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七面,丁九、治病第九。
智者大师把修习止观的方法,总共分成了十科,前面的九科是一个因地的修行。在因地的修行当中,前面的五科,所谓的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五方便行,前面的二十五个法门,是属于方便,就是说透过这二十五个方便,来调伏我们身心的粗重性,创造一个随顺于止观的身心相貌。说这个身心相貌虽然不是止观,但是它随顺于止观,这个叫做前方便,二十五方便。
第六科是一个正修,就是说,在我们的寂静心中,正式的创造一种正念的光明,这个就是止观的一种力量在我们的心中生起,这个是正修,方便正修对治。
七八九三科,所谓的善根发相,觉知魔事,跟第九科的治病,它是一种对治。这个对治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心中正念的光明,它的方向是逆生命流,是趋向于涅槃的这样的一个方向。但是我们内心的本来相貌,无明妄想是顺生死流,是趋向于流转生死的一个方向,这个时候,这两个不同的方向,真妄交攻,这两个方向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世界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有很多很多的状况出现,所以我们应该要善能对治。
前面的两科善根发相和觉知魔事,是属于内心的一种障碍的对治,是属于内心的障碍,这一科的治病是属于外在的色身的障碍,一种调身的方法,这是这一科的大意,就是止观跟妄想接触的时候,我们的色身,要如何的来调治。
丁九、治病第九
分三:初明发病之源。二、明病发之相。三、明治病方法。今初。
先说明它生起的根源,再说明病的相貌,第三个说治病的方法,分三科。
戊一、明发病之源。说明修止观这个病,发病的根源。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身体会生病了,这个病怎么来的?行者安心修道,我们把这念心开始修学圣道,但是四大有病,色身有病痛出现。这病痛以下讲出两个原因:
第一,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这意思就是说,发动本病,这个本,就是说你这个病毒本来就潜伏在你的色身当中,虽然它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它已经存在,这个时候,你用修止观的方法,在心中这样子操作的时候,心息鼓击,内心跟气息鼓动冲击,本来你的身息心是一种粗重的,然后你慢慢慢慢创造一种寂静的身息心,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有所谓的鼓动冲击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你的气息就会发动潜伏在你色身当中的病毒,这是一种情况,就是你本来就有病了,你修止观的时候把它给逼出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或者打佛七的时候,很认真的修止修观,但是你没有好好学习这个止观的身息心调和的方法,使令你在修行的时候,内外有所违犯。这个内指的是你要入定的时候;这个外,指的是你要出定的时候,叫做外。
我们修止观,入定跟出定它有一定的轨则。比如说,我们入定的时候,它调和的方法是由粗而细,你调身调息调心,由粗慢慢慢慢的微细,它有一定的次第。这个外呢?它是由细而慢慢慢慢的粗,它有一个缓慢的次第。你对于这样的一个次第有所违犯,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病痛出现,这是你没有善调你的身息心三事,是这样子的情况而得病的,这是第二个理由。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矣!
