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谛听。

各位非常欢喜,今天晚上如约而至,又是我们讲《金刚经》第十五讲。应该从内容上来讲,今天的内容可以说在前半部分有所了结,后半部分将要展开。今天是腊月初六,明天初七,后天初八,腊月初八是我们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所以我们今天来闻熏《金刚经》,也是三世诸佛之母的般若法门,可以说在世尊成道的前夕,也是一个好的兆头,说明我们也将带着学修《金刚经》的因缘,将来必定有成道的一刻。特别有意思,我们周一是在讲《金刚经》,周三在讲《印光法师文钞》,可见正好后天是《印光法师文钞》,应着成道的因缘,以念佛作为我们成就的根本法门,这样的话相得益彰,非常的殊胜,在此也随喜大家一直能够把《金刚经》听闻下来。

另外来讲,已经到腊月了,我们修道的人最注重的就是年关,也就是我们的生死之际。一辈子其实就跟过年一样,到了年关了,回想一下自己一年来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现在每一天的积累都是为我们人身的年关作为准备,包括我们闻熏《金刚经》。

特别是大家要对这部经典的功德生起丰满的信心,立体的信心。我们循着世尊的教导,一直在讲《金刚经》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功德是一浪一浪的越来越大,大家都觉得,真的是一下子说完了,大家都受不了,不相信有这样的功德。可是你如果真的不相信或者很麻木的没有往这上面考虑,心地上去思维,可能由于信心上的不太饱满,真正无所得的功德,当然也就打折扣。如果你当真如此听,当真如此思维,当真如此信受,那么你的觉受,对于法跟进的饱满度和充满感,就会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起到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作用。成佛的必由之路,如果你只要一上这个道,成佛就是本来的事情,近在咫尺的事情,这就是上乘法门,所以我们今天从这儿开始讲起,正要说这一句,大家来看经文。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我们上一讲的时候讲到结尾,今天开始从这讲起。这句把核心的法义给描绘出来,也就是《金刚经》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够出生诸佛,大乘上乘那就是佛乘。我们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时候也讲到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大乘的广大的智慧,最上的智慧,无等无伦的智慧,其实就是这里的最上乘。有佛的功德,具足了佛的功德,这部经典。不思议不可称无边的功德,从佛的功德来讲,抽象的说没有感受,具体表现出来,能够得到怎样的功德作用呢?

其他的不说,我们从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的描绘层面,大家就着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对比一下,这个功德是怎样的一种,我们佛教常说的殊胜。法身功德就是遍一切处,如如不动的境界。如果我们每每被烦恼充斥,情绪左右时候,你想想这个绝待的如如不动遍一切处的境界,设想一下。从报身的角度来讲,他的相好光明不可称量。我们再设想,我们生活中这个沉重的色身,每天柴米油盐,要洗涮要吃喝拉撒等等,这都是最陋劣的障碍,非常粗重的烦恼,报身相好光明没有这些。再从化身上来讲,我们从这个房间进到另外一个房间,都要这门开了还得进那门,前几天我要进对面的房间,钥匙生锈了就开不了。可是化身的功德能够千百亿去示现,出没在九法界中自在地去度化众生。

这部经典出生诸佛,诸佛就是有这样的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往往会对法身、报身、化身的距离非常久远,好像离自己的凡夫作用。然后这么抽象的描绘,屡屡在经典或者法师们讲解中,老是听闻好像跟自己不搭界。我告诉大家,其实刚才描绘的这些功德,本来是应当在我们现前一念心中就可以具有就可以发生作用。但是,就是因为我们著相,在虚幻著相中把我们锁定,就得不到这样的无边功德。

这部经典就是为了要给有志向现前就要具足这些功德的人来说的,前面说到不可思议不可称是赞叹法,下面为发大乘者最上乘者说,就是赞叹人。大乘和最上乘其实本质上也没有区别,但是有时候把大乘也叫做菩萨乘,把佛乘作为一乘最上乘,也会分开论。

在《妙法莲华经》里不是有“火宅三车喻”嘛,三车喻里边大富长者为了把他的儿子们引诱出三界火宅,所以他说有什么小羊车呀,中等的鹿车呀,还有大一点的牛车呀,结果出去以后呢,给他们所呈现的就是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指的这里的最上乘。大乘就是从广博上而言,大乘其实还包括了小乘法,或者人天法,他其中圆满的包括。这个最上乘的就等于说拣择出来了,超越了人天法、声闻法乃至菩萨法,就直指佛乘,成佛做祖,所以这里讲到的大乘最上乘。

