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页。我们讲到发菩提心。

佛法的修学跟外道最大的差别,就是佛法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我们是先重思想的教育,然后才有行为上的付诸行动。没有一个人是不需要佛法教育就可以修行的,没有!因为我们的思想无量劫来全部是颠倒妄想。

其实你看佛法的道理,经典看多了你就会发觉,我们现在的思想没有一个可以用的。佛法是全面地改造思想,等于是一个大革命,大清扫。你看《楞严经》也好,看《法华经》也好,从头看到尾,你会发觉我们生命当中所留下的思想,没有一个是可以用的,没有!全部否定。我们过去生是白活了。所以不改变思想,你只是跟三宝结缘,根本没有上路,关键在这儿!

为什么佛陀说了那么多修行法门,到《法华经》佛陀只讲一件事情?佛陀出世重点在于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因为你先有佛的思想,才可能成就佛的功德,关键在这儿。否则你所修的善业,都没有资格叫波罗蜜,因为它没办法超越三界。

所以佛弟子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是,他们做慈善事业,我们也做慈善事业,但是结果不一样。我们的思想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有佛陀清净的传承。这一点外道吃大亏了。他们没看经典,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得到佛陀清净的传承,先调整思想。所以修行是先内,“内圣外王”,先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再付出行动,历事炼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发心篇、正见篇中的理观讲这么久,这个就是心理建设。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帮大家打基础。

在佛法当中,出离心这一块最重要。走出心中的颠倒妄想,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人可以帮你。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准备好了,但是你要做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有本事在临终时走出妄想,你才能得到。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弥陀佛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自己要跳到三界去,阿弥陀佛拉不住你,说实在,他拉不住你的。你要起颠倒,谁拿你也没办法。

净土宗没有叫你断烦恼,已经算很不错了。它只叫你走出妄想,你要是走圣道门,那就不是走出妄想而已。不随妄转只是第一步,你要把烦恼给断了,就必须要禅定。所以阿弥陀佛慈悲,他的标准就是临终的正念。这个正念,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不随妄转很困难吗?你觉得很困难吗?不要认为很困难,认为很困难到最后果然很困难。你要告诉自己:我做得到!修行要有信心,因为你本来是清净,本来就没有妄想,是你自己惹来的,你就可以远离它。所以我们可以不断烦恼,不断妄想,但是要远离。你跟妄想搞在一起,那阿弥陀佛救不了你。

你要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关键就是:你要知道妄想的可怕。它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生生世世跟它在一起,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生死轮回,其它什么都没得到。我们一生一生地受生,每一生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为什么?因为有妄想,就是这个原因而已。生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妄想带我们触动生死业力,生生世世流转。虽然轮回是由业力,但是你要不起妄想,就不会触动这个业力,关键在这里。

我们生生世世临终时对娑婆世界产生爱取,不断地去碰这个地雷。说实在的,我们改变不了业力,但是我们可以不要去碰这个地雷。你必须要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真正可怕的是在心中,外面的都不可怕。所以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慢慢知道,跟着妄想走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生生世世轮回下去,永远承受三界火宅的痛苦。

走出妄想以后,接着要干什么呢?我们要立定一个志向。佛法的修学它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你一开始就要规划好。就是走出妄想以后,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要先规划的。如果你只是走出妄想,到最后变成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没有发愿,他走出妄想,啥事也不想干就入偏空涅槃。虽然没有生死,但是也没有万德庄严,坏的没有,好的也没有。

在大乘佛法,当我们开始走出妄想以后,同时就要规划未来。为什么呢?因为要成就佛道,下化众生,要把佛道跟众生放进来。当然这个地方还分两部分:如果是悲增上菩萨,他偏重在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块;如果是智增上菩萨,偏重在佛道无上誓愿成。净土宗是属于智增上,因为我们是先选择成就佛道的功德,成就以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没有对错。悲增上和智增上哪种比较好,不用辩论,这个没有对错,是个人的选择。从净土宗的角度,是先成就圣道然后再度化众生,是把成就佛道放第一位,把度化众生放第二位。但是你一定要把众生放进去。

诸位!你可以没有任何的行动,但是不能没有这个思想。没有这个思想,你可能连往生都没有办法,因为你跟佛陀本愿不相应。佛陀是为了净土宗大乘善根界,天亲菩萨说的,它是大乘善根的法门,不摄受二乘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佛道放第一位,把众生放在第二位,一定要放进去!

