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1-1)前 言

平常我们念佛,我们的念头大都是随着妄想而走,所以念佛的力量,刚好就跟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打佛七就不一样,它是----「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是要把佛号投入到我们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坚定的善根;两种相貌完全不同。

当然,想要把这句佛号在心中建立起来,就必须要有相对的准备,就是古德说的:必须要调和你的身心世界,把身心调和好,念佛才能得力。

平常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很躁动不安的,而佛号是一种清净寂静的功德,两者基本上是不相应、不相融的。所以必须把身心世界,调整成佛号能够安住的环境;就像种树一样,必须把泥土调整一下,创造适合树木生长的环境。

正 文

怎样把身心世界,调整成跟这句万德洪名相应呢?

智者大师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内容,由粗到细来看:

一、首先「调身」:我们的身心世界,最粗重的就是这个肉体的色身;而在打佛七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紧张」!你说:你担心佛号没念好。其实你越紧张越糟糕、越紧张佛号越念不好。应该要把色身放松,你一放松,气血自然会顺畅;气血顺畅,你的精气神饱满,就容易生起专注力;所以不要紧张,你一紧张就弄巧成拙了。

我教大家在拜佛、经行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一种下实上虚的状态,你的脚掌可以微微地用力,但上半身要完全放松,让你的气血能够顺畅的运转,所以身体绝对不能用力,要让它完全放松。简单讲,调身之道就是──让你的身体放松、柔软。

二、其次,「调息」: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才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大家在拜佛、经行、坐念的时候,必须让身体达到有氧的状态;氧气不足,你的精神不好就会昏沉。所以一定要让你整个呼吸─深沉而规律。呼吸最好能够深一点,不要太浅,稍微深一点;而且呼吸要有一定的规律,让它能够很自然、很规律的换气。当你念到没气的时候,不要勉强,把嘴巴闭起来,用鼻子吸气。

我一再强调:吸气的时候心里念佛,嘴巴是闭起来的,是在吐气的时候念佛;总之,必须要正常的换气,让身体有充分的氧气,来提供你的整个修学能量。所以必须要:调和你的气息,让它规律而深沉、深沉而规律。

三、调身、调息之后,回归到「调心」─调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凡夫的心,本来不复杂,但已经被我们搞得很复杂,整天胡思乱想、向外攀缘,这是没办法的事,已经变成这样子了;现在要它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刚开始难免会有困难,所以必须要有一些方法。

那么,我们今天想要把心安住在佛号、安住在本尊功德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印光大师教导的:「一句佛号,念、诵、听!」也就是对佛号的专注,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念从心起

内心当中,必须保持归依佛号的状态。有些人念佛,佛号只是从嘴巴生起,内心不当一回事,心中照打他的妄想──「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就是心口不相应。所以佛号必须从你内心的意乐而发动出来──念从心起。

接下来,声从口出

然后,你的嘴巴要创造一个音声。我看有些人打佛七不出声,其实不出声,对你非常吃亏,如此念佛很难上路。你要让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却不把佛号创造出来;就是应该跟着你的佛号走,而你又不创造佛号,那你要跟谁走呢?只好跟着妄想走了!所以必须要清楚、分明的把你的所缘境----佛号现前。嘴巴一定要振动,创造一个声音的相状出来;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也可以。净土法门是以音声来摄持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一种音声佛事,我们讲「诵」,就是声音从嘴巴出来。

第三个、听,再把佛号听回去

「听」!是听你自己的声音、听你当下的声音。虽然说我们有将近三百个人在打佛七,整个讲堂当中,有三百多个佛号,但是你只能取一个佛号当所缘境,就是听你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声音。

如果你取别人的声音,那是「向外攀缘─循声流转。」听自己的声音,那是向内安住,叫做:「反闻闻自性」。两种效果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听自己的声音,是向内安住;听别人的声音,是向外攀缘,越听越散乱;听别人的声音,只能够当作一种助缘,真正的所缘境是自己的声音,这个大家要清楚。

而且是听你当下的声音,不要管前面那句佛号念得怎么样、也不要管下句佛号念得怎么样,每一次就听当下的声音,听得清楚、分明。

「一句佛号,念、诵、听」。听你当下的声音、听你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一种内心的专注。简单说,在整个佛七当中:

1.调身-身体放松。

2.调息-让呼吸规律、顺畅。

3.调心-保持专注。

事实上,我们所举办的佛七特色,是一种太极拳式的念佛。

所谓「太极拳式」的念佛:是希望大家的每一个拜佛、念佛、经行动作,都能够在一种放松、专注、缓慢的状态下进行。我们这种佛七,就像流水一样。古人说是:「滴水长流,则能穿石。」那么坚硬的石头,这么柔软的流水,但是小水不断地去穿石头,终究还是把石头给穿破了。

