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戊四、业果轻重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

我们讲到戊四、业果轻重。业果的轻重有三段:第一个约心;第二个约境;第三个约相续。我们讲到第二个,约外在的环境来说明业果的轻重。

当我们在建立佛教的思想、建立正见时,就是开始在做因缘的观察。佛教的因缘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思想。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跟业力结合起来,才有今生的果报。

我们今天的主题——业果的道理,偏重在业力这一块。所以学佛人刚开始要改造自己的业力,因为业力影响到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它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有间接的关系。它主要主导我们生命的苦乐。

我们明白业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忏悔业障;一个积集资粮。第一个,忏除过去所造的罪业,在死亡之前,赶紧忏悔;第二个,就是在生命当中,尽可能地积集善业。

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圣道门跟净土门的目标不一样。圣道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来生安乐的果报,比方说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等。但是净土宗的目的,在断恶修善,偏重在临命终时没有障碍这部分。

虽然临命终时往生净土是靠正念,但是,这个正念是要有条件的。古人说“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阿弥陀佛远相迎”。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临命终到来时,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临终的资粮。

一个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过去的善业尽情享受,死命地花他的福报。花到临命终时,大概福报花得差不多了。所以,现在善终的人很少,就是没有病痛折磨、安安稳稳往生的非常少,因为他福报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透支了。

所以,净土宗认为:既然临终的正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储存一点资粮力让临终来受用。临终的正念(明了的心)要现前,身心世界必须在一种没有很大伤害、没有很大干扰的安稳状态下才可以生起正念。

净土宗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大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准备临终时用的。从临终的角度来说,忏悔业障比积集资粮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临终不一定要很快乐,但起码不能有障碍。这时就必须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当中,有没有很强大的业力,就是我们说的增长业。

我们会来到娑婆世界,每个人都有盲点。有些人喜欢造身业,做杀生、偷盗、邪淫的罪业;有些人杀盗淫做得不多,但口业很重,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有些人贪、瞋、痴炽盛等等,所以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自己的盲点抓出来。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样。医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几种病,他先治你最重的。我们对治自己的问题也是一样,要把你的盲点找出来,就是所谓的增长业。

就是说,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第二个,深生好乐。这个行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个过失的,你要小心了。第二个,你要做这件事情时,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谁劝你都没有用,深生好乐,用猛利的心来数数现行。这时在你的生命当中,这个业已经形成了增长业。

这种业在临命终时,一定会起现行,它就变成临终正念最大的阻力。如果我们没有忏除这种罪业,就变成临终时正念起现行,罪业也起现行。这时就很难从罪业里面扭转出来,因为我们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业的干扰的。

所以,为什么净土宗人要尽量地去净罪集资?因为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一个安稳的临终环境——所谓的善终。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公案,我们把它作一个例子来说明。

宋朝的曹彬将军,他是宋太祖打天下时一个很重要的大将军。他年轻时让人家算命看相,看相的陈先生说:“你的额庭饱满,眼神炯炯有神,年轻时一定飞黄腾达。但是晚运,这个下巴,这个地阁,有凶煞之气,有凶相,你很难善终,要么生重病而死亡,要么有杀身之祸。”

曹彬对算命看相这事很相信,就自我反省。他说:我这个人脾气暴躁,没什么耐性,个性刻薄,所以我要开始自我调整。后来有一天,接到军令,要去攻江南。那时江南守得很紧,他知道像这种死力抵抗的,一旦攻下城,一定是大屠杀,所以他就装病。其他的将军就来看他,慰问他说:“你得什么病?情况怎么样?”他说:“我这个病非常严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救,就是你们向我保证,一旦攻破城以后,不要滥杀无辜。”

这些将军都是他带出的子弟兵,就对天盟誓。对天盟誓,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他们向上天歃血盟誓,这件事情就传出去了。传出去以后,江南老百姓听了:喔!他把我们打下以后不杀我们,那我们干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他因为这一念的慈悲心,就用平和的方式把整个江南征服了。

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变了。他回到家乡以后,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说:“你的相貌改变了,以前下巴的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种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个很大的阴德。”古人在这段公案里作一个批注说:一念慈悲心趋吉避凶。

