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妙法莲华经》,也就是《法华玄义》,作为我们学习的教材。上节课我们讲到这个十如是、十法,又讲到这个众生法、佛法、还有心法,三法,三法之妙。今天我们应该是讲到这个佛界十法。【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中道就是中道佛性,佛性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佛性。【净名云】,净名就是《净名经》云。【一切众生皆菩提相。不可复得。此即缘因,为佛相】。这里是讲的十如是,也就是十法。如是相,第一个如是,是如是相。它就引《净名经》里面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菩提相,不可复得。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你说成佛,实际上这句话本身我们说,成佛成佛,众生本来就是佛,他的本性就是佛,你到哪里成佛去呀。说成佛的话实际上就是说,咱们虽然有佛性,但是呢佛性因为种种烦恼被掩盖了,然后呢重新再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而已。并不是说从外面得来一个新的佛性,自己本身就有,但是一直没有发明出来。所以说他是从这个角度去说,本来就是菩提相,你从哪里再去得一个菩提相呢,【此即缘因为佛相】。
第二是如是性,我们看。【性以据内者。智愿犹在不失。智即了因为佛性】。我们说的性,性是从内而说的。外在是相,内在就是性。【智愿犹在不失】,虽然是凡夫,但是众生这个智和愿一直都在,他永远也不会失去。这个从智慧方面来说,智就是了因。众生本来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指了因佛性。所以你看我们这里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智,智是代表般若。前面是菩提。所以咱们成佛来说两大要素:一个是般若智慧,一个是菩提心。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你不发菩提心,你没有证得自己原有的这个智慧、这个般若的话,你是没办法成佛的。所以这里面就对应的一个是了因佛性,一个是缘因佛性。那大家就记住,般若智慧对应的是什么佛性呢?了因佛性;菩提对应的是什么呢?是缘因佛性。
【自性清净心。即是正因为佛体】。你看这里说到性,后面又说到体。本来众生具备的这个自性的清净心也就是什么呢?正因佛性,它本身是诸佛之体。当然这个正因佛性需要前面什么呢?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的成就。也就是说众生本来这个自性清净心跟佛的这个体、跟佛性、佛的本体是一样的,但是怎么你才能证得这个佛体呢?就需要前面这个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共同的合成吧算是辅助,你才能成就这个佛体。所以说我们经常讲的佛性,天台宗讲有三因佛性,当然实际上都是从经典里面出来的。正因佛性,佛有正因佛性,众生有正因佛性,这个佛性永远不会失去的。但是佛呢,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已经跟正因佛性合为一体了,所以他成就佛了。而众生呢不一定具备。了因佛性就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有这个佛性,就是佛跟众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听闻佛经,听到佛语,你了知了本有的正因佛性,这就开始属于什么呢?了因佛性的开始。然后知道自己有佛性,那我就得发愿成佛呗,就要发菩提心。当然发菩提心之后就需要什么呢?修种种行。这些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通通都算是缘因佛性。你怎么能够成就自己的这个正因佛性,需要这些缘因和了因来帮助。
【此即三轨也】。当然这里又说三轨,以前讲过这个三轨啊,十种三法嘛,这三轨是其中的一个总称。大家还记得三轨是哪三轨吗?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真性,真正的性,就是指我们的佛性,就相当于这边的正因佛性。观照轨相当于什么呢?哪个佛性啊?了因佛性。观照用什么观照,用智慧来观照。资成,靠这些其他的六度万行,靠菩提心来资助来成就,这就相当于什么呢?缘因佛性。所以天台宗很有意思,把这些东西讲来讲去,反正都不离这些基本的要素。甚至佛法僧三宝你也可以跟这个三种法对应起来,以前也都讲过。比如说佛宝对应的是什么佛性呢?佛宝对应的不是正因佛性哦,是了因佛性,佛者觉也,觉悟就代表智慧。法宝代表的是正因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法性,所以法宝反而代表的是正因佛性。僧宝代表的是什么呢?缘因佛性,就相当于资成轨。所以这个东西都有对(应)的,很有意思,如果不讲的话,有些东西我们不容易明了,一讲之后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好我们再看,力,下面是力。【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名为力】。就是说你属于圆教的菩萨,刚刚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即使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但是你这个菩提心一发,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已经超出其他的二乘之上。你不管是三藏教的二乘也好,通教的二乘也好,你都比他们强。他甚至都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缘觉果了,那他也不如你,你是初发心的一个菩萨,你还属于凡夫位,你还没有证得果位,你就已经比他强。当然你现在暂时位置你好像觉得不如他,我是凡夫他是圣人,但是很快你就能超越他,你的加速度太快了。他速度慢,他裹步不前,他没发菩提心啊。二乘人他容易沉著于自己小小的声闻果位,他很难再往上前进了,而你是大踏步地向前。大踏步都算慢了,应该是火箭直接推上去。这就是你的力。
下面作。【四弘誓愿要期也】。你看,以四弘誓愿来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种种作用。你要所作的就是,以四弘誓愿,来作为自己修行的一个主体的内容吧。自己自行也好,一个是化他也好,都不离开这些东西。【因即智慧庄严也。缘即福德庄严也】,都包含在这里头了。比如说智慧庄严,这个智慧庄严就跟般若相对应。福德庄严就相当于缘,就跟这个缘因佛性它又相对应。一个又是了因佛性,一个又是缘因佛性,讲来讲去就是这两点。福慧增长嘛,我们经常讲福慧增长。福德庄严,智慧庄严,就是了因佛性跟缘因佛性。因为你正因佛性本来就有的,永远都不会失去的。
【果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也。报即大般涅槃。果果断德。禅定三昧。一切具足。即报果也】。因缘果报,什么时候你修行到什么突然一念相应,与自己的佛性相应了,那你自己的这种大觉就是佛性,突然一下就开朗了,就发明自己的佛性,当然这里的朗然的话,并不是说全部的发明,突然一下,就透出一丝亮光来了。就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有这一分法身,你就足够了,就代表这个是果的开始。当然,上面还会不断地往上推进。所以说,无上菩提为习果也。以这个一念,作为开始,下面就是一念又会接一念,一念接一念,这个念念它就不会间断了,你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报,既然你证得了这个无上菩提,证得了佛性了,就能得到涅槃之报。常乐我净,大般涅槃,涅槃四德。随着你的菩提在增长,那你的涅槃的这个功德也在增长。你证得佛性越多,与佛性相对应的这种功德也就越来越大,这就属于报,属于断德。这里果果断德,断什么?断烦恼。前面是什么?菩提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是智德,这里是断德。你有智慧,才能什么呢,断除烦恼;你断除了烦恼,才能远离生死;远离了生死,你才能什么呢?得到解脱;得到解脱,才能自在快乐,常乐我净。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头,所以说,它都是一连贯的东西,是吧。你不断烦恼,你怎么出生死啊?是吧。你不出生死,怎么证得这个圣果?没有圣果,你怎么可能自在呀,当然,用什么断烦恼?智慧才能断烦恼。所以说,禅定三昧那都是自然而然的,都会有了,一切具足,即报果也。这里说的是什么?佛界的十如是。
下面我们再看,【本末等者】。前面说了九个了,还有一个本末究竟等。我们看本末等者是什么呢?【即相性三谛。与究竟三谛不异。故言等也】。这是什么,如是相,如是性,一直到如是因缘果报,每一个如是,每一个法之中都有三谛,我们说的空、假、中三谛,这个前面九种法的三谛,跟最后第十个如是,究竟等这个三谛,它没有任何的差别。【故言等也。空谛等者。元初众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前面我们讲了这个十如是有三种转法,分别对应三谛。把如放在最后,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最终本末究竟等如。它是什么呢?讲的是什么谛呀?空谛。为什么说空谛平等呢?从开始这个众生如乃至到最后佛如,都是平等。所以经典里面说,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众生如跟佛如,众生性跟佛性,本来就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个性,没有两个性。所以叫一如无二如。完全都是平等的,完全都是一样的,这是从性上去讲,从体上去讲。
那么,俗谛,俗谛也是等。【俗谛等者。众生未发心。佛记当作佛。佛既已成佛。说佛本生事。即是初后相在。假等也】。众生没有发心,还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没发心修行的时候,佛就已经给他授记当做佛。当然,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这也算是一种授记。但是这个跟你真正发菩提心授记,还不是完全一回事。就是说,你可以都具备成佛的这种能力,但是什么时候你才是真正把这种能力给展现出来呢?你得发菩提心。等到你一发菩提心了,这个时候,佛给你授记,那你就有时间性了。那时候你可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搞不清楚。等你突然发了菩提心之后,佛就可以给你计算时间了。你有个时间表了,知道吗。根据你发菩提心的这种殊胜、这种功德,包括你前面修行的这些资粮,他就大概能够给你找个时间,不是说大概应该很精确了,佛应该很精确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就可以成佛了,就能成佛了。第一次就能授记了。等到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他还会一次一次给你授记。
