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请大家端身正念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金刚经》的最后一讲了。一晃眼,不多不少,因缘中安排的刚刚好,二十讲,非常欢喜做这个法供养,今天又算一个小的阶段性圆满吧。虽然说《金刚经》讲到的般若法门,我们因为平常以念佛居多,那么我们在开讲的时候就给大家说过,可以对于我们修净土的人有个小补,在平常的心地用功中,能够快速的用“金刚空性”来降伏现前的烦恼,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够做到,但是我们永远要怀揣着一颗向道之心。现前的法喜也罢,业力也罢,都把它在这个过程中,一一在心地上应对起来,明朗起来,这就是佛法的应用。
可是确实《金刚经》为上乘人说,不仅仅是说根器上要求大家,确实理解力、领悟力、观照力都得上一个台阶。每次我们来听《金刚经》,我相信大家如果说听的吃力,然后又有一些欢喜,那么这样说明每次都在进步。而且听完以后转身回来,在生活中不管什么境界,好的、坏的、顺的、逆的,你还能够忆念到上乘法的话,那说明你心地上还是开始上道了,相应了。当然途中我也考察过,有的同修说确实吃力,我们只要大家能在听闻的过程中,把心提到上乘上来,也是很功德无量的。因为确实般若法门,它虽然不离世间觉,可是它太超越于我们平常一般生活中的这些知见,所以在此希望这次《金刚经》的听闻,会对大家在法上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和提升。
我们上一讲的时候,讲到了最主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就是在我们的认识中,对于佛、大圆满觉、宇宙真相的洞察者,他所拥有的境界,不是我们寻常的凡夫的局限性能够概括,只能用信心来直通。所以我们对“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法,上一次讲到结尾的时候就是要超越我们寻常的认知,对于以“来”和“去”的平常现象中,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产生的是一种错觉,讲到这里了。那么既然有来有去,一定是有世界的呈现,众生的聚集,今天开始我们就循着下一段的经文,再来看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又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来听经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一段主要讲到的是构成世界的元素“微尘”。下面再来看: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段经文。首先我们一直讲下来,都有一个脉络给大家讲到,每一次回合的问答都是代表着一个断他的疑惑,生他的信心这样一个过程。
这段经文的来义,首先大家要跟前面有所区别,因为前面也讲过“微尘”的概念,可是我们不要弄混了。为什么呢,虽然都是打比方,前面讲到的微尘是你的布施像微尘这么多,是比喻有所得的布施,不如持经的功德大。这里讲到的微尘,从上半部分讲微尘,下半部分讲世界,乃至所说的“一合相”,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前面讲到的佛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给人一种如如不动的感觉,这个时候就是为了用微尘做比喻,说明既然佛不动,又说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我们就要明了十方诸佛的法身,佛遍一切处,十方三世的佛很多,他们的法身是一体的还是异体的?再说俗一点,是一个东西呢?还是各有各的?佛的法身到底是怎么样,因为前面我不是讲到法身没有去来,大家就会觉得生起一个疑惑,十方诸佛都没有去来的话,法身同住就是成为一个法身吗?还是各有各的法身不在一起?
