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五十七讲,已经差不多,讲到五十种阴魔咱们讲了几讲了,有细心的吗?四讲?不止吧。五十种阴魔有几讲?我们也不在这无意味上去论了,就现前来讲,我们在讲五十种阴魔境,对吧,前面已经讲到了识阴,色受想行识,到了识阴的这个关口了,行阴已经破掉了。那我们现在往回想一下,咱们就在妄想心里面这么想,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们天天说要破,这四十种魔境出来了。那这个魔境生起,我们在破,统共有生有破,相对之时,这都属于什么?都属于什么?都属于妄想。

所以我们要立起来这么一种知见,在我们修证路上将来,什么叫做究竟呢?就是这五十种阴魔从根本上来讲,它怎么生起的?是以我们的妄想为根本。由于有妄想,所以出来了这个境,我们再依着妄想立什么呀?立这个对破方法。都得用语言表达,都得用文字写出来,告诉大家。可是从根本上来讲,就跟说由于我们有病,对吧,赶紧给你开药方子。但是这个病治好了以后,病和药方子都是什么?都是无义的,都已经,本来就不需要,是因为有病,所以才开的药方子。

那么所有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病,只要没病了,一切就安稳了。所以大家要在这个上面也要了解一下,因为我们有时候在枝末上这样不逐字逐句地去,跳跃登上台阶登高的时候,容易把根本的给忘了。所以大家在这上面有一个见解,后面也会说到。

那我们前面把这个行阴已经破尽了,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到识阴的十种魔境。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来关注一下每一种魔境前面的一大段陈述,这个比较关键。因为都有一个恰似其分的比喻,然后会告诉我们,这个阴境没破之前在什么阶段,破了之后是出什么境界,等等都会告诉我们。那我们先来读一遍,今天的小本是一百八十四页的第二段开始。上面还有一句半,从第二段。那么大本是六百九十三页的第一段。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识阴魔相俱是始终,这一段。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好,就到这里。这里还是讲到这个,一直是这个修三摩提的善男子。那么已经超出前面的行阴状态的话,他这个时候就是说,在他比较保持好的状态下,那么一直能够始终不起妄见,或者说起了这种邪知邪见,他马上能够觉知。这样的话,他有这样一个正见,正定,所以能够住在这个性定中,不坏根本的修心用功方法。所以这里说,你看还是依然说,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行阴尽者后面出现的这话就是讲到,行阴尽了以后是怎么样的呢?

诸世间的一切生灭之性,诸世间性幽清扰动是什么?幽清扰动就是说非常的不易觉察,难以了知,微细扰动的这个相状。

这个是什么呢?就是十二类众生的同分生机。大家看到了这里用的是什么呀?用的是“机”。前面用的也是“基”,是哪一个“基”?翻开前面看一下,前面用的“基”是什么“基”?是基础的“基”。前面用到十二类生是基础的“基”,为什么这里开始换了一个根机的“机”呢?就是说前面色受想行,行在的时候,它表示生起的这个根。但是这里开始要进入到这个微细的,表示起动的这个始,始终的始,开始了,开始起动了。前面是讲生起的这个根,比较粗显化,比较具体化了。但是这个好像有点什么呢?未萌发之,这样的一个感觉。这个上面有一点点差别,所以有的人对这个字的用法不同,会以为说是写错了。不是这样的。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补特伽罗是中阴身的异名,这里代表什么呢?就是轮回的意思。有时候又叫做什么?数取趣。“数”就是咱们数字的“数”,取著的“取”,“趣”就是那个兴趣的“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次又一次地去趋向于六趣,六道中去轮回。

去六道中去轮回,那么这个由谁来完成呢?由谁来完成,由谁来完成,诸位菩萨?去后来先作主公,你们听过这个话吗?阿赖耶识。所以说这里的这个,有时候我们把它也就代表成中阴身,就是投胎转世,前后轮回的意思。那么这个中阴身有轮回不是有前因后果,对吧,造业感果嘛。由于有这个脉络联系着,他才有前生后世,对吧。

那么这里讲到的就是说,这个前生后世的感应悬绝是什么意思呢?有造业,有因,对吧,所以感得来生才有报有果嘛。这个东西是连着的还是断着的,你能说清楚吗?你说它连着的,那你能把前一生的这个样子带到后一生吗?你说它是断着的,为什么前一生的业相续到后一生报呢?所以这里用一个词,你看都非常的精准,叫做悬绝,就是悬的意思。

你说挨着嘛,他前生后世不一样,你说没关系嘛,他前生和后世是相连的,所以这里叫做悬。这个悬的由因到果的酬业深脉,你看,就是酬答宿业的这个深层的脉络断了,也就是因果感应这个时候把它绝了。因能感果,所以果来能应嘛,所以这叫感应悬绝。这个时候,就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突然间我们的轮回命根断掉了。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就是永远随着第七识我的存在,去引导众生去流转。

现在斩断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行阴已经灭掉了。行阴灭掉意味着什么?生死就告一段落了。我们在讲前面的行阴啊,这是在讲行阴断了,总结。不是识阴,不要搞错了。所以这个时候,因为牵引我们受胎的不是就是行阴嘛,迁流嘛。把这个行阴斩断了以后怎么样呀?就是只剩下微细的阿赖耶识识阴的这个妙境现前了,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这个时候,于涅槃天将大明悟。真的这一句话真的是,我们读到的时候说将大明悟呀,这是什么境界呀?涅槃就是佛果呀,为什么这里还又用了天呢?一般佛教里面也把这个真如,寂灭,表达成叫做第一义天。第一义天不是咱们说的三十三天或者是二十八重天的这个,天字是一样,叫第一义天,又叫做性天,也就是我们本具的这个不生不灭的妙理。

这个将要显现的时候,这里比喻的就是说,像天要大亮了一样。早上的那个雄鸡叫鸣的时候,最后一遍一叫,怎么样?这个天就要大亮了。谁,毛泽东吧,写过一个雄鸡一唱天下白,就是这个,长夜将要,黑暗要过去了,这个时候曙光就开始出现了。瞻顾东方,就往东方看的时候,已经露出这个精明之色了,我们常说的,鱼肚皮已经出来了。这是作了一个比喻,也就是说行阴没破的时候,见不到识阴的这个精细度,这个感受是这样的。这个时候行阴要破了,识阴就露出来了。识阴露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那所以这里讲到,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六根已经这个时候虚明寂静了。虚明寂静,这里不是说虚静嘛。虚明寂静是什么?不再向外再奔驰了,再随着它走了。从内根到外尘,六根六尘融成一片了,这个时候就整个融合成一片光明之境了。所以这个时候你看,内也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向外入到外尘里边,对吧。那么外边的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说所入之尘,我是你内根能入的外尘。内根来讲,没有一个外尘为我内根所入。两相融合了,就叫入无所入。能听明白吧?

所以如果说我们六根虚静的这个状态,咱们依照着色受想行识已经破了这个状态来比喻一下。为什么?你看,如果说色受想,比如说从受阴开始,受阴如果尽了以后,就叫做什么?就叫做因为你的感受没有了呀,不会领纳外面的苦乐的感受了,没有这个领纳感了,生不起来这种觉受了。那么想阴如果尽的话,就叫做。因为你想我们现在念念的这个妄想生起来,怎么来的呀?它就跟吵闹得不行了一样,自己在这个念头里面。这就叫做静,没有分别了。

那么这个行阴尽了的话,就无复驰逸了,为什么?没有迁流了嘛,这个驰逸就是奔驰流逸的意思,流淌起来了,没有这个了。所以你想,内的六入已经明净了,那么外边的六尘,也就是我们说的色,还能够干扰我们的心吗?干扰不了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干扰了,内根外境归为一体了,这叫做入无所入。你看我们说五阴六入,五阴六入十二处,对吧。十二处是怎么来的?不是六根入六尘来的嘛,这个时候就没有能入所入了,唯有什么呢?八识里边的这个第八识为十二类的命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看,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深深地已经了解到十二类众生受生投胎的这个根本的因缘,生命之由。不像前一种行阴十境里边有的不是就看不到嘛,不知道怎么来的,就沦为自然了。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完全知道,原来众生就是依着行阴和识阴生死流转。依着行阴生死流转,造业受报,识阴去后来先作主公,他就是生命的元由他这里知道了。

既然观到受生的元由的时候,如果说你把这个以为就是本元的真心的话,那么就麻烦了,因为这只是识阴而已。但是他的行阴已经尽了,行阴已经尽了是什么?你看,观由执元。就是观到这个元由以后,你不能执著这个,如果你执著这个元由就不好了。但是不执著这个会怎么样?所有的十二类众生再也不能召感他去投胎受生了。如果这时候能够断掉就诸类不召,就是不再去生死轮回了。他也能够明白,你看。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也就是说十方所有众生的识阴的这个深脉,众生元由嘛,深脉,他已经完全明白了,所有十方众生原来就是同一个识体变现的,识性变现的。所以这叫做精色不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喻说识阴显露出来了,对吧,行阴已经破掉了,这个时候识阴的这个状态显露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不再沉、隐遁了。

我们觉得说很难以了解,怎么也发现不了,就叫做沉嘛,隐起来了。那么这个精明之色已经不再沉隐了,因为这个识阴太幽微难见了,所以说发现幽秘。色受想行都没有了,只有识阴的这个状态显露出来了,发现了阿赖耶识最为幽寂的境界,这就叫做识阴区宇