【佛既已成佛。说佛本生事】。佛虽然已经成了佛,但是佛呢,也不仅仅是说自己成佛时候的事情,有本生、有本事。本生事就是本生和本事。以前祖师说话就容易简单,本生事。一看,有时候看不明白。我们讲十二部经嘛,里面就有本生,有本事,是其中的两部。本生讲的是什么呢?是讲成佛时候的事。已经成佛啦,成佛这一生的事。比如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成佛,他是讲他这一辈子成佛的这个过程,包括成佛时候度众生的这些事,属于本生。本事是什么呢?没有成佛之前,佛在因地的时候,他的种种因缘,这属于本事。所以,我们大概把它总结一下,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因地的话,就是本事。果地的话,就是本生。大概可以这么做个分类,大家就很清楚。当然不仅仅有时候是讲自己的事情,也可能讲其他的佛,还甚至讲其他的菩萨,也可能啊。比如经常说的,原来释迦佛没有成佛之前,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做菩萨的时候,怎么修忍辱的,怎么持戒的,怎么度众生的,那这属于什么呢?属于本事。
【即是初后相在。假等也。】这是什么呢?众生没有发心就已经即已成佛,佛已经成佛了,也说本生本事,这就佛与众生一个是初,初是什么呢?众生。后是佛。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叫相在。众生中有佛,佛中也有众生。所以这是属于假等。应该众生本来跟佛是不平等的,众生有众生法界,佛有佛法界,而这里竟然说众生法界跟佛法界,在这个假,也就是俗谛上也是平等的。
但是说到这个平等的话我们就怎么去理解?虽然你是众生,但是佛也会给你授记成佛。虽然你是佛,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也在度化众生,你也是众生之一。当然你哪怕是在果地的时候你也是众生之一。为什么呢?你还得继续发愿度众生啊,你还得示现十方啊,变现跟众生一样的,同事、利行、布施、爱语,你不都是跟众生一样嘛,打成一片嘛。不是说我成了佛,我天天都是以佛的形象出现,极其高大上是吧,跟众生都没办法真正地打成一片,那众生很难接近你。
你可以以佛的形象出现,那是跟你成佛有因缘的这些众生才能见到你。他能修到一定的境界,或者已经往生到净土了,或者他已经证入圣果了,他有这个福德因缘才能见到你。那不是所有的众生,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众生都不可能见到佛的。那你得以什么面貌出现呢?以众生的面貌去出现。是不是?菩萨不就更好一点吗?菩萨我们就比较容易有这个亲近感,有亲和感。你要是声闻缘觉,但是声闻缘觉他心又不大,不太愿意接触众生,懒得搭理你们这些人。你要是其他的六道众生,大家就觉得更好了,你暗地里是佛,你没必要表明身份,肯定也不会表明身份的,你这一表明身份把别人吓一跳,众生肯定不会认同,你就是跟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跟我们同类,是吧,我们就愿意相信你。
确实你又比我们做得更优秀,让我们觉得佩服你,被你所感动,被你所影响,那就好度了。实际上所有的众生主要就是靠这个方法度出来的。一步一步往上度,就是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大学毕业,到研究生。你没有前面入幼儿园,小学都不读,你说突然我就升中学了,不可能的。所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现在大家你看以后都得成佛,大众之中我们所有的大众,你看,以后都是未来之佛,是不是,所以说众生中有佛吧。但是我们不知哪些众生是佛,就搞不清楚。也许佛已经在这里示现了,就化作我们其中的一两个人或者怎么样的,他已经是佛但我们看不出来,他跟我们看着就是普通众生啊。当然我们开个玩笑,我们可能还不一定有这个福报呢,哪怕是佛变现的众生,我们都不一定有这个福报能够接触他,能够得到他的善因缘的帮助,但不管,他肯定会有。佛也不会闲着知道吗,天天在净土啥事不干就等众生来,你往生我才度你,你不往生我不管你。那是阿弥陀佛是这样是吧,释迦牟尼佛可不就到我们娑婆世界里来了吗?当然我们不能说阿弥陀佛你看他就不来,在那里等我们。实际上阿弥陀佛还有其他的愿力呢,他也在其他的方面,其他的世界他肯定也会有变现的,所以我们就想想,假也等。
所以天台宗讲这些东西啊,他就是从这个差别里面看到平等的一面。实际上看到平等的一面,他是从整个这个大的这个方向、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你不要看一点点小的差别,或者暂时的一种差别,毕竟是没有差别的。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吧?大家毕竟都能成佛,你不要看你们现在是众生,你们将来都是佛。你们将来成了佛之后,你还得继续回到众生界里面去度众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众生法,一切这个假法俗谛上,我们也具有这种能力,你可以到地狱去,你可以到三善道去,你可以到四圣法界去,所有的这些不同的众生身份,凡圣身份的转化,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当然你堕落了不要太努力啊,那个不用努力,你要往上走那就得努力了。
就是说你是个全能的演员,说得不好听一点,你能担当任何的角色,虽然你现在可能能力还不是那么强,有些角色可能还演不了,或者说演不好,但是你必须要相信,你只要一直演下去,你就能突破自己,能够胜任所有的角色,所以说这就是假等。那你为什么能够演呢?【中等者。凡圣皆实相也。】本来你就是佛嘛,你具有无穷的不可思议的这种能力的,当然你现在是众生,你也具有很大的能力。当然这个实相的话,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个空和假的一种平等,就算是中。这个平等的话就是我们说的不二吧。你说它是空吗?你说它是假吗?实际上非假亦非空。你就不能用空和假去代表了,仅仅说到这个假,仅仅说到这个空,还不足以去表达我们对实相、对于佛性的一种把握,没法表达,真正的佛性是无法表达的,真如实相。我们只是从这个性、从这个相,一个方面、两个方面去剖析它,剖析清楚当然对我们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到后面的话这些已经不足够了,所以我们这里有个中谛。【中等者。凡圣皆实相也】,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说,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是实际上什么东西都已经说清楚了。
好,下面。【就佛界。亦九亦十】。你看,就是十如是里面又可以说是有九如是,也可以说是有十如是。【通途为语】,就是一般地来说,【从地地皆有万行福德为因。无明为缘。习果报果。分得十法。无不具足】。每一地每一地都有自己的万行福德作为因,同时又有无明作为缘,有自己的习果,也有自己的报果,就是属于因缘果报,分得十法,无不具足,这里为什么说无明为缘呢?大家想一想,即使你证入初地,乃至甚至到十地,你虽然破了很多的无明,但是你还有无明没有破尽,还有无明没有破尽啊,所以说你这个无明还在其中起作用。你破一分无明只是少了一分而已,后面还剩好多分呢是吧,然后你的无明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是它一直还在起作用。【此经云。得无量无漏】,就是《法华经》说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始于今日。得其果报。又云。久修业所得】。就是大家从初发心,一直到证果,这都是一步一步往上推进的,久修梵行,最终才能得到清净的果报。【大经云。我今所献食。愿得无上报】,当然这个无上报就是指最终究竟成佛,当然究竟成佛之前有很多的阶位,有很多的过程。《仁王经》里面说,【三贤十圣住果报】,三贤位,十圣位,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什么?十地。就是菩萨的四十个阶位,都是住于果报之中,但是这个果报是一层一层往上递进的,果报是越来越大,到最终才成佛。
【摄大乘云。因缘生死。有后生死。皆是分论果报。果报即是生灭】。这是引的《摄大乘论》里面一句话,说的因缘生死、有后生死。说的这个生死实际上就是生灭。这实际上是指的什么呢?圆教证入这个果地的菩萨,他虽然已经证果了,但是还有生灭在。只要他没有究竟成佛,他这个生灭一直还有,只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这皆是分论果报。从不同的阶位去分别讨论他不同的果报,有果报本身就是生死。那我们经常就说那么究竟成佛,有没有果报呢?这里面他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是没有报的,因为有果报就有生死啊,知道吧,没有报。
我们再看,下面可能会说到。【何者。无明分尽。是故论灭。真明转盛。是故言生】。他说为什么会有生灭呢,有生死呢?无明一分一分地断尽了,一分一分地少了,这不是无明就灭掉了吗?无明这个烦恼一分一分地把它破掉了,那不就灭吗?灭无明吗?真明转盛,就是自己的佛性真明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炽盛了,佛性越来越亮了,这就是生,一分一分的佛性得以显现这就是生,无明灭这就是灭,所以为什么叫有生灭呢?等你什么时候无明都灭尽了,这个真性已经到达了最明亮的时候,就没必要再破无明,、再证得什么东西了。因为无所证了、也无所破了,这个时候才是叫什么呢?叫无生无灭。
下面说,【又残无明在。是故言生】。虽然前面破了无明,但是还剩余很多其他的无明没有破啊,这个是不是生啊?无明还在,就是生。【一分惑除。是故言灭】。你看,也是光从无明这个角度,灭掉的无明叫做灭,还存在的无明继续还在,这叫做生。为什么?有这个无明烦恼在,那你是不是还得起妄心妄念啊?这个心还会在动,心还会起无明的。这个无明它还会在后面支配你,知道吗?支配你去产生种种生灭的念,生种种念头,你不想生都不可能的,必然要生的,知道吗?它在后面是有这种力量来操纵我们的,你什么时候把它灭掉了,把后面操纵我们这个木偶的、傀儡的这个主宰者,这个无明给除掉了,你这个时候就没有生的了,它就不能指挥我们了。
【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万行资成如种。智慧破惑如耘】,这是用个比喻了。《大智度论》里面说一人能耘,一人能种,并不是说有两个人。这个耘就是锄草,锄草就是破无明惑。用智慧来破无明惑,智慧就是指第一个人,能耘。那后面呢,六度万行,这些资成我们,就像种这些种子,种佛种,你不把这些草给除掉了,你到哪里去种呢?你必须把这个地啊,这些杂草给除了,你才有这个空地,把这些佛种种下去。所以这些它是相对应的,有你必然有我。【增道损生。意在于此】。你看,道一步一步地增,生一步一步地损,生损的愈多,道就增的也就越多。这个损生就是破惑,这个增道就是种种子,就是证一分法身,意在于此。
【四十一地。皆有十法也】。菩萨的四十一地实际上就是三贤十圣加上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个地位的菩萨,每一地都各有自己的十种法,就叫做十如是。若就妙觉,那说法就不一样了,你看,【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损生。生既未尽。故有诸地生灭不同】。这都指的生灭不同,诸地说的是前面四十一地。但是到妙觉位就不一样了,妙觉属于第四十二位了。【妙觉损生义足。最后那得论报】。损生,就是把所有的生灭这些无明烦恼全部都破尽了,那么就没有灭了,该证得的佛性已经圆满证得了,那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证的吗?还有佛性需要证的吗?那也就没有生了。既然没有生灭,你说哪里还论什么报呢?有生灭才有报。这个因缘果报,有因缘才会有果报,你都没有因缘了,你还需要果报吗?