我们坐禅的时候,要紧的就是要善用其心。这个智者大师他后面的治病,他观想的成份很多,就是你要善用其心,怎么去观想来治病。能够善用心来观想,四百四病自然除差。四百四病后面会说到,如果我们用心失所,那么四百四病就发生了。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否则的话,一旦动病,不但我们在次第上有障碍,乃至于生命有危险。
这段的大意是说,身安则道隆,我们的色身不能善治、好好的调治,对你要栽培内心的正念,会有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的知道治病的方法,也是有需要的,这样一个大意。
戊二、明发病之相
说明这样的一个病它表现出来的差别相貌。
分二:初、四大五脏生患。二、鬼神业报得病。
这两大科,一个是从我们的色身肉体,在这个当中生起的病毒。第二个是外在的鬼神或者是业障得病的。这也是分两大科。
己一、四大五脏生患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之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发之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
这个病发之相,先说明四大五脏生患,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这一科是说明四大的失调。先看地大,这个地是身体里面的一种坚性,坚固的体性,这个四大它的势力如果正常的情况是一种平和的状态,地水火风四大,它们的势力是互相的平衡。
假设我们的地大,这个坚固的体性,它的势力失调了,那么会有什么相貌呢?则肿结沉重。这个肿结就是说你的身体突然间在某一个地方产生了硬块,或者我们说的,所谓的肿瘤,然后你就觉得身体很沉重,活动不灵活,总是很沉重,或者是手要提起来很沉重,或者是脚要走步很沉重;身体枯瘠,身体开始消瘦,也是一种地大失调的情况。
如是等百一患生,这百一患生的意思是说,这一百它不是说一定是一百,是最多的意思,最多是到一百,比喻最多最多的情况,一是最少,百一的意思是举出由地大所引生的病最多跟最少的情况,叫百一患生。这个是说明地大的失调。
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这个水,是一个湿性,你经常住在潮湿的环境,这个湿大比较增胜,色身会有什么情况呢?痰阴胀满,你总是觉得肺部有痰跟阴,痰是比较稠的叫痰,比较淡的叫阴。胀满,就是总是觉得这个肺部当中有痰,经常想要咳嗽。食饮不消,吃东西没有胃口,乃至于严重一点,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这个就是身体中湿性太重,湿气太重,有这种情况发生。
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火大,有些人他容易上火,上火的情况,煎寒壮热,有时候感觉到非常的寒冷,身体穿很多衣服还是怕冷,有时候很热,穿很少也是很热,又怕冷又怕热。一个人身体好的人,他是不怕冷也不怕热。所以这个人只怕热不怕冷,你身体还是不好。
他这个调身的书上说,我们身体健康的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很强,他不怕冷也不怕热。他怕冷怕热是表示虚火,这火还不是真火,是虚火。支节皆痛,筋骨酸痛。口气,就是口臭。大小便痢不通等等,这个是大肠火太旺了,所以大小便痢不通了,等等,这个是火大增胜。
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这个风就是流动性,一种动性,流动。风大增者,大部分是这个人气虚,身体这个气比较虚弱,你会感到身体悬虚,头重脚轻,有时候蹲下去站起来,脑间一片空白,这个是身体虚悬,有时候再严重一点,这个手会颤抖,这个手会抖动这个是虚的很厉害了。或者是肺闷气胀,呼吸很困难,呕逆气急,呼吸很急促,这个都是风大,就是身体的气太虚了,风大不调。
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我们的心一静下来,我们就慢慢的去观察我们身体失调的相貌,就能够判断四大是哪一个大不调,梦中也可以查的出来。
诸位可以去看看经典上有《梦经》,它讲的详细。它讲火大增盛的人,火气大的人做梦经常看到火光,有寒冷病的人经常看到水,气虚的人它就经常看到身体往下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去判断,判断四大是哪一个地方不调。《大智度论》也有讲到这个梦中的相貌能够判断四大不调。这个是讲到四大的不调情况。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
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看这个心,心脏。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脏有病,睡觉睡到一半,你突然间感到寒或者是热,或者是头痛。
这个心脏它是推动气血的一个内脏,心脏有毛病,它的气血会提供的不足,所以你头部气血不足会容易头痛,是这样子的;或者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因为心主口故,这个嘴跟心脏是相通的。心脏的心气不足,古人说,少思虑以养心气。就是说,你这个人平常思虑太多了,你心脏不好多修止,多念佛或者持咒,让内心经常保持无分别住,多养神,来弥补你心气的不足,少思虑以养心气,这样子的。