为什么说难隐幽微呢?大家想,在佛门下面常有一个比喻叫什么?贴肉布衫,能听得懂吗?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就跟束缚我们的五件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一件一件地脱,最后贴身的这一件,它有可能还是肉色的,穿在身上。那么你前面的脱不干净,后面的发现不了,而且发现的时候,发现这个非常难以发现,所以就叫贴体汗衫,贴着肉身的这个汗衫。

以前的禅宗也讲,这一层最难透脱,发现不了,过不去,就是指的这个。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识阴已经湛净,已经显露了。那我们再来看,大家稍微细一点,这个细了解了以后,后面的就好了解。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这个是什么意思?若于群召。大家看,若于群召是什么意思呢?召是干啥呢?你去干什么让你?就是刚才讲的,已经破了轮回了嘛,破了轮回。那么没有破之前,就是十二类众生召唤着你干什么?去受生,去投胎呀。这个时候已经破了轮回,所以叫做若于群召。

假如你已把十二类生的这个已经破了,不再去受轮回了,假如这样的话,就已获同中,销磨六门。这什么意思?就是已经获得同一个识体里边,再加功用行,就是再进一步的话,就能够销磨六根门户的局限了。不是眼只能是眼,耳只能是耳,眼只能看,耳只能听,而是成为一个完全圆融清净的觉悟。

大家设想,我们不止一次地提醒了,现在我们眼看东西,我们觉得看见了;耳听声音,我们觉得听见了;身体碰一下,觉得我有感觉;所有的这个觉得,是两个觉得,三个觉得,还是六个觉得,是吗?就是一个觉得。但是由于一个觉得被六根给撕裂了,就我们觉得分门别类。这是妄想。

现在如果修行修到这个清净地步,就成了六根门户已经不局限了。不局限会导致什么呢?就完全把这个圆融清净的宝觉呀,为什么这里形容叫做宝觉呢?本具的,这个觉和佛的觉是一个质量的。那么这个宝觉是怎么样呢?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六根就能够互用了。记住啊,这里开始是讲什么?前面是讲行阴已破,识阴露出来了,对不对。刚才的这一句开始,若于群召开始讲,假如你把识阴破了以后,就成这样了。能分得清啊。

就是说这个时候,合开成就是什么意思?合的时候,六根能为一根之用,合起来。就是说眼如果能见,耳鼻舌身意都能见。开的时候,一根能为六根之用。也就是说,比如说不仅仅眼能够见色,耳鼻舌身意也能够见色。这就叫做这一句,合开成就了。能跟得上吧?合开成就的话,那么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就是说一个根是这个样子的,圆融了,打开了,那么每一个根都是这样,这样你就开合自在了。就跟你等于说一个功夫一个功夫的全部学,打个比方吧,就跟我们比如说学唱念做,京剧里面有什么,唱念做打,对不对。你先开始是光学唱,再学念白,然后再学走,怎么走,怎么翻跟头。最后你一出戏要演的时候,你是唱念做打要同步,全部要来的,随时随地合起来用,这个时候就开始自在成就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样的话,互用清净,就是说见闻觉知的六根如同邻居一样是相互通的了,了无障碍了,是这个地步。

那么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十方世界,不是我们当下的这个屋子。十方世界是最远最广的,及与身心是最近最具体的,如什么呢?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就如同稀世的琉璃宝一样,内外映彻,不杂一点点杂质。这个就叫做识阴尽了,能够超越命浊。

依照咱们前面的圆通功夫的话,就属于寂灭现前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对吧,还记得那句话吧。所以说超越之后,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就是说再回过头来,观到你的这个识阴所生起的元由,原来是什么呀?颠倒妄想以为其本。是罔象虚无的,就是你无中生有的,原来还错以为有这么一个,真的有个识阴在一样。这是指的识阴破掉以后的境界。

记住啊,若于群召之前,讲的是行阴破掉,识阴显露,还没破呢。若于群召开始讲的是,假如把识阴破了,就是这样子了。问题是什么呢?虽然能够识阴破了这么样子,可是中间还有可能出至少十种枝末杈子,有可能让你误入歧途。

所以大家后面开始,就是又要讲到识阴魔相里面的中间的十种执著了。随着我们的讲解大家看,识阴真的是又比这个行阴高了一个层面。就是面对识阴展露出来的时候呈现的各种风云变化,边边角角的这种觉受,他找这个点执著一下,找那个点执著一下,就会生起一重又一重的妄想。只要有著,就是妄想,所以后面佛开示说,你要知道我这个开示的法要。大家也要知道法要。好,我们先来看中间的十种执著,第一种叫做因所因执。我们来读一下,找到了吗?一起来。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好。这个我们讲一段以后,大家慢慢熟了就知道,你看每一段的开始,大家要看,都是什么呀?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后面也是: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都是这一句话,这个是什么呢?我们就统一了解,就是你应当知道修习圆通妙定的这个善男子,他能够研究到行阴已经空掉了。已经行阴空掉了,穷诸行空

于识还元是什么呢?于前七识,因为行阴空掉了,行阴的代表识是哪个识?是第几识?是第几识呢?怎么还这么糊涂呢,这就刚刚说过是第七识呀,不是带着我们去轮回迁流嘛,属第七识嘛。那么这个第七识,于识还元是什么呢?第七识叫做,前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都叫做七转识,就等于说从阿赖耶识根本中一转两转,转出来的一样。那么现在这些往回转了,就叫做返本还元了,灭了这个七识的生灭迁流之相。

所以这个时候,在识阴显现的这个寂灭之性,就是识阴显露的时候,它给人就感觉说,好像前七识都会到识阴里边来了,不再向外转了,明白吧。这个时候就好像感召到这个寂灭之性已灭生灭,就是已经没有生灭了一样,感觉到非常寂静。就像上面讲到的说,想阴的时候像浪,识阴的时候像微流,现在这个微流也没有了,只剩下这个水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识阴如果在的时候,水是什么?看上去好像是一潭死水,你扔一片叶子进去,它会嗖地一下就走了。就是你看不出来它在动,就以为这个时候是不生不灭。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就是已灭生灭。

但是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就是说其中还有一些虚罔的习气没有除,真正的妙真如性并没有圆满,明白吧。识阴在的时候并没有圆满,所以它的体,本体还没有绝对清净,它的用还没有彻底彰显。用彻底彰显是什么用呀?最基本的是什么用?刚刚讲过,是什么用?这不是刚讲了,六根可以开合嘛,就是六根可以互用了。这就是说体用未能彰显,所以叫做寂灭精妙未圆

那么这个时候不是说完全能够彰显,并不是说六根的合用已经到了自如的地步,但是已经开始有六根合用的苗头了,或者说有一些具体的现前了。

所以大家来看,能令己身根隔合开。就是能令自己的身,六根之间的这个隔爱消融,合六根为一根,开一根为六根之用,可是尤未能自在成就。就是有这个用处了,但是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叫做根隔合开,不能够自在成就。就是还得也许,咱们猜想啊,没到那地步,也许还得使个劲儿,或者入个定,不能够随心所欲地现前显现发挥出来这种妙用。是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这个时候,可是能够亦与十方诸类通觉,就是能够与十方十二类的众生同一个见闻觉知了。大家想想,那到了菩萨境地,为什么说你想什么他都知道?你这会儿想见什么,想下一步干什么,昨天干了什么,他都知道,为什么?他同一见闻觉知了,到这个时候已经就同一见闻觉知了,觉知通㳷嘛。见闻觉知既然能够通合泯同的话,就能够什么?

你看,能入圆元,这个圆元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的识阴,阿赖耶识。能入圆元就是能够入于这个识阴,就是会前七到这一个里边来了,只剩下这个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大家要知道,如果说他是一个修行人,在这个时候能够进一步增上的话,马上就要入圣了。可是问题是说,如果他这个修行人这个时候力量不足,在这样的一个境界中,他妄以为这就是终于见到真常本有之性了,他错以为这会儿已经修证到头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妄立,大家看,若于所归立真常因,这是什么意思?于所归就是前七识归到阿赖耶识显现的这个境界中,他以为有一个真常可依之处,可依止之处,以为是证到了究竟极果,就是证到这个殊胜的果位了,而生起这个以为是很殊胜的见解,哎呀我证到果位了。一旦有这么一念,就会堕入什么呀?堕入什么?大家看,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因所因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执有能依的心,哎呀我终于可以证到这个,我这个心马上想靠上去。和所依的识境,因为他看到阿赖耶识显现出来这个清净感受了,所以能依的心赶紧就想靠上去。就堕到这个,这就叫做因所因执,堕到这个执著中了。堕到这个执著里边。

那么就像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外道最有名的一个娑毗迦罗所归冥谛,就是他的伴侣了。娑毗迦罗是又叫做黄发外道,他的这个教主原来头发是黄的。也不知道是像咱们现在是染成个黄色的呢,还是说可能修得有一点点这种外道通吧,头上有点光明,也许是这样的。所以说当时印度把他叫做黄发外道。

