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咱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这部《妙法莲华经玄义》,非常非常殊胜,很圆满的一部经典。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妙法,其中法分三种,哪三种呢?佛法、众生法、心法,从根本上讲这三种法是一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们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呢?从根本的体性上是一体的,就是大家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各自的因缘,派生出这三种法的不同。

上节课我们讲到这个前面,简单地说了一下佛法和心法,心法妙,众生法大概讲了讲。下面呢,今天应该是从这里,【今依三法。更广分别】。就是广说这三法,上次是略说。【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若广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这实际上是简单地说这三种法,从因果方面,它是如何去排列的。

如果说到众生法的话,从一般的情况来讲,它是什么呢?通论因果,它包括因和果这两个方面。一切法都在众生法里面,就是它的范围非常非常广。

但是佛法呢?此则据果,它是从果地上去说的,它不通因,它通果。

再看心法,此则据因,心法是从因上去说的,没说果。

当然实际上这里面,我们也不要想就绝对是这样子。特别是第一个,若广众生法,这里大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一往通论因果”,你看这一往,我们说一往情深,一往,当然不是那个意思啊。一往的话就是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天台宗经常在叙述这些问题,说这些道理的时候,经常用的一个词,一往就是一般的来说,从一个角度或从一个主要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呢,或者我们不从最主要的一个角度,从其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及一切法”,有些地方说,众生法可以是因也可以啊,它不同果法也行,众生嘛,没有成佛,但是众生里面又显得比较复杂。你说九法界众生,里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你说他是不是果呢?你可以说他是因,也可以说他是果,他对我们六道的众生来说他是果,凡夫来说。但对佛法界的佛来说,那他又是因,当然有些地方我们可以说,广论嘛,说的可以通一点,甚至佛也可以称为众生,佛是什么?圆满觉悟的众生。那他不也包括果在里头了嘛!所以说众生法是最广的,但一般这么说它是最广的,佛法实际上我们也不能这么去理解,佛法难道仅仅就指佛法界的吗?那佛也可以示现在什么呢,九法界。他虽然是果,也可以从果地乘愿再来,回到我们众生的因位上,随缘度化众生啊!难道他就不通因法了吗?他就不能到因位去了吗?也可以。他来去比我们更自由,我们众生你要成佛太难了,佛要当个众生太容易了。随时,分身尘刹,尽未来际,无量的化身都可以。

我们好,就现在这个业报身,是吧,你想出去,出不了。分身无术啊。你别说证果了,你自己这个身体你都分不了,在众生份上你都分不了身。再看心法,好像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心是一切之因,从一般来说是这样子的。但是心法本身它也通因果的,我们说因跟果之间,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或者说距离。即因即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你说,众生心,那我们说它是因,那既然众生法它有果的话,也可以说是果。那佛心呢,那它是不是果呢?也不仅仅说这个,众生心、佛心,众生法、佛法,是吧,各种各样我们可以去理解。所以我们一般地来说,把它进行这么个区分,但是这个区分的方式,不是绝对的啊,大家都得注意。

就是按我的理解,当然一般不这么说,按我的理解,普通的说法,是按照我们玄义上所总结出来的。我的理解是都通因果,都可以通因果,最终如果说这个本体的话,甚至我还可以说句,非因非果,不是因和果之间能够把它这个理体的东西给说明清楚的,理体是非因非果,非生非灭的东西。当然我们具体要用因果来说明这些法的话,当然你要给它对号入座,分门别类,这样的话我们就更清楚,因为对我们现在正在修行的人来说,这些东西必须要了知的。你不能说一上来就来个非因非果,你又不是成佛,你还没有证得自己的佛性理体呢,讲那些东西,那是以后的事,这是从根本上理解,那离我们很遥远。

下面我们看,【众生法为二】。首先先解释众生法,广说众生法。【先列法数。次解法相】。数就是数目,一个数字。【数者。经论或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就是一法,一是最小的一个数字,一法怎么来摄呢?就用心法,心法它是能够概括一切法的,能够摄受一切法的。我们经常看书,经书上就会有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三界没有其他的法,都可以归摄到我们这心法之中,都是我们一心所造出来的,它不管是千差万别,过去古今,都不离开我们众生这一颗心,一念心,最终把万法都归到心法,它是个源头,它是根本,这是用一法来说明这个众生法。

如果用二法来说呢,摄一切法。【或明二法。摄一切法。所谓名色。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什么叫做名?什么叫做色啊?名是什么?精神?名就是心法,色就是色法。你也可以说是精神,但我们一般不这么说,可以说物质、精神也行,心法和色法。要把它分成两个的话,那么好,就从一个心法里面再分出个色法来,这个名就代表心法,色就代表色法,名与色,不离这两种。

再用三,再往上增加,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用三来怎么去说呢?【或明三法。摄一切法。谓命。识。暖】。命,我们的性命。识,我们的心识。暖,包括我们所有的温度。这些东西,就是生命的一种特征吧。

你看,【如是等增数。乃至百千】。都可以往上增,四法也可以,五法也可以,都可以,各种各样的。

【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现在我们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用十法来摄一切法。这就非常关键,哪十种法呢?这是《妙法莲华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也是天台宗非常关切的一个什么呢,说这个教义的一个基础。

我们看看,下面就是我们具体要说的十法。说到众生法,大家想到这个十法就行了。【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妙法莲华经》里面原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前面加个如是,就从相、性一直到本末究竟这十种法来分别一切的法,世间、出世间实际上都包含在里头了。具体怎么去读呢?怎么解读呢?

【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也】,简单叫十如,我们有些地方叫十如是。南岳师,慧思大师。天台师,智者大师。【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三种转读,它有三种解读的方式。【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一直到最终是本末究竟等如,后面就省略掉了,就这个意思。把这个“如”字放在最后,本来是“如是”,第一个是“如”的。这好,先把“如”放在最后,这是第一种读法。

【二云】,第二种说法、读法是什么呢?【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当然后面云云没有说了,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就不用讲了。就把“如”放在最前面了。第三个,

【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把这个“如”是放在中间。反正就是把它们之间换个位置,怎么读你也都可以。“如”放在最后,或者相、性、体、力、作等放在最后,你再还有其他的读法没有?好象找不出来了。大家如果觉得还有的话,可以去想想,没有了,就这三种。

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若皆称如者】,把这个如,这是第一种读法,把如字放在最后来读的话,【如名不异】。“如”的意思是什么呢?不异。没有差别。【即空义也】。什么是没有差别?从空性上来说,从他的体性上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若作如是相】,这是第二种读法,【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什么叫“点空相性”啊?从这空之中有相、有性,实际上就是从空出假的意思。还有体、力、作,它这个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体上是空,那么相上、性上这些东西呢,还有啊。相上的东西,事相的东西还有啊,这十种法还是存在的。虽然它是因缘所生,但是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性啊。虽然它是虚假的存在,我们说名字施设啊,但有一个名字,就像只有个名字一样的,没有真正的实体。它有的是个假相的东西,叫做施设。【逦迤不同】,远近不同是吧。我们看看,【即假义也】,这就是假义,这属于假谛,从空出假。第一个是什么呢?空义。

然后再后面这个我们就知道了啊。【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就是这个“是”,是代表什么呢,中道实相。把“是”放在最后读的话,这个“是”,实事求是的“是”,就是实相。它是【即中义也】。这个即中义的话,就是非空非假、非性非相。但是本身来说你说它非的话,它同时又含有空和假在里头,它就不可思议了。你说哎呀,我们就经常在讲,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到底是双非呢?还是双照呢?又是同时拥有?或者同时都没有?把这些意思都得说一遍,但实际上都不能完全地去说明这个“中”的意思。最终这个“中”的话,我们又用个意思说什么呢?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分别令易解】,为什么有这么三种解读的方式,转读的方式?就是让我们众生去理解空、假、中三谛。所以天台宗对《法华经》的理解真的是匪夷所思,竟然就从这个十如是里面,读出这个空、假、中三谛来。在天台宗之前,谁有这种智慧啊我们说,谁能想得到。确实说得就是有道理啊,非常非常的巧妙啊。【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如果我们从本身这个意思上去说的,如果我们真正得到它的意义了,我们去说的话,空就是假、就是中。【空即假中。约如明空】。因为把这个如是的“如”,就当作是“空”义。【一空一切空】,你看,一空的话,一切都是空。不仅仅空本身是空,假和中本身也是空。既然假和中本身都是空,那么空之中就具有这个假和中了。你也都在我这个空里面,不出我这个空义里面。这就是天台宗叫什么呢,一心三谛,圆融三谛。三谛它本身是一个,把它分开来说,有空、假、中,实际上空、假或者中,它都包含另外两个。这就是天台宗对于三谛的不同理解。

其他有些宗派他就没想到,空就是空啊。空不具假啊,假就是假,假没有中啊。它空和假和中是分开的。分三个层次,先修空,再入假,最后才证得中道。但天台宗甚至不这么讲。当然我们不排除有这个层次的修行法门。但是从根本上他们是一体的。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点如明相】,就是从空出假的意思。如,实际点如明相,如就是空嘛,我们前面不是点空相性。说明这个相,说明其他一切法的时候呢,【一假一切假】,一假一切假,空中即假,说到假谛的时候,空谛和中谛也蕴含在里头,不离开它这个范畴。没关系嘛,说假,我们说因缘法,因缘假,去建立这些假相,但是它这个假本身后面就代表空性。为什么?它是因缘所生法。为什么称为假,它就是虚假的,但是虚假的你还得说啊。我们得方便安立这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你怎么去修啊,就是我们说没有缘起怎么会有性空呢,没有性空怎么会有缘起呢。我们就是把这些道理给大家说清楚。缘起背后所代表的肯定就是性空。因为你是因缘所生的,并不是你天生就有的,你是靠其他的因缘和合,你才组成你现在的这么一种法。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原来有没有呢?几十年前,咱们现在的寿命几十年前你没有,你在哪里?搞不清楚。可能你是另外的一个生命体,那个生命体已经终结了,现在又延续到现在这个生命体来。那你的体性到底是什么呢?体性的话应该是一直都不会变的,但是你变来变去,从一个生命转化成另外一个生命,从一个生命体寄存到另外一个生命体,转移了。那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不变的一个自性在,这个自性就叫性空,没有自性,就叫性空,找不到。所以一切缘起法,肯定就是性空,不然你不需要缘起。我天然就形成的,我需要后天、需要其他的因缘我才能构建在一起,我才能形成吗?不需要。

反过来,性空也就代表缘起,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你没有自性,所以你才能由其他的东西来组合成你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你本来就有,你还需要生吗?我天生就有,我还需要父母生吗?父母没在的时候,他们没在的时候,我都有了,我性不空啊,我性有啊。但是你是性空没有。无始劫以来,无始以来,就已经有你这个生命了,那你还需要后天,需要你几十年前,再出生,还需要你的父母,还需要其他的因缘,才能生到这个世界吗?没有,不需要。所以性空肯定就有缘起,知道吗?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最后把这个空和假,合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中谛了。

