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面。
我们经历过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以后,内心世界留下了很多好的一面,但是也留下了很多不好的一面,就是善恶夹杂,真妄交攻。我们今生有幸遇到佛法,开始立志要做一些改变,当然改变就必须从内心世界去改变,因为它是根本。
我们原来的内心都是向外攀缘的,我们其实不在乎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当你学佛以后,你的眼光开始转了一百八十度,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你开始面对自己了。面对自己的时候,你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个,处理善恶的问题,第二个,处理真妄的问题,内心世界就两块而已。
我们刚开始会布施持戒,做慈善事业,做一种断恶修善的工作,这时你不研究教理乱不了,你只要信心就够了,因为你没有做比较深层的改变,不可能触动你内心的无明,也就没有所谓的反弹的问题。但是这时你跟其他的外道差别没有很大,因为你要做的,基督教都会做。
如果你慢慢地深入更高层的经典,比方说《楞严经》、《法华经》,慢慢地深入内心世界,从一种断恶修善要提升到返妄归真时,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你会发觉不是那么简单,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你看看《楞严经》你就知道了。我们离家太久,回家的路不是很顺利的,绝对不是很顺利的,我们回家的路充满了凶险。
这个时候只有乖乖地听先圣先贤的开示,就是“欲知回家路,须问过来人”,你别无选择!人家都把路规划好了,你照着这个高速公路的指标开就好了,你不用自作聪明。因为你没有失败的空间。你做生意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修行失败了就糟糕了,你要付出多生多劫的代价,因为你得到这个魔种以后,比一个愚痴放逸众生还糟糕。
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种大威德力,外道看到佛陀,照样不想学佛,因为他邪见已经太重了,佛陀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连佛陀都拿他没办法,你想想看,他的问题多严重。他不是生长在我们看到佛像,他可以看到真正的佛陀,你就知道他中毒多深,就是修行失败,一念差池嘛。
所以,当我们开始注意了生死这个问题时,从一种善念要转成正念时,诸位!你要知道,问题开始来了。你开始要打开很久很久没有打开的臭水沟了,真正面对自己了,因为你迟早要面对的。这时道法——佛陀所说的这些真理的引导,对我们就很重要了。
戊三、结劝
我们往下看。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临走之前,把他所觉悟的道法放在音声当中,放在文字当中,让我们接触这个佛法,产生一种道的种子。只要我们不断地酝酿,就会产生道的水果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涅槃经》上说,“大士所以舍全身而求半偈。”这个大士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讲到,他过去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不是佛陀不想学教理,是没有教理可以学,这是个黑暗时代。已经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大家都盲修瞎练。
这位修道的仙人在山中打坐时,当然修行从一个好人变成道人,他开始要回光返照,去注意自己内心的活动,面对多生多劫留下的颠倒妄想,他一筹莫展。这个妄想难在哪里呢?因为它有菩提在里面,妄想你断也不对,随顺也不对。你把它完全断了,那就错损菩提了,因为它的宝物就在里面;你随顺它,就流转生死,所以妄想难就难在你是随顺不得,断灭不,难在这里。所以这位修道仙人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人引导。
