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面,乙四、第八识颂。

玄奘大师他解释八识分成了四个部分,前五识是第一个部分,第六识是一个部分,第七识是一个部分,第八识又是一个部分,等于是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说明。现在我们是讲的最后一科,第八识颂。首先我们先把颂文念一遍。请大家打开这个颂文第三面的地方,第三面的地方第二行,我念一遍: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由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好,我们看讲义加以说明。

这个第八识也是有三个偈颂,我们分成两大科来说明:初,有漏杂染识;二,无漏的清净识。先说明第八识在凡位的时候,它这个有漏识的一种活动情况,先看第一段: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由他业力生。

首先先把它消文一下。这一段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一个了别的性质,以及它的活动范围。

先看它的了别性质:性惟无覆五遍行,就着第八识的心王来说,它这了别的功能,它的性,它的体性,唯独是无覆无记。换句话说,这个第八识它从无量劫到现在,它从来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它是不思善也不思恶,它经常保持在一种无记的状态。

这种无记它是一种无覆,这个覆有两层的意思:

第一层这个覆当覆盖,它覆盖真如之理,不像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无记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所以虽然第七意识也不思善也不思恶,但是它那个恒审思量的功能捏造了一个我的相状出来。一切法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它捏造一个我的相貌,使令真如理不能显现,所以叫作覆,覆盖二空真如之理。

其次,这个覆当障碍讲。就是说障碍你修学圣道,叫作障,也叫作覆。说这个第七意识它有一个我相,我们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就有困难。就是我们这个我,爱着这个我,我怎么能够把钱布施出去呢?我应该把这个钱留下来让我去受用。有我的执着,就是修学圣道就有障碍,所以也叫作覆,障碍圣道。但是第八识它不是,第八识你造善业它也没有意见,你造恶业它也没意见,它从来不阻止你造任何的业,所以它是无覆,它不障碍任何人。你要造善业它也不障碍你,你造恶业它也不障碍你,它就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所以它无覆。

这个是说明这个无覆的这两层意思,第一它不覆盖真如,它也不障碍圣道。这个是讲这个第八识的心王。

再看他的心所法,五遍行。这个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五遍行它是要恒常依止心王而现起,与心王相应。所以既然第八识的心王是无覆无记,也使得它所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也恒常保持在无覆无记的状态。

这个前面我们说过了,心所一定要跟心王相应。当然,如果五遍行表现在第七意识,那么这个第七意识相应的五遍行就会有覆无记了。这个五遍行表现在第八识的时候,它的这样的一种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无覆无记了。这个是说明第八识心王、心所了别的一个性质,这以下说明它的活动范围。

界地由他业力生。

第八识的活动范围能够普遍在三界九地。说这个阿赖耶,这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果报体,阿赖耶能够到天上去,现出天的这样的宫殿楼阁天的果报;它也能够到地狱去,变出刀山油锅的苦恼的果报,都可以的。阿赖耶它在三界九地是没有障碍的,它可以到天上去,也可以到地狱去,但是它到底去哪里它自己不能作主。我要去天上,我要做人,不是阿赖耶自己能够作主的。

那么阿赖耶识去哪里受生是谁作主呢?

由他业力生。这个他来简别不是它自己。它虽然是一个生命的主体,但是去哪里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他就是简别不是自体,是他体。这个他体指的是前六识所造的业力,叫作他。当然前六识所造的善恶业主要还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造了善业造了恶业,来决定阿赖耶识去哪里投胎的。所以说界地由他业力生,阿赖耶识在三界九地受生,它完全是由前六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来决定的。这说明这个阿赖耶识它活动的情况。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这个注解我们分成两段,先解释它的性质,再说明它的范围:

谓第八识非善非恶,亦非有覆,但是无覆无记,但与遍行五心所相应也。

这个第八识的心王,它的了别性是非善非恶。说这个前六识造善业,第八识它也不参与;前六识去造恶业,造五逆十恶,第八识它也不参与,它是永远保持在一种无记的状态。亦非有覆,它也不去创造一个我的相貌,它也不会这样做,所以它是无覆无记,这是说明它了别的情况。它的心所呢,但与遍行五心所,这个是一个很微细的心所了,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是普遍在八识心王都相应的。

