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讲)
己四 、 精进度 分三:庚一、 精进自性。庚 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
庚三、修习精进差别内容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四页,我们看己四,精进度。
当我们从人天乘一个好人的阶段提升到一种菩萨道的修学,我们就要注意两个重点了。在我们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主要注重两点: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法门的力量。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我们走上了菩萨道的时候,成败的关键,就是你必须把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
我们以前在修学人天乘善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力是施展不开的,因为我们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碍。什么障碍呢?《楞严经》上说,我们虽然行菩萨道有信仰有愿力,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障碍叫作颠倒妄想。这个障碍是非常厉害的。
其实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平常打打妄想,本来是无伤大雅。那么为什么妄想会形成一种颠倒的力量出来呢?甚至可怕到能够创造一种轮回的力量呢?这个妄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一种邪恶的力量呢?
因为这个妄想它受两个因素的牵动:第一个,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执着。所以这个妄想就变得不单纯。《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妄想是受了业力的牵动,使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善恶的业力,会在你今生生命的人事当中表现出来。
所以你的妄想跟业力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弟子心不安”,因为你开始情绪化。所以这个妄想第一个受到业力的牵动。当然,如果你是很重视感受的人,你就更容易受到你过去业力的牵动,你就更难走出你的过去。
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楞严经》里讲,你要尽量都摄六根。因为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你过去的业力。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会让你不安稳。所以今天能够慢慢地走菩萨道、开始创造未来的人,你六根的门要慢慢地把它关起来,就是避免让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业力的刺激,受到感受的干扰。
这是第一件事情,受到过去业力的干扰。
第二个,我们过去生除了造业以外,还有很多等流的习气。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执着,各人有各人的盲点。有些人执着财富;有些人执着名声,他喜欢受到别人恭敬;有些人执着女色。各式各样的执着。所以这个妄想一旦接触到内心无始劫无明的执取的时候,就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妄想,外有业力的刺激,内有执着的干扰,就使令这个妄想不单纯了,就产生一种轮回性、颠倒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也没有少做善事——我们也曾经布施过,也曾经持戒过,也曾经忍辱过,但是我们的功德还是少得可怜,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我们的心力施展不开,虽然对三宝有信仰,虽然对来生有一种愿望想改变,但是那个颠倒妄想的力量受到业力的刺激,受到执着的干扰,而我们的善根薄弱,心力羸弱,所以所造的善业就全部变成有漏。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心理的水平太差。
所以,当我们要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菩萨道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做善事,不是这样子,你必须先调整你的心态。调整心态当然就是理观的智慧了。
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在心中产生三道光明。我们是不能断除妄想的,妄想本身也没有错,妄想你引导得好,它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了,破妄显真嘛,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实的智慧。
这个真实的智慧有三道光明,你一定要去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佛教处理问题的方法,首先是要回归我们生命的原点: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内心安住。这个是所有菩萨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不能永远像一个流浪汉一样,业力给你什么,你就全盘接受,你不可以这样子。
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够老是随外境而转。别人对你好,你就高兴得不得了;别人刺激你一下,你就痛苦得非常严重。你不能带有情绪来面对菩萨道,不可以这样。所以你一定要在因地上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来,你自己要有一个保护伞,“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业力。
我们经常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把心带回家。不管外面是刮风也好,下雨也好,阳光普照也好,你的房子的温度永远是恒温的,就是安住真如、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态度,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站在“空”来面对“有”。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当我们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时候,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对因缘。面对因缘,从佛教的因缘观,它是两个观照:第一个是观照众生法界;第二个是观照佛陀的法界,所谓的调伏力跟引导力。
我们首先的次第是观照众生法界。观照不净、苦、无常、无我,调伏我们的爱取。我们过去在生死轮回当中,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美好的感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影象,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后,接下来就是思惟苦谛,思惟娑婆世界的痛苦,慢慢慢慢地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那种贪着的爱取的心,这是第一个,一种调伏的力量。