【就是论中】,就“是”,不是我们这个“就是”的意思,就,就是从这个“是”的角度,去论这个中义,中谛义,因为这个“是”本身就代表什么呢,中。【一中一切中】。空、假即中,那么这个“中”是代表什么呢?空、假不二,空、假圆融,到达一个最高的境界,这就是“中”。如果说“空”的话是代表性空,“假”的话是代表缘起,它只是代表缘起和性空这两个部分。那“中”呢,缘起和性空已经合二为一了,既然合二为一,我们说还有空、还有假吗?没有了。既不是性空,也不是缘起,它是什么呢?不可说,你定了这个名字,中谛,这就是中,它不可说,但是它同时又包含了这两方面的意思。甚至你说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好像显得有点多余了,你都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有我们这种傻乎乎的人,笨笨的人,要说,说清楚,一定给我说清楚,不然我们搞不清楚,你不跟我说清楚,我们就不放过你。没办法,我们理解力很弱,智慧就这么低,你不说清楚,不写出来,还不行。

【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本来没有一二三,本来没有空假中,没有必要,在佛的境界上,还去讲个什么空假中啊,多费口舌了,饶舌了。但是为了众生,要来个“而一二三”,你不讲个一二三,我们怎么去修行、怎么最终成佛、一步一步走向成佛之道呢?所以这些话,大家就清楚,就知道了。【不纵不横。名为实相】。不纵的话,纵就是一二三,有高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纵啊,跳上去,往上升级。横的话,大家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就叫非一二三。纵的话就是一二三。不纵的话,就是什么呢,非一二三,不横的话,就是而一二三。就这个意思。

【名为实相】,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又有一二三,又没有一二三,大家听,都懵了,就这么简单,什么一二三,是吧?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二三,三谛,没有一二三的区别,本身就是一谛,甚至说一谛都是多的。本来没有,不可说,然后来个说一谛,一真实谛,或者说中谛。一谛你们听不清楚,再给你们讲二谛,真、俗二谛。二谛又听不清楚,三谛,三谛听不清楚,来四谛。越讲佛法就越多了,但最终回归,原来本来就没有,你说没有嘛,它实际上所有的东西都在里头了。

【唯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了解这十种法。你别看这十如是,跟大家讲,很清楚——你一个都不清楚。如,你能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如吗?咱们见到空性了吗?没有。那俗谛,我们见到了没有啊?缘起相更看不清楚啊!你明天会出现什么事,你都搞不清楚。你算什么命啊,找算命先生,他也算不准,是吧?他能算一些,也算不出多少。算得多,十年之后呢?百年之后呢?下一辈子呢?你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别人的事情,你更弄不清楚。再过一百年,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搞得清楚吗?过去、未来曾经发生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缘起的法,你弄得清楚吗?都不明白。至于中道实相,那就跟你离得更远了。你空谛和假谛都不明白,还明白中谛?那是佛的境界了,是吧?我们说这个“空”的话,最少需要声闻人的境界,声闻人还只是证得最初步的这个空谛而已。俗谛的话,那起码得菩萨的境界了。中谛的话,那是佛的境界。当然到了天台宗这里,就没有这三乘的差别了,声闻、菩萨、佛,最终都是圆教佛,圆教菩萨。

【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你看,我们依照本身这个意思来说,单独上面就有三种转入的方法,有三种意思,我们一定得清楚。只是从读上来说,那就简单,就按照如是相,如是性,一直读下去就完事了。【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云云)】。

好,【次判权实者】。就把这个十如是,进行权实的分判。【光宅以前五如是为权。属凡夫。次四如是为实。属圣人。后一如是。总结权实。引偈证云。如是大果报。大故知是实。种种性相。故知是权。今恐不尔】。就是光宅法师就把这个十如是,分成三个部分。前面五个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一直到如是作,都属于权法,方便法。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属于实法。到最后一个如是,叫本末究竟等,它是个总结权实,实法是属于圣人,权法属于凡夫。他这个分法,当然现在智者大师肯定不能认同了。

“大故知是实”,你看是不是大果报,果报这个因缘果报都属于大,所以说是实法。“种种性相,是属于权,今恐不尔”。【大义有三。大。多。胜。若取大为实者。亦应取多。取胜。种种之名。岂非多义】。你看种种,什么相、性、体、力、作,难道它不是多吗?“大”有三义,大、多、胜,不仅仅是大,而且包括很多,而且包括很殊胜。

【亦应取多。取胜。种种之名。岂非多义。若言权属凡夫。凡夫何意无实。若实属圣人。圣人何意无权。如此抑没。义不可依】。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就跟我们刚才理解这个佛法、心法、众生法一样的。凡夫当然是属于权法为主,但是凡夫难道就没有实法吗?何意无实呢?为什么你就认为他就没有实呢?实法是属于圣人,圣人难道就没有权法了吗?你不能抑没,把这个意思给埋没了,给抑制住了,把他给掩盖了,这种意思不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依从、一种依据,不可完全去信凭。就是圣人也可以有权法,凡夫也能有实法。

所以到天台宗这里的话,凡夫不完全是凡夫了,凡夫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知道吗?大家要相信自己啊,是不是啊?即使我现在是在生死法之中,我没有真正地去悟得什么什么谛,但是我本身都包含在里面,天台叫什么呢?圆融三谛。众生法之中也有三谛,十如是,不是主要就是讲众生法嘛!当然他实际上也包括心法,也包括佛法,从根本上来说。但是我们说一念三千,天台宗还讲了一念三千,也是从这个十如是后面演变出来的。一念心中不管是圣人凡夫,哪怕你是罪大恶极的众生,你这一念妄心,这一念心中也具备一切的法,三千法就包括所有的法,十法界的法——百界千如嘛!

可见我们每个人的这个心念、这个力量有多么的厉害,不要小看。但是因为我们现在迷惑,所以这个力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知道吗?你具是具备了,但是你能不能做得到呢,那就看你自己努力了。所以天台宗讲这个一念三千有两个三千,一个是理具三千;一个是事造三千。如果从理具三千的话,下到地狱众生、上到诸佛,都是平等,都有,你有、我也有,并不是因为你成佛就比我多。我是地狱众生,三恶道众生,我就缺了什么,我就少了、没了——一样的有。但是事造方面你得修行啊!你具体得造啊!它最终才能显现它的作用力啊!那你造众生,好,你就成了众生三千了,三千里面的众生。你要造佛法界呢?三千里面佛法界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知道吗?

天台宗讲的就非常的有道理,是吧?从这个理上讲,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这种潜力,我们心性都是不可思议的,有无限的这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不能在现实之中发挥作用,能够得以呈现出来呢?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明白佛法的道理,按照这个因果,按照这些缘起法去做,你最终是落入哪一个法界,就看你的心是属于哪个法界。心善则菩萨,心恶则夜叉,是不是啊?如果你心能够解脱,那你就成为圣人;如果你心是有烦恼,那你就永远是凡夫众生。你跟九法界、十法界哪一法界相应,你最终就成就是哪一界的法。当然有些我们说六道的众生你这个受的局限性就大了,你生死不能自由啊,轮回之中啊。你除了四圣之外,成了四圣人之后,那你就解脱了,你就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它这个是个分水岭,凡和圣之间在这个地方是个分水岭。

好,【又北地师以前五为权。后五为实】。北地的这些论师,在理解这个十如是的时候,解这个《法华经》,认为前五个是权,后五都是实,他就分得更简单一点。【此皆人情耳】,都是自己个人的一种想象、一种理解,就说得还是不够完整。

【今明权实者。以十如是。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大家很清楚,十法界是吧,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六凡就是六道,三善道,三恶道。【皆称法界者。其意有三】。为什么都叫做法界,不管它是地狱乃至佛,有三种道理。

【十数皆依法界】,这十个数字都是依这个法界而立,代表十种不同的生命的一种区别。但是为什么都叫法界呢。【法界外更无复法】。就一切的法都包含在这个法界之中啦,法界之外还有法吗?没有啦。【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也】。你看,那么什么是能、什么是所呢?那么“十”是能,“法界”是所,是吧?十是能依,法界是所依。

第二个意思。【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他们有很大的差别,因果隔别,你因和果之间也是有距离的,也是有差别的,凡圣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比如说,这个法界你就在这个法界待着,那个法界就在那个法界,你不能说你突然从人法界一下跑到畜生法界去了,一下就掉到地狱法界去了,不可能。除非你生命终结了,你这个生命、这个报已经完了,然后依其他的报可能要落到其他法界去,你才有机会转到其他法界去。你不能说现在活得好好的,突然间就跑那边去了,是吧?到了那边一看你还是人的这个身体,不可能。有种可能是什么呢?除非你是已经证得圣人果位,你自己有这个神通威德,你随时可以去。你以什么样的身体去可能问题都不太大。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宝力加持,就像我们读《地藏经》是吧,靠佛力的加持到地狱里面去看看吧,到天上去看看吧。让你去,但是你得有这个福报才去得了。不能说佛带我去看看吧!怎么对他这么慈悲,对我就不慈悲了,我也想去了解。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看看,谁也带不去。你没有去我也没有去。没去,我不相信,算了,你不相信就不相信吧,也没办法。有些相信不是说出来的,还是要靠自己慢慢修出来的。【故加之以界也】。界就是界别的意思,有分界的意思,这一个界就把你们之间分开了,众生跟众生之间分开了,因和果之间分开了,凡人和圣人也分开了,都是有差异的,不能相互之间混乱在一起。

【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这个意思是最深的了。这十种法都是不离这个法界,都能够摄一切的法。就是说,他只是其中的一个法界,但是呢,他同时能够摄其他的九法界。你别看他现在是地狱法界,他什么时候从地狱出来,他地狱众生他本身也有佛性,他地狱一出来以后,他只要修行,他能到畜生法界,也能到人法界,什么时候他有善根了,就成圣人法界。你不要以为他永远就仅仅是在这个法界,他的生命永远都限制在这个法界里面,不可能的。所以从根本上他的这个潜力,他的潜能是能够摄一切法的。一切法都能去地狱,都能包含在地狱里面,地狱法界里面,同样其他法界也是一样的。【是趣不过】。你看,趣不过就什么呢,不能超过这个法界,法界之外并无别法。【当体即理。更无所依】。当下这个体性就是跟这个佛性的道理完全是一回事,哪怕他现在是地狱众生。

