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
各位,今天开门红一样,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随着又是新一年的开始,这个新学期我们继续讲我们的净土之路。在上一次的时候,我们中间休息了一个学期,今天之所以开始要讲到《无量寿经》,就是跟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一遍,圆满我们净土之路三部经典,根本经典的学习,因为大家都知道此前也讲过《阿弥陀经》,也讲过《观无量寿经》,所以今天再把这最根本的大经开始发心学习一遍,可谓我们净土之路的这个理论也算是完备圆满。而且这部经典历来称之为大经,所以它在净土三经中的份量其实是最重的。本来今天跟大家约的是这一期开始讲《弥陀要解》来着,后来想想因为《弥陀要解》可以放一放。我们先还是把这三部根本的经典学习完,也符合我们对于净土经论的学习次第,是以经为根本。
我想来学习这部经典除了我们端正依然的闻思学习的发心,精神面貌和长久的安忍坚持,因为听经闻法必定是入道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加行,可以说也是常我们说的是修行的正在进行。所以其实给大家一再再次地讲过说,如律如法地闻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发心,能够共造这个往生的殊胜因缘。
当然今天开始我看到诸位手里都有一本了,今天基本上看不到,可能连经题都讲不到。今天我们主要就是讲学习这部大经的开篇。首先建立一个见地,其次说四点,也算要求也罢也算效果也罢,这是我们今天主要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这样的内容,今天只讲一个开篇的板块呢?我想咱们如果说涉及到净土,或者已经深入地来修学净土的,已经几乎是成为一个常规的知见了,这甚至我有时候觉得在备这次课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像有净土有点千古奇冤一样,冤在哪里呢?就是我们一般常用习惯的提倡说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直接往生极乐世界,把生命依托在这样的一个终极目标和形式上。很多时候咱们佛教的信徒,特别是比较能够全身心地靠倒的这个净土分子吧,几乎都会讲说考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契机契理,那么现在是末法时期人心太陋劣了,其它的都修不了,所以说这个基解,因为根机,解理解法的能力太肤浅了,根性太暗钝了,那么靠自己实修实证上不去,所以才被迫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来修净土。这是几乎我们成了一个考虑到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生在五浊恶世,在《大集经》里面也讲过么,说末法时期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连一个都稀罕。唯依净土得度生死,所以我们就形成一个常法,很多时候包括跟同修们,有另外的法门一块儿这样沟通的时候,都觉得你一定要学净土,你其它的修不了了,因为我们在末法时期五浊恶世,根机不够了,所以才说修不了难行的通途之法。
所以好像就是希望渺茫了才观机逗教,大家以净土为归,当然这是对的,前贤往圣大都是做如此的提倡。可是今天我们想让我们眼前或者说我们的见解上更为一亮,就是说且不说生在末法生在五浊恶世,如果说现在哪怕生在佛前,每天常随佛陀,常在灵鹫山祇园精舍讲法,依然要修净土法。首选净土,全身心地投入,直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希望我们今天把这个开篇听了以后,至少建立这样一种可以说是为净土法门平反,因为它的法门殊胜显现,不仅仅在没办法了才修的,而是还有其它的办法依然我情归净土。
这是我们今天作为一个前奏的开篇。那么我想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下,当然,因为第一讲我不知道诸位听法的久近或者说接纳的这个深浅,反正先来点干货吧,大家总归都在学习佛法,都知道一说学习佛法,在我们这个国土,在释迦牟尼佛所设的教法中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讲净土,今天从什么呀,都知道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讲空的,是不是?在娑婆世界都是提倡空的,出家叫作遁入空门,你一皈依了,别人就说你四大皆空了,不能跟我争斗,把利益让给我。都讲空法这没有错,大家都知道《心经》里面也说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的就是空性的般若智慧。所以我们今天索性潜通这个净土就从般若讲起。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我们坐在这里,大家都有六根门头,眼在看耳朵在听,就现前的境界中就能体悟空性,那我们能抓得到吗?所以我们第一个比喻,今天我们用三个比喻,第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从这儿来讲起净土。我们讲空性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能够把握到这个空性?尽管诸位都知道说万法皆空,我们从理论上辨析的比较清楚的时候,但是指导修证的时候就不一定了。我要跟大家讲因为空性的见地,不要说见地,就是说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难度是非常大,不是我们空口就说这么一句空就可以了。因为要跟大家交代,就是佛门里面讲的空有两轮叫两种说法。那么为什么老提倡向空修,向空去迈进,向空去解脱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立足的是一个真实有的世界,始终在有法中,什么都觉得是现实的,物质的,确实的,真实不虚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知道真正的空性,它不是说有的层面,也不是说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空的层面。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听进去,它是超越了空有的相对对待法,然后还不能偏空不能偏有,又把空有完全包容这样一个中道的,现前的,当下的,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这样一个感觉,这也是相似说法。
所以说但是我们现在凡夫听法我知道,包括我在讲诸位在听,大家无一例外地都会立足于有的层面,无一例外地理解为一说空就空空如也了,虽然我们也在读《心经》,也在讲《金刚经》,知道这是由文字般若来提倡,但是基本上都是尝不到空性的真正的本味的。你看甚至也有时候,修的阿罗汉已经入了圣位了,大家知道阿罗汉已经是圣人了,他所证的空还叫顽空,不是真正意义上完美意义的空性。所以首先第一个见地,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是缘起性空的。
就像咱们今天一场法会,四面八方奔来,然后就是这么一讲,一个半小时完了又各自散去。就在这个情形中不断地显现的都是空性的,只是我们现在立足于有的层面把它执着固化了,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它一定是超越了空和有的执着,又包括了空和有的现象,叫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这么讲大家能听得懂吗?把这个辨析清楚,就是说原来空性指的就是一切不真实的幻象,但是真实的空性就是从这个幻象上来体现的,所以我们首先你要定位佛法,这个东西定不准,以后你的心都是散的。不是离开我们现在虚幻的本身而别有一个真实,就是从这一切法上见到它如梦幻泡影的本来面目,而依然在这一切法中穿梭来往,就是生活在其中的。所以大家一说到佛法就在生活中,人间佛教,都是指向这个根本的义理,缘起性空。
那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样的呢?就是说在我们凡夫听空一定是执着于有的状态,不能与空相应的,所以体悟不到说一切有法当下是如梦幻泡影的。而是总是我们在想追求空的时候会怎么样?总是试图把它给抹杀或者说除去才以为是空的。所以说我们下意识地说到空的时候对于净土,我们通常都把说净土是指有的,有求的,有东西分别的,有染净曲直的,好像说就完全违背了佛法的空义了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同修或者师兄弟之间,乃至法师之间都为这个净土的教义和通途的法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会不到一起,会有抵触。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已经走入到什么了,很危险的断灭空或者是顽空中了。这个上面大家一定要厘清。所以在这样的要求下他就会觉得说,哎呀你具足这么求信愿,一定要往生,这跟佛法的空性的这个常法的步调不一致呀,从此就开始误解空意,更不能够了解净土的直接痛快。
所以请大家,实际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是不与净土的教义相违,反而恰恰是我们发愿深信求生净土最根本的理论所依,大家要知道。正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法藏比丘当时阿弥陀佛的前身才能够建立净土。正因为如梦幻泡影,我们才可以信愿往生。正因为如梦幻泡影,我们才可以从染—凡夫,做净—圣人的跨越。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何以故?大家想想你说如果法,一切的世间的现象不是如梦幻泡影的,咱们不要说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就不说了,连因果轮回都建立不起来。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一切法不是梦幻泡影,不如幻化就是实在的呀,永远真实的,你怎么转化前身后世呢?怎么发展前因后果呢?
