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期中座谈(二)

我们刚刚回答的一个有关业果的问题,就是忏悔。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不一定要修很大的福报。当然你有福报,会对临终有帮助。但是你起码不能造罪,因为你造了罪业,它临命终就会起来活动,形成一个业。一开始我们是造业,到最后变成障碍,叫业障,它会障碍你的正念。因为理论上,真妄不两立,汉贼不两立。所以说,我们在开车的过程当中,不管你这个车子的马力有多大,起码你不要给自己前面创造太多石头。

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把重大的杀盗淫妄的罪业,在临终之前要把它的相续心断掉。我们没办法断它的种子,但是你要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它沉淀下来,这就是忏悔的意义。就是把握当下的时机,把重大的业力转成不增长业,就是这个概念。刚刚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跟大家讲过了。

现在我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当我们从业果的思想再进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这个问题就是说,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两个都在讲空,内涵不一样。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主要有两个不同:第一个,内涵不同;第二个,它的作用不同。

我们先讲它的内涵。小乘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它是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是从生命的无常来安立空的。就是人生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在学习业果的时候,佛陀对于人天的安乐果报是持肯定态度的,佛陀鼓励我们断恶修善,创造美好的人生,在业果是这个口气,没有错吧?

但是到了声闻法的时候,佛陀口气改变了。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从人天的业果的思考到小乘空观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佛陀的态度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转变。佛陀对三界快乐的果报是持否定的态度,三界没有真正的快乐,小乘的空观就是告诉你这个概念,轮回没有真实的快乐,因为你每一个快乐都要付出代价,因为它无常。无常就是说这个快乐是不安稳的,让你没有安全感。

诸位!你可以去问问那些福报大的,你问他快乐吗?他会说很难讲。他有时候也快乐,但是大部分的时间都担心。因为他知道这个快乐,是要具足很多的条件的。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足,快乐马上就被破坏。众生的快乐很脆弱,你第二天早上醒来,可能报纸一打开快乐就没了。

关键是这个快乐无常败坏,你也做不了主。无我,更可怕是无我,你说了不算。所以你不能把内心寄托在世间的快乐。第一个它会变化,会让你失望;第二个它什么时候要变化,你没办法规划。人生不能规划,诸位知道。当然,你可以有自己一厢情愿的内心规划,但是人生的遭遇不是你规划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福报什么时候花完,你有多大的福报你也不知道。你没有宿命通,你就不知道你人生有多大的福报让你花。

所以人生就是动态,你没有安全感。“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人生的快乐你得到以后,你是很担心的;失去的时候,你是很遗憾跟忧恼。所以世间的快乐,是要付出很操心的代价。但是最后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让你空欢喜一场。就像做梦一样,做梦的时候梦到你是大富人家,醒过来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人生没有结果。

每一个人生都没有结果,就像做梦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你不可以把前一个梦境里面的东西带到第二个梦境,不可以!当你梦结束的时候,你所有梦境里面的东西都要放下。只有那个明了的心跟业力走出来,从前一个梦境走出来面对下一个梦境,只有业力可以穿过梦境,还有那个明了的心,两个东西走出来而已。你的色身,你的财富,你的眷属,你所有一切的东西,当第一个梦境结束的时候,不能从梦境里面带出任何东西出来,不可以。这是第一个游戏规则。

你只可以从第一个梦境把你的业力带出来,把你那个明了的心带出来,两个东西带出来。其他的对不起,全部留下,因为你的使用权没有了,你的福报享尽了,就请你离开了,它不跟你客气的。业力是很残酷的东西,你白天享完了,你晚上业障就要起现行,它不会等到第二天了。

所以断恶修善,不能当终极目标,只能当过程。你把断恶当终极目标,那你就把人生都皈依在人天果报,那你情何以堪呢?那你就每一生都在受伤。所以佛陀就跟你讲:我再讲第二个更高档次的教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陀说:一个人只有安住涅槃,才是真正的快乐,三界没有快乐。所以小乘的法是一种非常对立的,它就对着你那种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冲着爱取来的。

