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好,有一段日子没跟大家见面了,咱们继续,今天来学习这一部殊胜的《妙法莲华经》。今天应该是,可能第六堂课了吧,差不多是。这个月也只有两次课,这一周和下一周的周五。上一次我们学到七番共解,讲了前面的五番了,今天应该是接着讲第六番了,观心。

我们看这个《玄义》里面说,【六明观心者】,第六番,我们来说明这个观心。【从标章至料简。悉明观心】,就是前面从第一章开始到料简,这五番都是在说明观心,都不离观心这个话题。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今天是讲观心。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幻焰,就像火焰一样的,它是虚幻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物质,只是有个名字,一个假名。为什么说它没这个东西呢?就是说,你是不可琢磨的。心实际上还不像我们外在的东西,它是可以打种种比喻,用其他的物体来进行一个比喻、一个介绍,让我们很好地去理解。这个心本身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无色无香的东西。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长短,没有黑白。从时间的方面,过去,现在,未来,你都不能说它是属于哪个时间阶段的。你可以说过去也有心,现在也有心,未来也还有心。但是我们经常又看到,佛经里面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看似好像可以从时间上去分别我们的心。我们说心念念不停,每一念心,它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像流水一样的不停地去迁流。这只是从时间去理解,我们这种心的,这么一种变化。但实际上从心的本质来说,根本就不属于时间性的,也不属于空间性的,它只是我们给它立个名字叫做心。所以你要把它说清楚很难。

【名之为心】,把这个东西呢叫做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你看,你说它有嘛,它没有具体的这个物质,没有色质,这个色当然不仅仅是指颜色,它更多是指物质,色法。它具体是什么东西呢?不是什么东西,它没有物质,它不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适言其无】,你要说它没有,【复起虑想】,它又能够思虑,又有种种念想,它能思考问题。所以说它空吧,又不空,它心能思考,心能起种种念想。你说它有嘛,具体又说不出有个什么东西。

【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很有意思,很奇妙。不可以有来思度,也不可以无来思度。你说它有,错了;你说它无,同样也不对。【故名心为妙】。既然是不可思度,佛教里面经常叫什么呢,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叫做妙,微妙,不可言说,不可想象。只能用微妙这么一种说法,去给它贴一个标签,或者定义它。

【妙心可轨称之为法】。虽然是微妙的这个心,它这个心呢又可以作为一个轨道一样的,可以依它去,这种规律、这种法度去遵循。所以为什么这个法,法就是轨,谁都离不开这个心。一切法从心生,一切法从心灭。一切法的生起、变化、发展,到最终的灭亡,都是从这个心。你离不开心这个轨道,所以说实际上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佛教叫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的法都是从心而出。当然出来之后它有发展,有变化。

【心法非因非果】,你看,它能够生一切法,但自己本身又属于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你看,能够如理地去观察这个心,就能承办种种因果。当然这个因果的话肯定是什么,出世的因果,不是指世间法的因果了。世间法的因果,从因证果,生生死死,生死轮回。能够如理,这个理是什么,理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或者说佛性。所以叫【是名莲华】,什么叫做莲华?成佛的因果,成佛的自行的因果。莲是果,华是因。

【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我们成就种种智慧的观照,也是由这个心来成就的。同时呢,我们自己这个心如果能够成就之后呢,也能转教余心,能够度化众生。你有心,众生也有心啊。通过你的心的开悟、证悟。你能把自己所证得的东西去转过来,教化其他的众生,让他们的心也能开悟。

【名之为经。释名竟】,你看,这观心里面也有五章,我们说的五重玄义。这是第一重释名竟。我们名字把它叫做经。就像佛已经成就佛道了,悟得佛法了。然后呢,把佛法转过来去教导我们所有的这些六道的众生,让我们众生最终也能成佛,所以叫做经。我们现在听到的不都是这些东西吗?佛所说的教法从哪里出来呢,从心里面出来,从佛的心里面流出来的。佛心里面流出来的这些法最终又帮助我们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内心,去悟得我们自己本身的这个佛心。慢慢地开悟,慢慢地开解,通过修行、证果,以后我们也悟得自己本有的这颗佛心。

好,【心本无名。亦无无名】。这都是从各个方面去分析这个心吧。心本来是没有名的,不可思议嘛,哪有什么名字呢?我们说释名,干嘛还得释名啊?但是又多了一句叫亦无无名。你说它没有名,它又有名,心本来就是个名字,然后这些心法、佛法也是个名字。就是说,本来佛法是不可说的,本来佛的心法是不可说的,但是呢如果不把它说出来,众生怎么能够去明白佛法呢?不明白佛法,怎么去证得这个佛心呢?所以说也不是没有名字,本来是不需要说的,但是为了我们众生呢,又不得已必须要说。

【心名不生。亦复不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在佛的内心,佛心永远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看到佛,哎呦,佛降生了,佛成道了,佛说法了,佛入灭了,好像是有生灭,实际上这都是什么呢,佛示现的,并不是真实的。是为了我们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好像有生灭,实际上是没有生灭的,佛的心永远没有生灭。当然从心中所幻化出来的这些一切相,都是为了应众生的机缘来教化众生,方便示现而已。

所以说【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你看,心即实相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体啊,什么是实相?我们这个心,它跟这个实相的体本来就是一样的,心就是实相。然后初观为因,观成为果。这是什么呢?宗,明宗啊,辨体之后不就是明宗嘛。刚刚去观察这个心的时候,当然你肯定还观不好嘛,修因嘛,等到慢慢观察,越观这个心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开悟了,这个时候到最后一成就证果了,观成为果,所以也不离这个观心。初观心的时候叫做因,最终观心成就了,这就叫做果,这就用观心来概括这个修行的因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宗,明宗,

下面呢,【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这里就包括用和什么呢,相。前面我们说第一句,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这是什么呢,论用。因为观心的缘故,我们心里的种种恶念就不会生起。你心很纯净,清净无染,这些恶的念头,这些妄念颠倒就不会再生起了,这不就是它的力用吗?对治我们的恶念啊。

心数尘劳是什么呢?心数,心所法,比如说我们说它贪嗔痴慢疑,心所法。心所法有多少个啊?五十一位心所法。心法有几个呢?八个,八个心法,八大心王嘛,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法就多了,善心所、恶心所,不定心所,各种各样的心所,太多了。这些心,这些心所法,种种烦恼心都不会生起,烦恼心没有了的话,自然这些尘劳就没有了。什么叫做尘劳啊?实际上也属于烦恼,被世间的这些五尘所劳累,受它们的拖累,里面包括什么呢?烦恼,也包括生死。因为观心,所以你自己的这个恶念恶觉不会生起,恶念恶觉不会生起,就不会生起种种烦恼了。大的烦恼没有,小的烦恼也没有,根本的烦恼没有,最终枝末的烦恼也没有。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了,没有造业就不会受苦果了,就不会受生死的尘劳了,这不就是用吗?

后面,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这是属于教相。不管是同,不管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最终都被教化,都被转化。是为观心标五章竟。从观心这个角度来解释,简单地做一个解释,这个五重玄义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后面,【观心引证者】。这个标五章竟实际上,这都属于释名,简单地释名。后面还有引证啊,引种种经论的证明。【释论云。一阴名色。四阴名名。心但是名也】。释论,什么是释论啊?说过的,释论,是指哪部论啊?《大智度论》。大家记住,说释论的时候,天台宗说释论的时候就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经》的,《大品般若经》的。

好,一阴名色,哪一阴叫作色呢?色受想行识嘛,五阴就是五蕴啊,五蕴法,色受想行识,五蕴。第一蕴就是色蕴,也叫色阴,它是属于色法,后面的受想行识四蕴或者四阴都叫什么呢,心法。这个名名,这个名,后面这个名,就是指心的意思,头一个名呢,就给它立一个名字,叫做,就是我们说叫做心法。所以说心但是名也,这里说的,这个名就是心,心就是名。

当然我们再分析下来,有些人说,看来不仅仅是心法了,还有色法啊,你不是说心法能够包括一切吗?那么五蕴法这里除了心法之外还有色法,这个色法跟心法之间有什么关联没有呢?色法也属于心法的范畴。心王嘛,从心王开出去,有心所法,有色法,有心不相应行法,乃至最后的无为法,我们叫什么?五法,五位法,总共是一百法,五位百法,唯识宗里面有一部很入门的一部论典叫《百法明门论》。最终我们发现,实际上都跟心法相关,因为有了心法后面才有心所法,才有色法,才有心不相应行法,才有无为法,都是属于心法向外的一个延伸。就像我们说的一切唯心造,我们世界不管是有情的世间也好,无情的世间也好,都是由心所造。