所以有时候也很有意思,那我就在想啊,有时候在瞎琢磨,这个佛成了佛之后,他还在度众生,他还在积累功德,按我们的想法,他还在做这些事,实际上佛从来不这么想,不管他想不想吧,他反正这些事情是在做了,做了之后他肯定就对应有自己的福德啊功德啊,你既然说他没有报,那他是不是白做了呢?是吧?打个比方,我虽然成了佛,我成了天下第一富了,比尔·盖茨,我挣的钱这辈子都花不完了,花不完但是我现在还在工作,你看,比尔·盖茨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还在工作,你说他是为了挣钱吗?他不是为了挣钱,但是财富还在不断地增加,那这些增加的财富,他前面的财富都已经这一辈子花不完了,都得赶紧捐出去,后面再增加的这个财富他怎么办呢你说?他让谁去花?他要不要自己花了?我们就在想,佛成佛的时候,功德已经圆满了,他的功德福德已经享不尽了,后面他还继续示现度化众生,那后面他的功德还会继续增长,那他要这些功德干嘛?他又不要报,又不要回报。打个比方,我存了这么多钱在银行里边,最终这些钱全部都不能去花,也不想着去花,我们就想是不是太浪费了?你少的人你缺的人才觉得要呢,才觉得浪费呢,已经无所不有的人,拥有一切的人,你说他还需要去想这些事吗?我们没有钱,比如你一个月挣个五千的,你在想,计划吃得花多少钱,穿花多少钱,交通通讯,或者其他的杂用需要花多少钱,教育多少钱,人家一天弄不好天天就得挣一千万、上亿的,挣的都不想挣了,你看他还要去计划?不需要计划。所以对我们缺失的人来讲,天天就在瞎琢磨就在想,这就是妄念。人家已经无所不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物质,都已经无比丰富的,那还去想吗?无漏的果报,无尽的福德,随便享用就可以了,说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就来,甚至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来。你就想来想去,最终还来不了,是不是?然后还在这里痛苦难受,然后最后还得造业,你看我们就这么悲惨,最后还得堕落。
好的人就越好,孬的人就越孬。这就是凡圣之隔,知道吗?凡夫在六道里面就老是这样子的,很悲惨的命运,轮回呀,宿命啊,有些人说是宿命,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宿命,你这命就是轮回,你一时半会儿跳不了这个圈。圣人的话他就一步一步,哪怕是声闻也不可能永远的定性声闻,他也会回小向大,他会一步步地往上爬,一直到无上觉。所以说这里面你说你不去求了生死轮回,不去求出这个凡夫界,这六凡法界,你怎么弄啊?你在这里呆得下去吗?你在这里计较,我修点人天福报、五戒十善,我下辈子要升天,我要做天王,我要升到忉利天,……哪个天去,这说实话这都是在过小日子,知道吗,这个没用的。目标要宏大一点嘛!直接超凡入圣,不就一次性全部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看很有意思啊,不要去弄,我们说的报的话,就是我们自己不满足,需要有一个回报,或者有一个好的报应,我们心里好像能够安慰自我,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对于佛已经无上觉的人来说,他就不需要报,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啊。菩萨也是一样的,声闻也跟我们差不多,比我们好得多了当然,他也需要报啊,不然他继续往上修干嘛?他从一地一地往上不断地去进步的时候,他这个果报也会随着他的修行的功德,不断地增加,这实际上也是帮助他鼓励自己,一步一步继续往上前行啊。你修了好久最终还是那个样,一点回报都没有,修来修去干嘛,看不到希望。修了无量阿僧祇劫,你该是初地的还是初地,永远到不了第二地,算了不修了。纵使你在那里修行,修来修去最终还在凡夫界,你到不了圣人的法界。那你修干嘛,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是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做佛。当然我们也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众生性,一切众生也可以做众生啊。那做佛是比较难的,做众生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你本来就是众生,你跟众生更相应嘛。,是吧,?虽然众生之中有点佛性,说句实话就像什么呢,?大浪淘沙,沙里淘金一样的。整个一条黄河里面就那么一点点金子,你去淘嘛,沙子无量,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金子给淘出来,纯金才能练成,你得费多大功夫。沙子随便抓一大把,
所以最后我们再看啊。【故云。唯佛一人居净土。三十生尽等大觉。无后有生死。烦恼尽故。智德已圆。无复习果】。你看,就只有佛一个人才是真正地居住在净土,当然他这个净土是常寂光土,而且是究竟的圆满的常寂光土。【三十生尽等大觉】,这个三十生,当然也就是菩萨的位次,三十生尽。无后有的生死,他生死再也没有了,等觉菩萨都还有最后一次的生死,。到妙觉。,【烦恼尽故。智德已圆】,烦恼尽就是断德,智德是智德。【无复习果。不受后身。故无报果】。既然他没有习因习果,当然他就不会受后面的果报之身。当然我们大家就会想,佛不是有身体嘛。佛有法身,佛有报身,佛还有应化身。但是真正能够代表佛的是法身,报身他是自然而然成就这种功德之后,所获得的圆满果报,你说这个果报身他有也可以,你说他没有也行。然后很多人认为这个法身是没有的,看不见的,无形无相的,但是有,无形无相而已。至于这个示现的这个应化身,他是随时示现的,他是为了众生而示现的,不是真正佛为了自己,所以他真正这个果报的话,实际上是谈不上的。主要在佛的心里面、概念里面已经没有报的这样一个概念了。
【又约现生后。论九论十。云云】。有些说有,有些说没有,实际上这都无所谓了。实际上从究竟来说,实际应该是没有。从方便来说佛有报,也可以。有的话那就有十如是,没有的话就只有九如是。【若按涅槃经文。愿得无上报者。即明佛界报无上也。佛报既言无上。佛相性等九法。悉皆无上】,既然报是无上的,前面的九法通通皆是无上,当然这是从佛法界来说的。
好,后面我们再看。【何者。六道相性。全表五住。二乘相性。表破四住。全表无明。菩萨相性。表次第破五住。佛相性。表一切种智。净若虚空。不为五住所染。故佛十法。最为无上】。这说佛的十法、十如是为什么是最无上的呢?他从烦恼方面去进行分析,比如我们说的六道的相性。六道如是相,如是性。当然不仅仅是相性,所有的十法都是一样的。【全表五住】,六道众生都不离五住烦恼,他的相之中也表达了五住烦恼,性之中全部指的都是五住烦恼,与这个五住烦恼相对应。因为有五住烦恼才会有六道众生的这种十如是,这种相、性的存在。五住烦恼咱们已经讲过好几次了,都不用再说了。哪五住啊?就是见思惑加上无明惑,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这是四住烦恼,实际上就是见思惑。见一切住地,就是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通通是指思惑,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思惑,分别代表一地。就是这里整个就是四住,然后再加后面是无明住地,第五住烦恼。但是众生一个住地的烦恼都没破,连见惑都没有破,所以他全表五住烦恼。
【二乘相性】,二乘人,声闻缘觉,比凡夫要好多了,比六道要好多了。【表破四住】,破了前面四住,就是破了见思惑,但只留最后无明住地的烦恼没有破。【全表无明】,所以他表达无明,他不表四住,他只表第五住无明住地的烦恼。因为无明没有破,所以他二乘只是二乘,他不可能成为菩萨,更不可能成为佛。
那菩萨相、性呢?【表次第破五住】。从第一住开始,破见惑,破思惑,一直破无明惑。当然,实际上菩萨也没有完全破尽呢。破到无明惑,破到最后的话,需要佛。——成佛了,才能完全破尽。【佛相性。表一切种智。净若虚空。不为五住所染】。表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了。这是最究竟的智慧,清净像虚空一样的,再也不为这五住烦恼所染了。佛的五住烦恼全部都破尽了,所以佛的十法,佛法界的十如是,是最无上的。再往下,这个从苦上去说,我们看看这里又说苦。
【复次。六趣相】,当然这里又说了,六趣相性。实际上他又简略了,前面是六趣相性,六道相性。这里连性都不说了,就用相就完事了,【六趣相。表生死苦。二乘相。表涅槃乐。】六趣可不就只有生死苦?二乘相有快乐了,有涅槃乐。但是他这涅槃并不是说大般涅槃,并不是佛的涅槃,是属于二乘人的涅槃,一个我们说有余涅槃,一个叫无余涅槃。【佛界相。表非生死。非涅槃】。一个是生死,一个是涅槃。佛界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乐我净】。又佛性中道本来具备常乐我净四德,四种功德。
【故言佛界最是无上】。这里又来一个,实际上这句话有时候我觉得说也可以,当然不说也挺好,到底有没有常乐我净,当然肯定有,但是你说佛需要这个常乐我净干嘛,没必要。他硬要来一个常乐我净算四种功德,也算四种果报。需要这个果报的话,那代表佛的一种成就啊。众生的话,没有常乐我净四德,需要去成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期盼,是一种需要。实际上对于已经成佛了,根本就不需要。到底有没有呢?佛在心中已经不执著自己有常乐我净了。本来就是非生死,非涅槃嘛。涅槃才有常乐我净呢,但是如果非涅槃的话,就是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但是有些人说那就不要,那就是代表什么?常就是无常,、乐就是苦,、我就是无我,、净就是秽吗?染污吗?也不是,它也不是代表生死一面。所以既非生死,又非涅槃。说有常乐我净,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一个常乐我净。大家明白吗?就是没办法去表达。甚至你没办法去琢磨的。它需要的时候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来。对佛来说从来就没有需要。但是对于众生来说有没有需要呢?太需要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对我们众生所说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对于凡夫,有生死的人来说,你需不需要常乐我净啊?需要常乐我净。正因为你证得了常乐我净,大家都希求涅槃。只有二乘人他进入涅槃,但他还不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二乘人又会执著于不净,苦,空,无我。反而凡夫又会执著于世间的所谓的常乐我净。但世间能找到常乐我净吗?找不到。所以佛是为了破除凡夫乃至二乘人的两种颠倒,所以才说种种法。把这些法说清楚之后,最后来一句,非生死,非涅槃。我们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才是究竟的佛要说的法。