所以用这个比喻,就是用世界来比喻佛的法身是一个,一合相,用微尘来比喻佛的法身是各有各的。到底应该怎么认识如来的不动法身呢?所以放在这些理论上而言的话,这个道理似乎非常的有趣,似乎一定要解答,但是我们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最运用不起来般若的空性,不能起分别心。哪怕世界碎为微尘,但是你不能说他在一处住,不能说在一处住不是一体的,就不存在一个合成,混成一个大千世界一样的这样的一个法身。你也不可以分别他在各有各的在异处住,异就是,有异的异,不一样的意思,不可以说他在异处住,所以不可以说各有各的法身。
这一段听起来似乎好像在讲世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他在做比喻,佛的法身是一个,就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还是多个,就像碎为微尘一样;在这个上面来进行辨析,所以我们也不要搞错了。可是他的前提已经在此出错,前面讲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叫做如来,整个就是我们凡夫的这一套思维体系中,你出现不了对佛法身完全状态的描绘,你打入不进去,你只能修证,只能现证。这就是空性般若的难处,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难处。
大家想想,就从我们比喻来讲,一般我们说世界,一般我们说的有器世界,就是整个物质的世界。大家想想物质的世界来讲的话,这里讲到的碎为微尘,可是这么多的微尘,又合成一个世界。可是这全体都是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一种幻相,你在这个幻相里边,一直去寻求真理的体现,它没办法对接。
所以这里讲到的虽然有这么多的“微尘众”,你也不可能好像有多个法身。因为微尘的合和在一起,它是一个世界,可是你又不能够决定的执着,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这里讲到的叫做“一合相”,就是以为是一个整体而牢不可分,也错了。所以这里“佛说微尘者。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整个一切法,大家如果一路听过来的话真的会悟透这个道理,什么叫做不可说,真的是不可说。
我们学修佛法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觉得语言太苍白,还害事,亲近善知识也是无须多言。弘一大师去亲近印祖的时候,两个人一星期都没说话。一般我们来讲,这怪怪的也不教导他一下,他也没有问题问一问,他们的心念同步在“般若波罗蜜”上,在“但念阿弥陀”上。所以你想想除了法,除了金刚般若这个真理,还有什么呢?要说吗,不可说不可说,不须说不须说,无言之教。
所以这里讲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可是“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就是一个合和的世界也是不可得的,可是我们凡夫,他既迷了这个事,也不明白这个理,就真的认为有一个“一合相”。你看我们现在也一说起、一研究、一理论的时候,肯定说我们这个世界,这一个大世界大宇宙。等一个大世界大宇宙出来,一念出来的时候,已经就落入幻相烦恼中了。这是这段经文。
我们再往下贯,今天要贯三段经文就圆满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家注意,把心提上来,到了倒数第二段了。这里讲到的佛说“是名什么什么”,我们都要理解他是从相貌上,从差别相上而言的,那么如来所说“即非什么什么”,如果心细的人真的看经文就知道,佛讲法的时候这种微细缜密。罗什法师翻译的时候,这种精准,这种解佛所说的真义。
这里讲到:“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的时候就一般都是从相上而言的,随顺着世间方便善巧的说,用说来说这个“无说之说”。不解如来所说义,就是从性上来讲的,从法身上来讲的,叫做“如来”,他用词都不一样的。我们来看这里又讲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就是前面讲到的“四相”四种见解。从根本上而言,这四种妄见,它是怎么生起,怎么如此的丰满呢?
大家琢磨一下我用的词叫“丰满”,就是我们在生活的刹那刹那中,离不开“我”的绝对主宰的烦恼、核心烦恼,包括我们现在听法,还是不能够去除。只要有一念心动,生起分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四相,大家要知道它不是说慢慢的你前我后,是同时俱起的。所以当我们去观空遣相的时候,也是不分前后,一念的狂心,顿然歇下来,四相就桶底脱落,就无名无分。
