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今天是我们学习《弥陀要解》的第九讲。今天的内容是接着上次,开始讲到第四,五重玄义中的力用。上一次我们讲了一个结尾,就是讲到这部经典学修的功德,能在我们身心轮转、解脱的这个差别相里边,起到什么样的助力和效果。

那我们也提到过,其实整个在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也就是咱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以退为主旋律的情状。所以你看,佛在经末都讲到说,我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并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无量寿经》里边讲到说,难中之难,再没有比这个难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意识到这个退。你看这里说“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你如果说,不能尝过这个,或者设想到不退的境界,不要说亲证,都不能充分认识这个退的悲哀。你不要往远处讲了。你看,我们这次因为途中耽搁了一次法务,半个月跟七天连续的效果,就已经截然不同了。不是说大家在这个听法上,就我自己在这个讲解上,备这个法义上来讲,三天不拿,就手生,就嘴拙。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退功能所体现的一个常态。所以,为什么说发心如初,才成佛有余。为什么说,六度里边,说精进里边还要有个披甲精进。披甲精进什么意思?经典论著

里边讲到精进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说入到这个不退。就跟一个壮士去射箭一样,前面的一枝箭,砰地射出去,第二枝箭直接跟上,第三枝,一枝顶一枝,一枝顶一枝。这样才能够让这个箭,不落地一样的,才把这个精进能够相续到不退的地步。所以说,有时候呀退是非常苦的。福报不够,你悬浮不到那个境地。虽然勤苦的修行,可是你积攒不到这个功德点,就会退。

我们现在来讲,通常,你看随便讲几点。你比如说,第一个容易退善法。因为在我们的八识心田中,在这个根身器界的流淌进行中,善法的种子是不够的。你不要看我们有时候提倡的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这个取舍抉择中,你就是善不起来呀。你当下起的念是恶念,住的这个行是恶行,你善法相续不下去,就会退。

另外一个,你还会退愿行。就是身为我们现在的本位来讲,一个出家师父,特别是在这个名山道场,住持这样的一个(宝刹),可是我们利益慈悲众生的心呀,你也不能够持续在那儿,太难。因为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执、自私心,你说一时一会儿可以,一直相续到利益众生、慈悲众生、不忍众生苦的这个相续法上,你相续不到,断的特别厉害,这就会退。

再一个退见地。什么叫退见地呢?就是本来如是我闻,熏习的见地还是比较正的,比较圆满的,可是因为什么呢,行持不到位。行持不到位怎么办呢?那你首先,人常说,俗话说的,“为人不说自不是”你得回避,或者对自己当下这个不足之处,你得找个借口,开缘。结果慢慢慢慢,某些行为就开始默然,大家共同的这个价值取向这个层面,就开始萎缩。其实就是我们的见地就退掉了,这是从自己个人的修持上。

从我们的传承上来讲,最直接的现在退依止。特别是汉传佛教,现在这个情状来讲,你像我们去依止,说白了,就是拜师嘛。拜师,你拜的时候,不认真,也不观察;拜完了,依然还不认真,也不随师学,也不改过,不接受这个加持,不接受摄受。特别现在我们的这个情状,大家看看,也是如此。甚至依止师父呀都是慕名而来,都是冲着功利心动,相应的这种利益、名利这种交叉,人际关系的这种维系,他不在法的本位上,他肯定就走不正。你依止上师,依止师父,他一定是在法上的相续。不是说你天天得依偎在旁边,跟着怎么样,说在一块儿。是你心在法上,是同步的。心是有灵犀的,不用多说的。有过失,能令你生惭愧,有法喜,能够相应的。这种依止,它不是人情关系。不是说什么名望罩着你,或者说你跟着能够沾光,在这个层面,他不能够相续,不能够圆满,就会退。

现在我们最多的时候就退六和敬。六和敬本来是僧团的根本,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都在弄这个不急之务。然后人世间的这种情状,也会侵蚀到僧团,相互不信任,没有一个合作天然关系。你说,说实在的,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这种里边怎么过吗?你本来就光自己的贪嗔痴,你已经使上全身心的力量去兜都兜不住。你说,再一分心,还要防着别人。为什么说大乘佛法,真的是只好最后说,炼出来的是真金,淹死的是一片,就这样。

所以说,为什么禅宗里面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一退六二五,退的七佛出世了,还是个蚂蚁。八万大劫,那个鸽子身还脱不了。舍利弗九十劫退到小乘。所以,你看天台宗里面为什么设个藏通别圆?通教是什么意思?通前通后嘛。好一点的,就通到别教里边,入了大乘了。那不行的退下阵来,就退到藏教,就是入到二乘法。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力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它的关键点,第一个就是往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就是讲它的不退功德。那么愿文里面也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不住定聚,就是说,你不会落到偏邪之见。

必至灭度,就是意味着不会退。所以我们这里要讲到,确定说,往生后能够得到不退,特别是圆证三不退的这个功德。但是我们听也是要能听进去。因为你跟这个修道呀,如果缘太浅了,你觉得说,不退是干什么呀,反正好像与自己的身家性命无关。诶,我就和尚当好了嘛,常住上做个本分事就可以了嘛。或者你修道缘很深的人,也意识不到这三个不退的功德,那就把很殊胜的一个诀窍给绕开了,要绕远。

所以说下面的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先是以通途,我们自己的力量的教法,来论我们说,随你断烦恼的多少,然后往生这个净土的四种级别。这是从断烦恼的浅深,就自力而论。最后再总结说,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增上,往生以后,得横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个净土的不共殊胜之法。这主要是从这儿来见这一段的眉目,大家一定要明确。

当然,现在我们首先,要算是复习一下吧。就是我们现在依着自己的力量去修行,什么地方会退?这个途中到底是怎么进行?然后也讲到说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到哪个节点属于到了位不退?行不退是什么概念?我们先花一点点时间,把这个搞清楚一点点。

