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好,我们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各位学子们,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我们今天是《金刚经》的第九讲。每次开始,我们都要希望大家合掌端身,三称本师,这样开经偈,然后再念皈依。也有的善友建议说这个时代,而且在网上讲法,为了更方便的接引大众就不要这样的太宗教化、仪式化觉得有点刻板。后来我想想,不敢太苟同。就是说拿我自己这种下劣根性来讲吧,虽然讲《金刚经》是说得好,但是如果再缺乏了我们恭敬、虔诚、提正念这样的一种方便的话,很可能就是空性也没有悟到,甚至连感觉也没有,最后把仅有的一点点皈依心,清净念都收拾不起来了,所以反而弄巧成大拙。所以我想请大家也坚持,而且我这个执着也是越有人这样说,我就越要回归我们传统,要回归我们如法如律。心地上你怎么悟都行,彻底的往开了放,往平了抹。但是在心地悟的过程中,并不是说我们行为上放开了潇洒了,似乎你的心地就潇洒的快,很可能是成反比的。这个给大家说一下,就是你越虔诚、越恭敬、越凝神静虑的来听,很可能跟这个空性悟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就像印祖讲到说“竭诚自可转凡心”。其实讲空的这个《金刚经》也是如此。
好,那我们在上一讲,讲到说对于这个章句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的人,就是诸佛菩萨都能够从外能够知见他内心的无量无边的功德,讲到这里了。今天开始我们要了解到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德?佛讲到说“何以故”。好,我们先把这段经文,大家一起来闻熏一下。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来看这一段,由此首先是提出来最著名的四相:人、我、众生、寿者。这里讲到的说“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说我们活的好好的,大家每天都在尽量生活,希望能够实现理想,能够幸福平安,这不都是为我服务的,为我所而生起的愿力、理想。你说佛讲的真理,非得说我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众生也是假的,寿命、时间也是假的。所以为什么信俗了就不信真,谈真就会逆俗,就是这样子。
你想我们的这个“我相”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很教理的来讲,一句话:在色受想行识精神物质的结合体上,起了一念有“我”的心,这就叫“我相”。然后这一念起来了以后,就断不了觉不了了,不断的相续住在这个世间,就一直这样作用,就有了“众生”。有“我”就会有“众生”,那么有“我”和“众生”的这种攀比,这个攀比就是说由他而感觉我,由我而认识他们。这样的这种心理作用下就是觉得一定会有一个“我”,身体就是我的命根子,然后我会有一条命。
大家参究一下,我们常说我活着我有一条命,这条命在哪儿?所以这样不断的相续强化,有个我就称为“命者”,也就是人,“人相”。由于有这个“人相”乃至包括我们佛法里也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但是大家要知道那是一个缘起法,本质上是如梦幻泡影的。可是呢,我们以为真的有一个神我,从这死了,从那生出来,每天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寿命的终结。乃至有宗教信仰的还觉得还会投胎转世,这就叫做“寿者”。由于这样的一种人、我、众生、寿者一结合,再加上我们现前的一念参与进去,就真五花大绑了,把我们死死的绑定在“我”的这个幻想中。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为什么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福德呢?就冲着他这个一念心,能够相信没有“我”。
后面大家来看还讲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里的“法相”和“非法相”,这就讲到我们说的法空了,这里有一个知识要给大家传递一下,因为我们破到“我”,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我了,佛就成。但是破我的过程中,有一种叫做“人无我”,就是四大五蕴组成的这个假我,以为真的有,所以要破这个“人我”。还有一种叫做“法无我”,就是我们往往把“我”破了以后,又执着说破我的这个方便法。
比如说你看《心经》里面讲到“照见五蕴皆空”,那就认为说五蕴法是真实存在的,五蕴法是空的真理,是一定有的,这也错了。所以这里大家看其实是什么呢?是三种次第。虽然这里不见“我”了,但是还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执着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所以这里才讲到“亦无法相”。那我们再进一步,比如说你的心地调的还能够再究竟一些,说五蕴之法也是空的,这就叫做“亦无非法相”。就是五蕴法也是空的叫做非法,但是你认为他一定是空的,跟执着“我”执着“五蕴”是一样的执着。所以这里才讲到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大家来看何以故呢?“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所以这句话讲的就是,不见有一个真实的“我”叫做众生是空的;“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不见有一个真实的法,那么这就叫做法也是空的。“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是什么呢?不见非法,就讲到空也是空的,也就是不但破了“我”,那么破“我”的这些法也得放下,最后成佛的顶点也得摆平,这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在这儿从理论思辨上我们理解,讲这三种空根本的情怀是在于有“我见”。也就是说其实“我”一破,究竟都破了。但是由于有时候我们破到一半儿的时候,以为破了实际上没有破,佛就把他差别相这样做了一个讲解。因为“我见”是所有众生烦恼的根本,你在“我见”就是有“我”的情况下,我们会怎样认为呢?大家发现没有,一切的认为中离不开两点:一个是以为都是有的正面的,一个是以为都是没有的反面的。就叫我们说的断见和常见,邪见的根本,最障道,这两种本能的思考性,习惯。