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从这个佛性上,从这个理性上去讲,大家都是一样,都不离开这个理性。所以说一切法最终都趣到这个理性里面去了。趣,归趣,归向,知道吗?就像我们说,哎呀,大家万流都奔腾向大海是吧,百川入海,最终都归到海里面去样的。别看百千万条,别看是一切法,最终我们能总结到一起,很简单。

【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他是以地狱法界做个例子,其他法界也是一样。一切法趣恶鬼,一切法趣畜生,乃至一切法趣佛,而且是,【是趣不过】。是趣不过是什么意思,都趣向这个法界,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法能够什么超过这个法界,都包含在里头。你不要说我可能还跟你有点稍微不同,我们大多数都相似,但是还有些区别,没有,从这个理性上一点区别都没有。

当然后面实际上还有什么非趣、非不趣,所以说这个很有意思。为什么叫做趣呢?又趣不过呢?你看这些东西是吧。非趣、非不趣,非趣非不趣就代表中道,趣一个的话实际上就是说趣向一个地方的话,就代表着空性。是趣不过,这个一法就包含一切法,又代表什么呢?俗谛。

反正天台宗你最终发现反正翻来覆去都是讲这些东西,然后我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方式,或者这么一种诀窍,运用在我们修学的过程之中。反正你在研究任何一法,研究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任何一个因缘的时候,你都可以从这三个层次去进行分析。你这一分析的话豁然大悟,什么东西都没了。好意思去说吗?都不好意思提了。打个比方我们碰到可能有些事情,大家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觉得不公正的一种对待,一些因缘,别人无缘无故地可能就说你,说些不好听的话。本性即空,谁能说,谁在说,说了什么,能说的人本身也是空性,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空,你能听到的你自己本身这个人还是空,从根本上是空。谁在听?听只是个假象,听到的东西也是个假象,即使我们说事实好像现实之中有这个事实,但从根本上都是假的。语言、名字、文字,这些东西靠得住吗?是吧?都是无常法,都是空,这不就空谛嘛!当然还可以从因缘法上去讲,从俗谛上去讲,为什么呢?你就想想,他为什么要说你啊?肯定你做得不够好。哎,我做得很好——上辈子做得不够好。业力因缘啊,无风不起浪,没有业哪会有这些障碍呢?哪会有这些境界出现呢?

所以你就从这个因缘方面你就想:哎呀,那我自己自作自受嘛,敢于承担嘛。欠了债我就得还钱,你干嘛过去你做了不对的事情,你现在碰到这些事情,你就接受不了别人对你不公正的对待呢?从这方面来说,你想:哎呀,也明白,应该是这样子的。只是上辈子我忘了,不知道欠了,这辈子人家对我不好,那是应该的。如果说上辈子别人对不起我,我现在肯定也对不起他,一回事,设身处地一样的,想一想,这不就是俗谛了吗?当然你要到中谛了,这些东西都不用想了。哎呀,根本就不是事儿,还需要说吗?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分析吗?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是不是?

所以说这些事情,大家想想,嗯,太好了。当然从缘起法上还有其他。缘起是最有意思的,不仅仅是当业缘、因缘想,业力偿还,你甚至想人家是来帮助你的,知道吗?靠这个法来帮助你,来检验你,来考验你,让你去成长,让你去进步,让你达到更高的层次,修慈悲,修忍辱,这不都是很好吗?俗谛,是吧?你不要往坏的地方想,知道吗?哎呀,不要想到别人多讨厌,我多委屈,多难受,什么时候还得还他,是不是?报他,是不是?那就不对了,这些因缘就错啦!你要随四圣的因缘走,而不要随六凡的因缘走。这都是佛教告诉我们的东西,大家好好想想。

好,【若十数依法界者】,你看【能依从所依】, 你看,十是能依,法界是所依,前面讲了。【即入空界也】,入空界,最终都归到法界,不管你有千差万别,十法界也好,百法界也好,甚至千法界也好,简单说是十法界,再多的最终就都叫法界,万法归一,这就是入空,空能代表一切,空能含一切法。【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界之间有界别,有隔,有距离,这些说的都是假,有差别,千差万别,有凡圣的不同,有因果的不同,有界别的不同,那都是说的假界、假法、假义,知道吗?

【十数皆法界者】,你看,【即中界也】。你看,没错吧?就这个意思吧?这个十法界你也能跟它说出个什么空假中来,十如是也是空假中,是不是?很好玩吧,是吧?学天台宗多好啊,不学天台宗这些东西,其他宗派都不这么讲的我告诉你,他可能有其他的理解方式,但是天台宗的理解方式我告诉你,真的是太圆融,太圆妙了。

【如此分别。得意为言。空即假中。无一二三】。你看,不仅仅空就是空,空没有假,没有中,那就有个一二三了。同样当然这是简单说了,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这样才真正无一二三,任何其中的一谛,都代表其中的另外两谛,都包含,所以没有一二三的区别,名字把它设成有一二三的区别,实际上本身一就是二,二就是三。

【如前(云云)】,前面说过这个意思。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每一个法界从这个十法界从地狱法界开始一直到佛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前面说的这个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一直说到本末究竟等。又把十法界从这十个如是进行一个剖析,就了解它每一个法界呈现出十种不同的这个法相来。【十法界具百如是】。可不是嘛!十乘十不就具有百如是嘛!一个法界就有十如是,十个法界乘一下就有百种如是了。【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你看,每一法界同时又具备其他的九法界,那就一个法界之中包含本身法界之外其他九法界都有,那就一法界又有十法界,那就乘以前面百如是就成了千如了,这叫百界千如。这千如出来了,是吧?百界是什么呢?一法界具九法界,那十法界一中有十,那十十就成百法界。百法界,再乘以这个十如是,那就成了千如了,最后我们经常叫百界千如嘛。【束为五差】,五种差别,【一恶。二善。三二乘。四菩萨。五佛】,这很简单,就是把十法界分为五个层次。恶,三恶道嘛;善,二善,三善道;三、二乘,就是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二乘人,小乘和中乘;第四菩萨法界;第五最后佛法界。加起来还是十法界。

【判为二法】,很简单,把它分为两种法,权实两种法。【前四是权法。后一是实法】,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前四,就是一恶,二善,三二乘,四菩萨,菩萨法界以下全部通通都是属于权法,只有佛法界才是实法,才是最真实的,乃至菩萨都不是最真实的,虽然他接近真实,但他还不是真实。

【细论各具权实。且依两义】,什么意思呢?各具权实,就是每一个法界又有权实,你别看权法界,权中又有权,权中又有实,实法界实中有实,实中也有权,这就其中的巧妙之处,我们有时候就不要简单地看一些东西。这就是天台宗教给我们,佛法教给我们一种思维。你不要以为凡夫就永远是凡夫,凡夫修行人就能成圣人。权法不永远是权法,权能转变成实法。那么圣人也是这样的,你不要以为圣人就永远是圣人,当然他可以在圣人的果位上,去享受他应该有的一种自在、快乐,但是他为了度化众生的话,他可以示现为其他的凡夫啊。你以为他天天就在那里享福啊,这享福的人,贪图富贵,贪图福报的人,那还是圣人吗?实际上圣人比我们还更忙,我们看着是忙,但实际上他心并不忙的,他很快乐的,我们看到处都有圣人,看不到可惜。他得分身无数啊,那众生多少也得度啊。我们就一个身体在这受报,哪儿都去不了,必须这个业报身完了,你才能到另外一个世界。人家好,分身尘刹,到处世界都得有他的身影,只是我们众生凡夫看不到而已,你说多忙啊,比我们事情多多了。没办法,众生太多了,需要度啊。

【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三世诸佛二智之境。以此为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权实二智嘛,一个是方便智,一个是真实智,或者叫根本智。权实二智之境。“以此为境,何法不收”,当然是说的诸佛的这两种智慧的境界,它也能收一切法。“此境发智”,以这种境来发智,什么智慧不能开发呢?当然是诸佛二智,我们没有二智,啥都没有。

【故文云诸法。诸法者。是所照境广也】。一切法,当然他不仅仅说诸佛这种智慧的境界,众生也有众生自己的境界呀。这当然说的是三世诸佛,说的是二智。我们现在还没成佛,未来可能会成佛。现在是众生凡夫,未来可能就是未来佛。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明能照智深。穷边尽底也】,只有佛与佛的智慧才能完全地、彻底地了解这个东西,了解一切法。了解十如是也好,了解十法界也好,了解百界千如也好,只有佛与佛这种智慧才能完全地、彻底地照见。他智慧是多么的深,能够穷尽它的边和底。广大无边。这说广大。底呢,说它深。不仅仅是广,表层上的,浮在表面上,他能穷根到底上。最深最深都能到得了这个底。一个是深,一个是广。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就是佛的智慧门难解难入者。【叹境妙也】,诸佛的境界是如何的微妙啊。【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释迦牟尼佛也说,我的智慧太微妙了,一般众生根本就没办法了解的,也了解不了。菩萨都没办法了解,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了解。【叹智与境相称也。方便品长行。略说此法。后开示悟入。广说此法】,你看,反正最终都说的是十如是,主要是说十如是。所以说讲到这个十如是,是《法华经》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方便品长行,略说此法;后开示悟入,广说此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说此法。

【火宅。譬喻此法】。火宅喻,不是有吗?【信解。领解此法。长者喻。付子此法。药草喻。述成此法。化城喻。引入此法。如是等种种。秖名十如权实法耳】,你看,都叫做十如是权实法,都不离开这个东西。所以最终都是围绕这个十如是,所有的这些譬喻,这些品,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它进行展开的。略说,广说,譬喻,让大家领解,然后付子此法,述成此法,引入此法……就让大家最终慢慢去理解这个十如是。

【如来洞达究十法底。尽十法边。明识众生种非种。芽未芽。熟不熟。可度脱不可度脱。如实知之。无有错谬】,你看,只有诸佛如来才能洞达,能够究竟十法之底,能够穷尽十法之边。明明白白地了解众生,他是种还是非种。说种也行,“种、非种”,你到底是种了种子呢,还是没有种这个种子。这个善根种子都没种的话,那就麻烦了。光种种子还不行,“芽、非芽”,这个种子发芽了吗?还是没有发芽呢?“熟、未熟”,到底是已经成熟了呢?还是离成熟还有一段时间呢?成熟了以后,他成熟了,可不可以立即度脱呢?还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度脱呢?你看,佛就得观察,都知道。所以佛不会做错事,无有错谬,不会对牛弹琴。碰到个牛,善根也没有呢。

