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大家翻到这个《法华玄义》书,上次我们讲到这一段,【大经云。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就是真正的大的话,是不需要去跟小做对比,才显示出它的一种大来,就像虚空一样的,虚空不因为一个小的空间,它才成为大,因为虚空本身就是无量大。即使你再想它到底有多大呢?你想不出来。所以说不可称量,也不可思议。量不出来,也想不出来,也说不出来。

【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就诸佛证得这个大涅槃,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境界呢?也无法说清楚,只有诸佛他自己才清楚。跟我们众生说,怎么说?说不上。所以说【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讲这个妙字。就以这个妙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我们上次讲了这三个法,众生法、心法、佛法,但是最终都是叫妙法,所有的法皆是妙法。实际上这就一种我们说的,最微妙的一种佛法,最高的一种佛法。不仅仅是佛法是妙,众生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我们说的众生平等,皆是妙也,一切法平等,皆是妙也。这就是《妙法莲华经》跟我们说出的一个最中心的、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在这个层次上去理解一切法,你才能知道,原来一切法皆有妙处、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因于粗。而名为妙】,真正的妙是绝待妙,不要相对于这个粗而称为妙。但是相待的妙就不一样啦,我们说有两种妙,一个是相待的,一个是绝待的。相待的叫待于粗而言妙,这个显得粗,它才显出它的妙来。就像我们世间有男有女,有胖有瘦,相对于瘦的人来说,你显得胖一点,相对于胖的人来说,可能你又显得瘦一点,到底你是胖呢,还是瘦呢?相待而言。实际上你很难用个胖,或者瘦去衡量他。或者你说定个标准,你这个身高超过多少斤,你就是属于胖,或者太胖了,怎么怎么。也是定一个标准而已,它还是个相对的一个概念、一个标准、一个参数。

【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你看,如果你一定要执著决定有一个法界,是无边的广大,超过一切的话,还有一个大的概念的话,这个大还是有所有的。【何谓为绝】,也就不是真正的绝了。【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知。不可说示】,真正的法界是非常清净的,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能够用思想或者用什么其他去能够觉察的。也不可以跟你说出来,也说不出来的。这是说的最高的一种境界的话,是无法说出来的。

【文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妙法莲华经》里面,经文的半个偈子。这个下面的弟子都请他来说这个《妙法莲华经》,但是佛就说,哎呀,不行不行,你不要请我,不要请我,我没法说,我这个法门太难以思议了,说不出来。【止止不须说。即是绝言】,绝言,不能用言语去说。【我法妙难思。即是绝思】,你看,很有意思,这就叫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思,所以佛就不须说,妙难思我就说不清楚。

【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也是一个意思,言语道断嘛。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诸法实相,是没办法可以给你们显示的。所有的言辞相,最终都无法去表达这个实相的这么个道理。【亦是绝叹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你看,相待也说不出来,绝待也说不出来。【灭待灭绝。故言寂灭】,你看,这才是真正的这个,我们说相待妙、绝待妙,我们觉得绝待妙已经非常好了,这个时候即使绝待妙也没办法,因为绝待妙还是个概念呀,我还是通过这三个字,绝待妙,这是文字吧、这是语言吧、这还是个概念吧,你还得去思维它。最终即使用这个绝待妙去思维,也思维不到,这就是寂灭,寂灭。这些东西都需要停止,都不需要了。

【又云一切诸法。常寂灭相】,这是佛的境界,一切诸法本来就是寂灭相、本来就是诸法实相,本来就是如如不动,它的本来是这样的。当然众生看不见,悟不到,它本身是寂灭相,但在我们这里就不是寂灭,我们是什么相啊?生灭相。本来是不生不灭,寂灭就是已经不生不灭了,但我们众生有生灭啊,我们看到的这一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你来我往,今天碰到这个人,明天碰到那个人、今天碰到这个事,明天又碰到那个事,反正总有这些事情。【终归于空】,最终就归于空,但是这句话实际上有点多余。【终归于空。此空亦空。则无复待绝】,这还是一个过程。本来就是寂灭,还需要归于空吗?还需要终归于空,难道始就不是空了吗?当下就是空啊。并不是开始不是空,我这个杯子这里还有,等到这个杯子已经消灭了、没有了、消失了,你才说它归于空吗?还终归于空,不需要终归于空,开始就是空,也没有开始甚至,也没有结束。

上次还有个人问我,师父,那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最早是什么一个状态啊?没有最早。没一个开始,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那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最早一念无明又是怎么了?有些佛法就是方便说嘛,最早、最开始、无始以来一念无明,实际上哪里有个最早啊,没有最早,讲不清楚。我们人就会去思维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你总是用这些概念去想,因为你所经历的就有这些变化嘛。但是时间本身也是虚幻的一个概念,空间也是个虚幻的,都是虚幻的法。但是我们觉得它在我们身边是真实的一种存在,你离不开它,所以你都会运用这么一种概念,或者自己的经验去思考一些问题。

然后思考问题你就会提出些疑问,你想不通啊。我就说,你这个问题就不应该这么问,因为你这个问题,推到本身说的这个话,就有极大的错误。有开始吗?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哪还会有一念呢!当然这个可能又会想不通啊。云里雾里你就绕吧。说此空亦空,这都是对我们这些钝根的人说,终归于空,那就有点像这三藏教的析法空了,开始不是空,它因缘有,一看这个相确实还在,等到这个因缘散的时候,这个相不存在了,你说它终归于空。最终再把这个空再放下,这则无复待绝,是吧,众生都是这样子的。次第而悟,次第而修,但真正第一句话是最重要的,一切诸法常寂灭相,不需待它空之后才空,不需待它灭之后才空。

【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就《中论》,这也讲得很有意思,若法为待成什么意思?如果这个法是因为相待其他的因缘而成立的,就是它是因缘所生的法。它要等待这些因缘和合在一起,它才能成就。它要等待这些因缘成就之后,它这个法才形成。打个比方,某年某月某日,你突然降生了,为什么那年那天你降生了呢?你的因缘就决定,你在那一天投生在这个世间来,你就在等待这个因缘,早一天也不行,但是现在有早是吧,直接早点就把他剖了是吧,出来了,这,那你后来一想,你为什么会出来?比如你的父母要把你剖出来,那还是有这个因缘。那现在我们科技手段这个更先进了,是吧。然后这作为父母的想法也是不一样了,还又有不同的因缘吗?还是等待那一天发生,这就是你的命,是吧。你前世形成的命,就决定要等待这个时机成就你才能出生。如果它是相待而成的,那是法就成为相待法。相待法是不是真实的法呢?不是。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是法就没有自性。

什么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今天所讲的呢,不是因为其他相待的因缘而成就的法。既然这些相待的因缘都没有了,那么最终所成的这个法还有没有呢?能成的因缘和所成的法皆不复存在。你已经被形成的,你是所成的法,是空,没有自性的。能够形成你这个法的这些因缘,本身也是什么呢?也还是空。所以说一切皆空,从过去是空,现在还是空,未来也是空。所成法是空,能成法是空。果是空,因也是空,因果皆空,是吧。有因果的话,就实际上就有个时间性呢。因在前面,过去,果在现在,是不是啊。但是现在的果呢?又能成为未来的果的因,是吧。那过去现在一切因果法是不是皆是空啊?这是从根本的叫什么谛啊,胜义谛,也叫真谛,来说,一切法皆是空,一切因果皆空,这句话是真正的真理。但你千万不要执著这个空,就把前面想成是断灭空,不要这个意思啊。性空不离什么呢,缘起,是吧。

所以前段时间还有个话题在讨论,就讨论净空法师,当然这个是比较敏感现在,是不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些人说这句话有问题,就批判净空法师了。因为净空法师现在确实也是受到很大的质疑,当然我们在座肯定还有很多都听过净空法师的经,我也听过,开始启蒙的时候,都是受到很大的教育,是吧,有些人可能还是铁杆粉丝。但是咱们嘛就法而论,也不说评论某个人,就他所说的法。

当然他这句话,实际上说句实话没什么多大问题,但是有些法师呢,就喜欢故意要挑刺儿,既然万法皆空,万法不就是因果吗?怎么说因果不空呢?是吧。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的。万法皆空是从什么,是从性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说。因果不空是从什么呢,是从俗谛去说,大家都很清楚嘛。空和不空,因为空与不空本身它就是不二的,空有就是不二的嘛,你干吗一定得执著这个空才是究竟呢?不空也是究竟啊。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不跟大家已经讲了嘛。一切法皆是妙法,妙法又是空、又是假,最终呢又是中。中代表什么呢,非空非假,但是呢又可以方便,即空即假,没有问题的。关键你是不是已经理解到这个方方面面它所具备的这么一种道理。你如果没有理解的话,那你每句话都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自己明白了,每句话在你这里都不存在什么多大问题,所以说这个东西也是因人而异。

