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六、明开粗显妙者。前十六番智,若不决了,但是粗智。若得决了,悉成妙智。】

我们在《法华经》中经常都是说开权显实,开粗显妙,开迹显本,什么东西都得开显之后,他才能真正地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讲《妙法莲华经》,什么叫作妙啊?不可思议就是妙。

但是没有经过世尊给大家开显之后,大家并不明白佛法的真实的道理。我们虽然也在学习佛法,也在读诵经典,或者去思维种种教义、教理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佛,没有菩萨,或者没有祖师给我们去开示,没有给我们去显发这些甚深的法义,我们很多东西还是搞不清楚。

同样《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我们佛陀一代四十九年所说的所有经典,最终都从《法华经》里面,可以说是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如果没有这个回顾,没有这个总结,没有真正把这个事情说透、说明白,我们很难清楚佛陀所说的这些教法,它到底是什么一种关系。

哪些教法是权?哪些教法是实?藏、通、别、圆分门别类,我们弄不清楚的。我们进去之后等于是稀里糊涂,或者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杂乱无章。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智慧也是一样的,藏、通、别、圆,包括世间的智慧,如果不是经过佛的这种开示,不给我们去显发这种甚深的道理,它只是一种粗智。粗智经过佛开显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妙智了,从思议的境界就变成不可思议的境界了,从可思议的智慧就变成不可思议的智慧了。就是需要师父来点拨,才能开窍,否则我们很难去通达。

这里举个例子说,【如妙庄严王,先是外道世智,】他是属于外道,还不是属于佛道,属于世间的智慧,还不是出世间的智慧。但是听闻《法华经》之后,竟然就已经决了了,他就明白了,一下从世间的智慧,从外道就直接进入佛道,真的可以说是点石成金。

【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不舍八邪而入八正,】就世间法,或者就外道或者种种邪法,就能够得入正法。我们经常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当然,从某个意义来说,佛法跟世间法是不同的,实际上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只是一个方面,除了这个异相之外,还有同相,世间法跟佛法之间是有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同相,你真正能够掌握它的同相的话,这个异相对你来说就不是障碍了。

我们世间的人,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分别心的。这个分别心没办法,为什么呢?我们生来就有分别。不仅仅是生来分别,过去咱们所造的种种业就有分别。你前世所做的事情,跟他前世所做的事情,每个人都不一样。

虽然生而为人,今生都到人道之中去了,但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贫贱、富贵、智愚都不一样。有些人有钱,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比较愚蠢,有些人健康,有些人不太健康,都是过去所造的业。因为这个业力的牵引,来到今生这个世间,大家所呈现的这个生命的状态就不一样。

这些业力也好,习气也好,它会自然而然影响到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一种观念、思维,你的观念和思维就是随着这些业力或者习气,它会深深地打上自己的烙印,所以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对人生的一些看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别的地方,是你自己没办法去完全清楚的,因为世间法的东西就是因为差异而有分别。

为什么叫做众生?众因缘所生。芸芸众生,没有任何两个众生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兄弟姐妹,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按照我们现在说,我们有克隆技术,如果我们克隆出两个同样的人来,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他的相似度非常高,但具体到心灵方面,到精神的层面肯定又不一样了。

即使他这个生命的基因都差不多,但是有些地方他是没办法去控制的,多少都会显出差异来。那么这种差异之中,就形成我们众生的种种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会造业,造了业就会受苦。

分别执著就是烦恼,就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会做种种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种种不应该做的事情,它就会有后果。所以我们为什么流转六道?就是这样子的,从开始就出现问题。在过程之中,一直也在做些不理智的行为,到最终形成的结果,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那肯定,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果给你了,有时候做点善事可能会有点儿善果,一般做的都是恶的多。那么恶的多,结到恶的果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又无法去面对,又不愿去接受,然后你自己内心又产生不平衡的一些心理,又会产生新的烦恼,然后就不停地又会造业,我们说的轮回,惑、业、苦三道。

实际上六道轮回只是果报的一种轮回。实际上真正的轮回是什么呢?是惑,是烦恼。因为你烦恼的这个根本生死之因,这个因不能改变,所以你这个果自然而然它就永远不会停息的。生死之果就永远不会停息,因为有生死之因。

那么我们要想,世间的东西当然你要悟出佛法不是这么容易的,不是真正用佛法的智慧去开示众生,众生如果不能去明白,不能去通达,他怎么可能就在世间的这些法之中,去找到跟佛法相通的东西呢?很难啊!

所以我们说每个人修行实际上都得经过一个过程,你得慢慢地从世间去觉醒、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后呢,你的分别、执著就越来越少。分别、执著越来越少,实际上就是说,把我们这个金矿之中的这些杂质慢慢地越炼越少,这些杂质去得越多,你留下来的最终的就是纯金,才是你真正的佛性,这才是佛法。

你不把这些杂质去掉,你这个佛法是显现不出来的。你虽然说,哦,里面有金子,里面有金子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杂质。就是我们实际上说,有异、有同,实际上异的地方可能更多,同的地方如果按照我们一般去分析的话,反而是比较少。

所以成佛很难成啊,是不是?你要炼出来太难了。因为你的杂质太多,还不像说我们普通炼金子一样这么容易炼。十法界众生,真正能够跟佛法界相应的只是十分之一而已,其他都是九法界的属性。

那么好,要把九法界的这些属性一步一步通过自己修炼去克服掉,把它清除掉,最终只剩下佛法界的这个属性,你想,难度多大。而且这个属性是最难练的、最高级的,其他的属性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也是一层一层往上走啊,是吧。

比如说三恶道,你要远离三恶道,相对是最容易的。你只要修什么呢?人天的善因就可以了,五戒、十善。你只要做到这两点,必然生人天善道,你就远离了三恶道。但是你要远离六道轮回,难度就很大了,你要超凡入圣,你得破见思惑,最少得进入声闻道,声闻法界,但一般的人都做不到了。再往上,缘觉,再到菩萨,最终才到佛。

但是,不管你是处于哪界的众生,你实际上本身之中都有佛性。所以这里说“不舍八邪而入八正” 。为什么叫作不舍?实际上不是说不要去修,修,就是明白八邪的本质跟八正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

就从思想的这种高度,你真正地去悟到这一点,而不是把它当成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佛教一个叫相待,一个叫绝待。这是从绝待的方面去理解这个道理,是从法华圆教的道理去理解的。但是一般的人很难达得到啊,所以有时候为什么经常讲相待妙呢?就是我们普通的人肯定是克服烦恼,才能获得菩提。

你不克服这些缺点,你就不可能进步。你不能说我一下就把缺点全部变成优点了,立即就转化了,能达得到吗?不可能的,是吧。我们一点点小毛病有时候都很难克服的。

为什么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毛病太多了,烦恼太重了,所以一点点小问题就很难解决,无能为力,我们力量太弱了,所以我们的思维就被这个东西所限制,就觉得,哎呀,必须要一点一滴地去克服,最终才能成就。

当然再往上走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看问题了。你比如修到菩萨境界,人家觉得这是小问题,根本不需要解决嘛。我们做一点事情很难,没有钱,没有资粮。比如我们老百姓买个房子,真的是,北京房子多贵啊,小一千万,买吧。一般工薪阶层要是买得不够早,或者以前没有房子,真的需要买房子,太难了!但对人家有钱的人来说,买个十几套、买个几十套,无所谓。这就对菩萨来说,他就很容易,对于我们来说觉得很难。

同样,相待和绝待的这个境界也是因为凡圣而有异。对于凡夫来说,永远都是相待的境界,什么东西都是对立的。对于圣人来说,特别对于菩萨法界的这些众生来讲,他可能就慢慢进入绝待的境界了,声闻、缘觉都做不到,声闻、缘觉都还有分别。

我们觉得,哎呀,就是不一样嘛,正法怎么能跟邪法一样呢?邪法怎么就是正法呢?你造的业太多了,你的分别心太重了,所以所有的世界呈现的状态,它都是相待的一种状态,二元对立。

但是如果你修到一定的阶段,这个世界已经在你面前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内心已经没有分别心,克服烦恼了,所以它就没有二元对立的存在了,一看,原来邪就是正啊,没有邪也没有正啊甚至,它就是一个东西,就是平等的,就是不二的。

在我们这里什么都是二,你想不二都不可能,是吧?因为你自己就太二了,你天天就胡思乱想,所以外在呈现的状态就是乱七八糟的,你的心所对的境界,是你内心真实的一种反应。反过来这种真实的境界,这种外在的境界,又会反作用于你自己的内心,你自己的内心又不够坚强,又不够智慧,又会受它的影响、蛊惑,是吧。

所以这个东西你这个圈怎么破啊?这个循环破不了,恶性的一种循环,一种怪圈。所以为什么《法华经》直接把这些东西讲出来?实际上已经超过我们一般修行者、凡夫的这么一种心量,你能力是达不到的。

但是从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去思维的,可以想得通。没问题,这是绝对可以去实现的,只是我们没有到达那个阶段而已。比如说我们到了共产主义阶段就不用了,不用这么辛苦了,按需分配了。

现在我们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后不一样,境界不一样,它整个呈现的状态,心理状态跟外在世界这个状态都不一样。所以考虑的问题完全跟我们现在是不知道隔了几个代了,不知道啊。

所以【即是决于世智,得入妙智。或与五品齐,或与相似齐,或与分得齐,】当然就与不同的位置相齐,虽然是从粗到妙,但是妙到什么地方呢?还未必都完全一样的,看你自己个人过去修行积累的功德。你修行、积累得越厚,那么进入的位次就越高。

同样圆教它也有种种位次,五品是最初级的,五品弟子位呀,属于圆教的外凡位,他属于圆教的凡夫的位置,而且是凡夫里面比较低级的,知道吗。就是刚刚开始入门,就是这个意思。但起码已经入门了,能够到圆教五品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就有很多的智慧了,他知见不会出现问题了。