当然佛教这个心有时候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比如说这个阿赖耶识,不说其他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是个大仓库,它是包含一切的种子,心法的种子,色法的种子,所有一切法的种子都在里头,它哪里仅仅是精神层面的呢?所以很多世间的一般的哲学学者说,你们佛教是唯心主义,是,我们是唯心主义,但是我们这个心跟你们那个唯心主义这个心是不同的解释,你们那个心是属于精神的范畴,或者心理的范畴,我们不仅仅是,我们包括色法、心法,物质的,精神的,统统一切的,都在这个心里,所以大家重新去理解,就知道为什么佛教讲一切唯心造。

【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心但是名,这就实际上又是释名了,引证来说明释名,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第一义定。证心是体】,你看,这又说什么,辨体,又从引证方面又说五重玄义,所以你看,太有意思了啊,这个《妙法莲华经》这个玄义写得真的是特别的精彩,随便说一章都可以把五重玄义蕴含在里头,都可以把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天台宗圆教的一种圆融的智慧,你在其他的宗派里是看不到的。能观察我们自己的心性,这就是最上的禅定,上定的是第一义定,这个定是最终能够什么呢,证得第一义的。什么叫做第一义啊?能够成佛,证得我们的实相,这就叫做第一义定。这个第一义就是实相,实相不就是我们《妙法莲华经》的经体吗?以实相为体,实相也不离这个心性啊,不离这个观心啊,能够观我们的心性,最终就能成就实相。

好,再往下,【大经云。夫有心者。皆当得三菩提。心是宗也】。你看,大经,《大涅槃经》说,只要是有心的,就是有心的众生吧,有情的众生吧,都能够得证三菩提。就是说,只要有心的,就是有佛性的众生,最终都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白吗,有心的众生是什么,是因;三菩提是什么呢,果,大家就很清楚了嘛。因为你有这个佛性的因种,所以最终就决定你肯定只要通过自己努力,终究有一天就能证得佛果,也不离开这个心啊,你成佛也由这个心。所以说,心是宗也,宗就是讲因果嘛,当然这是佛因佛果,我们其他的因果可不讲,不要讲世间法的因果。啊,你说我做个人,人因人果,那跟我们这个《妙法莲华经》毫无关系。当个阿罗汉,做菩萨,都不属于我们的范畴,别说做人了,直接就是成佛的因果。

好,这是宗,明宗了。下面就论用,【遗教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是用也】。你看,只要我们的心制在一处啊,不要去攀缘,不要去有种种妄念,自然而然一切事情都能成办,都能成就,就都能成功。要做什么事情,随愿就能得以成就,这是制心一处。但是你能不能制心一处啊?我们就是做不到制心一处,所以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念佛不就是为什么啊,一心不乱嘛。通过念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心放在一句佛号上,就放在一个地方,你心其他所有的念想都不能有,只能念句佛,口里在念佛,耳朵在听佛,心里在想佛,最终还得回归到这个心,要摄心一处,要制心一处,那就好办了。你心到一处,最终你的智慧就出来了,你就成佛了。你成佛了,什么没有啊?什么事情不能做啊?自己想去哪去哪,你寿命想多长有多长,福报有多大,说不清楚,神通、智慧、威德,你要成就众生,帮助众生太容易了,只要众生有缘,随便都能帮助他,但是没有缘的,佛也帮不了,并不是说什么事情想帮就帮,也相互之间有一个呼应,就这么简单嘛。

我们现在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实际上这个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难的,说一句话,制心一处,你先把心止在一个地方,让心其他的妄念全部都停止下来,停止下来,这你就是个了不起的人,停止下来,自然心慢慢就会明亮,就会放光的,知道吗?就像我们说,这个水清则月现。水要清净,一个是要清澈,一个要安静下来,它不再泛起波浪,也不再有种种泥沙在里头,混浊的东西在里头,它自然而然月亮就会映现在其中,就有光明了。有光明,一切的其他的功德都能成就,叫做无事不办。

心是用也,下面又说,这是说用了,再往下,【释论云】,又用《大智度论》一句话来证明,【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这说的是什么呢?论用,论用,实际上这方面还是属于论用。我们看看啊,三界无别法,三界没有其他的法,只有一个法,叫什么呢,心法,都是由一心所造,我们看三界应该是有无量的法,但最终都归于一心,所以它就把其他的法全部的差别,全部给否定掉了。因为你再有差别,你也是从一心法所生的,从一心所生的。所以归根到底,三界说的法都是属于心法,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一样的,你的根本都是心法,我们都属于我们老祖宗的后代,归结到最终,溯本追源都是属于心法。心能够造地狱,心能够造天堂,心能做凡夫,心也能做贤圣,所以心的这个用处可不得了啊,它的作用得多大?能够迷,也能够悟,能够上升,也能够下坠,所以最终就是我们自己怎么去修炼这个心,是最重要的。

好,再往下,【觉观心是语本。以心分别于心。证心是教相也】,这句话说的是教相。觉观,觉照观察我们这个心是一切语的根本。佛所说的一切语言,一切教法,也是从心而生的,以心又能分别于心,你看这个心得多微妙啊,它自己是心,同时这个心又自己能够自我分别,我们叫做观心。观心用什么来观啊?用心来观,心观的是什么呢?还是心,以心观心。那我们就想,既然我们说眼睛,眼睛只能看到外头,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吗?看到自己眼睛自己本身吗?看不到,但是我们的心就这么奇妙,心能生万法,生了万法之后呢,自己内心又能叫内观,叫做内观,现在这不是内观还挺热嘛,反观自照,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它具有自我观照的一种功能,它不仅是可以向外观察这种万法,向内可以观察自己的,所以心的这种能量,这种作用力那简直是,我们说,世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东西来。你打个比方,一面镜子,一面镜子也只能照外物,照外物映现其中,它镜子能够内照吗?照不了,但我们的心能内照。

所以证心是教相也,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的言语,虽然有种种教法,教相的不同,但是最终归结到什么呢,还是属于一心。从心中流出来的,从佛心流出的种种语言教法,不同的教法种种相,都是属于心。所以我们学佛的教法,要学会什么呢,学会心法,说的也对,要学会通过教法去观察我们自己的心,这里因为说的是观心章嘛,不仅仅是讲一个文字语言,读一读,念一念,一个声音,一个字,一个外在的相,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相,最终反观,照我们自己的心,这个法是来帮助我们去照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的,返本还源啊。你要回到根本上,这些东西,文字语言外在的东西都是通过心而生出来的,生出来的东西最终你还得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你就能够成就了。

你不能浮于表面,我们现在都是浮于表面,哎呀,你要多活几年,九十岁,一百岁,我的身体很重要,要保养,要吃好,要睡好,别人要对我好,不要让我生气,儿女要孝顺,怎么怎么样,兄弟姐妹要相互之间要关爱,怎么怎么,希望怎么,都是向外持求,叫心外求法。虽然法是由心所生,但是属于心外的,不关乎我们自己的内心、真心的东西,所以最终你能得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嘛。如果现在我们不贪图,知道这些东西就是生灭的东西,至于不生灭的,只有自己的这个心,能够不生灭,但是你的心如是属于生灭的这么一种状态的话,你得通过修炼,让自己的心慢慢熄灭这种念想,所以最终要让心什么,不生不灭。

你的心要生灭,外在的法永远都会生生灭灭,你的烦恼无穷啊,这件事情叫一波未平是一波又起,这个账还不完的。有些人说我忏悔,忏悔最终还得忏悔自己的心,你不是忏悔外在所做的种种一个业相而已。我欠了这个债,赶紧还了,欠别人一万块,张三的一万块,还了,李四二万,也还了,你欠的债太多,还不完。你欠的债,欠的最厉害的是什么?心债,是欠的自己的债。你把自己的债一还完了,你的心不再造新殃,造新业,你不就从这个源头给遏制住了吗,我们要治本不要治标,这不很简单的事情吗,这就是学佛。

天天,噢,念了多少佛号,哎呀,我做了多少功德,我捐了多少钱,我供了多少斋,我建了多少寺院,这都是外在法。就跟那个梁武帝,碰见达摩,被达摩给训了一顿,跟真正修学佛法功德毫不相干啊,都是做些表面上的世间的善法,属于有漏的功德,而不是无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才能解脱,有漏的功德永远都是生死,享受点福报呗,福报越大,造业就越多,到时候。所以说我们看看,真是把这些事情都说清楚了,大家好好把这个一学,哎呀,这佛法基本上就把它串起来了,了然于胸啊,你说还能有多少迷惑没有,不会有多少迷惑了啊,下面就是自己去努力,要发心,要用功。