而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亦复如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像行云流水,表面上柔软,内心却是坚定、气势非凡─表面柔软,但是气势澎湃;所以念佛要带一点气势。我看有些人念佛无精打采的,这样也很难上路。我们可以外表柔软,但是心中要带一点气势,这样烦恼才会怕你。所以整个佛七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向流水学习─柔软,才不会受伤。

我们这种太极拳式的佛七,身心比较不会出状况、也很少人着魔;不像有些人,用一些偏激的方法来修行,会出现很多状况来,因为太刚强,跟过去的烦恼罪业产生碰撞,就容易受伤。我们从来没有看过流水受伤过,但是却能够破坏坚固的堤塘,因为它是属于「外柔、内刚」的性质。

结 劝

「念佛」就是这样:面对无始的烦恼与罪业,我们必须保持柔软,但又充满了气势。这就是我们整个佛七,从第一天到第七天,希望身心世界都能保持「放松、专注、缓慢」──身体放松、内心专注而充满了力量、动作尽量要缓慢。这是我们打佛七的三大原则,也是我们调和身心的主要原则。

(1-2)前 言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的特色是修「本尊相应法」。换言之,我们整个修学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来世的解脱,主要是仰仗本尊的功德加持。所以,在修学过程中,主要做的事,就是使令我们这充满业障的心,跟本尊的广大功德,能够产生「感应道交」,就做这件事,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正 文

如何让我们这念心,进入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海呢?

天亲菩萨提出了「五念法门」,会归起来,就是要具足三种心:

第一:禅定心。第二:智慧心。第三:大悲心。

透过禅定、智慧、大悲,使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那么这三种心,由浅入深,刚开始是先修「禅定」,就是要让你这念心,对于佛号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对佛号产生一种专一的「安住」,所以一定要一句佛号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这个声音再听回去──自己听自己的声音。

当然,佛号在我们心中,刚开始运转的时候,不会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妄想,这些老朋友,早就存在我们心中,所以对佛号会产生一种排斥的作用,应该怎么办呢?

印光大师教我们一种方法:当佛号在心中运转,遇到很多烦恼的抗拒,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

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

念佛人,不单是嘴巴念佛,内心当中,应该要有一种坚定的力量,就是那一份的坚持。当你坚持佛号、妄想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妄想是虚妄的,所念的佛号是真实的。很多人佛号之所以没有念好,理由只有一个:你根本不坚持佛号!一个人没有坚持光明,当然就会被黑暗打败。

问题是:如何对佛号产生坚持呢?

你看打佛七,一路念佛,有些人很快就能够把佛号抓住,使令佛号在心中相续的运转;有些人佛号虽然在心中,但是没办法生根,就是留不住佛号,念没几句就跑掉、念没几句就跑掉。我想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原因----「事出必有因」,佛法说是「诸法因缘生」。

如果你觉得你的佛号,好像在心中留不住,那表示你对佛号,完全没有一种「归依」的心情。所以印光大师说:如果你的佛号老是念不好,那你就要好好思惟----念死无常!

你要思惟:我们是一个将死之人,即将面临死亡。这时候,我们所打的妄想:财富的妄想、眷属的妄想、事业的妄想、各式各样的妄想,当死亡到来时,全部都会被破坏掉。在这个时候,真正能够帮助你、引导你超越死亡、带你到安乐处,这个最忠实的朋友,就是这句佛号了,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你今生花了那么多的精神、体力,所追求的财富、眷属、名声,此时万般带不去,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而已。所以:透过无常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朋友、什么是一时的朋友。」这个你要很冷静的看清楚!

一个人对于佛号,能够产生真实的归依,其实是要带有一点「智慧」的。一个人迷迷糊糊、一天过一天,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一时的因缘,很难珍惜这句佛号,不会把佛号当一回事。所以念佛人要有智慧,才能真实的看到生命中,什么只是昙花一现的因缘,什么是临终决不离开你,而且能陪伴你、帮助你渡过最困难的死亡过程,然后带你到更安乐的地方去,这个才是你最真实的朋友,你要看清楚这个相貌。

印光大师说:我们要不断的思惟----念死无常。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必须面临死亡。但是等死亡到来的时候,再来想这件事,那就太晚了;到时候手忙脚乱,根本就分不清楚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客人。所以必须提前观察死亡,跟你最真实的朋友,慢慢建立一种非常坚固的感情,就是我们说的:「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心情,否则等到临命终再来培养,来不及了,因缘太薄弱了!

