,传灯也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这是一浪一浪,富楼那刚刚把他搞定了,阿难又起烦恼了。好,我们下面再来一段。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好,阿弥陀佛!真的佛也确实不容易,我深深地理解。刚才富楼那的问题解决掉了,你看阿难在旁边又提出来问题了。这阿难你看他还厉害,还更造反了要,拉帮结派把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都拉出来了。大家看到了吗?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在给富楼那讲,讲到这个不随三种因缘就可以歇即菩提。可是阿难在旁边听的时候,他问问题的时候佛总是给他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还记得吧?就是已经屏弃了因缘,不能用因缘来表达的时候,他这里说,我不能用因缘表达,佛你给富楼那正在讲因缘之法。为什么呢?他放不下这个因缘法。所以这里他就讲到说,你世尊说这个杀盗淫三种业缘断除的缘故,现循不生,种子不发的话,那么心中的这个达多狂性能自然就停歇了,歇下来就是菩提了,就是净妙真性了,而且还是本来周遍法界,不从他得的。那么我现在要问你,这就是因缘法,已经非常明白清楚你说的,告诉富楼那了,你怎么如来在前面屏弃因缘之说呢?他又把他的问题给提到现前这个语境中了。特别是他讲到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他放不下呀,他当时就是从这个因缘法中得了好处了。所以这里讲到说,我从佛这儿开示的因缘法才证到了初果的,那么世尊,这个因缘的义理并不是,你看他特会说,你看,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就是说我呢,就我一个也就算了,因为我年轻,而且还是有学,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还在有学位,证的初果嘛阿难,没到四果呢。那么这也就算了,你要知道这个会里边还有大目犍连和舍利弗、须菩提这些人呢。
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他们可是原来,什么叫做老梵志呢?梵志在印度当时都属于出家人,修学,也想按他们认为的方法去解脱生死。但是这目犍连、舍利弗等等在没有跟佛之前,他们都是跟着这个沙然梵志,也是沙门的沙,然后的然,跟这个沙然梵志出家修行。后来这个沙然梵志死了以后,就命令下面他有两百位弟子,两百位弟子就一百一百分开,一百跟了舍利弗,一百跟了目犍连,就转给他们了,那么目犍连、舍利弗是当时有名的大外道。
大外道怎么被佛给摄受的呢?就是听佛说了说这个,佛说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就是听了这个偈子以后,他就被佛讲的法摄受了,听了因缘法就来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了,就是从佛听到因缘法才得的这个阿罗汉果。现在佛说菩提不从因缘有,现在还是你佛说的,说不从因缘有,那么你所说的这个义理跟王舍城里面有一个叫拘舍梨的外道他说的自然法有什么区别呢?
王舍城的这个外道说的自然法就是说,大家都不要修行,八万劫以后大家都自然成就,这是说的自然法。
阿难从这儿就有了疑惑了,所以就惟愿世尊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你看这一段就指出说阿难是根深蒂固地执著因缘法。因为他就是因缘法证的初果嘛,他就是极其地不愿意违背这个因缘的义理。你看我们现在是不是?从哪一个法,或者法门,或者法义,或者经典,开始得了个好处呀,后面再往上增进或者深入的时候,他就放不下这个,甚至还觉得就说把这个舍弃了就跟背叛了一样的。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修行法中,一定要开始是依福舍罪,后面是依空舍福呀,都得舍。那我们现在觉得看着说更有究竟的法了,原来的方便法他就放不下,还极力地维护。特别是邪知邪见的那些外道,附佛外道们你去看吧,你跟他讲,他宁愿死都放不下这个自己心中的执著。
我上段时间发了台湾的一个外道的一段文字,就被他的弟子就咬着不放,一下子评论增加了好多条,叫萧平实,萧平实是一个大魔头嘛。可是他的那些追随弟子们,你说一下他的不对马上就不行,受不了的。为什么?舍不下,因为当初他得了点儿好处,自以为是的好处。很可能一下子新的因缘殊胜了,心开意解了,很可能就有点小小那种邪门的悟境或者灵通的东西,放不下了。
