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请大家翻到课本,咱们今天应该是讲《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下。第二的下,天台智者大师说,这里是个科判了,前面这一段。第【四广释境又为二】个部分,第【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我们不是说这个十妙吗?十妙第一妙是什么呢?境妙。十妙还记得哪十妙吗?境、智、行、位、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利益,是吧,眷属功德利益,这十个妙,大家一定得把它背下来啊。咱们讲的《妙法莲华经》主要就是讲妙,妙里面的话,这个迹门十妙,这个十妙先把它记下来,后面还有本门十妙。把这几个妙记下来了,以后你要梳理一下,这到底《法华经》讲哪些妙呢?是吧,有迹门十妙、有本门十妙、有相待妙、有绝待妙,分别这个十妙又是怎么样呢?你就把它一个一个的整个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释境为六】个方面来说,【一十如境。二因缘境。三四谛境。四二谛境。五三谛境。六一谛境】,我们看看啊,就分成这六种境界,这六种境分别进行说明。

【然众经赴缘。明境甚众。岂可具载。略举六种】,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经典,为了赴众生的因缘,就说对应众生的根机来说法,它所说的种种不同的境界,说种种不同的境,有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六种。但是不可能全部把它说出来,太多太多了。现在把它分下类,大概在我们这里,《法华玄义》就把它分成这六种,大家把这六种境,最好也能记下来就更好了。实际上也很容易,前面第一个十如境,前面都讲过十如是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十种。第二个是因缘境,因缘境也好,因缘主要是十二因缘。后面还有四谛、二谛、三谛、一谛,这就更容易了,都跟谛有关系的。四谛:苦、集、灭、道;二谛:真、俗;三谛:真、俗、中;一谛就是一实相谛,一实相,诸法实相。大家如果把这一记下来,以后对佛法这些概念,你心里大概就有个数了,大概都是可以从分门别类,从不同的因缘去讲。但是可以把它归纳为这几种,基本上不出这六种境之外。

好,下面我们看看【六种次第者】,先讲这六种次第啊,【十如是。此经所说】,此经是什么呢,《法华经》。《法华经》讲的十如是,讲这个境。【故在初】,就把它放在这个六种境里面的第一位,最初。第二,【次十二因缘三世轮回。本来具有。如来出世。分别巧示】,十二因缘是讲的三世轮回,就是这个轮回的大概的这么一个过程,用这十二种因缘来进行一个总结,是本来就有的,一直来就有的,如来出世之后呢,出现于世,为众生分别巧示,善巧方便地去开示。【四谛名兴。从广至略】,四谛实际上是跟十二因缘本身之间,它应该是一个略和广的问题,实际上内容差不多,相对来说,十二因缘说得更广一点,四谛相对简单一点。

下面是【次辨二谛。二谛语通。别显中道。次明三谛。三谛犹带方便。直显真实。次明一谛。一谛犹有名相。次明无谛】,实际上最终这个一谛,最终归结到哪里,实际上就是无谛了。说有谛的话,还有一个什么呢,还有个境界,还有个对象;说到无谛的话,就没有境界了。这个没有境界并不是说本身境界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啊,就是对这个境界相已经不执取,不执著了,不取相了,就是真正的诸法实相,这种境界不是用文字语言,不是用种种道理就能把它说明清楚的,我们说的不能通过言语包括思议的东西去理解,离这些言语相,离四句,绝百非。

【始从无明。终至实际。略用六种足】,从众生位一直到成佛,无明是从开始众生、凡夫,一直到实际,到真如实际,到成佛,用这六种境界就能够具足地去描述它。

好,下面就分别讲这六种境了啊。我们看一来二学,今天能把这十二因缘,都学不完,十二因缘就很复杂,不容易啊,大家看,今天要费点脑筋啊。

第【一明十如境。已如前说(云云)。】,前面讲了十如是,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第【二释因缘境又为四】个部分,【一正释。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先是分别说明这因缘境的一些不同的情况,实际上就分成四种教,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分别都有自己的因缘境。然后这四教的因缘境之中有粗有妙,这就是判粗妙,分别它们哪些是粗,哪些是妙。然后开粗显妙就是把这个粗最终汇入融入到这个妙里面去,那么粗的因缘境就变成妙的因缘境。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它最终所要承担的一个使命,就是让粗能变成妙。就像我们是让众生变成什么呢,慢慢能够开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嘛。我们现在都没有开示悟入啊,所以佛就通过讲这个经,让我们众生慢慢地悟入佛之知见。第四观心,观心就是关于怎么去修行的事情。

好,我们具体看。【正释又为四。一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指的什么呢,三藏教的因缘境,大家记住,第【二明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这是通教的因缘境。第【三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什么教啊,别教。第【四明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这是什么呢,圆教,最后的圆教。

【思议两种因缘。为利钝两缘。辨界内法也】,这是先把前面这两种因缘境做个总结,做个分别,前面思议生灭也好,思议不生不灭也好,这两种因缘境呢,就是藏教和通教的,分别是对应利钝两种众生的因缘,很简单。那么前面第一个思议生灭因缘是对什么呢,对钝机的这种根缘,钝缘的这些众生。那么思议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是对什么呢,利根的众生的因缘。但是它都属于界内法也。分别都是界内法。就是它只能出界内的生死,通过修这个。但是还不能出界外生死。但是把界内的东西分辨清楚了,那界内的你就能出离了。

【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就是第一个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是引用这个《中论》这句话。【此简异外道】,这是就说第一个了,大家记住,这就是讲藏教的十二因缘了。这是为了简别跟外道之间什么呢,是有区分的,给它之间区分开来。

【外道邪谓】,外道邪谓,就是外道这种邪见认为什么呢,【诸法从自在天生】,就认为从大自在天所生的,是这个大自在天神生出来的。就跟这个天主教是什么,上帝创造整个世界。它很多过去的这些宗教、外道都是这样的。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有个创世说。那么创世的背后谁来创呢?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从他开始出生。但实际上本身这个说法漏洞百出了,是吧。这个神从哪里来?有些人就问。到底神从哪里来?凭什么呢?凭什么他来创造我们呢?是吧。为什么他是他,我们是我们呢?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生死,或者我们的所有的一切都由他来出生,由他来主宰,甚至来控制呢?但是为什么他又不非常地照顾我们呢?有些让人家快乐,有些让人痛苦,种种方面的。

【或言世性】,这个世性就是指数论派的一种学说。它是讲什么二十五谛。就说世界刚开始啊,有个最开始的时候叫冥初。从冥初突然就出现,就出现自己有这个心,有这种心识的活动。然后慢慢一步一步产生种种法。它整个也是一套理论。但实际上世界有开始吗?没有开始。佛教讲无始亦无终啊。【或言微尘】,是由这些微尘所构造成的。【或言父母】,由父母所生。【或言无因】,甚至有些说无因生,就是说不清楚,没有因缘。他不知道怎么就生了。但这更是无理了,没有因,是不是,找不到因啊。【种种邪推。不当道理】,种种邪见的推测都不符合真正的道理。现在三藏教讲的是正因缘。现在讲的是正因缘,前面讲的是什么,邪因缘。就把这个东西分开来。他们虽然也讲因缘,但他的因缘是什么,邪的,不正确的,错误的。

佛界也讲因缘境,他们也讲因缘境。但是佛教是属于【此正因缘】,正确的,正知正见。【不同邪计】,不同于种种邪见的执著,计著。【唯是过去无明颠倒心中。造作诸行。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好恶不同】,就从什么地方呢,从过去无明颠倒心中开始出来的。但实际上说实话,这个过去无明有开始没有?没有开始。虽然讲个过去,只是大概地说这个时间是在前面。但是前面有开始的时候有没有啊?从来佛教不会讲一个开始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也说,最初一念无明心,实际上这个最初的话,并不是时间概念,只是往前推,往前推,大概让你知道非常非常早,没一个开头,没有开始的时候。然后从这个无明心中,然后造作诸行。因为你心里是无明的,是无知,是愚痴的,所以你所造的种种行,种种行为,种种业力就是颠倒的,错乱的。

然后你造了这些不好的业的话,最终就能感这些果,那你生就生在六道之中嘛,不出六道轮回。不管怎么样,六道都属于苦果。有些人说,那人天属于善道啊,也不仅仅是苦果啊。这讲的就不用说了,最终还是苦。乐享完之后,天上哪怕是生到非想天,非非想天,乐享完了还不得受苦嘛。我们佛教叫什么,叫坏苦。苦会坏的,它是有时间期限的,坏完之后,最终还得苦。就说它这个乐并不究竟,并不永恒,并不圆满。所以它从根本上、从性质上来说,它还是属于苦。

好,【正法念云】,这是引用一部经典,叫《正法念经》,里面说,【画人分布五彩。图一切形。端正丑陋不可称计。原其根本。从画手出】,这一段话就像我们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画师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画种种画,就是说描绘我们自己生命的图形。分布五彩,实际上就是用种种颜色,画一切的图形嘛。有些是端正的,有些是丑陋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非常非常多,你都说不清楚有多少种。我们虽然把它分为六道,但是每一道的众生又有无量的品类。就像我们每个人生出来,你看,谁长得一模一样呢?就像有些什么孪生的,什么双胞胎,长得也差不多,但实际上还是有分别。那从性格,从天性啊,从种种方面,是吧,那差别很大。从命运啊都会有差别。原其根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呢?都是从画手出。从这个画人的手里面出来。这就是说从这个画人的心里面出来。你的心是怎么样的,最终你就造什么样的果。