就现在我们身为一个凡夫,通常大家都听到,有两大烦恼种类,把它概括叫做见思烦恼。常在佛学基础上听,或者佛学院几年泡出来,也说的太多了,你不一定知道这个见思烦恼体现在身心世界中,它是一个什么状态。如果说从小乘法的解脱道而言,你看小乘法里边讲到说,苦集灭道。他说众生是苦的,起心动念也是苦的,生死轮回也是苦的。你对这个苦的见解,有没有正确的认知,这就叫做见惑。如果你是偏颇的,那么你这个烦恼就在。所以依照着这个,为什么说,你比如说这个见惑,它是迷于什么呢?道理的烦恼。就是这个见解你厘不清。比如说,因果是真实不虚的,那你在见解思想上认为因果没有,不相信,这也算是见惑。一共算起来,三界统共加起来有八十八品。就是苦集灭道,在依着三界,各自匹配一下,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第二个,就是修惑,是修道所带来的惑,是迷于什么呢?事相上的烦恼。你比如说,这个修惑,就贪嗔痴慢,比较本能的这一些东西,又加上通常讲到三界九地等等,算下来一共有八十一品。我们常讲到(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就统称叫见思烦恼。

那如果说大家在这里觉得没有什么直观感,我说一下。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本来是四大结合的,肠子肚子,然后这个骨头,然后这个脓血交加在一起,就这么一块肉。但是如果你执着它这个就是我,有这么一个身体,这是决定的见解,这就叫见惑,见解上的迷惑,错误认知。

那什么叫做思惑,也叫修惑呢?就是虽然你觉的这个身见是错误的,可是一旦现在来了境界,出现了因缘中,你还想为它服务,还把它当真。心里知道这个道理是这样,你依然心不由己。这就叫思惑,思想上的烦恼。

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到,要断见思惑呀,等于说截断四十里的这个截流,这个速度的截流,流的水。这就是自力的修行。那么自力的修行,怎么修行呢?打比方说,从一无所知开始,慢慢学习佛法,皈依三宝,开始修了。最开始修五停心观,这个大家都知道。停止,就是把你的凡夫心,你的躁动心停下来,带一点佛法的智慧去观照这个世界。观,就是重新认识,观就是又见。这个字也是又见这个组合。所以说,重新认知,比如说慈悲观呀,不净观呀。你的心散乱了,那就让你修数息观。你的障碍多了,让你修念佛观,这就叫五停心观。再慢慢开始修什么呢?修别相念处。就是观法是无我的,观受是苦的,观身是不净的,观所有的心是无常的,念念无常。这个观,一样一样地观,叫做别观。慢慢等你的本事比较大了,就是一念正念提起来的时候,好像这几个道理同步就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总相念处。这叫什么呢?这叫三贤。慢慢你开始修行了,就步入这个修行的道路了,一天一天地去积攒。

再修着修着,修解脱法,修得慢慢要什么呀?要开始入圣位了。入圣位,这个智慧要出来,出世间的智慧要出来,出来之前,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叫暖位。暖和的暖。为什么叫暖呢?就像钻木取火一样,马上要得解脱了,不断地用这个木头钻钻钻,钻的这个火要开始点着的时候,它的前期会出现温度升高,到了这个地方了,就叫做暖位了。开始出世间了。

暖暖暖,再随着这个善根不断地显发,开始再进一步就叫做顶位了,到顶了。但是这个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修行到头了,是什么概念呢?是在你还会造无间地狱,还有可能起恶业邪见,堕到无间地狱,还会动,动这个得的这点成果,还会退的这个地步中,所有在世间修法中,会退的这个层面里边,它是最高的,就叫做顶。修到顶位了。

修到顶位以后,慢慢开始再随着你修修修,对于这个苦集灭道的四谛理,认为它真实不虚了,绝对是不会再有错误的认知,或者不信它这个道理,这就叫忍位了。到了忍了。

再修修修,修到最后什么呀?引发善根显现,一刹那间,修行状态进入这个,马上要出世成就了,就叫世第一位。这叫做四善根。三贤四善根加起来叫做七方便。这是我们通常修解脱道,七方便。

七方便,从世第一,一刹那无漏智慧的生起,开始证入初果,叫预流。随着预流断尽三界的见惑,开始再断尽什么呢,欲界的六品思惑的时候,就叫做一来,就进入二果。一来是什么意思呢?就在我们欲界的天上人间,再轮回一次就圆满了。这个预流,还得在欲界的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能够圆满。

那么最后在修到三果的时候,就不会在欲界受生了,不会再来欲界轮回了。有可能在色界,无色界,这个就叫做不还,第三果。最后在一刹那,证入圣位,叫做阿罗汉。这才叫出家一场,修道成就,不再受生死轮回,叫做无生。到这个地步,称之为位不退,决定再不会退入这个生死轮回了,终于了生脱死了,这叫位不退。这是什么呢?修自了汉,解脱道而言的。如果说修成佛之道,大乘佛法,从开始的发菩提心,四弘誓愿,再开始这个从十住,十行,十回向,这要用一大阿僧祇劫。

然后再修着修着,修到登地了开始,一地到七地,这要用二大阿僧祇劫,从七地以后开始进入八地,一直到等觉、妙觉,成佛,这要用三大阿僧祇劫。由菩提心相滋,这个所修的法也不一样了,不是修四谛了,

修六波罗蜜,断的是我法二执,烦恼障,所知障,等等这一系列的,最后说彻底功德圆满,成了法界正遍知功德海,就叫做佛。这是从大乘法而言,菩提道、解脱道。那么入了大乘位以后,至少要到初地开始,才能进入到行不退,登了八地以后,开始才入到念不退。

