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莲友,我们今天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四讲了,进行到第十四讲,那么把这个四十八愿贯完了以后,我们再讲法藏比丘发了愿以后起的行,现在正在修行的进行当中,就像我们每一位一样,当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呢,就是我们能够现前的受用到法藏比丘用这么长时间,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建立净土,来为我们,摄受我们,为我们所作为成佛的一个天然道场,这样的一种修学方法。那么这个法门流传到现在还在继续流通,每天、每周大家还能够得闻,所以在此提醒这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特别是能听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就是说发了愿以后开始起行,起行总共分了几个部分,第一个就是说总体是六度之修。也就是说法藏比丘发完愿以后,他起的行全部是先开始以六度作为根本的修行基调。一个是说他的志愿广大,再一个说他心行深邃。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讲几个分修了,总的是六度,你看上次我们讲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一直讲到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这是指他行六度的部分。
今天开始我们从第二个,恭敬三宝,自行化他修开始,这里讲到的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一共这四句话就是指的他以皈依三宝,如果一定要分的话,这几句话是以在家的身份来行自行化他修的。所以你看,虽然是从法藏比丘的修行步骤,其实也是说明了一个我们在此间的这个修行常法,就是从恭敬三宝开始。这里讲的恭敬三宝,就是指的可以说是修福的方便吧,现在我们的住持法中叫做住持三宝。诸位皈依的时候都给大家也讲过了,学佛迈步的第一步就是入门,皈依三宝。那么第二步有的我们说讲到上一个台阶叫受持五戒。现在非常的庆幸,我们还能生在有三宝,并且以供养三宝作为整个住持法道的这样的一个机制的这样的一个时代中,确实是有时候说到,今天讲到这儿跟大家插几个小段,真的是感到非常的欢喜和受用。你看本来我这昨天晚上,傍晚开始才从五台山又回来,趁机这一周上去接受文殊菩萨的加持待了一天。待了一天也去做这个也算恭敬三宝的修吧,每次回到文殊菩萨的怀抱,总是要几个大道场去结结缘。
因为在这边,自己一个人出来承担讲法的任务比较多嘛,所以说确实有时候接受一下文殊菩萨的加持这也是必要的。你看从前天到昨天,大家知道五台山的主刹叫显通寺。显通寺呢按说那儿还有几个,我去在珠海佛学院、广东佛学院讲法,还有几个小师父,还是我的学僧呢。那我在这个殿堂里边拜完了以后走到大殿出来,人家还赶紧把客堂的帘子搂起来,我还想想说,没认出来嘛,你说惭愧。人家还说哎呀法师你来了,还要招呼他们几个一块儿同班的男众,也有一些女众,说在五台山哪个素斋馆吃个饭,我说我就一天时间,就算了吧,心领就可以了。但是进去了以后依照佛门规矩,你不管怎么样,进去了客堂,你得先礼拜常住,因为是你今天来结这个缘来供养嘛。礼拜常住还得祈请知客法师作为代表,照客师父虽然是学僧,但是也要恭敬地礼拜人家,因为人家是道场主嘛。
这就是一个规矩,从这点点滴滴,礼拜完了以后要祈请,按照一般的话,反正你如果供养,上完殿了不是要绕佛吗?到绕佛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一个跟师父们一块儿去结缘供养也就行了。但是如果你走这样的一个从如法的这样的一个程序过来,就可以说每一步都是要积大功,累大德的。你去了客堂去祈请常住允许,然后你再进到人家斋堂中午不是用斋嘛,这个梵腔一起,真的是说供养,一开始供养清净法身念供的时候,你在那儿挨着一个一个的这样的举过头顶地去供养常住僧宝,出来就是当下都能得加持,当下都能增福慧,你就是有这种感觉,甚至有时候就觉得说,长得就跟小时候长身子,睡觉的时候呼地一下子就把你给长醒来了一样,那种感觉。所以一定大家要懂得恭敬三宝对于我们一个修道者来讲是加持力非常大的。而且在这样的一个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包括我们四事供养等等这样一个机制在的时候,佛法的住持流传,他始终还能以这样的一个范式作为缘起。这种能量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它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非常有这种核心的感染力的。所以这就是修福的方便,那我们现在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叫化相三宝,他老人家每天讲开示,那么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叫做化相三宝,就是那个相还在。
我们现在呢只有住持三宝,那就是佛像,经典,还有出家的僧人,而且去侍奉佛像,流通经典,到道场里面来住持,那全凭僧人,所以这样的一个方法。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还能赶得上,还能见得着,这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因缘,奇缺的因缘。所以说恭敬三宝这里讲的就是修福的方便。那么奉事师长来讲可以说是修慧的方便,可能大家说奉事师长,恭敬三宝不是一套吗?依教奉行,亲近善知识,最能增长智慧。因为跟着善知识这样的缘法,就不知道哪一劫我们发了大心才能感召来这个缘起,这一生这一世再具足到一起,能够追随着学法,能够依教奉行,他的每一句话有时候,诶刚好打到我们心头,这个命中我们的这个正好烦恼的七寸,这种分别的这种深坑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能把你捞出来,一下子就能把你抖干。
所以这个奉事师长能增长慧方便确实如此。这就讲到供养三宝,恭敬三宝和奉事师长,你看我自从到了北京以后很少回普陀山能够长住,时间稍微长一点。那么这是过年了以后,因为有几个小师父也要让见一下师公,就带回去一块儿去普陀山住了几天。给大家讲一则有趣的事,就是为什么说奉事师长能够慧方便。我师父每天上完早殿以后,一定要去后山去就是这样走一走,用完早斋嘛,上完早殿过堂了,那么去散散步,一直从普济寺的后脑勺,大家有去过的就知道,一直走到往佛顶山有一个关口,往那儿上去以后再往回来走,差不多四十分钟这样的时间。刚刚回去有是个什么事来着,我现在想想,就是说大概就是说跟别人一起说好,约好的一件事,对方失约了。失约了嘛,早上下完殿了,这个通知接到了心里就有点儿不快,就心生了烦恼分别了,这说好的事,你看你不兑现,这怎么办?那跟着我师父,正好也得陪着去散步嘛。散步的时候,我呢虽然也在拿着珠子在手里嘭嘭嘭的,大概我师父,这个师徒关系就这样相应,大概觉得我这珠子很刺耳,肯定心里是有点儿躁动不安。
