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庚三、不邪淫戒

辛一、解释名义 分五:辛一、解释名义;辛二、具缘成犯;辛三、犯戒轻重;辛四、开缘情况;辛五、持犯得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八页,我们讲到庚三不邪淫戒。这条戒是五戒的第三条。

辛一、解释名义

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邪淫,把这个定义作一个说明。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淫欲,什么叫淫欲?它必须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从内心来说,它必须是一个染情逸荡,这个逸荡就是放纵。放纵什么呢?放纵我们贪染的情感。也就是说,拣别它不是在一种安住调伏引导的状态。就是说你这个内心染污的情感,是处于一种放纵的现行。这是第一个条件。就是内心有染污的情感在活动。

第二个,你有实际上的污秽交媾,有身体的结合。依止内心的这种情感,去推动你身体做种种地结合,这样子就犯到不净行。

就是说这个必须有心、境两种的具足,这是第一个,简单地解释。

从五戒的角度不邪淫,就是自己妻子以外的叫作邪淫,夫妻之间叫正淫。在五戒是不断正淫,断邪淫。这种妻子以外的邪淫我们开展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人跟人,若男若女。若男若女就是人的对象,找一个人的对象有三种情况:第一种,男男,男众对男众;第二种,女众对女众;第三种,男众对女众,这三种情况就叫若男若女,就是人跟人之间。

第二个,人跟鬼之间。你是一个人,找一个鬼道众生来做邪淫也是犯到。

第三个,人跟畜生之间。也是这种情况,都不可以以染污心而有身体的结合。但有干犯,并名“邪淫”。

这个淫戒我们看它的定义,可以知道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说,在杀生跟偷盗,它要犯到根本是很重视对象的,你看杀戒,一定要针对人;偷盗也是要面对人,这个东西是系属于人的,妄语它也是针对人才犯根本。邪淫戒,它不管你什么对象,是人也好,是鬼神也好,是畜生也好,只要你合乎染污心,有身体的交媾,全部犯重。它不管你什么对象,它是不拣别对象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有关邪淫,在《俱舍论》又讲出比较高的标准。第一个,他人妻,这个前面说过了;第二个,自己的妻,但是你是非道,非道从女众的角度,所谓的正道必须是大道。非道就是大便道跟口道,这个叫非道,你入了这个非道也算邪淫,这也是一种说法,不过这个是中品;第三个,非处。你不是在房间里面,这个是非处;第四个,非时。你在怀胎乳子的期间——在怀胎期间或者是在哺乳孩子期间,或者八关斋戒期间(当然八关斋戒就是犯重戒),这样子都犯邪淫。但是这几种情况,非道、非处、非时他只犯中品,这个待会会说明。这个是补充说明的情况。

辛二、具缘成犯

在淫戒有四种情况,是成就犯戒的根本。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从意乐的角度有两种:

第一个是正境。正境我们在律上简单地说就是“道”。这个道,有男二道、女三道,男众是大便道跟口道,你的男根入了大便道跟口道犯重,或者入了女众的大便道、小便道跟口道,女三道,也犯重。男二处、女三处这个叫作正境。

第二个,你是兴染心。拣别不是在睡眠无知的状态,你是在清醒的状态,这个是有犯罪的意乐。

第三个,加行。你用种种的方法。

第四个,究竟。与境合,男根入女根乃至于入毛发许,那么这个就犯到根本了。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杀、盗、淫、妄四根本里面,它的犯罪条件都有一个——它会考虑你心中的转想,对不对?偷盗,你要作有主想,你如果作无主想就不犯了;这个人你要作人的转想,你如果认为他不是个人就不犯了,至少不犯根本;邪淫它不管你作怎么转想,它不管你,只要是个道,你只要进去,不管你怎么想都没有用,通通没有用,这是根本,只要你受乐就犯根本,不管你过程作什么转想,通通没有用。所以邪淫:第一个,不拣别环境,不拣别对象;第二个,也不拣别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它完全结重,这个地方值得注意。

辛三、犯戒轻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非己妻入道”,什么叫入道呢?就是男二处、女三处,这个是上品不可悔罪,这个就破戒。

那么“己妻”,如果是自己的妻子,如果是“非时、非处、非道”,中品。如果是非己妻只有身体的接触,但是没有入道,只有身体的接触——中品可悔罪。这个比较简单,对首忏就可以。

