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现在已经进入寒冬了,天气越来越冷,但是咱们还是依然,还得好好来学习这部《妙法莲华经》。上次咱们讲到这个,应该是讲这个开粗显妙啊,就是判粗妙,什么是粗,什么是妙,对于如来的这个一代时教,就是天台宗,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这个化法四教里面相对来说,前面三教都是粗,后面一教才是妙。从这个五味来说也是一样的,立五味,专门都有自己的粗,或者自己的妙。
下面我们看这一段,《法华玄义》,第【三开粗显妙者。如经。我法妙难思】,经里面有一句话,叫我法妙难思。【前三皆是佛法。岂有思议之粗。异不思议之妙。无离文字。说解脱义。秖体思议。即不思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来所说的这些佛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前面三教,藏、通、别,这三教也都是佛法,虽然我们从这个粗妙、相待来判的话,它是属于可思议的,是粗教,只有法华,最后这个圆教才是妙。
但是呢思议的粗里面和不思议的妙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一种障碍,粗中就有妙。但怎么样粗才是妙呢?这里说了,要开粗显妙,经过开粗显妙之后,粗才能变成妙。就像我们说的这个师父教徒弟样的,实际上徒弟呢本身不能说没有这个素质,这个悟性还是有,但是没有师父的这个开示,没有师父的点拨,他就悟不了。他这个材料是材料,他是这个璞玉,经过雕琢之后呢才能成器,但是没有经过雕琢之前,说实话他就是简简单单的,不是个真正的精美的一个玉器,他就成不了材,虽然没有成材,但是他本身具备这个素质。这也就是佛讲的这种。
前面三教它为什么其中有妙呢?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况前面三教还都是佛讲的法呢。我们甚至说这佛法应该是什么,普遍一切的,相待来说佛所说的法,这叫做佛法。但不是佛所说的法,难道就不属于佛法了吗?也未必不能这么说,是吧。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佛法的话,看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当然你必须要达到这种程度,你要有这种境界才行,没这种境界,不要说这种话。这里面所以说,你说这法没有分别,是人有分别。在智慧的人看来,一切法都是佛法;在圆教人看,一切法皆是圆教之法。但是你如果是本身根器不够,你是三藏教的人,给你个法华圆教看,你还是学成三藏教去了。好东西呀,你不识货,知道吗,有点糟蹋,有点浪费了。
打个比方就像现在,咱们这个手机,多少功能呀,谁去学啊,就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发个微信完事了,其他懒得研究,年轻人才愿意去学呢,上百种功能,甚至可能几百种功能,能够应用的可能就是十来种,不得了了,你会使的也就那么几种,谁有时间老去琢磨。当然不能说,这有些功能是可要可不要的,这跟佛法还不完全一回事。
所以说不离文字说解脱义,真正的解脱是离开文字之外,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但是你没有文字,你相对的解脱都得不到,何况是绝对的解脱呢,你相似的解脱都得不到,何况是真正的解脱呢。就是我们学佛,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佛所说的这些教法,你怎么去悟得这种佛理呢!你不明白佛理,你怎么照着去修行呢!没有修行,你怎么去改变自我,最终获得解脱呢!不可能的。就是说这个解脱是需要种种因缘条件的。你没有前面这些条件,你不可能得到后面,突然就解脱了。所以要有这些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行了、实践了,文字般若就相当于是理论方面的,理论的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最终才能得到实相般若。认识到我们的真如法性,认识到诸法实相,你这个时候才是解脱。
所以你能够离开文字说解脱吗?打个比方,如果佛成了佛之后,他不说教法,直接说以心印心,禅宗以心传心,谁能悟啊?我看只能受益的只有一个人,大迦叶尊者,其他的这些徒弟全部白瞎了,没戏了,没有机会了。所以你说能够离开文字说解脱义吗?不可能的。即使大迦叶尊者,说句实话,还得拿个金色的波罗花给他看看,这难道不也是语言的另外一种呈现吗?没有口头上的语言,有肢体语言、有形象,形象本身也是代表一种语言,它是有一种信息在这里。
你就佛坐在这什么都不说,花也不拿了,估计弄得不好大迦叶尊者也悟不了。当然这是我随便说说,实际上大迦叶尊者能够悟的,他是什么,他属于独觉种性。有佛出世的话,他也能证道;没有佛出世,他照样也能证道。但说句实话,证的道到底到哪个地步呢?证的果位,果位有很多种呀,他能证到什么果位呢?如果仅仅是独觉的话,他只是悟十二因缘而已,证得缘觉果位而已。但是按照我们禅宗来说,禅的这个传承来说,他肯定不是只证到这个中乘的果位,他是证得什么,大乘的果位。这当然是其他的说法了,咱们不去多说了。
“秖体思议,即不思议”,就是思议的当下这个体,它本体之中就有不思议,思议和不思议实际上是一个体,不是两个体。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之中,思议和不思议实际上是两回事,原因在哪里啊?原因不在思议和不思议的当下,是在我们这一边,明白吗。你聪明一点、根性高一点,那你就能悟得相对说不思议,实际上我们还达不到真正不思议。就是我们经常说,哎,这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现实之中运用,这都是佛教的词语,运用于现实。就是相对于前面这个思议来说,我们之中所谓理解的不思议,已经比这个思议要高一层,那也是看你自己个人,有点悟性的人,相对于天赋要高一点的人,他能悟得到。
所以说真正这个思议和不思议都是这个东西,就看你自己修到哪种程度,获得哪种悟境,证得哪种果位,这个才有这种区别。就像我们说,就像看那个庐山瀑布,不是看庐山瀑布,就是看那个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横看,有竖看,有侧看,种种看法都不一样,实际上都是一个庐山,庐山永远没有变。你看到的是庐山的东面,他看到南面,他看到西面,你从上面看,他从下面看,你画出来的像,得到的这种印象,都不一样,但实际上还不是一个庐山吗?这个思议跟不思议也是一回事,它本身是一体,但是在你这里怎么变成不思议呢,他这里就是思议呢,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所以获得的这种认知不一样。
所以佛讲这些东西的话,实际上就是把我们说,一般层面上的世间的法里面所蕴含的佛教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你是普通的人,但是你也具备佛性,你是普遍一切的一种法,但是你这个普通的世间法里面呢,里面也蕴含着佛法,是吧。为什么叫皈依三宝呢?为什么叫三宝呢?一切都有三宝,一切法都有三宝,一切众生皆有三宝,是吧。佛、法、僧,实际上不就是体、相、用嘛,法是为体,佛是什么是智慧,僧是一种外在的一种相,体、相、用,是吧,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有这个本体的东西,肯定它就有智慧,就有觉悟,觉悟就是佛,是吧,佛从哪里觉悟,法,但最终呢,靠众僧,众僧是住持佛法的、弘扬佛法的。
【譬如长者。引盆器米面。给与穷子。成穷子物。若定天性。穷子非复客作人。盆器还家。安是他物】,你看,就说《法华经》里面不是有个穷子喻嘛。那个比喻里就说到,这个大富的长者,大德长者,看到他的穷子,过了几十年之后,突然回来了,哎,就是跟乞丐一样的。这个穷子当然他不敢,他也不知道啊,他也不敢啊,然后后来这长者把他,派这些仆人把他找回来,说我这里恰好需要人,来做这个仆役,然后你跟我们家里做点事,我们每个月给你多少钱,然后你可以在这吃、可以住,后来慢慢地培养他,这个穷子,然后让他慢慢参与这个家族之中,大家族之中更高级的一些事务,最终再把家业,最终临终的时候才给他。
就是这些盆器米面,给与穷子,好像本来是长者之物,不是穷子的,是长者给他的。但是给了之后呢,也就成了穷子的物了。所谓的有此有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彼此,这里说“若定天性,穷子非复客作人。”他并不是客人,他不是来你家里打工的,他穷子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亲儿子。所以说你说这盆器米面是长者的吗,不是长者,是长者的,也是穷子的,一家人嘛,还分什么彼此呢。所以“盆器还家,安是他物”,本来就是他们家里的,也是这个穷子的,难道是别的人、其他人的物品吗?不是的。
【如来于不思议方便说粗。何得保粗异妙。今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即是开两因缘。即论于妙】,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吗?这个穷子喻就是说明粗即是妙,粗是什么呢,是穷子,妙是什么呢,妙就是长者,穷子是我们凡夫众生,长者是什么?是佛。众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所以说流落他乡,几十年都没有归来。后来一个突然偶尔的因缘,误打误撞回到家里来,但也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家,直到最后这个大富长者慢慢地教导这穷子之后,培养他之后,最终把这个家业交给他,告诉你,这本来就是你的家,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儿子,咱们是一模一样的,就说你也有佛性,我是佛,你也有佛性,你是佛子,你可以继承如来的家业。那么好,这些声闻法也是一样的,声闻也相当于是这个穷子,那么大乘佛法,圆教法,这才是如来真正的家业,所以你不要说,以为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你可以直下承担的。
所以于不思议之中方便说粗,你直接说不思议,那就把穷子吓死了,比如说这穷子误打误撞回到家里来了,他是个乞丐,哎呀,最低贱的人了,他哪里敢相信,上面坐的这个这么相貌堂堂的这个大富长者,就是他父亲。你一说,抓过来,赶紧,你是我儿子啊,我赶紧那个,好不容易又把你找回来啦,你重新回家了,赶紧吧,把家业全交给你吧。那他一下可能弄不好,就丧心病狂了,不是丧心病狂,反正癫狂了,精神可能病就发作了。啊,好,一下暴富,暴富的话,这个心理承受不了啊,所以说不敢这么说,在这个不思议法之中还得隐瞒,先隐瞒他的身份,不说明,不点破,先说这些粗的,你就是个低贱的人,你先从最低贱的活干起吧,去扫地吧,去除粪吧,去做这些,然后你做了之后,能力越来越高了,再给你更上一层的工作去做。
但是何得保粗异妙,难道真正的粗跟妙之间就有不同吗?并不是这样的,粗中就有妙。在我们众生的分别心里,粗就是粗,妙就是妙,粗妙之中有分别,但是在如来的境界之中,粗即是妙,妙也不妨是粗。这就是说于不思议,不思议什么,就是妙,方便说粗,粗就是思议,于妙中可以显示什么呢,方便显示粗,然后开粗显妙之后,粗呢本身也就变成妙了,所以经过佛开示之后,最终这些声闻法啊、缘觉法啊,包括大乘这些权教之法,全部都变成法华的圆教,等于整个都脱胎换骨了。