【复次。四道表恶】,这个包括阿修罗道了,三恶道再加上阿修罗道,表达的是恶。【人天表善。二乘表无漏善。菩萨佛表非漏非无漏善】。你看,又是四个不同层次。我们三恶道,当然我们不是三恶道,三恶道众生,包括第四阿修罗道,都是表的是恶法。人天表达的是善法。二乘人表的是无漏善。而无漏善为什么有一个无漏?无漏就是对有漏而言。前面不管是四恶道的恶,还是人天的善,都是属于有漏。
世间的善法和恶法,都是有漏。为什么呢?不究竟,不圆满。它都是从我们的烦恼而生的。所以我们干点好事也干得不干不净的,不究竟。你做点儿好事就希望别人夸你,希望获得好的名声,获得好的利益。或者有时我就心里图个高兴,图个高兴也是有漏,还是有烦恼。如果你干了好事你都觉得不快乐,别人也不快乐,你也不能得到任何快乐,你干这个好事干嘛呢?当然有些人说,我也不为了什么,我就想这么做。我就自然而然这么做,那就属于无记无明。傻,傻乎乎什么都不知道,无知呗。我也不求啥,我也不感到快乐,我也不感到痛苦。反正我就这么做了。这叫无所知,这不叫境界高。有些人说境界高,什么都不想,我也不图啥,我也不感觉到快乐,我也不感觉到痛苦。我好像就一切超越了,就成圣人了。那就真的傻,叫无记,无知。你做这些事情,你应该是清清楚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在做什么过程中,心应该非常纯净,也不是为了最终求什么。
所以从开始初发心,到你做事的过程之中,对于善恶的抉择,包括你做善事时候的一种过程、一种态度、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包括做完善事之后,得到回报时候,你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不要说获得别人表扬,高兴得不得了,欢天喜地,下次我又有动力了,我又有无穷的动力了。完了,不行啊。没有经受住考验。而且不是一次一次的考验,你一遍一遍的考验。做这件事情你可能很顺手,做另外一件好事你就做得不顺手了。做这件事情别人可能都会响应你、支持你。做另外一件事情别人就不支持你了,甚至还怀疑你,甚至还会责骂你,甚至还会诽谤你,那你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这些东西他都得通过这些锻炼,才能慢慢去锻炼我们自己的内心。
你这些锻炼都经历了,最终你心无所动了,慢慢成就了,这是有点功夫了。否则你做不了啊。所以说你看我们世间修行多么不容易呀。有些东西我们都不敢去碰的,做好事你敢随便去做,不敢去做,你也做不了。要么没钱,要么没资源,要么别人不响应、不支持,要么做了之后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自己能力所限。你会有种种各方面因素的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别人可能也会障碍你。当然别人障碍你最终还是自己障碍自己的原因。别人为什么障碍你,因为你过去障碍别人呗,你不能怪别人障碍你。所以你做什么事情,好事你成就不了。做坏事你想都不用想,别人会来帮忙你。当然有些人心善的,他不会帮你,坏人才会帮你呢。但人的这种恶性的东西,自私的一面太多太多了。所以说我们大家想想,这些事情好好去回味回味。菩萨跟佛他境界高了。非有漏非无漏。既不是六道法界之中的众生法界的有漏善恶,同时也不是二乘法界之中的无漏。就是他不执著于有漏,也不落于无漏,两边都不执著。他已经超越了前面这两个层次了。所以佛界最为无上。
【复次六道表诸有因缘生法。二乘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很有意思。你无论从善恶来讲,无论是从前面讲的这个五住烦恼来讲,现在好,又弄“三是偈”来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分别又对应十法界的众生。所以佛法到天台宗这里没什么东西说不圆的,什么东西都把它讲明白了。六道众生表因缘所生法。诸有,一切有情、一切有为的法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它有生就会有灭。既然是生灭,说明你什么呢?还是属于凡夫法界。不然你还需要生干嘛?你都圣人了,我是无生啊。我心中已经不生不灭了,既然不生不灭,那怎么还需要去生种种法呢?心中没有生,外在的果报,外在的正报也好,依报也好,它都没有生灭了。
好,二乘人表即空。他从生灭之中超越了。生法即空叫缘起即性空,透过缘起他已经证得这个性空了,证得性空那他就不生不灭。但只是他毕竟还不究竟,他只是证得这个真谛,他又容易执著于这个空。执著于空本身来说,说的不好听一点,还没有完全出离生灭。什么没有了?缘起,对缘起法的执著,生灭相已经没有了。但是对于这个涅槃法的无生灭,他又会产生执著了,这又是一种新的生。前面灭掉了,又生这个东西了,还是麻烦。菩萨比他更好。又从空里面走出来。发现这个空,老沉寂于空,执著于空,不对呀,还得发菩提心,度众生吧。所以他又修这个假谛俗谛。
【二乘表即空。菩萨表即假】。到最后佛,即空即假即中。事实上这里说即空即假即中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就是中,因为中本身就具备空和假,所以说到佛这里的话,又有空,又有假,又有中,他是代表最圆满的一种成就。所以这个三是偈也很有意思,你想想确实是有道理的,确实有道理。当然不是我们说得这么简单了。比如说菩萨即假,菩萨不仅仅是即假,你看什么样的菩萨,哪一教的菩萨,菩萨假之中还有什么呢?也有空。假之中甚至也有中,但是他谈不上即中,谈不上即假,知道吗?即的话就是说一体了,空假中是一体的,说空的时候就有假和中,说假的时候就有空中,说中的时候就有空假。但是菩萨还没修到那种程度,他是有次第的。一般指的别教菩萨先修空,再修假,然后再修中。即使是圆教的菩萨,他也不可能说在即空即假即中方面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里面他还是有些差别的,所以大概按照这么一种划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从这里说,【故佛界最为无上。复次四趣但表恶。不能表善。人天相但表善。亦不能表恶。二乘但表无漏。不兼善恶。佛相兼表一切相。若解佛相。即遍解一切相。是故佛界最为无上】。你看,能够表的这个善恶相方面,又进行一个分析。四趣的众生,只是表恶而不能表善,它都属于叫四恶趣嘛,所以它对应的就是恶法。人天是属于善趣,它只能表善不能表恶。二乘人呢,表的是无漏法。无漏法是叫什么呢?非善非恶,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佛相呢,兼表一切相,有善又有恶,有非善,又有非恶。这一说的话,大家有时候就容易云里雾里,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佛界的善和恶,跟众生界的善和恶,不完全是一回事啦。比如说四恶趣众生表的是恶,他确确实实在自己造恶,无明烦恼驱动他在作恶。二乘人表的这个无漏,无漏是什么?超离这个善恶之间,但是他因为超离善恶的话,他就认为无漏这个法是最究竟的,但实际上还不是这样子的。一旦产生执著,这个无漏的话也就变成不是真正的无漏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
它这个无漏啊不究竟,它还是属于叫有漏之无漏,而佛表的这些东西是叫真无漏,但是这个无漏又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非善非恶,非善非恶之中又具足一切善恶。但是他做这些善恶,他可是有目的性的,不像我们众生稀里糊涂的,做了坏事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恶报,还管不住自己做,明明知道做了这个事情之后肯定没好果子吃,但是自己还得做,有做坏事的冲动啊,他这个恶性、烦恼心太重啊。佛他能够识因果,能够知道作善作恶,他是为了随顺众生的因缘,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要度化众生的时候,示现善恶,他不是真正地说我要发善心去做件善事,我发了恶心去做件恶事,佛还需要发心吗?佛一旦发心这就是生灭心,有生灭心就代表有烦恼,有烦恼那你还是佛吗?就不是佛啦。所以佛完全就是从度化众生的这种角度,示现在作善作恶。他这种善恶最终都是帮助众生从苦海里面,从生死里面逃离出来。他做善事也能得到解脱,做恶事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他达成的这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当然他做事本身的这种境界,也不是我们能够随便想得到的,就完全不一样。
佛可以做,我们就不能做,你看,有些人还不服气,看不懂啊,怎么他不跟我一样嘛,他也这么做,你不知道他是佛吗,是吧?所以你不要去管别人,所以我们经常说你认不清楚也没关系。但也没这么多佛在这里示现,倒也是真的。但你不要看佛,你看众生也不能去执著,他怎么怎么着,我就不能吗,是吧?你到底为谁修行啊,你是为他修行吗?他做了坏事他有恶报,你也想跟他学习,到恶趣里面去吗?咱们是学佛啊,学佛那你得以佛作为榜样啊,以他作为标准。我们修的是佛法,不是修的众生法,所以你眼睛不要老盯着众生,不要老盯着众生做的这些法,明白什么意思吗?这不就一清二楚了吗?你天天还都不离这些东西,什么事情喜欢横比较竖比较的,别人做了点什么事情斤斤计较,你越计较你越出不了生死,免不了烦恼;你不计较了,哎,反而好了。你觉得不计较我吃亏大了,我吃亏我受不了了,我再忍受不了了,忍受不了你赶紧跑啊,躲啊,是不是?这也是个方法,笨方法,当然不究竟了,起码暂时避开点也好,何况你想想这个忍辱,事实上是修福报、修功德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把这些事情到底是当做好事还是坏事,它需不需要忍,是不是?
