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讲)
好各位楞严法友,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四十五讲了。那么现在看这个进度的话,可能要控制在六十讲以内,原来我们想说有五十讲,但是确实这个具体情况,讲法你看也是要随因缘,很多时候由事不由人,想着说五十讲,但是五十讲可能讲不完了。那么现在我们讲法的这个进行度到了圣位的修证,就是讲这个位次了,一个位一个位,这样十行,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的往上讲。当然我们上一次也给大家交待过了,确实讲这个位次的时候,我们参考这些大祖师大德,乃至当代的这些大德法师们讲法的时候,皆尊如此的原理。
一个就是说,确实这个还不能够泛泛地谈讲,一旦泛泛开了,因为每一个位次都有它呈现的风景,那么一旦泛泛谈开了很可能就会什么呢,错位。毕竟我们是凡夫僧,那么没有这个登地的圣者的证量,而且就算登地了以后,真正论实修的话,也是一地二地都没有这个,就是一地也说不了二地的事。
那我们有一个总的,就是说几个主要点我们要了解一下。总的掌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次第呀,它是逻辑次第,就是在我们现有的掌控的知识、语言表达内,它有这样一个逻辑,说一地一地往上修,倍倍增进,位位殊胜。这样的话,我们循着这个,是可以往上讲的。
很可能在这个真正的修证次第中,从哪一位入,从哪一位起,或者说顿超哪一位,这是都有可能。可能在修这位的时候,把其他几位连带进去,也增进上了,都有可能的。这就是每个人的修证路缘法也都不一样。想必诸佛菩萨,反正总之不管你是顿超、渐入等等,上次我们说了,就跟一百张纸,这是五十几位就五十几张纸一样,你快速地一刀子切了,一张一张地撕,总归这都得过,这个不会错的。所以由此来讲的说,我们从逻辑上来讲,必须就是一位一位地往上修。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呀,大家确实有些概念我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什么叫迅速呢?你比如什么里边有一些需要我们方便领解的,什么叫做观智,什么叫做真如,什么叫做从体起用,摄用归本,等等就是这些极其专业的术语呢,大家要有一个迅速的反应。其实并不是理解不了,而是我们没有动心。文字它说是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动心,心跟进上来,就可以了。是这个样子。
那么这些名相上的这个约文简式呢,前面的十信,我们不是讲完十信位了嘛,这十信呢,如果按照起信,《大乘起信论》里边讲的话,差不多要用这个十千劫,就是一万劫的时间,十信位,圆教的十信位,修到这个位次,要一万劫的时间差不多到这儿。所以大家想我们前面讲的,我们说是用一节,差不多半节课就说完了,真正修呢,世界成住坏空一万次,在这样的大时空中,我们一生又一世的这样地从初信到七信,断了见思惑。那么八信九信十信能够断这个界外,就是三界外的尘沙惑,而且能够同时伏住这个四十一品无明。到了我们上一次,最后一次有讲到哪里?初住位,就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位可以到一百个国土去八相成道,示现作佛。就讲到这个位次了。今天呢我们要开始,这不是叫做发心住,讲到这里了。大家找到了吗?这一段我们已经读完了。
今天我们开始讲什么呢?第二个叫做治地住。大家找到这句话: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找到了吗?这里讲到的这个心中发明呢,还是说依着我们的真妙菩提心,进一步地发起真智慧,依此真智,所以这里叫做心中发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菩提心的状态呢,就像清净皎洁的这个琉璃一样。
那么所谓的这个显现出来的真实的智慧呢,就像这个你看这里讲到的内现精金,就像把这个黄金提炼了再提炼,提炼了再提炼,它的金度已经到了非常精准的这个纯的地步了。所以这是一个比喻。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智慧一发,就用前面的十信,十信的十种妙心,不断地去实践、履行真如境界。从这一步趣向于后面的每一个地步,好比山界之间。
翻了一山又一山,越了一岭又一岭,中间有一个连起来,不断地能够从前引向后,在这个地步,这个位次,主要发生的这个功德,所以就叫做治地住。履以成地嘛,走着走着通了,向后开始通了,所以说后面的每一地都是由这一地依理起修,成后位之地,所以叫做治地住。再往下看,大家跟着啊。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到了这个修行住的时候,就等于说不断地进取嘛。那么我们的这个始觉的智,就是我们修行不断发深、深入的这个智慧,显现的这个智慧,跟本觉的理,最究竟的这个真如理体,相互开始涉知了,感应了,交叉了,有衔接了,那么这就叫心地涉知。涉知以后呢,俱得明了。怎么叫做俱得明了啊?就是说以这个智照这个理,以这个理契这个智。什么叫做智呢?我们能观灵动的这个智慧,你现前你的这个智慧的显现,到对跟这个真如的净理,能够显现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就是以这个智能够照,照就是什么呢?既不执著,又非常分明。
你看,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以智照这个理的时候,就等于说这个智能够掌控这个理了,这个智跟理它是并行的。由这个智能够掌控这个理,由这个理来支撑这个智,相互鉴照,俱得明了,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就叫做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游到十方世界里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行妙行,大作佛事,一切都没有留难障碍,就是没有障碍了,这样的话就叫做修行住了。到这个地方的话,可以分身无数,遍十方尘刹,去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没有障碍了。所以这里讲到的,你看前面的有一个愿心住,是说他随所愿能够游十方。
但是呢,这里的这个修行住跟前面的愿心住不同的是什么呢?前面的愿心呢,随愿是往任何一方,你想去哪儿就去到哪儿,一方又一方地去。这里的修行住到了什么地步呢?能够分身无碍,遍入尘刹,就是同时能够去到这儿,去到那儿,同时能去。这个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再往下看。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到这个地方,第四住的时候,所修的这个行就跟佛已经基本跟佛行相同了,所以这个时候比喻说,能够受佛的真如气分嘛,跟佛差不多一个鼻孔出气了,那么马上就要生到佛家而为佛子了。生到佛家作佛子的时候,作的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好比我们轮回中的人,人家是从解脱上讲,净法上讲,我们现在是轮回中的人。怎么样呢?轮回到中阴身的时候不是赶紧自求同业,就是去投胎嘛,投胎的时候,你投胎的话,你找父母亲,一定要跟自己的福报业缘差不多,一个是有共业,二一个福报差不多等量,这样的话你才能投到他们家。
是不是?那么这里比喻说,到了生贵住的时候就跟我们说,中阴身的这个信息冥然相通,我们也等于说跟佛的气分,就跟中阴身跟父母亲的气分一样,有了共同之处,共业。当然这里说,跟佛有了共修共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托圣胎,入于如来种姓,就入到如来种姓了,叫做生贵住,生到贵族家里了。谁家最贵呀?当然是佛家最贵。所以你看这里就是,这个前面的比喻呀,比如说发心住,就像中阴身起了无明烦恼;那么这个治地住就像中阴身造业;修行住就像中阴身持着造的业的种子,到处去找他下一辈子的投胎所在。那么这里既然叫做冥然相通,就是感应道交了。
所以我们生到佛家的这个到生贵住的这个地步,就等于像中阴身要投胎的这个时候一样了,是这么个意思,投到佛家了。但是我们不要搞错了,为什么呢?这里是以染法来喻净法,把净法作染说。就比喻说我们去佛家,就等于说中阴身去父母家一样,他是前因后果,到了这个地步必须要投胎这儿了。我们呢,也是修学如果到这一步,必须要生尊贵家了,生贵族了。因为什么?因为你前面的初住、二住、三住都已经起了这个佛的想法,造了这个成佛的业,乃至要持着这个成佛的业,往佛家那儿生、投了,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叫做生贵住。好再往下看。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就是既然,游就是已经投胎,游,游历,游历到诸佛的这个正道的胎藏中了,那么就一定会揽诸佛的权实二智以成自身。佛有权实智,实智就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权智就叫后得智,度化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就成为大觉法王的嫡系亲了,嫡亲了嘛,所以叫做亲奉觉胤。
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好比我们如胎已成,就像人道里面我们中阴身投到胎里面,逐渐成长了以后,人相已经具足了。这个时候,到这个地步也就是说,到了佛家以后,佛相差不多具足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叫做方便具足住。这个时候其实就等于说,依着这个修因的话,慢慢就自在无碍了,就像贵人处胎一样安乐无惧无忧了。
那么法身渐渐地证入,就像亲奉觉胤一样了,方便智慧慢慢地具足了,就像如胎已成了。方便智慧,我们的胎成了就是身形慢慢明朗了嘛。你说你投胎了,对,你这个胎,你这个胎长什么样子呢?这个样子慢慢要初具规模了,就叫人相不缺了,所以叫做方便具足住。生到佛家里,那么成佛也有个佛的样子呀,佛的样子由什么呢?根本智慧跟方便智慧组合而成。再往下看。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你看这里这佛讲法比喻,一浪一浪,非常严谨。你根本智等于说具足这个胎了,那么方便的权巧智就外现你的容颜,你的容貌嘛。那么你的容貌具足了,等于说摄化众生的这个方便才具足了,所以说容貌如佛。那么容貌如佛的话,这个权巧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我们佛的根本智慧上面,这个时候,内照佛的如来藏性,真如,所以就叫心相。他的心相,他的心的这个功夫,不但外化的这个缘法,心的功夫也跟佛一模一样了,所以叫做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同佛一样成了正知见了。
就跟我们说人在胎位之中呀,怀胎以后,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慢慢这个,就是这个意识呀,觉灵的灵性的这个,就像咱们现在能思能想的这个心相呀,慢慢就开始发挥得明显了,一开始是暗钝的。所以你看一个一个都是比喻,这叫做正心住了。好再往下看。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身心合成是什么呢?就是表里如一了。圣胎每日都在增长,时刻无间,不会有退了,就叫不退住。但是这里的退跟十信位里面的六信不是也叫做信不退嘛,有差别,为什么呢?六信是指的信心不退;但是这里的这个第七不退住叫做住道不退,修习住道因缘不会退了。所以你看前面的这个因缘说人相不缺,进一步心相亦同。既然这个外相内心完全相资,那么一定会互作增上,所以才会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了。我们在讲十住啊。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修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日益增长,日益增长的话,你一定是外在的度化众生的功德越来越殊胜,内在的这个根本智慧越来越微妙。那么这个时候会得一个什么功德呢?十种身相一时具足。因为你度化众生一定会有显现呀,显现你怎么个显现呢?
