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庚二、调睡眠。这个是调五事的第二科,调睡眠,首先我们看它的内涵。
庚二、调睡眠
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
先说明睡眠的一个过失。夫眠是无明惑覆。这个睡眠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呢?它是一个无明惑。这个无明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痴心所。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跟无明相应的,就是内心一片黑暗,心中是没有明了性的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是不可以放纵的,这种状态它不是随顺于圣道,也不是随顺于功德的,因为你睡觉的时候,内心是被无明的痴心所所覆盖,简单说,就是明了性失掉了。
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那这个眠寐过多的过失,就是说,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心状态是非常的寂静,你身体的呼吸会慢慢慢慢的减少,你的血液的循环也会变的缓慢,内心也会慢慢的寂静下来,假设你睡的时间刚好,的确能够恢复体力,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补药,这句话的确是讲的对。
但是你睡的过多以后,因为你这种状态,要是睡的刚好,你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你贪睡,你睡的刚好你又继续睡,这个时候你脑部就会缺氧,因为你身体的血液循环慢了,因为你长时间的缺氧,睡的太久,你起来头晕脑胀,就是这个问题,令心暗昧,善根沉没。你内心暗昧,你内心当中就是觉得好像是脑筋钝钝的,头晕脑胀,就是因为你长时间缺氧的关系了。
这个是讲到睡眠过多的过失。那怎么办呢?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那么我们应该要经常觉悟无常。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当然也有善根。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你临命终的时候,可能因为你念佛的善根到净土去了,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成就佛道,永远永远的解脱你的痛苦感受。在你的生命当中从来不会出现痛苦,真正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是有。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你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触动了你的地狱的业力,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这种可能性也是有。在地狱里呆了几劫,那是不得了的境界。你的生命当中是无自性的,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那么到底哪一个可能性会成就呢?那就是靠你这个止观的力量。
什么叫修止观?就是加强你成就圣道的可能性。简单讲,就是加强你临终的正念,尽量不要去碰触你过去的罪业,那么这样的工作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工作啊!你说你今生损失了几百万那是小事情,你无量生命的快乐痛苦就跟这个止观有关系,而你能够利用的时间是不多。
就是说,你要修止观,你还得靠生命在,你死了以后,你去哪里修止观啊?下辈子到地狱去,你哪里抽时间修止观众啊?在刀山油锅里炸,不能修止观啊?就是说,你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在你今生,扣掉你的吃饭睡眠,一些杂务扣掉,你一天修止观的时间,就一个小时,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一天只能拔出一个小时来做,结果你因为睡眠睡的太多,昏昏沉沉又修不好。