但是,他很用功地打坐,感动了释提桓因。释提桓因说:喔,这位修道人这么精进,减少饮食,减少睡眠,要考验考验他。这个释提桓因,诸位知道,天人的寿命很长,所以古佛出世时,释提桓因也偶尔下来听听经。虽然他回去以后忘掉了,放逸了,但是他至少听过佛陀的经典。所以他就来到了这个山洞,变成一个罗刹鬼。这个罗刹鬼就讲出了半句偈,叫作“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我们一般人听了也没什么感觉,但是一个经常在研究内心世界到底怎么回事的人,他一听就知道,哎,这是一个道,他已经道出了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相貌。我们内心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因为我们老是跟着感觉走,感觉是变来变去的。但是他只说出了病相,没有说明解决的方法。就是这个生灭法怎么办呢?是要把它断掉,还是应该保留,还是要怎么引导它呢?这第一句话说出了人生的病相,但是没有开出药方。
但是这句话也够这位修道人震惊的了。他走出山洞,就跟罗刹鬼说:“刚刚那半句偈颂,是您老人家说的吗?”罗刹鬼说:“是我说的。”他说:“这半句偈是你想出来的呢,还是有人告诉你的呢?”罗刹鬼说:“我哪有这个智慧想这句偈颂呢?那是我以前亲近过古代的佛陀,听他讲出来的。”
这修道仙人非常欢喜!他说:“你可不可以把下面那句话也告诉我?”罗刹鬼说:“可以啊!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你得让我吃饱饭才有力气讲。”修道仙人说:“那你吃什么呢?”罗刹鬼说:“我吃人肉。但是最近我接触的人都是福报很大的,我没有办法吃他们。”
这时修道仙人就想:我与其愚痴过一生,倒不如把我的色身供养给他好了,成就道法,追求永恒,以这个短暂的生命,换取永恒的功德。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就跟罗剎鬼商量:“这样子,我把我的肉给你吃,你把半句偈告诉我。”罗刹鬼就说:“那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我呢?”他说:“这样子,我跑到山上去,你在下面等着。你讲半句偈,我听到以后就往下坠,坠了以后这个尸体就归你吃。我在空中的时候听到你半句偈,这半句偈就归我。”
这个时候罗刹鬼就说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修道仙人听了大欢喜!这个仙人快要坠地时,释提桓因被他感动了,马上变成一张宽大的床座,把仙人给承接起来。然后向仙人顶礼说:“你如此精进,有一天成就时,希望你来度我。”
那么后半段就很重要了!就是我们一开始修行时,要做一个好人,鼓励自己多做善事少做恶事。但是你看到自己内心世界就像猴子一样妄想纷飞,怎么办?你压它是压不过的。所以,在《楞严经》中,就是先安住,生灭灭已,你在生灭的心中,其实有一块不生灭的田地,你把它找出来。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全部是生灭,也不是如此地不堪,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光明的地带,只是没找到而已。你找到那个地方安住,就可以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去调伏生灭的这一块。最后的结果就是寂静,一种安稳的寂灭为乐,那种快乐是真实的快乐。
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他自己做出了榜样,为法舍身。佛陀在因地时求法,不是说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就是修行了,他也是要遵守道法的引导。他就是为了这个道法,宁可舍掉生命来追求心中的道法。
“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
我们今天生长在末法,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能够看到佛陀道法的传承,有两个人是值得我们感恩的。第一个,迦叶尊者。佛灭度以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罗汉,请大家暂时不要灭度。他说,我知道诸位的心情非常地悲伤,都急着要入灭了,因为佛陀的光明失掉了,这些小星星留在世界已经没有意义了。身为阿罗汉他没有彻底地发菩提心,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悲心。要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就打板集众,请阿罗汉暂时不要灭度,因为要结集经典,把佛陀的道法传给后世。
另外,阿难尊者也做了同样几件事情。在大乘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一块,他们也做了大乘的结集。所以这两位祖师,一位初祖的迦叶,一位二祖的阿难尊者,才使令我们可怜的末法众生看到了经典。所以我们不能当作这是一般的因缘,这是很特殊的因缘。
