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解释标题,先解释“佛”。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的,我们的生命是充满着痛苦。当然这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的内心世界比我们多了一道智慧的光明。我们缺乏智慧的光明,虽然有一种离苦得乐的动力,但是在快乐当中却陷入了轮回的生死果报,恶性循环。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带动烦恼,由烦恼启动了生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由业力创造了老病死。在老病死当中,我们又寻求快乐,又带动了新的烦恼,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恶梦,我们很难醒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当然没有生死轮回,他是以愿力来到人世间。佛陀跟我们的差别:他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们该学习的。
第一个,空观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用空观自调,“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观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无我、无我所的。佛陀的生命只有一种菩提的愿力,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说我怎么样怎么样,没有这种概念,他没有对立心。
第二个,假观的智慧。佛陀照了自己以后,开始照一切众生。他知道众生差别的根机,知道每一个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他知道怎样去教化每一个人,这个非常不容易。假观的智慧是最难的,因为甚深广大。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空观只要修一大僧祇劫就够了,要花两大阿僧祇劫来修假观。广学无量法门,通达无量的三昧,才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学假观。
当然,从往生净土的角度,假观的智慧是不着急的。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凡夫位,以空观智慧内调是我们修学的重点。人生短暂,你不能什么都去学的,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了,你要抓紧时间去学习跟临终正念有关的,而这个就是我们的上课主题:怎么样破妄显真,怎么样消除颠倒,就是以空观为根本。当你空观的智慧跟假观的智慧达到平衡的时候,就是顺入中观了。所以我们的成佛之道,从长远的布局来说,应该具足空假中三观。但是,就着今生的重点,偏重空观,因为以了生死为第一要务,是这个意思。
空观的智慧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它的过程和方法呢?我们来谈谈方法。这个“法”就是让我们达到智慧的一个过程,就是法门。
我们来看解释,什么是“法”?法是一种轨持,这个“轨”,是轨生物解;第二个“持”,是任持自性。一个法的安立,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它自己的体性。比方佛陀说生死法它就不是涅槃,说涅槃就不是生死,它有它独立的体性;第二个,它必须要让对方理解。必须要有一个解释的规范,这个规范让众生能够理解,这样子才构成法。它有它的特性,而且它这个法描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喔,原来这个是杂染法,这个是清净法;原来这个是生死,这个是涅槃。我们能够很快把它区分出来,能够让大家产生理解,这个叫“法”。
简单地说,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我们成就觉悟的过程和法门。如果按照天台宗开显出来的法而言,有四个次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引生我们的信心,教法当中所诠释的道理,如业果的道理、空假中的道理,是让我们理解的。透过这个理解,我们付诸行动,就是修行,有三皈五戒、六波罗蜜等等修行的法门。最后成就功德的果证。我们刚开始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教法,这个最重要!如果你对教法不理解,你就不会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没有力量,悠悠泛泛。
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法,那么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什么差别呢?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宗教,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的教法。从佛陀的角度来解释,一般外道的教法是没有传承的,他们往往是在禅定当中形成自己的一个概念,他在禅定当中有所觉悟,自己就讲出来了。
比方说,外道很多的持牛戒、持狗戒——外道有的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升天了,狗死了以后升天了,他不知道这个牛跟狗,是因为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而升天,他以为是牛跟狗的行为使令它升天。所以他要他的弟子向牛学习,向狗学习。
而佛陀的教法,绝对是要有佛陀出世才能够宣说出来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经典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这些道理不是我阿难尊者能够有这个能力说的,是我听闻而来的,那是一种传承。
那么,这个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唯识学上讲得比较彻底。它说:佛陀的教法叫作“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是从佛陀清净的大般涅槃的心中,透过他的善巧方便,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佛陀的大般涅槃清净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不能形容的,所以这个道有两种:第一种道是离言说相的,道可道非常道,佛陀的道是不能描绘的,不能解释的。既然不能解释,那我们大家就无从知道了,所以佛陀必须要善巧方便,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形容。
比方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打妄想。佛陀说,真实的心性像大海,是广大的,我们打的妄想像一个水泡,是狭隘的——我们只在乎眼前的生活那种执着,所以就叫水泡。你放弃了水泡,你就得到了更大的大海。
