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随喜大家来准时闻法。今天我们依然是《金刚经》的课程,已经讲到第七讲了。在上一讲的最后关头,是须菩提长老请法以后,世尊当场赞叹,善哉善哉,你说的对。然后现在你得好好听。说如果一个行者,生起一念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怎么样去安住怎么样来降伏?要说了,须菩提,最后一句我们讲到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讲到这里了。

那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到佛告须菩提,开始正面回应法义。在昭明太子的判法中,叫做大乘正宗分,一个小章节。首先我们大家正念提起来把经文闻熏一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来看这一段,此处开始讲的就是降伏的功德,那怎么个降伏?只要一发菩提心就能够降伏。那大家来听《金刚经》,一定要把心量要推到成佛的理想目标上来。既然他讲的是大乘佛法,那在这个方面往往我们是容易说,觉得凡夫的层面境界要突破。但是因为对于比如说声闻乘罗汉来讲,对我们来讲已经是提鞋都没资格了。到了这个层面好像是达不到的境界,但是我们如果说听这个《金刚经》的法,把目标指向于成佛的究竟圆满,也就是这里讲到的无余涅槃的这种成就上来讲的话,那确实在降伏过程中,先要备好究竟的资粮。也就是说真的千万不要落入到二乘,既不能落入凡夫,更重要的不能够落到二乘里边。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究竟讲发心,这里的发心就决定了我们的种性是真正大成佛种的这样的一个菩提心,圆满菩提心的行者,在这儿就能体现出来,用发心来做住来做降伏。好多时候我们很多精进的功德,就是因为发心小而流漏出去了,有漏洞给渗透了很多。

那这里佛就讲到说,你如果要遍度一切众生,那么首先就是要降伏凡夫心。其次要降伏二乘心,如果说俗一点,就是有所得。得了一点就为足,这样的心也很麻烦。那这里大家看到他讲到说,遍度一切众生,因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都在他的发心范畴内。所以在这点来讲,他已经降伏了二乘心了。就是很巧妙的把路途中将要碰到的路障,在起步的时候已经用发心给他掀开了,这就叫做以他降自。借助所有面对一切众生的这样的一个广度来发心,而降伏了成佛道路上,有可能陷入到停滞的一个弊病。那么这里再下一步讲到说,虽然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所度,这就是降伏什么?凡夫心。

第二个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更接地气一点。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度众生,还在凡夫心的层面,真的有我去度众生,来进行度。所以你看《金刚经》的了义大乘,他就是说度一切众生实无所度。这有什么功能?也是在降伏心,是以无而降有。有什么?有我们揣在怀中的这个凡夫心。所以你看回答须菩提问说“云何降伏其心”,说“如是降伏其心”。一个是以他来降自,一个是以无来降有,这样就能够降伏。

那这里在知识上我们看一下这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内容。这里讲到既然是众生,那我们都知道,就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概念大家已经听得多了。但是听的多了,不知道有没有感觉。你比如说,一说到四大那我们会觉得四大似乎是一个概念,跟我现前活生生的我好像没什么联系。就是有时候,我们虽然口说是四大五蕴组成的假我,但是我们连四大五蕴的相都捉不住。也就是说心比较粗,有时候没办法观照到,我们当下这个色身真的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就是有我执的这种强势盖住了我们去观察它分解它的能力,因为心太粗了。所以说,本身是众缘和合而显现出来一种所谓的身相,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然后把他叫做众生,也就是众缘而生。

可是我们很少能悟到,或者说尝试的想去悟一下。悟什么?就是既然是众缘而生,应该当体就没有一个生。因为我们在这个本来清净的无生法上了,只关注到因缘和合的这个相,把他搅和在一起,冠一个概念就真成了众生。

所以佛讲这么多经典,就为了突破这一念心,一念烦恼分别执着心。那既然流落到众生的层面了,那我们就看一下这个众生的生的相状,有很多,也就是说他出现的方式。我个人有一个意见,总以为说什么,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化生,都是幻化的、都是了不可得的。那么在这个总的大幻化中,我们又把他分了这么多的生的相状。你看这里实际上“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种生,其实就把三界以内的众生就包括尽了,也就是说光这个四种生相就摄进了所有一切的众生。

