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页,二、增长不增长业。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因缘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现象呢?宇宙万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楞严经》说本来是毕竟空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生物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依止心念,创造了一个因缘。这个因缘现在成熟,就现出了他目前的果报,他可能是一只蚂蚁,可能是一只狗或者是一个人等等。等到这个业力释放结束以后,果报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因缘来支持的。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因缘,所以因缘的相续就造成有情众生生命的相续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对因缘的观察,有两个不同的差别:从道理上来看,观察因缘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块分成两重因缘,就是过去跟现在,这是一重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一个因缘;第二个因缘就是今生跟来生,「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又是一重因缘。所以从道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命体,都具足了这两种因缘。这是从道理上观察。
但是,实际上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这样看,因为这样看太复杂。从修行的角度,佛陀在经论上的指导,就是一个有观照力的修行人,不把因缘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他分成内、外,就是外因缘跟内因缘。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生命的结果。只要这个东西跟结果有关系的,都叫外因缘。比方说,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今生的成就有多大,只要跟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这个因缘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你看外在环境时,那是一片已经成熟的水果。可能这个水果有酸甜苦辣,但是只要你到了五十岁,这个水果都长得差不多了,很难改变了,它已经成熟了。
所以,佛教思想的因缘观,是先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造命运,这个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再讲过程。佛陀讲四谛:苦集灭道,也是先讲结果。就是说,我们面对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才能逆来顺受。不认命,你的心就躁动不安,就会抗拒。所以学佛人第一件事情,要接受命运,不能抗拒命运。不管你今生同不同意,满不满意,先接受它,才能够利用今生的资源去创造来生。如果一直排斥今生,就毁了你的来生了。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我们学佛以后,第一个要接受今生。不管今生的生命体你满不满意,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为你要创造来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因此,佛教的修学,当我们看到外面很多的水果树,充满酸甜苦辣时,第一件事情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都是过去的业所招感的,没有二话,先接受它;然后才有希望,才能安定下来。所以佛教第一个思想,不抗拒命运,佛教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一个人抗拒命运的。当我们接受命运时,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了过去,承认了过去。
第二个更重要,开创未来,这就是你的内因缘。外在的因缘是充满了果实,内在的因缘是一片土地,还没有开始种,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就是心灵的力量。外在是一种业力的主导,你做不了主的,但是内心的世界,在死亡到来之前,有无穷的希望,你可以把种子种下去,来生马上就能受用。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花很少的时间经营心地法门,这是错误的,错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错下去。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今生的成败得失,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形成果实时,你不能改变它。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他开始创造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当开始发心修行时,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三种功德力来面对来生。