这是给大家为什么要从前面铺垫一下,要不然后面我们在贯“力用”这段文的时候容易出现教法上的一些厘不清。所以在此复习一下,这是讲到说不退的一个内涵。到哪哪哪算做位不退,哪哪哪算行不退,哪哪哪算念不退。我们先了解一下。

下面开始大家来看,跟着论文来看,首先是“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然后讲到“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往生的人有三辈,那么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又讲到,有上品中品下品,九种生法叫做九品,三辈九品是这两部经典的合称,那么这里说的九品,是指《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上品上生一至到下品下生,算做九品。这九品呢,你看“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这九品中是指的往生什么呢?凡圣同居,还有方便有余,还有实报庄严,还有常寂光,四种国土。这四种国土,我们已经在前面讲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了。

但是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与娑婆世界的不一样,为什么呢?你比如,从凡圣同居土,我们这儿叫凡圣同居秽土,极乐世界叫凡圣同居净土。在秽土里边,有六道凡夫,就是有地狱、饿鬼、畜牲,但是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牲,也没有阿修罗,只有念佛净业得生的纯人天,带业往生者居多,而且也没有上面的四空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无色界,也没有外道,也没有魔王,纯是人天大乘行者,这就不一样。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讲到的说“得生四土之相”,是怎么一个生法,这个贯一下就可以了。

首先来看:“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里说的是什么呢?你看第一个是,未断见思是什么概念?见思烦恼一点都没有断,说明完全就是一个凡夫。凡夫呢随着他念佛的心,不一定是定心,有可能是散心,像我们现在的话散心居多,未必你能入得了一心不乱。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随其散也罢,定也罢,记住,都可以往生。怎么生呢,于同居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生同居净土,分三辈九品,没有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说修行再上一层,怎么办呢?“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而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假如果你自己念佛念的功德还可以,一直念,一直念,能念到什么呢,事一心不乱的这个成果。什么叫事一心不乱?顾名思义嘛,就是从事相上,从现象上,我们现在想也想得来,说也说得清,有形象,你正在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称这个名号。就是把念佛这个事,当真去念,在事务上来完成,就叫事一心。能念的心,去念我们所念的佛,能念的这个心的念头,不离开所念的这个佛;所念的这个佛,也不离开能念心的这个念头。一念念,念念念,这就叫事一心。

事一心怎么办呢?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没有妄想生起了,见思烦恼是任运而落的。你看,过来人祖师爷,他讲的法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通常不是讲到说,烦恼是要去断,断烦恼。然后如果不能够深切地领悟这个断的内涵,就觉得好像是打仗一样,我要把你弄死,你得不能再把我盖过了,就跟两个人打仗,相攻,看谁占了上风,这就叫断,通常理解是这么理解的。可是如果从究竟法上来讲,大家想,你断断,拿什么断?用一个烦恼去再断吗?越断越烦恼。所以这里,你看他讲到什么,只要你持佛名号,持得心清净以后,烦恼没有地方生了。不是去断了,把烦恼当回事去断,那越断越惑。烦恼生不起来的时候,见思烦恼就任运而落,任运先落,自己就没了。烦恼本自不生。不去断而断,称之为真断,水到渠成,因到果成。如果能够持到这个地步,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这是高一点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什么叫理一心不乱呢?就是称性念佛,虽然你念着佛,可是不是当真有我在念佛,有佛在为我所念,而是什么呢?了知到心就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能所一致,没有对待了,就叫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你没念佛念到入这个境的时候,不太能够相应到这个法。

如果粗浅的做个比喻是什么呢?就跟上台阶一样。事一心不乱,你也不知道前,你也不知道后,反正你就走这个台阶,直管走,有台阶让我在走,有我在走这个台阶,这就叫事念。什么叫理念呢?理一心不乱,就是你知道一共就一百个台阶,你已经一目了然了,然后你也知道说,一个台阶和一百个台阶,你现在所有的风景已经看得全部到位了,但是依然还在一个一个地走,可是走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不是不知道前,不知道后,成竹在胸了,知道我现在走还依然是从一到一百个全部尽收眼底,继续走,到这个地步就是叫做理一心念。不管事也罢,理也罢,那么事一心容易断的烦恼,能够断的是见思烦恼;理一心开始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豁破无明一品”,因为他能所对待没有的时候,就现前入的什么,入的是中道境界,中道实相境界破的是什么呢,就是无明惑。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障中道的烦恼就是无明,不是见思烦恼,后面还有一个尘沙烦恼,也不是的,就是无明。

无明如果说白了,就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有生就是有灭,只要有念启动了,无明就启动了,所以我们常讲说,无始以来一念无明,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无明烦恼,如果依着自己修,刚才讲到大乘佛法什么时候开始断呢?从圆教来讲,要入到初住才开始破无明证法身,今天的这些法讲起来比较,因为祖师爷说的也比较次第分明,所以我们听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大家要把这个心整合在逻辑上来,就哪怕跟着这个逻辑,其实也是一种观法。破这个无明就是说,如果到了初住的时候一直到成佛,他不是有四十一位嘛,所以你看这里,为什么要讲到说乃至四十一品,从初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共每一个位次有一品无明,如果你破尽了,就开始什么呢,四十一品破尽了就开始成佛了,就到成佛的顶了,那么每一品破的时候显现的是什么呢?就是实报庄严土。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

但是后面有一句叫做什么,亦分证常寂光土,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佛性,就是常寂光土。但是这里为什么讲到说还要生实报庄严净土呢?其实我们前面讲显体的时候不是也跟大家说过了吗?看你在哪个角度来看,实报庄严和常寂光的本性土,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从法性上来讲就叫常寂光,如果你从相上的圆满上来讲,它就叫实报庄严。所以无明破尽了,最后是到什么呢,你看,最后一个,“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如果你理上来持名,持到无明断烦恼断干净了以后,那么就是成佛了,这个时候显现的就是上上实报,同时也是究竟寂光,合二为一,不可思议。这是依着,虽然是在讲念佛的功德,可是念佛念的,看你持名的功夫持到哪一个层面,相应就生哪一个净土中的差别。四种国土差别,但是这都属于极乐世界的情状,跟咱们这儿都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后面就明白了。