【六道差别。非自在等作】,就说非前面外道所说的,什么自在天啊,其他的。命自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实际上都是自己来控制自己的。但是这个自己有时候说句实话是个大概念。我们说自己控制自己,我现在就不能控制自己啊,是吧。当然你现在控制不了自己呀。你现在的我只是你无数生命之中的一个点而已。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是无数次生命之中的一个生命。它是刹那,很快的。你不能说我现在就有这么多能量,通过这一个我能控制过去,能控制现在,能控制未来。你没这么大的能量。你过去也造了很多业啊。过去无数劫以来你造的业太多了。那今生你说句实话,你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今生所造的业,如果我们说的,分摊在你茫茫的过去无始劫以来所造的这些业海之中,那简直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然后你说,那过去的我都不算了,给我一笔勾销,我现在重新做人,有这么容易吗?你想的这么美吗?不可能的。就像你以前到处画,乱涂乱画,画了很多。现在说,我不乱涂乱画,我要好好画。那过去的已经画下来了。这些果报还得什么呢,慢慢地结,慢慢地承受。把这些账算清楚了之后,然后才是算你现在开始的。你这个账结什么样的果。所以说我们不要有些人想得这么简单。是,确实是有自己立的,但是我现在怎么就立不了,这句话本身没错。你不仅仅是你现在的你,你还有过去的你,还有未来的你。你这个生命是一直在延续的,是吧。打个比方,你当导演,不是一生一世了,生生世世以来,无量世以来,已经导演了无数次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你导出来的,你想想,你这一生之中,你的作品能够跟过去的,能够做个抵销,能够把它一笔抹杀吗?不可能。我们又是自己导,又是自己演。自己演完之后呢,当然自己肯定还是主要的观众了,我想。不仅仅是观众,实际上就是自己主要的,在这个舞台上自己的承受者。

最终归结到【悉从一念无明心出】,从这里出来的。过去的一念无明心,当然不仅仅是一念,一念只是开始。一念之后,后面什么呢,后面念念相续,念念不断,一直会延续下来。没办法,就是这样子的。那有些人就问,师父,为什么它是一念无明心啊?它要是一念清净心多好啊。一念清净心,那我们现在还坐这儿干嘛?就没你什么事儿了。大家本身就是佛了,不仅仅是本来是佛,就已经成就佛了,那太好了。但是我们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这自然而然,它为什么是一念无明心起,这就好一点。让你去奋斗吧。让你去自我实现嘛。

打个比方,你从无始劫来,你原始人不知道怎么的,就是已经成佛了,你说也没多大意思。你就突然一下,从最开始你就达到最高成就了。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永恒,没有生死,是吧。你就一直在自己的净土待着。你说也不通过什么锻炼,就得到这么最高的果实,最好的这个果报,你说也觉得受之有愧,为什么就这么好呢?不应该,是吧。还是我们说的自然也好,天地也好,你生出来它里面就有无明心。首先它在发挥作用,但是这个无明心里面还有法性,有真如实相。然后得通过自己慢慢地修行,一生一世的,慢慢地生生世世,不断地去破除这些无明的烦恼。最终才让自己的法性得以呈现。哎,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虽然路很远,但这才是真正自己一个生命的,一个不断突破啊,是不是。生命才可能因为这个事情才觉得有意义。

当然我们实际上都是,在我们现在这个角度去谈论这些话题。你也不要去管它为什么。你就想就是这样就完事了。从现在就可以看到过去,知道吗,你现在这个状态就表明你过去也好不到哪去,是吧。你从哪里来?看现在的果,欲知现在果,过去作者是,【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是吧。我们就知道,你过去肯定也没做什么太多的善业,不然怎么还在轮回之中啊。当然还不算太差。已经生到人了,人身了,然后呢还能听闻佛法。

【无明与上品恶行业合。即起地狱因缘】,如果这个无明心与上品,就是最厉害的这个恶行,这种恶的行为和合,就是十二因缘嘛,无明缘行嘛。无明为因,以行为缘,后面就能生出一串一串的果实来。然后后面的果又作为因缘,不断地一个一个往下什么呢,延续。【如画出黑色】,你看,他还用个黑色。

【无明与中品恶行业合。起畜生道因缘。如画出赤色。无明与下品恶行合。起鬼道因缘。如画青色】,他这里把三恶道,稍微分得,次序稍微有点换了一下。本来我们说地狱,恶鬼,畜生。他把畜生放在前面。把鬼道放在下一品。就是相对来说,这个畜生的业还更重,鬼道的业相对轻。黑,赤,青,不同的颜色。

然后再往下,【无明与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罗因缘。如画黄色】,这是阿修罗道。【无明与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缘。如画白色。无明与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缘。如画上上白色】,就说你起的是什么样的心,然后跟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行为是分成上,中,下三品。善恶都分成这三品。就这六品,分别对应六道的众生。那我们可能还是什么呢,无明与中品善行合。首先这个因缘起码是成熟了,实际上不仅仅是与中品善行合,造了无数的行,是吧。什么恶行也造了很多,但是现在今生是与中品善行的这个因缘成熟了,所以你这一生,生到人道来了。看来不仅仅是中品善行,还有其他的因缘。佛法的因缘啊,与佛法的因缘合了,所以今生又能遇上佛法。与《法华经》的因缘合了,所以今生又听见佛法,听见《法华经》。这说句实话,肯定是在过去,在佛的身边,或者说也听过、看过佛经也好,反正你起码跟《法华经》结过缘,今生才能够得见。

【当知无明与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等】,就是讲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整个的相互之间递接的一个次序。【随上中下差别不同。人天诸趣。苦乐万品】,简单讲是六道,实际上人天每个趣之中有苦有乐,又有千万种品类不同。【以生归死。死已还生】,开始是生下来,慢慢地最终又归于死。死了之后呢,并不是一个终结,暂时终结。因为又造了业嘛,然后又会还生。承这个业力,无明与这个业力相合,又来投生了。【三世盘回。车轮旋火】,你看,就是像个盘子一样的不断地旋转。

【故经言。有河洄澓没众生。无明所盲不能出】,就像这个河的什么呢,漩涡样的,让众生没顶。你从这里面,漩涡里面就出不来了。为无明所盲,为无明所蒙蔽,我们一片黑暗,最终就不能从生死里面出离。【经又称为十二牵连。更相拘带。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园】,反正是不同的一个译名,牵连嘛,一会牵着这个东西,又连着那个东西。相互之间牵连,有你有我,有我又有他,有他又有你,这么来。相互之间拘带,你拘带着他,他带着你。十二重城,重重把他围住了,你出不来,把你围住。棘园,这个棘园就是指烦恼,这就是烦恼城。

【此十二因缘。新新生灭。念念不住。故名生灭十二因缘也】,就是说他时时刻刻都在生灭之中。一刹那一刹那都在生灭之中。就像我们现在,实际上一刹那一刹那,也在生灭之中。只是这种生灭相对来说比较微细,大家看不见而已。所以佛教讲诸行无常。大家记住这句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的法随时随刻都在运动,在变化,在不断的迁流之中。一刻都不会暂息。就像这条河流一样的,一直向前流淌。只是暂时看到它相对是什么,不是奔腾的那种河水,比较平静,也没太看出来,实际上已经在动了,一直在动。

【料简者。璎珞第四云】,《璎珞经》第四卷里面说,【无明缘行生十二。乃至生缘老死亦生十二。是则一百二十因缘】,这就说什么呢,无明缘行,就把无明到最后老死掐掉,是吧,中间这个十个分别都是具有十二种,那么十乘十二就一百二十因缘。【初是痴。乃至老死亦是痴。不觉故痴。初亦不觉。至老死亦不觉。痴故生。痴故死】,你看,所以一切都是由这个无明,这个痴所引起的。所以我们说它一个一个递接,由无明到行,行的时候也是痴呀,识的时候也是痴啊,到后面生呀,老死啊,还是痴,这个无明一直实际上都是伴随着我们。

【若能觉因缘。因缘即不行。痴不行故】,能够从这个痴里面觉悟过来,觉悟这个因缘的道理,那这个因缘就不会再运行了,这个十二因缘就会断了,这个轮回慢慢这个链条就断了,你就从这里,整个里面,十二因缘漩涡之中,可以慢慢逃离出来。【则将来生死尽。名为黠。黠即随道】,这种黠实际上就是种智慧,是吧,这就是智慧,要随道,你不能什么呢,随痴,不能随这个生死。