再一个呢,大就是指的从大乘的始教而言,迈入大乘浅行的人而言,比较浅。无上乘就是从大乘的终,终教而言,是对深行人来讲的。我们读《心经》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可理解作为一个大乘和最上乘的区别。但是大家不要一听马上就得意了,“哎呀,我们能够听到《金刚经》原来我也是大乘最上乘的人”。可是我要告诉诸位,我们当然是,可是现在只是具备了大乘和最上乘的因缘。你是否能够真的是大乘和上乘的根器,能够生起真正的大乘的知见,大乘的行门,大乘这种不生灭无所得的因地的因行,才算得上大乘最上乘。

所以这个法就这样的痛快,但是就这样的难以对接。进一步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看这一段《金刚经》就是如来的家业。我们身为佛弟子最后要成就佛道,《金刚经》就提供了所有的必须的,就这一个核心法,都要汇到般若波罗蜜中来。“若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就是荷担如来家业。我们大家要知道,“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不仅仅在人道里面说广为人说,当我们受持读诵的时候,异类的众生都会欢喜赞叹,踊跃前来听闻。一定会有的,此时此刻就有,虽然我现在是一个人坐在普济寺的僧寮中,但是大家要知道,还是要有有缘众生来这里听闻。这样的人才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就是把佛的家业给承担起来,就这一点狮子乳。

怎么才能称之为“荷担”呢,因为有德行,是真德行。通常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德行,顺带的讲一讲。非常惭愧,本人德行太差太浅,我们通常把德行认为是什么呢,比如说浅见一点的人,就容易在外相上看,觉得这个人很随和和善,或者和颜悦色,给人感觉印象还挺好,就称之为有德行慈悲,当然是这样。或者再有一些带着修一点善法,我老在微信上发点放生呀,又讲法了呀,又希望大家佛法上有点儿受用呀,但是不可否认都是带着凡夫心。

为什么,虽然发心是希望大家见闻后能够得到一点受用或者引导,乃至对大家的悟性有些帮助,可是确实不是无所得心,只能算是积累点福德,不是究竟的不能称为功德。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德行,就是要具备般若空性的证量。证量就是圣者,才能称之为德行。无所得才叫真得,德行。

所以大家既然听《金刚经》就要知道荷担如来家业,真正是需要什么样的德行。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革命性的人物代表,迦叶尊者是佛的苦行头陀,但是佛当时给他让了一半座位的时候,并不是认为冲着他的苦行头陀,而是他拈花只有迦叶微笑。这个法他应到了,心地应到了,才把半壁的法座分给迦叶,为什么?这才叫荷担如来家业。阿难虽然听得多,连阿罗汉都没有证,结果结集经典的时候,都不让他去。所以记得多也不行,真正荷担如来家业就是要证到般若空性。就是《金刚经》讲的境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来看,“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就是不能够受持这个法。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一直读诵不能够相续,因为你没有受用不能够相信,有逆心。为什么为人解说的时候很难发起这个心,现在说实在的,虽然我们现在号称在大乘地,其实大家基本上修的都是小法。为什么现在居然有邪知邪见“大乘非佛说”。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乐小法喜欢小法。小法是怎样的,第一个表现是接地气容易接受,稍微琢磨琢磨就好像离地已经三尺。当然我是就着此情此景说的,大家不要理解错了,一棒子打死,我这里讲到的小法就是这样的。

声闻乘我们常叫做小乘法,小乘法只是把“我”空掉了,“法”空不掉。这个修为我们已经远远够不着呀,我们现在生怕把“我”空掉一点,空掉半点都不行,哪能忘了“我”呢,没“我”怎么行。现在有时候这些外道法,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深深的执着“我见”为核心而展开,很精进的修法,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人特别容易沦为外道。但凡修一修,自己感受有一点,或者见到别人有两刷子,虽然有“我见”修法,也能把一般凡夫没有修到的法,能够修出来,能够摄受住,能够忽悠你。现在还少嘛,现在的外道太难辨了,就是因为自己怀揣的是一颗乐小法的心。如果锁定“有所得就有所不得”,这个定海神针定在你的正知见中,你还会遇上外道嘛。你把《金刚经》受持在胸怀,外道见到你都害怕都要跑,邪魔外道一看就跑了,根本不敢碰你。为什么,金刚般若波罗蜜,无上乘。

