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今天是大年的初四,在此祝大家春节吉祥自在,拜个晚年。

既然是初四,我们的因缘中是看在周一的份上,这就是时间相吧。从阳历来讲是十九号,从阴历来讲是初四,从星期来讲是周一。所以你看过去现在心不可得,佛已经把它说清楚。我们现在生活在芸芸众生、大千世界里边,所以才有这样的一种相状、幻相。《金刚经》的学修中,就是一直提醒我们在幻相之中不要打失不要忘本。

为什么说幻相呢,你看这过年,过的是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大家都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么欢乐相聚一回,幸福一把,有的为了回家啊,举家买火车票千里迢迢,整个春运就跟一个大迁移一样。有时候我们想想,在三千大千世界里边,很多众生其实步调是一致的。身在人道里边面看到蚂蚁搬家上树下树的,觉得蚂蚁它怎么这样。或者看到海里边的螃蟹,成批成批地往岸上涌,看到大雁南飞北飞,都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人呀,执在过年的相上,所以才有这样的一种动作,这样的一种因缘法。

佛法无时无刻不是依附在现实生活中的因缘法上来做提醒和修正。这个修正就是颠倒的见解幻相,再把它颠倒过来就正确了。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等,其实也就是受持这个,不管说“无所住生心”也罢,“所有相虚妄”也罢,“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也罢,都是以我们现实的真切的生活的节奏中,呈现里。你把正确的心态,就一种人生观吧,更说浅白一些,你把它相续起来就对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不要每天跟打仗斗争一样那么辛苦。只要人生观念念不忘,只要你念念的不忘,结果必然就是这样的走向,就会出现这样的成果。所以每一个星期一讲的《金刚经》供养给大家,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地在道业上能够增进,智慧和福德越来越高越来越广。

上一讲十八讲,我们经讲到“所谓凡夫者,如来说是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随说一个概念,随扫一个概念,就是扫除一个概念,不让你在上面点点滴滴生执着。所以这就是我们上次讲到,其实这何尝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今天我们进入十九讲。跟大家开始要贯解的这段经文,相信我们已经非常的熟。如果按照昭明太子的划分叫“法身非相分”,就是佛的法身、真身,不是用差别相或者是有为相,或者说具体的形象、物质、轮廓等等这些来表现,不能用这个表现。那到底怎么表现呢,我们来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来看这段,我突然读完这段经文想起什么呢,想起释迦牟尼佛降生以后,大家还记得吗,在《佛传》里边降生以后,有高人、世间的外道相术给他来看相算命,说悉达多太子长大以后,如果在家就是转轮王的福报,如果出家就是世间的觉者能够成佛。所以大家看,为什么他能得出这样的推测呢,还是从他的相貌和命格中来进行一个整合和推敲吧。

所以我有时候跟大家讲过年了,大家都想去问个卦,看个风水,来年的运势。我们佛教里面也讲风水的。什么是风水,就是我们的依报,唯心所感的世界。什么是八字呢,就是我们的正报呀。色受想行识所组成的这个假我呀,仅此而以。所以当时这个算命的可以给佛推出来这样的,就是因为他的相是圆满的,是同步于世间的转轮王。他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从智慧上看就是佛的境界。

一体的两面,并没有分开,但是佛陀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后面我们讲下去大家都了解了。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果这样,转轮圣王难道就是佛吗?因为转轮圣王就具足了三十二相,特别是这一段里边有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偈子。我们在开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一听以后,原来念“阿弥陀佛”是邪道,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依正庄严也是不能见如来的。这就等于说谤法因就种下了。

为什么有这一段的这个提示法呢,因为前面讲到法无高下,前面有一句经典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前面就先说了“下”,什么“下”呢,从没有众生可度而言,“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没有“下”,就“下”而言。这里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能够见佛的法身真身,就说没有什么呢,没有高,没有佛的所谓的三十二相。既然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三十二相,佛的庄严可成,才叫做“法无高下”。