下面又分别这个料简,实际上就是一些问答,分别。我们看,【又十二缘起。十二缘生。为同为异】,这是一句问话,有些地方叫十二缘起,有些叫十二缘生,实际上本身就是个译名。【此同是一切有为法。故无异】,这是说它们相同的,都是属于说一切有为法的,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但是呢下面又说【亦有差别。因是缘起。果是缘生】,就说到缘起的话,是讲因,注重在因上去讲,我们说这个缘起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以前看古时大德写这些序、言呀,写什么东西,文章啊,都写个缘起,是吧。比如我们做这件事情,要讲这部经,要印这部经,它有个什么缘起,就它开始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发起要印这部经呢,要讲这部经呢,就说说前面这些因缘。由于有这个因缘,才成就现在要讲这部经。果是缘生,就是由前面的因缘而生,这就属于果。

【则二缘起。五缘生。三缘起。二缘生】,这什么意思啊,你看,后面会讲,这二缘起,哪二是缘起呀?无明、行是缘起,那么五缘生呢,往后面去,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属于缘生。就是前面无明和行是属于什么呢,因。我们先把它这个十二因缘分个类,前面第一个第二个是属于因,因为有无明和行,后面就生出什么呢,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种什么呢,果。然后再往后三缘起,二缘生。三缘是什么呢,爱、取、有,接下去那几种因缘,它是属于缘起,因为有爱、取、有的这种因,又会有后面什么呢,生和老死这两种缘生的果。就是它本身又可以分成什么呢,两重因果,大家记住,这叫两重因果。前面的无明和行是第一重因,然后后面接着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第一重的果。然后第二重的因是爱、取、有这三种,然后第二重的果是什么呢,生和老死,大家记住了吧,记住了,两重因果。那这两重因果,还是属于不同的时间阶段的,后面还会讲到,叫三世两重因果,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好,【又无明是缘起。行是缘生。乃至生是缘起。老死是缘生。又四句】,我们这个又四句,是应该放到后面,这里是应该有个句号啊。就我们又把它分别,这样简单,这一段话,就读到这里就可以了。无明是缘起,行是缘生,那么行又可以称为什么呢,缘起,识又什么呢,是缘生,识本身是缘生,识又能是称为缘起,又为后面什么呢,名色,是吧,识、名色,除了第一个是缘起,最后一个老死是缘生之外,中间这十个因缘都是什么呢,又是缘生,又是缘起,既为前面这个做果,又为后面的什么呢,做因,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

当然了,也不仅仅就是说这十二个链条,大概地分别一下,十二因缘,实际上十二因缘本身又是延续的。这一串十二因缘结束了,下面一串十二因缘又来了,是吧。比如说到老死,老死难道结束了,没有,老死这时候又来起无明,一样的,这个无明还在。因为无明又会起种种行,又会什么呢,又识、名色、六入,又开始新的一次生命的开始。所以到最后老死的话,实际上老死又为后面的下一世的无明做因了。然后无明下面又为行做因,一串一串它都会延续下去的。

就是我们这一辈子,因为有生死,是因为上辈子造了业,那么这辈子又会造业,那么这辈子造的业又是因,又为下辈子所做的果做因,这辈子受的苦是果,是上辈子造的业因结的果,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并不是说你这个人是无心的,反正不管上辈子造了业也好,造了福也好,享受完果之后就结束了,我什么都不造了这辈子,如果能这辈子不造就好办了,那未来世就没有现在世的业因,未来世它就很难再生起了,明白吗。当然有些人说,那师父不是这么讲啊,我们前面做的业因还有很多,我们后辈子可能还继续地受这些生死,把所有的债都还完了,那我们就不再受生死,没错。我们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这一世起能够永远不再造因的话,等于这个生死流是不是截断了?只有过去的业因,没有现在的业因,也没有未来的业因,OK,这就是解脱,明白吗。佛法所告诉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未来都应该怎么做。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根本这些因断掉了,那么这个十二因缘最终它这个源泉就没有了,无源之水呀,无本之木呀,把它根斩断了。这个根最终在哪里,实际上还是在无明上,分析来分析去,它是最根本性的。

好,又把它分成四句,这一分别的话,这一叫料简啊,本来简单的事情一说,变得复杂,但你不说嘛,有些东西你真的搞不清楚,你就想得太简单,知道吗。想得太简单吧,也不完全是坏事啊,有些人就想生活得简单一点,但是太简单,这个人脑子确实有时候容易犯糊涂。如果他本身他这个因缘很好,碰上的事情都是很简单,都是好人,没事。一旦到了比较复杂的环境、恶劣的环境里面完了,适应不了,怎么生存呢,是吧,没办法,所以不要想得简单,不要只图享受,不要只图清闲,没有这么好的事,我告诉你。

学佛是暂时给自己创造个良好的环境,到最终为什么要行菩萨道啊,你到基层去锻炼去吧,是吧,还不仅仅在人世间的基层锻炼,我告诉你,给你到恶道里面去,畜生道里面去待待,到那里去锻炼锻炼,到地狱道啊,你力量大,再到地狱道去锻炼锻炼,你要经受这种考验。不单单你经受考验,不说你自己能够,我没事儿,我不受苦,我没有种种烦恼,你还得把那里众生给捞回来,给救出来,说句实话,这才是你真正的成就。

我们现在哪有这个本事,自己人活都活不好,这已经叫美其名曰,叫善道,这属于善道,你都待不好,你到恶道里面去去,你分分秒秒,秒杀,现在这叫秒杀,真的是这一呼吸之间,一秒之间,你就没命,受不了,待不住啊。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我们通过学习,积累这些道粮之后,功德资粮之后,你得一步一步增强自己的智慧、种种能量,你才能去克服,才能去应对,知道吗。你不是为自己,是吧,即使为了自己,也不仅仅为了现在的自己,你要为以后还得着想吧。

好,又四句,分成四句,什么缘起非缘生,什么缘生非缘起,什么缘起缘生,什么非缘起缘生,就分成这四句。

第一句【缘起非缘生。未来二支法是也】,缘起是缘起法,而不是缘生法,未来二支,未来二支是哪两支呢?生和死吗?是生和死吗?不是生和死吧。未来,我们现在到最后是什么呢,生和老死,到下面接着一步来是什么呢,又是无明行了,无明缘行了,知道吗。它都属于缘起,缘起是因啊,知道吗,它又做因了啊。

【缘生非缘起。过去二支】,过去二支,这又是什么呢?过去二支这应该属于老死了,这属于老死了。比如我们说,唉,现在的二支,是吧,看到无明行是最早,再往前那就是什么呢,生和老死。然后【现在阿罗汉。最后死阴是也】,包括什么呢,现在的阿罗汉最后死阴。就是阿罗汉呢,他受了最后一次生死之后,他就不再有生死了,明白吗,阿罗汉比如说,他到这一辈子,已经证得阿罗汉,那么他这一生的这个身体,我们说的这个色身,受报这个身体,他享受完,受完最后一报之后,他就没有这个身了,没这个身体了。所以有句话什么呢,我生已尽嘛,就是我的生死到现在,已经是到最后一次了,结束完这次生命之后,以后再也不会受这个生死轮回了。叫什么呢,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后就不再会有这个什么,受业报的这个身体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是非缘起,就是他这个缘起的话什么意思呢,非缘起,他就不会再为以后造业了,不会以后造业了。

【缘起缘生者。除过去现在罗汉死五阴】,就除了阿罗汉的这五阴之外,其他所有说没有完全了脱生死的,哪怕是三果,我们说三果是什么,阿那含,阿那含以下的,包括所有的六道众生的,那他又是缘起又是缘生,他还会有个什么呢,延续,就这个意思。众生就不用说了,本身就是缘生的果,同时又会有为后面做什么,缘起的因,他是属于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一直相续的。只有阿罗汉没有了,阿罗汉已经离开这个因果了,他到最后一世,他已经结束。那前面的,比如说阿那含,还得受一次生死,叫不来嘛。不来的话,实际上在天上,他还没成就阿罗汉道,那在天上不是也是属于六道吗,还是属于六道啊。【诸余过去现在法是也】,所以其他一切众生的,除阿罗汉以下的,所有的众生的,过去现在一切的这些因果法,都是属于缘起缘生。

【非缘起非缘生者。无为法是也】,无为法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声闻道所证得的这个究竟的真理,他证得的这个真谛,无为法,它就是非缘起,又是非缘生。实际上如果说到一点就已经度过了最后的这个什么呢,一生的阿罗汉,起码达到这种程度,叫进入无余依涅槃,大家记住了吗,有个叫无余依涅槃。就是连自己最后的这个色身都没有了,只有涅槃了,只有这个无为法了,这就叫做非缘起非缘生。

好,这大概分这些清楚,实际上这里面的话,大概就是一种说明啊,大家也不要太执著这个意思,当然对于这个就说,我们大概分个界线,就是众生肯定是什么呢,都是属于缘起,又是属于缘生,只有真正修道的人,或者到最后已经证道的人,他才能从这个因果里面慢慢地出离开来,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吧。他要么只属于缘生,最后一生了嘛,但他不会有缘起了。要么已经进入究竟的这个无为法的话,连缘生都已经没有了,连本身这个色身都没有了,这个果法都没有了,果报的色身都没有了,他也不会起这种无明的心了,也不会造种种业了,也不会受种种果报了。