到相似位,那就更好了,能够伏惑,能够断见思惑,能够断尘沙惑,而且能够伏无明惑。能够伏无明惑才是圆教的相似位,叫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你起码不会想些糊涂的事、做些糊涂的事情。

你所作所为清净,眼清净,耳清净,眼、耳、鼻、舌皆清净,你的身、语、意三业是不是就已经清净了?前面的五品位还做不到,前面的五品位的话,为什么得修啊?就是还没有力量去伏惑,他得修这种定力,修这种智慧的力,用智慧、用定力去降伏这种烦恼。修到一定的时候到相似位了,欸,有点像,就是像模像样了,比较熟练一点了,相似位了。

好,再往上走,超凡入圣,圆教叫分得位,就是分证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两分无明证两分法身,反正分破分证,破得越多就证得越多。这个时候你已经入圣流了,就是圆教的圣位,实际上就已经相当什么?法身大士,相当是大菩萨了,初住以上的菩萨了。

那你就了不起了,你所有的修学,那时候的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随便怎么修都可以——也不是随便怎么修啊,按我们的来说是随便怎么修,实际上他已经获得真实的智慧的话,所谓的世间的一切法,到他这里自然就变成佛法来运用了。

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到哪个地方都是自在的,从来不缺钱花,从来也不会办糊涂事。该做的事情,肯定都是符合佛道,而且想度众生,随意,他都比较容易成就,因为他有这么大的能量啊,有这么大的智慧。我们现在很可怜啊,我们自己都搞不定,什么时候能把自己搞定就好了。

【节节都有入义】,就是每一个阶段他都能入,看你是达到哪个层级。你阶段越高,你入的这个圆教的位置相应也就越高。打个比方,你在家里自己学,你很聪明,自学。结果一考试,一看,哎呀,你不要读一年级了,你直接读二年级吧,因为你自己所学的东西已经积淀了,虽然没有入学,之前没有入过学校,但是你的能力、学习的水平已经达到二年级。欸,又一看,小学都不用学了,你在家里已经学得足够了,直接上五年级、上初中吧!“节节都有入义”,就看你原来前面铺垫得厚不厚。

准备得越足,到时候品位就越高。就像我们现在,你修得越好,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就越高。有些人,哎呦,我赶紧去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种心情我们都能理解,挺好的,也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他的正确性。但有时候弄得不好,也会有他的局限性。早点儿去吧!

你的岁数才三十几岁、四十几岁,就不想活了,哎呀,阿弥陀佛,赶紧接我走,我在这个世间太难受了,太苦了,赶紧走。是啊,倒是走了,也许你走了,阿弥陀佛一看你,慈悲,也差不多够条件了。但是去了之后,一看是下品。为什么?你修得不够啊,老是讨厌这个世界。

当然讨厌也是好事,起码有厌离心,但说实话,这个水平、境界不够高。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身体,讨厌生死,讨厌所有的众生,赶紧远离吧,就西方极乐世界好。

他有一种对立,知道吗。他有一种情绪存在,这也是一种烦恼,但这种烦恼对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能够超越这个境界,你达到更高的,那不就更好了吗?随缘吧,该走就走,因缘到了,自然就走,不用强求。不要天天写报告给阿弥陀佛,赶紧批准我,早日去。

所以,最终你往生到那里就发现,哦,还是晚点来也可以啊。你这里因为在娑婆世界你能堪忍这些痛苦,堪忍这些烦恼,你修行到更高阶段的时候,虽然这里的时间是很短,但是功德很大啊。比如说你四十岁到那里生了个下品,你修到八十岁也许你就生到中品、上品了,那时候你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了。厚积薄发,不要着急,不要急着兑现,挣到点儿钱,哎呀,赶紧给我花了吧!要想办法,再去以钱生钱,再去做点儿生意,以后钱不就更多?你想花都花不完。这好,一下挣的壹佰万全花了,没了。

所以,这里面它也是有些技巧、有些智慧的。但是这些智慧、技巧是建立在你对佛法、对世间法的认知上面。你认知越高,你最终获得的成就、你成长的空间就越大。起码从暂时这个阶段是这样子的。如果你的认识水平低,你可能一时半会也就到达此地而已,你再往上走,上不去了。等你什么时候积累够了,可能才能突破到上一个层级。

所以大家为什么要学习经典?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就提升我们自己个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境界,没有胸怀,没有气量,你学佛法,你说说,学来学去,都学成小气,学成小乘了。上不去啊!

你心量都不够啊,何况你说还去包容种种佛法?还去无量法门誓愿学、无量众生誓愿度?什么什么……无量烦恼誓愿断?你断不了,赶紧走吧,赶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才不要度,我自己都度不了,还得靠佛呢。烦恼自己都不愿面对,就是自己把什么事情全部托付给阿弥陀佛了,自己的潜力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这是什么呢?有点投机取巧,有点偷懒,有点懈怠的行为。自己也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知道吗。自力与他力结合。那么好,你结合度越高,结合得越深,那你的品位就越高。你光靠佛力,佛力永远都是这么多,但是你自力太弱,那你结合的就这么一点点。

你跟佛的和合度就这么高,他能够护佑你的,他能加持你的,也就仅此而已。因为你积累的资粮就这么大,所以你就只能到这个品位,下品吧。如果你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自己更多的这些烦恼,那中品、上品就可以期待了。

所以什么东西都不是凭空而得来的。我越虔诚,我越迫切,好像佛就会越加持我,不完全是这样子的,那都是次要的条件,关键是看你自己努力没有。你的定慧修到哪种程度啊?你付出多少啊?你自我克服到哪种程度了?能够自度,是吧,佛度的人都是能够自救的人,能够有缘的人。你的缘分越深,才能度得越深,达到的程度才能越高。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就把这些问题都隐含在里头了。从我们凡夫众生,我们修净土法门是最方便、最容易的一个法门了,也是这样子的。从修其他的法门,也完全是这样子的。藏、通、别、圆四教,圆教接通教,别教接通教,怎么接?圆教接别教,那你都得付出,你得到这种境界,才能被接。你修得越高,契合度越大,最后你接入的品位就越高。

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大家都得利用自己的因缘条件,我们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还能活多少岁,它爱活多少岁就活多少岁,我也不贪生,但是也不要厌生。它自然该走就走,没到走的时候,你也不用着急,自然该发生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你主动去趋吉避凶,你去逃避什么,或者去追求什么东西。

不要把自己个人的一些情感或者意愿,太多地去添加在修行的这么一种状态之中,那些东西都是杂质,都是烦恼。随遇而安,随缘尽分。但是自己得努力,尽人事,由天命,就这样子。你其他去讲那么多干嘛?其他就交给佛。但你自己该做的,你得努力去做,你不要做的东西跟佛法不太相应,到时候佛想加持你也加持不了多少,没办法,是吧。

好,再往下。【若五停方便智,乃至通教佛等智,若不决了,即是粗智。】从三藏教的五停心啊,方便智啊,包括通教佛的平等智啊,等智啊。不经过决了,也都是粗智。

【今开权显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来入妙位。须一一将十二番智来入圆妙四智,】就是把前面的藏、通、别三教的智慧,接入到圆教的四智之中。然后也是【或入五品、相似、分得等智(云云)。】种种不同的位置。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理解啊,经常大家认为什么?别能接通,圆能接通,圆能接别,但实际上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你看,三藏教的五停心智,也能被接入。

别看他好像是修的三藏教,或没发菩提心,但他只是暂时那么一种状态,并不是说他完全不具备这种因缘,知道吗?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没有决定的种性。世间的智慧都能直接被接入圆教的智慧,如果你具足这个因缘,何况是三藏教呢?

所以有些东西我们看佛教、佛经典的时候,包括天台讲法中,他有时候只是从一个层面去分析一个问题,但是你不能特别地执著,不能死较劲,知道吧?你就想,哦,肯定就是这样的,其他的就不够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吧,一切众生都皆有佛性呢,有佛性都能最终被接入佛道。

有些是直接从声闻、缘觉修上去的,有些是从人、天修上去的。但是哪怕是三恶道的众生,如果他前世种下了这个非常深厚的善根,甚至他虽然堕于恶道之中,他也能有机会直接从恶道里边出离,证入菩萨或者佛的境界。

比如说地藏菩萨,大家一看跟我们地狱众生差不多嘛——你不知道他是菩萨!你不知道他原来的身份是怎么样的!那么在恶道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如说我们曾经在世间修学佛法但是没有修成的,是吧。

包括出家众也好,包括在家的居士也好,因为过去的业力、烦恼啊,没成功,堕到恶道里面去了,但是很快可能会从恶道里面出来,他因为前世有这个出世的善根,他甚至都不要经过从恶道到善道这个过程,直接从恶道就超凡入圣了。有吗?也有。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而已,不如直接从人、天修入圣道的这种概率高。就这种情况是有的。

但是我们尽量不要选择那种情况,啊,没事儿,我们到恶道之中也有机会解脱。我们世间中个大奖都太难了,你想想,到恶道中还想中什么奖啊?我们比如说百万之中中一个大奖,到那边可能是多少?百亿,多少个亿里面才能中个大奖,轮得上你吗?