他就开始讲故事,讲故事了,因为跟了五、六个人都在讲嘛,我带听不带听的,结果听着听着越听越不对劲儿,越听越对劲儿。越听越不对劲儿就觉得这个好像在说我,越听越对劲儿就是说,哎呀,最后听完了以后突然间增长了智慧,故事是这样展开的,这个故事可能我们也听到,他说就是有个人是一个骗子,是一个骗子呢大概他可能把人家都骗了好多钱也罢,结果被抓起来了以后,审判他的时候就问说,你到底有什么能耐能把那么多人给骗了?这个骗子就说,我根本就没什么能耐,唯有一点,他们相信我。因为他们相信我,我就把他们骗了。结果这个审判官当场就:相信你就能骗了,那你现在,比如说我相信你,你把我骗一骗,我在这儿上面座子上坐着呢,你有本事把我从这个座位上骗下来。
结果这个骗子就说:哎呀这说明了就不好骗了,说你从上面把你骗下来我做不到,但是如果你下来的话,我可以把你骗上去。结果这个审判长真的就上当了,就跟着下去了,下去就被骗下去了。你说这故事的话可能以前好像故事会,还是什么杂志里面就有过这个故事。可是被当时在我一听的时候,我师父就开始讲了,说现在满世界都是骗子,说要么把你骗上去,要么把你骗下来,一下子就点醒了你看。正在为这个事儿烦恼的时候,这就上当了。那么如果你把这个烦恼把它放下来,跳过去,不就骗上去了吗?菩萨一地一地登地不就这么上去的吗?修行嘛。但是你过不了这个关,你始终分别,始终在这儿烦恼,那你就骗下来。这就叫骗上去,骗下来,这就是奉事师长的功德。
你看偶尔的这么回一次普陀山,为了表达一下自己还是所谓的恭敬吧,对师父,就是早上陪他去散散步,就得了这么一个加持,马上就清凉了,就跟那个说当下正是修行时一样。我说这个有时候呀,对师父的信心连着要对他旁边的人都要有信心,等这个故事讲完了以后旁边那个侍者,我现在叫礼证法师嘛,那普陀山我师父他旁边不是都会有一个侍者吗?侍者每次也跟着散步,他又补了一句说,哎呀,宏海法师现在已经百毒不侵了。说得我当时就很惭愧,脸红了,就点嘛,两个人一唱一和配合着就把我这个事点过去了。要不然我就一路就捻着珠子心生烦恼,这就叫奉事师长。一般我们佛门里面讲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就是以这样的来增福增慧的。
下面讲到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大家想想什么叫做大庄严?什么叫大庄严?真正的最大庄严就是具足恭敬,这是一个佛门里面最根本的庄严,也是一切世法里面的庄严。现在我们常讲到说以恭敬心来体现庄严之行,就在这个供养奉事三宝师长,一切的功德都称为庄严。所以大家要仔细地体悟这些词,你说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大庄严。这就光再说到这个恭敬心,大家都是一步一步学到佛门来的,你皈依的时候咱们不说了,我也遇到很多这个同修,皈依的时候并不是说他心不诚,因为有一些性格呀,习气呀,他就很可能来了,还跟你嘻嘻哈哈的,说一些想逗趣的话,这就不太庄严。因为你好不容易来这么一次皈依,那一定要什么呢?你看,所以这个时候,所有这些仪轨里面都是让我们具足恭敬。佛法在恭敬中求,当我们去迎请诸圣到位的时候,那你想想马上说弟子某某,一心奉请,一拜拜下去就把你的身心就匡正起来了。
我们去礼拜的时候,去忏悔的时候,在皈依的时候,去依教奉行,全部得从恭敬中来。所以这里讲到的恭敬三宝以大庄严具,最大的庄严就是恭敬。你看我们在恭敬心发出来的时候,他心量是打开的,所以就能够全情地领受佛法,这个心地是纯净的,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受这些邪毒邪知邪见,你的心态是谦卑的,那就没有我慢,那么你的发心是摆正的,这就决不会错因果,就是各个方面把我们给护持的,这叫做大庄严具,具足众行。自己具足了以后,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影响到众生也具足这个功德呀。所以你看这里讲到法藏比丘修也是开始以这种供养奉事行,使众生接触到他的时候呢,也接受他感染,这叫做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大家仔细体悟,那这些话我们平常都是在做,也都能用得到的。
当然如果说我们比如说学佛很久了,自己作为一个表法,你再带领这些新的初机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带领的,问题是我们要真心真意地去发真实心的来,以惠利群生的心态来去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带他们能够上这个正道。这就叫做恭敬三宝,自行化他修。我们再来看,下面叫做出家为僧,自利化他修。大家来看下面: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皆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大家看,这一段就是讲的出家修,这个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就是指的意业。远离粗言,修习善语就是指的口业。那么弃国捐王,绝去财色就是指的身业。就是以这个出家沙门的身口意来住持这个道法,这是他生生世世中又有很多世是以这样来修的。
这里讲到一个概念,叫住空无相无愿之法,这是我们常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其实修的就是出世无为之法。所以这里讲到的空是什么呢?诸法我们说万法皆空嘛,没有人也没有法,没有自性,所以说这个一切万法都是空的,叫做空法。但是如果你有空的概念,那么你就会觉得说,比如说有人,有法,有相等等这些,虽然是空的,可是你有这么一个相在,接着又叫做无相,无相之法。但是虽然有空,也有无相,你在这两样上面生不起来一点希求意愿,才叫做无愿。其实最后就等于说起心动念都在这个无为法,不起心动念了,没有任何的刻意,起心动念就是凡夫嘛,所以叫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就长期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安住在这样的一个无为状态中。那么出家人来讲专业是修禅呀,念佛呀,打坐呀等等这些都是往这个空、无相、无愿,这叫做三解脱门上面会。为什么后面又讲到说无作无起呢?