所以佛陀通过很多譬喻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放弃心中的欲望,是可以得到更多东西的。这些教法,就是从佛陀大般涅槃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叫“清净法界等流正法”。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护法,叫作须达长者,他是佛教里面的大护法。他生前就证得初果了,证得初果他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他就宣布:所有出家的僧宝,只要你有所需求,来到我的庭院,我一定满你的愿。比丘如果有需要,就走到须达长者的门前,说我需要一个杯子,长者就送他一个杯子;我需要一个钵,长者就送他一个钵;我需要一件袈裟,长者就送他一件袈裟。
这个须达长者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的庭院广大,好几个殿。只要有比丘在须达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他门前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只鹦鹉,这个鹦鹉就赶紧飞到内院去,跟长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长者就知道,喔,有比丘来了,就赶紧出去,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所以每一次,比丘往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这个鹦鹉就负责通风报信,做这件事情,一方面也随喜赞叹,赞叹长者对三宝的护持。
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观察这个鹦鹉的业报将尽,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早上托钵之前,先帮我做一件事情,你赶紧去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跟那个鹦鹉开示四句话:“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这个四圣谛的法门。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就到了这个大富长者的门前一站,那个鹦鹉又要去通风报信了。阿难尊者说,来来来,我有事跟你说,你先下来,不着急。他就跟鹦鹉说,佛陀要我告诫你:“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鹦鹉听到这个法以后,起大欢喜,绕树七次。七次以后再飞到长者的面前,通报阿难尊者来了。这只鹦鹉后来没多久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被狐狸偷袭给吃掉了。
比丘都很伤心,说我们当初去长者门前托钵要东西的时候,都是靠牠通报的,感牠的恩哪!这些比丘就跑到佛陀那里说,这个鹦鹉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个鹦鹉在死亡之前,听闻佛法心生大欢喜,赞叹,所以,牠先到四天王天,再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至于到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诸天七次的往返。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夜摩天,夜摩天到兜率天……七次往返诸天以后,最后一生投生在人世间,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自己觉悟成就辟支佛。
也就是说,我们听一个世间的概念,你学心理学、学科学,听完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知识,但这个知识到你的心中,并不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破妄显真的效果,没办法。但是你把佛法听进去……诸位!你来这个地方学习佛法,即便你今生非常懈怠,甚至没有如实地去做,但是你也功不唐捐,因为你把佛法的道——那个种子种进去了。佛法的功德它会产生一种乘,它会运载你,总有一天你的善根发动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让你不得不学佛,你不学佛都没办法。你的善根成熟以后,是没有烦恼能够抗拒的。
这个教法它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是从佛陀涅槃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佛陀施设出来的,它有引导你趋向涅槃的力量。这个叫作“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我们透过这个法门的修学,就能够达到全面的觉悟。所以佛是一个目标,法是趋向目标的一个过程。
第三个“修”,这个“修”我们晚一点讲。先讲“学”,因为这个次第要先“学”才有“修”。
先看“学”,我们先把这个“学”念一遍:
释“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名之为学。
好,把这个“修”也念一遍:
释“修”,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佛法的修学有理观和事修。理观就是“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学”主要的是学习两个事情:第一个,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如何破妄显真。这个叫作“学”。这个“学”当然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了。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菩提。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些是我们整个学习的重点。
你的心地法门成熟以后,就有资格从空出假来修六波罗蜜,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积集资粮。在历事炼心当中,一方面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一方面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叫作“修”。所以,它这个次第,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先学习,做好内心的调伏,引导,然后再有所谓的付诸行动。
我们把最后的概要,做一个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释“概要”,概,总括大纲;要,删繁取要。