从这段经文我们要反思一下,“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我见”吧,它是从什么背景起动的,就是我们要把它搞定,破我执,你要掌握它的入口和出口。佛常说“由假说我法”,特别是《金刚经》空性的般若法门这套体系,它就是借“我”的世界,而获取“无我”的真实。所以我们在同步说佛处处说“无我无人”的时候,才说“我见、人见”。可是我们凡夫听了以后,当体就起这个“我见人见”之见。不能够领略佛是为了明了“我见”是没有的,所以才说“我见人见”。但是我们一听就随着佛说“我见人见”,就觉得有“我见人见”;佛说没有一个“我见人见”,我们又说没有“我见人见”,始终拽着“我见人见”,从两端都不放。很微细。大家要思维明白。就是说“我见、人见”是为了当体就证明没有“我见、人见”,可是我们虽然知道佛要说为了证明没有,可是我们还是在没有“我见、人见”的同步时候,我们为了证明它的时候,就拿着“我见、人见”不放。这是凡夫的一个常态。
进一步再来,有一些修行者,他见原来我们有“我见、人见”是烦恼,就去断“我见”而得解脱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得道了、修行了、有了法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忘了,又出现了什么烦恼呢,有了“法见”了。所以你看第二段讲到:“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说什么呢,名“法见”也是不可得的。其实“法见”只是“我见”的又一种演绎形式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佛说“我”,就是为了表“无我”;佛说“法”,就是为了表“非法”。这个很重要。凡所有见,皆不可见。
讲到这一段,总的来说这段经文,虽然前面一直在说,不可以有我相人相,不可以真的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定见的心去发,不可以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它容易引发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听《金刚经》大家一直在听空性,一直在破相,一直在说无我,我们就一定要以为把这些有我、有相的、有法的问题搞定了、解决掉,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我们入不了金刚一乘法诀窍的最大误区。
所以大家看这段经文的决定性意义,非常重要。为什么放在最后一段讲呢?因为再后一段,就几乎到了流通了。我们要掌握一个究竟诀窍就是,这个烦恼是怎么搞定的,怎么解决,怎么把烦恼去搞定、去解决呢。通常我们一听的话,那就是要对治,要修法等等这些。到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呢,你不去搞定、不求解决,是彻底搞定、真的解决。
因为“我见”是什么,哪有个“我见”,本来无一物啊。法相,哪来的法呢,本来也是无一物的。所以你想要断“我见、法见”,断烦恼,你从根本上就要认识到没有烦恼,这是真断“我见、法见”。这是真的到了这一步,才要讲“何处惹尘埃”。我们平常就喜欢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是我们什么物都有,怎么没尘埃啊。
但是我们来学习《金刚经》,学习上乘法,真的上乘法就是这么上乘。本来就没有,哪里去惹呢。你去求解脱,那烦恼怎么解决呢。你去断我见、断法见,怎么断呢。你用一个方法去解决、去断,那么这个方法本身又成一个烦恼了。烦恼能断烦恼吗。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认为有一个问题解决,认为要断这个烦恼,本来就没有。这才叫空性,叫做证空、毕竟空。我相法相,这里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本来就没有。法相也本来就没有。本自不生,今则不灭,这才叫做“不生不灭”。我也罢、法也罢,都是不断而断,叫做真断。这才叫证通。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搞错,这才叫真情理中。可是通常我们会发现,意料之外原来是这样子的。真正的空性,或者是佛法,原来是这么弄的,很难接受。