我们看总结:“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我们要想想看,在无量的因缘当中有多少个世界。这个恒沙世界指的空间,有多少个时空当中,多少的众生糊里糊涂地一天过一天,根本没办法得到佛陀教法的引导。“妙法名字”,就是佛法的名相引导,没有得到佛法教法的引导,当然不能做出改变,只能活在妄想。所以,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能够遇到教法,是不简单的因缘。过去生也结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地努力。就是说,我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思想(妄想就是思想)。那么佛陀对思想,看经典上是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个人会起贪瞋痴的烦恼是有原因的,他一定先打妄想。你想石头为什么不起烦恼?因为它不打妄想。所以妄想是可怕的,这是第一点。它是一切罪祸的根源。
但是你不着急消灭它,你再听听佛陀讲的第二句话。佛陀又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也赞叹了思想,你之所以能够发菩提心,之所以能够调伏烦恼,之所以有临终的正念,因为你有思想,你还真断灭它不得。
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复杂了。你不能断它,也不能随顺它。那怎么做呢?后面佛陀会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是有方法的。这就是说,清净的道法的传承是很不简单的。你看释迦牟尼佛为了求半句偈尚且舍身,那么我们现在得到佛法,是不是应该珍惜呢?因为这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很重要的希望。
这是结劝,蕅益大师劝勉我们珍惜当下的因缘,就这个意思。
丁二、莲池大师的开示分三:戊一、总标;戊二、别示;戊三、结示 講表整理
前面一段是蕅益大师的开示,下一段是莲池大师的开示。蕅益大师是九祖,净土宗九祖,莲池大师在蕅益大师前面,是八祖。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开示。请合掌。
这一段,我们也是分成三大段。
戊一、总标
先看第一大段,这个总标,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莲池大师说明,有些禅师的修学,有自负参禅者,禅师当然是“不立文字,见性则休”,他多分来说是以心印心,我们学教理的叫作以教印心。这个“印”有两个意思:在因地叫引导,在果地叫印证。
也就是说,你如果参禅,一定要跟到一个开悟的善知识,别无选择,没有开悟不行,因为他是以开悟的心来引导你。他的方法就很多很多了,他要启发你内心的觉悟,要把道法传给你,他不透过语言文字。
比方说德山棒,你去参访德山祖师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拿棒子打你一下;临济喝,你问临济禅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佛陀到底说了些什么道理?他就骂你一顿。这个当然都是有用意,在古人说是截断妄有,因为你打妄想的时候,打你一下就截断你的妄想。从妄想当中停止的那一刹那,看你是不是能够悟到不生灭性,看你的功夫够不够。当然打你一下,你不能生气,生气你就完了,因为生气你就没办法回光返照了。
当然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悟性特别高。所以以心印心的传承不会长久,因为它一定要有祖师的住世,他每一个动作都有道理。你跟着祖师他保证让你开悟,但是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要有善根;第二个你跟祖师要有缘,没有缘也不行。既然是以心印心,师徒的因缘要甚深甚深。你看禅师里面,经常有大德来跟他参禅,讲一句话他不相应,他说我跟你不相应,你去找某一位祖师。他去找其他的祖师,一句话就开悟了。诸法因缘生,有缘,所以他的法他容易接受。
这个参禅的悟,是非常不容易,很容易错认消息,因为它不透过语言文字,讲得太简略,表达方式太过简单。这个传承当中的标准又很高,它必须是一个开悟的祖师住世。
你看我们这个教法的传承,就算没有开悟,但是我们如实地宣说,众生还是得到利益,只要按章法的说法就可以了,因为道都在文字里面,你自己去消化。
讲到这个八宗里面,最不重视教理的两宗:第一个禅宗;第二个净土宗。“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就是说我心中有佛就好了,为什么要教典引导呢?