好,这是什么呢,引证说完了,下面是生起啊,把这个七番共解又说了,这一番共解里面有七番共解,七番共解任何一解又有五重玄义。这好,简直,太有意思了。【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你看,这里我们说,以心来观察我们的心,有能观的心自然就会有所观的境,这个所观的境,实际上也跟我们的心是相关的,你可以观察,当然观察外在的境也没关系,但是最终的得观自己的心,明白吗?你观外面的东西观得再多,不彻底,它只是个方便。

打个比方,我们说经常有些人观,观佛像,你只观外在的佛像的话,你这功德是很有限的,最终不仅要观佛像,得观佛心,知道吗。这个像不仅仅是佛示现的这些相好,你说西方极乐世界多庄严,阿弥陀佛多庄严,观世音菩萨多庄严,是让你什么,制住自己这颗心,通过观外在的相,来制心一处,制心一处就好办了。你制心一处了,心就明亮了,它心能自我什么呢,观照了。自我观照再下更多的功夫,你心就越来越明澈,越来越透亮,最终,啊,业障也消了,福德也有了,智慧也出来了,就是这样子的。借助外在的东西,这个桥梁最终回归到我们自己根本的这颗心上去。

就像我们说念佛,不是念佛号,不是光听这个声音,是通过这个声音,通过这个佛号,来摄我们自己的内心,把心摄住了,最终这个佛号念不念,实际上你自己完全不在意了。你实际上已经完全可以说,有能力去观自己的心了,但同时这个佛号肯定也在念,但是你心已经不再想这些外在的东西了,你对于自己的内心,你具备这么一种观照的能力了,那就好办了,说明你修行的功夫更进一层了。

好,以观契境故,以我们的观来跟这个境相契合,让我们的心跟这个境契合在一起。知道吗,你不要心是心,境是境,这个境最终要契合我们的心,要符合这个佛心。那怎么才是佛心呢,所以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不然你搞不清楚啊,是不是,跑了都不知道。你的心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不是佛心,你是凡夫心,哎呀,我也契心,契你这个凡夫心,不能契这个心。看到外面一些小小的什么诱惑,就生起贪心来了,贪心一生这就是凡夫心,明白吗,立即知道,哦,这个贪心不对啊,外在的东西再诱惑,再怎么诱惑你,不理它,不能让自己的凡夫心跟着它去,我应该保持内心的不动、不贪,这个心,这个境界它对我来说就不会起负作用了。反而慢慢的这颗心、这个境啊,也会变得非常清净。开始好像是有染污的,但这个境因为你心的清净,它也会变得清净起来。以后它就不但不会妨碍你,反而会什么呢,帮助你,就有这种作用力,这是什么呢,境由心转。

但你开始就没经受住考验,你心随境转了,那就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所以就说看你的力量强,你的心力强,还是境界的力量强。境界的力量强,心随境转;心要有力量,境随心转,你就能改变自己外在的这个环境、种种因缘。别人再对你坏,你都不生嗔心,你都不记仇,你还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也不有所图,也不是说,我以德报怨是想改变他,是想他对我以后不要这么坏,要对我好,这些东西都不要,你就是在做,最终这个坏人我估计到一定的时候肯定会被你感化,就是这样子的。学佛就是这么修的,所以还是我们的力量太弱啊,我们有时候避之唯恐不及,你还敢去接触这些人,难受死了,人不来烦你,你自己内心都起烦恼,何况还有外境呢。

好,从心得解脱,所以最终还得从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啊。【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心王得到解脱了,心数法也能得到解脱,知道吗。因为心所法,心数法,是从心而生的,你把这个王抓住了,下面这些部首,这些大臣,这些兵,那都得听他的。把根本的东西抓住了,下面的东西就理顺了,就好办了,随随便便就把他们给办了。

好,【分别心王心数】,你看,【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能够分别心王心数种种不同,有时候这些一起起来,有时候是什么,只有这个起,那个没有起来,这都是属于教相。

好,下面,【观心开合者。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心是总的根本,一切法以心为本,以心为总。它就是老总啊,你再直接上面还有没有老总啊,没有了,它就是属于最高级的,最顶层的,我们现在不叫顶层设计么,它是顶层,它就顶层设计者,没有比它更高的了。它一设计,下面的都得随着它来,它总瞻全局,掌管一切。

好,【别说有三种心】。你看,如果简单说,心就一种心,不要把它分开说,这叫做合,你要再把它分开,展开了,说得更加详细一点,光说一个心的话,你有时候稀里糊涂的,太笼统,太简单,还得给你细说一下,就分开,又分三种心。哪三种心呢,烦恼心、苦果心、业心,你看还不是惑业苦三道嘛。烦恼心就是惑嘛;苦果心,就什么呢,苦道;业心这是业道,惑业苦三道。

烦恼心是根本,由烦恼心就能造业,你造业的时候,实际上还是有心的。比如说,我造业,好像是被心给支配,实际上你说被支配的时候,同时又会生起其他的心来。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的当下,你这个心还是没有停止,有时候,所以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在造业的时候,这个心它会有变数的,有时候偶然的因缘,可能开始在造恶业,后来一看到这个事情有好的因缘一出现,自己觉得很惭愧,很羞愧,就不做下去了,那这个业就没这么大的力量,就不会形成这么大的恶果、苦果。

如果顺这个恶的因缘,那麻烦了,这个恶业就做得更厉害了。本来说实话,你正在欺负人,他还反抗,这好,你还反抗,本来我打你两三下就可以了,我恨不得把你抽死,就这样子。嗔恨心就起来了,业心,知道吗?但这个业心,又不离烦恼心啊,因为这个做业的行为,本身它会产生很多的一些呼应的东西,你再把行为施加在被受的这个物体上的时候,它会有所反应的,它的反应又会形成你自己内心的一个心念的生起,你这个心念的生起,它会顺着你这个恶心,或者逆着这个恶心,它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是推波助澜,有时候呢,它能形成一定的消减作用,不一样。

做好事的时候也是这样,你一个人做,哎呀,欢喜很有限;如果大家一起做,越做越欢喜。本来只想发一天的心的,后来大家一起来,算了,七天。一直发下去,有力量了,而且越做越起劲,你功德也就越来越大。到后面,苦果心也是这样子,没有见到果之前,没有希望,没有结果,没有成就啊,没有成就感啊。嘿,后来造成了,一看有成就了,又生起更加精进努力的向上追求的一个心,是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说得到苦果,就恰好相反了,算了,别造了,不做了,做来做去,人生还是一场空,还是个死字,算了吧,不造了,那起码不造恶,这是好事。

所以佛教里面有消极,有积极。积极是在行善,消极是在造恶。你不能什么事情都积极啊,所以不能以一言去概括,你们佛教是消极的,错了,如果说的好听一点,我们随顺世间说,佛教是最积极的。对于坏事的消极,恶法的消极,就是对于善事的最积极。明白吗?不然的话,你刚刚做了点好事情,全部都被这些恶法给抵消了,甚至欠的账还更多,功不抵过。所以一切应该都是朝着好的方向,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积极,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成长嘛,进步嘛。

好,这里说了,【烦恼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业心是二支】。这说的什么意思啊,三支、二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哪三支呢,烦恼心,无明、爱、取、苦果心是七支,哪七支呢?忘记了是吧,太多了。主要是,先把业心说下吧。业心是哪两支呢?行和有啊,行和有。我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总共是十二支,叫做十二因缘,也就是十二种法。就是从整个我们人的这个烦恼的生起,到他的种种行为的造作,业,到最终结的果,我们整个这么一个轮转,包括生死的轮回,都用这十二种法,来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无明,因为有无明,所以才会有行,有行就会造业嘛,无明是烦恼嘛,行就会造业,造了业之后就会有识,这个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投胎了,我们要随着这个识去什么呢,受身啊,投胎啊,识。名色,这个名色就是刚刚投胎之后,有名,名就什么呢,心法,色就是色法。六入,六入的话就是指我们的六根,慢慢在这个胎里面嘛,有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出来了,一个胎儿的雏形。

触,出生了之后,就会有接触,能够感觉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身体感觉,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感觉。眼能看,耳朵能听,身体能接触。受,接触这个世界,就会有感受,哎呀舒服啊,今天温度很好,也不热,也不冷,这个吃的味道很棒,还想吃,这个不好吃,太讨厌了,下次以后再也不吃了。这个人坏,不喜欢,这个当然还没到这种程度呢。后面就有爱了,触、受,有感受就会爱,喜欢了就会爱呗,当然不仅仅是爱,有爱就会有恨,知道吗,一看,哎呦,这个姑娘长得漂亮,喜欢;这个小伙子长得帅,喜欢。他到慢慢成长,到青春期,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时候,他这个爱心就会出来。