从无为法来讲的话,你看如果我们说有真实的作用,它就叫作嘛,有真实的体相它就叫起嘛,你出来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这里讲的无作无起,就是用这个空无相无愿所观,观到这样的一个无作无起的一个,怎么说呢?这么一个境界吧。这样的一个身心状态。那这里讲到的无作无起叫做非有,因为一切都无作无起来讲的话,它不是真实有嘛。但是还同时什么呀,你始终执著非有,执著空的话,他它容易入到断灭空中,所以后面又有一句叫做观法如化,这叫做非无。观法如化,故非无,它假象上的如梦幻泡影的法,它还是存在的,所以叫观法如化。每一句话都不会说偏,由于无作无起,所以说非有;观法如化,所以说非无,非有非无就是中道佛法之理。这就是出家人所有的身家性命就是往这儿会,所以这叫出家修。
远离粗言,这个粗言呀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与贪有缘,一个与嗔有缘,如果你用贪心表达的话,那就一定是花言巧语呀,我们现在说的一些让人起心动念,起不好的心念,导致不好的行为等等这一切的都属于粗言。如果跟嗔心相应的话,那你一定是抱怨呀,谩骂呀,恶言呀等等这些,这也属于粗言,这样的话就是在你的缘起中又会影响到别人,又会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边熏进不好的种子,整个缘起都建立一个有害的一个层面,所以叫自害害彼。那你常修习善语,软语,爱语,慰语,安慰的慰,等等这些,那么这本身也是一个布施的表现。
有时候不是给大家说,有时候我们虽然可能没有财,甚至不会讲法,但是你给人家一个微笑,一个安慰的话,一个赞叹的话,发自内心的,这也叫做自利利人,人我皆利,缘法上都是如此,所以这叫做口业。那么身业来讲这就更殊胜了,弃国捐王,绝去财色,没有一尊佛不是从这儿来的。所以从这一段就可以,这一句话就可以判别为他是以出家自行化他修。出家的功德确实是非常大,有一个经叫做《佛说诸德福田经》里边就讲到出家有五种净德,清净的功德。第一个是发心离俗,怀佩道故,就是心怀,就是佩服,怀就是怀抱的怀,佩就是佩服的佩,心怀佩道故,道法就是无为法。因为你首先第一你发心离俗,离开这个业已形成的这种俗家的这个整个人际关系也罢,六亲眷属也罢,生活环境也罢,猛地要剥这么一层皮,发心离俗是非常不容易的。你的不容易的力量有多大,那么你出家的功德就有多大。这就是一种舍法。
再一个毁其形好,应法妙服,就是彻底把原来花样年华的这些装饰呀等等把它毁了,发型也不要,剃成个光头,然后应法妙服,就是着这个袈裟,这个庄严。还真是这样,这个袈裟确实庄严,有时候身在其中,自己搭的时候,好像这个体会还不是很浓。就刚才讲到昨天在五台山看到大众师父们在那儿每个人这个海清搭衣起来,排班入斋堂去过斋的时候,还真是庄严。你说句不恭敬的话,就是有些师父们的话,你说按照俗情俗言讲的话,在世间人来看的话长得算丑的了,连个一般的都算不上,有时候长得确实很丑,用俗眼看觉得丑,有点丑,但是他这个头发一剃,一穿这个搭衣就变成什么了?罗汉了,马上就是觉得说罗汉相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就叫做毁其形好,我们所谓的美丑的这种潇洒也罢,漂亮也罢呀,不在此处,这叫应法妙服,马上这种庄严,恭敬心就起来了。
再一个叫永割亲爱,无适莫故,舒适的适,莫就是草字头下来口字与天字,无适莫故就是辞亲割爱的这个功德。这是五种净德,第四个委弃躯命,遵众善故。就是每天把自己的这种我的主意呀,一切见解呀全部放下来,把我慢放下来,遵众善故,随顺着大众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后一个是志求大乘,欲度人故。就是咱们这里讲的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发心求大乘的佛果,那么还同时教人利行,为度人,出家毁其形好就是为了度人,这就是指的出家修,自行化他修。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面的这一段就更加的明确了: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这就等于说开始随类示现自行化他修了,无央数劫指的是时间,积功累德指的是每一世修行的这个功德,而且随其生处,在意所欲就是想怎么样,生生世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具足无量的宝藏,每一世都带着无量的宝藏。当然这个宝藏呢,我们要分开两种来看,一个是财宝,更重要的是法宝。你看无量的宝藏怎么显的呢?你比如说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当时在印度出生的时候,他就带好多种瑞相,好多种瑞相其中一种就是,家里面储存的那些东西全部都变成七宝了,黄金了,这就是他本身他这个累劫勤苦修行功德所自然而然带到他这个正报依报中的这种宝藏。所以第一个就是财宝福德太大的话,跟随的瑞相,宝藏伏藏,全部会跟着他出现在世间。
这就是一个有福德的人来显现。那么从法宝上来讲就是佛法之宝藏,因为我们不是常说有财布施,同时弘法供养法施,这是更加重要的,这就是双管齐下,才能怎么样?能够教化安立无数众生。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因为在这样的度化缘起中人家是正真之修,正真之见,正真之行,当然能够带领大家走到正真之道,这是这一段。这是一个引子,那么后面开始讲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他的随类示现的具体内容了,大家看: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太多了,说之不尽。这就等于说他生生世世随类地示现中呀,有时候做长者。
什么是长者?我们现在说的是老头儿吗?那什么是长者?有时候年龄大,但是你不具足德,还不能称之为长者。在当时的印度来讲,对这个长者这一类人是非常恭敬的,也就是说在民间他有很大影响力,也有很大势力,这样的一种德行兼备的,这样的一个年龄长的人,我们叫做长者。当然这是指的是世间长者,具备了十种德行。还有出世间长者,那就是指的佛了,一般我们把佛叫做出世间长者。世间长者的话,这是一个积财具德,就是一个你还得大富,有这个财富的福德,二一个你得具德。所以在印度如果说看你这个能不能具足合乎长者的标准,首先第一个就是你的出身的种姓还要贵,如果印度的四种种姓,下边就有这不是刹利国君就讲到四种种姓,一个是你要姓贵,你的种姓要高贵,二一个你的位置还要高,就是家族这种势力有大富威猛,没人敢欺负得了你,智慧深邃,行持清净,就是你的行为让别人说不出来有一些瑕疵。
你不要,咱们现在的人有时候活到老了,不是有一句话叫晚节不保吗?他给你捅一件事出来,彻底把你这辈子都给你毁了,名誉都毁了,所以人家叫行净,就是你的行为是清净的。礼备,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不失礼数,不会失去这个你来我往,这个人说礼多人不怪。咱们北京不是有时候还讲究个礼数呢吗?要是礼没到的话,他还有一句话叫做挑理,是有这么个话。所以说礼备就是指的这个,虽然说再怎么关系好的密切,一定在礼数上他不会缺。再一个就是上叹下归,上面的比如说统治国君等等这些呢赞叹你,让大家向你学习,下面的归顺你,都依止,你能够一呼,他们能够百应。这样一个德行的,具足这种资历的,才能称之为叫做大长者。就像我们讲的给孤独长者一样,才具备这样的一个德行,不是说,光说年龄大了,老了就叫长者。
其次何为居士?现在来讲的话,只要皈依了就可以称之为居士,再把你的姓带上,某某居士,某某居士,就成了一个居士,成了一个学佛的标志,这样的身份叫居士。如果真正依照经文或者当时的印度,居士不是这么个意思,叫居家之士,居财之士,其实也要具备了长者的这种功德。可能略微比长者差一点,为什么?但是因为你还得有一点点出世的情怀,因为刚才讲的叫世间长者嘛,那么这里像这个慧远大师当时解释这个居士,一个叫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就是你的财宝非常的丰富,具足,这也叫做名为居士。
二一个在家修道的居家道士,名为居士。这个道士不是咱们中国道教的道,就是你是一个修道者,但是没有出家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家所居,来用功办道,叫做居士。所以像我们现在学佛的话,很可能跟这个最比较贴切。一旦具足这样了就叫做居士,也是现在的话就是说,等于说在家的学佛者,修禅者,念佛者都能称之为居士。总归来讲也是一个要有德行,有这个清净这样的一种形象,称之为居家之士。那么豪姓尊贵,豪姓尊贵是一个统称了,咱们中国人也讲说名门望族嘛,这几年不重视这个,我们小时候常看见那个有的这个大门上贴四个字叫财丁两旺,就是要么说你家里的财,要么就是你家里的人,就是财丁两旺,这样的话都是在有脸儿的一些大家族里面才能够贴这个,一般的农村的小户人家,我们老家,不能贴这个的,就是说财丁两旺,说贴这么一个你又旺不了,最后把你的福都折了,这是有一定的势力,这名门望族才叫豪姓尊贵,社会地位高。