戊二、别相分十

这是一个总相,别相有十个。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

三念师长恩故;四念施主恩故;

五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灵故;八忏悔业障故;

九求生净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故。

这个地方,我们看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把净土宗发菩提心汇归成十种方法:

第一个,念佛重恩故。因为佛陀的出世说法,所以我才能够得到智慧。为了感佛陀的恩,我应该要向佛学习,这是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念父母恩故。父母对我有生育养育之恩,我要赶紧成佛,才可以帮助他们。

第三个,念师长恩故。由于师长的教导摄受,我才明白道理。为了感念师长的恩而发菩提心。

第四个,念施主恩故。这个偏重在出家众,因为施主的供养护持,所以我应该赶紧成佛,来报答所有的施主。

第五个,念众生恩故。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过去的母亲,我现在能力不够,要赶快成佛,成就无量的方便力,才有办法度化他们。

前面的五个,都是依众生而发心,这个就是属于依人发心。

那么下面就依法。

我们看第六个,念生死苦,而怖苦心的发心。净土宗很喜欢用生死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有两个观察:

第一个对轮回的观察,它是痛苦的,就像火宅一样。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起火燃烧的房子待着,每一个人都想要赶紧离开火宅,去树下乘凉。所以轮回对我们只有伤害,什么都没有得到。我们在六道当中生生世世轮回,每一次的受生都受尽了老病死的折磨,没有例外。这是第一个充满痛苦。

第二个毫无意义。我们在痛苦当中,得不到任何的增上,关键在这里。我们是越轮回越愚痴,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这个梦越做越难醒过来。你轮回越久,就像睡觉,越睡越喜欢睡。所以从生死的痛苦这个法,怖畏而发菩提心。净土宗的祖师很喜欢用生死来激励我们求生净土,这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七个,尊重己灵故。这个就比较难,理观要强一点。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佛陀也是从凡夫一路修过来的。既然佛陀做到了,我们也可以做到,否则就糟蹋了我们一念心性的功德,这个是尊重己灵。

第八个,忏悔业障故而发菩提心。藏传佛教很喜欢用这一块。它有传承,尤其一开始,密勒日巴尊者成就以后,他的弟子问他说,您怎么这么用功?您老人家今生从凡夫直接成大成就,动力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密勒日巴尊者,诸位知道他年轻时造很多罪业,他学的邪咒杀了很多人。他说,我以前没有学佛之前,造了很多杀业,我心里有准备,如果今生不成就,来生直接到地狱去了。所以他这种“已做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是他修行成就的动力。

我发觉善导大师也是大智慧,他善于运用我们的业障。你看善导大师,他的皈依也是这个思考:相信我是业障生死凡夫,求出无门;相信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功德,他一定能救拔我们。其实善导大师讲这句话没有错,没有夸张,我们的确业障很重。我们没有神通,看不到我们的过去,也就不知道怕。所以众生只在乎现在,不管来生怎么样的暴风雨,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来生,就很难精进,只执着眼前。人生最大的盲点——把今生看得太重要。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死亡到来时什么都没有,来生又把今生看得太重要。所以如果能够想想自己的业障,对成佛求生净土会有激励作用。

第九个,求生净土故。净土宗就是为了要求生净土,必须要发菩提心。所以我就启发自己,把众生跟佛道放到内心里思考。

第十个,令正法得久住故。护法心。这种一般偏重出家众。

当然“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发出来的菩提心,结果是一样的,我们临终时这句佛号能提起来。临终的正念严格来说,要有三种力量现前: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调伏爱取,思惟苦谛,调伏力;第三个就是引导力。

净土宗的引导力有两个:第一个引导到净土;第二个引导到佛道,这两个都要!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净土宗的发愿是把净土当过渡,我们为了成佛,先到净土去,因为在净土不会退转,娑婆世界容易退转。这就是临终时三力都要具足。

诸位要知道调伏力跟引导力是有关系的。你没有理想、目标,很难离开你的妄想。前面没有东西来引导,你很难放弃现在的东西。但你调伏了爱取以后,也会对你的菩提心有帮助。所以真正开始操作的时候,调伏爱取跟导归极乐这两个是有关系的。为了要求生净土,就必须放弃你的爱取;放弃你的爱取,就帮助你求生净土。互含互摄,这是一个良善的循环。