一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个就是好好念佛就好。这两种人假设都已经功夫上路了,有真实的心得,也正确地走在道路上,那么讲这句话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你还没有上路,妄想还是粗重,你有资格说“不立文字,见性则休”吗?你能说“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吗?最后就是不通教理,而袒护你心中的懈怠!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个案,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特殊的个案,是没有研究教理的。比方说六祖大师是卖柴火的,他为一位大富长者送柴火,这位有大福报的大富长者在诵《金刚经》,正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听到这几个字就开悟了,但是这是特殊的个案。你看净土宗最喜欢引用的个案就是《观经》下品下生。你看他五逆十恶,没研究教理,也不懂净土法门,临终时有人为他开示,他就往生了。
关键是,我们不是六祖大师,不能用特殊的个案来高估自己。永嘉大师证道以后,在《证道歌》里讲了一句很恳切的话:我也曾经累劫修。他说,你看到我今生的开悟是顿悟,但是你看到我前生的过程没有?你没有看到!你看到六祖大师的开悟,看他听一句话就开悟,你看到他的过程没有?你没有!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看到五逆十恶的人造业,临终时念佛往生,你看到他的前生没有?你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片段的信息,事出必有因,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前生的修学。
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这种人临终能够在极度的地狱火现前时产生这么大的转变,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今生只是一时糊涂而已。我们不见得有这种功力,在临终时产生这么大的扭转,在颠倒妄想当中就几句的开示,内心就产生这么大的转变,不容易喔!你看你发脾气时,人家讲几句话,你能够把那个瞋心的火转成金莲华吗?你不见得转得过来。
所以,我们应该假设自己是正常人,假设自己是业障凡夫,然后一步一步地走,这样最安全。你不要假设自己是六祖大师,就像祖师说的,他有师子奋迅三昧,善根强,他跳得过去,你不一定跳得过去。学佛通通是个案,不要抓住一个特殊的个案,对事相的东西不能当常法。道理是放诸四海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但是某一种特殊的个案,不能当常法,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前生,只看到他最后一个结果而已。他以前怎么样,你怎么知道呢?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什么状况,最好还是老实一点,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把该学的学完,消化以后,再判断哪些是你今生要做的,哪些是未来的布局。你要全盘地学习,因为你生长在末法时代,没有一个善知识来看你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地学习,学完以后你再过滤作取舍,选择一个自己要走的菩提道,就是这样子。
戊二、别示
我们再往下看,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
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我一生崇尚念佛(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我同时也恳切地劝修行者要看教理,因为你念佛,那颗能念的心要调伏、要安住、要引导,这都必须要有佛陀的道法作引导的。
为什么呢?因为“念佛之说,何自来乎?”我们念佛,念佛的传承是怎么来的呢?是佛陀的“金口宣说”,然后经过历代祖师的记载,今日的末法众生才知道,十万亿佛土外有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净土宗其实不是不重视教理,净土宗的教理其中有几块是很重要的:你对极乐世界的了解,你对娑婆世界的了解,你对妄想的了解,这三块很重要。
但是,你不能漫无目标地研究教理,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你必须要有目标地研究教理。当你有目标时——往生净土,你以这个目标去选择你要的教理。我不同意一个人没有目标就研究教理,那就变成学者了。你的生命那么短暂,佛陀讲那么多法,你能研究得完?不可能!这部分交给学者去研究。身为一个宗教师,我们先设定目标,然后从目标去找我们要的教理,这个很重要!没有一个法门是不要教理的!只是说每一个人需要的教理不一样,是这样子的。
参禅的人借口教外别传,他说:我这个道法在语言文字以外。但事实上离教而参是邪因缘,离教而悟是邪解也。你的过程可能没有经过文字的引导,可能来自于祖师的善巧,但是最后的结果,你要用修多罗来印证。
我们再往下看。“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
禅宗的修行者,在过程是以心印心,但最后还是要以教印心。你看洞山良价禅师,曹洞宗的祖师,他主持一个结夏安居的参禅。结夏安居三个月以后,大家要离开时请祖师开示,他讲一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当然祖师讲东西都是有它的譬喻的。在禅宗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东方是邪恶的,西方是清净的净土。他说:你的心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都不是最好的念头。最好的念头是“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无念是最好的念头。