佛法甚深广大,我们希望对一个初学者,提起它的大纲,找出它的扼要。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发心、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里面都没有牵涉到任何的行动,就是还没有行动。佛法说,就是打开你的眼睛,先有目标。发心就是设定目标。第二个正见就是作好智慧的观察。你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要反应太快,记得!在反应之前先想想佛法的道理。
学佛,你要进步,真的你反应要慢一点,因为你的直觉都是习气,你的直觉都是错的,而且大部分都会让你后悔。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才会流转生死。所以在佛法的角度,在菩萨戒,第一念的差错不怪你,菩萨戒第一个直觉上的烦恼不怪你,第一个念头起烦恼不怪你。但是第二念,你的光明没有观照,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你懈怠了。因为直觉性的犯错不能怪你,这你没有办法控制,但是第二念以后你没有对治,表示你没有做好心地法门。所以,佛法是从第二念开始对治的,我们没办法做到第一念就控制,第一念一定是你的习气。
发心和正见这两科是理观,把你的基础打好。然后修行,就是付出行动,个人选择你喜欢修什么法门。这个基础打好了,你喜欢盖一个茅棚或者盖一个豪宅都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规划,看你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个“修”是有选择性的,但是“发心”跟“正见”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学习。这两科你要学会了,从今以后,你就知道怎么样面对人生了,你的态度不一样了,而这两科也是成败的关键。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事情,就是说,其实我们无量劫来经历过很多的生命,也做了很多事情,看看我们的过去,我们做过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轮回生死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好理观的智慧,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不能达到波罗蜜,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所以你不要小看前面两科的心理建设,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所有的基本功。这两个基本功建立起来,你修六波罗蜜,修六度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变成波罗蜜。你建立了这个基础,提起佛号叫作临终正念。前面两科是重点,发心跟正见,观照力跟誓愿力,这个理观太重要了!
好,那么我们等于删繁取要,把整个佛教的理观跟事修,删繁取要地跟诸位作一个简介。到这里等于是解释标题。
乙二、教主略史
我们看第二个,教主略史,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历史。
这个地方有三大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先看总标,请合掌。
《无量寿经》云: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我们先把这段文消释一下。
佛陀来到人世是怎么来的呢?佛陀是依止清净的法身,同时在无量的世界示现成佛。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关键,在这个“现”,示现。
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一个净土,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比方说,阿弥陀佛采取的方式就是这样,他先创造一个净土,提出一些条件,怎样能够往生,他把条件提出来,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慢慢地教化。这是在净土成佛,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秽土成佛,这个就很困难。比方说,释迦牟尼佛采取的方式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是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也是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有娶妻的过程,我们下面会看到佛陀也是娶妻,示现所谓的八相成道,然后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佛陀宣扬他的道理让我们觉悟。所以佛陀的度化众生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佛陀主动来到娑婆世界,来到秽土;第二个,佛陀把我们接到净土去。
释迦牟尼佛采取的方法,是在无量秽土当中示现成佛。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他不是乘业而来,他是乘愿而来。就是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从法身当中变化一个应化身来陪我们成长。在成长过程当中,佛陀把它的道理讲出来,然后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是这个方式。好,这是总标。
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有八段。
先看第一个入胎相:
佛陀的出世,当然就有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佛陀要有父母呢?其实理论上佛陀来人世间,他不需要父母,因为他没有那个业力,没有业力就没有入胎的问题。
那有人就问祖师说:为什么佛陀要出生呢?要纳妻呢?是这样的,如果佛陀没有经过母胎的出生,这有个严重问题,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设佛陀能够从石头里跑出来的话,我们会觉得他跟我们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他说的法,我们做得到吗?他如果没有感同身受地陪着我们示现从母胎里面出来,就会连带我们对他的法产生质疑,说这个法太高深了,我们做不到。
所以,佛陀他必须遵守凡夫流转的轨则,还是有父亲母亲,因为他要让我们知道,他跟我们完全一样的。他当初是一个凡夫的时候,也是从这个过程而来,也是颠颠倒倒。后来学习佛法,出现了光明,然后才做一些生命的改变的。所以佛陀必须有父亲母亲,这就告诉我们,他跟我们的过程是一样的,他也曾经流转过。
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我们看经典上说,“处兜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这十个月是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当中,他表面上住在母胎,但是他同时是在兜率天为众生说法。还没有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在母胎待着,他同时在兜率天为诸多的天人、菩萨来宣说佛法。等到他入胎的因缘成熟以后,舍弃了兜率天宫才降神母胎,从母胎里真正的出来。