丙四、结示发心功德以劝修分三:丁一、发菩提心功德;丁二、发菩提心十种譬喻;丁三、劝修

丁一、发菩提心功德

我们设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目标,所有的修行,就有一个明确的引导。发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呢?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华严经》——

我们作一个说明。《华严经》说了发菩提心,先赞叹菩提心,它有什么好处呢?成就无量的功德。什么叫无量功德呢?简单地讲就是成就一切诸佛的功德。为什么我们今天在修行、调伏烦恼时,为了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为了要成就佛道而调伏烦恼?把这两个目标放进去,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菩提心能够出生一切诸佛的妙行。整个菩萨道,都是因为你发菩提心以后,才带动你的菩萨道,是从这个地方开始。

所以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就是说三世如来过去生,一开始也是跟我们一样,也是颠颠倒倒的,但他们为什么成佛呢?就是他们愿意跨出第一步,在调伏烦恼时,把众生放进去,把佛道放进去,来引导他。

那么阿罗汉这一点就做得比较差。阿罗汉是为了调伏烦恼而调伏烦恼,没有众生跟佛道的引导,结果成就偏空涅槃。佛陀不然。佛陀调伏烦恼时,同时用众生跟佛道来引导自己,所以他成就万德庄严。我们要发菩提心时,已经在酝酿无量功德的因种。虽然功德没有出现,但这个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能够摄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里面。

所以我们看总结:“发心功德不可量。”发了菩提心,虽然我们什么事也没做,但是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怎么不可思议呢?就是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用他的智慧“共说”——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也赞叹不尽菩提心的功德。那么光是发心就这么多功德,何况依止菩提心创造出来的佛号所带动的布施、持戒种种的妙行,那更不可思议了!

也就是说,佛法就是注重你的因地。净土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能够慎始;第二个善终。净土宗是很重视临终的。临终就像期末考一样,你没考过就没了。但是临终怎么来的呢?这跟你刚开始有关系,你的种子要播得正确。

经典上说,因地心,果地觉。你果地临终时,是叫作采收水果。你看我们每一个人,你念一句佛号,我念一句佛号,这叫作栽培因地。但是临终时,水果长出来不一样,就是你的发心不一样,看你怎么引导这句佛号。

所以最圆满的方式,就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就是说佛陀内心是怎么想的,我们没办法学习佛陀所有的行为,但是我们先学他的思考模式,这个很重要!就像祖师说的: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古人说话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你是他的“儿子”。你看这个胎儿在母亲胎里是怎么呼吸?诸位知道吗?他跟母亲一起呼吸的。就是说,你今天发菩提心,就是受生在佛家,你等于就是佛陀的儿子。这个很重要!这个种性,印光大师说发菩提心叫作什么呢?叫作“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是王种。你不发菩提心,修得再好,你还是个大臣,难不成你敢篡位不成?是吧?

所以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是来自于顺从本愿,不是靠佛号感应道交的,佛号是工具而已,是靠你临终的心,你是用这念心去推动佛号,佛号只是个桥梁。是心心相应,感应道交,叫顺从本愿。虽然我做不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但是我的心是随顺。讲一个现在很容易了解的话,我走上了菩提道道路上,走上了成佛之道,虽然走得很慢,三不五时还要去休息站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否定,我已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每天在进步,关键是这个目标是成佛。学佛最怕就是你还没上路,还在市区打转,就糟糕了!你还没有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心地法门,你还活在妄想当中,这就很糟糕了!真的。你跟佛法是结缘,你今生很难有成就。

所以当我们知道调伏烦恼的时候,同时一定要有个目标出来。这样子你所修的一切,就是成佛的资粮。这个就是为什么赞叹十方诸佛都是因为菩提心而出生的,没有例外。这一条路是佛陀过去走过的路,是一条高速公路,是成佛的道路,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这样走。

我们净土教观学苑网络班,有七百五十个学员,成立了一个讨论群。最近我的工作团队跟我反映,很多净土宗的人,都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净土宗要发菩提心?你问这个问题等于是在问:净土宗到底想不想成佛?就问这个问题。你认为净土宗想成佛吗?想成佛你一定要发菩提心,难道你还有其它路可以走吗?还有其它的快捷可以走吗?

经典上说,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就是说只有一条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过去的佛这样子走,现在的也这样走,未来还是这样走。你不发菩提心,那就没办法成佛了。那你到净土去干什么呢?