随便说句话,比如碰到以前的禅师,你随便说句话,啪,一巴掌就打过来,你的话总是有问题。不是你的话有问题,有时候,是你这个人有问题,知道吗?他打的是你这个人。人家说句话怎么都是对的。禅师说句话,我们看到有时候,哎呀,很违背我们的常识,根本就不讲逻辑,不讲理的,他怎么就有道理呢?那人家禅师就是禅师,境界不一样,怎么说怎么就有理,你还别不服气,你还要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就跟你分析分析,看看我这句话比你这句话并不低呀,我讲得也很有道理呀,你怎么就不承认呢,是吧。打的就是你这个态度,就是你心里想法太多了,执著太多。你没有执著的话,禅师就不打你了。打了就打了呗,打有什么了不起的,打了就打了。你要心能放得下,这个禅师,哎呦,真是没白打,了不起,这个人看来,他都后悔是不是打错了,是不是。结果你这个人打了之后,还不长记性,没有长进,一看,下次还得打。

有些人就说,哎呦,你们佛教怎么这样子的,用这暴力手段,用不讲理的手段,一点都不慈悲,我们无法理解。当然你无法理解了嘛,你这个境界怎么理解呀?你这个水平理解不了啊。什么时候你水平提高了,你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了。当然这里面的话也还有很多啊,不是我让你们大家迷信、盲从,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真正看明白很多事情的话,我们所常识之中、日常之中,所碰到的,以为是问题的这些事情,已经就不复存在了,你的心更大了,知道吗。心也圆融了,相互之间法的这种差异性,在你心中已经不复存在了,你心中能够摆平很多的事了,就这个意思。

【华首云。既得无生忍。亦不生无生】,就说这个无生忍这个无生是什么?是个名字,一个概念。一切法无生,它只是为了表达这么一种无生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执著本身这个无生的一个名词概念。这个无生也不需要生了,你不要自己又想,啊,有个无生,哎呀,这个无生非常好,我就想证得这个无生,那又错了。证得了就证得了嘛,哪还有个什么无生、无生的,就这么回事,不要去说了,不需要再多言,你心中明白就可以了,叫心心相印就行。【无生即无生。是名绝待】,无生当下就是无生,你不需要再另外去找个什么概念,或者去想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绝何物。显何理。流浪无穷。则堕戏论】,就是现在已经把这个绝待,把这个妙,已经给大家讲得很清楚了。如果除此之外,你还不能明白,还另外需要我去七嘴八舌的,需要我婆婆妈妈还给你说的话,那些多余的话,还需要觉和悟吗?已经觉到底了。还需要显何理呢?所有的理全部都已经给你显示清楚了。所以如果你还在计较的话,就流浪无穷,一遍一遍地在重复,就是炒现饭一样没意思了,炒来炒去你还是悟不了。但是有些人还就需要老炒的,钝根嘛,是吧。但是这里是说这个道理,说道理的话,就不需要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还是挺有智慧的。则堕戏论,那大家就玩游戏了,是吧,随便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的。

【乃是迷情分别。绝待不绝。非绝非待。待于亦待亦绝。言语相逐。永无绝矣】,你看,那个言语之间反正玩文字游戏了,就这个意思。如果是你迷情有分别的话,即使是绝待,它也不会绝。本来是绝待,到你这里产生执著了,就变成不是绝待了,是吧。你所谓的这个非绝非待,还待于这个亦待亦绝,你才成立一个非绝非待,那你这个非绝非待,是不是真正的非绝非待呢?是不是?问大家,是啊?不是了,不需要嘛,既然是绝待,还需要待于这个待绝来说,非绝非待吗?就是前面第一句话就说了,虚空需要这个小空,才能叫它虚空吗?就是我们说,无比大的这个虚空需要待一个小空,才能显出我的大来吗?不需要了。就真正的绝顶高手就不需要去打一个不成名的三四流的江湖闲人,成就自己,还要立自己的名,扬自己的威吗?我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谁都不在话下,不需要找个不入流的人才陪衬、才显出我的大来,才显出我的高来,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走,这还是说这些绝待,说这个妙的意思。即然是绝待,绝于所有的对待,大家把这个名字记住,这个意思,绝诸对待叫做绝待。不要对待、不要相待于任何其他的一切法,才显出你这个绝待义来。本身你这个法的形成,也不需要相待于其他的因缘,才会成就,才会产生,它本来就是这样,一直就是这样,永远也不会变。

【何者。言语从觉观生。心虑不息。语何由绝。如痴犬逐块。徒自疲劳】,你看,这里就打个比方,我们的言语都是从自已的觉观,是从自己的这个思虑产生的。去觉察啊,去观察啊,心里面想的事情不停息的话,那么你的语言也就不会停息下来。如痴犬逐块,是吧,狗去追什么东西啊?追这些骨头一样的,是不是。但这个骨头也不是真的骨头了,徒自疲劳,追来追去,最终弄不到,没有用,【块终不绝】。【若能妙悟寰中。息觉观风。心水澄清。言思皆绝】,就是我们好好从自已的内心反观去什么呢,反观自照,把自己这个觉观的风平息了,它用一个比喻,这个觉观就像风一样的,风没有了,这个水它就什么呢,没有波浪,它就会静下来,一静下来,这些泥沙啊,这些不干净的东西自然就沉淀下来了,水就变得清楚了,变得清净了,澄清了,就像我们心一静下来,其他的这些妄想杂念慢慢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它就沉淀下来,到最终它就不会起来了,言思皆绝。

【如黠师子。放块逐人。块本既除。块则绝矣】,就是我们把这个块本身除掉了,就是把我们心中的这些觉观的风给除掉了,自然而然,诶,把根本的问题就解决了。【妙悟之时。洞知法界外无法而论绝者。约有门明绝也。是绝亦绝。约空门明绝也。如快马见鞭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我们看看,就是我们说如果真正能够开悟的时候,悟到这个妙法的时候,能够洞知、能够通晓一切法界外,法界之外没有一法,一切法皆在法界之内,这个法界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有的。而论绝者,这是约有门而明绝也。还一个有,有法界,但是绝亦绝,本身这个有门的绝也绝了,这就是空门,甚至这个法界,这个本身这个绝啊,也不需要存在了,这就是空门。如快马见鞭影,无不得入,如果能够空门明绝的话,算是这个根器就是比较利的人,就像快马见到鞭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用是两妙】,这个两妙的话,有门明绝,实际上的话还是属于相待的意思,空门明绝才是真正的绝待的意思,这两种妙还是有差别,虽然前面也叫是明绝,但实际上从根本上还是属于相待的,属于相待妙。【妙上三法】,上面哪三法啊?心、佛、众生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就是为什么三法皆有妙呢,因为它都具备绝待妙和相待妙这两层的含义,所以把它称为叫做妙法。

好,再往下,【若将上四种绝待约五味经者。乳教两绝。酪教一绝。生酥四绝。熟酥三绝。此经但有一绝】,我们看,乳教两绝是哪两绝啊?一个是别教,一个是圆教,别教和圆教都有这个绝义。酪教一绝,实际上酪教这个一绝的话,真的是,乳酪,它是说什么,说《阿含经》,它这个绝吧,还真是,还不是真正的绝待义,它只是在三藏教本身这个意义上去说,是有绝待义。当然它这个绝的话,我们说实际上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说,只说什么呢,三藏教,这个三藏教的话,说句实话本身这个很难去表达这个诸法实相义。生酥四绝,四绝那就是藏通别圆全部说。熟酥三绝那就是通别圆,此经但有一绝,当然这个绝待跟真正圆教绝待不是一个意思,它是站在什么呢,刚才前面说的,心法,佛法,众生法方面去讲的。本来它不是圆满的,即然到了圆教这里的话,一切法皆圆,一切法皆绝。

【若开权绝者。无不入一妙绝也】,这里好,大家再看看啊,开权绝者,你看,看来还有权绝,还有实绝,咱们好好去理解啊。这个玄义里面讲的东西,大家有的时候看啊,猛的一看,真不容易看懂,但是你仔细再琢磨琢磨,唉,它还是有道理的。这个绝、权,开权绝也,实际上前面都是开权显实嘛,权是方便的意思,权巧的意思,不是真实,但是开权之后就能显实,就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到真实的是什么,知道吗。真实的认识到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进入一妙绝了,这个一妙绝实际上都是最终法华这个绝了,跟前面这些绝应该说还不完全一样,不完全一样。即使是比如说的,我们说的这个乳教里面,它是什么呢?正说圆教,兼明别教,但是它没有开权显实的意思,它的圆跟《法华经》的圆,实际上还有细微的差别。