我们综观所有的经典,没有这句话,佛陀没有说“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对不对?没有这个话。但是它的义理跟修多罗是合的,它掌握的思想是对的。你看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这句话经典也没有,但是你用教理来印证,这个义理是对的,可以。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要以教印心。你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不能有义理的差错。
佛法的传承是有所随缘,有所不变。我们的教理有随缘的教理跟不变的教理。不变的是它的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安住空性这个道理不能动,但是你怎么表达那就随缘,每一个时代有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所以佛法表达方式是可以随顺不同时代。
比方说我在新加坡,我说“我们要发愿”,年轻人听了就觉得好像怪怪的。但是你要说“设定目标,活在未来”,他就能听懂。你说“活在未来”,他就听懂了。你不能活在现在,要活在未来。所以表达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它的精神、它的道理是不能变的。我把它比喻说,我们今天学习教理,换汤不换药。药性不能变,但是这个汤头,这个面条的汤头,现在人的口味跟以前人的口味不一样了,所以表达方式是可以改变,但是它里面的精神跟道理——那个“道”是不能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不管你的过程是经过曹洞宗或者临济宗的引导,最后的结果必须以教印证。假设用教理来印,不合,你就是一个邪恶的知见。所以禅宗不管你是哪一个宗派最后一定要从经典上来印证,刚开始是依人,到最后一定要依法来印证。
戊三、结示
我们看总结。
“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儒家的道法在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当中;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当中。那么学佛者的道法在哪里呢?在整个大乘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
这个地方说了一件事情,就是说,对于教理的研究,莲池大师想要表达什么?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你喜欢研究《楞严经》,没关系;你喜欢《法华经》,也没关系,但是最后的道理跟大乘的中道实相要相合,这个不能有差错。
你看世间的道法是这样,儒家的思想它也是要根据六经四书。当然儒家的道法,它是整个诸子百家中的一种,但是诸子百家里面,影响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最为重要的有三个宗派:第一个是道家的思想,老庄的思想,崇尚无为,无为而治。你看老庄怎么说?老庄说:“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他说这个宇宙的真理本来就存在,不是因为尧这个贤明的君王出世才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的这种暴君而消失,这个天道本来就存在的,不用多事,只要随顺因缘就好了。当然以大乘佛法来说有点偏空。
你看老庄思想,庄子有一天在湖边钓鱼,楚王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找庄子。他说:“庄子啊,我们大王希望您老人家来楚国做我们的宰相,来辅导我们楚君。”庄子一想就说:“喔!你是楚国来的呀,我听说你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乌龟壳,是你们先代的祖师在山中找到的,是千年的乌龟壳,这个乌龟壳你们很宝贝地把它供在寺庙。”庄子说:“请问你们,这乌龟壳是用来干什么呢?”这个使者说:“我们这个乌龟壳平常不随便动的,但是有重要的事情,我们君王不能决定时用它来卜卦的。”喔,用来卜卦的。那庄子就说了:“你看身为一只乌龟,它是用来让大家卜卦好呢?还是夹着尾巴在泥沼里面自由自在地打滚好呢?”那位使者说:“那当然是自由自在在泥巴里面打滚好啊。”庄子说:“我就准备做一只在泥巴里打滚的乌龟。”
他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是多事。在老庄的思想,你只要崇尚自然就好。不过这种思想从儒家的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一点懈怠。但是诸位不要忘了,当你逆境时,这个思想很重要。所以中国人很厉害,华人自杀率最低,华人的世界是双向思考。我们不谈佛法,就谈世间道——得意有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失意有老庄,退一步海阔天空。华人的思考是双向的,西方的思考只会往前冲,它没有 back(回来),没有 backward(后退),它没有退后。在西方的文化,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它是崇尚英雄的。对失败者,没有一个道理来安他的心。
所以,在佛陀没有出世之前,没有空性的智慧,这个退一步海阔天空救了很多人。你看我们华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太厉害了!遇到逆境时知道退一步,这个是老庄思想。所以世间的道法你用得恰当,它的确让你能够度过难关。当然你一辈子崇尚这个,就有点消极了。
老庄的思想是崇尚无为,当然还有比较积极的两派:主动积极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儒家跟法家了。不过这两个不太一样。儒家思想是从人性善良的一面来发挥它的道理,它的道是从人性本善这一块来发挥。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一个人造恶是暂时的,只要你教育他,他就可以改变。所以它大力提倡制礼作乐,就是我们应该把他善良的一面启发出来,儒家思想是比较鼓励的摄受门。法家是比较悲观的,它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性修善是伪装的。那么要让一个人不造恶,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严刑峻法,就是把这个人抓去打一顿,然后关起来,只有这个方法,严刑峻法。但是从佛法的角度,两个都接受。所以我们对于内心是折伏、摄受都要。有时候要鼓励,有时候要折伏。
诸位!你们知道儒家是讲人性本善,法家讲人性本恶,你知道佛法认为人性是什么吗?