就像我们说,大家念佛,你不管是坏人念佛也好,好人念佛也好,你念了三年也好,念了三十年也好,只要你最终在临终的这一念,信愿坚固,阿弥陀佛全部把你接引过去了。不管你过去基础怎么样,反正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终这果是一样的吧。从这个简单的这个果,往生之果,大家都一样的,没问题了,大家都出离生死了。不管你们前面是什么出身,是什么根性,阿弥陀佛都无所拣别,全部往生。但实际上说实话,往生之后还是有差别的啊,并不是没有差别。那就不讲了,你能达到这个标准,没差别,以这个往生来说没有差别,你就已经很庆幸了。
即是开两因缘,即论于妙,这个两因缘是哪两个因缘啊,哪两种因缘,实际上就是声闻和缘觉,声闻、缘觉,也可以主要就是指前面什么,藏、通这两种因缘,主要是指藏、通两种因缘,这主要还应该是属于藏教,藏教的声闻和缘觉,因为下面的话,好像讲到的是这个通教。
【又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者。昔慧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开慧眼即见不空。不空即见佛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般的声闻乘的人,他的慧眼,他只见到空,没有见到不空,就是我们说的空慧。他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不知道一切法还有不空的一面,也就是说假,就是我们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只悟到“我说即是”空,但没有知道“亦为是假名”,不知道它也是假名,所以他不见不空。现在一开慧眼之后呢,不但见到空,也能见到不空,这个不空就等于是见到佛性一样的,什么空与不空,实际上就相当于什么,是中道,就相当于中道了。如果你仅仅见到空,不见到不空的话,那就偏于空的这一边,对于法的这个认知是不完整的,虽然有空慧已经非常了不得了,但是还不够。
【故云。慧眼见故。而不了了。佛以佛眼。见则了了。此即决菩萨慧眼】,这是什么啊,前面声闻慧眼经过开显之后,能够见空,也能见不空,但这也只是到一定的程度。后面是什么呢,菩萨的根性,虽然菩萨也有慧眼,菩萨慧眼能见空,也能见不空啊,菩萨不仅仅能够观空,也能够照俗啊,真俗二谛都能双照啊,但是虽然能够照,但是呢不了了、不明白、不究竟,不是完全的清楚,只有佛的佛眼才能了了分明。
就像我们说的这个十五的月亮,当然现在是十六圆了,十五的月亮最圆,那么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你看,也相当明亮了,但是它不圆满,就相当于是菩萨一样的。当然前面的也都算,只要开始有月牙的时候,都算做菩萨,不同的阶位嘛,但是没有到最终圆月的时候,没有到佛位的时候,不可能见这些不空的,这些俗谛的东西不可能看得完全的透彻明了,这就决菩萨的慧眼,实际上就是开菩萨慧眼入佛眼,一个是前面是开声闻的慧眼,这是开菩萨的慧眼。
【开第三因缘。即绝待论于妙】,实际上这就有点开始什么,已经相当于是别教了,前面如果是藏通的话,这应该是属于别教了。别教的菩萨也非常了不起啊,也能够见到佛性啊,但是虽然见到佛性,但是不了了,只有经过这个圆教开显之后,他才能究竟成佛。所以别教的这个果位,在圆教来说,它别教的佛果只相当于圆教的十行之中的,十住,十行,十行中的第二行,后面十回向都没有,后面都没有,就不究竟。
好,到第【四观心者】,这个观心就是指,实际上我们怎么去观心,就是实践,怎么去修行。【观一念无明即是明。大经云。无明明者。即毕竟空。空慧照无明。无明即净。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既不为无明所染。即是烦恼道净。烦恼净故。则无业】,就是我们说的,到这个烦恼道净这里为止吧。怎么观察呢?就观察一念无明,实际上我们现在每一念所起的都是无明心了,无明之心即是明心,虚妄的心里面实际上有真实的心在里头。
大经云,这《大涅槃经》说,“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能够从无明之中去明白的、去了悟的,它当下就是毕竟空。“空慧照无明,无明即净”。无明当下就清净了,它这里用个比喻,就是我们怎么去用功办道,很有意思。
譬如有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就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现在到处都是贼,知道吗。这个我们说天下无贼,天下到处都是贼,别人是贼,我们也是贼,然后我们还认贼为友,觉得还挺好的,我们挺友好的,我也挺喜欢你的,他也挺喜欢你的,相互之间都还那个,所以说认为这个做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行为,起心动念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实际上全部都是错误的,颠倒妄想。既然你都认为它是有,你怎么可能去远离它呢?你认为这很好啊,平时就应该是这么干的,我干习惯了,就应该这样,挺好,大家都挺好。
如果你认为这是贼,麻烦了,要防备他了吧,不让这个贼来破坏你啊,把你的这些功德啊,把你的财宝都抢去了,贼就不能为了。所以你要真正能够彻照我们每一念当下这个无明性的话,它这个贼啊,无明之贼,它就不能大行其道了,贼不能为,那就不能为无明所染,你就不会被这个无明贼所染污了,它就不能祸害你了。所以我们就是观照自己的这个心,实际上我们起心动念基本上都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要把这个心得歇下来、停下来。为什么要去念佛,就是这样子。
念佛是什么呢,是心净,净的心,我们平时的心都是染污的心,以这一念净心来排除所有的这些染污,来净化我们的这个染污的心。这就是怎么去赶这个无明之贼呗,越赶越赶,这个无明的贼就越来越少了,你的心也就越来越清净了,起码可以少点污染嘛,大家明白,就这个意思。但是并不是说要你换一颗心,知道吗。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只是因为被染污了,所以就面目全非了,现在通过我们自己慢慢地净化,把这些什么污浊的成分去掉就可以了,还是保持原来这个东西,它原来的东西变成清净了。
就像衣服,弄脏了你得洗,你并不是说,哦,这件衣服不要了,这是脏衣服,扔掉,我另外换一件衣服,没有,你就只有一件衣服。还不像我们世间,我有钱我随便买,我一天换一套都没事。不是讲这个道理,你每个人只有一件衣服,这就是你的如来法性,但是这个法性被这些无明的尘垢所染污了。所以你想换,不可能换,没有新的衣服给你,你就在这个旧的衣服、染污的衣服里面重新去改造。所以说不为无明所染,即是烦恼道净。这个无明就是烦恼嘛,烦恼道就清净了,就没有烦恼了,远离烦恼了。
“烦恼净故,则无业。”你心中都没有烦恼心了,那还会有烦恼心驱使你去造业吗?就不会了。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这些业,都是由这个无明的烦恼心所驱使的,贪嗔痴,包括种种见,我见,边见,邪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这些东西。对于事物的错误认知,对于事物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东西,其他深入的咱们不用太多说。
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自己还以为自己看得很对,然后大家说,哎呀,我们世间需要有真情,需要什么情。但是你这个情都把握不好,都是染污的情,要么爱,要么恨,要么痴,一片痴情,你这好,你能干成什么事?所以造这些业。有业那就有缚了,这些业就把你给捆住了,业有业力啊,它有一种力量啊,你造的这种行为,它是有力量的,它会有后果的,但恰好你造的这些业呢,又是染污的业、生死的业,所以你最终得到的果不就是生死果吗?被生死、被这些苦所束缚了嘛。
这里说,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无业故无缚。无缚故是自在我】,你没有种种束缚了,这才是真正自在的一个我,实际上有我吗?并没有我。这个我是个双引号,假的我,自在就行了,管有没有我。有些人说,有没有我在,我们现在跟师父求证一下,你先得跟我说清楚了,如果没有我存在的话,到底谁在修呢。你管,你能修就行了,管还有没有我,你去了解这些东西干吗呢,这些东西说不清楚的,所以最终佛就说,一切法无我,你说无我嘛,有些人害怕。没有我了,那麻烦了,没自性了,没有真正的我了,说无我是让你放下对我的一种执著,你不要去死求那个理。然后有些人说,师父说没有我,错了,师父也不是这么说,你到底让师父怎么说。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最终就生出这些话来了。自在我,有我,但是方便的假说。
【我既自在。不为业缚。谁受是名色触受】,你看,谁来接受这些名和色呢,心法也好,色法也好,你的感受也好,你的感受,你的触和受也好,都没有了。【无受则无苦】,没有业缚了,谁还来去感受这些外在的物质的境界也好,精神的境界也好,所以你种种心里的感受也好,都不存在了。
谁在受这些呢,没有果报就是说,没有果报则没苦。没有受果报的这个人了,因为人本身就是业力所生出来的,你今生为人就是因缘所生法,你到人道里面要承受种种人的这些业果。如果你这个人的身体都没了,受果报的这个身体都没有了,谁来受呢?没有能够受这些果报的主体了。实际上没有受果报的主体的话,那这些果报的客体,它外面施加你的这些果报存不存在呢,实际上对你来说已经不存在了,明白嘛,对你来说不存在了,你不能说,绝对就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对那些还有业果的人来说,它还存在,还是有的。
所以说这些有是真正的有吗,不是真正的有。你如果真正解脱了,它就没有了;没有解脱,它还就是有。然后你要问我说,它到底有还是没有,我真是说一言难尽啊。跟你说,还就得说有,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呀。所以佛跟我们说法,你们都有业啊,你们都有烦恼,确实有啊,你们都在受苦果。但是佛要是对菩萨,他还会说这些话吗,根本就不说,没必要了嘛。他们已经解脱了,他们已经跟佛都差不多了,这些话就是废话。打个比方你跟大学的人还跟,我们教你们怎么一加一等于二,从小学数学开始学起,有必要吗?没有任何必要了。他们在那个层次,学的是那种佛法;我们在这个低级的层次,初级,那就学的是初级佛法。
然后经常还问,我们老是在低级的时候,就想学高级佛法,有些人学一学可以,但你不要以为你自己就有了,知道吗,我们先仰望一下,仰望一下星空还是可以,但是我们知道,离星空太遥远了。离星空遥远,也不妨碍我们仰望一下,可以,我们看看总可以吧,但是不要把自己当作就是圣人了。就有些人学来学去就麻烦了,就跟自己觉得快成佛差不多了。我懂得很多佛法,你们这个世间的人跟佛法无缘,太可怜了,很可怜,他还自高而下的一种悲悯,所谓的悲悯实际上就是一种傲慢心,那很可怕。