可是我们也要了解,是你在佛和众生差别相中,不见有佛有多高,不见有众生有多下,不是没有佛和众生。因为前面讲到佛的法身无形无相,没有是一体或者是有差别的存在这样一个定式。可是大家想想我们身处在眼耳鼻舌身意这个作用,自我存在感的太久了,凡夫之徒嘛。所以下意识都会用某种相,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来形容。三十二相怎么来的,你得修三十二种福报业,才能感来的。

这里首先佛就问,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呢,须菩提说是的,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里我们要知道并不是须菩提倒退了,因为前面讲到有法身报身,他是不异的,他已经意识到从清净的法身平等中可以发挥出来这个色相,这个形象圆满的佛的三十二圆满相。由三十二相的表写能够入到佛的无相的真身法身中,这两个东西是不一不异,既一既异的。

可能大家听到这又说绕,上次我讲完了以后有的同修就说“法师呀,这次讲怎么感觉到你在念绕口令。”我说“这可不是文字游戏呀,这是文字般若。”你会不会用这个文字呢。哪怕你用起来一念,今天晚上也不是白过了,不知道在菩提道上省了多少劫,所以佛就说他这个过失呢,说他凡圣不分嘛。

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大家知道转轮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转轮圣王里边最殊胜的是金轮王,金轮王一出世他的福报大的不得了,世间人也跟着沾光。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人类的福报没有招感到这样的一种金轮王。所以他说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难道他就是如来吗。

为什么(他们)的差别相在哪里呢?佛的三十二相是从清净法身流露出来的,发挥出来的。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是修有为的善法依业力的牵引果报而呈现出来的。色相虽然相同,但是所依的根本有异,大家要记住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佛在这里说的就是转轮王跟大圆满觉的佛同具三十二相,因缘果报不同。不能够用色相来比之佛的真身存在,不是真法身。所以这里讲到,虽然有福德力能够成就三十二相的庄严相,像转轮王一样。可是大家要知道,不能够成就大菩提呀,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弊病。庄严相跟大菩提是分开有定见的话,就入到烦恼中了。

这就不一样,极乐世界人家不是这样的,告诉大家,极乐世界一切的庄严相当体就能成就你是大菩提。我们这没这个功能,所以才说以色以声音求啊见啊,说白了就是不能用见闻觉知的方法来认识佛的正觉境界。你一旦入到见闻觉知的层面,“见闻觉知”大家听得懂,以眼睛来见色相,以耳朵来闻,以身体来触有觉触感,以第六意识来知道了别。滑落到这个心态的时候呢,就行到邪道了。

我们都知道佛道呀,唯有一道。其实反过来邪道呀,也唯有一道。不管你是邪道、外道、魔道呀,只要一念有为心生起来就落到邪道。一念邪一切都邪了,邪的质量其实它也没有轻重的。虽然我们有时候说大魔头大外道,好像还有小魔头小外道,只要一念落到差别有为法中,所以我们现在每个凡夫都是魔子魔孙。

所以说大家要知道佛的境界是离开见闻觉知的,离开这个层面,这个感官层面的。本来真正的法身其实就是在庄严相上体现的,这是本来状态。但是因为我们从具体的相貌和本有的法身,把它分开得太久了,合不到一块。在色相的呈现上我们就一定会在上面起妄想,进一步妄想就离开了本性。所以本性没有独立的本性,不是离开具体的相貌。

我讲这一段也特别感觉到吃力,因为可能是我们的共业吧,就是生怕大家提不上来。要知道离开具体的相貌也没有一个独立的本性,他只是在相貌上用真理的统一而已。也就是幻相本来就是真相。这个本性本来就是幻影,他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是把他割裂的分裂的太久了,所以佛在这里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能以色见以声音来求,这不是佛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现在一说有光明相好,就觉得自己见到佛了,一说有经法文字,就说我要依着佛的教法而行。就以为如来是这么来的。可是实际上佛没有这些攀缘相,它是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就行了,可是我们一旦攀缘的时候,这里讲到的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好了,要放松一下了,讲一个故事。马祖呀,就是我们禅宗的祖师在南岳衡山坐禅。马祖,历史上有名的大禅师祖师级的。当时南岳怀让禅师就知道这有一个法器。他看见他住在那,上面天上有异相,一观察,以前的大祖师都是有这个能力的,就去找他。他看到马祖在那坐禅,就说“这个大德你在这坐禅,图个啥呢,你为什么坐在这。”结果马祖就说“我图做佛,我打坐要成佛呀。”下来的情节我们都知道,结果南岳怀让禅师就赶紧拿来一块砖在那磨。马祖禅师说“你拿个砖在那磨,磨啥呀?”说“我要磨镜子呀。”“砖怎么能磨镜子呢?”说“那你坐怎么能成佛呢?”你看这个法表的就是你是见性还是著相。所以怀让禅师就是说:“砖既不能磨镜,坐禅岂能成佛呀。”