我们去考察一下,“我、人、众生、寿者”等等,这四种见,本来就没有,又何必去断、去破呢。这叫做“最上般若”。所以后面才有一句话叫“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本来无一物,真如实相,你知不能离开这个见解;你见也不能离开这个见解,你信解也不能离开这个实相。一直是平等、不生分别的实相。这样的最上般若不可不去如是知见如是信解。这里特别提倡“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这是给我们最后,也可以说前面在经文一开始的时候,须菩提请法的时候就说:“因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处才算回答圆满了。结学之处就是,不生我相,不生法相,就是降伏,是为无所住。
所以大家设想一下,就跟我们现在修行也是,从初基的开始当然要立一个目标,然后不断的去达到,路途中一定要过关斩将,总归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可是最后我们要成就的时候,一定是奋斗过了以后,彻底把奋斗前和奋斗后全放下,真到了这种境界地步,才能称之为不动,才叫做无上正觉,才叫做上乘、大乘,才称之为“金刚般若”,就是“如是知、如是见”。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梁武帝当时也是笃信佛法,还有一个佛学大士,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对佛法也有一些悟境。有一次这个大士披着和尚的袈裟,头又梳成道士的形像,脚上穿着一双俗人的靴子,来看梁武帝。梁武帝就很有意思,指着问他说:“你是僧人吗?”说他是僧人的时候,他指着头上道士的发型,戴个道冠。梁武帝又说:“那你是道士呀。”他又指着俗人的靴子。结果梁武帝又说:“原来你是个俗人哪。”他又指着和尚的袈裟,就来了这么一套怪设备,扮怪相。
结果就这个公案,在被后人演绎的时候,道人的冠,儒家的靴子,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说:“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树痴坐待龙华”。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的般若空性,没有一法可得。你执着是僧、是道、是俗,都没有这些相。没有一个世间法的相、俗人的相,也没有个修道者的相,也没有个成佛的相。浑身都是般若,没有一法可得。应当这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所以你看般若法门究竟不究竟,大家听了也要往这上面汇。这是今天讲的第二段经文。
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讲的第三段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我们先把第三段的上半段讲完。这段经文是最后的一个校量。我们一路讲过来,一直在校量有相的布施和受持经典无相的功德差别。这里讲到的更加升级了,已经到了“满无量”这是一个修饰词。阿僧祗又一个,世界又一个。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宝来用于布施,也不如受持此经四句偈为人演说的福德大。
所以说前半段,其实还是一直是为了发明有相的行布施和无相的受持经,两个之间不可相提并论。说白了也是告诉我们,你在世间有为法中修福报修的再怎么大,都是不究竟的。你要是受持《金刚经》入到不起分别无念的心地中,就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大家要知道,你虽然知道布施,可是不知道般若,这就是住于相。你虽然没有布施,一直在受持经典,可是不去执着这个相,这叫做真布施。非常有意思。所以大家看从始至终,经文一直在校量这个功德。从开始就讲到,用七宝来布施,不如持经的功德。为什么,因为受持经典能到本具的七宝净土呀。大家想想,你用七宝布施,还是为了获得更丰盛的福报。可是你受持经典,能够显现自己本具的七宝之净土,这是究竟福报。
前面也讲到了用生命去布施,用自己的色身的命,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像世界般的布施,不如持经的功德,能证什么呢,能证法身。我们用色身去布施,还不如持经的功德,能证法身。用再多的宝物去供养诸佛,不如受持经典,能让自己成佛。供养诸佛不如自己成佛。所以前面讲的能够得成于忍,这是成佛之因,可是布施的因能跟成佛的因比吗?能够如如不动,这是成佛的果。布施的果能跟成佛的果比嘛。