所以你应该知道,当觉悟无常,你的生命一天一天的过去,表示说,你越来越亲近死亡。这个腊月三十算总帐,临命终的时候可是要算总帐的,把你无量劫的善业罪业算总帐,但是你的道业没有成就,这可怎么好啊?就是说,我们等于是马拉松赛跑,看你的罪业先成就,还是你的烦恼先活动。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的一天当中能够拔出时间修止观,一天当中改造你生命的时间,可是不多啊,所以你没有太多时间睡觉。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这就是睡眠调的好的相貌,如果睡眠睡的刚好,神气清白,这个气不会污浊。如果你睡眠睡的太多,这个二氧二碳太多,这个气就是浊,你睡的刚好,头部的氧气充足,神气清白,你的内心当中念心明净,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修止修观,都很顺利。
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你内心当中才能够安住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习止修习修习观,成就三昧。这是我们要调伏睡眠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要使令你的神气清白,念心明净。
这以下引证。
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智者大师引用《遗教经》佛陀对佛弟子的开示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印度的时间,它是分成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一个时段是四个小时,夜三时又分成三个时段,初夜中夜后夜。佛陀在《遗教经》的意思,你初夜不能睡觉,后夜也不能睡觉,什么时候睡觉呢?就是中夜的时候睡觉,这样子,就是一天睡四个小时。
但是《瑜珈师地论》当中,它有两个说法,说你一天睡四个小时也可以,睡六个小时也可以,看你的身体情况,《瑜珈师地论》上说,标准的睡觉时间是六个小时。
匆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要把这个宝贵的时间,赶快用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为你来生的生命,离苦得乐,做一些准备。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我们生命无常的大火,燃烧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天一天的衰老,一天一天的趋向死亡,就像大火不断的燃烧,早求自度,赶快的把握时间去栽培你内心的止观功德,栽培你内心的正念,净业成就,不要睡的太多。
在《瑜珈师地论》上说,调睡眠的办法,一次不要睡的太久,一次的睡眠不要超过六个小时。比如说,我们晚上的睡觉是正式的睡觉,九点半睡觉,三点半起床,刚好六个小时。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有时候会累,时间太多怎么办呢?《瑜珈师地论》上说,可以小睡一会,小睡半个小时,小睡一个小时。
我发现忏公师父,他也是这个办法,他在调睡眠,他也是这个方法,他要我们不要一次睡的太久,你一次睡六个小时,但是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太累的时候,去躺一下,躺个半个时,或者一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但是一次不要超过六个小时。
这当中,睡眠的品质也很重要。有些人睡觉,他做梦很多,有睡等于没睡。怎么回事呢?做梦为什么多呢?就是你睡觉之前,不要去做一些太过于动脑筋的事情,去做思虑的事情,因为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它有等流性,你睡觉之前一再跟人家讲话,跟人家讨论事情,或者看一些比较复杂的书,你躺下去,糟糕了,身体躺在那个地方,第六意识不断的活动。
真正的睡觉,真正的休息是在无梦的状态,不做梦的状态,身心完全的休息,只要你还在做梦,就表示你第六意识还没有完全休息。当然梦中的状态活动比较微细了,比我们平常的状态微细,但是,还是没有完全休息。所以睡觉的时候,比较少做梦是最好,少做梦,你睡觉的品质最好。所以你睡前少做一些思虑的工作,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是调睡眠。
再看,庚三、调三事。
这个调三事就是调身、调息、调心。
分三:初、入禅;二、住禅;三、出禅。
调三事,智者大师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在打坐之前,就要一心调三事;其次正在打坐当中也要调三事;从打坐当中出来,也要调三事;入、住、出,分成三个阶段。那么调三事的次第有所不同,先看第一科、入禅。
辛一、入禅
分三:初、调身;二、调息;三、调心。今初。
先看我们在打坐之前,我们身息心调和的准备工作,看调身: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是互相影响,不得别说。我们平常要不修止观,我们就是在这个尘劳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不感觉到这个身息心相互的关系,这三个的互动关系。但是你开始修止观,你会发觉,身体会影响你的气息,气息也会影响你内心的状态。所以说这个身息心,不得别说。