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你不发菩提心就只剩下两种可能:第一个你只发出离心,第二个你只发世俗心。没有第四种可能了。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阿罗汉,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里面只有三种可能:你发出离心,就是发二乘的心,那你只是自了汉,增上生,跟大乘弥陀本愿不相应;你发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你不会想离开娑婆世界;你发菩提心,才是顺从弥陀本愿,佛陀是摄受这种大乘根人。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的行动,但是菩提心这种思考模式不能没有,因为这是唯一的路。成佛之道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发菩提心可以成佛,没有!所以这个地方,观念要清楚。我们是把成佛分成两个阶段,到净土然后再成佛,行动是两块。但是在因地时,发愿就一次完成了。所以求生净土跟菩提心是一条路,没有冲突。

丁二、发菩提心十种譬喻  分二:戊一、总说;戊二、别示

我们看最后的菩提心的十种譬喻。分成因跟果。

戊一、总说

先看第一个。

【譬如大地】

譬如大地是总说。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

大地有两种功德: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它能够生长万物。古时候是农业社会,所以他们的经济来源都靠农作物。农作物当然要有肥沃的土地,所以你发了菩提心,表示内心开始在增长功德了,这第一个。因为你很可能会遇到因缘,就愿意去做,因为你有这个思考模式,就可能会有这个行为。这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生长万物。

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你能够荷负众生,就容易生起大悲,因为你知道你跟众生的关系密切,跟众生是有关系的,是互相成就的。所以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能够使令你所修的一切佛法的功德得到摄持。佛法讲摄持就是它会不断地辗转增盛,你就有可能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因为你的心态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你不断地在进步当中。

这第一个,是总说。以下别示。

戊二、别示分二:己一、因地;己二、果地

别示当中,二到七是因地,后面的八九十是果地。

己一、因地

先看二到七。请合掌。

譬如大藏——取物无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

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故。

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遭遇违逆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

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

譬如山王——物无能动;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境界,心不散乱故。

譬如药王——能治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故。

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对六波罗蜜的加持。

第一个,先看它对布施的加持。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心中没有任何的引导,反正人家布施,我也布施,但这样的布施叫善业。如果你内心当中为了求生净土、为了成佛而布施,那就不是布施了,那叫作大藏——一个广大的宝藏,你就能够从这个宝藏里面,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就能够“周济有情亦无尽”。你的心量广大,虽然做得很少,但是你布施时心量是广大的,所以以后得果报,就比一般人来得殊胜庄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持戒的角度,“譬如宝矿”——就像金银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这个宝矿经过不断地提炼,它就出现黄金了。“菩提心亦如是”——你因为这个菩提心的摄持持戒,就出生种种的功德庄严;因为有愿力在引导,所以你就有这个戒体。是你持戒有菩提心的摄持,叫作一种广大的功德——广大性、决定性跟方向性。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有一个地方专门讲持戒的,我们再来谈这个主题,就是持戒跟菩提心的结合,在修行篇再来谈。

第三个,“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遭遇违逆的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忍辱跟精进这两块太重要了!尤其是忍辱。我们一般人要成就功德不难,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善业,但也造了很多的罪业,所以你修行时,一定要承受逆境的刺激,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你的抗压性,承受压力的能力要强。

过去我在参加斋戒学会时,我永远记得忏公师父有一次在斋堂的开示。他说:我们一个修行者,刚开始要知道怎么去拜佛、念佛、持咒,接下来干什么呢?老人家就对着我看一眼,他说:就是要忍辱,忍辱以积大德。那个时候我听了以后非常震撼!修行,你要成就大功德,对逆境的包容心要够。你不要说,老娘不干了!那你就完了。所以说,我们人生会有很多考验,你要像大海一样,大海不择细流,故成其深,你要能够包容一切。

第四个,“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是调心的方便,但是它非常重要。一个人能够在逆境时安忍不动,在顺境时保持进步,不管用什么方法,要让你永远保持进步,太重要了!所以你发的愿,不能发得太小,要发得大。因为修行它是点点滴滴的。你要有一种愿力,有一个愿景,才能够不断地保持进步。

第五个,“譬如山王”。这个山王就是一个很大的山,它如如不动,所以物无能动,一切的物不能够动转这个山王。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在修习念佛时,修习“止”,你心不容易散乱。所以这个佛号,它要从妄想走出来,前面还真需要有一个目标才走得出来,有一个愿景来引导它。

第六个,“譬如药王”。药王是指智慧,它能够治一切的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故,调伏烦恼障跟所知障。

“止”、“观”我们讲一下。这个第五跟第六,止、观,它开始在破妄显真。那心地法门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其实只是前方便,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正修,你真实的心地法门,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就在止观的地方修。

但止观有个问题,容易有魔障。所以《楞严经》讲到五十阴魔,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要讲一下。我们过去生结了很多善缘,但也结了很多的恶缘。如果不幸随这个恶缘跑到鬼神道去,就糟糕了!他就很容易来干扰你。这时你的心态、心理素质就很重要。《楞严经》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内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心里面不要受干扰,不要去攀缘,他绝对不可能伤害你的,不可能!

