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我们大和尚慈悲,诸位常住师父慈悲。

今天是《弥陀要解》的第五课,上一讲讲到五重玄义的一个概念。蕅益大师讲这个《弥陀要解》呀,它最精华的部分其实就在五重玄义,从释名,特别是从显体和明宗开始,这是最重要的两大版块。

那我们今天呢,先把第一段“释名”的这个内容贯解一下,就是解释《佛说阿弥陀经》这六个字,大家来看《要解》的论文。第十三页的第二段,“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这是第一句。那么这里有一个内容,我们先普及一下,可能读过佛学院的法师的话,这是最简单的。就是每一部经典,它的题目的来路会有七种形式。通常老法师们讲经说到说,单三复三和具足一,单三就是一个项目,复就是两个项目组合,具足就是三个项目都在一起。一个项目是以人的名字来立题,第二个项目是以法的名字来立题,第三个呢再加一个比喻,就这部经典最后配一个比喻,就极其的生动,可以把这个经义给衬托出来,所以叫单三复三具足一。

你比如说,我们听过有一部经典叫《维摩诘经》,方丈这个概念就是《维摩诘经》里面来的,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呢,就是一个人立的经题,就叫单人立题。如果读《涅槃经》,涅槃是个法,就叫单法立题。像我们诵菩萨戒的时候叫《梵网经》,这是用作一个比喻,用作比喻说帝释天宫上面的摩尼宝珠呀相互辉映,叫梵网,所以它就叫单喻立题。一个人,一个法,一个比喻。那么像有的经典叫《文殊问般若经》,这就是文殊是人,般若是法,叫人法立题。像《如来狮子吼》,也有这么一部经,那么如来是人,狮子吼是喻,叫人喻立题。那咱们普陀山读得最多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叫法喻立题。

最大的一部经典,大方广这是法,佛这是人,华严这是喻,叫人法喻,就是刚才所说的具足一。一般以前的古来大德去讲经的时候呢,都会把这个先交代一下。其实我本人呢也讲经,有时候讲几部讲几部讲得说,说来说去就一直这么讲,每部经典开始都这么讲。就觉得有点儿说是不是太喋喋不休了。后来我每次还依然照着讲,也有一些受用,就是说确实我们听经题,有非常大的功德。你看在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龙树菩萨,他老人家呢不用去看这个具体的经文,只要经题一入耳,他就知道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内容,马上就了然了。日本有个日莲宗,日莲宗可能大家知道,它的修行方法就是念“妙法莲华经”,就以这个就跟我们念佛名一样,这就是他用功的,认为念“妙法莲华经”就是修这个《法华经》。这是其一,它有总持经义的功德。

其二的话就更吻合我们讲的这个法门,为什么呢?在三辈九品里边,下品上生的人啊,就是这个人其实一辈子还造了很多恶,只不过是他不诽谤大乘经典,他有这么一个善根。造了很多恶业,临命欲终的时候,如果有善知识给他讲十二部经典的经首名字,就经题,因为他来不及了呀,一部经典他都没办法深入,就光讲经题给他听,都是往生的助业资粮。由于这个听了十二部经典的经首名字,把这个因缘结上以后,再给他讲念阿弥陀佛,居然还能够往生,虽然是下品还属于上生。所以看来呢,听经题也是往生的助业。所以这里讲到说《佛说阿弥陀经》,你看,佛也是人,阿弥陀也是人,所以说“以能说所说人为名”,这是这部经典的立题方法,立题形式。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这是先讲的第一个字,佛说的“佛”。那我们此前也给大家会过说佛的觉悟的内涵,这就不摊开了讲了。我们单讲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尊而言。大家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这里用到了“乘大悲愿力”。一般我们都说阿弥陀佛是大愿王,观世音菩萨是有求必应满愿王,才叫大悲。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大悲乘愿。在《悲华经》里面讲到,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人寿百岁的时候,没有人来,就诸佛菩萨已经看到这儿已经无药可救了,就这么个地方,这么个时代。但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因地叫宝海梵志,就是七宝楼阁的宝,大海的海,他是个修行人。宝海梵志他当时就发了一个大愿说,他希望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度化众生,来八相成道,救苦救难。

