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面,壬二、下品中生。

《观经》的整个修学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成就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怎么办呢?你要透过一种正确的想象,才能够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本经它是一种以观想的方式来跟弥陀感应道交,叫做观想念佛。

那么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本经的修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它是一种借假修真。佛法对于假跟真的定义就是说,这个法是生灭变化的、是暂时存在的,这叫假,那么这个法是恒常、相续的,成就之后永远不会失去的,这叫真。

比方说某一个慈善机构,到一个地方看到弱势团体,他起了慈悲心去布施这个团体,但是这个慈善家回去以后,可能就把它忘掉了,他没有一种相续布施的功能,回去以后该干啥还干啥。那么这一念的慈悲心,当然在人天的善法当中,有它的意义,因为他创造一种善业,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从出世的解脱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这只是一时的善念,我们叫做善业力。但是如果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心中是有一种强大的胜解力跟强大的誓愿力,他去做布施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叫做善根,就不是善业了。

我们要知道善业是一个假相,假相不是说没有好处,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不能相续。他是一个好人,但是他不是一个出世的菩萨。所以只要是这个法在你生命当中,他只是偶尔的出现,你偶尔去拜拜佛、你偶尔去做慈善事业,这样子会对你生命当中,创造一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从出世的角度来说,都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你养成一种定课、养成一种愿望去做一件事情,每天去做,这个就是善根,这对出世解脱的意义就重大了。

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为什么善根是相续的?《楞严经》解释说:因为它顺从本性,因为它是你本性显现出来的。你今天愿意去布施、持戒、忍辱、行六波罗蜜,那是透过智慧观照而产生的胜解力,而且产生一种誓愿力,我一定要成就。一个法有胜解力、誓愿力支持的,这个就是真实的善根。

但是真实的善根是怎么来的?是透过假相的观察。你看本经就是这样子,佛陀施设很多假相,极乐世界依报的假相,比方说莲华观、宝树观、楼阁观,这些假相都是生灭的,但是你透过假相的观察,你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力,这就真实了。你观察莲华的时候,你看到莲华的功德,你对极乐世界产生信心、好乐,这个是真的吧!因为在你的心中经常存在。所以出世的善根,是从假相的观察而来的,这叫借假修真。当然这个假相必须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设的。佛陀出世以后他才有资格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施设很多的假相来引导我们,启发我们的善根,只有佛陀做得到,菩萨分证,佛陀圆满,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叫做借假修真。

在果地的时候,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叫什么?叫做真能破妄。有人就问一个问题说:我在佛堂当中用功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那我一天还有二十三个小时,活在世间的尘劳当中,用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开始放逸、开始懈怠,那我能够往生吗?我用一个小时的修学,抵得过二十三个小时的放逸吗?

话不能这样讲,虽然你二十三个小时是放逸的,但是你那一个小时的相应,产生的善根是真实的功德。你过去放逸所造的这种虚妄的业力,那是一时的攀缘心、虚妄心,攀缘虚妄的境,产生一种虚妄的业力;而你在修行的时候回光返照,把你真实的本性功德开显出来──真能破妄,这跟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你看我们无始劫来造了那么多的生死罪业,我们短暂的修学佛法,就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依止正念而往生净土。为什么?昙鸾大师说:就是因为你今天攀缘佛的功德,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境、产生真实的功德,所以真能破妄。在净土宗这种观念的建立很重要,因为你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产生坚定的信仰,就是你相信忆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实的、我们过去所造的生死业是虚妄的。

真能破妄在佛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央掘摩罗。你看央掘摩罗本来是一个外道,被他师父误导:杀了一千个人,就可以升天。他是一个学过武功的人,他就到城里面,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少一个人。但是城里面的人被他杀得几乎没人了,有些人是跑掉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要杀他的老母亲,满足一千个人。这个时候大慈悲的佛陀现前,因为他杀母是犯逆罪,他看到佛陀就要杀佛陀,佛陀就跑给他追,他永远追不到佛陀,结果佛陀转过身告诉他放下两个字,他当下证得初果。

我们观察这个故事的情境,央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整个心实在是杀红了眼,他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上品的瞋心,看到谁都想杀,那时候他的瞋心已经达到一个极限。那为什么在佛陀说出放下两个字的时候,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因为他把他内心的善根激发出来,这个人过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一时的胡涂。

《观经》的九品,尤其是下品的三生,从下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全都是造恶凡夫,尤其是下品下生更不可思议,那是五逆十恶的罪业什么都做尽了,在临终紧急情况下,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反转力,把地狱的火化成金莲华?这样的佛法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真能破妄!