当然我们讲我们人,根本没有佛法的善根,信根都没有。然后佛就在这儿,哎呦,苦口婆心,非常诚恳地给你说一段的经文,希望让你开悟。没有,不说。或者应该说什么,说哪个层次的法,他都清清楚楚。我们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何况明白别人的需要。就我在这儿讲,大家都来听。当然肯定开始来到这里都想听《法华经》,但是每个人肯定又会千差万别。你听不听得懂,反正我就这么说。好像我是有点对不起大家,那没办法,我就这个水平,这样子。难道我还能像佛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有这个智慧神通,有这个威德,随便说一点,大家一听,哎呦,我也理解到我自己最喜欢听的地方,他也听到他最喜欢听的法。虽然一种声音,但每一入耳,听到的法却是不一样的,那太了不起了。我们现在是同声翻译,这都不叫同声翻译了,一法之中,我只开一个电台,立即变成无数电台。那个电台是最适合你的,能听得到。大家都同时、同地、同步进行,那简直想象不到。

所以我们看看,代表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些东西都得看。你看,“如实知之,无有错谬”,知道众生的根机,不会有错谬。知道应该对什么样的众生说什么样的法,不会有错谬。知道何时何地,应该怎么说,这也是没有错谬的。所以都得了解,跟我们前几次给大家讲过,你要当个大医王有这么容易的吗?你要识众生的病。病多少种,搞不清楚。现在哪个医生所有的病都能知道啊?知道所有的药,药性,哪种药治哪种病。还要会善做药方,把这个药组合在一起,这个病人他是这种症状,同一个病可能用不同的方来治。他病到哪种程度,属于这种症状,病里面又分成很多种。然后还得想方设法让病人把这个药吃下去。我这个药特别好,你一定得相信我,你吃吧。人家就不吃,不理你。没这个因缘,你想度还度不了,多不容易呀。这就是一样的。

再我们看啊。【殃掘摩罗。虽是恶人。实相性熟。即时得度】,你看,殃掘摩罗本来杀了好多人,九百九十九个人,要杀一千个人。他听到师父是一个特别坏的师父,修的是邪法,最后碰上佛了,解脱了。“实相性熟”,而且一解脱都是属于大乘果位,了不起的,即时就得度。

【四禅比丘。虽是善人】,你看,平时都是修行,持戒,坐禅,非常用功。【恶性相熟】,你看,恶性相熟。【即不堪度】,后来,他们虽然持戒很好,也不做坏事,从来不做坏事,天天就修行打坐。啊呀不得了,人家一看这肯定以后了不得,得成道。但他们业力一现前,“恶性相熟”,堕入恶道了。为什么呢?他的致命的问题,增上慢。增上慢属于其中慢的一种,傲慢的一种。他这个问题没解决,就在知见上有问题。他只是证得四禅。什么叫四禅呢?四戒四禅,四种禅定。他们以为自己证得四种圣果了。四种阿罗汉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完了,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这一慢心生下来,最终堕到恶道里面去了,直接堕到地狱里面去了。你看,我们平时认为这个人,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恶性相熟。它先成熟了,恶因先成熟,先成熟后他先堕了。反而平时看到一个已经坏到极点的人,他突然善性相熟,善因缘熟了之后,立即可能就得度了。这什么意思呢?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以我们的眼光去看,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啊。

【当知众生之法。不可思议】,哪能随随便便去谈论呢?你看都看不清楚,你还随便乱说。【虽实而权。虽权而实。实权相即。不相妨碍】,你看,虽实而权,就是虽然看着是善人,有时候他可能也有恶;虽然是权,本身也有实,实权它都相互之间在一起,交叉在一起,你根本就看不清楚,不相妨碍。所以说,【不可以牛羊眼。观视众生】。当然我们世间狗眼看人低,牛羊眼也是,你哪能看得清楚,本身都不具备这些慧眼。说到人眼,有时候人眼都还欠点资格,说句实话。人的眼有时候变得很多种,要看一个有权有势的人,那一个个不得了,趋炎附势的人也很多,那真的是巴结;看得比自己差的人,那就趾高气扬的,盛气凌人的,那又换另外一种眼了,这都不对的。【不可以凡夫心。评量众生。智如如来。乃能评量】。如果你的智慧像如来一样的,你才能去评论,才能去量度,才能测量,才能测得准啊,量得准啊。

【何以故。众生法妙故】。为什么呢?众生法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议了,哪是我们这些凡夫心可以去揣度的呢?去评论的呢?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我们是一个法都没有,说是说三法妙嘛,你看,《妙法莲华经》嘛,三法皆妙,心法妙不妙,心法本身是妙,众生法也妙,看不清楚,佛法妙就更没有,更没戏了。但是现在跟你讲,你得明白这些道理,你才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讲到这个三法妙的时候,最终又讲到十如是,回到这个十如是。

怎么去讲这些三法妙呢?以十如是来进行剖析,它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解剖的一个工具,让我们去帮助去理解这些东西,不然的话你怎么能。那十如是里面就有三谛,空假中三谛,有权有实,这里又包含十法界,所以说所有的东西从这个量上,十法界是代表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众生皆有十个层次,十如是,十如是之中又有三谛,所以你可以说是概括无余,一切事情你可以统览无余了,知道吗?天台宗多好,该说的都说了,该给你分析的都分析了。

好,行,我们想先休息一下,我们几分钟之后再下半堂课。阿弥陀佛!

好了,时间到了,咱们安静下来,下面我们具体看这个十如是法,

【次解十如是法。初通解。后别解】。给大家讲解这个十如是法,这非常非常重要的。【通解者。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实际上这相是据外在的相,览而可别,我们一看就能清清楚楚,让每个人一看,你长什么样子,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一目了然,这就是相。

【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为性】,这不是外在能呈现出来的了,是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分不改,自己本身本分的一些性内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一些习性、性情的东西,那就不是这么容易改的,是不是。前生带来的,前世形成的一些业力的习气,今生又带来了,形成现在的这么一种习惯、性格,这就据内。但是这个性不是指我们自性的那个性啊,不是指体性的那个性,体性的那个性是指理体,这个性的话是指我们有习性。

【主质名为体】,每个人你看不仅仅有外在的相啊,他还有一个主体的东西,他这个形体,高矮胖瘦,他是什么做成的,我们都是人,都是肉长的,几个胳膊怎么样的,看看确实是个实体的东西。

【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云云)】,这是简单的说。都有功能,都有作用,构造,就具体去把这个作用发挥出来,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事情,这就是造作。习因为因,习就是一种习气,过去的这种习气,一直到现在,然后会让你去做某些事情,因为这个习气,这个念头,一念一念一念又接一念的,它有一种力量促使你去做。助因为缘,就是除了这个因之外,主要自己的这个心念,这个因之外,其他外在还有很多的缘,还有很多条件,然后这些事情才能成就。

习果为果,实质上这个习果跟前面的这个习因有点关系,前一念造成我们后一念,前念跟后念之间它是什么呢?有一定的关系的,相类似的、同样的一种习气。比如这个人一直身体可能不太好,或者心里各方面不太健康,他如果这种念头一直保持下去,他到以后还是一种不健康,甚至更不健康,它会影响后来的。当然后念相对前念来说,后念是果,前念为因,但是后念之后难道就结束了吗?还没有,后念之后还有后后念,它会一个一个接下去的,它会循环不止的,所以这个习果相对于后面这个念来说,它也属于习因啊,明白我的意思吗?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报果为报,果报已经到了,成熟了,有报应了,这就是报。本末究竟等,什么是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第一个如是,如是相是本,到后面最后这个果报这个报是末,从第一个一直到报,到第九个,叫本和末,本末都究竟等。虽然分成这九种不同的法,但是本身这九种法都是平等的。所归趣处,为究竟平等。

【若作如义。初后皆空为等】。你看,如果是作如义,什么事相如,事性如,什么什么如,如放在最后,初后皆空是平等,大家都是空,不管是相也好,不管是性也好,不管是本末究竟也好,大家都是如,都是空啊,这不是平等吗?从空性上,大家都平等的。

【若作性相义。初后相在为等】,性中有相,相中有性,相互之间包含了,就像我们说的,这十二因缘,它是个连锁,它是整个一个圆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有你,才会有我,因为我有,才会有他,因为有他,又会有你,知道吗?相互之间是一种连锁的关系,它也是等,也是平等的。

【若作中义。初后皆实相为等】,不管是性相,不管是如,不管是空,不管是假,最终都是实相。这就是真正的,我们说的这个世间的法界的实相。它既有空,又有假,既有差别,又有没有差别的东西,有差别的一面,又有没有差别的一面,这就是实相。所以你既不能去执著于有差别,也不能计较没有差别,什么都不能执著,你才能与实相慢慢相应。

【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为究竟等】,三法具足,哪三法具足啊?心、佛、众生,三法具足,知道吗?不仅仅是空假中具足,三法本身也是平等的,我们都具足,相互之间都具足。

【夫究竟者。中乃究竟】,只有中才是真正的究竟,空和假算不算究竟呢?还都不算究竟,只有中才是究竟,【即是实相为等也】。

【次别解者。取气类相似。合为四番】,把它分成四个层次,四部分内容,【初四趣。次人天。次二乘。次菩萨佛也】,四趣差不太多,你看,把它合在一个品类去进行解释,这个众生法;人天,人天法又是不一样的,人天的这个十如是,不一样;二乘的十如是,不一样;菩萨跟佛的十如是,又比较接近,分成这四个不同的层次,气类相似。

首先我们看四趣,这个四趣就是三恶道加上阿修罗道,它们差不了太多。我们这里看啊,【初。明四趣十法。如是相者。即是恶相。表堕不如意处】,它们四趣的相都是恶相,一看这个相就看得出来是恶的,有些人看不出来,觉着阿修罗挺好的,这个畜生也是觉着挺好的,多美啊,这个宠物长得多可爱啊,哎呦,这个马长得多帅啊,什么这个骏马,怎么怎么。那你当然都是由我们人情去看这些问题了,实际上都是恶相,它为什么堕在畜生呢,是吧?它的相都能看得出来,畜生相已经出来了,果报现前了嘛,“表堕不如意处”,这四趣都是不如意处,这个外在的表相就能看得出来,它是堕在不如意处。

【譬人未祸。否色已彰】,就是这个人还没有遭遇灾祸,将要遭遇灾祸的时候,之前就能看出一些什么呢,征兆。否色,否(pǐ)就是坏,恶相,或者坏相就已经开始出来了,看到有些恶相出来。有些相师他就看得出来,一看,哎呦,你可能会有什么灾难了,已经彰显出来了。【相师览别。能记凶衰】,一看就知道,他能预计他会遇上什么凶衰之事。【恶相若起。远表泥黎】,这个恶相要是起的话,从远处来说,表泥黎的地方就堕到恶趣了,近处的话可能暂时遇到些什么凶衰之事,或者病啊,或者受伤啊,或者怎么怎么着啊,是吧,但是远处的话这个果报就更大了。