所以这个愿力为什么,你看,这里蕅益大师把他特别提出来呢?因为他是非常悲壮的一个愿力。他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不一样,因为当时呢,他心中是出于难受,很悲观而发了这个愿力,为什么?他说很多菩萨虽然生大悲,但是他不愿意去这个五浊恶世,不愿意来这个时代来,太浊恶了。因为人寿到两万岁的时候,众所周知,像我们人的福报最大的限度到八万四千岁,那么一百年减,一百年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减减,一直到两万岁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就进入了浊乱,后面经文里面讲到说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最简单的,最后一个命浊就是寿命短,各种怪病,就是说这个生命的状态已经卑劣到无以复加的这么一个时代了,诸佛菩萨都没人来了,就只有释迦牟尼佛不嫌弃。为什么大家不来呢?就觉得说这个时候已经来这儿作佛没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真的。像我们已经生活到这个时代,没有办法了,向上看。因为佛菩萨他们一目了然,他向下看说,到人寿百岁的五浊恶世的娑婆时期啊,你看,他都觉得说去那儿作佛,你说居然有提婆达多要出佛身血。

有一个东城老母,佛去度她,就眼睛闭起来看都不想看。就到这种情状。讲一部《华严经》的时候,罗汉都如聋若哑,说这个国土里面的圣人都听不懂这个华严法。度化众生要从五戒十善法开始教化,还要为实施权,最后开权显实,就要来这么一套。他就觉得这种情状已经是太不堪了,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在这儿示现作佛。你看我们光说戒律里边,说略戒还不行,就是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够。一条一条地要广说,有人犯就必须制,二百五十条给你制完了,这样地来讲法度众生,这就是从大悲菩萨眼里的话,就真的说已经无药可救了。就是释迦牟尼佛不嫌弃,死马当作活马医,全凭还有这个净土法,他还真能把死马给医活。这就叫五浊情状。发了五百大愿要来这个世界度化众生。

而且在《戒经》里面讲到他是多次来娑婆,《戒经》里面讲到,吾今来此世界八千回了,就来来回回往返了已经八千次了。所以这里说讲到“乘大悲愿力”,也不是夸张的说法,生五浊恶世。当然他这个确实也跟净土法门,说净土法门是有甚深因缘的。释迦牟尼佛因地当宝海梵志的时候,他是无诤念国王的大臣,这个大臣当时就劝无诤念国王什么呢?发心去构建净土。他劝他发的菩提心,那无诤念国王是谁呢?就是现在正在西方的阿弥陀佛。所以两个人因地有一世是什么呢,是君臣关系,一块儿合作把这个法给缘起起来,现在两位甚深因缘,才能够建立这个缘起,一唱一和,以净土来度众生。在这样的时代因缘,在这样的国土中,来讲这个法门。所以这是讲的释迦牟尼佛。

“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先觉觉后觉呀,从通途言,咱们上次讲到佛的觉悟的时候,你看《法华经》里面说“开示悟入佛知见”,先觉就是已经开示悟“入”到佛知见了,从佛知见出,这叫先觉。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开始为众生“示”,开示佛知见了。从佛知见出,这叫先觉。那么众生开始信佛入佛,是开示悟,要“入”佛知见,这叫后觉。这是从通途法而言的。如果从净土一门单论,只针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助缘。就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以后,功行圆满了以后,建立起净土,并把他所有修行的功德含摄在这六字洪名中。先觉就是已经觉行圆满了,建立了极乐世界了,那么他方便善巧就把所有他的修持功德就含摄在这个名号里边,来摄受九法界众生。

让他们依着这个名号来直至圆成这个佛果,这叫后觉。先觉觉后觉。当然我们从理法界而言,就是从现前一念心而言,实际上先觉和后觉啊,佛是先觉,就是,我们现在不必要拟人,就从整个法界而言,也不要从国土的角度,也不要从佛这个正报的角度,就从整个法界的心性而言,佛是一个觉的点。就是他在他的这个点上,已经觉了,一觉就遍觉,所以你看叫正遍知吗。那我们众生他是一个迷的点,虽然心性一样,他这个迷,一迷呢,就这一点一迷,一迷全迷。这就是众生和佛的差别。由佛这个觉的点,来引众生这个从迷转觉的过程,这就叫“先觉觉后觉”。所以说“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大家知道,这个“无法不知,无法不见”呀,其实也很好相应到。像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说,讲这么多大道理,你又在生活中不能用。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把生活用在这个大道理。你就单论,就这讲到“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怎么相应这个法呢?我们现在就观照一下,就我们此时此刻在这儿学《弥陀要解》,咱们今天是讲五重玄义开始讲,要相应到说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悉知悉见。就是当时在祇桓精舍开讲这部经典,无问自说。法转东土,千百年来,大德祖师讲这部《弥陀经》,我们此时此刻,依这部《弥陀经》来学、修,整个这个都在释迦牟尼佛圆明的佛眼中悉知悉见,这就叫相应。不是光孤零零的,好像轮回中就这一个场景而已,悉知悉见。

