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修《弥陀要解》的第二十课。正好今天要讲到的这段经文也非常重要。记得在此之前,我们讲到说《弥陀经》有三句最为核心的有关信愿行三资粮的这个核心经句。除了前边讲到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再有“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今天这一段经文排名第三。刚好,也很有意思,今天来了这么多居士同修,正应了这个景了。你看这里边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因缘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好像早有安排,现前的福德,现前的善根。那好,我们先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先读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我们看,头一句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其实学习这句经文,本来,它是往生西方的点睛之笔。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学习这个《弥陀经》,特别甚至是修净土修了很久的,求往生的人,往生的心还比较切,反而在这句上面气馁了,觉得够不着。你看我们很多时候反而给添堵了。
为什么呢?因为相互之间,同修讲到说念佛,将来想往生西方,他会就问说,往生西方,你能够往生得了吗?你要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经典里面讲了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福德够吗?恐怕不行吧。然后又讲一堆,必须业障消了,才能往生西方,必须积攒多少资粮,才能够往生西方。往往把这一句经文,本来是吃的定心丸,反而成了高门槛。所以今天也借机,也跟大家说一下,这里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后边蕅益大师讲了,就是相信、愿意、念佛,就这三样。你不要再怕说,好像说我修的也不行,这辈子能不能往生,有没有戏。
我们一再地说,念一句阿弥陀佛,都能够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这不是谁说的,是佛说的。一句,就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有时候我们对这个经文理解呀,总是觉得说,还要业消了,然后修好了,再去。就跟我们往往会说,等到我退休了,年龄差不多了,什么都事儿完成了,放下了,然后再去修行。这个东西,念佛的时候就是在消业。念佛的时候就是无上的修行。
就好比我们洗一个脏衣服,你说是把这脏的先去掉以后,然后再让它净吗?它去脏的时候已经就是在净了。正在念佛净我们的心地的时候,已经就是在去脏,就是无上的消业的法门。所以很多时候,就这句话,有时候就贯不过来。反而恰恰显示出,真的你少了善根福德因缘,不能相应这句经文。
所以我们来看,三十八页,蕅益大师讲到的,“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这就是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他这里讲到的说,什么样的情况生不了呢?“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你看我们老说,一个凡夫俗子,当你发愿要往生西方的这个真实心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说你修的现在暂时看好像,比如说阿罗汉,不如他,实际上,你的底盘已经就打得比他好了。凡夫具足了信愿可以往生西方。
但是这里讲到的,声闻缘觉,就是罗汉辟支佛,他们的菩提善根少,为什么?因为他不相信大乘法,不相信他方有国土,不相信十方三世有诸佛菩萨,所以他的心量就仅此而已,称之为善根少,也生不了。
现在讲到的“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特别要讲一下什么叫有漏福业。我们现在在普陀山很多都是修的福业,你看这种种的助道,施戒禅,就是布施,持戒,禅定。其他的不说,就光讲布施这一法。跟诸位讲,布施也是很深的一门学问。光说布施,我们现在想想说,拿点儿钱,结个缘,广结善缘,供养供养,做做功德。
现在我们很多人很可能连这个有漏的福业还算不上,可能还不太如法。什么叫做有漏的福业呢?就是你布施的时候,我们去供养结缘,第一个你的发心,一个叫心,一个叫田,一个叫事。就是发心有两大要素,一个,你是发了这个舍心了,我今天布施就是舍我,舍我舍不掉的东西,来做供养来结缘,发了舍。
第二个,要对你所布施结缘供养的对象有利益,能够做他增上的利益。你比如说,人家借了你的钱了,说实在要不回来了,耍赖了,索性说,我就算了,算布施你了,这不算布施,知道吧。这是没办法,要不回来了,只能说阿Q一下。真正的是你主动把它舍出来了,才叫舍。必须对这个对境对象有利益,不是说,你比如说毒品,或者助长人家贪嗔痴的东西,你给他去这样的一种造罪的话,你布施,他没有利益,会让他生烦恼,这也不如法。
所以第一个就是发心要舍要利,然后再说你的田。就是你的这个今天要布施,不是叫种福田嘛,功德箱上,广种福田。这个田里边有悲田,有敬田。敬田就是我们的父母师长,恭敬,也叫做恩田。悲田就是这个孤苦伶仃,缺胳膊少腿的,那让我们生悲心。就像《地藏经》里面讲到的“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
所以有时候这个亲手去,我们说的亲手做供养也是不一样。那么一样的,你比如说从悲田来讲,你布施说确实他是一个孤寡老人,或者说生了病没人照料,乃至说他身体上有一些残疾,那么生活不便,你去布施他的时候,这个功德和你去布施一个什么也不缺,年轻得很,然后好吃懒做,就在那儿天天要钱,功德就不一样了。这叫做悲田,田也有好坏的,看这个土壤怎么样。
敬田也是一样的,从世间来讲,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最大。出世间来讲,供养自己的师父上人,这个功德最大,这也叫做田。前面发的舍心一样,利益的心一样,对境的田也一样,然后再看你说拿的东西。就是心、田、事。你到底拿了多少东西。一样的水准,前面的这个心态都持平了,那人家拿一百块,一千块,肯定比你拿十块要功德大,因为他舍的这个程度要大。当然这也不是死的,如果说你有千万亿万的家产,那你去布施一万块钱,跟他只有一万块钱,他就能布施一千块钱,那还是后边的功德大。所以这才叫做布施。
还有一些不如法的布施。你比如说祖上信佛,爸爸妈妈信佛,他自己不信,但是他又有点儿这个家底儿,那说就是为了迎合孝顺父母,哎呀,我也是随着父母,今天也拿点儿钱。其实这一类的都不算,严格来讲不算这里叫做布施功德,因缘也有,但是还严格地来讲不如法。
或者说你为了求生到天道,来生不知道要得多么大的果报,这也不如法。还有一些习气上,或者为了取悦于别人,你比如说你自己是个公司老板,那你觉得为了下面的人给你卖命,然后故意地这样做个姿态,这也不如法。等等诸如此类的,这都叫不如法施。纵然全部如法了,那告诉诸位,这里才叫做有漏福业,不能称之为这里的善根福德,有漏的。
那我们现在有时候如法的有漏的,真正的无漏的就要三轮体空,不执着这个相,然后依然有板有眼恭恭敬敬地把这个佛事给行了。所以这才叫做“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那什么样呢?你看“唯以”。唯以,大家听“唯以”是什么?是只有持到这个水平,叫唯以。“愿信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只有愿意往生,相信这个事,然后每念一句,就是这里说的大善根真福德。
所以你看我们念阿弥陀佛意味着什么?这里讲到“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随便一称南无佛,散心吊儿郎当半推半就地念一声阿弥陀佛,这都是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一个,才能念得出口,二一个,才能听得进去这个法,愿意去念,都是这个指标。