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公案已经听了百千万次了,生生世世在听,我告诉你,你的境界提升一层,你听的时候感悟真得进一把。大家想,我们现在要图成佛,怎么成呢。佛是后天成的吗,那怎么成呀,大家想想。你是个凡夫你怎么成佛呢,所以佛就是解缚,把我们的上面多余的给解掉,它显现出来了,本来就是佛。那怎么解掉呢,去相、观空遣相。所以怀让禅师就给他开示说“汝学坐禅,为学做佛。”还是学坐禅,如果你要坐禅,禅是坐或者卧,也就是说你想要入禅定,禅定难道是坐出来的还是睡出来的,有行住坐卧的差别吗?如果你要做佛,佛是什么,哪有什么定相呀,你要做佛,什么叫佛呢?所以让他“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你如果天天就坐着要成佛,你这等于说杀佛呢,这样给他开示了一番。

好了,我们一听的话,又把这个抱在怀里了。哎呀,觉得听了法师讲过一个“禅是坐成的吗”。明天就去禅堂,说千百年来这个僧人,禅堂坐在那一一不动,都是入了魔道了吗?你看,这就叫有利即刻就生弊。你不要搞错了,虽然禅不是坐成的,但是禅也不是不坐而成的。你该坐就坐,不要在上面生执就可以。这就是“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的根本内涵。

当然我这里再多说一点吧,在讲经开题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说过,所有的人呢,都将这一段经文作为否定净土校正来引用。他不去做综合全面的领悟,至少他没有参与到后面的一段经文说“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不作断灭相”。这个经文要前后血脉连起来,他才有血有肉的。很多时候就断章取义,一听说“哎呀,不能以色见声音求。你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声音嘛,极乐世界那么好,不是求色嘛。”大家知道我们在这里强调一下,以色见以声音求啊,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等这个六根攀缘六尘,心向外求的。我要特别的提醒大家,你认为不以色见不以声音求,不要忘了你的心还是向外求的,只是换了一个反面的立场,其实烦恼分别之心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常犯的毛病。

为什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恰恰是印证净土法门的可行性,念佛的正确性呢?他是从什么呢,如果说不能以色声音求我见我的话,这是一个教理。就是佛陀讲的一个方法指导。你在理论上你要明确这个状态。既然真正理解了不以色见不以声求,才能明白,《心经》里面不是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嘛。可是你明白了空性你达不到怎么办呢,你身在有中啊,怎么去达到不以色见以声音求呢,用什么?就用念佛之念来替换一切见色求声之念。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念佛求生西方,正是摆脱邪道的最佳手法,这两个是一致的,一个是教理,一个是手段,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真义。如果你只依着教理去解释,一定会堕到不以色见不以声音求的断灭定见中。所以后面才使得佛讲到不说断灭相。可是我们往往把念阿弥陀佛当作表面,跟教法来相冲突,不知道他们俩是正好是匹配的。

这是千古奇冤,大家一定要,我们在开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今天再给大家重复一遍。好,那我们接着再往下面贯解经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大家想,为什么这里紧接着佛就给须菩提说,你不要听了说不能以色见声音求,结果你就认为佛不以三十二相得的无上正觉,说你不要这样想“如来不以庄严相而得的正觉”。为什么呢,我从来没有说过“不以相而得正觉,要去除相才能够成正觉”。