你比如说,现在我们相应到,比如说,阿弥陀佛正在西方,在清净海众里边,他们也观照到娑婆世界,一眼就看见了,说你们娑婆世界在南海名山道场普济禅寺,大众师云集法堂,正在学这个《弥陀要解》,这也是相应,是同步的,叫悉知悉见。就我们借佛的功德力,那我们就能入这个悉知悉见的这个正觉海。这就叫用佛法。这就叫“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你看,真的是,没有一个法没有说在核心点上。大家看,“说者,悦所怀也”。就是直畅本怀,善导大师都讲过了,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净土里面的好像这个很多的极端话,你越修、越闻思,反过来才觉得,当真如此。就说了这个三藏十二部教典,千经万论同宣,我们去读诵经典,你去看一下,没有一部经典最后不要带说一下净土法门。就是让大家最后完全说,“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不断地让你熟悉,让你升温。但是最后落脚点就是你把这个法直下承担了。这就叫“悦所怀也”。他就最高兴、最想说的就是这个法,压轴戏就是净土。所以你看大富长者,《法华经》里面叫信解品,大富长者,开始他的亲儿子,怎么也弄不成,最后,直至最后最终成功地把所有的家产,把大家叫全了,说这就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亲生父亲,所有我的家产全部给他现前无条件继承。我们修净土法门亦复如是。

大家看,这里讲到了说“以度生为怀”,第一个关键点“众生成佛机熟”。这里释迦牟尼佛正遍知的功德,他是观到,这里不是说,好像说得度的机缘熟了,也没有讲到说听闻佛法的机缘熟了,甚至说出离轮回的机缘熟了,都没在这个水准,直奔成佛机熟。没有一个法是从这儿起步的,上次讲到了圆顿直捷法,就是这样的殊胜之法,成就一个凡夫来作佛,“成佛机熟”。印光法师就讲过,劝一个凡夫往生西方,就是成就一个凡夫作佛。他说这个功德,没有比这个再大。为什么呢,因为你凡夫成佛了干什么呢?度众生嘛。度众生,一尊佛他要度多少众生,无量众生,他度众生的功德是由你而缔造,那就等于我们自己也成佛了。我们现在积累的就是成佛的资粮。行的就是成佛的功德。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

那这里讲到了说,“众生成佛机熟,为说”,又有两个关键词:一个“难信法”,二一个“令究竟脱”。都在这个水平。难信法,因为什么在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为什么?难就难在太容易了呀。大家想我们这个国土通常的情景是什么?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获得一定是你付出劳顿的,永远都是相互交换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权衡利益的国土呈现里边,就我们这儿的法是全部都是这样的。你不修行,你就成不了佛。你造业,你就必然轮回,就永远是相对等换的。所以在这里给你讲一个无条件的,就用一句佛号来得度,这么一个极难信之法,因为太白白地就来了,就蒙佛接引。让浊恶世间的众生直通净土,就是真的觉得说不可能。所以说,这里讲到说,为说难信法,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法它缘起就是以难为缘,启建的。

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当时这个法藏比丘,他本来是国王,“弃国捐王,行作沙门”。那你想想,我们现在说能够出家,说皇帝都不做了出家,这是多大的资历根本。我记得我那时要出家,在家还有个工作,诶呦,有的那会儿就说了,说这个,那会儿叫我小宋,说小宋人家有工作来出家。我这听着很纳闷,这出家是为个工作吗?后来道老还呵斥他嘛,说释迦牟尼佛人家太子都出了家。你看这里,法藏比丘,一个难就是弃国捐王,第二个他出家修道的时候,你想,他难行嘛。当时,法藏比丘所应对的是什么呢,是世自在王佛。那么他这个国王出家了以后,他也怪得不行,他出家好好地修道就罢了,他还别具一格要修个什么呢,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这佛每天讲法,他说这个我听不懂,不是我能修的,唯愿如来为我敷演净土之行,我速成佛道。他就一开始走的是他力快速缘起法。然后,世自在王佛就给他讲二百一十亿国土之粗妙,天人之善恶,就一样一样地现给他看。然后他就五劫的时间来思惟摄取这个国土清净,就是,不好的他就屏蔽掉,长处的他就摄过来,最后全盘的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极乐世界。大家想,这个就难得啊。最后难,难到说虽然这么好,怎么让众生能够得度呢,比较了,酬量了,最后发现平等度九法界众生,特别是像落在我们娑婆五浊恶世的时代,你只要有一点点难度,他彻底就不来了,转身就走。最后说,那就念我的名号就得度。就是阿弥陀佛成就西方国土的时候,佛度化众生就多了一条跨时代的信息,原来佛度众生就说法现瑞显神通嘛,最后他说,用名号得度,这是阿弥陀佛首创的。