他就是说以我为能归,自心能够归,然后归到什么呢?万物都是看不到,就归到冥谛里边了,以为就归到冥谛里边,说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这种外道成了他的伴侣,迷失去向佛国之道,而失去了因地中所发的正知正见。所以这样的话就叫做是名第一,这个就是识阴中的第一种邪境,立所得之心,就是识阴,所得的心成所依的果,就以为是证到果位了。这样就会什么呀?你看,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就违背了、远离了这个圆通妙定,背了涅槃的果地之觉,反而入到生死途中,生为外道种族类了。

大家能够领解这个意思吗?就是识阴出来的时候,说白了就是他以为证到果位了,然后就生起我要趋向于这个果位。终于好了,满足他这个心,去靠这个果位,这个果位就成为他的能靠。这样一旦执著到这个点上,就等于说跟这个外道一样了,再不上进了。打个比喻,这里如果到这个就好比说,还在梦里边并没有醒,对不对。

结果他以为这会儿梦里又受贼人赶,又受强盗追,又受恶兽咬,最后终于他梦见捡到了元宝,结果这个时候他就说,我终于好了,这回我捡到元宝了,就把这个元宝拿着,跑到梦里边的家里边,就以为这就好了。其实还没有出梦,就是这个意思。这下明白了吗?好,第一个明白了,后面就好说了。第二个,中间的十种执著的第二个叫做什么?能所能执。我们再来读一下,一起来。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好。你看到了识阴里边,其实这种执著都很简单,就是他找着一个点,只要他停在上面,粘在上面,就完蛋了。那么后面的一些就没有说像魔来了,或者变现出什么境界等等,就是他执著。前面的一种是树立见解,这一种就是开始什么呢?就以为什么呢?就开始成为教主了,就开始以为成教主了。

所以你看这里还是说,阿难,这个修习定的善男子,跟前面的话一样,已灭生灭,穷诸行空,已灭生灭,就是把受阴已经穷尽到受阴空掉了。那么这个时候,识阴的这个寂灭的、以为是不生不灭的境界,类似于不生灭的境界现前了,可是还有这个虚无罔象的习气没有除去,这个精真妙明之性没有圆满,不能够圆彰体用。大家再复习一下,每一句前面都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能够见到识性了,可是并不是真正我们所说的一个真如实相,如来藏妙真如性,并不是那个,而是识阴的呈现。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你看这个他犯的错误在哪里?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就是如果你以,第七识不是归到第八识了,对吧,呈现出来的这个状态,就叫若于所归的识阴,你把这个阿赖耶识认为所归之处了,就跟前面一样,对吧。那么他这里不是认为所归之处,他是什么?他认为这个境界,览为自体是什么意思?就是认作我的真体,以为这就是我,我就是它,是一体的,现前的真体就是这样的。

那么就以为说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不是可以变现十方十二类众生,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对吧。那么他就认为说,哎呀,我就是这个阿赖耶识的体,这原来就是我。

那么这十二类所有的众生,都是从我身中的这个识体上一类一类生出来的,他就这么认为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在这个上面生起了胜解了,执著说原来我能生万法,那就会怎么样呢?

就会堕入到什么?是人则堕能非能执。能非能执是什么意思呢?堕入到我能生一切众生、而实际上并非能生的执著中,就叫能非能执。听明白了吧?就是以为我能生一切众生,实际上并非是我能生,但是他生起了这么一种执著,就叫做能非能执。每一句话都是这么说的,说得很简短,你把它稍微说开一些就了解了,很简单。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摩醯首罗天呀。摩醯首罗天是谁?对,摩醯首罗天即(大自在天),他就认为说他能够现无边众生的身,一切众生都是他生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成了他的伴侣。

大自在天的信仰者认为说,众生的喜怒哀乐,大自在天今天高兴了,世间就大家都欢喜,灾殃不起;如果大自在天不高兴了,世间就有了灾难了,众生就受苦了,都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然后还是什么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亡失掉因地中发的正知正见。这一种就名为识阴中的第二种邪境,立能为,就是说能造化的这个阿赖耶识叫做能为心。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就是能够成办生出十二类众生的这个果,所以叫做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依然是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到大我慢天,即执著我体是周遍虚空的、圆含一切万物的这一类的外道种族中。这就叫做什么呀?第二种叫做能所能执。

能听得懂吗?听不懂的举一下手。能所能执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他把阿赖耶识这个周遍的看到这么大的范围,以为跟我合二为一了。

那么阿赖耶识不是能够变现生万物,十二类生嘛,他就以为这是我生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笃定了粘在这个自以为是上了,就以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就生了大我慢。这个时候就不再向上修了,而是停滞在这个上面,不仅仅会停,而且还会退。第三个我们来讲常非常执。好,一起来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好。这个跟上一科好像读起来差不多,但是不一样,为什么呢?前面的那个,虽然同一个是面对的识阴,但是所执的对象不同。前面所执的是什么呀?我是识阴,我能生万物。这个所执的是什么呢?说这个识阴是圆满周遍的,我是它生的,我的身心是这个识阴生出来的。又在这个上面来见分晓了。所以大家来看,前面还是说这个善男子,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后面开始什么呢?

若于所归开始就是分门别类了,就是如果你认为是以所依的识阴,认为这就是我有所归依之处,所归的识阴。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自己怀疑,你看,自疑身心从彼流出,自己疑说我的这个身心是从这个识阴中流出来的。十方虚空都是从这儿流出来的,他就观察到这个。

所以这个时候,你看,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就是说即于这个能够生起一切法,所宣流地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对吧,能生一切法,就把它比喻说为一切万法所宣流之地,就是从那儿源头蔓延出来的一样,就是这个感觉。把这个就当做是真常之身了,作真常身,以为它就是不生不灭了,就以为这个阿赖耶识不生不灭。从这个不生不灭出来,生灭了以后生出来这么多法。他就以为这个是不生不灭了。

那么他犯了一个什么过失呢?在生灭中,早计常住。因为阿赖耶识还没有彻底不生不灭,还没有破掉识阴嘛,所以这个时候,在生灭法中,阿赖耶识还没有不生不灭,说明它还是有生灭。是我们证到这个境界的人,以为这就是不生灭了。如果再往前证的回过头来,看见它还是生灭的。在这个生灭的法中,他提早地就执著说这就是不生灭。所以这才叫做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提早地就执著以为是常住不灭了。

这样的话,你看,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就是你既迷惑于不生灭的常住真心,也迷了现在正在有生灭的这个识阴的现前境界。就是你也没把这个识阴现前给认清楚,两个都迷掉了。

这样的话,安住沉迷,就是安住在当境,沉迷不悟,就是以为这个生灭的阿赖耶识就是不生不灭了。如果在这个层面生胜解者。你看前面叫做生执著者,或者起了贪著者,这里就是生胜解者。以为这就是殊胜的境界见解的,就会堕入到以识阴为常住、而实非常住的邪执著中。听明白了吧?所以叫做常非常执,就是堕入到错以为识阴就是常住不灭了,而它实际上并非常住不灭的这样的一种执著中。这是非常好理解的。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自在天才能够,计它能够成为万物因。摩醯首罗天跟自在天的说法还是不一样。但是有的认为,摩醯首罗天就是在色界之顶嘛,色界之顶的话,它是共通的。但是有的又在色界最顶的天上特列说有外道所居的,给它列出来,这么割裂出来又一个天(毗舍阇摩醯首罗)。

像我们六欲天不是魔王所居嘛,那么魔王所居的,说六欲天的最高处是魔王为天主。但是像色界的最高天还有一种说法,比如说菩萨,登地登地,几地的菩萨(十地),有的要现作色相报身的时候就在摩醯首罗天,是最极庄严的,是在色界之顶(净居摩醯首罗)。那么有的是说自在天跟摩醯首罗天是不一样的。这里讲到的说自在天,他是有一个什么妄计呢?就是说一切的万物都是由它而生,它是万物的生因,生的这个源头。所以大自在天成了他的伴侣,迷失了菩提之道,也失去了因地中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三种,立因依心,成妄计果。也就是说,计我能够所归依之处的这个心,以生灭的阿赖耶识作为真常之身,而成就了这个妄计之果。就是自以为我已经能够从阿赖耶识生出来的这个果位上来讲,就是虚妄地计度有这么一个果位。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什么叫做倒圆呢?就是没有得到圆满的真心,他颠倒妄计为已经圆满了,这就叫做倒圆。这里有这么一个词,叫做倒圆。

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三个好像比较难分清,为什么呢?第一种是以阿赖耶识为所归之处,依托之处,阿赖耶识,明白吧。那么第二种是以阿赖耶识作自我之真体,以为就是我的本体。那么第三种是以阿赖耶识为生我之本体。这三个的区别,能区别吧,能明白吧?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能够听得出来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就是在这个证量吧,咱们把它比成一种证量。那么在这种证量的时候,因为五阴还没有破,当然有我了。现在色受想行识还没有破,所以这个我还是三界之内的我。那么在这个我的情况下,他只不过是原来认为我的色身是我,对吧。

像刚才讲到的这个大自在天或者摩醯首罗,他就以为是周遍性的这个才是我,他才认为说这才真正找到真我了。不管大我小我,有时候把大我叫做神我,小我有时候叫做本住,当时印度外道的思想对这个分门别类。但是总归他认为是,比如说他认为这个大我是什么?一个它是周遍的,一个是常住的,三一个是统一的,他认为都有这些特点,才称之为大我。

就是原来计度在我们色身上的这个我,现在他把它范围辐射大了,称之为我。所以这里讲到的第一种是什么呢?就是把这个阿赖耶识作为所归之处,认做就是终于找到境界了,就是这个证量。第二种是以什么呢?把所见到的这个境界认为这就是我之真体了,终于见到真我了。第三个是什么呢?认为这个就是真体,但是我为它所生出来,十二类众生也为它所生出来。就是这么一个区别。

你有什么问题?