但是这里要跟诸位法师们分享一下,大家看出来了吗,前面讲到的,若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分三辈九品,生极乐同居净土;如果你任运见思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乃至四十一品断尽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但是大家看到了吗?如果说无明断尽,不是“则生”了,而是“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词上“则生”和“则是”的差别相就发现了,只有成佛以后才能叫做当下即是净土,叫“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才彻底说,原来,诶呀,真的娑婆就是西方呀,人人有座灵山呀,当下就是灵山塔呀。你在,无明虽然开始破了,哪怕四十一品没破完,还有一品的时候,都必须什么,“则生”。就是说等觉菩萨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信息,大家一定要读明白。为什么在华藏世界海里面,普贤菩萨劝进那么多的法身大士,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虽然你已经到等觉了,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这种地步的大菩萨,还要什么呢,则生极乐国土,什么时候彻底觉行圆满了才叫做“则是”。所以你看《弥陀要解》给我们透露出的信息,为什么祖师们说到说,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三根普被,意在于此。为什么我们常讲到说,因为极乐世界是法界之都,总持国土。他方所有大菩萨都要去极乐世界像镀金一样,圆成佛道以后,然后才乘愿回国。

所以为什么开了圆解的人,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描述,都不会乱了章法。刚才讲的这些都跟铺垫一样,主要是学这个诀窍在哪里。前面这个我们贯解一下,说四种往生的情状。后面讲到什么呢,开始讲“不退”。一个是往生的版块,一个是不退的版块。

这里我们来看“不退”,大家来看“不退有四义”,前面我们不是讲了不退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指的已经出了生死海,行不退指到入了大乘的行门了,念不退已经念念就是流入佛的果地觉海了,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依着惯性就自然而然就成佛,登八地以后,金刚道后就是这样。那么这里我们来看,他这里对于“不退”的阐述还有点不同,他通过四个角度来说。不退有四义,他是从高处往下讲,我们来看。

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刚才讲到,无明以后,从四十一品开始入到什么呢,入到初住了,那么从通常来讲就是登地。登地登到八地以后,这个时候就开始“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有一个概念叫萨婆若,就是指的老般若。老般若就是指的法性海。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就是,这里讲到的“径生实报”,就直接入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一分一分地证这个常寂光境界。这是指,到念不退最高的层面了。

其次,“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这里出来一个新的概念叫“尘沙惑”。一般我们讲到说,了生脱死的人,出了三界以后,断了见思惑,断的就是尘沙惑和无明惑。那无明惑是一个根本惑、总惑,障中道实相。尘沙惑是个什么概念?这就要联系到我们常讲到的觉行圆满觉行圆满。你的行不满,行从哪儿满呀?从度化众生满。那度化众生的话,你得运用手段呀,什么手段呢?这个众生该怎么度?比如他是个补鞋的,钉鞋的鞋匠,你就得学会钉鞋,才好度。你比如说,他是个点豆腐卖豆腐的,你就得学会卖豆腐。可是问题是你过去得这个根本智前,你可能没干过这一行,怎么办呢?就成了菩萨以后,再一样一样在上面练。只要有一个手段你不精通,一个法门你不会,这就叫尘沙惑。所以尘沙惑不是就自己而言的,是就众生而言的,你不能够自在的教化,这就是菩萨的烦恼,叫尘沙惑。

这是从众生的份上而言,菩萨能够让众生断见思烦恼,其实就是自己在断尘沙惑。所以大家每次水陆法会的时候,有法师在华严坛的话,你可能读的就比较知道。在《华严经》里面读到特别是登到高地,八地以后,有的那菩萨就要能掐会算,看风水、批八字什么的都得精通,然后运用这个方便去度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功德,就是尘沙惑的内容。现在我们有的师父们可能有这么一招两招,但是不能够面面俱到,不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或者说人道人来了,你还行。天道的,修罗道的,我们见都见不着,那就没有这个。所以菩萨这个尘沙惑是从这儿来起的,叫尘沙惑。那么这里讲到的说,行不退的话,说见思烦恼已经任运落了,那么尘沙惑也在慢慢破了。这个时候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出了三界,然后往实报庄严和究竟寂光迈进,这就叫“进趋极果”,这叫行不退,比念不退差了一点。

第三个位不退,这里解释上就有差别了。净土法门的位不退,不是这么说的,他绕弯了。大家来看“带业往生”,不是断见思烦恼,“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这叫做位不退。实际上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呢?就是说只要你往生了,就叫位不退。不在你是凡夫,还是在罗汉的份上进行差别。往生西方的位不退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呢?能不能够往生。一入极乐世界,最基本的功德就是位不退。虽然你无量劫来的见思烦恼依然带业在那里,可是为什么,没有退缘呀。大家知道极乐世界的一切水鸟树林都在宣说法音,自然而然念佛念法念僧,你怎么去退?我们这里所谓的退,你是因为有逆境现前,恶友相牵,恶心所起现行。在极乐世界他起不了现行,所以这个叫位不退。

后面叫毕竟不退,这个是格外在这里加的,为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他讲到说,只要你弥陀的名号“不论至心散心”,就是你认真还是不认真,“有心无心”在意还是不在意,“或解不解”懂还是不懂,“但弥陀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六方佛名”,一部《弥陀经》读下来六方广长舌,“此经名字”,《佛说阿弥陀经》就这个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我们上一讲讲到说,最低的方便就是这个方便。不管你是属于什么情况,只要你入了耳根,闻在本识。你看《地藏经》里边不是什么,或闻在本识,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跟他结上缘,怎么办呢?百千万亿劫后,一定还是因为这个而得生菩提,成菩提,因斯度脱。所以后面讲到“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这个涂毒鼓,是古来印度在鼓上涂上毒药,这个毒药的毒性大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把这个鼓敲起来,随着声音散发出去,听到的人都要必死无疑。意思比喻说这个名号的功德,就这么厉害。一旦传扬开来,你就收拾不住了。“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吃了一点点金刚,那么永远都化不掉,它存在那里,一直要显现的,消灭不了。