所以“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你看这里才讲到的说什么呢,得生彼国。真正的善根福德因缘就是相信、发愿和念佛。这里有一个比喻非常妙,大家看到了,说“故使感应道交”,我们常听,什么叫感应道交呢?就是因果相吻,有感即应。就在这个平等法界中,只要你称性起了这么一念心念,这个因缘,一旦有发心,那么这个心一定会落在一个具体的事相上。
一个事实,就是成功往生这个事实,就由你产生了信心,发愿愿生,一拍即合,那么实现了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力,这个事情会发生。这就叫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当然这里这个文成印坏是一个比喻。就是比喻我们念佛的人,临终往生的时候,不是带着这块肉去的。舍了这个色身,而且是很欢喜很痛快地,不是万般不舍,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安心地舍了这个色身之报,然后成就了无量光寿之法境。
娑婆的这个印,坏掉了。我们都看到印嘛,古时候那个印是什么呢?就是把这个泥烧成了胚,然后这个蜡往上一盖,等这个纸上的字显现的时候,排版的印刷的这个东西也就坏掉了,这就叫印坏文成,就是这么一个工序。以三资粮为感,以九品莲台为应,能生极乐世界。
但是这里有一句,你看先是文成,然后才是印坏,特别这句,要关联到我们前面讲到的说什么呢,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叫临命终时。因为什么?很多我们同修就害怕说,到底佛,我能不能把他念得来?功夫够不够?会不会来接引?哎呀,那我到了中阴身,那个时候怎么办呀?因为到了中阴身的时候,已经比较麻烦了,要准备着投胎转世了。
所以你看这一句经文就是说,既然临命终时是什么意思呢?临要终,命将终而未终之时,也就不是说你死了以后,然后怎么样你念得把阿弥陀佛念来的,然后把你接引了。是你还没有断气的时候,将要死了,要舍报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怎么样,先来现在其前。大家想想,还会害怕吗?还会觉得往生不了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这个他力法,我们要会相应会用,否则你对这个法门,你就根本是没有把握。现在你一听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阿弥陀佛打的保票,不是在我们死了以后,漫无边际地到处找,才说佛才来了,是提前就来,你的因缘到了,现在其前,然后打保票顺理成章接引而去。你看现在我们见到的佛的接引像,都是胳膊老长,然后往往都是站着的,阿弥陀佛很少有坐像,除了跟三世佛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坐着的,一般都是站着的,西方三圣。就表这个接引法,所以这个法才其他佛都没有这个法。这是讲到的说文成印坏,是先文成然后才舍这个印坏,他是有次第的。
那这样的话“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不来而来就是这个我们说的,去则实不去,然后“亲垂接引”,生则决定生。这个“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这是讲到的说,你说往生嘛,他真的往生了,你说有没有去嘛,他好像又没有去。
为什么呢?因为全在现前的一念法界中,没有来没有去。特别是这里讲到的,若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乱了,一念,现前法界,现前心念,已经现前了,哪里还有来去呢?可是来去,你也不要以为完全就不会生了,还在娑婆,他就是在这一念心中,安然往生。你说他有生吗?他确确实实是生到莲花化生,不在娑婆轮回了呀。你说他真的去了吗,怎么去呢?佛是周遍法界的接引,哪儿哪儿都在,现前就在,没有来去。众生是随着信愿念佛,佛现前了,直接就往生,直接就莲花化生,哪里有风尘仆仆十万亿国土呢。
那是因为我们有十万亿的烦恼,现在伏不住,断不了,正在现行,所以才感召的有十万亿国土之遥。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说,“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大家看到了吗,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叫做善男子、善女人,这里给定性了。一般我们都会觉的说,那我至少要受三皈,持五戒,乃至常受八关斋戒,这辈子尽量能出家,等等诸如此类的,要吃素,要戒杀,等等诸如此类的。
当然这是我们在这个娑婆法里面的必由之路。可是我们讲到的是横超法,大家记住。这里已经,一个都不在在家出家上论,不在这个上面来衡量。二一个,也不在你老幼贵贱中,一切佛性平等。三一个更不在你什么呢,什么六道轮回中,你生到天道,也不一定就是善,你堕到地狱,也不一定就是不善。靠什么来决定善呢?能不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这里的善恶是以这个来定标准,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你看“六趣四生”,六趣,都包括堕到无间地狱,最低的一层。
四生,不是我们说人家化生,胎生,包括卵生的,湿生的,那就包括畜生,最低级的动物。只要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就是多劫的善根现前成熟。你看这个法,你说想想,真的是在娑婆世界就受不了。就看你在你的相续中,你的法中,能不能够闻到佛名号。你这辈子修的再好,可是你如果跟净土没缘,听不到这句佛号,还不算这里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得闻佛名,就五逆十恶皆可名善。
所以从中可见,这也侧面说了说,我们修法不在善恶,既不在你在断恶修善,也不在你能够舍有入空,只在能不能听到阿弥陀佛。因为一切是现成的,在性德中,就看你能不能够听到这个立竿见影的法。所以我们想想,确实是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后面讲到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里讲到的说,以名能召德,罄无不尽,“罄无不尽”是什么意思?就是显现的已经,完全彰显出来这个功德了。那我们就觉得,你看这个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是以名字形成的一个符号。
为什么他的这个名字,虽然是个假名,但是他能召感真实的功德呢?虽然说这是一个假名,但是这个假名,就是真实的法境,现前的一念。你说除了这个假名,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除了这个假名还有什么呢?这就叫“以名召德”。
我记得,讲过好多次,我以前也是对这个法,觉得说,什么叫做以名召德,这样讲出去,大家也听不懂。什么叫“以名召德”,后来终有一天看到一个公案,把我笑得说,哦,原来如此。大家都知道,有我们浙江的老乡,在奉化溪口,蒋委员长,都知道啊。蒋委员长,蒋委员长当时去了台湾以后,他有一个侍卫,因为那个年代嘛,都是以军国为主,所以虽然去了台湾,他还是在部队,也算是元首。
肯定一旦出现的时候,大家就要呼,蒋委员长到,立正,敬礼,对不对。他有一个侍卫,给他当了一辈子的侍卫,只要一说蒋委员长到,下意识地就立正,敬礼。后来蒋委员长舍报归西了,走了嘛。走了以后,这个侍卫也老了,老的都得了脑血栓,动不了了,就坐在轮椅上,都到了这地步,只要有人一说蒋委员长,他在轮椅上还要,咵的,要这么哆嗦一下。