【法身经说。诸无明决定生行。不相离】,诸无明就是有无明,就决定会生什么,这个行。就是说有上一环,毕竟紧紧就连着下一环。下一环是什么,下一个缘有行。你心里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无明心一念起,肯定就会有种种行为,种种业力的出现,本身说实话心里面一念,心也是意业,是吧,这个意业它也是种行为,实际上也是种行啊。不会相离,就一个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永远都不会分开的。【常相随逐】,就这十二个兄弟一样的,就是我们难兄难弟,铁哥们,永远都不离开。只要你一投生到这世间来,这十二个哥们全部都随着你来了,一个都少不了。【是名缘起非缘生】,这个诸无明嘛,无明是缘起了,它不是缘生。

【若无明不决定生行。或时相离不相随。是名缘生非缘起】,那就好办,如果无明能够不决定再往下一环再进行,到无明这里就结束了,不生行,相互之间相离,离开了,知道吗。说句实话就是已经开始把这个无明慢慢破掉了,没有无明了,才不会有行。它们之间就把它们的关系给打散了,就相互之间不会相随了,然后是名缘生。就是这一世就是你最终的缘生之什么果,这个果结束之后,他不会再造缘起了。因为你现在已经没有无明也不会产生行了,那么最后就不会为以后的生死造种种业了,不为生死作因,不为以后的生死作因,它就是非缘起,不为以后造缘起,做缘起。

【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须蜜说。因是缘起。从因生法是缘生】,这比较容易,尊者和须密,是一位祖师了,他说缘起是属于因,反过来念,因也就是缘起。然后从因所生的法,从因所生法不就是果嘛,那就属于叫缘生。那么【和合是缘起。从和合生是缘生】,你看,和合的众多的因缘都叫做因,由和合最终所生出来的这个法,那就是属于缘生,就属于果。打个比方,就把我们人分成好几块,是吧,色受想行识,四大五蕴嘛。那么四大五蕴就为我们这个色身做因。四大五蕴一和合,最终就成就我们现在的这个色身。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

【十二因缘支。二是过去则止常。二是未来则止断。现在则显中道】,二是过去,就分成三个时间段,过去的是什么呢,过去无明和行,是属于过去世的。则止常,说明有过去的话,就说明它不是永恒的,从过去还可以到现在,过去跟现在还不一样。然后二是未来则止断,哪两个是未来的?生和老死是未来,则止断,就是说你这个生命并不会结束,这今生截止了,下一生又会有老死,一样的。那么现在的其中的这些都是属于显中道,就是不常亦不断,最终就显出中道来。从这个十二因缘里面,也能够推断出这个中道的一种道理出来。

【推现三因则说未来二果。推现在五果。则说过去二因】,前面讲过了,就是把它过去现在划分一下,现在总共有什么呢,七个。哪七个呢?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属于现在的五果;那么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那么推现在的爱、取、有三因,就可以说有未来的什么呢,二果,叫生和老死。就是生和老死现在还没到来,那是未来的。但是我们爱、取、有,有了吧。那么现在的五果,识一直到什么呢,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它为什么会有现在五果呢?往前推,因为有过去的无明和行,为你现在做因,所以才有现在的五果。所以说我们说的,不常亦不断嘛,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既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你的生死行业,你的种种各方面呈现的生命也是不同的,它怎么是常呢?如果到现在你的生命就已经终结了,那叫做断,但不仅仅现在的生命是终结,还会延续到什么,未来,所以它就是也不断。反而就现在几个呢,就显出一种中道的意思来了。

【三世皆有十二支】,实际上三世的每一世都可以分成十二支,为什么把这十二支又分成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分成三世呢?就是让我们去研究这些道理。实际上每一世都有十二支,都有十二因缘,就说十二因缘,可以把它归纳成一世之中,也可以把它分开来,分成三世,分成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分开来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合在一起就是过去也有十二因缘、现在有现在的十二因缘、未来又有未来世的十二因缘。

好,下面讲【十二时者。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者。相续心及眷属时。名色者。已受生相续。未生四种色根。六入未具】,就是把这十二因缘分成不同的时间、节点,无明是过去诸结,种种烦恼生起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属于无明。行是过去诸行时,由无明产生种种行,都属于过去世的,这是指的行,两个都是过去的。识呢是相续心及眷属时,一个是相续心,一个是心王,一个是心所,心及眷属,眷属就是指心王的眷属,也就是心所法。比如我们说的贪嗔痴呀,种种都属于心所法。心是什么呢?八大心王,是吧,哪八大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因为有这个八大心王,加上它的所有的眷属,它的眷属就太多了,我们说《百法明门论》,大家也听过,百法,里面有好几十种心所法,以及最终与心王你说相应也好,不相应也好,或者与它有关联的一些法都存在、都有。

名色者,已受生,名是什么呢?名就是心法,色就是色法。因为有前面造的种种行,因为有八大心王这些眷属,所以后面就会有名色,开始就已经投胎了、投生了,受生、相续。但是还没有生出四种色根,还没有六入。六入是什么呢?还没长出六根来。就在这个我们说的胎胞里、在娘肚子里,这六根还没长成,看看是有点形状,但是还没长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完全生出来。四种色根,这里说四种色根是哪四种啊?哪四种色根,大家看看,眼耳鼻舌,眼耳鼻舌,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歌逻罗。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罗奢诃。如是等时名名色】,就是又分成几个阶段,一七日、二七日、三七、四七,一直到五七。第一七,就是第一个周大概是什么样子,叫歌逻罗,第二周又叫阿浮陀,他大概都有描述,佛在经典里专门都讲了这些东西。第一个七日能长成什么形状,第二个七日形状又有什么变化,一直到第五个七日。好,到六入已生,那就好了,【六入。已生四种色根】,那眼耳鼻舌身意就已经有了。眼睛已经开始有了,看到长了眼睛、长了鼻子、长了什么耳朵什么嘴,都已经开始有了这些形状。

【具足六入。此诸根未能为触作所依。是时名六入】,就是这些根暂时这些功能还不能为触作所依,就是它虽然刚刚长出来,还不具备这个完整的触的功能,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六入。后来慢慢地越长越好,越长越好,【此诸根已能为触作所依】,这个时候就是触已经开始出来了,但是【未别苦乐。不能避危害。捉火触毒。把刃不净。是时名触】,就是已经开始有感觉了,但是还不能分别太清楚。不能主动地去回避这些危害,是吧,捉火啊、触毒啊、拿着这个刀刃啊、或者接受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啊,他还没有特别地去远离这些东西,他不知道去回避,是时名触。

好,然后能够分别了,能够起种种分别了。【能分别苦乐。避危害等。能生贪爱。不起淫欲。于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时名受】,后面就开始能够分别这是苦,这是乐,能够主动地去回避种种危害,又能生贪爱。这个贪爱就是比较轻微的一种贪欲心,但是还没有生起非常猛烈的这么一种淫欲心。因为后面还有爱、取、有嘛,有爱的话就已经开始有淫欲了,实际上就是这个人慢慢长成,知道吗,开始小孩子的时候,或者在婴儿的时候,或者什么刚刚出生的时候,他没这种太多的感觉,他是种本能,他没有特别下意识地、特别强烈地去生起这种爱欲心,但是有一点点了,他知道了。比如说这孩子一生出来,他也知道冷啊、热啊,不舒服他就哭啊,闹啊,是吧,碰到热的东西、烫的东西,他就可能会回避啊,他会有这些。于一切物不生染著,就对这些东西还不会生出比较严重的这染著心来,但是实际上我们说分析一下,即使是小孩,可能多少也会有一点点染著之心,只是说这个程度没这么深而已,这是叫做受。

这个受实际上有什么呢,有三种受,是吧。哪三种受呢?【具上三受。是时名爱】,哪三种受呢?苦受、乐受、还有不苦不乐受。有时候你接受的东西感觉到,哎呀,这个是苦,这个好的,或者不好。有些人觉得这个是乐,喜欢的,是吧。有些不苦不乐,你也分辨不太清楚。

【是时名爱。以贪境故。四方追求。是时名取】,实际上有这个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分别了啊,这是苦,我要远离;这是乐,我想要,喜欢;这个是不苦不乐,有也可以,没也可以,无所谓。他就心里已经开始有起这种分别心了。这种分别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当然有爱的话,实际上还有什么呢,就有嗔,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呗。当然这里是说爱而已,比如说对于这些乐境可能就生爱了,对于这个苦受的东西呢,你就生嗔恨心,会有。

不然这小孩怎么会哭啊,会闹啊,是吧,难受呗,不喜欢呗,一看到高兴的,好吃的,那肯定高兴地笑呵呵的,也会这样子的。还没长大,几岁的小孩就这样子的,慢慢长成了,不一样了。长大这个说爱的话,就已经开始说,按道理说,应该是已经慢慢进入青少年时期了。这个青少年阶段呢,已经开始这个生理啊、心理慢慢都已经成熟了,慢慢向健全的这个阶段往前发展了。他就开始有这种爱心了。爱心再长大了,他成年了,他有力量去向外面去追求了。原来的话都可能靠父母啊,靠别人给他,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现在他主要他自己能力强了嘛,翅膀硬了嘛,去四方追求。贪图这些境啊,喜欢的,喜欢的境界,那没有什么停止的。