虽然他短时间的回光返照,但是他把他的善根激发出来的时候犹如光明,过去所造的生死罪业犹如黑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才能把黑暗破除吗?不需要,对不对!你一瞬间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掉!

所以在佛法当中说: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圣人、那个人可以成就圣人?关键不是说哪一个人烦恼比较轻薄。你看看经典,佛在世的时候,烦恼粗重的、罪业深重的,证果的人多了去了,非常的多,很多都是烦恼很重、造了很重大的罪业,但是只要这个人有善根,佛陀就有办法来启发他的善根,但是你要没有善根那没办法,你内因力太薄弱。所以我们看观经的下品,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能够得度,跟他的善根有关系,就是你对真理的胜解力、还有你的誓愿力,你想要去突破、想要去改变的愿望,那个愿力要强智慧要高。观经的下品几乎是这种情况,都是在临终的时候,才听到善知识的开导产生反转,然后把他的光明现出来,然后生命产生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个车乘本来是往地狱跑的,结果转了一百八十度到极乐世界去了。

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解释的道理就是:因为他临终的正念是真实的善根,犹如天上的光明,那么他过去颠倒妄想所造的罪业,是一种虚妄的情境,犹如黑暗,所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要知道:我们内心的世界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妄的一面,但是关键是你要加强你真实的一面。

净土宗,你善根薄弱就没办法修了,净土宗它不摄受二乘种性、也不摄受人天种性,它只摄受大乘种性。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罪业深,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够、净土善根不够就很难!因为它临终感应道交那个关键点,就在于你要大乘善根具足、净土善根具足。

我们看经文就容易了解。那么诸位把借假修真、真能破妄这两个思想清楚了,你就能够贯穿整部经的要义了。好,我们看这个讲义的壬二、下品中生:

壬二、下品中生

这下品的都是造恶凡夫,我们先看第一段,这个人平常都造了什么事:

(一)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我们看下品中生平常他的行为,说有一类的众生,这个人毁犯五戒、八戒。下品上生的在古德解释说,下品上生他是没有学佛的,但是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曾经学过佛法,否则他不可能去受戒,而且他经常亲近三宝,所以这个人是一个佛弟子,他不是信基督教也不是信一贯道,他肯定是一个佛弟子。但是他受了戒之后,他可能就懈怠了,没有熏习佛法、没有熏习戒法,他就毁破了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于他出家他也毁破了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那么这个愚痴颠倒的众生,不但是破戒,他还犯了在佛法当中两个很重大的过失,就是盗三宝物。

盗三宝物的罪,为什么那么重呢?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清净的法财,因为这个居士供养三宝,是给人家做清净修行用的,它本身是清净的法财,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它体通十方,因为三宝物不属于哪一个人,只要你来参加共修、参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所以它的体性是十方的,所以你跟十方结罪。

这个盗三宝物有两部分:

第一个叫盗僧祇物:所谓僧祇物简单说就是盗常住的物品。常住的物品在戒律当中分成两类:一个是常住常住物,这一类包括整个寺庙的田园、房舍所有的不动产,都叫做常住常住物。第二个叫十方常住物,就是寺庙当天拿出来给大家受用的饮食,任何人在打板的时候进入到大界,都可以去受用,任何一个出家人,叫十方常住物。这个叫僧祇物,又叫做常住物。

第二个盗现前僧物:这个现前僧物我们一般叫做,盗这个僧众的物品。那么现前僧物也有两类:第一个是现前现前僧物,是说施主发心,只供养某一个寺庙的僧众,限定某一个寺庙受用的,叫做现前现前僧物。第二个是十方现前物,是说施主发心,没有限定某一个寺庙,是普遍供养十方僧众;比方说在斋僧大会的时候,信徒拿去供养出家众的,这叫十方现前物。