在《华严经》里面讲到,如来身有十身,十个身,像这个菩提身,法身,威势身,这是从自己所证的境界上来讲,代表根本智慧,实智。那么还有一些,愿身,愿力所资的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福德身,这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他所化的境界而现的身。还有这个相好庄严身和智身。你想想,相好庄严身是什么呢?有报身有化身嘛。
那么什么叫智身呢?就是智慧,有自证有化他的智慧。各种显现,所以这统归不能离开真实根本智和权巧智,有时候是权巧智并用的。像比如说如来的身相好庄严,相好庄严这个身呢,既有权智,也有实智。报身的显现就是真实智慧所显现的;那么这个报身在显现,或者说显现给别人、利益别人的时候,或者说化身去分身散影的时候,这就是权巧的智慧所显现的。
因为你没有真实的根本智慧,没办法庄严圆满报身。那么这个圆满报身又为地上的菩萨去现,千百亿化身为他方国土任何六道众生去现,这都属于相好庄严身,这必须有权智和实智同时圆满了才有。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做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已经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了。但是这个虽然具足了这个身,但是还不够显著,就像这个胎已经投胎了,圆满了,也具足六根了,但是还没有把他尽情随心所欲地挥洒,就说六根的这个灵巧性还不够,这个时候叫做童真住。再往下看。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既然你出胎了,就是入胎的时候胎里面六根具足了嘛,那你生出来的时候胳膊腿都不能缺了呀,这个时候就定形了,缺了就不行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成为佛的嫡子了,真正是佛的亲儿子了,亲为佛子。咱们算佛的子吗?算不算?倒是佛把我们当亲子,我们可没把佛当真爹。
我们现在还在三界,三界不要忘了是谁的亲子?魔王的子孙,随时准备造反的,每天都在造反。所以叫返朴归真嘛,反六根这个攀缘,返还我们的一真如来藏性。所以真正到这个时候才叫做法王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了,名叫法王子住。为什么呢?就是前面虽然游这个道胎,祖师们讲的你看这比喻得多好,就是前面讲的一系列就是你始终游在这个道胎,但是你并没有出生,就是你还在胎里边,为这个道所局限。
一直到了这个法王子住的时候,就等于说你出生了,能够得大自在了,能够任运佛事了,成为佛的亲子了,如世间的法王一样。世间的法王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应化身的佛。比如说我们,现在包括我们出家人,为什么老和尚值钱呢?他就觉得你可靠。年轻的他可能乘愿再来的,可是他小的时候别人还不太器重他。老了以后,过了五十岁了,稍有知识了,具足这个法王的气度了一样的,这个时候才称之为法王子住。再往下看第十。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十住到此为止。什么叫做灌顶住呢?这里是有一个比喻说表以成人。就是印度国君里边的大王,那么以这个国家的大事要委任,分部分的职务给太子的时候,那么一定会什么呢,给他灌授王位。像如果有这个金轮王,就是转轮王出世的时候,他的太子给灌的时候,就是由这个国师或者金轮王取四大海水,给这个太子灌顶,置在金瓶内,给他灌授顶水,授予这个轮王之职。那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刹利王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一国之君了。
你像我们现在没有转轮王出世了。所以是一国之君,他的儿子就叫世子,不叫太子了。世子给他授职位的时候,也是这样地去给他灌顶。所以修到这个地步,就等于说佛来给他陈列灌顶,叫做灌顶住了。到这个地步呢,就好像称之为佛的真正能够有作用的儿子了,能够替佛分担法务了,就像太子替这个国王分担国事一样的。这是到此为止叫做十住。
那么这个十住呢,为什么叫做十住十位呢?其实这个十住位刚才讲到的,到了灌顶住的时候就是已经生在佛家而为佛子了。经中也讲到就是生法王家,安住在华屋里边了,华屋就是最尊贵的这个佛家嘛,佛的这个,比喻说佛所居的地方。那么这个住有两种意义。一个是什么呢?坚固常住,坚固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这个渐次修行中的前面的十信位呢,可以说是,比如说从圆别教来言,那么前面别教的修的这个教法次第,就像这个鸿毛一样,就像这个羽毛一样很轻。那么这里修的这个十住呢,可以说是行呀念呀都能够达到不退的一个稳重的地步了,所以叫做坚固。
第二个住的意思就是生住在佛家了。到这个地步已经生在法王之家,也是安住在华屋里边了,非同前面的渐次中讲到说才能够入门了,这已经入到佛家了。方生佛家,领佛家业。所以说这十住的位次呢,以从俗入真的这个方向居多,从俗入真。那么后面的这十行位呢,就可以说依真涉俗了。就是开始要练就了本领,生在法王之家,那你怎么体现成佛的路途呢?一定是度众生为业。所以后面的这十行,就开始由真涉俗了,广行六度,而行佛事,称之为十行了。好我们把这个经本拿起来,大家读一遍。十行十位,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好。这是讲到的十行,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十行的首一个位次就是欢喜行。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这个欢喜从何而来呢?大家我们都能够体悟到法喜充满,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个法喜充满上,有时候我们自己对一些法义的了悟,这种自,就等于说相似的一个自证境界,不如今天对别人生起了这个佛法的妙用的欢喜来得广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就是我们说从凡夫的这种满足感吧,这种法贪上来讲,你很可能今天自己从经文里面妙悟一点点,你自己坐在那儿了,觉得很欢喜,是吧。
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够做一点利生事业,大家觉得非常受用的这个欢喜,要比前者要广和大。这个特别是从我们的菩提心相续上来讲。所以这里为什么讲到说,能够叫做欢喜行呢?既然已经灌顶受职了,就成了真佛子了。成了真佛子就具足了如来的无量的称性功德嘛,这里讲到具足无量如来妙德,那么就可以去十方随顺。
什么叫做十方随顺呢?而行布施,于十方国土中随顺众生所需,皆令满足,心生欢喜,就是觉得我原来有这样的一个妙用功德,能令一切众生喜欢什么我就给什么。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叫欢喜行。因为什么呢?前面讲到八住的时候,八住不是说出生嘛,道胎,生到佛家了嘛;九住的时候渐渐长大了;十住的时候就给他授职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成佛子已,你看这讲,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嘛。到了成佛子以后,那么这一个菩萨位的话,他会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就是诸佛曾经怎么修行,他特别喜欢学习忆念,佛真实怎么修行的,他就开始依照这个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广行布施,因为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嘛。
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也讲到说,这个地位的菩萨他能够,由于他的愿力故,能够不生贫乏,就是财宝能够无尽,他能够行这个财施;乃至自己的这个色身也不惜;能够行法施,说三世平等,所以这个菩萨叫做大施主。欢喜行的菩萨又叫做大施主,在六度里边,他以布施为根本的特色。再往下看。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既然在这样的欢喜的这样的一种位次上,进一步开始什么呢,持戒严谨了,同时持戒严谨,以这个戒德来感化众生,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善能利益一切众生。怎么个利益法呢?就是用戒德,持戒的功德。大家知道,我们你看,给大家打个比方吧。咱们也不说持戒功德,早上给大家讲法过来这里,不是要坐地铁嘛。
坐地铁有时候也会不言而喻地碰到同修呀,或者说有一些素昧相识的人。那么如果说我把珠子拿起来,很庄严地目不斜视地在这儿念佛,他跟你这个手耷拉在那儿,有时候站得累了还一条腿吊起来,那个相,他利益众生就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啥也没干,你也不开口,你也不说话,就是你的这个身形色相,利益众生就不一样,真是这样。
有一次我拿着珠子,或者过来的时候因为还想再准备一下,把这个经本法本拿起来再读一遍,很忘我。别人看你的眼光就不一样,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会生起一种肃然起敬,一种亲近感和这个皈依感,觉得说哎呀,你看这出家人确实如此。虽然世间人动不动就说,哎呀我等凡夫俗子,他不要求自己,但是要求出家人的时候他是有规格的。
那出家人以什么呢,我们说佛弟子就是以戒德。这个时候戒德已经具备了,他感化众生的话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你只管做好自己,这个时候就能外化众生,利益众生可以非常的周到。所以这里才叫做说,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就是不去说,他自然就信了,那么你不去行,他自然就化了,这就是由我们的戒德具备了以后,有这个感化的功德。所以第二个饶益行呢,是以持戒为根本,六度里边以持戒为根本。再往下看。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开始修什么?忍辱,忍辱为他的最大特色,这一行的菩萨。自觉觉他的话,凡所有的辱骂呀,这个无根之谤,我们说的没有由来地就诽谤你,或者没有由来地就来打骂你,皆能够欢喜忍受,没有一点点违抗拒绝的这种心理,都能够随顺欢喜,所以叫做无瞋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这是什么意思呢?种类出生,前面讲的十二类生还记得吧?在这十二类生中,在在出现,处处受生,他可以随形十二类去度化众生,广行教化。穷未来际,就是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地能够普入,穷未来际其实就是说整个时间的范畴内,叫做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就是在所有的世界中都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做无尽行。
你看什么叫做无尽行呢?一个是生界,你所生的世界无尽,哪里都去;再一个就是三世平等普入,十方通达;就是穷未来际,时间上来讲。那么这样的话,等于说三世普入,十方通达,横竖都没有个尽头,叫做无尽行。这无尽行开始修的就是什么呢?精进勇猛了,勇猛精进地去修这个无尽行。再往下看。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到这个地方,即能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什么呢?与一切众生合其心而同其事。什么叫做合其心同其事呢?我们菩萨里面不是有这个四摄嘛,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就叫做一切合同。既然一切合同,就能够随类说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什么叫做得无差误呢?完全能够契机契理了,这个时候什么根机来了,他就给讲什么教法,什么教法来了,什么教法宣讲,他能够整合什么根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是得无差误了。到了这个地步的菩萨,告诉大家有什么功夫啊?就是在这个注释里面讲的,千难交攻,万机并赴。什么叫千难交攻呢?