《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你走在佛道,他走在鬼神道,这两个本来就没有交集,他顶多现出一个影像,然后你自己取着这个影像,自己伤害自己。就是说他现出一个影像,是你自己要攀缘的,你自己要接受的,叫作自心取自心。不是说他有本事,跑到你的心中伤害你,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误导你,现一个影像让你快乐、现一个影像让你恐怖,然后你恐怖快乐的心态,破坏你的止观。这时你要能够安稳不动,你的目标就很重要了。除了调伏爱取的力量,你对未来的目标就很重要了。所以《楞严经》讲,没有目标的人在修止观,很容易被这些感应神通误导,最后走入歧路。

有人做一个统计,说出租车司机发生车祸,大部分是在什么时候?诸位知道吗?就是没有乘客时,因为没有乘客,他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到处转,结果就很容易发生车祸了。他有乘客,心中锁定一个目标,他特别有精神,就不容易发生车祸。

所以念佛也是这样子,修止观也是这样子。很多人修行的过程当中,中间就开始被误导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心理素质就不好,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都不够。所以我们为什么像山王如如不动,像药王能够调治一切的障碍,就是跟菩提心有关系。

己二、果地

八、九、十是约果地功德。

透过前面的菩提心摄受六波罗蜜,会有三种功德在我们的今生乃至于来生出现,我们把它读一遍。

譬如仓库——是财物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能聚积无量财法故。

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

譬如大云——能变现多种形相,注雨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

前面我们真实地发起了求生净土圆成佛道的一种愿景以后,生命就出现一个仓库。什么叫仓库呢?它能够积集无量的财宝,菩提心亦如是,我们在积集福慧两种资粮时,能够不断地增长。我非常喜欢“仓库”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太好了!修行是点点滴滴的,我们是今天存一点珍宝,明天存一点珍宝,后天存一点珍宝。你看有些人,学佛以后一开始很苦恼,慢慢慢慢到中年时,福报现前,他不修行了,跑道找不到人,菩提道你找不到这个人。套一句中国老话,这个人就这么点出息。那么有些人能够点点滴滴地一直走到最后得到摩尼宝珠,就是他有仓库、有愿景。

诸位要知道,人生的诱惑太多。尤其是你不断在三宝修行却没有目标,你今生的生命真的会出现很多快乐的东西诱惑你。但是你不能说是外境诱惑你,是你自己心理建设不够,你心理素质不够,怪谁呢?为什么有些人他能够坚持走下去,能够不断保持进步?就是他有仓库啊。你没有仓库,你赚多少花多少,就很难成就大功德。所以一个有愿景的人,会不断地激励自己往前走。这个是约安乐道。

我们再看解脱道。“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我们发菩提心念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是直接通往弥陀的本愿,就是车乘。在台湾很多一贯道是念佛的,诸位要知道,很多一贯道念佛,但他念佛并没有想要求生净土,不想要成佛,他念佛是用来消业障的。这个人没有真正的目标,所以他没有叫作乘,没有资格讲。这句佛号对他来说,就是让他离苦得乐而已。

所以这句佛号要引导,佛号本身没有方向性,它是一个万德庄严。怎么引导,就是你的心释放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它就往哪里走。诸位你要知道,是你的心在引导佛号,不是佛号在引导你的心。如果你认为佛号在引导你的心,这个就是邪知邪见了,是他力,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你严重违背佛法的因缘观。就是离开了一念心,有一个大有能力的神或者是主导者,他能够引导你的内心,这个是标准的外道思想,就是佛号引导你了。你什么思想都不要准备,交给佛号就好,那你跟上帝思想完全一样。