【凡夫不知。二乘仿佛知。菩萨知不深。佛知尽边】,

你看,凡夫是完全不知道,有些人说相师也知道点啊,那知道点算啥呢,根本就不算。

二乘都只能叫仿佛知,知道但是又是不清楚,因为二乘人只有什么眼啊,只有慧眼,没有法眼。

菩萨就更好了,不仅仅有慧眼,而且有法眼,他知道,实际上知道已经很深了。但是跟佛来相比,他叫知不深,不是特别深的知道,他还没有佛眼。

只有佛才能尽知。你看,就看如是相,仅仅是外在的相,你都看不明白。

【如善相师。洞见始终。故言如是相也】,比如说佛经常以前在弟子面前就说,哎呀,你看这个人, 你们只能看八万四千劫,一般的声闻人,八万四千劫以前他有宿命通,能够看得到,再往前能看得到吗?看不到了。佛能看得到啊,所以说你说什么相,看不清楚,不明白。有些人看,一个念佛的什么砍柴的,念了一句“南无佛”嘛,后来想出家嘛,是吧,多少劫以前念了句“南无佛”,是樵夫,这一辈子,老人了,想来出家,大家都会看相,这弟子一看,哎呦,他多少世都没种善根,这个人不行,不能度,不能让他出家。佛后来一看,他说,唉,久远劫之前念了一句“南无佛”,就这个善根,可以出家,是吧。

好,【如是性者。黑自分性也】,就是这四趣都是属于黑的,造的恶,知道吧,黑就代表恶。他的习性什么,是恶性,因为以前造恶太多了,他现在堕到恶道,他还是以恶为主啊。这个人的性,习气,这个性格、本性,当然这个本性跟这个理性不一样,这个我们前面说了。【纯习黑恶。难可改变】,你看,当然说纯可能有点过分,反正基本上是做的恶太多了,基本不做什么好事,做的很少,所以很难去改变他。别说这些恶道的人了,恶道众生都是难改变的,咱们人作恶做多了也改变不了,你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你想改变,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很难改变,知道吗,你善的部分可能会有,还不少,但是你这恶习有时确实难改啊,一辈子都改不过来,它这念就这么强大。【如木有火。遇缘即发】,你看就像木头碰到火一样的,一遇到缘它就会发出来,他恶习在的话,他恶是什么时候就会做出来,弄不好只要缘分到了,条件一来,啊,火就点燃了,所以说他这习性看得出来,知道吗。

【大经云。有漏之法。以有生性。故生能生之】。这是什么呢?有漏,有漏就是指我们三界都是属于有漏之法了,没有解脱的,都是称为有烦恼的,有生死的,这都是有漏之法。它都有生性,都有生灭之性,有能生之性。我们现在是什么呢?我们叫众生,什么叫众生?现在也是生出来的,众因缘所生,以后还能生,生生不息啊,真是。因为我们每天做的就是生灭法,这叫做能生性,故生能生之,这个生性能够生一切的法,靠这个生性就能生出后面后续的法来。后续法生出来,它又具有能生性,它就说有个生灭就一直流转。

【此恶有四趣生性】,它们具体的生性是什么,四恶生性,在四恶道里面,它们生来就是这样的。【故缘能发之】,有因缘,所以就最终能够把它这个四恶道这个因缘给开发出来了。【若泥木像。虽有外相。内无生性。生不能生】,不像说泥木铸的这个像。它是众生一个实体,它是有这个能生性的。外在塑的像它没有生性,它是个死的,它没有活力,没有生命的。【恶性不尔。故言如是性。】

【如是体者。揽彼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也】,你看,这个四趣是把这些摧折粗恶的色心,作为它们的体质,它们色心是比较粗恶的,这种体质比较粗恶的。【复次。此世先已摧心。来世摧色。又此世华报。亦摧色心。来世果报。亦摧色心。故以被摧色心为体也】,你看,反正就是让我们身心摧折,让我们的身心受苦,就是我们有点说怎么呢,就是有点蹂躏一样的,让我们身心去觉得非常的这种痛苦,它就能摧折,现在是被摧折的这个色、心,同时呢他这个色、心又会起一种作用,摧折,造出摧折的色、心出来。你看,此世先已摧心,来世又摧色,此世就叫华报,华报都还算小的,华报还继续还会摧色、心,来世的果报还会继续摧色、心,果报就更大了,所以被摧色、心为体也。

就是本身这个从外在的身体和心里这个状态、这个体质来说,都是比较,说实话是非常低下的,也是比较可怜吧,也说是。就是我们一看,这个人都已经被摧残成什么样了,是吧?很落魄,很憔悴,甚至看那样子都是很痛苦、很煎熬那个样子。一看都看得出来,就像个生病的人,六神无主,什么精神都没有了,看得出来,躺在床上动都动不了,没办法,摧折就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被摧折?前世就做了这个被摧折的事,这辈子要受被摧折的这个身体,身心世界,下辈子还得来,接着来,你不要以为现在就完了,你要是不改变的话,下辈子还会来。

【如是力者。恶功用也】,它干坏事它有这个力用,干好事它本事没有,干坏事它天然就有。【譬如片物。虽未被用。指拟所任。言其有用】,就像这个东西一样的,虽然暂时没去用,但是只要你拿它去用的话,它自然就把这个用处给发挥出来了。【大经云。作舍取木。不取缕线。作布取缕。不取泥木】,你看我们做房子,要取木头,不取缕线,不用线来做;作布的话,用这个线来做,而不取这些泥木来做。这个泥木具有作舍之用,缕线具有作布之用,有用就是这个意思。缕线有这个力,泥木有泥木的力用。

下面具体说这个四趣,基本上,【地狱有登刀上剑之用】,你看,登刀山,上剑树,它就只能做这些事情,受恶报嘛,它还能干啥,干不了啥。【饿鬼吞铜啖铁之用。畜生强者伏弱。鱼鳞相咀】,就相互之间吃,你吃我,我吃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是吧。【牵车挽重】,什么负重,拉车,载重,【皆是恶力用也】,它只能干这些事情,你要干其他的事情太难了,除非他真的是有大善根的这些恶道的众生,一般它很难摆脱的。

【如是作者。构造经营。运动三业。建创诸恶。名之为作】,前面是有力,就是它有这种能力。作,现在把这个能力发挥出来了,形成具体上的行为了。运动三业,身语意三业,开始建创诸恶,你看,名之为作。【大经第八云】,《大涅槃经》第八云,【譬如世间。为恶行者。名为半人】,你看,恶行者都不叫整个人,都叫半个人,知道吗。做人都不完整,都不具备这个资格。【既行恶行。名地狱作也】。

下面说【如是因者。恶习因也。自种相生。习续不断】,你看,自种相生。原来就是恶,有这种恶习,有这种恶念,现在又相续生出这种恶念恶习来。然后它就会为后面这些果造因。【以习发故。为恶易成】,因为习气一发出来,它这个恶念那就相续不停啊。想不念都不行,改不了自己,很难改变,知道吗。就像我们说的,抽烟的有烟瘾,喝酒的有酒瘾。要是吸毒的就有毒瘾,一旦毒瘾爆发,想不吸都不可能,受不了,自己控制不住,这就是习因。为什么叫作习因?习气之因,就是一直都是这样子的,以前就是这样,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现在这个因的话它就产生了,很难去改变。

【如是缘者。缘助也。所谓诸恶我我所。所有具度。皆能助成习业】,你看,就能够帮助这个念头、这个习因,最终成就它这个业力的其他的一些条件。【如水能润种。故用报因为缘也】,你看,这个种子就相当于前面的习因,但是这个水就相当于这个缘,水能润这个种子,如果只有种子,没有水的话,这个种子能发芽吗?发不了芽。如果还没土壤的话,它还能长出苗来吗?最后能结果开花吗?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水呀,土壤啊,甚至包括什么氧气呀,养料啊,阳光啊……当然不一定都有阳光,现在发现有些没阳光的也能生长的也有,比较奇葩的东西,特色大自然。不仅仅是植物这样,动物也有这样子的,竟然不要阳光的都能生存,在深海里面,都可能上千米几百米的,阳光是透不下去的,黑的已经看不清楚,它竟然也能够生,就有这种东西。

【如是果者。习果也。如多欲人。受地狱身。见苦具谓为欲境。便起染爱。谓此为习果也】,你看,多欲的人已经受到地狱之身了,然后见到这些苦具,受苦的这些工具。谓为是欲境,他看到的不是受苦,他看到的刀山剑树不是,他以为是琼楼玉宇呢,都是宝贝呢,以为这就像极乐世界七宝池一样的。一上去了,进去了,啊,宝阁,楼阁,很漂亮,好像就是王侯要居住的地方,一进去了刀山剑树,完了,受果了。这就是习果,因为前面的习因,造成现在的这个习果,它会让你产生一种虚妄的颠倒的认知。

为什么你会还继续产生这种认知,因为你还有贪爱。打个比方,现出这些美妙境界,你前生已经造恶,现出美妙境界,你不贪这种美妙境界,你不理它,它想拉你去,去不了啊,知道吗?你就不会受苦。但是肯定控制不住啊。为什么?前面就多欲,就有种种欲爱,所以现在看到好的境界,他肯定又会产生欲念啊,他就进去了,便起染爱,你看,染爱,谓此为习果也。

【如是报者。报果也。如多欲人。在地狱中趣欲境时。即受铜柱铁床之苦】。你看,前面看到欲境,看得挺好的,后来一看真的是铜柱铁床,然后就真的是受苦,这就是报来了。【故名如是报也】。如是果,果的话有时候还没有吃,知道吗?这个果子已经成熟了,反正迟早也得吃了,说句实话。报的话,果子吃下去,那真的是受苦了。开始以为这是好果子,然后就拿,要要,一看,哎哟,这是毒药,不吃,不吃也得吃。

【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义】。从本到末究竟平等,你看,【本空末亦空。故言等。又恶果报。在本相性中。此末与本等。本相性。在恶果报中。此本与末等】,你看,前面是从空上说它们是平等的,另外是从这个本和末之间,叫本中有末,末中有本。你看,恶果报,在本性相之中;本性相,又在恶果报之中。恶果报属于末与本等,本性相与恶果报。这就是本与末等,反正不管是前前后后,不管它什么次序排列,它都是相等的,它都是平等的。因为有它,所以有它;因为有你,所以才有我。这九个东西从本到末,从相到这个报,它都是整个一个环节,一个链条,谁都离不开谁。有相就必然有性,有性就必然有体,有体就必然有力,有力就必然有作,有作后面因缘果报全部都出来了。不可能说我只有相,什么都没有,不可能的。