你看,这就是说什么呢?蒋委员长这四个字,我们谁都会拼,你把他分散到其他句子里面,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但是这四个字,聚集在这个人的法中,这个人的法界里边,这个蒋委员长就意味着是什么呀,他的国家首领,金戈铁马的这种元帅生涯,一辈子对于国家,民众的,这种元首的功德,就在这四个字假名中,就在他的法界中能体现,就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这种功,功用,德,德能。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念一句,我们的心念中,就是极乐世界,就是西方三圣。所以这里讲到说,“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为什么?因为“至简易,至直捷也。”这个我们前面讲到了,最简单直捷,痛快圆融。后面再往下看。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这是讲到说,虽然你听到了这个,得闻佛名,然后你产生了信心,发了愿力了,然后才去念佛,这样的话才叫做具足了三资粮,叫做闻慧。有听这个佛名的智慧。
反之,如果“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就是说假如果,虽然说这个佛号一历耳根,就永远称之为你得度的道种子,但是只能在将来再度了,这一世恐怕难成就。所以这样的话,如果你念佛,不信不愿不念佛的话,跟没有听到是一样的。这是说的闻慧。
下面说执持,这是讲到说,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在讲这一句经文,大家跟进上。“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念念想着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忆念这句名号,这就叫做闻慧和思慧。不是从闻思,然后是什么呢?修嘛。
下面看修慧是什么呢?怎么念呢?执持名号,“然有事持和理持,”前面我们讲到六信的时候,不是有信事,信理嘛。这里又开始说到事持和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是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依然是信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大家看到了吧,不管是事念,就是从事相上,现象上讲,也得念。不管从理体上,也就是从本具的这个唯心所现,一心所具上来讲,还得念。
所以通过这一段,我们先看一下,所谓的事持和理持的差别在哪里呢?并不是在念与不念,必须念,这才叫执持。差别在哪儿了?如果不通达这个唯心所具,这就叫事持。好比说,反正我真的当作真的有一个阿弥陀佛,真的也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他确实是真的。只不过你现在不明白说,这个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也是我心所具,我心所造的。
没有关系,你只管念。怎么样念呢?只要你相信他,就这样“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不断地念,必须念。就是说,虽然我糊里糊涂的,可是我得干这个事。这个事是对的,只不过我不知道这个事是怎么一回事。那么理持的话,就是说,你看他知道说西方圣境、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唯心所造的。但是我依然要把心安住在,我唯心所造的这个六字洪名上,系念不忘。
我想打个比方,什么叫做事持?事相上执持名号。就好比说,我们走钢筋一样,不是有那个高空走钢索嘛。走这个钢筋,有的人他只管走,反正他必须走,一步一步走,必须走过去,走到头。这就有点类似于叫事持,从事相上。
什么叫做理持呢?并不是不走了,还一直在走,也必须从这儿走到那儿。但是他走的过程中,他知道这个钢丝是保险的,下面有保护网,中间还吊了一根安全带。尽管如此,他只不过心里知道有这么回事,心更安然地走,可是依然还要走。这叫理持。
所以说,真正的差别相,我们很多时候在讲,听这个的时候,以为是事持和理持,事持就是说,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理持就不用念了,就想说唯心本具,自性本具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不管事持,理持,必须都念。
只不过持是根本,但是没有通达理就叫事持,通达了理,依然还在持,就叫理持。从中我们发现一个什么法呢?就是你必须念。你不明白道理并不重要,但是你不念,这个法成就不了,是这上面来看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讲的。其实在讲《弥陀经》,还有莲池大师也讲到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还有传灯大师,也讲到事一心,理一心。真的,谁都没有蕅益大师,在这里融会贯通的,讲得妙。这个确实是有差别相的。
我们再往下看。既然这样,“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后面讲到了“一日至七日”,这是讲这句话了,经文里面若一日,乃至什么呢,到若七日,怎么样呢?“克期办事也。”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打禅七?念佛叫佛七。怪得很,佛门只讲七,持《大悲咒》也是七遍,二十一遍,四十九遍,一百零八遍。为什么说论七呢?当然,经典里面是有这样的圣言嘛。
据说,这个是据说,据说一个凡夫人,就是我们一个凡夫的一个人心力,他把心给摄持住,让它相续,相续在一个境上,一心上,最多不能超七天。就是最多的本事限度到七天,如果一旦超过这七天的时候,就像调琴一样,没有放松一下,为什么叫做养息,或者放香呢?没有这样的一个调停,他心有可能会狂乱,受不了。这是一种据说,不一定。
所以这里讲到的七天,所谓的不乱,也是论根器而言的,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看蕅益大师是怎么讲的。克期取办,就是我们说的克期取证,怎么取呢?“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把这个法给讲的面面俱到,讲全了。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心不乱呀,有的人,他的根器非常好,怎么个好法呢?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执持了一天,也就是二十四小时,就入了不乱了。不乱而且是什么?尽形寿不乱。那这样的人肯定往生,现生就证念佛三昧。
还有一些根器次一点,他从第一天念到第七天,才入的不乱,尽形寿不乱,这也是念佛三昧的根器。再换一种角度,就说有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随他的因缘,根性。反过来还有一种什么呢,利根能七日不乱,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念念念,不断地念,念的终有一点功夫,打成一片了,突然间入到一心不乱,但是只能维系不乱七天。
刚才我们讲到的,只能七天,相续七天,第八天的第一秒就乱掉了,这也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上品上生,我觉得应该可以。还有一些人,他维系不了七天,他只能维系一天,第二天的第一念就乱了。也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二三四五六,六五四三二,随便你在这里边,都属于一心不乱。
可是问题是什么呀?这里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都属于叫克期取证。蕅益大师讲的,叫克期办事。我们这辈子有没有到过这样,反正我觉得我很难,不要说一日,就七天,一天,七天就尽形寿,七天都达不到,维系一天一心不乱也没到过。那怎么办呢?往生不了了吗?