那为什么后面又有说“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是说从“色法”上层面又分别说,有的是有色,有的是无色的。你比如说欲界色界就是有色法,有物质的呈现,是一个众生的状态。那无色界的话,他没有物质的呈现,只有心法意识是一个众生的状态,所以还在前面的“胎卵湿化”中。从“心法”上来讲,有的是有想的,有的是无想的,还有一种非有想非无想的。那这里要知道“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无色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那“有想”的众生,通于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都是“有想”的众生。“无想”的众生,是从色界,也就是色界的第四禅天以上的无想天,做为众生的依托之处,所以叫做“若无想”。这是又从“心法”上做了三种差别,总而言之,无非就是说,一切有情识的,大家不要以为说“无想”或者“非有想非无想”就没有识了,还是有的。只不过他是伏在那,就是你说他有吗?感受不到。你说他没有吗?他的生命还在相续,很微细而已。

那从中可见什么呢?就是说佛在教须菩提,也就是给我们众生说怎么发心的时候,他说一定要把这个心给发的所向披靡,要发的广。你看这里大家注意到没有,他不说六道众生,而是说“胎卵湿化”四生。

这里边也有差别相,为什么呢?六道众生里边落下了“中阴身”。也就是说从前身都耗逝的时候,有“中阴身”的阶段,不在这四生之中。所以说在这里,他就用了四生来摄进一切众生。那我们有时候做功课的时候,不是说“四生九有,同入华藏玄门”,这就是说的“胎卵湿化”这四生。大家放生的时候唱赞偈也有这个内容。

那为什么这里又讲到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哎呀这个法太难了,真是叫左右为难,你为什么说又要灭度又实无灭度呢?就是为了把握这个中道的“般若智慧”。你如果说从一个凡夫心来讲,他死执崖板觉得一定是有众生可度,那其实这就是又陷入到一种执着中,就是我们说的常见,一直是有的感觉,真的有众生,我真的在度化,真的活着。那如果说一定是没有众生可度,这又落入到什么?又是一种断见,断灭见。现在他就是利用你的发心,让你发这个虽然度实无所度,就降伏你的常的这个见解心。虽然无所度,而你必须一直发心去度,就降伏你这个断见的这个心,所以这也是一种降伏其心的理解层面。

虽然先说度又说实无所度,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无意寓的好像文字游戏一样。他确实是“文字般若”,这种状态他是并行不悖的、是性相圆融的。就是因为我们的后脚跟跟不上呀,所以总是在理解上落入到思维、对错、分别中,才把他听得这么的哲学化或者是一种思辩化,怎么也嵌不到自己的心里,把他有血有肉的感受出来。没这个能力。这就是因为跟法不够相应。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所讲的后脚跟跟不上怎么理解,就是实际上真的有个度无量众生实无所度,就是佛成天在做的事儿,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境界,但为什么我们听起来这么的干、这么的涩,总觉得跟自己不接地气。往往我们听这种法就听成道理是什么呢?刚才讲就是跟不上,又起疑情。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状态,比如说这段时间感受不错,也比较精进,心地比较清净,结果被人家一试就试出来,说你这个修行太差了。那我们脚跟跟不上,就是我们不能够在这个话的境界中,即刻就能够不动。其实你即刻当体不被这个话转,这就叫脚跟落地站直了。这就叫虽然听到这个话,可是实无这个话为你所执着。但我们往往会追着问:哎呀,我怎么差了?你给开示一下我哪里差了?那不断的问,不断的追问正好就说明你的修行真的很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跟不上。跟不上的时候,你就问我哪儿差呀?不断的一个念头追着一个念头,那就觉得有了前后了。实际上他是没有前后的,一时间度而不度、不度而度,就是有度的发心没有度的定相。

所以为什么这个地方给大家举这么个例子,就是有时候我们会听得这个法说你讲了这么多道理,我用不上。不是用不上,是你不这么想,所以才不这么用。你不能够心跟进上来,力量不够,这就是修行的差别。

当然这里讲到的降伏,其实一旦发了这样大的一个心的话,本身他就既是一种住,也是一种降伏,他是同时具足这个功能的。大家要知道,这里的发心确确实实是非同寻常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点就着我们自己的修行的不足,来从知见上来扩充一下我们的心量。你看人家这个发心的内容中,一个是这里发的心是所有三界六道的众生,一切众生他都要把他得度,所以这第一个特色这个心是广大的。