总而言之,这个愚痴颠倒的众生,他造下了重罪──盗三宝物,而且还不净说法,不净说法就是为了名利而说法,那么他造了以上的过失,更可怕的是他无有惭愧,这个人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这个无有惭愧,我们要解释一下:当然在戒律里面判一个人造业轻重,主要的就是惭愧心有没有活动,一旦这个人惭愧心不活动了,他在造之前、正在造时、造了之后,三个时段通通没有惭愧心,这个就重罪了。

没有惭愧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这个人起邪知邪见,他完全不相信因果,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人是因为懈怠放逸,他刚开始有惭愧心,长时间造了以后,也习惯了,但是他还是相信因果。但是这个地方他必须属于第二种人,他不是邪知邪见的无惭无愧,他是懈怠放逸引生的无惭无愧。他如果是邪知邪见的,他后面就不可能得救了,没有人可以救他了,毁谤正法就没有救了,造五逆十恶还有救。所以他是一时的懈怠放逸,产生无惭无愧,以种种罪业来庄严内心,就是这个人已经是分不清楚善恶,造恶业造习惯了,用这个罪业来庄严。我们本来是用善业用波罗蜜来庄严内心,他用恶业来庄严内心。如此罪人,以恶业故,临终的时候,应堕地狱。

这个地方这个恶人的定义,这个下品中生的人,我们看这个人的行为有一句话很重要: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在《唯识学》上说,罪业有两种:一种叫做不增长业,一种叫增长业。

一、不增长业:是说你受了戒之后,平常戒持得很好,但是你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遇到某一件事情,结果你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这叫一时的失念。但是你造了以后深感惭愧,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永不再做,事实上你也没有再造作了,叫断相续心。那么你生命当中就造了一次,叫偶一为之,这种在《唯识学》叫不增长业。它在临命终不能产生引导的力量,因为这种业已经被你忏悔过、你也真实没再造作,叫一时的失念。虽然你造过那么一次,但是你后来如法忏悔了,而且你果然没有再造作了,这也是一种罪业,因为你造过也算一个罪业,但是这个罪业叫不增长业,在临命终它没有产生引导的力量。

二、增长业:就是数数现行。你造了这个罪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造作,这个业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对你临终都有强大的主导力量,叫做增长业。

那我们看这个人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说明这个人他造罪业,犯五戒、八戒、破具足戒,不是偶一为之的那种,而是经常造作,这个地方他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是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不只是一时失念而已。那么这个人造了增长业,在唯识的角度来说,他临命终的时候,来生的生命会产生强大的引导,所以这个人应堕地狱,这个是做出的结论。但是这个人是有善根,虽然他今生因为烦恼的活动,造了罪业,但是他的善根是金刚种子没有失掉,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生命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看第二段: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这个经常造作破戒、盗三宝物的众生,他的身口意累积了这么多沉重的罪业,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整个地狱花报现前。

我们知道三途,有刀途、血途、跟火途。刀途就是畜生道,畜生道就是被宰杀,所以以刀为本;这个饿鬼道他是血途,因为他是饥饿,他吃一些脓血不净物叫血涂;地狱的特点就是火,火途,他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火马火牛,来驱赶罪人往地狱的火去奔驰。所以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是可以说地狱的花报,果报还没有现前,花报已经现前,这是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即将堕到地狱去了)。但这个时候他遇到一个大乘善根、净土善根具足圆满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以大慈悲为他开导了两件事情:

第一、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

这个时候讲道理也没有用,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现出来,阿弥陀佛的十力。十力是一种智慧。当然这个地方,我相信应该是偏重在第十八愿,弥陀的临终接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临终的十念,把这个十八愿,弥陀的慈悲本愿开展出来。

赞叹彼佛的光明,我们知道佛陀有相好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但是相好我们很难去想象那种相状,但是光明是最容易去捕抓的,就是说我们今天怎么去观想佛陀的存在?用光明,你念这一句佛号就有光明,就观想你进入光明当中,得到弥陀的加持摄受,这个地方赞叹佛力不可思议。