你看阿难这里他也是,就放不下了。他不知道佛初成道的时候,为了破这个邪因缘才说的正因缘法,但是他这里就认为佛说的跟以前的相违背了,而且更有可能混滥到外道邪说之中了,所以才从佛这里提出来这个问题。下面佛就跟他理论了一段,从因缘和自然的角度说明还是戏论。我们再往下读,大家一起来。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好,就到这里。下面这一段开始,佛就是开始要给阿难讲了。因为又引伸出来阿难讲的是什么呢?下面的一段,包括我们下一讲开始,要讲事修了。就是具体的修法还是得有。理要顿悟,事要渐修。那我们今天在此之前给富楼那讲的这一段法,大家听了好像觉得说这个比较痛快,转身就是,当下本来。这是理上要顿悟,事上还要去渐修的。如果我们执著渐修,就是死执著一定要渐修个没完没了,而迷昧了顿悟的话,就是旷劫去修也没有真实的成果,不会有顿悟的一天,悟的一天。那么如果我们死执著于顿悟,就执著本来当下的这个,迷于渐修,迷昧于渐修,不去认真地去修,那么就最后成了狂解之徒了。这两个一样都不能分开。所以前面富楼那就是顿悟的板块,下面阿难问的是渐修的门径了。所以从这里,世尊前面给满慈解答的是顿悟,这里主论渐修了。大家看,佛为什么叫做大医王呢?这就叫良医用药呀,他什么时候用热,什么时候用冷寒,什么时候用补,什么时候用泄,他都知道的。所以碰到这样的人,就这样的医生在世间的话,世界上没有不治的人,治不了的病,没有不治之症,没有不治之人了。所以佛是大医王呀,富楼那来了,那么跟他讲,阿难来了,这么跟他说。
所以这里阿难讲到自然的时候,佛就告诉阿难,就如同城中的这个演若达多一样,他的狂性的因缘如果得到灭除了,那么他这个不狂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而你所谓的因缘自然,理论纠集起来也不过如此吧。就是说把他这个不狂的本性自然显现,就只要去歇他这个狂性的因缘就可以了,除灭了。可是你这里又问我自然因缘,从理上来讲的话不在言语中论呀,你又把这个教条的因缘这一法给拿出来了。那好吧,因缘这一法拿出来,说都成了自然了,那我就现在就着自然法跟你再理论一下。下面这一段又是一种比较老套的一段辨证,大家来跟着领悟一下。你看: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约头来破不是自然的,我这个法讲的不是自然的,就是本来狂心歇了就是菩提,并不是说的跟自然一样,为什么呢?假如这个演若达多的头本来是自然的,本自出自天然的,那如果不是天然的话就不是自然了,那么是什么缘故使他突然间惊怖自己没有头,而去狂走觅头呢?既然是自然的话,就不会突然惊怖呀,因为我们,什么叫做自然呢?大家知道自然就是天然不变的,不会变的,不是认为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总是这样的,不会变的。而且这个既不会变,还不会随缘,就叫做自然。既然不变不随缘,那么你的这个头如果是自然的话,什么时候突然间惊怖自己无头就去狂走了?这就等于说明变了呀。如果有怖头狂走的这个变,说明你的这个头不是自然,那就说明我说的这个本来的菩提心、正因、如来藏性它不是自然的,不能用自然,如果是自然的话,它不会突然间迷掉呀。这是第一个。
下面第二句,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这个自然本有的头,这个你说是因缘义,照镜子的因缘他就发狂了,这是从反面证,那么何不说这个自然的头以照镜子的因缘突然真的就失去了呢?因为你照镜子的因缘的话,镜子里面有头,你的脖子上就没头了。既然你以照镜子的因缘就发狂了,以照镜子的因缘也应当失去,但是确实没有失去,那就说明你这个头不是因因缘而有的,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妙心也不能从因缘的角度去描绘。这是第二重。
再往下看: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就是说本来的这个头从来不曾消失过,是你自己狂怖无端妄出,可是在你无端妄出的时候,这个头也没有丝毫的变易改变,把它给迁移掉。那么你这个狂起来了,狂歇下来了,从始至终跟头都有关吗?有没有关?没有关的,你这会儿又说它假借因缘,怎么假借因缘呢?说不透呀。所以你看,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都说不透,就着头而言。大家要知道这个头是代表如来藏心呀,本自妙心嘛,既不能用因缘说,也不能用自然说,你现在又说我是在说成自然,跟外道一样,说成因缘,跟前面说的相违,都不对。这是就头而言。下面再约狂而言,约狂破自然。你看: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就是说你说这个本有的狂性是属于自然而有的,假如依你说,我说的是自然法,依自然而有的话,那么就应该本有的这个狂怖的相常存在,可是在狂之前,没有狂的那个时候,这个狂心到底在何处潜藏呢?因为这个狂是自然的话,它就是永远不变,就是这样子的。问题是既然不变,永远这样子的话,没有狂的时候它藏在哪里呀?在哪儿呢?没有呀。这是就狂来破自然。