不像前面的饮食睡眠,它是一个单独的情况,身息心的互动非常的密切,所以要同时的合用。虽然合用,但是也有阶段的差别,有这个初,就是你入禅的之前,或者是进入止观的时候,或者是从止观出来的时候,方法不同。因为这个入住出的相貌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我们看《纲要》入禅的时候的调身,先看这个调身当中的入禅。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我们在初入禅调身的时候,这个调身之宜,假设在定外,一般我们说在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就叫定外。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你的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因为你的身心状态是有等流性,虽然你现在还不是做定课的时候,但是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的状态,会影响到你做定课时的身心状态。所以你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你的身心的活动,就要悉须详审,要非常的注意。
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如果你的身体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做一些非常劳动的工作,非常耗损体力的工作,非常粗重的工作,你的气息也会变得粗重,你的内心也会变得极端的散乱,难录,就是很难成就念力。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它能够把你的所缘境,把它给记录下来。念佛,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再下一念也是佛号,这个叫做录,它能够把你的所缘境,一次一次的记录下来。那你的心思散乱,你就不能记录你的所缘境。而且坐时烦恼,工作太累,一坐,精神体力耗损,一坐就打磕睡了,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心不恬怡,很难明静而住。
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这个逆作方便,就是说你在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就要有一个准备的工作,叫逆作方便。逆作方便在南传北传,修止观还不同。我们北传的止观,你看我们打佛七,打佛七的正宗分是静坐的时候,因为行住坐卧,坐的时候是最容易成就功德的时候,但是,你不能够一进去就坐,你刚刚从外面忙回来,一进去就坐下去,那不行,你一定要先拜,由粗到细,这调身就是由粗到细。
就是说,你刚刚从外面进来,先拜,身体慢慢的拜,脚掌用力的拜,让身体气血下沉。拜佛它不但调身它还调息,那么的气血顺畅,这个拜佛你要配合吐纳。拜佛以后,就经行,拜佛是最初,你也不能马上坐下来,要在那个地方走一走,把喘的情况稍微调和一下,走一走,这个气息的喘动缓和了,再坐下来,这是北传的方式。就是先拜佛,再经行,再打坐,这个拜佛跟经行就叫做逆作方便。
南传不重视拜佛,南传注重经行,他在打坐之前先跑香,他一开始先走的慢,他走一段时间,他越走越快,但他还不是跑,他走的很快很用力,脚掌也用力,走的很快以后又走的慢,要入座的时候,就慢下来了,先慢再快再慢,然后再入坐。
总之,你不能一进佛堂就坐下去,这是非常忌讳的,你一定要先一个逆作方便,或者先拜佛,或者先经行。逆作方便以后,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你不但是要有逆作方便,还得要安身得所,这个身体把它调和一下。
这个刚开始入坐之前的调身方法,这个安身得所,智者大师以下分成了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这是第一段。我们到了佛堂,我们怎么办呢?先逆作方便,看到佛菩萨先修皈依,一方面拜,一方面念;一方面念,一方面拜;把气息调的顺畅,调完以后,稍微走几步,把喘的情况,把它调和一下,这个时候身心状态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准备坐了。
在坐之前,怎么办呢?须先安坐处,先安排一个打坐的处所。这个处所要以什么做标准呢?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这个座位,你坐下去安稳,这个安隐还不是短暂的安隐,长时间坐,都能够不妨碍你身体的安稳。