所以这里才讲到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一切法都不取。那大家想想这里我们应该还有一点突破性的认识,这里前面讲的如果执着四相的话,若心取相,那么就有“我。人。众生。寿者”。那怎么这里讲到的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都是著我。人。众生。寿者呢?因为如果没有“我”谁去执着法?谁去执着非法呢?所以实际上根本上就是从有“我”开始起动了烦恼,所以这里我们的常态中就是这样的。从教法上讲到这四相,其实都是“我相”,“我相”他是一个假相。
大家再悟一下,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有一条命,这条命到底在哪?哪能算这条命?可是我们就在本有的清净心中,就徒生起来这样的一个“我”执。有时候我们讲到人家说多此一举,我们这叫多此一我。那佛在这里又巩固这种决定的信心,这段跟前面讲到一念净信是连着的,为了巩固信心才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因为你要是取法的话就属于有执着,“取”嘛。那么你“不应取非法”的话,大家想“取非法”是个什么概念?就认为真的有一个,一切都要舍的这样的一个法,所以叫非法,所以这恰恰就是一种舍。“不应取法”叫做取,“不应取非法”叫做舍,取舍之念一起动,你能舍掉什么呢?都在取中。所以这里讲的真正的取舍之念都能够舍了,最后舍到没有一个取,没有一个舍了,这才叫做“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所以大家看我们听闻《金刚经》,一方面对这个“空性”的理解越来越圆满,越来越立体,越来越破除迷信。另一方面,确实对于“空性”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渺渺然的东西,他是真真实实的一个现前、清净,他一直就在,我们也没有失去,也没有得到,他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也没办法把他弄错,也没办法说这才是对,没有对错。所以我们一般的执着,就像修行的一个“前方便”中的体系,我们一般觉得有执着了,然后再破执着,结果在破的执着中又起执着,这些只能说称之为“前方便”,都没有入真修。就是你识不得路头,不知道这个不取不舍,这才叫毕竟空、中道、佛性。
所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这段时间因为讲《金刚经》,回了普陀山,虽然事情碎片比较多,但是也不像在北京法务催的我一天就是被动的很,相对闲,在某些时刻倒是挺闲散自在的。结果那天呢,早上陪着师父们一块儿出去散步,下了早殿,散步完了回来的时候,我就又心念把金刚这个空性给参起来了,就现前这个走的路中,看看前面走的师父,后面走的师父,左边的这个海,右边的山。就这么参,正在参到觉得说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儿呢?旁边有善友突然间就冒了一句说:“哎呀,这个雨呀,”正好那几天下雨嘛,说“这个雨呢,多也不行,少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说多呢下多了就潮气太潮了,受不了。不下呢,植被就干巴巴的没有油绿色。他借着这个雨来了这么一句,被我当时听见了,哎呀就觉得太妙了,多也不行,少也不行。所以大家看我们有时候为了不去执着,一念了《金刚经》以后,“我相。人相。众生相”得使了多大的劲儿去不执着,结果最后有可能更加执着。当然这些执着还是有道心的人,可是他其实跟解脱是两码事。
从成道而言,当然我们现在来讲确实有时候根器不足了,因为离心太远了,我们这些心太粗了,实际上如果你使力气去修,哪怕你修的很细还是一样的。你不知道有多少功夫在用,但是还是人我四相在顿起,只有不取不舍,是真正的不著相。一任因缘自然自在,但是大家也不要搞错了,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说随缘自在就搞错了,以为说随业就叫随缘,这就往往弄错了。所以你看佛就说了,要“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度”。我们往往就是执了度众生了,就不知道空的没有众生,执着了空的没有众生了,就不去度众生。说这可怎么办呀?一弄错就这么难。难难难,十担油麻树上摊,怎么办?告诉大家念佛呀!如如不动,依然修行。怎么办呢?“是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这个话不假。但是因为我们用情做佛事做惯了,特别是净土的行人,我们有时候又想阿弥陀佛慈悲,又想我一定要往生,又担心能不能往生?恐怕到时候接不接引?觉得我的信心过关了没有?我念得好还是不好?诚心还是散心?这个计较呀。所以就成就了什么呢?全部都散掉了,人、我、众生、寿者就起来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句话的核心在哪里?但念的“但”最重要。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去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念。连诚心、散心都不要计较,只管念。只要你“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为什么呢?就是不取于相,无我、人、众生、寿者的当体境界。
所以说“不取于相”的干净度,要求太纯粹。我们套用一个教法:像天台宗,大家都学过,以前讲过“六即佛”吗?六即佛讲到最后,究竟即佛。所有的执着,一扫而光,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就是一切法都是佛法。本来就不动,从来就没有动,一直是这样。其实就是说的“不取于相”。天台宗的有个观法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也就是说一心三观、圆融三观,当体就是“既是假有,又是空不可得”。实际上假有可空,都由中道来把他统摄。统一切法。统一切法的时候就不需要使劲儿了。一切都是现成儿的,你还使什么劲儿呢?