你重新再认识,你从哪个角度再重新去看待它,你就完全不一样了。要学会变废为宝,因为本来废里面就有宝,众生皆有佛性嘛,那么众生法里面就有佛法,你要真正有佛法、有智慧的人,你就通过这种观照,你能看清楚。所以有时候我们除了感恩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说的,众生也得感恩。但是说实话,你能感恩得起吗,是吧?就怕你没这个境界。否则的话,菩萨他就喜欢接近众生啊,太高兴了,到处修啊,六度万行啊,你们都是我的善知识,赶紧借你们这种机会度众生,度苦恼众生,我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我成就功德以后你们的功德也就更大了,要是没有众生他到哪去修行啊?他天天在那打坐、入定,是吧?倒是禅定功夫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没有。福德没有最后智慧也增长不上去了,智慧增长不上去,成不了佛了,怎么办啊?那就在那里真的是很苦恼,我估计他到时候就很苦恼,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众生就是成佛的土壤,就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个,也算是个因素吧。所以离开众生永远成不了佛,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讲来讲去,凡夫法界就是圣人法界,众生跟佛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又讲三谛平等,就是这么回事。佛离不开众生,众生也离不开佛。你要相互之间去修行,去积累自己的善。
好,我们先休息五分钟,之后我们再回来,阿弥陀佛!
大家坐下来,保持安静,咱们看接下来。【故贤圣集云。地狱中阴。但见地狱。不能知上趣。若天中阴。能知天及下。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佛相表正遍知也。佛智既遍知诸相。而经教应遍说之】。这里就说六道众生里面,我们说地狱界的这个中阴身,只能见到地狱,不能见到地狱以上的其他的五趣、五道,如果是天界的中阴能知天及下,天人的中阴身,他能知道天,也能知道天界以下的这些事情,能看得见。当然中间就省略其他四恶趣了,其他四道了,咱们就不用说了。就是下界不能见上,上界能够见下和本界的东西,大家大概清楚,中阴身都是这样子的,你不能超越本界以上的,但是本界以下的呢,你是有能力看得到的,中阴身。
【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都还属于凡夫法界,当然如果说到二乘菩萨,实际上就没有什么中阴身不中阴身的,中阴身都是有生死的六道众生里面,才有中阴身。圣人没有,但实际上圣人里面也包括什么,声闻法界就只有知道声闻法界,也知道什么呢,六法界,凡夫的六法界。那么缘觉法界也是,通过缘觉法界还知道其他的下面的这个七法界,菩萨法界是菩萨法界以下见到,佛法界他见不着,只有佛是所有十法界,他都能看得见,所以叫做什么,正遍知。不但是遍知,还有一个正字,关键是,是吧。有些人说,我也知道,我也见得到,但你不是正,你是邪的,也能看。有些世间人很聪明啊,咱们不拿佛来比较,学的知识非常广博,世间就没有什么他不通晓的,但这人心思是坏的,心性不好,所有这些见解、这些知识最终都成了他自己去做坏事的、造业的一种工具了,所以说,他就是知见本身也存在问题,心不好的人,知见也会出现问题,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知道越多,造业的本领越大,伤害越大。
【佛智既遍知诸相。而经教应遍说之】,经教里面也应该遍去说,佛怎么是知道?知道是多少啊?
【若用此法历五味教者】,这里又用五味教,这也就都是乳酪一直到醍醐。【乳教说菩萨界佛界两性相。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入中乃是无上。而带一方便。未全无上】,这是从五味教分别来对应他所说的是什么法。
第一个乳教,说的是佛法界和菩萨法界的这两种性相,也就是十如是法,是说这两法界的事情。或入即假等,即假就是菩萨,或入即中等,这就是佛,入中就是属于无上,佛就是无上教嘛,无上法嘛,而带一方便,这一方便是什么呢?菩萨的方便,带一即假的方便,只有即中才是真实,其他的空和假都是方便,不全部是无上的法,还就无上的法之中还有其他的菩萨法。
【酪教但明。二乘相性。得入析空等。尚不明入即空等。况复余耶。故非无上】,酪教,讲的是什么呢?三藏教,是属于声闻教,缘觉教,声闻法。它只是让我们入析空,还不是即空呢,尚不明入即空等,何况其他的呢?即空实际上是相当于体空,当体即空,它那个析空,析法入空,析法入空它本身就有生灭,当体即空不要等它生灭,不要等它灭后,当下就是空。只要是有的东西就是空,就简单就这么说,只要是有的就是空。为什么呢?你所有的有都是什么呢?因缘而有。所以说最终它就表明,因缘有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当下就是空,这个空就表明无自性,不然的话你不需要因缘而有,但是我们现阶段,眼前能够见到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成的这些有法,你会执著它是有的,你看不到这些无为法,看不到非因缘所成就的这些法,你看到的都是这些因缘成就的法,所以说都是属于生灭法,但是生灭法的当下,它也说明它就是性空,故非无上,当然后面什么即假都没有了,即中就更谈不上了。它空,它是析空,而不是即空,后面什么即假即中更沾不着边。
【生酥明四种相性。或入析空等。或入即空等。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你看,这里就也很清楚了,生酥说的是四教并谈,入析空是三藏教,入即空是通教,入即假是别教,入即中等这是什么呢,圆教。【唯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带三方便】,就只有圆教所说的是佛法界的事情,佛的性相它能够什么,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它还说了其他的三个方便教,藏通别,所以带三方便,【故非无上】,它也不是无上的。
【熟酥明三种相性。或入即空。或入即假。或入即中】,熟酥是什么教呢?是般若时,般若时说的是三种教,通、别、圆。那么好,通是什么呢?入即空,假是入什么呢,即假,圆教是什么呢,入即中,所以它也带两种方便,两种方便就是通教和别教,所以它也不是无上教。
只有现在【此法华经】,就是第五时,也就是醍醐味,【明九种性相。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实我子。我实汝父。一色一味。纯是佛法。更无余法。故知佛界。最为无上】,从五味来说,最后一味,醍醐味,才是真正的什么,无上教。一色一香,纯是佛法,前面也讲到一色一香,一色一味,它无一不是佛法,但是这里说的是一味啊,就是纯醍醐味了。但是《法华经》,它是开权显实嘛,权即是实,前面的权就是权,实就是实,权跟实之间是是不平等的。众生就是众生,圣人就是圣人,小乘就是小乘,大乘就是大乘,甚至大乘里面又分别不同。只有到了醍醐味,到了《法华经》这里,才把它全部融合起来,所以它是属于无上味,而且是纯无上味啊。
【复次。余经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前面没有方便,没有开权显实,所以它方便永远就是方便,不是真实。但是这里呢,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最后方便也就归入了真实。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就是特别对应我们所有的凡夫众生,如果没有方便的话,我们众生永远成不了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没有方便,永远成不了佛;但是你只有方便,没有真实,也还是成不了佛。只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才能慢慢由凡夫成为圣人,由圣人成为无上的圣人,即是成佛。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就是按其相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前面它有些实也说了圆教,但是它不引入啊,不论引入啊。那不论引入那好,你是圆教的根机你永远就是圆教,你因为修得了,那其他的三藏教的怎么办啊?通教别教怎么办啊?你不引入的话,它就没办法最终慢慢地进展到圆教的这个范畴之内。所以你让它有个方便门,慢慢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这才是最重要的,【意在此也。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这里说的百界千法了,实际上也就不离这个十如是,好,我们分别看,经论偈分别引这些,引经据典嘛。
《中论》里面有首偈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重新再看一下,【六道相性。即是因缘所生法也。二乘及通教菩萨等相性。是我说即是空。六度别教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佛界相性是亦名中道义。结要虽少。摄得前多。义则可见(云云)】,这句话实际上还得看一看,不看的话还不太容易理解,别看就是这样。六道的相性,就是六道的如是相,如是性,十如是法,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我们众生都是有生灭的因缘法,在六道之中,所以我们有生灭就不离生死。
下面是我说即是空,二乘人,不仅仅是二乘人,这里加了个,这里很重要,及通教菩萨等相性,是“我说即是空”。不仅仅是二乘人,有一部分的菩萨,有一类的菩萨也仅仅是什么?“即是空”,通教的菩萨。因为通教的菩萨跟通教的声闻乘、缘觉乘所学的都是无生法门,都是体法入空,他虽然叫做菩萨,但本身他修的还是空,以修这个空谛为主,空观为主。
然后再往后,六度别教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这里有个六度,这个六度菩萨实际上是三藏教的六度菩萨,三藏教的六度菩萨,还包括别教的菩萨,三藏教的菩萨和别教的菩萨相性是亦名为假名,但是这里面虽然都是亦名为假名,实际上这里面差距太大了。六度菩萨算什么呢,修的是事六度,知道吗,他是著相而修的,虽然他也发啊,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他老执著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学,有佛道可成。他执著这些外在的相了,知道吗,虽然也干的是菩萨的事,但是干的这个技巧,干的这个境界太低了。打个比方就像我们世间有些人,也在做善事、做好事,他天天都记着,知道吗,今天又做了什么事,某年某日,捐了多少粮食,捐了多少钱,我到寺院念了几部经,拜了多少佛,一千,明天我继续再拜,要慢慢发展,怎么,全部都记得,这些东西都忘不了,事相啊,他就是事六度。什么时候把这个事相执著心放下了,叫理六度,那就高了。