好,【若先无后事。相师不应预记。若后无先事。相师不应追记】,你看,他这里用这个相师来说了,如果先无后事,如果前面的没有后面的这个事情发生,只是看到前面的,你这个人,这个相貌已经呈现出来,你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来了,相师就不应该预记,预先告诉你,你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后面的事情,没有前面的事情的话,不包含前面的事情,相师不应追记。你为什么现在会得到这种果呢,就是因为你前面造了什么因,你都不用说出来,相师一下就跟你说出来,你肯定是不是前面作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啊。你现在这样,你说我前面确实是做了,才自己认。说明这个前后之间,因与果之间,这个本与末之间是不是相关联的,就从这个地方说。所以说【当知初后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在,相互之间都是存在,你在我之中,我在你之中,【此假事论等】,前面是空论等,这是假论等,这是俗谛。

后面【中实理心与佛果不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约理论等】。这是从中道义来论的,虽然是在四恶趣中,但是它们中道实相这个理体的心,与佛果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只是它这个理智这个心、这个佛性没开发出来。一色一香,都有之中,都有中道,任何一个法,微细的法,它都有这个中道佛性。【以是义故。故言本末究竟等。三义具足。故言等也】,空等,假等,中等。空假中三方面来说,它都是平等的。

【次辨人天界十法者】,这是第二个类型了,比四趣稍微好一点,属于人天,属于善道了。【但就善乐为语。异于四趣】。我们看,【相表清升。性是白法】,清升,前面是染浊的,这里是往上升的。前面是往下堕落的。 “性是白法”,我们如是性,前面是恶法,我们是白法。【体是安乐色心】,前面是什么?摧折色心。这里是来享福的,前面是来受苦的。当然这都是相对来说,实际上人天,人啊也谈不上多少乐,相对前面四恶道的话,就算是享乐一点点啊。

【力是堪任善器】,欸,你这个人还能干点好事,你是这个材料,就是这个意思啊。【作是造止行二善】,造止行二善,一个是止善,一个是行善嘛。就是我们戒律里不有嘛,有止持,有作持嘛。止,止什么?坏事不做,这也是善。那你积极主动做好事,行持,这就是更好的,善加一等,比前面这个止善还更进一步。一个是不害人,这也是好人;一个你不但不害人,还帮助人,给别人做好事,那就是更进一步。

【因是白业】,我们白业为因,白就是说善业,白代表善。【缘是善我我所所有具度】,也就我和我所,比如我们自己这个身体能够做,包括我们自己具备的其他的一些所有的东西,也能帮助我们去成就这些善业。所有具度,一切的这些东西、一切的方法、一切的这些工具,都可以帮助我们去成就这个善业。有时候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有时候不光是靠人做的,我们需要其他的,什么钱财啊、工具啊、一切的方法啊,甚至其他的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这都是属于最终成就的这个缘。

但是最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这个善心是最重要的,它是因,知道吗?你有颗善念,你没有善念其他东西都没办法聚拢起来,都没办法围绕你这个善念,最终成就这个善业。所以开始这个发心,这一念善心是最重要的。一念善心起,然后就会想,我怎么去做这些事情呢?我需要什么人来帮忙呢?需要花多少钱啊?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大家怎么组织?这都是属于所有的这些缘。你一个人做,最终做不成。很多人说我发心要做,你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光有好心,当然也算不错,但是你最终做不成啊。

【果是任运酬善心生】,酬善,就是你做了善业,为了报你这个善业最终的一个果,知道吗,酬还你的,你做了善事就有善报。自然而然任运的,不要去想,它自然就会回报。【报是自然受乐。】,这个果已经到了,这是好果子吃下去,受乐,很舒服啊,很享受啊,这就是。【等者。如前说(云云)】,这是说的人天的十法了。其他的本末究竟等就不讲了,实际上就这个云云阿,其他不讲了,前面只讲到报,讲到第九这个如是,如是本末究竟等就跟前面一个意思了,就不要再重复了。

好,我们再往下看,【次辨二乘法界十法者。约真无漏】,他是真无漏,无漏的话就没有烦恼,出三界了,出生死了,是真实的,是无漏的。我们现在所有众生是属于什么呢,虚幻的。【相表涅槃。性是非白非黑法】,那就说得更高一点了,从白到黑,善恶都已经不能说了。如果说善的话,还是有漏善,非白非黑那就属于无漏。【体是五分法身】,哪五分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属于二乘人,五分法身一般说都是属于二乘人。

【力能动能出堪任道器】,能动能出,能动,能动烦恼。能出,能出什么呢?能出生死,知道吗?这个能动跟能出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一个内容。堪任道器,能够成就道业。你是真正成道之器,修法之器。【作是精进勤策】,精进地去勤策、鞭策自己去修行。

【因是无漏正智】,不是以我们这个妄心作为我们的因了,是以这个智,无漏正智这个心,来作为我们修行一个根本。【缘是行行助道】,帮助我们修行的所有助道之法,三十七道品,都属于助道之法。五根、五力、四如意、什么四正勤、四念,都有,这些东西都在里面。

【果是四果】,得到的是哪四果?声闻四果,当然还包括缘觉,这里没说啦。【二乘既不生。是故无报】,实际上这本身就是报了,他就是不执著这个报应,不需要生了嘛,他灰身灭智,他想进入孤调涅槃,知道吗?他从涅槃不想出来了,不再受这个色身了。但是他不可能一直在这样,他肯定最终还会从这个声闻二乘心慢慢回小向大了。

【何故发真是果而不论报。无漏法起。酬于习因。得是习果。无漏损生。非牵生法。故无后报】。你看,无漏法起酬于习因,前面他有这个无漏正智之因,所以他最终能得到这个习果,就是四果。但是无漏它本身是损生的,它是远离生死的。所以说不是牵生,不是来牵引我们来受生的这么一种法,所以他没有后报。但实际上本身这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真正说需要什么样的色身,他一直都属于这么一种涅槃的境界里。也叫什么?有什么涅槃,还一个无什么涅槃,有余涅槃,他属于无余涅槃,知道吗?他无余依涅槃,没什么东西可以依的了,不要依身,也不要依什么心了,身心这个东西都已经不存在了。但实际上说是外在的身心不存在,实际上自己本身的性还是在的,他的自性是在的。你说那他到底还有没有啊?他在哪里啊?我们就不要再猜测了,你不要去想,他肯定还有的,什么时候他发心要度众生,就从这个涅槃里面出来。

好,【三果有报者】,第三果这里说的,【三果有报者。残思未断。或七生。或一往来】,这个三果是什么呢?第一果乃至第三果。如果是须陀洹、斯陀含、还有阿那含,这三种都不属于无学位,所以残思未断,还有思惑残存,残余的思惑没有把它断净。所以他或者是七生,七生的话就是初果的;或者一往来,一往来就是二果;还有叫不来,不来就叫三果了,三果就不来了,在天上他就成阿罗汉了。二果斯陀含还得一往一来,到天上来一次,然后再到人间再来一次,然后再成就阿罗汉。

【或色界生】,你看,色界生那就是不来,直接升到色界天上去,在天上成阿罗汉。【非无漏报也】,还不是无漏报,还是有漏。【是故唯九不十。若依大乘。此无漏犹名有漏】,这什么意思呢?唯九不十,其他说实话真正按照的话,九法界都是有漏,只有第十法界佛法界才是什么呢,真正无漏。这是相对而言,相对而言。你看,【若依大乘。此无漏犹名有漏】。

【大经云。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是声闻僧。既非无漏。不损别惑。犹受变易之生。则无漏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即有报也】。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他还有报,什么意思呢?如果仅仅依靠他自己本身修的这个无漏业,什么无漏智所修的这些业来说,他受的是灰身灭智,无余依涅槃,是没有报的。但是他虽然灭了这个见思惑,断了见思惑,但是他还有尘沙惑啊,还有无明惑啊,所以你说他是真正完全无漏了吗?不是。从那个角度来说,他是无漏的;从这个大乘的角度说,他又还有漏啊,所以叫不损别惑。你看,犹受变易之生。除了这个三界的界内这个叫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则无漏为因,无明为缘,你看,还会生到变易土里面去,方便有余土啊,变易土,还是有报。

好,下面我们再看,菩萨跟佛的十法,【次明菩萨佛界十法者。此更细开。有三种菩萨(云云)】,又把它分成更细了,三种菩萨。【若六度菩萨。约福德论相。性。体。力。善业为因。烦恼为缘。三十四心断结为果。佛则无报。菩萨即具十也】,这是说的什么,三藏教的菩萨,也叫六度菩萨。藏、通、别、圆四教嘛,天台宗判教分成化法四教,其中的三藏教他是这样子的,菩萨是这样子的。你看,三十四心断结,他跟前面这个声闻差不太多,只是比声闻人福德更利一点,智慧更利一些。佛则没有报,如果他是佛果的话,他就没有报。如果他是菩萨的话,就具有报,具备这个十法,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啊!因为三藏教里面有种说法,就天台宗认为,他只有佛名,没有佛果,他是不具备真正成佛的果的,他这个佛的话实际上是其他教的菩萨,或者是佛的示现,有这么一种说法的。

好,【若通教菩萨。约无漏论相。性】。通教比三藏教要高一层了,【六地之前。残思受报。六地思尽。不受后身。誓扶习生。非实业报。故唯九无十】,你看说他没有报,所以他只有九没有十,当然这里就是通教这个十地,跟我们平时理解这个菩萨十地,他是不一样的,他这个十地的话,概括了从开始发心修行的人,到慢慢伏惑,到慢慢断惑,到后面证得这个圣位,甚至后面再发菩萨心,发菩提心,到最终还有通教佛,他有不同的这个阶段,他的这个范围是比较广的。

【若别教菩萨。约修中道。行次第观。而论十法】,次第三观嘛,空假中三观,这是别教菩萨。【此人虽断通惑。自知有生。则具十法(云云)】,虽然断了通惑,通教之惑,但是知道还有生,他是具十法的,所以说真正的菩萨的话,他都会有生,都会有报。为什么呢?他要度众生啊,你像阿罗汉他不需要度众生了,自己都不想待,我需要这个身体干吗?有这个身体就是为了度众生,这是菩萨的想法,知道吗?所以在有些地方的话叫伏惑润生。以前跟大家也讲过,是吧?藏教没有这样的,通教有,伏惑润生。他故意留一点点这个烦恼不断,断得也差不多了,就是故意不把它断干净知道吗?不断干净的话,他就会来到三界里面继续受这个生死轮回,然后他就有机会跟众生接触,能够度化众生。如果你断净了,你可能就没有机会来这个世间了。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本身也不是完全的,就是每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一种方法,自我修行也好,度化众生也好。