如果只是念头的活动,发心淫欲连身体都没有接触,那就责心忏——下品可悔罪。

所以它这个犯罪轻重,不拣别对象的,不管是人也好,鬼道也好,畜生道也好,它完全从入道跟非入道来判断轻重,这个地方值得注意。

辛四、开缘情况

我们看第四科的开缘情况。有三种,先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邪淫的开缘有三种:第一个,你是被怨家所抓。就是一种强大外力的盗贼,用强迫的方式,在你不可抗拒的方式而犯到,但是关键是你的内心也不能有乐受,“如热铁入身,惟苦无乐。”所以在律上说,即便是为怨家所执,只要你乐受,也是犯到邪淫戒了,这个要注意。

第二个,熟睡不觉知。你是在睡觉做梦当中发生的,这种情况是不犯,因为你没有清醒,你是在一种没有清醒的状态。

第三个,狂乱坏心,这个是不犯的。

辛五、持犯得失

我们看持犯得失。先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犯戒,它的主要的果报在三涂。它的余报:第一个就是生死炽然。我们会创造很强烈的生死业力,这个对往生是很大的障碍。第二个,障道,障碍出离之道。这个待会儿我们会再说明。

你能够持戒清净,它的功德从近处来说,得生人天;从远处来说,乃至于往生净土,乃至于成就佛道。它的余报有三个:第一个人天敬重。在律上说,鬼神特别尊重这些持不淫欲戒的,这种修梵行的。

律上举了很多例子。说有些女众,她年轻时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妇,她坚持守住贞节,那这个房子有闹鬼,她一去那个地方,她跟鬼说:“仁者!你要出去,你不应该住在这里。”她讲一句话,那个鬼就离开了。因为什么?他尊重她持不淫欲戒。所以这个不淫欲戒,受到人天鬼神的敬重,在律上有强调这一点。

第二个,染欲微劣。我们没有这样的行动,慢慢慢慢染污的欲望烦恼淡薄了,当然生死业力也比较轻了,所以堪修圣道,很容易修学出离之道。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杀盗淫妄有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清净明诲,它牵涉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问题;第二个,心态的问题。如果杀盗淫妄你是偶一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两次、三次,在三次以内,叫偶一为之了,你犯了以后马上忏悔,那这个问题不大,顶多也就是业力的问题,你就在心中创造一个业力。因为你不再造作这个业力了,慢慢慢慢忏悔,也就会变成不增长业,至少不障碍你往生。

但如果你经常数数现行,这个造业——杀盗淫妄,最可怕是什么?就是无惭无愧,最麻烦,这个火一直烧,烧到已经不是业力,它怎么样?破坏善根,这糟糕啦!《楞严经》它所害怕的就是在这里。你本来是在造业,造业顶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说,你破坏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还在,你只是造了罪业,你还有希望,因为你心中有善根,还可以去教导你,你还可以产生生命的反转。

所以临终往生的人,他带业往生,不能破坏善根。他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一定要忏悔。你不能放纵这个业力。已经侵蚀到你的根,到骨头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么叫破坏善根呢?以杀生来说。你杀生,杀完了以后,你赶紧忏悔,就算你没有忏干净,你有惭有愧,顶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体生病,起码你还可以修学佛法,还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这个杀生一直造,造到最后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无惭无愧地造业,那是变罗剎鬼。你很努力地做义工,很努力地做施舍,所有的善业是使你变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经是本质上的改变了,这糟糕啦,杀生变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谓英雄好汉,革命烈士,他这个杀业造得无惭无愧。但是杀生没有理由——你不要说什么维持正义,那个都是废话,杀生不能有理由。当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么呢?杀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击。你知道这个人他要发动一个恐怖的攻击,要杀很多人,那律上说,杀广大的人数,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沟通,他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时间紧迫,菩萨做如是思惟:我必须牺牲我的戒体把他给杀了,救广大的人。这个时候,菩萨的善根没有破坏,而且多诸功德,这个是例外。这个人他已经起颠倒了,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他要启动炸弹了,你赶紧把他杀了,这个是杀戒的开缘。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说,乃至于有杀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杀戒,因为他们过去有他们的业报。

这个淫戒的问题在哪里呢?尤其是求生净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碍出离的。其实杀生所障碍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论上对净土的往生来说,它的障道还没有像邪淫那么严重。因为净土宗它称感应道交,大悲心还不是重点,出离心才是重点。那么你造了邪淫以后,有什么问题?当然你有一个罪业了,那如果你继续造下去,无惭无愧,那糟糕了!你的出离的善根破坏掉了,变成魔道。