所以这里一直讲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前面也不断的讲到布施和受持的功德差别。这里的重头戏是什么呢,叫做“云何为人演说。”其实下面最重要的,是解释怎么为他人演说的方法。前面只是在讲自己受持为他人说,到底怎么说呢。现在讲这部经要讲到圆满了,马上要结束了,那开示说法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法呢。我们听法也要了解,到底听个什么法。
大家来看,这里讲到了叫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这样演说。也就是说,当“如如”而说,这里讲到的“如如不动”是什么意思,第一个“如”就是如此的“如”,如此这般的“如”。第二个“如”才是我们讲到的法性的本来面目的“如”,真如实相的“如”。这里就是劝我们行者,不在一切世间法不在方便法权巧法上论,只是一味的往“真如实相法”上而说,想方设法让它汇到这个境界里。所以这就是古德,特别是禅宗的大德们,不仅用口说,用各种手段、各种演绎、各种表情、各种身体的肢体动作等等,全都在说“如如不动”之法。总是问你:“汇得吗?”你看以前的大祖师,人来了请法,说:“你汇得,汇不得啊?”汇不得了,然后让你再怎么怎么样,过段时间又来考问。
所以大家要明白,这里讲到的说法,第一个要明白,效果就是不可以起心动念;第二个说法之说,就是具体的操作是全身心来把自己表成一个般若金刚之法,从身口意也罢、从能观的智慧、所对的境界,现前一念的境界,乃至众生听法的知见,他们能够生起的信解,全体表显成般若。可能听起来好像说:法师你这么讲什么意思呀?搞不清楚。通俗的讲,就是所谓的说,就是我活着,体现的就是除了般若什么都没有,二话不说。这里非常表显的,如如不动,“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道八不,不生不灭。所以叫做不动。这是显的什么呢,就叫做“实相般若”。
一开始讲经题的时候就和大家讲过“实相般若”,本有的真理。为人演说就叫文字般若;不取于相就叫观照般若。你看这三句话,就把怎么讲《金刚经》,全体皆往金刚般若上汇,这才叫做“为人演说”。
还是梁武帝跟这个大居士。有一次讨论《金刚经》,梁武帝就来了,大家都起身去迎接,毕竟皇帝来呀。只有这个大士他不动。然后梁武帝旁边的太监就说:“圣驾在此,你怎么不起来迎接呀?”结果大士就说:“法地若动,一切不安。”你看这表的就是如如不动。
下面这里再有一段,就是要讲到最著名的四句偈了,我们都误会以为这才叫做四句偈。这一段经文,就是具体讲到说法之辞了。怎么为人演说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是最著名的“金刚六喻”。比喻有为法不实在。从微妙的观门,让你应作如是观,这样子去观照。观呀,观是怎么组成的呢,叫又见。就是让你重新认识,依着这个教法,再去重新组合你的人生观,依着真理来组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为什么如梦呢, 因为我们所有过去造的业,现在所感的果都像梦境一样,由于心的忆念而生起,它没有真实的事实存在,是不实的。因为世间的,既然是不实的,它是从妄缘结合而生,从幻相的这种力量给变现起来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叫如幻。
由于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跟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最终来意识,三个层面的精神物质一结合,好像我们真的每天就有一种苦呀,乐呀,各种受用,可是它是一会沉一会就散,就像如泡,水泡一样的。起来了,就有一个泡,破灭了,这个泡就散掉了,不坚固叫如泡,如梦幻如泡。如影,就像人的影子一样,你看上去好像有一个这样的一个影像,可是它具体没有这么一个东西,这是假的呀。
如露,暂时住着,太阳一出来就没了。如电,好像生的时候即刻就灭,刹那刹那,毫不停息,无常迅速表这个法。如果真正的常能如此观照,用这个观门能够观照,就能证得实相妙理,就能得般若金刚本体,这就叫“金刚六喻”,观照法门。
我们跟大家讲讲,现前我们看一下我们现在讲《金刚经》这个事情,今天最后一堂也是这样子的,也在此列的。一直就像梦一样,如梦幻嘛,一直像梦。我也是幻化的,大家也是幻化,声音也是幻化的,手机也是幻化的,怎么就从我这幻化就幻化到你那以为听到了,都是幻化的,如梦幻。泡影,一次又一次,一会在这讲,我记得讲《金刚经》北京也讲过,银川也讲过,普陀山又讲过,今天这最后一堂到了五台山了,所以就像一个泡一个影一样的,真是如此。