第二个,我们要观照佛陀的功德——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产生欣求好乐,引导我们去设定未来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安住空性,面对因缘的时候,要面对两个因缘:一个是凡夫的杂染因缘,让我们真实地厌离放下;一个是佛陀清净庄严的因缘,让我们欣求好乐,从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所以心态的调整是三道光明: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道,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个时候套一句菩萨戒的专有名词来说,你已经安住菩萨种性,已经有资格来受菩萨戒,也有资格来操作所有菩萨的法门,因为你的心态准备好了,你可以上路了。
所以当我们心力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有资格来学习所有的六度法门。因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规矩跟章法,你要遵守。布施有布施的规矩跟章法,你遵守这个规矩,这个法门对你就产生加持的力量。因为这个法门是佛陀制定的,你必须遵守。大智慧的佛陀会告诉你,怎么样去操作布施会让你产生最大的功德。
所以整个菩萨道就是两种力量:第一个,你心态的准备,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你对法门的学习跟遵守,法力不可思议。所以你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走在菩萨道的菩萨。虽然你走得不是很快,但是起码你上路了。每一天的生命对你来说都意义非凡,因为你不断地在进步,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福慧增长。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你要不断地调整你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法门,把心力跟法力完整地结合,这个非常重要。
庚一、精进自性
好,我们心力准备好以后,我们来看看第四个法门——精进的法门。首先我们看什么叫精进,我们把它念一遍。
《广论》云:“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
什么叫精进呢?《广论》当中提出了两个定义,就是当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大修学过程当中,你要保持两个状态:第一个,其心勇悍。你的心是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怯之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你是无有颠倒。你是跟整个大乘的空假中三观智慧相应,不是盲目地冲刺。
我想,我们在进入菩萨道法门修学的时候,你会知道佛教法门的修学,它都是跟心地法门有关系。其实我们刚刚讲心力跟法力,它不是决然分开,而是心力中有法力,法力中有心力。因为它心力是带动法力的,所以我们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看到现在,所有的法门都是约心安立的。
比方说精进,什么叫精进?说:欸,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不一定精进。精进是你在做功课的时候,你有两个条件要具足:
第一个,其心勇悍。你就有强大的意乐、欢喜、好乐,你每一句佛号都充满了调伏力、引导力——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的心态调整得非常的圆满,其心勇悍。
第二个,无有颠倒。你要知道随时调整自己跟智慧相应。如果你佛号念得很勉强,念得很苦苦恼恼,不叫精进,那是在做功课,谈不上说精进。
所以这个精进的条件是两个:第一个,其心勇悍;第二个,无有颠倒。
这个安立作精进。就算你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的心是其心勇悍的,是无有颠倒的,这个就叫作精进了。
庚二、趣入修习精进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 加行
我们看第一个加行。就是怎么培养我们其心勇悍,怎么培养我们无有颠倒的这两种心态呢?
看《广论》怎么说。请合掌。
《广论》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菩萨行者于中善自思惟,得于诸断恶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我们来看宗大师对精进生起的心怎么说。他说:如果一个人行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假设以布施来说,那布施最圆满的阶段,不是布施外财,连内财的手足身体都要布施。有些菩萨说:那这样子我非常害怕,这很痛苦的。你这样想,你是没有真正观察到整个生命轻重的因缘,所以你产生痛苦、恐惧。
怎么说呢?因为在我们无量俱胝劫的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堕落到三恶道的过程中,曾经受到三种严重的伤害:第一个割截。我们在堕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被用刀子切成一块一块的;第二个刺烧。我们曾经被人家用尖锐的铁器刺穿我们的身体,然后作种种地燃烧;第三个解裂。解裂就是两个很硬的石头产生强烈的压迫,让我们身体产生破裂。
过去生在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受到割截、刺烧、解裂这种重大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的痛苦,对我们来说,“然未证菩提”,这种痛苦毫无意义,对生命的增上一点都没有帮助,所以这个三恶道的痛苦是白受了。
那么反过来,“我今修菩提”,我们在修菩提当中,当然我们在修习圣道的时候,我们要静静地拜八十八佛,不能拜要他拜;在念佛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要去忍受天气的炎热,流汗乃至于身体酸疼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痛苦跟以前的痛苦不一样。
首先,“此苦有分齐”。这种痛苦它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不像以前受的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是超越你的忍受范围,至少修行的痛苦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之内。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身体长一个毒瘤,我们必须把这个毒瘤切除。在切除过程当中,当然会有一些轻微的痛苦,所以佛陀大医王以短暂的痛苦来治疗我们的病。这个痛苦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在忍受的范围;第二个,它能够治病。