这个八识,我们前面研究过了前七转识,它的相貌跟第八识比起来都是比较粗显的,但是第八识的流动是非常微细的。

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他讲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第八识,他说: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说这个阿赖耶识它是无量劫来生死的根本,它含藏无量无边有漏的善业恶业的种子,生死的根源就是阿赖耶,就是第八识。

但是痴人,这个痴人包括凡夫,包括外道,也包括二乘的阿罗汉,都认为他是本来人。所以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在那个高深的禅定当中,他能够把第六意识的行相给停下来,这个时候第八识现前,他就以为这个就是本来人,这个就是涅槃了。他还不知道这个阿赖耶识会刹那刹那生灭,他不知道。

为什么会不知道呢?看出来,这个第八识的行相实在是非常微细,乃至于阿罗汉这高深的禅定都不能觉察。所以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不过这当然也难怪,因为它的体性非善非恶,亦非有覆,但是无覆无记,跟真如本性是相当地类似了。这个是说明它的一个了别性是无覆无记的情况。

再看它的活动范围:

三界九地,但随夙世善恶引业所牵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张,岂可执为我哉。

这个阿赖耶第八识在三界九地受生,它不是自己作主的,但随夙世,就是过去世前六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的一种强大的引业来牵引使令他前去受生,所以它自己是分毫不能作主,岂可执为实我哉。这个是破凡夫二乘的执着。因为,如果阿赖耶识是一个我,那么这个我一定是能够有主宰性,说我要到天上去就到天上去,我到地狱去就到地狱去。事实上阿赖耶识它的投胎自己不能作主,是由界地由他业力生,是由业力来作主的。

这唯识学,它的观念是说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要从胜义谛来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法的自性是无生的,它也不能自己生起,也不能他生起,也不能共生起,一切法是无生的。那么一切法无生,是怎么有的呢?就是万法唯识,就是心识的流动创造出来。

这个心识流动创造出来,佛陀就讲出了十二种因缘,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缘无明而缘行,行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这个地方,决定我们的生命的受生的因素,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个就是无明缘行,就是这个业力。这个无明就是我执跟法执,当然包括俱生的也包括分别的。

就是我们凡夫的心情,只要我们不入我空观法空观,我们的内心的分别就是有一个我。有这种我的分别的人,有时候会深信因果,就是会造善业。我希望能够快乐,所以我要修善,也造了善业。有时候会起颠倒,随烦恼而转就造了恶业。不管是造善造恶,都是有一个我,就是无明缘行。创造了一个业力以后,这个业力就会去熏习你的识,就是阿赖耶识,一个种子。当然这个识可能是一个诸天的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可能是三恶道的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么就会有名色、触、受等等,有各式各样的受,苦受、乐受。

但是如果只有业力是不能得果报的,这个时候还是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这一个业种子。这个业种子还必须要有爱取的滋润,要有爱取烦恼的滋润。有爱取的滋润你才能够使令那个前面那个行,那个善业恶业的种子变成有,这个有就能够得果报,它有得果报的力量,就会去受生。如果它滋润的是一种善业,那么就到可乐的果报去了;如果它滋润的是一个恶业,就到不可乐果报去了。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得果报,有两个主体: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爱取。

在《净土三要述义》里面讲出一个公案,说过去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这个居士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六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而且还在朝廷做官,十六岁,那在古时候是不得了的智慧的。但是他做官没多久就生了场重病,临命终的时候就告诉他的家人说,我过去生是镜山寺的一个修行人,他说我那个时候是童真入道,修习数十载,几成大道,几乎成就圣道。从这个故事看,这个老和尚过去有一点禅定的力量,知道这个宿命通。

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就是我有一天到街上去办事,看到年轻人,少年登科的那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登科,过去那个开榜,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少年登科以后,大家就抬着轿子,登科的那个状元就坐在轿子上,大家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他那个内心生起了羡慕的心,哎呀这个人是不得了,这么年轻就中了状元,他起了这个爱取的心。

其次,他有时候在山中,老和尚有时候入定,有时候出定跟我们这样在寺庙走一走,看到有些大富贵的信徒带着他的眷属来这个地方上供、修福,他看到这大富贵的境界,他也动了一念爱取的心。