即使轮得上你,那你也是前世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只是还要还这个业债,暂时堕到恶道里边去。你这个是恶贯满盈,说实话,修行都不够,你说等着我去中大奖,你就异想天开吧!不可能的事情!好事落在你的头上?没有这种偶然性的,是吧。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知道吗。绝对都是有它的必然的,我们看见极偶然的事,所以世间的事情背后有果就有因。

所谓的偶然、出奇的事情、我们完全都想不通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想不通是因为你想不通,并不是客观的事实本身是没有规律的。它有规律,你看不见而已。你是肉眼凡胎啊,你觉得,哎呀,怎么这么蹊跷啊,怎么这么离谱啊。没有,没有离谱的事情,什么东西都是靠谱的,离谱的事情是我们有烦恼,你现在能够做离谱的事情,本来不应该的,按照你正常的行为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你做出非常反常的事情,那是离谱。

那即使是这个离谱,也是因为你的烦恼积聚到一定的时候的一次爆发。平时你不会老做这种糊涂事,突然一下神识昏迷,突然一下头脑发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那为什么突然一下会爆发呢?也是积聚了小的烦恼太多,发大病。

【又,决了别教历别之智入于妙智,】这是别教,前面是藏、通二教。【当体即是某位,进入是某位,细捒(云云)。】也是一样的,也都分不同的位置,可能是五品位,有些是相似位,有些是分证位,基本上是三个位置。不能说你一下就到究竟位,没有的啊,不会这样子的,那太快了。

他可能最多到分证位,最多到,比如说别教的极果,相当于圆教的二行位,十住、十行第二行位,所以他最多被接到这个位置就已经了不得了。哪怕你在别教里边修到最顶端的、最高的一个阶位,他也就被接到这个位。当然他也许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原来就已经是圆教的人,现在呢,为了度众生暂时显示我是别教的,就这个意思。

本来我是极乐世界的,结果阿弥陀佛派你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大家以为你跟我们也差不多,最多也就不过如此而已。原来一看,哎呦,你是文殊菩萨化身的,结果你一被接,接到等觉去了,甚至直接到妙觉去了。你觉得很蹊跷,不蹊跷。

从正常的这个对应关系是这样子的,但里面有些特殊情况啊。哪怕是高级干部,有时候也得下基层啊,并不只是中级干部或者其他初级干部下基层去锻炼,他不同的位置都得去。但实际上那种的话,你说是被接、不被接,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实际上他不需要被接,他自然就进入,因为他原来就是这样子的,他真实的状态就是那样子的。

好,最终【十六粗智皆成妙智,无粗可待,即是绝待智妙也。】被接之后无粗可待,粗都变成妙了,粗就不存在了。粗不存在,那么相待的这个粗的智慧就已经不存在,就没有粗可以被待了。没有这个对待的粗的智慧,那么妙实际上也就没有了。

没有相待的粗,就没有相待的妙,这个时候粗就是妙,这就属于绝待的妙智。就是当你所有的烦恼都没有的时候,你就成了究竟佛了。如果你还有一丝烦恼,或者还有些烦恼没有破的时候,说明你还没有成究竟佛,你只是到一定的果位而已。但这个时候的话你说成佛,也只是个名字而已。

所谓说成佛不成佛,是对我们众生而讲的,对真正已经成佛的人,你再去讲成佛,有必要吗?我们为什么要有理想啊?因为我们的现实很残酷,我们得有点理想,我们得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你的理想都已经完成、成就的时候,你想有理想都没有了,没办法了。该成就的全部都成就了,你还想啥呢?

有时候大家觉得,哎呀,如果没有理想,是不是觉得很没意思、很无聊啊?我都已经成佛了,我再往上没有位置可再去了,没有空间再发展了,多没意思啊。那都是人想出来的,你觉得没意思,是你天天就不满足。

到那个时候你就已经无这些分别、对待,没有这种思考了,你就不会想还有意思、还没意思,这又是你的问题了。什么叫作有意思?什么叫作没意思?对你这种有分别心的人来说,有些就是有意思,有些就是没意思。到佛的境界还去想那些东西?太低级了,都不好意思提了。

所以我们人活得有时候很艰难,还得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好像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但是要做起来又是那么的难,有时候不得又做一些没有意思的事,做了呢,又后悔,又惭愧,还得忏悔。老忏悔,还又想改,又不是那么容易改。忏而不悔,悔而不改,是吧。老是重复地犯这些错误,没办法,就得慢慢修吧。

【复次,开粗眼为妙眼者,余经虽说为五眼,五眼不融,】就是其他的佛经里面也讲到了五眼,从肉眼一直到佛眼。但是呢,没有开显之前,五眼它相互是有差别的,肉眼就是肉眼,天眼就是天眼,慧眼就是慧眼,法眼就是法眼,佛眼就是佛眼,每个眼之中,它确实是不一样的,境界不一样。

经过开显之后,最后发现,肉眼可以变成天眼,天眼实际上也是法眼,也是慧眼,也是佛眼,它中间是可以连贯起来的,可以融会贯通的,知道吗?是可以打通的。原来觉得贫人就是贫人,我们就是阶级划分,你是这个阶级就永远都是这个阶级,就像印度四种姓一样的,从生到死,从祖祖辈辈到你现在,到你未来的儿孙辈都是这样的,你这个种性是不可改变的。

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子的,都是人为所造成的,这些因缘所造成的。这个因缘是可以打破的,是可以改变的,发现这个种性之间最终是可以融合的,没问题。

五眼不融,【是故为粗。今经决了四眼,】就前面的四眼,【令入佛眼。文云:“父母所生眼,遂得清净。”“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你看,即使是父母所生的肉眼,如果能够得到清净,学了大乘之后,即肉眼也能叫做佛眼,当然你跟真正的佛眼还不完全一样,但是已经部分地跟佛眼相应了。

【即是决了肉眼,名为佛眼也。净名云:】就是《维摩诘经》里面说:【“世孰有真天眼者?有佛世尊,不以二相见诸佛国。”此即是决了天眼,即是佛眼也。】

就是《净名经》里面说到,它里面有一个典故,就是说天眼第一那个叫什么尊者?阿那律,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声闻弟子天眼第一。但是他天眼第一到了维摩诘居士这里,你这个不是真正的天眼。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到了菩萨境界,他那个所谓的天眼还是有分别,所以他这里是有二相的,知道吗?整个《维摩诘经》主要讲的是不二法门。所以为什么这些大阿罗汉啊,甚至包括某些菩萨,到维摩诘居士这里去问疾的时候,去看望他的时候,老都挨他的呲啊,一看见就批评,有些人就不敢去了。

哎哟,那怎么不敢去呀?他说原来,就给他讲了个故事。原来我曾经在某个时候碰上维摩诘居士,结果维摩诘居士就跟我讲,你这个地方有问题呀,修得还不够啊,你这个能叫天眼吗?分别心这么大,结果几下就把他问倒了,他就不敢去了,不好意思去,去了又得挨训。

当然这是按照我们人的这种感情、情感,去描述的一种状态,并不是说这些声闻、菩萨好像怕维摩诘居士教训,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他还不够格去慰问维摩诘居士。他只是通过这么一种示疾,或者去问疾的这么一个故事,这么一种情节,去表达佛法。

他背后要表达的佛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敢去呢?因为没有达到不二法门的境界。如果真正能达到不二法门,你才能跟维摩诘居士相应。你相应平等了,说实话,你才能去问疾。你不是那个等级的,你去,算了吧。

所以说,“愿得如世尊”,只有世尊、只有佛才是真正的天眼,其他的天眼,从究竟角度来说,都不是真天眼。那么意思说,这里的天眼是以什么作为标准呢?是以佛眼作为标准,因为只有佛眼才能不见二相,这是佛的境界。所以他真正的天眼就是佛眼。所谓一般的我们认为的天眼,跟佛眼是有距离的,那差得太远了。

【“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这是讲到慧眼了,【即是决了慧眼,能得入妙。】所以真正的慧眼看来也不是声闻的境界,声闻的慧眼的话,到了佛这里简直就不算慧眼了,你那么点小智慧,不值一提。

【决法眼入妙者,边际智满是也。】就是已经离妙觉智只差一个等级,就是已经到达等觉的位置了,等觉。什么叫作边际呀?就离这个妙觉,离佛果只差一点点,就挨着边了,智慧即将圆满,这才是真正的“决法眼入妙”。从法眼直接进入到佛眼之中,否则的话你还不够格。

【四眼融入佛眼,寂而常照,】佛眼就是能够寂而常照。有些是寂而不照,有些是照而不寂,或者寂照不够平等,所以他就达不了。至于像肉眼,又没有寂,也没有照。天眼也没有寂,也没有照。什么是寂呀?慧眼。什么是照啊?法眼。

什么是寂照同时、寂照平等啊?佛眼。什么寂?寂灭嘛,烦恼寂灭了。什么是照啊?智慧。智慧才能照世界,你没有烦恼了,你才能有智慧出来。你的烦恼都没息,你说你有多大智慧,不可能。光嘴上说的智慧,光讲些文字语言的智慧,没有用。得修,修到那种程度,真正伏烦恼、真正断烦恼了,这个时候真实的智慧才能出来,他内心的这种心的智慧、光明才会出来。

就是这烦恼的敌人没有消灭,内心的佛性它是显现不出来的。它一直被这些烦恼尘垢所包裹,它光明是出不来的。后面呢,你可能破了一点点智慧,只是其中一小块儿,出来一些光明,但是大部分可能还是被包裹了,你光明不能完全地呈现出来。

所以说虽然有照,但是呢,照不完整、不究竟,所以这是菩萨境界。菩萨为什么得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往上修呢?还得把余下的这些没有被破的烦恼,更深层次的无明的烦恼,一点点把它清除掉。最终把所有的烦恼,最后一念无明烦恼全部除掉,完全就是非常透彻圆满,才是究竟的智慧。这就是边际智嘛,就相当于等觉,等觉离佛就差一个位置,就差最后一念无明。把这最后一念无明破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故文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本来声闻法哪是诸经之王?你经过开显之后,声闻法竟然就已完全提升到跟佛法等同的这个地位了。为什么能够提?因为你开悟了,因为有智慧了,有佛的智慧了。