大家要知道,还有一种一心不乱是什么呢?你一信永不再疑,发愿决定不悔。这样的信愿不乱之心来念佛,持名,也叫做一心不乱。特别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人,大部分是以这样的一心不乱而往生的。你的信心和愿力乱了,那就彻底乱了。你的信愿不乱,那么你念一声,就是一句往生正因,念一句,就是一个九莲种子。这也是说到的一心不乱,所谓的执持名号。
所以说念佛,古来的大德想方设法,蕅益大师也讲过说,我们很多时候,你刚开始要说好听话,最好还是要拿念珠。因为你念珠念久了以后,慢慢这个念珠一转,一响,佛号就跟进上来了。你一开始就说,我就心里默念,默念可以呀,问题是外面打失的因缘太多了,你相续不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说,要是久修的人,如果真的有这种功夫,尚且可以,初机你就想说这好听的,也是不行的。现在不是有念佛器嘛,那个念佛计数器也是这样的。我也戴过一段时间,你戴着戴着习惯了,好像一天一万佛号,反正就不管散心正心,就这样念。但是有时候把它一脱开,没珠子,没抓没挠,就想不起来,在外面事缘一多,根本就想不起来,这是实在话。
另外一个呢,你比如说执持,还有我们说如果持名号,另外还有一种系念西方的这种持法。你看在《观经》里面,虽然这里讲到说,不劳观想参究,但我自己有时候这个心念,就还是得系在西方。走到哪里,也得心目中说,西方在哪边,心里有一个数。
然后不管你眼睛睁开合上,就跟经典里面形容的,这个法也很妙,不管你眼睛睁开合上,但是你的心系在西方,阿弥陀佛一直就在,这也是一种系念法,执持法,也是可以入一种不乱法。当然好多时候,特别是我们居士同修会问问题说,哎呀,今天我又散乱了,到底我心也摄不住,我这么散心念,到底摄不住怎么办呀。
你不要管什么散心摄心,你只管念,就跟一个二百五一样,你就只管念,想起来就念。你说散心说摄心的时候,就到了散心了,你管他三七二十一,你只管念,念得正在进行时,就把心摄住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执持。所以你也不要管他了,就只管念,念起来的时候,就叫做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
这样的话,你看,那么不论,后面讲到,三十八页的倒数第四行,大家跟着。“不论事持理持”,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但是你必须要持。持到什么情况呢,“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就是说不管你是事持,不明白的持,还是理持,好像知道后台是怎么个结构,也继续在念,念的什么呢,念到能够先把见思烦恼能够断、伏和除,那么这就叫做事一心不乱,你证得事一心不乱,这是一定能够往生的。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持到叫理一心不乱了。以前有个念佛人不是念着念着说,哎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这就说明他见到说理一心了,入到这个理一心不乱了。所以说,由于他在烦恼上,一个是破见思烦恼,那么一个是什么呀,伏破见思,一个是伏破无明。
这样的话,大家看,“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前面的闻慧思慧,这里就讲到的修慧。那这个句子听起来太教条了,到底什么叫做说,为什么说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什么叫做见思所乱。打个比方,修了一辈子的净土念佛,结果临往生的时候害怕死了,这就是没有得事一心不乱。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这个见思烦恼伏或者除了,见思烦恼又上来了呀,怕死就是一种邪见,肯定是有身见嘛,才怕死呀。肯定有断见了,因为以为死了就身后没有轮回,没有投胎转世。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见思烦恼没有伏住,就典型的害怕死了。或者有的现前烦恼现前了,业障现前了,想吃肉,临终的时候要吃肉,要犯业障,这也叫做没有伏住没有断。还有一些,你比如说,明明知道说已经没法治了这病,治不活了,已经这个就剩口气了,结果明明治不活,他还要叫着嚷着心不顺,抱怨子女不给我治,舍不得钱,生嗔恨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就属于见思烦恼没有伏,不要说断了,这就叫没到事一心,就为见思所乱了。
那比如说,什么叫做“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什么叫做二边呢。见佛性的时候破无明的时候就是说,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那我们说要断生死,了生死得涅槃,这个见解也不能有。所以真正地说,比如说为这个二边所乱的,浅说一点吧,浅说一点就是有人特别怕往生不了,这个时候其实就是算二边所乱,浅白的啊,为什么呢,因为你害怕往生不了就以为你生死了不了,得不了解脱,死执这个解脱崖板,又害怕生死难了,在这个时候,其实就为二边所乱。
为什么,因为没有得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浅的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说深一点的话,因为你没到这个功夫,所以说见不着佛性,说浅一点其实就是真的有个生死涅槃。
我们讲到说,临终时执持名号为(二边所)乱。我们现在不要说,见思烦恼伏都伏不住,乱得很呀。其实蕅益大师讲的这些,为什么他前面讲到说,这是属于什么呢,属于这个克期办事的这个层面了,就是平常积累资粮要取证。如果一个凡夫临终的时候是入不了这种境界的,你想不乱,怎么能不乱,很烦恼很乱呀。
有时候我们觉得说,临终的时候,我肯定,我可得好好地守住,我一定要往生。我告诉诸位,现在你是什么样,什么水平,临终的时候,只能坏不能好,持都持不平。为什么说静中练得十分功夫,动中就只剩下一分了。在这个动中练得十分,病中就只剩下一分了。病中你好不容易练得十分,命终的时候又剩一分了。所以非乱不可。非乱不可怎么办呢?只有仰仗弥陀愿力。信愿,祈请他老人家现在其前。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现在其前,这个真的非常微妙。
你看,我们看着蕅益大师来讲的:“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是指的说你达到事一心不乱了,就不为见思所乱了,那么能够感召的什么呢,感召的这个变化身的佛与诸圣众,在你临终的时候现。
那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起三有的颠倒。什么叫三有颠倒?不起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那大家要知道,不起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什么呢?欲界就是你不起欲念,欲望,执着这个贪恋这个现前的这个色身,和贪恋自己的眷属家人,这是欲界的投生的一个现象,一个前奏。你特别执着色相,庄严好看,等等诸如此类的,那你就是往生到色界的前奏。
你觉得不知道自己要持的禅定功夫,世间四禅八定,一定要到这个清净的这地步,只顾着想这些,就说明你已经什么呀,被三有颠倒了。这个时候这些都属于障道因缘,包括四禅八定,因为已经到了无色界,还是出不了三界。这个时候,唯一只有仰仗的,就是弥陀名号。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往生同居方便两种极乐世界。同居方便是什么呢?如果把我执伏住了,就生同居极乐世界。把我执给断尽了就生方便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我们再来看,“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这就是证到这个不为什么空有两边,那么受用佛现前了,所谓的自受用他受用嘛,不起生死涅槃。这个时候,那么如果你把无明一分一分的破,就生实报庄严土的极乐世界,如果你把无明破尽了,就生常寂光土的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已经前面讲过了,不再繁述。