他那个时候就是这两个问题,所以他今生就在这个地方投胎,少年得志。他说他往后还有两生受富贵的果报,他甚至于说出他受生的地方,是在城门外一个姓姚的人家。他说完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家属就去找,哦,果然找到了,在城门外没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富人家姓姚,果然就在他死亡那一天生了一个儿子。那个儿子后来也继承了家业,但是那个儿子就不再知道他过去生的事情了。当然第二生的时候还知道,第三生就不知道了,那第四生更糊涂了,这个就是什么呀?退转了。

我们想,一个人在山中修行数十载,几成大道,几乎成就圣道,结果就是受用了三生的功名跟富贵就结束掉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摩尼宝珠换成糖果,吃掉就算了。那么这个,我们从唯识的角度,他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的心,那种追求无上菩提的愿力没有很坚强。

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讲到这个信愿持名,这个愿就很重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说你一个净土法门的修行人,你平常念了很多佛号,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修忏、修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你临命终的时候,这些资粮到哪里得果报呢?是在三界得果报,还是到极乐世界去莲华受生呢?这当中就是跟爱取有关。

如果你临命终起的是三界的爱取,那么你今生所积集的资粮就漂到三界得果报了,就在那个杂染的污泥的境界得果报了。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是生起极乐世界的爱取,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时候就在莲华里面得果报。

就是爱、取、有,这个有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有也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有也是无生,无生怎么有生呢?因缘生,就是爱取才变成有的。就是这个爱取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我们念阿弥陀佛,不要老是只是让内心寂静住。我们只是让内心修行,你就是内心寂静住,这有什么问题呢?你那一念寂静心的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爱取烦恼统统没有调伏。统统没有调伏,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问题,就是界地由他业力生。

这个时候的爱取一活动,它就会带动三界的业力去得果报。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修四念处,要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对治我们的三界的爱取烦恼,这才能够有把握的,这个时候才能够所谓的深信切愿。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缘起,我们在观察十二因缘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法是无生,没有生死,没有涅槃。那么这个生死怎么有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有生就有老死。

所以这个地方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你要少造恶业,多修善业。但是这个善业还不保证一定到极乐世界,你还要信愿。特别是这个厌离娑婆,思惟娑婆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思惟极乐世界是常乐我净的,这样子才能够把你的善业转成净土的净业。这是说明这个第八识它的一种活动的情况。

再看下一段: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前面讲到第八识的行相非常的微细,不要说是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人都不明了这个第八识的存在。为什么他不明了呢?因迷执。因为这个二乘人的特性,这个迷执特别重,这个所知障。二乘人烦恼障很淡薄,他没什么烦恼,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因迷执。

他不知道有第八识存在,对他这个智慧的开展,对缘起法的解释就很多的地方就不圆满。这个时候兴起了大乘的论师,无着菩萨,天亲菩萨,护法论师,以大悲心,就跟这些《阿毗达磨》的论师生起了辩论,在《成唯识论》里面,广泛地跟《阿毗达磨》的论师辩论第八识的有无——由此能兴论主争。这个主要的争执就是在证明这个第八识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第八识的行相,甚为微细,难可了知,佛恐愚法声闻妄执为我,故于阿含诸经姑未显说。

这是说明,佛陀为什么在小乘的经论不讲这个第八识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说这个第八识的行相,它的了别行相非常的微细,很难能够了知它的存在和它的真实相貌。佛陀慈悲,恐怕这些愚法的声闻妄执为实我。你跟他讲阿赖耶识,他就认为这阿赖耶识就是我,那么这样不但对他没有帮助,反而产生障道。所以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说明这个阿赖耶识的存在。

这个是说明佛陀不讲阿赖耶识的一个理由。

而二乘迷于佛旨,执于权教,不了此识是有情总报之主,生死涅槃之依,妄拨为无。

佛陀没有讲,只是就着一个显露义,佛陀没有明显讲。但是从秘密义来说,从《阿含经》里面也看得出有第八识的存在。

比如说我们看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无明这个我执法执,一发动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这个业力一发动就会创造一个明了性,就是识。这个识是什么识呢?当然不是前五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根,六根还没长成。六根没长成,前五识没有根不能生了别,所以这个不是前五识。