修行的痛苦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吃苦了苦。我们以前受的痛苦是白受了。你从那边痛苦受完以后,你一点增上的力量都没有产生,你从痛苦当中没有得到任何启示。但是修行的痛苦会消除罪障,会启发我们增上的出离心。
所以,“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所以菩萨行者,从这个地方思惟所谓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无意义的痛苦;第二个是有意义的痛苦。我们应该要接受有意义的痛苦而放弃无意义的痛苦,消除修行的退怯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宗大师这段的开示是讲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般人修行很难,难在哪里呢?因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说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辈子都要修行,所以这个是长时间的马拉松赛跑。很多人前面几年拼得很厉害,到最后慢慢懈怠下来,因为长时间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参的时候,做功课就开始悠悠泛泛。初学者还不错,老参悠悠泛泛。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惟了,你为什么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呢?因为你现在面临的是一种轮回痛苦的压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么你来生会继续轮回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会更厉害。
如果你觉得拜佛、念佛、持咒,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处理生死问题,你来生会遇到更大的痛苦。将来你开始修行,你还得乖乖地走这条路,你还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强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咒,做种种的功课。
换句话说,这种修行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这个问题越早处理对你越好。你说:“不着急,我来生再做。今生没有往生,下次再来一次。”下次再来一次,那么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轮回的痛苦,而这个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点处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可以选择。我们必须用短暂的痛苦来解决长远的痛苦,因为你没有退路。不是说你闪过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乐,因为你这个眼前的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现在不去走,以后就要经过轮回的痛苦。下一次觉悟的时候,你还是要走这条路,迟早要走。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既然是要走,我们就要产生勇悍之心。迟早要面对的,你就早一点面对,不要再退怯了。所以这个六度,它每一度都是要先调伏你对身体的执着,引导你的勇悍之心,它完全是调伏力、引导力的智慧观照。
辛二、正修
那么你心态已经准备好,要下定决心,背水一战的时候,你就有资格来修精进了。
那怎么来培养精进的心情呢?有四种力量。这四个力量,前三个是一组,第四个是一组。我们先把前三个念一遍。
一、发胜解力 —— 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二、发坚固力 —— 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三、发欢喜力 —— 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当我们的心接触佛号的时候,我怎么才能让我自己对佛号永远保持大的欢喜跟皈依,而不只是应付而已呢?
第一个,发胜解力。你最好把《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学一学,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音声代表什么意思?什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当你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在你的生命中到底是创造了哪几种功德?你最好很清楚。它不只是一个音声而已。当你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创造了四十八种力量在加持你。
如果你对佛号没有胜解,你说这句佛号就是一个音声,你把它当成音声,它对你来说果然变成音声,因为你没有好乐心,没有皈依心,你就打不开这四十八种功德之门。“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进不去,这个门都关掉了,所以了解佛号的功德,你才有办法打开它的门。这个地方的胜解力,你修什么法门,最好把这个法门的功德学一学。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你要有愿力。一个人你不能够只是“我很喜欢念佛”,不可以这样子。你要有愿:我一定要念佛!你要提升到一种愿力的阶段,不仅仅是欢喜。
我们前面学习功德的胜解,是欢喜心,这是第一阶段。但是如果按祖师的标准,佛号在我们生命的定位,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看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定会到三恶道去,它是你生命唯一的救拔。所以他那种坚固力就是强大的皈依和愿力。这个地方,你就是要从欢喜心提升到一种坚固的心。
第三个,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这个地方很重要了。诸位!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马拉松赛跑,你怎么样调整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修行当中,你最好把你每一个功课都当作欢喜心来做。你说:“欸,三点钟了,要拜八十八佛了,喔,这真是糟糕,要拜八十八佛了!”不要这样。应该说:“哎呀,真好!拜八十八佛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期待已久!”你最好把修行当作你的朋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所以我们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要引导它、调伏它。它有时候不听话的,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学智慧。如果你每一次在拜佛的时候都心不甘情不愿,对你来说就不能构成波罗蜜了,因为你那个心力不具足菩萨道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当我们的心是沉没的时候,你要激发自己一下:没关系,现在短暂的痛苦,我们可以换取长久的安乐。你要不断地跟自己沟通,调伏我们不想做功课的那种心情,用更好的功德来引导自己,这个很重要!