所有的人来围着你来问难,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怎么解释,师父给开示一下,没有问题了;所有的这个事,故意给你制造一点难处,给你搞点是非来为难你,看你动不动心,不动心了。万机并赴呢?任何根机来了他可以随类度化,其心不扰,就是没有扰乱了;所有的人来问的时候,其智不昏,就是他的智慧不会乱了,不会产生这个,这可怎么办呀,这怎么答呀,我不知道呀,没有了。就到这个地步了,所以叫做离痴乱行。到离痴乱行的时候,主要是以禅定为主,戒定慧嘛,你看。再往下看。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大家理解啊,这比如说,你把自己观想成我是一个修行路上的菩萨,一步一步地往上行,到这个地步我能够具足什么功德,你就这么听。那么到了善现行的这个功德是什么意思呢?则于同中,佛法的理是不是一个理?对吧,成佛了以后是不是一个佛?法身嘛。那么在这个时候,在这同一理中显现群异之事相,就是一切的现象它可以各各不一样,都可以显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一异相,各各见同。
不但在这个事相上差异,而能在这个一一的差异事相上,各各能够见到共同本有的这个理体。所以这个时候已经真俗互融,事理无碍了,叫做善现行。善现行的这个地步呀,前面可以说是从本起末吧,无痴乱行,不是可以随缘去度化众生,各类都能够解嘛,对吧,这叫从本起末了。这个里边叫做什么呢?同中现异,是从末起末了。
就比如说你示现成一个天人,那么这个天人他很可能还有他自己有缘的这个众生,他就可以再在这个天人为本的情况下再示现这个,给分享这个佛法,给度化众生的时候,现这个异类群机。虽然这样显现各种异类的身形,但是同中现异,显现群异,众多的身中现一身,众多的身中,其实还是这一身的这个本来的本身,所以叫做各各见同。
是从事相上会,可以作这么一个理解。所以善现善现,我们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地步的时候随处显现,从本起末,一末又能起末,但是末末皆在根本。这就等于说比前面的离痴乱行更进了一步,为什么?因为这一行的时候呢,智慧,以智慧为根本。前面以禅定,这个时候以智慧为根本。那么智慧为根本了以后,我们这是讲的六度,大家听过还有一个十度的说法吧?十度。六度万行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那么又从这个智慧中又能够分辨出来四种方便,四种度吧,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愿,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智。所以《心经》里面的无智亦无得的那个智,其实是十度里面的最后一度。这个智跟前面的智,前面的智如果十度里面的话,前面的智偏向于根本智,后面的这个第十的这个智呢,偏向于后得智。那好我们再往下看。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第七,无著行。如是乃至就是说,就是这样以至于十方的虚空中都能够满足地、圆满地现,就是显现在这个微尘中,这是大中现小,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不但能够大中现小,还能够小中现大,微尘中能够现十方世界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小相融,广狭自在,事事不相留碍,叫做无著行了。你看刚才是事理无碍,这个时候事事无碍了,事事不相留碍了,名无著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你看,种种现前的就是前面所有的这些妙行呢,全部都是第一波罗蜜多了。什么叫做第一波罗蜜多呢?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到彼岸。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够任运地度众生,从此岸到彼岸没有休息,才称之为第一。因为到彼岸怎么个到彼岸呢?不但自己到彼岸,让一切众生到彼岸。
那么一切众生到彼岸的同时,自己既不住此岸彼岸,也不住中间,这才叫真正的到彼岸,叫做第一波罗蜜多。不是说真正的到彼岸就从这儿到了那儿就歇着去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估计你也不好意思歇着,都到那儿享福嘛,人家天天到处国土去度化众生,接引人去往生极乐世界,你一个人待在那儿吃现成的也不好意思。所以说这个真正的第一波罗蜜多,整个法界度众生的事业,全体的千贤万圣全部建立在第一波罗蜜多上,这叫究竟到彼岸,所以才叫做尊重行。为什么叫尊重行呢?如世间一切最值得尊重之物,第一稀有,所以叫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就是说不断地这样实践的这个圆融无碍的无边妙行,那么在这个地步的时候,到了第九善法行的时候,他会出现什么功德呢?自己可以做主了,做什么主呢?能够,善能够成立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轨则,就是在这个地步你可以设一套教法,一套方便的次第,一套模式,都能够什么呢,能够起到度化众生,都能够跟佛的轨则一模一样,不相违背的,有了这个功德了。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就等于说什么呢?助佛转法轮,能够教化众生了。为什么叫做成就诸佛十方轨则呢?就是他所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同归至善,都皆是佛法,都诱导别人能够入到佛法中,而不是违背佛法,退却了信愿行。所以到善法行的时候,这个力度就可以达到这个地步了。
尊重行是以愿为根本,前面讲的无著行是以方便,尊重行是以愿,那么善法行是以力为根本。这个时候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智慧叫轨生物解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制造一套轨则,然后让一切的众生听了以后,由这个轨则入到佛的智慧中来。你们想想到了佛教传到咱们中国以后,什么轨则最符合这里讲到的这个善法行呢?什么轨则?最明显的是什么呢?还是庙里边的丛林制度。
你看到每一个庙里边祖师们都,这个百丈立清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嘛。祖制里面的每一条,丛林二十则读过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嘛,因果以明了为无过。那像这些话呢,它不是佛说的,对不对。那么他要证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是到这个善法行的菩萨,他可以就是制定这么一套说法,又不违佛的大原则,然后也不是说佛有过的表达,他能够利用他的表达来表佛的表达,来度化众生,这就叫做轨生物解智了。这个意思能明白吧?就可以说,等于说他可以制造一套独立的体系,但是还没有离开这个众生度尽的原则。这叫做什么呢?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就是一一诸行,一一就是指的前面的九种行法嘛,皆能够自利利他的清净无漏,相契于一真无为,就是清净无为之心嘛。到这个时候呢,已经是非同于有为造作的功用了,因为这里讲到一句话叫做性本然故嘛,那就是说没有刻意这个有为造作了。在这种情况下,其性本然,就是这样的缘法,叫做真实行。真实行主要是以什么呢?以这个智度,就是以智,会缘归智,所有的缘法都归到这个真实智中。法法皆真,行行皆真,所有的法都是归真,所有的行都是归真,名真实行。这是指的十行。
十行位里边大家刚才听清楚了没有,十度配这十行。依次为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愿,力,智,一共十度,配这十行。前面的这个十住的话,这不是有入圣胎,像一二三四是入圣胎,五六七八是长养圣胎,第九住是出胎,第十是灌顶王子了,都有次第。那么这十行呢,就是以这十度来匹配的。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到十回向。回向是什么意思呀?大菩萨们,回向是什么意思?你们都修到这地步了,天天作回向。回向说白了就是发愿的意思。所以为什么信愿行,信愿行?我们现在就是,有时候真的是一天好多功德,由于不回向,很可能把这个就是说没有让它成立次方倍倍增长,反而还萎缩了。回向非常重要,你看十信十住十行之后,才是十回向。回向等于什么呢?一揽子计划呀。
极乐世界怎么来的?就是法藏比丘回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十回向呢,前面一个十住是从俗入真。那么到了十行的时候就是依真涉俗了,涉足到这个俗境中了,因为十行六度万行都要去行嘛。十回向的时候就是真俗圆融了,并驾等齐了,悲智等运了,到这个地步是以这个为根本了。那说明什么呢?就是每一位每一愿里面都是有中道了。特别中道越来越明朗了,所以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所有的度众生佛事向佛心,这个觉行圆满了,所以叫做回向,就发愿,明这个中道的妙义越来越明朗了。
什么叫做回佛事向佛心呢?就是前面的十大行的种种的做的这些六度万行的事都叫佛事。回佛心就是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众生。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如就是我们的这颗心嘛,真如心嘛。所以这里回向有三处,就是要么回向众生,要么回向佛道,要么回向真如,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是从方便上罗列了这么一个差别相。
因为你想嘛,前面的十行由于涉的俗心多了,你涉的俗心多了,就跟咱们修行一样,你带着这个弘法利生的心去弘的时候,往往就会俗了呀。那么你没有这个回向的愿力来就是等于说护驾你的这个行,你的这个行就会俗了。所以这个回向就是等于说以愿济行。光有行没有愿,行就不究竟了,成了俗行了,不是真行了。这样大家能理解了。好,那么我们下面就开始要讲到这个回向十个位次。好大家再拿起法本,一起读诵,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好,就到这里,这是回向十位。我们再来一位一位地看。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虽然这个说起来有些绕口,但是他这里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看,救度一切众生,这是指的行上;那么离众生相回向,这是指的心上。
这就是我们说的,《金刚经》里面不是始终就在强调这个嘛。那么这里讲到的说,你看还是提起阿难,是善男子,就是这个修行十行,前面十行位的善男子。那么从初行到这个八行,刚才讲的从初第一行到第八行不是世界现尘,第八不是这个现界现尘嘛,就是世界可以入尘,尘可以容纳世界嘛,那么已经满足了这个,其实已经满了这个神通的妙用了。
到第九行的时候已经能够成就诸佛的这个行事的这个轨则了。到第十行的时候已经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这不是说满足神通,成佛事已,就是指的前十行。到这种情况下怎么呢?这个如来藏性的体用已经纯洁精真了,已经就说这个十行已经具备了,就是超越了空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远离了什么呢?