人性本空,对啊!你说人性本善,这个思想有问题——那邪恶的一面就不是你的部分,对立了。你人性本善,那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少部分属于你,其他的呢?那些邪恶的部分是谁的呢?佛法认为人性是本来清净,但是你迷的时候它就变成邪恶,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你悟的时候它就变成清净。它因地的安立就比较全面,所以善恶都是属于你的一部分。恶的部分你要跟它沟通,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是因为长时间受到外在环境染污的误导,所以才变成邪恶,你跟它沟通,可以转识成智。所以佛法的内心世界的道是离开对待的,是中道,是绝待圆融,它没有对立面的。你说人心是善是恶都是做对立面,功德就不能圆满。虽然功德不能圆满,这个世间道对我们也是有一些启发作用。
那么大乘佛法的道就更厉害了。它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看人生,认为善良的、邪恶的都是你的一部分。邪恶的,如果你经过好好地调伏安住,它可以转成善良的,这个就是不同的道法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出来。
丁三、八正道
佛教的因缘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生命,我们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来呢?首先他会得到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有两种可能:第一个生活的经验,他可能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验,或者曾经被骗,他就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他成长过程当中,得到很多人的资助,建立了人生观,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启发,知道人性本来清净。那么由不同的知见经过长时间的思惟消化,就产生一种很大的引导力量,叫作胜解。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有不同,因为从人生的经验当中,得到很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慢慢累积,形成一种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就带动身口意三业,就会讲出不同的话,造不同的业,从事不同的职业等等。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会数数地熏习,这个境界不断地相续,点点滴滴地累积,所以年纪越大,自我意识所成就的思想会越坚固,由这种思想会产生一个念头——你的判断力,最后变成很坚固的一种胜解的正定,这个到正定就很难改变了。这个正定又加强你的思想。
所以,这个八正道的公式,主要是讲佛法,但是这一套公式,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只是如果它是错误的,把这个“正”,第一个“正”字改成邪,其他都一样。如果你一开始是邪恶的知见,你就会产邪恶的思惟,邪恶的身口意,邪恶的精进,邪恶的念头,邪恶的禅定,最后又加强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的第一因是很重要!一个人会犯罪,内心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才会犯罪。佛法是从思想去推动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随佛出家以后,他前面几年是依止僧团,但是后来就自己一个人住茅棚,自己在那个地方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他说,我修了六年,我的内心,出家时遇到事情是起这个烦恼,现在还是起同样的烦恼,一点都没有长进,他就想要还俗回家了。
大慈悲的佛陀看到这件事情,就现出另外一位行脚比丘的样子,跑到这位住茅棚的比丘那边说:“我是行脚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的茅棚借住几天?”这位住茅棚的比丘说:“欢迎啊!”所以佛陀所示现的比丘就跟这位比丘住在一起,每天陪他打坐,跟他一起吃饭等等。
有一天佛陀所变现的比丘就跟住茅棚的比丘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我们在那边打坐,那边环境非常好。”这位住茅棚的比丘说:“好啊!”佛陀化现的比丘就带着这位比丘到了一个海边,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石头,他们就坐在石头上,面对大海打坐。坐着坐着,在沙滩上出现一只乌龟,乌龟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动,走动的过程当中遇到一只野干,野干就有点像狐狸,比狐狸还小的一种动物。这只野干看到乌龟,就过去吃这只乌龟的肉。乌龟看到野干一来,就赶紧把六根收回去,住到它的壳里面去了。