那么前面三个是在建设一种对修学法门的胜解、坚固、欢喜,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请合掌。
四、暂止息力 —— 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我们前面好不容易透过如理思惟调伏烦恼,引导我们产生一种欢喜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要注意的,比方说,你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办事情,办了很久非常疲累。这个时候你勉强去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会产生极度的厌离。你因为那一份的坚持,结果障碍你后时的精进,你每一次看到这个法的时候,你那种极度痛苦的心,就会留下一种影像,障碍你后面的好乐跟意乐。
所以你要知道,有时候该踩剎车的时候,适当地踩剎车。一个人不能只是一路地冲,冲到最后在这个跑道上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修学就跟开车一样,你要前进,偶尔地后退一下。修行难就难在这里。
修行基本上是两套方法来修:一个是水滴式的修学;一个是暴风雨式的修学。我们解释一下。
正常情况,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学。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如果你告诉我,你一天拜两百拜,我会说,嗯,非常好!你这个可以持久。平常的修学一定是要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
但是你一生当中,可以安排几个所谓百日的加行,你这个时候可以冲刺一下暴风雨式的修学,可以在生命当中,安排几个阶段冲一下,可以。但是不能当常法。你千万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你后来就一辈子都不想修行,这个叫作不知善巧。
所有的东西中,有些是可以勉强。欸,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个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没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但是你不想做功课,勉强就没有用,真的没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强,勉强完全没有效果,而且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所以你怎么去做,我们先要判断,有时候你不想做功课,不是体力的关系,是心理的障碍,这个可以克服,你要用智慧来沟通。但是你不想做功课,不是心理的障碍,是体力的关系,那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强。
我们看菩萨戒里面,身体的疲惫是可以开缘,因为这作不了主。我出去弘扬佛法、去办事情,回来晚上一两点了,你一直强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后,你以后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觉得这样值得吗?
所以说身体的障碍,你要判断,这不是你故意的,这可以开缘。但是你身体很好,没什么状况,是心理的障碍,这个就要突破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知进退。在精进的过程善知进退很重要。
庚三、修习精进差别内容
修习精进,差别内容: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生善,增长善法,功德不退;破恶,度懈怠。
精进的内容:
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作“擐甲精进”。你看这个擐甲,这个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种铁片,一片一片的铁片把它编制成的衣服。就是你要无所畏惧,凡是断恶的,都要很坚决,不能断要他断!要这种态度。所以断恶这一块,就没有商量余地了。所有菩萨戒里面,只要是牵涉到菩萨内心烦恼的挣扎,佛陀都是下重药,告诉你:你别无选择!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第一种态度,对于断恶那是非常的坚决。
第二个,修善。修善法这个要选择性了。我们不可能修学所有的善法,所以这个你要善知取舍。
第三个,度众生选择更多了。你在修行当中,你现在的心情不对劲,暂时可以不度众生。
所以在修习精进的时候,断恶是要坚持的,修善跟度众生是可以看因缘办事,这个是三种不同的心态。
透过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种精进,增长善法的功德,保持我们善根的功德不退,来度脱让我们时间空过的懈怠的心。这个精进就是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对法门的好乐那种坚持。它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善调身心,知所进退。
善调身心,知所进退,我们讲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佛陀在经论里面讲出一个譬喻,讲到一个国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国王,这国王处事非常的严格。后来他那个大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犯了严重的错误,国王非常生气,要把他处以死刑。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大臣就请命,说:“国王,你不要把他处死,他好歹也有功劳,你是不是给他一个机会呢?”那国王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就说:“好吧,给他一个机会。”
国王就出了一个题目说:“我有一只羊你把它领回去养,三个月以后,我要看到这只羊它的肉是精壮的,但是没有肥脂,它没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强壮的。一只强壮的羊只有瘦肉没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你做不到,那就把你处死。”
这个大臣心里想,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如果用美好的饮食来喂它,一定会有肥肉;我如果给它吃得少,它就连瘦肉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怎么保持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呢?他就忧愁苦恼了。
这个大臣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儿,她就说:“父亲,你最近怎么闷闷不乐呢?”他父亲就把这件事如是地告诉女儿。这女儿说:“我有方法。我们把这只羊用绳子绑起来,绑在一棵树上,每天给它丰盛的饮食吃。在这只羊前面,绑一只狼,每天让这只羊看到。”那只狼看到羊的时候,就准备扑过去。这只羊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总有一只狼盯着牠看,果然是养成了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