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肺生毛病它有什么相貌呢?身体胀满,就是水肿,手往这个腿部压下去,凹下去,这个肉没有弹性了,水肿。
或者是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鼻子就会不通,因为这个肺跟鼻是相通的。所以肺出毛病了,鼻子就不通畅。古人说,少语言以养肺气,肺不好少讲话,讲话伤气,伤气就会对肺部有影响,少讲话滋养这个肺气。
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瞋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
你这个肝脏出毛病怎么知道呢?都无喜心,忧愁不乐。你一天当中经常都感到闷闷不乐,也没什么事情就感到闷闷不快乐。悲思瞋恚,很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情就发脾气,乃至于严重一点,头痛眼暗,眼睛经常红红的;昏闷,睡觉也睡不好,肝有毛病的人睡觉有很多很多的梦,你睡了很久还是觉得精神不好,睡觉品质很差,不容易睡着,睡着的话也睡的不深,有很多梦,这个肝火太旺。这怎么办呢?戒嗔怒以养肝气。平常少发脾气,什么事情看的淡一点,为人处事不要太斤斤计较,少嗔怒以养肝气。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癗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
脾脏生毛病,我们可以从它的皮肤上看的出来,因为皮肤跟脾有关系。游风遍身,癗痒疼痛。这个脾太湿的人,他就经常长一些湿疹,癗痒疼痛,不是痒就是痛,不是痛就是痒,周身长的一颗一颗的,就是跟脾有关系。饮食失味,吃东西没有胃口,因为脾主舌故。这个怎么办呢?薄滋味以养脾气。就是说你吃东西的滋味要淡一点,以滋养你的脾气。
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
肾脏出了毛病,你就觉得好像喉咙塞了东西一样,好像一个球塞在你的喉咙一样,肚子总是觉得胀胀的。或者严重一点的,耳鸣,经常有耳鸣的人,你还不一定只是去看耳鼻喉科,耳鸣就是肾火太旺了,这跟肾有关系,肾主耳故。这怎么办呢?寡舍欲以养肾故,尽量的少动淫欲的念头,多修不净观来调伏你的色欲,来滋养你的肾气。
五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这个是前面讲到的五脏生病的相貌,我们应该是在寂静的心中,或者是在梦中来判断它的相貌。这个是说明它的一个病相。
这以下说明四大五脏生病的因缘。
如是四大五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这说明这四大五脏生起病相的原因,这当中应当善知因起,应该知道这个生起的原因。
这两种病,指的是前面的四大跟五脏的病。这两种病,四大跟五脏这两种应当是合起来看,基本上是以五脏为基础,五脏它各有各的发动相貌,比如说心脏,你可以从你嘴吧,口干舌燥;肺从鼻子,肝从眼睛,脾从舌头,肾从耳朵,从这个五官当中它会有各式各样失调的情况告诉你心肝脾肺肾,哪一个内脏出毛病,然后再判断地水火风四大,哪一大失调,它是这样子判断的。把这四大跟五脏,把它合起来,判断它的病相。
它生起的原因有两个,有内外的发动。这个内,在小止观当中,它讲到内就是在止观之内了,这是禅定当中的一个情况;这个外就是止观以外的,我们平常散散乱乱的境界。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就是说我们的季节变化,温差很大,时冷时热,你这个衣服的调节不够,经常就会生病。我们打坐的时候,原则是怕风不怕冷,你不要直接把风吹到身体上,但是这个人温度低一点是随顺于打坐的,所以古人打坐,经常在大树下,因为树下的温度比较低,而且那个树干还容易挡风,也是屏风的意思。当然现在有冷气了,它也是能够把这个温度调下来,它也是随顺于打坐的。就是打坐的时候温度低一点,他容易寂静。
第二个,饮食不消,就是你吃的太多了。这个修行人,尽量吃少一点,少吃多嚼,细嚼慢咽,但是吃少一点,宁可吃少一点。病从二处发者,病就是从这四大五脏发出来,这个是因外发动,就是饮食吃太多了,吃到你不容易消化的东西,有这个风邪浸入等等,这是因外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用心不调,什么叫用心不调呢?这以下讲出两种情况:第一个观行违僻,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个性比较急躁,他在对治心中的散乱或者昏沉的时候,或者调伏烦恼的时候,用心过猛,太过于急切了,用心过猛,它有时候也会使令你气血失调。用心太厉害了,超过你的负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定法发时,不知取与。禅定将发生的时候,有这个八触,这个八触有的时候是邪,有时候是正,你没办法判断它的邪正相,不知道应该是取或者应该是舍,不知道正确的取舍方法,那么就会生病。八触发动的时候,你不知道取舍,这个是属于因内发病相。这是说明四大五脏的一种情况,病痛的发生。
己二、鬼神业报得病