别教菩萨就属于入理了,知道吗,虽然做了这些事情,但不执著这些相,他叫做从空出假,心本身已经空了,性已经空了,不执著这些事情,只是完全为了众生,我去度化众生而已,度了众生最终他也不执著有众生可度,学了法门也不执著有法门可学,但是还兢兢业业地学,并不说我不学了,没法门可学。有些人就跟我又来较劲,是吧,没法门可学是不执著有这些法可学,而不是不让你学。有些人说佛教太消极了,什么都不要干,什么事情都没有,一切都是否定,一切都是消极。不是这个意思,破除我们心中这些执著分别,而把我们真正内心之中、心性之中纯净的善良的美好的东西给留下来,让他变得更加的纯净,知道吗,让你变得更加的积极,这种积极要达到极致才行。那些消极的不好的东西,要把它去除干净,去到一点都不剩,那才最好,所以说佛教的消极就是最大的积极,佛教的积极本身也是最大的积极,知道吗?跟世间完全不是两回事,世间所谓的消极,消极还就是消极,你所谓的积极,积极又不彻底,实际上积极之中又有消极,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这就是这两个,亦名为假名,虽然都是假名,这个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六度菩萨跟这个别教菩萨。当然这里说,有些人说,那通教菩萨他不度众生吗?不是不度,而是通教他本身他从当教来说他是修空观为主,但是他也有发心度众生,所以通教还能通后別圆,知道吗,他有这些比较善根的人,利根的人,他也分不同层次。一般层次的人他就修个空观就差不多了,层次高一点,他根器利一点的人,他不仅仅满足修这个空观,他也会修这个假观,甚至还会修后面的中观,所以通教的这个通教人,他这个分的层次就比较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佛界性相是什么?“亦名中道义”,佛教才是亦名中道义,实际上这个中里面就有假,有空。
“结要虽少”,虽然总结得非常简略非常少,但是“摄得前多”,摄得前面所有的十法界的所有众生,它的内容涵盖的是非常的丰富的,“义则可见”,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中的这个意义、义理。
好,这是引的这《大智度论》这个偈子。
下面我们再看《涅槃经》这个偈,又来说明,就是所有的经论、所有的经典,最终讲来讲去都得回到这些源头上,都不离这个东西,【又涅槃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这里再给你说说,【六道相性。即是诸行】,你看,【二乘通教相性。即是无常。别教菩萨相性。即是生灭灭已。佛界相性。即是寂灭为乐】。
你看,哎哟,完全不同的解读了,以前我们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以为这个东西,我们都把它连在一块去想。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它是生灭法,你只有把世间这个生灭法给破掉了,生灭灭掉了,没有生灭了,你才能得到寂灭,就是无生无灭的这个涅槃的境界,我们是把它当做个从下往上,它是一连贯的。但这里不一样,它是用十法界不同的这个凡圣修学的或者修行的这么一种状态,分别对应。
六道众生当然谈不上什么修行了,也诸行,诸行无常,他都不知道是无常的,就是他在做这些所有行为的时候,身口意三业的时候,他是属于一种无明无知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了之后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不知道,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活着?你怎么就成了人了?你是从什么因果过来的、业力果报过来的?你下辈子要去哪里去?搞不清楚,不看佛法我们也搞不清楚啊。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你可能找到很多世间的理由,挣钱、养家、成名、当官、发财,我要做到活得有意义。我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已经很崇高了,是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就像倒大海之中一滴水,永远不干涸,我就觉着我的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充分地得到展示了,展现了,我就已经好像就觉得此生无遗憾了,但是你该走的时候走了,是吧?你说留这个名,好像别人,实际上你哪知道啊,你真的这个生命已经结束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留这个名,当然生前可以自己安慰一下,很高兴,我觉得很有意思,还相对是在世间比较健康的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可以活得还相对比较好。
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啊,这辈子可能是做个好人,你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也做个善良的人,下辈子弄不好就堕恶道去了,或者再做人就不一定做好人了。你没办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你也不知道这个生命之间它是不间断的,它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然后这个联系、这些轮回、这些宿命的东西,所谓这些因果的东西,你怎么去不断地往上去推进呢,你不能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变得更好一点吗?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啊?当然佛法就给我们讲的这些东西,你就可以活得相对明白的多。
二乘人,通教相性,无常,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不要去贪图世间的这些享乐了,我应该去追求无生灭的法,涅槃之法,要寂灭啊,我要求得解脱啊,所以他就知道无常。
别教菩萨相性生灭灭已,他去灭这些烦恼,比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不就是生灭灭已吗?一步一步地去度,不仅仅是度众生,也得度自己的生死,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啊!烦恼无尽誓愿断,得断烦恼啊!这也不是灭吗?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是一样的,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
当然最后只有佛,才是得到终究的寂灭,所有的烦恼都已经灭尽了,没有一丁点的烦恼了,所以说他是寂灭为乐。当然别教菩萨并不是说就一点寂灭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啊,他生灭灭的过程之中,他就慢慢开始可以证得这个寂灭,但是寂灭并不究竟、不圆满,真正能够谈得上寂灭为乐的,只有佛。
后面,这里又递进往上,【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是别教相性。即于生灭仍是寂灭。不待灭已。方称为乐。是为圆教佛界相性(云云)】,这句话很重要啊,这就是别教跟圆教不同的地方,别教呢,是必须要灭掉生灭,才能证得寂灭。圆教呢,不要灭生灭,就能证得寂灭。为什么呢?生灭的当下,就是寂灭,境界完全不一样。
就是说在真正有能力的眼里,苦不算什么,生死根本就没有,不要说这是大事,这是小事,人家事都没有,小事都不是。那我们在这里,什么东西都是事,是吧,你必须把这个东西、困难给跨越了,困难跨越了才是一片坦途。你把这个烦恼给降伏了,或者给它破除了,你才能得到快乐,不然它老是挡在你面前,让你挥之不去,所以你必须要把生灭灭掉。生灭是一边,寂灭又是另外一边,有二边这不就叫做什么呢,分别法,就不是不二法了。如果我们真正能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肯定是做不到的。生灭法当下就是寂灭法,生灭法的体,跟寂灭法的本体,完全就是一样的,那就好了,这种境界就是圆教看问题、看一切法的一种态度。
所以说最终我们讲来讲去,说都不好意思在这里说法了,是吧,说啥,有啥可说的,都是废话,无法可说,生灭本身就是寂灭嘛,但咱们又证不到那个境界,没办法,还得说啊,你看佛都还得说,于无分别法中,分别而说,法本来是没有分别的,不得已要分别说,为什么要分别说呢?因为众生有分别嘛。同样的法,在佛这里是无分别法,但是到了众生这里是分别法。你说我无分别法,我不用说,大家心心相印,你知道就行了,众生能知道你吗?你还得说出来,还得用分别的方式,用文字、用语言、用种种说法,说出来,众生可能才能接收到你一点点的信息啊,才能真正能够读懂一点点啊,他读懂的越来越多,明白越来越多,修行之后,他才能慢慢地证入接近这个无分别法,也就是不二法门,就这个意思,大家就清楚了。
到最后,你证得佛以后,成就圆满佛以后,一看,哎呀,前面这些东西都是什么,都是,当然也不是说白用功了,就真的没用到真正的这个实际上,跟真正的佛法还不完全一样,明白吗。等真正成佛,完全是另外一派风光了。当然前面这些东西呢,经历的走的这些路,都是你必须要走的。打个比方,我们到很远很远,万里之遥,那个地方是非常最有名的一个风景点,最漂亮最美了,但是你在这个一万公里、一万里之前所走的路,都是必经的,就是为了最终看到这个最好的风光,即使这里都是什么沙漠、戈壁、荆棘怎么样的,你都得经过。
你不能说一下就到那边,你到不了,那是佛的境界。然后佛就告诉你,你想得到我同样的风光吗?你慢慢从第一步开始走起吧,第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第二步遇到什么问题,一步一步你得克服,最终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不仅仅是属于我的,也属于你们所有众生的,但是你如果不走,你就不能像我一样的成佛,因为我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不是我突然一下,我就自己平白无故我就能享受,没有这样的,没有天然佛,没有自然能够成就的佛,都是修出来的。
所以说谁比谁强啊,是吧,谁比谁幸运啊,没有幸运,就看你自己努不努力,有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没有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这两条呗。佛教简单就叫什么呢,福慧双修,也叫什么,解行并进,有解就能看清楚方向,不迷茫,是吧。有行,你才能真正到达彼岸,你能成就最终自己所具有的这个如来智慧德相。