讲这么多,前面是给我们分论往生的情况和不退的差别。我不知道诸位法师可能听的说有几分繁杂,好像说这个与平常,净土法门不是易行法门吗,常讲到说能往生,好好念佛往生就可以了嘛,说这么多干什么呢?跟大家讲,这是铺垫。就是你了解到,在这个层面,在退法的概念,在退法的修道的范畴内,它是这样的一种概念。那么由这段话,我们才开始知道,后面往生不退真正的殊胜之处,也是《弥陀要解》的核心正解在哪里,这个横超法,横超在哪儿?这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点。你天天讲横超三界,怎么个横超法?横的功德是怎么体现的?这也是横超法的铁证,铁案。

我们来听这个力用,你把这个铁案断不好啊,跟大家讲,你这个案子断不好呀,净土法门的殊胜,我们还是瞎子。就眼没睁开,为什么说呢?因为瞎子点灯白费油嘛。你听了这么多以后,你搞不清楚,到底他用意在哪儿。所以前面讲的都属于醉翁之意不在前,而在于我们后面要明了的这一段论文。

大家来看,怎么说呢,从“复次”开始,进一步提倡,“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这里面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带业生,这里讲到的带业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我见思烦恼一点点,不要说断得只剩一点儿了,连一点儿都没断,都可以称之为带业。也就是说明我们现在依然是个具缚凡夫,完全有往生的可能。这是第一点你要搞清楚,不能添不能减。第二点,“生同居净”,就是我们刚才讲到极乐世界除了凡圣同居,还有方便有余、实报庄严乃至常寂光,你不要管它了。现在我们只说,只要能够生到同居净土的极乐世界中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说只要往生了就行了。以凡夫的身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根本的位置就站稳了。然后怎么样呢?证位不退,行不退你也搞不清楚,也没有去实践,念不退你摸都没摸到,梦都梦不着,都没有关系。不在这个上面论,不在方便、实报、常寂光,都不在那上面论了。只说是一个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证了位不退。而且这个位不退还不是你凭自己的力量,只是往生了以后没有退缘的这么一个情状。锁定啊,就这个水准,达到这个目标。怎么样呢?大家看后面的待遇说,意味着你能够以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生活水准能够持平。

“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大家要听清楚啊,这是讲到说,虽然是个凡夫,往生了以后,那么你能有什么,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状况呢?都与一生补处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天天待在一起,这是一个;二一个,跟他们一样都是一生补处的位置,必补佛位。也就是我们全部都能得一生补处的功德。大家看到,这才叫说“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携带无量劫来的善恶,乃至无记的业力种子,同步,你携带着无量劫来的善恶业力,就是业力种子,同步,你又是一生补处所修证而得来的境界。大家想,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这是个什么法?就是凡夫本来就是佛,就这么个法。所以大家想,听到这个法,真的,我说在其他法界吭哧吭哧地,好不容易从九法界一点一点地往上修的菩萨,听得要毛骨悚然的。为什么?因为他永远都不知道带业往生其实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模一样,正等无异。这叫一生补处。

就用弥陀的四十八愿作为决定的增上因缘,来现证这个法。凡夫本身就是一生补处,就这样的法。所以大家想想,如果划到天台宗的六即佛,我们前面不是给大家讲到天台宗的六即佛嘛。六即佛我们只是理即佛而已,还什么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分证即佛怎么怎么样,这里就直接理即佛就是究竟即佛,根本不在中间论这什么了,一股脑儿全部给你带业成就。也就是人家后来的祖师爷不是说了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就叫带业往生。大家一定要认准这个法,这才叫做横超法。这个法是真的,特别容易成就,这辈子就能成就,任何人都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有时候对于一生补处还搞不清楚,总觉得哪有这么厉害啊!生死轮回这么久了,一辈子就这么点,你到了极乐世界,就这一辈子就修成佛了,怎么可能呢?你不要忘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极乐世界没有死亡啊,没有生老病死这回事啊,也就是一旦往生以后,你就一直活着活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没有办法地就自然就成佛了。就这种水准,就这种境界,叫做往生不退,惟这个功,惟这个德,叫做力用。所以前面讲到那么多,就为这个做铺垫。

那后面我们开始正解一下这部经的横超法在哪里,大家来看,夫,从夫字这个,这是发语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这两句话就是这部《弥陀经》的根本力用,究竟功德。告诉你什么叫做横超法,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往生了以后,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消息,就是这个消息,其实你只是生到了同居净土而已。但是虽然你生到了同居净土,就横具上三土的功德。就是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常寂光土的功德待遇,你全部能够现前享受体悟,能入得进去,这就叫横超法。大家知道,如果说在我们这个国土啊,叫做纵,不能够横。为什么?你想嘛,你了生脱死的话,你只能生到方便有余,对吧。你六度万行慢慢地圆满实证的话,你才能生到实报庄严。实报庄严的无明破尽了,你才能够全体显现常寂光世界。它是纵向的,没有横的功德。就是你得一步一步地,一点都不能够绕,一点都不能够省,这叫纵。