第二个“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这个“无余涅槃”跟大家说一下,在佛法的涅槃中,如果我们依着声闻乘小乘法来讲,也叫做涅槃。但是那种涅槃,又被称之为“灰身灭智”。“灰身灭智”就是说他住到这个涅槃、执着这个涅槃里面出不来了,其实只不过是从染污的烦恼入到一个清净的烦恼中而已,可以这么说。所以他叫做“有余涅槃”。他已经断了枝末的烦恼,比如说见思烦恼,但是根本的无明他没有断。“无余涅槃”是什么呢?就是大乘的佛的无住大涅槃,就是没有余地了,哪儿哪儿他都已经难不住他了,他已经清净了,修到这个地步,把这个漏给填满了,就叫“无余涅槃”。

那这里你看佛告诉须菩提说一个大乘行者的发心,除了广大心之外。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他既不是让听法众得一个人天的小果报,也不是得一个声闻乘的小果报,而是让他得一个佛的究竟大涅槃之乐的大乐,让一切众生都得这个大乐。所以除了广大心,他给予众生的这个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排名第一,叫做第一等的心。

再一个来讲,我们来看这里面的内容“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大家想想在生死道里边,众生的种类得有多少?刚才就轻轻的划类别就划了那么多。这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个时间得有多长。就在这样的一个苦海里边,你去度众生,会让人疲厌的。所以只有说这里发心,众生的生死,就像虚空一样广大。其中本意上来讲是实无灭度。没有生死往来,也没有解脱,但是,依然在这个幻相的苦海中,常度众生。第三个难以做到的,就是他的精进的“常心”。广大心,第一心,常心,最后一个就是不颠倒心。虽然度众生,但是他不会执以为说,真的有一个众生可度,真的有“我”在度众生,这就属于入到“有”法中了。所以他始终住在般若的空性中,不见真的有众生可度。这叫做“不颠倒心”。

大家听出来了没有?就是说,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这段经文。怎么降伏其心,怎么“住”的呢?就是先发心来降伏。以发愿来降伏。发的广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发的第一等的心,令入无余涅槃;发的最精进的常心,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发的是不颠倒的般若心、空性心,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者即非菩萨。这就是这段经文主要讲的发心。你不是问我,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吗?那我就告诉你,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家看虽然有这四种心的表露,但是其实还是不出慈悲和智慧两种。前三种心,像广大心,第一等心,常心,是指的“慈悲”;后一个不颠倒心,是指的“智慧”。

我们常讲到的功德无量、功德无量,我们都会说。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到,什么叫做“功德无量”啊?这里才真正体现的是功德无量。前三种叫做“功德”,后一种叫做“无量”。只要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有量,就即非菩萨。所以我们常说功德无量,真正是到人家这种发心,才能够担当起来“功德无量”的真实意义。

那好,我们再套着这四种心,对照一下自己,这就关系到我们平常的用功办道之前的发心问题。大家要晓得,我们虽然讲,愿与法界众生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我们的心力是跟不上的。有时候,我们念着回向偈、发愿文,他是心走不到那儿。这里经文,如来是实语者,讲到说,如果说所有一切众生,你就要把心跟进到一切胎生的众生、一切卵生的众生、一切湿生的众生、一切化生的众生。整个法界的轮回中的三界内的所有众生,你的心得满满当当的周遍到众生的心上。周遍到众生得度的问题上来,这才能把我们的心给撑开,叫做“广大”。

再从理想上来讲,不仅仅是今天给他讲点人天小果,像我们现在来学佛,很多时候还是落到人天果报中了,扩展不出来,提高不了理想目标。我再再的跟大家讲,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身为佛弟子,不是以成佛为目标的。根本不要说成佛之大乐了,二乘的乐我们都不追求。也就是了生脱死我们都不想,我们顶多就想下辈子好点儿,或者顶多想个后半生我得好点儿。今天做了因,明天就想得果。这些都等于说不是第一等的心,是下等心,充其量是中等心。我们的现状。

再一个这里讲到的“常心”,我们现在不要说观到众生多生死道长了,我们现在为自己学佛,为什么说刚刚学佛在心间,学了十年就在天边呢?为什么这么再再的讲到“不忘初心”,就是因为我们保不了这个常心。疲厌呀!为自己都疲厌。不要说为自己了生脱死了,为自己修点儿善法,不要有恶果报,都会疲厌不能够有常心。那广大的第一等的常心,我们都发不出来,何况你念念再能配之以这种智慧的不颠倒心呢?一直说到虽然发心,而实无真正的定心可发,这更难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一个降伏不了的状态,以至于学佛学的就会枯燥就会落伍,就会无从下手问题多多。最后虽然号称“佛弟子”,其实还没明白佛弟子是干什么的。