【无受则无苦。既无苦阴。谁复迁灭。即是常德】,没有能受的主体,也没有所受的这些客体了,那还有什么苦果在呢?没有了,这些苦因都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都不存在了,谁还在生灭呢,谁在变化呢,谁在生灭呢,迁灭,迁就是变迁,灭就是最终的生灭。没有这些生灭的话,这就是常。前面我们看,这实际上就是常说的常乐我净啊。
【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缘。观此因缘。恒作常乐我净之观】。我们回复,把这段看一下啊,这里说无明,空慧照无明,无明即净,是吧,无明即净,就这里说,“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既不为无明所染,即是烦恼道净”,这是净德;烦恼净故呢,则能得到什么呢,无业,无业故无缚,无缚则是自在我,这是什么呢,我和乐。一个是我,常乐我净嘛,证得真正的真实的我,就是一种我们说的常住的佛性,自己的常住佛性,这个自在,自在才是真正的快乐,你没有任何的这个业力的束缚了,这才是快乐。
并不是说,你好像我挣了多少钱,我有多大福报,这是快乐,错了,这都是业力,这属于业报,当然这属于善业了,有钱花嘛,可以享受嘛。但它本身又是种束缚,你不要以为享乐,它才是真正快乐——它不是!它表面上是快乐,有快乐的一面,但是它本身又会束缚我们,你会沉迷于快乐,你对快乐又会不满足,你又会继续去追求、去贪求这些更深层次的所谓的快乐,你会被快乐绑架了,说句实话,就这个意思。我们普通的人没有这些权利,或者没有这么大的财富,你可能相对呢大的自在没有,有点小自在,反而粗茶淡饭,过得温饱就挺好的,也怡然自得。有大的这种财富资源之后呢,好像你有很大的能力,你也能帮助很大的人,但说句实话你也被这些东西所绑架,被这些名利呀、权位呀、财富呀所绑架,你很难从这里出来。
打个比方我们就是说,这个人达到一定成就之后,你要让他再回去做个普通人,已经不太可能回去了。咱们不说其他,就说北漂,好不容易来到北京,已经扎根落下来了,你说他再回老家去,除非真是干不下去,没办法了,被迫无奈,那才回去的,是吧。好不容易从个穷地方,相对不发达的,到这里一个大都市里面来,生活水平高了,事业也有发展空间了,你说他愿意回去吗,不愿意回去了,最后除非是生存不下去了,被迫违心地无奈地回去了,我们做人不实际上也是这样吗?如果能够不退休更好,一直当下去,一直干下去,不可能啊,是吧。
所以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缚,这个业缚,恶业对我们来说是种束缚,这种善业对我们来说也是种束缚。从本质上它们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在我们认为来说,我宁愿被善业束缚,也不愿被恶业束缚。你宁愿获得什么呢,苟且这种偷安,能够享受片刻的快乐,也不愿意一直在感受这种痛苦,要好得多,这是它们相对的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差别而已,根本性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后面当然就是,你看这里,【谁复迁灭。即是常德】,这不常乐我净就出来了吗,所以你看,这很简单嘛,所有一切佛法,它都相互之间都在联系的,它的根本的原因,只要把这个烦恼无明给破掉了,你认识的烦恼无明本身是虚幻的,它是个纸老虎,但这个纸老虎并不是完全纸老虎,它这个假的里面有真的东西存在,我们说的这个妄想心里面有我们的真实心存在,你需要去转变、需要去改造、需要去净化就可以了,它还是这个东西,基本上保持不变,本性的东西它不会变,只是外在呈现出来的这些相、这些因缘,需要我们去转变而已。
好,我们再看,【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缘。观此因缘。恒作常乐我净之观。其心念念住秘密藏中。恒作此观。名托圣胎】,就跟前面这个十二因缘联系起来了。就一念之心,别看一念之心非常微细,它本来就具足这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惑业苦嘛实际上,惑业苦三道嘛,无明啊,爱取啊,这不就是惑吗。业的话,就是行啊,有啊,这不什么,业道,其他的统统都属于什么,七个都属于苦道,你把这些东西明白了,把这个惑解决了,惑没有了,就不会造业了,业没有了,就不会受苦了,所以说最根本的,佛教就是要治心嘛,修心嘛,修心中的烦恼,把烦恼慢慢地去除掉,才能恢复我们本有的那个本来自在的、不为烦恼所束缚的那颗心。
当然说到这里的话,还有其他东西,有些事情咱们不能太多的,过多地去探讨,有些人就经常问,说,师父啊,我们为什么这颗清净的心会被烦恼所束缚呢,这就不用问了,这用任何一个比喻,它只能点到为止,它只能说明一部分的道理,你不要再往前去推了,你要说,噢,你这个比方有问题,啊,它又会怎么怎么,不能说明其他一方面的问题。既然我们真如法性、真如佛性是清净的,不为污染的,但为什么又被烦恼给盖覆了呢?所谓的又有种污染呢,那我们以后修成佛之后,这个清净真如难道还会被污染吗?
会不会呢?当然不会了。因为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本来具有这个佛性,并不是说这个佛性本来就是非常清净的,它这个佛性之中有无明性,知道吗。实际上我们无始以来,这个东西是什么,一个结合体。有魔也有佛,有无明也有明,并不是原原本本就只有一颗无明心,而是外在的,只有颗什么呢,我们说真正的心,外在的无明心是后天追加上去的,不是这样子的,从我们开始有生命以来,就一直是正邪两个方面都统合在一个地方,现在要去掉就这邪的一面,实际上到最后也不是把它去掉,到圆教这里邪自然就转化成正。如你要去,永远去不了,知道吗,你去了之后,当它是两种东西,什么时候它又卷土重来,怎么办呢?是不是。所以说敌人永远是消灭不干净的,只有化敌为友,才能天下太平。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无明即是明也是这样的,开始是对峙,好像它是贼,实际上最后一看啊,它不是贼。就像我们这个穷子,开始他是穷子,他穷呀,他那个阶段穷,实际上他不穷,他是长者的真正的这个法定继承人,知道吗,他是未来的这个大家族的继承人,而且是唯一的继承人。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他蕴藏着无穷的这种能量。这个能量没有挖掘出来的时候,你觉得,啊,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一旦挖掘出来之后发现,哎呀,他不可思议,那具有无穷的这种力量,这就是佛。我们每个众生也是这样子的,你都有无穷的潜力。
好,其心念念住在秘密藏中,恒作此观,名托圣胎,就是你经常能够观这个十二因缘,观这个无明心,观这个惑道,惑业苦三道,首先从这个惑开始观察,是吧,你就是慢慢能够化解这些东西,这就是住圣胎,是吧。如果你不去这么观察,你就不是住的圣胎。我们大家都是凡胎嘛,托,慢慢地已经托了,托生了,是吧,刚刚入住了,知道吗。
【观行纯熟。胎分成就。若破无明名出圣胎】,就像你刚刚开始入这个母胎一样的,慢慢长大了,慢慢长大了,越长越大,成这个人形了,到最终瓜熟蒂落,就出来了。这一出来就等于说是证果了。你刚刚托胎、入胎的时候呢,相当什么呢,你这个修行,真正修行已开始上道了,进入我们说的正常的这个轨道,到最终,哎,成就了,到达这个目的地了,起码是第一站这个目的地,哎,那你就已经有所成就了。
好,再往下,第【三明四谛境为四】,前面是说的什么呢,我们前面是说的什么,说了十如是,说了十二因缘,现在说四谛了,四谛境,这四谛境里面也是一大段文字,很多,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明四谛。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一样的,套路都一样的,基本上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可以判粗妙,然后开粗显妙,最终又是观心。
先是讲这四谛法,先是讲这十二因缘法,分别对应四种教去讲,四教各有自己的十二因缘,四教各有自己的四谛,这种四谛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之间进行对比,哪些是粗,哪些是妙,虽然相待来说,有粗妙的分别,但是绝待来说,没有粗妙,所以开粗显妙之后,这是绝待妙;判粗妙,这是相待妙。大家明白吗,就是把所有的我们觉得普通的法,都归到了佛法之中去了,给它升级说句实话,进行升级进行改造。佛法也需要改造、需要升级的,那我们作为众生更需要升级改造,我们现在就的把我们的生命进行什么,想办法升级改造。最终就是观心,观心就是实践,怎么去用心,怎么去修行,你光懂得法没有用呀,你懂得这种妙理也没有用呀,怎么把这个妙理运用在我们实践之中,从我们这个一念心开始入手,你就越来越接近,我们真正的诸法的真实了。
第一个明四谛,又分为两个部分,【初又二。一出他解。二四番四谛】,出他解就是说,智者大师之前的其他的那些法师,历代的这些法师所理解的这个四谛,四番四谛,那是智者大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有师解胜鬘无边圣谛。对二乘有余。彰佛究竟。二乘是有作四圣谛。作者。有量四圣谛也。无作四圣谛者。无量四圣谛也】,他是把这个四谛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有作,一个是无作。二乘的是有作,那么佛或者是菩萨的是无作。一个是大乘,一个是小乘。小乘的是有作,是有量,大乘的是无作无量。这里说【作无作就行。量无量就法】,作无作是从这个行为上去讲的,有作为,没有作为,有造作,没有造作,这是从行为上去讲。这个有量和无量是从这个法上去讲,法有量,法无量。
【二乘观谛。得法不尽。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尽。则有限量】。这就说二乘观这个四圣谛,他得的法,并不究竟,并不圆满,所以他要继续去得啊,没有完全地得到啊,所以他还得继续有作。他修行还没有达到究竟,他还得继续修,故名有作。所得的法不尽,是有限量的,所以也叫有量的四圣谛。【经言因他知。知是有作行也。因他知。非一切知。不知无量法也。故言有作有量】,这个因他知,就是不能自己自知,要因为其他的因缘才能知道,所以他是有作行,也是有量之法。
【无作无量者。佛知无穷尽。更无所作。故名无作。自力知一切。知者无作行也】,就是佛他已经属于无作了,他能够知一切的法,所作已办。那佛以下的其他的,还都是属于有作和有量。这个自力知一切,就不要因他力了,佛自己的力量,他就能够知道一切法。但是声闻、缘觉甚至是菩萨,菩萨也不是真正的无量,他只是刚刚在修这个无量四谛而已,但是他没有达到无量;他是在修无作四谛,但他没有真正完全证得无作。他是刚刚在这个路上,说句实话是这样子的。那前面声闻、缘觉路上都还没走,他是走在有作有量的这个路上,走的路是不同的路。
【知者无作行也。一切者。是无量法也】,知是指无作行,一切是指无量法。【如此释者。虽唱四名。但成二义。非今所用】,就是这个法是它所分析,各方面进行自己的总结,它是虽然有四谛之名,但实际上只有两种四谛。一个是什么,有作有量,一个是无作无量。虽然唱了四个名,虽然有四谛的名字,但实际上只有两种意思。
好,现在讲【四种四谛者】,这是智者大师他本身要表达他自己的,对于这个四谛的一种理解。第【一生灭。二无生灭。三无量。四无作】,前面是《胜鬘经》,这是属于什么经呢,这里说【其义出涅槃圣行品】,是从《大涅槃经》圣行品里面,它是有根据的,并不是说智者大师随便,自己就编出一个什么佛法的道理来,不是这样子,他这些道理都是引经据典的。【约偏圆事理】,从偏和圆、从事和理的方面,去分出生灭、无生灭、无量和无作。