后面往下看,“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你看这又是一番赞叹说,就念佛名,就这么圆顿,就这么直捷。特别是这里讲到的无余无欠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多不少,刚刚好,就念这一句佛号。
何等的简单容易,一教就会呀,一念就得度呀,说着话头话尾就可以把它弘扬出来呀,就这么简捷容易。圆顿来讲,念佛就见佛就成佛,无需问长安呀。一念当下念念圆明,具足无量法门,你还要去参究吗,里边也有参究的法在呀。你还要去观想吗,里边也有观想的法也在呀。所以说也没有多余,没有没用的多余出来的,也没有不够,恰恰好。上上的根器,大菩萨也不能越这个门槛,这个踰其阃,这个阃就是门槛门限的意思。下下根也能够到达这种地步,所以叫臻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大家看这里就是赞得再不能赞了。那么讲到我们贯一下,这个这里讲到的说,其所感的佛,所生的土,往往胜进。大概而论就是说,所感的佛不是有应化身、受用身嘛,所生的土也有四种国土的差别。如果再要是详细论的话,就是这个功德呀,有胜有劣有进有退,每个土里边都分三辈九品,所以说就不一一而说了,这里叫做“亦不一概”。
总而言之,“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因为蕅益大师是天台下面的用的功比较多,所以也用天台的术语这里来含摄一代的教法。这里讲到的“所以彻底悲心”,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出世这么一回呀,就是为了讲净土。基本上很多人受不了这么说,但是就是,就出世应现这么一回,前面所有的种种铺垫,三藏十二部教法,一千七百个公案,都是为了给净土做铺垫,就为了讲阿弥陀佛的这四十八愿度众生,所以叫做彻底悲心。
然后“无问自说”,就是指的这部经的开始,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深叹其难信”,就是指的这部经的结尾:当信是这个世间极难信之法,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所以最后这里就感叹到,前面这些都是正面的解释经文,解释这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佛名号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因为这段经文主要是讲的行门,想必当时蕅益大师在讲解的时候,也肯定碰到就是关于念佛的这种疑虑很多。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特别是在家的同修们修的时候,觉得说念着念着这样对不对,那样行不行,打一个妄想说,想这样不知道这个理解的有没有相应。蕅益大师这里特别做了一些种种的核心问题的解答,因为毕竟一切的修门,修行重在这个行门,重在执持名号,所以这里独辟了这么多的问答,后面差不多有应该有十二问,问题。那我们把这十二个问题,今天也看能贯几个贯几个,一个一个来讲。
第一个问题的疑点在哪里呢,说:“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大家要知道,《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在曾经的时代,就是说最流通得广的,比这个《无量寿经》和《弥陀经》要,说俗话就红得多,特别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宗有一个祖师爷叫昙鸾大师,就是为了去寻找不死药,他想弘扬佛法,结果一生病了说我这一生病就得死,弘扬不了佛法,我得先去修,找一个仙方,结果跟一个道士先求的仙方,完了以后碰到菩提流支,一个法师,说你这个仙方再活一百年再活两百年也终得死呀。
说我有一个真正的不死药能让你无量寿。就把《观经》传给他。所以那个时候《观无量寿经》的注释是最多最多的,比另外的两部都要多,说明它当时的受欢迎程度。所以《观经》里面讲到的十六种观法,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修行法门。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虽然到明朝了还说,说明明《观经》里面提出来了十六种观法,你为什么这里说不劳观想?确实是当时人的心性比较清净,定力比较持久,所以他会觉得持名过于简单,就会有猜疑。
说为什么那么殊胜的法,你这里讲到说不劳观想。所以蕅益大师回答得非常妙,大家来看。说,“此义即出观经”,就是你说的这个,我说的不劳参究,不劳观想的这个本意就是出自《观无量寿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边,大家来看,“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确实如此。你比如说其他的不说,第一观叫落日观,落日观你要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就观这个像悬鼓一样。可是如果我们的凡夫心有时候业力,这个业障障碍的时候呢,你观到的不是太阳,不是红的,是黑的,它不由自主地就出来黑的,或者来回不断地晃。
你说你观想这个西方三圣佛像,观着观着就观成你的冤家、观成你的仇人,烦恼就起来。所以呢心力不堪,不是这个法不能修。可是在里面讲的这种圣观太广大殊胜,从前方便,这个落日观水观什么地观,最后才西方三圣慢慢地才初见极乐世界,然后这个最后是什么呀,广见极乐世界等等诸如此类的。你说观到最后,把西方三圣的庄严相形容的那种广大殊胜,你记都记不住。就是你的第六意识就是跟都跟不上,你不要说用这个法去观了。
所以呢,在第十三观你看,“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就是佛在经典里面实在你观不了了,给你说你就观想一个跟你们凡夫人差不多高的一个人,丈六金身,然后他在水上踩一朵莲花,这个也行。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还观不起来,劣应身还观不起来,那怎么办呢?
“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在三辈九品,特别是下品下生里边,说什么呢,愚人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至心念佛,具足十念,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讲的让他念佛。《观经》里面说,说“汝好持是语”,就是你好好地执持这句话,持什么呢,好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说让你念什么呢,就是让你念阿弥陀佛。
所以蕅益大师就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恰恰,问是由于《观无量寿经》而所问,回答恰恰因《观无量寿经》而圆满。但是呢,因为《观经》里边最圆顿的法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法蕅益大师这里也做了会通。
你看,“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说你不要以为观想的时候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观想殊胜的广大境界,是心作心是。你观想跟人一样高的一个阿弥陀佛,也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没有差别的。依着这个法才叫做什么呢,故说不劳观想,称名即可。这才是说念佛就好了,不必再去观想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什么呢?禅宗。禅宗和净土就是自古以来就打架打得不行。禅宗的人看见念佛装模作样就要往生,说没骨气不是大丈夫。那么修净土的又说,你天天吹牛,坐在那儿装模作样,你心地真的能这辈子见思烦恼能断尽吗?留一点点还是受生之因啊。所以两家就是两家靠烂锅灶,实际上禅净也根本上是一家。