那么,人天业果跟小乘的思想怎么融通呢?佛陀一下子肯定,一下子否定,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佛陀没有否定你造善业,但是佛陀说你造了善业,不能享受果报,不能去享受,你要把它回向无上菩提,这样听懂吗?你有资格造善业,但是你不能把这个善业兑换成人天果报。这样做太傻,你有更好的选择,你可以把它兑换成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你这个资粮,套一句中国话,你得有点出息,是吧?你那个善业,你布施持戒,你把它换成人天果报,你今生享受完了,到下一个果报你带不出去,你多生那么辛苦地持戒,今生就把它花完了,你不觉得很可惜吗?搞不好,花完的过程你还沾满了贪瞋痴的烦恼,后遗症一大堆。所以佛陀说:造善是没有错的,关键是你怎么样把它回向净土,回向无上菩提,你可以做一些更高级的转换。

诸位要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不是否定你造善,而是告诉你不要贪求人天果报。你造的善业,你不要那么小家子气,去换一个糖果吃,你可以换摩尼宝珠。你说:“欸,这摩尼宝珠要等很久。”等就等,是不是?但是你得了摩尼宝珠可以一劳永逸。你老是换糖果吃,生死都不出离,那你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所以,佛陀讲完人天的业果,又讲诸行无常,这两个我认为没有矛盾。佛陀鼓励我们修善,佛陀也赞叹涅槃,这两个不矛盾。让我们从善业里面回向大般涅槃,不要执着安乐的果报。当然你不执着你还是有,但是你不执着,就不会陷入轮回当中。

诸位!如果说,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慢慢要知道要把那个感受收摄一下。“受”,这很可怕!你不能把人生当作享受,人生不是让你享受的。你如果认为人生是让你享受快乐的,我跟你保证,你要付出十倍的代价。你得到的快乐是一分,你也可能今生就遇到了,但是你至少要付出十分,不信你试试看。

人生快乐的蛋糕里面都有毒药的。佛陀说:人天的快乐果报你沾不得。除非你法身菩萨游戏人间,那另当别论。你把人生当真你就糟了!人生要解脱一定要把感受收摄,要都摄六根。

那人生要怎么面对呢?人生当历练可以,历事鍊心。人生不是让你来受用的,人生是让你历练的,让你从人生的过程当中去加强你的菩提心,让你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积集往生的资粮。人生是让你用来修的,不是让你享受的。你这个观念没有改,你就很难修行。

所以小乘的空观就是告诉你:人生不能享受,就是讲这个意思。调伏你的爱取,你来人生不是来享受的,你观念得改一改。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然后当一个过程,让你到净土的一个跳板。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生命,因为你要借假修真。没有生命你怎么拜佛?没有生命你怎么听经?没有生命你怎么思考问题,怎么去改造你的思考?

生命没有错,是我们操作错误。因为你把人生拿来当享受。你急着要把过去生辛辛苦苦在三宝门中做义工的善业花掉,你错在这里。其实,你可以做更好的选择。你可以把这个善业转成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让你永远受用,是不是?你没有吃亏的。听佛陀的话绝对不会吃亏。

所以佛陀讲业果以后,佛陀很怕我们在积集善业的时候,会把善业转成来生的安乐果报,这就糟糕了!所以佛陀马上讲无常无我,提醒你:当你有这个功德钱的时候,等一等,不要马上兑换,把它累积到一定程度,回向到净土去,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所以小乘的空观是用来对治的,跟你提个醒:你不要以为你断恶修善,你就了不得了,就赶快把它换成人天果报,来生就想要做国王了,这样你要付出代价的!小乘的空观可以说是一个很重的药,他把人生讲得可以说是一文不值。你看声闻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人生、轮回从声闻法来说毫无意义。所以人天乘的法门,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肯定断恶修善,但是到声闻法,对三界的果报是全盘地否定。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矛盾了,怎么办呢?你要我辛苦地积集资粮,你又不让我享受!所以佛陀讲大乘的空观,他说,其实你可以享受你的心性。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可以在那个地方尽情享受法喜。

