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一面,我们讲到下品下生。

善导大师对《观经》九品,他老人家的判断是认为,《观经》的九品差别是如何形成的?他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从善导大师的看法来说,他认为《观经》九品的人,都是具足大乘善根、都是具足净土善根。

什么叫大乘善根?就是这个人他能够经常的正念真如,他对缘起法相对淡薄,经常的忆念他的真如本性本自清净,所以他这个真如本性的思考模式,他认为生命本来是没有,这个本来没有很重要。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的,那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本来就有烦恼,那这烦恼是真实的。那我们就很难超越它的系缚。所以我们看《楞严经》就是说:即便我们在三界无量无边的生死中打滚这么久,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犹如虚空这么多,凭什么在临终的时候,短时间的忆念佛陀能够往生呢?因为它本来就没有!

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完全是一念虚妄的妄动,然后把这些事情虚妄的创造出来,所以我们生命只是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而已。这事本来没有,是自己捏造出来的,就像做梦一样,你在梦境当中看到很多事,但是你醒过来什么都没有,你做梦前没有、醒过来也没有,这中间只有过程,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梦里明明有六趣。

所以本来就没有这个思考模式,对大乘行者,特别是临命终人是非常重要,加持力,正念真如,这个就是你的善根,你有这样的觉悟、你有这样的思想模式,对你生命的反转力量越大!

你看有些人,同样有这样的烦恼跟罪业,但是他很快就能从烦恼中跳脱出来,有些人很难从烦恼中跳脱出来,善根不够。他那个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一定把他折腾得精疲力竭,他要拜几部的八十八佛、持多少咒,他才可以慢慢慢慢的减少。有些人一念之间转过来,就跳出来了,善根深厚!那个狮子奋迅三昧,水沟再怎么宽,它一下子就跃过去了。所以在处理障碍的时候,你的善根很重要,你的般若的善根栽培得深厚,你很容易超越这些障碍,这个是大乘的善根。

第二个对阿弥陀佛强烈的皈依──净土的善根。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真实的顺从本愿,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把你所有的妄想通通放下,把你的身口意交给阿弥陀佛,看你有没有这种决心,这也是一种善根。这个不是盲目,而是一种智慧的胜解,那你要长时间的学习才有办法。对于佛陀的信任,你可以把你的身口意交给佛陀、交给阿弥陀佛,那不是冲动,是从智慧的学习,而得到坚定的理解,发自内心的信仰跟发自心中的愿望,这也是善根。

你从净土宗两个都要具足,不容易,你看有些偏空性的人,他大乘善根强,你看《中观》的学者,他就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他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偏有相的人他容易执着,他就很难正念真如。净土宗很难:他又要观一切法空,安住真如,又能够从空出假安住佛号,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真空妙有。那么这两种善根都具足的人,他在今生因为遇到的因缘不同,善导大师说: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净土善根也具足。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上品,有些人下品?但以遇缘不同,有些人刚开始学佛,他就亲近大乘道场、就学习大乘佛法,就把他过去的善根启发出来,走上大乘之路,这个人因缘好。(有些人因缘不好)这个人从小就没有遇到佛法,所以善根暂时被遮蔽了,就造业了;到临命终时,才遇到善知识为他开导,是这样子。善导大师认为这些人通通具足善根,只是一时的因缘不同,而产生九品的差别,这是善导大师的看法,这种看法和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这个地方,最值得我们去关心的就是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的众生,那么这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是临终的时候,才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当中,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呢?正如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上说:云何临终少时心力,能胜终生的造恶?说这个人终身造了很多的罪业,但临终的时候只有少时的一分的相应,那么知礼大师解释说,这当中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遇值善友:因为他福报大遇到善知识;有善知识有方便力,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有善知识的开导。

第二个、为苦所逼:因为你要没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你就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他会启发他的善根,开始去回光返照、自我反省,他就会把善根激发出来。

当然他在痛苦的逼迫之下、又遇到善知识的开导,他就完全的相信,随顺大乘的法流、随顺净土的法流,然后光明现前,就往生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我们综观下品下生造了五逆十恶,这个人非心性之极致,弥陀之大愿,持名之奇勋,何以有此!是说这个人造了五逆十恶能够往生,那岂不就是:心性的功德显现、弥陀大悲的愿力加持、乃至于念佛的这种功德力!他就把他会归到三力──心力不可思议,他这一念心跟真如相应了,法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产生反转。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要注意:我们看《观经》下品全都是造恶业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毁谤正法。你的身口意可以有过失,但是你不能邪知邪见。因为邪见,你就没办法得到法益了,开示也没有用,所以破戒还有救,破见就完了。