所以现在我们“若乐小法者”不行,外道法还有点玄,更多的我们现在是世间的人天福报法。大家都关心这个,连下辈子都尚且要靠边,就是企盼今生一定要好。求来生能够得人天的人呢,算是已经在修大法了。只会计较今生今世,甚至今生后半辈子都不管,只管这一年的运气或者这件事儿能不能成,就一心要想着生活幸福美好下去。你给他讲毕竟空性的无上乘无所得,哪能受得了嘛,我们常说的只获人天果报。这部经典的价值所在,就在这里。“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后面大家来看: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种赞叹是进一步的赞叹,如果我们能从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的话,前面我讲到:这部经典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贵,在谁手里谁就尊。此处的赞叹,不但赞叹经所在的处处贵,连受持此经的人,他所在的行住坐卧。也像什么呢,像塔和庙一样、寺院一样,要恭敬供养。也就是只要本经在哪怕某一个点的时空之处,一有“在”的缘起。不论是这个法还是这个人,只要是本经的受持,皆应恭敬。所以大家看,这就等于一个人拿着这本经,走到哪儿,哪儿哪儿就是塔庙。大家要作礼围绕,要散香花,以散其处来庄严,这就是《金刚经》的功德。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的一段经文。这段开始呢,就是要讲到能净业障。大家来看: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非常重要,这个话讲的。我们要联想一下了,在我们一般觉得不要说读《金刚经》了,学佛皈依了三宝以后,就必须要畅通无阻,皆要合我之意,稍微有点不对劲:“哎呀,这不灵了吧。学佛怎么成这样了,请的菩萨还供不供了,要不送到庙里吧。”所以从这一点儿法义中,就可以见到凡夫见和圣人见的差别。

前面不断的在讲《金刚经》受持的功德如此之大,怎么会还弄得会有人轻贱呢。就是轻视你屈辱你委屈你。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不顺了,就认为学佛不灵了。就是因为不具足三世的正知见解,就锁定在这一世。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还是在讲《金刚经》的功德,不是在说《金刚经》的罪过。但是前面都是从正面来阐扬功德,这是从侧面来显现他的更加妙不可言的功德。

换句直白的话,我一说大家听明白了,就是正面来讲,是可以生无所得的实相智慧;从侧面来讲就是可以消我们的三障重罪,而且这里讲到的是消的是重罪和定业。所以前面的无量功德确实是真实不虚的。持经不但能得无量的功德,此处还能离无边的罪业,能够摧诸烦恼患难。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趣”,什么叫先世呢,统而言之就是指几部分:一个,我们下意识都会想那就是前生,我告诉大家这个范围就比较小了;或者我们就要想到那一定是过去世,这才对了,就是无量劫来的过去世,这里都可以算为先世。我们又只会往远着想,忘了往近着想。这个先世还指的什么呀,我们的前半生,或者你现在开始读诵受持《金刚经》之前,你所经的人世,在人世间活的。持经之后的之前就叫做先世罪业。

说白了就是你过去世和这辈子所有的重罪要招感堕三途,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业必然要堕的定业,都可以由受持《金刚经》,招感的这个业障逼出来,轻描淡写的显现成被别人轻视了一下,给了点侮辱或者看不起一下,就消掉了。而且这里是“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这个很重要,这就是金刚的力量。我们一般呀,比如常说到重罪轻受,这真是发挥到极致,因为我们一般稍微有一些的修行功德,只能能够转不能够灭。什么叫做转呢?我们过去造的善恶业果报要现前。你的恶业占了上风的时候,你的恶报先现前,苦报现前。正当要苦报现前的时候呢,你赶紧修法,修的能转的让善业拔了头筹,占据了主要的力量,就让恶业先伏在那里,把善的果报先给牵引出来,让它先成熟,就是这种就算作修行就转了命了。

可是大家看到这里,“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也就是把种子都给铲除了,断掉了,能把五逆的重罪十恶重罪当场断掉。消灭就如同是一个很严重的病就要发作,就要让你得绝症的时候呢,突然间来了一个好的因缘,或者换了一个环境,新的人事,心情舒畅了。(就像)身体不舒服了一下,感冒了一下,咳嗽了几声,轻描淡写的就把这个业断掉了过去了,这个梁子就解了,永远不再复发。就象《地藏经》里面讲的“拔出根本业缘”种子的生长机会已经经历过了。在计划中的规模,就由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经历就给它拔出铲除了,是这个意思,大家理解到啊,不是转化。这就叫金刚智慧。