所以只有圆教的这么一种智慧,才能让他提炼到那种程度,提升到那种阶段。普通的智慧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佛法不是也讲加持嘛。你要能够被加持,加持力越大,你进步的速度就越快。也不是佛想加持就加持的,你得被加持才行,就说你这个根机得足够,知道吗?不能这一加持你受不了啊。

打个比方,你这一个小瓶子,你要把大海水装进去,你装得下吗?装不下!蚂蚁想把这个河水都喝干了,早撑死了,你不够量。所以能够被加持的,就是你具有这种能量,具有这个容量才行,具有这种素质才行。

你别说,是啊,佛啊加持我!加持,是,佛也能加持。能够加持的就那么一点点,没办法,佛发现你这个瓶子太小了,只能装这么多水。他都已经给你装满了,你还在,哦,加持我,继续加持我,你也不换一个更大的瓶子来装。你自己不好好修,不努力,不自我突破,佛想加持你,加持得了啊?加持不了!所以什么东西都是相应的,知道吧。我们在祈求佛的时候,实际上首先是应该让自己先强大起来。你强大起来,你才有更多的这种因缘去接受佛法对我们的一种加持力。

这里也是啊,你能提升到哪种阶段?有些是直接从肉眼修成天眼,有些从肉眼可能直接就进入慧眼,有些肉眼、法眼、直接到佛眼的也有。但这种概率就会越来越低吧。你再往上提一个层级,可能从天眼到慧眼,它就离得比较近,他就比较容易进入。

比如说你上天、升天,你如果是欲界天,修个什么十善业就可以了;但是你要到色、无色界天,必须要修四禅八定。你得修世间的禅定,没有禅定你是生不到色界、无色界天的。

那么好,出世间的禅定跟世间的禅定之间,他是不是距离就近了?你在欲界的众生,你禅定从来都没修,世间的禅定都没有,你想一下就突破到出世间的禅定,谈何容易啊?你想跳级啊,连跳多少级啊?太难了!

你不够优秀你是跳不了级的,那种概率是很低的!多少亿人之中可能才能达到那么几个人而已,轮不到你的头上。

所以说我们都得想想,都得去好好努力。我们现在虽然处的位置很卑微,我们虽然是末法时代,佛也见不着了,优秀的法师说实话也碰不上,什么高僧大德你一般也没什么机会,即使人家在这里,你也见不着。

见着了,人家跟你也没什么缘分,他说的话我们也听不懂,甚至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都不愿说话。不是说不慈悲,师父怎么对我这么冷漠?一看你就不是那个根机,说了也白说。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弄得不好,说还不如不说,不说的话你还少些疑惑,说了你疑惑更多。

比如说,从来都是很穷的人,突然一下暴富了,弄得不好你出问题,知道吗?你接不住!所以师父一看,你这个没有福报的人,拿法宝给你、拿大宝贝给你,回去肯定得出问题,不知道该怎么使。这暴富,弄得不好拿来就挥霍浪费,反而把自己人的恶性给激发出来了。

你原来是没有钱,现在有钱就做坏事;原来是没有权,反正老百姓也干不了多大坏事。有权了,那好,权力膨胀,欲望膨胀,能做更多的事了,胡作非为,反正一般人也干涉不了你,管不了你。就这样子,就这个意思。

等你真正有德性的时候,你才能去拥有这些东西,你才能运用自如,能够把它真正的、正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否则你没有的话,你全都是把它负面的作用发挥出来,用到非法之处去了。

因为你本身就是非法的,就是我们跟正法是不合,和合性太低、和合度太低,所以一旦遇到其他的分外、非分的东西,非分之财,或者非分的这种权利的时候,你是没办法自我约束的。

所以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做个老老实实的普通的老百姓,还比较安全。慢慢修吧,你得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才可能拥有这个能力。你没有积累,你干嘛着急啊?你着急最终不是害了自己嘛。反过来,你还责备,师父不慈悲,老和尚对我,你看一点都不搭理,你看,我拿这么多钱供养,我这么发心了,师父让我办什么事我都这么办了——看你不行、不清净。就跟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一样的,梁武帝何等人啊,贵为皇帝,所谓的菩萨皇帝,在他这里,觉得根本就不是法器,不入我的法眼。

那梁武帝心中得多大的嗔怒心?心中多埋怨?太傲慢、看不起人嘛,怎么怎么着。后来志公禅师给他一点醒,他才服气。好在身边还有一个高僧,给他点醒一下,否则的话,内心得多烦恼。我在这里都已经是一国之尊,在佛法之中那虔诚的修行,大家都是举世公认的,竟然到你这里好像一文不值,太欺负我们中国人了嘛。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不行,法器不够。

好了,我们大家先休息几分钟,回头我们再来,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看下面,【问:佛眼开乃名为妙,六根虽净,云何为妙?】这个问就是说,只有佛眼开的时候,已经证得佛眼,已经开了佛眼才能叫真正的妙。在六根清净位,虽然六根已经清净了,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妙。实际上他这种问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真正要开的话,真正要称为妙的话,当然是佛眼开。

但是因为这里存在什么关系呢?可以被接。即使你没有完全开佛眼,但是你具备一定的根机的时候,已经可以称为妙,但是这种妙是到哪种阶段,就不一样了,不一定是特别高的一种层次。

这里我们看,【答:佛眼虽未开,已能圆学、圆信。】就是你能够学的就是圆教,能够信圆教。不仅仅是圆学、圆信,甚至还能圆解、圆修,但是没有圆证而已,没有真正地证,没有证道。

这里举了个例子,【如迦陵频伽鸟,虽在?(què)中,音声已胜诸鸟,】就是虽在壳中,就还没真正完全出生,或者这个壳刚刚开始打开,还没长大,它这个雏鸟、小鸟的声音就已经胜过诸鸟,它的声音是所有的鸟里面最好听的、最美妙的。即使它还是个小鸟,刚刚从壳里出来,甚至还在壳之中,壳都没有完全打开,它发出来的第一个声音就已经比所有鸟的声音都好听。

他是说明什么意思呢?就说虽然没有证得这个圆教的法,没有真正开悟或者证道,但是他在修学的这个阶段,就已经胜过其他的藏、通、别三教了。他以后成长性特别高,就这个意思,我们按现在说叫潜力股。

现在虽然你这个股价比如说值一百,人家才值十块,但是你这个股价估计已经到顶了,再升升不上去了。人家好,一百,蹭蹭蹭往上升,弄得不好就是五百、六百、一千……他有这个潜力啊!所以你别看他现在好像比不上你,但是他很快就会超越你。说的就这个意思。

有好几个比喻。比如说龙王之子,虽然他没有继承龙王位,但是下面这些龙王的臣属,哪怕是宰相啊,其他的什么大臣,都不能轻视他,因为他是龙太子。比如说国王下面有太子,也是一样的,都不敢轻视,因为他以后要继承王位的,虽然他现在还很幼小,但他已经是太子了,他必然是以后要继承王位,就是这个意思。

你再混,说实话你能篡权夺位吗?你就已经到此为止了,人家是要当国王的,所以你还是得小心一点,注意点,不然的话你完了。就这个意思。你这个空间已经被限制住了,然而人家的空间,上升空间还很大、很强的。

所以有些东西不能看现在,不能看当下,你得看他整个发展的趋势,他现在所作所为,包括他现在的一种因缘,如果他因缘足够殊胜的话,那未来的发展潜力太大了。你的因缘暂时就被限制住了,你没有更高的智慧来引导你、引领你,你到上面就上不去了,就仅此而已。

或者你暂时这个命运就已经被安排了,你不是生在国王的家中,你生在什么尚书啊、宰相家中,你最多也就当这个,除非你能改朝换代不行,那都是另外说了,就不讲这些事情。就按正常的这个发展的空间来说,你永远是赶不上他的。

好,【即是假名、相似等妙。】就是说如果没有圆证,只是前面圆学、圆修、圆信的话,只是相当于假名或者相似。假名是什么妙啊?假名实际上是就文字位,我们说名字位嘛。我们说有六即位,六即佛:第一个是理即佛,第二个是名字即,第三是观行即,第四是相似即,后面是分证即,最后是究竟即。

他也就相当于从名字即、到观行即、到相似即,这三个位置。为什么叫相似?还没有证入圆教的圣道。但是他已经能圆学、圆修,能圆解,他从他的解悟,从他的理解,从他的思想境界比你高了,只是他后面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而已,去证悟而已。但是你的思想境界太低了,你的格局太低了,你再怎么样,你也就是到此为止,上不去了。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产业,如果不是现代的信息产业,或是智能、科技产业的话,都是一些传统的行业,都已经是夕阳产业,没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了。你再生产煤炭、钢铁,全世界不就用这么多吗?再炼,它产值不会产生太大的发展空间了。

但是很多新兴的产业就不一样了,像互联网、像人工智能,那都是新兴产业,它以后的产值可能就会远远把你撇在后面。现在可能它只值一亿,你现在有几十个亿,但是以后它就会很快超越你的,这就不一样啊。

所以说【若开,】如果真正开悟了,证道了,【即是分妙、究竟妙(云云)。】那就是分证妙、究竟妙,就更高啦。所以不一定说真正要等到佛眼开,就真正已经开悟证道了,圆教的开悟证道,不一定,开悟证道之前,就已经相当于前面的相似呀,什么观行呀,或者名字即了,就是他已经到了圆教妙的这么一种阶段。

好,下面二,我们看,【二、对境明智。又二:一、对五境;二、展转相照对镜。】对五境之中有五种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叫十如境,后面还什么因缘境呀,什么四谛境呀,什么二谛呀,什么一谛之类的,三谛、二谛、一谛。