那什么是偏,什么是圆,什么是事,什么是理,咱们经过下面一步一步的学习,你就知道了。首先看,【所言生灭者。迷真重故。从事受名。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这个偏、圆,事、理,第一个是从事上去分,从事上去分这个四谛的话,那么这是属于什么呢?三藏教的叫生灭四谛。所言生灭的,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这个生灭四谛者,是什么呢,迷真重故。这个真什么,真谛。对这个真空之理,他的迷惑还是比较重,所以说他是从事上去说明,他属于事修,不属于理修,没有真正完全把这个真谛的理悟透。
然苦集是一法,苦集本来是一个法,把它分成两个,就分成二谛了,有苦谛,有集谛。因为苦是什么呢,苦是果,集呢,是因。分因果就成为两个,实际上因果本身是一体的,是一体的。那么道谛跟灭谛也是这样,那就是道、灭也是一法,但是分因果呢,也就成为两种法。道是什么呢,道是因,灭是果。因为修道,最终才能证得涅槃。这个涅槃就是远离生死,远离生死实际上就是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也就是不会再造业了,没有造业,也就没有苦了,也就没有生死了。实际上包括这一系列的东西。
【杂心偈云。诸行果性。是说苦谛。因性说集谛】,你看,诸行,一切法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叫诸行。从果上去讲,这是说苦谛,从因上去讲,这说的是集谛。【一切有漏法究竟灭】,有漏的法当下究竟就是寂灭的,当下就有涅槃性,这个生死里面就有涅槃,说是当下就【说灭谛】。
【一切无漏行。说道谛】,怎么去证得这个寂灭呢?需要这个无漏行。这个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漏是什么,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才没有生死,有烦恼就会有生死。所以我们必须要先除烦恼,最终才能远离生死。我们现在是有生死,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我们有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那我们最终怎么样出离烦恼呢?要出离生死呢?不要造业。怎么才能不造业呢?要远离种种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指我们一切的妄想颠倒。妄想颠倒主要是指这个心,心是妄想颠倒的,远离妄想颠倒,自然而然就不会造业,就能出离生死。
所以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是远离颠倒烦恼。让我们念佛,让我们去参这个禅,禅是佛心,念佛,佛是佛号,是佛的名号。你定在这个佛号、佛心之中的话,你这个心就不会去想其他事情了。不会想其他事情,其他的烦恼就不太容易生起来了,慢慢这个功夫越做越好,这个烦恼就降伏了。烦恼降伏之后,你才有更大的力量,有这种禅定、有定力。有定力的时候,从这个定里面才能培养智慧。这个真正的无漏的智慧,能够出生死、能够破烦恼的智慧。有这个智慧,最终才能真正把这个烦恼给消灭掉。我们说是消灭,实际上不能说是消灭,到了圆教这里没有消灭。
就像光明,黑暗怎么去照破呢,太阳出来了,才能照破这个黑暗。如果突然一下太阳没有了,我们还有白天吗,永远都只有黑夜了。那么这个智慧就象征太阳;这些所有的烦恼,这些无明就像黑暗。实际上没有黑暗,哪里有黑暗,只有说没有太阳的时候,这个空间我们叫做黑暗,叫做黑夜。有太阳的时候,它是光明,它是白天。有太阳的,没有太阳,实际上这个空间还不是这个空间吗,黑暗的空间跟光明的空间是不是一个空间呢?差别只有说,有太阳,没有太阳。
那么凡夫跟佛之间是不是也是一样,都是这个空间,都是这个体,本体、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所以佛,佛者觉也。觉就是觉悟,就是智慧。众生就是不觉,佛有觉,就这么点差别。你一旦觉了,你才发现哎呀,原来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原来我本来是光明的。一片黑暗中你能做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是摸瞎,看不着,看不清楚,啥都做不成。一旦光明了,哎呦,发现这么多好东西啊,可以欣赏,可以去造,可以去做,做很多事情,当然这是个简单说法,说道谛。
【大经云。阴入重擔。逼迫系缚。是苦谛】,《大涅槃经》说,阴入是重擔,什么是阴啊,五阴。入是什么呢,十二入,是吧。五阴就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什么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六尘就是十二入。这是我们的根尘,根是什么,是我们的器官,我们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然后呢,心里能够去想、去思考,意识都有。然后光有你自己能够感官的这种器官不行,还有外在的相应的一些境界。这些境界会被我们这个感觉,这些感官的东西所感受到,你一感受到了,好,那就麻烦了。有些感受是好的,有些感受是不好的。你肯定就会选择,我喜欢好的感受,我不喜欢这些不好的感受,分别心出来啦,爱憎心就出来啦。爱憎心出来,那就会主动地去选择,主动地趋吉避凶也好,趋利避害也好。喜欢的东西,就去多做,多追求;不喜欢的东西,就赶紧多远离。就会造业,一造业就有生死了。所以这叫什么呢?重担。它这重担压在我们肩上,你还能自在吗?你能轻松吗?轻松不了啦。
有些人,就像道教也说,我们为什么会有苦啊,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光是有这个身体,你这身体从哪里来的,没有讲。身体还不是自己造出来的?这个业报的这个身心,我们所受的这个身体,也是我们过去的这些业力造出来的。所以你最终的根本还是烦恼。把这个身体灭掉,你就能一了百了吗?没有!业力又会驱使你再去受报,这个身体是永远消灭不了的。消灭了这个敌人,新的敌人又来了;消灭了这个身体,新的身体、业报身又能出来了。而且你本身想消灭这个的心又是错误的心,想消灭,说明你讨厌它,多麻烦。有这个身体,他就会受累,就会受苦,最好没有这个身体。谁去受啊,你想没有就没有啊,没有用的,要从根本上去解决,不能治标不治本啊。
【逼迫系缚】。就是逼迫、压迫。你不去吃也得吃,这是你自然的功能啊。你生下来就会吃,生下来就会哭,生下来就会有人的这个本能的东西,就喜欢环境好的地方,环境不好的地方你肯定不愿意待。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你说所谓我们天性也好,或者我们这些本能也好,这是人的本能,你换一个道,你可能本能就不一样了。什么叫做本能?本能也是相对应的嘛。所以你在这个业道之中,它自然就会逼迫,甚至有时候不要逼迫,你已经干得非常自如了,你已经适应了,这就是你的本能,这是一种习惯了嘛。但是有些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也被迫去接受、去面对,还有系缚,就会被绑架了。实际上谁绑谁呢,搞不清楚,我们说叫什么?作茧自缚,谁做的茧啊?是你这个蚕做的茧嘛,最终把自己给缚在里面,出不来了嘛。你以为是别人在绑你吗?没有人在绑你,你看不到,以为别人在绑架你,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绑自己。
所谓的所有的客观的因缘,你说别人就跟我作对,老跟我过不去,老在给我施加种种障碍,来害我,来怎么怎么着。看到是别人的因缘,实际上为什么别人的因缘,别人会来害你呢?还不是你惹别人了嘛。是你这个后面,他是个木偶,说句实话你是牵线的,后面操作的那个人,当然现在不是你,现在进行时,不是正在操作,是你过去曾经操作过他,现在他的力量经过可能一代两代、一世两世,这个力量终于出现了。你不认账,知道吧?心说我现在重新再操纵他,不让他来害我,行不行啊?不行!你没这个力量,这就是你被迫,没办法。他是需要时间的,你想重新改善你们的关系吗?你想让他重新变得对你更好一些吗?也需要时间的效应啊,不仅仅是你能够做这个事情,而且说事情能够发生结果,它是需要时间,需要个过程的,那这个过程能够由你去,自己去主宰吗?不可能,这就是苦谛。
所以我们再一想,也挺有意思。苦谛,好像这个蚕吐出来的丝这个茧,很漂亮啊,很安全是不是,但是最终呢,一层一层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出不来了。虽然最终也能破茧而出,但已经不是蚕了,就这个意思。我们为自己编织了非常好的一个算是个房子一样的。你这个业力,这个业力代表了我们所有人这个业报吧,算是非常美妙的一个豪宅,但这个豪宅把你锁住了,你出不去了。我们实际上不叫豪宅,应该叫什么?“三界火宅”。我们在三界之中,它是个大火宅,知道吗。你觉得很好,你没知道,不知道它起火了,你觉得很好。就像孩子在那里玩,哎呀,多好啊,我们家是大家族,那简直是大宅门啊,大宅门,多好玩。他不知道这已经起火了,不知道危险已经开始慢慢接近他了,他觉得非常好,让你丧失防备的心理,因为你认识不到,你不知道危险就在临近啊,这就是我们真正的苦。不是我们片刻所享受的这个偷安之乐,暂时危险还没到,还差几天呢,还差几十年呢,觉得跟我们没关系。等到几十年之后,突然一下,病也来了,身体不行了,烦恼也来。无常面临的时候你才知道,哎呀,浪费时间了。浪费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没有清醒的认知,你不会觉得,好像这个事情还很遥远,离我已经很近了,不会这么去想。你不会有这种迫切的心理,紧迫的这么一种认知。
所以【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谛】。你看,见爱就是见思烦恼,是吧。首先我们看是见,这个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以我们学佛,所有的开始,要什么呢?要有正见,要树立正见,这是最基础的。如果你对自我都没有个正确的认知,对于世间的一切法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的话,你一切无从谈起。所以这个见,是开始进入佛门之后,学习佛法的最基础、最首要的一个,算是一个方便吧。后面爱。实际上这个爱是什么?前面叫五利使,这个叫五钝使,这个五钝使很难除的,它比这个见更难除。我们这种贪、嗔、痴、慢啊、疑啊,很微细的这些东西,相对比这个见啊更微细一些。我们恩爱情仇这些东西,无明,包括痴就是,包括无明,你要怎么去除啊,很难的。这些烦恼都能招来果,就是来生的这些生死之果,这是属于集谛。
【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谛】。苦的根本是什么呢?是烦恼。怎么去修呢?用戒定慧去息灭贪嗔痴。我们经常不是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降伏、要息灭贪嗔痴,把这个集谛给破掉了,集谛没有了,也就没有苦谛啦;没有苦谛了,你就能够自由自在,你就证得不生不灭的叫灭谛,这就是涅槃。
