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各位我们今天是《无量寿经》的第十二讲,我们在这几讲一直在讲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今天应该从三十五愿的话,应该差不多可以讲完。上次我们讲到说能够得到菩萨的无生法忍,乃至诸深总持者,大家也了解了一下这个无生法忍,那么像总持来讲的话,其实就是能够把握住诸法的实相,还能够随缘的能够想方设法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去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一个特质。今天我们开始要从三十五愿讲起,四十八愿马上就要讲完了,请大家珍惜,我们首先来一起读诵,从三十五愿一直读到四十八愿,大家找到五十七页第四段。一起来: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好,每一愿都是设我得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我们遥想一下,当时法藏比丘在发这些愿文的时候,每一条都是他经过精心思量的,设身处地微细观察。本身已经说明他当时住在甚深的禅定中,能够明了一切众生契机契理的愿力摄受。那么每一愿他这样的一个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其实后来有好多的祖师大德,包括我们近代的高僧,也是有的发了非常大的愿力,我想他们就是要么在极乐世界快速的圆满,要么生生世世到他方,包括我们这里染土来度化众生,都是功不唐捐的。我们现在发愿好多时候还是说以被动为主,什么叫被动呢?就是看到极乐世界已经现成成就了,然后我们发愿说愿生西方净土中,或者一心皈命极乐世界。这就等于说为什么净土法门是殊胜呢,他就基本上是享现成的,你没有去创业。

那么很难能够设身处地的能够了解到,法藏比丘当时因地的时候,为了众生能够把自己的所有这些现前的具足的功德也罢,乃至无量劫来的善根也罢,能够彻底地这样抛洒出来,全部化作这个慈悲大愿。所以我们在读诵的时候,确实有时候能够得到一些加被吧。因为你看不管怎么样,像我们有时候读某一愿的时候,或者我们有时候心力不够,犯在某一条烦恼上的时候,那么跟这些愿力所相应的时候,就非常的可以说是,就是说这个心力能够借弥陀的愿力,把我们的心力能够调出来。你就从一开始你看这个:有地狱饿鬼畜生,或者堕三恶道不取正觉,就是光这一条来讲,我们时时刻刻要警醒自己,就是要跟弥陀的愿力同步,因为要想不堕到三涂,那么一定要跟五戒十善相应,所以我们在守持的时候,我们在就是说有一些关口的时候,能够这么听,能够这么讲,能够这么忆念起来,也可能会有一些力量。

那么我们今天开始讲到的三十五愿呀,前面不是也讲到有关这个,前面四十八愿里边应该有一条愿力,也讲到有关于女众,我记得前面讲过。那这一条愿就是说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所有的这些功德都来源于闻我名字,就是听闻到这个名号,你看: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这是两大前提,欢喜信乐就是产生了这个信心,那么由这个信心引发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心念引发出来以后,她可能在现前自我的这个修证路途,或者说设想未来的弘法路途中,她觉得女身不太方便。

或者说没有力量,乃至缘法上不是更为具足,所以她会,这个厌恶并不是说讨厌的意思,不是说就是非得把它抛弃,或者怎么,她是从智慧的层面来意识到,女众的身心她有一些不足,或者更为障道的地方。你看我们不止一次的在这里,不知道也是不是因为在座的女菩萨们居多,那我要格外地这样解释一下。大家想一想其实男众和女众的烦恼呀,都是人,都有烦恼,可是就是往往女众的这个,比如说在我们人世间的情见也罢,感情沟通,了解的层面,或者为我们所共许赞叹的层面,温柔呀、贤惠呀、心地善良呀,也就是好心肠菩萨心肠嘛,等等这些可能在人的视野里面它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要放在道的,金刚道的背景下的话,很可能就是说它的障碍作用比较多。很简单,你比如说这个心软吧,但是如果太心软了,太泛滥了就会没有原则,就会很麻烦。

再有时候心性比较善变,这个善变就是,其实说白了就是没主意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这样,或者天性耳根子软,心软不就耳根子软,总归是一个柔性的,柔性的说好了我们说温柔,说不好听点儿在佛法的修证路上就是性不定。就是你始终是一个摇摆,本来我们的烦恼已经够多了,但是你的这个本性不定,这样的话也容易滋生这个障道。在经典里面讲到说女众有六欲,就是这方面不如男众能够担当和放得开。六欲里边,你比如说色欲,就是说对于这个男女之色会生贪著,大家知道男女之色呀,这是指人的我们在欲界,那么所谓的男女是说对男生和女生性别之间的差别她生起的贪欲。就是十分的埋头、执着、擅于这个,在乎这个东西。所以你看为什么说佛经里面讲到说女身不能成佛呢?包括龙女当时在经典里面成佛的时候,也是虽然速度很快,供养了一个摩尼宝珠,但是也是从女身转成男身以后成就的,就是大丈夫身。其实立足于这一点来讲,男身也是不能成佛的,大家知道。

就是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说女身不能成佛,那么一定是说男身是大丈夫相,男女的性别本身已经就搀杂了这种情见和染著。所以真正成佛的大丈夫相就只有具足三十二佛相叫大丈夫相,以这个相来成佛,不是说男身,你以男身的这种好像说性别特征去成佛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这上面要做一个平衡性的理解,这也是在共业中的别业。你看如果我们从生命的质量来讲有六道轮回,如果从生命的对立,就是相互以淫欲心作为一个分水岭而产生的这样一个相待法,相待众生的话,那就只有男道、女道,一道是男的,一道是女的,厕所不就有男的女的嘛。

所以说从这点来讲,特别为女众才开了这么一句说,闻名就能够转女成男的愿文。特别是随着愿力的推进,越往后面其实都指向于他的修证功德,我们说这个色欲。第二个就是女众呢,在形貌欲上也比较注重。除了自己要照镜子,要抹一下,涂一下,看看这个衣服穿的,前后这样照一下,那么再一个就是威仪上,喜欢走路有时候摇一下,摆一下,顾盼之间看人家有没有注意她,注意的话头发一甩就更加自信地走到前面去了,等等这都是一些什么,叫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还有言语欲。她就是对这个声音特别,你看为什么有歌唱里面,民歌也罢或者什么女众的多?她对声音的敏感度非常高,其实这也是一种贪著。巧言呀,美语呀。

前一段时间大家知道,汉传佛教辩经赛,有的看过这个,就是中国佛学院派了四个男众法师去了。后来呢,到我们学院里给男众法师培训的两个大学的非常专业的那叫辩论手,他们的辩论非常专业了。他就在分析的时候,剖析说你们这里边全凭没有女选手,他说女选手对于辩论上面所占的优势,不是说反应,她就是嘴快,而且她说话时候这个抑扬顿挫就特别容易把人给罩住,大家知道吧,她就会讲嘛,所以在这种情况,他就是说女众的辩论的天赋要远远大于男众,开始我们还以为说都是比丘,后来发现闽南佛学院还有一个比丘尼,确实她一站起来,她就没有血气方刚的那个劲,她就给你娓娓道来,笑咪咪的,还讲得挺有理。这就是说言语欲,她擅于驾驭这个东西。那么再一个就是说姿态欲和细软欲,也叫做人相欲有时候。人相是什么呢?女众为什么有母性啊?这个就不是等于说男相、女相了。她看见个小孩,刚生出来的一个小宝宝,或者谁家的小孩长得漂亮了,她马上就能生起贪爱了,抱一下,亲一下,即刻就投入进去了。