(我很难理解这个计度,他说计阿赖耶识是我。但是这个想阴不是破掉了,怎么计度呢?很难理解。)

坐下啊。大家要知道,后面我们会讲到,就是前面的想阴已经破尽了,不著种种相、取种种想了,对吧。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里的识阴还没有破尽。识阴破就是说,下意识的这个我只不过是,刚才讲到的,不住在我们色身上的、内根外尘上的种种粗浅的领纳受和取种种相想。但是这个时候它,记得我们这里用的词,你看每一个境里边,能所能执。

也就是我们实在要把它粗浅地说,直接说也就是存在感吧,它是一种存在感,并不是说还纠结在我们现前的色身或者我们这个当下自我的感受上,而是一种存在感。他认为说整个宇宙万法,或许我已经不存在了,种种的存想,可是整个宇宙万法就是当体是这么存在的,隐而不知。

所以为什么阿赖耶识,在佛讲经典的时候,愚者难分识与根。识与根就是说,这个阿陀那识它里边的种子如瀑流,非常深细。说我于凡愚不开演,就是我跟凡夫和愚痴的甚至是二乘的人都不敢说,恐彼,就是害怕他把阿赖耶识执著为我。所以你看这里果不其然,这十种境界都是执著为我。

所以这里都是一种执,就我们如果说,也找不着一个形容词,就是一种存在感的感觉,但并不是说我们细微地于色身之上,或者我们以第六意识,乃至这个时候第七识的我、下意识的我中所生的种种感受了,不是这个了。但是他最后本能的这个存在感,这个执著,还并没有破。因为色受想行识,如果说在识破的时候,才能够讲到六根互用,才能够彻底把这个无为法能盘活。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有一种,我们在讲的时候,这属于什么呀?这可以说是一种纵度讲法,就是有次第有次第。前面不是给大家讲了,你比如说想阴里边,有的可能在想阴中就冒出来识阴的境界了,那么有的时候此起彼伏,就是用这五十种是分门别类地讲。但是具体的修证途中,它冒出来的不一定是这么冒的,它有可能是纵横交错的。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作这样的一个了解就可以了。好,下面我们再往后讲第四个,叫做知无知执。找着了吗?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好。这个知无知执,我们来看,前面还是一样的,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后面开始,若于所知。若于所知开始就是还是说若于所知的这个识阴。那么所知的这个识阴,你看他这个时候是知遍圆故。刚才我们不是讲到了说,他现前的这种觉知已经就是周遍了,他能够感知到什么呢?这种能知之性,识阴的这种能知之性已经周遍圆满一切法故了。

这我们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讲知或者想,你不能狭劣地还认为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识之想,或者我们现在这个分别了然之知,就是我们现在一阴都没有破的这个。这里面所说的是什么?你看每一个都是说见其能知之性,都带了性。我们现在的知在什么呀?在什么?在相上面。

所以大家这个一定要(分清)。我们现在,好比说刚才同修的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带有一点以相的知想去了知性的知想,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这个我们理解上一定要随顺佛的教诲,还要做一个正念上的提升,否则你会觉得。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见其能知之性,而不是说,那知我们现在也能知嘛,我一看见就知道说现在是有五个灯,对吧,坐了多少人。但是他这里讲到的是见其能知之性,就是这个本性,这个本有的功能,能够周遍圆满一切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这个,由是因知立解。我看这有没有,因知立解,有这句话。因知立解是什么意思?就因于现前能够遍生一切法的这个存在作用,在这上面生起了一个认知感。尽量用词也再换一种词法,大家好理解。就不是在这上面生起了觉受,明白吗?是一种认知感,所以叫做因知立解。

因知立解,认为所有的万物都是这个同一知性而产生的,这个知性就是一切都能够了知嘛,显白的嘛,现前的嘛。所以这样的话他就觉得说,所有的人,就是众生吧,跟物是同出一源的。同出一源的都是什么呀?都是阿赖耶识的我们说的内变根身,外变器界。

所以他就认为说,十方草木都应该称之为有情,跟人是没有差别的,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他就认为说,你看,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就是说人死后也可以成为草木,那么草木与人不需要有所拣择,普遍都有觉知,他就认为,其实就是说有情跟无情不应该分别,都是什么呀?都是有情。

如果,你看,无择遍知,生胜解者,如果你在这种上面再生起了殊胜的见解。再说一下,你看这是生起胜解,而没有说生起贪著或念想。生起的话这个人则会堕入谬计。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是什么呀?会谬以为无情有知、而实际上是无知的执著中,这叫知无知执。这一类见解是谁来作为代表呢?这里有一个叫做婆吒,是吧,还有霰尼(xiàn)执一切觉,成其伴侣。他就认为什么呢?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就成了他的伴侣了。

这样的话,也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就是计识,就是周遍度计这个识阴为圆满遍知的心,而成为以为说草木无不有知的这个虚谬之果,就以为草木都有知。这样的话当然违背真因,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那这个我们要特别说一下,明明在佛经里面有没有讲过说,你们听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是吧。为什么经书上写到说,一个佛成佛的时候,山河化为无上知觉,就是整个世界都能化为无上知觉。为什么这里反而说,人家说有情无情,反而是错的呢?跟大家讲,这个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说,比如说我们佛法里面所认为是什么?有见分、相分,还记得我们对立给大家讲的吧?能知、所见,对吧,这叫见分、相分。

那么见分、相分本来是一心所具的,我们迷了以后,把它化为一个二元世界,对吧,有我能和我所为能。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觉得说,妄以为无情是不通知觉的。如果修行大悟以后,归到一心本具的,那么就这个时候开始说,原来是同一知觉,更没有外物,其他的物,全是周遍的一个觉悟,觉行圆满嘛,同一个知觉。

在这个分上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明白吧。就是我成佛了以后,看到外边的无情同样也是具足了佛的智慧和觉悟。但是外人他认为是什么呢?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有知觉,就跟我们人的心量是一样的,明白吧。所以在这个上面是有差别性的。我讲的这个大家能听明白吧?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定是在有情悟到这个觉悟,入到这个一心本具中的时候,那么本来这个色身也是什么?也是无情嘛,对吧。

我们现在错以为有情就在这个色身上,然后又错以为外在的物体是没有情的。那么你这个有情无情合到这个一心本具的,就通通剩下这个觉悟了,在这个分上说什么呢?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而外道所认为的就是说,当下我们是有情,草木它是无情的,他认为草木跟有情是一样的,它们也有有情。听明白了吗?是不是越讲越糊涂了?可以这么认为。

同圆种智就是见到本性归于一心,从性上来讲,这个觉悟是周遍的。那么外道他从相上来讲,就是觉得说这个树呀草呀这些等等,都各各有知,同他心量。其实说白了,他就认为草跟人一样,它是有感知,生命感知的。但是实际上它是没有的,错就错在这里了。就等于说你看我们有时候,有情身上的手掌你给触摸一下,但是剪指甲的时候就不会疼嘛。有的人不是认为说,那草木也有生命。它是无情,它是无识的。打个比方,就跟我们说剪指甲你不会疼,但是剪肉你就会疼。这是有情无情的一个范畴。

好,那么时间关系,上半场就到这里。一刻钟后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我们休息一下回来,依然还是《楞严经》第五十七讲,下半场,我们正在讲识阴的十种魔境。好,我们现在开始再把这个中间十种执著的生无生执,是第五种,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经文。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个是迦叶(yè)波还是迦叶(shè)波?迦叶波。你们有拼音的里面是叶(shè)是吗?这里讲到的就是这个生无生执。前面的话依然一样,我们从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开始,就是如果于圆满融通的六根互用中已得随顺。大家看到这儿,等一下我们会尝试着了解一下,因为你看刚才有的同修不是提到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我刚才想起来,还有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说五十种阴魔境出现的时候,有入定、出定之说。就确实是因为五十种魔境都已经开始是破迷证真了嘛,那我们现在还在凡夫地,这个证量上的事情,凡夫是很难能够把它立体起来的。那么我们现在依着这个层面讲,有大法师讲到说什么呢?就是这五十种境,就是比如说从有没有破我上来讲,说到了这地步了怎么还像那样?他有一个什么?有的是入定中观照,和出定后恢复,也有在这种情况下来回进出的。

但是这个是不是能够作确切的正解?因为在权威的注释中都没有这么说,包括蕅益大师也是,从这个证量上来讲,他都是放在天台四教的藏通别圆的下面进行判别。那么有的法师在讲的时候就是说,你看从中可见,比如说出来这种境界了,还是在定中,那么出了定以后,很可能还是这样。