横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说虽然往生只是在凡圣同居净土,可是它同步就是已经具足了后三土的全体功德、现前享受,这就叫做横。虽然往生,现在你有保障的是证到位不退的地步,但是在这个位不退中,它就可以带出行不退、 念不退的功夫境界,这就叫横超,就叫横具。所以大家仔细思量,念佛往生一法圆顿的奥妙,不思议的功德,未曾有的功用,不共法就在这个地方,不共法就不共在这儿。所以这样圆顿的法,你想想,禅宗虽然是圆顿,它只能在娑婆世界称雄,叫做圆顿法。如果就禅宗来讲的话,你能够说,悟是顿悟,修也能顿修吗?没办法顿修的,还要渐修呀。不能够圆证四土,圆证三不退。可是一入净土法界,悟也是顿的,修也是顿的,证也是顿的,这就叫圆。所以大家一定要读懂这个竖出三界和横超生死的横,不仅仅横在你往生前的教法,往生时候的十念往生横超,还有往生后的凡圣,它也是横的,凡圣待遇是同步具足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认识到位,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的教法中,在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示范道路上,完全没有这档子事,你意识都意识不到,可是在极乐世界,这是常法,常法。

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这句话,大家能读懂了吗?这是在校量功德,跟什么校量呢,一个是跟教法校量,跟教下来校量。为什么,你其他的通途教法千经万论你都没讲出来这个法呀。大家想一切的教法中,你像《华严》、《法华》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教法里面的佼佼者。《华严经》,只有《华严经》说一生圆满成佛,《法华经》里面也说一生成佛,《法华经》里面成佛的只有龙女一个人,大家在读《法华经》的时候,诵的时候,《法华经》里成佛的只有龙女一个人,可是,净土里面的成佛是什么呢,“非是算数所能知之”,故说未曾有,“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是从教下跟净土相比较。

第二段话呢,是宗门跟净土相比较。你看这里讲到的宗门是用了一段什么话:“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这是指的禅宗的特大祖师吧,沩仰宗,沩仰宗的祖师之一叫沩山灵佑禅师,沩山灵佑禅师给大众开示的时候讲到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就是你这辈子生为大丈夫苦参密究,终有一刹那明心见性了以后,这就叫成佛的正因。因为开悟了以后,跟佛知见同步了,知见与佛同俦。但是呢,修行的渐次上便是出尘阶渐,悟虽然悟了,开始修还得一步一步地去渐。他的条件是什么呢,“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保证你生生要不退,有一生退都不行。

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引用说,从教法来讲,千经万论没有这么说;从宗门来讲的话,你跟那个,顿悟的虽然是成佛的正因,可是你还要保障你生生若能不退呀。大家想想这里,那我们再对照自己的情状,你考量一下,他最基本的条件要顿悟,还不是渐悟呀。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渐悟都悟不到了,一丁点儿都悟不到呀。连个善法都做不到了,你说怎么悟呢?而且他说的,这才是正因,才是成佛的正因,还不能是邪因。我们现在邪师说法多如牛毛呀,一念相应心跟邪法相应了,这个邪因就种进去了。而且纵然你不是邪因是正因,你还只是悟还不是证,还不是证量的证呀。要什么呢?要出尘阶渐,还能够生生保证不退,我们一生都退得不行,一会儿都退得不行,还要生生保证不退,才能够佛阶决定可期。这两个法你比一下,到底哪个更为容易,更为圆满。

所以这个为什么讲到说,“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这宗教不是我们说宗教局的宗教,不是我们现在说宗教管理局,大家宗教部门的宗教,是指的宗门教下的修行者,你把净土教法如果真的能认识到此地步,你好好想一想,算一算,把算盘打开算上一账,哪个更为殊胜,哪个更容易上手,哪个更容易究竟圆满,这就是讲到的本经的力用,是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听到这里呢,就是把第四功德力用也给讲完了。大家心里一定要有一个账,这连续过来讲,释名、显体、明宗、论用,我们心里要有数。因为说实在的,我觉得能够把五重玄义供养大家,我已经非常知足了,就已经把净土法门全部和盘托出了,把蕅益大师的正解。从名上来讲,释名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有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从显体上来讲,全部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从明宗上而言,就这么一个诀窍,你只管信愿持名,放开去走就行;从力用上来讲,给我们打了保票

这就叫解第一义谛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听法啊,真的要听,为什么呢?你说观门观门,观门从哪里来呀?从教门来呀,你听得相应的时候,一念不生,当下听教的时候就是在起观呀,教观也是不二的。教观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教观起行的话,当下就在念佛呀,念的就是这个法门,就是这个成就,所以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最后呢,我们再还有一点时间,今天把这个第五,教相有一点点,我们今天贯完,这是最后一段。

第五教相。教相大家都知道了,教就是圣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就是在他在这个教所诠的这个具体的状态,它所在这个一代教法中的规格、地位,是怎么一个地位。佛说的教法如汪洋大海,它处在哪个层面。

我们来看:“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这两个是属于判教的正说。一个是说《弥陀经》属于大乘法。一般天台宗判的话说五时八教。三论宗通常的教法判是什么呢,说所有释迦牟尼佛讲的法藏就两个版块,一个叫声闻藏,是对小乘根机讲的,有时候又叫做半字教,就是不圆满。它有一个什么特色啊,其他的不说,就是在声闻藏里面只字不提有他方国土,有他方佛名,一点都没说,完全没有说,一个字都没有说,所以叫半字教,叫声闻藏。那么这里的《弥陀经》呢,属于菩萨藏,是对大乘根性的人讲的,又叫做满字教,属于大乘方等教所摄,叫做圆顿教法,所以叫做大乘菩萨藏所摄。

这是从二藏来讲。如果说从三藏上来讲,那么叫经律论,这属于经藏,《弥陀要解》属于论藏。如果从十二部上来讲,我们不是有十二部,三藏十二部教典,那十二部不是里面有什么长行呀、偈颂呀、什么讽颂呀,等等这些,这个知识我们就不讲了。那这里这个属于什么呢,十二部里面有一部叫做无问自说部,《弥陀经》是最典型的无问自说法。释迦牟尼佛,没有什么阿难、须菩提,谁都没有问,他自己说的,叫做无问自说部。