我们真实存在的话它就是这个东西在这儿永远都不会变幻,那它就是真实的,主宰的,不变的,不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因为我们在这个如梦幻泡影的法中,就是现象世界中,见不到它如梦幻泡影的本质,就颠倒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所以当这个如梦幻泡影的轮回、因果、升沉,有苦乐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说它是真的,就去感受。但是这绝不是真正的空意。所以你真正能了解的这个你就知道因果才等于空,轮回就等同于空,往生还是空,因为空所以有因果,因为空所以能够轮回,因为空我们恰恰才能确定往生。我不知道大家作意一下,作意就是你们设想一下,你想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幻泡影,我们在这儿修行,天天提倡大家信愿行这其实也是梦幻泡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发的也是梦幻泡影,能生的我们的还是梦幻泡影,接引的西方三圣也如梦幻泡影。这是对的,不违背一切法如梦幻泡影。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成立不能实现。但是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修净土,就是在一样的如梦幻泡影法中,我们在这个世界全部都当真了,没办法幻化起来。包括我们听到这个,你下意识你们听到如梦幻泡影这句话,马上就当真了。我们可能哪里知道说我们现在正在如梦幻泡影地进行呀,依然在表达着如梦幻泡影,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一听就说,原来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一定要信的。正因为如此,既然当了真,那只能在真的世界中进行启动机制,只能在这样真实地相信极乐世界,真实地相信阿弥陀佛,真实地发愿,真实地一生就要往生西方。必须依着这个世界的水平来匹配同步进行我们去修行,这是把大家先拽到高处,然后再从高处往下滑,然后高低之间你看看怎么走。因为我们现在一说既然如梦幻泡影了,那么就是说,既然如梦幻泡影你还去极乐世界干什么呀?不要去生了呀,呆在本地就可以了。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原来在这儿都属于邪知邪见,给大家讲。当你说的时候,当真这么认为的时候,已经你就不是如梦幻泡影了。
所以导致我们如梦幻泡影的家庭、事业、财产、眷属一个个我们都如梦幻泡影不起来,反而说如梦幻泡影的净土不必生,这就是断灭空性。大家记住,再有人如此认为就属于断灭空性。佛说了执着有,像须弥山大都没关系可以化,执着空,像芥子那么一点点很难度了再就。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有时候让他劝他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相信极乐世界,他怎么也信不起来,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正因为梦幻泡影见不到这个空性,所以才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阿弥陀佛的愿力中一到极乐世界全体自然的如梦幻泡影的智慧即刻就开始显现了,控制不住地显现。你们设想一下这就是往生的意义,在我们这里全部当真,一旦成功往生,全部梦幻,自然梦幻,那应不应该往生?所以大家想想正因为是如梦幻泡影,我们才能往生,如果不如梦幻泡影,我们一个是真的娑婆,一个真身,这都是真的,你怎么入莲池海会?所以这个法是绝不会变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包括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还得修这个如梦幻泡影,是这样的一个机制。
所以我们才这里今天斗胆跟大家说一句,这种话说的时候,怕你们的见地上不来,那么毕竟我们讲法也这么久了,听法也这么多了,念佛念的可以说这境界跟上来了,包括可能我自己讲法的积累也够了吧,今天因缘到了我要告诉大家说,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的,娑婆世界,极乐国土,我,阿弥陀佛,咱们大家都是。可是问题是这个如梦幻泡影,它就能很奇妙地往生,往生是真的呀。就好比说天上的月亮它下不来,地上的水上不去,可是这个水中就能显现月,这个月就映在水中呀,你说这是为什么?但是它月亮就真的映在水中了,水里面真的出现了月亮。我们往生就是这样梦幻泡影。所以祖师们也说东西不相往来就能够感应道交呀,凡圣各住其位就能够顿然往生呀,全部的道理为什么支撑着呢?就是由于如梦幻泡影。所以大家你要想把净土给扎在心里,必须先从梦幻泡影上着手,否则你过不来。看你能理解到哪里,沉不到底儿呀,沉不到底儿,别人一说的时候你就又可能动了,或者这个法没扎在心里,别人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佛法,因为佛法是通的呀,正反面,结果你是正的看得久了,他从反面开始说,你就受不了了,有碍了,障碍。
所以说既然如梦幻泡影,我们就当真去信愿行,依然在梦幻中行,但是极乐世界佛力加被,现证这个梦幻之法,还是在梦幻中,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供养诸佛。都叫作梦幻佛事。所以第一点大家要记住了,之所以净土法门体现的虽然跟我们常法,就是在这个世界的空法,看上去是有别的,但是理论的本质完全是一个味道。能理解吗?就是一切如梦幻泡影的法全在其中并不相违,而且净土法门的绝对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呢?不去追求空性,我们现在去追求空性,十有八九是东倒西歪的,我见的太多了,包括那些禅和子们每天都那么舍身忘死地参,入不进去,福德不够。但是虽然它不去追求空性,但是它完美地在体现空性,就是往生本身就表的就是如梦幻泡影法。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听懂这里?所以第一点,我们要记住为什么说生在佛前依然学净土,就是因为它潜通常法,潜伏的潜,就是暗地里,就跟我们真正的佛法的唯一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现在证空性,证无生太难了。
大家知道我们说的《金刚经》里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知道只有到通教的登地的菩萨才能够又无住又生心啊。在此之前生心的时候他就无住不了,无住的时候他就生不了心,你可能理解吗?就是起心动念的时候,他就一定是有住的,如果他要无住,他就不能起心动念。所以想想念佛就叫巧入无生,什么叫作巧入无生呢?就跟你吃糖一样,他给你一块糖,这糖里面包着药呢,你不要管这药,你吃糖就把药吃进去保准治病,所以叫巧入无生。所以因为无生而无所不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想怎样就怎样。因为无念而无所不念,所以到了极乐世界想去度谁就度谁,就这样。所以第一个我们就要记住真正的表达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真实境界,反而恰恰就是往生净土一法。这是第一点,第一个譬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第二个比喻就是要联系到我们常说的,你们听过没有一句话:开悟的楞严,还有什么?成佛的法华,一般我们都把法华比喻成在这个世界我们成佛的纯圆独妙之法,就是最佳的法。大家读过法华经吗?有读过吗?你们听过里边有一个大富长者穷子喻没有?都读过,有哈,什么叫大富长者穷子喻呢?其实就把净土的妙道给暗合在其中。那我们第二点就讲为什么要生在佛前要修净土,这是就是能够得真实大利。你看在《无量寿经》里面说:如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弥陀经》里面讲: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所以第二点我们为了说净土的这种情怀,首先垫点咱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大富长者穷子喻,在《法华经》的信解品中,信解品中给大家介绍一下有这么一段典故,须菩提大家知道吧?