第二、赞叹他内心的善根力不可思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我们解释一下,这五分法身是整个佛弟子、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是约因地来说,是法身之因;解脱、解脱知见是法身之果。

首先我们看戒法身:简称为戒身。就是我们刚开始在持戒的时候,慢慢慢慢的从持戒当中产生胜解力、誓愿力,然后产生一种远离过失的功德。你很自然就会远离过失,那表示你的戒身成就了。定身呢?定身成就,就是你经常的专注,你就会远离种种的散乱跟掉举。慧身的成就,就远离世间的愚痴颠倒。这戒、定、慧三身,是约因地的善根来说。

解脱就是你身口意开始解脱一切的障碍,当然佛法的障碍,主要是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有两层意思:一个人真实解脱以后,从自受用的角度,他自知解脱,如果他证得初果,一定知道自己已证得初果,不用佛陀印证;从他受用的角度,他也可以广设方便,来引导他人趋向于解脱,他有方便力。

你看六祖大师,我们看经典,他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开悟以后,他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他讲得出来。因为他得到那个道以后,他从道理当中能够施设很多的语言文字出来,叫解脱知见。他自己解脱以后就会有灵感,会讲出一些话来引导别人,去趋向他的功德,即便他没有读过书,他也可以讲出一些巧妙的文字出来,这叫做解脱知见。当然你有读书,你在表达上比较庄严一点,会比较好一点,但是你不管有读书没有读书,只要这个人解脱以后,他们俩个讲出来的话,那个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地方是赞叹内心的善根,戒定慧的善根,还有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不可思议,赞叹心力不可思议。

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善知识赞叹佛陀的功德、光明不可思议,赞叹你过去你也是一个佛弟子,你看看你刚开始发心的时候,初心受戒的时候,你如此的善根也不可思议。这个人听了之后,闻持应该是听闻以后要受持,他应该要生起很深重的惭愧,回光返照及惭愧心,那么一念的惭愧心,去忆念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的善根,去忆念阿弥陀佛的佛号的功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时候因为他心念反转,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他的果报也产生反转。所以他本来看到的地狱的火,就化成了清凉风,这个风吹过来的时候,就落下了天上的妙华,华中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清凉风吹过的天华上就随华而到,来迎接这个临终之人。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他这个地方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

我们先谈一谈,一个人为什么会造罪,他的根源在哪里?有些人说他烦恼重,他贪欲烦恼重、瞋心重、高慢心、忌妒心重,才会造罪。没错。那他为什么起烦恼?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他起了攀缘心,向外攀比的心,他这个时候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缘。

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你就看到你过去的业力,你就会看到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这个跟业力有关系,这部分没办法改变,宿业所变现的影像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本来你安住真如的时候,生命是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开始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就有好坏了。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欲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象。业力给你的这种景像跟感受,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一定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一定产生颠倒想。然后由业力过去的宿业,跟你的颠倒想结合,你就造罪了。

那么《楞严经》它的意思就是说,那怎么办呢?怎么去对治攀缘心?在《楞严经》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块,我们没办法改变,所以生命是有百分之五十是做不了主的,就是你过去业力所变现的这一块生命,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灭,他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没办法改变,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他的家族,也没有办法,是业力这一块。

一、不迷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而在这个时候在《楞严经》它提出的就是戒、定、慧三身,不过《楞严经》意思是说:我们今天遇到人事问题的时候,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你要先观照这个景像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你想这个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就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上等人不迷。

二、不取

但是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总可以吧,即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把我的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我可以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第二个不取。

三、不动

你这个智慧身、禅定身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在佛法当中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摄受你。

所以在《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不迷这个防线被破坏了,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你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完了!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它是三道防线。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这个境我不住,就像有人骂佛陀,佛陀说你端东西给我吃,端不端你决定,吃不吃我决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个我要求自己不要乱动。所以这个戒定慧三身在《楞严经》就是对治攀缘心,因为他所有根本都是攀缘心。所以我们开导临终的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向外攀缘的心,让他回光返照,就做这件事情,让他回光返照,你曾经修习的戒定慧,你过去生在佛堂中修习的戒定慧的善根,你还记得吗?你在听经的时候,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光明,你还记得吗?你只要让他忆念佛陀、忆念自己的自性善根,他就有救了!