下面一句约不狂破自然。假如这个不狂是自然的一个状态,没有狂的时候是自然的状态,那么你看: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就是说假如这个不狂性是出于自然的话,那么说明这个头本来就是清醒的,没有妄的,那么就应该常没有狂怖的时候,为什么又突然会生出来一个恐怖去狂走呢?说明这个不狂也不是常不变的自然。一切都不能说,你说因缘也不对,说自然也不对。
下面再看: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就是你悟到这个本来的头没有失,我的如来藏思想始终在,那么就识知这个狂走的迷妄是无端生起的。这样的话,什么说因缘,什么说自然,都是戏论呀,说因缘自然的时候已经落到因缘,已经岔到自然中了,这都是分别戏论。所以你不能在这里定为说是因缘还是自然,又把阿难给憋回去了。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说我是站在这个角度,所以我前面三种分别妄执断了,那么这个菩提心就显现了,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生的,它是显现的,是这么个意思。后面就进一步给阿难推进到以后再不用落到语言文字中了,都是戏论,没有意义。好,我们再把下面这一段读一下。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的话更是比较抽象,难理解,我们用一下心大家。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先看看这一句。这一句就是说,如果说有一个菩提心生,这是我们心里的一个概念,一个状态,是吧,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生灭心灭。如果你假如说有一个菩提,你不是现在要求菩提嘛,那么如果你求菩提,有一个菩提心的这个心念生起来的话,有一个生就会有灭。那么生起来的时候,相对着菩提心生起来了,一定我们烦恼心,就是生灭的心就会灭了,对吧。那么这样的话,此但是凡情生灭之间,就是有此生彼灭还是在你的凡夫情见中,并不是真正的菩提之心。为什么呢?菩提之心是灭生俱尽,就是生和灭两种见解全部灭掉了,才是无功用道,这才叫菩提心。这句话指示的什么呢?就是你认为有一个菩提的解脱生起来的时候,那么一定就会有一个烦恼的心灭掉,为什么呢?因为烦恼的这个心是有生有灭的,你要把这个有生有灭的心灭掉才能够菩提心生。可是不要忘了,但你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已经在生灭心中了,灭不掉生灭心了,没有灭掉。这个真正的生灭心,是灭和生全部灭掉以后的自然的无功用道的状态,才叫做菩提心。
所以这里讲到的就是说,让我们完全不假造作,随顺真如法性之理。大家想什么叫做随顺真如法性呢?我们一早上讲的全叫做真如法性之理。你不要有自己造作的主意,说白了就是你不要东西发挥。随着我们的法义,你随顺这个真如法理,就是依理起动你的心,依这个心合你所听的理,始终在这个状态,不要再多加妄想。这个时候就叫做不假造作,任运而行了,你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说是无功用道了。
那我们一般的无功用道是在哪里呢?一定是有功用的,于三业起,谓我在,你做,我或者正在做,我或者已经做完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修、正在修或者修完了。你看我们每天做功课不是这样吗?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说,我正在念,或者我念完了以后说,我已经功课做完了,这都是叫做有功用行。
无功用行就是说念佛念的正在念的时候,那属于,就是那点儿修行属于真修行,前后一岔就落到生灭妄想中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下面就说,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这是这一段,我们来看啊。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就是说虽然我告诉你要无功用道,好像是说一种自然而然任用的状态,对吧,可是你还不能有这种任运自然的想,你若有一种任运自然的想,如是的话则表明你的自然的一个心念又生起来了。是因为你这个生灭心灭了以后有一种自然心生起来,那就说明此还是有生灭,有相对之法,不是无功办道的状态。所以这里讲到说,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你以为你无功自然的一种自然用道的状态,前面不是讲的说你应该自然用功嘛,无功用行的一种状态,你就千万不要以为说,真的有一种无功用行的状态又在那儿生起来了。一旦你把这个状态生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生灭心又生起来了。生灭心生起来了,生灭心要灭,那么此还是生和灭的二元对待状态,还不是刚才讲的无功用道的状态。