你看,远诸留患,远离了界内外余留之过患,三界内外余留的过患。正当度众生的时候,他就能够灭除能度所度的这个相,不执著了。这叫做什么呀?回无为心向于无上的涅槃之路。就是虽然在度众生,他没有一个度众生的相,虽然没有个度众生的相,他还是一直在度化众生,所以就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救是什么意思呢?救护众生,救就是说让他离苦嘛,护就是让他得乐。因为前面刚才讲的这十种行涉俗心太多了,所以这里才要回向这个涅槃解脱无为大涅槃之路,所以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是离相回向。
第二个,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这个就比较简洁了,坏是什么呢?坏就是上位的前面讲的灭除度相,还记得,看到前面了吗?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坏就是指的灭除。那么可坏是什么呢?就是指的上位的度相。既坏其可坏,那么就三轮体空了,已经灭除了这个度众生的坏相,那就说三轮体空了。一切都离开了,叫做诸离嘛,如果你守着这个离呢,还依然有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部远离了,叫做不坏,所以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可坏的坏也给坏了,能离的离也给离了,这个时候才叫做什么呢?不坏回向。因为前面的这个灭除度相它是以空来坏有嘛,以空来坏这个有。那么这一位的远离诸离是什么呢?以有来坏空了。以有坏空的话,空和有都坏了,这叫做什么呢,真如了,因为都坏了以后,自然这个真如就显现,就不可坏了,所以叫做不坏回向。
比较绕口,其实就是说一切都灭尽,归无所得的意思。归到无所得的时候,无所得还能坏吗?有得才有坏,是不是,有执著才有去除嘛。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有所得了,没有这个执著了,那你还坏个什么呢?没坏可坏,是为不坏,所以叫做不坏回向。再往下看。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本觉湛然就是说,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他的这个本觉心嘛,心佛,我们本有的觉性嘛,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觉的境界已经跟诸佛的这个妙觉的法身已经等齐了,也就说明这个佛的因圆果满了,究竟证得了。到了这个地步虽然究竟证得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还在因中呀,你还在菩萨位上,所以你还得加功策进地去行佛所行。
虽然加功策进地行佛所行了,但是你这个没有法不知道了,没有理不明白了,所以叫做觉齐佛觉。觉齐佛觉了,可是你的位次还没有到佛,那这个时候就我们说的,觉行圆满了,觉到了这儿了,跟佛(齐),行没圆满,所以得加功用行,叫做什么呢?这叫做什么?等一切佛回向,所有的加功用行的这个妙因全向于佛果,回向于佛道。这个时候就真是说,走得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越走越得劲,越走越上道,这个时候就累也不嫌累了,热也不嫌热了,只管走,到这个地步了,叫做等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本觉的这个精真开发明了了,所有的这些觉呀、湛然呀、精明呀等等,都是形容的一个,我们的本有的如来藏性,妙觉明心。那么既然开发明了了,所以说因地中,既开发明了了,你还在菩萨位嘛,那么你因地心中所含的无边的境界,跟佛果地上所现的无边的刹土重叠了,到了这地步和合了,那么就能够什么呢?一定能够跟佛一样,尽诸佛所行的一切境界。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叫做至一切处回向,就是佛能到哪你能到哪。虽然你还在因地心中,但是佛果地的这个境界在你因地心中就所含了,叫做地如佛地。在这个层面所含了,那么佛能到哪你就能到哪,所以叫做至一切处回向。而且这个至一切处真的不是说跑着撵着到哪去,是什么呢?不离本地,便至十方,这样的至一切处。
我们能不能至一切处呢?能吗?当然不能了,我们至一切处就得离本地呀。这不是马上时间到了,你上厕所就得先在这儿休息十分钟。好我们时间关系,休息一刻钟后再回过来。阿弥陀佛!
好,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是第四十五讲的下半场。那么在此呢,我们已经把十回向的前四回向刚才已经贯完了,下面我们开始从第五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那么我们还是在中途作一个提醒,所有的注释《楞严经》的这些诸家注释,全部无一例外都是把这位次放在圆教的视野下。
所以我们每学一个,就说每在思惟这个法义的时候,一定要基础要打在圆教的基础上,否则一个是跟平常我们所常规的这个十地,或者说这个四十二次位有差别,那么你会觉得就是云里雾里,说这是讲到在哪儿啊?很简单地举个比喻,就是说下面的我们讲到五十种阴魔。五十种阴魔不是修行路上会出问题嘛,那么像这五十种阴魔像依照太虚大师所判,确实讲《楞严经》真得开悟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留下来就是说值得大家所依止的这个注释。太虚大师当时讲的就是说,其实五十种阴魔呀,最容易出问题是在十信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圆教的话从初住开始就破无明,就证佛性了。
如果证到佛性,就是见佛性的时候,这个时候中道之理见到了,那么就已经说无明开始破了,那么所谓的这些魔境吧,这些或者什么呢,到时候基本上就无可奈何了。所以从修行路上来讲,就是在初信到十信,主要就是说三渐次嘛,三渐次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魔境,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看我们一直讲到十回向的时候,如果说依照通常的讲法,到十回向的时候还没有登地,可是讲到十回向甚至十行的时候就动不动就与佛差不多了,或者说到了佛地了,等等这些。那就说明圆教的这个教法次第来讲,它是又微细,非常微细,而且就是明朗了。这种微细就是说,感觉就是,就跟我们说的一个器皿吧,我们有的东西看见是粗制滥造的,对吧,那么有些东西它是非常精微的,一看就是呕心沥血之作,圆教就有这种感觉。
就是尽管看上去外貌还是这个次第,还是这个名词,可是你仔细一看,它真东西确实不一样,名家手笔就不一样,它在微细上显现。所以我们在圆教的这个次第中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感觉,否则你就说一地一地很可能差别就那么一点点,跟佛甚至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在跟佛的差别那么一点点中,又分出来十位、二十位、三十位这样的次第,所以说极其严谨了。
为什么我们常说,籍教悟心,以心印教呢?就是我们印教的时候就是从这教法次第上,你一看你就知道它在哪里在哪里,能不能真俗圆融,或者你有没有去分身散影的功夫,你分身散影能到几百个国度,一百个还是一千个,初住一百个,二住一千个,都是这么样来看的。好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从看第五。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个时候,什么叫世界,就是依报,如来呢,就是正报。世界、如来代表依报、正报,到这个地步会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相互涉入了。我们现在有情就是有情,无情就是无情。你想想在那个时候,能够依报涉入正报,所以一一毛孔中,我们说毛孔中现宝王刹,能现无量的这个佛刹。如果说正报涉入依报,一一微尘内都有无量的如来在大转法轮。
这就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一多相摄,主伴交参,还没有一点点的挂碍,这就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两位,前面的两位回向虽然是觉已经齐了佛的觉了,地已经如佛之地了,但是他还有什么?有一个自他的分隔,依报和正报依然还是历然的,依是依,正是正。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齐如来的是什么呢?这个世界如来是怎么相互涉入?就是自他不隔,依正无碍了。
你想依报和正报相融无碍的时候,这才是名中道回向呀。你有依报正报,那还不是有两边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一切众生心想中。那个时候人家依报正报统为一体呀,想变现依,就变现的依报,想速成正报,就显现的正报,想给你变个什么东西,就给你变个什么东西,想知道你想什么,即刻就知想什么,就这样。
在我们来讲还想着说,想什么的是灵动的是活的,不会动的是死的,人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也打妄想,你比如说昨天跟他们聊天说这杯子吧,你说杯子是个活的还是死的呢?是个有情呢还是无情呢?如果是无情,怎么我们对个杯子,我能认得一个杯子,这是一种情呀。无情的话它是木头的,啥也不知道,没有感觉的呀,可是我们认得它是个杯子呀,这不是一种情吗?