所以小乘的空观,是从人生的过程来安立无常无我;大乘的空观是建立在人生本来清净,这个很重要。所有的空观,大乘空观最殊胜,因为它追溯到你的生命的原点。小乘空观它不管你本来怎么样,它只告诉你现在怎么样,反正人天的果报你碰不得。所以小乘的空观是用来调伏用的,调伏爱取;大乘的空观是告诉你,“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它把你生命的原点,这本来面目的面貌解开了,原来我们本来清净,本来具足。

你想要追求快乐,你其实不用多事,不用向外攀缘。你只要能够心存善念,你的内心也可以出现快乐,是心作快乐,是心是快乐。因为你内心本来就具足快乐的功德,你不一定要假借外境。我们拜一部八十八佛,打一个佛七,我们的心也是快乐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感官的快乐?那种有过失的快乐?

同样是快乐,同样是蛋糕,你为什么不去吃那个没有毒药的蛋糕呢?为什么为了吃这个有毒药的蛋糕付出那么惨痛的轮回的代价?佛陀知道我们喜欢快乐,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选择内心的快乐,那是没有过失的快乐,是那种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当然到了极乐世界,那个法喜快乐更殊胜。

所以,小乘的空观会让我们的心慢慢收摄回来,但是我们没办法安住。因为小乘的空观告诉你这个也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它是否定的,小乘的空观是否定句的。包括中观,中观的学者也是否定的,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但是到了大乘圆满的圆教,一念心性的时候,佛陀是肯定的。说:什么是我们的安住处?现前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就是你的安住处。我们离家太久了,我们一念妄动向外攀缘,把自己弄得很被动。其实我们内心本来就具足珍宝。

《法华经》上说,一个大富长者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小时候参加庙会,突然间走失了。走失了“五十年”。他那五十年指的是六道,因为它把阿修罗道会到里面去了。就这个孩子走失了,后来就做乞丐,做了五十年的乞丐。后来他乞丐做习惯了,认为我就是乞丐了,我就是乞丐的命。

有一天,这个乞丐在乞讨的过程中,走到非常漂亮的这个大富长者的家宅门口,从小窗户里面挖一个小洞,一看,唉呦,不得了!这里面那是不得了的境界!里面的珍宝很多,看到他爸爸坐在中间,何等的威严。他爸爸刚好也看到他,他说:“欸,这个就是我的儿子。”叫旁边的那个侍者去追。

这个乞丐做久了没出息了,他自悲败种,说:“我哪是你儿子呢?你开玩笑!”就赶紧逃,等到侍者抓到他的时候,他吓昏过去了。侍者把他扛回来。大富长者说:“算了,算了。你现在把他叫醒也没用,让他回去吧。高兴做乞丐就做乞丐吧,慢慢来。”

那长者(佛陀)就用很多的方法,慢慢把这个乞丐(众生)引导进来。最后再“长者付财”,告诉他:“其实你不需要做乞丐了,你家里面钱多得去了,是吧?干嘛要做乞丐呢?有时候有一餐,有时候没一餐的。”好比在三界轮回,运气好一点得到人天果报,运气差一点,罪业起现行,沉到大海里面去受三恶道果报,就像乞丐一样,有时候今天托到钵,明天托不到钵,你完全被动。你人生只有一句话: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由业力控制。而你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所以大乘的空性,就是只有一个概念——把心带回家。其实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功德庄严,是我们操作错误,是我们离家出走,把自己搞成这副德性。所以大乘空观是安住,安住真如,也可以说安住空性。不过它的空性,有不空的善根在里面。

我们来复习一下,看看讲义第五十一面,这个地方很重要。大乘的空观你要建立不起来,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安住了,人生就没有安住点了。因为世间的快乐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也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你安住下去,你就完了,走不出来了,偏空了。我们只有一个安住点,看讲义五十一面的体性。

心性的体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法尔具足十界诸法。我们要安住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一个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我本来具足功德庄严:它里面是离一切相的;它离一切相,但是又没有偏空,又具足一切法,具足诸佛的功德庄严。