再一个或为刹利国君,记住,这是我们还在讲法藏比丘在行随类示现修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是当这个,有时候是当那个,现在当到刹利国君,就是当皇帝了。示现成为皇帝,所以说这个刹帝利当时在印度都属于国王种姓或者是皇亲国戚的,在社会上是这么一个地位。因为四种种姓里面最高的是婆罗门嘛,婆罗门就是管宗教教司这一类的这些宗教人员,刹帝利排名第二,就是要么是国主,要么就是皇亲国戚。第三个叫吠舍,就是做生意的,这在三等人里面。最次的叫做旃陀罗,一般就是屠夫呀,卖酒的呀等等这些为所看不起,这些人过来的话别人都要绕开,不能跟他碰一下,他们的种姓制度就这么严。所以你看,我们的世尊当时出家以后就提倡要平等,种姓平等,不许有歧视。这也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弘扬佛法的一个方便。他这么一弘扬,那么下面这些吠舍和旃陀罗有的就都来学习佛法。
所以这就叫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我不知道大家对转轮圣王是怎么样一个概念,一般都有时候会就轻易地认为,这大概也就是国家元首吧,或者说是这个古代说的皇帝。其实转轮圣帝跟皇帝还是有差别的,转轮圣帝出世的时候,人间的福报是非常大的,你看大家读《金刚经》的话会有一句话说,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那么转轮圣王即是如来,是吧,有这么一句话。那说明什么?这个转轮王他本身也具足了三十二相,当时释迦牟尼佛生下来的时候,在王宫里面不是有一个相师吗?就去给他看,看了以后就说这个孩子如果不出家,可以做转轮圣王,如果出了家啦,可以做人天的师表,就是三界之尊,佛。
这是给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做了这么一个,看相的给他做了这么一个定论。那这里所说的转轮圣王就是指的,能够统领天下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土,四大部洲的,才能称之为转轮圣帝。一般我们现在都叫做国主或者小国主,像《地藏经》里面讲到的,你看现在地球上面都有这么多小的,一个一个都分开小国家了嘛,其实我们整个地球也只不过属于南赡部洲而已。所以这个转轮圣王又叫飞行皇帝,这可能大家没听过,为什么叫飞行皇帝呢?他一般是在增劫的时候,就是人寿从十岁往上增,过百年增一岁的时候,增到两万岁的时候有可能转轮圣王会出世,如果在减劫的时候,就是人寿八万四千岁,无量岁八万四千岁,减的时候减到八万岁的时候也有可能出世。
那么这个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如果他在继位的时候,就是由他这个福报,感得天地给他赐给他一个轮宝,他拿着这个轮宝转轮宝就可以降服四方,所以才叫转轮圣王。现在我们因为福报不够,大家福报都没有了,就感不来有这样的转轮圣王出世。要知道这个转轮圣王,如果说他,比如说出生嘛肯定是这里讲到的刹帝利,那么如果这个刹帝利这个国君在受灌顶的时候,印度的这个王子继位的时候都要在受国师的灌顶,就用四大海的水给在这个十五日受斋戒,沐浴他的身体,受了以后升高(台殿)以后会什么呀,有下面的臣子呀跟着他给灌顶,国师给灌顶。灌顶如果他是转轮圣王,这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就是在东方突然有金轮出现,千福轮我们常说的,千福轮出现以后,就像一个非常精巧的工匠敲出来的这么一个殊胜的光明突然间降到他跟前来,他具足了这个轮宝,降服四方,就叫金轮王,这叫做转轮圣帝金轮王。
而且转轮王里边也有级别的,分了金银铜铁四种,次第地统领四大部洲,如果他是金轮王的话一般就是统领东西南北都统领了,如果他是一个银轮王,那么就只能够统领东西南,北俱芦洲他就管不住了,因为福报所使嘛,他是银轮王。如果是铜轮王的话只能管东胜神洲和南赡部洲,当然如果是铁轮王的话只能管咱们南赡部洲,是这样的一个次第。
什么样的人能够修成转轮圣帝?为什么你看释迦牟尼佛有当转轮王的福报,但是他出家为佛了呢?只去修福,没有慧的人容易成转轮圣王,当然法藏比丘这里他只是一种示现而已了。那么可能我们也会有一个疑问说,既然转轮王也具足三十二相,那么佛陀的这三十二相好,他还有什么优势呢?佛陀的三十二相跟这个转轮圣王有七个方面还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清净庄严上面要比他强,要比转轮王要强,再一个在这个分明度上也要比转轮王强,什么叫做分明度?分明度就是说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做的一些建筑也罢,一些雕塑也罢,现在人不是心躁嘛,有时候我们现在到庙里面做一些功德呀,或者去请一些东西供在那儿,栏杆也罢,庄严也罢,乃至这个柱子呀,屋檐上的那些兽头也罢,都跟古人已经不能比了。你如果大家有出去旅游也罢,朝拜也罢。
你从这个新建的庙和老庙比一下就比出来了,这咱们北京最多了,你去那些老庙去看一下那些雕出来的那些,其它的不说了,就这些石料吧,那真的是精雕细刻,古人的心细。现在我们都是把它当作买卖了,古人在庙里边他做这个,他认为这是一个供养,就这些能工巧匠他不收这个费用,他自己希望去出这么一点力,精雕细刻,把那个栏杆呀,屋檐呀,台阶呀,整个狮子都是雕得非常精细,为什么?他认为这有功德。可是现在我们到处都是石料厂,找到道场里面,寺院,赶紧跟这个能做得了主的联系,看能不能说我们有石雕的,狮子也罢,栏杆也罢,赶紧去买,这是什么?这是做买卖,做买卖等于说你验的过关了,差不多了,他才不管这个。你两种心态,所以这就叫分明与不分明。如果你们有时间去法源寺毗卢殿前面有一个大石海,就是一个大石钵嘛,我不知道你们注意了到没有?有时间你仔细去看一下,特别是有时候下雨稍微冲刷干净你就看一下,现在人根本就没那个,料也没有这样好的石料,这是一种福德的体现,工也绝对没有这样的工,做不出来,你就竭尽全力没有这样的功夫,工夫上,就是时间上你也没有这样的去花这么多时间舍得去做,沉不下心来,那么技巧上你也不具足这个技巧,这就是不分明。
所以转轮王的相跟佛的三十二相就在这个上面也能见分晓,而且还有佛的相是随智慧行的,转轮王的相是随着世间行的,佛的相是为了度化众生,转轮王他还比较在意自己种种的这种庄严相,可能每天还照照镜子,美得不得了,就是两种心态,所以等等这些,这就叫做转轮圣帝,这是法藏比丘又常在修行的,随类示现中常示现的一种。下面就开始,前面属于人间的,下面就开始在天道里面,或为六欲天主,六欲天主是谁?六欲天主是谁?是谁呀?知道吗?我们欲界的六天最高处叫什么天?他化自在天主嘛,六欲天就是指的他化自在天主,欲界来讲他是最高端了。这个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宇宙观里面,乃至梵王,梵王是什么呢?就是大梵天王,也是色界的天主。总归就是这些呢,都在他的随类示现中,每一生可能示现成这样,另一生可能示现成那样,这就是他的一个修行过程。
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不管他示现成什么,大家看到了,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还是用这样的方法来积功累德,而且另外一种说明什么?人家一直出生生生世世都生在哪里呀?佛前,在佛跟前,没有生在佛前佛后。常生在有佛世,而且用四事供养,四事是什么?饮食,吃的东西,衣服,穿的,卧具,因为在佛陀时代他走到哪里不就是要结跏趺坐吗?那个就叫卧具,现在你们有时候看到师父们在上早晚殿,或者今天有普佛,初一、十五诵戒的时候,手里不是拿着一个条吗?那就叫具,那个就叫卧具,有时候叫尼师坛,这是一个供养四事中的一事。再一个就是医药,用这四事来供养诸佛。这样的功德多得不可称说,自利功德不可称说,利他功德还是不可称说。