所以我们周遍法界的这个灵觉的妙性呀,用成情了,用成情还执著在我的色身之内了,所以它对于我来讲它是死的。很可能在这个依正交融的圣人境界里面,杯子只是死的吗?如果是死的,怎么地藏王菩萨能够变成一个河呀、海呀、泉水呀、井呀,什么都能变呢?那会儿就没有活的死的这么一说了,活死也交融在一起了,相互涉入了。
所以你说能够说它是死的活的吗?我们现在天天说东说西,说左说右,说世出世法,都是错的;可是不说呢,又不知道是错的。这就是佛弟子们过的纠结生活,取不得,舍不得。所有的教法就是这样,所以佛也一会儿说我说了三藏十二部,不停地说,一会儿又说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说我说就是谤法。这里讲到的就是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再往下看。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里于同佛地就是已经同佛所证的真如实际理地了,到这个时候。那么这个地,真如实际理地这个地中,佛证的这个果觉的地中,他有无尽的功德藏,你把这个功德藏证了,所证的到达这个地步的时候,可是你还在因位,那么依着他果的这个真如藏,在你因位的时候它产生的因地的这个影响力、这个发挥力呀,它跟果地都一样了。
所以这每一个因都是什么呢?都是清净,生清净因,都不是有染著的,是清净的,最无染的了,跟佛一样,可是还在因地。依着这个清净因不断地发挥,进一步趋向,就会取得究竟涅槃的道果。所以叫做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这样的话,会随顺着一个理,就可以成就许多事。理和事虽然是两个名词概念,但是体本来一体,正等无二的,能够成就无上道果,所以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就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你看,到这个时候真根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随顺平等善根,那就等于众生跟我是平等的无二的,就没有众生相我相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已经成就的话,那么就会等观十方众生跟我本来就是同一本觉的佛性,这就等于说回自向他了嘛,不锁定自我了,一切众生,刚才讲的有情正报依报。那么回自向他的时候我的这个性既然圆满成就了,应当是所有众生的这个性都能够成就,不应该散落遗失掉一个众生,这个时候就是大悲心起来了,随顺平等观察一切众生回向。
到第八的时候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这是第八回向位了。前面不失众生、不舍众生就是即一切法,不离开一切法相。那么皆我本性就是离一切相。前一位大家看到了吗?十方众生皆我本性。那么既然是十方众生,那就等于说我不能够舍弃众生,就是即一切法;皆我本性就是离一切相。而且在他的这个修行的地步的时候是会怎么样呢?他没有这个空有的相对待的这种分别心。
他怎么搞定这个空有的呢?就是不执著空不执著有呢?他于即一切法,就是在一切法中的时候,能够同时离一切相;他在离一切相的时候,能够即一切法。所以前面超有,此处断空。因为你执著空的话,那么他就用即一切法来拽着你,破你;你执著有的时候,他就用离一切相来破你,让你不执著。所以正因为这是我们常说的双照双寂,远离空有,空有二者皆无所著,所以名为真如相回向。真如相回向完了以后,再往下看。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你看这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剥,就跟禅宗里面说最难脱的最难脱的最后贴身的衣服一样,到这里边越来越细,真的所成就了这个如如平等的境界,就叫做真得所如。如果你说你,如果是说但怕你到不了这个境界,说你真的能够到了这个境界的话,怎么样呢?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
这样就是于十方法界都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就能够成就这个,怎么说呢,身与意的自在的这个精进力,就像普贤菩萨弥满法界之行愿一样。这就是说名为无缚解脱回向,这个时候就没有缠缚,也没有解脱了。就等于是说,因为我们现在要修道不是要断烦恼、得解脱嘛,那时候没有这概念了,谁在缠着你呢?你解脱个啥呢?这不是咱们说一步的,这个是就我们这儿说谁在缠缚你,你解脱个啥,说这么一句话容易,到这个地步,得到这地步。圆教的这地步啊,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
最后一个: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终于快要登地了,这是最后一位了。这是为什么呢?你看啊,性德圆成,法界量灭。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你还有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叫无量光无量寿。有量就是你还有一个法界,有法界就是有世界,有边有际。这个法界你说无边无际,它还是量,能遍入到多少尘刹中,它还是量,一跟多完全交融无碍,它还是量。你只要有,在此之前都没有叫做圆成。所以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因为在第八回向的时候,已经得了这个无著了嘛,得这个性德的全体,就是般若嘛。
第九的时候已经无缚了,没有解缚,没有束缚,得了这个性德了,就是解脱德了。那么到这个时候呢,性德圆成了,体用俱遍了,就是随便举一色一香一尘一刹,全部是中道妙义了,一个毛孔、一个微尘都可以等真法界,无极圆净,叫做法界量灭了,没有法界的概念了。一有法界的概念,你肯定会说,这个世界跟那个世界交叉相无碍。虽然我们说无碍,它还是以碍入无碍的。这个时候一切都没有这些了,就是根本不管不顾这些了,叫做法界无量回向。到此为止称之为十回向。你看这成佛路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走了四个台阶,大台阶了,一共有五个多。
那下面要打个小断,为什么要打个小断呢?因为不管我们从学教来讲,或者我们现前讲法来讲,你看不断地这么说不断地说,都糊了。咱们修行也是这样的,到糊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呀?停滞了,就是这可怎么办呀,没抓没挠了,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要加功用行了。所以为什么你看道次第里面,就是也有加行道,也有什么加行位、通达位,等等这些都有,就是要再使点劲了。
如果你不使劲,你就在这个里边打转,出不来,很可能就是虽然也在每天在这个究竟处在这样,就跟转在那儿,到了这个死角上一样,始终地走,走不出来了,所以就需要加行。因为毕竟我们有平行有次第嘛,加行的情况下才能猛地一跃,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又能够大进大增。所以下面一段讲的就是四个加行位,这一段还蛮有意思的,我们先把这个法本读一遍,四加行位,一百三十八页的最后一段,小本。找到了吧?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好,这就开始讲到四加行位。刚才讲什么加行?就是加功用行。有时候我们要理解一下,就是有点那个乘胜追击,趁热打铁,这样一个速得进取,就是有点冲刺的意思,叫做加行。那么这里讲到你看: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就是指的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什么?第一心是什么来着?干慧,干慧地。这叫做前面尽是清净四十一心。到了这地步以后,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就是到这个地步,讲到要进一步地要修加功用行之位,列了四个位次的妙圆加行。那跟大家讲一下,这里讲到的妙圆加行就是有文章了,又要提到我们是立足于圆教的见解,就是起点非常高。
因为这两层意思:一个,咱们整个这部经里一直在讲一个什么主题呀?在讲什么主题?要得什么?要圆通嘛,一直在讲圆通呀,前面的是为圆通服务的,后面的是解释圆通的。那么虽然是加功用行,从始至终没有离开圆通的妙性,所以这里叫做妙圆加行。
另外一个,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我们一般说的《妙法莲华经》,都是说的微妙嘛,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它不可思议,就是指的圆教它既不是小教,也不是偏教,而是圆顿圆实圆满之教;所立的加行,所以叫做妙圆加行。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有可比性了。因为这个四加行位其实是我们在声闻乘,也就是天台教法下的藏教里边所用的最多。你们知道其实六即佛呀,最主要的是要表达圆教的完美,那么这个加行位恰恰是从凡夫到圣者转化中,就是刚开始设教设的在那个位次,藏教。
大家知道修藏教就是声闻乘的时候,从凡入圣不是有位次嘛,从你发心开始,到初果的圣人,预流圣人,中间还有七个位次。这七个位次叫做七方便,七方便叫做什么呢?前面三个叫做资粮位,后面四个叫做加行位。前面三个是什么呢?就是咱们凡夫从开始修行,你禅坐、禅修,修五停心观,对吧。五停心观知道什么吧?就是那个慈悲观、不净观、因缘观、界差别观,(念佛观),这叫做五停心观,就是把我们凡夫躁动的这个心让它停下来,可以粗浅地这么理解。
慢慢地就开始修什么呢?修念处,四念处。四念处开始,先开始一样一样地念,慢慢你功夫足了,就同时一念起来四个具足,叫做别相念处和总相念处。这三个位次,五停心、别相、总相,叫做三资粮位,也叫做外凡。
这个完了以后就开始进入什么呢?暖、顶、忍、世第一,这叫做什么?加行位,又叫四善根。暖就是像钻木取火一样,这个从有为法中慢慢向无为法走,从有漏的这个分别识中慢慢向无漏的智慧上走。那么走着走着,这个时候就形容这个智慧快要开始着了,就像点火一样,这个时候有一点钻木取火不是温度高了嘛,就叫暖。什么叫做顶呢?