后面【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这个二十五有,实际上就指三界九地,我们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不同种类的有情,子缚也断了,果缚也断了。子缚什么呢?是指因,果缚是指果。子主要是什么?指烦恼,果主要是指我们这个业报的这个身体。如果这些烦恼,见思烦恼已经去掉了,但是比如说阿罗汉,他还有这个色身没有灭,这叫什么?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就他这一世的苦果还得吃。虽然他已经出了生死,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但是他这个身体还在的话,他还会有病痛,他还会有不自在。等什么时候把这一世这个苦也吃掉了,把这个身体也去掉了,子缚、果缚全部都断掉了,叫无余涅槃。如果子缚断了,果缚还存在的话,叫做有余依涅槃。这是灭谛。灭谛的话就是真正的子缚,这当然都是从小乘法来说啊,实际上大乘法不这么讲啊。
我们现在不是讲的三藏教嘛,生灭四谛法门。二十五有,把三界九地分成二十五种有情,比如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空四禅处、五想五那含,反正加起来就二十五种有情,实际上就是不离这个三界九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五趣杂居地(五欲杂居地),实际上叫五趣杂居地。应该从欲界来说,就是五趣杂居地。地狱、恶鬼、畜生,把阿修罗给去掉了,阿修罗不说了,直接说人和天,这叫五趣杂居地,都是属于欲界。然后再往上就属于色界了,实际上不仅仅还包括往上,六欲并梵天的话,实际上就包括其他的地啊,上面就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的四个地,实际上就是色界四禅天。然后上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是无色界的四重天。总共是九地,这是不同的一种分法,大家能够记就记记,记不了也无所谓,这就是灭谛。把这些三界的生死全部都灭掉了,这就是进入最终的涅槃。
【遗教云。集真是因。更无别因。灭苦之道。即是真道。此皆明生灭四圣谛相也】。《佛遗教经》里面说:集是真正的因,更无别因。就是集是我们真正的生死之因,生死之因离开这个集谛之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原因了。那么灭苦之道就是真道,这是说的道谛。能够灭生死之苦的这个道,这个道谛就是真正我们所应该修的道。离此之外难道另外还有道吗?没有道啊。这都是说的皆明生灭四圣谛。为什么叫做生灭呢?有生有灭的。
比如说集能生苦,后面道能生灭。集是因,苦是果,因能生果;后面道是因,灭又是果。这是出世间的因果,前面的苦和集是世间因果,后面的灭和道是出世因果,因对果来说因能生果。但是呢,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又是相对立的,在三藏教这里这是对立的。那么我们用出世的因果可以对治世间的因果,如果我们不按照世间的这个因果去走的话,我们走另外一个出世的因果的路,走不走得通呢?可以的。比如我们修道就能断集,你去修行按照这个佛法去修行,修这个四谛就能破除去息灭这些烦恼。那就把这个集谛给断掉了,这不就是灭嘛。你什么时候证得这个涅槃,那就没有苦谛啦。这个灭谛能够灭这个苦谛。所以说它两个方面都是相对应的,有生有灭,所以叫生灭四圣谛。有道可以修,有灭可以证,有集可以去招感苦,有苦可以去受,这都是有真实性的。在三藏教里面他都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是属于这种生灭性,它是属于第一个,第一层次的四圣谛,叫做生灭四圣谛。
时间都已经过了,十点多了,也没让大家休息,算了今天就不休息了。这一讲没刹住车,大家要上洗手间的随便去,没关系,去吧。就是声音小点、动作小点,不要影响大家就行。
【次第者。从粗至细。苦相粗故先说。灭虽非真。因灭会真。灭相粗亦先说。又举世苦果。令厌世集。灭能会出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就是说为什么按照苦集灭道这个次第来说?就这个意思。为什么先说苦?而不是说其他的谛呢?是从粗到细。苦相相对来说比集相要粗。我们已经受到苦了,大家都很明显能感受得到,在做苦因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得到,因为这个报应还没有来,知道吗?所以“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当这些事情还没有呈现出后果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你也不知道它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这个苦相、这个苦果已经出现的时候、很明显的时候你才知道,所以说把这个苦谛放在最前面说。
“灭虽非真,因灭会真。”灭谛虽然不是真谛,但是因这个灭能够会到这个真谛,灭相粗故亦先说。实际上说到真谛,这个意思是跟后面这个道谛是有关系的。又举世苦果。令厌世集。就是我们举出世间的苦果,苦谛放在前面,让我们去厌离世间的这些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有烦恼才会有苦果。
“灭能会出世之果,令其欣道。”灭能最终证得出世之果,让我们对这个道果产生欣慕,所以作如此次第。先说果,再说因,从果再去推因。因为果相对来说我们大家会更加容易感受得到,一看到这苦果,大家都会赶紧逃离,想办法怎么才能把这个苦给去掉啊,苦的原因在哪里呢?先不说集谛,先说集谛的话大家也看不到结果,先给大家看到出世这个涅槃之果很快乐、很自在呀、很好啊,然后再说你怎么才能证得这种果位呢?要修道谛才行。
就像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先给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怎么好,依正庄严,无量寿,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黄金为地,七宝所成。然后再想,哎呀这么好的地方我们都想去呀,怎么才能去呢?劝你信愿持名。大家看《阿弥陀经》不就这个次第来的嘛。先不上来说劝大家念佛,怎么怎么不说,先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影像,先说佛是无量寿,说正报庄严,再说依报庄严。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么好啊,大家想:这么好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去呀?可不可以去呀?佛就跟你说,大家想去吗?七日一心持名不乱,持名一心不乱,若一日至七日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面才把这个修行能证果的这个法门告诉你、告诉大家。所以佛说法都是这样的,先让你看到希望,那我们的希望怎么才能促成呢?要去通过佛法的修学。众生都是这样的,他都是看这些比较现实,看这些比较明显的,能够感受到的这些东西。
【圣者。对破邪法。故言正圣也】。圣者就是正的,圣就是正,正是相对于邪而言。【谛者。有三解(云云)】。有三种理解。【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又见此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又能以此法显示于他。故名为谛】。就自性本来就是不虚的,就是真实的。这第一个谛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真实不虚。有些经典又叫审实不虚,这个审实不虚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这个自性本来就是不虚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叫做谛。又见此谛,如果大家能见到这四个谛的话,能够得到不颠倒的觉悟,所以叫做谛,由这个谛能够产生觉悟。所以把这个四个法叫做什么呢,叫做四谛,实际上也就叫做四种真理,我们也可以叫四种真理。你得到了四种真理,就能得到更高的觉悟。
【又能以此法显示于他,故名为谛】。不但让自己觉悟,也能让别人觉悟。实际上就是能够自觉觉他。当然不仅仅是觉他,它能显示,能够说得出来的,它能够表达出来的。你要是表达不出来,那还挺麻烦的。通过一定的语言、声音能够去传达这四种真理,这也叫做一种谛。所以这个谛是从不同程度来说,如果从自性不虚的话,它就是什么呢?离言说的、不可思不可议的。但是呢,虽说不可思不可议,但是本身有种觉悟和智慧在里头。这个觉悟和智慧又可以通过语言,通过声音,通过种种方式可以表达出来。实际上我们大家想想这不就很有意思嘛,实际上跟三德差不多。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或者说直接跟体、相、用差不多。
前面这个自性不虚就是体,中间这个觉悟就是相,后面能够显示,这就是用,都是这些。或者说头一个意思是什么呢?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自性不虚;第二个什么呢,观照般若,是有智慧去观照;最后这个文字般若,通过文字能够传达出来。所以说大家一想,实际上佛法基本上不离这些地方。体相的东西它是不可言说的,它是有是无、是真是假、是空是有,都没法去说,于这个不思议之中它又能够现出它的相,能够呈现它的作用出来。所以说为什么这叫做微妙法,就在这些地方。
就像我们的佛性,佛性到底在哪里?我们说到底在哪里呢?到底有没有呢?佛法佛经经常说:哎呀有!我们每个人、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佛性在哪里呀?实际上佛经里面也没给我们明确答案。经常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那好,那就麻烦了,到底在哪里?身体里面也没有,身体外面也没有,内和外的中间,就是所有的空间里面我们都找不着。但是又问你佛性在哪里,好像又无处不在,好像哪里都没有。实际上没有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答案,就是这个答案没办法给我们,知道吗,说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又非得通过文字语言去说,说也只能说到一定程度,最终也说不明白。你不要问我在哪里,甚至说这有没有佛性都是个问题。有没有佛性啊,你要说没有佛性那麻烦了,错了;你说有佛性,反正还是回到原来,又错了。都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就真正的意思是没办法表达的,但是有时候佛经里面经常又会说有。佛一证道就说:“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的是佛性,“只因妄想颠倒不能证得”,“若除妄想”怎么怎么,“无师智、自然智自然就能证得”。他说的是这么句话,实际上这么句话你说能完全代表佛法吗?它难道就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法吗?肯定不是!告诉大家,肯定不是!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对机说嘛。众生他只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么大的根性,你要站在普遍众生能够理解、能够领悟的这么个角度去讲,他是针对我们广大、普通的凡夫众生来说的。你过了这个阶段,他就不这么说了。所以说很有意思的,这个谛还得讲,讲了之后呢这个谛外之谛还有啊。有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真正的谛是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但是没有文字能够表达的这些真谛的东西,你怎么去悟得这个言外之意呢。