所以这叫做“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那问题是《金刚经》在佛讲法的时候,已经到了后二十二年的般若时了。般若时的时候,大家听了好多法。所以,佛的方便上说“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由于大家要依着“毕竟空”的这个意思,所以佛引证一下说,我常在比丘们讲到,做这个讲法呀,就像一个筏喻一样,船筏的筏。在经典里面也讲过,当时说,就好比有的人被贼追逐着。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他赶紧把草编成一个船筏子,渡到彼岸。那么到了彼岸以后,怎么样呢?就说河也得舍掉、筏也得舍掉。因为是“渡河”吗?拿什么渡呢?拿“筏”来渡。就像我们要了生死,拿什么了呢,用佛法来了,但是这两样最后都得舍了。
其实比喻的非常妙!为什么这个比喻非常妙?刚开始,以法来舍人,以空来舍有,慢慢的,人法都得除、空有都得净。这才叫做“毕竟空”。才叫做“真相”。所以龙树菩萨都讲过说,一切法不生,般若就自然而然生了。这样的因才叫做成佛的正因。所以这里讲到的,“如筏喻者”,太妙了!这个筏喻者。大家想想,这个筏喻者等于说双保险。首先他是有法、需要法的时候,你是有法可度的。并不是在你还没有得度的时候就得舍法。但是你得度了以后,并不是真的有法可度。就是这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当然,这个见解很多。像我们参考,比如说吉藏大师的一种见解。他说:比如说我们修善断恶,这里就以善为法,以恶为非法。还有一种见解是,以空破有。这个有就为非法,空就为法。这样来讲的话,就等于说,从究竟的层面,说恶法属于非法,善为法。说最后连善法都得舍掉了,何况恶法,能不舍吗?我们有时候讲到谈空了,觉得自在了,就不修善,不断恶。结果,善法舍了,恶法倒是全提起来了。如果说以有为非法,以空为法的话,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智慧呀,菩提道呀,成佛的果呀,等等这些法都得舍,何况我们世间的执着呢。
理解不了,我们打个比方。好比我们去餐厅吃饭,今天吃一顿饭,怎么样呢?我连五块钱的都不吃了,你认为我还会花一百块钱去吃吗?我顶多吃三块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我连一百块的我都不去吃,你想我还会吃五块的吗?也是一种理解方法。大家自己去参悟参悟。
所以通过这一段的讲解,大家都知道。后半部分基本上还是讲“观心”,从心地上来观。就知道学佛就是要简明纯真、本来原始,这才叫当下,才叫真如实相。我们都被这个词儿给吓坏了,就以为不知道得有多远,要多离谱才叫做真如实相。却不知道说舍去了虚相,当体就是实相。
所以我想到,八十年代生人的话,应该还记得有首歌。“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然后说“疲惫的我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那么最终的一句话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现。”可能我们真正悟道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由于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了,所以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现。我记得有一首歌里这么唱过。你看,这也是一切法都能够表法,法无定法。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依照昭明太子的判,叫做“无得无说分”。那我们来学习《金刚经》,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时刻准备,就是《金刚经》是始终围绕着第一义谛,究竟理始终不放松,围绕着来展开的。就是每一句,都是为入第一义谛的真理而服务的。非常圆、顿的一个法,直叫人成佛的法。就看我们的承担力。
所以你看这里,佛就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大家不知道怎么看待这个“于意云何”,因为后面一直有。大家要知道是一语双关的。一个就佛来讲,可以说是叫做“试法”,试验的试。另外一个呢,可以说是一种护法。当然从第二种护法上来讲,刚才我们讲的,就是说害怕我们用错了心,就是误入了方便而忘了根本。不能够领悟佛的根本的意图、义趣。
所以这里“于意云何”就等于是一种护法。怎么护的呢?他是从试法上来护的。为什么呢?他就试试看须菩提,他依什么来听这个法,理解这个法,来用这个法。他是依情,依识来用呢,还是依智慧来用。所以叫“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就问须菩提。那大家要知道我们听法,诸位也要面临这句“于意云何”。大家听闻,是以什么心来听。这段时间呢,我们就是有时候对于法呀,你相应,是以什么心。是跟法相应呢,还是跟教相应。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教跟法还是不一样的。教就是这些文字、义理、道理。法呢,是心地上,不起心动念。所以说这里的“于意云何”,大家也要会听。