因为我们还有可能修着修着退呀,退的有可能还退到三途,退到地狱中。那么这个顶就是说,我们修这个善根,修这个善法出世法,修到顶位的时候呢,还有可能退,但是在有可能退的情况的修行人中,到这儿是最高了,叫做顶。再往上修就是出世法,修出世法修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能够安忍得住,住在这里边,不会那个,就是轻易地不会有什么境界的时候,这叫做忍了。
忍到最后一刹那心修到世第一,到世第一的时候就是所有三界中最高处了,修行空法,无漏法。最高处再有一刹那就要什么呢?断尽三界的见惑烦恼,怎么样呀?预入圣流,到了初果,就超凡入圣了。然后从初果开始再二果、三果、四果地修阿罗汉。这是声闻乘里面的这么一个修行法。所以四加行位就是指的暖、忍、顶、世第一,又叫四善根。这个名词概念主要是教法设在声闻乘。
那为什么在圆教法中这里呢?藕益大师讲到了,就是借藏教的名,但是不同藏教之义,所以叫做妙圆加行,不是真正地像藏教里面那样从凡夫开始入圣的加行。所以虽然还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名相,但是境界可不是一样的,大家不要搞错了。你比如说世第一就是说登地之前第一位了,所有的十回向菩萨位次中最称第一的,叫做世第一。所以虽然是加行,质量可不一样。
特别是在这个《指掌疏》里边,就是《楞严经指掌疏》里面解释的时候就是说,虽然也叫加行,但是浅深天壤之别了。所以特别标了叫做妙圆加行。他比喻了个比喻,就好比说我们都要去出行,要去登泰山了,但是一个是本国的一个平民,一个是本国的一个国王,那两个人同时准备发心登泰山,但是你具办的资粮,一样都在具办资粮,准备点干粮,能准备的一样吗?不一样呀,可能你想都想不到的,人家是最低水平了。
都不一样,所以他就是说用资粮的时候,好像一个贫苦的人可能不过数金,就是有几两银子,几分金子而已,但是这个国王出去动不动就要千万了,上千万。起程的时候很可能这个人就拉着一匹马,一只毛驴,但是国王的话,那不知道要动用多少兵马。所以他的这个加行质量不一样。前面的所有的资粮叫做渐教,此处加行也是这样的,有藏通别圆的这个区别,又叫四善根。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可能大家也没怎么涉及吧,我们讲一下,因为祖师们也讲到了。就是这个加行位呢,如果在唯识宗,《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就是这个宗派里边,专门讲唯识的这个宗派里面讲到的,也把菩萨的阶位分为五个阶位,象《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里边都有讲过,分为五个位次。怎么五个位?一个是资粮位,一个是加行位,一个是通达位,一个是修习位,一个是究竟位。
那么资粮位它就是,这里就是纯指的大乘教法,因为唯识宗是大乘,资粮位他是指的什么呢?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做什么呢?资粮位。那么这个说完了以后就成了加行位,就是也是指的暖忍顶世第一这四位加行。但是他的这个加行位是怎么说呢?加行位完了叫做通达位,通达位完了叫做这个修习位到究竟位。他的这个加行是什么呢?就是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开始,完了是什么?十地,对不对?十地里面的证入初地。
那么我们从十回向证入初地的时候分三个阶段,你证入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一定有什么?入心、住心和出心,出去嘛,到二地去,对吧。那么证入初地的时候,刚一念证入进去了这叫入心,相对的在初地里面持平的水平叫住心,那么马上要向二地进趣的时候叫做出心,出去了。他把这个证入初地的入心叫做通达位,叫做通达位,那么从初心到十地完了叫做修习位,成佛了叫究竟位。
所以他的这个加行位是在证入初地之前,叫做四加行。也就是说,加行满了以后再说通达,然后再去修习,十地他都称之为修习位,修习,在修行的路上,叫修习位,成佛了叫究竟位。那说白的话,这里的圆妙教法的话,比这个还要质量要高,虽然这里它也是大乘教法了,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这个四加行呢,大家要如是来理解。
再一个,为什么这里要设这个加行位呢?这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入道的要门,你想修道的入道一定要有加行。咱们现在修不修加行呢?怎么不修呀,都得有加行。你三皈依的时候,再要加行的时候去干什么?对,受五戒。五戒再要加行的时候,在家的去求什么?菩萨戒。这是从戒律上来讲,这就叫加行。
从一个地位到另外一个地位你得再做点啥,就叫加行,所以叫做加功用行嘛。那为什么这里说,其实你看咱们前面讲到的从十信到十住,也得要加行,十住到十行也得加行,十行到十回向也得加行。为什么在这里从十回向到十地的时候开出四加行呢?就是为了显示后面的十地法非常尊贵殊胜,所以才特别在这里设的加行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经里面都讲,登地之前都叫做贤位,贤惠的贤;登地之后才能叫做圣位。所以我们一般说这个修证功夫厉害,哎呀人家那是登地的菩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以在十地之前设的这个加行位。
我们这一部经典里面,你比如说从干慧地起到此处,全部属于什么呢?圣位,其实都属于圣位,入圣了。那么圣位里边,前面的叫做什么呢?贤中之圣。贤中之圣。这个四加行叫做什么呢?圣中之贤,他没到十地,可是已经在十回向以后了,又叫圣中之贤。只有十地登地了以后叫做圣中之圣,圣中圣。所以这个特别在讲加行之前跟大家讲一下。那么在《正脉疏》里面也讲到说,像这个位次里边,这个十信位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信心。
十信位修信心呢,他是实际上是什么呢?但只能够圆满他的信心。那么三(贤)就是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修的什么呢?解心,信解行证,修的是解心。但能够尽其解心,就是圆满他的解的这一步,真正意义上的,论究竟来讲。那么都不是真修。现在信解已经圆满了,要入到真修了,所以在这里加了加行位。十地才称之为真修,大家想想圆教的教法多么苛刻呀!总之这么议论一番,作为我们这个理解的增上,也叫理解的加行吧,我们了解一下。后面我们就来迈入经文来看,这个特别有意思,大家要善于理解啊,来看。这是次成四种圆妙加行,就是刚才我们大概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来看。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这要盯死这些话啊。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即以佛觉用为己心。佛觉是什么呢?因为加行位后面的是什么?初地,对不对?那么初地望佛来讲他还在初地,望后来讲他已经是最高果位了,从十回向的最后一回向他是不是最高果位?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在这个十回向,十回向还等于说,虽然也破了十品无明,可是十地的十品无明他动都没动,对不对,马上在十地的时候才能破。所以在这个十回向的无明之心中,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以这个初地欢喜地的这个佛的觉性,初地欢喜地虽然还不是佛,但是一定有佛的味道,或者佛的境界了,他有多少境界算多少境界,在十回向中他算究竟圆满了,所以在十回向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以初地所证的这个觉作为他加功用行,拿过来作为他加功用行的这个因地的境界,以初地之觉为因地之心。
所以这样来讲的话,初地的这个觉悟都在我十回向的这个无明心中具足了,因为我往那儿走,我先把那儿的风景拿过来,我要研究地往那儿走,不断地在这研究中,就等于说入了你的研究中了,入了你的修行中了,对不对?这个时候就好比火已经在木中了。木中有没有火?虽然点没有点着,可是木是可以点火的呀,所以叫木中有火。就像无明,在我们十回向中还具有无明,可是初地的这个智火已经在十回向中开始起作用,就是开始深入进来了。那么这个时候,深入进来了并没有点着,在这种情况下等于说什么呢?用这个十回向的觉悟,因为十回向的觉是用的初地的觉,对不对,把初地的觉也揽过来了,用十回向的这个觉钻障这个初地的无明,就障我证到初地的这个十回向所具足的无明。
不断地钻不断地钻,虽然还没有破,但是企图把它给去掉。不断地钻钻钻的时候,怎么样呢?这个智慧之火虽然没有出,将要出,无明的这个木虽然没有燃,马上要燃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暖位了。听明白了没有?这是暖位,再往下讲。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到顶地的时候是什么呢?再不断地加行,再不断地加行呢,以自己的因心,前面是把初地的觉悟拿过来用了,这个时候是我修的这点功夫差不多向佛那儿去会了,所以就叫做以加行的因心成初地佛觉的这个所履之地,就是初地的境界。我把自己的因地之心不断地向初地那儿会,向那儿靠,向那儿修,对不对,在这个时候呢,初地所证的涅槃就像虚空一样,像虚空一样。那么十回向位有没有生死?我问一下,十回向有没有生死?有没有?有,对,有。有什么生死?变易生死,十回向位所具足的变易生死就像一个生死的山一样,你要从这个山上登登登,登得一直趋向于初地的那个虚空涅槃,对吧?