那我们再来看:“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你看,这里讲到的是说,为什么无问自说呢?是释迦牟尼佛彻底的大慈悲心加持,为了让正对我们此时,我们现在就进入末法时期了。通常的说法,正法不是号称五百年,像法叫一千年,末法叫一万年,按这个说法。那我们现在进入末法时代了,正在这里所针对的根性中,能令末法,你看,我们属于多障有情。你想想前面的退其实也是一种障。那我们想想,为什么说叫末法呢?有时候法师们在辩法义的时候也说,哎呀,为什么老提末法。末法这个概念啊,其实也是净土宗的祖师们提出来的。

那说到这里,我们说到判教,我插一段小曲,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一下。这个末法的提倡呢,是从这个像这个净土宗呀,有这个昙鸾大师,还有道绰大师,他都属于净土宗的开宗立派的这样的一种思想倡导者。你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判教呀,其实在净土的判法中还有很多种说法,你比如说龙树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佛教里面最伟大的旗帜性的人物,他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里面就判为说,其他的法就叫难行道,净土叫易行道。虽然这里没有写出来,在我们蕅益大师没有这么讲,这也是一种判教。后来到了咱们中国,有一个叫昙鸾大师,就是现在山西的玄中寺,昙鸾大师那会依照着《观无量寿经》所修的,他本来是修佛教,结果后来发现人的生命太短了,不够缓冲,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先去找道士去求这个长生不老的仙方,结果碰到一个道士真的给他三付仙方。

后来碰到菩提流支法师呢,给他说, 你修这个法,这辈子说活长点,但是真的能够长生不老吗?说我给你一个法,彻底能在法界能够长生不老,才把《观无量寿经》给了他。后来呢,他就依照着自己这个学习呢,依着龙树菩萨又把它判成什么呢,自力和他力的两种教法。其他的都叫自力,净土叫他力。后来有一个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又把自力的法门叫做圣道门,然后我们念阿弥陀佛叫做净土门,又开始判成两道。后来蕅益大师才把它从横竖的角度,一个叫横超三界,一个叫竖出生死。这样的一种判法,这都属于净土的判教。

那么这些祖师爷们一直在提倡,因为什么呢?在净土的修法中,他需要强大的出离心更为重要,厌离娑婆。所以这个末法的这种加持呀,其实对修净土的人来讲,他反而是一种正法。所以, 所有的法就看我们怎么认知了。你说末法时期末法时期,如果我们能在末法时期修末法时期应该修的法、好修的法、能成就的法,这在末法时期,依然还属于叫正法,应当这么看,所以这也是一种见解。那我们就要了解到,并不是说法在末,而是人在末。每一尊佛的佛法他在住持呀、流传中呀,他有他时代的特征。你本来是纯正无染的佛性,但是呢,因为众生对于佛法的这种继承力呀、操作力呀、相续力呀都不够坚固,所以就导致在这个法水的流淌中呀,它一定会被湮没、散失,特别可怕的就是偏颇的理解,错误的判断,所以这样的知见越来越多,大家领悟的能力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就所谓的像法、末法,差别就出来了。所以大家应当如此理解,这里才叫末法多障有情。那现在对我们来讲,这个障碍就更多了,多障,特别是别业、共业的这种束缚呀,与生带来的障碍,它会不断地变现。

大家稍微反思一下,你就能触摸得到这种正在障的这种感觉。它会不断地变现,把我们修道的这种力量给你削弱,不断地削弱、不断地削弱,让你一点儿力量都没有,遍布整个生命的过程。我们沉重的色身,每天这个心念的相续,就算常住上所有的这种共修活动,你的心如果一旦相应不上去,它全部不是法喜而都成了障碍,因为是被动的嘛。所以多障有情是真实不虚的。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讲最麻烦的,一个是命障,就是生命越来越脆弱、短暂。好像在所谓的科学上提倡说,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轮回中的减劫呀,寿命在减呀!

佛出世的时候差不多人寿是算是百岁,那现在已经两千多年算一百年减一岁的话,我们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标准这个值是什么,是七十五岁,七十四到七十五岁。那在这样的一种命障中呢,横死的因缘还很多,横死的因缘还很多,所以我们百年的寿命本来已经不够你修行的缓冲了,再来一个横死的话,那就更麻烦了,就会障。还有病障,而且病的这个状态多样化,越来越多。本来修行在无事中还能够勉强度日,一旦身体出问题。你像我自己就最害怕身体出问题,结果观音菩萨就老让我出问题,前段时间出去把腰闪了,这次出去又把脖子给在汽车上这个闪了,那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台风刮得太厉害了,坐着车,这个司机他摸黑走嘛,来了一个坑,噌地一下子又把脖子给闪了。就拽着你这个心力,让你能不能迎刃而上。他就一点儿一点儿地培养你的心性,那如果你心在道上呢,他反而成了助道因缘,如果心不在道上或者障碍大一点,出的问题大一点,沉重无力的这个绝望的这种劲儿呀,你转念你转不起来呀,你明明知道转念你转不过来,没有办法。