当然有人就问,智者大师说你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那你也具足地狱法界,你为什么不说我本来具足地狱法界?理论上是可以,但是你这样想对你没有好处,是不是?你认为你具足地狱法界,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们一般来说,在“具足”这一块我们做正面思考,就是我相信我的内心是清净的,我相信我有成佛的因种,我是未成之佛,这个是最好的安住处了。

所以大乘的空观把小乘的空观跟人天业果做了一个平衡,否则,你要是没有大乘空观,你说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你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吧?你要我断恶修善,又不要我享受人天果报。你要开显,你要享受,你可以享受你自性的功德啊!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在你内心当中是一个无障碍、能够在那个地方驰骋天下的一念心性,它本来就可以给你很多的波罗蜜的功德。

诸位!你要想一个概念,佛陀选择安住心性,他一点都没有吃亏。他现在是什么?万德庄严!我们选择离家出走向外攀缘,结果我们现在得到什么?你什么也没得到,每一场人生都是一场梦。我们流落到现在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就是我们离家出走的后果。

我们以前的概念总是觉得我应该向外攀缘,我才有东西可以抓。结果你抓到什么?你觉得抓到什么?你除了抓到老病死还抓到什么?所以离家出走是错误的选择,心向外攀缘是错的,回光返照是对的。

大乘的空观它不叫空观,它叫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心,向内安住。所以大乘的空观你安住以后,人生就变成历练了。那这个因缘法它是什么意义呢?历事鍊心,“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们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我不需要外境了,这个是最高水平的人生观了——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大乘的空观不可思议,叫不思议境。它彻底地改变你的人生观,你不需要向外面追求。

说实在,你就是喜欢追求,才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其实你要知道,你向内安住是最好的选择。该是你的,你一块都跑不掉的,你不要去求的。求到最后,你把人生的档次给降低了,你变成六道轮回了。

我再讲一次,该是你的东西,该是你的快乐,你不要求,它会加倍的给你的。人生不是求来,是修来的。这个就是大乘的空观——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人生是历事鍊心,这个是最高级的思考模式了——安住!

小乘的空观没办法安住,人天的业果也没有办法安住,找不到安住处的。因为人天的业果偏有,小乘的空观偏空,你怎么安住呢?你安住就不能成佛了。大乘的空观是本来清净,它没有说你现在清净,它说你本来清净,这个就是你的家了。

本来清净表示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改造的,因为它都是后来缘起的,都是假相,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很重要。所以大乘的空观建立起来以后,你的人生已经不是向外攀缘了,是向内安住了。那么这个外境代表什么意义呢?就是说,也没有把外境全部否定,我们可以借外境历事鍊心,借假修真,这个概念很重要。当然我们上一堂课有点匆忙,所以我现在把它补足。大乘的空观是让你安住用的,小乘的空观是让你调伏爱取用的。

这样讲好了,安住跟调伏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病,所以我们要吃药。有些药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你没事可以吃吃,这个就是大乘的空观;但是有些药你没有事不能去吃的,比方说感冒药,你没有事去吃感冒药不可以的,它是泄你的邪气,所以你越吃越虚弱,它是对治用的。所以有些药你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叫作安住;有些药是一时对治的,你有这个毛病拿出来对治一下,过了关就好了。这样各位懂吗?这两个操作的时机不一样。一个是常法,一个是一时对治。

好,我先讲到这里。有问题你们提出来。

大乘的空观只讲一句话而已,叫作“莫向外求”,就讲这四个字。你不必向外求了,该有的,你内心都可以给你,而且是更好的。你可以试试看,你一天里面都不向外追求,安住一念心性,所有的善、修法只是自我完善——我是假借众生来生起善念的,无所求的。你试试看,你会发觉你人生不一样了,外面的境对你的干扰会降到最低了,你不用去攀缘爱取外境的,不用。

好,那么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这个安住很重要,尤其临终很重要。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因为你一念心性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罪业,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你的过去,这个是最高级的修行方法,先把生命归零再来面对过去。

好,请说。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那种安住跟平常生活怎么协调?我们安住力量跟福报有没有关系?