【问。何意以绝释妙。答。秖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如世人称绝能耳】,就是这绝和妙之间可以互换,妙就是绝,绝就是妙,绝妙,绝妙,妙绝,妙绝,本身这个绝,它是绝待义嘛,是吧。绝诸对待的,这才是真正的妙,绝待法叫什么?我们经常也叫什么,换一个名词叫什么呢,不二法,知道吗,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有时候也叫做平等法,也可以说。真正平等的话,没有我,也没有你,没有空,也没有有,这就是真正的妙法。也就没有众生法、心法、佛法,这种差别还存在吗?不存在了。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这就是真正的妙,这也就是绝,是吧。如果你心中还有这些分别,这些分别没有绝的话,没有断的话,那就不叫真正的绝了。所以我们要绝,实际上也可以说就跟这个进行告别,你要从思想上先搞清楚,然后从我们的实践行为上,你好好慢慢地去证悟,最终你才能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所以说一听到这个,灭绝师太这个名字也不难听,是吧。在世间的话很可怕,灭绝师太。一到佛法,哎呀,这人看来绝顶高手,修为非常高了,了不起的,是不是,高僧大德,该灭绝的全部灭绝了。真正灭绝不是像我们世间这个灭绝了,本身它就是什么,诸法本来空寂,不需要你去绝灭,它自然本身就是绝灭,不要人为的,我看不上,看你不顺眼把你给灭了,是吧,我不喜欢他,把他给消灭了,这才是灭绝,不是这个意思。本来这个诸法就是,自然就是寂灭的,它就是不存在的,从它自性来说,它就是没有,你干吗还在人为地去加其他的东西呢,是吧。所以你也得随着这个法的自性,我们人也把这些所有的情执放下,执著分别放下,你才能与这个法性相应,你相应了,好,慢慢地你自己的佛性、你的自性,也就能够慢慢地呈现出来。

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法的自性,我们偏离了这个法性这个轨道,认为这个法是存在的,即使是因缘有,我们还是执著,我们想什么呢,获取,需要的就想要,要贪,不需要的我们就非常讨厌,排斥,是吧,你人为加了这些什么情丝啊,加了分别啊,加了这种贪嗔痴种种烦恼妄念,自然而然那就被这些东西所那个了。它会产生业力的,这个烦恼会有业,最终你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本来你可以很好的命的,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命就变成坏命了,是吧。就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个法之中的微妙之处,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一些影子,然后被这些影子给蒙骗了,但最终你的命运就随着这些影子,那生灭不息、轮回不止啊。

【又妙是能绝。粗是所绝】,你看,【此妙有绝粗之功。故举绝以名妙】,如果是有能绝有所绝,那还是属相待。【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得起。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绝】,你看,说得很清楚了。迹中,在化迹之中先施方便权巧的这种教法。真正的大教是不得起的,没办法去说的,真正的大教,这就是真实之教。如果真实之教起来的话,方便教就不需要了,就方便教绝。自然而然你就明白,这个方便实际上就是为这个大教做铺垫的。等于我们大家现在学习,本来都是算中学生,是吧,但是经过我们这边一培训,大家全部入大学了。你是高中生,他是初中生,你是初一,他初二初三,包括高一高二高三,是吧,反正你全部都一起,我们一个班,培训班,全部进来,一直都直接进入大学,进入真实之教,前面有差别没关系,但是只要你因缘到了,立即大家都能够成就这个大教,进入这个真实教。

【将所绝以名于妙耳。又迹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兴】,这是什么意思呢,迹中的大教跟这个本地的大教看来还有区别,知道吗,开迹显本嘛。迹中的大教起来之后,本地的大教呢暂时不得兴,等到本地的什么,【今本地教兴。迹中大教即绝。绝于迹大。功由本大】,你看,把这个迹大,迹中的大教绝了,最终呢成就这个本大的功,看来又不一样,所以说你看这里面差别太大,打个比方说就像我们在娑婆世界,即使给我们讲《法华经》,这就是迹中大教而已,明白什么意思吗。如果以后,大家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你还不能在凡圣同居土,你最好在实报庄严土以上,你再听《法华经》,那才叫本大呢,知道吗。本地的这个大教,你那时候听《法华经》的这种境界,跟现在完全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说,哎呦,那太遗憾了,只能遗憾呗,没办法,我们所有的遗憾,娑婆世界就是遗憾的世界,但是我们起码知道,还有比我们更高的,那高得不知道多少的境界了,还有后面等着我们,也好,值得期待啊。

【将绝迹之大。名于本大】,绝迹中的这个大,最终来命名这个本大,【故言绝也。又本大教若兴。观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你看,再怎么样本教已经算很高的了吧,还是有言教啊,还是有相的,你通过观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入观缘寂,言语道断,这才是真正的绝。【绝由于观。将此绝名。名于观妙】,这个观妙是这样子起来的,是吧。

【为显此义。故以绝为妙。今将迹之绝妙。妙上众生法。将本地之绝妙。妙上佛法。将观心之绝妙。妙上心法】,你看,三个相对应,大家看清楚了吧,虽然众生法也是妙,佛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看来的话,这里还把它分个层次。就众生法它的妙是属于迹中的绝妙,迹中之妙,迹中的绝待妙。那么佛法是属于本地的绝待妙,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众生毕竟还是众生嘛,众生没有成佛,永远都是属于迹,迹就是这个方便,你什么时候回到什么本地风光,你成佛了,才能悟到这个真正本地的这个绝妙,叫本地之绝妙。

后面呢将观心之绝妙,妙上心法,那就显得更高一层了,最终甚至这个佛的概念都不要存在了,哪有什么佛法,哪有什么佛,哎呦,大家一听害怕了,没佛了,没有佛法。有,不可思议,知道吗。你不要去思考还有个佛的概念,这才是观心,知道吗。自然而然一切它会自然非常好的在运行的,你都不要去思考这些话,不要思考这些概念。

所以说你看这《法华经》和《法华玄义》一讲,大家都明白了吧,这才是佛的境界,这才是法华的境界,不然的话大家想妙,你天天在这里死想、苦想都没有用,想一百年、一万亿年都没有用,一跟你讲,明白了。

众生有众生的妙,佛法有佛法的妙,心法有心法的妙,虽然最终实际上是统一的,但是说实际上还是分层次的。但如果你真正悟得了,那么你众生就不是众生了,众生就成了佛了,最终呢众生也成了这个心法妙了,看你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能达到这个境界,你也就不叫众生了,你不就已经成佛了嘛。

但是你如果没有成佛,那对不起,还是差那么些,你比如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等觉菩萨,那他还是属于众生的行列啊,他属于九法界嘛,他属于菩萨法界,只有佛才是真正解脱的,菩萨都还没完全解脱,还有无明没有破,那他还属于众生法的行列。那他的妙跟佛的本地妙还差那么一点点,只是他离得最近了,我们离得太远,就这么回事。

但实际上这个佛法跟心法妙本身没什么区别,是佛法肯定就已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他是为我们众生讲,怕我们又执著有个佛法的存在,所以再来个心法,显得这个心法比佛法还更高,实际上有高吗?没有高。

但是说句实话,一般意义来说,佛法或者心法比众生法是要高一点,除非你有一个例外的,就说你是已经完全觉悟的众生,你已经是佛,名字叫做众生而已。否则的话,其他的除了佛之外的所有的没有觉悟的众生,或者没有完全觉悟的众生,那还是差不少,这就千差万别了,有些是差那么一点点,一步之差。我们是差了多少啊,哎呀,简直,用时间来算,算不清楚;用距离来算,算不清楚;用烦恼,用什么其他算,都算不清楚,欠得太多了,是吧。你欠账太多了,你的功德资粮太少了,你修行的这个时间太短了,所有的方面都是我们基本上是从头开始。

好,【前四绝横约四教。今三绝竖约圆教】,什么意思呢?前四绝横约四教,藏通别圆,是吧。每个教都有自己的绝义,但是后面这个三绝,竖约圆教什么呢?哪三绝?迹绝,本绝,还一个什么呢,观心这个之绝,这三种绝是从圆教上去说的。那么我们就想一想,真正的绝妙是什么呢,圆教。前面有些绝妙的话是什么呢,是相待而说,它是方便而说,是方便,不是真实的绝妙,只有圆教的绝妙,才是到达最高的,最圆满的一种境界。

所以大家就清楚了,这一说的话,以后大家判教都会了,是吧。有些各种各样的宗派,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论,都说自己,我是绝,我是妙,没错,都是绝妙。我们现在说,四教皆是绝妙,但它是从它那个层次上去说的它那个绝妙,跟真正圆教意义上说的绝妙,还是不一样,还是有差别的。什么时候它也能够开权显实了、开迹显本,把它这个方便教进入到真正的圆教,真正进入真实教,OK,那它才是真正最高意义上的绝妙,否则就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就没必要分别计较,有些人争来争去,哎呦,我的才是最好的,我这个法门最好,你那个法门最好,你说的都不算,把这个法拿来看看,是吧。实际上祖师把这些东西已经给我们判得很清楚了,没必要多说了,一个天台,一个华严,在中国判教,真正我们说的,没有高过他们的水平的,你还能比大祖师水平更高?那你自己创个宗得了,是吧?看大家认不认可?估计不行,没戏,是吧。咱们再说得不好听点,即使不放眼我们这个汉传佛教,放眼三大语系佛教,从判教的这个真正的圆熟度,真正圆满究竟来说,没有超过天台宗的,没有超过天台宗,谁能讲到这些道理啊,不可能讲到这些道理出来。