我们从佛法的因果道理来探讨这个公案。相由心生,他有这个凶相肯定就有劫难,他的业障跑哪里去了?消失了吗?没有消失!诸位要知道,业力必须有烦恼的念念支持才能相续。他的个性改变了,思想改变了,所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其实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把一个业障改变了,不可能!这样子“愿我临终无障碍”就变成不可能了。我们的生命有限,无始劫来留的问题太多,生生世世留的业障太多了,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改变你的心态!就是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业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可以让业障沉淀下来。

所以忏悔业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变思考模式。我们在造业时一定有一个烦恼在活动,你把那个烦恼停下来,虽然过去的业还在,但是它没有烦恼的滋润,就不能起现行,那个业就沉到大海去,这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简单地说就是:你有业障,但是不要去刺激它。这叫“带业往生”。

我们大家都有业障,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时,业障不起现行,有些人业障起现行?因为你去刺激它。这个地方有地雷,你不去碰触,它不会爆炸的。所以忏悔,更重要的就是改过,要断相续心,否则这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烦恼,一定会触碰你的罪业,到时候会破坏佛号的正念。

所以,整个因果的道理,其实就在讲怎么样去创造一个临终安稳的环境,就是你要减损这种恶念的势力,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讲义。讲到重罪、重业,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境有关系。我们把它念一遍。

四、由事故重——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

前面一段是约着我们内心活动的状态,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所面对的环境,所面对的这种境缘,由事故重。以下提出了七种,后后重于前前。

先看第一种,“杀害大身的傍生”。“傍生”就是畜生。就是说,杀一只狗,比杀一只蚂蚁来得重,因为狗的身体比较大;杀一只牛又比狗的身体大。反正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大身,身体越庞大的,去杀它,业越重,这是第一个判断方式。

第二个,“人或人相”。首先,对所有的六道行杀业,其中以杀人的业是最重的。有人质疑,为什么天的果报比人还殊胜,为什么用咒语杀一个天人果报是中品罪,但是杀人是上品罪?因为在生命当中,唯一有可能产生生命改变、修学佛法的,只有人道,这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人是最重。其次,人相,具有人相的动物,比方说猴子、猩猩。这种动物心识比较灵巧,它长得跟人一样,也是两只脚走路的,杀害这种动物,它的痛苦会加剧,所以这个业也判得重。

第三个,“父母兄弟”,就是亲属,相对来说也比较重,尤其是杀父母。

接着“尊长委信”,就是师长,委信就是地方上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他能够去判断是非的,比方说现今的法官、检察官等等,这种业也是重。

“有学菩萨”。有学菩萨,特别指的是发了菩提心的居士,他发心来建立道场、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他有对佛教的使命感,杀这种人,比杀一般人重。

“罗汉独觉”。此处的罗汉独觉,偏重在僧众、僧宝,僧宝有住持三宝的作用,所以杀害他,就直接影响到三宝的住世,这个也是重。

最严重的就是,因为佛陀没有现前,不能杀,但是你用瞋心破坏佛像,这个也是重。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可能有些人会产生疑惑。我们前面讲到业果时,都强调以心为主,心为业主,为什么外境能够影响业力的轻重呢?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

比方说,我们去瞻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时,第一念,它是外境没有错,因为是一种直接的领受、感受这尊佛像;但是第二念你开始想象,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心中的佛像。诸位!我们不能够去受用外在的佛像,这是共业所感。我们在受用时,不管造善造恶,一定要把外在的佛像转成心中的佛像——就是心中的影像,然后才能造业,才能够去受用。

所以,第二念开始想象以后,于境取相时,取到的这个佛像在你的心中,所以伤害的是你心中的佛像,问题在这里。当我们杀一个人时,杀害的是心中那个人,关键在这里——是心作地狱。你杀害心中的人,就是伤害你的功德,是这样子造成的,还不是杀害外境造成的。

在戒律里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但是你把他当成一棵树,结果不小心,车子开过去把他撞死,但是那时你心中出现的是树的影像,这不犯重业,虽然他是一个人。当然你欠他一条命这个是别报,但是不足以影响到你的总报,因为你伤害的是心中的那一棵树,你心中是作树的转想。所以杀人要得重罪,对象一定要是人,而且作人想,你心中要清楚现出人的影像,然后采取行动把他杀害了。

所以,诸位!在造业时,我们是在自己内心的影像造业,外境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当你在起烦恼、起瞋心时,你伤害的是心中那个影像。这就是为什么外境会影响到我们的业果,因为它没有离开你的内心。