所以你可以有过失,那么你临终的时候至诚的忏悔,都还可以反转;但是你一旦邪知邪见,你就不受教化,这时候就没办法了;所以在《观经》的下品,他必须拣别毁谤正法这方面的过失,因为这个过失会把你自己封闭起来,你就不再接受教化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

乙二、明利益

我们看乙二说明它的利益。《观经》讲完以后,有哪些人得到利益?说明本经宣说当机众所得的利益,我们看经文:

(一)证无生忍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我们看这个当机众得到的利益,有三个层次,最上品的是韦提希夫人,因为她大乘善根深厚,所以世尊宣说十六观行跟九品往生以后,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当下都见到极乐世界的广长之相。其实在刚开始说法之前,佛陀曾经显现给她们看,但是那时候不是那么的广大、那么详细,那么《观经》讲完以后,她见到的更加庄严,而且还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庄严之身,看了以后心生欢喜,叹未曾有,产生法喜。而且这个时候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这是指韦提希夫人成就了无生法忍,韦提希夫人的善根不可思议。

(二)成就往生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那么五百侍女在这个时候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也为她们一一授记,皆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能够成就诸佛现前三昧,在定中经常能够见佛、能够听闻佛法,得到诸佛现前三昧,也就是这个人即便没有生长在佛世,随时跟佛陀可以见面、可以请法。

(三)发无上心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无量诸天发起无上道心。也就是说你听完《观经》,你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不能够修习理观的,你只知道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对比娑婆世界的过失,从事相的对比你发起菩提心、生起愿往生的心,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你从《观经》当中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怎么有十法界?生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你作错误的想象、作错误五欲的想象,你把三恶道创造出来;你一天到晚作一些人天善法的想象,你把人天安乐的果报创造出来;你经常在生命当中作苦、空、无常的想象,你把偏空涅槃创造出来;你经常生起菩提心、六波罗蜜的想象,你把佛菩萨的法界创造出来。

所以生命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这样子,后来因为仁者心动,看你往哪个方向动,往好的方向动,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往坏的方向动,叫做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

所以《华严经》上说:我们内心就像一个工画师,可以画种种五蕴现象。生命是你自己画出来的,当然你也可以把它擦掉重画。为什么可以擦掉?因为本来清净,可以擦掉。所以你一定要有理观的智慧,才有办法会事入理而证得无生法忍。我们看本经,事相讲得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但是韦提希夫人却证得无生法忍,因为她能够把事相的因缘法,回归到一念心性。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一、于王宫佛自嘱劝。乙二、回灵鹫阿难备述。)我们看甲三的流通分,流通分当中分两科:乙一、于王宫佛自嘱劝;乙二、回灵鹫阿难备述。一个是在王宫的时候有一部分的流通;第二个是回到僧团灵鹫山,又有一份的重复的说明。我们先看在王宫当中佛陀的劝嘱,我们先看第一段:

乙一、于王宫佛自嘱劝

(一)列名教持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这个时候,佛陀说完《观经》以后,阿难就从座位里面站起来,就顶礼佛足,就白告佛陀说: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提出了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就是当何名此经?说这部经以后应该如何安立来流通?当然这部经,就包括这部经的因地修行和果地功德,就开出了这部经的修行之要,这个修行之要就是讲到他修行最后的目标。应当如何来受持?是讲他的因地的下手,就讲到因跟果。

一般一部经都有它的因和果,佛陀在讲这部经题的时候是两部分:一个是从因地来发明;一个是从果地的功德来发明。

一、在因地上:这部经叫做《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以它当然主要是观,就是观想,观想它讲到正报跟依报,但是这个地方是以正报为主,无量寿佛,尤其是以主人来摄受眷属,所以叫《观无量寿佛经》,这是从因地来修观。当然这种修观不是在事相上攀缘,它要借假修真,从观想当中,培养我们的信愿。

二、《净除业障,生诸佛前》,这是从果地来取经名的。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功德,或者是在忆念佛号的时候,你有很坚定的信心,那么你就消业障了。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有这样的信仰,就能启动佛陀消业障的功德,但是不一定往生。如果你在信心当中又有愿力,我一定要往生,那就可以生诸佛前。