好,下面是【别释妙者为三。若鹿苑三粗。鹫头一妙。皆迹中之说】,三粗一妙,就是说只有在《法华经》才是妙,前面什么藏通别其他的都是粗,皆是迹中,还是属于迹中之粗妙。【约迹开十重论妙】,即使是迹中之妙,我们也得谈一谈啊,这因为跟我们之间,跟众生是息息相关的。

【此妙有迹有本。本据元初。元初本妙】,本是我们无始以来具有的这个佛性。本来是妙,但是本来不是从时间概念,就是从它本来这个本性来说,从这个性质来说,你具有这个佛性。佛性当然是妙,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本啊。【十重论妙。迹本俱是教。依教作观。观复有十重论妙】,既有教中之妙,又有观中之妙。

【迹中有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众生法妙有十重,佛法妙有十重,心法妙又有十重,加起来可不就是三十重了吗?【此与众经论妙有同有异。本中三十妙。与众经一向异】,就是本中所谈的这三十种妙与其他的经论一直都是有不一样的,就是真正谈到本中之妙的话,只有《法华经》才谈到了,其他只谈到迹中之妙,差那么个档次。

【此六十重】,怎么又成六十重了啊?有本中,有迹中,再乘上其中的三十重,众生,佛法,心法,各有本迹,那不就是六十重了吗?【一一复有待妙。绝妙】,有相待妙,又有绝待妙,乘以六十,二六【则有一百二十重】,你看,挺多的啊!

【若破粗显妙。即用上相待妙。若开粗显妙。即用上绝待妙】,你看,那就是说什么意思?相待妙是用来破粗来显妙的,有破有显,那就属于相待。能破的是妙,所破的是粗,能显的是粗,所显的是妙,大家一定把这个概念分清楚啊。能所,你看,有能破,有所破。所被破的是粗啊,我拿什么东西来破这个粗呢?用妙来破。

反过来显就跟它颠倒了,能破的是什么呢,能破妙的是粗,能显的是粗,所显的,最终我要显示的,是要把这个妙给显示出来,因为这个粗能够把这个妙给托起来,能够衬托起来,能够显这个妙就是,它才是真正的妙。打个比方就是说,怎么能够显示这个人长得好看呢?拿个长得丑一点的往他身边一搁,它就能显出这个人确实长得很漂亮。那所显的就是这个长得漂亮的人嘛,要衬托嘛。就像我们编个故事一样的,怎么才显得这是英雄啊?拿这些什么坏蛋什么什么,来衬托一下。

好,后面开粗显妙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是绝待妙呢?因为开完之后,粗不复存在,只有妙的存在啦。开粗之后,无复有粗,粗当下就已经变成是妙。说的不好听点,就像我们说点石成金一样的,它就有这样的一种功能。石头本身就变成金子,石头还存在吗?没有啦。既然没有石头了,这个金子还是金子吗?金子也不复存在了,这才是真正的绝待妙。

打个比方的话,前面的话需要以毒来攻毒,以毒攻毒说得难听一点了。打个比方说,唉,你这个人业障很重,那你自己得多行善事,行了善事不就有福德吗?福可以灭罪,知道吗,来抵消,就等于是破粗显妙,拿这个东西来对付那个东西,拿这个东西来替代那个东西。即使替代了,说句实话,那原来这个被替代的东西是不是已经不存在了?已经被替代的,是现在你拿来替代更好的这个东西,但再怎么样的话,被替代的和能替代的,它是两件东西,它是有分别的,它是二,是吧,这个二又不好听了,二,它是有分别的,是吧,替代嘛。

那后面开粗显妙不一样了,叫什么呢,脱胎换骨。打个比方,这个东西,他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资质,他是可以具有培养前途的,我给他点拨一下,开示一下,哎呀,一下豁然大悟,本来是烦恼深重的众生,一下成了超凡入圣了。人还是这个人,以前是凡夫俗子,现在就变成圣人,这就是开粗显妙,不是把这个人给消灭掉,给让他去除掉,我换个更好的人来,不是这个意思——就在这个人上,它本身就可以改造,这才是真正《法华经》这个妙用。

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每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这种能力、潜能的,就看他因缘到不到而已。我们不是要消灭敌人,而是要化敌为友,让敌人也成为我们的一份子。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这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当然实际上最终,实际上也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也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没办法,到最终你发现实际上没有敌人,没有朋友。因为你的境界不够高,所以你老执著这是朋友,这是敌人。

好了,大家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我们上节课已经完了,下节课待会儿,十分钟之后再来啊。

好,大家坐下来,安静。咱们下面看,具体讲这个妙字了。这是别说了,前面什么众生法,佛法都是简单说说。

下面我们看这个【迹中十妙者】,大家最好把这个十妙全部给记住,哪十妙呢?【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大家把这十种妙要记住,迹中十妙,记一记,回去好好记一记。境、智、行、位、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功德利益,就把这几个开头,后面通通是妙。迹中十妙,这就把这名字列一下,后面具体会专门讲,什么叫作境妙啊,什么叫作智妙啊,通通都会讲的,大家不要着急。后面内容还挺多的,咱们刚刚开始不久。

【释十妙】,解释十妙,分【为五番】,从五个方面来去讲,五个层次,第【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广解。五结权实】。

首先我们看第一番是【标章者】,标章就是标个名。比如说什么叫作境妙啊,简单标个名字,但具体的是什么意思呢,后面会讲的。

【云何境妙】,什么叫作境妙呢?【谓十如。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等。是诸佛所师。故称境妙】,诸佛都要向它学习,知道吗,诸佛所师的,它是诸佛的师父,就这个意思。他要师法,他要学习的,十如是啊,种种因缘法啊,四谛啊,三谛啊,二谛一谛啊,通通都属于境,把它称为叫做境妙。

第二【智妙者。所谓二十智。四菩提智。下。中。上。上上。七权实。五三智。一如实智】,这所有种种不同的种类的这种智,都称为叫作智妙。为什么把它称为妙呢?【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什么意思呢?那么前面那个境就相当于是法,这个智呢就相当于佛,大家明白吗,就大概是这么一种类比。佛是怎么开悟的呢?佛是以什么为师呀,以法为师。他也是通过学习这个佛法,去寻求法的这个真谛,最终他才成就圆满了这个佛道。因为法是常,所以诸佛也常。因为法是妙,所以诸佛也妙。那么这个境妙,智也妙。那这个智慧就代表是佛,佛最终不就是觉悟吗,觉悟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呢?从一切境界、这些法上来。你要去看一切的境界,你要去观察,你要去领悟。你要去悟得这些法的本身含有的这个真谛,你要最终从这里面去获得一种智慧,智慧到最终圆满了,你就成佛了。

【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一个是盒子,一个是盒子这个盖。 盒子有多大,这个盖就有多大,它是相称的,就跟这个法跟佛之间,这个境跟智之间,它是完全相称的,境智不可思议,【故称智妙】。 境也不可思议,智也不可思议,所以把它称为智妙。

再往下是【行妙者。谓增数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智导行故】,因为有智慧,才会把这个行,修行给引导出来。它能指导这个修行,【故言行妙】。

再往下,位妙,【位妙者。谓三草位。二木位。一实位。妙行所契。故言位妙】,通过这个行妙,最终能够契入这个位妙,你修行必然会证得一定的果位,修到哪个阶段,你的位次是什么啊。再往上修,你对应的位次,又是什么样的啊,所以这些东西息息相关的。

后面【三法妙者。谓总三法。纵三法。横三法。不纵不横三法。类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称为妙】,以前我们不是讲过很多三法嘛,是吧,各种三法都有,大家记得吗?三谛,三观,三智,还有什么呢,三障,三苦,反正一切三法都在里头。还什么,三德,太多啦,太多啦。三涅槃,三菩提,太多啦,甚至佛法僧三宝都算,一切三法反正都是,皆是秘密藏。