我们一再强调:你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善根,一定可以消灭你心中黑暗的罪业,你要相信!一个人一生在人世间打滚了七、八十年,临命终的时候大家都是百感交集,不好受。你经历了很多的人生恩怨,一路走来,心中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都是心有千千结,那么在临命终这个紧急关头之下,谁能够提起正念,这是往生的一个成败关键。

你的信仰很重要。当你提起正念的时候,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实的功德,你内心的菩提心、对阿弥陀佛信仰的愿力,那种愿力、那种善根是真实的!你用真实的信心、真实的愿力,去攀缘阿弥陀佛真实的功德,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对治这一切虚妄的假相!

在佛法的角度,你可以生生世世的攀缘,你可以百千万亿劫的攀缘,但是你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就够了,一念的回光返照,能够消除百千万亿劫的攀缘。为什么?就好像千年暗室,只要找得到电灯,一瞬间它就亮了,不用等到千年才亮。那他凭什么临终时,能够把地狱的猛火,化成清凉风?凭什么?凭的就是他临终的回光返照,他把心带回家了。他以前是离家出走,一念迷,生死浩然;突然他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回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把他真实的善根表现出来。

这种传承只有大乘佛法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这个屠刀拿多久,只要你放下去就有救。但是,如果你临命终继续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了,临终有救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回光返照。那如果你善根不够,那这个用事相说,哎呀,这个人他也没有错你也没有错,讲世间的对错,那你生命就永远没有…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想起世间的恩恩怨怨,你回光返照──世间就没有对错,你那个时候就没有对错的概念,这才对。不是说结论你对他错,你有对错概念表示你没有回光返照,还是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

在《楞严经》你只要向外攀缘,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这个是生死的善法,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有救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回光返照,把世间的对错概念全部放下。所以到临命终的最高境界,就是觅之了不可得,这个最高境界。世间的善人是说:不错喔!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这是中等人。你还认为你做了很多善事,那你心还是向外攀缘,攀比善法。临命终最好的忆念,就是忆念真如─何其自性本来清净;第二个忆念你的菩提心,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第三个忆念弥陀的功德;你就成功了!

这个人就是因为临终得到正确的忆念,所以他能够从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从向外攀缘的心,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顺从本愿。

我们看他最后的结果:

(2)舍报往生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这个人在人世间,他在今生是造了很多罪业,但临命终的时候,善知识的引导,把他过去的善根启发出来,启发以后到了极乐世界,在临命终的时候,如一念顷就是很短的时间,就到了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当中。

(3)华开迟疾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那么,在莲华当中待了多久?待了六劫的时间。当然这个时候不能见佛了,但是他在极乐世界里面,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他的身心是安乐的。在经典上说:即便他不能够离开莲华,在莲华当中,他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4)华开得益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三)总结

是名下品中生者。

经过六劫,莲华才开;莲华开以后他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鼓励他说:你虽然曾经造了罪业,但是你现在如法忏悔了,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那么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大乘甚深经典是开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一切都是我们一念的妄动,才有这些如梦如幻的生命产生,你现在回光返照,就像一个人从梦中醒过来,当然是觅之了不可得,开显大乘无生的道理。这个人听了起大欢喜,就发了菩提心,这是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的人,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智者大师对于下品中生的人,总结四个字,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是一个善恶交杂之人,这个善,就是这个人有善根,要不然他也不可能遇到三宝、去发心受戒,他有善根这不能否定。第二个恶,这个人肯定烦恼粗重,经不起诱惑犯戒、破戒,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把他的善根启发出来,所以产生重大的反转。

不过,这个地方智者大师也提出一个看法说:为什么他到极乐世界才发无上菩提心,不是说三辈往生都发菩提心吗?古德解释说:因为这个人过去生中,应该已发过菩提心,或者今生也发过菩提心,后来一时忘失了,到了极乐世界,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开导以后,再重发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善根是不会失掉的,所以他以前的菩提心只是一时的忘失,叫重发。

这个地方讲到下品中生是一个善恶交杂的佛弟子,他的往生情况。我们看《观经》的最下品,下品下生,我们先看这个人平常的所作所为,先看经文:

壬三、下品下生

(一)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那么下品下生的人,他作不善业,有很多很多的重大过失,比方说五逆十恶,五逆:在整个有为的造罪里面是最重的,就差没有毁谤正法而已,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十恶业是身三、口四、意三,乃至于他不但是造重大的五逆十恶罪,具诸不善,有很多身口意的过失。那么这个愚痴颠倒的众生,以罪业之因故,应堕恶道,经历多生多劫无间地狱的痛苦。这个地方在《楞严经》说:造五逆的重罪是要堕无间地狱的。

无间地狱我们解释一下:无间地狱又叫阿鼻地狱,是说这个人造的罪业太深了,在所有地狱里面是最重大的。为什么叫无间呢?它有五种的无间:

第一个、趣果无间。就是这个重大罪业的人,临终的时候没有经过中阴身。世界上有两种人死的时候,不用经过中阴身:第一个大善之人,他的善根很快成熟,他临终不用在那个地方真妄交攻,他临终的时候正念又很清楚,来生要去哪里也很明确,所以不需要经过中阴身,他直接从临终的正念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大善之人没有经过中阴身的停留,他没有经过中阴身的停留。第二种人是大恶之人,他是临终的时候直堕阿鼻地狱,没有经过中阴身。那么正常人,他要到中阴身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一死,最多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那么堕无间地狱的人,他趣向果报是瞬间的。

第二个、身形无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他到地狱去,他不是只有在一个地方受,他是所有地狱里面的痛苦的地方,他都发觉自己在那边受苦。他自己一个人发觉,他同时在油锅同时在刀山,就是一人亦满众人亦满,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感觉的,身形无间。

第三个、受苦无间。他受的痛苦没有休息的,其他的地狱受完苦,有暂时的休息,这个无间地狱,从白天到晚上从来没有休息,它的痛苦是相续的。

第四个、命根无间。这个人一天当中万死万生,死了以后一阵清凉风吹过来,他又醒过来,醒过来继续受刑,那么折磨到死,之后又醒过来,所以他的命根无间。

第五个、经劫无间。他经历的时间也是没有间断,这个地狱已经结束了,他还要转生到其他地狱去,叫五无间罪。

那么这个人造了五逆罪,当然他是要堕入无间地狱,但是这个人有善根,所以临终的时候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看第二段: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个愚痴的造五逆十恶的痴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是有福报力,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识,善知识为他宣说三件事情:

第一个种种安慰,善知识先安慰这个人。因为这个人造了罪业,临终肯定会躁动不安,非常的恐怖、不安。那么他是怎么安慰呢?古德解释说:应该是开导他,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虽造恶业,但是真如本性并没有失掉,引导他去忆念真如,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把他的心先安定下来。

第二个为说妙法,这个妙法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议。看后面的经文,应该是赞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忆念一句佛号,就能够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名以召德为说妙法。

第三个就叫他实际付出行动,赶快忆念佛陀,教令念佛。

那么这个人为痛苦所逼迫,罪业已经起现行,他来不及忆念佛陀了,善知识告诉他说:你不能忆念佛的功德、不能忆念佛的光明,没关系,你就称念佛号。这个人,在紧急情况,至诚恳切的称念佛号,念念相续,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皈依,那么在称念佛名的过程当中,念念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个地方,生命的反转来自于临终善知识的开导。这个临终的开导,我们也跟大家说明一下。那么临终开导,讲得最完整的就是印光大师,他提出临终三要:

第一个,我们到临终者的面前,第一件事情善巧开导安慰,以生正信。你最好对这个亡者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你一定要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尤其是厌离娑婆更难,因为他在娑婆世界待太久了。

如果说这个人是福报很大的人,今生快乐的时间多、痛苦的时间少,那么他临终一定会贪恋娑婆,这时候你用无常观对治,无常观是专门对治这些福报大的人,人世间本来就是暂时的、缘生缘灭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的,你现在因缘结束了,不要老是活在过去,你要往前看,要活在未来,来生去哪里比较重要,不能再回忆了,要赶紧往前走!所以你要是遇到福报大的人,他肯定是流连忘返、舍不得放下今生,用无常观破他对过去的执着。因为他过去留下来很多美好的回忆,使他走不开。