【师父答疑】欸,不是。该工作还工作,你乱不了。

【学员提问】我除了安住,我还想工作。

【师父答疑】好,请坐。当然小乘的空观,对现实生活是比较排斥的。因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以小乘的空观是比较厌世,出离的。所以你这个药,吃得刚好就好,因为你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你真的什么事都不想干了。

但大乘法没有这个问题。我今天上班,我不为别人上班,我是把上班当历练,历事炼心。我们以前上班是为了求表现,是吧?求得到上级的赏识。其实你多大福报就多大福报,说实在的,上级赏不赏识你,跟你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你相不相信?

你内心有这种福报力,你起那个是心作佛,你起那个精进的心,你起善念的心,你启发你自性本具的福报,它自己会让你受用的,你自己会显现出来,你不必去从后面追求的。其实我们以前是多事,多此一举。该是你的,你从内心中求就对了。

我们凡夫不能说什么都不求,那是阿罗汉了,阿罗汉啥都不想求了,消极了。凡夫是乱求,到处乱求,求的结果伤痕累累。大乘佛法也是求,从自性中求。你只要把你的心调好,人生是自我完善,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欣赏你也好,不欣赏你也罢,这个是过去生结的缘。当然我们不要主动去刺激别人。

但是,该是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跟别人没有关系。你不必去向外面求的,你只要向内去。他离一切相,他要修一切法。你生起布施的心,触动你内心本具的布施的功德,让你去受用;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去触动你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让你来受用。

你只要做两件事:第一个,安住清净心;第二个,修一切法。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两件事就够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缘。诸位你要知道,你的内心准备好了,外面就准备好了,你相信这个道理吗?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烦。

我再讲一次,你内心的功德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准备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这样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就会准备好。你先相信这个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么好求的呢?该你的,它还跑得掉吗?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动乌云变色了!生死轮回,把你整个生命的档次都降低了,本来是功德庄严的,变成人天福报了。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后是轮回生死。

佛陀什么都不想求,他万德庄严。那你想想看,“求”这个门是向外攀缘的门,你走上了外门,安住是走内门。这两个门,走外门也有蛋糕,但这个蛋糕里面都是毒药;你走内门的蛋糕是没有毒药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块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门去找蛋糕,还是到里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准备面对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里面找蛋糕,就是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同样是快乐,看你要哪一种快乐。你有什么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对的,这是错误的选择。诸位!你要知道,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就是总想要向外求、攀缘,这个概念错误,错得很严重。我们以前修行很多资粮都浪费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个资粮向外面去攀求,换一些小糖果吃。其实你可以把资粮向内安住,去唤起你内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吗?

这个是比较深,但是这个道理很重要——安住的问题,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当你的内心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准备好,不要求。

这个就是有点深,但是这个观念很重要,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这里,称性起修。

【学员提问】我想请教师父一下,我们参加那种禅修班,常常会跟我们说,用那个数息观或者是什么方式安住这颗心,能不能请教师父,这个数息观算是小乘吗?

【师父答疑】请坐。数息观它是一个方法,它没有什么大小乘的差别。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敲个大磬,这个大磬是小乘大乘?不是什么。数息观是一个摄心的方便,你的心是大乘,你的心发菩提心,它就变大乘;你的心是小乘,它就变小乘。数息观它只是让你的心安住在那个呼吸,用来摄心的一个方便而已,它跟智慧没有关系的。大小乘是从你的见地来判断,数息观是一个止,它跟智慧没有关系的。

但是你问我,我提出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你数息观比不上念佛。理由是:数息观是自力,因为你这个地方没有佛的功德在里面。你要摄心,你听你的声音就好了,一句弥陀念、诵、听。因为你同样摄心,一个是有佛力加被,一个是没有佛力加被。当然这纯粹是我个人的看法。

摄心的方便很多,但是摄心的方便不牵涉大小乘,这个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只有智慧、观照,才有大小乘的差别。数息观,大乘也在数息观,你发心大,它是一个工具,是你摄心的工具。我们现在讲的是心态、见地,所以数息观就是一个摄心方便,它也没什么大小乘。你要觉得好也可以。

当然我觉得念佛听声音最好,因为你有佛力加被。每一句佛号,它透过你的音声听到你的心中,它能够“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它能净化你的罪障,增长你的善根,有不可思议的冥冥中的感应,这叫不思议熏习。你用佛号来熏习,你这种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有它的好处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数息观不好,就是看你们大家选择。

好,还有什么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关于这个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结合到念佛的话,是不是会让我们念佛的这个档次提高?