大家想想这么勇猛精进的累劫兆载永劫的修行,他得有个出头之日呀,后面开始就是讲的要出头。出什么头呢?这里很巧妙,大家来看: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一段话其实贯穿了一个什么呢?从内容上来讲大家一听就明白,一目了然,这就是说好好地修行嘛,然后口气也是香洁的,像优钵罗花一样,毛孔也能出香,还普熏无量世界。色身上容色也是端正,相好殊妙的,手里还能够具足众宝,能够供养庄严之具都是具足的。最后说反正一切法他已经得了自在。那就说明什么呢?大家想这么长时间的修,说明什么?他必须要成就呀,这段话讲的就是已经具足了,成就了佛果所具足的五分法身。所以这里给大家引出来一个概念,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五分法身,听过这个词吗?有听过吗?五分法身就是什么?只有这五种功德法才能修成佛,才能成就佛身,所以叫做五分法身。
我一说具体的内容的话,大家可能就说啊这个我听过,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样叫做五分法身。具足了这五样的功德,才能成就你的佛身,成佛。所以这段话恰恰就说明什么呢?法藏比丘经过这么长时间累劫的勤苦,这么长时间的随类示现,这么去恭敬供养诸佛,如是功德在不可称说以后终于修成就成佛了。因为后面阿难还要问说成了没有,其实这段佛已经给他讲了已经成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五分法身?第一个就是戒,因为佛的身口意是离一切过失,所以说这就叫做戒法身,佛的身一定是要用戒来维护的。第二个就叫做定法身,如来,如来,什么叫做如来?就是常如如不动地住在这个情境中,这个佛的境界中,他是有这样的大禅定寂静,离开一切妄念,所以叫做定法身。那么如来的智慧叫正遍知,觉行圆满嘛,所以他这种真智圆明,通达一切的法性智慧,就叫做慧法身。
前面跟大家讲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等这些,什么大圆镜智呀,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这都属于如来的智慧,叫做慧法身,这叫戒定慧。这三个是因,就是成佛的时候修的因,你必须修戒定慧嘛。参加过浴佛节吧,浴佛节里不是常唱到说:我今灌沐诸如来吗?然后怎么样?记得吗?有的人在那儿嗯,我还好像以为知道。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然后就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们上面是唱的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就指的五分法身。
那么前面的戒定慧属于因,后面的解脱和解脱知见属于果,解脱是什么呢?就是如来的身心已经解脱了一切束缚,得了这个涅槃,得了解脱的法身。所以你看佛的三德里边有般若德,涅槃德,还有一个解脱德,这叫解脱。什么叫做解脱知见?这个比较难理解,解脱知见就是已经知道自己实实在在得了解脱了,这叫解脱知见法身,具足了解脱知见以后你就能够起妙用,随时随地,随方便善巧,应机地去度化众生了,这叫解脱知见。这五样我们总之称之为佛的功德,叫做五分法身。那好,我们在这里看一下,什么呢?第一个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看到这句了吧?这就是指他的说法功德,因为如来的口业说法,所以才能得这个慧功德,这是五分法身里面的慧功德。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这是指的身业,戒功德。我们常不是说戒香普熏嘛、戒定真香嘛。所以这是指的戒功德。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容色端正就是指的威仪如如不动,是指他的定功德。这就是戒定慧功德,然后什么叫解脱功德呢?
大家来看: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这就叫做解脱功德呀,大家想只有解脱自在了,才能够因地布施圆满了,所感得随意具足这种宝庄严具。你看人家说其手常出无尽之宝,就是手里面想出来个什么就出来什么,需要供养什么就供养什么,所以为什么在一条愿文里面讲到说供养他方诸佛的时候,诸供养具,随意所现,就是随他自己的意念,想要怎么供养就怎么供养,你看这都跟因果有关系。大家看这就是解脱,什么叫解脱知见呢?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以这段话恰恰就描绘了法藏比丘因地满了以后果上才圆了,成就了佛的五分法身,成佛了。结果阿难还听不出来,听不出来怎么办呢?只好问呀,问到什么呢?关键地问了一下,你看阿难白佛,开始要问了。当然我们这里这一段开始还没有读,咱们先把阿难白佛这段读一下,一直读到凡历十劫。就可以了,一起来: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已经成佛十劫了,大家看,成佛已经十劫了。那么他前面的修行的这个累劫勤苦,生生世世来积攒这个五分法身功德,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前奏,就是说前面我们刚才讲的那一段,就是表法藏比丘发了无量的愿,经不可说劫,入不可说佛土,以这个行海来庄严他的这个大愿。
有一则,在《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里面就讲到,《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里面讲到说什么呢?讲到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讲法,他当时就说,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就是非常长久过去的时间有一个佛,叫做宝功德威宿劫王,这个佛叫做宝功德威宿劫王,这个佛要涅槃的时候为大家说法,当时有一个轮王叫做持火,转轮圣王我们刚才讲到了,这个轮王叫做持火,他的儿子叫做不思议胜功德,十六岁。十六岁的时候,结果他就听到这个佛讲法的时候,听佛讲法就开始修行了。修行了以后于七万岁中大家听明白,七万岁中精进修习,从来没有睡过觉,就是这位不思议胜功德王子。七万岁精进功德,没有睡觉,然后怎么样?端坐一处,就是禅修,又不贪财宝,不著王位,不乐自身,就是不围绕自身怎么样去快乐,去娱乐等等,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你看他亲近了这么多尊佛。
九十亿百千那由他,那得多少?一开始是七万岁没有睡眠修禅,慢慢在他的因缘中值遇了九十亿百千万佛,然后听诸佛说法,他尽可能地去闻熏,修习行持,而且生生世世厌家剃发,而作沙门。完了以后又在九万岁中修佛讲的这个法,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尽情地去教化众生,生生世世这样尽情地教化众生。然后又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全部发道心,这些人现在都在极乐世界作为清净海众,为什么?就因为他积功累德,这样去修行,到不退地。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说: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就是岂是其他人,是谁呢?阿弥陀如来是也。这是大家要知道这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就是刚才我们讲了那么多长劫的修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本行。
所以大家看看,一辈子尚且如此,生生世世是怎样的?一劫中尚且如此,每一劫中是怎么样的?曾经有一世在大通智胜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里边,十六个王子,父亲出家以后他们也跟着修道,全部出家修行了,第九位就是阿弥陀佛,当时跟释迦牟尼佛是兄弟,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在《法华经》里面,这个我们去看一下,在《弥陀疏钞》里边不是有说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就去点了一下说生生世世有一世是怎么样,有一世是又怎么修行,罗列了很多,累劫的勤苦。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什么呀?这里修因必然感得果,以果来酬因,阿难才在这里有关键的一问,说既然是真实的因果,又是超世的大愿,那么现在有没有个眉目呀?