因为后面的你比如说,第八或者第七种还会执著什么呀?还会执著、贪著这个身体常住。我在备课的时候也纳闷,说都到这地步了,怎么又退到这种。就已经证到了识阴的境地了,怎么还能退到这种地步呢?还怕自己死,想求长生不老,还有的还要美色、变化出来的宫殿等等,滋养他的享乐,等等这些。所以从中有可能啊,因为这个修证功夫上,有可能是什么呢?确实有入定以后的呈现和出定以后的烦恼,还会有这样的一个鉴别吧。我们作为一种解法,可以参考。

那这里讲到的已得随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还是前面讲的,并没有透彻的自如,只不过是已经能够在这个里面,算是已经在这个队伍里边了,但是并没有彻底转正一样,这么个感觉。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就是识阴的这个圆融的化理上,发现一切诸法都是由四大组合而成,发生演变的。所以开始他见到这个以后,就错以为什么?开始你看,追求火的光明,崇拜火,印度有拜火教。还有喜欢水的静性,喜欢风的周遍流动。又观到大地都是微尘所成就的众事,所有的物质都是微尘所组成的。这个时候他就各各崇事,就是尊奉崇事,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崇拜的对象了,这样去修了。

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他就认为说,所有的这四大群尘都是能够发生造万物的本因,他就把这四大立为常住不灭的一个见解了。这个时候又是针对四大而立常住解。这样的话,这个人会堕落到什么呢?妄以为四大能生一切法、而实际不能生的谬执中,就叫做生无生执。大家慢慢适应了他的这种表达化了,就是以为是这样,实际上不能这样的一种执著中。

所以前面你看,能所能执,常非常执,知无知执,这是生无生执,都是说本来不能生、而以为能生的谬执中。所以这里讲到迦叶波这样的婆罗门,婆罗门里边也有一些事火外道,比如说他点着火供火,认为火是天的口。那么有时候供这个火,火烧掉,就认为天人把这个吃掉了,也有这样的。

那这里是执著火,四大之一嘛。他认为说什么呢?四大是常住不灭的,来崇拜它,作为真实的见解。所以说一辈子勤苦地就用这个色身来供火呀,崇水呀,来求解脱,来了生死,以这样的知见作为他的伴侣。

所以这里,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你看,迷于本心而依于四大,本来是无知的这些四大之物,他以为是求出生死的正因,就弄错了。结果求妄冀果,求妄因而希望得到真常的解脱乐果,这不是违背真因,远离妙定吗?所以说背涅槃城果地觉,生颠倒的外道种类之中,这是生无生执。我们再来看第六,归无归执,一起来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大家来看,舜若多是什么意思?舜若多是什么?就是空的意思。大家念《楞严经》,不是舜若多性可销亡嘛,就是空性被销得没有了,他的烁迦罗心都无动转。那么舜若多就是趣向于顽空的这些天人之众,所以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是又执著于顽空了。你看: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这是一句要紧的话。就是于这个识阴,它已经呈现出来一个周遍澄明的状态了,那么他就觉得周遍澄明中的这个状态虚无相。因为好像是如幻如化嘛,它呈现出来一个状态,如幻如化,给人又感觉若有似无。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妄取这个圆明中的虚无之相的这一面,以为是究竟圆满而生执著。这样的话他就会什么呢?

我们来看,非灭群化。非灭就是毁灭的意思;群化就是群尘所化,众所尘埃组合成的;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根身和外在的国土。他里边不断地变化这种形容词。计明中虚就是计度,虚妄地计度阿赖耶识虚无相的这一个层面,以为是究竟圆满的。这样他就毁灭掉群尘,比如说四大所组成的这个根身和报土,所报的国土,认为这个是不实在的。

但是不要忘了,这个它是缘起的。缘起和性空,不能离开缘起。貌似这种执著有点离开缘起,破了缘起而执著性空,这一类的。所以以永灭群化所归的这个顽虚,以永灭依,就是把这个物质世界的根身国土给破掉以后。

以永灭依为所归依,就是所归的这个顽虚之处为他的归依处,而生起殊胜的见解。是人则堕归无归执,这个人就堕落到归依于冥顽的虚空,他把心归竟在冥顽的虚空上、而实无所归依的邪执中了,实际上这种冥顽的虚空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话,无想天中这么多的舜若多神成了他的伴侣。大家还记得无想天吗?无想天就是说堕到执空定见的这种外道中了。有的无想天的比丘,无闻比丘不是以为无想天就是涅槃嘛,也是他的一类。这一类成其伴侣,当然就迷失了佛的菩提了,亡失了正见。这就是识阴中的第六种邪执,于圆明中计虚无境为因地心。这里讲到的圆虚无心,于圆明中计这个虚无的性质为他的因地心,而希望成就空亡之果,以为这就是究竟圆满了。

这样的话,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就是生执一切法是断灭、不会相续而生的外道种类中。我发现了,不能讲长了,讲短了很可能听得明白一点。好我们再往下贯,第十种叫贪非贪执,一起来。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好。大家看,前面的一句话还是依然如此。大家记得依然怎么个如此法呢?就是穷掉,穷诸行空,行阴的这个已经把它空掉了,已灭这个粗浅的生灭了。但是而于阿赖耶识的这个寂灭精妙还没有圆彰出来,所以叫未圆,不能够称性自在地互用六通。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他对于识阴所现的湛然之性,他妄以为圆满常住了。所以他的起点跟前面的有点相似,已经以为识阴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圆满常住了。若于圆常,就是这个已认为圆满常住了。

进一步怎么样呀?固身常住。就是他发现这个识阴里边,我们常说能干什么?不是能够执持根身器界嘛,对吧,识阴里边,这个根身是我们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变现出来,能够执持让它相续,所以能够执持这个根身。他在这个层面上,他突然发现,哎呀,这个身体不能死。为什么呢?这个身体它是坚固,这个身体它是常住的,它同于什么呀?就应当跟这个识阴的圆明澄现一样,应该长生而不能什么呀?这里看到一个词叫做倾逝,就是不能让它坏掉灭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他就是什么?因为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变现根身,它是幻生幻灭的,这才是一个常态。现在他认为说,阿赖耶识里面变现的这个根身,跟阿赖耶识应当是同步的,也是不生不灭,就是永远存在的,不能够亡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生起圣解的话,就会贪求色身长生不死、而实际贪求不到的妄执中。所以叫做什么呀?贪非贪执。他贪求这个色身长生不死,而实际不可能。非就是不能够贪求到的妄执之中,贪求不到,不可能。这一类的就会如什么呀?这里讲到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求长生不死者成了他的伴侣,亡失了因地所发的正知正见,也是迷失了去向佛国菩提的正道。所以是名第七,执著命元,执著受命的元由。

是谁?就是阿赖耶识,里边立坚固身。大家看,执著命元,立固妄因。就是在执著受命的元由中,立了这个坚固的色身同于识阴的这样一个虚妄之因心,以为这个坚固之身跟阿赖耶识是同步不能死的。以这么一个虚妄的心趣向于去贪恋,长期地去执著贪恋这个长劳果,就是这个在尘劳里边贪执寿命长生不死的虚妄之果,执著这个色身不死了,希望得到这么一个果。这样的话,当然是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妄延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妄求能够延长寿命的这一类的,兽呀仙呀等等这一类的种类,叫做生妄延种。你看我被这个事我就觉得说,都到这地步了,行阴都破掉了,他怎么还能够又在这个身体上希望长生不死?所以说有的法师讲到入定、出定的这个,也不失为我们的一个参考理解。大家明白,不失为我们的一个参考理解。这是第七,贪非贪著。我们再来看第八,是什么?真无真执。一起来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大家看前面还是一样,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后面是什么?观命互通,却留尘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观到这个时候,他不是说发现了或者怎么样,还是在这个观里边,那么有可能确实在定中。在这个观里面观到什么呀?十二类众生受命的根元这个识阴是同体的。就是十二类所有的众生从阿赖耶识中变现出来,那么这个识阴本来是同体的,这个觉性是互通的。他观到了这个了,所以叫做观命互通

但是他这个时候,大家看,他不知道精研以进一步地破这个识阴,他没有去进,而却退归到留恋尘劳之中来了。所以这里讲到却留尘劳,退归到留恋尘劳这里边来,就唯恐什么呢?他害怕把这个识阴破尽了以后,命根都跟着就断灭了。你看这种执著生起来,他是这么一个执著点。就是他已经能够见到阿赖耶识,所有的众生都是从阿赖耶识里边流淌出来的,大家十二类众生本来同体的这个觉性是互通的。能观到这个地步了,突然间一念生起什么呢?说如果我把这个识阴也给破掉的话,说如果我把这个识阴破掉的话,会不会识阴里边生起来这么多的众生,这个命根也归于断灭了?他害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想破识阴了,也觉得说这个命根不能断了。由于这一念反作用,退归留恋到尘劳中来了。

你看,结果就在尘劳中以贪欲为本,便在这个时际以神通力,因为他毕竟已经有这个定力了,坐莲华宫中,自己化现出来七珍妙宝以庄严自己,然后旁边也增加了好多美女仙媛,纵欲其心,就是恣情声色以为妙乐。若以这样的邪见为殊胜的见解,你看,恣纵其心,生胜解者