《金刚经》也是给他讲的,他叫慧命须菩提,就是佛的慧命都是由他来续的。那么当时这个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授记,授记就是授记你在什么时候成佛,国土是怎样的,多少劫正法,度多少众生,全给他说了。说了以后这个须菩提就欢喜的受不了,大家知道吗?欢喜的受不了就雀跃的就是说,哎呀,我跟着佛陀出家居僧之首,是首席十大弟子,说年并朽迈就是我活了这么老了,从来没想到再进一步地修,因为他是阿罗汉二乘人,说再进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世尊以前给我讲法的时候,说了这么久,我当时老在听,我只是修的是念说空相,无相,无作等等这些,说我与菩萨的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这些法我想都没想过,一点都不爱听,只有佛今天给我讲了这个授记以后,听到这样的稀有难得之法,他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呢?说无量的珍宝我不求就得到了。大家知道不求就得到。
在我们世间不求就得到,除非你干嘛?干什么呀?托梦呀,啥都没求,自然就来了,这是干什么?你一定有一个大富长者,就是你爸有钱,继承嘛,直接继承遗产,这就你一点儿都不要那个什么,直接就过来成了你的了,而且早就是你的了,就等着你去受用。所以首先我们了解什么叫作大富长者穷子喻,就是为了成佛,讲这个《法华经》里面成佛,成佛的时候好多人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也不敢这么去觉得我也能修行佛法,我将来能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样,他不敢这么想。后来佛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们自己说原来如此,就自己在那儿自说自导编了一个场景一出戏。这出戏是怎么样的?就是比如说有人年幼的时候就离开了父亲,比如说咱们流浪在生死苦海六道中的我们,小的时候离开父亲就走失了,长到十岁,二十岁,一直到五十岁,已经长得很年老了,还是穷困潦倒,自己去到处去乞讨。那么乞讨的时候,他有一天乞讨到他的故乡故国来了,到了故国以后,他的父亲已经就是说突然间发了大财了,整个家里的这个奴仆、牛羊,车乘,户吏,等等就是整个国土(家产)富可敌国,他的父亲已经到了这地步了。
那么这个父亲发了财以后,他的儿子找不着了,离开五十多年了,这就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起这事儿,就自己一个人憋屈着,还自己想说我虽然有这么多的财宝,可是没有儿子,一旦有一天我没了这些财物终究要散失的,没有一个可以嘱托的人。所以这个时候他每每想起自己的儿子就觉得说,啥时候让我儿子回来把我的遗产继承以后,我就说意思就是他心里就没有什么挂碍了,就会这里原文是坦然快乐、无复忧虑,没有忧虑,这叫爱子心切。那么结果这个穷儿子流浪到他的故国,父亲住的这个地方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他爸,整个这个仆人围绕,这个坐着七宝就是罗汉床,脚踏的都是红木家具,就跟咱们现在的人一出来坐的豪车,大家恭敬围绕,宝帐华盖等等,香水庄严到处洒的是香水。他一看这就说这么有势力的一个人!他吓坏了,他觉得这个人肯定跟我没关系,就后悔跑到他跟前,就说万一被他跟前的这些随从们把我抓到了,这不是我干活的地方,我还是赶紧走吧,他想去找一个活儿干。这种情况下他说我在穷人堆儿里面赚一点钱够吃喝就对了,呆在这儿万一把我逮着了就惨了。
所以当时经文里面作的是说: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就赶紧跑了。咱们就是跑了,就跑到这儿来了,现在跑到娑婆世界来了,穷人堆儿里啊!贪嗔痴具足都是穷人。看见佛国净土,离得远远的说根本与我无关,大家知道好多不能信受净土的人就认为极乐世界与己无关。他不敢信,他不敢承担不敢去继承,他说哪儿有这等好事呀?不劳而获。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见到儿子,他一眼认出来了,哎呀欢喜得,终于有人继承财产了,就赶紧命所有旁边的人给我把儿子给抓回来,抓到跟前儿。可是抓到跟前儿,儿子不知道他的发心吓坏了,当时就晕过去了,第六意识不起现行了,休克了,休克了以后旁边的人就拿冷水给他洒水,最后把他起来了。父亲看到眼中了,说哎呀不敢这样对他了,知道说儿子意志下劣,自己太豪贵了,所以就不要告诉别人这是他的儿子,说放了他放了他。这个儿子就很欢喜地又回到他那个贫民窟去讨生活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想了一个招儿,就让他周边的这个仆人有长得比较不顺眼的,看上去就是穷巴巴的没什么福德的人,穿着不好的衣服去找这个儿子去,到跟前儿说我们家里有活儿,说干什么呢?天天“掏粪”,说这个活儿最适合你了,给你的钱不敢给的多了,略微比贫民窟里面多一点儿。这个穷子就觉得说:好啊,给的钱多一点儿,我就去你们家干活儿。这就慢慢上道儿了,为什么?心开始发,有一点儿信相,这就叫:密遣二人,形色憔悴,在《法华经》里面的原话,设了一个局。
那么,这个父亲见到儿子了,就觉得非常欢喜,就开始引诱他了,把自己的好衣服脱掉,换上不好的衣服,粗鄙的衣服,就好比这个监工的一样,说大家好好儿干啊。他就在那儿去了,完了以后他就凑到儿子跟前说,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好人!从今以后我多给你点儿钱,你就当我的干儿子吧,我家里这个管家也不在了,慢慢儿以后你这个柜台上取什么呀,库房里面你帮着我点儿,我觉得你是个好人。这个儿子就觉得说这还可以,又给他加了点儿钱,他就慢慢儿在他们家二十年中慢慢地帮忙了,可是一直他的主业还是掏粪,不让他掏粪,他受不了,觉得这个钱他不敢拿。大家要听啊,这待会儿要用的。但是慢慢就是以义子自居了,这个在原话里面叫作心相体信,就是慢慢儿心有点儿感觉了,但是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就是说还在停留他的自以为还是个打工的,不知道他是这儿的亲生儿子,狸猫换太子一样。
再这样的话最后一幕是什么呢?最后两幕是长者开始有病了,有病了他知道他的财产就把穷的这个儿子叫过来说,你好好管理,我也有病了,我看你当我管家这么久,你也不浪费,也为人公道,那么你以后彻底这个家有可能我要交给你了。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儿子的下劣之心犹未能舍,还觉得没有这么好的事儿。最后一幕是这个大富长者也慢慢地知道了儿子已经心陶(通)泰,融通陶泰,这个融通陶泰的功德取决于什么大家知道吗?就是讲般若时的时候,用般若整个的毕竟空不断地给这个儿子讲法,最后他才说原来佛果,究竟果就是法华涅槃,就是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才把一切的大众叫到旁边说,诸位要知道,这是我的亲儿子,是我所生,我五十年没有见,慢慢儿才把他找到,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所有的一切财物全部不保留的就是他的。这个穷子听到以后大欢喜说这样大的宝藏我啥也没干就自然就来了,这就叫大富长者穷子喻,是法华七喻里边叫做信解品。
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呢?就要知道最后大富长者是完全把他的财产,就是佛的所有的功德,一点儿都不漏地全部给了他的法王子。所以这个儿子你看从开始自己在贫民窟里面干,就跟我们说,说白了就跟自己说修点儿好功德吧,今天要这个布施点儿,明天救济点儿,这就等于说我们在哪儿呀?在贫民窟里面呆着。慢慢儿地开始上道了,还有四念处,慢慢儿要观无我、观不净等等这些一点点儿地修数息,好艰难呀,收不住自己的心。这就等于说好不容易到了大富长者家里,虽然入了佛法,修的是小法,他不敢承担呀,修的小法就天天那你就掏粪吧,知道掏粪说可以维系你跟我发生的关系,但是最终绝不是靠掏粪你能像我一样富有。最后慢慢当管家,这就开始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就你好好修,猛猛地修,不断地修,反正你就这几十年一直修,可是不管你怎么修,大家知道最后靠的什么?还是靠的继承。