这一份坚持的力量,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是从你那一念归依的心,所发动出来的!宋朝有一位居士叫「吴琼」,从小出家,后来因为遇到特殊因缘,就还俗了。之后回到家乡,住在偏僻的小乡村;他们家是做杀业的----杀鸡、杀鸭,因为他没有其他的专长,只好跟着家人做这件事。当然,他曾经出过家,也知道因果的道理,所以多少有一点惭愧心,但是为了生活还得去做。

过了几年之后,有一天,早上醒过来,头上长了一个肿瘤,像石头一样的肿包;他内心感到很害怕,知道这只是杀业的花报而已,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的刀山油锅;心中生起了惭愧心之后,不敢再做杀业了,就离开家乡,到道场去修拜忏。

他也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来不及、时间不多了,他就一心归依无量光、无量寿﹔当然这种乞求救拔的人、业障深重的人,对佛号的归依是非常强烈的。他就这样专拜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用功。有一天,突然跟身边照顾的人说:「我明天就要往生净土了,先跟你们道别。」他的那些同参道友,知道此事后,也有来送他,就在大众的助念声中,他最后说:「佛来也!」,就安然地坐化了。

关于吴琼居士的公案,是出自于<龙舒净土文>。王龙舒居士把这个公案提出来,说明一个造恶凡夫,虽然内心充满了杀生的罪业,但是当他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在心中启动了之后,还是能够把杀业的力量给消解,而往生到净土去。

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力,不怕烦恼跟罪业,问题是:你要能够在心中,把它运转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讲:太阳是不怕黑暗的,有太阳的地方、不可能有黑暗,问题是你要把太阳带动起来。所以要看清生命的真相,佛法还是重视般若波罗蜜,你要知道生命在流转当中,什么是真实的永恒功德、什么只是暂时让你受用的因缘,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抉择、真实的归依;然后从真实的归依心,对佛号产生一份坚持。

结 劝

当然,凡事起头难,佛号对我们来说很生疏,心中的妄想已经打那么久了,每一个妄想都跟我们非常熟悉;在这么多、又这么熟悉的妄想当中,想要让佛号运转起来,就看你愿不愿──「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看你的坚持力量够不够!

毕竟真与妄,本来就势不两立,你要能坚持真实、虚妄自然就消灭;你不能坚持、妄想就把真实掩盖。我们现在心中有佛号跟妄想,你坚持佛号、妄想就消失;你无所谓、佛号就被妄想破坏,就这么回事。

总之:面临生死关键时刻,整个成败的关键,谁能够「坚持佛号」,谁就能成功!

(1-3)前 言

净土宗的整个修学,所强调的是感应道交──从「平时」的感应道交,而达到「临终」的感应道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感应道交,跟一般外道有所不同。你看我们一般民间宗教,或者多神教,也有很多感应的事迹,你去拜一个石头、拜一个树神,也可能出现感应之事迹。

正 文

大乘佛法跟民间宗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大乘佛法感应道交的特色:是「向内安住」。一般民间宗教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

两者方向不一样;所以古德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菩萨的心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是不动念头的。

不动念,那我们怎么跟佛菩萨感应呢?

为什么佛菩萨不主动救拔我们呢?因为所有的行动必须由心来推动,佛菩萨安住在无念,感应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你去启动他。怎么启动呢?「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这句话,道尽了我们跟佛菩萨之间、接触的关键点,就是你要把心的善根准备好─心要「寂静」,才可以感应道交。也就是你这念心的磁场,要跟佛菩萨的磁场,调得相随顺,才可以感应道交。

我相信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人,绝不是在起烦恼、躁动的状况下成就的;如果你在起烦恼,还可以感应道交,那肯定不是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可能跟其他众生感应道交,因为磁场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至少内心要有一点善根:禅定、智慧、大悲心,才可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过去在美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圣诞节的晚上,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柜前,看到一双非常漂亮的鞋子,两个眼睛就一直盯着这双鞋子,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都不肯离开。这时候,外面漂着大雪,很寒冷;鞋店的老板走出来问说:「小男孩,你有什么事情,为什么不回家呢?」这个小男孩就告诉老板说:「今天是圣诞夜,您可不可以替我转达上帝,希望他把这双鞋子送给我,当作我的圣诞礼物?」鞋店老板看到小男孩这么虔诚,就请他到店里面坐,倒一杯热咖啡给他喝,对他说:「你坐在这里等一等,我进去跟上帝报告你的意思,看上帝怎么说。」老板走进去一段时间之后,就出来跟男孩说:「我跟上帝沟通过了,上帝的意思是说:他只能送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要的鞋子!」讲完之后,老板就帮他穿上一双干净的袜子,然后送他到门口,小男孩就离开了。

经过几十年之后,鞋店老板接到一封信,里面写着:「在几十年前,因为你给我那番鼓励、给我一些宝贵的金玉良言,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鞋子。」最后署名:美利坚共和国总统-林肯敬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意思是说:「上帝不能把鞋子直接送给你,你自己要有一些努力过程!」