那么如果你以为说生灭都尽了,这个无生灭的心才叫做自然,这是这里讲到的,无生灭者名为自然。假如你认为我说的怎么都不对,你怎么都不行,那么你就以为说这个生灭都尽了,没有这个生灭心才称之为自然的话,还是不对。为什么不对?你看这里比喻到,好比世间的诸相杂和就成了一体了,你就说它是和合性的,这是一面。过一会儿,相对这和合,你就以为说不和合的称之为本然性、自然性,也不对。为什么呢?这些都是妄立的相对待的戏论法。有立就有相,就是有起就有浮,有生就有灭,有立就有破,永远是生灭心,不立不灭才是自然状态。所以说这一段语言最根本的用意在哪里?就是破他的逐语生解,追逐语言而生见解。这一段话主要就是说,你的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你说来说去,你有一念想法生起来,都落在心念和语言中了。都不在那个无功用行的自然状态,那么自然就见不到本来的菩提真心。就是这一段话的一个大概意思,我们这样贯一贯就可以了。
下面你看讲到的说什么呢?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你看他这讲到究竟了。本然是什么呢?就是相对和合而说,则自本然嘛,那么非真本然。和合的话相对本然而谈,则此和合非真和合,那就说明这个和合也罢,本然也罢都不行。这是第一重,本然非然,和合非合。那么合然俱离呢?就是和合跟非和合、本然跟非本然也不行,也得离开。最后是什么呢?离合俱非,就是离和不离、有离有不离都不对,都不能执著。尽凡情处,把所有的凡情圣解都到了一个极致地步了,才称之为无戏论法。这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起心就错,动念即乖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真的是山穷水尽,没有柳暗花明了,语言层面再没有柳暗花明了。再跟我就是说从这个戏论里面说了一千道一万,但凡你说的都是错的,你还跟我说什么呢?由此情况导致阿难,下面我们再把这两段一起来读完,你看,一起来读。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好,就到这里。大家来看,这就是针对阿难。前面阿难的问题呢,首先可能又回到这个比较抽象的层面了,在贯文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些晕的。我们主要明白一下说,一开始阿难问,说既然前面一直在破我不能说因缘自然,为什么佛在这里说只要去掉三种业果世界相续因缘就行了呢?那你这不是说因缘吗?那佛就又下一段,在这个第二段中用头喻,还是用的这个达多的头喻进行了辩驳,辩解说什么呢?即非因缘亦非自然,从头自然来看也不对,从狂自然来看也不对,从不狂是自然来看还不对。那就说明这个自然本来就不对,你不要用自然来形容。因缘就更不对了。那么最后第三段,刚才我们断的这一段说,因缘自然是两种语言概念。那么下面就告诉你,一切的语言概念,什么是离开和生灭,本然因缘,俱合俱离等等,都不对,都不能用语言表达。下面就又开始呵斥阿难了,说你一直就犯这个毛病,一直犯到我都说到这个点儿上了,你还不开窍,难怪你的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这是对阿难说的话,也是对我们所有现在的修行人说的话。什么意思呢?菩提涅槃就是对于烦恼和生死而言的极果嘛。那么对于你而言尚在遥远之境,就是说并非是你现在以这个耽著自然或者因缘的心,以带着这样的一种心累劫勤苦修证所能而得的。
虽然你现在能够记得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你看阿难可不是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的多闻第一弟子呀,十方如来他都可以去化现去做首席多闻弟子,去记他们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这里讲到的十二部经典大家知道吗?有知道的。十二部经典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行呀,重颂呀,授记呀。授记一类就是指的经典里面说给弟子将来你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有多少众生,国土怎样。《法华经》里面就大量的在授记,有一品《授记品》,提婆达多都给授记让他作佛。那么还有一个是孤起,乃至有无问自说的,有论议,包括这个因缘呀,譬喻呀,本事呀。我们这里边不是用了大量的譬喻嘛,有的经典里面就是只说这个譬喻。还有本生。本事和本生是有差别的,本生是佛和弟子们在过去因地的时候怎么修行的一些种种的故事,本事是佛在因地中他自己怎么修行的故事,可能就是此这一世怎么怎么因地修行的也会讲,这叫本事。