男众在这方面就比较矜持,所以包括细软欲,就是对男女的皮肤,你看一天要做面膜呀,做补水呀等等这些都是女众要做的。喷一下,喷一下的,所以为什么叫做厌恶女身,这个厌恶其实就是出离的意思,不是说讨厌看不起,觉得她好像低人一等,就是说出离脱离这种当下的业力体现状态,大家一定要把这个用智慧客观来做,那么我们就能够非常理性的来转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就不取正觉。当然我们对于这条愿文大家要注意了,如果从修净土来讲,那么就不管说何种身份了,只要能够当下往生最好,对不对,你就不要在这上面计较男身、女身了,不管什么身,只要先往生就行,到了极乐世界自然是大丈夫身,当然这也符合说寿终之后,不为女像。

对吧一往生,哪怕有女众往生,再陋劣的,哪怕六根不具的都是先往生,这是极乐世界的根本法。因为我们还有一种什么呢?就是一种我都遇过好多这样的一种知见,应该可以说是在净土修法里面的邪见。为什么这么说呢?跟她讲到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一个老同修,老居士她就是这样,怎么也劝不进去,她每天非常的精进,《金刚经》、《法华经》《普门品》就必读的,还要拜佛、上香,那就是对菩萨的恭敬差一丁点都不行,但是呢劝说她,你这辈子你看你都修了这么多年了,好几十年了吃素呀,说那你老菩萨我说将来咱们极乐世界见,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噢,不不不,我不行,我业障重,我没有这个能力去往生极乐世界,我可不敢去见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我这辈子就顶多发愿我下辈子转成男身,然后再好好修行,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往生说,这就叫做自生障,不是他生障,自己给自己设这个障碍,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来讲就属于邪知邪见,以为自己的资格不够,所以就来这样的说,先转女成男,其实是一种卑慢,大家听过我慢里面有七种慢,其中有一种就叫卑慢,你看上去她很谦卑,但是倔得牛都拉不过来,这其实是种我慢,固执的我慢,那么这就属于多此一举了。

同他方国土而言,闻名也有女转男的功德,就是听进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后,在经论里面也有,在经律异相里面就有现证,就是现生用女转男身。当时佛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个贵族的女子,她非常的善信,她恭敬礼拜佛,赞叹阿弥陀佛,那么有一次世尊就跟他的弟子用神足飞到她的家里面去应供,这个善信呢,她就叫善信,她就礼佛,佛当时放光微笑,摄受她以后给她授了一个五戒,就给她授了一个五戒呢,这个善信闻了这个五戒法,就给她讲开示,说怎么开遮持犯,她听了以后,闻了这个五戒法以后,就证到菩萨地证到七住,七住就是她的这种信力和愿力的执持啊,就使她的业力就现生就改了,当场就由女身转成男身了。大家要明白,这不是我们现在医学上的叫变性,变性是通过人为的,不是称性,从我们心地上改变称性的,彻底就从女转男身了。

变性呢是一种可能是过去的果报业力所招感的进行手术这样去,她这个是人家信力和愿力的功德就致使她女转男身了。所以你看能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也助于这样的一个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厌患女身这种心态,她是意识到一定是意识到女身具足障道具体的过患,而发生了强烈的转女成男的愿心。所以我们在发女转男身的愿力的时候,除去往生不说,就是如果有的人有这样的知见,第一点你是为了办道,就是我完全是为了修道,不是说我这辈子觉得说这女人太苦了,老是被人抛弃,或者说生孩子生的这个肉体上非常苦,觉得这辈子可不能再当女人了,不是这样的凡夫知见,她是永远是为了成就佛道而由女转男身是为了什么呢,等于我们说消业,屏蔽障碍一样,障道的这个情见,这是第一点正愿。第二点的话,我们要注意啊,就是转女为男的时候呢,她不是觉得,就跟我们说这辈子觉得愤愤不平,有的女众就是说一辈子可能比较零落吧,不管从感情上或者生活上,零落的时候她就当女人真的当够了,觉得跟男人一样在天地这样不公平,她就发(愿)是这样的。

你看有一个叫做什么才女来着,最后给她丈夫写信,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因为他辜负了她,不要她了,她就发了这么一个愿力。特别是觉得说当了男众,一定要转成男众,我出这口气一样,因为咱们在佛门里边有的时候不是排班、站个队总是男众优先,你排班时候、你拜佛呀、你搭衣呀都在男众后面,那有的人就觉得说不行,女众也是半边天,不行我就转成男身,这也属于什么呀,也不是正知正见。第三个就是不是以轻慢心。因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所以佛呢他是,其实佛有授记,末法时期的修法,女众要比男众是精进,这没有办法,这也是现实,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比较颠倒嘛,所以女众精进,很真诚地投入修行。所以有的女众精进修行见男众不行,她就生起了这种轻慢心了,说你这些男众太不行了,说下辈子我当个男众看我怎么样怎么样,这种愿力一发出去也有可能,但是这些都不属于说,就是不属于正愿,所以我们跟弥陀的这条愿力要相应。

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就是永远不可能再作为女人了,作为女众,会作女众,不取正觉,这是三十五愿。

我们看三十六,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这是摄他方菩萨: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家看这是摄他方的菩萨众,就是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后会怎么样呢,会任运自如,一直到成佛,常修梵行。大家要细读这些,你看寿终之后,比如说这条愿力的关键词能找出来吗?就是: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而且这个至成佛道是为常修梵行作为辅佐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至成佛道的范围内,主题是常修梵行的功德。那我们要知道给大家以前也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还记得么咱们这个世界有三件事比其他地方好,哪三件事?南赡部洲有三事胜于,就是胜到他方国土,胜到其他国土,哪三件事?

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佛出其土,释迦牟尼佛来了嘛,弥勒佛还会来,这是最好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勇猛强记,就是非常猛烈地能造业行,造业,造业这个东西用坏了固然就坏了,用好了还有勇猛强记,勤修梵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勤修梵行。所以说我们知道这三件事,勤修梵行,但是从我们单纯来讲的话,他方国土可能连生中国和闻佛法的机会都没有,何况去修梵行呢?所以说法藏比丘就是从这个国土,从这个他方国土观察中立了这么一个愿,就是以成佛为终点,在此之前所有的,他方的天人菩萨众都能够常修梵行,大家记住不是勤修呀。勤修是我们这儿只能勤修这是最好的状态了,因为有时候就不修了,有时候就修的不勤了。人家极乐世界是常修梵行,常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不间断的,精进的,没有障碍的,永远不会出现漏洞的,这样的一个相续,常修梵行。所以你看,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梵行,大家知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无非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三毒,身口意常清净就叫梵行,有时候叫梵行he?ng,有的人读惯了读梵行he?ng,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梵的加持力吗?能够体会到吗?