【感应妙者。谓四句感应。三十六句感应。二十五感应。别圆感应。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众水】,你看,水也不用上去,月也不用下来,自然它就会有感应,同一个月在同一个时间,它能够普遍地映现在所有的这些清澈的水之中。诸佛也不来,众生也不往,不来亦不去。我们说生则不生,无生而生,不生而生。难道说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好像佛来接引我们啦,我们赶紧跟着佛走,去啦。实际上真正去的是我们的法身吗?佛性永远不要去的,去的是外在的一个相,知道吗。然后从这个莲花生出来了,真正能够化生出来的,难道是我们的佛性吗?也不是。他还是个方便的一个身,还是个凡夫的身,再怎么样。方便有余土嘛,凡圣同居土。一般你生到那里也就凡圣同居土,你都还不可能是圣人,即使是圣人,你可能也就什么声闻缘觉类的,即使是菩萨,也还是属于什么,也还不是真正的这个法身。但是我们现在都根本做不了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能,做菩萨,从现在就开始做起啦,除非。……现在都做不了菩萨,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时半会儿也做不了菩萨,名字菩萨,只能说。

【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此事。故名感应妙】。你看,因为有慈的善根力,你才能见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众生有这个善根,才能感得佛来相应。你这个水清才能月现,大家明白吗,水不清月就不现。所以有些人:我想见佛,佛现给我看看吧,想求菩萨给我现现真身吧,来点感应吧——求不来的,求的就不叫感应了。水不清啊,心不清净你怎么能够应啊。真正应的话,那不需要去求的,你心是很纯净的他自然会有,有了之后说句实话你也不会到处乱说,到处说“哎呀,我今天怎么了,昨天怎么回事。”一说你的心还清净吗,你这不清净的心,我才不相信你见到了真正的佛了。梦中,自己梦中的这个影像的佛不是真正的佛,假的!是吧?当然我们不能打击大家,能梦到也算可以了。就像我们说你拜佛,我们拜佛都是佛像,你能拜佛像也好呀,佛像难道是真的佛吗?但是能拜佛像也能积累善根呀,也算不错,但你不要天天说我拜佛有多大功德,我怎么了不起,我怎么修行得力,有感应,老乱吹嘘那就有点多余了,是不是太过了,起码低调一点,知道自己只能见到像见不到真的,你就低调谦虚点。本来你这个修行功力就很低,你还天天骄傲自满的、故意显摆的,何必呢,都不好意思说是吧。人家高僧大德都说我很惭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这个根器这么差的人都不好意思开口,自己偷偷忏悔去吧,羞愧去吧,都拿不上台面来跟别人说的。

好感应妙,后面【神通妙者。谓报通。修通。作意通。体法通。无记化化通】。你看,通都还各种不一样的。【无谋之权。称缘转变。若远若近。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乘。故言神通妙】。“无谋之权,称缘转变”,不需要你自己去起心动念,:哎呀今天我一看,哪个众生因缘熟了,我赶紧去度他。你用观察吗,?不用观察,自然就知道了,水清则月现,你这个大圆镜一照,他自然就知道了,这个众生他就已经到时候,你自然就会去了。然后想变化,我变化什么身才能度他呢,我再想想,我要跟他说什么法他才能听明白,才能真正开悟呢。——不用去想,佛还用动那个心思,还费那个劲?自然就去了,自然就说了,说了就是他最应该听的法,最契合他根机的法。称缘,每个法每个众生说不同的法,都是适合于他们每个众生的,最契合的,也没有远也没有近,也没有众生的分别,也没有时间的分别,也没有法的这种不对机,一时应现。“若种、若熟、若脱”,就是众生不同根机。刚开始种这个善根的时候,善根比较浅,刚种种子的时候,那肯定说的法,说实话就是最基础的。开始慢慢成熟了,快要成熟了,善根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好了,给他说更微妙的法。到最终快要什么,脱,要脱离生死了,最终要解脱了,这个时候说的法就是一乘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哪个阶段,最终都是为了导入一乘法,让他成佛。

我们说的羊车、鹿车、牛车,最终都不是让他坐大白牛车嘛。然后你说干吗给我坐羊车,你喜欢羊车呗,我不就给你坐羊车,你这个时候你这个见解就知道坐羊车最舒服,你都没见过大白牛车。打个比方我一直在农村非常闭塞,火车都没坐过,我觉得牛车就已经很好了,小汽车都没坐过以前,你知道什么叫小汽车,名字都没听过,见也没见过,你就觉得牛车最好,非常好,那佛就给你坐牛车。真要给你坐火车,你都不敢坐,把你吓坏了是吧,这也是随着众生根器来,故言神通妙。

还有【说法妙者。谓说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缘法。所诠法。圆妙法。如理圆说。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光显显神通还不行,还得说法,说法才是最终度脱众生的最根本的一个法门。【故言说法妙】。

说法之后,你后面紧接着就有眷属了,就像我们说的大家一听法,都成为菩萨眷属,都属于佛门之中的同修眷属,法眷属,原来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有关系了,因为佛法连接在一起了。【眷属妙者。谓业眷属。神通眷属。愿眷属。应眷属。法门眷属】。你看,有种种不同的眷属,我们现在大多数都是业眷属,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法门眷属,这是层级比较高的了。神通眷属也不行,还是差点,有些人就喜欢神通。有些人有愿,但是没有行,也不行。还有应,感应的,那就属于不是普通的人了,能够感应,那菩萨级别的法门眷属,直接最终成佛。【如阴云笼月。群臣豪族。前后围绕。故言眷属妙】。阴云笼月不太好,应该是众星捧月是不是,阴云多难听呀,就像烦恼一样,业障障碍了我们这个月亮。应该说是众星,虽然不像月亮这么明,当然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大陆恒星的,咱们不要去计较这些东西了啊。就是你这个月亮,佛就代表月亮,佛就代表太阳,我们都是星星,我们是他的眷属,前后围绕。就像那个王宫,国王中间一坐,下面这些群臣,这些豪门贵族都围绕他。这就属于眷属妙。

【利益妙者。谓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变易益】。你看,利益都不一样呀,这些益还都算比较高的,你看变易益,空假中比较高,因益的话当然内容是最多的。【犹如大海。能受龙雨。故名利益妙】。就像大海样的,即使是龙来下雨,雨水特别的多,它都能完全容受,就这个利益是无边的,就这个意思,各种利益都有,就是我们说百川入海,万川入海,不管是哪条河,大河、小河、大江、小江全部都入海,全部都容受,这个水包括所有的一切水都有,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也就这个意思。但有些人就不喜欢大海的也有,不喜欢大海就给你点小溪水也行呀,小河水也行,湖水也行。

好,这就大概是标章就是标名,把这个名目给大家标出来,大概什么结构呀,它下面有个名字给大家标出来,后面还会讲这个义理,义理后面大家不着急,也离得不算太远了。

第二引证,引种种其他的经论,特别是经,经文来证明。【二引证者。但引迹文。尚不引本文。况引余经耶】。只引迹中之文,不引本中之文,就是即使是引经据典,也只是引其中的跟这迹中的实妙相对应的这些经文,当然其他余经的文字就很少引了,主要是引《法华经》为主,。

我们看。:【文云。诸法如是相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如是相就是说的十如是嘛,前面不是提到十如是嘛,十如、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呀。

第一个就是境妙嘛,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是佛智慧门。门即境也】。这个门就是法门,法门就是境妙,所以我们得入真实之境,入如来之境,你要入了这个法门,那最终你才能真正获得这个智慧。就像我们在世间,你要信仰一个什么宗教也好,你得得其门而入,你得找到一个非常正当的正确的一个法门才行。好,你信一些邪法,信一些歪门邪道,完了,你这个境找错了,你这个门路找错了。就像我们世间你找这个职业找错了,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完了,你这辈子完了。你根本的选择的方向就错了,下面的命运可想而知,大的纲领都错了,下面的问题随着都一连串全部出来了。

【又云,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还是讲境妙也,还是讲这法,法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最重要的东西,你看看,为什么把境妙放在第一个,法最重要,一切境中皆有法,但是你能不能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呢?能认识到真实相呢?诸法实相呢?法中有实相,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我们认识的都是假相,被假相所迷惑,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假的。这就是因缘所感,你是假的,感得的也是假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思想本身就不是真心在思考问题,真心就不用去思考,我们能够思考的、能够辨别的,都是这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诸法上的实相你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虚妄之相,然后你还把这虚妄之相,反正你们是假的,谁也不认谁是假,你是真的,我是真的,大家就狼狈为奸了。那就随便造呗,造业,胡思乱想,造业,想到哪干到哪,反正没一件事干对的,那最终怎么从生死里面出来呢。?都是造的虚妄,当然生死也是虚妄的,但是在生死里面你是感受不到虚妄的,你确实受这生死业力的牵引,你会感到痛苦,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一出一出的戏老在演,有时感到一点痛苦,但是也是无能为力,迷茫啊,没有出路啊,从哪里找出路?找不到啊!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这是讲到第二个了。【又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 即智妙也】。讲到智慧,这就是智妙。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即行妙】。实际上这里不仅仅完全是行妙,本身有点微妙的感觉了,道场得成果,你看,修行肯定就能得果,证得不同的果位。打个比方,你修四谛法,就证得声闻果。修十二因缘,证缘觉。修六度万行,证菩萨。如果你修的诸法实相,悟得诸法实相,最终成佛。这就是行妙。当然最终的话,我们说真正成佛的这个修行,不要说没事跟我谈什么四谛十二因缘,不修这个啊,就直接修佛法,我就是为了成佛。