所以,这段经文的来意是紧紧的追随着刚才的经文开示。不以色声来求见,就等于说破前面所有现前的,已经讲到极处了呀。你想想不以色见不以声音求,那就彻底让你脱离六根六尘的相互作用,可是如果你执着的把这个破相的开示,又转为一种相,那就落入偏空,这就入了断灭的因果。所以真正的呀,为什么说般若空性难以把握,怎么都不对。就是虽然有,但是你不著相,这才是因也是清净的因,果也是清净的果,才是真正的庄严。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段经文呢,可以说对前面的又进行了一个,怎么说呢,害怕听闻者起了断见以后的一次拨乱反正。为什么,因为前面一系列一直在讲嘛,大家还记得吧,一会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一会说“说法也无有少法可说。实无众生如来灭度。不应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就是一切,把众生也罢,佛也罢,因也罢,果也罢,等等这一切都讲的归了空,都是了不可得。

可是大家要知道,在佛而言,他是为了去除我们凡夫人执着“有”的执着之心。为什么在祖师的言教里面说“但尽凡情,莫作圣解”。《楞严经》里面讲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果我们依着自己凡夫这种惯性,随着佛的语言不断的执定一种正确的见解等等,穷追不舍。那么就不达此义,就是你没把这个法听明白。一旦没听明白,就会马上生起,“原来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的人,一定是没有相的”。那没有相,佛怎么成呢?“如果有相的话,他就是转轮王,不是佛了”。这就等于说,刚刚离开有见,又入到空见,就是等于我们收拾不住的执着,大家想多可怕,收拾不住的执着。

所以这里才又进行了可以说是补救吧。因为害怕执着的不以三十二相见佛的话,就认为这是个究竟法。这样务必会落入到无因无果的邪见里面断灭相,这个危害太大了。就跟我们六度万行里边光听了般若波罗蜜,万法皆空,他就不去再行布施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五度他不去干了。所以佛法是清净无为法,不增不减法,当体如如不动法,不在上面起心动念,顺着这个怎么都行法。你在上面,如果起一点点多余的心就是增益,增进。“增益”就是增加的增,利益的益,叫增益谤法。你在上面执一点点空,执着了,就叫损减谤法,都在谤法。前面害怕入增益谤,这里又害怕入损减谤。所以前面说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里说不于法说断灭相。

大家搞清楚,其实这个思路层次是非常清晰的。我就不知道你们过年过得会不会糊涂,好吃的吃多了,宿世的亲朋好友,爱恨情仇聚在一起了,玩的玩,唱的唱,喝的喝,吃的吃,最后把上一星期所有的一点小感觉越弄越糊涂。所以大家要找对感觉。

我们再往下看一段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这段经文,我们来先倒着讲一下啊,后面的一段呢。是佛告诉须菩提说,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呀,他不会执着福德的相,不会贪着这个相。如果他贪着这个相了,他就不名菩萨。因为他不受这个福德,不是说不去修福德,大家要搞清楚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说诸菩萨不受福德故,是指他不执着福德,不是不去修福德。须菩提问佛,“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佛说了,须菩提,就是菩萨所做的福德,他是不贪着福德的。

在这个层面说不受福德。所以从中校量,来我们回到前面,这一小排比较重要。就是有菩萨以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都不如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可以说前面讲到开知见“知一切法无我”,前面不断地讲所有相虚妄,就是说法无我,不在一切法上有执着。谁去执着呢,因为有我才执着,有执着谁去执着,就是因为有我。来来回回换算,就这一念。只要你这一念转为无我的清净法,能够相续不断、守持不移,就称之为“得成于忍”。

所以大家对于这段经文,我们回顾一下。前面也讲到,须菩提,布施呀,乃至恒河沙生命等等这些,总是跟受持四句偈相比。我们一直受持四句偈,他要出现效果呀,出现什么效果呢?就是要知一切法无我。在一切万事万法上,也没有我这个人。我也不会因为讲说没有我这个人,而去执着哲学理论“没有我这个人”的这一套法,这两个都把它克服掉,就叫做一切法无我。

我们常知道说人无我法无我嘛。一直这样的话,慢慢慢慢就能够证到什么?这里讲的得成于忍,其实就是无生法忍。就是不见一法真的生起来,一法真的消灭掉,就是入到无生法忍的境界里。我们对于“无生法忍”这个概念也就是听听罢了,你找感觉,这怎么讲呢,真的还不够格。