前面是内在的病,这个是外在的病。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智者大师的意思,生病的因缘有三个:
第一个四大五脏的增损得病,四大的不调得病,这是第一个,前面说过了。
第二个是鬼神所作得病。鬼神所作得病是说,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流转,跟很多很多的人结了善缘,但是可也跟很多很多的人结了恶因缘。不幸的是,我们现在要修止观,刚好你的怨亲债主在鬼神道,这个鬼神道他有神通,他知道你开始修止观了,这个时候他来障碍你,使令你生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这是主要原因的一个情况。
三者业报得病。业报得病就是说我们过去多分是造了杀业,杀生的罪业,这种杀业的业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那么我们现在修这个止观,它是一种清净的逆生死流,这个清净的力量就把这个杀业的业种子逼出来了,业障现前。有时候越精进业障越容易现前,就是这样子,业报得病。当然就是你本来就有这个业障,是修止观的因缘把这个业障给逼出来了,重报轻受了,这个是业障得病。
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智者大师的意思,有病要赶快治疗。这个病,你不是拖着拖着它自然就会好,什么事情它有因缘生的,它也不会自然得病的,它有因缘生也,就也要有一个因缘才会消失,你没有创造一个治病的因缘,这个病不会自然消失掉的。病拖久了以后,只有让病更加的坚固,更加的难治,治之难愈。
智者大师这段也有勉励的话,有病要赶快治疗,是这个意思。这一大段都是在说明发病之源。
戊三、明治病方法
分三:初、四大五脏病治法。二、鬼神业报病治法。三、结示治病十法。
前面的两科是一个别相,说明四大五脏的治病之法,还有鬼神业报的治病法,这是个别相。第三科结示治病之法是总结。不管四大五脏的病,不管是鬼神业报的病,治病有十个原则。这个是说明治病的方法。
己一、四大五脏病治法
这以下分成修止跟修观治病。
庚一、明修止治病
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智者大师这个地方讲四大五脏的病,它主要也是以止跟观的方便来治这个病,来看看他怎么治法。
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
有师云,后面的很多的方法,智者大师都是引用古时候大禅师的一些方法,不过,智者大师会引用,是表示智者大师对这个治病方法是同意的。这以下引用一个禅师的治病方法: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说你生病,你先判断这个病发起的根源。它是在心肝脾肺肾的哪一个部位发动出来,先把那个病处找出来,然后你打坐的时候就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个处所,你心经常安住在那个地方,那个明了性经常去注意到那个地方,即能治病,就能够慢慢慢慢的治疗那个病痛。
这是什么理由呢?所以者何?
心是一期果报之主。我们一期的生命体有色法跟心法。这个色法就是一个执爱,心法就是有明了性的功能。佛法的意思,这个身心的相貌它们两个是有关系的,色法引生心法,心法也引生色法,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不是独立的。而色心的互动状态当中,以心为主,心是主要的主宰者,所以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国王到哪一个地方去,群贼迸散,是这个意思。
以中医的意思来说,我们这个五脏有病了,就表示那个地方的气血有阻塞,气血不顺畅,心为业主,你这个明了的心去注意那个阻塞的地方,注意那个部分,它就帮助那个气血阻塞变成顺畅,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所以他的治病就是,你哪个地方有病痛,就是你哪个地方的气血不顺畅了,所以把这个心注意到那个地方,它能够帮助你把那个气脉打通,所以有治病的功能,是这个意思。
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
另外一个大禅师说,说我们肚脐以下一寸,大概是三公分的地方,印度话叫忧陀那,中文叫做丹田,丹田就是气海,一切气的根源,你能够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冶。修气功的人,多数都是意守丹田,就是说,你要把这个气养足,怎么办呢?把你的心注意丹田,因为你这个气,它能够输送到各种经脉,这个气它有一个根源,这个气就是从丹田发动出来的,它是一切气的根源,叫气海。经常把这个心注意在丹田,守止不散,慢慢慢慢的元气充足,元气充足是中医的话,西医的意思,元气充足就是免役系统增强了,增强免役系统,所以多有所冶。对病痛,它就有免役的功能,有对治的功能,这也是个方法。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也有一个禅师说了,这个怎么治病呢?常止心足下。就是你走路的时候,经常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脚掌那个地方,不管是行住坐卧,它都有治病的功能。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