【此既一经之意,处处说之,可解,】就是我们《法华经》到处都是说十如是。十如是实际上就是我们修学所要对的一种境界,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以世间十法界都有十如是,这个十如是并不是说只有佛法界才有。所以整个《法华经》它讲的什么?百界千如。一个是十个法界,一个是十个如是,每一个法界都有十如是。但是十法界之中呢,每个法界又是互通的,所以一法界又有十法界,就成为百法界,百法界加上十如是,就成了千如。

再加上三种世间,五阴世间,还有众生世间,还有器世间,它就成了三千诸法。这个三千诸法就包括我们所有的这个虚空法界,所有不同的众生种类的所有法的一个归纳,就称作三千法。三千都在我们一念心中,三千相互之间都是相通的,就这个意思。

所以说我们所修行的境界,都不出这个境界之外,你不是对这个境,就是对那个境。但是,最后一分析,发现所有的境界之间都是相通的,没有关系,都可以修,所以用十如是。为什么叫作“如”呢?如者,不变也。大家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叫作如。所以佛经里面叫作,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大家都是一个如,都是一个性,不是两种性。本性上、本体上都是一样的。你要认识到,表面上,大家相、性、体、力、作又不一样了,它是有十种法,十种法是有差别的。但是本质上十种法的背面,他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从差别之中要寻求不差别。

最终什么叫作“是”啊?是,就是实相,你如果能够从差别之中认识到不差别,最终你就能悟入诸法实相。最后发现,一个是差别,一个是不差别,最后发现差别跟不差别之间是不二的,是平等的,这就叫作实相。

开始还是有差别的:哦,这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法;这是生死,这是造业;这是解脱,这是涅槃,你还会有之间的区分。我们要学佛呀,我们不要再沦落生死呀,我们要好好修啊……这是你修行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等到修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所谓不一样,是因为你造了业,有烦恼。所以刚才我也是前面说过的,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误以为是有差别的,实际上是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因为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差别就越来越小。因人而异,因你自己修学的境界,外在所对应的、呈现给你的世界,完全是两种情况。所以佛教为什么叫如幻如化?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明白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呢?好好修吧,所以我们不能以这个不真实的世界,来限定我们对于整个世间的一种认知,它不是我们作为认知的一个基准,或者一个标准。你不能说,噢,我看见确实是有差别啊,那个现实之中就是。这是你的现实,这是人的现实,这是凡夫的所谓的现实。即使是现实,它也是不停地在流转、在变化的。

你今天看到的这棵树跟昨天看到的树就不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要说忽如一夜秋风来,弄得不好所有的花全部凋谢了,落叶都没了。什么叫作树?这树到底是什么?昨天今天就不一样了,是吧。你不同的心情看它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完全真实的、永恒的一个东西,是你可以去把握的。

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自己的业力暂时假合而成,假借这种业力和合在一起,给你几十年使用期。使用期之间都还不一定保鲜呢,原来都是小鲜肉,现在都变成了,都中老年,都衰老了。再过多少年,再过十几、二十年,或者最多几十年,你该走也就走了。

这是你的身体吗?这是你的生命吗?你的生命到底在哪儿?你真的有自己的身体吗?内在的心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外在的,所谓的这个身体的世界、物质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它都是随着烦恼业力在不停地流转变化。你只是暂时在这之中、路程之中停下来,看一下这个风景,啪,拍了个照,你认为,这个风景是永恒的吗?它是真实的吗?没有!你再过一天来,再拍个照,不一样了。当然不一定能等到下回,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给你拍了啊,跑其他地方去了,你都忘记了,你今生曾经做过什么事情,你不认账了。没办法,你想认账也认不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就这样子。

所以说,我们所认为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全部都是一种颠倒的、错乱的、不真实的、虚假的。既然这样的话,你干嘛还这么执著、这么贪著、这么放不下呢?要你放下,又谈何容易啊?你都习惯了,就想执著,你要没有执著的话,你还真不知道干啥,总得干点事儿。那么,干点出世间的佛法,你干不了,只能干点俗事。自己还安慰自己,你看我就是俗人,我也就只能这样子,是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习气太重。你光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努力,一点一滴地去改,去修,这样子的话才有出路,不然的话永远没有希望。

此即一经之意,处处说之,可解,【故不复释。】这里就不再复述了,不再说了。

次,讲第二个境界啊,就是因缘境,就十二因缘。前面讲了四种十二因缘,这里又回来了。智是能够照境的,境是被智所照的。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在了解这个世界。不管你有没有真正的智慧,哪怕是世间的智慧,只是你自己的一种认知,你随时都在接触这个世界,从这个境界之中获得信息,从这些信息进行你自己的分析处理之后,你获得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慢慢地积累,它就会在你内心之中储存起来,形成印象,形成一种什么呢?常识的一种知见,你就认为,哦,这个东西是这样的,那个东西就应该是那样子的,他会对号入座,会贴标签。

就像我们现在写的种种书一样的,通过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文字所记录的实际上是我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认知,不管它是规律不规律也好,不管它是真实不真实也好,反正你把它记录下来了,它是个信息,是种符号,是个记录。

然后你就依这些文字的、书籍的东西,通过你学习,把这些信息输入到自己的大脑之中,你就觉得,噢,掌握了很多知识,你看,我都了解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认为书上说的东西,当然它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是完全真实的吗?它可靠吗?只是在一定的时候,可能它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它没有绝对的可靠性、真实性。过几年,发现那个作者重新写了本书,完全就不那么说了。物理,各种科学都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

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就大家看,大家是在不断地什么呢?在变化之中,在运动之中。但是你这种变化是要朝着好的方向去变化。你即使要生灭,你希望你以后的生灭,对你来说是往前进、往上走的一个轨迹,而不是一直停留或者是堕落的这么一种趋势。

这样的话你就有意义了,就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接近。从世间之中,慢慢修世间的善根,到了世间善根的顶峰的时候,离出世的善根就差一步之遥。这个时候,你才有机会获得超凡入圣之解脱啊,才能突破啊。如果你都离得太远,一下想飞上天去,一飞冲天,不可能!

【大经云:“十二因缘有四种观,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它这里把菩提也分为四种,我们一般认为菩提就是佛果,只有成佛才叫菩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很多小乘经典,甚至在大乘经里面,经常都讲到有这四种菩提。

哪怕是小乘的佛法,它也有它的菩提。中乘的有缘觉菩提,小乘的有声闻菩提,上乘的有菩萨菩提,最上乘的佛果菩提。都是种觉悟,但是觉悟到哪种层次呢?就看你的智慧在哪个层面上。你是怎么去观察世界的,你是怎么观察这些境界的。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视角,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用什么样的一种智慧,去照这个世界,最终得出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你的智慧越高,你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度就越高。你智慧越低,你就离虚幻的越近。就像我们现在用这种科学的探测仪一样的,能看得更远,是吧。能看到更远的、更有关联的其他星球,你看得更真切,精密度更高。我们现在像素也更高,都是这样的。所以说不同的智慧,就是佛法之中对应不同的法门,它所代表的这种智慧,你通过不同的这些修学的法门,最终获得的果证、获得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那么好,你到底要学什么东西呢?大家都想学,都想学最好的,肯定是。即使修不了,你也先学会吧!你有机会先接触嘛!这个东西我不会用,你先买回家再说,慢慢学会用呗。你不要说,不要,哎呀,反正我也用不了,我就买个最简单的就可以了。比如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买个老人机就行啦,还智能手机呢,还电脑呢,不玩了。你觉得自己跟它没有份,根本能力不能胜任。实际上不是那样子的,你要有颗不老的心嘛,要年轻啊。

我们学佛就是不要屈服,不要认命,知道吗。不是讲宿命的,哪里有宿命。宿命只是暂时的、一段时间的这个生命轨迹,你觉得它是宿命。实际上过了这更长,用更长的这种时空去观察,它根本就不叫宿命,它完全是可以改变的,没有定的,没有决定性的,是吧。即使暂时是宿命,你也无所谓,过了宿命之后,你不是又有自由性了嘛,它这个宿命就抓不住你了,该消的也消了,该受的受了,是吧。该吃的苦吃了,后面苦尽甘来嘛,你继续往前走吧。

所以说,【何者?十二因缘本是一境,缘解不同,开成四种,】四种智慧也是,原来就是一种智慧,但是因为缘解不同,也就有四种智慧了。真正的智慧只有一种,真正属于我们真实的智慧,只有佛的智慧,上上智。但是你没有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你就暂时没办法把它开发出来。这是宝藏啊,知道吗?我们宝藏开不出来,你先挖下去,只是挖到一些什么呢?铁矿;再往下,银矿;再往下,金矿;最后钻石都给你挖出来了。最好的东西,那不就是四种圣果嘛。

境界也是,因为你的智慧的不同,修行的这个功德不同,它外面呈现的世界跟你的智慧是相对应的,叫作境随心转。你智慧到了那种程度,你的心智已经发生改变的时候,它智慧,原来本来不是一个境界,它自然随着你的心的境界,它会跟你相合,相应地发生转变。

所以说,哪怕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到是非常浊恶的五浊恶世,但是在他的世界里面,跟西方极乐世界,跟常寂光土完全是一样的。他的受用就不一样。我们喝的是水,人家喝的是甘露醍醐,享受不一样。你喝不出那个味道来,你也不配去享用,它自然就变现成这个样子。因为你的业力,他所现的境界就是这样子。

【今以四教意释之。三藏具有三人,】就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乘。【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为初门。】都是析空之智,他的智慧是最浅的,观察的是界内的十二因缘,界外的十二因缘他观察不到。能观十二因缘也不错了,界内的,也就挺好的。

【然析智浅弱,三人之中声闻最劣,以劣人标浅法,故名下智。】因为他根机最劣,他的智慧也是最浅,所以为什么叫作下智呢?给它定这么一个名。

【通教】,这是第二种智慧,叫中智。【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你看,他观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一个是析智,一个是体智,是吧。体智,能观之智不同。因为他的根机不一样,他的因缘不一样。你因缘更殊胜,你就有机会获得这种佛法,获得这个法门。