我想这也是我们讲的,因为前面佛讲的他没听出来,所以这里他一定要问一下,到底修成功了没有?你说你发了那么多的愿,那你要修圆满才能启用呀,你想要称雄法界,你要方便度生,那这一切你得有资本呀。这一切的资本什么时候开始启动具足的,就是以法藏比丘成佛的那一刹那。所以说再者讲到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就是在这个前面讲的是他的行,因地,这里开始讲的是他的果地了,所以你看阿难就问说,法藏菩萨,到底是已经成就的佛,你看: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法藏比丘已经成就佛了,现在已经入涅槃了,是过去佛,因为入了涅槃不是过去佛吗?对吧?还是说尚未成的未来佛?还是正在安住世间的现在佛?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结果佛就告诉他,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现在西方,过十万亿刹土,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当然这里讲了一个是叫做安乐吧,名曰安乐,没有叫做极乐,这是极乐世界的另外一个名字。大家要知道极乐世界有很多名字,安养也是极乐世界的一个名字,安乐也是它的一个名字,有时候也叫做清泰,是不是故宫里面有一个清泰殿,有没有?清净的清,康泰的泰,泰山的泰,有时候也叫做清泰,梵语叫做须摩提,这是极乐的意思,但是这里他用的这个词叫做安乐。那就问他成佛多少时间了,你看阿难又追着问,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已经十劫了。大家看,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那就说明他是现在佛,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因为这里讲到的说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呀。大家想想阿弥陀佛会不会成为过去佛,还是未来佛?会吗?他永远都是现在西方,不仅仅是当时佛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阿难白佛,问佛现在哪里?说现在西方。我们今天在此时此处讲,是不是他还在西方?正在西方。将来再有有缘的众生听闻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在讨论这个法义的时候依然还是现在西方。所以说为什么叫做光寿无量,有一个内涵就从这里也能体现,永远都是现在佛,正在西方。所以这是阿难有这么一问,这就是他的因果,到这里就说明法藏比丘彻底修行圆满。当然我们要再往深度地追溯一下,你看这里讲到成佛已来,凡历十劫。那我们想想什么叫做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如来。
在宋朝的译本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给大家读一下,我们就更好地能理解说为什么阿弥陀佛一定要成就一个极乐世界,现在示居西方,以四十八愿来度众生。这就是他整个是他这一期成佛路程怎么样去成佛,成了佛以后度众生,整个这一套度生体系里边的又一次示现。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咱们娑婆世界做八十年的示现,可是他在整个法界这个示现是无量无边的,但还是一次方便示现。在这里讲到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如来的情形。我们常讲如来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嘛,这是《金刚经》里面的话。那么真正的如来就是他哪里有一个来不来呢?去不去呢?佛成不成呢?现在未来过去,哪里有这些分别?佛他就是个佛,就是个觉悟,朗朗爽爽地周遍法界,当下就是佛,哪里有来来去去?
那么为什么这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们如此地强调,拼命地劝导往生呢?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你看就说明为什么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呢,为了酬愿度生,大家要体会这两句,体会这两个词儿,酬愿就是因为他因地中发了这个愿,酬就是什么?他有呼就有应,他要满足这个愿,让不但自己修满了,还要满足一切众生听闻到这个愿法,这叫做酬愿度生,所以现在方便地所居在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这样来理解。本身从佛来讲无所去来,可是为了酬愿度生,示去西方,其实久远劫已经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实成了,只不过这一期的示现,但这个示现的规模要比我们在娑婆世界要大得简直不可思议倍。因为人家一示现,人家的示现就没有方便,当下就是真实的,不像在娑婆世界这是一个方便,八十岁过程。所以这里就是说明他的因缘、愿行、因果已经圆满兑现了,为什么这里要问这句话呢?他有潜台词,为什么?就是前面所有的愿文里边的每一条,每一愿都得开始给大家兑现了。那我们在听闻这个法义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所有前面学的四十八愿,极乐世界现在真实的情形,都已经满满当当地变成现实了。
下面就开始讲了,怎么会变成现实呢?可以说前面还比较算是这个每一条愿文是一种粗列吧!下面开始的话细微地就告诉大家,这些愿都满足了。好,我们再往下读一段,其佛国土,一直读到常和调适。一起来: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好,大家来看。终于讲到法藏比丘成佛,极乐世界可以我们领略一下了。大家想想一路走过来无非就是发愿,修行,证果,度众生。所以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一切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为了度众生。你比如说我们听了以后,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愿力是什么?欣求极乐,厌离娑婆。那你欣求极乐,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怎么个好法呀,所以说一定要用这个一字决来讲的话,整个净土法门的核心内容就是欣,欣求极乐的欣,就想着,忆佛念佛也是喜欢它,想往生也是喜欢它,将来乘愿再来,让一切众生也去那儿,也是喜欢它,欣求极乐。这一段开始就要开始透露这个信息了,所以你看,到了成佛以后,成佛度众生,菩萨还有两件事要做,干什么?干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只有佛只做一件事,就是度众生,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就是度众生。
所以你看我们说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都是围绕着度众生的。摄法身愿就是等于为了他成佛嘛,摄净土愿就是为了有这个方便呀,得有一个极乐世界呀。那么摄众生愿就是目标,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有这个目标,为了度众生,核心就是为了度众生。所以前面的所有的愿力发起,经过累劫的勤苦修行,现在的情况要告诉大家,已经成了。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庄严无比,正在西方。那么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是否与愿力相符呢?完全相符,没有任何遗漏。所以这里开始我们就要讲国土庄严了,这里开始其实要讲的是什么?就是应了佛土愿了,前面讲的成佛十劫是应了佛身愿,成就佛身愿,这里讲的开始就是成就佛土愿了,种种德行所成的。
大家来看,第一个还是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七宝大家都知道吧,每个经典里面所说的大同小异,好像是在《弥陀经》里边是什么?有赤珠玛瑙,是吧?这里又多了一个琥珀,是珊瑚吗?是珊瑚,珊瑚也算宝,为什么拿金银呢?因为金子的本性它是纯的嘛,就比喻这个佛法的法身一个是纯,二一个是不坏,因为金子它不会坏掉,纯金一旦纯了以后就永远纯了,还能随意的打造成任何器皿,这是一个金的体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金子来比喻佛性,银也是如此,那作为七宝之首,之次。
像琉璃叫做青色宝,珊瑚是海里的宝,现在我们也把珊瑚当作宝贝,琥珀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潘家园可多了,但是现在尽假的,因为福报不够。砗磲,又叫做大贝,非常白,任何东西都没有砗磲白。所有我们这个世间的东西,砗磲是最白的。玛瑙有时候是说那个纹路呀,玛瑙石上不是有纹路吗?有时候又说玛瑙怎么成的?是鬼血所化的,有时候又说玛瑙是赤虫的化石,像西藏的天珠我不知道是不是,赤虫就是红色的虫子经过好多时间以后变成化石了,也有可能。总归大家就不要管,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呀都是咱们这儿的,我们这儿有这些就觉得美得不得了,而且还少嘛,你看珠子上隔一个珠,隔一块就隔一点珊瑚琥珀,这就等于说你的这个珠子很金贵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里讲到的是自然七宝,我们关注一下这个词,为什么人家极乐世界叫做自然七宝?