确实如此,给大家说说,最近我在普陀山这段时间,中午有时候休息了,因缘成熟了,就去放生。但是我给大家讲,我们行放生法,当然非常值得随喜赞叹,你看我昨天发微信,叫有为法中排名功德第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受了福德。“哎呀,随喜赞叹放生功德,又救了这么多条命。”你想去放生的时候太多的执念,觉得什么时候去呀,这个环境能不能放得好呀,价钱贵贱呀,品种呀,斤两呀,是否能不能活呀,大家想这一系列都是执着的念。你带着这种虽然行的是善法,可是他不是空法不是解脱法。所以大家要知道,再大的这种救命的法喜,都比不上一念无为清净的功德。

这也是一样的。这个法一定要告诉大家。不是放生就不好,那我们恰恰因为这个要更多地放。为什么,放本身就是一种舍执着嘛。你在顺着这种因缘中,轻轻的走过,我们在放的过程中全情的投入,投入完了以后轻轻地走过,没有挂碍,都放下。能放也罢,所放也罢,甚至活物也罢,都了不可得。都不生一念执着心,这才叫真放。

给大家今天说一个真放生法。好了,我们又开始执着说,“那以后就不放了呀,法师讲过的太执着了”。我告诉你,拼命的放,全情投入尽力而为地放,放着放着就放出效果了。什么效果,不受福德了,福报够了呀,福报够了才能显现不执着福报。很多时候,我们套路搞不清楚,一下子又落到断灭见。能够这样,这才叫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所以大家要知道不是我们不放,而是在放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的心地清净无为的相应法。所以说,如果菩萨做福德心生了贪着,那这个因就是有漏的,果也是有漏的。所以这里大家要知道“得成于忍”,特别妙。我们现在,有我嘛。不管是染法还是净法中,大家想想,这里讲到“知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呢?我们现在当下听了这个法,生起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一切法到底是什么法?一切法专业来讲无非就是境行果。所对的境界,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所对的境界。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行”是什么呢,从凡夫到圣者,我们要修行有法门呀,这一切的法。

果位是什么呢,我们证到了圣人要有果位,十住、十行、十地等等,等觉妙有无上的菩提,这都叫果位。

从凡夫到佛、圣人的果位,从我们现前的六根、六尘门头等等这一切法,只要在所有的法中,不起“我”的觉受,一直能够这样,就能够得成于“无生法忍”。所以凡情不可以执着,圣解也不可以执着。都没有“我”,既没有烦恼我断,也没有圣道我修,也没有佛果我成,这才叫真断真修真成,这叫忍。

你忍得到这个地步了,什么叫忍,忍就是忍可契合,无间的意思,完全重叠在一起。因为在我们分别念的惯性中,如果我们不间断的一直受持无分别的正确的导向,就是《金刚经》讲的智慧,就会把自己的迷惑转为智慧,智慧的质量,一旦与我们了解的道理,完全吻合相应,就叫做“得成于忍”。这就叫修行。

所以其实大家都在“得成于忍”的路途中。你想,我们从不知道佛法,慢慢的开始起了缘,慢慢的从闻思中起步,《金刚经》也罢、《心经》也罢,对于空性的状态。从开始的陌生感,到尝试,乃至到适应相应。一开始不知道何去何从,慢慢的做几次实验,再乃至入了心以后,带到生活的境界中去试,好比演习一样的去练,直到有一天纯熟了,走对了,突然明白了,这叫“得成于忍”。

关于“得成于忍”,我还想再给大家进一步的绪论一下,看能不能有助于我们,再比较精准一点的投放我们的智慧。这个“忍”,就是一切法中无我的这个“忍”,如果微细的论,大家想,因为我们一听“一切法无我”,就去寻求“无我”,一听佛法讲空,就去追求得空。其实是把道理听后,把心地给用偏了。

能够在一切的现前法、现前境界中生活中,当体能够全空掉,而无有我。就是既要跟“空法”相应,可是跟“空法”相应的途中,并不是我们空不掉,而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空掉,这是最难去除的执着。就是你会的这个空性以后,不能住到这个空性中,第二个层面是最难的。所以我们真正在调频到微细的角度来讲,怎么叫做“一切法中得成于忍”呢,就是在“我法”和“无我法”中,都能忍住。