好,我们看最后的相续。这是讲次数,加行故重。

我们把它念一遍。

五、加行故重——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菩提道次第广论》——

最后一段,讲到次数、数量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五段,来说明这些都是属于重罪。

第一个,或已杀生,或正杀生,或将要杀生,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这个地方把杀生分成之前、正做、跟做了以后。我们前面讲过三时都没有惭愧心,在造之前,心中是有预谋的,不是临时起意的,在杀生的行为发生之前都已经有计划了,这是之前;正杀生时也没有任何惭愧,杀完以后念念地随喜,这种就是重罪了。三种状态都具足杀心,这是重罪。

第二个,不但自己做,还劝他人一起做,而且别人做时,彼此互相称扬赞叹,彼此随喜赞叹;见到同行者内心起大欢喜,若自作、若教他作乃至于见作随喜,三个都具足,都是属于重罪。

第三个,是累积了长时间的怨恨,然后才从事杀生。就是说你恨心非常地坚固,所以在杀生时,是无间所作,你不是一刀毙命,而是杀了很多刀,而且是殷重所作,内心非常地猛利,这也是重罪。所以你看,杀生,一刀毙命的,跟杀他十刀的这个业就不一样。因为次数越多,表示你恨心越重。

第四个,或于一时顿杀多生。虽然你杀的是蚂蚁,但是你杀的数量太大了。蚂蚁是一个轻罪,是因为数量多的缘故,数量的累积而转成重罪;或者在杀众生之前,刻意让他先产生猛利地痛苦,产生怖畏,再来杀害,这都属于重罪;或者对于孤苦贫穷,或者是哀戚悲泣这种弱势团体,比方说女众、小孩等等,所造的杀害,也是属于重罪。

前面是约着心跟境的强弱,这个地方是约它的次数。我们前面说过,不管是什么业,只要它次数多,业就会转成重。慈济功德会在台湾,做出很大的贡献,它启发大家的善念。慈济的证严上人,刚开始在做一些功德时,她希望她的会员每天出一块钱。有人就说:“师父,这太麻烦了,我干脆一个月给你三十块钱好了。”她说:“不可以!你每天出一块,每一天都产生一个布施的善念,这叫数数现行。你一天给我三十块,只起一次的善念,然后你就忘掉了。”

证严上人是大智慧,忏公师父的修行也是如此,点点滴滴。诸位!你要知道,比方说,你一年就打一个佛七,打佛七时,每天拜一千拜,然后其他的时间都不拜佛,这比不上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一年,这叫作点点滴滴。

我讲实在话,那种暴风雨式的修行,没有用。平常不拜佛,遇到打佛七就拜一千拜,拜个三七二十一天,然后就不拜了,这个一点用都没有。就像那个水你根本没办法累积。你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三年,不可思议!你就知道这个定课的重要。我们不要那种暴风雨式,突然间来很多水,那只有泛滥成灾。但是你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

诸位!你慢慢了解因果道理,就知道什么因缘会让你修行进步,什么因缘对你进步没有帮助。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逞匹夫之勇没有用,你的心态也不可能改变。

所以,这个加行就是次数,水滴式的修行远远超过暴风雨式的修行,因为它数数现行。我们生命的改变,本来就是要一段时间慢慢酝酿的。也就是说,你不管造什么善业,次数要多,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功课,念念佛,这样子也就会把佛号力量加强,加行故重。

戊五、结示法要

好,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业果的轻重,最后我们把业果的道理作一个总结,总共有五段。

第一个,总相。“平等流类,丝毫不爽。”

先看第一小段。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把因果的道理作一个复习。首先,佛教的因果思想跟一般的因果思想不一样,它是三世的。也就是说,你造的业,不可能马上表现出来,它要一个酝酿的保存。所以佛教因果观是很复杂的,不像儒家思想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没那么简单的。它是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一重,现在未来一重。要懂因果道理,记住两个字:一个是恒,一个是转。你把这两个字记起来,对整个佛教的因果思想就全部掌控。

什么叫恒?就是你要继承过去,生命是相续的,今天的你一定继承了昨天的你,昨天的你一定继承了前天的你。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生的果报,继承了过去的业力。所以你今生的果报不能怪现在的你,今生所有的遭遇,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今生的行为是影响来生的你。佛教是隔代受报的,你今生快乐也不是今生造成的,你要赞美你的过去;你今生痛苦,也是过去造成的。所以因果的思想,第一个它是有继承的概念,继承过去,叫作恒,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