我们有时候出去朝拜感觉就会不同嘛,你假如果我们到一个闹市,出去就是王府井,你让王府井这会儿在那个商场里面的人,或者到处都是音乐灯光,你把他请进来,这会儿在咱们这里面坐一下,他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做梵的这个加持,就是清净、庄严。所以你看我们到庙里边呀,说实话就是感觉就不一样,现代化的人就是一个比较心燥。我们到某一个道场,道场也有它的梵行体现差别。有的是弘法的,有的是接众旅游的,有的是清修的,你去每一个道场的气场都不一样的。你好比我们说,你看我昨天还在灵隐寺还拜了一下,那人山人海呀,灵隐寺大家知道吧,节假日的密度跟故宫一样高,人的密度,那就是人下着雨又闷热,那会儿中午也没休息有点儿累,但是这样呢,现在基本上旅游的这种寺院就称之为接众梵,可以说梵行道场。为什么呢?当一进大殿一抬头,就看到那种非常庄严高大的佛像的时候呢,马上就清凉了,这就是梵的感觉,清净。

那如果说我们到了一个共修的道场,可能他们正在打佛七,打禅七,那么你身一入到其中,马上在这种庄严的这种大家无染和合的这个共修气氛中,你马上就感受到那种清净的加持,就是它的力量迅速地会感染到,把你的非梵的东西就给清除出去。甚至到了一个比较清修的这样的道场,遇到一个穿着这个长褂,袖子这么长,就像云居山一样的。大家知道真正的在禅宗的这个禅和子,他们在甩开袖子在禅堂里面经行的时候,带出来的那个气场。说实在的也惭愧,他们有时候说我,说你一看就是个法师。说有的师父呢,他一看就是个禅师,为什么?就是在禅堂里面熏出来的。就是这样。你可能看见他胡子拉碴,头发也掉的也跟我似的没几根了,也不修边幅,但是他就是干净,你就里里外外穿的破不伶仃,袜子上面几个洞,这鞋也不知道穿了多久了,可能这个长褂上面还有好多脏东西,但是呢他就是干净,这就叫梵,就是一个清净的意思。所以你看我们说的,丛林生活就是跟这个威仪同处一处,如果跟比丘一起去上殿过堂,都露出来这样的一种梵行常修梵行,就是身口意始终在这个清净的状态下。

但是我们要知道身与环境都是由于心的,特别是如果有的人,再比如说这个梵行再提高一层,这是威仪上的梵行对吧,气场上的梵行,从法上的梵行来讲这就更精彩,如果你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一个禅师也罢,一个智者也罢,那很可能他不拘小节,还有一堆毛病,甚至还口吐一些不庄严不如法的话,但是在某一个时刻,你可能突然间发现,他的嬉笑怒骂皆是禅机,他给你一个很诡异的眼神儿,一般人觉得诡异,很可能一下子就了悟到跟当下这个法是相应,他就能传达出来这样的一个信息,这也叫做不着相,真正的梵行,济公不就是这种气质嘛。所以说常修梵行,其实也是什么,从这个名号摄取不舍而加持得来的功德,常修梵行,那我们这就等于说这里除了精进以外,还有不退的,正知正见的所有的这些内涵。他常修梵行也不是说每天抱着个烦恼跟它天天打仗,他就是没有这个相攻对立,任运自如的,念念观照的,随缘随顺的这样的一个常修梵行。包括我们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都是典型的常修梵行。

所以你看这就叫常修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为什么呢?这条愿文的加持行人,一个是在秽土修行的人呢,他经历多生以后,依然这个梵行还会退,所以用名号来加持他不退,常修梵行。再一个往生净土的,那么整个世界自然都是一个梵行的生活状态,就更不用说了。

好,我们再看第三十七愿,皈依感动天人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这不是菩萨众,是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这是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以后,五体,五体是什么?我们一般也有一种误会,认为说藏传的这种大磕叫做五体,说这个汉传这叫小头,磕的是小头,不是这样子的,只不过是生活民族方法不一样而已,方式不一样,我们这儿的也叫做五体投地。

如果在佛陀时代的话绕佛三匝,顶礼佛足其实就是这样,那会儿的胡跪还是什么呢,就一只腿是这样,就跟那个有时候在戏曲里面现在,一只膝盖跪在那儿,一只膝盖立起来,这叫做胡跪。后来是因为身体不如以前了,才允许说两条腿跪下去,真正的胡跪是只跪一条腿的,累了以后可以换一下而已。那么这里的这种五体投地就是指的两个膝盖,两只手和我们的头,顶着地就可以了,这就叫五体投地。稽首的意思就是低下头来,放下架子,承认首肯对境的高贵。所以说闻我名字,能够这样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这样的话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家要知道这条愿力的关键词在于,由诸天世人来修饰莫不致敬。就是说名号的加持,能够让我们菩萨的度世之道,让世人诸天生起一致的恭敬心。在经典里面说,若人念佛者,当知是人中芬陀利华,这种芬陀利华到什么时候,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就这么让人致敬。所以你看大家想想这个念佛的功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不是有一个香光庄严嘛,香光庄严就是有这个名号众善功德让人生起这个恭敬心。因为大家发现有这么一点,你看我们在佛门里面也常说,说别人恭敬,别人恭敬,那么我们要小心了,为什么呢,因为并不是说我们自己的功德,是佛陀的功德。

那么佛陀的功德,就跟在佛像上面的那个小老鼠一样,人家拜的时候是拜佛了,不是拜你了。包括我们出去的时候,佛弟子不管再三再说弘扬佛法,人家尊一声师父,尊一声师兄,为什么?师父、师兄这个概念是由谁的缘法而起的?无非来自佛陀嘛,你说我们有什么能力呀。但是呢一跟这个佛,沾了这个佛气,佛名号受持得久了,你的这个佛功德就出来了,你看这里就真实不虚了,怎么样呀,受人尊敬,就是佛力加被而成了现前的事儿。上有诸佛菩萨护念,下有诸天鬼神恭敬。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了,从这点来讲的话,等于说这个名号的这个加被力让我们来住持法道的时候,为什么?不是说佛法从恭敬中求嘛,等于说这个名号如果不能够在这个世界的总体的价值里面来讲,我们娑婆世界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慢慢地不行了,佛在经典里面说,法灭的时候呀,法灭的时候呢,人世间的人看到出家道人比丘就跟视若粪土。

我们现在算参半,为什么,有一些情况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些情况还算莫不致敬。那么说整个这个世界里边对于修道者的恭敬,这种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以后,才有利于正法久住,否则这个名号功德所覆盖的功德范畴就不能够这样体现出来。所以这一愿,三十七愿就是什么呢,就是用愿力调制,有人受持这个加持作增上因缘,让人生起对整个三宝的皈依恭敬心,具足众德了。这个我自己非常的有体会,我在家的时候说话,现在成了法师了,我常说变废为宝,变废为宝,这嘴就开始讲佛法了,在家的时候说话挺刻薄的,你看我嘴皮子薄嘛,嘴皮子薄很刻薄,说的多了说的多了人家就对你有意见,所以很多我现在回想一下,那个时候很多时候确实不受人,我还去收税,大家知道收税就是要钱嘛,你一开发票人家就把税务给你交上来了,有一次收税收的人家不给了,还要叫做留单,你们懂留单吗?留单就是说你不给我钱,好我给你开一张发票,把你的东西拿作抵押,你说多惹人家嗔恨嘛,你说。