最后彻底还是大富长者把这个家产送给他,他才真正成了大富者。所以就这个信解品非常的微妙圆满。大家想想就净土而言,你看一切的通途法门,我们都推崇说横起往生佛国,就是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直接成佛,那么一切的这个通途法门都是在此土成佛,那么这个时候惠以我们的真实之利,就是我们都是穷子呀,大家要知道我们本有的家,就是这个大富长者家就是我们的,我们是极乐世界的独子,一梦梦到娑婆,就是一走五十年的光阴。梦到娑婆以后穷困潦倒呀,现在生佛国就是最直接痛快地让他继承这个法财,哪里有人敢去这么认为,不敢接这招儿呀,哪有这么好的事呀?就跟现在这世道这么乱,说这是不是骗子,要不是这哄得我将来要坐牢吗?你看这个穷子就是这样认为的,不敢继承佛果他的法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发现了没有,整个从始至终这个大富长者的视野内全部是他的儿子,是不是?这就是阿弥陀佛佛光摄受整个法界众生摄取不舍。就是我们所有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阿弥陀佛的视野中,他发愿的时候,就是已经知道我已经离得这么远了将来要回去继承。他修五劫的时候就是给我们赚家产,他净土成立了以后就是把家产都给我们建立好了,仆人农夫整个都给你这一系列都弄好了,他让你起信愿行就是你还有那么一点点儿的不相信,不敢去那就信吧,觉得这跟你无关那就愿吧,那你觉得自己还要应该天天掏粪,就念着阿弥陀佛往这儿走吧。就是这样的一个,所以佛力加被摄取不舍我们才能成就。大家想想,如果站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什么我们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通途法门在这个角度来讲,不是绝对的,在这个角度来讲全是铺垫,你们敢不敢信这个法?就是包括六度万行,包括十二因缘的反观,包括这个四谛苦集灭道都可以不修的,就念佛就行。但是念佛这个法你信不起来,不敢来继承,那就先给你铺垫吧,你先去贫民窟干点儿活儿,在家里来掏点儿粪,慢慢儿管个家,在柜台上,那就好了。所以这一切都是铺垫,最终只有净土为归。
所以这么多的大祖师,这么往醒了点,就为告诉大家最后都是以净土为归的呀。你说这么多的千贤万圣,最后连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往生极乐世界。这次在五台山的时候,把《华严经》又读了一遍,华严经就是我们讲的大本无量寿经,大家要知道这个说法绝对没错,所有的佛国净地这些等于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严的缩影,里边描绘的境界。所以说这个穷子自己的一切都是方便过程,最终的一幕就是直接继承大富家产。这就叫成佛之力叫真实之力。所以第二点大家要记住,我们就是为了得这个真实之力而必修净土的。所以阿弥陀佛如来就是大富长者,刚才说给咱们赚家产嘛,最终我们闻名往生脱胎换骨,花开见佛的时候,就直接成为净土法王子。就是这个系统,这一切的步骤从始至终这都在阿弥陀佛刚才讲全程的关注之下加被成就的。所以大家想想刚才讲了密遣的情节,就是设的这个局,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法华经》里的原意是什么呢?
就等于说,当时佛不是讲法吗?讲了这个圆顿大法成佛的法都不敢信,不敢信以后只好开始讲小乘法,慢慢再往大乘会。所以当时把那个环节就比喻说,讲小乘法就等于说遣了两个比较不怎么好的人,去跟他像同事摄一样走到他穷子面前,把他给带上。这是叫做小格局。在这个世界我们听法的小格局,大家不要忘了什么叫大格局呢?大格局你设想一下,谁是这个长得不太好,然后到我们跟前的人?谁?谁?看你敢不敢设想的这么究竟,到底是谁呢?对,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老比丘僧,就是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密遣在娑婆世界的这个侍者呀,大家知道吗?庄严报身阿弥陀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我们给大家讲《观无量寿经》不是说莲花中有多少光吗?光里面化多少佛吗?到东方世界去干什么呀?度众生呀。这其中有一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你想如果真正这会儿阿弥陀佛的报身显现,那我们眼睛也要瞎了,人也要发狂愚痴了,整个就疯掉了,为什么,因为那份家业太大了呀。早上在讲《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现在还在吃着断食在这儿活着呢,人家那儿全是大首楞严禅定为食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只有派一个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大富清净海众中的一个角色。
化作八十岁的老比丘,在娑婆世界这么成道一番,然后告诉你这么多法,最终直指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千经万论同宣。所以大家想想这个穷子真不能相信啊,你现在我们说这释迦牟尼佛是阿弥陀佛派来的,好多大法师他都不能这么信,说实在的,绝不能这么信,他觉得这简直就是把净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觉得受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继承,没有继承的能力和心力,他只想着自己赚。所以说这就是劝穷子归家继承宝藏,我们现在在东方也要愿认弥陀之父发心回家,我们成就果地,绝不是自己赚的,而是从佛那儿继承的。这是第二个譬喻,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哪怕我们生在佛前,依然情归净土。
第三个好像在《观经》里面给大家讲到,第三个比喻是叫作二河白道喻,我不知道大家在还记得《观经》里面讲过,就是善导大师给《观无量寿经》著疏的时候,做了一个修净土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他当时做了一个比喻。他就是又白一切,就是求往生的人说,今为大家说一个比喻为了守护信心。今天也把它摘出来给大家,就是以防外道邪知邪见来作难,怎么样的一个比喻?是这样的,就是说有一个人想向西走一个百千里路,那么在这个时候中途碰到一个河,这边儿是水,这边儿是火,一条河在南,一条河在北。那么他是从东往西,就好比我们人往极乐世界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两条河非常广阔特别深,中间就有四五寸的一个白道而已,白道就等于说我们现在差不多只能放下两只脚。那么这个白道只有四五寸,但是这个白道从东岸到西岸是能看得见的,差不多有百来步长。问题是这里边儿的水呀波浪过来了,把这个道儿给浇湿了,那边儿火又烧上来,又把这个道儿给看上去很烫。就是这个道儿走的也不安稳,水比喻我们的贪,火比喻我们的嗔,水火就是我们的烦恼常相交替,我们心歇不下来。
这就是一个凡夫,那么这个人到了这个空的地方更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这个时候后面有什么?恶贼群兽追着来了,见这个人孤单,想要把他给杀掉。他害怕得赶紧从东往西走,突然见到这个大河的时候说,这个河南北见不到个边畔,中间就这么一道白道儿太狭小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觉得说可能我要必死无疑了。那么终于到这个河边的时候,后面的恶贼兽也来逼迫他,东西南北想避走的时候又有恶兽毒虫来想要咬他,唯一的就是向西寻道而去。可是这个时候还看见水火一会儿上来了,恐怖得非常害怕,在这个时候他就说反正我,也就是咱们啊,你要想啊,反正我往回走也是死,停在这儿还是死,那么往那儿走去了也许死,但是有可能不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种不免死就是我向着这个道儿往前走去,既然有这个道儿一定能够有办法可以度。恰恰就是这个时候就是这个心不太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这时候突然间怎么样,东岸出来声音了,说:仁者,你只管寻着这个道儿走,没有死难。就是说肯定没有死难,你只管走就行了,好好往前走。西岸那边又传来声音,说你只管一心正念,当时的原话是:一心正念而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所以这个时候自当正身心,决定往前走。东岸就等于说是释迦牟尼佛,说你只管往前走,不会有死难的。那么西岸就是阿弥陀佛呼唤,四十八愿直接伸到你面前,你只管走向我而来。虽然这个比喻是说,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虽然烦恼这么炽盛,可是只要我们的信愿白道儿不断,哪怕它很窄,大家知道啊,哪怕它很窄,也决定是往生的资粮,这就是带业往生,不一定把烦恼断尽,哪怕我们的烦恼很大,这白道就这么窄,那么我们走的是什么?靠的是两土世尊的合作关系,一个遣,一个接。
