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信”,在无量劫的永不休止的轮回当中,我们从来没有过这一信,这一信极为难得。我们的内心都是充满着无明黑暗,充满着世间的恩恩怨怨、贪瞋痴慢疑,这个一念的信根、信力是出不来的,完全障蔽了。那么忽然在今生,还真是无量劫稀有难逢之一刻了,忽然让我闻到了净土法门,忽然让我产生了一念信心。
这一念信心,肯定你猛然地听了之后,不是经过逻辑思维,是你的善根的发露,是你的自性的般若智慧闪了一下。这是你自性清净的善根和净土法门超越性的不可思议的法门,一下子契合了一下。就是触电了,冒出了一线火光了。这时候,产生信心了。这个信心是现量的,这个信心没有“我考虑一下”的。经过考虑就不行了,怀疑又来了,像潮水一样过来了。
所以,我们要尊重这难得的稀有的“一信”。
这一念的信心产生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更不再疑?因为我们一信之后,那个难得的特定时空的瞬间碰撞之后,那个时空电过了以后,我们又回到了日常的心理和思维的状态,再去想这个净土法门:哎呀,哪有这回事啊?这就有点像王羲之写《兰亭序》。
在那个特定的情况下,天朗气清,流觞(shāng)曲水,各种有缘的人会在一起,在微醉情况下他写下来的,并且是以草稿的形式写下来的。写下之后,一看,还蛮好的。他就觉得:我要写一个正本的东西。殊不知他写任何正本,都超越不了那种随手写的草稿了。那一瞬间,他在那种特殊的状态当中写出来的。那个状态稍纵即逝,再要写出那种水平,不可逾越,不可重复。
所以尊重这一信,一念的信心,抓住它,不再怀疑。
不仅自己的怀疑心要起来,别人就更让你怀疑了:“哎呀,你怎么能相信这个?这没有道理。你业障深重,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那可是实报庄严土,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去的地方,你看看你的样子,你能去得了吗?”你一想:是啊,这个我是去不了,我业障太重了。
但是,你要相信: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大恩赐,他就要让我业障深重的人去。我不再疑。
又有人说:“经典当中说我们信愿念佛,当下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就有一朵标着我们名字的莲华,这怎么可能?”
你想一想:“是不大可能哪!我一念心怎么能超越到十万亿佛刹之外去?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我的名字,贱名还能到极乐世界写上莲华上?我自己都信不及,我有那么高贵吗?”又开始怀疑了。
再有人说:“你的福德这么浅,到寺院捐,就捐一百块钱,你怎么去得了?一点福德都没有。”
各种怀疑都有。所以,信心太重要了。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这句话是杨杰居士说的。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真的是身体力行。杨杰,又叫杨无为,又叫杨次公,是宋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官也当得蛮大,他通宗通教。在宗门下,他是可以上《传灯录》的,说他是开悟了的一个居士。他曾经参天衣义怀禅师,然后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泰山的日出,开悟了。
这位居士很了不起,他的母亲去世,在家里丁母忧三年,阅《大藏经》,对净土法门产生了信心。产生信心之后,他就常常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以后他随公务做官,到任何地方都随身带着阿弥陀佛像来供养、称念。
临命终时,他是感得阿弥陀佛来迎接的。临终,他说了个偈子,就有着禅和净的特点。
说“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前面四句都带有禅宗的这种特点,对生死都是勘破它的梦幻泡影,也没有什么恋,也没有什么舍,在太虚空当中,这些“之乎者也”都是如空中之花。
就宗门下的宗旨来说,建立一个心外的净土,包括念阿弥陀佛名号,举心就错。在宗门下来说,念一个什么东西,或者心外求一个什么,都是著相,都是错。但是杨杰居士他能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就能念佛感阿弥陀佛来接引。不将错就错,就一错永错;将错就错,就得到大安乐。
所以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对他都很赞叹说,我希望天下所有的聪明才士都能像杨杰居士一样成就“这一错”也。
他有一个同僚,是他老乡,叫王仲回。因为杨杰居士相信了净土法门,他也就随分随力地去传授念佛法门,这个王仲回就是在杨杰的启发之下开始有信心,开始念佛的。