第一个,引导力。修行是先有目标的,叫以愿导行。所以我们第一堂课,第一章<发心篇>,就是引导大家对来生先要有一个愿景,才有资格修行。每一个行为,都要有一个东西来引导,所谓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这样所造的业才能够很强大,而且是特别地广泛、坚定而广大。
我们常常看到经典里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赞佛甚深功德海」。诸位有没有想过,佛菩萨是怎么把这个功德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凡夫创造一个善业,不能讲功德深广如大海?其实我们看经典,佛陀在因地时,并没有比我们多做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他的愿广大。我们在因地时,做的事情并没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们发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后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发出来。你必须把格局放大,才有资格以后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才有资格叫做大海,否则永远就是一个小水桶,顶多一个小湖泊,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导力,就是要我们在刚开始时,当你是一个充满烦恼业障的凡夫时,就必须设定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这就是当我们要去创造来生时,第一个,先把来生的建筑图画出来。虽然还没有盖,但是先把愿景创造出来——往生西方圆成佛道。
第二个,就是讨论到安住力跟调伏力。怎样慢慢地随顺我们的愿景(现在还没有谈行动,行动是<修行篇>),就是内心先随顺它,随顺我们的本愿,安住跟调伏。诸位!我们在讲的时候是讲两件事,安住力跟调伏力,但是实际操作时是一件事情。你会慢慢觉得佛教的修学跟外道不一样。外道都是强压的——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佛法都是先讲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是有道法来摄受的,完全透过觉悟的智慧来疏导你的行为。所以安住在不同的道法,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调伏。我们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业果,业果之道或者叫安乐之道。我们不能去攀缘外境,内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从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来面临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来面对人生,就容易做到调伏身口意的过失。所以佛教是以安住来产生调伏的,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浅的。后面还有更深的,安住苦谛,安住空性,每一个层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以后,怎么随顺目标呢?怎么随顺本愿呢?第一件事情,安住业果,调伏身口意的过失。今天<正见篇>讲的就是这一块,第一个业果道理就讲这一块。我们对道法的理解很重要!因为你道理不了解,就很难产生坚定、不动转的调伏。
业果,我们先谈到业,业有三个差别。第一个它的体性有善业不善业,第二个它的强弱有增长不增长。我们看强弱的问题。
我们在造业时,有些业是很强大的,也就是说它对我们来生的生命会有主导性,有影响力,这个叫增长业;有些业你虽然造了,它对业种子的增长,不会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你造了它,对你来生该去哪里,你还去哪里,它不影响来生果报的,这个叫不增长业,是这个意思。
《瑜伽师地论》先用不增长业来反推增长业。先讲出什么是不增长业,然后它相反的情况就是增长业。这个地方有十种。
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我们先看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所作业。」我们一天平均会做五个梦,在梦中会做很多的好事跟坏事。但是梦中所作的任何的业,比如你在梦中会拜佛,也会骂人,但是这个业对你的果报都没有太大影响。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你的心识是闇钝的,是不清楚的。
梦中所作业,唯识学引用畜生道来解释。它说,老虎去吃一只羊,这个业对老虎,是不增长业,因为牠是愚痴闇钝的。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没什么造业功能,除非牠修成了畜生精,吸收日月的精华,能够变现成人,牠有造业能力了。正常的畜生道牠一生当中只有承受果报,没有创造业力的力量。
唯识学上说,老虎吃动物,如果是罪业,那糟糕了!会形成一因多果 …过去生造了一个罪业,变成老虎,牠当老虎的时候造罪业,那完了!牠的生命就没有返复的机会。所以老虎的果报,不管造善造恶,全部是不增长业,因为牠的心是闇钝的。畜生道的心识绝大部分是闇钝的,所以造的业通通不算,牠只是在酬偿过去的果报,牠会吃动物,牠过去生有这个业,在还债而已 …没有创造业力的能力,就跟我们做梦一样。梦中意识所造的业,完全是不影响你的果报。