这就叫二河白道喻,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呀?这个东岸还有群贼在唤说仁者回来,你回来吧,我不会杀你的,这个道太险了你不会走,赶紧回来咱们一块儿玩。就等于说我们的烦恼还召唤我们呐,贪嗔痴还引诱我们呐。这个时候虽然我听到这个声音,也绝不回顾,一心正念而行,须臾间到了西岸,离诸难以后呢当时说善友相见,庆快无比,此是喻也,就是终于见到老家的人了,他乡遇故知了,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看这个东边就比喻我们是娑婆火宅,西岸比喻是极乐宝国。这些群贼诈亲就是我们的六根六识,五阴四大,色受想行识地水火风等等,总归我们的身心世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想我们的善心虽然微,可是他这个白道只要不断,虽然贪爱心嗔心还总会起来烧我们的善心,损我们的功德法财,就是我们虽然修行,可是很多时候还是有烦恼这很正常。只要我们寻着这个劝遣往西走,释迦牟尼佛虽然灭了这个教法可行,西岸有人唤弥陀的愿力接引就没有问题。
为什么说到这个我们第三个?就是因为修净土,哪怕生在佛世,正法时期修净土,为什么?因为弥陀给有一个保任成功,其它的法门不保任的,只有净土法门保你成功。就是你只管走来嘛,就这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解读这个比喻,我们只管走,依着咱们的信愿,只要你走,尽管这个白道确实走得还挺艰辛。这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一块儿念佛了,还挺烦恼的,甚至不修也罢,修了还更烦恼,这就是水火浪不断地上来侵扰,后面的恶贼引诱,就是有时候放逸了懈怠了,觉得想造点业或者什么,恶贼还会引诱。但是尽管如此,只要你走在白道上,就上了极乐(之道),就保任你成功。这条白道就是弥陀愿力在娑婆世界接引的末端。看上去很窄但是整个愿力弥满的隐形在接引,只要你踏上去,水火贼乱就永远不受它侵扰,这就叫保任成功。
这个譬喻就是我们具体在修行的功夫上大家知道,这条白道很可能我们走得也很窄,但是你不要气馁,妄想烦恼还多,往生心可能还占得很少,但是只要你在这道上,就是你的信心和愿力不退,不断地前行就能到彼岸。因为他们两个,一个遣送,一个迎接,一个说正念直来,一个说我能护汝,这是打保任的。所以大家就是这样,我们修净土确确实实就一门心思踏上去,只管想着西方念佛。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要想说是散心,是正心,念的如法不如法,你就只管念,只要一心正念就在这条白道上,只要念水就在退火就在退,贼人就不现了。你走在这条白道上一心一意,就等于说我们怎么讲呢?念得呀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有这个就是念得只有你孤身一人,娑婆世界茫茫人海,一切的人际关系都得甩在身后,只有弥陀越来越明了,这就是白道的功德。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的修行的心念功夫。真正如果我们念阿弥陀佛,记住念阿弥陀佛的关键就是信愿,这个东西是说不得,可是又要不断地提醒。你没有真信愿,别人说你信不到那儿,感觉出不来。但是你不断地提醒这是关键,如果念的正念念得久了以后,这种出离的智慧它是自然显现的。就是你念得相应以后就非常明了地能够触受到娑婆的这个苦境,这种苦,逼迫也是苦牵挂也是苦,甚至这种起心动念很舒服很惬意,起心动念都是苦,就如同我们走在白道上,有时候是水来了漫一下,有时候火烧的,好像难受才苦是吧?后面的怨贼骗你的时候,非常笑脸相迎让你往回走更苦,大家知道吗?所以这种安住心,起心动念在娑婆世界一下子弥漫开了,那个信愿就降下来。只要你念得信愿一上去,所有的娑婆世界一切人事都能够把它马上就割断,咬死了往极乐世界走,就根本对娑婆世界不是说舒服不舒服的问题,就是没感觉了,就这种状态。
所以大家好好念,再往深了念这种信愿出来的时候,就是不但我们娑婆世界一切所对的境界,我们每天留念的这个人际关系或者一切的对境,就包括我们自己的色身,乃至我们起一心动一念,这种分别染污,就时时刻刻都能观照它的这种不究竟,这种轮回之因,一旦这个心清净了就念得就即刻显现这个舍离,而这种舍离的智慧他是以什么方法表现呢?是把它照的清清楚楚,就跟《心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一模一样。所以你看这就是潜通常法,又给你惠以大利,最后还能给你保任成功,就这三条就搞定了。所以如果说我们的心性完全与信愿念佛相应的话,这种脱离感就会非常强,脱离感出来的时候全体仰靠到弥陀的愿力,所感的极乐世界的庄严,就觉得自然就在这种觉受中了,忘我地就在这个白道上了。那个时候你就不觉得有一点危险,一味地只有信任,两岸的护佑,六贼的逼迫哄诱,乃至水火都不在我们心的显现中了,就确定我一个人就在这儿必到西岸,决定没有一念回头之心。
所以大家想每个人都有机会给你设一个二河白道,这就是弥陀单单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设的,单独为我设的,一旦到达终点了大事就办了,就这么简单。总而言之净土一门啊,第一个从理论上,绝对是潜通常法的,你不要以为净土跟佛法好像说得多了,老给大家说这是横超法,不要用竖出解,完全能解的,行易方便。从利益上来讲这是真实大利,唯愿作佛嘛。从修证上来讲保任你就一生成功,这样的一个法出来了,那么我们就要今天开始建立这样一种知见,不要说人在五浊恶世根机不堪了,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生在佛前,常闻佛说法义,根机上品一切法门都能够入心,即刻上手得利益,也要修净土念佛求生极乐。这是一个净土行人绝对的见解,你如果真正把心提到这儿了,那可以就是说把净土法门的一些千古的冤枉也给它扫净了不少。
所以说从这几处希望大家把平常习惯的思维,把对净土的见地能够读透它的这种殊胜优越所在,彻底的从这个法门平等中,又能够全情的见到配合了差别相上,最有利于我们修行最突出的部分来承担,全身心的投入到净土法界。总归反正是确实是利益太大了,说一千道一万,你想想,你说我们是干什么坐在这儿吧?我们皈依干什么?持戒干什么?天天修行干什么?就是为道而修,为成佛而走,那你想到了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将来极乐世界成佛,除了这些你还要干什么?大家想还要干什么?除了这些资粮,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带着这样的知见,我们来学习《无量寿经》。因为有一些见解,有以前的大德们讲过,一部经一句佛号就够了,那有人就出来反对,有的人又到处要去学的时候又说你一门深入,不对。所以就看我们的见解在第几层而已了,没有对不对。
这是我们跟大家讲说一个净土的见解,今天花一点时间。我们回到讲这部《无量寿经》一个前期的要点上,就是希望大家能出这几种效果,我们再进行了解一下。第一个就是说,咱们从下一讲开始就是要入经题了,入经题入经文了。第一个就希望我们讲这部《无量寿经》的时候,第一个效果就是我们能够安住经文法界,大家在听经的时候,我们来听法听经,习惯上我们都是听经文的内容,为我们所听到了,然后明白这个道理了,依这个道理行,每部经都有讲说的主线,义理,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可是大家发现没有?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领受到经文的平面效果,你们把经文翻开,就是在这读的时候经文里面这么说的,它只是一个平面效果,没有生起立体感。这个效果不大,为什么这样呢?