由于有《金刚经》,就象免疫力非常好一样,轻描淡写的就受过去了。而且后面讲到的,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断掉了转化成为什么呢,还要生的是成佛的智慧,不是断掉以后显现的是世间的福报。就是没有降低因缘后果的档次。所以大家信受信受殊胜无比。

好再往下看: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又在校量上功德了,一直在说这个功德。但是这里的功德,确实跟前面就不一样。首先我们来看,“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我想起我们在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们不要被佛菩萨这些话给粗浅的蒙过去了。他们虽然依照着我们的能力,我念好像就是我想起来了,我忆是我回忆起来,其实他们都是现前一念中看到这个量。就现前就是在扫描过往,所以才这样有板有眼的说,“于然灯佛前”,就是到燃灯佛出世之前这么久,遇到多少佛呢?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怎么样呢?“悉皆供养承事”。效果如何呢?“无空过者”。这几句话已经把培的福量化到极致。

为什么,大家来看。这么多的佛就不给大家数了,就光说那由他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万万的意思,可见碰到多少佛。时间这么久供佛这么勤快,讲得很透。而且是如法的供养,皆供养承事。供养就那我们都知道从医药、饮食、卧具、衣服等等这些法务上。承事的话,就是尽心尽力的侍奉这些佛陀。从中可见就是在质量上都是过关的,没有不到位的。佛这么多,投入的发心这么大。

最重要的还有一个什么功德呢?这一句至关重要:“无空过者”。就是发心发的没有退过。“无空过”的功德太非常难得了,从对境上而言,一个佛也没有落下。佛每次的法会在哪里,一个地儿也没有落下。什么时候讲的一个时间也没有落下,总之就一次机会都没有落过错过叫做“无空过者”。因为佛是最胜的福田,这是从对境而言。从发心来看的话,每次都如法到位,状态都是最佳的,没有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现在状态好的时候,一发心恭敬供养三宝起心起来了,承侍心起来了。一心态不好马上就自顾自了,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了,谁管你们,什么恭敬心啊,我凡夫我做不到,恭敬我还不能够到那地步,所得的功德也不能到那地步。

这里的功德,跟前面来讲又不一样了,可以说这个因缘升级的太多了。为什么,前面讲的是从内施、外施、外财和内色身来讲,都是从现世而言。大家回过头来听的时候,可以翻一下,就是从这一世他能够供养多少七宝象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说舍多少次身,恒河沙数,都是从现世而言。

这次的功德是讲的从过去世全部算上。前面来讲是被度化者所做的功德,这次把佛的大福田也给拿出来,佛的应供的功德也算上,但是还是不如持经的功德大。而且没有讲到“为人讲说”,只说了后世末世能够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怎么样呢,供养诸佛的功德都不到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你说这太欺负人了,包括都欺负开佛了,不如他的功德大。

为什么呢,因为供佛乃至佛来应供,有能和所的对待都叫做“有所得”,自己受持或者为他人所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无所得法。前面的有所得法永远不能趋向于无上正觉。只要你受持为他说一定是趋向无上的正觉,这个上面没得比。大家会觉得,为什么说“于然灯佛前”呢,因为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分水岭,到燃灯佛的时候给他授记,他已经证到无生法了,也不是以带的有所得心,可是在此之前释迦牟尼佛修道,皆是还是带的有所的心来做培福的资粮。我们大家要扪心。到我们现实来讲呢,带有所得心,就是带点不太正确的有所得心,都说难得你能舍一点供一点,能真正生起趋向于三轮体空见的人都很少。

所以鉴于这样的功德,大家来看: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大家看到了,这里“我若具说者”,不能够把受持此经的功德具说,具说的人听了以后怎么办呢,就疯了,或者就彻底疑惑的不行了,完全就不能够信受承担。这就是具说,不敢具说。

什么叫具说呢,当然首先一点我们正面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把功德全部说出来的话,凡夫的心承受不了。经的不可思议,果报的不可思议,就是凡夫心根本吃不消。就像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发的那么多愿,释迦牟尼佛只在我们这儿说的四十八愿,大家都觉得是难信之法,一样的道理,佛要把《金刚经》的功德全部说的时候,凡夫没办法信。