可也不是第六意识,怎么知道呢?因为这个识后来又产生一个名色,这个名色那个名就是第六意识,这个色是一个四大的色法。那么在前六识的生起之前有一个识,那个识是什么识?佛陀在《阿含经》并没有明显讲出来,说由这个有漏的业力去熏习,就会去熏习一个很微细的明了识出来,大乘佛法说那个就是第八识。就是在前六识没有生起之前,那就是阿赖耶识。

所以说,当然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在《阿含经》到处都看得到。这意思就是说,从显露义佛陀并没有明显讲出第八识,但是从秘密义佛陀是讲出了第八识的。但是二乘迷于佛旨,执于权教,二乘人他对佛陀秘密的旨意不能够明白,执着这个不了义的教法,不知道第八识是有情总报的主体,也是生死涅槃的依止处,而妄拨为无。

这个是说明,因为第八识太微细了,佛陀不明显开显,使令二乘人认为没有。那么这样子,由此能兴论主争。

是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以与之争,盖欲破彼妄执故也。

那么就兴起了大乘的唯识的论师,当然要辩论就不能靠自己的分别心,广引圣教,备显正理,广泛地引用圣教量、大乘的正理来跟小乘的学者辩论。当然这个辩论的目的并不是一种胜负心,主要的是希望能够破除他心中的妄执。

这个第八识的存在,在《成唯识论》讲出了十个理由,十大理由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我在这个地方讲出三个理由,其中的三个:

第一个是持种心。大乘论师他说,说我们这个生命的现象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有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就是三世的一个轮回。这一点是小乘共许的,小乘同意生命是相续的。好,那么生命之所以相续,一定要有业力相续。那么这个业力要相续,一定要有一个人来执持这个业力,因为这个业力是刹那生刹那灭的。

比如说你拜佛,你的每一个动作在礼拜的时候也是刹那生灭,一下子就过去了。那么这个业力,不管是善业恶业,造作过去以后它的功能要有人把它保存下来。那么保存这个业力的这个功能不可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是生灭的,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你在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意识就不起现行。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它所保存的种子就断灭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恒常现行的识,来执持这无量无边的善业恶业的种子,才能够建立三世的因果。而执持这个种子的正是第八识。这个是第一个理由,要有一个识来执持无量无边的种子,这持种心,就着持种的功能来说必须有第八识。

其次,趣生体。这个趣就是六趣,是一种果报,生就是一个生命的生,体是自体的体,趣生体。前面的持种心是约因地,这个趣生体是约果报。

说这个三界的果报要有一个依止的主体。怎么知道这个果报有一个依止主体呢?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但是你积集很大的资粮,你出家以后严持净戒、广修供养,布施、持戒、忏悔,那么你积集一个天的果报。或者,有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的业力,你积集一个地狱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你并没有因为你造的善业恶业而马上去得果报。

这表示说,我们这个果报,这一期生命有一个识来执持这一期的果报,使令它在势力没有结束之前不会失坏。而这个果报谁来执持呢?当然也不是第六意识,因为这第六意识有时候不起现行,不起现行这个果报就失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恒常现行的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才能够建立所谓的异熟因果,异熟。你造因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要等到这一期的果报受完以后,下一次再得果报。而这一期果报谁来执受呢?正是要第八识。所以从执持果报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要建立第八识。这个是从因的角度,从果的角度,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寿暖识。大小乘都共许,在《阿含经》也讲到,寿命、暖(就是温度)、识(就是了别),寿暖识是互相的执持,只要有一个,其它两个都在,寿暖识互相执持。

我们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意识不活动了,但是温度在,我们的身体的温度还在,表示寿命也在,寿命没有死亡。那么寿也在,暖也在,识在其中,这个时候一定有一个识在里面,因为寿暖识是互相执持的。你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那么那个识是什么识,那个明了性是什么识?正是第八识。阿罗汉入灭尽定的时候第六意识不起现行,而他的寿暖识都还在,而那个识是什么识?正是第八识。