好,再往下啊,【大经。凡夫有苦无谛】,你看这就说了。【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当知凡夫不见圣理。不得智。不能说。但苦无谛】。这什么意思?众生只有苦没有谛,没有认识到这个真谛,只知道这个苦果,只知道苦这个表面上的一种现象的东西,但不知道苦背后它是什么造成的,它是什么原因,什么是苦啊,苦有哪些种类呀,苦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啊,为什么会有苦啊,苦背后的原因又在哪里啊,都没有认识。甚至有些人认为:世间它是有苦也有乐的,不一定都是苦啊。但是佛教为什么说一切皆苦,所以他有苦但是没有谛。声闻、缘觉就是二乘人啦,既然有苦,他也能认识到有苦谛。但是凡夫不见圣理不得智,没有见佛教的真正的道理,所以他没有这种智慧,他没办法真正地去认识这个苦,所以他也就不得苦谛。
【不能说,但苦无谛】。不得智慧,也不能说。你看这个不得智,是什么,是第二层谛,不见圣理,是第一层谛,大家明白吗?看,很有意思,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就是第一层意思,就是凡夫不见圣理。为什么不见圣理呢?因为不得智,就因为没有这个不颠倒觉,就是第二层意思。不见此四不成为谛,因为不得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怎么去观照这个圣理呢?这个理就照不见了。为什么没有智呢?还不能说,他没这个根性,没这个因缘,跟他说了也是白说,他根本就不听,就后面还无法显示。能以此法显示吗?你能跟他讲吗?他听都不愿意听,一听的话倒生烦恼。你说的是什么东西啊,我才不相信呢,乱七八糟的,又不能说又不能得到智慧,最终也就见不到这个圣理。但苦无谛,所以说这谛的三层道理他都没办法去获得。
【声闻具三义。故称为谛】。反过来就说,声闻又能说,又能得,最终还能见。首先是说四谛法,依四谛法他会什么呢,会去思维、去观察、去修行,就能获得这种智慧,依这个智慧,最终就能证得这个涅槃。能见到自己的法性。但他那个法性跟真正的佛性还不是一回事,声闻那个位置上见到那个性跟真正的佛性还差得很远。
【此释与经合也】。这里说的三藏法,三藏教的生灭四圣谛,这是最基础的。实际上我们所理解的包括一般这些佛法、这些普及的知识讲的,主要就是讲这个声闻的生灭四谛,就讲的这个基础,其他往下讲的就比较少了。但是在天台宗里就把所有的这些四谛,不同的理解的这个层次,重新进行归类、重新进行划分。把真正佛法一层一层的这个深义,全部给什么呢挖掘出来。
第二是【无生者】,叫无生四谛。前面不是有生嘛,前面是有生有灭的嘛,这叫无生无灭。所以说全名叫什么,前面生灭四谛叫有生有灭四圣谛,这个无生四谛叫无生无灭四圣谛,这是指通教人的根机。【迷真轻故。从理得名】。他不仅仅看到事的表面,他还能看到事后面的理,他对这个真谛的迷惑相对更轻一些,就是他的根机更高一些。他属于利根,相对于三藏教来说,通教的根机是利根。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你看,恰好就跟三藏教完全相对的、相反的。前面是有逼迫相;集呢是有和合相;道呢是有二相;灭呢是有生相,是有生灭的。灭是要灭苦啊,道跟集是相对应的,道是一,集又是一,以道去灭这个集。它不是不二的,它是二的。有集就没有道,有道就没有集。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就这个意思。但这里恰好他就看到这个理,为什么苦无逼迫相呢?真的没有苦吗,有苦。但是苦的逼迫相,这个苦相是虚幻的、是假的。所以说这个通教的人,并不是否定这个因缘法的存在、缘起法的存在,而是看到缘起法背后的性空的一面。有缘起,缘起法是虚幻的,既然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最终干脆就直接给他归类叫无生无灭,这个假生假灭就不叫真正的生和灭,最终我们干脆一句话叫做不生不灭,为什么不生不灭呀,从性上讲它是不生不灭,从相上讲它才有这种生灭。这个相就是因缘法。
【又习应苦空。三亦如是】。习应苦空,我们说的三,苦集灭道嘛,集谛、灭谛、道谛,都是一样的,都是空。【又无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则无苦灭】。这里无生,为什么叫无生呢?有生有灭才叫集道,集能生苦,道能生灭。前面不说了嘛,两重因果,大家记得吗?集是苦的因,集能够生苦,因为造了种种业,所以最终才能招感苦果,所以集名为生。这是前面三藏教的。道呢,因为修道所以才能证果,证得这个灭谛,所以道是因,灭又是果,道能生灭。但是呢这里通教的人知道,集谛和道谛当下就是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则无苦灭,集道都没有了,这个因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果呢。
【即事而真。非灭后真】,这句话非常重要。即事而真,在事情的这个因缘事相的当下,它本来就是真,就是真空,就是空这个意思。它就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没有自性?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表明它就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它就不需要种种因缘去生成,它本来就有了。以前也讲过,无数次讲过了。
打个比方,你这个人从来就有了,过去就有了,你还需要你父母生出来吗?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你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都不会变化,这是一种永恒,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能够保持自我的永远的不变的一种常态,这就叫做自性。大家这种自性有没有呢?有没这么一个我呢?没有!你是后天被生出来的。所以被生出来的这些东西,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肯定当下都没有自性,因为没有自性他才能被因缘所生,所以说当体就是空。不要等到这些因缘都坏了,比如说你这个人难道等到死的这一天,才说你才是真的死了嘛。不要等到你死的一天就知道你肯定会死,从你生下来这一天就知道你会死,有生就必然有死。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因为你是因缘所生法,因缘生的就会有因缘灭。因缘和合的时候他就生了,但是这个因缘和合是暂时的,有因缘和合就会有因缘的散灭。因缘什么时候散灭了,你这个法就不存在了。为什么需要因缘和合,需要因缘散灭呢,就说明你没有自性。你如果有个真正的自我的存在的话,你就不需要外在的因缘生成一个你,能够生成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就这个意思。既然不是真正的你,说你是空。真正的我是不存在的,假的我暂时是有的,并不排除假有的暂时存在,真正的我有没有啊?没有。所以说非灭后再空,不要等到这些法都灭掉之后,把它层层进行分析之后它才是空。
打个比方这个杯子,杯子也是因缘所生法,不要把这个杯子砸碎了,你说它才是空。它现在有,有就是空。有是假有,暂时的有,真正的背后的本质它是空的,没有个真实的。什么叫做杯子,杯子是个假名,造了这么个物体,大家说长着这个样子,用这个材料造的,这就叫杯子,以前没有发明杯子之前,哪有什么杯子,没有杯子,都是人造出来的。人反复还在造,还要给它立个名字,这个东西是叫杯子。有吗?真正的杯子是什么东西呢,没有。除了名字之外,除了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暂时的这么一个形象、一个物体的东西之外,杯子你是找不到真正一个概念的。
【大经云。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你看,解苦无苦,真正的苦是不存在的,苦也是无常的,苦的背后,说明苦也是因缘所生法。苦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无苦而有真谛。
【三亦如是】。其他的集谛、道谛、灭谛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你看没有了,就不用修了,不是这个意思。该灭的苦还得去灭,该修的道还得去修,只是说我们认识到真实的这个有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因缘是不是还得去修,还得做,知道吗。看是有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一种是有生灭的心去做,一种是没有生灭的心去做,你要不做的话,你永远不可能证得灭谛。
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一个是什么,按照我们简单说,一个是有相布施,一个是无相布施,简单两种比喻嘛。前面如果生灭四谛它是有相的,这是无相的,即使无相你还得布施呀。只是你布施的时候心中不著相,他没有这些烦恼,没有这些颠倒妄想,没有分别。而前面呢,也得布施,但是布施的时候是有相的,我布施干什么呢,布施有福报啊,布施能生天啊,布施能生善道啊。那么我们修这些道谛,为什么要修呢,道能够灭集,能够最终证得涅槃啊,所以我得修道啊。他是有生灭,他是有意而为,他是有目的性的而为,到后面的话,从过程到结果都没这个想法,这才是属于通教。
这实际上对我们要求更高了,更高的要求,你要诸恶莫作,要众善奉行。但是在不做众恶的时候,在做众善的时候,还保持个平常的心、平静的心,不要有生灭心,不要自己做了件好事就沾沾自喜,什么时候能够得果,什么时候别人能够感激你呀,没有这种心理。当然做坏事的时候肯定不能做啊,坏不能做。那我做坏事我是无心做坏事,师父,可不可以?甭提这些事情,不可能的,做坏事肯定会有心。你做好事能够没有心,那就不容易了。你做坏事能没心吗?你都干习惯了,你都不用有心,他自然就干坏事,你想有心做好事都不可能,你还能无心做坏事。有时候逼着你去干点儿好事你都干不了,但是做坏事不用去逼,你自然就会干。你这个无心跟空心不是一回事。你做得太习惯了,轻车熟路,习惯成自然,这是两种境界。你突然一下从最极端的、最低的境界突然一下到极高的境界,你说现实不现实?不可能的。所以这里面还得一步一步地去磨练。所以修行就是在这些地方用心,不是这么容易的。讲起来都很简单,就这么回事。你能做吗?做不了!