在《楞严经》上说,魔道——你心中贪恋生死,临终时你就发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一个绳子把你绑住,你这个脚根本走不开,就是你那个邪淫的业造得太重了,已经侵损到你的善根了,这就危险了。

所以这个业,你即便造了都有办法忏悔,只要你发现得早。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绝对不能让罪业侵损到你的善根。在侵损到善根之前,你赶紧把它忏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

所以学戒的好处就是说,你发现你有问题了赶紧处理。它本来是表皮的这个肉受伤,一个外伤而已,侵损到业力,折损你的福报而已。以邪淫来说,它折损的福报就是:你本来有功名,本来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这个高官功名没有了,如此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后,你菩提的善根里面那个出离心破坏了,变成贪恋娑婆了。那这个损失就很难去算了,它已经伤到你的骨头了,伤到根了。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这就是邪淫为什么会障道。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是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伤到深层的善根;如果有惭有愧,它顶多也就是一个罪业,透过忏悔,这个罪业是可以不起现行的。

庚四、不妄语戒分五:辛一、解释名义;辛二、具缘成犯;辛三、犯戒轻重;辛四、开缘情况;辛五、持犯得失

我们看庚四的不妄语戒。前面的杀盗淫,是一个身业的过失,这个地方讲到的是口业的过失

辛一、解释名义

我们先把妄语的基本定义念一遍。请合掌。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妄语的基本定义有两个:第一个,心口相违;第二个,言不称实。当然最重要就是欺诳他人。心口相违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跟口中所说的是违背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言词,跟实际情况是不合的。这是第一个,约外境。第二个,约内心。你有欺诳他人之心,这个是妄语。不过这个地方,佛陀在制戒时,偏重在欺诳心。因为有时候我们讲出的话虽然跟实际不符,但我们不一定有欺诳心,可能我们智慧判断错误。

在律上,佛陀举一个例子。佛在世,毗舍离国发生了旱灾,好几天都没有下雨,这个是很严重了。古代的农业社会没有下雨,农作物都没办法活了。所以外道找他们的师父,佛弟子也找自己的师父,来问问看什么时候可以下雨。

这时目犍连尊者,刚好在毗舍离国游化。佛弟子就问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说:我们应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下雨呢?我们要早做准备呀。目犍连尊者入定观察后说:七天后就会下雨。大家就想,七天也不久,就等吧。到了第七天还是没有下雨。这时佛弟子就讥嫌了,说目犍连尊者打妄语。比丘去托钵的时候就听到了,回来就把这件事如是如是地禀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连尊者请来说:“你是不是跟居士说七天后下雨?”目犍连尊者说:“是的。”佛陀问尊者说:“你是用什么心情说的呢?”目犍连尊者说:“我用正直的心说的。”佛陀说:“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为什么呢?佛陀就补充说明:“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看到远方有一块云飞过来,根据它的速度,他合理地推断,这块云七天后可以飞到毗舍离国。但是中间出了插曲,阿修罗王看到云,把它拨走了,所以就变成他讲错了。”

这个地方就看得出,佛陀跟阿罗汉的神通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如果是佛陀,要么不说话,佛陀只要讲七天后下雨,它一定下雨,没有任何例外。阿罗汉就不一定了,因为阿罗汉的神通不一样,这个我们到果证的时候会说明。阿罗汉因为他断的烦恼是有限的,神通力也是有限的。

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呢?就是,这个人他讲的话跟实际不符,你不可以就判他是妄语。他有时候是智慧不够,缺乏经验,或者这中间有变数了。所以妄语的关键,除了心口相违以外,关键在于“欺诳他人”,他有欺骗你的心情,这是业要成就的一个重点。

我们再看大妄语戒。这个地方讲出妄语的两个项目,先看大妄语。请合掌。

大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

这个“大”指的是它的过失、它的罪业特别重,它影响的层次也特别广,叫作“大”。大妄语的情况,我们可以会归成两种:

第一个,妄谈个人的果证,这个是佛教徒的大忌。就是说,你在宣扬佛法时,你应该只有如法地宣说,如是我闻,如是我说,祖师怎么说我们怎么说,但是你不能牵涉到你个人的果证。因为不管有没有果证,我只要如法宣说,众生听得懂,每一个众生如法修学,就能够得到利益了。

所以佛陀在《楞严经》里面,在大乘经也是,严格禁止所有的弘法者妄谈自己的果证,乃至于你是真实地有果证也不能宣说。当然真实的果证不叫大妄语,这个只是扰乱佛教的秩序,这个罪比较轻。但是如果你是没有的而说有,那这个就列入大妄语了。