光获得这个法门还不够啊,你还得有善根去修啊,修得了才行啊,你还要会用才行啊。你光有钱,没有智慧,这个东西不会使。所以这里面都代表这种因缘。

然后,你有这个因缘、种种智慧的话,你自然观察这个境界就不一样了。前面是观察事,你能观察理,你观察得更为深刻。他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事相,你观察的是内在的这个理性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因为你智慧不够用,说句实话,你的精度不够,看不到这么细致入微,看不到它的本质性的东西。

所以你的智慧越高,所以我们为什么学习佛法?实际上就是武装自己。我们按照以前的讲法,也叫武装自己,给自己提供更好的装备。你有更好的装备,你才有更大的生产力呀,更高的生产力。有更高的生产力,或者有更好的生产技术,你才能生产出更高的产品出来,你才能获得更高的这个生命的成就。就这么简单啊。

为什么要学八万四千法门?都得学啊。有些人说,那我就光学大乘就可以了,小乘不学行不行啊?还真不行,小乘也得学。因为你基础不打好,你光学大乘,发现最后大乘也学不好。它是相互之间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最后你八万四千法门得融会贯通啊,你缺一个都不行,最后发现。即使你前面把大乘都学得差不多了,你觉得位置已经很高了,回过头来还得学小乘。甚至不仅仅是小乘要学,世间法都得学。

所以为什么菩萨要无数世地去深入到六道之中去度众生呢?他不仅仅是度众生啊,也是自我锻炼啊。他自己不把这些所有的世间法学会的话,他自己也上不去,另外他也没办法去度众生。有些众生他拿他有办法,有些众生就解救不了。因为你有缺点,你有不足之处。所以说这是学无止境。

当然有些东西我们现在不太适合学,我们现在还是学佛法吧,把佛法的根基先扎好。别说,我也学世间法,师父说了都得学,佛教要学五明,你内明都没学好,你学其他的,都不叫明了。其他什么工巧明啊,什么声明,什么音声啊之类的,都不叫了,都不叫明,那叫暗了,知道吗?你学了之后就满足自己的种种贪欲之心呗,能挣钱啊,能得利啊,能获名啊。你不能巧妙地转为道用,不能拿来去利益众生,或者去获得觉悟,不能自利利他,也不能自觉觉他。

所以这些东西你学得太早,反而不太合适。你先把自己的生死大事,基本的事情先解决了,具备一定基础了,你再去学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随处拈来,都能成为佛法,是吧。你没有真正佛法的基础,你学那些东西最终都是成为生死的根株、生死的原因。你造这些业因啊,你hold不住,管不了自己,控制不了。

好,【体法虽深,望藏为巧,】就是体法观,就是体法智,它的智慧比较深,比藏教来说,它是巧智。藏教的析法是属于拙智,比较笨拙,相对比较低。【望别未巧。】但是它跟上面别教的智慧来比,它又成为拙。别教比它更高,又成为巧智。

【三人之中,缘觉是中,以中人名通法,】就是在通教三人之中,通教也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缘觉是属于三乘之中的中乘,所以以这个中人名通法,叫作中智。当然这个中智的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它比下智高一点,比上智又低一点,所以它叫中智。

再往下,【别教佛与菩萨,俱知界外十二因缘事。】那他已经出三界之外了,所以他所观察的境界都是三界外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是在娑婆世界,在秽土,人家已经在净土了。人家所修行的境界,观照的境界完全不一样。

我们天天都是对着这些恶劣的境界去修,所以难度大嘛,你修得不好就受它影响,被它拖下水。人家天天都是看到佛、菩萨、诸上善人、诸善知识,看到都是七宝所成的极乐世界,他修的这个平台就高了。所以别教是看界外的十二因缘,但他主要还是观察事,他没有到界外的理,他还是比较浅的。

【次第菩萨,比佛犹未是上,】他有次第,一层一层地修上去,菩萨的位置。但是比通教呢,【比于通、藏则是上法,故以上智当名也。】所以把他名字列为叫上智。

【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他不仅仅是界外事了,他是界外之理了。只是大概这么说啊,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别教就只能观事,不能观理,不完全是这样子,以事为主。实际上到一定的这个别教的菩萨证入圣位的时候,也能分观界外之理,依我自己个人理解是这样的。就看你有没有证入圣道,没有证入圣道之前,观的都是界外之事。证入圣道之后,能够破无明惑,能够证得法性之身,他就能观察界外的理,真正的这个真理他就能够看得到。但是圆教不一样,圆教基本上观的都是理,哪怕他没有证入圣道。

【初心即事而中,此法最胜,】就是圆教即使是初心、初发心的圆教的菩萨,他也能够即事而中,从这个事直接入这个中道之理,它是最殊胜的。

【故以佛当名,故言上上智观也。】所以大家为什么要来学《法华经》?如果大家学了《法华经》,知道这个上上智,怎么去观诸法实相?或者怎么去理解诸法实相?那你们所修、所行是直接跟佛的智慧是相应的,那你这个功德多大啊!你修一天,说得不好听一点,你修一天,你要修得好的话,比别人修一劫的功德都大。

打个比方,你这个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机械化、智能化,一天生产几万个产品、上万个产品都没事。你这个还是人工,手工作坊,一天生产十个、八个就把你累得已经要命了,你生产效率怎么能跟人家比呀?你修行的效率怎么能跟人家比呀?不在一个量级的。所以这东西得学,你还是原始社会,人家都已经进入共产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了,生产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人家都飞上天了,你还在地上刨食呢。

这就是四教,佛法之中都有这么大的差别,那何况是没有学佛的人?如果在世间修行的人呢?所以每个人的福报啊,他的功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在我们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候都不可想象的、令人惊讶的,何况从人这个法界再扩充到其他的六法界、十法界。

有些,为什么叫作界呢?界与界之间是有分界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生活在哪种状态之中,他也不知道你。那界与界之间差得越远,他这种生活状态完全悬殊性就越大。比如说人与天之间,它是接近的两个法界,差别不大。但即使是天界的,他生活状态我们都无所了知,何况是人与菩萨、人与佛呢?要是地狱众生就更不可说了,即使是人,他都不可想象,哎呀,还有像人这样地活着,太幸福了,太好了。他没见到之前,他无从了知呀。

所以这个世间,实际上是比我们想象的远远地要广大无际,不可想象。所以佛教有时候是给我们一种思考,一种思维的一个角度。这个东西需要我们自己通过不断学习、修行,一步一步地去证实,去证验。但是它提供的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都是真实的。因为都是佛他亲证之后,再给我们众生说出来的。

我们觉得,有时候怀疑,不可想象,啊,这是真实的吗?不可能!因为离我们的人世、现实太遥远了,我们在现实之中是见不到这种事情的,也没办法去证明这种事情,你就认为它是假的。你认为是假的有什么用?你的智慧才多少啊?够用吗?人类再往后发展,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看见的,都能看得见,曾经以为是错误的、怀疑的,可能都被证实。

我记得上次看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叫体光老和尚,大家有没有看过的?有一个弟子,有一个世间的,还是当官的,去拜访老和尚。师父,他说,我们说,世间都讲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检验的,不能证实的,都不能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好,你们佛教讲的这个六道轮回,我们没看见呐,地狱在哪里啊?天堂在哪里呢?你怎么证明它是真实的呢?

当然说你要直接给他显示,不可能的,也没办法去证明真实。然后老和尚他就说:你看见那个狗吃屎了没有?它吃屎,你愿不愿意吃呀?那肯定不愿意吃,那个东西很脏很臭啊!是呀,你不吃怎么知道它是脏的、臭的呢?你看它就怎么这么去吃了呢?

不一定你非得去检验,你看了这个东西你就知道了,很多东西不是要现量、要亲自去检验之后才能获得的知识。比量,通过这个就能知道。你知道这个屎不能吃,知道它是脏的,你就避开了。你还一定得尝过之后,哎呀,太臭了,不能吃,我才不吃呢?

所以很多讲的这些道理,就说你现在没有因缘去获得这种认知之前,你不能轻易去下这个判断。你说的这个方法没错,这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有些东西不是你有因缘去实践的。你的福报不够,你能上天入地吗?谁送你去极乐世界呀?你有这么大的福报吗?那好,你自己先自身发展呗,等你什么时候有福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再说是真实的。

可以嘛,没关系的,先留着暂时不说。但是你不要随便地去指摘,去怀疑,去毁谤,因为你现在也没有发言权,说句实话。你即使不说它是真实的,你也不能下个判断说它是虚假的。那好,你先去扩充自己的能力智慧,哪怕是在人的层面,去提升自己的这种科技水平也好,大脑的智慧也好,生命的智慧也好,那你以后可能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不同的认知了,得出不同的结果了。所以说这老和尚很有智慧,很有意思。

就是我们说,就是你观察事物的一个角度、方法,这是很重要的。有时候这种结果不是你现世就能去证验它是真是伪,这有时候,这个因缘不具备之前,你先把它放在一边,但是你得先调整自己观察事物的一个正确的方式、方法,一种思维角度,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这个都不能去调整的话,以后就没什么希望了,你所采取的都是错误的方法,错误的观念,你会误入歧途。到时候,以后积弊越来越深的时候,你就无法自拔了,反而会认为错的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学习佛法?佛法是真实的。不是我们固步自封说佛法就是最好的,其他就不行——世间法都是佛法,你发现一切正直的、善良的、正义的,通过我们,哪怕是我们以后科学继续发展能够证验的,它都是在暂时之中相待的一种真理,你都可以去接受它。但你永远不能停止啊,你得一直往前走才行啊,你不能执著啊,是吧?