【天雨四华】,天中雨什么,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这四种华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四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人家是表义的,你以为就四种华,为什么就四种华呢,这就有意思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大红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大白色的,就这四种华。

后面还对应什么,【开。示。悟。入】,开是对应十住,。示对应十行,。悟对应的是十回向,。入对应的是十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嘛,分别对应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你开佛知见你就能够进入十住位。你如果示佛知见啦,就能进入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十地菩萨,非常了不起啦。

好,你看,打个比方,开、示、悟、入也是有不同,开、示还是不同的,开只是把它打开,打开的话,说句实话,只是门开了而已,还没真正进入呢。好,门打开了,然后就给你显示,你可以看了,可以观察,啊,原来有这么多微妙的地方啊,然后慢慢就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后面就悟了,悟了之后证入这个境界了,你自己本身就已经进到这个境界里面去了,说实话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

【亦是位义】。后面又说了,【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四方是因位。】还是跟前面住、行、向、地差不多,就代表这四个位次。【直至道场是果位】,这是证得究竟佛果。【是名位妙】,所以大家一看,不讲的话哪里知道啊,你天天读这《妙法莲华经》,游四方,我们就认为四方,东西南北呗。坐是三个车,羊车,鹿车,牛车呗,分别代表什么法,搞不清楚。下什么四华,华很好看,很好看,就是好看,很殊胜,后面代表佛法的什么含义呢,不知道。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佛自己常住在这大乘佛法之中,常住在这实相法之中,他本身所得的法是用定、慧来庄严的,用定力和慧力,实际是福德和智慧来庄严的。【大乘即真性】,真如法性嘛。【定即资成。慧即观照】。这是三轨。这代表三法妙,你看,不给你讲,念偈子念一万遍你也悟不出来啊。大乘就是真性轨,代表我们的真如实相,我们的法身。定是资成轨,慧是观照轨,观照就代表智慧。资成,代表所有其他的助行。【是为三法妙。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又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又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即感应妙也】。当然这里说的话,还三七日中,思惟如是,这些都是做给众生看的,说实话,演个戏,像佛还要花三七二十一天在那里思考:哎呀,我再观察一下,看哪里的众生根机已经成熟了,我要先去示现,给他们先去说法——不是这样子的。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佛眼观就不用观了,就无谋而应,任运他就会有这种神通,他知道,不用想就已经知道了,感应妙。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神通妙也】。进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既然有定,自然对应的会有神通,会显示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属于说法妙。【身子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又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都让众生到于一切智地,就是最终成佛。【又但说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法,只让众生成就佛,不是让众生去做菩萨,也不是当什么阿罗汉。【又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这个难信难解的就是佛法,最难信最难解。【即说法妙】。所以这个说法,我们要是真正能听到佛说法,那太幸福了,你都不要说,佛说的是什么,不要去想,你光听他的声音,哎呀,就已经被——叫震撼都不好说啊,反正已经自然就开悟了,声音太好听了,一下就福德、善根、智慧全部都出来。然后你又能听懂,肯定能听懂,佛说的他对应你的肯定是能听懂的,这一听懂,这一开悟,一日千里啊,一日千里都不够用,一日就相当一劫,修一劫的这么个速度、效率。可惜碰不上啊,碰不上有什么办法,没这个善根、因缘。有些人,说法不重要,说法很重要,看谁说。咱们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没有用的,听一辈子也就这样子,没什么太大进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只要一开口,几秒钟过去,胜过多少劫了,这就是修行。

好,【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皆与三菩提记。又须臾闻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你看,现在的还有未来的,只要能够听闻《法华经》一句乃至一首偈子,佛皆会为这样的众生授三菩提记,就是授记成佛。“我没见到佛来给我授记啊?”佛已经暗暗给你,薄子上已经给你登记上了,名字已经登记上了,!感到鼓舞不鼓舞?欢欣鼓舞!虽然我们见不到,心中也偷偷地乐一下,“又须臾闻者”,哪怕只听一小会,即得究竟三菩提,当然不是说你立即就得的,必定能够究竟成就佛果。“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并不说你现在就成佛道,是决定你这一念,直接就跟最终成佛道,他完全就可以连接起来了。只是这中间的话,当然从我们自己个人来说,他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最终才能去完成。但是在佛来说,还有时间概念没有啊,?没有啦,他都已经知道,你在多少劫之后,就直接在哪个佛国就成佛了,你的名字叫什么佛号,你佛号叫啥啦,你有多少菩萨弟子、声闻弟子,你这个国土有多长的寿命,你自己有多长寿命,这些因缘都来了,所以说这就很微妙的事情。我们现在都看不清楚,明天也看不到,未来的事情我们更说不准,没办法说,看不到,佛都知道了。

“又若以小乘化”,如果是只是教众生小乘佛法,那佛就太悭贪了。如果佛是悭贪,他就不叫佛了,还有悭贪心,这么重的烦恼,他还叫作佛吗?有些人说,佛对我不公平,你看跟他们都是说什么,菩萨的六度法,怎么就跟我说人天法。你喜欢人天法门,你只能学人天法。有些人说,师父对我不公平,你看对他这么好,给他学这个书,让他去读《法华经》,让我赶紧就念念这个阿弥陀佛就够了,佛不公平,对我太悭贪了,对他这么慷慨,怎么怎么着。当然我们不能跟佛比,但师父也有师父的考量,可能觉得你基础还稍微薄弱一点,或者你的文化、或者你领悟力低一点,你还是好好念佛就算了吧。不是这个意思,我干嘛悭贪呢,我给你的东西,实际上我又不会失去什么,给你的越多,说句实话我还赚了,给得多赚得越多。布施,法布施嘛,多好啊。但为什么有时候来呢,这个东西当然也不一定是自己有这个智慧,这就因缘啊,大家随缘就行啊。

【又终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佛成佛,不是让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个佛果多么殊胜、微妙,而是要让一切众生都皆得灭度。【即利益妙也】。他是平等地,他是普遍地,让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果、极果,没有任何区别。

好,下面我们再看。【三生起者。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实相的这个境界,不是任何的众生能够做出来的,也不是佛能够做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本身就存在的。所以说,现在我们说这个神,他是造物神,上帝他能造一切世界一切法。都是瞎说,没有谁来造谁,哪有什么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上帝怎么出来的?又再问:上帝从何而始呢?上帝又是谁造出来的?难道前面还有一个上帝?那就无穷过,佛教叫“无穷过”。前面还有前面,前面永远都是无穷的,上帝之前又有上帝,上帝之前还有前面的上帝……麻烦了,找到边吗?找不到边!没有的,根本就是不合理的,不用去想。“非适今”。更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本来就有的,这个本来也没有时间概念,不要说本来到底多长啊,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开始,有开始就不叫本来。

【故最居初】,什么最居初,就放在最前面,不是说这个时间(在最前面),境妙是在最前面,是这个意思啊。【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迷于这个实相的道理,你就会起种种的烦恼迷惑,你能够解,了解这些道理,你就从这慢慢地产生智慧。闻思修嘛,大家知道吗,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再经过修行,这个智慧不就出来了嘛。【智为行本】,是修行的根本,有智才能导行,才能指导我们的修行,你也不听闻佛法,你也不好好思考,你也不善于总结,你也不亲近善知识,你在这里随便就修,你这不是盲修瞎练嘛,自己在那里瞎琢磨,不行啊。【因于智目。起于行足】,这个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的,修行就像我们两条腿一样的,你都没有眼睛,你瞎走干嘛,肯定得摔跤的,走错方向了,摔跤都算小事,说句实话,关键走错方向。【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就是这个智慧一样的,乘这个车就会到清凉池,清凉池的话就是最终超凡入圣,证入果位。

【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在哪个地方呢?【住于三法秘密藏中】。前面说什么,真性轨。资成轨,观照轨。【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机】。你住在这个法里面,寂而常照,这个照啊,就不需要你去思考的,他本身就是不生不灭,但他自然就有这个照的功能,不用我们去想、去照。比如说这个镜子,镜子它会有思想吗,想,我要照啊,亮起来了啊,影像全部进来啊。我不想,影像就不进来,不会这样子的。往前面一放,自然这些影像就会投射进来。当然这是比喻。有些人又跟我计较,师父这个光纤也是有速度的,有时间的,它零点多少,零零零零零零多少秒才能进来,不是一放就进来。我们不是研究这些东西,只能拿这个比喻去比,你还要我怎么去比,没法比了。