所以这种习气久而久之人家看见你就害怕,就得得得,就不想跟你打交道了,就这样何况是生恭敬心呢。从我出家分水岭,从这个信受了净土法门又一个分水岭,从开始讲法又一个分水岭,一步一步,确实真实不虚,能够得到莫不致敬,真的是这样的,所以你看这就是让人生起一个非常的恭敬心。在这个我们这个世界里面,说实在的这一条愿力呢,等于说什么呢,就是有两个功德,首先一个你常持名号呢,因为本身它就是一种弘化弘范的方式,大家都致敬念佛人,那么大家都会觉得念佛好对吧,那自然而然念佛法门也就开始,大家觉得念佛人生命高贵,生命精彩,学佛更加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藏地大家知道吧?藏地像我们那一年去云南香格里拉,一路看到藏族同胞的这个房子,藏族的房子他们上面,那个导游就告诉我们,竖一个旗的,就是用草呀什么的,搭起来做的一种旗,说竖一个旗的,就等于说这一家有出家人,如果竖两个旗的就是这一家里面肯定有大堪布或者转世的小活佛,竖三个的话就非常了不得了,就肯定是活佛,灵童之类,就是非常自豪的就用这个竖起来做一个标杆。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学佛还不让说,说师父我皈依了,暂时还不方便,你不要说,我信了,你偷偷的咱们知道,我一定会护持佛法的,但是我身份现在不方便,这不是说不好,这就是环境因缘就致使这样。所以莫不致敬就是跟这个功德来的,不认为佛教是迷信了呀。

大家知道我是我们老家那个县城的佛教协会的会长,怎么成会长的嘛,老家有一个老比丘尼,也七十多岁了今年,她特别能吃苦。她就是大概不知道这个人的宿世的善根,能够投生到我们那儿,她也儿女一大堆了以后,突然间不知道从五十多、还是六十多开始接触了佛法。原来就在河滩上面天天捡垃圾呀,家里很富有,儿子很有钱,她就捡垃圾比较舍不得嘛,就是积攒点钱嘛。后来突然间信佛了,就一发不可收拾,带了一堆居士在那儿念佛被管住了,为什么?找麻烦,就怀疑是邪教外道,说你们搞这些反动,邪教分子,就不让他们念,就要出动当局就要收拾他们,没办法哭哭啼啼给我打电话,正好那会儿有一个因缘,在佛学院另外一个法师一个小师父,他有一个因缘就直通到我们榆林市的主管,这个市里面的主管那多牛呀,直接打到下面一个电话,这佛教协会就成立了,佛教协会成立,说得有个会长呀,说她是女众,那么大年龄,说算了吧让我当吧,我就好了当吧,当完了说这得有一个地儿呀,因为整个县城还没有庙嘛,说好没有地儿最后就把我俗家,我们家那窑洞全部登记上,现在是宗教活动场所,虽然就供了一个观音菩萨到现在,我还每次回去,我还劝说一下我那俗家的哥几个,我说咱们就把这个舍了吧,他们还不行,放不下。

其实根本就没人住了,还要找亲戚在那儿看着,上下两排十一顶窑洞,放不下,但是我觉得有门儿,迟早可能会,因为都到了榆林市里面了,不在县城里面住了,所以就是什么呢,为什么莫不致敬,都是大家不相信不恭敬才导致这样的。还要通过这个行政手段即刻说这合法的,你看回来一个和尚,这是中国佛学院的,就马上就好了。我也不知道特别怪在中国,就是你不行的时候怎么都不行,行了以后自然就不要说了就行。所以你看发现了没有,什么都是净土法门,你不要改变这个秩序,你改不了,你改变什么呢,挪地儿,就是娑婆世界就这个死样子了,你也改不了,你赶紧往极乐世界走,挪地儿,挪身份。你到底是做凡夫娑婆世界呢,还是极乐世界做菩萨呢?菩萨回来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从这点来讲呢,我们说有两个功德,一个是让大家明白佛教僧团是高尚的群体,二一个就是受人恭敬,受一切众生恭敬,给大家培福田,永明延寿禅师,这福田培到哪里,培到阎王老爷那了。

我们莲宗的第六祖,永明延寿禅师,有人到了阎王地府以后,看见阎王审判完了以后就赶紧挂一幅像,是一个僧人的形象去礼拜,说阎王老爷还有他怕的人,最后一问是说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修行完了以后直接往生到极乐净土,现在是净土的菩萨,他非常的恭敬。所以这就叫莫不致敬。连后来的雍正皇帝都对永明延寿禅师非常的推崇,对于他的《宗镜录》那是推崇至极了。

大家有机会也去看看《宗镜录》,里边对于各个宗派的融会贯通,但是文言比较艰涩,我也没有看完,就看了开头已经就是非常的受益了,这叫做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家记住这个关键词叫做莫不致敬。

第三十八: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这里面的关键词就多了,随念即至是一个,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说到衣服了,这个主题就是衣服,极乐世界的天人就这么穿衣服的。我们设想一下,你说我们现在不是人人都穿这个衣服,那要是不穿衣服呢,都见不得人,但是我们有没有设想过,可能有这样的一种世界,人家的菩萨的衣服是说,你说它是衣服吗?其实就是他的身形,你说他是身形吗?它就是衣服的状态,就这样,极乐世界正是如此。你说它是个衣服嘛,它还不是像咱们这儿非得要缝一件,裁缝半天,什么款儿。你看现在的衣服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除了这个暴露之外呢,不整齐,不对称,不得体,还穿着挺美的。我说的得体就是该长的不长,该短的不短,还有的是斜的,不知道为什么。古人不知道看见现代人的这种着装将作何感想,你看我们的这儿的衣服布料要讲究,品牌、颜色,春夏秋冬还要换季节,男女老幼又有不同,还得定制量身,每天还得晚上脱掉,早上穿起来,大家想,这都是我们这儿衣服的因缘,衣服的功德吧也叫做,这彻底极乐世界,我们这儿都是分别都是染著嘛。但是极乐世界都不是这样的,人家那的审美就是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这是什么意思吗?大家知道,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这是说明极乐世界的这种天衣呀,应该可以说是天衣,我们再折回来,大家不知道想过说,就是说,我们刚才人道里面这些情形,有没有机会有一天不用这样?