爱了之后,他就要追求啊,取啊,就想得到,获得,就想尽办法去获得。爱钱就要想办法挣钱,爱人就想办法娶过来或者嫁给他,是不是,不爱的人就希望永远不要见,恨死他了,那就不叫取,还有舍,知道吗,有些大家也不叫舍,就希望不要得到。没办法,已经惹上的毛病,赶紧抛弃,赶紧远离,就这样子,恨不得赶紧把他甩掉。不是这样的吗?一看,开始看着很喜欢,结婚了,现在不很多闪婚嘛,所谓的,后来一看不行,过了几天,有些刚领完结婚证的,就离婚了都有啊,听说,吵了个架,掰了,赶紧离婚,怎么来得这么快,昨天刚结婚,又来办离婚证。就没想好,年轻人嘛,冲动嘛,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的心智没有成熟。

所以这些东西,爱、取、有,有取有舍他就会造业,知道吗。为了追求,为了抛弃,他就会不择手段。从身体的行为,从语言,从自己的心里,他都为了达到自己这个取舍目的会什么,有,就是造业。有种种业啊,三界之有啊。你就沉沦于三界之中,自然就造了业什么,生老死又来了。生老死没完啊,老死之后,你还是糊涂,还是不明白,又有无明,又出来了。老是不停地在里头打转,永远出不来。

所以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无明。告诉大家。无明,没有智慧。愚蠢,无知。这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谁无知啊?心无知。所以为什么要学习,要学佛,就是要了知我们这个心。什么才是清净的,什么才是善良的,什么才是真正最终能够获得解脱的。你要循着这个因果,这条轨道去走,而不要循着那条生灭的轨道去走。否则永远没出路的,你就在三界的牢笼里面不可能出离。好,当然这个七支就是什么呢,无明、行、行之后什么,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这属什么呢,苦果心。你必须要承受的苦果。你不想受,也得享受。不想享受,好的东西就想享受。

【苦心即法身。是心体】。你看,又回归到这个体了。前面都是释名。苦,我们最终这个苦果。这个心是心体,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个本体。只是一个法身是已经解脱了,是我们自己的佛性。但是苦心是不解脱的,在受苦啊,这个心在煎熬啊。虽然是天渊之别,但是它本质上是一回事。可以做凡夫,可以做恶鬼,也可以什么呢,成佛。解脱了,证得法身了。没有解脱,永远就在受这个业,受这个苦。

【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你看,烦恼心,烦恼如果没有了,就能获得智慧。反过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的话,就能克服我们的烦恼。烦恼心是因,那般若就是果。没有这个烦恼心,最终怎么能够得到般若呢?我们说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般若。菩提也是觉,般若就是智慧。什么东西它都是相生的。虽然有对立的一面,最终又有相生的一面。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回事,就看你的智慧,按照哪个轨道走就行了。它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你把它一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自然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就得到克制了,就不会再生起了。

【业心即解脱】,本来造业就是束缚嘛,被绑架了,被心给绑架了。但是你要解脱,你不要被心绑架,你要善识,识别自己这个心。哪些心是应该生起的善心,哪些心是应该什么呢,息灭的恶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不去造这些业,不生造业的心,自然你的心就能得到解脱。心一解脱,不造业了,最终你就不会什么呢,受种种苦果,你这个心就不苦了。

【是心用。即开心为三也】,把心开展分成三种。烦恼心,业心和苦心。实际上这三种心最终又是一体,反映出来的三个不同的层面而已。【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十二因缘的生,就会有六道差降,这是什么意思呢。你顺着十二因缘去生,从无明,到行,识,名色,最终归结处就什么,生和老死。有生老死,就会有六道轮回,所以就有六道的差降。有六道的差别,有六道的升降,高低和差别。反正你再怎么差别,都是在六道之中。你们的性质是差不多。好像是有善道,有恶道。但是都是属于生死之道。

【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如果我们反过来分别这个心灭。也就是逆观十二因缘。就我们说,为什么会有老死呢?为什么会有死呢?因为有生;为什么会生到这个世间来呢?因为我造了业,要来受这个生死的苦果;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什么呢,爱,取,因为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行为。所以最终一直一直推上去,最终的根结在哪里,在无明。

就知道,无明灭则识灭,识灭则行灭,行灭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一直下去。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我们每次在放生的时候,大家不都在念这个嘛。怎么才能把这个生死给灭掉,不再受生死了,最终灭掉无明。熄灭这个无明,这个根本烦恼,就一切迎刃而解。否则相互间就会勾连在一起。一环扣一环,你永远都不得解脱。你把其中的一环解开来,其他环全部都解除了,解套了,是吧。

很多人都是被套嘛,解套了。你在什么其他的投资方面,什么股市被套都是小事,关键你的生命没解套。你的心被套住了,所以你被其他套住很正常。有贪心嘛,有恐惧心嘛,有嫉妒心嘛。看别人发财,我自己也发财。看别人挣钱了,哎呀,投资也挣钱,就不管不顾了。你再聪明,再能耐,也都会有倒霉的时候。这东西不是光凭能力的问题。最后你这个善恶心,你是控制不住的。你哪怕是天下第一聪明智慧之人,最高级的理财的师傅,那也不行啊,因为你有善恶,他最终也得承受苦果,他终究会有失败的一天。谁都改变不了这个命运归宿的。所以说得心灭,则种种法灭。无明灭则生死灭。所以说灭了之后就好办了。生死灭,出离轮回,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是为教相】,你看,很简单吧。佛法多简单,就这些东西,就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念佛?灭无明心。佛心出现了,佛号,靠佛的力量,靠自己的念力,靠佛的加持力,然后让自己的心慢慢的熄灭这些烦恼,妄想没有了,妄想越来越少了,平复了,降伏了。最终这个烦恼心就没有了,无明心就越来越弱了。它造业的能力就越来越弱了呗,世间的业不造,反而造出世的业,你不就最终能够往生,能够成就佛道嘛。离开这些吗?这是基本的原理啊。哪个宗派它的修学的这个原理都得遵循这个根本的东西,十二因缘。参禅也是一样的,持咒也是一样,都是这个道理。以前讲过参禅,参嘛,参,参不就是观嘛,参观参观,观不就是念嘛,念佛念佛。观念,都是一回事。用心去参,用心去观,用心去念。佛不就是心嘛。佛心不就是禅嘛!但是为什么叫念佛呢,不叫你念众生。念佛能成佛,念众生你就成众生了。是吧。所以观心,观的不是凡夫的心,是观的佛心。观的我们真正的真心,最终你才能成就啊。最终名字不同,实际上道理都是一个意思,换汤不换药,就这么简单,是吧。这就是教相,不给你们讲,那个是讲这个,这个法门都不一样,那个好像这个修行的方式啊,修行最终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错了。你没看明白,看明白都是一样的。表面上有差异,根本上最终都没有任何的差异。

【兼于开合也】,前面有合,就是一心,有开就是三种心,是吧。【观心料简者】你看这里有“料简”,前面有“生起”,这是“开合”,这又来个“料简”。“料简”就是问答,知道吗?主要解决众生心里对于佛法的疑惑。

好时间到了,大家先休息一下吧,大家先休息一下,不讲那么长时间,我们过五分钟,回到课堂上,我们下半堂课才开始,五分钟之后。

大家坐好,安静下来,咱们开始下半堂课。

讲到这个观心料简。【问。事解已足。何烦观心】。别人问:事解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去劳烦要观心呢?就是说从事相上去理解佛法,就足够了,干嘛还要去观心呢?就是说是不是一定得需要观心呢?没有观心行不行呢?当然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必须要有。

【大论云】,《大智度论》说,【佛为信行人。以树为喻。为法行人。以身为喻。今亦如是。为文字人。约事解释。为坐禅人。作观心解】。你看,这引的《大论》里面一段话。

就是佛为了不同的众生,不同根机的众生,他有大概两种不同的说法的方便。一个是信行人,一个是法行人。什么叫做信行,什么叫做法行呢。信行主要就是说听闻佛的言教,自己内在产生对佛的一种信仰,以信来导入佛法,对于佛法的一种理解、信心。但是在行为、在修行方面,具体实践方面,他的根机就比较弱。注重在于理论方面,在于信仰方面。但实际上操作层面、实践方面,他就不太注重了,他的根器就比较差。另外一个人呢,就是实干家,喜欢实践修行,但是你要他去听闻佛法,去研究佛法的道理呢,他又不擅长,他不愿意。