佛法是由理观带动事修,是你心态准备好了去念佛,这个叫作净土法门,是你的心在引导佛号,不是佛号在引导你。如果佛号可以引导我们的心这个观念成立,那应该每个人都往生。为什么有些人念佛没往生,有些人念佛往生?那佛陀不是偏心吗?这样就不合乎因缘观。就是说你的心态准备到什么水平,阿弥陀佛就给你什么功德,这才合乎感应道交。

月亮是公平的,你准备的是一个脸盆,阿弥陀佛就在脸盆里面,出现脸盆的光明给你;你是一个大海,阿弥陀佛就在大海里面,现出他的光明,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你的心态准备到什么程度,阿弥陀佛就给你什么功德。你发了菩提心,这个佛号叫作乘,超越生死,往生净土,乃至于圆成佛道,你给佛号一个强大的引导力。

第十个,“譬如大云”。这个是最后的究竟功德。

大云,它有两种功德:第一个,变现多种形相,菩萨的普门示现。这个普门示现指的是菩萨的善巧,他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第二个,他有大悲心,普润一切众生,因为这个云,它含有水,慈悲的水。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来念这句佛号,到了净土以后,我们的佛号还会继续产生作用,因为你一开始在念佛号的时候,你的布局就是成佛,所以这个无量。这句佛号到那个地方还没有停止,继续引导你,让你成就普门示现,成就大悲心,普润众生,直接到成佛为止。

所以你念这句佛号,你发的是菩提心,不是带你到净土而已,能量还没有释放完,它会不断地引导你亲近十方诸佛,让你快速地成就无量的三昧,无量的波罗蜜,让你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这个佛号才停止下来,因为你一开始给佛号的,就是这个力量。有些人这句佛号把你带到天上,这句佛号的力量就消失掉了,因为你一开始给它的就是这种力量。

所以我们要给每一句佛号一个圆满的力量,因为你要求生净土还要圆成佛道。这时阿弥陀佛的佛号在你的心中种下去,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它不是带你到净土而已,它会在你的成佛之道产生很大的加持力。所以诸位!你要注意你的因地。因地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很大的牵引的力量,是这个意思。

丁三、劝修

我们看最后省庵大师的总结。

请合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惟愿大众, , 愍我愚诚, , 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这一段开示,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对我们最后的结劝。我们把它分成三段。

看第一段。省庵大师讲完前面的发菩提心的功德跟发菩提心的方法以外,他说“愍我愚诚”,你要同情我一念真诚的期许之心,怜我苦志啊!能够发此菩提心。那么立此菩提愿,怎么做呢?“未发者今发”。发菩提心永远不嫌太迟。已经发的,让它更坚固;已经坚固的,让它相续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调伏烦恼是一辈子的事情,可以慢慢来,但是菩提心,这个生命的愿景一定要早点规划。有些东西要早点做,比方说菩提心,因为你每一句佛号,都必须有菩提心的引导,这个佛号的力量才会圆满。

以下别示有五段:

第一点,“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就是说,不要产生退怯而轻浮的心,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你未来受用无穷。

第二点,“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这个很重要!就是说菩提心发了以后,你要保护菩提心,不能操之过急。菩提心是个愿景,你只能够让自己慢慢进步,不是一次达到的。修行不要太过火,太过的时候,你看有些人一直冲一直冲,不对啊。修行是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谁能够跑得久,不是跑得快。你看很多人跑得很快,跑到最后,跑道上找不到他。你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修行,不是说三五年。

所以修行你要善调,像调弦一样,宽松要适当。祖师说,七分自然,三分勉强。修行要带一点压力,你不能做得好像很轻松,很轻松也不行,但是你压力很大也不会持久。你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绝对不会持久,当然你偶尔闭关加行,例外。但是正常情况的功课,带一点压力,带一点自然。忏公师父讲得太好了,点点滴滴啊!修行不是暴风雨,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所以你不要太过于急躁,弄到你的菩提心容易退转。