所以,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内心两个善根都要具足:第一个启动信心,净除业障;第二个启动愿力,生诸佛前。早期很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你看天台宗的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他修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障碍,他求佛力帮他消业障,那么这个时候他只是启动了净除业障。

我们看第二段举益劝修:

(二)举益劝修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我们能够依此十六观,来修学念佛三昧,现生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能够得见。当然这个得见,也不一定是说用眼根去见,我们内心的心心相应也是一种见;跟观世音菩萨、这个西方三圣,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或者说相应也可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若善男子、善女人,单单听闻到佛名和二菩萨名,就能灭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这个但闻,一定要有信心─深信不疑、受持不失,才能够达到灭罪的目的。如果听了以后没有信心,阿弥陀佛对你就没有加持力了。

何况忆念,忆念他的功德产生愿力,那就不只是消业障了。你今天以信心来观想、又能够以愿力来引导的时候,那就是了生脱死、往生净土了。一个人能够念佛,当知此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是一切华当中最为殊胜的白莲华,特别的清香、特别的清净。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为其同参道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个是佛陀为他授记,说这个人决定可以成佛,坐菩提道场,而且现世已经生在诸佛之家,身为佛陀的弟子,迟早要继承佛位的。

这一段经文,有一句话蛮重要的,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当然我们大乘佛法,你发了菩提心,有很多选择,可以选择唯识、天台、中观,各有各的方便门,都能够了生脱死。但是这个地方,就有它现实的时代背景,如果你是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环境的干扰少,寿命又长、善知识又多,那么净土法门的重要性,就不是那么明显。比方说消业障,你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消业障,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消业障,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念佛法门就有它的特色,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离开五浊恶世,你念地藏王菩萨可以离开五浊恶世吗?未必,你念观世音菩萨可以离开五浊恶世吗?未必,因为你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越到末法时代,环境的干扰越厉害、人心越不安稳,净土法门显得愈重要!

净土法门是一个解决危机的最佳法门!愈有危机的产生,净土法门愈重要。就像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最后他说:三界火宅大家都是戏论,现在这个火已经燃烧了,谁都不能幸免,赶紧跳出去只有净土法门,其他都不行!

你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最后那一段开示,蕅益大师什么法门都尝试过了。他刚开始参禅──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出家,二十六岁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又学天台宗,修天台止观、誓证无生法忍,后来失败了。到晚年的时候,五十五岁还是五十六岁,生了一场重病,把他折磨得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坐也不对,卧也不对,他说只有含泪念佛。这个时候他知道完全靠自力消除无始的罪障,没办法!开始思考佛陀有那么大悲愿,我为什么不靠佛力?我凭什么要靠自己的力量?他开始思考他力的问题了。

你要是有兴趣,把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后半段,那一段很感人,他自己讲他自己的修学过程,心路历程:他一刚开始是对自己很有信心,蕅益大师他相信心力不可思议,其他都是假的,都是假借的;但是了到晚年的时候,他觉得完全靠心力不够,他把佛力也引导进来,他觉得两个缺一不可。所以愈到末法时代,你会了解到弥陀本愿的重要性,因为现在修什么法门都出不去了,你能够选择的越来越少。

第一个、你的根机本来就不好,你为什么生长在末法时代?一定有问题。第二个、大家都放逸,你说众人皆醉我独醒,未必!大家都在放逸,你一个家庭六个人,五个人都在看电视、都在放逸,你说你在那边打坐,一定有问题,会受影响。因为整个大气氛是这样,你不可能离开这个气氛,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放逸的。

所以末法时代,你在进步,但是环境会把你拉下来,这叫进三步、退两步;要是没有做功课,那就退三步了,因为整个大环境是往生死方向在流转。你看到的、听到的,六尘通通是牵导你往生死流转,你唯一的净化方式,就是进入佛堂,短暂的时间跟三宝结缘。你一离开佛堂,就如忏公师父说的万丈红尘,你说我百华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很难!所以末法时代,你肯定会受影响,因为你旁边的人都是这样子。

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那净土法门就是唯一的方法。不是只有消业障,至少临终的正念我做得到;我没办法做到业尽情空,但是以我的善根力,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以心力启动佛力,往生到净土去,到了净土再来处理生死问题,这是末法唯一的选择。