可是问题是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什么?下有微碍。就是虽然你登着山往虚空走,可是你的脚还在山脚上,就是山尖上,对不对?这个脚还在山尖上,有那么一点挂靠,挨着那个山尖才能往虚空上走,没彻底放开,这个时候就叫做下有微碍。下有微碍是什么意思?若依非依。就是说身体已经入到这个初地的涅槃虚空中了,但是这个脚板还依恋在十回向的变易生死山上,所以叫做若依。
有一点微碍,就是脚板还在这个山上,所以叫做若依;但是身体已经入了虚空了,叫做非依,我没有靠你,要入到初地的涅槃觉悟上了。在这个时候,十回向位的这个变易生死将要了却了,还没有了却,差那么一点点。那么初地所显的这个虚空涅槃马上要证到了,还没有证到,就剩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就叫做什么呢?顶位了。就像我们要上到高山入虚空,但是脚跟还在山上,但是在山上的所有山的面积中在最顶位了,就叫做顶位。明白了啊。好再往下看。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再不断地修,修修修修的时候,暖位是以什么呢?以佛的觉为我的心来修。顶位是什么呢?以我的心去攀揽佛的境在修。那么这个时候呢,前面因为心和佛,我在,我心向佛,佛以我心,这是什么呢?还是两种相,对吧,前面第一种相就是佛即心,第二种是心即佛。
那么佛和心还是有两种相状,那么这个时候才能悟到即心即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为什么呢?以佛的觉完全吻合了我的心,以我的心完全同步了佛的觉。在这种地步下,虽然心佛还是心是心佛是佛,但是因和果位已经打破了,不是有因有果了。因是我的心,对吧,果是佛的觉,因心果觉常在融为一处了,就在我的加功用行中不断地这样修行修行,显现的是佛的业用,所以说在诸佛所行之处能够观照到我的心。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得到中道的妙义了,马上要将证到,可是又未证到。马上要证到又没有证到的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心中明了,这个劲儿特别难受。你说想说嘛又说不出来,说糊涂嘛,自己心中又非常清楚,就在这个劲上呢,就像一个事忍在心里面,既不想装在心里,又不能说出来,那只好这么强忍着,这个时候就叫做忍地了。
快要爆破了,快要突破了,但是还在没突破将要突破,又说不得又止不住,就这么一种状态。你们有没有这种情景?至少相似的有吧?相似的就是比如说头一天皈依的时候说,哎呀师父,法喜充满呀。怎么?今天我加持力特别大。说怎么样呢?说反正就是不可思议。这都是这种境界,他每一个低处到高处都会有这种境界,它是一个模式,所以这叫做忍位。好再往下看。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既然说在暖的时候,暖地的时候以佛的觉为我的心,这就是上有我的心的这个概念。数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有个数,你心里有个数,就是你能够够得着,有个量就是有多少,那么如果说数量,就是我们说有概念有执著。所以在暖地中还是有执著,为什么?有自己心的数量,以佛觉为己心嘛。
在顶地中还是有数量,以己心成佛所履,也有在佛所履的数量,就是也有佛证的数量。那么这两者都为迷于中道的数量,暖地和顶地。在忍地中呢,心佛已经同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了,对不对?可是问题是还有一个佛和心的这一个概念数量。把这个也消灭掉的时候,到了世第一地的时候,所有的心也罢佛也罢,心即佛、佛即心也罢,即心即佛也罢,都没有了,完全消却了一个迷于中道的烦恼而觉悟中道的状态,连迷和觉这两者也没有这个概念了,所以叫做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到这个时候所有一切的数量都已经泯灭了,心佛双泯了,中道的概念也绝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没有证到初地,可是马上就要入初地了,就叫做世第一,世间第一,在所有十地以前,初地以前所有的位次里面,这个位次名为第一。这就叫做四加行。
大家发现了吗?暖地就是我们常说的佛即心,顶地就心即佛,那么忍地是即心即佛,世第一地是什么?是什么?对,非心非佛,一切的概念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阿弥陀佛,终于要登地了,十地十位了。这十地里面就开始要契真如了,要露出来涅槃的味道了,就要依着中道来趋向于佛果了,再经十个位次就位登妙觉了。所以开始下面我们开始要讲地了,我们先读一下,大家先把法本拿起来,十地十位,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终于成佛了,至少读到成佛了。这就是我们从皈依的那一刹那开始,最终的目标就到这儿,那么这儿现在就是剩下最后的冲刺就是十地了。为什么叫地呢?第一个,因为从位置来讲。你看从初地到十地,每一个位置都不同,各各位置不同。就好像地本来是一样的,因为一直在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中,对不对,无修而修,无证而证。
但是这个位次还不能乱,就像地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山各有高低,所以从位置上来讲叫做地。第二个为什么叫登地呢?就因为它是从坚实,坚固的坚,真实的实,从坚实的意义上来讲,这十地都是以真如法性为体,不动不坏。好比说地上能载这个山呀,这个五岳三山,河流湖海等等这些,永远不动不坏一样的,所以叫做地。
第三个意思是什么?生长的意思。由于有这个十地,万物皆从地长,这十地能生一切善法,所以叫地。那之所以说四加行前面不是也叫做加行地嘛,也叫做什么?我看叫做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也叫做地,跟这个为什么不同呢?这个告诉大家,这个是有区别,为什么呢?就是从四加行往地上而言,往上望,这叫做什么呢?
行位越来越深,就是修行的位次越来越深了,所以叫做四加行地。那么这十地是由上往下果位越来越胜,所以才叫地,所证的果位。一个是所行的这个加行越来越位次深,这里是所证的果位越来越殊胜。所以虽然称为地和地,不一样的。好我们从第一个,还是欢喜地开始讲起。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这里有一个特别容易搞错,叫做觉通如来,也就是说能觉的菩提智慧与佛完全等同,叫做觉通如来。不是有一个佛叫做觉通如来,这个有人就跟我说,问过就是说觉通如来为什么在这里出现。这里是什么呢?从这个十回向的后心,一直修到这个四种妙缘的加行,这个时候就会把这个障初地,因为一地不是破一品无明嘛,那么我们在初地的时候说明就还有十品无明,对不对,登一品破一品嘛。
由这个十回向到四种加行以后,障初地的无明突然间顿破,顿破了以后登到初地的时候,就于这个大菩提性善得通达了,这个觉悟的智慧就跟如来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呢,不管他所觉的涅槃,所断的智慧,就是这个证德、断德吧,全部与佛等同了,所以叫做尽佛境界。就是跟佛一样了,就是如同三世诸佛所应得的,我也得到了,三世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我也证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又庆幸自己,又庆幸诸佛菩萨,又庆幸一切众生,非常欢喜,就叫做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什么叫做异性,什么叫做同性呢?就是说在登第之前,虽然断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无明了,但是他还是贤中之圣,还是贤圣,不是圣贤,所以叫做异生性。登到欢喜地以后是整个与佛的体同了,叫做同生性了。异生性,同生性。大家仔细理解一下这个异生性、同生性。
异生性,同生性,异生性就是九法界都是异,菩萨、声闻、缘觉、辟支佛、这个六道等等,这不是异生嘛,有类别的嘛;只有入到佛了叫做同生性。这是一个概念大家了解。那么到这里以后呢,已经与佛同了,当然叫做同生性了。特别要说明一点的是,这个同是对谁说的?对异而说的同。那么异是烦恼,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一个定性的同,也是染污。
所以同也罢异也罢全部泯绝了,泯绝了异同,叫做离垢地,一切垢都离开了。所以大家了解这个异生性和同生性还是不一样的。那可能有的稍微有一点点见解的人会反问,说这不是从开始就开了圆解了,都见了佛性了嘛,怎么还在这里还说又入到同生性了?这不一样的,在圆解上还是有差别。你比如说一样的,《法华经》里面叫做开示悟入佛知见。
那么开示悟入佛知见之后,他虽然都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是同的,开示悟入还是有异的,开就跟示不一样,示就跟悟不一样,悟就跟入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什么呢,以悟佛知见叫做异,入到什么呢,入佛知见叫做同,所以才叫做异性入同。虽然从异到同,可是全部还在佛知见的层面,不是咱们真的说,从六道轮回中入到这个三界外,从这个四圣,这个声闻、缘觉、菩萨入到佛性中。
一开始就已经在佛知见中了,但是还有开示悟入的相对差别。这么理解一下啊。你看讲到这里,为什么说以教印心呢?你印心印的你到哪里了,就这么严谨的次第。你到哪了就是到哪了,没到就是没到,这个乱不了。再往下看。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这就是到了离垢了以后不是就清净了嘛,清净到一定的最极清净的时候,自然这个光明就显现了,就是我们的佛性本有的光明,所以叫做发光地。这个好理解。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就是你的这个光明炽盛,觉智圆满了以后就像大火炬一样,智慧之火嘛,能烧所有的无明烦恼之薪,所以叫做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一切的同异就是所有前面的同生性也罢,异生性也罢,一切泯灭的同生性异生性也罢,都不能到这个地方,格外又进了一层,叫做难胜地,极难胜地。为什么呢?因为地上的智慧我们叫做同嘛,登地了以后的智慧不是叫做同性嘛,那么登地之前的智慧叫做异性。