佛知道有这么两种人,那当然肯定也得先随顺他们的因缘。你不是爱听佛法嘛,爱研究佛法的道理嘛,多学习佛法;你不是爱修行嘛,念佛去,坐禅去,你就少看那么多书。但是呢,说句实话,这两种呢都不完整,都有缺陷的。有些人,哎算了,研究这么多佛经干嘛,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吧,法行人。光有法不行,还得什么呢,还得有信解,知道吗。有些人,哎呦,我就听听看看佛经就可以了,我研究研究可以了,念佛懒得念。我把佛理搞懂了,搞通了就行了嘛,干嘛还得念佛,还得参禅,太苦了,太麻烦了,不愿意。

所以说【今亦如是。为文字人】。有些人喜欢文字,知识分子嘛,他不把道理搞明白,他不会相信佛法。他根本也不会修行,你去念佛拜佛我才不可能呢。你先给我讲讲佛法,把我讲明白了,把我给说服了,我才进入。文字的【约事解释】,没办法,赶紧去研究去吧,是吧。他得有这个因缘,自己愿意看,自己看得懂,或者听法师说。有这个因缘搞明白,把自己的疑惑消除掉了,他才能从文字而入,从信上而入,否则他信心都没办法产生。【为坐禅人】,有些人就说,哎呀不想读,你说我也没多少文化呀,不想学习,是吧,太麻烦天天去研究这些经教文字干嘛呢,是吧,你就告诉我一个修行法门就行了。我念佛去,我坐禅去,是吧,也能成就。当然确实也能成就,但是到一定的成就呢,上不去啦。你弄不好还没成就的时候,出问题了。佛法可不是这么容易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叫【作观心解】。观心就是实际上的修行,参禅就是观心,禅就是佛心,观就是参,知道吗。观察自己的心,也叫静思维嘛,静虑呗是吧。静静地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自己的心。

【又论作四句评】,四句的评论,一个是什么呢?【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有慧无多闻,就是这些参禅的人,法行人,是吧,只注重这样修行就是有慧,但是不多听闻佛法,无多闻啊,他最终能够证得实相吗?证不到实相的。譬如大闇中,黑夜之中,一片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没有佛法的光亮照明他,他既然有这个目,有眼睛也看不见啊。是吧,睁眼瞎,没办法,因为外面没有光明,你这个视力的作用是发挥不了任何效果的,发挥不出来。所以说最终你想怎么才能见呢,不仅仅要有眼睛,要有慧,而且要多闻。

反过来,【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仅仅有多闻,从信行入,没有法行,没有实践,就是属于多闻。多闻佛法,对于佛法有理解,但不修行,没有真正的智慧,最终也不能证得这个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在白天大明中,你这么个小灯根本就没什么光,被日月的光明完全就给那个什么,淹没了。谁还能看到你的光明啊,看不到啊,没有用的,发挥不了你任何作用。知道吗,你这个灯最终没有把它点亮,你这个灯光明太弱,所以最终还得通过什么呢,修行、实践,把这个灯要点亮了。点亮之后,而且还让这个灯啊光明越来越大。开始是盏灯是吧,最后变成像日月的光明一样。然后我们说功率越来越高呗,开始是一百瓦,继续修,一千瓦,一万瓦,一亿瓦,照亮整个法界,这就成就了呗。你那么一点点亮,你学佛法懂得那么一点点道理,太微弱那个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好再往下,【多闻利智慧】,这人又有信行,又有法行,又多闻佛法,又实践修行。【是所说应受】,这才是佛所说,我们应该去接受这样的修行的方式,大家都应该这么去按照佛的教导去做,知道吗。就是我们说的什么,理论和实践都不能放下。又要听闻佛法,又要什么呢,实际上的修行,叫解行并进。然后这是第三种,后面还有一种,【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你看,惨的要命是吧,表面还是人身,获得个人身,实际上跟牛差不多,傻里吧唧的,没有任何智慧。现在做的人,下辈子可能就做牛了,堕落了,没什么好日子过知道吗。现在暂时让你做做人,做做人也做的品质不怎么样。又不听闻佛法的,又不实际上去修学佛法。最终等到的就是堕落。

【今使闻慧兼修。义观双举】。现在就是叫大家又要听闻佛法,又要修学佛法,解行并进,要有信行,还得有法行。义观双举是什么呢。义是指什么,是指义理。要研究佛法的道理,义理呀。你不研究这些教义,你怎么知道佛法的道理呢,怎么悟得这个道理呢。没有道理,怎么去修行,真正获得成效呢?观,是指观行、观心。义理和观心两方面,同时要并举,一起并行,这样才行。

【百论有盲跛之譬】。百论是三论里的一部论啊。《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里面有一个比喻叫做盲跛之喻。那这个盲,是比喻什么呢?比喻法行人,眼睛是瞎的,光有脚走路,不知道啊,时不时掉到坑里面去了,掉坑里了,堕落了,是不是啊。跛呢,是指信行人。虽然眼睛有,脚是什么呢,瘸的,走不了路。知道路在这里,就是走不动,最终能达到目的地吗?到不了。是吧。当然,我们经常有个寓言小故事,是什么呢。如果盲人跟瘸子在一起,两个人相互之间帮助可以,是吧。跛子被背着,他有眼睛啊,瘸腿的嘛。盲者他能背着这个跛者,是不是啊,他能走,他能看,两个人配合。就能到目的地了。但现在不是两个,就是一个人,就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行。所以听闻佛法,是我们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修行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这才是真正学佛最根本的道理。不要听有些法师,偏重于哪个方面。哎,你只要念佛就行了,你只要就学教就行了,只要怎么。哪是这么简单。方便说,不是非常圆满的一种说法,在特定的时间说出来,千万不能随时都拿这句话来说事。否则就有问题了。

牟子,牟子理惑论嘛。【牟子有说行之义】,说行,知行合一嘛,要说又要行,都是一个意思。【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偏闻之失也】。《华严经》里面有首偈子,是吧,贫穷的人自己没有半分钱,但天天都是数别人的钱,帮别人点钱。点完之后,还得交给别人吧,是吧。就像这些天天看经、闻教的人是吧,这数的钞票,这是佛法的,不是自己的,这是佛的。明白吗,叫佛法,不是你的法,是佛传下来的。你自己不修行,你成不了佛。这个佛法就不能成为自己生命之中的一部分,他永远是佛,他给你的宝贝,不是你自家的宝贝,你得修行,最终才能得到这个宝贝,知道吗。【自无半钱分】,永远都发不了财。你得修行才能获得这个功德法财,你才能最终成就佛、佛果。【偏闻之失】,只想着听闻佛法,不去修行实践,天天就是跟别人数钞票呗。

【下文云】,下面又有文字说,【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偏观之失也】。你看,只修行,埋头苦干,埋头苦修,盲修瞎练,也不听闻佛法,也不知道该怎么修,修出问题来了,也不知道,还觉得自己修得挺好。未得谓得,没有得到成就,认为自己得到果报了;没有证悟,觉得自己证悟了。哎呀,突然发了个什么神通。证果了,得阿罗汉了。实际上看是外道,外道也有神通。最终还贪求这个神通,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啊。说大妄语,我得阿罗汉了,我成道了。你们都跟我学吧,是吧,以盲导盲,最终堕入恶道。你不学习佛法,不学习,你自己一个人在这儿修,盲修瞎练的,你能修出什么名堂来。是不是啊,佛在世的时候不是就说了嘛,只有两个人能够自修成功的,一个是什么呢,大迦叶,一个是舍利弗,能够证得独觉的果位。就是佛不出世,他们自己修,也能成就。其他的都得听闻佛法,才能成果,才能成就哇。你以为你是谁呀,是吧。咱们肯定不是大迦叶,也不是舍利弗了,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根器。佛下边这么多圣众的弟子都不是呢,何况是我们呢,是吧。

所以,【偏观之失,偏闻之失】,都尽量要去避免。【何者。视听驰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但贵耳入口出。都不治心】。你看,【自是陵人。增见长非。把刃自伤。解牵恶道。由其不习观也】,这是一段文字。我们看,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会有失误呢,他会有过失呢。仅仅从视听方面去学习佛法,视听驰散。他心啊,是驰散的,是松的,是妄念纷飞的,心定不下来。就像有一盏小小的灯,灯还不太亮,大风一来一刮,立即就熄灭了。照物不了,即使不熄灭,照物也照不清楚啊。没有修行实践,不做真正的功夫啊,你的功夫都经不起考验的。只贵耳入口出。你看,从耳朵里面听进去,当然不仅耳朵,眼睛里面也是可以看,口里面说出来,但是都不经过自己的心。你看,不入心,不去观心,是吧,最终也制不了这个心。