念了一段时间佛,他就来请教一个问题,问:“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从一般的问话的立场来看,这是在问一种功夫,我功夫上怎么不间断?但是杨杰居士并没有跟他讲功夫,就说了这句话:“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产生了这一念信心之后,你不要再去怀疑,就可以。这个王仲回也很有善根,他听了就很高兴,欣然而去。
过了不久,杨杰就做了个梦,梦见王仲回来向他致谢,说:“因蒙你的指示,我得大利益了,今已生净土矣。”已经往生净土了。杨杰见到王仲回的儿子,就问他父亲去时的光景以及去时的时节。
原来王仲回听了杨杰的话,他念佛欢欢喜喜,毫无怀疑,所以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的,正念念佛往生的,还遍告了亲友他将往生。而往生的时候,正是杨杰居士得梦的那一天。
我们念佛往往是信心之后,还会怀疑,那就麻烦了,念佛的利益很难得到。所以我们常常讲,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修一相三昧。这个“一信”就是文殊根本智的一种展现,灵光一现。这一信就有信根,就有信力,要培植这个信根,要壮大这个力量。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谈五念法门,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谈第二门——赞叹门,就是口称名号。
赞叹是什么意思呢?五念门实际上它也是跟信心直接挂钩的。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让你产生信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让你产生信心。有初步信心,你去称念;通过称念,加强信心。
这就要了解弥陀名号的功德。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那这里讲称彼如来名,就是阿弥陀如来的名号,他本质上是什么呢?是光明智慧之相。
名号里面有光明,光明就是般若智慧的体性,这个光明智慧就是要烁破众生的无明黑暗的。所以历代的净宗祖师都说,如果佛不宣说净土法门、弥陀名号,万古如长夜。众生的无明黑暗就像长夜漫漫,弥陀的名号光明智慧之相才能够冲破,能满一切众生的志愿。
念得相应,不仅是满足你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快速成佛的志愿,就是世间的那些福德,那种世间的需求,都能满足。这是这种弥陀名号的本质的这种功能作用。
但是自古以来,有称念佛名,也忆念佛德,但是无明还在,有什么愿也满不了的情况,这里面,其根本原因就是信心问题。信心出问题就是,不是如实修行了,跟这个名号内具的法印不相应了。
什么叫不如实修行?
这里你要有信解,信解什么?信解阿弥陀如来的名号是实相身,是诸法实相,有求必应的,这样的实相的功德就在名号里面。
并且,相信这个名号是“为物身”。“物”就是众生——是为了拯救众生,帮助众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这个目的而施设了这个名号。所以他把一切拯救众生的功德,比如神通、光明、辩才、智慧、善巧,都融聚在了这个名号里面。你得要信解这个,如果你不信解这个,你信心就会出问题。
那信心出问题,就不能相应,不能如实修行,不能跟这个弥陀名号相应,就有三种不相应。
一种就是信心不淳。虽然有点信心,它不淳净。有时候感觉到信心很足,阿弥陀佛存在;有时候感觉到信心又很弱,又觉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虚无缥缈,到底有没有啊?好像不靠谱。不靠谱,还要常常见到人就问:“你信吗?”如果听到别人也:“哎呀,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啊?”
他一拍大腿:“就是这样,我也是这个样子。”两个人,就加强他的信心不淳。
由这个信心不淳,就信心不一,不专一,没有决定信。就好像有时候我们讲净土法门,由于自己信心不专一,没有底气,人家问:“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很好很庄严,是不是存在?是不是真有?”那他没有决定信的话,他就会用:“哎呀,这个事情我也搞不大清楚,大概也有吧,也许存在吧。”他会用那些模棱两可的大概、也许、估计、推测。但最终是不是,我说了不算。无决定信。
然后,就会导致第三个问题——信心不相续。杨杰居士说一信之后,永不更疑。有怀疑,就不相续了,就被怀疑的念头给间断了,这一间断,那什么事情都出来。
一怀疑:哎呀,阿弥陀佛是不是有,还搞不清楚,我就干脆还去忙其他的事情吧。我还有哪个公司要办,还要到全国各地开展事业、网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先放一放,因为是不是真的有,我还搞不清楚,我先忙我能够抓得住的、能够看得着的利益。他就会这样。
所以这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它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展转相成。由于信心不淳,所以他就没有决定信;没有决定信,念佛就不能相续。或者说由于念佛不相续,所以他的决定信也产生不了;决定信没有根本的信根,这个信心也不淳。然后别人来说什么,马上就动摇。