那咱们这儿的七宝是怎么来的呢?那说明我们的七宝就非自然而成呀,你看金子和银子要提炼,对不对?珊瑚是海里面才有呀,砗磲也是海里边有嘛,琥珀还得经过千年的琥珀,万年的蜜蜡。整个这些东西它都不能称之为自然而有,一定要有因缘,一定要有人工造作,有了因缘才能够出现。这里讲到的自然而然就是说人家到处都是,要不假人工,人工造作。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大家可能听到教法里面讲因果里面有一个果叫士用果,士兵的士,作用的用,就是从因到果,你得经过一番打造以后才能出现这个果报,这就叫做士用果。咱们这儿所有的果报等于说是士用周遍依报,就是依报里边所有的宝贝都是经过士用,经过人工进行打造以后才可能出现,这就不属于自然七宝。极乐世界它是法尔如是,不假造作的,因为什么?不是由贪嗔痴所感,是由出世的愿力,大众的这种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的相应以后,由阿弥陀佛的修行功德所成的,不是像我们这儿的三毒所感的。
所以你看我们这里常给大家讲一句话,叫做以此方比拟,不要以此方情见,因为比咱们这儿的这些宝要好得多了,所以叫做自然七宝,这个大家要理解一下,这是一种殊胜。那么合成为地以后,第一个是恢廓旷荡,这就说明不可限极呀,说明它是宽广平正,没有碍的,没有障碍,到极乐世界有的人还担心说天天那么多,后面不是多少亿多少亿往那儿往生,这么多往生能待得下吗?就跟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存在一种现象,有一个词叫人满为患,咱们这儿现在就是这样的,不具备这个恢廓旷荡的功德,不可限极的功德。
你看不要说好的美景的地方说人满为患,你看国土上我们稍微好一点的风景就挤得受不了,西湖也是这样,故宫也是这样,长城也是这样,大家没见过一到节假日的时候,你看人挤得简直人都成了长城了,整个西湖上把断桥看着都快踩塌了,满满当当里面全是人。这就是不具足这个恢廓旷荡的功德,医院都人满为患。所以我们这儿什么东西都是有限极的,大家都得排队,为什么?挤呀。你一排队就有前后,有久近的,久远和现前,这就都属于有限极,不可限极就是都不存在这些,不存在这种现象。所以《往生论》里边讲到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是极乐世界的面积。
再一个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不可限极呢?因为我们有所限极都在三界之内,有时候在讨论的时候有的人还不知道,极乐世界非三界所摄,不在三界之中的,为什么说呢?一个是极乐世界,它是以无漏的五尘为体的,没有食欲和情欲,所以它不算欲界。再一个极乐世界它不是依空居的,它是依地居的,你看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为地,楼阁宫殿等等这些,那说明是地居界,不是空居界,所以非色界,色界是空居的。第三个有形有色,天人都具足三十二相,都是紫磨金色,都是童男子相,那么这就是非无色界。既不是欲界,色界,非无色界,那么就一定是在三界之外。所以大家你看极乐世界的这个国土就这么个功德,它有三界之内的情形,没有三界之内的弊病,非三界所摄。这也是一个这里讲到的不可限极的功德的另一个内涵。
我们再来看:悉相杂厕,转相间入,这就等于说这种七宝合成为地以后它还是辗转相间的,去相互去排布的,不是就这一样就铺满了,它就像我们现在的条纹一样,地板不是有时候这个颜色,那个颜色,画的花纹一样,都是均匀地排列,非常的清净庄严。这叫做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就等于说这七宝它们排列得非常有序,很庄严。再往下看: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这是指什么呢?指的极乐世界这种众宝的光明,大家怎么理解极乐世界众宝的光明呢?它不是刺目的,也不是跟我们灯一样,在黑暗里面一开以后突然来了,没电了又灭了,都没有这些情形。也不是说像太阳出来了,向阳的时候就有光了,那么太阳落山了就没了。
都没有这些特质,它是一个周遍内外的,整体的都具足的一个清白纯洁的这样一个状态,清白的状态,它不刺眼,不是像太阳光,月亮光一样,所以大家要起观设想,这就是七宝庄严之具,他们的光赫煜烁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样不可思议的国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往生论》里面也讲到说,为什么这个佛土不可思议到这种地步?微妙奇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一个是法藏比丘出世善根的大愿业力所成,虽然是一种业力,但是是一种大愿业力所成。那就等于说人家付出了,是法藏比丘打江山打出来这个极乐世界。其次是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力所摄,这是什么呢?人家守江山守得好,成佛了以后,成了阿弥陀佛法王了以后善住持力,就是人家现在的福德一直相续不断,无穷无尽,损不完,不存在损福这种现象,这是由这两个力量,我们记住啊,大愿业力,这是因地,法藏比丘的。
果地上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以才能具足这样的不思议功德,我们再往下看: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这句话就是指的极乐世界的众宝在十方一切众宝中它都是第一的,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就是所有国土里面宝贝里面的宝贝,为什么呢?因为质量最好,纯度最高,最庄严,极乐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大家记住这个第六天宝还是一个比拟,因为咱们这属于欲界。那么欲界的人来讲你的眼光也就欲界这点眼光,这点视野了,所以说佛在这里只能把欲界最高处的好东西做一个比拟,来让我们当下在人道里面这种陋劣情景,好跟极乐世界的众宝中精的这样的一个宝贝的质量有点连接对接,否则你都设想不来。你想第六天宝,在咱们人间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因为第六天宝是十善业的功德所成,那么十善业的功德的话,你比如说我们国土跟第六天不能比,光说宝里边的黄金吧,就说金,这个金由于我们福德力不一样,所以人道里面的黄金我们都能现见,你去菜百叫做中国黄金第一家,那就已经算是足金了,非常纯。