圣道门我们能够去修的,大概蕅益大师都修过了,蕅益大师他什么都修过──持咒也持过了、参禅也修过了、天台止观也修过,最后晚年的时候,他说只有皈依在阿弥陀佛的座下,万牛莫挽,一万头牛也不可能改变他的心意!你可以看得出来,蕅益大师他曾经走过一圈以后,再回到佛陀的光明。蕅益大师他那份的坚定跟皈依,都示现给我们看,该走的路他都走过了,绕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说,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讲到末法时代,这句话就更重要了,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结示付嘱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最后,佛陀最后的劝谏:就是你好好的受持此语。其实这个受持此语,应该是指前面的十三观──观想;他说观想即是持名。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佛法当中,经常说什么即是什么,比方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即是不是两个完全一样?它们两个是不同的,但是这两个可以互相融通。就是色,这一切的色法,它的本质是毕竟空──色即是空,叫缘起性空;那么虽然是毕竟空,你用因缘、业力来熏习它,它就会出现十法界染净的色法,所以色、空二法是互相融通,这两个法是独立的,但是可以互相融通,叫做即。

同样的道理,持名跟观想也是可以互相融通──因为你在观想的时候,可以增加你的信仰、增加你的愿力,你可以充实这句佛号,那么你在念佛的时候,心保持清净,也能帮助你观想,所以这两个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的,叫做念佛即是观想,观想即是念佛,两个可以互相帮助。

乙二、回灵鹫阿难备述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佛步空还,第二个阿难重述。

丙一、佛步空还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那么佛陀当初是以神通力来到韦提希的宫殿,因为韦提希夫人那个时候被关起来,讲完以后,佛陀是从虚空中以神通力又回到灵鹫山。那有人说:佛陀你老人家为什么不走大门?为什么要从虚空出去?古德说:因为佛陀要保护阿阇世王的善根。因为阿阇世王这个人是有大乘善根的,他后来也忏悔了。但是这个时候阿阇世王正在起瞋心,他把母亲关起来,要是看到佛陀来说法,会毁谤佛陀,对他以后不好,所以佛陀避免让阿阇世王看到,就直接从虚空中回去了,就没有经过宫殿的大门,保护阿阇世王的善根。

我们看最后一段,阿难尊者回到僧团的重述:

丙二、阿难重述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阿难尊者听到这些开示以后,回到灵鹫山,再为大众师说一次。所以前面的经文有如是我闻等等,其实是阿难尊者重说此经。换句话说,观经等于是讲了两次:第一次是佛陀在韦提希夫人的宫殿里,亲自讲的,第二次是阿难尊者回到僧团,再为大家重述一次。

这时候无量诸天、龙、夜叉,夜叉是一种鬼,叫疾行鬼,福报比较大的是空行,在空中飞,福报比较差的在地行,有空行夜叉跟地行夜叉,这些都是属于护法神,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智者大师说,为什么皆大欢喜?因为听闻佛法感到受益,有灭恶生善一种清净的功德,所以产生法喜。

这段整个经文已经讲完了,最后我们做两个总结。

肆、结示劝修

一、自他不二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个,净土法门的感应道交是一种自他不二法门。净土法门在临终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把一个生死罪障凡夫,救拔到一个清净的国土,完全靠两种力量:

一、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心中的信心跟心中的愿力不可思议。

二、弥陀本愿的摄受:特别是第十八愿,或者是第十九愿这两个,这种蒙弥陀本愿的摄受,产生感应道交,如水中之月,月亮比喻佛陀,我们自己的心水也要平静,月亮的光明才能映上去,这叫感应道交。

净土宗的传承,主要有两派:一派比较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比方说善导大师,他是强调顺从本愿。另外一派是智者大师《观经疏》,强调心力不可思议,用一心三观来栽培善根,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个人认为蕅益大师比较中道,他的《弥陀要解》把心力跟佛力两个结合起来,他觉得念佛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你为什么能产生反转?你内心当中有真实的善根。第二个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你善根不够,佛陀也很难救拔你。

不过,从修学次第来说,初学者先相信佛力不可思议,我觉得初学者拜佛、念佛很重要,事修很重要。在每一个礼拜当中,身口意的观想忆念,念念之间,让你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感情很重要,拜佛。

你刚开始先用善导大师的方法,信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的因缘,相信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一定可以救拔你,你刚开始可以把重点放在他力。但是慢慢、慢慢修习佛法之后,就要知道,其实你内心的善根力也不可思议,也有灭恶生善的效果。先从佛力来培养信心,然后再把自己的心力提升起来。总而言之,你临终的时候,两种力量都要现前:第一个心力要现前,正念要分明,第二个你要忆念佛陀,两个都缺一不可。