但是,当醒过来时,就要注意了!你开始回忆梦中的业,念念的随喜赞叹,不管它是善业恶业,这个就增长业了,因为你已经醒过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梦中造了恶业,醒过来一定要忏悔。虽然它是不增长,但是不忏悔,就很容易去回忆,会去随喜。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无知就是没有知觉,你可能被人家用药物催眠,或者鬼神迷惑,是属於一种非常昏昧的状态去造了业。你受到外道药物的催眠或者鬼神的掌控,这个对你来说,造的任何业,是不增长业。
第三个,「无故思所作业」,就是你不是故意的。你开车来洛杉矶净宗学会上课,这部车压死了二十只蚂蚁,这个业不算在你头上,它不能影响你的总报,因为你开车的目的是要出来上课的,你没有杀害蚂蚁的动机。在戒律讲,你没有动机,没有杀心。所以走路时,要是真的不小心踩死蚂蚁,这个属不增长业。它对你来生的果报不能产生主导力,当然你跟牠有别报 …来生看到你可能会不喜欢你,因为你踩过牠。但是这个业不足以让你到三恶道去,没有那个力量。所以这个没有三界的总报,但是应该会有别报。
第四个,「不利不数所作业。」不利就是指他的心态,不是猛利的;不数,指的是他的次数,只做过一次。就是说,你可能在年轻时,曾经做过一件错事,但是你做错事时受外境的引导、误导、诱惑,而且做了这一次以后,你就深重地忏悔,发愿不再造作了。这个在律上,蕅益大师说叫偶一为之。你就做一次,也不是很强烈的愿力,而是环境的误导、诱惑,做了以后,你就永断相续,这个业在第八识是存在,但是没有主导的力量,因为它没有构成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对来生不能构成大的影响,对往生也不能构成障碍,除非以后又继续造作。这就是不利不数,这两个要合起来,不利而且不数。
第五个,「狂乱所作业」,就是精神错乱了。精神错乱的标准,在戒律上说要见火而捉,看到火要去抓它的,要到这种程度,才叫做不增长业。
第六个,「失念所作业」,就是一时的失念。你平常受持八关斋戒很严格,但是后来跟大家聊天,很专心,没注意过午了,人家拿一个水果给你吃,你不小心就吃了,这个属不增长业。因为你平常都持得非常严谨,只是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马上忏悔,断相续心,这个叫失念所作业,这是不增长业。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被他力所逼迫,有强大的盗贼或者恶势力逼迫你非得做,当然逼迫的条件是要有命难,生命受到威胁了。这个你去做,也是不增长业。非乐欲,不是你心中的愿望。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就是它本身就是无记。你在散步,剪指甲,本来就是没有善恶的,这个也是不能对我们生命产生引导。
这八个是就着你当时造业的一个心态来安立不增长业。我们可以反推,什么 是增长业呢?从这八个相反的作用,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你的心识要清楚明了,不是在昏昧睡眠的状态,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第二个,要深生好乐。你做这件事情是发自内心的愿望;第三个,数数现行,要经常造作。
我们举一个历史故事来说明不增长业。孔夫子他周游列国,有一天来到了卫国,就是卫灵公在位时。卫灵公对孔夫子很尊重,给他很好的房子住,供养他很丰盛的衣食。但是卫灵公是比较昏庸的,他没有重用孔夫子,只是把他供奉起来。孔夫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周游列国目的是要实现理想的,觉得浪费时间,就带着弟子悄悄地离开了卫国,想要到其他的国家去。
孔夫子带了弟子们,到了卫国的边境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卫国的军队准备要叛乱,要推翻卫灵公。这个在孔夫子之道理是不允许的。在夫子之道认为,你出生时就有定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能改变,是天命,君臣之礼是不能抗拒的,除非国君有丧德。这个王室虽衰,但是并未丧德,你不能推翻他。所以叛军要推翻卫灵公,就违背了夫子之道。
孔夫子就跟弟子说:我们先不要到其他国家,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告诉卫灵公,让他准备一下。当孔夫子要回到卫灵公的国都时,被叛军发觉了,就把孔夫子围起来,叛军问:「你要去哪里?」夫子说:「我要回卫灵公的国都。」叛军说:「你一回去,就会把事情告诉卫灵公,他就有所准备,我们不能同意。如果你不回去,现在就走,我们就放你走。」孔夫子说:「那好,我们到其他地方,不回去了。」
孔夫子他们就离开了边界。走着走着,走一段路以后,孔夫子就跟子路说:「现在调头,我们还是回卫灵公的国都去。」子路就说:「夫子你要干什么?」他说:「我们还是要把这件事告诉卫灵公。」子路就疑惑,说:「我们跟人家所做的盟誓,能够毁约吗?」孔夫子说:「所谓的盟誓要双方心甘情愿,他把刀子架在我脖子上,这种盟誓是不用去遵守的。」
这个地方,其实夫子之道跟我们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非意乐所作业,这跟我们不增长业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孔夫子对这个业果的道理也是非常了解的。因为这个盟誓刚开始的因地不是我心甘情愿的,你拿刀子威胁我的,所以这个盟誓不能成立。
从佛法的角度,要形成增长业,一定要出自你主动的意志力,而且次数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不管善业恶业,这样对我们来生有强大的引导,这个是增长业的三个条件。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前面的八个是就着造业当时的心态来安立不增长业。这以下的是你业已经造了,事后怎么样去做一些补救。我们往往到了晚年才知道年轻时的糊涂。我们曾经在年轻时造了很多增长业,我们害怕这个业临终时显现出来,怎么做一些事后补救呢?