【师父答疑】对。你看《弥陀要解》就是这个思想,安住一念心性。《弥陀要解》讲三种功德力:自性功德力——安住真如;法力不可思议——佛号现前;佛力不可思议——感应弥陀本愿力。三力不可思议,其中有一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就是安住真如,不随妄转。

你这样讲,我想到在网络班有一个学员问得不错。他说:我们安住真如什么都不求,那阿弥陀佛佛号来,我们求不求呢?不要求!你有什么好求的呢?你感应是靠你的心去感应,你越求,一念妄动,阿弥陀佛就消失了。你不求阿弥陀佛就把你忘了,是不是?不可能嘛!

诸位!你要知道,你的往生不是因为你求来的。我们现在观念就被这个生死轮回的错误搞乱了,你往生是因为你心中具足资粮力,你有法,你有信愿行三个法现前,所以你感应弥陀,不是你求来的。你念佛念到阿弥陀佛来的时候,你看到,你也不要求,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印光大师讲:只问因地不问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把佛号继续念,他自然把你带走,你有什么好求的呢?

“求”不是功德的因地,它不是一个因地。这是一种严重的过失,就是一念妄动。你看看《楞严经》把“求”——这个一念的妄动讲得多严重,所有问题的病根就在这里。离家出走,我们今天会变成乞丐,就是因为离家出走。你离家出走以后,你怎么弄都不对了,所以不要求。

念佛法门跟禅净双修的结合,禅观的正念真如、安住心性跟念佛是完全可以结合的,你看《弥陀要解》就知道了,“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佛号历历分明,历历分明还是本来清净,这两个哪有什么障碍呢?

理观不碍事修,这个东西完全不矛盾的。自性功德力现前,名号功德力现前,冥冥当中弥陀本愿功德现前,三力现前,不要求。你把你心中的佛号准备好,阿弥陀佛自然会兑现他的本愿的,你自然感应弥陀本愿。谁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求来的呢?所以你临终的时候,就不要东张西望了,你好好照顾你心中的佛号要紧。

我再讲一次,你心中准备好了,外面就准备好了。你心中没有准备好,向外追求,你就糟糕了!你舍本逐末,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要从业力的思想提升到心性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档次要从“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提升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你的内心创造出来的,所以根本还是在你的心。

诸位!你的心准备好了,外在的世界就准备好,你相信这句话就没有错。整个《楞严经》十卷,就是在讲这个观念而已,你准备好了没有?你不要管外境是谁来,你只要好好地在心里忆佛、念佛,魔来都拿你没办法,因为你不迷、不取、不动,他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诱惑你,他要破坏你的善根,所以他没有下手处。

不必向外求,但是你要向内去修——离一切相,修一切法。修布施的法、持戒的法、忆佛念佛的法,你心中的法具足了,外面的功德自然显现,不要求。如果你还怀疑,请你去读《楞严经》,把这个疑根拔掉,这个很重要!

好,关于安住的问题,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小乘的空观适可而止,因为无常,这个药用得过度,会伤害大悲心。有些药是很猛,但是适可而止。你贪爱心重,那个小乘的四念处用一下,它的确能够对治爱取、贪爱,但是这个药适当就好了。太猛的话,苦谛的力量太大,伤你的菩提心。但是大乘的向内安住的药,你越吃越好,没有后遗症,没有过患。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第四堂课师父说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就是离言说相,那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名言去,我们怎么样去把事情做好呢?