就我们这儿的黄金,如果跟人家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最高处,如果要跟他他化自在天的天金所比的话,没法比,就跟什么呢,一块炭,就跟咱们这儿的一块炭跟黄金比一样,就成了这个,就陋到这种地步。所以六欲天里面的犹如第六天宝,光他的金宝就这么殊胜。总归六欲天是一层比一层,黄金越来越明朗,越来越纯净,所以就好比黑炭一样。如果把六欲天的宝贝放在极乐世界,像什么呀?就跟一块烂铁跟这个纯金比一样,就这么一个地位。所以说它放在佛国,它的光明马上就被显现不出来,被夺去了,这是第六天宝跟极乐世界的宝相比起来还是如此的陋劣。但是我们现在因为要比拟地让我们去设想一下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说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这是从前半段大家看到这是讲到极乐世界有的,怎么怎么个有,有殊胜之处,有好风景,有好质量,怎么有的呢?三个方面,一个自然宝成,这是明它的体相,极乐世界的体相都是自然七宝合成为地的。其次恢廓旷荡是讲它的量相,它的量,这个幅员辽阔到底有多大,无穷无际。悉相杂厕是讲它的庄严相,犹如第六天宝,这是讲他的庄严相,体相,量相,庄严相,总归讲到第一段就是极乐世界有什么,怎么个有法。但是大家还记得法藏比丘那会儿不是观摩了二百一十个亿佛土,比较筹量,那我当时跟大家讲说他把好的要拿过来用,这就是上面这段。还有什么?不好的要把它屏蔽掉,下一段讲的就是极乐世界所其无,没有什么。该有的得有,不该有的他就让你没有,所以大家来看: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第三个: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第四个: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你看这就是法藏比丘通过观察,像我们这个国土或者他方国土里面的染土里面这四种弊病,就把它屏蔽掉。那你看为什么说我们这里讲到第一个是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须弥山大家都知道,又叫妙高山。大家知道须弥山叫妙高山吗?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核心,须弥山的四面是由金、银、琉璃和水晶四宝组成的,所以叫做妙,所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山里面没有一个山能盖过它,跟它相比,所以叫做高,所以我们说须弥山又叫做妙高山。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也有八万四千由旬,诸山之王。为什么这里讲到诸山之王呢?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世界的中心,两个漏斗一样这样一盖,这就是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那么在这个须弥山,就是在须弥山根上面还有七重金山和七重香水海围绕,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在围绕以后,在金山的外围就成了咸海了,不是香水海了。咸海的外围又有大铁围山,我们说的四大部洲就在咸海的四方,所以咱们这儿的海水都是咸的,不是香水海。
这是我们常说的七山八海所围绕的,这样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个须弥山为核心,一个太阳月亮流光所照遍之处,外到铁围山,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顶天,这样的一个叫做一个小世界。所以一千个小叫做小千,一千个小千一中千,一千个中千一大千,这才叫做大千世界。所以我们这儿的国土一定是须弥山为核心,以金刚山为外围。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又其国土,无须弥山,无金刚围,它表了一个什么法呢?就是没有中边之相,咱们这儿有中相,有边相,不是边地就是不发达的地方吗?甚至是水土流失,你看我们现在国土上有没有中土边地?在佛法中甚至有说有佛法的地方叫中国,没佛法叫边地,咱们北京叫首都,其它只能叫省会,这就叫中边之相。城市只能叫城市,那不是城市就叫农村呀,据说还有城乡结合部,这就为什么,就是我们的国土有中边之相,有中心,有边地。这个信息就告诉我们什么,反面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哪里都是中心,哪里都是繁华,哪里都是佛法流传之地,所以说无中边相,就是没有须弥山和金刚围。
这是一切诸山,第二个是什么?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这是说的什么?没有大小不平相,大海小海这叫大小相,那么小溪呀,渠道呀,井呀,山谷呀等等这就是由于我们有不平呀,由我们的业力所有不平的心,所以感召的我们这个世界才有不平的相。所以第二点就是没有大小不平相,但是他还讲到什么?佛神力故,欲见则见。这就是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里面解脱知见的功德。它就是说把这个四大国土能够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但是不要忘了极乐世界还有什么功能?它也可以具足中等或者下劣状态的功德,这就是佛想给你示现,让你见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它的功用一定会显现在什么?一个起慈悲心,二一个有度生的作用,否则不会轻易地示现。这就叫做佛神力故,欲见则见。
第三点是无恶趣八难,没有恶趣八难,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不是由三毒之因或者恶念之业所感的国土,所以这里没有三恶道,没有地狱饿鬼畜生,因为愿力的第一条大家记得,国无地狱饿鬼畜生,这就愿力已经兑现了,这就是明纸明文地给我们兑现,诸难之趣,三恶道与八难,大家还知道八难吧?你想为什么呢?比如说八难里面有一个长寿天,无想天嘛,为什么堕不到无想天的难呢?因为在极乐世界他都能够闻法入定,都是闻法入定,不会入到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再一个虽然是极乐又叫做安乐,恒时享乐,但是不要忘了,水鸟树林都皆说微妙法音,恒时也在受佛法之教,所以他不会出现北倶卢州没有佛法的难。而且六根清净,明丽智慧,所以他不会出现盲聋喑哑的难呀。
众生一往生皆在正定聚,所以他没有世智辩聪这种小聪明,正定聚呀,世智辩聪都属于不定聚或者邪定聚。阿弥陀佛长期安住在极乐世界,无量劫,哪怕将来阿弥陀佛在无生灭法中示现生灭,灭度了,观音菩萨即刻什么?人家前夜,就是一夜里边,前夜分阿弥陀佛灭度,后夜分观音菩萨即刻就成佛,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在极乐世界没有佛前佛后难,所以这就叫做什么?除了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以外,还没有诸难之趣,就是有这些给我们打保障。这是第三点。第四点没有四时春夏秋冬,为什么?因为无分别所致,咱们这儿的分别,你看为什么一有春夏秋冬,没有春夏秋冬,你还用得着冬天去海南,夏天上五台山吗?不冷不热呀,你看这里讲的不寒不热,常和调适,你始终在定聚中。
这一样一样的都是讲到极乐世界把这些染土里面陋劣的,让人生烦恼的,生分别的所有的情形都给屏蔽掉了。所以这里讲到说常和调适。大家看到了吗?所有的这些,就是这一段我们讲到极乐世界成就的功德,是不是由愿力所成的?第一条国无恶趣愿,第二十七条无尽的庄严,里面不是讲到了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嘛?就是讲的这些宝呀。第三十二条愿里边讲说,一切万物,百千杂宝严饰,超诸天人,还是讲的这条。所以一定要对一下的话,这一段话所描绘出来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好就是第一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二条愿力所成就的。由法藏比丘修行圆满了以后所成就的极乐世界依正这样的美妙庄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生起欣求之心,欣求极乐。
好,今天时间就到了,下面我们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