那么这里讲到的初地的时候,智慧已经跟如来一样了,觉通如来了,已灭掉了登地之前的异性。二地的时候又将同性也灭了。到此一切的同异所不能至,就是超越前位所有的功德了,叫做难胜地。跟前面的离垢地的差别是什么呢?前面的离垢地只能够泯灭同生性和异生性,到这里不但能够泯灭,还同时可以会通了,会通同生性和异生性了。这是一个差别。所以在这个时候,世出世间所有的智慧都不能及了,叫做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到现前地的时候,一切的凡情圣解全部消灭了。有为的功用到这个地步用到极致了,有为功用。那就剩下什么呢?对,无为功用。就是到这儿你就不用踩油门了,自然而然油门的惯性还在呢,你就不用踩了,不用使一点力气了。在这个时候不管是现象也罢,本体也罢,若逝若离,当体都是无为的真如,所以叫做性本清净,完全显露出来了,叫做现前地,显现,现前了嘛。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既然现前了,法法都是真如了,那么就已经穷尽了真如的边际了。现前地了等于说这个真如方才显露了,但是显露了就等于说我们刚刚,哎呀刚刚买了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到手了,但是你还没有用它,还没有熟呢。就跟买了一辆车一样,属于你了,保险也买了,车牌号也上了,已经具足了,这叫做现前了,这车属于你了,但是你还没有磨合,还有时候还不会开,你得不断地去开。这个时候就叫远行地了,等于说穷尽真如的真际理地了。到了远行地了以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既然真如边际了,完全远行到究竟的时候,那么大家想想,什么叫做真如呢?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嘛。彻见一切法界的万法了,都在我们全体一念心中了。再大的法界,一个微尘,一个毛端,都是真如,只有一心。全统摄在这一心中的时候,大家想想,还能不能有出这一心,入这一心呢?有没有?没有了,全在这一心中,如如不动,安住在其中了,这就叫做不动地了,没进没出了,不动了。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既然不动,如如不动了,他不是个死的呀,我们说了,不但要上乘佛道,还要下化众生,还有随缘的大用,去度化众生。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法界,周遍法界,互相涉入,可以周遍,可以包容。这个时候就是要运用我们的智慧了,根本智和方便智,权智和实智,就叫做善慧。因为只有实智,只有根本智、没有后得智的时候,智慧不圆满;唯有后得智、不具根本智呢,你的后得智是假的。所以这个时候为什么叫做善慧地呢?就是根本智、后得智全盘起用,非常微妙的这个度众生事业启征了,叫做善慧地。那么到这个时候,大家来看。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以往,修习毕功,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就是说到这个地步,这些菩萨从初地到这个地步,虽然都是无功用行,从初地开始到这个地步,圆教来讲都属于无功用行了,可是还是要称性来所起有一个具体的修行之功用,就是你还得干,称性所起的还得干。
到这个地步以后,再没有无功用修习了,也就是真正的是功成名就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功德圆满就是大智大悲的功德全部圆满了。从今以后,你看为什么这里,亦目此地名为修习位呢?到了这个善慧地,开始就是不再修了。不再修干什么呀?因为还有一地呢,不再修干什么?你要干什么呀?不论修,只论证了。就只管成佛了,就成佛了,我就啥也不干,就想着成佛了,而且不要刻意地再修了,就成佛了。
就跟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那年非典,非典零三年嘛,还记得吗?非典我们刚好那年去受戒,去莆田广化寺去受戒,刚好零三年是我普陀山佛学院预科毕业的那一年,那么最后一个月送我们出去受戒。受戒回来了,不能放假,因为非典呀。然后也不上课了,不学习了,天天不让出去,就在这个佛学院禅林,那会儿叫佛学院禅林里边,普陀山佛学院。
也不让你出去,也不让你上课了,你们天天就一日三餐过堂,晒晒太阳,自己这个念念经,经行经行,等着毕业,就等着发毕业证,开毕业典礼了。那么毕业典礼了,爱上哪上哪吧。那个时候的感觉我觉得,讲到这儿了,跟这差不多,不论修只论证了。
所以到这个九地才叫做修习地了,到这里叫做修习位了。最后什么呢?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到了这个地的时候,叫做法云地的时候十地了,登到十地了,完全没有自利的感觉了。没有自了还利什么呀,纯是利他,完全就是利他事业,这个时候才叫做慈悲的妙云覆于众生本有的涅槃性海,任运拔苦予乐,叫做法云地。
就这么讲讲吧,我们就这么一听,羡慕,滴一下鼻血,真正尝也尝不到。当然也要横竖而论。如就竖来论的话,一地比一地深入,一地比一地增进,这是有次第嘛。如果作横论的话,一地是一切地,一切地是一地。就好比十个大山,那么虽然这个山就珠穆朗玛峰最高,旁边还有九个雪山,一个比一个高,但是这十个大山同在一个地球上,同一大地。所以横论的话,每一地,地地都是十地;竖说的话,它有高低。这就是十地圆满了。十地圆满了,后面就要该开始什么呢?入等觉了呀。可有意思了。
大家来看,什么叫做等觉呢?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这是什么意思呢?等觉是什么意思?你们常听到等觉,妙觉,说既然等了觉了,为什么还不妙呢?对呀,已经跟佛一样了,为什么又不是佛,还是菩萨呢?既然菩萨嘛,又说跟佛一样。等觉叫做什么?又叫无间道。大家常看电影,不是有一个电影叫《无间道》嘛。
真正从修证上来讲,这个成佛了就叫解脱道,解脱道前就叫无间道。无间道是什么意思?已经把烦恼断得没有间隔了,就是智慧彻底打通了,没有间隔,一点无名烦恼都没有了,这个无漏的智慧叫做无间道。那么无间道最后彻底断惑证真了以后,就进入解脱道了。无间道是前一念的因,解脱道是后一念的果,所以无间道是因,解脱道是果,叫无间道,就叫等觉。等觉为什么叫等觉?有点擦肩而过的意思。他跟佛的,就是跟佛的不一样在哪里?跟大家说啊,等觉就是说,佛是什么呢,已经证到彻底的涅槃了,对吧。那么彻底涅槃的话,他干什么呀?他干什么?还生三界,道观双流,他还会入到九法界来度化众生,是不是?
所以说,如来证到这个涅槃法性了以后,又从法性逆法性流,逆涅槃流而出,同流到九界来度众生,这是佛,从涅槃性入到九界来度众生。那么这个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是什么呢?逆九界流,逆生死流,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逆生死流,顺着法性流,至到涅槃的无上菩提。佛是从无上菩提要出来度众生了;他呢,是度众生度得积攒够了,要入到涅槃了。
两个,一个是从用归体,菩萨从用归体入法性了,佛是从体起用,度众生了。佛往出走,菩萨往进入,一进一出在门槛之间,两个人都是一个脚迈出来了,一个脚还留在原处,一个脚迈进去了,一个脚还在外边。就在这个时候,相擦肩而过的时候,就在两个人都在门槛上的时候,叫做等觉。你看这佛菩萨祖师爷们把这位次划得多微妙,多合理呀,一点都不容你以凡滥圣,你就进去了进一半都不行,一只脚在外边,一只脚在里边,还要给你划这么一个,这个有个先后,人说排名还有个先后呢,说这就叫等觉。
到这个时候就是真的是说,一个人出门,一个人进门,虽然说一内一外,但是出入虽异,体相等同了,因为都在门槛上,境界是一样的,但是就是我是往出走了,资格老了,你才往进入,后辈,所以叫做等觉。那为什么在这个境界,跟佛的境界一样了还叫等觉呢?就是说,我们常说到什么呢?就是说,从佛看他还是菩萨,从后面的看,就是不如他的看,往上看,已经位入佛了,跟佛是一样的,但是从佛看他还是菩萨,所以叫做等觉,这个我们再了解一下。最后来看。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到这里阿难,你看说到什么呢?就是到这儿,已经证到等觉位以后会怎么呢?已经从干慧心是指的从这个第一位嘛,十信前的第一位不是干慧位嘛,说从干慧位一直到等觉,这个时候才能够什么呢,获得金刚,佛的这个金刚观的智慧,观智,彻底把佛的这个金刚心。你看: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到了金刚心中,又得什么呢?好像说而今迈步从头越,到了干慧地,到了等觉了。到了等觉以后到成佛,怎么成呢?还有一个过程。
所以说解释这句话呀,真是不一样,当然我们罪过地讲,把祖师们在这儿比喻,只有蕅益大师解释得最为通透明朗,这名字位中真佛眼,确实是开了佛知见的人才能把这解释的。你看这个话很蹩: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为什么重重呢?从干慧地已经修到等觉了,为什么又来了一个金刚心中干慧地呢?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证到等觉以后,还需要用等觉的这个金刚智慧怎么样呀?重新履历所上来一切证过来的诸位次。什么意思?就是到了这一地步,就是我们只管埋头走,从干慧地开始走,对不对。从干慧地开始走,你只能说,就像我们扫雪一样,上山,那就只能说我走的这儿的雪扫开了,我往上走,确实走的一直往上走,对不对。
可是问题你要知道,漫山遍野都是雪,有的你照顾不到。打个比方,相似的比喻啊:到了这个地步他不是说从头再到了下面再往上走,重走一遍,而是在最高山顶不畏浮云遮望眼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临绝顶一揽众山小了,就是哪哪有雪,用我金刚的这个观智把所有没扫的雪彻底给扫干净。大家理解啊,这时候才就是说所有的见思尘沙无明,一切的习气种子荡尽无余,才叫做成佛了。你看这个位次准不准。所以这里说,从干慧地修到这个等觉,那么到了等觉以后又得到一个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还得由这个初干慧地再扫一遍,重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十地以后,才能够方尽妙觉而成无上道。阿弥陀佛,终于成佛了。
你看这个,所以这里讲到的叫做什么?如是重重,单复十二,就是什么呢?从刚开始的当真的干慧地开始,一直修到妙觉,这是一共十二个位次嘛,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十地,等觉,妙觉,一共十二个位次。从开始修一直到这儿终于证全了,叫做单十二。证到等觉了再重新把它捋一遍,叫做复十二。
所以捋的时候就等于说,从金刚心中干慧,金刚心中十信,金刚心中十住,金刚心中十地,金刚心中之金刚后心。金刚心捋完了,彻底完了,所有习气荡尽了,马上要成佛了,叫金刚后心。再下一念,觉行圆满,独步三界了,人中人,圣中圣。你看我们讲到这儿,这都讲了八卷了才讲到终于成佛了,至少我们口说成佛了。这个时候呢,无明,正智,无明永尽,正智无余了,终于彻证本来的心性,称之为妙觉,妙觉现前了。所以下面就讲到,我们这里读了吗?是种种地。
那好吧,今天时间关系,就我们也建立一个好的缘起,以成佛为最后的这个法务圆满今天,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也讲的,我觉得大家今天听得还算清晰吧,能够不犯糊涂,虽然偶尔有几声呼噜声,但是还是可以的。因为我有时候讲的时候也会有感觉,其实能够这样流畅地贯下来真是不容易了,因为确实经文太艰涩了,我们凡夫的心很难会得上去。好,那我们来一起回向,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