有人就问莲池大师说,能不能给我贯通、会通一下,说净土和禅宗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会通一下,解释解释,开示开示。莲池大师就呵斥他说,本来就是一家,你有什么好会通的,如果是两样了,我再给你会通。念佛和参禅。可是问题呢,念佛和参禅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回到的家一模一样,用的手段完全不同。
所以这个就出了问题。大家来看,第二个问题就是出自这个观点,“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我们到了禅宗的道场打禅七的时候,到处都是贴的条,念佛是谁。很多人参禅也还不会参,一听念佛是谁,不断地念:念佛是谁、念佛是谁。
连话头都找不着,你说怎么参呢?所以就这里说到说,“何谓不必参究”,说都参念佛是谁,你为什么说不劳参究了? “答”,又给还回去了,“此义即出天奇诸祖”。这里讲的天奇毒峰诸祖,是指的天奇本瑞禅师,还有一位叫毒峰本善禅师。他们两个的禅法就是特别喜欢让人家参,念佛是谁,提出来这样一种话头。不必参究。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禅宗固然他去参这个念佛是谁。他是只有话头的作用,他的目标是为什么,为了开悟。他并没有注重这个信愿持名往生。所以其实他还所属的念佛,属于实相念佛,不叫做持名。但是蕅益大师这里也回答的,你看说,“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就是说为什么祖师让他问念佛是谁呢,念佛的行人呀,就念佛念佛念佛,念得什么呀,念得入不了一心不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呢?不能够契这个一心不乱,入这个念佛三昧。所以说了解不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给大大家说净土法门,不能够心开意解,不能够说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根本宗旨。所以祖师爷们才猛下狠手,就用你的这个之道来治你的这个妄想。说终日念佛,但你不知道全体即是佛,那不知道我让你说看念佛是谁,就让他了知说,一句阿弥陀佛全体就是心性,他悟不到,合不进来,所以才给他说你要参念佛是谁。
这里讲到的说,就是说,“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就是说不止我们长夜的妄想、茫茫的妄想接连不断,但是一旦这个妄想截断了,心性就明了。“复旦”就是明的意思,明过来。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你到现在了,你连这个道理还不懂,说念佛是谁就是让你真念佛,你不懂,反过来还用这个法来破这个法。
所以说了一句,是说:“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你看就是刚才讲到的,不管散心、摄心你只管念,他不肯这么做。反过来就问题连连,妄想连篇。怎么样,"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你看这个话说得多好,本来这个瓦是让你借这个方便敲开这个门,登堂入室的呀,明心见性的呀,一行三昧,念佛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
结果本来给了你这个法,你不会敲门。反过来把这个敲门的瓦用来扔到屋里边,打你的亲生爹娘。亲生爹娘是什么,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三昧。反过来你还用这个来破这个法,让你不要参究,只管念,你还要用这个方便,敲门的方便往屋里去作乱,所以叫打亲生爹娘。这样的话,“则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你以为你提出来这个问题,为祖师爷抱不平,好像别的人都理解不了,就你知道。殊不知人家都已经死心念佛了,得生成就了。你现在还拿着这个一堆问题。所以说是诸祖的什么呀?是恶逆,非善顺。
那进一步,既然说到不肯死心就问说:“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说你说的这个法,那人家就是心能够相应的,肯这么去做的,那就行了。问题是我现在不肯相应,怎么办呢?现在我们很多居士同修特别有这种问题,有时候他也不是有问题,他就专门在那儿臆想问题。很多问题并不是真的有,是想出来的。就是这里的不肯死心念佛,给你说一堆。
实际上,你看这里说的:“曰:噫,正唯未肯。”就是正现在给你说了,你不肯,那你现在让你肯吗?你听了这个话,你仍然还不肯,什么呢?汝等正信未开。“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这就是说,把手牵他行不得,要直至自肯始相应。你现在给他强按着头让他吃草、喝水,他不喜欢啊!摇头晃脑地就要摆脱。什么时候他自己认识到说,啊,要死心念佛了,才能够相应。
现在我们很多问题不是为法为道,有的网上问一问,我感觉到这是都为聊天,闲得没事做,找找和尚解解闷,也有这样子的,谁有闲功夫?所以说,说一千道一万他就是不回头,他就是说我不行,那你不行也就没办法了,不行就是让你行,你现在还不行,那就只能算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我们的信心就象牛皮一样,没有信心的时候就是生剥下来的牛皮,还是硬的,你做不了,不能做夹克,也没办法打皮鞋。这个信心就跟把这个牛皮给它熟了,软了,那么让你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是熟牛皮,不是生牛皮了,这是个比喻。
后面特别也讲到说,“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就是已经长了眼睛,开了眼的,相应了的,你还在太阳底下,还要给他点灯,让他看吗?已经看到了呀。“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太阳就在那儿,他还看不着,见不了,那何必再给他多此一举燃这个灯炬呢?太阳他见不着,那么灯炬他也认不出来,还是不顶事,就我说的瞎子点灯白费油。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让你执持名号。但是为什么说净土老老实实方好,这就是这两句问题,实际上就是那种太聪明的人所问,一个是不是可以观想吗?难道念佛就够了吗?另外一个又说,不是还可以参禅吗?为什么非要念佛呢?就像我上一次讲到的说,我们配合阿弥陀佛发愿就是菩提心,还是有的人不行,说这不是太自私自利了。
还听不进去,听不进去没有办法,那就只能继续再吭哧吭哧地自己在那儿摆弄,饭已经摆在桌子上了,你不吃,那你自己下厨房去吧。所以正信未开,也没有办法。
后面特别讲到的说,“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你看这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破这个参究法和观想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就是执持名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功夫一到,自然心性所显。
你就不要再去刻意地还得去参究,还要去观想。现在已经具足了极乐,具足了本有的这个心具心造的功德,就是让它显就行了,借这个名号为第一方便,无方便之方便。因为这一句名号当体就是佛的功德,就是极乐的妙用。你已经在用它了,还到处去找它,参究、观想就成了多此一举了,在这个层面来讲,相对于持名啊。
为什么,因为它已经算是方便了,只有持名不讲方便,没方便之方便才叫无上方便。所以说就是这样子的,你不能在上面,你看这里讲到的,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说就这么一个法,你随顺相应就可以了,你不要在上面再说这对那不对,这行那不行。这样的话就等于说你在这个火上,非得要把它烧一下。不能动,这个火就让它烧,你一动就烧着你了。
所以说“敢有触者,宁不被烧”。这是两个问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一个是不必参究,二一个是不能死心。