比如说已经有的这种乐境,还想继续有,还想继续增长,要追求吧。没有得到的乐境,比如说别人得到的这个乐境、乐受,他看到,哎呀,很好,我也想有啊。未生的乐要想让他生吧,去贪求、去追求,就是这样子的。然后已生的这些苦受,觉得很难受,不想要,赶紧给断了。未生的苦受,最好永远不要生,离远一点。人不都是这些想法嘛。谁不想生活好一点,有好房子住你还住到差房子里面。有种种享受,比如说,这好,这冬天多大风啊,你说,如果谁有小汽车,自己开车来就算了,如果没有交通堵塞的话,干嘛还要顶着风,冒着这个严寒,走过来呢。这些事情大家都是自然而然,他都会有这些想法。

好,去取,怎么取呢?【追求之时。起身口意】,你想去追求,你想去获取、得到,你就要通过什么身体、语言包括意业,这三个业力,你才能获取你想要的那种境界,【是时名有】,有就是造业了,你要造业。

所以说【如现在识。在于未来。是时名生。如现在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是时名老死】,就是现在的识对未来说它就叫做生,因为有现在的识,所以才会有未来,现在的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又叫做什么呢,老死。就这个识是相对于这个生,就等于投生的阶段。只是现在的识是属于现在生,后面的这个生和老死这个生,是属于叫做未来生,是两个不同的时间阶段。那么现在的这个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因缘呢,是属于现在的老死。再有未来的这个老死,就相对应,是属于现在,对应现在的这五个因缘来讲,它就是整个一个一个阶段往前去发展的。

所以说你看这里挺复杂的,当然这都是一种对比啊,就是说那个意思,十二个因缘反正讲来讲去啊,把它分开来讲也可以,从不同的时间去讲也可以,从之间的这个因果关系讲也可以。然后把它们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阶段,然后相互之间横向地去对比也可以。又可以横向,又可以竖向,又可以单个拿出来说,又可以几个合在一起说,反正你最终看来看去这东西。

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呢?就说让我们去明白这个生命,它是非常微妙的,虽然是用这十二种因缘进行划分,但实际不能把这十二个因缘单个地孤立起来,它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有时间的关系,有空间的关系,甚至后面还会讲到,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缘都同时能够具足其他的十二个因缘。一个因缘里面又有十二个因缘,虽然前面讲了一百二十因缘,只是去头掐尾而已,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头也不是真正的开始,尾也不是真正的结束,后面还会轮着来,所以实际上头和尾之间,它又可以继续,可以具足这个十二因缘,没问题的,这都没问题的啊。

好了,休息一下吧,咱们休息一下,回头再来。

好,大家回到座位上来,安静下来。

下面我们再看,接着下面讲这个十二因缘,讲【一刹那十二缘者】。前面讲了三世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是吧,两重因果。现在讲一刹那,就是在一刹那心之中,本来也具足这个十二因缘,就在非常快速、非常短的一个时间、非常小的个心念之中,竟然也蕴涵十二因缘。这整个这么一个环节,它这个内容都包含。就是它可以很短的时间里面也有,很长的时间段里也可以,小到一刹那心,大到整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能够蕴涵在这个十二因缘的道理,所有的世间的一切的因果现象,都不离十二因缘。从时间,到空间,到宇宙的所有的万物,都离不开十二因缘。这就是佛教,实际上就是一种,我们说对宇宙的一种分析。用十二因缘这么一种理论去进行总结,进行描述,给我们做一些分析。

我们首先说,比如说这一念心,一刹那心,【若以贪心杀生】,如果你这一念心、一刹那心是贪心来杀生,【彼相应愚】,这个愚就【是无明】,你这个贪心就是一种无明。杀了生实际上就是种行了,【相应思是行】,思实际上就已经在思考了,就是说开始这一念是非常微弱的,后面就在想,我怎么杀,用什么东西杀,怎么去完成你自己起的这一念心,他会进行谋划的,会进行具体的这些举措的。开始这一念动起来之后,后面就开始在盘算了。什么时候杀,在哪里杀,怎么杀,杀不死怎么办,想什么办法把它弄死,就这样的。你杀只鸡,你还得拿个刀,你还得想个办法,怎么杀呢,是不是。秀才杀鸡都不敢,不知道怎么杀,都得会呀,所以这些东西都是行,与它这个无明相应的所有的东西,在自己心里思考、思想的这些行为。

后面相应心,【相应心是识】,因为有这个杀业,最终你说句实话就会有生死,这颗心就是心王,它这个相对就比较成熟、比较厉害了,心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你会起有,就会做种种行为,最终就会产生种种名色,因为这个杀业,你就会有这个色身,有这个五蕴的这个色身。起有作业,最后就决定,因为这一念的杀业,又会有六入,又会有后面的,触、受、爱、取、有,一直到生老死,就是因为这一念心,无明的成就,最终就决定你这个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别看它现在好像仅仅在一念心,好像很快就过了,但是,它的这个力量,它一直会延续下去。就在这一念心之中,就已经包含后面的种种因缘,所以佛教说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念头,不要让它散乱,不让它放逸,不要起种种贪嗔痴,种种烦恼心,看着好像很微细很短暂,但是它后面一直产生着连续性的这种作用力,是一直非常强大的,其他的也是一样,嗔心啊,痴心啊,种种嫉妒心啊,种种悭贪心啊,都是一样的,你一产生这种心,它立即后面就会产生种种行为,就会产生种种果报。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我们不是讲惑、业、苦三道吗,大家记得啊,就是因为开始有这惑,有这烦恼心,有这无明心,有无明心就会后面驱动你会造业,造业以后就会受种种苦,所以实际上这十二因缘就不离惑、业、苦三道,当然后面还会讲到,还会讲到。

【问】,下面是另起一段,【何不说病为支】。就是我们说的生和老死是属于两支嘛,生和老死,是十二因缘里面最后两支,他说你为什么不把病加上去呢,来个病那就麻烦了,十三因缘了。【答。一切时。一切处。尽有者立支】。如果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那就立这一支因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必要立了。【自有人从生无病】,你看,他说得很简单,反正我就不立它,有些人生下来就没病的,到死了都不病,都不是病死的,当然这种情况很罕见,【如薄拘罗】。这好,举出个大阿罗汉,以前造了福报不杀业嘛,所以【生来不识头痛。何况余病。是故不立】。所以就没必要单独立。就把你这提议给否了,没必要,还弄这么多支干嘛。

还另外又来了,看下面,【问。忧悲是支不。答。非也。以终显始耳。如老死必忧悲】。这是什么意思呢,有老死就够了呗,还来个什么忧悲呢,当然我们有时在放生的时候,有时老死忧悲苦恼,有老死就必然有忧悲种种苦恼心,知道吗?老了,死了,哎呀,心里很难受呀,什么忧愁啊,悲苦啊,就会起种种烦恼,它是连带这个老死而来的。那么老死是是始,忧悲是终,有老死之因必然有忧悲之果,它就会产生种种情绪,它是依附它而有的,没必要另外再另立一个支了。

下面【问。无明有因否。老死有果否】,无明你说有没有因呢,再往前推,十二支就够了,你再往前推干嘛,老死还有果吗,老死就是最后的果了,你往后再延续干嘛,是吧,要延续也是过去和未来了,今生来说这十二因缘十二种法就够了嘛,是吧。下面又问,【若有。应是支。若无。则堕无因无果法】。你看,这肯定是外道,故意来刁难我们佛教的。如果有的话那它前面这个因应该也是另外一支啊,如果后面老死还继续有果,它应该有十四支啦,是吧,无明有因那应该是第十三支啊,你干嘛不说十三因缘十四因缘,好,那就说你这十二因缘就要改名了。如果没有的话,那好,你又出现什么问题呢,则堕无因无果法,前面没有因后面没有果,没有因没有果,你这无明怎么来呀,老死就是结束了,后面还有果没有啊,也就没有结果了,实际上就是有点断见,但是又是一种无因果之见,否定了因果,

【答。有而非支】,我们回答也非常巧妙,有,是吧,有,但它又不是支,有就破他的若无,我们是有因有果的,无明之前还有因,老死后面还有果,但是你说是支,我不同意,虽然是有,但不是支。【无明有因。谓不正思惟。老死有果。谓忧悲】。又把前面这个忧悲给弄过来了,实际上说就是没必要去讲得那么细了,大概就是用无明来概括就可以了,再往前推的话没什么太多必要。不正思维,所以我们八正道里面不是有个正思维嘛,所以正思维很重要啊,正思维就是破不正思维,破邪思维,这个不正思维的话,有时候还不一定就是邪思维,邪思维那就是真正的非常不好,那么你这真思维从哪里来呢?正见嘛,八正道第一个什么,正见。所以我们学佛,最终研究来研究去,是吧,很重要,没有正见,没有正知正见,你怎么学啊,你知见都不正,你哪可能有正思维;你没有正思维,你怎么破无明啊。你想都想不明白,就这个意思。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一思考,就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修行大家就知道吧,不学习佛法,不听闻佛法,不思维、不思考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这个思维影响后面的行动,什么正语啊,正业啊,正命啊,这不都是具体的种种行啊。语,语言,你怎么说话都不会说。正业,该做什么业搞不清楚。正命,应该怎么样去生活,你也搞不清楚。这个行为都错乱了,后面还有什么正精进,正念,正定,更没有了,你还正精进,你是邪精进了,知道吗。你做的都是错乱的事,而且还在继续做,就像你说追求这些不应该追求的一些不好的目标,贪财、色、名、食、睡,你比谁都追求得更努力,我要发财,我要当官,我要成就种种事业,这也是种精进,人家也是精进,但是邪精进啊,这不叫正精进。