不要说人道的衣了,天衣我们也知道,我们常说天衣无缝,对不对,天衣的话比人道里面,你看我们,说实话你就比如说这件袈裟吧,这件袈裟呢,它也是有质量的,就是,我们说夏天呢,搭着非常轻,轻也是一个衣服质量的一个表达,你看我们说什么祥云纱呀,乔其纱呀,前些年不是有这样的一个流行嘛,天人的衣服它就是以轻而殊胜的,四天王天的衣服呢,四天王天,大家听过楞严经的都知道,身形有多高,身体有多殊胜广大,人家的衣服只有多重呢,有半两,连一两都没有。再往上的话,像忉利天呢,只有贰钱多,夜摩天呢,只有一钱多,一钱贰,这个兜率天呢,只有零点八钱,化乐天呢,只有零点肆钱,他化自在天只有零点贰钱。这还在欲界,色界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是什么,是以人衣、天衣都是干什么的,是增长染著的。哪怕包括天衣,包括色界天人的天衣,他们一定是什么,比身形庄严,衣服庄严。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说极乐世界呢,随念即至,就说明说有衣,有衣服的量,就是衣服的这个样子,没有衣服的质,我们说衣服的质量,没有衣服的质,就是不是真的好像硬生生地套了一身衣服一样,不是这种感觉,大家发挥大家的灵性和这个殊胜的善根吧,想想那儿的衣服,也就是说有衣服的感觉,没有衣服的事实,你能相信这个吗?而且这种衣服它是以法为根本,所以这里叫做如佛所赞应法妙服。什么意思呢?释迦佛陀在世的时候呀,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去找他出家,现在有人也来出家了,出家的还得准备呀,换一身僧衣,那么给你准备好海青,将来受戒了,还得有袈裟,给剃除须发。在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呢,只要有人找他去出家,他说一句善来比丘,就说这么一句话,马上这个胡须和头发自己就落掉了,袈裟就在身了。

不要像我们现在先剃度了当沙弥,再受戒才能作比丘,那时候自然而然袈裟就在身了,这种功德只有佛世才有,这个就叫做应法妙服,这是一个专业名词。当时随着释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个弟子都是这样。所以大家看,极乐世界它真是,就是这一般的一真,法的功德,他不是说光是穿着衣服是享受的,他是与身心的功德,法的功德是一致的,这么华丽的,华彩的,飘逸的衣服不但胜过诸天,而且又有法的相应,你想我们现在的话,你想穿上一件好衣服,真的会障碍修行。不要说你们了,我现在有时候,这个你看今天穿的这身长褂,昨天去那边穿的一个长褂是麻的,它就渗水就舒服,舒服完了,今天穿这个因为这个录视频嘛,穿的都是这一件,那个皱皱巴巴的不美观,但是它特舒服,今天穿这个就感觉到不如昨天舒服,不如昨天舒服,烦恼就起来,分别就起来。

所以你看这里就我们这儿不能够跟法相应,连穿衣服都能人家时时刻刻跟法相应。我们这儿你想想,你吃好穿好可能就不忆念法了,富贵修道难嘛。所以为什么每尊佛作为太子出家的时候呢,把所有的庄严这个宫廷里面的华彩的服装和身上的璎珞呀,这个珠宝,都让他的随从送回去,大家知道嘛,这个阿那律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他也是族里面的这个,皇族里面的太子呀,阿那律出家的时候又叫着提婆达多,当时还有谁,一共六个人,六个人呢,跟着他们一块儿出家的时候呢,有一个叫优波离大家知道吧,优波离尊者是戒律就是由他诵出来传下来的,优波离尊者原来是阿那律家里面的理发师,理发师怎么出家的呢?

他跟着阿那律出家的时候,最后走到那儿,阿那律几个贵公子就把身上的珠宝什么呢,都全部换下来,让他打了包,拿回家去,他是一个随从,让他做这件事来着。那么拿回家去的时候,他一想说,他们这些独苗儿子们都出家了,我这把衣服拿回去,这他们的爸妈还不把我给杀了呀,就带着这种恐惧心,说算了吧,我也不回去了,跟着你们出家了,后来成了优波离尊者。所以每一尊佛他出家的时候,都不能够什么呀,穿着华丽的服装,袈裟就是这样,是坏色的,没有花心思在上面,这是我们这里,可是极乐世界呢,再怎么,你看不求裁缝捣染浣濯,那么这件衣服可以说常乐我净的功德呀,人家穿起来那么庄严,但是还是有,如佛所赞应法妙服的功德,随念即至,自然在身。

再一个呢,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到这条愿力,自然在身的这些关键词为什么,就是法的加持,都是清净的,念力现前做佛事。我们想想,拿凡夫来讲觉得说衣服怎么能够用念头就变现出来呢?如果它不是魔术,也不是这个就是说这个法,这个咒术法术,人世间这些术的话,那它怎么可能呢?可能的。只要你的念头专注、无染、清净就可以。所以极乐世界这些愿力加持功德全体寄显在梵行之上,禅定之上,正定聚之上。念头的力量要大,禅定的功夫要深,这样在佛力的加持下,念力和物质就会怎么样呀,就会有相互转换的作用啊,大家知道吗,相互转换就称性地说,把清净的心念来感这个清净的妙法服,那当然就不需要裁缝怎么怎么干这些事儿了。再一个呢,确实这条愿力就是从法藏比丘来讲,他做了深度的全方位的这个这种方便。你看好像说从这个其它的愿力得六神通呀,无生法忍呀,不堕恶道相比,这条愿力好像不是十分必要,你说极乐世界天人你穿个衣服嘛有啥好说的?太生活化了,那大家要知道,其实这正是为了体现极乐世界专业修行的,有别于他方国土当时障道的是什么呢,为了障碍办道的时间,所以导致说随念即至自然在身。

怎么讲呢?大家看看我们这儿,你说我们一辈子为什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你算一帐,你看你一个月的收入是不是买衣服要花掉很大一部分,爱穿的来讲,不爱穿的你也不能不买衣服,或者你是男众不喜欢买衣服,你那一位得买衣呀,所以说衣食住行是我们这儿每日的操劳。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世间事业太多必须做,几分耕耘才能几分收获,太不自在了,就是你必须耕耘才能收获,极乐世界随念即至自然在身,这是有差别的,你一天想吃什么,今天出去这个有什么场合,参加什么聚会,还是上班,你穿什么衣服,这衣服既要缝,又要洗,还要烫,等等这一切,这就会很烦恼障道。再一个还有一点,我们这儿的衣服呀,只要穿着,往往容易造业。

因为我们这儿的很多这个纤维呀,织品啊,比如说蚕丝呀,等等这些,它会杀蚕虫,那么等于吃饭的时候种地也会耕死虫,哪怕说我们现在的衣服都质量不行了,其实法师你说错了,现在根本不是蚕丝,全是化学,全是这个好像是什么石油弄的衣服一样,说已经不再此列了,自动化了,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尽管如此,我们这儿的衣服还是跟法不相应,为什么?我们的衣服是攀缘而来的,就是加工出来的,刻意地穿上了,不是像极乐世界是称性的自然在身,大家明白吗,是攀缘而来的,攀缘就是相续而起,再怎么前卫的布料啊,你还能离得开个发明和科研吗?对不对,那它一定是带着攀缘的缘起。

三十九,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关键词是漏尽比丘。什么叫做漏呢?有漏法,烦恼法,染著法,你看我们说断除烦恼了,断了见思烦恼就成了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用智慧剑杀烦恼贼,出家人,漏尽比丘。那为什么这里接着又出来这么一条愿力呢?你看非常的,就是每一条愿都好像有一个配备的愿一样,以防止什么呢,前面的有利还有弊,那么紧接着一条愿力就是提供免除弊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大家想想如果在上一愿来讲,你看这么好的衣服,随便就穿在自然就穿在身上,那相比来,好吃的也是应念即至的,好玩的也是应念即至的,那天天这样的去六根对六尘,这么好的殊胜的六尘的话,大家想想这跟天道的娱乐,天人的享乐有啥区别呢?能说极乐世界是已经过了三界了吗?为什么?