所以实际我们修行的话,反而三藏教的生灭四谛可能更适合于我们。我们基本上都属按照这个步骤在修的。但我们的这种觉悟千万不能停留在三藏教的这个觉悟之上。你得明白我虽然有生有灭,但是能不能让这个生灭心相对少一点,就让我们的心相对清净一点,相对的纯粹一点,就这样子,然后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纯粹。从生灭慢慢地一步一步进入到不生不灭,就这么简单。
好,再往下了。无量四谛,更不得了了。无量四谛是更高的要求,已经证得前面的无生灭四谛,在这个基础上从空出假。就是你的心已经非常纯净了,自己已经得度了。但后面呢为了度众生、悲悯众生,你没办法还出假。这个假是为了要学一切佛法,要度众生啊。我自己的问题基本上我健康已经没问题了,但是众生的病很多,众生的病多的话,我得学种种法,这个法就是法药,学这个法药是为了救众生的病。所以说从空出假。
【迷中重故。从事得名】。他是迷这个中谛,不是前面迷这个真谛了。【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大经云。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三亦如是。是名无量四圣谛】。这完全属于大乘佛教菩萨的法门,而且是属于实教,而不是大乘的权教。对于这个中谛如果迷惑比较重的话,他修的就是无量四谛。他是从事上得名,他这个从事上得名并不是说他不见这个理,主要是他对这个理的认知还不够究竟、不够透彻。所以说他相对来说属于事,但事实际上也是不离这个理的,只是他相对这个理不深嘛,表现在这个事上比较多一点。
我们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这个苦不仅仅是六凡法界的苦。前面的这个生灭四谛,无生四谛,声闻、缘觉,他主要灭的是三界内的苦,就是六法界,六凡法界,三善道,三恶道。但他不知道三界外也还有苦啊,声闻、缘觉、菩萨也都有,至于佛有没有呢?佛当然肯定是没有的。但他这里为什么说十法界呢?佛法界他没有真实的苦存在,他的苦真正的性质是没有,只是现的一种相而已,他现的相也不是真正自己的果报。他是为众生而现的这些苦相。比如佛要来这个世间度众生,释迦牟尼佛他也得受苦啊。他也生病,他也是经常会受恶人的这种刁难,他好像也会受苦。但实际上他是真正的苦吗?没有。
“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前面的声闻缘觉只破四住烦恼,他不知道后面还有一个无明住地烦恼。前面四住烦恼,哪四住烦恼?大家都学了应该差不多了。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实际上就是见思烦恼。后面还有一个无明住地。他只破四住烦恼,还不知道还有一个无明烦恼没破呢。
“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哪里仅仅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我们说的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乃至无量波罗蜜。这个波罗蜜是什么呢?度彼岸,就是最终到达涅槃的彼岸,证得这个寂灭,大涅槃。
“大经云:知诸阴苦,名为中智。”这个诸阴也就是前面不离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这个阴就代表是苦,说的是苦谛,也就是无量的苦谛。
后面“三亦如是”。道谛也是这样的,灭谛也是这样,集谛也是这样,都是叫无量。无量道谛、无量集谛、无量灭谛,所以叫做无量四圣谛。这就不容易,这是叫做从空出假,已经证得我们的空性之后,从空性的智慧、从空性这个果之中,然后再生发出这个假,这就属于菩萨的境界。他虽然有这些假的东西,但是跟我们众生这个假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个众生的假是真正的假,对这个假没有正确的认识,他那个是什么?从空智里面出来,他是非常清净的。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是从污泥之中生出的莲华,他是从净水里面生出的莲华。当然我们还不是莲华,我们都是长的其他的花,说莲华都是错的,我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我们都是从这个五浊恶世之中造的种种业力,那完全你想产出莲华都不可能;他是完全从空性中生出的莲华,非常清净庄严。就跟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这种对应是一样的。娑婆世界是我们众生的业力、共业所形成的,这是真正虚假的。但是假呢你又不能认识到,所以你还会不断地在这里轮回。但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从他的佛性、从他的空性之中,所谓的众生,为了度众生方便,显现出来的一个世界,建造的一个世界。它也有这个世界,有山有水,当然没有山我们说平地,反正有种种依正庄严。它实际上是不是也属于一种假呢?原来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因为佛它才有的,佛的愿力所形成的。也是从空出假,这种假的话它是有非常正面的作用,能够度众生,能够让众生产生期望、产生向往,最终还能够让众生不断地去修学、去提高,就是这样子。这就完全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佛的世界难道就是一片虚空吗?不是这样,他也有世界。当然对于佛来说,虚空不虚空都无所谓,但我们众生不希望是虚空,希望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所以得从空出假。当然这里面的假有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完全停留在四圣法界,还有六凡法界的都有。就是除了度声闻缘觉这一类的人之外,还得度六凡法界的人,一切的法你都得学。但你学这些法,你本身又不被这些法所束缚、所污染。
打个比方,我们好不容易大家学佛了,本来你应该好好去修佛法,世间法你就别学这么多了,你学不了这么多。你学来学去之后呢,最终佛法没修好,把世间法也那个了,被它所束缚了。你没有成为法师,反而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像我们以前僧人里面也学,书法高僧、画僧、书僧,一看佛学,佛学可能没怎么样,最终没有解脱。当然不想一下子成为艺僧了,有什么用呢?你什么时候解脱,你再去学,不迟嘛。你这里又解脱又不妨碍,反而以这么一门艺术和其他的方式去方便度众生,你没有解脱之前,好像你说我去度众生,那是个假名,你自己都还没度呢。所以他是不同的阶段,大家明白吗?你要先自己解脱,你从这个解脱里面再发菩提心,我不仅仅是自己解脱,我要去解脱众生,那我们以前所学的这么一点点知识远远不够。对付自己还可以,对付众生就不行了,众生千差万别,而且对付自己也对付不了。你只是破四住烦恼,再往上的烦恼,你能不能破?你也得学啊。
所以必须要有无量四谛,这个无量跟前面的生灭四谛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前面的生灭四谛,之前的话是染污的,这个无量四谛完全都是清净之法。你不要看它好像也是有生灭,它从事得名,迷中重故,但它这个迷中重,比前面这个迷真轻那不知道超过多少倍了。它虽然是从事得名,前面这个无生四谛是从理得名,但是前面这个理跟现在这个理完全不是一个理了,前面是真谛之理,这是中谛之理。真谛之理是一种空慧,而这里中谛是佛慧,佛教的慧,佛陀自己的智慧,完全不一样。当然后面还有无作四谛,无作四谛今天就不讲了,时间也快到了,当然都是理论性的东西。讲过的东西大家花时间好好去看,我告诉你,真的里面是有很多消息的,知道吗?这学习佛法可不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学个概念就完事了,这概念里面的讲究多了,你不学天台宗,这些东西都分不清楚。
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阿弥陀佛,师父好,上一讲玄义云:【此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亦名最实事,岂非妙耶】。伏请师父再加开示:佛种从缘起的真实玄妙含义)。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我们说真正的佛教的真实义不离方便,一切都是从因缘所生法,比如我们经常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有讲到中道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佛教的最高的真理。但是前面如果没有因缘所生法,如果没有说我说即是空,也没有说亦为是假名,哪里来的最后什么“亦是中道义”呢。所以一切法它都是自然有个衔接的过程,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缘起法,佛种也是从缘起法而起的。但是缘起法之中,我们看到的好像它是最基层的、最基础的一个法,但它其中也有佛法。
就是我们说的《法华经》,它为什么《法华经》是最圆最妙的?它不仅仅法华圆教是圆教,前面的藏通别三教,前面佛所说过的其他的非圆教类的经典,经过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之后,全部从权教变成实教,从偏变成圆,从粗变成妙。所以说众生不永远是众生,众生可以变成阿罗汉,可以修成缘觉,也可以修成菩萨,还可以最后修成佛。如果你仅仅只是说众生永远就是众生,错了!众生性及佛性。我们这个佛种也是这样的,都是从这个因缘而起的,从这个因缘法,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这句话实际上跟我们普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需要世间法去帮助或者辅助我们去实现佛法,实际是要借助佛法、借助这些方便法去实现佛法。
打个比方,佛法要在世间流行,你不能离开世间的因缘,你在这个社会,首先我们必须要爱国、要爱党,我们说句不好听的,还要爱众生,你也得爱自己的家人、爱家庭,你说你连自己家里人都不爱,连众生都不爱的人,你这个人会好好去学佛?我就仅仅是爱教,其他都不爱,不可能。你要把佛法学好,世间法不能放弃,但是说句实话,如果你仅仅只是停留在世间法,你没有升级换代,你没有加入佛法的因素,那世间法可能在你这个因缘上,它是变不成佛法的。虽然它本性跟佛法之间并没有障碍,但是这个没有障碍是从理上去讲的;从事修上去讲的话,你必须要认识到,这个世间法之中蕴藏着佛法,世间法之中,本身跟佛法是可以打通的,是可以融合的,就像这个冰可以融化成水一样的,但是冰融成水需要温度、需要能量。你不学佛,你不修行,就没有这个能量,那么冰永远就是冰,水还是水。我们这个水,比如说我爱你这个冰,但是你爱有什么用呢?它冰还是冰,它变不了水,什么时候这个水能把这个能量传递到这个冰上,让这个冰也能融化,这才是所有的冰就没有了,冰都变成水了。所以说我们学习修行也是这样的,一个是让自己内心的冰融化,另外呢也让外在的冰能够融化,什么时候都能变成水呢,这就成了。从缘起,从一步一步修,这当然里面有种种过程,藏通别圆嘛,都讲了。
“亦名最实事,岂非妙耶”?又是最方便,又是最真实。真实从方便而修,真实不离方便,方便之中又蕴含着真实,就这么奇怪。但是方便是方便,真实是真实,这如果没有智慧,永远就是这样的,你没办法去打通的。所以你说方便难道就是真实吗?我不完全这么理解,方便是要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之下才能转化成真实。没有这个因缘条件,方便就是方便,方便跟真实没有任何关系。即使他内在有佛性又怎么样?他也变不成佛,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理解。大家都说为什么众生永远有些就度不尽呢?就成不了佛呢?没有因缘。为什么他没有因缘?就不要再问我了,我也搞不清楚,这个东西就没有答案的。为什么有的众生命就这么好,就有这个因缘听闻佛法,他还是知道要信佛法,他修佛法,最后他还成了,他成佛了;那有些众生怎么就这么倒霉,他就没遇上佛法,或者说遇上佛法他就是不信,他也不修,他就成不了佛。什么原因?搞不清楚,这无解。
所以说有些人他老会去琢磨这些事情,脑袋想得特别多,你不要老去管这些事情,有缘就来,没有缘咱们也不勉强。看来从这个众生份上的话,有些东西我们真的是说不清楚,没办法去解释的。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倒霉,人家成佛都已经无量劫了,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为什么我们老是只有惭愧,什么时候能变成不惭愧,为什么不能早一点不惭愧。
第二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第十一讲在宣讲众生法妙时,《法华经玄义》说: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耳鼻五根。例亦如是。央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如是】。敬请师父解释一下:慧眼、法眼、佛眼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与了了分明见的关系。是不是只有佛眼才能见到佛性,能这样表达吗)?