大家在听这些,因为《金刚经》确实是非常究竟圆满。他的经文经义上来讲,如果你的心不能跟进,就是一堆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还莫名其妙。甚至还枯燥的说,过来过去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大家想,为什么操作起来行门上有差别呢?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既然依照着世尊所说,那我们一定“心”就要依着他的状态,真的去担当得这样去发。你不要现在说,我是个凡夫,没有力量,这么高这么广大的。觉得我不行、不接地气,不要这样想。大家知道任何境界,哪怕是在凡夫层面,我们所对的境界,只要我们真的这样的发心,当体就真实就是“降伏”。如果一直能这样发心,一直就是降伏。你不要觉得说,我发这个心发不起来。你随着经文讲的道理,你去这样作意,这就发起来了。发起来以后,你又觉得自己不能经常。你可以经常呀,在一切的生活中,眼睛一睁到眼睛一闭,就是每天的生活中,你这么去坚持,不可能一下子坚持的密不透风,想起来就去坚持,就说服自己、提醒自己。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中,你的境遇中,不断的经常去发心,这就叫常心。这就叫降伏,当下就降伏。

那么听这些法有什么弊病呢?有时候我们容易一听高调儿,就成天高调儿去了。但是有的人,确实不能够怪谁对谁错,因为有的人他就是福报只能到这儿。他就是说心跟进不上来这一念,就是说说说,但是他的心上不来。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是有这个,因为福德不够。福德不够就是虽然看这个经文,但是他对我们的加持力,为什么产生不出来呢?我们深深的陷入到这种业障中,他加持不动。所以为什么佛菩萨、祖师爷才提醒,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有忏悔心、惭愧心,或者一定要常行忍辱。就是只有你在这个上面、在这种状态中,他才能施这个手段来加持你,让你增福增慧。来跟进广大、经常、第一等的心、不颠倒的心。所以这些问题都会出现,我们要知道怎么回事儿。

另外有时候,一种弊病又觉得说:哎呀!发心,经文讲的这么圆满,发心这么究竟、广大,那这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往往又用凡夫的这种视野来匡正这个完美,就是把他死执这个完美,就会导致他看待修行人,就不能有一点不好,不能有一点不对。既然经书里面都讲了,要面对一切众生都要发起,那你就不能有一点瑕疵,在他眼中不能理解什么叫做正确的不好不对。在他眼中就是对他不好、对他不对了,他就觉得不对了。不是的。你如果真正发了这个心,心境缘在这种广大、经常和不颠倒心上的话,那他可以惯着你,他也可以收拾你,这才叫做真正的发心。不是装出来、自以为是的、永远都是正面的形象,就一点手段都没有,不是这样子的。大家这个上面,也不要就着经文,而在现实中去误会和挑刺儿。这样也会障自己的道。不要你看的已经发心完美了,行为上有些貌似不如你意的事儿,你就认为他不完美。这也是错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把大乘法,反记成这样。

所以说,这就是佛给须菩提回答的,怎么“住”、怎么“降伏”。首先从“降伏其心”上来讲,你要发无相心,不能发有相的心。相状的“相”,著相的“相”。

那最后大家来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话听起来总是让人觉得,到底让我怎么办?为什么呢?他的弊病出在哪里呢?何以故,须菩提,说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大家要知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通常在《金刚经》里面讲到的四相。那么,其实在大的般若经典里面,还有很多种表现的方式,和表达的概念。比如说,有时候叫做命者,有时候又叫做作者,祈者,受者,知者,见者等等这些,也都属于有我执相。说白了,就是因为有“我执”。那么有我执的时候,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他在破“我执”的时候,让大家如此的发心。为什么前面我们给大家讲到,这种降伏,就是用“他”来降服“自”。看上去我们发心度一切众生,实际所有的好处都是我们自己得了。但是我们一开始,依着自己放在自己身上,修行不借着“他”的境界来破“我”的话,那放在自己身上修行,往往会越来越执着、我见越来越深。所以大家看到,这里所谓的降伏,其实就是一种转化。善巧地把心安住在一切众生上,借众生的因缘,来破除对“我”的主宰的这种下意识的执着。