所以佛教讲的这些空啊,讲的这些无我啊,它实际上就是给你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依照这么一种思维方式,你去不断地进步,去提升自我。所谓超凡入圣,先给你这么一个名词解释,但是你是不是能获得呢?你只要按照这个路去走,就有机会。你走错路了,永远没有机会。即使你不入圣也没关系,你就是在凡夫位,你能不断地进步,也挺好啊。何必先去检验说,判断它一定是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呢?没办法去判断。

有些人说,那,师父你不是有神通?你修行道行很高,你给我显示一下多好啊。显示不出来,你要真正显示,我估计你还真有善根,是不是。给你显示一下,就是给你显示了,你看了也视而不见,看不见,是吧。弥勒菩萨嘛,“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化千百亿化身,就在你身边,你不知道他是圣人,为什么?不是他没有化现,是你无缘得见,是吧。我们世间,无缘对面不相逢啊,都是这样子的。到你这里立即就变了,知道吗?它境界随你的业力,随你的烦恼,时时刻刻在转变。它这里是金子,一搬到那里变成石头了。

以前我们不有这种小故事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这个人特别贪财,金子搬回去,到那里变成石头了。他心里还老烦恼,是吧,没这个福气呀!别人运走,就石头都变成金子了,人家高兴。一看别人,挺羡慕的,挺嫉妒的,是不是。自己搬回去就不行。所以你得修,你到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去享用这种福报;你到那个时候,才会享用这种真正的智慧的法门,你才享得起。

就在我们世间,说句实话,你要不是到达一定的程度,人家都不跟你玩,是吧。现在都是什么会所、什么俱乐部,都是小众群体,千万的、亿万的,你没达到这个钱数。不具备资格,你还入会呢,是不是?不带你玩的。

世间都有这么大的差别,何况是我们把这个人世间再扩展啊,没办法。你说,哦,不现实。它就是这样子的,有什么办法呢?你说那不应该啊,我们大家都应该同乐啊。那是我们理想化的世界,同乐是有同乐的这个基础和因缘的,才能同乐。否则的话,那就是小乐就行了,你自己爱怎么办怎么办去吧,别人可管不了你,别人也不带你玩。它自然由因缘形成的这种结果,你这种结果,有时候是暂时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你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也许能改变它。但是你不能着急,着急也没用。

【所言下智观者,观受由触,触由入,入由名色,名色由识,识由行,行由无明。】这讲的十二因缘,从这个受开始讲,受。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对世间有种种感受,就是因为我们接触了世间。我们用什么去接触世间呢?六根呗,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能尝味,意识能思想,身体能够接触,你用这六种感官,六种观能,能够接触这个世间。获得世间的这个接触之后,你就能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热的,这是凉的,这是甜的,这是苦的,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不就是你的感受吗?获得这个感受的时候,你内心就会产生心理作用,美的东西你就喜欢看,丑的东西你就不愿意看。好的东西,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愿意吃,不好的东西,就不愿意要。他就会产生这种分别,不同的一种选择性。

所以你得回过去观察,因为有接触,所以有受。为什么才能接触呢?因为有入,这个入就是六根,六入嘛,眼、耳、鼻、舌、身、意。那六根怎么产生呢?名色,有我们这个身心的世界。名是心理世界、精神世界,色是物质世界。我们的六根,都是由精神和物质合和而成的,从它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你没这个身心世界,你这六根从哪里来呀?它产生的基础在哪里?没有。

那么名色,又从哪里来?识,我们的那个心识。就是你心识念念不停,有这念念不停,心就有一种力量,力量就能什么呢?造业,知道吧。行,也是这样的。行为,前世的行为,所以你才能有现在的心识来投胎,知道吗?而现在的心识又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力,又能造不同的业。

那最终,行再往前追,这个心从哪儿来?无明。就是自己的心是无明的状态,没有智慧,没有光明,看不清世界,看不懂世界。有时候还误以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者误以为自己能看世界的这种能力是非常优秀的,或者是非常高超的。实际上不是,差得太远了,都没办法去作为自己的一个依靠。

所以你得修啊,得改变这个无明啊,让自己能够观察世间的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大,观察世间的这种智慧,越来越开明,这样的话,你才能越来越看到的世界接近于真实,无限地去接近真实。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否则你生命的状态就没办法去改变,是吧。

所以说我们修行学佛,最终为什么?降伏、破除烦恼无明。通过学习佛法的智慧,通过对治自己的种种毛病、烦恼、习气,通过改变自己的种种行为、业力,去改变自己最原始的这种无明的状态,让自己的心性,越来越发光,就是这个意思。让自己心性的光辉,我们俗一点说,越来越绽放出来。这就是我们自己修行的一种状态,很简单,讲起来这个道理就是这样。

无明让我们众生产生颠倒,认假为真,认非为是,认恶为善,全部都是颠倒的。有些人说,师父,我心很善,我很正直,我从来不颠倒,我从来不做坏事,是吧。你是以人的这个标准去衡量,那好像还不错,算个好人。但是你以天、以圣人的境界一看,你一无是处,到处都是毛病,你看不到而已,知道吗?

这个显微镜太小了,倍数太小,看不到你自己身上的细菌,再拿个更大的,更大倍数的显微镜,一看,哎呦,到处都是细菌。就是你的心太粗了,知道吗?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这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为什么叫作无明呢?不自知。所以你得换一种方式,换一种东西,让自己能够更看得清自己。

所以佛教为什么叫回光返照啊?返照自心啊,你自己都看不清自己,你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呢?你看到的世界都是错误的,看到自己,能够看的这个方式、方法、智慧,也是错乱颠倒的,最终得出的这些结果,接收的这些信息,全部都是错乱的。错上加错,错了再加错,不断地累积。怎么办?

所以【不善思惟,】这里说不善思维。我们要善思维,要正确地思维。八正道不是有正思维吗?我们现在都是邪思维、不善思维,自己还觉得挺美,是吧。有不善的思维,就有不善的行动。【致不善行,感四趣识、名色等。】就感得四趣,三恶道,加上阿修罗道。你就只配生到恶道之中,或者阿修罗道之中,你去受苦吧。你的身体、名色,包括你的心识都是那种状态。形成那种状态,一时半会就改不了,你先把这一生的报应先受了再说。你从这里出来,以后可能才有改变,你从恶道出来,有机会进入善道。

在善道之中,在更好的一个平台之中,你才能更好地修行。那都已经苦不堪言,就说你现在温饱都吃不了,你还说搞点什么文艺,搞点什么精神的文明,搞不了,先吃饱肚子再说。天天都在受刑,先把这刑先停了再说,先从牢狱出来,才能去更好地建设美好的家园。你提那些事情跟我们没关系,所以说一个一个地往上走。

【若善思惟,致善行,感人天识、名色等。】就善道了,果报,识啊,名色等,都随着改变。

【观此无明,念念无常,前后不住,所生善恶,迁变速朽,】因为无明本身也是不停地在变化之中,烦恼,一个烦恼接一个烦恼,前面的烦恼灭了,无明灭了,后面的无明烦恼又出来了。它就像瀑布一样的,就像河流一样的,一直在流淌。所以我们“念念无常,前后不住”,所生烦恼,就是前后都不住,前念灭了,后念又来;后念灭了,后后念又来了。所以所生的种种善恶之业,包括善恶的果报,都在迁变速朽,立即地在变化,在朽败。

【所受名色,衰损代谢,】,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世界,身体,生老病死,在不断的衰老之中。即使是小孩,一天也比一天长大。说是长大,说得不好听一点,当然不能叫衰老了,反正他的寿命也就减了一天,一样的。

【烦恼业苦,更互因缘,】就是三业道嘛,三道嘛!烦恼道,业道,苦道。惑、业、苦三道,相互为因缘。为什么相互为因缘呢?烦恼能够造业,业会带来痛苦,苦又让你继续造烦恼。因为你是苦啊,你受不了,苦不堪言啊,不堪忍受啊,所以你又会造业。受不了,心里不平衡啊,它又是产生新的烦恼的一个因缘,烦恼又会造业,因为烦恼受不了了,就得干点事情,就得发泄,发泄完了之后,发现事情又做坏了,做了坏事,你就得承受结果,就不停地流转。

【都无暂停。】没有片刻的停歇。【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三世迴復】,这叫三世十二因缘,是吧。前面都学过啊。过去二因是啥?无明、行;现在五果呢?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是什么?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就是十二因缘它按着这个顺序,分为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过、现、未,因果循环。这里有个比喻,叫【犹若车轮。】转过来又转过去,转过来又回来了。老转来转去,就是六道之中不停地轮转。

【痴惑之本,既无常、】愚痴、烦恼、无明的根本既然是无常,那么【苦、空、无我,】即是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阶段,都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无常本身也是空,无常也代表是无我。所以我们观察世间任何事情,首先是观无常,它不会永恒不变的。因为它老在变,所以我们觉得苦恼。想生命永恒,不可能;想快乐永恒,不可能;想青春常驻,不可能;想天天都挣钱,钱越来越多,也不可能……它总会在变坏之中,这不就是苦嘛。

无常本身又是空啊,因为它从这个状态又转成那个状态,从那个状态又转成另外一个状态,它永远都不停歇,它哪里有个真正的自我的存在呢?到底什么是我?前念是我?过去的我是我?上一辈子是我?下一辈子是我?都不是真正的自我。它老是在不停的一种变化之中,所以佛教叫空。空不是说没有,而是这种有是什么?不停地变化,永远是在运动的,永远是不静止的,留不住的,所以没个恒定的、不变的一个自性的存在,它老是在变化之中,所以叫作空。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最终讲无我,就是没有我,没有自我,没有自性,空就代表无有自性。