再一个来讲,具说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为什么到这,才讲到这个地步。前面一拨一拨的慢慢循序渐进的说,一次比一次大。就是不要说不能说的,就算能说的这些,一下子说出来也不行,所以具说也可以理解为一下子全说。

先从前面的功德,慢慢的说到此处,才说到极致,也就是过去无量的时间所对的大圆满佛,这样的功德还是不如受持经典。一下子说到这里,害怕大家听了以后得了这个功德,没有心里慢慢适应的状态,他也受不了,会生怀疑心,即刻就生怀疑心了。大家知道怀疑非常伤我们的法身,每个人好不容易入三宝知见,怎么入的呢?你想我们在因缘中去度化一个人,如果第一念是让他对佛产生了排斥心,那就把他害惨了。就这一念心,将来生生世世的轮转中扩大,他再对三宝很难生起清净心和信受心,而是生的排斥心怀疑心。所以最初一念就是定学佛成就的乾坤的,度化众生多危险,我们诽谤三宝多可怕。

再一个具说是什么呢,就是佛说《金刚经》就说这么多,就差不多了,功德说这么多,就差不多。为什么,不断的说,麻烦。因为一直这么说,不断的用语言来表达功德之大,害怕听法的人不明白佛的意思,把无相的功德而生起了有相著相的求心,反过来妄谈般若。

妄谈般若是什么呢,就是心极狂乱,不但自己,让别人都怀疑不信,你说的有这样的事吗。现在好多行人就喜欢妄谈般若,踏有谈空。大家肯定亲近或者接触到这样的一种学佛的,就光说第一义谛,什么都讲空,什么都讲不着著相,讲着讲着两眼都泛蓝光,自己说起来的时候头头是道,那个状态就好像入了什么道一样,这就叫心极狂乱,不是说他疯了,或者说发狂,就是他体现成这个状态的时候就着了顽空断见,佛来了也没办法。

所以后面加到“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其实另一个意思就是你不要在上面去思维了,顿悟第一义谛随顺诸佛教诲就可以,不要犯思维了。入了第一义谛的话,经义也是果报,果报就是经义,当体就是不可思议境界。所以世尊讲《金刚经》随处讲随处扫,就是这儿给你讲了这么个法,但是即刻就把意义传达给你,把名词概念即刻给他破掉。所以大家的心能不能跟着佛的用意,来做这样的观照和承担,是这个样子的。

菩萨度化人,你看我正在给大家讲经,来了一个法师的电话,他说要来朝普陀山了怎么怎么样。往常的话我就会心生不快,今天由于给大家讲《金刚经》的功德,让我从始至终柔软的把电话接了,还回掉,也不耽搁我们现前学《金刚经》,还给了我一次观照的机会,这大概就是生活中修行吧。现前的法说给大家听,就破知见分别心。一旦破不了,分别心一旦把它量化粗化,那就是情绪,就是烦恼。所以现前把这个也供养给大家,要是念念皆能如此,成佛都有余了。

为什么成佛有余,因为究竟无我。下面的经文就进入到太子划的叫“究竟无我分”,到第十七分了,当然我们这次讲法也没太依这个讲,我们就顺着经文贯解就可以。好,大家先来听一段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段话听起来似曾相识,可是也同样极其重要。后一句“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大家先从字面上这么观照一下,就是我们要发心,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发心,什么叫做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体就是发无所得的心,就发一切法皆了不可得的毕竟空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发心。如果你真的当真去发一个“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时候,离无上正等正觉就一念间,已经像祖师讲的“白云万里”了,就是远了。

所以这段经文我们读起来似曾相识,为什么,这一部分开始,可以说是《金刚经》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分界线。所以这段经文听起来跟一开始讲《金刚经》的时候内容完全一样,粗浅看完全一样,可是细细的分析来讲,它是有差别和增进作用。

这两部分的经文,祖师们把它分为一周说和二周说,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的经全部算先说了一个回合,此处开始算再说一个回合,所以好像所问所答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佛在这里又要重复一遍,这个是有讲究的。

我们从几点来认识一下,前面的经文一开始到讲到刚才,都是讲无住。但是无住是从什么层面讲的,是就着境而讲的,就境界而言。有时候我们听对境而言,也听不太明白,什么意思呢,就是针对所认识的理论对象而言,讨论引导应该这样发心。那么此处讲的是就心而讲无住,而不是就境,就是当体的这个心。不要你在理论上去计较分别说了解了,领悟了。理论是为了挽回我们的分别心,而不是促成我们的分别心,所以前面讲的是“当如是住”,就是给你讲道理应该怎么怎么住,此处是“当生如是心”,即刻就发这样的心。“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体一念心就升到这个层面。这是差别,前面是就境而言理论而言,此处是就心而言,当体就入,这是差别。