好,再看后,【又七佛通戒偈云】,你看,随便就说,你随便拿什么佛教东西来说,都用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趣相性。即是诸恶。人天相性。即是众善。自净其意。即有析体净意】,一个是析空,一个是体空,两种观法。
【是二乘相性】,还有,【入假净意。是菩萨相性。入中净意。是佛界相性】,就是自净方面,可以什么呢,分成空和假,空里面又有析空,又有体空,两种净,那到最后菩萨是什么呢,入假净。怎么清净自己啊?修空观也是清净自己,修假观是进一步地清净自己,清净自己的佛性。入中净,只有到达入中净者,才是最终什么,是诸佛教,你看,是吧,才真正成佛了。当然并不说前面这个析空,还有什么入假,什么体空就不是,也是,但没有成佛啊,没成究竟佛啊。当然说,这里说诸恶需要什么呢,莫作,你们不要去做什么四恶趣的事情。众善奉行,虽然是众善奉行还不足够,你仅仅满足于人天么,还得继续往上,要自净其意,做善事要清净自己的内心,做善事就是为了练我们自己的心,知道吗。你说,哎呀,有善可做,我做了多少善事,老执著这些相,执著这些功德,那你的心就不净了,心意不净,成不了佛。
所以最终关键的,实际上自净其意是最重要的。自净其意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前面大家都知道啊,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即使是一般普通的有良知的人,他也会这样子。但是自净其意就完全不知道啊,有些说,噢,我就是自己凭着良心,我不去害人就可以了,你也太简单了,你做人都不能这么去做,你得好好研究哪些是恶,哪些是善,你过去以为的不是恶的,可能到佛教一看,这是恶。你过去以为是善的到佛教一看,可能还不是善呢,可能变成恶,或者这个善本身是有漏善,它不纯净,它夹杂了很多的恶。
那就好好想办法怎么才能去恶,怎么才能修善,有法门啊,要自净其意,让你的心变得更加的清净啊。让你的心变得更加的善良更加的有智慧啊,你才能把这些恶给破掉,才能把这个善修到达到极致,最终才能成佛。你随随便便你就成佛了,随随便便做人都做不好,是吧,他很简单、很原始、很古朴,但是这个人呢确实层次也不高,但是你说他是个好人吗,确实也是个好人,但他执著,他没有见解,知道吗。他还是属于一种无知的状态,或者他知道的东西是很少的,井底之蛙,你仅仅满足这个,你做人也做不完备啊。
所以咱们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怎么能行呢,学吧。一个学一个修,都得努力啊。有些人说,算啦,我不学啦,哎呀,这太难了,佛法这么多,三藏十二部,几千卷的经典,学得懂吗,这么深,这么艰深,这么难懂的一些文言文,看都看不明白,哎呀,反而还讲《法华玄义》,你看我听课,一堂课能听一句两句就不错了。能听一句两句,那就对了,下回就三句四句。你把我这个课听完了,基本上也就百分之九十都懂了。就怕你不听下去,或者不用心听,不坚持听,是吧。哪这么容易,随便给你讲讲,佛法你全懂了。你以为你是文殊师利菩萨,是吧,你根机这么好,一听就悟,一听就悟,你干嘛直接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得了,是不是。一听立即开悟了,立即证果了。就是我们层次不够嘛,你障碍嘛,烦恼障、业障、报障,是吧,都有。所以就障住你,肯定得花很多的时间精力,不断去突破自己,你才能更进一层。
所以有些东西,你不要畏难,实际上也没有多难的,有多难啊,大家可能都有这个学习的经验了。刚开始听课的时候,哎呀,真得是很难听懂。唉,坚持听下去,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听得懂的是越来越越多。越来越明白了,听两三年之后,哎呀,听吧听吧,越听越好。有些师父没讲到的,你自己都能想得出来。你自己可以去研究了,干嘛非要我去讲呀,是吧。你自己有自己的这个悟的能力嘛。
所以我们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什么,抛砖引玉,当然该讲的有些东西,基本的东西要讲到,但是有些东西不可能全部把它讲出来,也讲不出来,我自己能力也有限嘛。大家也得包涵,如果你能够懂得更多不是更好吗。你自己窃喜去,欢喜去就行了。当然你能够给大家去分享那就更好了。所以学习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是吧。很有意思。当然修行就更有意思了。
好,【若能解十相性。与众经论律合者。即通达三藏通别】,你看,看似是三藏有分别,每一部经、每一部论讲的都是不同的一些内容、不同的佛法,但最终是相通的,是不是?什么法到你这里,你都能把它贯通起来。【识一切法无有障碍。广明众生法相竟】,你看,讲了半天才把众生法给讲了,是吧,第一个讲的是什么,佛法还没讲啊,这是讲第一个法,众生法。众生法看似千差万别,最终又是相通的。佛讲的种种法也是一样的,藏通别圆,三藏十二部,好像都不一样,最终也是相通的。所以你要具备这种眼光,具备这种圆教的天台的思想去看的话,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一切众生,你一看众生不仅仅是众生,众生也变成佛了。
下面我们再看佛法啊,这时间快差不多到了,咱们再看一小段吧,这一段也不小了。【二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秖百界千如】,你看,也是不离这个十如是,百界千如。所以说这一念三千,三千就包括众生法、佛法。一念是什么呢?是心法。众生三千,佛法三千,包括这个一念三千,最终都是一体的。三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千。没有色心的区别,没有凡圣的区别。【是佛境界】,当然如果纯粹说佛法界的法的话,是佛的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如函大。盖亦随大。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境。到其源底。名随自意法也】,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去了解佛法界的这些法。你只有像佛一样的无边的智慧,你才能完全照见这个佛法界种种境界,才能看得清清楚楚。众生是看不到的,圣人能看到一点点,也看不明白。所以说随自意,这是随佛自己的意,只有佛才能真正明白,他,这个众生是没办法了解的。
【若照九法界性相本末。纤芥不遗。名随他意法】,这是什么呢,以佛的智慧去照其他下面的九法界。这个十如是的法,从性相一直到本末究竟等,也能纤毫地,一点点都不遗漏,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随他意法,随众生,一个是随佛。
【从二法本。垂十界迹】,你看,二法,一个是随自意,一个是随他意。这两种法的根本而垂十界之迹,你看这里是十界之迹,不是九界之迹啊。佛法界也是迹呀,就像释迦牟尼早已经成佛了。为什么又跑到娑婆世界来,他不是第一次成佛,成了无数佛了。以后所成的佛都是垂迹,从本垂迹啊。
【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说自意语。或说他意语。自意他意。不可思议。】你看,【己身他身。微妙寂绝。皆非权非实。而能应于九界之权。一界之实。】你看,【而于佛法无所损减。诸佛之法。岂不妙耶】,是吧,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他又能随己身应现的是佛法界的法,又能随他意应现的是众生的法。好象众生法是权,佛是实,但是能够应现出来的这种权实都不是最真实的一面,真正佛的境界是什么?是非权非实。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垂迹呢,从本垂迹,根本是非权非实,所现的种种化迹,外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佛所现的种种相,都是属于权,方便,权巧示现。
所以说【诸佛之法。岂不妙耶。是事可知。无劳广说。至方便品中。当更明之】,到方便品还会继续地说,广说。
所以我们就再想想,诸佛他为什么呢,他本身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能够见到的佛、能够听闻的法,肯定都是可以思议的。从不思议之中而示现种种思议之法,就是为了让众生去明白佛法一些方便的道理,最终从方便而入真实。
所以说大家说见佛了,真正的佛能见得到吗?见到的佛都不完全是真佛,别说了大家有些是捕风捉影的,完全是什么想象出来的。你就真正见到的、所谓见到的,也不是佛的本身。佛的法身是什么呢?是无形无相的。既然无形无相,哪有什么可以见呢?你能见到的不都是佛的应化身吧。你报身都见不着,你要是报身能够见得着,你是菩萨啦,你是大菩萨,你是法身大士啦。你能见得着?见不着。你是见得着的话,你天天没事儿说,我见佛了,佛又来感应了,佛又来那个示现了。天天不会说这些东西,没有水平的话,是吧,能够说出来的话,估计你也就没多少水平,就这样子,否则你不会乱说。
所以按我们来说,一般能够见到化身佛已经不错了,应身佛都见不到。化身佛,还低一个等级,知道吗。应身佛有时候,就像释迦牟尼佛,他是应身佛,他是应迹而来。经常我们说,他是什么呢,劣应身,还是属于劣应身,他在这世间,他活一辈子八十岁呢。我们化身佛什么,现个相立即就走了,可能就几十分钟,那就不错了,我见一下,让你欢喜,礼拜,给你摩摩顶,给你说说法啊,啊,一会儿就不见了,那叫化身佛。所以说我们既然连化身佛可能都见不着,见不着,都是自己凭空里面想象出来的,不是佛真正随你的感应来的。
所以这些事情大家就不要去谈了,谈没有意义,是吧。本来就是非权非实,叫微妙寂绝,你看,微妙法你能懂得了吗,是吧。我们经常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是吧,我们又能解得了多少真实义啊,解不了,我自己都没解得真实义,说句实话。无非就是照着这书,大家看看,学学吧,一起讨论讨论,一起学习学习,你真要见到真实义了,你开大悟了,开悟了,明白了,离了生脱死就不远了,但实际上肯定都差得很远,是吧。当然你尽量吧,起码懂得一点表面的佛法也好啊,这就也算是开解吧,所以大家也不要放弃啊。
好了,今天的时间也就到了,下面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是广释心法啊,三法里面讲了两个法了,一个是众生法,一个是佛法,还一个心法没讲。
稍微还有一点点时间,这里有两个问题啊,(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慈悲,第十二讲《法华玄义》中云【殃掘摩罗。虽是恶人。实相性熟。即时得度。四禅比丘。虽是善人。恶性相熟。即不堪度。当知众生之法。不可思议。虽实而权。虽权而实。实权相即。不相妨碍。】)这讲的众生法不可思议,是吧,有些我们看他是善,是善人,但是他这个善法反而没修成,恶法反而先成就了,堕入恶道了。哎,有些人看着这个人是个大恶人,欸!反而他可能实相性熟,他这个实相这个善法先成熟了,反而他,欸!开悟了,得道了,他没堕恶道,怎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他这边就问,(众生之法是不可思议,但看到这里我们感觉怖畏惊惧,慌恐不安,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如何让我们自己的实相性尽早成熟?)那你就想得好嘛,不想堕入恶道嘛,早点成熟,是吧,趁这个恶相还没成熟的时候,赶紧先这个善性先成熟,是吧。(如何防止我们凡夫自己的恶相,恶性相让它晚点成熟,或不要成熟。)那就看你自己努力呗,这好。(至诚感恩师父慈悲方便开示指导。)本来还提的不是这么多问,后来给它减了点,不然光答这个问题,你就得半小时,受不了啊。咱们只能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简略地回答问题,咱们还是以上课为主嘛,学习新的内容嘛,是吧。