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忏悔;第二个修止观来对治。
忏悔,我们也讲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做说明。在佛教史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忏悔叫阿闍世王的忏悔,这个公案我们解释一下,做一个说明。阿闍世王他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闍世王很年轻就做太子了。他的父亲活得很久都没有往生,所以他一直不能得到王位,就心生恨意,生起叛乱的心。他找了几个随从,趁他父亲不注意,把他父亲抓起来,关在地牢里,要活活把他父亲饿死。杀父,犯了一个逆罪。
犯了逆罪以后,他还不知道悔改。登了王位以后,非常地放逸。在经论上说他造了逆罪又放逸,这两个业加起来,而且这种放逸又是深生好乐,数数现行,每天做。到了中年,花报现前,还不是果报,开花而已,他全身长满了脓疮。当然他是一个大福报的境界,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寻遍了整个印度的名医来治病;第二个,他参访很多当时印度的大修行者,所谓的这些仙人,用神通力来治。都没有治好,他很痛苦。
有一天,一个叫耆婆的名医主动找上阿闍世王。他跟阿闍世王顶礼以后说:「国王最近过得怎么样?」阿闍世王讲了三件事情,他说:「我身受病苦、内心忧愁、夜不安稳。」第一个,我的色身受脓疮的折磨;第二个,我内心莫名其妙经常感到烦躁不安(这个就是有罪业)。更严重的是晚上睡不好觉,经常做恶梦,夜不安稳。
他就问耆婆说:「你有办法帮我解决吗?」耆婆说:「你这三种病都病得很重,不是一般的医生可以治好的。」阿闍世王说:「这个世间上有什么办法可以治我的病痛吗?」耆婆说:「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忏悔之法!」阿闍世王说:「忏悔之法有什么样功德呢?」耆婆说:「我曾经听佛陀开示,说忏悔之法就好像今天有一大脸盆污秽的水,你如果能够丢下这个清水珠(一种宝珠),这个珠丢进去以后,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它能够把污水清乾净,忏悔就这么好!」阿闍世王听了有信心,他说:「那我要跟谁忏悔呢?」耆婆说:「你当然要跟佛陀忏悔,效果才好。」阿闍世王听了以后就起了信心。所有的神通、医药都不能治他的病,他就想要试试忏悔法。
阿闍世王有大福报,他带上他的太太、随从十八万,浩浩荡荡去找佛陀。到了佛陀面前时,他那时心中还有疑惑,先跪着跟佛陀禀白说:「佛陀,您老人家说这个忏悔法这么好,为什么我造了这么重的罪,而瞬间的忏悔能够解除我的痛苦跟罪业呢?」
佛陀讲很多譬喻,我们做一个总结就好。佛陀的道理就是说:业性本空,仗缘而有。他说:你这个业在造的时候,是以一念虚妄的心,攀缘一个生灭的虚妄的境,所以这个本身是没有自性的。但是业障为什么会重呢?因为你念念相续,念念执着,执着的心相续,把业弄得很重。
所以你忏悔时,要断你的相续心,必须把业力的根给斩断。就是你开始发自内心地忏悔,下定决心不再造作,这时业的体性就被你破坏了,它变成没有体性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体性。就好像说,水本来就没有体性,水本来是没有形相的,你把它放在一个圆形的杯子,它就变成圆形;放在一个方形的杯子,它就变成方形,但是你把它结成冰块时,它就有体性了,因为你执着。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会变成坚固,是因为你念念地执着它,所以它变成坚固了,它本来是没有形状的,为什么忏悔有用?就是因为你把这个业、烦恼放下,不再造作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阿闍世王听到业性本空时,他也是大善根,所有疑惑都放下,都没了,至诚地向佛菩萨发露忏悔。他拜下去时觉得通身清凉,他就发愿:「我生生世世护持正法,生生世世要激发大众的善念。」佛陀说:「善哉!善哉!」后来他这个病慢慢就好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在死亡之前,我们都可以透过忏悔和对治。这个对治就更高了。忏悔要有效果,要加上智慧的理观。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这个就是在对治,就是要观业性本空。业力之所以这么重,是你自己把它捏造成这么重的,因为你的心很刚强,不愿意忏悔,自己把业障捏造成一个体性,最后也是由於你这个业力让你自己得果报的。
所以佛陀说,都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地狱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自己在造业时不肯忏悔,所以就把那个业弄得很重。然后你自己捏造的业,在临终时变现地狱,自己去承受,是这么回事。所以,真诚地忏悔,就是把心放下,那个造业的心把它放下,恢复本来的清净,这个业就没有能量,没有势力了。没有势力时你再来忏悔它,效果就很大了。
我们看总结。「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所以我们这个业果之道整个引导有两个:一个是忏悔业障;一个是积集资粮。一个是针对过去的过失的忏悔;第二个是对未来的善法的积集。
庚三、定不定业
这个定业跟不定业是说什么呢?前面我们讲这个业有两种:第一个是讲到它善恶的性质;第二个讲到它的强弱。都是针对各别各别的业。现在我们讲到业跟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业不是各别的,真正在生起时,会互相地激发,我激发你,你激发我。
定不定者,为定受异熟果与不定受异熟果之业。此有四种之别:
一、顺现法受业以猛利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即今世作业,今世受报。