【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赴众生之机,你去垂应,你从上而下叫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发】。你先用这个身体现种种神通,现非常微妙的身体,殊胜的身体,大家一看非常欢喜,这就是神通,有时候还现种种变化。【见变通已。堪任受道】。光身轮不行啦,下面就得说法。【即以口轮宣示开导】。不能随便动口的,当然我们现在没有神通,没办法显神通,先神通先迷惑大家一下,诱惑大家一下。哎呦,这么了不起啊,这么一看,我们得听他的,这个人是神人,了不起,超人,佛,菩萨,下面随便说什么你都听了。现在社会上很多不都这样嘛,你有点什么特异功能也好,有点什么招也好,一下就把别人吸引住了,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佛法没有这些东西。【即以口轮宣示开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你说了法之后,他受到这个法雨的滋润,自然就成为你的眷属了。有些人会想,我说了法之后他会不会不成为我的眷属了。不会的,这是佛在说法。眷属妙。说法妙。不是我们在说法,我们说法没有用,你说别人还不一定听。【眷属行行。拔生死本】。眷属行行,前面这个行是什么呢,动词,后面这个行是名词,按照这个修行的法门去修行,就能拔自己生死的根本,最终从生死里面脱离出来,能够【开佛知见】,能够【得大利益】。所以说你看整个这个顺序它是非常非常严密的,很有逻辑性的。

好,下面还有一小段啊。【前五约自。因果具足。后五约他。能所具足。法虽无量。十义意圆。自他始终。皆悉究竟也】。就用这个迹门的十妙来概括这个因果,来概括自他。法虽无量,法有无量的法,用这十种意思就能够完全地圆满地把它涵盖进去。自他始终不离这个究竟,最终都回到这个究竟,究竟什么呢,妙。境也妙,后面智也妙,行也妙,位也妙,法也妙,什么神通啊,感应啊,说法啊,眷属啊,功德利益,通通都是妙。那么前五,是哪前五呢?就按照这顺序来吧,前面这五个,迹门五妙:境。智。行。位。法。境界的境。智,智慧的智。行,修行的行。位,位置的位,果位的位。法,三法,三法妙。这是属于自,自就已经有因果了。前面比如我们说修行是因,后面证得这个果位不就是果嘛,证得位就是果。后五约他,后面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一直到最后功德利益。这五个是属于他。一个是因果,一个是能所。能说法的,能现神通的是佛,最终感应呢,又有佛又有众生。能够感的是众生,能够应的是佛,最终呢眷属又属于所化的众生。最终得到功德利益当然还是属于众生。当然前面什么神通、说法,这属于佛,佛现神通,佛来说法,属于能。

好啦,《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上。卷第二,总共有卷十,每一卷又分上和下。咱们等于刚刚讲到这个一点五成,就百分之一十五,就这么个概念,后面还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内容,等着大家慢慢来学习,不着急,慢慢来。这我一看,四年的时间估计都够呛。

好,还有点点时间,这里恰好有两个问题,给大家也顺便回答一下吧。

(问题一: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前面就不说啦啊,都是恭维的话,(弟子平日也常去寺院参加法会及放生等善行,第十三讲玄义中说到力者,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名为力)。就是我们刚刚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这种力量就已经超过了二乘人。就是刚发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没有开始修行,没有证得果位,但是他这种力量就超过了已经证得声闻缘觉果的这两种圣人。因为他们没有发菩提心,有个前提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没有发菩提心。你是刚刚发心的,属于因位的菩萨,你竟然已经超过了这个果位的二乘,这就是他的力量有多大,是吧。所以大家发菩提心很重要。大家现在就已经超过很多二乘了,你们已经超越好多了,一不小心就是超越了。

(恭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后面会讲到,发菩提心怎么发。每个宗派、每个法门讲发菩提心都不一样。比如咱们说净土法门,他就说得比较简单一点。怎么发菩提心?往生心就是菩提心,你只要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当然这是比较简单,咱们在这方面推导,求往生不就是为了脱生死吗?不就是最终为了要成佛吗?你成佛还得度众生吧。所以说按照我们一般意义讲,怎么样才是发菩提心呢?上求下化。最简单就概括了。上求无量佛道,下化无量众生。实际上本身这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的话,又是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的,你要求得无上佛道,你必须要下化无量众生才行。你不度众生就成不了佛道,你成佛道就意味着你已经度了很多众生了,而且接下来还得继续度,就这么回事。就是最终要成就无上菩提,这个菩提就是让自己也成菩提,让众生也成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觉,道,求无上佛道,求无上的觉悟。你要有这么一种心才行。按我们现在说你得积极向上。原来是迷,现在要求觉悟。原来走的不是正道,你现在要走正道。而且这个正道还不是普通的道,是无上的佛道。

那你怎么才能真正地知道呢?比如说怎么去做呢,怎么才能觉悟呢?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好好研究道理呀,要思维、要思考人生,要思考佛法。闻思修,后面还得修行呢,你才能得到一步一步更高的觉悟,最终才能得到圆满的觉悟。当然从一开始发心的话,到最终我们指向无上的觉悟、无上的佛道,这个道你得走才行。你开始发心走,我要走,但你就是不走,那也不行,成就不了。

所以说从这个上求下化又推出来了,四弘誓愿,更细更具体地指导怎么长远发菩提心,你就得认识这些道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怎么成佛道啊?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前提。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因,最终才能成就无上的佛道。那好,你要度众生怎么度呢?烦恼无尽誓愿断,知道吗?你要断烦恼才能度众生,才能度脱生死,你烦恼不断,怎么能度脱生死呢?你度谁呢?自己的烦恼也没断,众生的烦恼你更断不了。所以具体都是从这些地方去学习、学法,去思考怎么去针对我们自己的烦恼,所有的错误的一些行为,身语意三业呀,包括自己内心的东西,一点一点去纠正,最终才能成就无上菩提。当然你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你的菩提心就发得更加超越,更高,你起点更高。如果你的认识低的话,你这个菩提心也叫菩提心,但是你这个力量就弱了。力量弱的菩提心,最终可能证得果位就低了。因为这菩提心里面的话,四教皆有菩提心。按照天台宗的说法,三藏教有三藏教的菩提心,通教有通教的菩提心,别教有别教的,圆教有圆教的,最终证得的果位不一样。当然这里面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能讲半节课我告诉你。比如说这个四弘誓愿,它就跟什么对应起来啊,以前也跟大家说过,跟哪个对应起来的,四弘誓愿。四谛啊,是吧。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什么谛啊,苦谛。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什么呢,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什么呢,道谛。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灭谛。寂灭了嘛,你修道最终才能达到成佛寂灭的这个果位啊。但是都是这么一句话,好像四弘誓愿很简单,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四弘誓愿吃透的呢,没几个是吧。太难了。

四弘誓愿里面也有讲究,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修,有佛道可成。如果你天天还有这么个概念的话,你属于最低层次,知道吗?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这属于三藏教的四弘誓愿,叫什么呢?生灭四谛。有生有灭,灭了烦恼才能出生死,修了道、修了法门才能成佛。都是有条件的嘛,生死灭了才能证得什么?涅槃;烦恼灭了才能证得菩提。这不都属于生灭法吗?生灭四谛,但是最后它跟世间的生灭法还不太一样,它属于声闻法,虽然也有生灭,但是他还能证得真谛的东西。他能够了分段生死。但是变异生死他就了不了了。

再往下,通教叫无生四谛,知道吗?不需要把这个灭掉,那个才会生,本身这个生的东西就是个假名,本身当下就是无生,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什么呢?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是不是都读过啊,这个境界就不一样了。但怎么才能去认识这个自性,又可以分为空、假、中。空对应什么呢,通教;假对应什么呢,别教;中对应是圆教。当然说假对应别教,有点委屈别教了,主要的是假,它也有中,但是它的中不究竟不圆满。你说无生嘛,如果你执著无生又麻烦了,空中又有假,假中又有空,最终空也不是,假也不是,中才是最究竟的道理。所以大家好好去理解这些东西,就是最终这个发菩提心,跟后面所有的这些信解行证,都完全是联系在一起,你要信,你要解,你这个菩提心才发的起来,但光有信解的话,这个菩提心能够增上吗?能够圆满吗?远远不行,还得有行,最终要证,这个心才真正圆满。