就众生的这个善恶有时候是不定的,是吧,即使你这修了一辈子,别人看你都已经修得很好了,但是你没有真正这个善根成熟,没有真正解脱之前,万一哪一天这个恶性相先成熟了,弄得不好你这辈子啊,可能就是什么呢,也不能说是白修了,那就这个修成的时间往后推移了,你对不起,先把这个恶果恶报先受了再说,甚至弄得不好到三恶道里面去,甚至到地狱道里面也可能啊,除非你有可能什么,你有非常善的因缘,有佛力的加持,可能能够避免,但是这些东西啊可遇不可求,很难说的。
你也不要想,哎呀,那我没有修成,到恶道里面那多冤,是吧,多冤枉。没有冤枉的,但你也不要担心,你去了恶道里面呢,恶报受完了,很快又会回来。回来之后,你以前所修的这些善法很快就会成就的,明白吗,所以有些人担心,哎呀,去了恶道里面我会不会还再回来,回来之后会不会还再继续修行,还能不能遇到佛法,能不能怎么样的,不用担心,绝对没问题。关键你现在要好好修行,是吧,现在你都听了《法华经》了,估计你离开这个六道的时间,属于倒计时,很快了,很快,很快。
有些人说,哎呀,那这样还不行,我念阿弥陀佛呗,直接今生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呗,那当然更好了,是吧。你想不去恶道吗?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是吧。即使你这个恶相性熟,你一句阿弥陀佛,信愿坚定的话,执持不散的话,那阿弥陀佛能够突破这个业障,对你的障碍,能够把你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光靠自己还不行的,知道吗,即使你修的善已经力量非常强大了,靠自力还是不成。所以有些人,当然看恶人,有时候也不要,那恶人之中,弄不好他前世修了大善根,这做了一辈子恶,本来就应该下地狱无疑的,他竟然他先走了,你还不服气,你不服气啥,你上辈子干啥去了,是吧,人家前面比你存钱多,知道吗,你这一辈子存了一千万,人家上辈子存了三千万、一个亿呢,你说我亏了,亏什么亏呀,是吧,人家也没赚,你也没亏,自然而然,因果看哪个力量它就先牵了。所以你自己得努力,发愿,知道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靠自己的愿力,特别是要靠佛的愿力,再加上念佛的力量,最终能够超越这个。
不要说晚点,最好就别,知道吗,还晚点干吗,今天不来,还明天来,心里老惦记着事儿,恶相什么时候到啊,再拖吧,债主要上门了,今天我还不了,过两天你再来,你还是挣不了这么多钱呀,你这个善根功德不够啊,资粮不够啊。靠佛,只能靠佛,知道吗。
不要成熟,这个东西它是业力自然该成熟时候成熟,你想把这个因果都那个了,扭转过来、颠倒过来,那佛也做不到,佛只是叫不落因果,而且不能什么呢,不坏因果,不能坏因果了,因果律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定律,谁都改变不了,佛也改变不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改变自己的因,最终才能改变自己的果。所以在这个修因的过程之中,里面就有很多讲究,你怎么才能造更多的功德去避免,当然有些东西不可能完全避免,能够让它来的不是这么猛烈一点,是吧,能够你能承受得了,或者有时拖延战术也是可以的,但老拖延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大家好好念佛,是吧。念佛也就是修空假中啊,是吧,一念一心不乱嘛,若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名号能一心不乱,这也就是修空,一心不乱,不乱本身就是一种空,知道吗,一心是什么,是种智慧,是种假,是吧,最终能够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最终就入中了,很简单的,是吧,不难的。不乱呀,不要乱想,什么妄想都不要,是吧,一心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不就是修假吗,并不是说什么都不修,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就是中了。所以说你看这个念佛法门,跟这个天台宗完全是一样,所以天台宗很多祖师到后面都修念佛法门,都修净土法门。好,这是这个问题。
下面,(阿弥陀佛!《法华玄义》第二十四页第九行,【约行者。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言。无非正说。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文殊称善。大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就是说大家修行的这种法门都不一样,有声闻法门,有菩萨法门,当然最终都能证得这个泥洹,就是涅槃,就是能够了脱生死,其中这里就说的一个什么,阿那波那就是什么,就是数息,数息法门,(恭请师父慈悲开示,这里说到什么安般呼吸法门,就是数息法门,其中不可得故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般说的这个数息观,很多人通常认为是属于什么呢,小乘的一种观法,只能证得小乘的这种果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子。这就说到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摩诃衍是什么呢,就是大乘,它不仅仅是小乘,它也通于大乘法门。以不可得故,为什么呢?数息本身也是不可得故,数息观属于是什么,五停心观之一,知道吗,所以是看你从哪个境界上去观察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以小乘的这么一种佛法去看待数息的话,你修的就是小乘的数息观。如果你是以大乘摩诃衍的这个角度去观察的话,你这个数息观本身也是什么呢,属于大乘法门,本身是不可得的。
如果你继续往上研究的话,这个数息本身也包括什么,空假中三谛,知道吗。能数,所数的,能数的是你的心,所数的是你的呼吸,有能数,有所数,这是属于什么呢,生灭法。但是你数到一定的时候,就在说所数的呼吸找不到了,能数的心到哪去了,能找得到吗?不可得。这就是属于什么,空观,是吧。空观虽然说不可得,但是呢你自然而然又,不用你心去数了,那个时候就叫无心,它自然能够数得特别清楚,比你有心数那数得强一百倍,我们有心数经常数一、二、三、四,有时候数差了呢,数到哪里了?数到十一都过了,还不知道,还在数,有时候又想其他事情去了,哎哟,刚才数到八吧,还是九啊,又忘了,这就叫做有心而数,知道吗。
你如果真正无心了,就是没有这种妄想心,心里特别的干净的话,证得这个空性的话,不数而数。你不要数,它自然而然,说实话,它就在这里给你清清楚楚排列在你面前,如观掌中之阿摩罗果。你像我们看这个世界,看整个地球一样的,它就像个果子一样的,变得小小的,你心中一览无余。你要是有心的话,你这个眼睛,一个肉眼,好,几十米之外你看不到,一堵墙就把你挡住了,这就是有心跟无心之间差别。这就无心,但是又在数息的话,这是什么观啊?假观。
最终呢,无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什么叫做有数,什么叫做无数,再继续往上往前一步,进入中观,也能成佛。告诉你,别看它就简单,好像五停心观,它属于什么呢?外凡位的,它只能证得小乘果位,怎么怎么,没那么简单,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况这还是真正的修学的法门呢,是吧。这个《法华经》里面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都可以修实相,都可以修佛。当然了不是一般人能修得了的,这属于什么,菩萨的修法,菩萨境界。
你别说,哎呀,你看我炒菜,这也在修行啊,我逛街、购物,也是修行啊,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与佛法不相违背嘛。你看我还在念佛呢,拿着计数器、拿着佛珠在念,但你这个修行真的是跟佛法不相应啊。当然与你说不念佛,完全去那个是要好的多,但是你杂修、杂念、你的心不是念兹在兹,那你这个效果肯定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在想这些问题也是这个样子的,你看你会不会用心,怎么用心,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修行里面,完全是不同的一种境界,大家明白了吧。很简单啊,很简单。说起来很简单,修行起来确实很不容易。
好了,其他我们就不多说了。不可得嘛,一切皆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但是我们一切还得学习,你学过了,学明白了,学透彻了,这个时候你才是自然而然地放下,知道吗。这个不可得,这个放下不是说你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你叫做放下。我曾经能够拥有,拿得起,再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都一无所有,那我也是一无所得,反正啥都没有。你说你一无所有,实际上是什么都有,是吧,什么烦恼都有,什么坏事以后都会干,你只是现在懵懂的一个状态,无知的状态,你说什么都没有,所以说跟佛教所讲的完全是两回事,好像名字都是一样,实际上是两回事,你要学到极点,学到究竟,再转过身来,这个时候你就能解脱了。
但是你学还不能乱学啊,是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得学好,不能学坏。有些人,啊,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都学,不是你现在凡夫学的,凡夫就得学好,不能学坏。等到你什么时候成了真正菩萨了,不仅仅要学好,坏也可以学,因为学坏对你来说你不会变坏,那你学坏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度化众生。有些众生他就喜欢来点狠的,来点恶的,知道吗,你给他老讲好的、善的,他根本就不听你、不服你,没办法,学点坏,不是真正的坏,那是菩萨自在的一种境界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最后大家一起来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