二、顺生受业谓由今世造业,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三、顺后受业谓由今世造业,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四、顺不定受业谓由今世造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
我们用定不定业把前面的业做一个总结。
业,从它的性质,又分成定业跟不定业。什么叫定业呢?就是它决定会让我们受来生或今生的异熟果的,叫定业。不定业呢?就是这个业没有一个主动的力量来得果报,必须要有其他的业来激发,是一个被动的业,叫不定业。简单地说,一个是主动的业,一个是被动的业。
我们来看这四种差别。前面两个都是属於定业,它们都是一种主动的业,就是业比较强,比较主动;三、四都是属於被动式的业,叫不定业。
我们先看第一个,「顺现法受业。」就是在造的过程中,是以猛利的意乐,很坚固的一种内心的心情,不管善念、恶念,所发动的身口的方便去做的,那么这时现生招感异熟果报的善不善业,就是说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这种情况不多。我们前面讲异熟果时,绝大部分的业都是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它要有一个成熟时间。但是有一种例外,这个业太重了,太强大了,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引导力了,甚至於引导到能够把你今生没有受完的果报夺过来,叫递夺。本来你还有十年寿命,但是你造这个业以后,这个业太强了,它把你今生没有受完的业先抢过来,这种是特殊的个案。
我们举一个琉璃王灭释迦族的公案来说明。佛在世时,印度不是统一的国家,是很多小国的联盟组合起来的。其中有两个国家特别强大,一个是憍萨罗国,一个是摩揭陀国。憍萨罗国的国王就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福报大,娶了好几个太太。其中一个太太,他本来要娶迦毗罗卫国国王的女儿。但是迦毗罗卫国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家族,他看不上波斯匿王,觉得这个人脾气暴躁,但是波斯匿王是个强大国家,又不敢得罪他,怎么办呢?就想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也埋下后来的杀机。他就把公主的婢女打扮一下,假装公主就嫁过去了。波斯匿王不知道,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长到八岁时,他的父亲就让他回到外公外婆的家,就是迦毗罗卫国去亲近外公外婆,顺便学习一些射箭、读一些书等等。当时迦毗罗卫国对这个孙子很照顾,把他安排在一个摩男,就是一个长者的家庭里面,给他很好的衣食,住很好的地方。
小孩子好玩,琉璃王有一天就带着他的侍从到处玩。看到一个讲堂,非常庄严,他走进去, 里面很多人在忙来忙去的。有些人供养鲜花,有些人在挂那个幢幡。他就问:「这个讲堂要干什么呢?」侍从说:「你不知道,我们要迎接佛陀回到祖国来说法。」琉璃王就看到讲堂当中有一个很高的法座,特别地庄严,他就爬上去坐在法座上,很得意!就被释迦族看到了,把他揪下来打一顿。说:「你这个婢女所生的杂种,哪有资格坐这个法座?这个法座是给佛陀坐的。」琉璃王那时才八岁,我们都知道印度对种族分得很清楚。他身为一个刹帝利的王种,竟然被骂为杂种,他觉得这羞辱太重了!就跟侍者说:「我今生必定要报这个仇。有一天我登王位时,你要提醒我这件事情。」
后来波斯匿王死了以后,琉璃王登基。他的侍从就说:「国王,你还记得吗?你当初在迦毗罗卫国所受的屈辱。」这句话激发了他过去的恨。琉璃王三次发兵,佛陀在道路中三次打坐来阻止。前三次琉璃王看到佛陀的威德,都退兵。到第四次,那个侍从说:「国王,我们不能再退兵了,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一定要冲过去。」冲过去时,佛陀的护法神就把佛陀拉到天空去。大军就冲入迦毗罗卫国。在经典的描述,城破了以后,琉璃王的军队在迦毗罗卫国杀了十万人,杀到血流成河。佛陀非常地悲伤,因为这个定业不可转,这是过去的宿业。
佛陀就讲了一个预言,说琉璃王灭了释迦族以后,他七日会为他业力的火所烧,直堕阿鼻地狱。这句话就传到琉璃王的耳中。琉璃王知道,佛陀是不会打妄语的,所以他就很害怕。他的侍者说:「没关系,我们租一条船到大海去,水能灭火。」在水中待了第七天时,突然间下了一阵雨,雷电交加。雷打到那条船,业火燃烧,琉璃王就现生堕入地狱。
这个是特殊的个案,说明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不用等来生。即便他的寿命没有尽,他的业把他递夺过去。这是猛利的意乐,而且杀了很多人。因为你想,一般人看到佛陀阻止,一定会放弃的。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他的心是猛利的,一定要报这个仇,心像石头一样坚固。第二个,他杀了十万个人。心是上品心,境又是上品境,那这个业就太重了!
我们再看第二个,「顺生受业。」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这种情况也算重业。诸位!你今生造的业,来生马上表现出来的,也是属於重业,一般来说都是要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如果你要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从内心去观察,一生当中做了很多的事情,看看有没有哪一件事情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做这件事时非常欢喜;第二个,你每天都在造作。这个业来生很容易得果报,它不用等到第三生了,来生就出现了。
这两种业都是主动的业,不必靠其他的业力来激发,它会主动显现出来。下面两个就是它的业薄弱,必须要有其他的业来激发,我们待会儿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