所以他把所有的难就这样,四十八愿难发,发完了以后难以坚持这个用行山去填他这个愿海。那么一系列难的缘起反映在果地上还有一个难,就是难信。我们现在就不敢觉得说阿弥陀佛是大慈悲父,所有的功德都替我们已经修圆满了,就用这一句名号来修,这辈子就能成就。所以说,这是“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究竟脱”。

现在我们一件事情呀,真的有时候这个平衡得失啊,一定是难信法绝对有大利益。说到解脱的话,那解脱的感觉随时随地都有,每天我们放飞一下心情,现在这个讲法,一个半小时讲完了大家也算一种解脱。你把嘴捂一会儿,放开了也叫解脱。生病了住院,哪天出院好了,这也叫解脱。我这说逗趣儿的话,我看有的师父们一年也辛苦嘛,出去参学一下。参学一下,到大和尚这儿请假,搭衣、持具,请假从门口出来时,有时候我迎面碰上,神采飞扬的,哎呀,真的是这个跳起来奔门就出去了,为什么?就有种解脱感,出去参学一下。这都是一种相似解脱。包括跳出三界的罗汉,不再生死轮回了,也叫解脱。堕了三途了,从地狱出来也叫解脱。可是都不叫究竟解脱,因为你还得来,一会儿而已,周而复始,没有彻底。所以这里,这个净土法门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生念佛往生以后得三不退直奔成佛,就这么一条解脱主线,没有一点点耽搁和岔路。

佛就在这里乘自己的本愿,直畅本怀,“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由于这个,所以他这里讲到“故悦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非常高兴。诸佛欢喜,你看六方广长舌在经典里面赞叹,都舍了这个大血本,把他们报身全部这样显现出来了来赞叹,“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讲“佛说”。我们现在在学习蕅益大师怎么讲《弥陀经》,他讲到“佛说”。

我们再看他怎么讲“阿弥陀”:“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这是讲到第二宗,经题里面的人就是阿弥陀。

我们有时候设想极乐世界怎样的情形,咱们这儿,你看,除了有法王,依然还有人王,有因缘果报不同,故福德,这个一辈子的命运也三六九等。可是在极乐世界他是平等的清一色的什么呢,他是以法为缘。我们这儿有的是以情为缘,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情识为缘,而且有逆缘有顺缘,有冤有亲,有债主,有债主甚至是讨命的,这就仇人一见分外眼红,就这个染土。可是极乐世界,他平等地全部是以法为缘,以法为教,只有一个教主,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的一个核心力,所以他称之为彼土之导师,就是导这个往生者,能够刚才讲到的得究竟脱,未往生者能够归无量光寿,这是他最主要导就导这一个,不是导写论文出书的。

那么,四十八愿就是他度众生的筹码,我们其实如果有时候去细细地看一下四十八愿。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净土法门的妙,不知道为什么它容易到这个地步,就是根本不清楚四十八愿给我们承诺了什么,将来可以兑现什么。这搞不清楚的,稀里糊涂,反正就一句阿弥陀佛,好像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这个佛门里边,学佛嘛,一个标志就是阿弥陀佛。好像就这么一个粗线条,模糊的,好像就在意识心海中,没有了知到说四十八愿为什么度众生,能够九品咸令登彼岸,它是什么内容。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不退是一个最根本的保障。娑婆世界的一个大的弊病就是修行会退,经里面讲到说一进九退,就是一个人往前冲,修行好不容易积累一点儿,九个人往后拽,就这样的修法。所以说,在极乐国土中他没有这样的内容情形。一入极乐法界呢,第一个就是位永远不会退,就是已经预入圣流,不退凡夫地了,没有生死轮回了。

像四十八愿里面提的保障,第一愿就是“国无三恶道”,就是你不会再,这是修行中最大的一个,最害怕的一个下场。像我们有时候祖师爷们也讲到“袈裟下失却人身”,就是因为有这个三恶道。那彼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呢。不退,他还让你什么呢,毕竟,像十一愿就是必至灭度,而且都是住的正定聚,就是不会走入邪门外道。这是四十八愿里面明文规定,同步全体都能得六神通,只要一往生就全部得六神通。你现在在我们娑婆世界谁有个六神通,他会打个卦能知道你现在想什么,那都马上就群起而追之了。所以这就是“位不退”的内涵。