怎么忍呢,在“有我”的境界中也是“无我”,在“无我”的境界中还是“无我”,这才叫“忍”。快的根器,弹指一挥就入进去了。慢的话,久经岁月也决定能够成就,了了分明,那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转凡成圣”“得成于忍”。圣人的境界也不过就是如此。当真去修,认真去观照。

所以这两个一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都不如有人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两个比较的话,就不仅仅单纯的说,前面讲到的“福德”不一样了,这里开始进入到实修了。要得成于忍的话,“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当然说完了,后面又是我们刚才讲的,虽然所得功德,但是你不要执着真的有个福德功德,不要贪著这才叫“菩萨”。

我们再往下看一段,又换了个说法: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你看佛讲法,多么的有意思。一会给你提出来一个概念,一会即刻就让你对他的执着破灭。所以这个疑问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前面讲到了,菩萨不受福德。如果菩萨不受福德,他就没有福德果报呀。不会随着福德,而投生成世间的人王,天界的天王,他怎么往来六道去利益众生呢?既然不受福德,所谓的法身常住。所以这里讲到的法身常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化身是有往来的,我们要搞清楚,这是就法身的层面来讲的。这个已经不止一次的说了。

大家要依着我讲的话跟进上来。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法身和化身,理论明白了,可是心上面透不过来。比如我们常用黄金比做法身。化身,比如用黄金做成项链脸盆,这个比喻不止一两次,上几十次给大家讲经的时候用。可是大家要知道,金子来比喻法身,我考一道题:金子真的是项链是脸盆吗?仔细的纯真的去观照一下,不是让你想,观照一下,金子永远都是金子,不能用项链或者脸盆来表达它。

我们总是说金项链金耳环,其实首肯的永远是它的金子。这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代表它的金子。什么叫化身呢,它做成项链脸盆等等这些,它各种各样的。你把目光锁定项链脸盆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形象,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幻相”,幻相就是化身。已经离开金性的本质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可是我们凡夫的眼中,见到的只有项链。你不信试一试,你只看到的是“项链”这个概念,不是一眼见到金子、金性。这就是凡夫,刚才给大家讲半天了。

所以这里讲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让我们着眼于见它的金性,故名如来。这样才能叫“解如来所说义”。你光在上面摆弄,做个项链耳环戒指等等,你眼里只有个耳环戒指项链。我可以打个保票,我们虽然知道它是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可是你的概念中,第一执着念,一定是依附在戒指耳环项链,而不是金子。你去北京的菜百,去挑去,因为你不会顾及到它的金性,不会关注的,只会看它打的怎么样,什么款,上面有没有福字呀。这就叫见相没有见性。一样的比喻,随着心境悟性的不同,就会有更加微细的观照,妙不可言,请大家好自为之。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为什么“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呢。第二个版块,要分析一下。前面讲到“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不能见如来”。有人就怀疑如来明明有时候说话,有时候打坐,经典一开始,序分中不是佛去乞食,吃完了洗一下,又坐在那里了。四威仪行住坐卧,大家有目共睹的呀,佛讲法有耳皆闻呀,你怎么在这说“不能见如来,行邪道”呢?所以佛在这里借机而说,有人以为真的入舍卫国去了,或者从祗桓精舍归来了,有时候在结跏趺坐,有时候又在吉祥而卧。你真的去这样来见我的时候,就说明你只关注了戒指项链耳环的分别相,而没有关注如来者“诸法如意"的不来不去的金子本质。金子没有变,任何时候任何形状没有变。

所以这个“如来”不好理解,理解了你悟不到。所以这里讲到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对我们很有帮助。从解脱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说《金刚经》的手法比较高妙。一般我们通常说解脱,那一定是从轮回出来,再进入到解脱境界、涅槃境界。进入到六道轮回了,投胎转世来了。得解脱涅槃了,称之为已经成佛而去。我们就会觉得有一个来有一个去。