二、显示深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土宗的整个修学重点,印光大师说就是在这句话。那么他的因地是忆佛念佛,果地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跟佛陀产生一种感应道交,乃至于心开。心开包括现世,现世为什么说心开呢?就是净除业障,如果你被业障包住,心就不开了;那么来世生诸佛国,华开见佛悟无生,也叫心开。

净土宗它是一个他力法门,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虽然我本身没有香气,但是经常接触香气,我就有香气。所以它的因地很重要,就是忆佛跟念佛。当然《阿弥陀经》偏重于持名、偏重念佛,本经偏重忆佛,其实这两个很难分开。

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是一种止,佛号提起时,我们说行起解绝──不能有任何的妄想。提起佛号的时候,佛号生,一切法不生,生命只有一个音声存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你要把你的生命融进去。所以这个时候你动任何的念头、想法,都叫做妄想,包括起善念也是妄想,我很多事没有做─打妄想,没有顺从本愿,所以提起佛号不能有任何相像的,所以念佛它是一个止的功夫。

但是你的善根怎么栽培?那就是观、就是忆佛──观其相,念其德。这句佛号跑到我们的心中,对我们的加持是不一样的,你看月亮,同样一个月亮,每个人拿不同的脸盆,它映在脸盆上的亮度光明是不一样,关键是你对这句佛号的胜解力。

比方说这个佛像,你说它有没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难讲!对不对。你要是不相信它,觉得它没有加持力,它就没有加持力,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说这个佛像是个木头,对你来说就是个木头;但是你说这个佛像有无量的功德,你去礼拜,他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就可以跟你感应了。

其实阿弥陀佛名号,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力量,我们自己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消业障,但是没往生;有些人念佛又消业障又往生,因为他有信心、有愿力。所以这个地方愿力的产生,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会产生强大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是要有胜解力的。所以你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这个对你来说是一种栽培、累积善根的力量,也就是你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接触的时候,你本身有多少善根,阿弥陀佛就给回应你多少。

我不知道诸位提起佛号时,这句佛号对你有什么样的意义?你对这句佛号的胜解力有多少?

我们举一个例子:经济学家说一个人要有钱,除了佛法说要有福报,但是有福报也不一定表现在钱,有些人是拿去买房子,对不对?他说一个人要有钱,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什么条件诸位知道吗?你要喜欢钱!真的!你不喜欢钱你就没有钱。经济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发觉这个人对钱要有很多的忆念──他必须把他的理想跟钱做一个联结,叫功德联想。就是我想要个房子。为什么你有房子?因为有钱是吧!我想要有个车子。为什么我有车子?因为有钱!我希望做很多慈善事业,为什么?能够实践我的理想、提供一个很大的讲堂,让大家来听经;而且我要建造一个很大的养老院,让老人能得到安稳的照顾,为什么?因为有钱!

你必须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忆念都跟钱联结,你就会有钱!你对钱才会产生意乐,对不对!如果你对这个钱,没有产生联想,那它只就是一张纸。所以钱在你生命当中所产生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忆念它的功德。

佛号亦复如是,对一个没有学佛的人,念佛只是一种音声而已,对他来说,果然只是一个音声。反之,如果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多了一种联结,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呢?表示来生不堕恶道,这个很重要。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我们不堕恶道、身心安乐、国土庄严;你看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衣食自然,你不用为衣食而奔忙。你看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精神体力干什么去了──工作。为什么?为了挣钱没办法,为了要生活。所以在娑婆世界,你大部分的精神体力都去工作,只有少部分的时间拿来修学佛法,为什么?为了衣食,所以衣食自然很重要。然后五种神通,到了极乐世界,它给你强大的果报体,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最后寿命久远,不会因为死亡,让你的善根产生中断。

所以你必须把你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愿景,跟佛号做结合,因为只有佛号可以帮助你完成所有的理想!

这个时候你打佛七,佛号就不容易丢掉!为什么我们佛号念一念就会丢掉?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它跟你没有密切关系,如果你认为佛号对你来说可有可无,有它你觉得很安稳,没有它好像也可以,那你佛号就念不好,因为可有可无是吧!