“行不退”就是恒常度众生,不退到二乘地了。现在我们的功德的话,给罗汉提鞋都没有资格。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我们一念求往生心生起来的话,就是这个根性决定已就在罗汉之上了,定性阿罗汉。为什么?因为罗汉他凭自己力量他去不了这个极乐世界,就凭他自己的修行功德是没这个资格入这个极乐报土的。虽然在经里面讲到的也说不是皆是大阿罗汉,那个我们后面会讲到,他是从断惑的水平上来论,不是从证果的水平上而论的,就是断了什么烦恼,往生极乐世界,断的烦恼跟我们这儿罗汉断的烦恼是持平了,所以才称之为叫阿罗汉。

在这个立场上而言的。所以,不会退失你的大乘行门,像有一愿里面就专门保障说,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你愿意带着自己的愿力,里面讲到说“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可以“游诸佛国”,什么讲到说“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就是不要像我们这儿,一地一地地往什么十信十行地往上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你生活在极乐世界,就只要你活着每天都是同步具足普贤十大愿王的无尽功德。这都是愿力里面明文规定的,就看我们有时候领略不到,就不知道有这么好。

像“念不退”,任运增进,入如来地。“念不退”是个什么概念,跟开车一样,你现在走着走着你得踩油门,一脚油门不踩了,它就不动了。这个“念不退”就等于说一入八地,金刚道后的话,你就不用踩油门了,就凭着惯性,就保准你要成佛了。这会儿你已经不到那儿就不可能了。必须要去,冲着成佛去了。不要踩油门,任运就到那地了。

一往生,往生以后就给我们提供的保障“圆证三不退”,就是指的这三种不退,在往生的功德中,全体具足,没有后顾之忧了,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你像里面你随便极乐世界散发出来的香是“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就念念无间地入这个萨婆若海,也就是佛智。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永阶不退者也”。

那“梵语阿弥陀”,他讲到这个阿弥陀名号的意思,后面经典里面还会讲。梵语,为什么印度话叫梵语?印度人啊,他以为自己是梵天的后代,他认为自己讲的这个话呢,现在我们有的看这些印度传过来的论典,就讲到那会儿有的人,是从天人堕下来的。像我们这个劫初的第一个人,是从光音天堕下来的,那会儿还可以身体有光明,还可以飞行,因为吃了这个地种了,那会地就是长的现成的面包,拿起来就吃,不是这现在的泥土,那吃了身体越来越重,色身就飞不起来了,光明也失去了。慢慢的才有了男女的这个淫欲呀,你我的这个斗争呀,最后国家呀,这个法律就慢慢的都是这么出来的。劫初天人下来的时候,他就是带着这个语言,梵天的这个语言。

那么印度人呢,他就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梵天语,所以叫梵语,是印度最高贵的。现在他们还等级森严,四种种姓还分得清清楚楚,你去印度去朝拜,有那导游呀或者什么是哪个种姓哪个种姓都知道。婆罗门确实很高贵,婆罗门,印度现在的婆罗门教这个婆罗门的沙门啊,也是剃的光头,他虽然黑一点,他这里还点的朱砂,穿着衣服非常干净。而且,他轻易还不收你的钱,他这高贵感非常足,旁边的他们这些信徒呀,护持得也是无微不至。上次去印度朝圣,在宾馆里面就遇到这么一位,本来还想跟人家合完影了说结个缘,人不要的。其实我们那会儿也不是说因为跟你照了照片了,就给你点钱,这是也是出于这个因缘,说结个缘吧,万一以后你再见到我,听我学佛吧,不要修什么婆罗门教,人家不要,他们这个教法也很那个什么。

所以他这里讲到说,梵语叫阿弥陀,翻译成咱们汉语叫“无量寿,亦云无量光”。无量光寿呀,其实形容的就是清净法身,所以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他的这个横具的功德非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你看,这里讲到阿弥陀叫无量光寿,其实是清净法身遍一切处的功德,但是在极乐世界,他可以把法身佛的功德投放在哪里呢,报身佛的身上。在咱们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这儿应身就是应身,报身我们都见不着,法身就更,虽然遍一切处,现在我们还在轮回,这个只能见烦恼见不着法身。

但极乐世界他就,阿弥陀佛虽然现的是报身,包括化身,他全部能够引带我们现见无量光寿的法身功德,这又是横超法的一个横超点,无处不在的都是横超法。那从无量的角度来讲,你看,“要之”,讲到他的功德智慧呀,那功德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六度。前五度都属于功德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一度般若波罗蜜,叫做智慧。这我们就不用细讲了。