好,如果是真正认识到这些东西,那很多东西就放下了,不执著了,看破了,无所谓了,你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烦恼,知道吗。不会太执著、计较了,你就会顺着真正的这个善的因缘去做,因为善的因缘以后可能还能改变自我的生命,能够得到解脱。如果顺着恶的因缘去做,你永远只会生命越来越悲惨。

所以【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灭,】既然没有无明烦恼,就没有种种错乱的行为;没有错乱的行为,就不会受种种恶果,所以最终也就没有老死。老死也就消灭了,就没有了,就没有生老病死。

【若不然火,是则无烟。】火是因,烟是果。没有把火点燃,就不会有烟。所以说看到烟,必然知道就点燃了火。当然这只是指烟火啊,现在有的不用燃火也有烟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是名子缚断。】子缚断,什么叫作子缚呢?就是生死的这个无明,无明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是生死之因,生死之因断了,以后这个果报就没有,生死的果报就没有了。

【无子则无果,】为什么叫作子呢?为什么叫作子缚呢?子缚断就果缚断,果缚是指我们这个身心世界。为什么有这个身心世界?假合的这个身心世界?就是因为有子,有烦恼,有无明。为什么叫作“子”啊?这个子就叫种子,明白吗?种子会结果,明白吗?种子就是因,这个果实就是果,它是这么种关系。

子,当然是最根本的这个束缚,最根本的烦恼。但是果本身也是一种束缚啊,我们为什么有烦恼啊?为什么?它是靠这个身体积聚而成的。因为这个身是粗劣的、是恶劣的、五浊的一个身体,它自然就不可能造出什么太好的事情来,说句实话。你这人本身就是个不咋地的人,是吧,干坏事太正常了,你干好事才奇怪。因为你这个人脑子就有问题,思想就有问题。如果你改造这个人,把他改变好了,他自然而然,他以后做坏的行为、起坏的念头就少了。

所以叫【灭智灰身,离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就是三界,三界简称叫二十五种有,就是二十五种不同种类的众生,从欲界,一直到色界、无色界,从六道之中的地狱一直到天上的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灭智,这个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间的所谓的智慧。灰身,就是把自己的这个身体,虚假的智慧和身体都灭掉,就是这果缚没有了,不受这个果报了,能够得到解脱的身体,而不是生死的这个身体了,就从三界之中跳出来了。

【是名果缚断。则是下智观十二因缘,得声闻菩提也。】这都是最简单的、最基础的佛法,属于三藏教,下智,它是这样去观察十二因缘的。即使按照这样观察十二因缘,就能跳出三界外了,就能出离生死。

好,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其他就不多说了。这里还有个问题,恰好回答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

第二十七讲《法华玄义》云:“闭眼想则粗,眼开见则妙。天眼未开,不见障外,为粗。修禅定愿智之力,能发得净色,彻障内外,明暗无隔。慧眼未开,常行死迳,假令情想,亦复非实,故为粗。无漏豁发,故称为妙。谛理明了,故称妙。”

他这是讲五种眼,比如说肉眼相对于天眼是粗的,天眼相对于慧眼是粗的,只有真正开发无漏的智慧了,能够观察到真谛之理,能够悟道了、证道了,这个时候才称为妙。当然哪怕是三藏教的妙,什么慧眼、法眼的妙,到了佛眼这里还是粗。上一粗对下一妙来说它是粗,下一妙对上一妙来讲,下一妙又是粗。只有最后佛眼成就,才是真正究竟的妙。

这里说,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禅定、慧眼的关系。感恩师父!

不用感恩我,你修到哪种程度,你修的是粗因,得的就是粗果;你修的是妙因,自然得的就是妙果。具备哪种眼,你开发成哪种智慧,修学的是哪种法门,获得的是哪种成就,你最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会有不同的品位。

当然禅定和智慧都得有啊,你不修禅定、智慧,你这个品位上不去啊,基本上也就是下品了。当然这里面它有四土嘛,四土各有九品,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就是我看我们一般的普通凡夫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没有伏见思惑之前,都是凡圣同居土。那么凡圣同居土里面呢,又分上、中、下三品,总共分为九品嘛。

按我们一般人修行,如果大家不是作恶多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上跟下品无缘,基本都是中品以上。如果你能做人天之上,能够修五戒、十善,能够修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那就是中品。

如果你在这个修戒的基础上再什么呢?读大乘经典,了第一义谛,修大乘佛法,发菩提心,那就属于凡圣同居土的上品。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禅定还没有完全修成啊,可能破点小烦恼,伏点小烦恼还可以,大的烦恼还伏不了。就是根本的见思惑,见惑、思惑你都不能伏、不能破。所以你也能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上品以上。如果你能够伏断见思惑,你能够生到方便有余土,然后就看你伏惑的这个层次,下、中、上。

所以大家为什么学?也不用担心,你该是哪种本事,由你原来善根到哪种程度,你能不能伏惑、断惑,那是你自己个人的造化。但是你得修啊,起码得修成凡圣同居土的上品吧,这个大家都是有希望的。

至于说你要到方便有余土,一般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少,我自己个人认为是比较难的,除非你这个人啊,真的是前世积累了很多的善根,能够入禅定,知道吗?能够入禅定,还是出世间的禅定,能够伏见思,或者能断见思,这个时候你才有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还都属于第二层净土,上面什么实报庄严土,你就想都别想了。有些人说,我还能生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跟你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人说,横具四土,横具四土也就是相互之间比较一下,就是上土和下土之间是相通的,你实际上是达不到那种程度的,是吧。就是我们这个学校是开放式的,你读一年级,你就在一年级,但是你以后修学得好,能升到二年级,甚至还能毕业,能读研。但你现在还就得从一年级读起,再说呗。

你要真正能生到实报庄严土,你是菩萨再来了,你想不成佛作祖都不太可能,你不小心就祖师了,你还在世间混?你还俗人?老对人说我是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只有一个,哪儿有这么容易碰到现在的维摩诘居士啊?古佛再来呀?是吧。不可能。即使有维摩诘居士,说实话娑婆世界现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都已经有点糟踏人家了,太浪费这个材料了,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真的是,有必要吗?那他所显现的境界也不是维摩诘居士的那种境界,他就显示得跟我们差不太多,或者比我们略高一点而已,因为我们无缘得见,或者你没有这个福报让他去显示这个法门,让我们去得闻,见不到他那种境界,知道吗?我们就只配享用这样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当然不同的人讲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的佛法,同一个境界,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法师讲起来也是不一样的,何况人家是圣人呢?所以我们能够学到就不错啦,能够学点皮毛那你都还算学进去了,不然你都沾不着边。有些人学,学啥学?不愿来,一辈子都没有缘分。你说他要去想,实际上是能够成就的,但是他就不会去想。

所以大家还是努力吧。能够得到慧眼的话,那就是方便有余土;能够得到法眼的话,就是实报庄严土;能够修成佛眼,那肯定就是常寂光土;能够修成天眼的话,还是属于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嘛。

但是能够修到天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属于凡圣同居土里面品位较高的。如果你天眼都没有修成,当然我们实际上天眼都修不成,说句实话,我们都是带着肉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我们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即使是上品,估计上品里面品位也是相对会比较低一点的。但没关系啊,我们潜力很大啊,知道吗?

我们立即很快就从凡圣同居土里面突围了,立即很快就升到,甚至方便有余土我们都看不上,为什么?我们学的是圆教,我们恨不得就直奔常寂光土了。当然肯定还得经历一下,就说待的时间不会那么长,因为我们修因所对应的果是那个果,所以中间那个过程的话,我们可能会更快地超越,因为我们有更大的功德力的一种支持。没有这种功德力,没种下这个善根,你想超越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大家庆幸,咱们听了《法华经》,听了圆教,也听了《阿弥陀经要解》。为什么《阿弥陀经要解》这么重要啊?蕅益大师就是用天台圆教的思想来解释《阿弥陀经》,所以把整个净土法门的境界提升到最高的佛法的阶段。没有这种提升,你修学的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得出的结果最终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普通就念佛,比如说你事修,就是天天只念阿弥陀佛,反正就是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心中只想佛,佛就在我心中,但什么是心、什么是佛?搞不清楚,那你最多也只配修到什么呢?基本上也就是凡圣同居土,你修得好,能得事一心不乱,或能得念佛三昧,可能这种机会都是很少的,可能最多突破到方便有余土,都是属于方便有余土比较低的位置了。

但是你如果能够修理念,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佛。虽无能念,但是念念分明;虽无所念,但所念念念明了。你能够真正入得这个实相之理,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有这个高度,不分别世间法,不分别佛法,分别心越来越少,执著越来越少,你的智慧越来越开明,你能够修的这个境界就越来越高。即使你可能今生只是还是修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从凡圣同居土很快就能超越出来。

那你没有修这个,你在那里老老实实先修一段时间再说,你就一步一步往上走。人家是什么?跳级。跳一级,跳二级,跳三级,你就在那里干着急吧!着急没有用,知道吗?前世没种这个因缘。

所以这些东西都是真实不虚啊,这些都是祖师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是佛经里面都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能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就是因为发心不一样,就因为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当然最终你的根器也得具备,修到那种程度才行。

但是,如果法门都不对,你即使是那个材料,说实话都有点浪费了,也是大材小用,不合适,本来能够修更好的法门,干嘛去修这比较次一点的法门呢?当然我们可能有时候不可企及,修不了那个,但我们先学学、先想想也可以啊,先结缘,是吧,先结些因缘,等到什么时候能够修了,随时拿来就用,那个时机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所以大家好好修,好好念佛吧,念佛也是不可思议的,佛不可思议故,众生之念也不可思议,这不也是妙法嘛!明白了,它就是妙;不明白,它就是粗。

好,今天讲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大家一起合掌,我们做个回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遍)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