我们看第三个问题叫做什么,“宁保非魔”。什么意思呢,说你执持名号,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了,你敢说他不是魔来了吗。那多少修行人打坐打坐,修禅修禅着,好,就来了一尊佛引诱他,让他怎么怎么样,结果一旦一念着进去,就即受群邪,非善境界了。
《楞严经》里边讲得最透彻的。《楞严经》里边讲的只要你把色、受、想、行、识,不要说等到受、想、行破掉的时候,那个境界就殊胜得不得了了,我们根本就来了就受不了,色阴破掉以后,想见什么佛就来什么佛。色阴呀,就是把物质,说白了就是把色法,就是这个物质,色身的障碍给破掉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对,大家来看,“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临终的时候佛现前的话,你敢说他不是魔来了吗?“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什么意思,本来是修止观,摄心,或者是观空谴相的修行,参禅参得本来无一物,往这个法上相应的时候,结果你本来是修空法,那么这个有法现前了,佛的形像现前了,这个时候,你要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旦你跟这个幻相相应,那么确实如此,怎么样呢?着了魔了。可是净土法不是这样的,因果它是相互吻的。净土法是怎么样呢?“念佛见佛,已是相应。”我念佛就是为了见佛,就是为了成佛,这已经是因果相吻,正是相应,怎么能够说是魔事呢。而且另外一点是什么,“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致魔的这个时候不是在临终的时候,你看这里这也是大祖师爷给我们的一个法的信息,临终的时候是不致魔的。为什么?如果有什么来了,那真的是你的业力变现的冤亲债主来了,不是魔来了。
是你的心变现其他的,比如说地狱相现了,你真的要到地狱里边去了。饿鬼道现了,你真的要化现饿鬼了。不是着魔来引诱你,怎么怎么样坏你的道业,你没啥道业。所以说他讲到就是念佛佛来了,是因果相吻,不必担心着魔,念得佛现前了,是跟心相应了。这是第三问。
第四问,问,这是七天和一天的一个关系,但是这里边内容比较多,因为经典里面有的经典里面讲到说,十念,甚至有的论典里面讲到一念也能往生,这个《弥陀经》又讲到七天执持等等诸如此类的行门,还有十天的等等都有。那到底怎么说,哪个算是往生的标准和能够往生的门槛呢?大家来看,“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
你这里讲到的若一日若七日,这样的一个克期修法,是对平时来讲,还是临终而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果你若一日若七日,是不是说临终的时候修这个若一日乃至七日,正好第七天碰到临终了,那你修成就了。还是说你平常离往生还远着呢,还有几十年,但是你在念这个若一日若七日。
那蕅益大师回答得非常明确,因为这个法只是在平时积攒往生资粮,所以他是说什么,“答,平时也。”不是说在临终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打佛七。那么平时有这样的功夫,那肯定临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招感功德。
后面又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你看,这些问题其实很刁难了,实际上是悖论。说什么呢?说你已经念得有过七天不乱的经历了,打七打得入了不乱了,入到不乱里边了,然后你再又起了烦恼,再造了业,还能生吗?蕅益大师一句就给怼回去了,怎么样呢,“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它是就等于说,一个法里面的两种境而已了,相互是制约着的。如果你没有得一心不乱,那你当然会起惑造业,你现在前境是已经得了一心不乱,那么绝不会再有起惑造业之事了呀。这是顺理而成章的,你把它掰开两瓣还相互来问。就跟我们说,比如说得了六通的人,得了六通的人,这是真正的通,不是那种妖通,鬼通,或者说看见有点他心的一点小道道,知道他想什么这种也有。
那么真正得了六通的人,他会敢说那你都知道他想什么了,那他要心里在诅咒你,跟你作对的时候,那你还不跟他也要报仇吗?这个法也是这样子的,如果你能够证到六通的人的时候,别人想什么,要害你或者什么,你早心都平了,根本不在话下,不会出现这种情形。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形,说他心里我观到他心里想什么,想害我,你还要给他找茬的时候,说明你就得不了六通了,也是一个法,在同步上,所以蕅益大师回答得非常有智慧,也很圆融,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又“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大本是指的《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有十念法,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十念。还有一个叫做《念佛三昧宝王论》,这也叫做一念,所以也讲到说临终一念,不仅十念,一念就能够往生,如果正在这个信愿上,那你正在临终的时候,一念。
那么还有一个朝晨十念法是指的慈云忏主,就是咱们短姑码头那个慈云庵的慈云,慈云忏主。他也是个大祖师爷,他发明了朝晨十念法,是为了在当时朝廷里边,或者在宫门侍奉皇帝的这些忙得不能够执持名号的人,早上的一个十念法。我也老劝别人说,实在不行就念这个十念,念一下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子,然后一进一出一口气,一口气能念几声算几声,算一念,连续念这么十口气,也不要故意拉长,也不要憋,自然而然,你的肺活量有多少,能念几声就算几声。完了再回向说,有时间的念一个一心皈命,没有时间的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十念法就完了,才几分钟。
但是这个法有一个标准,是尽形寿不能断,每天早上必须的,这个就可以往生。大家要知道,这就叫行门,品位不敢保证,谁知道你的,但是你相续尽形寿信愿不倒,就能往生。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回答怎么说呢,到底说十念和宝王一念是就平时而论呢,还是在临终。他就说了,“十念通二时。”
也就是说,往生的这个说,大本《无量寿经》里面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是什么呢,你看,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法是指的,刚才我说的这个是平时就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时。你看,“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就是乃至十念,跟《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说有人听到善知识给他,临死的时候,地狱相现了,善知识给他开导念佛法门,他信心赶紧起来了,生死关头念念连续十念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是在临终的时候用的。
包括一念,你看他讲,“一念则但约临终时”。所以这个就不能投机取巧了,你不能说我这辈子什么也不念,就干这个起惑造业,临终我就等我死的那一念,一念阿弥陀佛,就走了。没这么好的事,虽然这一念在临终时,可是它是有条件的,平时不积攒,临时这个佛脚抱不起来。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问,十念一念并得生”,就是临终时十念一念都可以生嘛,“何须七日?”还要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吗。“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你看看,你假如果你平时没有执持名号的这个实践,那你临终的时候,你敢保证能提得起来这十念乃至一念吗?而且说到这个十念一念,这也是为了劝发大家。我自己都认为,就是为什么说《观无量寿经》里面最后有三辈九品,甚至讲到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够往生呀,他不是主导行,而是重在劝信的。就让我们读了说,五逆十恶造罪的人都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往生,何况我至少比他强点吧。诶,信心起来了,愿力有保障了。