为什么处胎都在兜率天?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欲界天太过放逸,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忉利天都太过放逸,上二天——色界、无色界太过骄慢,因为他禅定高深,所以很难教化。在三界的诸天当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一点,他没有下天的这个欲望的放逸,也不像上天,虽然清净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对是比较好的。所有的贤劫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兜率天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
好,我们看出生相:
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间,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三年,这是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这个时候刚好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西元前二百年到七百年这个五百年的时间。而这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历史学家叫作轴心时代,又叫作黄金时代。
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年当中,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他们的精神文明导师。比方说,中国的孔夫子跟老子,古希腊的柏拉图跟亚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印度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在这五百年同时出现。所以这个五百年叫作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启动的时代。释迦牟尼佛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在西元前二百年到七百年,这五百年中间是人类最重要的时代。
他是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是个小国家,因为那时候印度有十六个国家,他们是分裂的十六个国家,其中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他出生是在岚毗尼园。摩耶夫人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她走到一棵大树,叫无忧大树,她把手放在这棵树上,这时候她的右胁就出现一个白色的气体,佛陀就出生了。他是姓释迦族,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太子。我们看经典的描绘,先看他的出生情况,从右胁生。身为一个尊贵的佛陀,当然不能从产门出现,他就是在无忧大树下……摩耶夫人的手靠在树上,她要去采一朵花,采花的时候把手一举,右胁就出现了白色的气体,佛陀就从右胁出生了。
佛陀出生以后发生什么事?“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佛陀出世以后,出现三个很特殊的情况:第一个,走了七步;第二个,出现强烈的光明。听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些太史看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一道很大的光明,在历史上有记载。我们合理地推论,这个应该就是佛陀出现的时候,“光明显曜,普照十方”,佛陀的身体出现强烈的光明;第三个,“无量佛土,六种振动。”这个世界,六种振动,它的本意是六个方向,东西南北中间还有边缘,这是表法,表示六根的振动,眼耳鼻舌身意即将改变,所以产生振动。这段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出现的三种瑞相,现行七步、光明普照、六种振动三种瑞相。
出现三种瑞相以后,佛陀就说话了。佛陀自己作预言,我为什么出生呢?佛陀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我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他说,我来到人世间,要陪一切众生流转,最重要的是,我要在这个地方示现成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讲完以后,释提桓因跟大梵天就侍奉在佛陀的旁边,诸天产生归仰。
我们凡夫肉眼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天人不一样。诸位!天人是有天眼通的。在经典上说,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不一定知道他是一个佛陀,但是天人会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人是不可思议的,是有大功德的,他当然不知道这是佛陀,但是他能看到这是大功德的人出现了。
诸天跟我们凡夫最大的差别,你不是修善就能够生天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到了六波罗蜜会说,修善可以保住你做人,你要生天要有德行的,要有点修持。诸天一个很重要的德行,是随喜赞叹,诸天不会嫉妒别人,你比他好,他就尊重你。你如果只有修善,没有德行,生不了天的,你连欲界天都上不去。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们很自动地恭奉——你这个人是个大功德的境界——所以就恭奉在悉达太子这个小婴孩的旁边,诸天内心对他产生很多的皈依。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看很多的伟人出世都有瑞相,何况是佛陀。佛陀为什么会光明普照,为什么六种振动呢?因为佛陀的出世表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世间的光明即将打开,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我讲实在话,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你就是过一天算一天,该干啥,还干啥。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人出家来住持正法,就没有僧宝,那么这个世界就是黑暗的。每一个人就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各凭本事,看谁的福报大,在娑婆世界里面,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
所以,佛陀的出世表示了法宝的启动。光明普照十方,表示这个世界上即将出现光明;第二个,众生学习佛法的智慧,生命即将改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始要改造了,我们不再跟着感觉走了,开始学习内观,改造自己的思想。这个就是佛陀的瑞相,有表法的意思。