在这种情况下生起殊胜见解的话,是人则堕真无真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人则堕落到妄执命元为真实的常住。阿赖耶识是诸十二类众生的根本命元嘛,命的本元嘛,对吧。妄执命元为真实常住、而实非常住的邪见执著中,就叫做真无真执。那么这样的话,吒枳迦罗这一类的外道成了他的伴侣。吒枳迦罗是叫什么呢?是天魔的异名。这个吒枳是什么意思?译文就是结缚,就是把他束缚住了。这个迦罗的意思就是我所做,由我,一切都是我所做。在三界里边所有的结缚,就是我们解脱不了的这个结缚,为我们自己所做,所以说留在尘劳三界之中,这一类的外道成了他的伴侣了。

所以什么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这是第八种,识阴里面的第八种邪境。发了这种邪思以后,以纵欲为因心,立这个炽盛的世间的尘劳为他的果,那么当然就违背真因了,远离了妙定,落入魔道,你看,还是生天魔种。所以这个好像还是落到跟前面的天魔一样,生到天魔种里边了。这个到此呢,这是一共八种,这我们还属于凡。

后面两种在常规的我们的佛法知见里面,他们已经是属于圣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这里边还列了两个圣位偏见,就是定性声闻和定性的辟支佛,缘觉。好,我们一起来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好。大家来看,这都已经证到罗汉了,可惜如果一旦生执,确认不走了以后,就成了定性声闻了。大家不要搞错,这里每一个声闻和辟支佛之前都有一个定性,就是你彻底就定到这种种性里边,这样的话再不往上走,那么才属于这一类的。因为还有什么呀?还有回心向大的这样的种性声闻,所以这是有区别的。

那么这个善男子修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如果强一点的,其中比较上一点的,于众生受命的元由他不是已经都了然明白了嘛。了然明白了,见到识阴了以后,他就能够知道,识阴里边遍含,普遍含藏了许多有漏和无漏的种子,为一切凡夫和圣者所依。他见到这个时候他就发现,犹在这里面分析辨别什么呀?如果是圣位的,圣人位的,那么这些就非常的精微。如果说凡夫位的。圣位的属于什么,就是变易这个阶段的,那么就非常的精微。凡夫是分段这一段的,就是生死嘛,就非常的粗显。我们三界内不是属于分段生死嘛,就非常粗显。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开始进一步地,大家来看,分别精粗,疏决真伪。进一步地疏通抉择,叫做疏决。

疏通抉择怎么样呢?他发现说哎呀,这个圣道,圣人依着这个真修实证而安住的话,就是真;如外道起了这个断灭的或者空有的这种见解的话,就叫伪。他发现了有这个区别。所以这个时候,他又同时观到说,世间和出世间都是由因而感果,自相酬答的,因果相酬。就是你种什么样的种子,它给你答什么样的果。你种世间法,它就是依然轮回;你种出世间种子,那它就给你感出世间的真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生起一个急切地想舍伪从真,舍去伪的,而去随顺这个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个时候呢,如果说俗一点就是心里有点急了。心急了什么呀?只求这个真修的机感,修这个真实的功夫,真实的种子,真实的因,去得这个机感,而得什么呢,得圣道实证来应。我既然因地修真实的因,对吧,那么自然有圣果来应我这个真因嘛,所以这也是从因到果的一种机感相应,他就只求这个了。从这个时候怎么样呢?虽然他用的心是正确的,没错,问题是什么呢?背离了一乘实相的清净之道。

怎么背离的呢?所谓见到世间的苦果,而求断除这个积集的苦因。为了证得世间的寂灭之乐果,而修出世的这个正道。他就陷入到这一道,修因证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这个定见体系里边了。大家要明白,不是这个修学体系有错误,而是他生起了定见,执著一定是这样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修成呀。修的这个道果成就了以后,他就居,所居嘛。我们说的居是什么?居室,居家。那么居就是住在这个灭谛的涅槃之乐里边,便停滞不前了。这个时候就以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就不再向前进求佛的菩提大道了。只了生死,不求成佛,就是这么一个水准。

所以说如果在这个上面生起殊胜的见解,就堕为定性声闻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钝根阿罗汉。到这地步的话,四禅天中的那些无闻比丘、增上慢者就成了他的伴侣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到这个地步了还怎么样呀?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第九就是在识阴里边的第九种境界。为什么呢,为什么叫做圆精应心呢?圆满了他已经把粗的分段生死给移走了,就叫做圆精。已经移走这个粗的唯求感应的这个因心。就是圆满了他把分段生死了却了,一求感应说我真修实感,能够有这个实果来应。这个心因地已经具足了,圆满了,成了一个趣寂偏空的小果。趣就是趣向的意思。寂灭涅槃,只趣向于寂灭涅槃,住到这个不是真实的缘起性空的一实相之究竟空,而是住到了这个偏空,偏涅槃之空的小果里边不走了。所以当然就是什么呢?你看:

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生于为空所缠缚的种类中了,这就叫定性声闻。这修行多不容易呀,九死一生,终于到这地步了,还被佛否定了,说这叫做定性声闻,还不圆满。好我们再来看,后面还有更惨的更冤枉的,叫定性辟支。好,一起来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好。一样的境界,前面是以什么呢?以这个因果感应中,他发现了修真因能够证实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生起了一种决定要,生死是真的,涅槃也是真的,我要舍生死入涅槃的定见。这同样也是在阿赖耶识呈现出来的状态上,这么生起的。这个心是正确的,走的路也行,就是对结果形成了定见。那么下面同样在这样的境界上,他是怎么样呢?人家还比前面的一种强,为什么?就是你看: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就是在这个圆融清净的觉明的阿赖耶真实中,他不断能够策发精研,而得这个更加深妙的悟境,这个悟境。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还是心急了,即以这个悟境立为究竟涅槃,而不前进了。在这个上面生起殊胜的见解,这种人就称之为定性辟支,辟支佛。

这叫做什么呀?诸缘独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么是缘觉,要么是独觉。缘觉是佛在世的时候自己悟道的。独觉就是连佛都没出世,他看了一下叶子飘下来了,一年四季,月亮阴晴圆缺,他就看到这自然现象,独自觉悟了,入到这个悟境了。这是缘觉和独觉的差别。缘觉就是听佛说十二因缘,十二种轮回的因缘,他反观而悟道了。

所以这两种同是住到他自以为是的这个究竟涅槃、深深悟境中,不回心向大。那么这就是说,这些不回心向大者成了他的伴侣,这些不回心向大的缘觉、独觉都成了他的伴侣。这样的话,同样跟阿罗汉一样,还是什么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跟前面的这些邪知见一样,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了。

所以大家有时候真的是,我们说断烦恼,断烦恼,你看最近也在讲到这个《百论》的时候就断烦恼,那我们一定是说有智慧断烦恼。可是问题是智慧和烦恼,只要你对烦恼生起定见,是凡夫,对吧。对智慧生起定见,是不是凡夫呢?还是一样的,在究竟无所得的这个层面来讲,烦恼和智慧的害处是一样的,只要你有定见,它就是执著。

所以说这个时候就亡失了发心时的正知见了。发心时是什么呢?告诉你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嘛,不在识上,不在识上论了,明白吧。前面不是有一段讲的时候就是用根不用识嘛,这才叫如来密因修证了义。问题是你现在识阴没破,你生了执著,那就没出这个范畴。所以大家知道,这里就是落入到定性缘觉中了。

那么这样的话,是名第十,缘觉㳷心。这是是名十阴中的第十种境界,于圆融清净觉明。圆融清净觉明就是到这个地步了,马上要通向泯合的这种因心,来成就独觉这个湛寂的智慧之果。所以叫做圆觉㳷心,成湛明果。如果说直白一点,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你没有再向前进步,而是就这里觉得行了,我只能做到这样,就是这个了。那么就是这个了,一旦这么认为以后,就觉得这个就是我了,到顶了,我就是辟支佛所证的这个自然而然的智慧之果,就是究竟圆满了。所以就说因果一扣,停滞不前了。

这就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生于独觉、缘觉这两种果位。那么这两种果位呢,他已经妄计,虚妄的妄,不是忘掉的忘,妄以为计度所悟的这个道理已经圆了,所证的这个智慧已经明了。他就是这样的,所以叫生觉圆明

不化圆种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够融化或者说透过,他所悟所觉的这个自以为是的境界,而趣向于缘觉种性,不趣向于如来不生灭性,真正的那个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这里叫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这句话能读过来吗?就是他生起这种自己证的这个觉悟已经是圆满究竟了。证的这个智慧已经也是圆满究竟了。他就不能够融化透过,融化就是说迈过去的意思,把它戳破了。就不能够,不化圆种就是不能够融化透过他所悟的自以为是的这个境界,而趣向于真正的真常不生灭妙真如性,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做定性辟支佛。

从始至终我们今天给大家讲的,从识阴里面破的第一种执著开始,到这里一共是十种境界。这十种境界里边,前面八是外道天仙魔王这种错修妄本,那么导致他有的还会贪恋尘劳,不出三界。你看还是这样子的。那么后二种已经断惑证真,已经出三界了生死了,大家这个要明确,声闻缘觉已经出三界了生死了,但是他停滞在化城。

还记得我们给大家讲的化城吗?停在这个化城,登不上这个宝所,所以还把他判为魔业。可见《楞严经》讲的确实究竟圆满,不容一颗沙子,就是要你直趣佛果菩提。天将大明。咱们讲到这儿的时候,就算是讲得天将大明了。到底明不明呢?看自己的本事吧,说反正是说到这儿了。这十种境界就这么一口气贯下来,至于你能明不能明,大家自己努力。