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这当中有两点要注意:
打坐的时候,你的后座要稍微高一点,如果说你打坐的时间很短,那你不用这个后座高也无所谓,但是时间要是长,你后面不垫高,你脊椎骨就会很吃力,要挺直就很吃力,就很难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脊椎骨很吃力,你就会经常注意你的脊椎骨,你就会很分心,所以这个后座垫高,对脊椎骨的自然挺直有帮助,这是第一点。
其次,你这个打坐的垫子要通风,或者是竹垫,或者是椰子的垫,最好是不要用棉花垫,棉花它不通风,打坐的时候把你的肛门塞住,时间久,身体会出毛病,容易长痔疮,这个大肠就会出毛病。所以打坐的时候,这个垫子的选择要尽量通风。
所以说我们在打坐之前要安排一个座位,使令坐起来很安稳,舒适,而且这个安稳坐很久,都没妨碍的。久久无妨,这是第一点。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调身,他是由下讲上来,他要你由下调上来。座位调好以后,就调这个脚。如果是半跏趺坐,你要把左脚放右脚上,也可以,牵来近身,这个左脚指与右臂齐,或者是右脚指与左臂齐,也可以。如果是全跏趺坐,正右脚置左脚上。
这里我们讲一下全跏趺坐,这个全跏趺坐的确是好过半跏趺坐,如果你有比较过这两个情况,全跏趺坐气血充足,精神旺盛,不同。所以我们腿的姿势的盘法,会影响到内心的状态。
全跏趺坐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右下左上,这个叫做降魔坐。降魔坐它偏重在破恶,如果说你现在要修破恶的法门,持《大悲咒》,降魔的坐,调伏烦恼的坐,那么你把右腿放在下面,左腿放在上面,比较随顺,因为这个坐就是降魔坐。
假设你是右上左下,这个叫做吉祥坐,这个吉祥坐它是属于生善。如果你现在要修菩提心,大悲心,怜悯一切的如母有情,那么这样的吉祥坐是比较随顺,是这样的差别。
这个是讲到脚的情况,不过,如果你这个打佛七,一天坐的时间很多,你这个脚还是要稍微调换一下,你一天当中不能老是把右脚放在上面,或者老是把左脚放在上面,这个时间久了,脊椎骨会偏,偏一边,如果你前面两支香是右脚放在上面,后两支香,你换一下,把左脚放上面,要调和一下,这个是讲到脚的打坐方式。
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这是讲到衣服。打坐不要穿的太绷紧,如果太绷紧,把这个腰带给它解宽,但是解宽衣带,又不能使令它脱落,而且要整齐。虽然解宽,但是外表看起来还是很整齐,而且没有脱落的情况。这是讲到衣带的情况。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由下而上的调整,先是脚,然后衣服,然后是手。他说左手掌置右手上,这个手的位置上下跟脚配合,如果你是右脚在上,那么你的手也是右手在上,如果你是左脚在上,那么你的手也是左手在上,手跟脚的上下位置完全一致。
手是怎么个放法呢?重累手相对,大拇指相对,两个重叠,大拇指轻轻的相碰,顿置左脚上。这个手不要把它悬空,要把它安置在脚上,牵来近身,不要离开身体太远,靠近你的肚脐。当心而安,当心就是中央,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放在肚脐正中央,轻轻的放在你的脚上,使令它不用力。这是安身得所的第一个。
看第二段: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
脚弄好,手弄好以后,开始调整这个身体。挺动其身,你可以以腰部为中心,前后左右稍微摇动一下,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尤如按摩法,就像按摩身体一样,以腰部为中心前后左右晃动,勿令手足差异,但是晃动以后,手还是要放在中央。
这个晃动,如果我们先拜过佛以后,我看这个是可有可无。因为经过拜佛动作,你整个肌肉就已经完全放松了,他这个是针对于只有经行没有拜佛的情况,那你腰部以上的肌肉,因为你经行主要靠脚嘛,腰部以上的动作就没有活动到,所以坐下来以后,让这个人肌肉放松,活动一下。
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这个讲到脊椎骨,这个时候身体的脊椎骨要端直。什么叫端直?脊椎骨不要太弯曲,但是也不要太高耸。我们的脊椎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骨头,它是很多很多的骨头,把它扣在一起,这个脊椎骨它还不是完全挺直,它还有一点弯曲的,所以说,你不能太弯曲,但也不能把它挺的很直,因为脊椎骨本来就不是直的,你一定要把它挺的很直,就不正常了,微微的弯曲。