自是陵人,你看,以自为是,以别人为非。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呗,陵谤别人呗,看不起别人呗。学了一点点这个佛教的理论,到处点评,到处批评,到处评判。学佛没学好,这个都不懂,我告诉你吧。你看这个修,怎么修的,肯定是没有看佛经,盲修瞎练,是吧。实际上,自己没修。你懂那些东西没用,跟你没有关系。数宝贝,是数别人的宝贝,是吧。增见长非,增长种种什么呢慢见,主要这个见是慢见、我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慢嘛。增长种种是非,还有造种种口业呀,有烦恼心肯定就会造种业呗。把刃自伤,拿着把刀,被刀刃给割伤了。解牵恶道,因为只是从解上去修学佛法,最终被牵到恶道里面去了。没有行啊,得有行啊,才不会被牵入恶道。所以他最终下场什么,堕落恶道。仅仅有解,没有行,没有用的。由其不习观也,因为他没有修习观心,没有去什么,真正地实践修行。

反过来,第二种。【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已则均佛。都不寻经论。堕增上慢。此则抱炬自烧。行牵恶道。由不习闻也】。你看,有些观行人,即心即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还不离文字,你要知道后面还有句话,没有说而已。当然如果是上上根机的人,悟性很高的人,人家已经无始劫以来,都已经把文字都学过了,知道嘛。人家的基础已经打得足够好了,当然不用立文字了,文字已经做好准备了,这关无量劫前就已经考过了,知道吗。当然只要行,再加把力,立即就证悟了,见性成佛。

你好,你从来都没做过这个功课,你也说不立文字。先得立得起来,最后才是不立。知道吗。先得立,最后才要破。不立不破嘛,你这好,但破不立。你以为你是什么人?真正上根机的人只有大破不立,人家有这个资本,知道吗?你没这个资本,还是老老实实先打基础。

堕增上慢,认为自己都成佛了,哎呀,就跟提婆达多差不多。也有神通啊,人家也有神通啊,也入禅定了,他下边也有一班弟子啊。觉得我跟佛一样的,你能叫佛,我也能叫佛,我要成新佛,就这么一种人。都不寻经论,没有真正地去学习佛法。堕增上慢,增上慢,本来没有这么高,认为自己达到更高的程度了。本来是个猴子,以为自己是个国王。增上,知道吗,自己把自己给增上了,把自己当根葱,当宝贝了。

此则抱炬自烧,抱着炬,火炬,自己把自己给烧灭掉。行牵恶道,仅仅有修行没有解,最终也被牵入恶道。由不习闻也,因为没有听闻佛法,没有练习,没有经过自己修习听闻佛法这门功课。

所以说,【若欲免贫穷。当勤三观。欲免上慢。当闻六即】,这属于天台宗专门说的,你要免贫穷就不要光数别人的宝贝,你自己要发财致富啊,自己要去创造财富,要勤修观行,哪三种观呢?空观、假观、中观,一心三观嘛,是吧。赚钱去,赚法财去,不是赚世间的钞票啊。欲免上慢怎么办呢?欲免上慢,增上慢,当闻六即。六即佛: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讲过,这些都讲过,给大家讲《净土宗教程》的时候,讲《阿弥陀经》的时候,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你没有真正去了解,从凡夫一直到最终修成佛道,所有的这个过程,所有的品位,它里面的种种差别,种种教相、教法的话,你是没办法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到底是处于哪个位置呢?像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啊?也就是第二个位置名字即。第三个位置,说实话都不好意思说,观行即,好像也念佛了,不得力。算是开始吧,观行即已经开始了。后面相似即,差得太远没办法说,相似即太难了。

【世间相常住】,你看这是说六即的道理,世间相常住,【理即也】。从理上讲,世间法就是佛法,凡夫就是佛,世间相本来是无常的,那为什么无常之中还有常住相呢?因为本来世间法跟佛法就不分家的,它的本体都是一个,它的体都是常住的。只是外在的相,世间法是无常的相,明白吗。相是无常,本体是常住的。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有常住的法身,有些地方叫法性也可以,你叫佛性也行啊,都是个称呼嘛,这些叫理即。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众生皆有佛性,但仅仅从理论上没有用啊,你还没听闻佛法,还没有发心修行呢,所以仅仅从理上。【于诸过去佛。若有闻一句】。在过去佛的时候,能够听闻一句真正的佛法,这就是名字即。真正的佛法明白了,从名字上去理解真正的佛法的含义,从名字上开解了,了解了佛法了,名字即。

【深信随喜。观行即也】,你看听闻之后,能产生非常深的信仰,坚信不疑,没有任何的改变,然后还能随喜。所以这个随喜不是说光看着别人做,自己高兴就完事了,欢喜就完事了。自己也按照这么去做,而且是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观行即。信了之后,就得有行动嘛,得修炼嘛。好,【六根清净】,修到一定的时候,六根从染污变得越来越清净,这就属于相似即,跟佛法就比较相似,比较接近了。再往后,【安住实智中。分证即也】,安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中,通过这个相似即再往前继续修行努力,就能获得真实的智慧。当然这个真实的智慧还不圆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这属于大菩萨的果位了,法身大士了,属于分证即。部分地证得佛的法身,或者说实相也可以啊。

【最后唯佛与佛。究尽实相】,只有佛,只有三世的诸佛,才能真正地究竟地明了一切诸法的实相,这是究竟即。那我们现在先是名字即吧,然后起观行即,由名字而起观行,就处在这么个阶段,那得好好修啊。关键名字还没有过关,我告诉你们,学佛哪这么容易啊。学习佛教的理论,这些言教的东西,你这一辈子学到什么程度也说不一定呢。刚刚开始,还不错,咱们能听到天台宗圆教,这个种子还是下得非常好了。虽然名字即不圆满,但是已经走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了。后面观行,说实话这个就难得多了。能够说,说到容易,做到就太难太难了。但不管怎么样,开始去做吧,做不到也没关系,你想想也行,胡思乱想,觉得啊我就这么去做,肯定是不符合的,但起码你在做了。当然你这样做不好的话,这个相似即肯定是出不来的。也不能着急,所以咱们为什么最终还得念佛呢。后来天台宗发展到后期也是劝大家修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因为你要靠天台宗一心三观,你自己去开悟证果,没戏了。哪有这么高的根机的人呐,到哪去找,都传不下去了,没办法念佛去吧。自己修不成没办法,有佛接引也可以啊,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解脱生死再说。到那里再听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住无生法忍,就开始进入菩萨的阶位了。进入菩萨的阶位,你再学习,再听闻佛法,你这能力得多强啊,佛才能真正加持到你。当然我们在这里佛也能加持,但你毕竟在娑婆世界了,说句实话,想加持可不这么容易的。离得太远了,倒不是远近,佛没有远近,开个玩笑。关键你跟佛不是一个阵营的人,当然佛也不分阵营了,是吧。就是你的缘分,你的善根机缘跟佛离得太远,你在五浊恶世,佛想加持你加持不上。你不是那个根器,再怎么培养也没什么用,暂时没什么用起码,相当漫长的时间一直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我们培养还得看这个培养对象,他是个材料才培养,不然一培养出去到时候,坏事了,还让他们继承我们的家业?这好,亡党亡国,按照我们佛教来讲,灭佛种,这可好。他不是那个接班人,不是那个继承人,没那个根器啊。所以我们得努力,到那边去那才好,有更好的学修的环境,佛才能加持。然后你的成长会越来越快,以后你成就快了,让更多的众生也能因为你这个缘分得到度脱。你早成佛嘛,早度众生嘛。不着急,我慢慢来,其他众生在受苦你还不着急,你自己不急,别人在急啊。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要有菩提心,要有份责任,要有使命感。对自己适当要狠一点也是应该的,虽然不能太狠了。

好,【修心内观】,你看这不说内观了嘛,【则有法财】。真正的法财是内观,修心出来的,观心才有的。你如果是观境,观外在的东西,心外求法,不会有法财的。有世间的财倒是会有点可能,修吧。看看世间哪个行业能挣钱,现在这个市场更大,比较好做,恰好我现在也有机会去做,发财了。【正信外闻。无复上慢】。正信,有正确的信解,从外听闻真正的佛法,就不再会有增上慢的产生了。【眼慧明闻。具足利益】。眼慧,是指什么呢?法行人,观心的实践。明闻,是指信行人,要听闻正教,要有正信,要对佛教有正知正见,就是正信,正知正见。后面要有正行,明白了吧,用几个字一替代大家就知道,才能真正具足利益。光有眼慧,没有明闻不行。有这个眼睛但是没有光明,看不见,一片黑暗,在夜里面有眼睛看不着。你光有明,没有眼睛,瞎的,也看不到。【具足利益。何得不观解耶】,怎么能够不去观和解,就是解行并进呢。