就是因为我们现实世界里有为法就把我们的立体效果给占据满了,全情都在娑婆国土里面,所以就与经文描绘的这个事和理这种距离始终存在,又觉得这么文绉绉的描绘,就没有把心贴在这个文义上,其实经文一点都不文,翻译经典的都是大菩萨乘愿再来的,我们现在读每一部经,哪一部经不是流淌的呀?哪一部经不是直白的呀?白的比我们现在有些文章都畅快淋漓,就是不肯花心思,觉得与己无关,说白了就是你不想学不想修,仅此而已,没有借口。
所以说听法就是应该从我们的心地上,希望大家从下一周开始,从心地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全情的向经文法界靠拢,为什么把它叫做经文,又叫做法界?法界就是世界的意思,就希望我们并不是从文字义理,而是在听的时候,从境界上活生生地展开,这就是一种观行的功夫。大家要知道,从听闻净土经典也是体现我们的念佛功夫。我们常有一个词叫做随文入观,就是你能够专注清净地安住在经文的境界中世界中,领略其中的时候不就是领略其中的修因证果,发愿度众生的事吗?临摹嘛。
所以希望大家这一点要注意,就是我们在听经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参与者,不是一个旁观者,不是一个了解者或者是一个试图者,不是这样的,当下我们就是一个在其中者,这是第一点。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如果你把心安住进去,就像到我们大北京几进的院落一样,进了一层又一层,就像法源寺,走着走着以为没了,又曲径通幽处。你看佛在灵鹫山讲是一个时空,后来又把极乐世界现给阿难看这又是一个时空,阿弥陀佛在成佛十劫之前因地修行又是一个时空。就是各个世界都有菩萨正在往生又是一个时空。我们全身心的在这种真实感中来体悟经文的内容,就是要把它调成为现场,把这个心地法界彻底打开投入进去,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大家知道这样对我们信愿的开发是一种莫大的(提升),有时候我们,你试试,用心一念就能顶这种平常泛泛的心百千万亿念,因为你用心一念直接进去的时候,可以到平常不到之处。所以这是第一点,希望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能够安住在经文法界。
第二点的效果是希望怎么样呢?就是对净土生起进一步的,就是生起一个所以然的受用。在清朝有一位大居士叫彭际清,他也给《无量寿经》做过《起信论》,他写得非常好,写过《无量寿经》的一部注释。后来有咱们民国年间,就是说上个世纪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居士叫做李炳南老先生,他就在作序的时候就写到,说这个净土宗专门所属的典籍,其实应该三经并齐的,可是《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就是什么呢?人难其行,人难其诵,就是《观经》是讲十六种观法,一般人观不起来,这是第一点。那么《无量寿经》太长了,太长了,而且大段大段的耗时间,就是很难有人去读诵,所以差不多这两部经基本上是束之高阁的。
唯有最畅的就是现在的《弥陀经》一部而已。你看我们现在基本上读诵都是《弥陀经》。大家要知道《无量寿经》又称小本华严,《弥陀经》又称小本无量寿经。我们从中惯性的认知和学习中主要以《弥陀经》为主,因为秦人好简,好简惯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弥陀经》虽然精到一定程度可以代表净土经典,但是也容易导致我们忽略《无量寿经》和《观经》。那么《观经》重在观法还自成修学体系。只有了解净土法门,极乐世界,深入净土的时候,《弥陀经》太略了,大家知道吗?就是它里面重要的持名一法是《弥陀经》的核心执持名号,只是讲这法的,所以它对净土里面的依正的庄严,特别是四十八愿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办法让我们能够思察到位。
你比如说在《弥陀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做众苦,什么叫做乐呢?在《无量寿经》里面就大量的铺垫描绘,极乐世界是怎样的行树呀,四宝围绕呀,在《无量寿经》描述上真是让我们身临其境,说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的光明所不能及,那为什么?什么光明,什么光明。说无量寿佛的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怎样怎样。说到七宝树的时候说周满世界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乃至内外都有这个诸浴池,就是八功德水的七宝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乃至三十,或者百千由旬,黄金池者底什么沙,白银池者底什么沙,描绘的非常详尽。真是让人心驰神往,这个《弥陀经》里面是没有的,特别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五恶五痛五烧,就把咱们这儿人的这种劣性,见不得人的这种心思全给讲透了揭露出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贴切地激荡着我们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心。这是举一个例子,就是为什么呢?就是让我们知道其所以然,为什么苦为什么乐?为什么要应当发愿生彼佛土?为什么说执持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为什么?因为他有愿力作为保障的。等等,所以说这一切的圣言都要让我们在希望我们听了以后,在原来极乐世界的这种,我们影响中生起所以然,也就是更加具体真切的受用。
刚才讲提升到以往的不到之处。这就是从两个方面,希望大家一个是从真度,就是真实感,因为我们现在,你不是要把现前的娑婆世界的真实感淘换成极乐世界的真实感。所以就靠经文的描绘,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意念上这种细化,对具体描绘的观察作意要有真实感,这是真度。二一个特别是什么呢?就是广度,像我们以前所忆念一下想象一下极乐世界,你想我们以前的容量可能不大,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就把极乐世界在我们心中的幅员,更加辽阔起来,我们常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你把这个九百六十万细细地走一遍你才知道什么叫祖国大好山河。你现在只知道首都北京,经济上海,北上广,就这几样嘛。所以这就是我们学《无量佛经》,让它越真越广,越广越真,是同步的。这是第二点。
如果说大家能够这样的如法思惟的话,如法受益的话,那么必然就能导致我们期望的第三点是什么呢?还是依然老调,就是希望听这部经以后,能够深化我们的信愿行,深化,深深地扎进去,彻底地把它化开,让在各个关节里面都起到作用,自然而然的作用,叫做深化,你不要这么一听就过去了,什么意思?这就又得回到咱们修净土的老调来,咱们说要想成就,无非就是信愿行。现在我们说有时候,也跟大家说有时候我们学习,说学习佛法应该有次第,那当然是有次第的,好像说那你们净土法门就扔给一个佛号就不管了,然后还有一些人就觉得说会有一些其它的法说,这才是修学圆满次第非常殊胜,好好的念佛人转头走了,又去掏粪去了,他受不了嘛。
这是从上上例下下,不是说掏粪都不对。这个话有时候一断章取义,别人又说那你在说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这是叫掏粪吗?现在我们不是从继承遗产上论吗?所以说转头就走了,这些真的是太可惜了。比如说从次第来讲,如果从大次第来讲,那一切的通途修法都是净土的加行加修,最终就是成就净土的信愿,所以很多人为什么中途半途而废,或者说修着修着就是说修不下去了?乃至从头根本就不信净土,这是为什么?就是福德资粮不够,掏粪没掏够呀。知道么,福德资粮不够,所以能信净土,咱们都已经掏粪掏足了,这爹这会儿已经这四十八愿都发到这儿了,最后法灭的时候一百年的时间就是《无量寿经》呀,这就等于说大富长者要死了,你这会儿再不继承就晚了,你彻底掏粪去了。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净土不是没有次第,一切的通途其实都是净土的次第,万善同归嘛。