这位佛陀变现的比丘就跟那位比丘说:“你看这个乌龟很不错,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乌龟为什么没有让野干吃掉呢?因为它知道把六根这个肉收起来。这位比丘得到这个启示以后,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以前都是空心静坐什么都不想,空心静坐你的烦恼会一时地淡薄,但是没有产生对治的力量。所以空心出来以后,烦恼原封不动,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积,就像流水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就是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今天就跟昨天一样。
所以,我们没有得到道法,内心当中没有修习道法的观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这个球它滚过来,你中间没有另外踢一个方向,它就只有一个方向而已。所以这位比丘做了一件错事,他以为坐在那个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后做完功课就大事已办了,他没有去对治妄想,所以他的妄想就跟出家时一样多。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须从先圣先贤的经典里面去学习,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这一堂课先讲到教理的重要。明天开始会次第地讲佛教的理论有哪些,最后我们再做会归。有哪个思想是可以贯穿的,先开出来,最后再把它做一个整合。
简单讲一下,就是说,将临终的正念设定为我们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因为你有正念,才知道今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有一个目标。但是关键是我们现在没有正念,所以必须要修。
开始在打坐的人,慢慢就发现到,我们内心世界有两个东西:一个对正念是有帮助的叫作善根;一个对正念是抗拒排斥的叫烦恼。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有宝藏,有地雷,两个都有。就好像一个房子当中,有很多邪恶的人,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凡夫就是这样。无量劫来,我们曾经在佛堂当中,曾经去亲近过哪一位善知识,听过哪一位法师的法,我们内心也的确留下了善根。但是无量劫来,我们的内心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攀缘,留下很多的烦恼,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
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请把电灯打开,你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了。我们一般没有研究教理,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根据直觉去判断,那就看运气了,有时候碰到地雷,有时候遇到宝藏。但是正常的方法,就是当开始要返妄归真时,你要先开启心中的光明,就是正知见,哪些是功德相,哪些是过失相;什么样的因缘会障碍你往生,什么因缘是帮助你往生,你要很清楚。
我们不可能在今生把所有问题都处理掉,不可能!因为留下的问题太多了。你必须做出判断抉择,因为时间不多。所以打开电灯你才知道取舍。研究教理,全盘研究,你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因为佛陀是针对所有人说的。你才知道今生哪一个法对你是很重要的,哪一个法对你是不着急的。你不打开电灯,就随便抓了,那就要碰运气了。修行碰运气,那就很糟糕!就没有把握了。
我们现在的确不圆满,我们有很多的宝藏,这就是善根,它帮助我们的正念。我们有很多的地雷会破坏我们的正念。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电灯打开来。地雷不是我们今生该处理的,今生只要闪过地雷就好,地雷到极乐世界再来处理。但是你要保证今生不要碰触地雷。你要做的是这件事情,不能碰触地雷,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老是在那个地方 trial anderror(边做边修正)。你不可能人生永远在那个地方尝试,因为你禁不起失败。
所以研究教理就是,人家规划好,我们要如何闪开心中的魔王。我们心中有魔王,也有佛陀。魔王呢,让它沉淀下去,不要触恼它,不要刺激它就好,等到了极乐世界再来处理你心中的魔王;真的是有方法让你避开魔王,前提就是请你先把心中的电灯打开来,你才知道怎么办。
从明天开始,我们试着打开大家心中的光明,后面会有几堂课研究教理,当然不是所有都是你需要的,但是你要知道,哪些是帮助你往生的正念,哪些是障碍你的,你要很清楚,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