所以大家看,佛让发心,以发心来降伏的话,非常的巧妙。因为我们的我执,凡夫的心量太狭隘了、我执太重。所以说,如果你能把心发到无边众生,广大的心上,又能够长久的、不断的这样去坚持,再住在不颠倒中的话,那么“我执”就会越来越淡。

再一个就是凡夫,他下意识的只活到自己的世界里边。所以他从自身上,我们去傍着自己的话,你观照“无我”,很难!但是你依着“我”的心,去发在众生身上,那这样的话,就特别容易转化自己的心性,是一种天然的借力,可以这么说。所以说,从发心上来讲,《金刚经》这里佛一开场,就让我们入大乘发心,非常巧妙。

我们刚才给大家讲了四个点,我们注意一下,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每日的心行、发心的质量。那这里又讲到:“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灭度者。"这就是确实我们要观照到众生呀,真的是本自不生。确实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存在,没有一个“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我们怎么来破除这个呢?你光听着佛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怎么个“实无众生”?这也需要观照的,大家知道需要观照。在这种无生观法中,有好多种诀窍。比如说,我们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观察一切众生,都是由四大五蕴假合成的。你能把这个心不断地这样训练,不断地去观察,那慢慢儿的就会悟到,一切众生当体即是空性。就不会被四大假合成的假象,安住在你的心中,不断的受这种自我的蒙蔽,当体即是空的,这叫做“缘生观”。从众缘所生上面来进行观照。

再一个比如说,还有一种观察的这种体验,就是观察我、他、一切众生,虽然在相上,就是在事相上,虽然分别不一样:你长得这样,我长得这样,他叫这个、我叫这个。但是在本质上,在这个“性”上,本性上佛性上,是完全是一样的,一真法界。就跟此前不是给大家讲过了《楞严经》里面,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其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你能在千差万别的众生相上,去观察一切众生,本性上是不二的法界,这就叫做“同体观”。

如果说你能够一直观察所谓的这些众生,他是因缘和合、假这样的好像推出来、强努出来的一个身相,你去推究他的来处,从哪儿来呢?没有一个来处。众生众生,怎么来生起的?就像《中论》里面讲到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你怎么也找不到他的生处在哪里,经不起推敲,因为他是假的。所以你观察到,他本来叫“无生”,那你就会去悟到“无生亦无灭”的这个道理,这叫做“本寂观”。本来就是寂静的、寂灭的这种观法。

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方法,随着自己喜欢、适合、而去受用。比如还有一种人,他喜欢在念头上去观照。就是说,所谓讲到有众生、有众生要得度,我要度众生。你就不断的观察,都是妄想分别的念头。所以你只要把这些妄想分别的念头给观没了,众生也就没了,这叫做“无念观”。

或者说心性比较信心足,姿态高一点,你就观照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跟大家说这段时间我们普济寺,有一位菩萨僧,有一位老和尚,他修什么法门?他不管见到谁,开口就是:“你是佛、佛是你。”就这样的!我见了他好几次,就这两句话。这就叫做什么呀?“平等观”。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

所以你看,这都是方法。因为佛法是不二的方便、善巧。怎么适合你,怎么能够上道,怎么能入到空性,怎么能够降伏心,你怎么来。这些都是观法,给大家介绍几点。你听得如果觉得跟哪个相应,或者说好像这个说的道理,正是我现在正在走的心路历程,那就说明你已经在道上了。到底我们常说“观照”,观照也不是那么随时随地能够用的起来的,得习惯成自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修行要用功,要观照。其实“观”说白了就是依照着佛讲法的道理,你去思维。

佛门不是有一个概念,叫做“如理作意”吗?你正确的去观察,看待事物,就叫“观”。这个“照”,比如说你思维久了,慢慢养成惯性了,有一种定力,一直把心调持在正确观察的状态,慢慢妄念停止了、烦恼少了,你就能够“照”得住了。观照的“照”,不是那个玻璃罩的“罩”。说明你的心能住在这个境界上。那住在这个境界上,慢慢的,烦恼没有了、妄想停下来了,不干扰了,本有的智慧就显现了,这就说明你“照见”。前面叫做“照住”,这叫“照见”,就显现了,能见到了。