这又讲到我这段时间回普陀山呀,长时间的不在师父身边,因为回来了,也体验一把做侍者的生活吧,也借机我说正好是培培福报,侍奉一下师父,跟着师父出去参加法会呀,前后照料照料。结果,这也是在北京讲法,诸位同修弟子们给惯的。这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考虑。只要一登座,请大家合掌。完了以后,大家一起回向,什么事都不用考虑,只管讲法。这回了普陀山以后呢,不行。跟着师父出去,得我侍奉他老人家,所以一开始不习惯,连水也给忘烧了,背的包儿也给落在车上,用的时候找不着。那天,把他的房间给开了以后,直接就把他的房卡揣在兜里,回我房间了,害得他一下午没有电。后来就发了个心,说我得把这个圆满一下,认真的学习。从出门,水杯的温度调好,常备的果品呀,干粮呀、再一个祖衣、海青。到了那以后,会场在哪里,用餐在哪里,厕所在哪里。有法会的话,师父坐在哪里,站在哪里,发言稿在哪里,写了个单子。慢慢的总觉得说,我这一定能够,至少算及格了吧。一定能够侍师侍的究竟圆满。好,结果被师父给加持了。那天在无锡,开一个理事会议。他坐在主席台,上了主席台以后,我就想想,这总得要大家散会了,那么大家才离场吗。我到散会的时候,听主持人的口吻差不多了,那我就在旁边就可以了。结果一困呀,打盹就趴在那儿,打个小盹,等到起来的时候呢,会倒是没有散,往主席台一看,师父没了。到处去跑,最后小跑的一路,跑出去人家已经上车了。还说你看:“你这当侍者要师父等你。”我这好惭愧呀,非常自责,又有点难为情,那回了山以后,向师父忏悔,顶礼师父,说:“这个心没有用好。”结果我一头磕下去,起来一看师父的脸,笑的跟这个中秋的圆月一样,成竹在胸。哎哟,我心里一下就怎么样啊,上当了!就在这个法上,再做的圆满,但是你心地没有往道上汇。就是你“于意云何”。你是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怎么把这个事情,好像弄得你很有本事呢?还是在这过程中,你没有取法,没有舍法。一直心是平的。
所以大家看,任何世间法的事呀,你做的再究竟圆满,如果心没往道上,用这么一念,那就是用错心了。这就是你用情,用识在用,还是以智来用。“于意云何”。所以说这里每一次,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大家也要生起这样的一种正念。
那么这一段经文,为什么从这里讲起呢。前面我们不是讲到了,说信般若的要一念净信,属于无所得信。无所得信,给大家讲了说法也要舍、非法也要舍。但是,这里最后一句我们刚才读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依这个法才悟成就的。那说明这个法是可信的。可信的话,我们这样一路听来,他会心里犯嘀咕,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不是讲到,不能以身相见佛、见如来。因为佛的无为法身不是以相来见的。那依照这样理解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他一定不能够以相来见。既然不能以相来见,那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得成佛道,也没有这个相。给大众说法也没有这个相。那就说明没有得证菩提,没有说正法。可是问题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又确实在菩提树下,真实的成道,在鹿野苑确实给大家讲法,确实是树下证道,四十九年说法。所以这里就问须菩提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是说,佛真的当时在菩提树下成就的吗?如来有所说法,也真的这四十九年一直在说法吗?这是破听法者的疑情。结果大家来看,“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是须菩提的回答。没有真正可以得的菩提,也没有真实可以说的法。
那我们要理解这个话,大家首先再传达一个知识,就是说佛的三身,我们要理解一下。一会儿说成道降生在印度,一会儿又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到底怎么个层次分明呢?大家知道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这我们都知道。法身比较难以理解,因为《金刚经》不好理解,就是因为他一直在讲法身,无为法身,正法为身。那报身呢?我们见不到,因为他已经因果满了,就因地所有的点点滴滴,一点儿的功德已经修得都具足了,没有漏了,所以果报来酬这个因的时候呢,就极其庄严。只有这个应化身,那我们都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他属于应化身佛,不是真佛。