就是因为后一笔说极乐世界的天人所受的快乐是什么,无为之乐,不会染著,尽管衣服如此微妙,决不会染著,他只是什么,像漏尽比丘,绝不会生这个有漏染著了,他直接就补了这么一条,就等于说大家不要怀疑说,用我们常情凡夫,或者这个世界的教法说,这么快乐的你能放得下吗?人家早就放下,为什么,已经证到漏尽比丘了呀。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我们漏是怎么来的,大家,说说漏是怎么来的,漏就是开了一个口,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是不是这样?你说我们的烦恼是不是这样?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贪著,几乎都是从第一念而有的,然后才有了相续的果报。很简单,你比如说,你说吃个东西吧,尝一下,哎呀,好吃,从此开始就一直想吃下去,到了一个地方这儿环境好,老惦记着想去,包括吸毒都是头一次觉得好玩儿,玩着玩着,玩儿,玩进去了。漏洞就是这样子的,抽烟也是如此呀。

我看益西彭措堪布著书里面就讲的,每个人抽第一次烟的时候,谁想抽烟,都是觉得好玩儿呀,一下子一玩就不可收拾,这就叫贪。那么贪着贪着你享受着,正在享受的时候怎么样呀?没了。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就成了嗔了呀。所以无非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细节引发心念一动,就会想起无边无际的这个攀缘妄想,越来越大,微小转大,所以这就叫有漏。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所有前面的快乐呀,这里所受的快乐就是无为之快乐,都是漏尽比丘一样的寂灭快乐,不是世间的五欲之乐,也不是天道的这种纯天人之乐,更不是苦乐之乐,它就是一个绝待的没有烦恼的乐,就在弥陀的愿力加被下,所受的快乐跟断了见思惑的比丘,证得阿罗汉的圣人一模一样。所以人家能经得起勘验呀。可是你看这一条愿力又接着产生了一个弊病,什么呢?如果是漏尽比丘的话,比丘证到阿罗汉果,是什么果位?

罗汉是什么法?我们常说的跟菩萨相比是什么法呀?对,小乘法啊。大家知道跟菩萨相比,我们常说小乘种性。在我们这个国土,如果你能够证到漏尽比丘当然好,可是漏尽比丘呢称为阿罗汉,有可能会误入到定性的阿罗汉,也就是你始终住在一个,这是一个天大的麻烦,为什么呢,如果产生起来这样的知见,就绝不会相信有他方国土,绝不会确认有他方世界,他方佛。就不会有十方三世诸佛,他不相信了。大家知道吗,在上座部里边,他们的教法里边就没有这样,你给他讲极乐世界他是不能够信受的,完全不首肯,不感兴趣这么一回事儿。不相信不确认有他方佛菩萨净土。所以说上一愿的愿力内涵表现说往生者虽然像漏尽比丘这样的证量,但是他的知见绝不会局限于小,而去否定有他方的无量诸佛,他一定会相信有他方凡圣之间的他力救度,随时随地的亲近一切诸佛,有这样的一个知见,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现场就给他提醒具足这样的知见。

哪里呢?你看,四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下好了吧,咱们这儿人家问你说有极乐世界吗?你给我看一眼呀,你就傻了,怎么给人家看呢?在极乐世界看见了吗,直接就可以看,谁要是问你说有没有他方国土,有没有阿閦毗佛,有没有这个妙喜佛,有没有这个摩尼宝积佛?你就可以直接调出来给他看,就有,就在这儿,你看,你看,这下你看见了吧,真是给娑婆世界弘法的人出了一口大气。所以说有这样的一个现场提醒,法藏比丘在他方国土的考量就是说,他方国土佛菩萨呀,一说有佛菩萨有净土,不信呀,时时刻刻就不信嘛,就没有办法嘛,看不到嘛,极乐世界是现场直接的,随时通往,这就是愿力的加被。

应时如愿,大家看到了吗?前面我看是三十一愿的时候是: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这是指的无量无数不思议诸佛世界,那么有照见的功能,前面呢大家要知道可能有染土,就是像娑婆世界这样也有佛对吧,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住持的时候也叫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此处的都是叫做净土。无量严净佛土,所以这条愿力其实体现的是什么?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事事无碍境界,芥子纳须弥,我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词没有。还有一句话叫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表现的一个什么哲学,这个哲学是从理论上表达,从现实世界里面它确实是这样的,就是说在这个真正的真实的世界可能性中,小也能容大,一也能容多,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看这里就在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也就是人家把弘法这种配套设备直接就调出来华严境界,可以现场作为一个实际参考的程序来应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愿。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这一愿力就保证,我们现在生生世世呀,就不会当残废了,大家知道吗,得告诉大家,为什么呢?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生生世世直至成佛都能够六根具足。六根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大家不要搞错了。我所刚才说的残废是指得六根的残废,如果不成,便不成佛,这就叫做闻名摄取不舍相,又一个。

我想这一愿也是法藏比丘观察到他方国土修行的时候长期的修行菩萨行,但是还不能够远离诸根不具的过患。大家知道在修道上面诸根不具是一个过患,为什么?因为会被人嫌弃呀。你说我这会儿要是,比如说这只眼睛是瞎了一只,独眼法师坐在这儿的话,你说这讲法看着也不舒服,为什么?他一定会影响到弘法事业不够广大,因为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体制呀。六根具足就证明,六根具足证明你人身份的暇满嘛,所以从这点来讲,它是必然如此的嘛。据说哈,据说菩萨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呢,还有六根缺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时候不具足的这种障碍。大家知道吗,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已经肯定脱离了女身了,但是还有诸根不具的障碍。所以大家想想菩萨和成佛弘法也必须要依靠具足德相的色身呀。你看是不是这样的,咱们这个世界你一说这个人修得好,或者说他弘法事业要广大,你首先寿命要长久,这是一个功德。

其次呢,财富要圆满,这又是一个功德。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所有护法都叫大富长者嘛,动不动就能把祈树给孤独园能金砖铺满,你说他家有多少黄金呀,祈树给孤独长者。当然我们这里不要误会,财富圆满并不是说你这个弘法就是佛陀乃至说出家的人有多少钱,不是这样子的。是他能够调动多少钱的功德,他有这个折服摄受别人,随时随地,你看星云大师那会儿就说了,我没有钱,佛光山那么大,全球的弘法事业,但是他没有钱。这就是财富圆满。第三个有大力量,有大的力量。从身体上的和势力上的都应该具足,这样的话弘法容易推广呢,最重要的是相貌庄严六根具足,这是弘法事业必备的一些因素。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具足呢,你看看,你们有没有到藏地去看人家修加行呀?那你们总看到藏族人或者藏教的这个修密法的,或者藏传佛教的佛教徒吧,他修那个曼扎那种,懂吧,就是不断这样绕一下,绕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这样供养一下,观想就托着这么一个,一层一层的像一个宝塔一样的一个曼扎。