第二点来看,为什么说了一周又要说第二周。就是大家要知道,悟门不可限量。我们以为一遍就听到位了,太差的远了,听一遍是一遍的悟,听一次是一次的解。有时候大家也听经闻法,也是这样,好像听得有所悟解,欢喜的,结果就把自己扔到一个窠臼,入了死胡同。为什么,因为你的法喜心生起来的时候,生到一个境界,你一定会住到这个境界中,就容易死在那。死在那就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所以说这里再说一周,就等于说要提升层次,把原来的住再给它踢出来,再往高了究竟深处的去领悟,悟也有浅深。所以就像我们听经,刚刚听经的时候跟后来再听一遍,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叫悟门不可限量。

再一个第三点,为什么要说第一周第二周,前面的法是给利根人讲的,利根一听就明白,一说就悟,从这里开始为钝根人而说了。就是让你再听再闻再修,不断的给你转变一下形式,让前面好像没听得懂,或者听着偏了,那么再给你转一个角度,来让你试着用用心。这样说看能不能理解,这样说不理解,那样再说一遍。大家看佛讲法也是掰开了揉碎了讲。

像吉藏大师也做了一个比喻,打比方其实是一种米,大米一样,那么早上给你熬成了粥。你看我们寺庙里面早上都是吃粥,“粥有十利,饶益行人”嘛。早上的粥熬好了吃了以后有十种利益,著相的人你喜欢美容,粥吃好了,可以美容,可以治病的。但是有的人吃不下粥,那么中午再给换一个年糕,同样还是米做的,做成年糕你吃。有的人就觉得这个炒一下比粥好吃。就是这个意思,为利根人为钝根人,前面一周说,这里再说。

最后一点讲的特别重要,要求我们一定要悟这句话,“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个心地法就是我们发心的根本法,什么叫做菩提心的发心,这才叫。可是我们听了以后,一听说发菩提心,就真的拽菩提心就发去了,不知道要天高地厚的怎么去发。怎么发呢,就这么发。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发定见的去发,所以说这一点比较重要,大家要善于巧解,巧妙的来理解,因为前面讲般若空性是从三个角度,像三个门一样的。从它的本体的角度,从我们能信受的角度,从它所得的功德的角度来讲,但是后面开示就有所不同,为什么,从这一部分开始后面差不多有十五个环节,都是钩索相扣相生的。后面我们一直讲可能就会比前面放的快一点,为什么,因为它很流畅,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这样的解释疑难,断你的疑心。

怎么叫做钩索相生,前面讲到了所言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以这样来泯我们的人相、我相,所以这里大家要会到什么,前面可以说是讲怎么怎么去发心修行,后面就讲怎么怎么泯除你要有修有行的心。大家记住,不是去泯你的修行的行,而是泯你的定见这个心,前面讲怎么发心怎么修行,后面就讲到实无有心要发,实无有行要修,这样发这样修。这才叫真修,而不是缘修。

以前好像给大家讲过什么叫真修缘修。此处这样一种发心才叫真修。真修就是你摸到脉了,打到七寸了,入到道了。缘修就是你要保持着这个状态,围绕在周围,但是你没有入门。我只能保证你一直围绕着这个周围,有一天有可能门一开,你一迈进去了。但是现在你不在门内,这就叫缘,缘分的缘,叫缘修。

现在我们所有的包括善法,或者发心等等几乎都是在缘修。少有能碰见真修的,这样有本事的人,上根器。所以前面讲和这里开始讲,就是这个关系,前面是着眼,这里开始要下手了。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认为有矛盾了。因为前面你劝发心修行,好不容易这么听下来以后,这里为什么要泯除发心修行,这不是相违背的吗。

告诉大家,正是这样才成就了真正的发心修行。再说一遍,就是由于泯除了所谓发心修行的分别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心修行,所以前面讲的是发心,但是真正在泯除发心。此处在泯除发心,可是才是讲的真正的发心。

好,只能到此为止,希望大家认真领悟,用神去领悟。下面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个小时很快,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在此预祝诸位腊八节吉祥如意,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