这里大家不敢理解错了,一讲不是真佛就以为说释迦牟尼佛不是佛了。他不是报身佛,法身佛,是化身佛。既然如此的话,他的成佛之道,也是化现,是化现的证了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化说的,化现地说了这么多法,他不是真正的实证实说的。释迦牟尼佛生灭,也是化生化灭的,非是真实的生,真实的灭的,所以说如来的身是无为的。就这个层面,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所说。”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的。那这是须菩提说“如我解佛所说义。”
那后面又讲到说“何以故”呢,“如来所说法”,大家看这句,“何以故。如来所说法”,我们卡在这儿。这是说既然一听说释迦牟尼佛是化佛,既没有真实的证佛果,也没有真实的说佛法。这样的人一听又死执崖板,说哎呀,没有法说,没有果、佛可证,而否定掉他化现地说和化现地证,还是有的。所以这里又讲到“何以故。如来所说法”,是指的他化证化说的,这个还是有,如来所说法。但是你不能够把它当作实法实证,故而说“皆不可取。不可说。”
这段我们这样贯解一下,因为他比较绕,大家听的思路清就可以了。行者一看就有化证化说又执说有法可说,认定佛有说。所以大家要知道,因为以为有说,那就一定会用语言思维断不了。那么我们一听这个法,执取了佛真的说了法了,那这样的话,你的起心动念又灭不了,言语也断不了,心行也灭不了,这就成了凡夫了,所以这才说“皆不可取。不可说”。“不可说”就是你不要在语言上面打转。“不可取”就是你不要在心念上面琢磨,犯思维,这都是识,非智。
大家看后面又讲到说“非法非非法。”你既然不可取,不可说,那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真理嘛,实相嘛。实相你不能在有和无的这个语境下面去描绘。大家看这非法呀,从正面作用描绘就是非有。非非法呢,是从反面作用来讲就是非无,非有非无那当然是不可取不可说。所以说“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一套话就是这个意思。你听到此就对啦,不要再往下想了。
所以大家再做一个观心释,你看为什么这里说没有定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有内涵的。一个是我们一听说没有定法的话,就以为说没有法。我告诉大家一切法,从另外一个层面悟,其实一切法都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但是你只要把心念定在哪个上面的时候,这就成了有法了。所以说你在现前的我们心法也就精神世界,色法也就是物质世界,所有的一切法外,你再单立一个有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做心向外求。我们也不要离开现前的一切法外,又以为有一个决定的、真实的说如来所说的法,没有。就在当下一切法中,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体就是这个境界。如来所说,没有说,如来所说,还是在没说法的法中。
所以大家来看从这个层面来观照一下,当你有一个定法,有一个定境界,叫做正等正觉,定法叫做佛法的时候,就已经超出了佛的境界,超出了佛的正法。这需要我们从微细心念上去思察。由这一点能够悟得到的话,你才能知道说,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不是从外得来的。只要你心里没有一个能所对待,因为我们一旦觉得真的有一个,决定真实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会对待为其他所有的都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把所有的法给排开了。所以心离开能所的对待,当体即是法,不用说的法,就是。所以说的这些。另外一个理解层面就是,我们通常就好理解了,什么理解法呢。没有定法,是因为说为了对病所设的药,随机而说的,由于众生的种种根基,所以才说种种法,但是法无定法,你不要去执着,这是从浅白的角度来讲,可以这么理解。
后面一句话“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家看这句话,就总结得非常到位,就是一切的贤圣,皆是体悟这个无为,大家听明白,无为,体悟这个无为法,本来面目法而悟道的。那为什么有差别呢?就是在这个无为法上,看你能够无为到什么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就像往空中升一样,有远有近,往水里面跋涉一样,有浅有深。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么多的菩萨也罢,罗汉也罢,我们说佛也罢,为什么有究竟,有的还没到顶,有的还差点儿意思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个无为法,在上面有的还有一点儿点儿为,有的还有一部分为,有的还有一半为,只有佛彻底无为。