如果说一定要讲法门次第,信愿行就是净土的次第,怎么没有次第?而且这种次第它是圆顿教法,就是信里面有愿有行,愿里面有信有行,行里面有愿有信,它是这样的一种次第,一二三,三二一的次第。所以说这个人的业障你看从哪个道上在论。有的人他虽然修行不是很精进,天天嘚吧嘚,他没有这样,他天天吊儿郎当,但是他的信愿很深,他的福德在这方面非常深厚,绝不会改,就是一信永不再疑的这种。有的人你看着他天天说得也好,做得也好什么的,但是稍微后来有一些动荡他就扛不住。哪怕动荡,我们再堕无间地狱,还不能坏信心,净土的信愿,哪怕你这辈子没往生成,那就说明你缘没结够,没修到那儿,信愿不扎实,可是你这个线不能断,这个白道不能断,这是一句狠话,不能常说。所以大家要知道说我们虽然业障重烦恼重,也不是很老实地念佛,可是一直能够坚持,这还算可商量,再接再励。
很多时候有的人就一句佛号他觉得念不下去了,净土法门他觉得依托不上了,我遇到的人太多了,有些还修行的很好,清修的住山的都有,我就想不通他怎么就说那会儿我念佛也念的好着呢,后来说不行我一句佛号念不下去了。我实在想不通怎么能一句佛号念不下去?你说你念得好坏多少咱们就不说了,怎么就念下不去了呢?那我想想无非两个方面出现问题,绝不是说你学佛没学好,次第不够,绝不是在这上面。他们往往容易找借口说其它法门有次第更圆满,净土方面我得慢慢的先把什么搞好了我再来。其实是哪里出了问题?第一个厌离心不够不明确,就是他根本不想了生死不想成佛,说实在的。第二个就是大乘种性培植不够,你什么佛号念不下去?就是你没有信愿了嘛,你有信愿怎么会念不下去呢?一天一声总能念吧?一声不念你想一下总可以吧?所以你看在经文里面有叫做一向专念,我们很多时候为什么说临终十念都能往生?一向专念就等于说我们信受了这个净土法门以后,一向就念阿弥陀佛往生,那么临终十念也属于一向专念的范畴大家知道吗?临终的时候造了这么多的恶,有人给他提醒一下说你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时候他就突然间,初机行人嘛,就入心了,这个时候一念,二念,三念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到念十念的时候他死了,这还在一向专念之中,所以绝对能够往生。大家想过么。
所以这个圣教决不会自相矛盾的,所矛盾所违背的就是我们自己理解不了,透不过去不敢往那儿信。一定要在上面设门槛,说你得怎么怎么样。你硬生生的等死,我相信能往生,这种修法一般人不敢修呀,就这样。所以刚才讲到我们念佛,大家要知道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净土行人,真的如果说信愿表达要怎么样,是随时随地的,哪怕你主动不能舍下说随时随地可以走,至少是该死的时候你不要怕,或者虽然有点怕,把心一横,反正我有阿弥陀佛,怕什么呀?总得这样一下吧。所以随时随地该走就走。
真是这样的,这就是法的加持。所以说我们学习《无量寿经》,要深化信愿到什么程度?以往我们都是讲说要提倡大家要真信切愿,什么是真信切愿?我今天提一个新名词儿,真正的真信切愿到圆满状态是什么样的?这个词可能听起来觉得很过分,不信之信,无愿之愿。什么叫做不信之信呢?就是就信而言,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转凡成圣,在这个里面说往生净土最好成办,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早已经成形了绝对可行,往生以后成佛指日可待,回入娑婆度众生自在无比。就是这一套的程序是佛亲口说的,我听明白,听明白就好了,你就不要再在这上面议和论,该怎么办呢?你看所有的经里面:有诸众生,闻佛名号,欢喜信受,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在《无量寿经》里面说无量寿佛所有的愿力功德神通智慧,圆同太虚空一样。我不知道这个不信之信真的是我这次读《华严经》感触到的,就是佛的智慧,经文里面讲的大乘广智不思议智,我们现在信的就那么一点点,只是狭义的就信他一定会来接我而已。
我们不知道他怎么一定会来接我,就是说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妙用,一旦你全了解之后你就会信说他不可能接我,他非接我不行,由不得他了。这才是佛的智慧和功德,你能信到这个份上,圆同太虚空,周遍河沙界,就是我们不可以用我们的情计去度量,去猜测,只是能够听到这部经的人不惊不怖不畏,就是不惊恐不恐怖不害怕,这样的话决定信入,就是我信了,你不要再跟我说信不信了,那是多余的,我信了你还说什么信?这叫不信之信。早就信了具足信了,大家能听明白吗?所以这个叫做不信之信,能这样的话,经文里面讲:当知此人,与无量佛所,深植善根,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诸声闻百千万亿倍。所以说菩萨以信入佛智慧成就,人家经文里面叫做什么信?无边无尽信,大家仔细听这些话加持力很大,什么叫无边无尽信,就是连信和不信的对立都没有。
就是这样,你还说什么呀?得此信心不退转,会怎么样?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得这三个功德。所以你看为什么我刚才讲到有些人退了说念不下去,就是心杂乱了,破坏了,染著了。什么叫做心不退转呢?净土稳了,不会觉得说他方国土有没有,阿弥陀佛在不在,这二有法门决定生信,就不退转了。不杂乱的话一门就决定够了,其它的就不用了。不可破坏,就觉得说绝不会被他宗,就是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所以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广学多闻?就是你越广学了以后,别人破坏不了你的净土信心。要不然稍微他说点见好就收的话,你马上就被勾引走。现在的人特别容易被勾引,所以说就三心二意,就心性没底了。什么叫做无染著者呢?一心一意,只为往生,只为往生去只为成佛,只为成佛而去往生,其它的都不在这个道上,什么三界狭小的心量,有求之心,希望回报一点,赶紧给我保佑,都不在这上面,这叫无所染著了,明白吗?不在这小打小闹上弄了,这叫做不用再信之信,叫无信之信。希望大家今天以后能建立这样的信。
什么叫做无愿之愿?发愿往生是决定不改悔之事,人就要在生活中把这个往生的人生观调制成下意识的状态,就不要大家再常要提倡,还用多说吗?还用刻意地表达吗?始终不进行刻意地表达了就叫无愿,始终有求生的本愿,就叫之愿,这叫无愿之愿。所以大家想对于这个愿,你怎么理解阿弥陀佛的愿你都理解不了,怎么设想你都设想不到,就这么个愿力。他的愿力大到什么程度?就是一旦你知道这回事你就搞定了。就这种周彻法界,为什么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刹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什么大愿,普贤十大愿王,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这段话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只有我们成功地往生了以后,才有可能把普贤的愿王让他产生圆满的实践意义。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面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根本就做不到,只是那么提倡一下。
所以大家想想四十八愿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只有往生了以后,也就是说只有阿弥陀佛的愿王才能让普贤愿王变成现实,你想想普贤已经是愿王了,阿弥陀佛的愿才能让他变成现实。这叫无愿之愿,就是我们愿往生的单纯性保持的极佳,法尔就是这样的因缘,法尔就是这样的成就,不刻意了就叫无愿之愿。一切都是平等的,就是发菩提心嘛,发菩提心就是说对一切法没有功德利益之想,就是我们这种愿力是自自然然的,没有刻意心分别心,就是极致愿往生的这种无意的状态。我不知道这个表达都表达不了,你们自己会意去吧。就这样,无愿之愿。