第二个,转,我们是可以开创未来,人生是可以改造的。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机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调整你未来的相貌。

这是因果的第一个总说。就是它有继承过去跟开创未来两个相貌,同时具足。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我们看,丝毫不爽。前面我们解释平等流类,佛教的因果观就是水流的思想。以下讲到它互相的对应,有五段,我们请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恚中来。高位从恭敬中来,下位从憍慢中来。

因果,它是有一个对应的关系。比方说,财富是怎么来的?是从布施的心跟布施的行为创造出来的。贫穷是怎么来的?是悭贪的心跟悭贪的行为创造出来的。从思想跟行为的结合而来的。

布施创造财富,在唯识学讲了很多,我们简单作一个说明。它基本上分成两类。比方我们布施,包括财富布施,也包括你布施体力做义工的布施。如果你布施财富、做义工,内心是心甘情愿起大欢喜,你得果报时,财富是轻松自在的,你会生长在富贵的家庭,很自然地得到长辈的加持,得到财富,是轻松钱,它不带业。

如果你在行布施做义工时,是心不甘情也不愿,勉勉强强把它做完了;你虽然做了,得果报时就有问题,因为你因地夹杂着烦恼。所以得果报时,虽然你也很有钱,但是你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天被老板骂。虽然你也得到了钱,但是这个钱,得来很辛苦,是辛苦钱,因为你因地有问题。你这个种子种下去时,就不是一个纯粹布施的业。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你要么不做,既然要做,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做?你要为未来着想。所以这个布施有带业的布施跟不带业的布施。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如果你觉得今生是健康长寿的,那你过去生是喜欢原谅别人,包容别人,很慈悲的。你如果今生常生病,你过去生可能有杀业,瞋心也比较重,这个跟过去生有关系。

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有些人看起来就特别地尊贵,有气质、贵气,就是他喜欢持戒。反过来,如果这个身心世界是属于比较卑贱低劣的,过去生是破戒,尤其是六根不具,这跟破戒有关系。

身相庄严是你从过去生忍辱、遇到逆境冲击时,选择安忍不动而来。如果说,你遇到逆境时,选择抗拒,产生对立,就会长得丑陋。

如果你的地位比较尊高,就是过去生谦卑。如果你是地位比较低下,跟过去生憍慢有关系。

这个公式,其实是可以两说。刚刚是从今生来推过去,你也可以从今生来推未来,这个公式可以推过去,也可以推未来。推未来就看你因地的内心。比方说,你今生多分来说,你的财富愿意跟人家分享,布施,可以预测你来生是有财富的。你今生遇到事情选择忍辱,而不跟人家计较,可以合理地推论,来生不管你去哪里,你的身相是相对庄严的。所以这个对应的公式,可以从果报来推过去;也可以从你现在因地的内心来推未来。

这个公式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因果不能抵消。有些人以为做了错事,拿钱布施三宝就没有事了,这是两码事。布施有布施的善业,过失有过失的罪过,不能抵消的,除非你忏悔。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因果是不能抵消的。在佛教史上有一个公案,叫作赖提公主的业报。赖提公主是波斯匿王的一个女儿。波斯匿王有三个女儿,我们上次讲到一个善光公主,现在讲他另外一个女儿,就是赖提。善光公主长得很庄严,但是赖提公主非常丑陋。丑陋到她出生以后,波斯匿王根本不让任何人看,觉得太丢他的脸。经典上说,她的头发像草绳一样,非常粗糙,身相也丑陋。所以她一出生,她的养母就把所有窗户都关起来,不准任何人瞻仰。

赖提在这个封闭的房间慢慢长大。长大以后总要嫁人,波斯匿王就头痛了!他找来侍从说:你去找一个年轻人,一个贫穷人。不能嫁给贵族,因为嫁给贵族就传出去了。找一个平民老百姓,长得相对庄严的,就把这个公主嫁给他。嫁给这个年轻人以后,波斯匿王跟这个年轻人说:我给你很多钱,还给你官做,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把公主锁起来,不能让别人看到。这个年轻人就答应了。

这个年轻人本来是一个低下的平民,他得到官位以后,就跻入了上流社会。所以他白天就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当时上流社会的聚会,多分来说都是要带太太去的,只有他一个人单独赴宴。大家都知道他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就说你应该把公主也带出来。但是他就是不敢带出来,因为国王有要求。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说,以后参加聚会,谁不把太太带来就罚钱。