为什么四大不调呢?这以下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我们现代人,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必须我们去思考,这个思想想太多了,就是容易心烦气躁,四大不调,心识上缘。所以古德说,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我们中国很多武功在修炼的时候,都很强调这个站桩。你要学武功之前,先站桩,先蹲马步,这个马步怎么站法呢?就是下实上虚,脚掌落地生根,脚掌要用力,上半身放松,你要站到两个大腿出汗,而上半身不出汗,这个就及格了。我们拜佛,忏公师父的拜佛方法也是这样子,脚掌用力的踩地,上半身放松,这个就是止心足下的用意,来对治我们心识上缘的病患。
算命的人说,你看一个人走路,就知道这一个人的寿命多长。有些人走路,它脚掌不完全着地的;有些人走路,它脚掌着地一半,说你这个人身体体质再好,活不到四十岁,因为你那个脚掌没有完全着地,你那个气是悬在上半身的。所以我们走路一定是脚根先着地,然后整个脚掌着地了以后,再起另外一个脚,一定要脚跟着地,一定要脚掌全部的很扎实的跟大地接触,然后再走另外一步。这个走路是很重要的,你会走路的话对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现代人急躁,你看它走过来走过去,脚掌都没有完全着地,短命之相,所以说止心足下。以后我们走路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脚掌,让这个气血下降。
前面的三个方法是属于系缘守境止,包括止心在病处,止心在丹田,止心在足下,这个是系缘守境止,第四个是体真止。安住在空性,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了。
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
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前面的止是安住在一个有为的境界,叫系缘守境止,这以下,这个止,他安心的处所是无为的空性。有一个大禅师说,但知诸法空无所有。说我现在身体有病痛,怎么办呢?你去观察你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从它的本性上来说,是空无所有的,不取病相,不要去取着你生病的相貌。你只要寂然的安住在空性,这时候对病多有所治。
这是什么道理呢?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说我们病痛的生起,跟我们起心动念有关。不是风动,也不是番动,是仁者心动。一切的境界出现,四大为什么不调呢?就是内心不调,是我们起心动念,才去鼓动四大,才有病生,所以息心和悦,经常保持一种平和喜悦的心情,众病即差。
这以下引证《净名经》就是《维摩经》说,何谓病本?什么是病的根源,就是所谓的攀缘心。怎么断攀缘呢?谓心无所得!就是说,我现在的攀缘心在这个地方扰动,怎么去断这个攀缘呢?你不要断除它,你观察那个攀缘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就好,不要断它,从根本上去观察它的真实相,它就消灭了。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这个体真止,内心安住在空性,调伏攀缘心能够治病,这在西医学上,似乎是不强调,但是在中医,我们中国的医疗体系,它明显的强调这个观念。就是这个病痛跟你的内心有关系。最近有人提倡色心一体,这个道理是对的,这个色身跟内心之间是互动的,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西医的体系它的意识太短了,这个肝有毛病给你治肝,完全从肉体上从色法上对治,它没有考虑这个色心二法是互动的。
我们中国的道家讲这个调身,它讲这个君逸臣劳,讲出这四个字。这个君指的是国王,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生命的一个主宰者。这个臣指的是我们的身体,说我们想要身体健康,身体多动,内心少动,君要安逸,臣要多劳动,这种情况刚好跟我们现在的上班族相反。我们现代人身体动的很少,但是内心动的很厉害,它就容易生病,违背君逸臣劳。
我们一个人经常处在压力之下,特别你有恨,你恨某一个人,特别有的夫妻啊,其中一方感情有问题,感情出轨,另外一方生起恨,他就容易生起肿瘤,容易生起癌症,细胞容易变化,所以你心中经常保持恨,对你自己不利,因为由心忆想,鼓动四大。所以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不管你吃什么再好,你的内心要保持心平气和,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这个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讲,息心和悦,众病即差。你经常观一切法空,不要在得失有为的境界去分别,对这个治病有帮助,它这个治病是从根本上治病。内心能够保持一个安祥平和的心情,这个对治病是有帮助的,你这样子的一个心情比吃药的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