所以说发菩提心也要常常发啊,大家不要天天都是发一样的,没一点进步,念一遍四弘誓愿就完事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都这样发,发得都一样,没有进步,是吧。也不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去,让自己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所以你的其他修行得跟得上,所以大家能够听《法华经》,恭喜大家了。以后你们发这个菩提心,希望都要发这个圆教的菩提心,不要发三藏教、通教、别教的。无上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怎么讲呢?无作四谛。知道吗?圆教叫无作四谛,就包含了前面的生、无生,包括无量。所有的这个过程都已经结束,都已经究竟圆满,最终无作,所作已办嘛,是不是。该作的已经作了,最终才认识到实际上本来什么都没作,为什么什么都没作?诸法实相本自寂灭,难道是需要你造作才能出来的吗。?前面不讲了嘛,不是佛,、也不是人把它造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上帝能把它造出来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原来就存在,只是通过我们自己了解,通过自己修行,通过开悟,通过最终证果,你才能把这个真正的诸法实相寻找回来。就这样的,把自己原有的这种最宝贵的功能给恢复了,其他不好的功能不要了,明白吗?我们又是魔,又是佛。又是众生,又是佛,你不要其他众生的功能,最好全部关掉、毙掉,恢复原来佛的功能。当然最终的话不是关掉,是转化。众生的功能自然就全部变成佛的功能,不需要去消灭众生的功能,屏蔽掉不要了,本身他就是佛的功能,你有这种能力了,点石成金了。成为金子,大家都是金子都是佛。

好这个问题就这样。长远发菩提心。怎么长远,好好发心吧。发愿,你得了解真正的佛法,你才能生起这个殊胜的一种菩提心,你不去学不去努力的话,你想长远都不行,又不殊胜,又不长远,又不坚固,所以先得学习、先得了解。然后光学习了解还不行,后面还得修行,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把这个基础,把它打得更加的坚实,不是说说就完事了。当然这个真正,什么叫做真正呢?圆教的才叫真正,知道吗?其他三藏都不叫真正,当然说得不太好听啊,我们从一般的意义来说,其他也是真正发菩提心,但硬要做个分别计较的话,只有圆教的才是真实的,只有圆教才是最正的,知道吗?其他还稍微有点偏,当然偏的不多,比凡夫众生好多了,(比凡夫众生)不知道修行,不发菩提心,不知道好百千万倍了,但是这里面又有差别。

好再往下,还有第二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慈悲!师父吉祥!第十三讲玄义原文云。【复次。余经所名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就是简单说,其他除了《法华经》之外的所有经典,它名的这九种性相,都不能入这个佛性相。哪九种性相,九法界,佛性相就是佛法界的性相,实际上性相就包括十如是嘛,都不能让九法界进入佛法界的即空即假即中,就空假中三谛。只有到此经,就《法华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让这个九法界最终都能进入这个佛法界,就是开方便之门示真实之相,开权显实,这是第十三讲,这里还挺多的,第十四讲又来了。(第十四讲玄义原文又云。【能通满理。复有二种】。)满是圆满的满。(【一带方便通满理。二直显满理。】)就是一个是带着方便去通向圆满的道理,一个是不用带方便,直接就显示这个满理。(【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今经直显满理】。)就说方等经、般若经、其他的经典都是带着方便去通这个满理的,只有《法华经》是直显这个满理,就比其他的经又更高超了。

(智者大师言下之意是说《法华经》开方便而不带方便,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没什么太大问题,开方便示真实,开了方便之后,方便就变成真实了,知道吗?所以《法华经》,你看大家好像觉得它也有方便啊,方便已经不叫方便解了,为什么呢?方便已经变成真实了,融入到真实之中去了,所以说不带方便就这个意思,那其他的经典呢?方便是方便,真实是真实,没有把这个方便最终融入到这个真实里面去,没有经过这个开示。打个比方,你二乘还是二乘,菩萨还是菩萨,佛就是佛,泾渭分明。我这一部分法是菩萨法,这一部分法是声闻法,但是没有做融会贯通。没有经过这个开会,佛教这个《法华经》经过开会,知道吗?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会从这里来啊,这才是真正的开会。我们开会实际上也是为了统一思想,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发言,但最终我们得把所有的东西都统一起来,或者达成相致,相对统一的一个概念,一个观点,一种说法,这不就开会要达到的结果嘛。佛经也是这样的,《法华经》也是这样的,把小乘人、中乘人、大乘人都召集在一起,我们大家都来好好思考,光求个声闻小果,当个菩萨有意思吗,没意思。成佛,统一思想,这是我们的最高理念,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好了,大家就立即变成菩萨的境界了,知道吗?理想都一样,不一样的,原来的理想很平庸,现在我们的理想非常高远,就这么回事嘛。那还有小乘人吗,没有小乘人了,名字叫做小乘,他证的是小乘果位,但他实际上已经是菩萨发心了,属于菩萨级了。这就是《法华经》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就没把这些东西给点破。《法华经》呢,一开会,所以开会很重要啊,当然还得看开会的这个水平,组织开会领导者的水平很重要。水平高,大家这个整个境界全部都拔高了,又能统一,又能拔高。有些倒是统一了,水平太低,本来人家高的被你拉下来了弄不好。你这个思想不对头啊,不能这么想,实际上人家是很开放的,还挺有自己的见解的,结果你这思想太低微了,不行了,把人家,不要这么想,还是回到我们老路上好,还是保守一点好,怎么怎么着,没办法人家也被迫去执行你的路线了,只能这样。所以说这个很重要。(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

(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在《法华经》中佛陀究竟是如何跟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怎么给你讲,大家去学《法华玄义》就知道了,佛陀怎么示真实相,咱不正在学嘛,是吧。其他的法都是方便,只有佛法才是真实的,是吧。这一点的话只有《法华经》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其他的经典里面都没有。《华严经》里面也没有说出来,那《华严经》讲得这么好,还五十三参呢,把菩萨还分为五十三个阶位呢,知道吗。《法华经》没有。菩萨都不能分阶位,不要说菩萨不分阶位,声闻都不能分阶位,甚至是什么,普通的凡夫都不能分阶位,为什么呢?经过开示之后,大家最终都要成佛。干嘛还得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啊,大踏步地,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快步、快车道地进入佛道,这才是。当然这个东西也还是有因缘基础的,并不是大家都来,是你因缘已经成熟了,虽然大家已经现在好像表面上是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大家已经具备听闻这个佛法的根机了,在这个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听法开悟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在修行的时候还肯定是有差别的。人家有些人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你是第一次听。人家已经过去修行过了,所以他听完之后他修行力很猛,很精进,很勇猛。你听完之后呢,也修,但是说句实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够精进,不够努力。但也算是修了,就这个意思,不一样,根机还是差着呢。

又怎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走其中的最正最直的一条道,其他的方便,其他的道都不要了。但说无上道,只说最终的,无上的佛法。当然这里面的话你想行这个佛法的话,必须要认识到什么才是佛法。并不是表面上我们说需要舍方便,实际上不需要舍方便,舍方便是一种什么,是个语言,这个概念还需要有舍,方便已经是真实了。恭喜你,你已经中奖了。你已经从穷人变成富人了,还有穷人吗?不需要舍,你当下已经是富人了,你是富翁了,干嘛还要把你叫做是穷人呢,已经脱贫了,从此之后这个穷人的名字跟你毫不沾边了,大家都是富人。当然这个富人有些人说,师父你也不是说过,当大家都是富人的话,也就显不出我有多富有来啦,大家都平等了嘛。不对,是吧,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跟大家讲啦,我说的是相待的妙嘛,相待富,当然它就不成立,当大家都富的话没有什么穷人可以做对比的话,你就显不出你的财富。但还有绝待妙嘛,今天不是讲的绝待妙,不需要穷人做你的陪衬,你本身就是富,因为你是最富有的,你已经知道佛法了,你还需要旁边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才显得你多有钱吗,不需要了,是这个概念。

好啦,反正讲起来很容易很简单,心中也很爽,说句实话让大家做起来确实很不容易的。大家不要讲,这个东西法是讲到这个地方,但是大家做的时候,说句实话恐怕还得次第而修,这说句实话很那个,不要说我听了《法华经》,哎呀,好像觉得自己一下就变成这个菩萨,圆教菩萨。一切法本来无生嘛,本来寂灭,修什么修,不需要修,是不是。他开始就把自己太当回事了。你这个思想水平,或者你这个思想境界虽然提高,但你这个修行的能力的话,还得从最低一步一步往上走,知道吗。指导思想现在的话对你来说,暂时还不能起那么大的效果,你先把这个武器先放到这个武器库里面,有时候拿来用一用,基本上说实话暂时用不上。你先把那个次一等的武器拿出来,因为你宝库里面很多东西,你先掌握这个比较低技术含量的这个武器,然后你以后再锻炼,再换一个武器,更高级的,更高含量的,那才能使。现在是先把这个宝贝先让你请回家,你不要以为自己就能使了。这一使。好,完了,出事故了,出事故了知道吗?你驾驭不了它。但是你又想要,这就是问题。所以学佛法也是这样的,不要认为醍醐就是好的,醍醐确实是好,客观是上好事,但是你一吃醍醐,你受不了啊,补得太过了知道吗。就像世间你吃着补药呢,虚不受补,太虚,我们业障太重,障碍太多了,你一修这个东西的话最终出问题。所以说你开始慢慢来,先把自己这资粮、把善根培养得更加深厚一点,你才能把更好的这个法门引进过来,你自己真正地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次第而修。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