第二天,这个年轻人吃早餐时,闷闷不乐,赖提公主说:“你今天早上好像心情不太好。”他说:“是的。”就如是如是地把这件事报告出来。公主听了以后,非常惭愧!她因为自己的身相丑陋,在家让她父亲蒙羞,嫁出去以后让她的先生蒙羞。

所以她先生出去以后,她一个人面对墙壁,遥念释迦牟尼佛,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向着墙壁拜下去忏悔。拜到第三拜,她抬起头来看墙壁时,释迦牟尼佛在墙壁里面,现出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身相。赖提公主一看,就用种种美好的言辞赞美佛陀。她一赞美时,头发开始改变了,由粗转成柔细;她继续赞美,身相变成非常庄严。赞美完以后,佛陀就消失了。

她先生回来说:“欸!你是谁呢?”她说:“我是赖提公主。”她就如是如是地跟她的先生说,她是如何因为忏悔而得到庄严。这个年轻人就把赖提公主带回到王宫,波斯匿王也很高兴,就带着大家去见佛陀,请示赖提公主过去的业缘。

佛陀说,赖提公主过去生,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是大富长者的女儿,非常喜欢布施,尤其是三宝,出家人,她特别喜欢布施。但是,她看到出家人威仪不好时,有时就会讥嫌、谩骂这位出家众。所以她有布施的善业,也有恶口的口业。她得果报时,这两个果报、两个业同时现前。她能够衣食无缺,享受王宫家庭富贵的安乐,但是她因为口业的关系,也让她的身体非常不堪,相貌丑陋。

所以说,业是很多元化、很复杂的。我们今生的果报,为什么没有十全十美?因为它是很多业结合起来,不是单一的业。也就是说业是不能抵消,只有透过忏悔才能够改变,就是断相续心。

第一段,我们先说明总相:第一个,继承过去;第二个,开创未来;第三个,它是丝毫不爽,不能抵消。这是第一个总说。

以下二三四五,就各别各别说明业果各别的相貌。

我们看第二个,因果同时,借缘显现。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一段,是说业果是怎么生起。

我们看讲义上有一个小圆圈。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当然是由内心先发动,发动身、口二业,这时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先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是唯识学的专有名词。不是说你内心就有一个黑点,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内心是没有形相的,它只是套用这个种子,因为种子有生长果实的功能,就是取用种子这个名称。也就是说,我们造业时,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先经过一个贮藏。

怎么知道一个人造了业以后,内心就有种子?也没人看到。你去参加一个佛七,参加完你看起来还是这样子,其实你内心的世界变化了。

在唯识学上说,怎么知道你的内心世界善业比较强,还是罪业比较强?有两个判断方法:

第一个,你静坐观心。你工作的时候不算,你要静下来,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来,连喝水都不可以,先静下来。如果你发觉静下来都不做事时,你的心还是躁动不安,那你就要小心!因为这个罪业的功能已经在酝酿,它已经形成一个很强大的势力了,因为罪业的能量就是一种躁动。如果你静下来时,你是很寂静的,表示你造了很多善业,积了很多阴德,因为善业是寂静相,这时还没有得果报,它就有征兆出来了。看你内心活动是躁动还是寂静,这是第一个判断方法。

第二个,唯识学说,从梦境。不是你偶尔做一次梦,你是经常做某一种梦。比方说,你经常梦到你在黑暗当中,遇到恐怖的事情,有人要追打你,追杀你;或者你从高空掉下来,这个最糟糕了,因为你的身心沉重;如果你梦到你从下面往上跳,就非常好,轻飘;当然最好是见到佛菩萨的光明,见佛、见三宝。

如果诸位开始用功,开始拜忏,就要注意梦境,你才知道你的忏是不是该停止了。如果你梦到你在洗澡,梦到你吐出秽物,见到光明,见到三宝,你这个忏,功德圆满,这个业转过来了。

所以,种子虽然是没有形状,但是你造了以后,它有一种征兆,有一种讯息,你可以从你的静坐跟梦境里面判断。

为什么讲因果同时?这个是天台宗的概念。天台宗认为你造业的当下,那个种子就成就了,那就是果报。虽然它没有显现,但是那个种子同时就成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算是因果同时。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