当然这个也非常殊胜,今天我们讲般若智慧的法门,最圆满之处居然在五台山圆满了。所以说一切因缘都是现成的,在文殊菩萨座下我们圆满了《金刚经》的讲解,也是非常殊胜。那么殊胜的同时,你不要真的生起了情见了,要同时观照,这就像露一样电一样。今天才刚刚开始讲,今天就讲完了,我记得第一堂开始讲,为什么要讲《金刚经》,希望能够对净土有小补,发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等等,这还在刚刚说的话一样,结果今天二十讲就完了,二十个星期就过去了。所以不要说世间的一些过往,我们讲《金刚经》听闻佛法无非还是此法,一切法皆是金刚般若法。
再讲到梁武帝跟这个大士,他们在讲《金刚经》,大家都听,等着说哎呀那就升座讲一下。好,他登座了以后坐在那讲《金刚经》,刚坐上去,用这个镇尺挥了一下,就下来了。给大家说《金刚经》讲完了,讲经已经结束了,下座了。你看,这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法一下讲完了。
当时长沙有一个寺院的古德,有一个岑禅师,寺院里有一个僧人死了。这个禅师为了表法就用手摸他的顶,给大家说“大众师父你们看,这个僧人慈悲,这个常住师父今天为我们真正的讲了一讲《金刚经》,大家能够汇的得吗?”。大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死了个人怎么就讲《金刚经》了。结果住持和尚禅师就说了一句偈子:“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非妄亦非真”这就是本来面目,应作如是观。
这就是金刚的法门,不知道是讲明白了,还是讲糊涂了,那么不管怎么样,这部经典终于讲完了。最后一句:“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你看这里“佛说此经已”,从须菩提开始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佛刚刚“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回答圆满,所以这里讲到“佛说此经已”。
萍僧也给大家一块来学习《金刚经》,今天也说了,也讲完了,稀里糊涂的葛藤了一番,这部经讲已。这里讲的大家都听了以后,你看这里是比丘,比丘尼,长老须菩提,当然这是当机者,在场的法会众一直都在听,人家可没有中途跑掉,或者说请个假,都是一直在听,包括世间还有天龙八部等等这些,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为什么说信受奉行呢,因为清净呀。大家要知道说者是清净,因为是佛,圣人,圆满觉在讲呀,清净。他不是为名闻利养,不是有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心。所以说者清净,说本身也清净。为什么,他说的是绝对真理,没有一点瞎说,没有一点虚说,颠倒说。那么既然这样听闻佛法者,听到以后得果也清净,你依照这个解,依照这个行,就能得无漏的佛,成佛之果,所以才叫欢喜奉行,这才叫信受奉行。
所以在此所有的听法众,为什么《金刚经》一路这样不断地断疑断疑生信呀,一切的疑情冰释无痕了,大家都断疑生信了。生什么信呀?诸位想想我们也一部《金刚经》听下来了,大家生起什么信心了,生起什么?本来就是佛。本来就一切具足的,谛信自己本来信佛,不需要修不需要证,没有众生没有佛。一切都是本来面目,你敢不敢信这个法,不敢信就有疑,那你就必须要修,相信因果,多行善断恶。如果说你当下就相信本来一切现成那就是即因即果,就善恶的差别就泯却了。只有一切法皆是佛法,信的落了这个地,所做一番都圆满了,就叫做奉行。
所以大家就要看一下,试问一下,你敢不敢相信本来无一物。我们从三皈,学佛,选择法门,功课抱定,精进勇猛,一直想将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可是大家知道,你要成个啥呢?你要到哪去呢?现在已经就在呀。我们现在就等于说原来就像一个苍蝇一样,老是扑咚扑咚的往玻璃面上撞,就好像要出去出去出去,要到哪去呀?现在一转头你本来就是自由的呀,这就叫做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这就是《金刚经》。
一部《金刚经》讲到此处,也算是本人的法供养又一次圆满了吧,祸害大家在此止住了。就好比我记得讲《楞严经》的时候,不是说有一个演若达多嘛,他有一天去看镜子,看到自己镜子里面,人家有一个头,他就觉得人家那个头很好,自己头没有了,到处去找头,结果突然间有一天摸了一下头在身上,狂心就歇了,狂心歇掉了,所以说一切佛法就是为了歇狂心。
我们老给大家说宝山已入休空手,可是我们要知道本来手就在,怎么可能空呀。所谓空是见不着自己的手,见了自己的手,高坐白牛见法王。跟大家分享,佛老的这个涅槃塔上的对联叫做“生死涅槃浑如大梦,狂心歇处遍布慈云”。我们普陀山丈室有一副对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这都是《金刚经》,就是佛法,看看大家怎么去成吧,阿弥陀佛。