我们再看第三个,童子相。
三、童子相─经云:“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佛陀出世,当然也是经过成长过程,既然是示现跟凡夫一样,他就有一个成长过程,有童年时代。但是在童年时候,佛陀对算术(“算计”就是印度的算术)——诸位都知道印度是算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算术、文艺(文艺就是各种工巧技术),还有射御(射御就是骑马射箭,属于武术),还有博综道术,就是学习当时印度的这些哲理,吠陀经典、奥义吠陀等等。佛陀是示现,所以他从小就表现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艺,是描绘这个意思。
我们看第四个纳妻。
四、纳妻相─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纳妻相,这个纳妻是有一个原因的。释迦太子出生以后,根据印度的习俗,他们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师来算命,当然净饭王也不例外。身为一个国王,他就找了五百个仙人同时为释迦太子看相。这五百仙人看相以后,都觉得这个小孩不简单,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种美好的相状,所以这五百个仙人就做出两个结论:这个人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里面待着,就是转轮圣王,统理整个印度;如果他出家,就会成就无上的觉道,在修行上会有大成就。
那么,这个净饭王就紧张了!说到底他是出家还是在家呢?这五百仙人没办法决定,看不出来,总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净饭王说谁能够看得出来呢?五百仙人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得出来,只有我们的老师阿私陀仙人。净饭王说,那可不可以把你们师父请来?五百仙人就坐下来忆念他们的师父,阿私陀仙人就现前。
现前以后,这个阿私陀仙人就深入地看这个小孩的相状,看完以后就痛哭流涕!他说这个人,他是三十二相,你看他每一种相都具足八十种好,这个人肯定要出家,他不是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只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他一定会出家。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因为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我再也没有因缘见到佛陀了,“佛在世时我沉沦”,他成佛以后我已经不在人间了。他为自己感到遗憾!
这件事情也给净饭王一个警惕,因为净饭王毕竟是世俗人,他希望他的儿子要继承他的国王位子,光耀门庭。所以净饭王为了留住佛陀,使令他不出家,在经论上说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盖了春夏秋冬四座宫殿,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别住四座不同的宫殿,让太子感受到非常如意的境界;第二个,在太子十七岁的时候早早让他结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头,这个就是他纳妻的一个因缘。因为阿私陀仙人预言这个小孩一定会出家,也一定会成就无上觉道。净饭王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发生,他就盖了宫殿,而且给释迦太子纳妻。
纳妻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比武,“游于后园,讲武试艺。”这个比武我们解释一下,净饭王为这个太子纳妻,他是找到邻国输檀王的大臣叫执杖,这个执杖的女儿叫耶输陀罗,容貌端庄,具足德行,但是这个耶输陀罗,同时有八国的国王都来提亲。执杖的国家是个小国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产生纠纷,所以只好要求公开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谁能够得胜,就把女儿嫁给他。这比武的方式就是挂一个圆盘,看你射箭能射多远。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达多射了四十里,孙陀罗难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佛陀得胜了,在比武当中他就娶了耶输陀罗。
娶了耶输陀罗以后,他的生活是什么情况呢?“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佛陀在四种宫殿当然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当然这个地方说明:佛法不离开世间法,他必须要经过,才能够觉悟。所以这个纳妻相,八相成道当中一定要有的。从人生的快乐当中体验它的过失,佛陀必须以身作则,来证明他的法是正确的。
我们看第五个,出家相。
我们先看看他的出家的过程,再谈谈佛陀出家以后的修学情况。先看他的过程,过程当中有三段。
先看佛陀出家的因缘,他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佛陀纳妻以后,正如经典上说的,他可以说是“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享受世间的快乐。但是有一天佛陀出外去旅游,因为佛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中,有一天他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带了侍从,打开了城门,到外面去,就跟老百姓接触了。结果他看到老百姓的情况跟宫中不一样。
他见到四种情况,对他产生很大的启示。
第一个,他看到了老人,“容貌憔悴,行动缓慢。”人,饶汝千般快乐,你也是会老的,精神体力会衰弱的。所以你要慢慢慢慢精神体力衰老的时候,容貌变得憔悴了,行动也变得缓慢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看到病人,“举身颤抖,喘气呻吟。”人,你再怎么快乐,你一定会生病,有病痛。病痛折磨的时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全身颤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个,死人,“世人抬举,号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送死人的尸体。
释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后,他又看到了第四种人——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