佛陀讲这个故事在比喻什么呢?修行跟养羊是一个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种功德的想象,来激发自己美好的愿景,但是你也要有点危机意识,偶尔也要带一点恐怖的境界来吓吓你自己,说你今生不往生,来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饿鬼道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杀的痛苦。我们不能够完全给自己吃糖果,老是用美好的东西来激发自己。
所以,在修行当中,所谓的善调身心就是畏爱兼抱。我们的心沉闷的时候,多鼓励一下自己;我们的心躁动的时候、攀缘的时候,你就要打压一下自己。就像养这个羊的道理一样,你一方面给它美好的饮食,一方面用狼来恐怖它,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中道的状态。
己五 、 禅定度 分:三:庚一、 禅定自性。庚二、趣入修习禅定方便。庚三、修习禅定差别内容
我们看完精进度,看下一个,禅定。
庚一、禅定自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禅定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
什么叫作“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这个止,它必须要让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地、相续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
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那么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地解释。
我们把这个解释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独处空闲,暂时把手机关掉,把房门关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要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地息诸缘务,好好地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地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发觉打妄想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地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作“功夫成片”。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地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
看它的果地。果地有两种功德:起身轻安及心轻安。
我们不断地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种功德:第一个,明了。所以你打完坐的时候出来,你的心特别的明了。真正得禅定的人,在唯识学上说,他可以看得到墙壁的毛细孔,他那明了性到那种程度!他六根的那个明了性特别强,刚刚打完坐的人,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第二个,寂静。他心中的那个波浪慢慢地停下来,如平静的水。所以他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的轻安,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这是第一个心轻安。
第二个,他心的轻安会带动身的轻安。这个身的轻安是这样子,我们身体有地水火风四大,打坐的人因为心寂静,会带动一种风大,那个气从丹田里面开始活动,然后周遍身心。那个气脉的跑动,会让你全身非常的舒畅。
我们一般没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没有生病,其实你的身体还是很粗重,就是一块很粗重的肉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体会觉得非常轻松,因为你那个气脉跑得非常顺畅,这叫身轻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轻安,才产生身轻安,是名奢摩他。
我们念佛人所谓的一心不乱,是要点点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没有静中修,你念佛不能说:“欸,我在等车的时候念几句佛号,我在办事情的时候有空档念几句佛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个只能够当点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课。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你储存的佛号,每一句都是散乱心的、利用空档的时候念的,到临终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静中修才有动中修,而静中修是正餐。
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储存进去的每一句佛号,必须是要有定课的,就是息诸缘务,没什么理由的。我们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就散乱,没有几个人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须一天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静下心来,专心地听你佛号的声音,跑掉再拉回来,跑掉再拉回来。你一天要储存一些高质量的佛号在里面,或多或少。在我们的仓库当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个小时储存那些高质量的佛号。你不可以一天当中都在散散乱乱的空档,储存一些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
祖师劝我们把握平常的时间,那是比没有念佛还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够以这个佛号当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为你这些存进去的佛号都是低质量。你因地储存进去是低质量的佛号,临终表现出来就是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这样子。
所以我们必须为临终储存一些高质量的、具有专注力、相续力的、一心不乱的佛号,这都是平常要准备的。这就是修止的一个特点,提升你佛号的质量,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