我们看看妄谈个人果证,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未证四果,妄言已证。”这个是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第二个,“未得四禅,妄言已得。”禅定也不可以,禅定还是凡夫。

第三个,乃至于未开悟,说你已开悟,因为这都是过人之法。

所以修行,你打一个佛七,一时的相应,你都不要讲出来,最好不要讲出来,最好是闭嘴。只要跟自己修行有关的,你最好闭嘴,对你绝对没有好处。

智者大师说,修行人稍有好境界你讲出来,你下次再打坐就没了,障道了。除非你这个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好是坏,你不是跟一般人说,是请教善知识来判断是非,你是跟你的上师说,可以。因为你要抉择是非,到底我修行出了什么差错?为什么出现这个境?这种情况可以。除此之外都不能讲,跟你修行有关的东西都不能讲。

人家来问你佛法,你就照佛法怎么说;你问我个人,我无可奉告,这个是我个人的事情。绝对不能妄谈自己的果证,这第一个。

第二个,宣谈感应神通。“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这是大妄语的第二种情况。你没有谈你果证,但是你说在拜佛时、打坐时有天人来跟你顶礼,或者是龙来了、鬼神来了,乃至于你说在梦中释迦牟尼佛亲自跟你加持灌顶等等,这种都是过人之法,一般人做不到。宣谈感应神通,这第二种。这种情况是虚而不实,那你的目的干什么呢?“诳惑世人”,这就大妄语了。

这大妄语的罪是很重的,甚至于影响到佛教的兴衰,这个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影响的层面很广,因为你扰乱了整个佛法的秩序,而且你对众生产生严重的误导。

在《楞严经》说这个大妄语,你去读读《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讲感应神通,讲个人果证,它认为这不是妄语而已,在《楞严经》,他是犯两条罪:妄语戒跟偷盗戒。

为什么讲感应神通是偷盗罪呢?《楞严经》上说,你盗取三宝。三宝的目的是建立大家一个正知正见,缘起的正见,如是因如是果,结果你这样一讲,三宝的功德都破坏了,他再也不相信三宝了,怎么如法修学,断恶修善,他根本不信这一套了,我怕啥?我做什么事情,我师父帮我加持一下就好了!你给他一个错误的知见,他再也不老实修行了,所以你等于是把他三宝的功德从他心中夺走了。他本来是一个如法的修行者,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结果你这么一宣说,把他的知见扰乱了。他本来心中还有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结果你这么一误导,他听到感应神通以后,他的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消失了,所以你盗取了他心中的三宝,你就知道这个罪有多重了。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说大妄语犯两条罪:第一个,大妄语戒;第二个犯了偷盗三宝功德的罪——盗戒,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我们看小妄语戒,请合掌。

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

四、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

小妄语戒,就是它的过失比较小,影响的层面也比较小。有四种:

第一个,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这是我们说过了,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你讲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骗他人,得到一些个人的名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绮语。你经常讲一些“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你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当然在菩萨戒有开缘,就是说,他这个人心情不好,你说说笑笑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一时的方便,为了解他一时的烦忧,可以。除此之外,你不要讲太多绮语。

因为你绮语,你开玩笑话说多了,你有个缺点——言不威肃,你讲话没有力量,以后你再跟你的同参道友讲法的时候,人家听不进去。因为你那个话的力量被你破坏,它没有摄受力了,你讲什么,人家根本不想听了,这个从菩萨道的角度就比较麻烦。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是勾起双方的是非。那么这种情况,我们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我们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家庭经常争吵,就因为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

这小妄语戒,蕅益大师他比较强调恶口,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因为恶口,蕅益大师说,折损你的福报。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

我们讲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恶口,讲到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家看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带诸弟子,拿着钵,经过一个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善哉!善哉!”赞美这只猴子。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只猴子。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些蜂蜜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

走了以后,这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没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请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喔,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作蜜胜,就是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个蜜胜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他吃完以后,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

这个蜜胜长大以后,他跟三宝有缘嘛,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了,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

后来弟子们就问:“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以前是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

弟子们就问:“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供养你以后,它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

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地修学,但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就造下一个很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

在蕅益大师的说法里面,这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辛二、具缘成犯

大妄语戒具九缘成犯,我们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总共有九条,我们也是分成意乐、加行、究竟。