还有未曾有,从来没有讲到如此殊胜的法。方广大法还有论议等等。一共十二个部类,把所说的三藏教法用十二个部类给分划出来,就叫做十二部经。这里阿难都能够忆持,既能够记得住,还能够说出来,所以叫做忆持。那么清净妙理如恒河沙,你看就是说,你体解其中的清净妙理就像恒河沙这么多,也只不过在你心中增加一些戏论名相而已。这是给阿难说的,还是在增加一些戏论名相,你不顶事儿呀,紧急关头你使不上劲儿。所以说,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现在虽然说到这个因缘自然能够决定明了它的意思,人间都称你为多闻第一。但是你以这样的积累,累劫多闻的熏习之功,竟然还不能够免去摩登伽女的这个咒术,说你说实在的,就是说讽刺他,说你羞不羞,你丢不丢人?你还跟我这样问个没完没了,还拉帮结派拉了几个造反。那这会儿你拉出来溜一溜是不是呀?你动真格的你没办法了呀。所以你看这是虽然说的这么妙,但是他用不着。
像以前的赵朴初老先生写的: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州吃茶去嘛,这是赵州茶呀,赵州从谂禅师的最有名的,来了什么人都说吃茶去吃茶去,问两句话就说吃茶去。意思就是你休去歇去,不要在这个起心动念言语上跟我问答,这都属于妄想。去呀,吃茶去呀,随它去嘛。所以说空持百千偈,偈就是我们说的偈子,经典里面的这些偈颂,空持呀,就是你背会了那么多,不如吃茶去。
你看看,因为什么?你空持了那么多不顶事儿,还不能免除这个摩登伽女的难,还要等我的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给你加持以后,你才能够免去这个摩登伽女难。而且我的大佛顶首楞严才动真的,才是让摩登伽女的心里化淫欲火为精进林呀。你看这里,听了这个,这里的摩登伽女还在场呢,大家看到了吧?而且还得阿那含证到三果了,就由于听这个楞严神咒。你看这里讲到的,三果是什么意思?又叫不来,就是永远不来这个欲界再受生了,就叫三果阿那含。下面再尽断这个思惑以后就直证阿罗汉果了,就成了彻底的出世间圣人了。这是这个摩登伽女听楞严法会,受楞严咒加持而得的利益,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为什么说摩登伽女的爱河干枯了以后令阿难解脱呢?为什么?大家猜想一下为什么?因为摩登伽女不解脱,就下一辈子遇到阿难还没完没了,因为他五百世是夫妻因缘。所以她的爱河干枯了,阿难才能脱离了关系,要不然她缠着你怎么办呀?有的法师出家出着出着,因缘出来了,没办法出了,有因缘呀。所以说她的爱河干枯了令汝解脱,就是好不容易终于把她摆脱了,不会再来寻你了。所以说。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你看你虽然历劫以来能忆持如来的这个秘密微妙庄严的无上大乘法,但是你如果没有发一日心,你看你都没有发一日心精修这个无漏的道业,他一直在著相修行,一直在文字中打转,没有一念发心。大家想想,我们也要针对这个反观。我们来学佛,从皈依到要究竟解脱,你有没有发过一念这种不著相心呀?般若波罗蜜多心呀?这才是真正的出世正因呀!以前开悟的祖师说的,明心见性的大祖师就是,成佛正因就是执持顿悟因缘,一下子明心见性以后就是出尘境界,才开始标志着你有资格说出世间了。要不然你永远都在世间,你只是在世间里面又分了一个世间法和佛法而已。真正的佛法是出世间法,不在世间中论的,所以要无相修行。为什么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一念间呢?阿难就是因为旷劫以来都没发过一念这样的心。
所以大家听《楞严经》,一定要发这样的心,不著相心,顿悟心。烦恼本来就是妄想,见妄则真,歇即菩提,就要把这些分别心给歇下来。大家好好地悟这个歇字,歇这也是一个法门呀。大家悟这个歇,什么叫做歇呢?你看看前面有一段。为什么以前的祖师们讲到说,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又说但尽凡情,莫更觅真。就是只有你把你的凡情圣解都歇下来,不要再去争还有一个真的东西。一念万年去,一念万年去,一个念头一万年,一念万年去。这些都是顿悟妙法,看你能听得懂听不懂,笨的理解不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远离世间爱憎两种苦因,有爱有憎就是将来感苦的因。