如果你想入这个实无众生得度者,还能够如法地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就要这样去观,这样观的话,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成为一相。你就可以入到无相。那只有入到这种无相中,你才具足菩萨的资格,才叫做菩萨。如果你还有这四相你怎么去度众生,就即非菩萨。所以菩萨心里,没有多少众生被我度,我要成什么样高妙的佛,他一定要破除这些执着。他才能舍下我的烦恼。

所以大家来看,你看这里“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这就是论发心而定的,论发心的大小圆满。虽然这里发心的都是大菩萨,但是他就是有圆满不圆满。你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行者,他就是菩萨。但是他不圆满,如果你发的是要求成佛道,而实无所成,你要下化众生,而不是真的有所度化,这才叫无所成而成,无所化才叫做真化,这才叫做圆满的大菩萨。为什么?他最终还是归于自性清净。《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法。一切都时时刻刻念念的指点你销归于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是我们开的另外一段经文。大家要知道这一段跟上一段来讲。因为我们也是一个连贯性的学习,也是一个次第的讲解。虽然讲的是无相法,但是我们还是要在相中差别的来讲。因为我们现在在用语言文字的方便,所以前面主要讲的是发心,住于大乘法。如果你不发大乘心你就非大乘行者,但是你光发了心,就跟有这个愿,你没有行还是不行。这段开始就讲修行了。你只有真正在修行中依然能够降服,依然能够不颠倒,这才叫做大乘愿大乘行。所以大家看,其实先发心后修行,这是学菩萨道的常途,最常见的一个通途道路。我们都常说要发愿要起行,前面正好发的就是愿门,愿门大家看到了吗,刚才我们讲到这一大段儿,其实无非就是四弘誓愿的内容。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出离苦海的令其得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这里讲到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就是指的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么从行上来讲,出不了六度。这里把六度中的第一度布施作为代表。前面,把四弘誓愿的最后一愿作为代表。所以说以最后一愿包括了前三愿,以前一度包括了后五度,这两段儿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首先行于布施。我们在佛教里面叫做檀那。这个布施檀,从六度的整体的内容上来讲,其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资生檀、无畏檀、法檀,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叫做财施、法施、无畏施吧。

资生就是说你能够让一切众生有物资而生活而生产的,这样的一种布施。所以说以一切物资去布施给众生就叫做资生檀。

那什么叫做无畏施,其实你能够持戒忍辱就叫无畏施。因为持戒的人,他不会去犯别人的夺财害命。从物质上他是无畏施。那么忍辱的人,他不会去报仇雪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也是无畏施,恰好持戒忍辱就在无畏施中。

什么叫做法施呢,精进,说明你讲法无倦不疲厌。禅定,说明你修行修禅,摄住六根,入到禅定中,能够善知他人的心性等等这些才能讲法。从般若来讲的话,只有得般若智慧,才能够圆满地说正知正见的法,所以这就叫法施。其实这六度都叫做布施。

我们说的第一种布施,只不过是什么,叫做财施。持戒忍辱,是无畏施。精进,禅定,智慧,叫做法施。都属于布施的范畴。所以这里就佛以布施为代表,来讲一下应该怎么去行才算得上具备了大乘的心行。你前面的发心说明你从内心来讲有大慈大悲,那你怎么去度众生,你得有个缘分,你怎么跟他们结上缘,怎么跟他们发生关系,就用布施。

所以,这一段跟前一段,看上去是分开,一个是讲发心,就是愿;一个是讲起行,就是行。但是他也是相辅相成的。前面主要是讲的我空,虽然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所以叫众生空性。这段讲的是法空,虽然修万行而实无所修,就是诸法空。为什么呢?因为你看这里来讲的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刚才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布施。但是前提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我们一定要相续《金刚经》的这个宗旨,这部经的宗旨就是讲般若。虽然你是讲的行门,但是你还是要不住于法。不住于法,你才能住于般若,你看这里讲到的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六尘这里就代表了六根六识。也就是在一切法上不住,而行布施。

大家要知道不住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现在在住中修布施都这么难,不愿意舍。何况你说到不住,不住确实有好处,自在呀。首先,你不住,得不住自身,你如果住在自身有个我,那你一定会珍惜吝啬你的物品,所以就行不了布施。只有不住我才能不吝啬我的资财,我的物资,所以才能行施。这就是很难。