这里讲到的“神通道力”,“神通”就是指的三明六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于明和通的区别。通是什么呢?是共罗汉法,就是罗汉也有的得了六通,为什么佛有时候又叫明行足,就是指的他的三明。这个明比通高在哪里?比如说通呀,他能看见你前辈子怎么样,八万劫前怎么样,一生一世的轮回中怎样怎样。明他可以细化到什么程度,你上辈子或者无量劫前叫什么名字,造了什么业,感的第二世是什么果,由于这个果感的时候又继续造业,第三世是什么果?一直无量劫来就这么细化得都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叫明。通属于粗,明属于微细。所以这里讲到的“神通道力”就是指的三明六通。“道力”就是指的佛不是有十力啊、四无所畏啊、十八不共法啊,这全是只有佛才有的不共菩萨法。什么时候不圆满佛果,什么时候具足不了这些功德,只有佛有。佛佛道同就是同的这个意思。那这里讲到的“依正庄严”,这里就更不用说了。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皆能说法,度化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叫“一一无量也”。

什么是“无量”?为什么叫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他的经典叫《无量寿经》。我们怎么讲,相应这个“无量”。无量说白了,不是形容一堆一堆的,不知道没完,无量反作用就是到处都是,再说俗一点就是充满生活。每次忏悔文里面叫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你看只有法界藏身配到阿弥陀佛下,这里必有深意的,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就是这么一个意味的。你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信受这个无量光寿,那么就说明他是超越时空、遍一切处的存在。

存在就是当下就在,无处不在,所以刚才讲到悉知悉见。就是我们现在此时此刻就阿弥陀佛就在,你念念能如此相应。什么依正庄严也是无量的,就如同极乐世界讲到水鸟树林皆宣法音,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在娑婆能够修这个法也是现前的,一切我们现前的这个因缘,你能把它观成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行。普陀道场清净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面向红尘苦海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让我们既生出离,又生菩提度人之心;一切每天的人际关系顺逆境界,全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大家想想如果真能如此,还上哪里去找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念念皆是念佛三昧。所以这就叫做“无量”。你敢不敢体认这个无量。随时随地一切遭遇都是阿弥陀佛巧做安排。

为了让我们成佛,你如果真能相应,你说这跟那个狂心顿歇有什么区别?跟中道实相有什么区别?因为你完全已经彻底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就是在上面不动了,你说这个一切法都是一法。所以你真能相应到这个地步,那就叫做念佛三昧,那念得念得将来,那真是原来弥陀念弥陀,自性弥陀就显现了。所以其实这个法就是这么甚深富贵,也这么直白简单。

在《无量寿经》里边讲到说为什么有的人生到极乐世界属于胎生。当然这个胎生不是像咱们这儿的父精母血的胎生,他是说你五百世见不着佛。什么因果召感的?就是你对佛的智慧你不能够相信和相应,对佛的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你不敢相信。就是说有时候你看我们讲到菩萨示现,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冷不防。有时候我们就觉得说真有这么意思?甚至我们还说你也不能太迷信了吧?你都迷了。实际上你想,世间法都不疯魔不成佛,你真能彻底全身心地迷到阿弥陀佛这儿,就没有自己了,就无我了。

我在五台山那会儿,我记得有一次碰到显通寺有一个云门寺过来的一个禅和子,我们也恭敬他,互称师兄,原来云门寺的还认得,他叫明建法师。他我记得有一次视频上传的说,显通寺有几个师父这个燃臂供佛,燃指供佛。大家传一传我还觉得赞叹,后来去了五台山在显通寺碰见他了,说你这个手上怎么缠个胶布。最后才一念才对上号说,原来就是他,在视频里面还没认出来。后来坐在一起了,就讲起了这个用功呀,修行呀。他说他现在就修一个法,什么法呢?不做主法,就每天在道场里边,只要这个事情能有人说了算,有人做主,他就不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大家想,我们现在如果说能跟佛的这个不思议大乘广智相应,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就是他这么弄的,这也叫不做主,不做主就行了嘛。佛法就现前了。所以你看“一一无量”就是这个意思,无量光无量寿。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这里讲到的“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就是蕅益大师在讲“经”,我们来学习他怎么讲这个“经”。后面你看有一句“广如台藏所明”。我们看的注释多了就知道,说什么叫做“经”呢?有时候叫诸法之根本,叫法本。有时候又像涌泉一样,就是你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像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每一句经典都有无量的意趣,可是你读一遍才能发现一遍,读一遍才能上升一次,就这么个意思,叫涌泉。甚至有时又叫绳墨,绳子,木匠的那个绳子不是有个墨盒吗?把它抽出来叭地拉一下,叫什么,就楷定了这个纵横,就是这个角度,不能变了,这叫绳墨。有时候又叫结鬘,就是把一点一点的功德智慧穿成一串就叫一部经典。所以这里叫做“广如台藏所明”,就是讲的这些内容。