他有时候正语,他不是正语,他是正业吗,也不是正命,就他这种生活状态,他的行为的一种状态,按照佛教来说,都是属于不正的状态。那不正的状态都是前面什么,正思维,再往前面,不具备正见引起的。没有正确的见解,他想的这些道理的话,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不正的一些道理,他天天在琢磨这些东西,按我们现在的话,三观不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哪都不正。你不正,好,你天天都在那观,观,越观越错,越观越错,一观就错了。本来让你去利益众生的,为人民服务的,你是为自己服务。然后,怎么为自己服务呢?具体有这个指导思想,然后呢,你就想方设法,最终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怎么为自己服务啊,要找到这些门路啊,找到这些方法途径啊,找到方法途径之后就开始实行去做了,行为就开始。你这行为一产生,延续性,习惯性,那你这生命的状态就错了,那还叫正命吗?那还突飞猛进往前走,邪精进,当然邪定的话还不容易,得不到邪定,外道才有邪定,你定都没有,邪定你根本不够格。当然后面,邪念也没有,念是相当于一种智慧了。正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一个念头那么简单。

好,再往下,【老死有果。谓忧悲。又无明有因。谓老死。老死有果,谓无明】。继续往前推,前世还有十二因缘,无明是现在的十二因缘的开始,但是过去的十二因缘的结束是什么?是老死,老死谓果,现在世的老死,是十二因缘最后一支,往下面又有未来的十二因缘,未来的十二因缘的开始是什么?又是无明,就叫做谓无明,【现在爱取是过去无明。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此四若在未来。名老死】。什么意思呢?现在的爱取跟过去的无明,就把无明跟爱取分成两个阶段,不是三世因果嘛,三世十二因缘嘛,那么第一个无明是属于过去世的,现在世的跟无明相对应的是什么呢?爱和取。现在的名色六入和触受这四支呢,如果跟未来的这个老死又能相对应,因为名色六入触受这四支是现在世的,就相当于现在世的老死,跟未来世的这个老死又是相对应。

【如说受缘爱。当知说老死缘无明也】。受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爱,受、爱,受与爱。就说老死就缘无明,老死再往后推又是缘无明,一个接一个,那么还有个有,大家都说,爱取有,有跟什么是对应的呢?跟行是对应的,无明、行,那是过去世的行,这个有,爱、取、有,这个有是现在世的这个有,都是在造业。

好,【犹如车轮。更互相因也】。你为我做因,我为你做因,相互之间为因为果。大概有这么一个次序,但实际上这个次序又不是绝对的,又不是孤立的,你好像是单独为它做果,但是呢,你又为后面的这个做因;为后面的做因,实际上是又为前面的做果,因为他们都是轮转的,一个圆圈,总是绕不出这个圈子之外。虽然有时候可能不一定说直接的对应关系,但都有连带关系。因为有生,不就有老死?因为有老死,不就有无明吗?反正一环一环,最多你就相互之间递进,隔了十一层而已,十一层关系,最多,实际上隔不到十一层,因为反过来说,这个第十一层的关系跟你又是最近的,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总共十二个,你从这么顺数它是隔了十一个,你逆过来数呢,它紧挨着你,明白这个意思吧?反正最终谁也离不开谁,就这么回事。

好,欲界胎生者,这里又从欲界、色界、无色界来说这个十二因缘,大家看看,【欲界胎生者具十二支】,具有这个十二因缘,具足。【色界者十一。无名色也】,色界者只有十一因缘,没有名色,这是一种说法。只有十一因缘,没有十二因缘。【无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无色界只有十因缘,没有名色和六入,这是一种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又言具有】,有些地方说,不管是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它也都有十二因缘,不仅仅是十一或者是十支,因为什么呢?【色界初生。诸根未猛利时。是名名色】,就是色界刚刚出生的时候,其他的六入,就是诸根还没很猛利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叫做名色,看到他是一个开始的阶段,这个六根的作用、其他的作用还不是特别的健全,这个时候这种状态就叫做名色。

【无色界虽无色而有名】,无色界不是没有色法嘛,但是它有心法,名和色,名是心法,色是色法,名色是心法和色法一个结合体,就像我们这个生命体,又有色法,又有心法。如果只有色法,没有心法,那就不叫活人了。我们佛教讲,那神识、心已经走了,到其他地方去了,已经投胎,或者正在投胎的路上,就是这么回事,当然这是色界,无色界就很有意思,无色,既然叫无色就是没有色法,但是他还有名。但是实际上无色界是真正没有色吗?估计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在三界里面无色界是没有色的,但是在佛看来呢?在圣人看来呢?是不是有色呢?是啊?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么快,这么肯定。

这里面很难讲,知道吗?说不清楚,应该说如果真正从圣人看来的话,可能还不是绝对的一种无色的一种状态。因为即便是圣人,佛和菩萨也不是说没有色的,这个色与无色并不是说你自己需要或者不需要,是你真正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有也可以,他没有也可以。你想没有,那是因为你理解的偏,你不想要这个,就像阿罗汉他都不想要这个身体了,他不想要这个身体,那他连这个心都不要最好,心智也不要了,这个色身也不要了,灰身灭智,智就是指心智方面,就在涅槃,最好不要有起心动念,什么都不要有,就这样子的。但你说他真正没有吗?他的心智实际上还是有,只是他那个层级的,生死的这个生灭心已经没有了,界内的生灭心没有了,但是界外的实际上还在有,所以他也不是绝对而言。当然他这个色身,受业报的这个身体确实是没有,界内的、分段生死这个身体确实是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就看你在哪个层面上去讲,如果真正到了佛这里,没必要去追求什么有色或者无色,难道无色就是真正的高吗?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不要以为色跟无色比起来,无色显得境界更高,你看我都找不到我的身体,我都找不到我的心在哪里,你如果还去找,或者找得到找不到,你还有这个概念,说明你还没有远离,明白吗?你还有挂碍。

真正在佛的境界,根本不谈有色,也不谈无色,这都叫做戏论。八不中道嘛,不生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你还谈这些东西干嘛?还谈相待的二法干嘛?你太二,我们说太二,大家都是二,老是属于分别状态之中。傻,自己以为聪明,但是相对来说是有些聪明有些笨的,但你这个聪明来说算什么,真正的跟出世的智慧来说,你显得太笨,有时候聪明还反被聪明误。所以有时候佛教为什么不去追求世智辩聪?追求越多,反而对于自己来说,出世解脱都是更大的一种障碍,知道吧?你还不如简单一点好,前面这个石头比较小,容易搬走,你前面修了很多世智辩聪,太聪明了,这个石头以后要搬走的话,费更大的力气,它叫什么?所知障。就是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绝顶聪明的人,很自负,执著心会特别强,我慢心会特别高,我慢心这么强的人,你说需要多大的强大的智慧,才把它给破除。

像我们本身也没什么本事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没关系,因为我们自已没这么大,我们自己确实不行嘛,所以反而要破除这个还相对要容易点,前面以为存了好多宝贝,最后发现这些宝贝都是垃圾,而且比一般的垃圾还更难除灭,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所以说不要贪图世间的这些财色名食睡。权利也好,世间的世智辩聪也好,这些东西都不要去修,修得越多就给自己存了更多的垃圾,以后这些都得清空的。你要修就直接从出世、从解脱去修,干干净净的,少点麻烦,少些阻碍。有些人,:我这个人聪明,我反正有时间,我这个心力特别强,同时都能学好些东西,光学点佛法看来不行,你要跟世间人你要震慑住,我佛法要懂,世间法他懂的我也懂,都得通,那我不是更厉害了吗?当然如果你是大菩萨可以,但是你本身又没有菩萨的这种心智、这种根器,你又想当这个菩萨,最终呢,不但菩萨没有当成,阿罗汉都当不了。不但度别人度不了,自度也没戏了,就这样子的,那不就惨了吗?不能玩那些小聪明。所以你看以前这些祖师高僧大德,都是非常老实的,踏踏实实的,不搞什么特别这么炫人耳目的,不搞什么像现在什么包装、营销、什么造星,弄得简直好像真正跟佛快差不多了,什么都会,学贯中西,什么什么的,反正三教九流,反正什么东西都懂,无他不通的,反正就是这样的,没有他不懂的。怎么可能?都通的话你在这干嘛?你以为真来度众生呢。

好。【当知悉具十二支也】,所以从根本上来讲的话,不管是欲界也好,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都具备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普遍存在于三界之中的,没有任何一界的众生能够离开这个十二因缘法。下面再【问:无明、行与取、有何异?答,过现新故,已与果,未与果等异】,就是无明跟后面这个取和有,有什么差别没有?说,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的,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故的,故的就是旧的,一个是已与果,一个是未与果,实际上很简单,那么无明与行是什么?是过去;取和有是什么呢,是现在。无明、行是属于故,取和有是属于新;无明与行是叫什么已与果,取和有是未与果。无明行就是现在果已经现成的,已经有了,叫已与果,取和有呢,他的果还要等到未来,叫做未与果,就这点差别。