真正的最后属于我们说高境界的菩萨的话,他不是靠这个惑来受生,他是靠愿力,乘愿再来,这才真正了不起了,知道吗?你还故意留点惑,就故意不断,跟你们差不太多啊显得,但实际上不一样的。差得很远,没必要,这种方法都属于比较稍微笨一点的方法,或者你的修行境界不够高,暂时只能这么一种方式,真正高的话根本就不会这样的,不受这些限制。你随时来都可以来,随时走也可以走,就应众生的因缘,缘分有你就来,缘分没有,你也不会说没事我来看看,没事来逛一逛,那闲得无聊,是吧。?佛菩萨才不会无聊呢没事来大家没事聊聊,聊点世俗的事情,谈谈感情也好啊——不会这样子的?他肯定都是由于有因缘才来的啊。

【夫生变易。则三种不同】,生到变易这么一种境界之中,变易土里面又有三种不同,【一全未断别惑生变易者】,就是没断别教之惑,但这个别惑不仅仅是别教,包括圆教也在内,通惑是见思惑,别惑就是属于这个无明惑,或者也包含尘沙惑,有些只断见思惑,一点别惑都没有断,【即是三藏二乘。及通教三乘是也】,三藏教的二乘,声闻、缘觉,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因为通教的三乘学的法都是一样的。【类如分段博地凡夫。不伏见思者(云云)】,这是什么呢,就像分段的博地的凡夫不伏见思者,我们在分段生死之中的属于博地的这些凡夫,没有伏见思的,有这种,我们看,一个是三藏二乘,通教三乘,都是属于这样的生变易,就像我们生地、博地的凡夫也没有伏见思,但是也可能是有种种不同的差别啊。

第【二伏别惑生变易者。即是别教三十心人。习于中道伏而未断。类如分段。小乘方便道也(云云)】,当然他这个是比较,别教三十心是什么呢,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菩萨的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他们三十心没到地,没有登地的菩萨,别教里面没有登地,他也是说伏惑,但是没有断惑,他也是生在变易土里面去。习于中道但是伏而未断,这是伏惑而没有断惑,例如在分段时指小乘的方便道,它是个比较了,就相当于方便道,方便道属于贤位,还没有超凡入圣,但是快要进入圣位了。前面为什么叫凡夫呢,就是他那个品位更低,二乘人嘛,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就相当于博地的凡夫,根本都还没有伏惑呢,他们就属于层次更低的,前面是权位断别惑,这里是开始伏别惑,比他们前面高一点了,但是没有断别惑。

第三个那就断了,【三者断别惑生变易者。如初地初住断惑是也】,初地是指别教的初地,初住是指圆教的初住,都断了这个别惑,也就是无明惑,是指这一类的人。【类如初果。虽断见谛。犹有七生】,就像小乘的初果,就是须陀洹,虽然断了见谛,就是断了见惑,犹有七生,还有七次生死,才能证得无生的阿果汉位。【彼亦如是】,就说这些断了别惑,生变易者,也是这样子的,刚刚断,但是后面还有很多别惑需要断的。

【若未断伏生者。用方便行真无漏为因。无明为缘。若伏断者。顺道法爱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云云)】,这是说的前面这两种情况,没有断别惑而生,或者伏别惑生者,这两种啊。若未断、未伏生者,用方便行真无漏为因,无明为缘,他们是这种因缘。

若已经伏断,这是第三种,生到变易的,顺道法爱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这什么意思?就是他们都还没修得完整,所以他们都是属于生到那个方便土里面,变易土里面。有些他本身就只有这个能力生到变易土的;有些虽然已经修到菩萨的阶位,但是没有真正修得比较高,他是初地的菩萨,或者初住的菩萨,他还会有些习气比较重。这里说了顺道法爱为因,你看,无明为缘。

所以说修的你看哪怕是初地的、初住的菩萨,这已经了不起了,竟也有可能在这个变易土里面啊,一样的。当然变易土本身也不低啊,就说,当然比后面的什么实报庄严土啊,当然这个变易土就实际上也包含这一类在里头,就是同样是变易土,界外的生死,他的品位,和圣人之间的这个阶位还差得很远,差别还很大。

你看修到菩萨的阶位,他有时候还会顺道法爱,什么意思呢?你修佛法,修佛法有一定的成就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呢,会对这个佛法产生贪爱了。哎呀,佛法太好了,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什么事都不要干,就在这里坐禅念佛,天天都在法喜之中,世间太苦了,我就喜欢干这个,其他事情都不干。一旦对这个产生贪爱,也是一种烦恼。知道吗?你以为,后面还得断这些东西,连这东西都不能贪著。即使是法喜,即使是禅悦,你都得放下。

所以大家看看啊,修行哪儿有这么容易的?一关一关啊,是吧?对世间贪恋,当然,最低下的,不行;做坏事,贪嗔痴,不行;贪嗔痴暂时伏了,中间又会出现。就上次我们有个同学就问这个,是不是这个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善根了,他怎么就会生病啊?业力就会出来啊?都会出来的,不要担心。哎,既然有这,我们又能修得好,善根增长,又能避免不去受这些业力、业障的,不生病的。怎么可能?开玩笑呢,都得经过这些境界的考验,知道吗?不是此时就是彼时,不是此处便是彼处。

当然咱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好多了,那时候有佛加持,你很容易度过,现在你要是自己在这修,碰到这些境界你就解决不了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会生病吗?生不了病了。当然那里生不了病,并不代表你永远不生病,你还得乘愿再来,在六道之中弄不好什么还得生点病,还得考验考验你。但那时候你力量强了,不怕考验。现在你考验不起啊,受不了啊。你看我生病,现在都没好,没办法,不好就不好吧,没办法了,阿弥陀佛!你的业障就是这样子的,病也一样的,都会有。种种病相境,业相境,魔境,你看这都属于不好的吧。

二乘境你不要以为就是好啊,再往上走就到菩萨,二乘境就成障碍了。二乘都是成果位,解脱生死了,但是他老是自己各方面小乘的一种心理,他不愿发大心度众生,不愿成佛,得少为足啊,甚至《法华经》里、很多经典叫他们焦芽败种啊。你不能得少为足啊,你得继续往上,如果你执著于二乘这个涅槃的话,你就往上把你挡住了,这个是二乘境的业力。

往后还有菩萨境,菩萨境就是这些东西,顺道法爱,知道吧。哎呀,会求菩萨,菩萨挺好的,挺有意思的,六度,度众生多好啊,他也会产生这些东西。得了个三昧,三昧,得到这个正定、禅定,禅定一种快乐,这种禅定的快乐无以伦比,是吧?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没办法去比的,比喝了蜜还甜,这算什么!是吧?所以世间所有的享受、所有的感观也好,身心的这种娱乐也好,比起禅定那根本就不足为道。

然后这禅定又分很多阶段,世间禅定,世间禅定就已经比世间这些娱乐要强很多,为什么?我们属于欲界,欲界再快乐也就是到快乐这个地步。到色界,色界必须要有禅定,世间的禅定,四禅他才能生到色界天,他这个禅定的快乐要远远超过我们欲界所有人、天的快乐,就哪怕是欲界天最后一天,他化自在天的快乐,跟这个初禅天的禅定的快乐比起来,根本就没法去相比。那么二禅、三禅、四禅,后面还有什么四定,四空定,无色界等,那更不得了。出了三界之后,证得须陀垣果,那比那种禅定,那是出世间禅定,那种快乐,那更出不来,会上瘾啊,小心别上瘾啊。

当然肯定会上点瘾开始啊,没关系的,会有点贪爱,那不叫上瘾啊,那时候就得注意了。不能继续耽著于这种禅悦之喜,知道吗?耽著就是对它执著,被它所粘住了。你想经常发心,我们要从禅定之中出来继续学习向上,这时候只是往前证入圣道的一个阶段而已,还得继续往前走。你如果待在这个地方不想出来,哎呀,这房子太好了,我就住这里,哪儿也都不去了。你还不知道前面还有更好的宝所,有更好的世界在等着你呢,是吧,那怎么行!

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你永远停留的地方,一切法无受,一切法无著。往后走也是,不仅仅是凡夫这样,圣人也是这样,最终到佛这里才真正圆满。到佛这里,难道佛这房子是最好的吗?佛没有房子了,没有可以执著的东西了。你说到最后五百由旬,这是成佛,譬喻而已,譬喻而已,知道吗?

好了,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你看咱们讲的真是很慢呢。现在才到九十二页,八百多页我这上面显示。你们那是三十二页,我是说我这电子版的,你们才三十二页,你们那个有多少页啊?二百页多页吧?你看可不是嘛,差不多这个比例嘛,也就是十分之一强一点,才讲到一成多,没关系,咱们慢慢学。

这个《法华经》确实,咱们一看这东西,反正任何的一段经文都有玄义,你都可以把它放开来去观察整个佛法,非常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它有时候不仅仅是讲一种东西,这种法跟其他的法相互之间它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即一切嘛。我们应该具备这么一种思维,很多事情就想明白了,如果以我们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的心,也是一样的。你不能永远是以自己一个人狭隘的一种心理,或者单一的角度去看其他的现象,否则的话,你就太狭隘、太局限了。你也看不明白,看不明白你就烦恼,那不叫自寻烦恼吗?是吧?你为什么不能用佛法换一个角度去看呢?有些事情就不是事情了。所以佛法就是起到这种微妙的作用啊,能够解除我们的烦恼,能够真正解放我们的心灵,能够给我们去除种种束缚,这才是我们真正学佛的、真正能够得到进步、得到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些落脚之处。

当然后面还有两个问答题,问题又提出来了,这个问题就一段,读一下都得花时间。

(顶礼师父!师父慈悲吉祥!《法华经》玄义第一卷下,末尾说,【彼作因果六种。以判粗妙。又以四一专判妙。今难其粗皆备四一。则昔粗非粗。难其妙全无四一。则今妙非妙。于其一句。设四句难。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击故。不盈不缩。应尔许耳。】”)是我们上堂课讲的这个内容,就是讲到那个光宅法云判这个教。知道吗?他不是判了五种教嘛,是吧,有相教、无相教、褒贬抑扬教、同归教,一直到最后常住教。然后呢,以法华是属于第四时的教,属于什么同归教;涅槃属于第五教,常住教,是不是这个意思说涅槃比法华还更高,法华算是比较高,比前面的这个三教都要高,但是法华呢又是属于妙法,他最终解释这个妙啊,解释来解释去的,总是解释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粗,什么是妙,前面的这三个教,什么有相、无相、褒贬抑扬都是粗,法华才是妙,但是后来智者大师又批驳他,通过《玄义》说,你说的前面这三教,前教是粗,这个粗不完全成立,你说的今教就是法华教,是属于同归教,是属于妙,妙也不完全成立,就是说粗中也有妙,妙中也有粗,上堂课我们就这个专门讲过。