但是一个原则,你打坐的时候,你那个一节一节的脊椎骨不要把它拉开来,很多人打坐,肩膀就挺直,这不好,因为你的肩膀挺直,你这个脊椎,这个缝啊,就拉开了,拉开了,气血循环就有问题了。你要让那个脊椎骨坐下去,一节一节的坐下去,很自然的坐下去。就是说,虽然直,但是它放松。放松,它脊椎骨自然就会慢慢坐下去,坐下去,前一节坐第二节,第二节坐第三节,慢慢坐下去。要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不要太曲也不要太挺高,不要提高肩膀。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这个是讲到了颈部。颈部要怎么调法呢?以鼻子来调整颈部,就是你这个鼻端跟你这个肚脐,这要成一条线,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颈部除了鼻端以外,你要注意你这个下颌。有些人头会抬高,抬高有什么缺点,我们这个颈部,有很多重要的动脉、经脉,你头一抬高以后,上扬,这个动脉就阻塞了。所以这个打坐,除了这个鼻端要注意肚脐,还要收下颌,要让这个颈部经脉活动顺畅,头稍微收下颌。这是安身得所的第二段,讲到身体跟脊椎的调整方式。
再看第三段: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这个是讲吐纳。就是说你的身体脊椎调好以后,开始吐气,当然先吸气,吸完以后,开口放气,不是从鼻子是从嘴吧慢慢放气,不过这个放气一定要慢,这个吐纳之法要紧在吐气,吐的越慢越好,以之绵绵。什么叫慢?它不断,它非常慢,以之绵绵,但是它非常平顺,没有断决的情况。恣气而出,这个恣就是很顺畅的慢慢的,把它吐出来。吐的时候,内心还要做观想,你观想你这个身体当中有堵塞的情况,因为每一个人打坐久了,你就知道你身体哪个地方有堵塞的问题。有些人左腰有问题,有些人右腰有问题,有些人肠胃不顺,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那个不顺畅的地方,它就是有气堵塞,观想你在吐气的时候,把那个堵塞的地方吐出来,观想,心力不可思议。
吐纳以后,再闭口鼻纳清气,这很重要。闭口,我们吐气可以靠嘴吧吐气,吸气决定不能靠嘴吧吸气,一定要把嘴吧闭起来,吸气一定要靠鼻孔,因为鼻孔它有调节这个温度,还有过滤脏东西的功能,所以说你不能直接从嘴吧把气吸到丹田,要经过鼻孔。
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或者一次也可以,或者我们拜佛已经把气调的好,这个不做也可以。因为你拜过佛以后,身心也舒畅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挂著,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光而已。
这个是地方是讲嘴吧,嘴吧要闭起来,不要打开,有些人打坐,嘴吧打开。嘴吧闭住以后,唇齿才相挂着,嘴唇跟牙齿不要用力的接触,就是轻轻的相碰就好,舌向上腭,这个很重要。
这个舌头抵上腭,这当中有两个目的,中医说,我们身体的气脉,绝大多数都是相通的,小周天,大周天,我们身体是一周的循环,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例外的,就是牙齿的地方,牙齿的气脉是不通的,你这个舌头顶住上腭,它就能做一个桥梁,使令这个本来不通的气,透过你的舌头,使令你这个气通过去。所以这个顶上腭使令这个气相通的一种功能,这是第一点,使令你这个气息的运转能够顺畅。
其次你在顶上腭的时候,它能够生起一些口水,尤其是在静中的时候,你打坐的时候心寂静,创造的口水那都是非常的好,叫津液,这种口水,你慢慢的吐到肚子里去,它有很高的消化晦的功能,帮助你来消化。打坐的时候产生的口水跟我们平常燥动时候的口水还不一样,它带一点甜味的,不过你吞口水不要吞的太猛,慢慢的吞,这个就有帮助消化的功能。我们平常,没事的时候顶住上腭也不错的。
次当闭眼,才令断光而已。你要是打坐,你有把握不会昏沉,把眼睛闭起来,是好。因为眼睛闭起来养神,但是闭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才令断光而已,光明不进来就可以了。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
最后,就是你身体都调好了,就不要动了,就像奠石一样,不要动了,不要在这个地方东抠抠西摸摸的,切尔摇动。有些人打坐,他喜欢动,当然是很严重的,你可以调整一下。如果是轻微的,你要忍耐一下,因为你随便就动,你动一次,就很容易动第二次、第三次,你身体动来动去,你心就很难专注在所缘境。所以,切尔摇动,是这个意思,要像那个奠基的石头一样,在那个地方不要动。
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调身的方法,在刚开始入禅之前,简单说,不宽不急,使令你的肌肉,它不能太放松,太萎靡,但是肌肉也不绷紧,它不紧张,肌肉能够不宽不急,而且端正身而坐,这是身调的相貌。
我们往后读就知道,智者大师他想的详细,他不管调身调息调心,他几乎收集了所有印度的经论,有关修止观之前,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全部列出来,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