可是大家要知道,既然前面说不可以色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没有色相,就说明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度众生,是如来的真正常态。涅槃真的有一个涅槃真实所在的去处吗,哪有涅槃?涅槃在哪嘛,假名为成佛而去。我们虽然说六道轮回,真正的生死从哪生从哪死,真是临终的一口气和生的那一念间吗。就没有断过呀,生死从来没有断过,从哪找一个停靠说,这死了叫去,那生了叫来,生死相续不断不常。所以“假名为来、假名为去”,实际上是不来不去的,这才是如来的定义。

可能我们大家听了以后,觉得今天又讲绕口令了。给你们讲一个道理,就知道我们真正的“习以为常”,真的经不起推敲。比如这里讲到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我们说的“来去”的概念。你看这来了普陀山,大家都是来了,从其他地方,离开普陀山的就叫做去了。真的有一个实在性的来去吗?我们把心提起来想,其他的不说,我们就说“去”这个事物或者动态吧。有没有“去”这个概念,或者形象,乃至动态,有没有?没有的,信不信。

什么时候有去呢,我们从理论哲学思辨上分析一下。已经去了,或者还没有去,或者正在去的时候。如果你要找到这个“去”,只能在“已去”和“未去”乃至“去时”来建立“去”的存在。除了这三条,哪里找“去”嘛。那我们就在这三条找一下,已经去了,也就是去的形式去的事件已经发生了结束了完了,还有“去”吗?“去”的动作已经过去了,“去”已经过去了,就没有“去”了,找不着、抓不住了。还没有去之前,去的动作还没有发生,去哪里去找一个“去”呢,哪里去找去啊。去的时候我们说,已经去了也就“去”完了,没有去还没开始,一定在去的时候,谁去的时候去,正在去呀,去吧去吧,这个时候不是在“去”吗?“去”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去”呀。

为什么,大家思辨一下“去”的时候是怎么建立的,是去的状态去的形象正在发生,正在“去”,才有“去”的时候,没有“去”的动作,哪有“去”的时候。可是我们现在要找“去”都找不上,上哪去提供一个"去"的时候。没有“去”的时候,怎么捉住这个"去"呢。所以说,去的时候也没有"去"。

刚才讲的,从哲学思辨上其实已经很通透。如果听不懂啊,真是有点业障。教理你都搞不清楚,要忏悔,要多拜佛念佛。既然“去”建立不来“去”,来也亦复如是,就没有真正上的一个“去来”。所以最后我们说“故名如来”,为什么我们成为凡夫呢?就是本来没有“去来”,我们错误的妄见以为有一个“去来”。

纵然佛应机而现,比如说化身,好像示现的有一个“来去”,有一个“坐卧”,其实这个形态是怎么出现的,不是佛真的在示现,是我们的幻觉错觉。就好比什么呢,祖师们讲到叫“云驰月运”,就是云彩在奔驰,我们就以为月亮在走。其实月亮在天上如如不动,是云彩在走,衬托着月亮在走。我们的心里有“来去”的妄相幻相妄解,所以才以为佛有去来。“舟行岸移”,江河两边的岸是不动的,可是我们的妄想,心念分别的船在走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为岸在动船不移。实际上,月也没有走岸也没有移,可是凡夫因为有云的妄想在奔驰,有舟的前行在变化,所以就以为佛在去来,实际上是我们的妄心所使。

这个比喻应该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去来”来见如来,就好像月亮映在水里一样。月亮并没有一定要映在水里的要求、条件和刻意,是水一定要自己在那映月的。水就好比凡夫一样,自己要见佛,他来了,佛并没有说要来,是凡夫。就跟经典里讲到的,不是医生有过,而是眼睛瞎的人没办法看清。

真正能够悟到这一点上,大家就知道,不但佛没有从祇桓精舍,就是祗树给孤独园出来去乞食,连这一生的八相成道,从兜率天降下来,都没有来。乞完了,不但没有去向舍卫国回程而去,包括一生八十岁了,最后在双树林间涅槃,也没有去,这才叫做“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好,时间到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大家共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愿以今日的讲法闻思功德,回向给上道下生长老。祈请他老人家慈悲不舍,早日乘愿再来。并愿以功德回向一切法界众生,已故者离苦得乐,现在者福慧增长。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周再见,大家新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