就到这里,《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上,才第一,还是上。还有第一下呢,是不是。六堂课了,当然讲得会比较详细,大家也不要嫌我啰嗦啊,每个字基本上差不多,能够解决问题,不会有太大的疑惑,当然也不是说都解释得这么到位,或者说绝对的正确,但是八九不离十吧,差不多。如果大家能够真正这么好好地用心去研读一遍、梳理一遍,我觉得对于大家对佛法的这种认知,正知正见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我们正信的增长,它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包括以后由正见发起正行,承前启后啊。光说我信佛法,怎么信啊?你对佛法一无所知,你说你信那不是迷信吗。你得对佛法有了解,你开始凭着一个感性的一个信而已,对佛法有感性,我喜欢佛,我爱佛,尊重佛怎么怎么着,我信佛。但对佛所说的法你都不知道,你这信的程度是很低的,质量是很低的,反过来你去学习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才知道,佛为什么伟大,为什么了不起,佛法为什么这么高贵。你这个信仰提升了,更加坚定了,明白道理了,然后由这个道理,这个理论的东西,能够指导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去修行,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这个必不可少的。解是走在前面的,行是在第二的,知道吗,但是慢慢地两个得融合在一起。

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这里还有个问题解答一下吧。本来有两个问题的,后来看后面这个问题呀,大家提问啊,不要提得太复杂。提问那个经这个经,这个宗那个派的,是吧,太多了。然后一个问题里面嘛,还有小问题,看一个大问题恨不得有三个四个小问题。这好,这一弄,首先难度太高,另外量太大,我一看头都痛,头都大。你光解他这问题我要解答清楚,我费神啊,费力、费时间啊,弄得不好半个小时都解答不完,你要不解答随便一说,也没什么意思。当然也可以简单地就几句话搪塞过去,有点不太负责任,没必要了,我就选了一个问题,稍微还可能有点靠谱的问题。对大家是有压力的,大家对我也有压力,我对大家反过来压力过去。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在第二讲中【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提到第一次成佛叫做莲是本,第二次之后,包括后面无量次成佛叫做华是迹,既然都是成佛,为何还要开迹显本,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为什么要开迹显本?不开迹显本,你怎么知道佛的本来的出处呢?我们只知道说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示现在这个尼泊尔,现在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大家都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可能是第一次成佛,他在这菩提树下成就正觉。但实际上不知道,佛在久远劫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早已经成佛了,成佛已经无数次了,最早的一次成佛才是本,叫他的本地。从第二次成佛开始到现在成佛,到以后还会不停地成佛,实际上第一次成佛是真正的成佛,成一次佛就够了嘛,是吧。因为这就代表他最高成就了,明白吗,后面再成佛,只是为了众生,示现成佛。再成佛他能够高过第一次成就吗,第二次成佛比第一次成佛成就更高?我资格更老了,不是这些意思。后面都叫化迹,为了教化众生,应现的种种足迹而已。为什么有足迹?是因为有这个足才会有足迹呀,这个足才是根本啊。一踩下去一个脚印出来,走在那里又一个脚印,在我们娑婆世界都留下无数的教化众生的脚印,就叫化迹。我们就知道佛的根本处是什么样的,不仅仅是佛的根本处,佛法的根本处在哪里,也都有啊,不仅仅是成佛这么简单。

佛的修学的法门,也有本迹,佛成就的净土佛国也有本迹,甚至在我们世间法的修学之中,遇到的种种事情都有本迹,知道吗,什么是根本啊?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观心,心是根本,其他的都是迹。你把这个根本的东西抓住了,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就怕你不明白,不给你开示的话你怎么知道呢?把这些道理都给大家讲明了,讲透了,自然而然一切的这个迷茫、一切的疑惑自然就消除了。我们才知道佛,哎呀,是这样的了不起呀,才知道佛下面这些弟子,也是很了不起的,你别看有些好像什么阿罗汉,有些是示现什么菩萨,实际上早已经成佛了。唯一不了不起的就是我们啊,人家都有本迹了,我们一直都在生死,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根本啊?但是没关系,从第一次下种开始,多种佛种最终就能回到根本上去。

所以说整个《妙法莲华经》一个是开权显实,一个是开迹显本。没有开权显实的话,一切的佛法最终不能成为无上的佛法,不能成为圆教之法。它相互之间是割裂的,知道吗,是有差别的,是有高低的。开权显实之后权法变成实法,所有的佛法都达到最高的品位了。开迹显本,好,虽然是迹,开迹之后,迹归于本,也能回到根本上去。所以就是我们自己最终修行要回归到自己的这个佛性。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也好,我们发心修行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的执行,到最终功德的成就都应该指向成佛的这么个果位,指向菩提。而不是在我们世间来说,有时候随顺自己个人的一些烦恼啊、业力啊、习气啊,去做些跟真正修学佛法不相干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按照我们世间,做到极致就是做到最好,这不就是佛的一片苦心嘛。当然实际上佛也知道你们做不到这么好,做不到这么好,佛也得说呀。不说,是佛的失职。不做,那是你自己个人的因缘,怪不了佛。佛是完全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佛法的原委、根本,给大家全部都说透了。当然了,你有因缘能听多少、听懂多少、听后能够做多少,那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们今生起码听到了,这就非常了不起。

所以希望大家发这个心,实际上最终无迹也无本、无权也无实,还得知道另外一层意思,知道吗。不能说,归本就完事了,归到实处就行了,真正的实、真正的本就是无本也无实、无迹也无权,因为已经无所分别了。你已经进入那种境界了,非常自然而然的境界了,你不需要去分辨了,不要去想、不要去作意了,这才是佛法修行的这么一种境界。

所以我们呢,一步一步来吧。念佛也很好,四种净土,四种净土里面什么是本净土啊?什么是迹啊?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本净土、本国土;其他的三种净土统统是迹,知道吗。但是我们也知道,实际上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大部分都属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到不了。这里我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当然也许有示现的,那就到方便有余土去了,或者实报庄严土也有可能。如果有佛菩萨在嘛,问他他也不会回答,佛菩萨不会这么给我们面子,我们也没这个因缘。

凡圣同居土,没关系呀,凡圣同居土,世间相都能常住,何况是方便有余土,都生到净土去了,它最终跟常寂光土是相通的。一土横具四土,迹中也有本。为什么能够开迹显本呢?因为迹中本身就包含本的这个本体的东西,是一致的。只是需要个过程、需要个因缘,最终慢慢地去成就。

所以我们的学习,你虽然是处于迹,如果你不知道本的话,会形成什么后果呢?永远都是迹。你永远都是低层的、初级的,你上不去。虽然我现在是属于初级的,但是我知道高级的东西是什么,我有目标啊,我明白进入目标的途径啊。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年级,是幼儿园,但是我必然达到最终的博士、博士后、教授。成佛一样的导师,没问题的。不然你永远都是读完幼儿园又读幼儿园,幼儿园且读呢。明白吗!这就是他的作用。虽然干的是幼儿园的事情,现在是小朋友,但是你就比较早熟了,懂事了。家里苦的孩子早当家,提前一步。你的修行的质量、修行的效率,那就不可思议地提高了。你获得好处,还问为什么要这样啊?暗暗得到了多大的好处啊,就这个意思。所以为什么在天台宗这个开圆解重要,开了圆解同样念一句佛,你的功德相当于别人修一劫。人家修一天你修一劫,就这么一个概率,这么一个倍数差别。如果你不懂得真正的佛性,不知道真如实相,诸法实相,没有开圆解,你去那苦哈哈念佛吧。倒也挺老实,你做的就是一加一,人家是一的多少次方、二的多少次方。你是做加法,弄得不好还得做点减法,中间还造点业。人家是乘法,人家是什么次方,其他的,你能跟人家比吗?比不了,你就越落越远。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佛的根本处,佛法的根本处,佛的本源处,这样的话才不辜负佛对我们的一片苦心。大家有这个因缘嘛,所以尽量去学,好不好。

好了,其他事情就不说这么多了。好像还有一点点时间,原来是讲两个小时,现在好像还延长了一点,大家有什么疑问现场也可以提个问,没关系的。

居士:(法师刚才讲到圆解,这个圆解是从理论上的圆解,还是说要开悟的圆解。)

那不能是开悟的圆解,你也要求太高了。开悟就不叫圆解了,解跟悟是两个不同阶段。开圆解就是从佛法的教理上,已经完全从理论上明白了佛性的道理,明白了实相的道理,或者是明白了圆教的道理。圆教讲的这个实相,是讲得最透彻的、最究竟的。把佛法最高的道理都已经掌握了,你再去修行,那你的效率就高啊。你等到解后再悟,那是你通过解后起修,修之后才能悟。你那个时候的悟解跟这个理解就不一样啦,跟文字上的解释就不一样啦。悟解就相当于相似即。如果是证果了,证得圆教的果,什么即呀?分证即。差多少,差两三个阶梯呢,这一个阶梯的距离有多大啊?搞不清楚,太大太大了。