【师父答疑】好,请坐。他说离言说相,是说你本来是离言说相,所以它是这样,它有两条路:叫从假入空是离言说相;但你从空出假,你又要安立言说相,叫善巧方便,所以它是否定门进、肯定门出。菩萨戒后半段的时候,要讲柔软语,讲善巧方便,那都是安立名言,佛陀也安立言说相,要不然怎么那么多经典呢?那是佛陀说出来的。他要否定的是我们凡夫那种遍计执的言说相,带有我法二执贪爱的言说相,这个要洗消掉。

我们现在的心性搞得很复杂,就是很多言说相。佛陀一看,这个资料已经不能用,全部洗掉。佛陀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对不对?你看佛陀口气是这样子,你看般若《金刚经》的思想,全部扫干净。因为你这个时候不扫干净,你讲任何话都没有用。

所以佛陀刚开始先说离言说相,是你中毒太深,先恢复清净心,“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离一切相,这是第一个。但是慢慢慢慢你知道本性清净以后,佛陀叫你出来,你要修一切法,这个时候从空出假,又开始有言说相了。但是这时是佛陀的正知见,如理思惟的言说相。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利利他,那个时候又安立言说相。这样懂吗?

这个资料已经中毒了,只有一个方法——先洗掉。我们凡夫的言说相,刚开始都是带有我法二执,都攀缘的,所以佛陀刚开始是先把过去的言说相洗干净。比方说《金刚经》,比方说《楞严经》,比方说唯识,都是在破言说相。但是你看佛陀讲《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那不一样,那佛陀是赞叹言说相。你要称赞如来,就是要言说;你要教导众生,也要言说相,但是那是后半段,那是从空出假了。

所以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有两个次第:第一个叫从假入空,从因缘的假相里面,回归到你的清净心,这个时候要离言说相,没有错,否则你进不去空性。你只要讲话,你就进不去空性。但是你从空出假,大悲心善巧方便的时候,你知道怎么跟众生互动的时候,你又要安立言说相了。但是那个言说相的本质是与菩提心、空正见、大悲心相应的,那是利他了。对不起,我们的时间快到了。我们要讲第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我今年已经六十一岁,要是有一天没有病痛在美国往生,家人发现我已断气,不可能助念八个小时才通知医院或报警,因为没有什么绝症而突然死亡,还有可能会遭受解剖的命运来查出死亡原因,这一直是我困扰的一大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才对?

【师父答疑】这个临终问题,我们要讲一下。这个问题我其实不是很清楚,我请教过陈会长。他对美国的法律比较清楚,那么陈会长的意思有两个,就是如果你在美国,你在生前要跟两个地方沟通,你要跟你的家庭医生沟通。就是说你想办法让他知道,你临终不喜欢受到干扰,你必须保持正念。那你解剖我的身体,对我的宗教会产生很严重的伤害。因为你的身体跟内心是互动的,解剖你的身体,你的心就会不快乐,所以你要跟你的家庭医生沟通好,即便你无疾而终,你也不想要去解剖。这第一个,跟家庭医生沟通。

第二个,你要跟你的家人沟通好,尤其是你的直系的子女,还有你的另一半,他不能有意见。万一他有意见,怀疑你的死因,他要求解剖就糟糕了!所以你最好跟你的家人达到沟通,说你希望善终,这个你要事先沟通。因为你躺在床上,将要死掉的时候,已经没有讲话能力了。所以你必须跟你的家人沟通好,因为家庭医生要签名,证明你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死亡。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印光大师的临终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减少身心的障碍;第二个,最好是有人帮你开导助念。但第二个是可遇不可求,起码你先做到第一个,你的身心世界不要受到太大的障碍。

因为我们的正念,可能刚好够往生而已,它禁不起色身的折磨,你没有那个功力。我们的正念可能刚好六十分而已,是在临终无障碍的时候刚好及格,如果有障碍可能就糟了。我建议你事先做好准备,因为死亡是不能规划的,所以你要跟你的家人沟通好,你要跟你的家庭医生沟通好。

好,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的整个研讨到这个地方。下一堂课开始,我们讲修行的历练。前面都是一个心态的心理建设——安住心性,调伏爱取,然后引导到净土。这是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个都是讲心理建设,理观的部分。我们具足理观以后,就有资格来历练了,下一堂课我们开始讲修行的方法,我们怎么样从法门当中来加强这三力,历事鍊心。下一堂课开始。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