所以这当中可以看得出来,第八识是存在的。在《成唯识论》他讲完十大理由,他讲一个偈颂来总结。他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大乘论师就讲一个偈颂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他说,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就是种子,说我们每一个有情,每一个补特伽罗都创造了很多善业恶业的种子。乃至于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现行法,一切的色法、心法,前七识的心法,乃至于这一切的根身器界都要有一个第八识作依止。有第八识依止以后,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样子才能够建立六趣的杂染因果,也才能够建立涅槃的清净因果。

因为你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这个种子谁来执持?也是要第八识来执持。假设这个种子不执持,他怎么能够成就涅槃呢?所以这个染净的因果一定要有第八识才能建立。如果没有第八识,就不能建立染净因果,也就不能建立四圣谛,苦集灭道。不能建立四圣谛那跟阿含经论也正是自教相违。所以小乘的学者应该要同意有第八识,应该要同意的。因为没有建立第八识,生命就不能相续了,生命不能相续也就没有四圣谛法。

所以说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义,以与之争,盖欲破彼妄执故也,这说明由此能兴论主争。大乘的论师广泛地引用佛陀的圣教量,来跟小乘的学者辩论,来破除他们的妄执,来开阔他们的智慧,是这个意思。

好,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一

真如法性跟阿赖耶识。我们看这个阿赖耶识它受熏,这表示阿赖耶识是会刹那刹那生灭的,叫受熏。你今天阿赖耶识跟昨天阿赖耶识不一样。怎么说呢?你今天又做了一堂五堂功课了,又拜忏又听闻佛法,你阿赖耶识那个无漏的智慧的种子又增长了势力。

阿赖耶识是一种生灭相的,我们慢慢慢慢修,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当然修行是第六意识修行了,阿赖耶识不能修行。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你这个时候那个我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思惟这个清净的法语,用这样的真理来照我们这一念心,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对治阿赖耶识的生灭相。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的势力就慢慢慢慢被你对治掉了,它就能够从生灭转成不生灭,就跟二空真如理相应,就变成大圆镜智了。

其实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生灭还跟第七识有关,我们待会会讲到。因为第七意识执它为我,就使令它变成阿赖耶了,所以你第八识要转成法性,要第七意识对它的执着要松脱一点,但是第七意识咬住第八识的时候,它自己又不能松脱,还非得要靠第六意识修观,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执着把它给解放掉。第七意识一解放的时候,第八识它就转变了,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这样子的。

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它本身是没有错的,它也不会起我执法执,但是,问题是它非常的冤枉,它交了一个坏朋友,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就老是盯着它看,恒审思量我相随,这个时候就把第八识转成阿赖耶了。要到八地以后第八识才解脱阿赖耶的束缚,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这个时候第七意识不转变,第八识是不能转变的。

但第七意识,谁转变第七意识呢?就是第六意识修我空法空观来转变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他这个人冷静下来的时候,第八识就转变了,就从这样的一个生灭相转成不生灭的法性相应了,是这样子的。这个转依我们待会马上会讲到的。

回答问题二

第七跟第八都经常在一起的。第七识跟第八识是这样,唯识的经论,以《摄大乘论》来说,就没有把第七跟第八分开,没有分开。他们认为第七、第八就是一个识,叫作意。但这个意能够恒审思量,也能够保存无量的种子。到了玄奘大师这个法脉,才把这个第七、第八分开。

所以第七第八可以看得出来,在过去的传承,有些唯识的学者认为第七、第八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识。但这样有什么缺点呢?

问题在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们刚刚一路学过来,知道阿赖耶识性惟无覆五遍行,他没有我执法执的这样的分别,所以把第七、第八分开有一个好处,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果报的本身,阿赖耶本身,它本身是没有过错的,错在那一念的无明,就是第七意识那个了别性。

那么本体没有过错,本体没有染污,给我们一个修行人一个很大的信心,你要返妄归真变成可能。这懂吗?所以从第七跟第八开展出第八识有它的好处,就是把这个界限划分清楚。

这个无明,《宗镜录》说这个第七意识于诸识中独得意名,在有漏中作无明主。无明主是谁?有漏中作无明主就是第七意识。

所以说这个生命体,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无明到底是谁?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一发动以后,当然它影响到第六意识了,它是第六意识的根。它以自我为中心发动业力,有业力再把第八识给创造出来,熏习阿赖耶识。所以第八识是不覆盖真如的,它没有错,是这样子的。