我觉得这个故事跟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完全相同。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看法,只有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生命的改变,一定是由你明了的心去主导;所有的外在因缘,都只是一种助缘。你要到地狱去,没有人可以推你到地狱去,是这念心让你自己到地狱去;因为你内心累积很多烦恼、罪业,所以变成<楞严经>说的,心比较沉重,是你的心把你带到地狱去了。又,为什么你会升到天上去了呢?谁把你送去的?还是这念心把你送到天上去的;同样的,也是这念心把我们送到极乐世界去。

十法界的因缘果报会归起来,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创造出来的;离开这念心,什么都不存在,这是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一种真实描述。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知道:阿弥陀佛把四十八愿创造出来之后,心中没有任何想法,并没有锁定目标跟谁感应道交、跟谁不感应道交,完全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没有任何的分别。他就把四十八愿释放在法界当中,谁能够找到钥匙、密码,就能打开;不管你是五逆十恶,不管你是什么善人、恶人,只要密码对了,西方之门就被打开;密码不对,来生再努力一次,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去修行是很辛苦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走这条路,因为──没有人可以把禅定送给你、没有人可以把智慧送给你、也没有人可以把慈悲送给你,是靠你自己修来的!

<智度论>上说:佛菩萨有很大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唯有善根不能跟众生分享;只要跟解脱、了生死有关的,就没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花三天的时间,在这个地方不断地忆佛、念佛,去栽培禅定、智慧、大悲的理由,因为修行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

结 劝

「心力」与「佛力」的相互关系:

必须用内心的善根,去打开阿弥陀佛那扇门;如果你的善根不具足,门就打不开,里面很多珍宝,你就无法受用,是这个道理;净土法门一定是「以自力带动佛力」,这才合乎佛法的因缘观。

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如果谁说「可以帮你加持,之后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肯定不是真实的善知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心外求法,大家要了解。

问:打佛七的时候,要如何「摄心」─把心安住在佛号上?

答:几乎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必须要摄心,没有例外。其实这个「摄心」,有一个方便法可以用,《楞严经》上说:我们这念心,它的作用表现在六根门头─眼睛叫做「见」,耳朵叫做「闻」,鼻子叫做「嗅」…也就是整个心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六根的见、闻、嗅、嚐、觉、知。而这六根活动有两个方向:

一、当六根「向外攀缘」时,带动生死流转之门。

二、当六跟「向内安住」时,趋向涅槃安乐之门。

六根同时具足二门:向外和向内。但是不论你是修禅宗、或是修密宗、净土宗,只要跟了生死、解脱有关系,修出世间的功德,六根一定要向内安住、反闻闻自性。

但是,我们不可能同时去缘两个根,不可能同时处理耳朵、又同时处理鼻子,一心二用,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必须选择一个最容易修习的圆通本根。

那么,在整个六根当中,释迦牟尼佛说:娑婆世界「耳根」最好修──用耳朵来听声音、从声音当中来反闻闻自性,最切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基,修行比较容易成就。因为耳根在诸根当中,具有两个特色:

第一、容易成就「专注力」

通常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必须用力才看得清楚;用鼻子去嗅东西,经常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如果是用耳朵听声音,不但可以听得很远很远,而且三百六十度都可以听得很清楚。耳朵的功能特别强,所以耳根容易产生专注力。

第二、耳朵所产生的「相续力」,比较不会疲惫

我们在修习三昧时,像:念佛三昧、楞严三昧、法华三昧,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打佛七需要七天的时间,诸位可以试试看,如果用眼睛去看佛像七天,你的眼根肯定会受不了,眼根没有相续的功能,容易疲惫。

但是「耳根」不一样,就算听一整天的声音,也不会有疲惫的感觉,耐久性、持久性特别强;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娑婆世界宣扬佛法,都是靠声音。其实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文字;念佛、持咒、听闻经典,全靠音声----口耳相传,这叫「音声佛事」。所以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也是用自己的耳根来听自己的声音,容易抓住所缘境,这是耳根第二个特色─不容易疲惫。

《楞严经》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意思是说:若以六根入门,不必全部修,只要一根摄住了,其他五根就全部摄住。好比我们跟一个人接触,专心听他说话,大概就没办法专心其他的,所以说「一根摄入,六根都摄入。」也就是「六根归摄入一根」。

那应该怎样来摄心呢?其实只要把「耳根」摄住了,你的心就摄住了!所以不要去管你的心是不是摄住,因为心无形相,你也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佛号是有形相的──只要你心中的佛号还在,你的心就摄住;佛号不在,你的心就跑掉了!

简单说,摄心的方法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一定要听到每一句佛号的声音,只管你的佛号在不在就好,这就是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