所以你看像如果这里讲到的“一切贤圣”。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如果是从小乘声闻教法上来讲,真正的贤,七贤位,其实还没有入到无为法中,只不过是前方便。这个暂时想不起来了,回去查一下,什么叫做七贤,从五停心观开始,别相念,总相念,暖,忍,顶,世第一,这叫七贤位。从入了罗汉果的预流位,下面还会有这个内容,我们再仔细把这个位次的、断了多少烦恼、证到什么地步,给大家厘清一下。四圣位其实就是指的,从预流到罗汉,四圣。这是从小乘法。那么从大乘法来讲的话,菩萨的地步,像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四加行,这都属于贤位。只有登地的菩萨,也就是从初地到等觉已回,这才叫做圣位。到了等觉一直到成佛就成了极圣了,其实也就是彻底彻证无为法了。
所以你再看看我们说起心动念,真正的不起心动念,有那么容易吗?只有佛才能做得到。有的人就读了《金刚经》就以为他不起心动念,我遇过这样的人,读了个“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结果我那会儿刚出家在佛顶山,他说他原来不知道,后来读了佛法,了解了《金刚经》,他看人都不是人了。旁边有我们也是挂单的一个善知识师父,一看这样儿,啪的就给了他一巴掌,来护持他的这个正念,破他这个邪知见。一巴掌过去说:“你疼吗。”这很有意思哈。这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家知道不仅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度化众生也是以无为法而设的差别。
你看我给大家讲一下,比如说我们佛教里面,像临济宗,这是禅宗的一个门派,影响最广的临济宗。临济宗祖师爷们在接引前来参禅的这些行者,就要揣他们的根性,怎么揣摩呢?应机施教,叫做夺。夺就是破的意思,就是给你点醒的意思,把你的执着给你破掉就叫做夺,夺取的夺。那么中下根人来了,就是中等的偏下的这些根性的人来了,怎么样呢。夺境不夺法,就是把你所有的贪着的境界给你破掉,但是你的佛法不破,你还得依照着佛法破你的粗重的贪着呀。那么中等上根的人来了,夺境夺法不夺人,就是说外面的境界贪着,乃至修法的方便,都给你破掉,可是成佛的这个法,不夺人其实就是我还要做佛嘛,这个还是不破的。只有什么呢,上上根器的人来了,那么外境也夺,人也夺,也就是没众生可度,没佛可成,人境两具夺。最厉害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是出格的人来了。出格的人来了怎么办呢?人境具不夺,也不破人,也不破境,也不破法,什么都不破。为什么,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夺”尘埃嘛。这才叫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他们所证、所修,就这一条无为道去方便接引众生,还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你看多有意思。当然今天跟同修一起来讨论的时候,另外一种理解也很到位。什么叫做“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就是说就这些圣贤而言,特别是就圣者而言,一切度众生的诸佛菩萨,他们都是什么呢,叫做不动作中起身动作。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都已经彻证住到究竟无为法中,然后,方便善巧的示现。无为法中方便善巧附着所谓的住水月道场,做梦幻佛事。就是说无为法来讲,佛佛是道同的。但是他们有差别相,差别在哪里呢。你看释迦牟尼佛应现在娑婆,染土苦不堪言。那么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内院,这就跟娑婆世界有差别。为什么,人家在天道,而且是内院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居的。东方的琉璃世界是药师佛,药师如来发的十二大愿所成的净土。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你说诸佛菩萨有差别吗?没有差别呀,这就叫皆以无为法。为什么?入的就是法境界,皆以无为法。但是说没差别,还有差别。为什么?而有差别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做的道场,缘起不一样,所以他接引众生方便不一样。那我要格外的通知一下大家,在这个而有差别中,阿弥陀佛是老大,是一哥,谁都比不上他。为什么?因为他因中所提炼的差别就直接占据到果位的高低,所以说我们现在才说,就着空相法中念佛往生西方绝对能够成就。
好,这是我们今天给大家讲到“无得无说分第七”。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开始再讲“依法出生分第八”。好,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