所以他就做出了比较,就说,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享受我的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我必须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因为我们在快乐当中,一定会产生爱取。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充满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进去,你跑不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我现在享受快乐,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假使我能够体验到无常的道理,赶紧跳出来,我可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虽然我要经过短暂痛苦的修学,但是我能够换取一种永恒的安乐,所谓的功德庄严。所以他就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它只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这个一时的快乐却深藏了老病死的祸患。
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选择呢?“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了一时的快乐,他希望追求永恒的安乐。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后做出的选择。
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服乘白马”,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时候带着侍从骑着白马,穿着宝冠璎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把宝冠璎珞脱掉,让侍从带回去,这是他出家的因缘,骑着白马利用晚上的时候出家。
出家以后,“舍珍妙衣”,舍掉这种珍贵的衣服,穿上坏色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这个“行如所应”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行如所应”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据记载是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先参访五年,到处去参访。诸位要知道,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非常高的国家,我们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修行人。
他参访的修行者主要分成两类:一个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个是冥想外道。
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说,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这个说对了——你想要赶快把痛苦结束掉,就要让生命痛苦。比方说睡在有刺的树枝上,比方说整天泡在水里面。他们认为让色身痛苦能够消业障,这个是错误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这个色身是无辜的,所以这个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缘。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修禅定让自己无想。诸位要知道,你什么都不想,一时不起烦恼,但是你问题没有解决,如石压草。佛法是要转识成智,你要出现光明来对治黑暗,不是把它压住而已。外道他也看得出来,经常打妄想会创造烦恼,所以就干脆不打妄想,产生禅定。
这两种修行,一个是苦行,一个是禅定,当然对佛陀有一些帮助,有助道,但是都不是成道的因缘。我们待会说到成道的因缘,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要有智慧的。但是当时没有佛出世,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够透过这种苦行跟禅定,来做一些基础工作,这个是佛陀出家的情况。
这一部分会有一些差别的,有些记载是十九岁,这没关系,因为每一个根据不一样,我们是根据大藏经。我们知道,印度是最不重视历史的一个国家,那时也没有文字,佛陀在世,如是我闻嘛,都是口耳相传,可能会有一些落差。但没关系,不影响这个道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很多的数据,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因为印度对历史的记载是比较粗略的。
我们今天研究八相成道,说明了一件事情:佛陀他必须经历我们凡夫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然后再从这个地方觉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身为佛陀他也是经过结婚,也生小孩,最后再觉悟的,跟我们没有差别。既然佛陀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妄想很重,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佛陀做到了。佛陀讲这个四圣谛:“此是道汝应修”,最后“此是道我已修”,这个道路我走过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跟哲学最大的差别:哲学它提出一个概念,人生应该怎么样;但是怎么做到,它没有方法。哲学家不谈方法,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提出一个目标,它一定有方法,宗教是可以实践的。哲学,以佛法说,是哲学家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这个八相成道很重要,让我们知道,佛陀也是经历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最后才成佛的,关键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们不怕你烦恼重,我们也不怕你业障深,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诸法因缘生,你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的生命就能做出改变。
这个方法谁能够告诉我们呢?当然只有佛陀出世了。所以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屠刀拿了多久,不管你的过去,重点在你的未来。只要你肯学习,只要你肯照着这样去做,肯踏出第一步,你的生命就有变化。这叫诸法因缘生,人生没有自性。
所以八相成道给我们启示很深:大慈悲的佛陀,愿意从尊贵的法身惊入火宅陪我们流转。然后从流转当中,他自己走过一条觉悟的道路,就是告诉我们,“此是道”,这个道路是可以走的,是可行的,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