后面佛也是这么说的,要大家努力。所以说给阿难又进一步嘱托,说要认得这十种魔相,将来要护持末法中的人,不要让大家走到这个弯路中。所以下面我们把下面这一段再读一读,从阿难一直读到不遭歧路。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

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好,就到这里。这段就好理解了吧,这就是佛讲完了以后,佛就告诉阿难说,这样的十种禅那禅定中所现的境界,都是没有到圆通究竟的时候在中途所成的,大家看,中途成狂,就是所成的八种,记住这是说的八种狂解。八种狂解,皆依迷惑而不自觉知。这是说的前八种,狂解都是因为自己迷惑了,自己不知道,因依迷惑。自己不知道,依于这个迷惑,自己没有反观得到,入到这种境界了。

后面两种是什么呢?你看,于未足中生满足证。就是还得少为足,没有满足中你生了我已经证到究竟圆满了。正处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生定性声闻缘觉之想,定性满足之想,那么就堕到定性缘觉这些果位中了。那么,于未足中生满足证,其实就是指的后面这两种,定性声闻缘觉。

这样的话,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讲,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都是识阴在将破未破的时候,因为你用心不纯正,所以起的妄念与正念交互而起,产生了境界。如果说正念胜于妄念,那么你就依然是趣向于圆通;如果说妄念压过正念,就会产生以上十种情况。这是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但是众生呢,你看,冥顽迷昧,说白了就是说老是觉得自己可以,觉得我还行,根器不错。

这样的话不自己掂量自己。不自己掂量自己的时候,逢这种境界现前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呀?就会现前各以自己所贪著的那个点而去执著上去,然后贪恋不忘,执以为是。一定如此,必须如此。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中,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每一个众生所贪恋的不一样呢?

你看这就关系到我们说的,各以所爱先习迷心。都是因为我们先世熏习的时候,你偏爱哪一种邪知见,那么就会这个时候显现来迷暗你的自心。虽然这是讲的微细境,以我们粗浅境上来讲,这说得多有道理。就是说你爱什么东西,最后就死在什么上面,发现了吗?就是这个意思。你曾经过去哪怕有一念。

为什么你看菩萨修心就是一念都不敢起?只要有一念执著或者说贪爱分别,一旦种下去,将来的果就是你在修证过程中,还被这一念它要出来,要晃荡,要迷惑你。自作自受,爱什么死在什么上面。所以说,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就是说现在看到定中出现的这个境界,好像跟你因地发的那个心不是相似召感出来的嘛,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你就觉得就是这样了,马上生起说这就是我所证的,确定这就是究竟圆满了。

而自休息,就是把它作为你毕竟所归的安宁地,就以为是这样了。自言满足无上菩提,自己认为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了,这个时候大妄语就成了。大妄语成了,怎么样呀?

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就是你前面八种外道邪魔,你虽然现在所召感这个福业还在。很多外道都是教主呀,你看我们前面一条一条的这些,有的是天主,有的是人间的教主。人天这些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学说体系,都有解脱的方法,都还有这个经典,他们也称为自己是三宝。

那个时候印度的话,人家不认光释迦牟尼佛是三宝,说你说的是,你有教主,你有教法,你有教职人员,我们都有呀。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所感的福业,就是他们的福报报尽以后,还要堕无间地狱。佛就不要再堕无间地狱了,顶多去无间地狱去示现地救个人。这就是差别。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这是分门别类而论的,后面两种声闻缘觉当然不会再堕了,都成了圣人了,但是不成增进是什么呢?永远困在化城里边,不能够到宝所了,不能够到成佛之地了,不能够成就增进菩提圣果,所以叫做不成增进。在经典里面有时候讲到说,宁愿不知道堕地狱里面多少次,都不能够堕到这个定性声闻缘觉之中。

说堕了地狱的话,上升上来还有救。堕到定性里面这些,你看有的定性声闻听到毕竟空,说他所证的这个涅槃也是空的时候,就像刀子伤他的心一样那么难受,就退席不听了,不听释迦牟尼佛讲法了。认为我好不容易修的这点成果,你最后告诉说归无所得,这也是不能执著的,他受不了。

所以最后讲到说,汝等存心秉如来道。你们就要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承如来正觉之道。将此法门,什么法门呢?就是这个辨魔的法门。大家要知道,这里讲到的这个法门,就是这五十种阴境出来了该怎么办,怎么对待,怎么摒除。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这是佛慈悲地给他嘱托了,说令一切众生能够觉悟明了此中途成狂的这十种差别之义。

普令众生觉了斯义,不要在中途上误入歧途了。无令见魔,自作沉孽,就是不要在你自己心中所妄见的这个魔上面,又自作以为是的沉沦的罪孽,自作自受。保绥哀救,就是保绥了你这个禅定,哀救修行的人,让他们不要有邪知邪见的这种障道因缘出来。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证得圆通,直至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再不要遭遇任何岔路了,不要让他们有闪失。这是佛给阿难的一段嘱托,就是希望。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想想,既然如此,想必我们每次来共修共学《楞严经》,特别是五十种辨阴魔境,那么阿难尊者也一定会来护持加被,因为这是佛陀给他在讲完五十种阴魔境,特别嘱托让他护持这些行人。那我们现在讲这个知见,他一定来护持。首先我们虽然还没到这种修禅的深度中,但是这种知见一定要先建立起来,要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进去。这样的话,说明我们也就种了一个不遭歧路的种子。因为歧路种子也是种下去的,所以现在不遭歧路的种子也是种下去的。这是佛的这种慈悲给阿难嘱托,让他知道五十种魔境的害处。

下面我们再读一段,这里就是最后给他讲,说佛过去都是这么修来的,那么你将来以后还要这么去护持。一直从如是法门,读到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要讲到这里。一起来。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好,大家来看这一段。这是开始讲到说,从如是法门开始,这就是佛进一步的可以说一个明示吧,进一步地苦口婆心说这个五阴辨魔的法门。这里直讲到辨这个五阴魔,是过去世恒河沙数劫中的微尘数如来,都是乘此法门获得正知见。所以为什么前面叫做妙庄严路,叫做十方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就是指的这个。大家看恒河沙劫,那指的时间有多长,是吧。

微尘如来指的是佛非常多。在这两种情况下,才都是乘这一个,都是此处尽五十种阴魔。也就是前面讲的解结嘛,还记得我们讲的六结吗?解结的这同一个圆通法门,就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圣者,最后成佛之道,必须乘此心开,得无上道。绕不过去。你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归根结底就这一门。所以大家想,就算我们乘信愿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必须经历这一法门,就是圆通法门。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多的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都是得的这个破除内外魔境,心地开通,得的无上佛境,无上佛道。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这就真正讲到了。前面讲到的说好像已经互用了,尚且什么呀?你看每一句是什么呀?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这就是说虽然能够互用,还不能够自如地互用。这里识阴破尽的情况下,那么现前的诸根就可以互相为用了,而且这个互相为用是怎么样呢?

现前诸根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从互用中,我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六根互用的这个运用中,就能够一超直入等觉后心菩萨。金刚干慧地是什么?就是马上要成佛了,再有一念要成佛了,等觉的后心菩萨。等觉过后不就是妙觉嘛,那么等觉后心就是等于说最后一念,即刻成佛,就到了这地步了。这里的金刚干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耳根圆通又叫做金刚三昧。

那么这个干慧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联系到前面为什么要讲六根互用,识阴若尽,六根互用。就是佛先告诉你,所有的佛都是这么修过来的。那么你现在修这个修得也修到这儿,识阴尽了以后,六根互用中它有作用的。它不是说让你在那儿显摆,或者自我享受一下,哎呀我这眼耳鼻舌身打通了。这个六根互用中,它的作用就是提升智慧,神通妙用非常快。

一到这个地步以后,大家想想,就等于彻通了。彻通了以后你还用着说,我死执着这个色是空的,然后盯着它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怎么也空不掉,它还是一块桌子。六根一旦互用,到了这个时候,智慧增强,欲爱干枯。就是这个智慧就像火一样,对吧,把我们的欲爱烦恼就像水给烤干了。爱水嘛,给烤干了,慢慢就干枯了,所以叫做金刚干慧,是这么个意思。这里一个名词叫做金刚。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就是这个时候它的这种作用提升非常快,成立次方地增长,倍倍增长。

这里你看,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圆明是什么意思呢?六根互用就叫圆明,就得了这个圆明。欲爱干枯了就为精心。到了这么个地步以后,那么既然有这个,到了这个地步了,那一定有他所证的这个境界,对吧,这个体嘛,你到了什么地步了。那么到了这个地步,你必然还有它的待遇呀。你证到这个地步,你能够出什么本事。出什么本事呀?发神通变化。到这个时候,发辩才,起妙用,出神通,全部都来了,所以叫做圆明精心于中发化。能听明白吧。

在这个地步的时候,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就是什么呢?圆明的精心已经完全无碍地能够发挥运用了,就像这个清净的琉璃宝里边内含宝月。这个我们就不具体说了,大家想一想,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是什么概念,什么譬喻。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是乃至什么呢?乃至能够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就可以在这个上面,互用中快速地能够超越这些菩萨位次。