所以没那么难啊!就大家好好学习、听闻佛法,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在我们凡夫位上不需要开悟,你就可以开圆解,就具备这种能力。等到你真正开悟了那修行,说句实话就处处没有障碍了,自在无碍了。你跟佛法的气氛就相近了,就天天等于待在佛身边差不多,但是呢还稍微有点距离。那个属于真正叫作内凡位,我们属于外凡位。内凡位就是离佛很近,我们外凡就离佛很远很远,就这样子的。什么时候如果你一开悟证道、证果,那就好了。就我们禅宗经常说:跟佛一个鼻孔出气了。就这个意思,但是不完全是究竟佛,但是已经佛的部分的这种功德,你已经开始具备一部分了,有一定的功能了,所以叫同一个鼻孔出气,就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不是要大彻大悟嘛,实际上大彻大悟只是悟,还属于相似即。悟后还得起修,悟后起修才能真修,还不完全是真修,相对来说修行的品质就高了。修后,才能证。我们现在的修是还没有悟,悟前的修,悟前的修这个质量得多低呀!如果你再不开点解,那简直哎呦,天天就挣那么几块钱,你还想成亿万富翁啊。人家标准就这么高,打个比方,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挣十亿。我一年下来苦哈哈的也就挣个十万块钱,活也就不过百年,我从生下来就干活,一共挣得一千万也就不错了。你怎么挣得这个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打个比较浅显的比喻,一天我能够挣得十万、八万的,这一辈子就能挣得差不多了,还没挣够呢,三万六千日还是不够,才三十六亿,一天得挣个几十万才够。就是你的效率得提高,得提速,你才能达到见道开悟的一个标准。它是需要个量化的标准,按我们世间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这个样子的。虽然需要质,但是质背后代表的就是用量计,它是相对应的东西。

为什么叫三祇证法身,百劫修相好?这是三藏教的说法。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修成三藏教的法身,还不是真正后面通教、别教、圆教,这是定量的一个时间。你不修满,你说我证得法身!肯定是假的,肯定是盲修瞎练,肯定是我们说的那个法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所以为什么要听闻大乘佛法,大乘方等佛法,要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里面不都讲得很好吗,《无量寿经》还不是《观无量寿经》,这三品是吧,你才能上品上生。你如果没有这些,你又不出家,你又不发菩提心,你又不听闻大乘佛法,你最多是中品中生就不错了。那我们学这些,不听闻这些天台圆教,不听闻大乘的了义的法,你同样是念佛,能不能往生还是一回事,往生之后也是很低的品位。你听了,明白了再去修,那简直上品生太简单了,秒秒钟的事情。当然也不是我讲得这么简单。但说句实话,即使你把这个种子一种下了,哪怕你今生稍微有点差池,这个差池很快就能够补足了。什么时候再次听闻佛法,你成熟地比别人还快,你会什么呢?后来者居上,明白吗。

打个比方,别人修成了,他就是不太学习这个圆教,不懂这个教理,他往生了,来个下品下生,待在莲花里半天出不来,多少劫都出不来,老在那待着。你好象是今生没修成,你学教学得多了,修行不得力,先在其他道里混,混了多少年、多少生出来,你往生比他晚,但你一往生上品上生。你说,哎呀慢点不着急,我先出生了,先见佛了,就是这样子的,知道吗?所以这个东西,为大家算一笔账,一定得学得聪明一点,知道吗?不要争一时,要争最终的这个,当然也不是为了争,就是我们不要错过这个因缘。真正学习佛法的不是为了自己修的,你自己修成了,实际上就是帮助别人在修行,你的成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反映在利益众生的这么一个层面上。你自己不努力,大家都不努力,这个佛法如何兴盛呢?自己度不了,更多的众生也度不了,整个佛法在我们世间的因缘就会越来越衰灭。不好意思了,我们属于败家子啊,不孝的子孙啊。孝顺心嘛,对佛法、对佛、对三宝要有孝顺心,自己得努力,听循佛的教导。

好了,简单这个问题给大家回答到这里。还有提问的吗?你来吧,那位老居士就等一等,你提的问太多了,先让他们提提吧。

(刚才您讲的,您看我断句断的对吗?苦心即法身,是心体;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我想这个再请您展开解释一下。)

断句没问题,都是这样子。心宗、心用、心体嘛,是吧。这里呢要解释难度也不小,含藏的佛法的量太大了,请坐吧。苦心,本来我们众生是在三界之中受若的,在轮回生死之苦。但是虽然是在轮回,众生的凡夫这么一个我们的身心世界里面,他这个佛性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常住的法身,常住的佛性,不会因为你堕落在这个苦道里面,它就突然就没了,或者它就减少了,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吧。所以说这个苦心即是法身,它苦心的当下,我们这个苦报,我们这个身心的这么一种载体,它本身也包含了、也具备了法身这么一个理性,这个佛性是蕴藏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的,所以你得到这个苦果报应的话,不妨碍自己本身这个佛性。

然后呢,烦恼心即般若,本来烦恼是跟般若是完全对立的,有般若就没有烦恼,有烦恼就没有般若,有你就没我,就是水火不容。但是你看它表面是水火,这是我们从一面的理解而已。从另外一面来说,烦恼心就是般若心。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苦,哪会有乐呢?没有傻子哪会有什么呢?智者呢?有愚才有智嘛,你不要看他现在是愚,知道吗?他只是智慧被掩盖了而已。所以在被掩盖的烦恼心的后面、背后,根本的地方,他就是有般若的,即般若,当下就有般若。你就不要小瞧任何一位众生,知道吗。不要看他跟你发点脾气,生了点烦恼,就说这个人不可救药,没戏了,只是一时的而已嘛。他一旦改变了,他立即这个心也可以生起般若来。心可以生烦恼,心可以生般若。所以最终烦恼心跟般若心都是同一个心体,只是在表面上的示相的这个用处不一样。他因为迷,他就没有办法用这个真心,他用的是妄心,他只能起烦恼。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真心了,能够真心起用了,他的心就变成什么?般若,就是一体两面。打个比方一个硬币,有正面有反面,我们是属于反面,我们是反派,是烦恼,那边是正念。看你自己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这种业力行为。

业心也是这样的,业心造的业,业就是束缚,业是造作,造业就会有后果,它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能够束缚我们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不得解脱,所以业它就叫业缚。有些地方叫业缚,缚,束缚的缚。你说束缚怎么是解脱呢?你心造了种种不好的业,当然了你就被它束缚了,如果造的是净业呢?你就从这个生死之中解脱出来了呗,你就生到西方极乐,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说不要只看到他不利的一面,实际上不利的一面背后还代表什么呢?还是有利的一面,就是你要认识到,有这个因缘,然后能通过自己的学修、修行、努力,你就可以获得。

所以说为什么叫众生平等,是吧。这里说不仅仅是众生平等,众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众生所呈现出来的烦恼,虽然他现在是具有种种的问题,但是并不防碍他有一天把这些进行改变之后,他也能成为像佛一样清净的、智慧的、永恒的这么一种功德。佛法把这些东西讲到了,就是实际上要告诉什么,自己要有自信,要发菩提心。怎么去改变,怎么去成就。成就佛的功德,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这么一种力用、神通。

同时,我们对待其他的众生,不管是同修道友也好,不管谁修的好,谁修的稍微差点,不管他学佛不学佛,信什么教,信我们自己佛教信其他教,甚至他什么都不信仰,这个人是十恶不赦,我们都得什么呢?平等地对待一切的众生,对待一切的法。不能起分别心,不能瞧不起别人,不能怨恨别人知道吗?你怨恨别人,实际上就是什么呢,给自己施设种种成佛的障碍。心生则种种法生,你现在反过来,法生则种种心生。因为外在的众生,外在的一些法又引起你内心的这个烦恼心,重新地点燃,越来越炽盛了。那什么时候你的心才能平静下来,愈演愈烈就不可挽回了。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一个比较正确的一种方式,怎么去最终成就佛道,也能找到正确的这种方式,跟所有的众生,跟世间万法怎么形成一种比较和合无诤、和谐的、共生的、共进的,共同进步的,这么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一种局面。这里面都说得很清楚了,无非是惑业苦嘛。现在不要惑了,现在我们需要般若。现在我们不要业了,我们需要解脱。现在我们不要苦了,我们要成佛,具备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就是这样子。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可能还会有提问的,没关系,下次我们还会有时间。

好,最后大家请合掌,我们做一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