这好,这个问题太大了。慧眼、法眼、佛眼,我们说大概从眼来说分五种眼,一是肉眼,第二是天眼,第三是慧眼,第四是法眼,最后才是佛眼。实际上这个眼本身上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在不同的份上分成这五种种类而已。肉眼,比如说我们人就是肉眼,一般的畜生也就是肉眼,那天上的天人他就有天眼,这都属于凡夫之眼,不管肉眼也好、天眼也好,都是属于凡夫。他是肉眼,天眼。然后圣人分成三种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二乘人都是慧眼;法眼,菩萨有法眼;佛眼只有佛才具备。
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特别是圆教,虽然仅仅是肉眼,也把它命名为法眼,就说你虽然当下只是肉眼,你脱离不了这个肉眼的局限性,你还有这个业报存在,但是因为你心地已经开明了,所以说你的眼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肉眼,你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叫做法眼,叫做佛眼。就是你必然能够成就佛眼,你已经种下了佛眼的因,知道吗。这个因直接后面是牵着这个线,就直接得到后面佛眼的果。你种这个因的时候就知道必然能够成就佛眼、能够成佛。你如果没有种这个因,你就只有众生的份,你就没有成佛的根,所以说这个因缘特别重要,并不是说你现在就是从肉眼一下变成佛眼。当然这个慧眼、法眼、佛眼是不同的。慧眼是照真空,只见到空性;那么法眼呢,不仅仅照真空,能够从空出假,能够照俗,能够看见世间的一切法,能够分别一切法;只有佛眼能够照中谛,又能知真,又能知空,又能了了分别一切法,一切法的如实相都能知道。比如说,菩萨虽然也能分别一切法,但是有些法他还分辨不了,而且或者分辨得了的话,也不是分辨得特别清楚。打个比方,他虽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呢他还有局限性;医生已经很高明了,所有的病都治的差不多了,但就是有一种病他就治不了。能够把所有的病都治了,这就成佛了。
了了分明见,是不是只有佛眼才能见到佛性?可以这么讲,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不能完全这么说。为什么呢?这佛眼跟法眼之间有时候它会有些交集。佛眼的话,如果真正证得的话,能够彻见佛性。但是说实话,在菩萨的位置,如果能够证得法眼的话,他跟佛眼之间难道就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吗?未必如是。如果他能证得法眼,他从一定程度来说,他也具备佛眼的部分功能。所以他也能见到一部分的佛性,但见到的佛性不完整、不圆满。就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的,登地的菩萨,别教登地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也能破无明惑,也能证一分的法身,他破一分无明惑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佛眼的功能了。但他主要还是以法眼为主,他佛眼只是一部分。
(能这样表达吗?至诚感恩)。不用感恩,感恩佛吧。但是这个慧眼、法眼、佛眼实际上代表不同的佛法,不同的这个层次。咱们现在来说,你能够修慧眼就不错了,我们知道有法眼、有佛眼,离我们很远,现在要慧眼,起码说要不著相,要见到空性,要依空性而修。就是世间的一切法皆是苦空无常,不要去贪著,不要去追求,不要为这些事情去费尽心思,不要为这些事情去过分地高兴或者忧伤,要放下。然后我们回到真正修佛这个途径上来。那即使修佛也不要自我标榜,有些人觉得修佛自己很了不起。我们修行,你看我有很大的功德,你们这修得不行,你看我对佛法知识了解多少。还没有修呢,还没有悟呢,也没有证呢,就开始骄傲上了,一样的,跟这个做世间的法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老老实实修,说句实话,刚刚起步都不好意思说,太惭愧了。所以大家学佛,为什么最终还是推荐大家好好地修念佛法门。你要去断见思惑,太难了,说实话我们在今生修,你能够开慧眼吗?还真开不了。当然我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基本上都开不了,这个基本上开不了都没多大概率。
问师父:千分之一有没有?万分之一有没有?没有!亿分之一有没有?也没有!那你是不是说得太过了?难道我们这世间就没有声闻、没有缘觉、没有菩萨的应现吗?他不属于这个疑意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是乘愿再来的。坐在我们这里的这些人都是凡夫,你没有,怎么知道我不是菩萨示现?不是声闻再来?我是肉眼,只能这么说了。真正是声闻示现,你也没必要问我这句话,他绝对不会说出这么没有水平的话来,问师父怎么怎么着,不会的,人家偷偷摸摸的,不让你知道,不让我们知道。当然我们就是让你知道,你也不知道,看不清楚,他这个神通变化,明明现的是这个相,你也是睁眼瞎,你看不出来。所以说我们这种根器的话,都差得太远太远,不是一丁点,所以你问这些问题干嘛,没必要,好好念佛吧。
带业往生,不仅仅是带业往生,这叫什么呢?带惑往生。你还带业,你业怎么消啊?你惑都没有除,你怎么消业?不要说带业了,惑还带着呢?惑一点都没消,伏都没有伏,能够往生就行了,你赶紧庆幸吧,好在有阿弥陀佛。到那边之后,你难道一出莲花,你一出生,你就悟无生忍?没这么快,且得修呢。你还得伏惑,慢慢地伏,慢慢地断,到断惑伏惑,到见思惑破了之后,我看阿弥陀佛是不是要给你讲点大乘佛法,人家还得思考一下,看你的根性够不够,当然肯定讲会讲,你悟不了没有用,还悟无生忍,悟无生忍那是菩萨的果位了。你是不是那个根性啊?你不是那个根性,你只有菩萨的名,你不是真正的菩萨,你不是那块料。但是听还得听,阿弥陀佛肯定会慈悲,你一直在那里听,慢慢地再熏修吧。
你这好还西方极乐世界都没生呢,你现在在娑婆世界呢,你着急这些事情干嘛,还问我,问我更没有答案。哪怕现在释迦牟尼佛还在,问这些东西估计都没什么办法,他释迦牟尼佛都劝你:你别在这里修了,赶紧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吧,到那里的话,你才有更好的机会。你身体是这个身体,这非常漏劣的色身,心都是妄想心,又没有佛的愿力加持,你根本没办法修,到那边的话有个更好的环境。所以说咱们学是学,学“想”致用,学以致用。但说句实话不好听一点,有些东西,所学的东西还真致不了用,学能用得上的可能就那么一点点,你学了一百,最终能用的就是一二。但是你要不要学呢?还得学,学是为以后打下基础。有些人说干脆就别学了,学那些东西都是白学,用不上。错了,你现在学,以后用的时间就会很快;你现在不学,以后时间就会无限期地延长。这叫什么?种种子、种因缘。以前不是讲过什么种、熟、脱么?你没有种种子,不种这个因的话,什么时候才能成熟啊?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以后什么时候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你惑没有破,业也没有消,阿弥陀佛一看,听过《法华经》啊,听过大乘的佛法,哎呀不得了,以后还是有大成就,就跟你普通的这些小乘的根机他就不一样了。看来大家得分到大乘班,你们都没修过,都没听过,上小乘班去吧,分班都不一样我告诉你。当然我这说的都是开玩笑话,但是我说的这玩笑话,你别以为真是玩笑,里面有……他不会这么分门别类这么清楚,但是从你自己个人来说,你因为没有这个种子,没有这个根性,过去没这个因缘,你坐在那里听,突然一下子听大乘法,真的是如聋若哑。如果过去你就已经久修善根,种了这大乘法的因缘,你坐在那里,起码能够一句两句听得懂。就像大家在这听这个《法华经》一样的,刚开始来,一头雾水,现在听当然还是有很多听不清楚、听不明白,为什么听不懂啊?过去没有接触,你听一遍、二遍、三遍,你自己回去再慢慢读,你研究一辈子看看。比你从来不研究,从你第一次研究,完全就是两回事,而且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别看只是种之因,前面这里也说了,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你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就决定了能够成佛,你没有种下这颗大乘的种子,你就绝对永远不能成佛,差距就这么大,差之毫厘,这就不叫失之千里了,千里都太小,差多少光年,说句实话就这个意思。大家好好努力,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庆幸的同时也好好地如实地去观照自己。希望大家好好学法,学大乘佛法,听闻大乘,读诵大乘,同时发菩提心,最终好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好,最后大家一起合掌,我们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