就跟你有时候提醒说你这会儿呼吸着,说为什么呀?有空气嘛。对原来还有空气。愿力都要愿到这种地步,好像不要提它,可是它念念都在你的呼吸之中。但是有一个问题说,如果没有刻意,一切都平等,这里怎么建立这个愿王的殊胜?就是弥陀愿王,一切众生都是由我们的心建立的,心的建立,所以我们的心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我们清净的话,就是我们这个心性本来都具足无量光寿大家知道吗?本来都具足无量光寿,乃至地狱恶鬼众生的苦,他的清净心中也本不可得这些苦的,都是无量光寿的。所以为什么说叫做无愿之愿呢?就是因为我们本来一切众生其实是常住极乐的,大家想这个话,是常住极乐的,由于常住极乐,突然间在梦中幻出来一个娑婆世界,本来是常住极乐醒着的,突然于梦中幻有娑婆了。
待我们梦醒的时候娑婆还在哪里?娑婆就没了,所以真正意义上哪里有个可厌离的哪有可欣求的?只要梦一醒就在极乐了,入梦就在娑婆了。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就等着梦醒,念念这个回向我赶紧梦醒,这是不是无愿之愿?是不是?就是这个状态,没有一点多余的要往生的衔接词,就是自是不归归便得。这叫做无愿之愿。大家想想,如果真能够把这个无信之信,无愿之愿你能解了了,你能安住得上,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深信切愿,万善一乘了义,能够住在通途法门里面,别开横超西方的生念。虽然成功地往生能够顿见无生,这就是奥妙,你真要把往生和现前修能够二合为一,又不妨碍我依然往生,就在这里见分晓,本来就是。
所以只有无信之信,无愿之愿,这样的信愿念佛才能彻证无念之念,念佛三昧,大家仔细去会。这是第三点了。最后一点了,最后一点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典?希望有一个什么效果?这就关系到我们现前当来一切法界众生,因为在《无量寿经》,我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一共有五种译本,下一次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五种译本,在另外的版本里面讲到,他方国土有一亿菩萨,一亿菩萨就因为听闻不到这部经典,不知道净土法门而退了道心大家知道吗?一亿菩萨就因为听不到净土法门就退了道心了,你想我们现在设想一下,你们都是修行人,这么久了,也心系净土。假如果这会儿说净土法门是骗局,罪过的话,一旦你们听到这句话是真的以后,你说你会怎么办?那就觉得解脱无望,这可怎么办呀?三大阿僧祇劫再从头再越,所以说为什么退?因为绝望,成道遥遥无期,他就修不下去了。心性怯弱,在经里面讲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他没有大安,没有大安就不能做成佛之事了,所以就退了。
所以大家想想,你看本法门本经的加持力有多大?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在本经里面讲到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就是想听这部经典而不能得,没办法得不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就是等我们正法要灭的时候,最后都灭了,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就是佛格外的慈悲把这部经典单独留下来,止住百岁,一百年的法,所有的经道都灭了之后,只有《无量寿经》还能住一百年。其有众生值斯经者,还有众生能够听到这部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无量寿经》,就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随着我们的因缘,辗转的因缘,相续的因缘,让这部经留一百岁,注入到我们自己应该的承担,就是我们这个环节当下就是一个环节了,由于这个环节,所以我们要今天想讲也得讲,不想讲也该讲。因为这其中就是止住百岁的一个环节,我们今天开始讲这部经,就等于说由于我们今天讲才能够让它饱饱满满地将来能够止住百岁,多活一百年。
所以必须要讲,既然佛有这样的悬记,悬就是提前授的记,一者说明说流布这部经典的因缘,二者告诫就是让我们来弘扬本经,我们来听闻这部经典也是佛力在加被,我们继续去流通,要有众生辗转学习相续的因缘机会,也是佛力在加被。我们今天来学习,下次开始正式讲,也等于说依教奉行,是佛所授记的,这是决定不必怀疑的,现前就是这样。所以说带着这样的知见来,我们学习这部《无量寿经》。特别是我们大家也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刚才也讲了,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这都是经中之王了,三部经王,这都是大乘经典的核心,大乘的根本法。那么你要想到凡夫往生后若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生补处必定成佛,现前就住在华严境界,全体能够得到,所以大家想想由于《无量寿经》这个媒介宣说,就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真正地具足楞严、法华、华严的功德。
所以大家想想,这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竖出法中,楞严,法华、华严是诸经之王,在横超生死的经典中全凭《无量寿经》。这才是真正当之无愧末法的经中之王。楞严、法华、华严都可以给它来进行注解,所以这样的一种地步。所以是带着这样真正的我们现在很少能够重法轻身,就是把自己不当回事,把佛法绝对的当回事。我们现在听经法都得哄着,诱着,行着,不断地说快来,快来吧。古来的话你要听法,哪有那么容易的?让你进不让你进还是两码事,所以就是越来越颠倒。但是我们也要把这部经典要殷重起来,为什么?黄念祖老居士给这部经典注经的时候,他是以身心供养三宝,里面他自己当时怎么形容的?
闭门谢客,拼死经论,拼命地伴着命,哪怕死在这儿了,来这样给它注这部经,写这部论,后来六年才粗略的成了。他自己写成这部论的注释过程中也是百感交集,说夏天的时候多么的热,有时候冬天的又怎么冷,注到一下子心开意解处拍案就感恩叫绝,说佛法太妙了。最后他写的时候讲到什么呢?说本来是为报佛恩而注这部经的,结果他越注越发现佛恩太难报了,报不完。说本来是发心注解而注这部经的,结果给这部经注解的时候,他发现这本经根本没办法注,注不了,太深太幽太玄了。他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最后才说一部经典就是把禅净密一味的融通,说持名的方便,事事无碍的境界,真是他说越深越明,越明越深,入到佛法大海里面了。所以他当时都知道说,虽然这部经典可以说圆融绝待,就是微妙精深,不可穷尽的,就等于说知道这部经典就像大海一样,所以说他所注的这部实际上只讲到犹如大海的一滴一样,他注的经典。
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虽然我们在这里讲,其实下一步讲开了,我们也不准备怎么深度地发挥,就是从信愿上平铺直叙往后贯,来感受佛的这种承诺,这种加被,特别是四十八愿,五恶五痛五烧。我们也要讲到这部经就像大海一样,我们这个小小的法会,这么多诸多的因缘,也就跟海里面的一滴一样,一个毛端一样,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虽然它是一个毛端,我们也要自信,这一毛端这一滴,绝对来自于深深的大海,没有离开大海。这就是我们《无量寿经》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开篇,记住三个譬喻就要足以建立我们(净土见地),以后不要说我们末法时期修不了的才修净土,要拍着胸脯说我就要修净土,释迦牟尼佛来了再现前说法,我还是修净土。
那么学习这部经典有四个希望大家,一个是能够深入经文法界,再一个能够知道进入极乐庄严之所以然,第三个能够深化信愿,无信之信,无愿之愿,第四个当之无愧的我们注入了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的殊胜因缘。好,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第一场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