所以你必须把你来生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愿景,都跟佛号联结,因为只有佛号才能满足你来生所有的希望,这个时候佛号你就再也丢不掉了!丢掉了,你一定把它拉回来。因为它是你唯一的希望,离开了佛号,你就是一个标准的生死业障凡夫,来生就不知道要随业飘到哪里去,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完全做不了主!你来生所有的希望就靠这句佛号,你必须把你来生的愿望跟这个佛号联结,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本命元辰!这对你就意义重大了,因为它代表你来生所有的希望,这就是忆念。

所以,你不是只有听其声,你还要念其德,忆念它的功德。当然念其功德不能在念佛的时候,平常就要念好了,当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所有的妄想都要停下来,但是平常必须要透过忆念来栽培──你对佛号的皈依,所以说忆佛、念佛是相辅相成的!好,我们最后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我们如何判断亡者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师父回答]:往生极乐世界,他一定要见到莲华。他可能没有见到佛陀,你看《观经》下品没有一个见到佛陀的,当然有人说佛陀还是来了,是你没有看到,也可能!反正你没有见到佛陀,佛陀来不来我们不知道。我们临终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见得到佛陀,上品的比较可能见到佛陀,但是你一定要见到莲华,这个是共同的标准,莲华要现前。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开示,阿难尊者见佛相好而出家修行,与观经的修行方法借相修心有何不同?

[师父回答]:阿难尊者他看到佛陀相好的时候,他是向外攀缘,他没有说佛陀为什么有这个相好,因为他内心当中有善根,他没有把这个相会归到内心去,他是攀缘佛陀的相好,产生欢喜心,但是他没有把这个法会归到内心去。所以佛陀诃责他,他没有回光返照,他这个心出去以后,无不从此法界流,他少一个动作:无不还归此法界。

你这个心放出去以后要拉回来,要借相修心。我们借布施的相,启发布施的善根,我们本来就有布施的善根,但是还是要靠布施的相;我们靠持戒的相,来启发我们远离过失的持戒的善根;我们透过忍辱的相,来启发我们内心当中包容的善根,你要借相,还要回过来修心。

你现在必须把修善提升到善根,修善是一时的,你也可能偶尔去修善,但是你不可能产生一种咒愿力——我一定要怎样,那就是一种善根了。佛弟子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慈善家是个好人,我们是一个道人。好人跟道人都可以修善,但是我们是依止内心的胜解跟愿望去修善,是用这个修善来开显自性的功德,叫借相修心。

不管别人同意我修善也好、不同意也没关系,反正人生就自我完善,我对我自己负责,这是佛弟子。那么慈善家,他是把善法当真的一样来看待,他是攀缘外境而生起善念,然后心境和合、产生善业如此而已,他不能够回归到内心去。当然这个因地不同,缘起法的结果就不一样,一个是走上菩萨道,一个是走上人天道,做同样的善事,一个人走上成佛之道,一个人走到人天的道路,因为心态不同。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在家居士认真念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可以证得上品上生吗?之前听说上品上生要出家才可以。

[师父回答]:当然这有两种说法,有一种人说出家才可以上品上生,有一种人是觉得不需要。但是我们从《观经》来看,这跟出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从缘起来看,你现什么相不是重点,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功德是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现出来是善根,是什么样的善根?是人天的善根,有人天的思考、二乘的善根、或者大乘的善根、或者净土的善根,那一念心现前,临终最重要,这叫腊月三十算总账。当然临终的正念是平常累积而成的,那么这个跟出家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出家环境比较好一点,如此而已。但是你要会修行,把人生当作历练,那就很难讲,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是很多,就看你对人生是怎样的态度、怎么去历练。

[学员提问]:莲华经七日乃开,这七日是人世间的七天,还是极乐世界的七天?

[师父回答]:古人有两种说法,有人说这个时间相是极乐世界的相状,有人说这时间相是人世间的相状。因为极乐世界一天,我们人世间就一个小劫,那就很长。我个人是这样看,我认为,会性长老也是这个说法,会性长老说,这个一天是指人世间的一天,他说得很有道理。他说佛陀今天是在娑婆世界说法,为娑婆世界众生说法,怎么可能拿极乐世界的相说给你听,还让你去换算是吧!他为众生说法,肯定用你能够接受的时间相,我觉得会性长老讲得有道理,他的批注说得合理。今天当机众是谁?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生长在哪里,娑婆世界,那当然是用娑婆世界的时间相,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里面莲华的时间,全部是娑婆世界的时间,如果是极乐世界,还要乘一个劫,那就不得了,但至少他不退转,是不是?好过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流转以后,你不晓得来生要到哪里去,你也不知道,你也做不了主,随业流转,可能造了罪业就到地狱去了。到地狱去的时候,那时间很长,地狱那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出来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法门没了,那你就等下一个阿弥陀佛发愿,那要等很久。