这个超越呢,我们前面解释的时候叫一超直入,有两种。一个,如果说大根器的话,就是说不再去辛劳,你去漫长地去修行路艰辛跋涉了。怎么样呢?就像这个非常锋利的刀子,一截就把一千张纸噌地一下就给截断了。就跟那个大鹏鸟,一举翅,九万里就上去了。这叫做一超直入,叫做如是乃超

还有一种超,比如说他的力量差一些,那么他还得经历一生一世尘劫的去修行。问题是什么呢?这个超就永远不再入到岔路歧路里边了。这也叫做一超直入,再不经历岔路了,中间没有什么呀?前面不是讲的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就没有诸委曲相了,这也是一个所谓的一超直入。所以这里讲到的等觉,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一直能到这儿。

然后怎么样?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从互用中超入到这个金刚干慧,又从金刚干慧又超入到妙庄严海,那就究竟圆满成佛了,终于成佛了。不仅仅是说看到天边亮了,彻底亮了。妙庄严海就是指的万行已经究竟圆满,叫妙庄严海。圆满菩提是指的什么呀?智德,智慧德行已经究竟圆满了,智德断德。

归无所得就是从理性上来讲,理体究竟圆满了。就跟《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是一个境界,无智亦无得是一个境界,这里讲的归无所得。这是佛给他先总结示范一下,说这个法门所有的佛都是这么修过来的,如果你修到这个地步再一超,就直入如来地了。就这么一个道理,就这么一个系列,这么一个次第,系列次第,看看你能不能上来。

最后还给阿难又嘱托了一段,说什么?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就是止观嘛。就是说这些都是过去世所有的世尊们修止观,在这个自性本定中,以微密的观照智慧,去觉察到定中所现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现成地学这个的时候,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就跟看天书似的,干巴巴的,枯燥燥的,弄不懂,觉得这是什么呀。为什么呢?你没到过。

这是过去先佛世尊在甚深禅定中观察到的境界,他们又经过艰辛的破斥,再艰辛的跨越,分辨出来的这个微细的魔事。也就是说这是古佛的辨魔法门,修习大定。也可能他们自己都中过这招儿,最终又从百尺竿头又更进一步,跨越过去,这都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所以大家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佛在这个上面,骨节眼上这么说,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就是从中可见这一部宝典,他的成佛经验,他的心路历程,都是诸佛的微密观照显现出来的。那我们现在的心粗时,你根本显现不了,何况你能够理解进去呢。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讲到阴魔的时候,特别是前面有相的时候,还可能讲得比较细。为什么在讲这种见解,讲性的时候讲得比较快呢?就是真的有时候讲多了会越讲越乱。因为你没有这个心路体验,你体验不了,你只能依着佛的方便语言描绘去领解一下,以防到时出现的时候是这么一个境况。这就是功用。

所以说,里边这都是诸古佛世尊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可能作的一个剖析、辨解,以防后来的众生到时候误入歧途了,所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修心之要。大家想想,如果说没有他们的实践经验,谁能够将此活生生的境界给列举出来呀。有的人还说《楞严经》有问题。你就光这五十种,谁能把这种问题都能给你说成问题,还有什么问题?谁能这样活生生地列举出来呢?虽然活生生地列举,我们只能死枯枯地在这儿学习一下。

虽然这样,可能还意识不到他的功勋有多大。五十种魔境。听的时候我们总爱听个鬼呀仙呀魔呀天呀,等等这些千奇百怪的众生,四生,十二类生,可是一听到这个时候,可能那就没感觉了。所以这里才开始劝诫,才开始劝诫什么呢?

你看,是过去先世诸佛觉明分析的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就是告诉阿难说,魔境展现的时候,谙就是熟练的意思,希望你能够了解,就是能够知道,了解,能够描绘清楚,这是第一个。谙识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你能够清楚,你就能描绘得清楚,一来你就发现。第二个是什么呢?认得以后确定就是这种境界,能够分辨得出来,叫做识,谙识。汝能谙识,心垢洗除

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展现的时候,你在这个展现中不要生所谓前面说的生起胜解了,就以为这是很好的见解。大家要了解,前面所有讲的胜解,不是说这是一个殊胜的见解,知道吧,而是说对这个境界生起一种以为是殊胜的境界,叫做生起胜解。那么我们说白了就是说,你有依附,你有靠,你依托上去,你觉得舒服,你觉得这就对了;这就都不对,都不对。

这样的话才能够叫做心垢洗除,不落邪见,自然不会落到邪见网中了。那么一旦你不落邪见网的话,这个时候已经正见超然在心的话,那自然而然一切都不在话下了。大家来看,内在的五阴魔既消灭了,自性光明就显现了,对吧。

显现了以后,你看,这就开始天魔摧碎。因为内在的五阴嘛,我们这不是讲的阴魔销灭嘛,五阴销灭了以后,能够摧碎外面的天魔。大力鬼神。大力鬼神是干什么的?专门夺人寿命的,夺人命的,就能够,可以说失魂落魄地就跑了。这些魑魅魍魉这一类的小鬼,就更是销声匿迹,不敢再出来扰乱了,叫做无复出生

一直到你成就菩提,无诸少乏。这是什么呢?就是说内外的这种魔境都已经绝掉,魔已经绝了,自然你可以超越诸位,直至无上菩提,而所有的功德里边都能够圆满具足,没有一点点的欠缺了,叫做无诸少乏。

下面说的下劣增进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不是讲的魔嘛,对吧,你不能把声闻缘觉也判成魔吧,所以这里特别又讲说,根性下劣的定性,记住要加这个词。定性的声闻或者缘觉也能够什么呀?也能够于大涅槃心不迷闷,就是能够回小向大,力求增进圣位,于佛所证的这个无余大般涅槃心中不再迷闷了,就是没证到就以为证到了,或者停到中流了。是这样子的,佛给阿难说了。

那么后面说,若诸末世愚钝众生。这是说将来到末法时期,有这些愚钝的众生。咱们也算一个吧,别再自我感觉良好了,为什么呢?你看,末世的愚钝众生未识禅那,就是没有能够识别到禅那中的各种差别境相。末世的众生在修行的时候,他不懂这些,到了这个时候他也搞不清楚,他也没有听过,不知佛说的辨魔法要。

你看这叫做不知说法,就是他没有听过佛说的这五十种阴魔,这个辨魔怎么辨,出来是什么样子的,他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但是乐修三昧,他还喜欢修习,喜欢修这个三昧,心比较定。大家发现过这样的人没有?就是说道理完全不通,盲修瞎练,但是他有些定力,他还出境界。在这样的情况下,汝恐同邪。就是你如果恐怕他不识这个魔境,就跟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邪见网中的人一样,都能够入到这个里面的话,怎么样呢?

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又回到赞叹楞严大咒上了。最后这一句就是说除了让阿难,一个是流通这个辨魔法要;第二个,护持容易著魔的众生;第三个什么呀?特别说还有一个大护法,就是说的佛顶陀罗尼咒,只要咒在,就是有护法。所以说,持我佛顶陀罗尼咒,那么就是说能够受持。问题是有些人不识字,也没有时间读,还可以怎么样呀?若未能诵,写于禅堂。禅堂就是我们的共修场所,其实也可以说包括我们自己的佛堂,家舍。或带身上,戴在脖子上,每天随身提在包里,都可以。

一切诸魔所不能动,就是说只要这个咒语所在之处,一切天魔外道无可奈何。这是干什么呢?劝大家对楞严咒生起决定的信心。我脖子上就戴一个。就是呀,你随时随地要相信楞严咒的威力。楞严咒,还有大悲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大家想想,我们的凡夫肉眼嘛,谁知道这个法界中,我们周围围了些什么宿世的冤亲呀。你不修行的话,他可能还在旁边看着煽风点火;你好不容易修一点,马上要脱离他的时候,哪里那么轻易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不见的好处,可能就起了决定性的意义。

所以大家要了解,这就是这个咒的所在之处,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就是你应该恭敬钦承十方如来究竟修进之法,这是最后一部分垂世仪范了。就是我最后给你讲的,就到这里了。如果说从这个咒的落脚点说,你得对楞严咒有信心。

希望大家对楞严咒有信心,特别是觉得这个辨魔法要,大家要理解什么是法要,法要就是在这个法中的一个诀窍,一个主要点。就是什么呢?就是不要生结,不要生起住、结、执著。一定要记住,这是《楞严经》从始至终的一个核心脉络。为什么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这是《楞严经》的核心话。

这是我们今天是第五十七讲。因为我看了一下内容,如果说今天讲到这里,下一次五十八讲可能就正好了。我们也讨个吉利数字,到五十八吧。当然我们发的是法财,不是世间的物财。那今天是五十七讲。虽然这两讲有点快,确实如此,那么也是随着这个因缘吧,因为在这个上面我们就是需要能够一气贯下来,了解一下。你说如果说真正翻开来了如指掌,可能大家现在也达不到。包括我就后面的这二三十种魔境里边的话,你让我光看经文不看注释呀,不是每一个都能够到位地给你随时随地能够讲出来,因为它确实在这个微细差别相上非常幽微难解。那我希望如果有修《楞严经》常读诵的,自然而然其义自现。听这么一遍讲以后,再自己温习、了解都可以。这是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