第三点,“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要把握今生,要发菩提心就趁现在,不能再拖了。

第四点,“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也不能自暴自弃。因为像种树,你只要种了,它就有根,有根它慢慢就增长;又好像磨刀,你不断地去磨,它就会变利。不能说,你的根太浅了就不种,你的根机太钝了就不去磨。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的行动,但是要先跨出第一步,先把愿景种下去,才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第五点,“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个地方讲得太好了!心力不可思议,生命的改变,就从你一念心的转变开始变化。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其中有一段他真实发起菩提心的因缘,这是他生命的关键。就是那时释迦牟尼佛到地狱去。那个地狱不是一个很深层的阿鼻地狱,是比较浅的浅层地狱。在地狱里面的那些狱卒带了地狱的罪业众生在搬石头,做苦工。怎么搬呢?是两个两个一组。释迦牟尼佛跟另外一个的罪业众生,身体很羸弱,走没几步,搬的石头就倒在地上。释迦牟尼佛就去扶他,看他扶也不行,干脆就帮他搬东西了。狱卒就很生气了,说:要你多管闲事!就打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当时生起了大悲心,这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保持生命;第二个保持大悲心。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思惟:我生生世世爱着这个身体,结果到最后还是死掉;我顾着我的菩提心,我未来有无量的希望,所以他宁可坚持自己的菩提心。后来释迦牟尼佛就被狱卒打死了。打死以后,这一念的菩提心,就弹到忉利天去了。这是佛陀第一次发心的因缘。

其实人生你要有这一次经验,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了。那一份坚持,我们刚开始听佛陀说发菩提心,会怕怕的,对不对?但是你要先相信佛陀说的话是对的,先踏出第一步。有因缘刺激你时,坚持下去,你会发觉,佛陀说的话是对的,这时你就有信心了。你这颗菩提心,就越来越有力量。就像这棵树,根就巩固了。所以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生命真的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愿意跨出第一步。

所以,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未来的成佛的菩提眷属,莲华化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了。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佛道,则安知未来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百福庄严,不是从现在的菩提心而发动的呢?

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在佛号前面多了两个引导:第一个引导到净土;第二个引导到佛道,这个佛号就非常有力量了。同样一句佛号,你装了两个很大的马达:第一个导归净土;第二个圆成佛道,这个佛号你真的有资格叫无量光、无量寿,那就不仅是一个音声了。那真的这句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成就广大的智慧;无量寿,成就广大的福德。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做好道前基础,就是我们的发心。佛法是要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你才有资格去修善的,这个善法叫作波罗蜜,念佛也是这个道理。否则你所修的善法,都没有办法超越三界。我们过去生也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还在三界轮回。事出必有因,因为我们的善事前面没有东西引导,没有马车,怎么出得去呢?

佛陀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他从这条路走过来,才会告诉我们这样走。所以净土宗念佛也是这样,你要给那句佛号一个引导。现代人很会创造佛号,但是不知道怎么引导佛号,非常可惜。佛号都在三界打转,都没有一句佛号超越三界,很难到达净土。这是我们的心理水平太低。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把这个佛号糟蹋了。

所以省庵大师说:当我们心准备好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就是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它有这么大的引导力引导你到净土去,引导你到佛号去,每一句佛号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才合乎诸法因缘生的道理。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他为了准备这句佛号,花了五劫的思考。他经历了多生多劫的波罗蜜,把无量光、无量寿创造出来,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时,准备好了没有?怎么去引导佛号,这个是我们要做的。阿弥陀佛要做的都做好了。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再给我五分钟,我回答两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自从学佛以来,承蒙师父谆谆教诲。但无论是修习空观或念佛,总觉妄想纷飞,是不是可以兼修拜忏法门,来帮助我突破障碍?

【师父开示】可以的。诸位!我们现在事修还没有讲到,理观不废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两个就像眼睛跟脚的配合。你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这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观照,但是你平常拜忏、持咒、念佛,这个事修还是有需要的。

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凡夫发心是否受业力的影响,才有大小的差别?业障凡夫可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吗?

【师父开示】业力怎么会影响你的心态呢?业力是影响你的果报;你的心态是受妄想干扰,在烦恼障、业障、报障中是属于烦恼障。但是你还记得吗?你还记得你从什么地方来吗?你原来没有妄想的。所以业障凡夫绝对可以发菩提心的。这个菩提心,本来就针对凡夫说的。

诸位要知道,菩提心在发心的时候是理想化的,修行是很务实的。修行你要选择,因为你时间有限,事修是要有选择性的。但是发菩提心,千万不要说你做得到做不到,不要这样想。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做到而已,那个人是佛陀。但是菩提心是凡夫就要发的,发愿时你先不要考虑事实情况,先不要考虑,你就发出来,对你肯定有好处的。但是在实际的修行,你要念多少佛号,要怎么样用功,那要考虑你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

所以理观是理想化的,事修是务实面的,这两个不一样。发愿先不要考虑现实状态,先发下去,这个地方很重要!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