那我们再抽回来看一下,为什么说金口所说叫做经呢?佛说的哦,这是圣言量。一般菩萨造的我们叫做论典,祖师爷。为什么叫圣言呢?因为在学习经论里边,靠的有三个:一个叫现量,一个叫比量,一个叫圣言量。现量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大家说凭什么说这个是对的呢,因为大家都看见这个是对的。说凭什么普陀山有个普济寺,一上山到了山门口全都看见这叫普济寺,这就是现量能见,那就是采信的依据,说这是真的。还有一种叫比量得知,你比如说今天早上师父们去上殿,绕佛开始了,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那我们虽然没到大殿广场去,在山门外听见说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推比一下就得知说,哦现在已经上殿上到绕佛的这个阶段。

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说这个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过程中,它在走,我们盯着太阳看也看不出来它在走的。但是从东升西落一天的大背景下,可以推断出来太阳是在走,在转。这就叫做比量,推比得知。推比得知有一些法能推,有一些法推不了。但是心细一点的,以为推不了的可以推,你比如说轮回吧,轮回我们是前生、今生,后世是见不着的,只能见今生此世,但是你推比来讲,你说如果把睡觉当做一个小死嘛,我们叫。

那我们今天睡着了明天又醒来,再睡一觉,后天又醒来,昨天也是睡到今天隔了一觉,从这个推,就可以确认说轮回肯定有。这也叫做推比,由近推远。这叫做比量。圣言量是什么意思呢?现量来讲极乐世界你给我看呀,见不到呀。你给我推呀,推不出来呀。舍利弗都没办法问呀,文殊师利菩萨也只能听呀,所以这个时候就只能相信佛金口,真实不虚如常不变,讲的是真理,这就叫圣言量,所以这叫“一切金口,通名为经”。

“对上五字”,就是“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叫别题,这个经题里面就这个是讲的单属于这部经的内容,那么最后一个字“经”呢,叫通题,因为每一部经典都会有“经”这个字,通别合在一起,这就叫做“是通别合为题也”,这个意思。

后面有一个知识要点一下,就是“教行理三,各论通别”,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从这个题目而言,从这个经的内容也罢,在里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那我们把它从这三个角度更清楚地理清一下思路:一个是从教法,一个是从理法,一个是从行法,也就是行门上而言,“各论通别”。什么意思,一说大家就明白。从教而言,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通称为经,就叫做教通,都叫做经,可是呢,只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讲的叫做信愿持名的格外的这个教法就叫做教别,这个教跟别的教是不一样的。《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地藏经》讲这个困果森罗万象,真实不虚。只有这个《弥陀经》里面讲信愿持名之教,它跟其他的教不一样,所以就叫教别。那么从理上来讲什么叫做理通呢?理上我们都讲万法唯心,咱们现在,刚才讲的娑婆世界这叫凡圣同居土,也是唯心所现,唯我们的凡夫心所现。如果依着罗汉心所现就叫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嘛,就是他修行虽然已经出了生死了,可是他只能靠在这儿,为什么?还没到头呀,后面还有一块儿,所以九华山有一个寺院叫化城寺,就是指的方便有余土,化现的一个。走不动了,大家累得成佛路上实在累得不想走了。

说好,到了这儿就行了,结果到了这儿了歇一歇,说这只是三百里,五百里处才叫宝所,就是才叫成佛的地儿,所以叫方便后面还有点儿余。那么如果我们是菩萨修的六度万行功德感的这个因缘果报,就在实报庄严土,这也是唯心所现。佛的叫常寂光土,一心所现四土,所有一代教法都离不开这个准则,这叫做理通。都是这么个理,但是呢西方极乐世界叫做理别,跟这个教法不一样,什么意思?只要你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就是极乐世界属于凡圣同居净土,咱们娑婆世界属于凡圣同居染土,从染到净同属凡圣同居。可是我们这儿,你在凡圣同居你看不见方便有余,更见不着实报庄严。

极乐世界只要你生在凡圣同居净土它是什么?横具上三土的功德。说白了就是我们这儿你是一个小职员,你没有这个总经理的待遇,你是个总经理你就得不到董事长的这个地位。可是极乐世界呢,只要你一入到这个公司,哪怕你是个小职员,你所有的待遇所有的福利跟总经理董事长一模一样,这就叫横具上三土的功德,后面讲过这个横超法,上次好像也说过。这就叫理别,这个道理跟咱们这儿不一样,这个法不在咱们这儿行得通。