有一堆里面是五谷呀,还有七宝呀,这个宝石、珊瑚等等金银,就是不断地修供养,那就是修福的明白嘛。加行里边,比如说修磕十万大头,有可能是消业的,念十万咒怎么积攒,等等这就都属于修福的,为什么,就是说你要具足前面讲这些,就必须修相应的法,有相应的因才能够具足。咱们确实汉传佛教里面念佛一笼统嘛,所以人家说什么呀,怎么说,穷禅富密,然后净土宗就是二不溜子,就是不富不穷,就是这样的。为什么,确实因为密宗他非常注重这个,你要得到什么样的功德,你要修这个相应的因,相应的法,但如果你发心正,确实忘我地修,确实能修出来。我那会儿在那个大昭寺门口,看到满目都是天天就是磕完头了,就开始修曼扎了,就是反正也有的一些藏族老太太还跟你说说笑笑,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在那儿反正就这样不断地抓,不断地这样供一下,下意识的一些举动,非常如法,看上去真的是那个动作特别优美流畅。这样的话,这就是相应的法才能具足,但是极乐世界弥陀的愿力加持而得具足,所以他力他力,始终都在这个他力这儿,大家要搞清楚。他方菩萨都是被加被的对象,闻我名字是得到加被的条件。所以说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确实你不要说这个弘法的事业了,如果六根不具呢,都能够障什么呀,障我们的三宝缘,大家明白什么叫障三宝缘吗?你比如说,六根不具首先是不能出家的,因为不能让众生起欢喜心,所以这就会障僧嘛,对不对。那么其次你障法,为什么?你想,影响到闻思了呀。六根不具,你比如说,六根不具,具体表现为盲聋喑哑嘛,那你眼睛瞎了,你就怎么样,见不到佛经,看不到佛的庄严相,聋子,你就听闻不到佛法,喑哑,你就,喑哑的话,你就说不出话,不能讲法啊,说白了你看为什么说我们这个要有六根具足相呢,因为我们这个身体呀,虽然是一个造业的最佳的一个过患,造业的一个机器,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把它用好了以后,它也是修法的一个最佳法器。为什么刚才讲了顶礼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呀,眼耳鼻舌身嘛,你顶礼一定要用身根嘛,身体才能行这个顶礼的功德呀。那么你读诵讲说经文,你一定要用舌根嘛,你看经典,这我凭什么能看见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阅经讲经者要用眼根嘛,你思维记忆受持你要用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根嘛,所以你六根不具你一定会障三宝缘。

所以这一条愿力的功德呢,我们也可以说两方面,一方面他方来讲菩萨免不了宿业受这个根缺的果报,所以弥陀愿力加持他,一闻信名号的菩萨,都能够具足六根。其次从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彻底远离了根缺的过患。从这点来讲,三大阿僧祇劫还可能出现的过患,在这个闻到阿弥陀佛名号直至成佛,彻底把它一笔勾销,大家要会算这个账,会理解这些愿文。这是第四十一愿,叫做闻名诸根具足愿。

再往下看四十二愿,悉得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家看,这一条愿力里边,当然来说殊胜语呢,是清净解脱三昧呀,但是关键词一个是一发意顷,二一个不失定意,在这两句话上。那么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在其它愿力里边不是也有过这个含摄嘛,对吧。所以这里我们首先你看哈,听闻到名号加持,第一个功德就是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清净就是指的实相寂静,真如实相清净寂静,解脱就等于说寂照平等,止观双运就解脱了,那么我们都知道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止和观叫做三昧,修成功,止观修成功。

早上如果有听楞严经,不是也在说这个奢摩他,毗婆舍那,就是止观的意思。止观又叫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什么意思呢?一发意顷不失定意就代表了止观双运。为什么这么讲呢?你看如果咱们凡夫修法的时候,大家对止观有没有一个概念?止呢,就是偏向于定,就是你始终比如说你打坐就在这一个状态,或者你读经就盯着这样读,什么也不干了,就叫止住了。观呢,就是你在心念上始终有智慧的同步进行,不是像凡夫一样被这个染著。那么我们凡夫处在止中的时候,会有什么副作用出现呀?就会昏沉枯寂。昏沉就是容易什么呀,这再有夏天这样容易打瞌睡嘛,我昨天上了动车就开始把这拿出来备课,备得我是困的呀,写字都写得东倒西歪,那会儿就怎么能困成这样呢,为什么?就是一放下笔合起来,哎哟,旁边,前面还有一堆打扑克的,就听的什么都听清楚了,他们欢笑,在那儿闹得非常厉害,只要回到经文上来一动笔就昏沉得不行。这就叫什么?如果我们在止中的时候,就是相对于止在一个状态上的时候,就容易犯昏沉和枯寂,枯寂就是什么也不想了,就跟傻瓜一样,木头一样,这是修止的弊病。

那么观呢?如果你处在观中的时候,又容易掉举散乱,一下子灵活了。不能够止观双运,就是我们常说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所以你看凡夫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应无所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其心了,要生其心呢就不能应无所住而已。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一发意顷供养无量,就是说,我们在行供养的时候一定会失定意。我真的在做功德,我要应先修供养,那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供养这件事中,不在定中了。如果我们在定意就不能去供养。这样来讲就不能够当作清净解脱三昧,不够这个格了。所以弥陀愿力的加持就是什么呢,这一愿的内涵是全部都得这个三昧,总持三昧,也就我们说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的时候,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但是同时常寂而不失定意。寂的时候,不失定意,同时常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就是这样可以同步进行,该干嘛干嘛,始终在解脱三昧的大定之中。这是闻我名字,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的功德。所以大家想这一愿就是说,国中的天人一念之顷可以分身无量。

你想我们在这里,说实在的,你想不动,手机闹铃响一下就动得不得了呀,那你想想这一念之顷,分身无量,这是叫做大动呀,法界动呀,在这样的动中还能够不失定意,不失寂的禅定功夫,大家想想有多厉害,这个境界有多高。我们来个人说话,具体出去办个事儿,大家聚会聊会儿天,热闹欢腾得不行了呀,我们马上就不行了,人家去他方国土无量劫的这种法界大动,都不失定意,所以以前祖师讲到说,越到境界高的人,是越动越静,越动反而越静,越有越空。他缘的境界越窄,凡夫我们才能定,菩萨呢缘的境界越宽越广他越定。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地跟一地的菩萨,只要登地了,头一地可能只能到一百个国土去分身散影作佛,第二个可以一千个去作,同时始终还越来越定,就是这个内涵,这是第四十二愿,所以大家看每一条愿力随着往深走,越来越靠近最后的这个至不退转,与诸佛法得无生法忍。

我们来看第四十三愿,叫闻名生处尊贵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下,谁家最尊贵啊?谁家最尊贵?只有佛家最尊贵,特别是阿弥陀佛叫实报庄严身。所以我们首先你看每一条愿力的配制啊,我们在读到为我们所用的格外殊胜中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它的根本目标,每一愿都摄任何一个行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任何一愿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的定调。你看,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那极乐世界就没有法界比这再尊贵的家了呀。他既不是王侯家,而是佛家呀,也不是大富长者家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就从这点来讲,就说光这一条愿力就设的跟第十八愿一模一样。

当然这条愿力还有什么呢,还有在我们这个世界和他方国土相比较所保障的生尊贵家。为什么呢?因为有他方的国土修菩萨行的时候,有一些修行人,他在游化世间的时候,因为他宿业还没有尽,宿业不尽呢,业力牵缠,他会,虽然不像前面的说六根不具,但是他会生到贫穷下贱的家庭为人轻慢。你看贫穷下贱的家庭为人轻慢,那他就不能让法上让人生恭敬心呀。大家知道吗,为什么?

