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参禅法门能在第八识上用功,何不舍念佛而参禅乎?弟子愚蒙,不了此义,未知是否,请师证明,究竟如何?
答曰:此事不定,参禅功夫,亦有浅深;念佛功夫,亦有浅深。但以参禅功夫,全仗自力,境界虽深,比较愈难。念佛功夫,专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愈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行人,最初下手,本由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足可往生西方,因是比较愈易。
何以故?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者,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也。盖此第七识,名传送识。虽不及第八识之不动,较前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而胜过多矣。何以故?因眼、耳、等之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名为净。唯此第七识居中,不与六尘相对,故名净念。盖此净念,即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若失,心难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听得到,总不十分句句明了。
是以念佛行人,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何以故?凡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来迎者,即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历历分明也。若论正念之心,六识、七识、本无分别。但以六识不净,七识纯净,又以六识散乱,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
须知念佛行人,善能入佛果觉,住佛正定。会得一念全体,全体一念者,即在第八识上用功也。是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言在定之心者,即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也。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即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皆因入己本觉,即是入佛果觉。非离自己本觉,别有如来果觉也。以此功德,回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品位高下,亦随各人功行浅深不同耳。
【白话译文】
客人说:弟子又记起以前念佛时,遇到一个参禅的人说,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夫,参禅法门则能在第八识上用功夫,为什么不舍弃念佛来参禅呢?弟子愚痴,不了解此话是不是正解,请法师证明,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答:此事也不一定,参禅的功夫有深浅,念佛功夫也有深浅。但是参禅的功夫,全仗自己的力量,境界虽深,比较起来更难。念佛的功夫,专仰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起来更容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念佛行人最初下手,是从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夫,足可以往生西方,因此比较容易。
为什么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这个第七识又名传送识,虽然不像第八识那样不动,但与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相比,则殊胜很多。为什么?因为眼、耳等前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称为净。只有第七识居于中间,不与六尘相对,故称为净念。此净念,就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如果失去,心难以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然听得到,总不能每句都明明了了。
所以念佛行人,应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为什么?凡到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地等待佛来迎接的,就是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它是历历分明的。若单论正念之心,第六识、第七识本来没有分别。但因为前六识不净,第七识纯净,又因为前六识散乱,第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又如果核,住在果中。
再者如果念佛行人,能够善于入佛果地觉,住在佛的正定中。知道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的境界,就是在第八识上用功。所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说的“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也就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因为进入自己的本觉,就是入佛果地觉。不是离开自己的本觉,别有如来的果地觉。以此功德,回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往生品位之高下,亦随各人功夫的浅深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