首先,意乐,是第一条到第五条。

第一条,对境是人。这个人,符合妄语戒对境条件的人,他是听得懂你话的人。如果他是个小孩,你对小孩说也不犯;你对一个外国人,你讲的话他听不懂,也不犯,必须要听得懂你言词的人,第一条。

第二条,你心中也做人的转想,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人。

第三条,境虚。你所说的个人的果证跟神通感应,完全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第四条,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

第五条,有诳他心,这是关键。他不是一时的口误,而是有心的规划,就是欺诳心。

其次,他有加行。

第六条,说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个人的果证,包括感应神通,就是一种过人之法。

第七条,自言己证。你如果说你师父得到初果,没有犯到根本,中品,因为我没讲我自己,我讲我师父。

第八条,言了了,你讲得清楚分明。这个地方律上说,你不是用暗示的口吻,就很清楚地说,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地说:“我听说有一个人证得初果,那个人刚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证得初果,但是我没讲明白,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讲得很清楚明了,说你自己证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条,前人领解,对方也理解你所说的情况,这时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第四条拿来讲一讲,叫作自知境虚,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大妄语戒有一种例外情况叫作增上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没有学佛法,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初果长得怎么样,二果是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点相应,就以为自己证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这样以为,没有骗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学,是无知,从头到尾都没有骗你的意思。他没有学佛法,他哪知道什么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哪知道什么叫开悟,他都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以为自己得到禅定了,以为自己成就圣道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不犯。这个只能叫增上慢,这个是他一时的误解,但是他没有欺骗你的心情。这个是无知,不能构成罪业。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所以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虚才算。

后面还有一些话要说的,我们简单回答一个问题。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心力的强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惭愧心,什么时候生起最轻呢?

【师父开示】就是在造作之前生起最轻。为何说造作之前是最轻呢?因为你造业的过程有三时: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你造罪之前就有惭愧心,你的惭愧心一直贯穿到后面,你三时都有惭愧心,表示你的善根没有失掉。

诸位要知道,你造罪,你没有失善根,这个罪是比较轻的,因为你还知道这个是不对的,可见得你的心中还是安住道法、还是深深地相信: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深深地相信这个道理。但是你控制不了你的习气,你的关键只在于调伏力不够而已。你的安住力,引导力,希望增上的目标是对的,是有的,你安住道法的心也是有的,但是你调伏力太弱,控制不了一时的情绪,所以这个罪判轻。

当然,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这个是约业果,犯罪跟业果不一定划成等号,因为在犯罪的角度,它不管你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你只要有意乐,有加行、究竟,就是犯罪了。

但是,业果那不一定了,业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不是这样看的。因果要考虑你的惭愧心,考虑你的次数,你是不是经常做,是不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是不是起邪见——见是功德深生好乐,你的知见破坏了没有。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戒律跟业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有一个是结合,是一样的——菩萨戒跟业果是完全一样,只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的制戒,完全从业果的角度制戒的,五戒、声闻戒它不考虑业果,一次就犯了,而且有没有惭愧心它不管的,反正你犯就是犯。

但是,菩萨戒它不是这样,菩萨戒有的比较轻的罪,你很生惭愧心,努力地对治,你还是去犯,犯了以后回来如理地忏悔,在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在努力对治了。当然这个是指轻罪,后面的四十八轻罪。你只要肯对治,虽然一时控制不了自己,你已经在进步当中,菩萨戒不制罪,不制罚你,因为你的生命已经在改变了。

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戒律时要知道,声闻戒它是不考虑心地法门的,只要你有那个心,有那个境,你把它造圆满了,就犯了,不管你一次、两次或者有没有惭愧心,声闻戒,包括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完全不管你业果的问题。

但是,菩萨戒就完全要参考业果,它就考虑你的惭愧心有没有生起,因为惭愧心的生起,牵涉到你的善根问题。菩萨戒很强调你的善根还在不在,你的菩提心还在不在。只要你菩提心还在,在菩萨戒乱不了,皮肉之伤,因为你还有惭愧心,你就知道怕,表示你的知见没有被破坏,你这皮肉之伤而已。

所以菩萨戒的犯根本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两个条件都要具足。但是,关键是你受了五戒,你就不是这个条件了,一次就破了,破根本。所以这点诸位要知道。

我们可能在下个礼拜六,会把人天乘做一个研讨,因为人天乘很多东西要讨论的,先搜集一下问题,我们礼拜六会整理一下,把人天的业果这一块做一个研讨。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