他的醉翁之意在这个信愿之法,以行来起信愿。所以这个佛经每一句有无量义,我们根本看不透看不穿的,你只能说你的心到了哪儿,它给你显现到哪儿。那这里讲到的说,纵然有这样的下下品的逆恶之人,就比如说那张善和,一辈子杀牛,临终的时候,牛来索命,赶紧吓得念佛,结果就往生了。说这种人你不要看人家这辈子呀,那也是过去无量劫来积累的,“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这种事什么呢,“万中无一,岂可侥幸。”一万个人里边就点不到你头上能到一个,这一个也在人家头上,所以还是以执持为保险稳妥,岂可侥幸。
但是后面一句话信息量很大,“净土或问斥此最详”,就呵斥这个见解,讲到顶了。这个我倒是,因为我前段时间也在微信语音里边把《净土或问》贯讲了一遍。《净土或问》是什么呢,是天如惟则法师,元代的天如惟则,这个祖师爷原来就住在咱们苏州的有一个叫狮子林,狮子林原来就是他的道场。
当时在元朝的时候,也是数一数二的教内大德。大家知道元朝其实是信这个,因为蒙古人统治嘛,信藏传比较多,汉传的僧人里边受到国礼的,像这样的祖师爷当时是朝廷里面都非常地恭敬他,天如惟则法师。他专门关于净土,他是禅宗下面大彻大悟的人,关于净土开示,回答问题,就是问答问答,应该差不多有二十六则,二十六则之多。
就里面就说到了,其中有一个就是有人问说,既然说临终的时候十念一念就能往生,那我就先好好活着吧,在这五欲六尘里面美美地过日子,等到我临终的时候再念就好了嘛。祖师爷就骂他,首先第一个就说,你这种话千万别再说了,要害死人的,说你这种害人比,说其他的害得还不太深,你这种害就比那个给人家吃毒药吃砒霜都害得厉害,说如果有一个人听进去你这种,好像是遇到善知识了,哎呀,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还怕啥呢!实际上误了人家的法身慧命。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你临终能不能念得起来呀,我们自己也都要扪心。祖师爷开示,临终的时候,第一个,你的善友能不能遇到,你能遇到法师给你开示吗?你遇到善知识同修道友前来给你说,那到了这个地步赶紧念佛,往生还有希望,你连这么个人都遇不到,这么一句话都听不出来,没有保票,到时候苦业缠身,你能够念得起来吗?中风了,瘫痪了,成了植物人了,还能念得起来吗?遭水火,横死的,还能念得起来吗?临终的时候有恶知识来坏你的信心,念不起来了。吃得太饱了,撑死了,也念不起来了。高处堕,古人叫做从高岩上堕,那现在比如说飞机失事,吓得要死,能念得起来吗?临终把不住呀。
而且他讲到了,我们又不知道,又没有三世的通,你知道你宿世的业障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现前?你说临终念,恐怕临终你随着业去三途八难受罪,连佛的名号都闻不到了,你念啥呀你念。后边又讲到了说,纵然你能够闻到佛号,能够念,可是你这个时候生了病了,要死了,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就跟生龟脱壳一样。
本人亲眼见过生龟脱壳,怎么个脱呢,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岳各庄,因为我老去放生嘛。老去放生呀,真的也有时候这个业障,也不知道菩萨可能激发我的慈悲心,我现在回想一下。买了好多鱼,就准备装好车了,就去放了,钱也买完了,他拿两个鳖,说好吧,我说这个鳖,这俩鳖,一共有三个,说这两个鳖买的时候,那两个卖,这个我就不能卖了,已经有人定了,说不要定不要定,我说我全买了,多给你点儿钱也没关系,欠着你也行,说那个卖鱼的钱我可以要回来,先把你鳖的钱给你付了。不行,说已经有餐厅已经定了,而且就要现杀,就拿那个剪刀,鳖不是有个壳盖,他就拿这个剪刀就绕着这个鳖盖就一圈,就要活生生地给剪下来,就把这个盖就跟碗盖一样,噌地就给揭起来了,里面的那个鳖的内脏还在背上这样难受得就那四个脚就抓得已经没抓没挠的。
当时我才知道这就叫生龟脱壳。那我也想想,我的眼根能够见到这个场景,也是宿世有缘,只能给它念几声佛,但是它过去造的业力也招感这辈子还得这样惨兮兮地去还,没有办法,救不了。那我们也是这个因缘,我们谁知道什么时候死,死的时候你有没有这个因缘呀,遇不遇到念佛的,不一定的,痛苦逼迫,念不了了呀!
纵然比如说我们在家人,纵然你没有病,可是你世俗的因缘了不了呀,世俗的念头还修不掉,那你贪生怕死,扰乱心怀,再加上一堆家庭的六亲眷属,亲朋好友围在跟前,你念,后事又要嘱托,放不下,念不了了。妻子哭儿子喊的,念不了了。就比如说,你现在在,他还讲到说,假如果你没有死,没有死之前,可是你得了病了,这个时候你怕死了,到处去求医问药,根本就顾不上念佛了。
纵然你病也没有得,就是知道已经快老了,这个放不下,那个要安排,衰相现前的时候还不想念佛,要嘱托后事,要给大家平分家产,还惦记着这些事,转不了身嘛。所以说,哪怕你现在好端端地活着,没病没灾,离死还远,祖师爷说什么呀,正为壮年时,正好念佛时,可是狂心未歇,俗务太多,攀缘不断,杂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不了佛。
你看我想想,我们一天就过的这样的日子。有的人修得好,说你要闭关修行了,有志修行,可是依然在这个世俗万象中还把不定,照不破,放不下,一旦有境界出来了,就念不了了。平凡日子里边,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以,一有顺境一定被迁走,一有逆境一定会打失。为什么,念不了呀。
所以说你平常都念不了,任何情况下都念不了,你还想着临终的时候十念一念,你说这种愚痴话保准你用错了心。最后祖师爷说,世间事如梦幻,没有一件有实效,没有一件能抵得过生死。这是劝诫,可以说为俗。特别劝诫我们为僧,怎么样呢,也说是广造伽蓝,喜好大丛林常住,像做大总持大法师,不知道徒众有多少,攀缘,广交官豪,好这些名利之事,可是忘了本分。
你现在说建庙,咱们普陀山我们恢复了,这么多老庙都恢复不起来,你还再去开山建庙,建起来庙新庙,又被圈成一个旅游区,卖门票,你就感了这种因果。然后真正有信仰的出家人在那儿也住持不了,最后雇一堆乱搞的,管它三七二十一,把衣服穿起来,合伙在骗,就这样。所以你说这是功呢还是过,也搞不清楚,所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之戒,有为之功,全部是过错。
所以听祖师讲到,他说有为之功全部是过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你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才知道平日所作都是雪上加霜,就是给镬汤下添柴火,剑树里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不复,铁汉闻之,也须落泪。这是原话,这是惟则法师在《净土或问》里面给做的开示,就针对这个可以说是邪知见,说平常不念,等到临终的时候十念一念,保准往生。
所以大家看看,平常信愿的这个功夫是非常要命的。念佛确确实实有很多种,执持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你要跟这个法相应,就是每天都得想方设法地说,哎呀万一我了不了道怎么办,必须有这个前提,因为我们确实一不小心就舒服到这个现前的如梦幻泡影但是千真万确的娑婆世界的生活中了,你只要就是说一念道心没了,马上就投身进去了。
所以为什么想方设法让你说要发心要发心,要发这个道心,要起这个道念,就是要把每天的这个六根门头对我们的牵引蒙蔽迷惑,就是你要想方设法不能够顺从它,这就这个道理。你顺从它了,这今天就白过了。
我们也不要说什么一心不乱,什么念佛三昧这些境界都不要说,首先你今天我不能顺从它,我虽然没修成,我也不能任由你摆布,这也算没白过。我常说,就要跟个滚刀肉一样,你这个五欲六尘外面的迷惑你怎么拿我也没办法,你一刀又一刀地切我,我滚来滚去,就让你切不断,这也是一个道心。
好,今天又打了这么多闲岔。请诸位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