再一个不住,比如说有的人住在报恩心里边,什么叫报恩?他去布施求的是供养,求的是人家的恭敬,求个好名声。那么这里讲到的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他是让我们不住果报。你只要一旦去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布施,那么你所得的果报一定是人天果报。你得的人天果报,你就上不了佛道了,就这样子的。

所以大家你看菩萨应如是布施。怎么布施?这其实还是在回应降伏其心,怎么布施?三轮体空,这个我们都知道。施的时候没有施者,没有受者,没有财物。你能够既不见财物就能够悟到法空,你能够不见我是所施的人,他是所受者,就能见这个我空了。不见法空,不见我空。刚才讲的道理就为降伏。这就叫做如是降伏其心。所以后面讲到的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特别是打比喻说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这是什么呢?这是做的譬喻。就是你只要不住相布施,那么你所得的果才能叫做功德无量,我们前面讲的。你如果以有量心去修布施,那你的因果,所得的福德就是有量,用完就没了,有量就是用完就没了。

你发的无住心去布施,那你所得的功德就是无量的,无量就是用不完。就跟我们说观音菩萨的大功德海,谁来求什么得什么,就是他的大功德海中你随便拿一滴拿一碗,对整体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影响?因为它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这里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从法上来做一个介绍。下面讲到的虚空可思量否,四维上下可思量否,这是从比喻上来做一个介绍。最后讲到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是合在一起来,说你应当这样的如法去起行。

所以这很有意思,大家听了,今天我们讲这么两段,可能在文义上有点儿涩,高深广大。总归我们总还是觉得说一个凡夫哪里能到这种地步,大家要自信,这个凡夫心跟佛心本来就是一样的。我们取不出用不到就是因为量的大小和住的有无的问题。所以才把生命质量的给沦落到这个地步。所以你看才这里需要用无相无住来体现我们的真心,所以一切法还是这个心地法门。还在心上来进行转化。

那么再补充一下,最后一点时间。就是关于这个无住,你看这里就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我们又往往会被误会说,这个无住,就是说怎么样呢?说把他干掉把他弄死,不是这样子的。无住是什么,就不是说把一切法给摆平这儿,而是在一切法的经历中过程中,你不去住,你一旦住在一法上,那么你就执着这一法了。这一法一执着,其他的法全部起执着,这就叫住了,陷入到这样的一个妄想,那么一打一个妄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出来。所以无住不是没有经历,把所有经历弄死,好像把它给推开,是在这个经历中去路过,走过,而不停留,叫做无住。

就打个比方,我们再回到念佛法门上来,你好比我们说念佛求生西方。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其实就是无住的内涵。但是念佛求生西方不是说,当下就不在娑婆世界活着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活着,但是不在活着中,又进行我活着的心理活动,而是把所有的心都都清清净净,扎扎实实的安顿在西方,这就叫不住。大家明白了法还是一个法,体现的方式有异而已了,所以你看净土法门多巧妙。这叫做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布施你该布施就布施,能舍就舍。

再有一个我们容易觉得,哎呀既然无相布施,好像我做了有相布施了,与无相布施不搭噶,我就不做了。今天还跟善知识商量,我们现在有很多时候也好听这些片儿汤话,什么放下不等于放弃。大家听过这个法,这个道理是对的,可是具体的操作中,就是这个法门肯定是行的,也有人能修,可是要告诉大家基本上如果我们不放弃一回,我们是放不下的。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听法啊,你要听对了怎么都对,听错了哪哪都错,就是这样子。

所以大家要体悟这个无住,应无所住,后面还会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通俗地讲,我不知道大家的心地上有没有体会过这种。做个比喻吧,人世间有一种人他软硬不吃,我此前也讲过,往往把他形容叫做“滚刀肉”,那相对于这种人,他吃软也不吃吃硬也不吃,好像拿他没办法。那我们修行人来讲的话,就好像说世间法我不吃这一套,我无欲则刚。但是我又吃哪一套?吃修行好,吃苦行,吃德行这一套,只要是佛法,我吃这一套。那我告诉大家《金刚经》的视野中也不行,什么时候你连法也不吃了,什么都不吃了,一切法都不吃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什么法都动不了你的心了,不能让你把那个心念调起来,伏在那儿,而是心如死灰的,不住,这才叫修到家了。当然大家理解也不要搞错了,他不是让你固执,而是一种心法的这种无所得的境界。

那好,今天我们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下面呢,请大家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