所以有不少曾经是修念佛法门的人,过了几年之后都去搞南传了,或者搞密宗了,或者搞其他东西去了。甚至更为可笑的是,前几年我在东北,说有个比丘看了一个讲座,可能是说行孝多么多么重要。他就觉得:哎呀,我孝都没有行好,他就还俗,去行孝去了。
这肯定是对净土的信心没有解决,他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出家,包括我们居士学佛的目的是要解决轮回问题,解决轮回问题就是一心靠倒阿弥陀佛的愿力问题,跟你行孝做得好不好,没有直接关联。当然我们也强调孝道,孝道好,你的往生品位高;孝道不怎么地,但是你具足信愿称名,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宗祖师都在讲决定信相问题。有决定信,它是有相状的,是有表示的。信根是扎在你的心田里面,是扎得很深的,跟文殊的般若智慧之水是相接的,所以这个信心就犹若金刚,不被动摇。
那不被动摇之相,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谈到,就是初果、二果……四果圣人引很多经典,说罪恶凡夫怎么能往生呢?没有这回事。你听了之后,你绝对不动摇,唯增强决定往生的信心。
进而,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等觉菩萨过来,广引很多的经论,说业力凡夫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这回事的。你也绝对不受动摇,坚定相信业力凡夫信愿念佛,必得往生。乃至于报佛、化佛一一各舒舌相,来说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时方便之谈并没有这回事,你也不受动摇。就诸佛现前,你也不改自己的信心。
那彻悟大师他就有这么一个表达他的决定信心之相。说自己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达摩祖师现前,说:“你把念佛放一放,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传授给你。”
这时候,他向达摩祖师顶礼,说:“我已经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了,虽然祖师有甚妙之禅,但我不敢改变我原来的信心。”再过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亲自现前了,说:“我原来说的净土法门是一时的方便之谈,现在我有更殊胜的法门给你传授,你可以把念佛法门放一放。”
那这个考验就更大了。这时候怎么办?仍然要向释迦牟尼佛恭敬顶礼,说:“我曾经听您老人家宣说净土法门,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矢志不移。虽然您老人家还有更殊胜的法门,但我还是不敢改变我的原来的发愿——信愿的初衷。”
佛祖现前都不改变自己的净土的信心,更何况其他的别解别行的这些修行人,还能够改变我们吗?这才是有点信根、信力的样子。
我们从净土的信心来看,信心的因心当中,契入了或者嵌入了佛的果德之法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净土的信心仍然还有着阿弥陀佛的加持在里面。
所以为什么我们信心不够的时候,要多读诵大乘圆教的经典,打开我们的心量,以佛的知见作为我们的知见;我们怀疑心很重的时候,我们就得多看那些历代祖师、《净土圣贤录》这些往生的公案;我们的福德很薄的时候,就得要修行净业三福,培植福德,叫培福载道。
尤其要注意——你去念佛。
我们对这个超越性的法门信心不足,是由于我们缺乏智慧。实际上,这个弥陀名号就是无上的般若智慧的结晶,十二光如来的功德都在这个名号当中。那光明是阿弥陀如来的般若智慧之相,如果透过这个名号的持念,接纳到阿弥陀佛十二光的般若智慧,断疑生信的力量就很巨大。
有个居士在观音殿发了个愿:我二十四个小时不出香光讲堂。他就最后实现了这个愿望,这有佛力加持。如果你靠自己的力量想二十四小时不出来,还是蛮难的。一下觉得口渴了,是不是喝点水好?一下觉得好像要方便一下了……念头一动,在香光讲堂待不下来的,就一定要出来一下才舒服的。众生的这个念头、这种惯习,那绝对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你发的一个大愿,有佛菩萨的力量加持,这种惯习就会阻断。
所以,阿弥陀佛深知我等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种种怀疑,就在我们念佛之后,还有种种怀疑,他一定是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在他的弥陀名号的建立方面,是预备了让我们断疑生信的力量在里面的。所以这就要多多念佛,以弥陀名号的般若智慧光明、真如来熏习我们的无明的暗冥的心。