好了,时间也快差不多了,中间也休息这么长时间,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反正这个大家还得好好回去不断地复习、温习,你要把它全部弄清楚弄通的话,对我们以后大家说实话这东西,基本上十二因缘非常非常有作用的,把十二因缘弄清楚了,这里佛法基本的这个原理、这个次第脉络的东西,都从这些方面可以渐入,好像是讲的在我们三界,众生的这种因果法,但是从这个因果你反向去推的话,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中也不离世间法,所以我们说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就是讲这些东西。

好,为什么还留点时间,还有问题,有两个问题给大家回答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慈悲吉祥, 阿弥陀佛,第十五讲,原译原文云),上节课讲的是吧,这里面一念的话大家也不太容易听清楚,(【又本大教若兴,观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绝由于观,将此绝名,名于观妙】),这是说的观心之妙,(【为显此义,故以绝为妙】,师父慈悲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的意思)。其中入观缘寂的缘,是指什么。入观,进入这个观,观心的这么一种状态。所缘,因缘的缘,寂是寂灭的寂,入观缘寂,那么言语道断这不用说了,这言语之道就断了,没必要再通过种种言语去表达了,本教即绝,就是前面讲的教理的东西自然不用再去说了,言语道都没必要了嘛,这个教是通过言教,通过语言,通过文字,你已经进入观心的这个妙法的话,还需要这些语言再多余去说吗?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这么一个层次、一个标准,直接悟到自己真正的这个佛心,这里说入观缘寂本教绝缘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前面的话,没有入观之前,先得学教,学教的话又藏通别圆四种教,还是劝奉大家要多学圆教,学了圆教之后才知道从言语道上去知道什么是妙法,你不修圆教怎么知道是妙法?当然有些藏教也有妙法,通教、别教也有妙法,但那个妙法还不究竟,你学了圆教之后才能知道佛法最高的这个妙的道理在哪个地方,是怎么讲的,是怎么去理解的。

好,从这个教悟到妙之后,这个教是帮助我们要起行啊,你得入观,要有观行的实践,观到一定的时候,最终这个缘寂,什么叫做缘啊?能缘所缘。能缘的是什么呢?观察的一种智慧,你通过怎么样的一种智慧,通过怎么样一种心智去观察种种境界;所缘的是外在的这些教法,或者是外在的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有能缘、有所缘,这个缘跟观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是有能观、有所观,有能观就是前面所学的种种教,它是帮助你来构建你能观的一个体系,我怎么去观,我先得学习我才知道怎么去用,我才有所用,才会用。如果自己都没有本事,都没有通过学教增长的种种智慧,种种理解,你这个理解都没有你怎么观?打个比方你拿个什么,比方说望远镜没有,你硬要眼睛去观,肉眼再怎么观,就算天气再好能够看到十几公里、几十公里那也不得了,是吧?你先自己长长本事多学学教,拿个望远镜,拿个天文望远镜更好,天气好的时候,无数亿光年、多少光年都能看得清楚了。现在我们中国不是有个天眼吗?天眼,贵州哪个地方弄个天眼,很大的东西,那就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所以说先把自己的刀先磨好,在砍柴的时候先把刀磨得要锋利,刀越锋利,砍的柴就越多,砍的柴也就越大、越好。你刀不磨锋利,教也不学,你就稀里糊涂就学吧,你盲修瞎练,没有,无果而终,当然也不能说无果而终,有果,这个果是不太好,一不小心就堕落了,修到什么邪魔外道去了,可能,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能缘的观智很重要,那么所言的境界倒不是这么重要了,你有这个能缘的观智的话,即使这个境界它有所变化的话,通过你的观智,也能够让它慢慢地归入正道。境界的话当然不是说没差别,有差别。打个比方我们说,现在你学佛,尽量给自己多积聚好的因缘,该念佛念佛,该读经读经,你不要天天在外面瞎闲逛,游山玩水,看电视,看电视剧,打扑克,棋牌室,待一整天不出来,你所缘的是什么境界呢?乌七八糟的境界。真正好的境界,同学、善友、佛法,好的境界你不去缘。然后你说,没事,我这个人智慧特别高,我即使在这些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中,我还能保持自己内心的一种纯净,可能吗?你以为你已经修成了?修成了你没事,一切处皆是道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道场就是道场,是吧?不是道场的就永远不是道场。所以大家从两个方面都好好去做,怎么去入观?做好准备。能观的对于这种理解,这种智慧,你先要慢慢养成,要积累。你理解得越深入,理解得越透彻,理解的智慧越高,以后你观察就越发真切,越发正确,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另外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即使你有一定观察能力,你得小心翼翼,寻找好的境界去观察。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修戒,就是修这个东西,不要去杀生,杀生不好,不要去偷盗,甚至偷盗的心都不要去想,因为想的都是一种境界,这些境界都会给你带来不好的一些后果,不应该去的、不应该交往的少交往,戒坏人,多交善友,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正法,多亲近三宝,这样才对你有利呀,最后慢慢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观的境界即使是不好的境界,在你如果是能力强的时候也能够转化过来,那就是你的成就了。当然到了最后修圆满了,能缘所缘、能观所观的,智慧也好,境界也好,都已经寂灭,不存在了,就已经达到,最终已经完全证悟的阶段了,证果的阶段了。起码是破无明惑了。要说到究竟圆满那就成佛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言语道断,本教迹绝,那还需要这些言语道干嘛?你还需要天天在想,刚才这个色心,我又犯糊涂了,还是自己学教学得不熟,思考得不够,运用得不够熟练,刚才怎么又把佛给我的教导给忘了,是吧?偏偏佛教我不去做,我怎么又跑去了呢?为什么就管不住这个心呢?这就说明还停留在这个言语道,还停留在这个思维阶段,是吧?你什么时候都已经修成了,这些东西还用想吗?自然而然它就运用了,现成就有。你不要说,:哎呀,这个事情不好办,这个事情很棘手,这个情况很复杂,我得好好想想,是吧?把它考虑清楚了,不要上当不要受骗,你看也看不清楚,想也想不清楚。

觉由于观,这个觉是由于我们入观最终才形成觉,觉什么?觉能观和所观,最终达到一个觉观的状态,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妙。妙就叫不可思议。大概就这样子,大家好好去修吧。就像我们念佛,打个比方,念佛就很容易来解释,开始都是有念,是吧?要有想而念,想念佛,偏偏这个想啊老跑,自己念佛这个念力不够强。有时想我要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会儿,忘了,就是自己想念佛这个念力已经不存在了,没这个念力的时候念佛就断了,要么就是一种无知状态,也不知道干嘛去了,晕晕乎乎的,要么脑子就想其他事情去了,就是念佛力不强,但是念其他的法,念九法界或者六凡法界力量特别强,是吧?你这个能念和所念,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所念的是佛号,越念越念,念力越来越强,叫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到达一心不乱就不错了。

能够一心只念佛,在念佛的时候就一心,能念的心永远都能够持续不断;所念的佛,这个佛号在我嘴里也好,在我心里也好,也一直持续下去,永远不断绝,这叫作一心不乱。没有其他的乱念,没有杂念了,只有念佛的这一种心,一念心,没有其他的妄想心。只有一心念佛,这叫一心,没有其他的妄念心,这叫做不乱,能达到这个就不错啦,但是一心不乱说句实话,还有事一心、还有理一心啊。我们一般来说都是事一心,理一心现在达不到,理一心只处于叫做摸索阶段、理论阶段,先把事一心能够成就,有所念之佛,有能念之心,能念跟所念能够配合得非常好,非常默契,能够永远都紧紧地挂在一起,不要断,不要光有能念没有所念了,或者只有所念没有能念,都不行。到最后,到理一心的话,就是把佛法的真如实相,我们说的诸法缘起性空,把这个性空,把这个般若这个思想理解,再融入到这个事一心之中去,它就成了理一心,就成了理念佛了。

然后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空寂,虽然念,但是实际上这个能念之心本来也空寂,所念之佛也是自性空寂的,就是你不执著于念佛当下这个名字这个假名了,或者这么一种状态了,当然自然而然还是在念佛,是吧?不去想。能念之心既亡,所念之佛亦绝,这就是达到理一心不乱。达到理一心不乱,这才是开始证入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还是属于正定,知道吗?还属于禅定的阶段,还得继续往下修,还得修,最终有智慧产生,才能断惑,才能了生死。当然能够达到念佛三昧那就很了不得了,念佛三昧就已经伏惑了,知道吗?起码你现在这些烦恼、现在这些业力不会产生了,过去的业力已经过去,造了没办法,现在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再不要胡乱作业了,不会。但我们现在大家谁能达到这个阶段?念佛都念不好,你还说不乱做其他事情?不念佛肯定就做其他事情、想其他事情去了。所谓这个三昧,就是正定,就一直都是在这么一种禅定状态之中。