好,那么我们《金刚经》讲圆满了,特别是在五台山圆满,本人也非常高兴。上一周本来就圆满来着,因为咳嗽得不能讲了,拖了大家一个星期,今天想想原来缘应在这了,非要上五台山来讲。我们讲堂,这两天又来了一个群六,群六里面的同修,可能这也是福报显现吧,居然把《金刚经》最后一讲给赶上了,那我想说的是,虽然讲完了还有几点要嘱托一下。一个是从我个人而言,《金刚经》虽然讲空,那么我的个人意见。
第一点,虽然修的不好,通过自己的这么些年的一种经历,不要妄谈空,再次提醒一下,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个人意见,修空法好修,你一念相应智慧观照起来了,这就开始启动了,修善法难修,我告诉大家。所以说开悟的人开悟了以后,空性现前了,可是你依然还要像世间一样要断恶修善,就像佛陀称之为觉行圆满,觉早就觉了,什么时候行到善法圆满了,才叫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说不要以为讲了空就不修善。
第二点,如果我们心要依附在心地上,来真正地作它一把,成为道人。你一定要知见要到位。比如说禅也罢,不分别也罢,不动也罢,空性也罢,一定要记住,不动它不是死的。有时候我们坐禅盘腿坐得有点功夫,当然禅一定也是坐出来的。可是你不要在自我感觉良好上去觅空性,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空性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在一切法上走过,不停不住,任它动,你没有心就叫不动。只要你想让它动或想让它不动,这都叫动。
所以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在清净的房间里面,一个人好像很勇猛的称之为一个修行,但是心念乱飞,那不对。哪怕你这会好像身体,或者在一个事情中,人际关系里面像狂风四起,任四大五蕴缘分乱飞,但是你的心念如果没有一个主宰,没有自我存在感,这就叫无心道人。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无心境界无心禅定,这才叫做不动。所以大家把知见不要搞错,什么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是特别给大家嘱托的两点。
特别特别要给大家嘱托的第三点,你看我们说《金刚经》其实越听越简单,真的是这样,是否就和但念阿弥陀一致呢,真的是一致的。这不是我个人在这里牵强附会,确实是殊途同归,直通染净净土的。你如果一天好像学了《金刚经》,找空找空到处找空,空本身就在,可是你的念头管不住,你的心就找不着个歇处。如果你这样还不如念佛,因为你如果不念佛,你的心找不着个歇处,你就在那光念,一会念空,一会念有,一会念对,一会念错,一会念这个道理,一会念那个什么意思,你还不如索性念“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世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金刚法已经就被你用起来了,信起来了,这是再三算是一个叮嘱吧。为什么,因为要多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和《金刚经》是同步的。希望大家在这几个知见上,这是《金刚经》讲完了,最后的,不敢说总结吧。因为《金刚经》讲完了,就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总什么结什么呢。但是论我们具体的事相上的操作,修法无非如此。以《金刚经》为先锋,空性般若,以念佛为后劲,愿生西方净土中,今生此世陷到这种法门里边,忠贞不渝至死不改,必然有你的好时候,一旦了生脱死才知道曾经的轮回冤枉。
好,那么今天的时间就到了。再有说一下就是从下一次开始,我们要讲《净土或问》了,因为一直讲《金刚经》讲的空性,我就害怕大家空偏了,所以还是回到我们的根本净土上来,再一者呢,因为发愿一直要讲《净土十要》,《净土或问》就是《净土十要》中的一要,这段时间也在群里发了,希望大家认真地先去预习一下,是元朝的天如维则大禅师,把禅宗的畅快淋漓,再弘扬净土中的婆心切切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非常让我们,一开始学佛的和久修的都能够同步得到利益的精彩开示,希望在这样的一个法缘中,我们依然还能把手同行,直至往生西方同证菩提。
好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