再回到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接上优波离那个头儿讲,优波离尊者不想送东西,回去害怕把他给弄死了以后,他就直接跟着出家了,但是因为六个另外同一天出家的都是贵族的公子,那么这六个贵公子包括阿那律还有提婆达多他们就商量说让世尊先给优波离剃度。为什么呢?因为先给优波离剃度了以后,他不是原来是一个低贱的下人嘛,但是他先剃度了,先入山门为大,大家知道吗,佛门里面有这个规矩,那么就会表示说,他已经成了上座比丘了,这六个出家就不敢轻慢他,因为他出家比他早,他们必须恭敬他,否则一直是他的仆人,他们就会对他会生起轻慢之心。你看,所以这里讲到生尊贵家,就是不能让人具足恭敬的功德。大家知道三贤位的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才可以凭自己的福德生到尊贵家,是国王家呀,大富长者家呀。像我们历史上的莲池大师呀,律宗的祖师道宣大师都是生在这个什么,家里面非常富有,生到这样的家里面才出家的。为什么呢,因为,当然说从根本上而言呀,本来没有富贵,贫富贵贱之分嘛,但是在我们这个国土它就是一个崇赞这个高贵,轻慢低贱的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你看为什么我们这儿一出来就有一个名头,问你是出生。当然这个出生也要看哪个时代,曾经的时代,比如说,你是达官贵人,官宦人家,或者你在某个时代,就贫下中农才光荣,根正苗红,这也是共业呀。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现在又注重什么呀,不是有富二代,又注重这些文凭,这都是配套,好像这样拿到手以后,才弘法让人生起来信心,得以流传。确实这样,你说我出去讲法,在那儿不写个什么中国佛学院什么研究生就不行,就不如说光写个宏海法师,就比那个光鲜嘛,大家一看这是研究生呀。如果换成个硕士就更好,好像硕士更高档一点儿是吗。最后他们又给我说添了一个说,在研究部当主编,哎呀,吓得我赶紧说,我说你们想把我弄死呀,只有传老才叫主编,就这么一个主编,他们那会儿就我给更正成个主编了,我说我充其量只能算个编委,就加了这么多的名头,好像你的法就比没有这些名头听起来过瘾或者说正确吧。

你看看我们这个世界,就只有这样才得以流传,所以才要生尊贵家。释迦牟尼佛也,上次给大家讲过嘛,他观因缘为什么观了到国王家里吗,就是不让人轻慢,再一个,好推动弘法。再一个,可以说彰显佛号功德,就等趋于我们培福资粮。大家要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你看闻我名字,生尊贵家,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好比世间人我们说轮回,投胎转世你要生到有钱人的家里呀,不是谁想生就生的呀,为什么,你这个轮回中转世中,你下辈子所要投生的家庭,比如说父母亲非常福报大,你得跟他匹配相等的福报才能投进去,否则就算你牵强的有点某世过去的因缘投进去,活到几岁就死了,你享不了呀。所以说这个东西为什么成父母子女到一起呢?就是因为福报有一个绝对的条件,福报要相当,不相当是不行的。

大家听过这样的吗?到庙里面去求子,到庙里面去求子说观音菩萨非常灵,谁去拜有求必应,老百姓都求了,这个地主家的这个佃户都能去,下人都能求得上,每个人都有求必应。丞相家里的这个太太去求求不到,怎么也求不到,后来就问庙里的老和尚,这为什么人家一般老百姓能求得到,我这官宦人家求不到,说你太有福报了,现在没有这样的能有福生到你们家的直接去生。最后这老和尚,这也说罪过话,说不知道为什么给他出这么一个主意,说你呢,敲锣打鼓把你这官家的这个气派一下,那边有一个这个闭关的一个师父,你去看看他有福报将来能投到你们家,结果呢就敲锣打鼓,这个家里面就走,那个官宦走过去,就把这个闭关的人呢,给心念动了,一动了以后可能就引发了一系列的违缘,最后真的就舍报,直接就投生到他们家去,心满意足生了个儿子。就把修行的福报就化成这个世间的享福去了。所以你看这都是能转化,叫异熟果,变异而熟,多可怕呀。那么这样的话,大家知道,这就是生尊贵家你是需要福报资粮的,可是这里说闻我名字的这一个功德,就把你的福报资粮给具足了,这是第四十三。

第四十四,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叫做修行具足德本愿,这一条愿力,大家知道德本就是德之根本嘛,上一次我们也讲到这里了,这里讲到得说闻名生欢喜是指的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也就是说没到不退,或者正在正行的菩萨,可能在修行路上有一些不欢喜,或者一些障碍的时候只要听到名字,就能够具足他的修行根本的这个功德。你比如说信心欢喜,为什么?

因为听了名字以后,觉得说成佛之道指日可待了,很多菩萨因为听不到这个法门,退了道心,为什么?成佛之道遥遥无期嘛,这也是一种表达欢喜。再一个什么,解了欢喜,就解答上的欢喜说,原来不要这么次第去修了,直接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行了。再一个就证入欢喜,证入到这个圣位,初地不是就叫欢喜地嘛。说一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就等于说跟菩萨所有的功德持平了,而且没有像人家那么辛勤累劫勤苦地去修,你想想这也是证入欢喜,再一个度众生欢喜,乘愿再来,愿一切众生,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都属于闻我名字,欢喜踊跃,就是一个名号就生起这么多的欢喜心,踊跃就是精进勇猛。这也是法藏菩萨见他方国土那儿长久的修行不能具备菩萨的功德资粮。所以说这里就是说闻名,或者一称阿弥陀佛而成万德。当然这里讲到的德本从广度上来讲我们指的六度万行,就是说听到弥陀名号以后,就有胆量放得开去布施持戒忍辱了,能发心了,就这么个功德,大家说是不是。反正我告诉你们,我的好多时候,其它不是,就这个布施供养,就是想想说嗨没用,到了极乐世界到处都是,到这儿了就这一点还能转培为福德资粮,就这么一股劲上来就可以做了,因为你心力有时候不一样呀,你这会儿做,待会儿就不想做了,今天做,明天就舍不得了。

所以说六度万行都是听到名号就具足万行,从别事上来讲,名号就是六度万行。所以说这一条愿力的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具足德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六度万行之根本。这个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蕅益大师的讲解,那是祖师的话呀,就是把这句名号跟六度把它会通的真的是非常的圆满。你看人家说说真能念佛万缘放下,就是这个布施,就是舍嘛,舍财,舍内财,舍外财,舍法,最后彻底连舍都舍了,这就叫万缘放下。真能念佛,不起贪嗔痴三毒,这就叫持戒。真能念佛,念到根本不知有生,不知有世,还有什么人我是非,这就叫忍辱,念佛念得念念是佛,不夹杂一点儿,这就叫精进,念佛用自己的六根,都摄六根摄住不妄想执着,这就叫大禅定,念佛念得越念越有数,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为其它的歧路所惑,这就叫大智慧。所以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具足了六度万行之根本。所以蕅益大师说,这句名号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在此五浊恶世,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好,我们一起来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