再一个就是情障,世间的情见淫欲心太重,过不了这关。出世间的见解太多,也过不了这关。就不断地把我们的修行的这个指标给拉下来。现在很多修行人还容易生什么?道障。这个视频间看的居士们容易生什么呢,稍微学一点佛学知识,他就以为他已经满腹这个三藏十二部教典了,就想卖弄。那么修行得稍微有点儿修行,就以为自己的修行最好,别人都不修。修得好一点儿的稍微这个有一点点法喜充满,他就以为是轻安禅定就出来了,马上就了不得了,到处说。这都叫做障,得少为足。所以这些特别是现在的果报现前障,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障,就是你本来生点儿惭愧忏悔心,可是你的因种在那儿,恶因就熟了,你的惭愧忏悔忏不过去,大违缘出来。这都是障,没有一样儿不是障。所以大家想,在这样的情境中,你如果说没有这样的一个即凡心为佛心的行门,你怎么解脱啊?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这个恐怖的现场?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能令多障有情依斯,就依着这个经典,这部经典这个法门,径登不退,径是什么意思,赶紧抄近路,这个路好走呀,是近路呀,你赶紧走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这是指的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的格外因缘。因为将来释迦牟尼佛法还是会灭,现在末法时期完了以后就成了灭法时代了,灭法怎么灭呢?在这个《法灭尽经》里面讲到,最有力量的先灭。你看我们这个世界,人也是如此法也是如此,什么呢,枪打出头鸟。什么意思呢?《楞严经》是假的,首先就提出来了,所以这个魔头出来就说这些话,才有这个,佛门里面不是说辨破楞严一百伪嘛。通过考证,说《楞严经》是伪经。我那会儿在北京居士林讲《楞严经》,我不许他们说,提都不许提说《楞严经》是不是伪经,我说当我们去辨别它是不是伪经的时候,就说明它有可能是伪经你已经承认了。所以灭是什么呢,《楞严经》先灭。因为它是照妖宝镜呀,所有的邪魔外道在这个上面要现原形呀,他就把你先埋没了,把你搞脏,把你弄没。

其次呢,《般舟三昧经》先灭。最后灭着灭着所有的经典都灭尽了,怎么样儿呀,只留《无量寿经》,就是净土法门还有一百年的时间来度化众生。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还住世一百年。那么怎么样,“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就跟这个我们香灯师父在点蜡的时候,油灯或者蜡呀,它在点点点的最后要灭了,突然间还有什么呢?还会回光返照一下。净土法门就趁着这个劲儿呢,还能度一些剩下来的众生吧,赶这个末班车。所以最后据这个经论里边吧,应该讲到说什么呢,说连净土经也灭了,最后呀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呀在虚空中显现。如果能够最后这一刹那能够受这个教的,依然还能得度,最后这六个字没啦,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暂时告一段落,就没了。

所以我们现在是也是比前不足,比后有余,为什么呢?到了法灭的时代,最后不堪的是到什么程度呀?南无阿弥陀佛念不全,就福报差到这个地步。就是念了南无就不会念阿弥,念了阿弥就说不成陀佛,就到这种地步。这个时候你能把南无阿弥陀佛念全的,就可以登座说法,堪为天人师。就到了就活成这般光景。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还算是末法时期的开端,这个文字正法还在,所以才讲到说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的异名,就是众生的异名。那么,“阿伽陀”是梵语,翻译成咱们汉语叫做普去,普遍的普,这个去就是去掉烦恼的去,去到极乐世界的去,所以叫阿伽陀药。能够普治一切病,所以叫做总持,万病总持。

那么“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都是常把这个净土法门毫不夸张地比喻来这样的一种盛赞。因为《华严经》和《法华经》不仅仅代表我们前面讲到的,是说教法中的佼佼者,他还有一个表法表的是从始至终。因为在判教里面大家都听过,佛成道以后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不是讲的《华严》嘛,涅槃之前最后说的《法华》嘛。所以说,从始至终就是核心法围绕的就是净土法。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个意思。“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也就是说,三世诸佛度化众生,其实用的就是净土的原理,十方菩萨成就佛道,依然还是用的净土的原理。

所以前些天我不是在普门讲堂讲过一堂叫做《马蹄无处避残红》的一个主题,他们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说为什么用这么一个诗情画意这么不搭界的词儿。后来解释什么叫做“马蹄无处避残红”,就是说净土法门这个原理啊,我们也有时候把它叫做唯心所现,也有时候把它表现为说称性,随缘不变,称性具足。就是你修任何法,你以为你在修,或者以为你不在修,都离不开净土的原理,就是这个法的原理。我们修的时候从这儿修到极乐世界修成就了,这是一个显,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么一个套路、这么一个原理。但是如果我们这辈子造恶业,不是有谬传叫什么地狱门前僧道多,老说出家人好像,这个是有谬误,就是说这个是一个讹传,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为了坏,诽谤僧、僧道,才这么讲的。

但是往往人就把它当作一定。纵然如此,我们失了人身堕了地狱,修的还是净土的原理。进一步说一下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现在说,明着说我在依着信愿行修净土,这属于你说什么,在显修净土法门。你说我不修净土,我修止观、持咒、参禅,你以为你不在修净土,这叫密修净土法门,还在这个套路里边。甚至你都不了解佛法,天天在这个轮回里面活着,你依然在修,信也在修,不信也在修,就是但凡你是个人,在这个九法界,还没有究竟成佛,只要你起一念,动一心,就离不开净土的这个原理,所以叫马蹄无处避残红。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暴风骤雨以后呀,把满树桃花瓣呀给满满地洒了一路,这个马路上全部都是花瓣,你骑着马往过走,你的马蹄起蹄下蹄你就离不开这个花瓣,必须要触摸到这个花瓣,叫马蹄无处避残红。换一种表达方法这里叫做什么呢?“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讲的净土法门。

所以最后,蕅益大师说,“欲广叹述,穷劫莫尽。”诸佛菩萨出广长舌,尘说刹说,尽未来际说,说不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无量无边,只是针对娑婆世界的这个针对性对症下药,才讲了四十八条,知道吧。极乐世界的庄严无量无边,但是太高的我们娑婆世界人心力都够不着,就是你听都没法儿听进去,接触都接触不来,所以才只说了一个,七宝池八功德水,九品莲花为父母。所以这就叫做“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真正能够对于净土生起那么一丁点儿兴趣的人,你的智慧从此开始显现。

五重玄义到此为止,下一讲我们就开始入这个正文,从经的三分开始讲起。好,请诸位大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各位,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