只要我们造因,就会感无量的苦,受苦起来没完没了。不要以为说受苦才是苦,有贪爱有福报享还是苦,就是苦。所以这里讲到的。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这是真正由于持这个大佛顶首楞严销除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你看,性比丘尼什么意思?明心见性,列到僧宝之列了,成了大比丘尼了。后面还讲到的跟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相提并论,成了圣人比丘尼了。那我们这里理解,为什么说一个摩登伽女她的淫欲心这么炽盛,突然就转成性比丘尼呢?难道淫欲它也是本性吗?淫欲是不是性呀?是不是?杀盗淫是不是性呀?那明明在做不好见不得人的事,造业犯戒的事,怎么能说是跟明心见性的清净无染的性有什么瓜葛呢?大家知道吗,确实一切的杀盗淫妄都不离自性。什么叫做自性呢?就是现前之性。现前之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不拒群相发挥,那么我们就发挥成杀盗淫了。虽然发挥成杀盗淫,那是在我们凡夫的对立,有杀就有不杀,有盗就有不盗,有淫就有不淫,就等于说在我们人世间的视野中,人的伦理道德中,给判别了这么多的发挥分别性。
可是从本来面目上来讲,它就是一股性。发挥成杀生的行为的时候,它就等于这股性随缘发挥成杀的能量了,杀生的这个活动,杀生的这个具体表现。这种具体表现我们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坏的行为,非常不堪的一个业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还是性的发挥,没有离开性。所以她就从淫欲心转成性比丘尼了。你看,这就叫化淫欲火为清凉池,就在这个上面就见性了。这里讲到的叫性比丘尼。当然这个理解就是我是如是理解,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反正是由于我们的爱憎分别中,才有了这种杀盗淫妄的属性性的发挥和认知,但是在本来的平等实际的不二中,这种本性中,虽然任它发挥,但是本性从来不动的。是这样来理解的。后面你看,所以与罗睺罗母。这个罗睺罗翻译成汉语叫做覆障,覆藏的覆,障碍的障。就是由于他生下来他是佛的儿子,佛的儿子生下来以后,佛就看着他说,哎呀罗睺罗有般奴,大概意思就是说,这儿子以后就成了绑定我的一个牵挂,障碍了。你想想,成佛,这都是一生补处菩萨降到王宫里面,见到自己生的儿子还说,这是我的障碍。
你想想咱们凡夫俗子,你能放得下身上掉下来的那块肉呀?那可是这也得放呀。所以每每我还见的去求子,还实在不行了,怀不上儿子,一定要弄个试管婴儿。我那天说了一句人家受不了的话,我说没有多好呀,你们既然是居士,正好夫妻两个人好好修行嘛,没有冤家你非得要弄一冤家出来,没有债主你一定要试管出来个债主,你何苦呢?这话当然不能外面到处乱说,到处乱说就说佛教太绝情了,整个灭绝人性,可是从法性上来讲必然如此嘛。
所以说这就是罗睺罗生下来佛都是这样,而且他也有因果的,在母胎里面呆了六年,为什么呢?就是过去世他当比丘的时候,在山麓里面修行的时候,把一个老鼠洞给堵上了,就感了他在娘肚子里面生不出来,呆了六年。在《法华经》上给他授记,将来叫七宝华如来。这个耶输陀罗是译为花色,就是貌美如花一样。她已经证得四果了,那么她在这个法华会上也给授记了,叫做具足千万光相如来,都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的,演这场戏的。那么就说明这个性比丘尼就跟耶输陀罗一样了,能够悟到宿世的这个轮回因缘都是以贪爱为苦本,都是以一念的熏修这个无漏的善法才能够得到出缠。你看这里讲到说出离爱欲的缠缚,就是人家过去有一念熏习无漏善。大家要知道,只要你跟无漏的这种善法有一念的相应,就是将来出尘的正因。这里讲的你看,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就是佛陀可以给他授记。怎么你现在阿难还在这里自欺欺人地停留在这种观,用眼观耳闻呢?停留在观听,其实就是这种一切的语言文字之中,你还活在这个时代。那就说明他落伍了,Out了。这段就是讲到的阿难。
那么下一段开始,当然阿难也是代众生问法,开始就是说,又开始祈请佛给他讲到说,为什么我们现在虽然能够听到微妙的法门,还找不着一条路入。这就佛给他讲到两种决定,这是我们下一堂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就是开始讲,我们也知道理是这么个理,具体你教给我每天怎么过,怎么做,怎么修呢?开始要入到事修法门中了,这是下一次的这个具体内容。那么今天我们的闻法到这里,先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