怎么才是妙?要有四个一。教一、行一、人一、理一,但是后来一分析,发现这个你说的《法华经》是妙,但是它不具备这四个一。反正是找你的缺点,找你的毛病,不行。“难其妙全无四一。”就问难他的妙,所定的这个法华妙,全无四一,四一不具足,;反而难其粗,皆被四一。他前面说的粗教,什么前面三种教啊,属于粗;反而它又具备四个一,它粗反而成了妙了。所以说,“今妙非妙昔粗非粗”,你过去认为的这几个教是粗,它不是粗,现在你认为法华这个教是妙,反而又不是妙,但他不是完全否定,就是说,你这里面有问题,就是你不圆满,知道吗?有漏洞,还不是真正的妙,。什么才是真正的妙呢?我这里所讲的才是真正的妙。

我的《法华玄义》讲得比你更好,把你给破斥了,你的不成立,最终我的就建立起来了,已与其依据四句,那就是说因果六种,因有三种,果有三种。因什么?因体广,因位高,还有什么呢?因用妙。体、位、用三个方面。因也有三个,果也有三个,就有六种。六种再乘以这个四一,教、行、人、理,四六就成二十四,你前面也说的这个粗,它不是粗,那就四六成为二十四妙。你说的这个《法华经》,你说是妙我批判了,妙不成立了,它反而变成粗了。那么四六二十四妙,就成了二十四粗了,你的粗变成妙,我的妙变成粗,好,最后不多不少,叫做不盈不缩,因而取也,还是这么多。应该是这样子的。不增不减,以比矛盾,用彼矛盾自相其果。用你的矛攻你的盾,知道吗?让你自相矛盾。你又说我的矛是最好,无坚不摧;又说我们的盾是如何的坚固,什么矛都没办法去戳破,那用你的矛去攻你的盾,怎么办呢?说明你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就是你前面说的粗,粗不成立;现在说的妙,妙也不成立,是吧。现在就是自相矛盾,出了问题了。所以怎么具体计算出来,四六二十四,四个一,这就是四,教、行、人、理。六就是指因果六种义,因体广、因位高、因用妙。果也是这样子的,果体广、果位高、果用妙,果用大也行,反正都是一个意思。都具备这个。什么体、位,从它的位置来说,从它的用处来说,都是非常殊胜的。这才是能真正称为妙。

好,大家如果不清楚,回头再看看《法华玄义》。我们上次也讲了,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妙的时候,就是说不同的宗派、学派,乃至祖师之间肯定他是有不同的理解,反正到最后来说,肯定天台宗智者大师,他既然能够成宗,成为一个宗派祖师,他前面那些都不算祖师,前面的都是属于学派。还没成立宗派的,天台宗是所有宗派里面最早真正建宗的,第一宗派——天台宗。就是讲《法华经》,以《法华经》作为根本依据的经典,它是最早的。

当然三论宗后来不干了,我们比你们更早,但是实际上他们真正建祖的那位祖师比我们晚,他们后面再往前面追,追认之后,你要再追认,那好,那最终都能追到释迦牟尼佛这里去了。也别追谁先谁早,但是真正创宗的这个人,才是最重要的。陈隋时代,是吧,三论宗真正创宗是哪个时代呢?嘉祥,那属于什么啦,往后了,知道吗?属于晋代了。属于晋代往后知道吗?真正还不属于嘉祥,大概是属于将近快到隋唐那个时候,稍微晚点,可能也就是晚了个几十年,晚不了多少,知道吧,但是晚的就是这几十年。其他绝大多数宗派都是在唐朝时候建立的。比如说净土宗,真正说建立净土宗,唐朝的善导大师。那个时候才是。再往前,前面还有几祖,怎样怎样着,那是往后了。说到禅宗,真正是慧能大师。慧能,唐朝。你不能说达摩那个时候,他那时候还没有成宗呢,知道吗?他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认他,是认祖归宗嘛,是吧,也是这样的。其他的,像什么唯识就更不要说;法相宗,那玄奘就更晚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还有华严也是,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唐朝的时候建立的。

再往前就很少了,再往后基本也就没有了,密宗也是在唐朝。就是我们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基本上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唐朝,有两个宗派,三论跟这个天台,往前走一走,稍微早了点。但实际上我们经常说,哎呦,唐朝,我们佛教,包括中国是最兴盛的,实际上现在看,也不完全是这样。再往前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相当厉害了,别看那个时候是战乱,到处都是分裂的,那个时候佛法就已经很兴盛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到隋朝的时候更了不起。我们现在看这个科举制度,包括很多的制度的建立,六部什么,六品中正制,反正是一些科举制度,都是隋朝时候,那个隋文帝杨坚打下基础的。只是他的王朝太短了,没办法。后来唐朝时间长,所以他能够盛世出来,之前当时已经有盛世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在看这些问题就知道,实际佛法也是这样,没有前人栽的树,后面我们怎么能结得出果?是吧。同样,我们说智者大师确实了不起。在中国来说,在中国佛教界,这个教理来说,他是最高的。当然说,如果没有前面这些祖师历代的积累,他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大的成就。所以你不要就这个,哎呀,好像把怎么、怎么……,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往上走,明白吗?不是你突然一下就有这么高的,不可能的。

好,问题二,(师父好,阿弥陀佛。第十一讲中的《法华玄义》云,【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个是不知,一个是无明,一个是佛知一切法那就叫做明啊,(【明无明无二。若知无明不可得。亦无无明。】)你看,这是什么意思呢?无明不可得,那么无明就叫做无无明。但是,明可以得吗?佛智可以得吗?也没有,知道吗?无明尽,亦不可得。上次给大家讲了,《心经》里面就讲到了,无明不可得故,无明尽亦不可得;烦恼不可得故,菩提亦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故,涅槃亦不可得。有些人说,哎呦,我要出生死,我要得涅槃,难道涅槃真的可以得吗?

一切法无自性,刚才也说了,世间法无自性,出世间法亦无自性。那最终我们说,到底你要得到什么?每天在那里想着,什么都得不到,完了。哎呀,学佛学啥了,是不是?就不让你得这种想法,你不要去执著这些东西,就这么着。佛教叫如是如是,是很微妙,就这样。哪样呢?不说,没法说了。一说,你又落到凡夫这么一种习惯的思维之中去了,那你永远都没办法从这个无明里出来。你无明都还没有尽呢,你还来知道要无明尽,到底是什么境界?开始揣度,佛到底是个什么境界呢?不可说。有没有呢?我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为什么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也不是我故意耍狡猾,是吧。不可说,根本没法说。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你叫我如何说。这就叫做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吧。所有道理都在里面,你自己慢慢去了解就行了,何必逼得我非要说呢?逼我说,我也说不清,何苦呢。所以说,恭请师父说不二法门,是不是。不二、不三、不四,一切都是不二法门,不要以为二就是指一个确切的数字一二,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一切法都不是,为什么?一切法皆无生,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我们本身就不应该执著于去对立一切法,去分别一切法。你能分别去执著这些法,它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最后你会被它所障碍、所骗、所欺骗,知道吗?当然,我们为了度众生,方便接引可以。但是方便过后还得回归真实啊,是吧。所以我们就好好去理解,为什么维摩诘居士碰谁就都呵斥一顿,是吧。他碰到释迦牟尼佛,他会呵斥吗?他敢吗?他当然也不敢,不会这样子的。就没有什么值得呵斥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执著了。二乘人他有毛病,所以为什么要呵斥他?好像态度很激烈,很严厉,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甚至我们都觉得,怎么菩萨一点都不慈悲呀?对我们来说,肯定要慈悲,我们的心太脆弱了,受不了。对于二乘的圣人,人家的心力已经很强大了,骂几句、说几句算啥呢,是吧。但是我们就想不通。凡夫想不通很正常嘛,是吧。但是我希望大家慢慢想通,不要以我们自己这个,刚才说了以凡夫的牛羊眼去看一切众生,以我们的心去揣度圣人的境界知道吗?就是我们自己没有获得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去想像的,所以你还不如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先去修,等你积淀已经足够多的时候,有些事情你稍微想想就明白了,甚至有的时候不用想,你也就自然明白了。过去一看,哎呀,一百个、一千个问题呀,恨不得天天都得问,是吧。当然不是大家不要问,问。到后面,你这个人越学就越开窍了、开悟了,没有一百个,只剩十个了;没有十个了,只有两三个,最后发现自己一下就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真正的对于佛法,算是入门了。

当然这里说,苦心即法身,烦恼即般若,业心即涅槃,即解脱,也可以这么说,不二法门,本身就代表这个东西,什么相反的东西、相对立的东西本体上都是统一的。真正是统一的,它是没有差别的,是不二的。表面上看,因为我们众生的因缘,因为我们的烦恼、业力,我们看到的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凡夫心的境界里永远都是二元对立世界。当然,在圣人、在佛的境界里这一切统统不存在了,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知道吗?但是我们没有好人、没有坏人我们受不了。你坏人,不讲好坏,我也跟他一团和气,弄不好他害你,他害你,你受不了。但是他害佛,他害得了吗?没事儿,是吧。刀山剑树立刻变成琼楼玉宇,是吧。变成像净土一样的,他害不到,但害我们害得到。所以我们没办法,得有所取舍,有所回避是吧。这也是合乎我们情理的。但是说你不要永远都是抱着这么一种思维,这么修行的一种态度去对待,你得慢慢从这里面去锻炼自己的一种慈悲,一种智慧,一种福德,种种资粮,你才有更大的能力去接纳更多的众生。

不论他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或者是更坏一点,是吧。不然你就受不了,对你太好了你也受不了,告诉你。好的你都受不了,怎么都比我父母对我还好呢?真是的。那我何以回报?这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负担啊,是吧。对你坏,你就更受不了了。就是你会琢磨,你会瞎想,知道吗?你没这个心去接受,你也没有这个心智去分析把它放下。最终这些东西都会横亘在你的面前,像座山一样地越积越高,没有办法把它去除掉,它就会挡住你前行的路。咱们学佛也是啊,一步步地来吧,中道妙观说的佛教的道理,中道本来就是不二。这个观法,最终让我们进入这个不二之理,通过观行具体修学的方法,修学的一种形式,能达到最终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二法门是说明这种不二道理,说明这个中道妙智的这么一种思想体系,一个概念,你不明白这些东西,没有解怎么去起行呢?理都理解不到你说你行,瞎走、瞎碰,没有用的知道吗?这个是需要修到很高的起点。打个比方,我到其他的世界去,到其他星球去,我走路去,你再走路,也离不开地球啊。你说你能离开地球引力吗?你还就得坐宇宙飞船是不是啊,你才能超越出去。你走,你走一百年,走一千年,走一万年我就不相信走不到,这可不是愚公移山这么简单,不是这低技术含量,你就能够做成的事;你得要有更高的技术,然后有更高的理论作为支撑,用更高的解悟作用支撑,你才能达到更超越的那种修行。

好。行了,其他就不说这么多了,时间过去了。

最后大家一起跟我合掌,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