那从行门上来讲,什么叫做行通呢?因为净土的三部经典都是同时导归让你往生西方,可是只有《阿弥陀经》并没有讲观像念佛,也没有讲观想念佛,只说持名念佛,所以都是导归西方就叫做行通。都是这个修行法门,通的。只有这部经典独说持名就叫做行别,有别于另外两部。这就叫做这里讲到的“教行理三,各论通别”的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讲到“释名”这一段。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辨体”。辨体。下面两大内容呢极为重要,其实我们学习《弥陀要解》最出彩和最深入人心的就是辨体和明宗。我们先今天只看这一句,“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前面讲过这个体是什么意思,就是你长得什么样?这个本体,这个主质,主要的质,现前什么样的一个本质,那我们要看到这里讲的大乘经典,也就是一代教法所有都是为了阐述诸法实相。

为什么我们称之为佛法,佛法核心的不共法就是诸法实相,跟一切世间外道法不共的就是讲诸法实相,所以这里所有的经其实都是以诸法实相为正印,为本体的。我们学习一切的了义的大乘经典,像禅宗的所谓号称一千七百个公案,全部都是为这个诸法实相做注释的,离不开这个法。一切经典所要阐述的终极境界就是这个诸法实相,所以我们,但是诸法实相有很多虚名,虽然是实相有很多虚名、异名,方便善巧。你比如我们常说佛性,有时候又叫法身,二十二年讲的叫般若波罗蜜,《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不二法门,《楞严经》里面叫如来藏,妙明真心,这都叫诸法实相。什么真如,什么空,什么本来面目,什么西来意,全部是这个实相真理的异名。

现在我们想说一下,在讲这个之前呀,我觉得身为衲子,诸位大德法师,就是我们身为衲子,最要对诸法实相这个法呀,要生起天然的感觉,否则确实就是真的是不名为道人。你说我们,你看就今天此时此刻,我们佛门里面常问一句话叫“到此做甚”,就为什么?就为这个,所有的价值意义就是为了这个。世尊释迦牟尼佛当时叫护明菩萨,从兜率天下降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所谓演绎一番,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为这个。先贤们求法西去,最后请的法,白马东来,在白马寺,这一个法脉到这里他也是为了这个。你像我们佛法还有幸能在娑婆世界这样流传住持,自古以来说佛家的富贵三宝的无上庄严,你看那么多的三武一宗去灭法都灭不掉,士大夫帝王将相都尊崇为师,甚至有的亲加跪礼,你说为什么?就是这一念实相。

像我们出了家了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托钵乞食就是跟个流浪汉一样的随处云游,还是为了这个法。所以大家想想古来的大德有的梵行清净,戒若冰霜。你像道宣律师持戒都持得天人来送饭。慧远大师临终往生前徒弟劝他说,要不要吃点米粥,说不要,戒律里边不允许,说那喝点蜜水吧,蜂蜜调的水,说你给我现在把律典拿出来看一看,允许不允许,还没看完呢就往生了。这也是,你看为什么,就为这个实相。济公老人家又说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是表这个实相。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在丛林道场,能够来共修,调心,相应。丛林里面常说的,说你要听招呼,要随众。随到什么程度呢?说花生是树上长的你不可以说是地里生的,但凡你有自己半点主意你就错了,就这么来过日子。现在我们三点半起床,一天起早贪黑的辛苦,说实在的在自修接引外众,真的是百般忍辱,努力布施,全还不是为了这个,几十年如一日。

我昨天上殿的时候我也非常激动,看到跟着大众师父绕佛的时候我也打妄想。你说我们都是人生父母养的好人家的子弟,这也算是舍家弃欲,把日子过到寂寞孤灯清净年华,你当和尚谁都想当就当吗?哪怕我就是个半吊子,晃晃悠悠地修的,都不是谁想当就当的,虚云老和尚说了,当和尚得福报呀。你看为什么,穷人当不了呀,有的人宁愿去要饭他当不了和尚,他还看不起和尚。富人也当不了呀,他来供养、来恭敬、来做功德,但是他本质上他就入不了这个主人翁道。甚至有的所谓的居士,能够把两堂功课,佛事都会做,敲打唱念一应都会来,他就当不了和尚。为什么?他过去没有全身心地相应过这个诸法实相。所以我们现在就当和尚,这也是过去有真心实意的愿,这辈子才不由自主地出了这个家。就是为了明了这个诸法实相。这就是佛法僧三宝之法宝,所有一天上殿、过堂、绕佛、斋僧的这个法都是为了入这个法。

所以这里讲到的一切的经典所诠就是这个本体境界,每一部经典从“如是我闻”到“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就是为了诸法实相。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正体,就是为了让众生证得这个诸法实相,当然这个诸法实相呢,很难契入,甚至都不好理解。我们今天先到此,下一次再来继续进行。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