(相反的)这个人一生当中,身体也病痛、子女也不孝,受诸痛苦,他今生的痛苦吃得很多,那不要用无常观了,直接用苦谛观,直接跟他说:你今生吃了这么多苦,来生还要走一次吗?直接用苦谛观来刺激他,让他直接往前冲。

如果这个人他今生有重大的罪业,那只有一个方法,先讲无生,业性本空。我们看善知识的开导,遇到罪重的人都是先开导无生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业也是因缘所生的,你要先把罪业放下,到极乐世界再去处理,这个时候不能再忆念罪业了,忆念真如本性,觅之了不可得,从生命当中先把生命归零,你今生做对做错都要放下,先找到你的家,你从什么地方来。先从一念清净本性让他先安住,这个是针对临终造罪很重的人。总而言之,你要善巧开导安慰,让他产生对极乐世界的信愿。

第二个,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以印光大师的意思分成三班,一班念两个小时换班,他的意思是,断气后开始算起念八个小时。

第三个,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临命终的人,他是在床上往生也好、在椅子上往生也好,他是什么样的姿势,你都不要去动他。不要说要把他弄好看一点,不要这样,你多事,因为你一搬动,对他来说会产生干扰。所以不要去搬动、也不要在他面前哭泣,免得破坏他的正念跟善根。因为临终的人最怕起攀缘心,世间上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心动。

所以《楞严经》说:一念动,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一念妄动很可怕,所以他好不容易把心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已经给他善巧开导、佛号也相应了,这个时候他也进入弥陀的光明,如果你在他面前哭泣,又让他从佛号里面出来,就开始仁者心动,那就完了。那前面的开示通通白费了,所以你要哭泣就到隔壁去,不能在他面前哭泣。

这个是临终的开导,所有的临终之人,我们看到,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的第四十页第四行,你看: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后面都有讲到一念顷、一瞬间,就是说临终的正念,必须有两个条件才能够成就往生:第一个无间念,相续,中间不能有妄想插进来。第二个无后念,他正念以后没有再生起妄想的攀缘,就是他这个正念要一直相续到他往生才可以。所以中间不能有人来破坏他的正念,一旦破坏正念就前功尽弃了。必须是无间念、无后念,这是往生的两个重要条件。

我们看最后一段,往生以后是怎么回事:

(2)舍报往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临命终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应该是地狱的火也现前了,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开始回光返照──忆念真如本性、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把他心中的善根的正念现前,整个攀缘心通通不动。所以他这个时候,一方面消除重罪,一方面见到了弥陀的功德现前,他见到金莲华,像太阳一样大,安住在这个人的面前,很清楚分明的现前,这时候,于一念顷就往生极乐世界。

(3)华开迟疾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往生到极乐世界,先待在莲华当中满十二大劫,这个时间也不算短,但在极乐世界的莲华,他没有生老病死的折磨,身心安乐,他在那个地方修学佛法。

(4)华开得益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三)总结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十二大劫以后(莲华开了以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来开导诸法实相。诸法的真实相,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以无生的智慧观察业性本空,来灭除他的生死重罪。这个人听了以后,起大欢喜;起大欢喜就是这个人业障消除了,所以他有会法喜,发了无上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品生观。

下品下生者,大概这个人在人世间的标准,是一个罪大的恶人,造了五逆十恶罪。我看古德的注解说:大乘经典很多不思议的境界,但是你读完大乘经典,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是《观经》的下品下生。他不是觉得不思议,是觉得很震撼,这个人造了这么重大的五逆十恶,竟然临终一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忆念佛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以十法界来说,这个人等于是从最底层的地狱法界,直通佛法界。因为到极乐世界等于是成佛,你永远不退转,你只有一个方向,成佛而已,你不可能再堕落到凡夫,也不可能堕到二乘。

所以观经的下品下生,等于是直接从地狱,把这个人直接地狱、饿鬼、畜生,然后再从六道轮回到这个三善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到佛,他等于是从地狱法界直接把他拉到佛法界去了,令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