好了,讲到这里吧。下面一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法华经玄义》第十五讲原文云:【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此事,故名感应妙】。)这上面简单讲的感应妙这一段是吧?诸佛也不用来,众生也不用往,不用去,但是因为大家的这种慈善根力,由于众生有这种慈善的根力,这个根,他有善根啊,就能自然而然感应到佛,见到佛,好像就见到佛来,事实上佛没有来,众生呢也不要去净土见佛。(叩请师父根据感应妙跟我们这些中老年居士再加弘演,解释一下)。看来我们这不仅仅只有中老年,还有青年也有啊,(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行念佛三昧,乘佛愿力,机感相应,生弥陀净土的微妙义理)。

这好,这微妙义理,这太难了啊。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行念佛三昧,现在咱们不要说行念佛三昧了,咱们达不到行念佛三昧,就是信愿持名就不错了。信就包括实际上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我们说发菩提心,是吧?“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就是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是吧?就具备这一个,你就具备上面所说的慈善根力。有这些慈善根力的话,有这种力量的话,自然而然就感得佛来相应。所以说乘佛的愿力,佛也发了四十八愿,只要大家“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如果能够现前见佛,那大家更高兴,不要等到当来,是吧?佛先跟我吃个定心丸,你先来示现一下,表明我现在已经修得没问题,及格了,往生净土没问题了,是吧?你亲自现在先给我证明一下,我们把这件事敲定了啊。弄得我心里老是惴惴不安的,是吧。?机感相应,众生有这个根机,佛才会有这个感。机是对众生而说的,你有机才会有感,就像有这个水,才会有月。这个水,还必须是清净的水,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月亮才能映现在这里面去,这就是众生之机。

佛的感,实际上无处不在的,他是无时无刻都在准备着,他不用准备,自然而然任运,佛的神通是自然而然叫做无作神通。不要去想,不要去做,他自然就一直在的。所以叫如来、如来嘛。你看,如来,早已经在这里了。如,永远都不会变的,我们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说明什么?他都不用来和去了,说明已经在这里了。

如来的法性身、如来的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只需要你这个“机”配合就可以了。你这个根机,善根,已经达到了水清则月现,水不清则月隐。实际上月也没有隐,只是月不现而已。明白吗?就像我们说的,乌云后面的月亮,月亮一直在的,你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乌云,这个乌云是谁造的,不是佛,是你自己造出来的。这就是生弥陀净土。所以大家也自在,修这个念佛法门很容易,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够了。有这个善根,有这个根利,自然而然能够感到生佛净土。而且是,按道理应该是上品上生。发菩提心了你想想。发菩提心是属于上等的这个福报啊,上等的资粮啊,知道吗?

当然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与生,生与不生不用细说了。生,表面现象,确实有生。你这个人,大家都喜欢演戏,演戏都演习惯了,不演下戏的话,你的心里就都不踏实。你还会著相,所以,确实你到临终的时候,佛会亲自来接引,这个相是会有。但是相本来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相本身是属于缘起法,还是性空的。真正的、真实的是什么?是不来亦不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从因果事相,确实有这么一个现象存在,有这么一个所谓的事实的存在,——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啊。实际上从绝对的事实来说是去则实不去。有去吗?有来吗?没有。真实法中不存在来去。因为我们本身的自性,实际上是跟佛性也是一样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但是我们见不到啊。见不到,所以我们就被蒙蔽了。就看到我们确实来了,佛确实来了,我们确实也跟着佛就走了,去了。到十万亿佛土之外去了,是吧。我们看见的只有这些,看不见的佛性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现在只能说,佛跟我们讲,实际上是不去的。你明白这个就可以了。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法门好像显得什么、什么,还得往生,干嘛要往生啊。说往生,很重要。因为对我们没有生的人来说,没有达到不来不去的人来说,往生太重要了。但是往生的本质,实际上是什么?也是不来亦不去。所以我们真正理解到这种程度的话,那你不上品上生,都不太应该啊。那禅宗就说,我们都不要修嘛,不要来回来去嘛,本来就是不生不死的,是吧。干嘛去求生净土?处处都是净土嘛。那都是说大话,有几个人能修成啊?该去还是先去吧,是不是啊。因为去了之后,你一时半会儿也悟不到这个不来不去,只是知道现在佛跟我们讲而已,等你真正明白那一天,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是吧。无生忍嘛,无生法忍嘛。我们现在大家都是有啊,有众生,也有法,是吧。什么时候能达到无?有即是无,有即是空,这就是无生法忍。所以说,大家学这个《法华经》还是很好啊,一下就把大家的境界全部提升了。虽然学《法华经》,实际上最终也是为了修净土。智者大师也念佛。历代的这些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念佛,都是求生净土,到我们今天就更不用说了,人家对于佛法理解得这么圆融、透彻,达到中国佛教思想的最高峰,也不离念佛,你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没必要啊,是不是。

当然,这里不是说其他宗派不重要,也重要,各自的因缘嘛。到了现在的这个因缘,念佛是末法众生得度的第一因缘,也是最大的一个因缘,最普遍的一个因缘。我不能说是唯一因缘,不能说,说得绝对了,唯一因缘,其他法门就修不成了。能有,极少、极少是吧。我们是太多太多,不一样嘛,不成比例嘛。

这里还递了个小条子,(灵性和神识有什么区别吗?)你说有区别也行,没区别也行,不同的宗教或者不同的一种理解,是吧。实际上就是代表一种的描述,我们的生命它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它生命体的一个主体,是怎么去延续的,实际上佛教的所说的神识,难道这个神识真正就有吗?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就跟佛教讲这个什么,阿赖耶识一样的,八大心王一样的,是吧。真实存在吗?它是存在,但并不是绝对真实存在。现在跟大家这么讲,就知道了。就像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你人有没有了呢,你现在这个生命我们不说永恒,就说现在确实是有,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但它是绝对的存在吗?真实的存在吗?永恒的存在吗?不是。那么好,讲这些阿赖耶识也好,什么灵性也好,神识也好,包括其他的,阿赖耶识就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一个体系了,也都是什么呢?暂时的一种安立。这种安立当然也是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大家说,确实存在,但它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明白吗?

我们的心识也是幻现的,也不是真实的,但它确实是有一些因缘,跟这些因果呀、缘起呀,慢慢它一个一个相互之间有这些对应关系。但是这些东西呢?它并不是真实的,它是无自性的。但即使它无自性也好,它确实能够解决我们很多的对于世间法、对于出世间法的种种疑惑,所以我们就把它拿来用,而且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在世间法里面,它在出世间法里面它已经讲得非常、非常接近于最终的真实的状态了。所以,干嘛不用呢?是吧。当然这个神识的话,也是简单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到唯识后面的话,就发展到心识,八大心王、还有心所法,就是把世间该研究透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相互之间的一种位置、相互之间的一种作用,包括它最终产生的一些结果,都说得非常详细。因为这些东西,确实都针对我们的生命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体,所有的甚至是九法界的众生,都能用这些东西来说明。

但是到了佛法界这里不灵了,明白什么意思吗?它适用于九法界或者说六凡法界的众生,但不适用于佛法界的究竟的觉者,明白吗?就是它达到的这个高度,它适用的范围只能到此为止,再往上不灵了。但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就是要成佛。但是它非常好啊,它都已经达到快要接近成佛的状态了,你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好的更实用的吗?是吧。我们其他的东西都是在下面,下下面,你也去研究,你去学吧,学了之后你是下流啊,人家是上流,甚至是上上流,是吧。达到佛的境界就没有流了,知道吗?就不用流来概括了,知道吗?已经超出了这些范畴,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 就是我们所有学到的佛法,所有的这些名相概念,在世间和出世间里面,虽然是有差别的,是有高低、是有优劣、有偏圆、是有大小、有权实,但是实际上到了佛法界,这些东西到了佛法界里面,一概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只能说,站在现在以佛的语言来表达一句什么,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呢,这里面要分别,有些东西确实对我们现在,非常非常的有帮助。有些东西没有帮助的,你就不要去接触,不要去碰。好,这些东西大家就清楚了啊。

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你应该学什么东西,你的人生应该给你自己立个什么方向,这个方向你应该怎么去走,走的过程之中,你应该准备什么样的一些资粮。你即使作为一个世间的不学佛,或者不去研究宗教,去实践宗教的人,你也应该去思考一下这些东西。你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佛教信仰的人,你更应该去努力,学习、思考、闻思修缺一不可。而且,闻思是在前面,修是在后面,它是有次第的。你又不闻又不思,就在这里一上来就念,也不知道该怎么念。有这么容易吗?你没那么好的根器,不是前面你把闻思的过程都已经完成了,来修的。所以你还得回过头来,把前面的功课给做足了,得恶补啊,补课啊。恶补知道吗?狠狠地补,我们太虚了,所以就需要补。什么时候把这些补足了,你才能积淀这个力量,进一步往上去攀登。下面说实话就是给你搭好这些平台,搭好这些台阶,搭好下一个台阶,才能上到上一个台阶。上一个台阶搭稳了,又继续再往上搭一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所以,学佛就是这样子的。到最后来说,真到净土了,这个台阶就都不需要了。对你来不需要,但是对于众生呢?还是需要的。

好了,今天课就讲到这里,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