大家也许是有体会,念佛念得很相应的时候、心比较清净的时候,那对于极乐世界的相信,就会加很高的分。如果很散乱,忙于世间的事业,一天到晚在世间的人我是非打滚的时候,就越来越疏远,越来越觉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存在性都要打好几个问号。
因为只要我们的业力、我们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占上风的时候,那一定是怀疑的。所以超越这种怀疑,就是要回归到这种不可思议的立场,去接受不可思议的熏习。因为能念的心、所念的名号、这个法门的施设、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念佛的功德力,它这些都不是世间法的范围,它完全都是不可思议的范围。
在这个世间,绝大多数人都怀疑,都不信,念佛人无论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上,一定是很少数的。在东林寺,你看看,几百人、几千人都在念阿弥陀佛,好像不得了的兴旺发达,但是中国有十多亿人口,把你们都洒到茫茫人海当中去,能占多少比例?占的比例低,自己是少数派,那又有问题了。
人家都不相信,偏你相信?人家手上拿着手机,你就拿着念珠?人家都在算今天的股市多少,你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相差得太远了,人家就会嘲笑你,就会打击你。
那人家一嘲笑,一打击:“哎呀,是不是我出问题了?人家都不念,为什么我偏要念?念念股票也挺好,今天是牛市还是熊市?随众,又能赚到钱。”这太不容易了。
所以,你为什么要选择同参道友?大家都能够相信,相互增上。
比如百万佛号的闭关念佛,我们关房很紧张,很多居士非得过来,有时候我们劝他:“你就在家里念,或者在其他的寺院念,都一样。”他马上说:“不一样,我觉得这边关房就是不一样。”
这样想想,这个地方,它是一千六百年的古道场,尤其来的人都相信(古道场的加持力),相信,它就有加持力,相互熏习。如果你在家里念,家里所在的小区是很浓厚的生活氛围。你的“阿弥陀佛”的气场跟它的气场,是不相融的,不仅得不到加持力,可能它还在抵消你这种能量。
如果再来一个电话跟你东家长西家短,你念佛的心境就完全没有了,哎呀,东家长西家短,跟他去了。当然最好是不要电话,不接手机,但即便如此,氛围还是不一样。那你在其他寺院,如果是净土的道场就好一点,如果修其他法门的,它的氛围又不一样。
所以我们对净土的信心确立,而且这一批人都是对净土的信心确立,它才有很好的加持力,光光互摄。否则,信心不一样,它会抵消,而且还会斗诤坚固。
原来我在一个道场,有几个是学法相唯识的,他就天天要往生兜率内院。要往生兜率内院,相互尊重也可以了,开始辩论了:兜率内院好,兜率内院离我们很近,很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太远了。于是他辩论这个东西了,反而生烦恼,而且相互可能都在有意无意地谤法。
所以选择一个相应的道场,选择一些相应的同参善知识,在解决我们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方面也是有增上缘的作用。因为靠自己,想建立这种淳净的信心,还是很难的。
为什么极乐世界会有一个边地疑城呢?不是特意施设的,而是他那种夹杂着怀疑的念佛心,自然显现的方圆两千里的一个城,出不去。但这个城里也有八功德水,也有七宝池,衣食自然,也有宫殿,但是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菩萨、声闻僧。这就是怀疑的问题,不能化生,而是生在疑城——胎生。在这种情况下,阿弥陀佛仍然放光加持,让他深知为什么出不去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怀疑。把怀疑一忏除,就出来了,因为这是心里变现出来的,也是没有真实性的。
对净土法门来说,怀疑是众罪之本,信心是众善之元。
净土法门,左说右说,横说竖说,这个信心永远是绕不开的,是有决定意义的——他力的信心。所以这个信心当中,一定是贯穿着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在里面的。阿弥陀佛的法身进入到我们每个众生的内心、念头里面,所以我们举心动念都有着阿弥陀佛的加持。
当我们看到世间的种种不如意的时候,佛会加持我们,深知这个世间不可留恋,要赶紧出离;当我们生病生得叫爹叫娘的时候,我们要深知这个业报身的苦恼、痛苦、不可靠,要换一个如来身——金刚那罗延的身体;我们念佛念得很疲倦、很乏味的时候,阿弥陀佛不断光的加持,对治我们懈怠、放逸、退转的心,让我们坚持下去。冥冥当中佛号光明的力量都在加持我们。
所以阿弥陀佛离我们很近,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念头当中,阿弥陀佛如母忆子地在关照着我们。唯有阿弥陀佛的全程的这种加持,才能使我们的信心逐步地由浅到深,由无到有,由不完备到圆满。
这个信力圆满的当下,全体的就是佛力,也是我等众生自性之力。这时候才能深知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性之力和阿弥陀佛的他力并没有一个界限,融为一体,光光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