所以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这样子,什么叫末法时代?他的生命是往坏的方向走,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今生不出去,你来生更难出去。你今生用六分修行的力量,你来生要用八分,因为生死的干扰越来越厉害,所以不要寄望于来生,来生会更好这句话骗人的,来生不可能更好,是更糟糕。因为佛陀预言它是减劫,越来越糟糕,就是生死的业力越来越强,魔强法弱,启发你善根的因缘越来越少了,启发你烦恼生死的力量越来越大了。

[学员提问]:那么在莲华当中念佛之后,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师父回答]:听闻大乘佛法!当然是念佛、念法、念僧!在极乐世界的莲华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在那个地方修学佛法,至少不退转,不堕到恶道去。

[学员提问]:当我们面临不同境界的考验时,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心,不陷于忧悲苦恼的深渊当中,可以安然面对?

[师父回答]:当然是佛法,因为它有安住力跟调伏力,我觉得安住力很重要。你的生命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云何应住?我们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你要是没有安住,内心当中没有一个住处,那别人一刺激你,你就心随境转,这很正常。因为你心中没有家,风可以刮你、太阳可以晒你、野兽可以去干扰你,因为你内心没有保护伞。那么内心的安住有两个:

第一个你的理观强,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人生本来没有,最后也没有,只有历练的过程,生命总是会过去的。这是利根人,以真如为住。其次,如果你觉得理观太高,那也没关系,就以来生为住──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你不能把生命住在今生,你把人生当真,那就完了。这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你活得很认真,就很难解脱痛苦。我现在活得不好没关系,多想想未来,我来生会怎么样,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是净土宗的人生观。你为什么而活,你是为来生而活,一个人要减少痛苦,必须把心抽出来,放到来生。如果你住在今生,你就很难避免痛苦,那人生酸甜苦辣,你都要承受,就看你的心住在哪里。

虽然我们过去生造了善业,但也不是完全造善业,是不是?偶尔也会造恶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就有问题。但是人很奇怪,就算十天里面有九天活得很快乐,只要有一天很痛苦,就会永远记得那个痛苦。所以人生十件事,只要有一件事不满意,你痛苦大概就很厉害,所以福报越大的人,他的心就越脆弱,所以你说那我要避免痛苦,我一直造善业,没有用!因为你的罪业已经够多了,你无量劫打滚到现在,你的罪业已经够多了,你造善业没有用了,解决痛苦绝对不是靠善业,要靠智慧,用善业力解决不了的!来不及了,因为你这个业果累积到这个时候,你说我不再造恶业了,我希望来生没有痛苦,没有用了,也不差你今生的业,当然还是要造善业。因为你造善业临终没有干扰,临终无障碍。

我的意思是说:你要减轻痛苦,你的心态很重要,不能把生命当真,不能把心住在今生,今生只是你人生的过程,你是为了要到净土去,才有今生的。你要经常想来生,这个没关系,暂时的,我今天去一个旅馆住,这个旅馆上面漏雨,旁边窗户也不好,我在这边住七天而已,是吧,我今暂作娑婆客,你如果说这是我的家,这个旅馆是我的家,那你就当真,那人生就有很多戏可以看了,对不对。

总之,你必须要把执着拿掉,你要嘛安住空性、要嘛安住净土;两个,没有第三种。第一个活在真如,第二个活在未来,就是你的心态,你的云何应住,你的心住在哪里,这很重要!你心住错了地方,你的人生就会有不同的相貌──你的心态会决定你的状态,这句话是对的!

好,我们今天《观经》就上到这里,我们感谢大家的参与,让我们这次法会更庄严,阿弥陀佛!鼓掌表示你们有受益,就对了。好,我们把讲经的功德回向一下:我们先做一个别相的回向,再做一个总相的回向。大家请合掌:

我们把这次讲经的功德,回向常饮和尚尼亮大法师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并回向慈明寺全寺住众法师,法会期间全体的义工,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并回向全体参加法会的大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好,我们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